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入侵毛竹皆伐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汪亚芳, 刘宗悦, 张宝刚, 余树全, 蔡延江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5): 1233-1239.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5.015
    摘要825)      PDF(pc) (617KB)(101)    收藏
    去除入侵植物是恢复入侵地生态系统的首要步骤。本文研究了天目山毛竹纯林(完全入侵)、入侵毛竹皆伐林(皆伐后经过5年自然更新)和常绿阔叶林(未入侵)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多种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 与毛竹纯林相比,入侵毛竹皆伐林土壤有机碳(SOC)、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磷(MBP)显著升高,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显著降低;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酚氧化酶(POX)活性显著升高,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未发生显著改变。土壤AG、BG和LAP活性与SOC和MBC呈显著正相关;POX活性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入侵毛竹皆伐林土壤MBC、MBN和MBP及AG、BG、NAG、LAP和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常绿阔叶林。综上,入侵毛竹皆伐促进了森林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提高,是恢复入侵地森林土壤质量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森林毛竹入侵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植物残体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肖向前, 张海阔, 冯娅斯, 王吉鹏, 梁辰飞, 陈有超, 朱高荻, 蔡延江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 58-6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1.008
    摘要689)      PDF(pc) (1147KB)(90)    收藏
    植物残体是引起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C∶N∶P改变的关键因素,但是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探究移除地上植物或根系及植物残体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C∶N∶P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无人为扰动草甸相比,移除地上植物显著降低了土壤C∶N(变幅为-23.7%,下同)、C∶P(-14.7%)、微生物生物生物量C∶P、N∶P,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胞外酶C∶N∶P。与移除地上植物相比,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显著降低了土壤C∶N(-11.6%)、C∶P(-24.0%)、N∶P(-23.3%)和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N∶P和胞外酶N∶P;移除地上植物后添加植物残体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C∶P和胞外酶C∶N,显著降低了胞外酶N∶P。与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相比,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后添加植物残体显著降低了土壤C∶N(-16.4%)、微生物生物量C∶P、N∶P和胞外酶N∶P,显著提高了胞外酶C∶N。综上可知,去除植物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C∶N∶P,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C∶N∶P对植物残体的响应更为敏感。有无根系是添加植物残体时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生态化学计量稳定性强弱的关键所在。添加植物残体的措施适用于植物根系尚且完好的草甸,有利于高寒草甸土壤碳固存,对没有根系的草甸土壤可能不适用,会增加土壤CO2排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1989—2020年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史宇骁, 李阳, 孟翊, 赵志远, 张婷玉, 王栋, 袁琳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8): 2229-223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22
    摘要583)      PDF(pc) (2933KB)(159)    收藏
    河口湿地受流域和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脆弱而敏感,演变机制复杂。九段沙湿地是长江河口面积最大的河口沙洲湿地,受流域来沙减少和外来物种互花米草入侵的影响,其湿地格局正在经历快速演变。本研究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地形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89—2020年九段沙湿地格局演变过程,结合大通水文站的水文数据和九段沙互花米草入侵历史,重点分析了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对九段沙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 1991年以来,九段沙湿地总面积(-5 m以上)先增后减,在2005年湿地总面积最大(421.16 km2);1989—2020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和湿地植被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增加了1.5和47.1倍;流域来沙减少导致九段沙0 m以上潮滩湿地面积和植被面积的增速下降,而-5 m以上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1997年以来引种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已严重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成为九段沙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优势植物。流域减沙和互花米草入侵正导致九段沙湿地结构发生快速演变,为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应积极采取湿地保护和修复措施,维持九段沙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环境中的黑色微塑料——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迁移扩散及环境风险
    陈瑶, 刘金, 张颖昕, 李佳旸, 李桂菊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8): 2260-227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28
    摘要573)      PDF(pc) (2297KB)(167)    收藏
    近年来,随着汽车人均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轮胎在道路上磨损产生的轮胎磨损颗粒也在各种环境介质中被广泛发现,其环境行为和效应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些微、纳米级轮胎磨损颗粒在道路上产生后,会飘散到大气或随雨水、径流进入周边土壤、河流,部分甚至流入海洋。轮胎磨损颗粒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环境中有机物的构成,同时其载带的重金属和有机添加剂的释放也会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轮胎磨损颗粒的来源、特征,在水体、大气和土壤环境中的迁移扩散,分析了其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探讨了轮胎磨损颗粒污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及生态效应
    张丹华, 王洋, 么宁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9): 2521-2529.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9.025
    摘要557)      PDF(pc) (6898KB)(51)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基于1995—2020年夜光遥感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灯光指数测度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借助InVEST模型评价生境质量,并使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生境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灯光指数在1995—2020年间增加了0.14,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生境质量下降0.005,呈东高西低的格局,生态环境变差;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化水平与生境质量呈现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且城市化水平对生境质量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少。为了缓解城市化带来的生境退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划定城镇边界、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2种木本植物凋落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李澳归, 蔡世锋, 罗素珍, 王小红, 曹丽荣, 王雪, 林成芳, 陈光水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5): 1153-116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5.005
    摘要528)      PDF(pc) (2137KB)(693)    收藏
    为揭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测定了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内62种主要木本植物凋落叶C、N和P含量,分析叶习性(常绿、落叶)、生活型(乔木、小乔木或灌木)以及主要科之间凋落叶化学计量的差异,通过Blomberg's K衡量系统发育信号,分析了科水平分化时间与凋落叶化学计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62种木本植物凋落物C、N、P含量分别为405.97~512.16、4.45~27.11和0.21~2.53 g·kg-1,C/N、C/P和N/P分别为18.6~106.2、195.9~2146.8和3.5~68.9。常绿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树种,C/P和N/P显著高于落叶树种,二者之间的C、N含量和C/N无显著差异;乔木与小乔木或灌木之间的化学计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系统发育对凋落叶C、N含量和C/N有显著影响,对P含量、C/P和N/P无显著影响。科水平分化时间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C/N呈显著正相关。壳斗科凋落叶倾向于高C、N含量、C/P和N/P,低P含量和C/N;无患子科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与全球尺度相比,亚热带地区凋落物具有高C、N含量和N/P,以及低P含量、C/N和C/P的特征;受系统发育的影响,进化较古老的树种凋落叶具有较低的N含量和较高的C/N;凋落叶之间的化学计量差异不受生活型的影响;不同叶习性树种之间的P含量、C/P和N/P差异显著,但整体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效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根系分布特征
    郭钰, 姚佳峰, 董媛, 闫珏, 杨南, 冯泳翰, 魏曦, 梁文俊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11): 2881-288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11.008
    摘要492)      PDF(pc) (2816KB)(0)    收藏
    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小流域人工油松林、刺槐林及油松×刺槐混交林为对象,分析不同林型下油松和刺槐根生物量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的总根生物量密度提高75%以上;油松根系主要分布于浅层(0~40 cm),刺槐根系集中在较深层次(40~80 cm)。在不同径级的根系中以细根为主,细根的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刺槐>混交林中油松>刺槐纯林>油松纯林,细根的根生物量密度表现为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在垂直剖面上,油松纯林、刺槐纯林及混交林中油松、混交林中刺槐的总根生物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林型下油松、刺槐的细根根长密度、根生物量密度和总根长密度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及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及全氮呈显著正相关。油松和刺槐纯林及混交林的根系分布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土壤养分、水分含量更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拆分的同位素理论、方法和应用进展
    陈昌华, 王晶苑, 魏杰, 温学发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6): 1441-145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6.007
    摘要479)      PDF(pc) (916KB)(71)    收藏
    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是构成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的重要组分。涡度相关技术可直接观测生态系统NEE,并通过建立温度回归或光响应曲线等函数将NEE统计拆分为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但是存在自相关和高估白天呼吸等问题。稳定同位素红外光谱技术的进步使高时间分辨率大气CO2及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连续观测成为可能,与涡度相关技术观测的NEE数据相结合,可实现昼夜和季节尺度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拆分。本文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的同位素通量拆分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假设,阐述了同位素通量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进展,综述了同位素通量拆分理论解析生态系统光合与呼吸过程的新机制认识,最后总结并展望了同位素通量拆分理论的不确定性以及开展多种拆分方法综合比较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密云水库上游油松人工水源涵养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特性
    高军, 杨建英, 史常青, 公博, 刘子敬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9): 2305-2313.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9.001
    摘要467)      PDF(pc) (1370KB)(82)    收藏
    以密云水库上游丰宁县4种油松人工水源涵养林(油松×落叶松混交林、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纯林)为对象,研究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分析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4种人工水源涵养林林下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著,油松×山杏混交林林下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最为丰富,绣线菊、虎榛子和披针薹草为主要优势种。从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来看,油松×山杏混交林林下整体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分别以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山杏混交林最高。4种人工水源涵养林之间除全磷外其他各理化指标均差异显著,油松×山杏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最优,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最差。土壤毛管孔隙度、pH、有机质为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pH、毛管持水量为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营造油松×山杏混交林更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并促进土壤改良,土壤pH、有机质、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为影响研究区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导土壤因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石铁矛, 王迪, 汤煜, 李沛颖, 初亚奇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2): 555-565.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2.002
    摘要466)      PDF(pc) (1510KB)(140)    收藏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我国一项紧迫、复杂和艰巨的任务,如何有效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固碳能力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相比,频繁的人为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要素更加丰富,影响其固碳能力的因素也更加复杂。目前,基于多个时空尺度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构成与特征,总结了城市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核算的方法及其特点,揭示了不同碳汇要素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人为活动影响下城市生态系统碳汇的综合影响因素。随着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认识的不断提高,应当进一步完善人工碳汇系统固碳能力核算方法,探寻综合碳汇固碳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由全局向空间加权转变,探明人工与自然碳汇系统的空间耦合关系,找到实现固碳能力提升的最优人工-自然空间配置,从而突破城市生态系统碳增汇的瓶颈,助力城市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滇西北白马雪山长苞冷杉和大果红杉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张慧, 付培立, 林友兴, 格桑, 杨建强, 格茸取扎, 范泽鑫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11): 2881-288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1.004
    摘要458)      PDF(pc) (3005KB)(104)    收藏
    以滇西北白马雪山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的常绿树种长苞冷杉和落叶树种大果红杉为对象,采用高精度生长仪监测了2个树种的年内径向生长动态,分析其径向生长的季节动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大果红杉和长苞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发生在4—8月,6月是生长最快的时期。与长苞冷杉相比,大果红杉径向生长的开始时间较早,停止生长时间稍晚,其生长季持续时间明显长于长苞冷杉。大果红杉最大生长速率和年生长量均略高于长苞冷杉。长苞冷杉日生长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饱和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大果红杉的日径向生长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体积含水量和饱和水汽压亏缺呈显著负相关。长苞冷杉和大果红杉的径向生长均受到水分的限制,大果红杉对水分条件更敏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植物蒸腾作用和土壤蒸发散的增加,可能进一步加剧土壤水分丧失和植物可利用水分下降,进而导致长苞冷杉和大果红杉更易受到干旱胁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
    王有恒, 李丹华, 卢国阳, 蒋友严, 黄鹏程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10): 2805-281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0.024
    摘要437)      PDF(pc) (3212KB)(53)    收藏
    祁连山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河流产流区,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其生态环境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祁连山区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MOD10A2积雪产品以及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量资料,系统分析了1961—2020年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1961—2020年,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达0.39 ℃·(10 a)-1,西段升温速率最大,中、东段次之,冬季升温趋势最显著,春季最小;祁连山区平均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祁连山区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增加趋势[10 mm·(10 a)-1],中段增加最明显,2004年以来祁连山区处于多雨时期,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四季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增加对年降水贡献最大;年降水以年际尺度变化为主,2.8年的年际尺度贡献率高达64.3%。祁连山积雪面积受气温和降雪影响明显,与夏季气温存在负相关,与降雪量存在正相关;2016—2020年,祁连山增温趋缓、降雪增多,积雪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年以来,祁连山升温加剧,降水增多,冰雪融水增加,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出山径流均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对祁连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秦岭皇冠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层结构与物种多样性
    郭香瑶, 罗颖, 尹秋龙, 杨治春, 贾仕宏, 郝占庆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8): 2017-202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8.009
    摘要407)      PDF(pc) (4195KB)(85)    收藏
    灌木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可以为进一步阐明森林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群落演替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分析了秦岭皇冠25 hm2森林样地灌木层的物种组成、空间分布以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样地内灌木独立个体共20716株(分枝10463个),隶属于28科45属54种。灌木层优势种的优势度不明显,重要值均<10。灌木层植被的径级结构为倒“J”型;灌木在样地内呈聚集分布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样地内个体数最多的9种灌木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与灌木层整体情况一致。随着海拔升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变化不显著,而Pielou均匀度指数(E)降低。多样性指数HDE随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增加而降低,E随亚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增加而升高。多样性指数HDE与土壤全磷呈显著负相关;H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E与土壤全钾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区灌木层物种丰富,结构稳定,更新良好;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到乔木层优势种个数和土壤pH、全磷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气候驱动作用
    刘杰, 汲玉河, 周广胜, 周莉, 吕晓敏, 周梦子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6): 1533-153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6.025
    摘要405)      PDF(pc) (4934KB)(100)    收藏
    青藏高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实验室”,在气候变化驱动下,青藏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发生了显著变化。本研究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数字高程、年降水量和年气温等数据,探究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2000—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NPP呈显著增加趋势,NPP增加速率为1.67 g C·m-2·a-1。青藏高原植被NPP空间分布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该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吻合。植被NPP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显著正相关。暖湿化气候变化趋势是促进植被NPP显著增加的重要动力,如果气候持续更暖更湿,青藏高原植被NPP将会持续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区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生态系统原理及若干学术问题
    于贵瑞, 郝天象,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2): 289-30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2.030
    摘要384)      PDF(pc) (4901KB)(92)    收藏
    当代生态学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分析手段和哲学理念。生态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融合相关学科营养,形成了与气候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联系的当代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体系,提出的诸多生态系统原理可直接服务于区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等社会实践。新阶段的国家需求赋予了生态学新使命,亟需总结凝练宏观生态系统原理,应用于区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多重严峻挑战为背景,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科学的逻辑思维和科学使命,梳理了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生态系统科学原理体系,讨论了中国区域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的若干学术问题。最后强调指出,中国区域拥有多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性宏生态系统,开展宏生态系统理论和实践研究,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有望为生态学理论发展及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景观图谱方法与应用
    王圣杰, 王立伟, 张明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2): 566-576.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2.016
    摘要370)      PDF(pc) (580KB)(48)    收藏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景观图谱将同位素示踪技术与空间视角相结合,有助于认识水体在不同区域的源汇关系,理解大气、水文和生态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揭示地球表层水循环的格局、过程和机制。本文回顾了降水同位素景观图谱制图数据和制图方法的发展,梳理了降水同位素景观图谱的应用领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降水同位素景观图谱的主要制图方法可以分为空间插值法、动力模拟法和人工智能法,尤其以前两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应用领域则主要涉及大气水循环、流域水循环、动植物溯源和水资源管理4个方面。未来应重视同位素观测数据的整编及数据时空代表性的评估,加强长时间序列产品的研发和不同水体之间空间关联的定量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昆虫单个感觉器记录技术研究进展
    唐加菜, 魏成梅, 赵婧, 严乃胜, 董文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11): 3146-3158.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11.010
    摘要365)      PDF(pc) (810KB)(169)    收藏
    单感器记录技术是一种昆虫细胞外电生理技术,可以测量昆虫单个感受器对刺激物的电生理反应。该技术有助于探明昆虫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对不同信息化合物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将单感器记录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阐明昆虫嗅觉反应的分子机制,还可以研制昆虫行为调节剂、检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生物传感器。本文介绍了单感器记录仪的结构和昆虫单感器记录的原理,并对单感器记录技术在昆虫学研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探明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物质的机理和应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蔡天贵, 张龙, 张晋东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5): 1435-1440.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5.030
    摘要354)      PDF(pc) (964KB)(178)    收藏
    自抗生素被发现和使用以来,其在人类和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提高动物生产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抗生素的批量生产及大量应用,特别是在养殖业和临床医疗上的滥用,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其借助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可移动元件通过接合、转座、转化等方式在环境中广泛传播,导致微生物药性不断增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ARGs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受到高度关注,但有关ARGs在环境中的生态风险研究还相对薄弱。本文综述了ARGs污染的现状及其生态风险,并对该领域中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抗性基因的研究和生态防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青藏高原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崔茜琳, 何云玲, 李宗善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 (6): 1525-1532.   DOI: 10.13287/j.1001-9332.202206.024
    摘要345)      PDF(pc) (4575KB)(62)    收藏
    水分利用效率(WUE)是研究陆地碳水循环耦合的有效指标,青藏高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了解WUE的特征以及变化机制,对研究高原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MODIS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蒸散发(ET)数据,分析青藏高原WUE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对WUE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1—2020年,在GPP和ET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WUE呈上升趋势;WUE平均值较高的区域为高原东南部、东北部,低值区为高原中部。草地、沼泽、高山植被WUE呈增长趋势,灌丛、阔叶林、针叶林呈下降趋势。WUE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敏感性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WUE与年降水量呈非线性关系,降水量小于700 mm时,WUE对降水敏感性随着降水增加而减小,降水量大于700 mm,降水敏感性随着降水增加而增大。青藏高原超过75%的区域WUE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相比,WUE受降水影响的面积更大,未来气候暖湿化将导致WUE降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郁闭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的影响
    王依瑞, 王彦辉, 段文标, 李平平, 于澎涛, 甄理, 李志鑫, 尚会军
    应用生态学报    2023, 34 (2): 305-31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302.008
    摘要338)      PDF(pc) (1680KB)(96)    收藏
    为解决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因林木过密而导致林下植物缺乏和物种多样性低等问题,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收集数据,开展上外包线分析,确定林冠郁闭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甘肃省泾川县官山林场的调查中,刺槐林下植物的物种数量(91)高于天然草地(78),其优势种随郁闭度而变化且与天然草地截然不同。对文献数据与本研究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年均降水量<550 mm或>550 mm时,郁闭度增加会导致林下植物的盖度呈先基本平稳后大幅或小幅下降的变化,生物量呈大幅下降或小幅度先升后降的变化;而林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都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其变幅也是年降水量低时较大。综合来看,刺槐人工林的林下植物生长特征(盖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受郁闭度影响较大,且年降水量低时更敏感,总体上存在一个0.45~0.6的郁闭度阈值,超过或低于这个阈值范围会使这些林下植物生长特征中的多数指标快速降低。因此,若想将林下植物的上述特征同时维持在较高水平,就需在刺槐林经营中维持郁闭度为0.45~0.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