[1] |
魏夏新, 熊俊芬, 李涛, 文炯, 曾希柏, 余德海. 有机物料还田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7): 2373-2380. |
[2] |
白义鑫, 盛茂银, 胡琪娟, 赵楚, 吴静, 张茂莎.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5): 1607-1616. |
[3] |
春雪, 赵雨森, 辛颖, 李金享, 梁东哲.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后土壤磷形态与解磷细菌分布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2): 388-398. |
[4] |
杨传宝, 倪惠菁, 苏文会, 钟哲科, 张小平, 卞方圆, 李雯. 经营措施对毛竹林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氮及化学结构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 25-34. |
[5] |
傅敏, 郝敏敏, 胡恒宇, 丁文超, 翟明振, 张海依. 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多年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 3183-3194. |
[6] |
高诚祥, 刘玉学, 汪玉瑛, 吕豪豪, 何莉莉, 杨学云, 杨生茂. 生物炭的稳定性及其对矿物改性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9): 3245-3251. |
[7] |
蒋小董, 郑嗣蕊, 杨咪咪, 万家鸣, 黄悦, 余可, 佟小刚.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发育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8): 2567-2574. |
[8] |
刘 宝, 吴文峰, 林思祖, 林开敏. 中亚热带4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季节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6): 1901-1910. |
[9] |
赵亚楠, 杜艳艳, 马彦平, 赵延兵, 周玉蓉, 王红梅. 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灌丛引入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其空间格局预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6): 1927-1935. |
[10] |
唐海明, 李超, 肖小平, 汤文光, 程凯凯, 潘孝晨, 汪柯. 有机肥氮投入比例对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 1335-1343. |
[11] |
龙攀, 苏姗, 黄亚男, 李超, 肖志祥, 祝志娟, 刘莉, 傅志强. 双季稻田冬季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 1135-1142. |
[12] |
周泉, 王龙昌, 邢毅, 马淑敏, 张小短, 陈娇, 石超. 秸秆覆盖条件下紫云英间作油菜的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4): 1235-1242. |
[13] |
梁东哲, 赵雨森, 辛颖.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温室气体通量及其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3): 777-784. |
[14] |
杨滨娟,孙丹平,张颖睿,钟川,黄国勤. 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2): 456-462. |
[15] |
杨艳华,苏瑶,何振超,喻曼,陈喜靖,沈阿林. 还田秸秆碳在土壤中的转化分配及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2): 668-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