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09-25
    研究论文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与垂直分布
    王伯荪, 张炜银, 张军丽
    2001, (5):  641-647. 
    摘要 ( 0 )  
    对海南岛四大山地雨林区常见植物种类的局域及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类组成,除了在各林区有一定数量相同的种外,各林区之间种类成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各林区生态因子的差异,使得生态幅度不同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产生明显的差异.生态幅度较小的物种仅局限于某一地段,生态幅度较广、适应性较强的种类则有较广泛的分布.
    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王玉辉, 周广胜, 蒋延玲
    2001, 12(5):  648-652. 
    摘要 ( 231 )   PDF (1KB) ( 74 )  
    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气候资料,建立了反映森林生物学特性(蓄积量和年龄)和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均降水)综合作用的兴安落叶松林现实生产力模型;同时,评估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指出我国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约为4499.8×106美元a-1,其中生态效益(包括气候控制、土壤形成、废物处理、生物控制)的价值达2816.1×106美元a-1,约占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的62.6%,是兴安落叶松林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的2.56倍.社会经济价值的5.0倍.这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兴安落松林的影响巨大,迫切需要研究全球变化下的兴安落叶松林对策.
    气候变暖对长白山主要树种的潜在影响
    郝占庆, 代力民, 贺红士, David J. Malandnoff, 邵国凡
    2001, 12(5):  653-658. 
    摘要 ( 210 )  
    应用LINKAGES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树种在各斑块类型中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进行了模拟.模拟时选择了目前和未来变暖2种气候条件,对于目前气候状态,模型使用目前气象参数;而对于未来变暖气候,则按温度增加5℃、降水无明显变化作为模拟假设,温度的增加假定各月都相同,即各月均增加5℃.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高山岳桦林,气温变暖后岳桦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但落叶松、云杉、冷杉等目前这一林带的伴生树种,在气温上升后,其生物量均有较大辐度的增加,部分占据目前岳桦的位置,即目前下部的云冷杉林带有上移的趋势;对于亚高山云冷杉林.其优势种云杉和冷杉在气温变暖后,生物量有较大辐度的增加,落叶松虽有增加的趋势但辐度较小,即云杉和冷杉在未来气温变暖后依然是这一林带的优势种,但生长会加快;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种在气温升高后,其生物量只有较小的增加,其它主要伴生种的生物量随气温上升的增加趋势非常相似,表明阔叶红松林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仍将维持目前的结构状态.
    杉木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模拟研究
    吴承祯, 洪伟, 姜志林
    2001, 12(5):  659-662. 
    摘要 ( 255 )  
    起伏型时间序列法是一种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本文介绍了起伏型时间序列林木模拟与预测方法.以杉木人工林生长为研究对象,对杉木胸径生长进行建模模拟,模拟精度达到98.3%,结果令人满意,且比逐步回归法、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法模拟效果更优,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应用于林木生长模拟与预测,从而丰富了林木生长预测与预报方法.
    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适宜经营密度的研究
    王青春, 王庆礼, 李冬, 吴南生, 成子纯
    2001, 12(5):  663-666. 
    摘要 ( 233 )  
    通过拟合林分枝叶生物量及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求算出湿地松水保林的适宜郁闭度范围,利用林分郁闭度与林分平均直径和林分株数密度的关系式,导算出湿地松水保林的适宜密度,用公式N1=15761.6/D表示.以价值生长量最大作最优指标函数,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算出材脂两用林的最适经营密度线N2=23625.12D-1.1523.综合得出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适宜经营密度就是以上两条密度线所夹范围.
    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与积累的研究
    高甲荣, 肖斌
    2001, 12(5):  667-671. 
    摘要 ( 205 )  
    在陕西省桥山林区3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中,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中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配格局、积累规律以及它们与密度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干材;在26年生油松人工林现存量中,N、P、K、Ca、Mg总量分别为214.44、22.91、158.88、167.36和29.42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养分贮量分别为498.98、3.32、7.31和83.40kg·hm-2;油松人工林N、P、K、Ca和M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3.98、4.28、5.69、1.08和4.01;每生产1t有机物质需要这5种元素约8.43~9.09kg·hm-2a-1;乔木层中营养元素积累量为288.26~606.07kg·hm-2,其中干材营养元素积累量约占乔木层的14.1%~16.8%.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鼎华, 叶章发, 范必有, 危廷林
    2001, 12(5):  672-676. 
    摘要 ( 241 )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和木荷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对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木荷间伐后降低了林分的郁闭度.改变了林内的生境条件,促进了林下乡土植被的生长和繁衍,林下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间伐的强度越大.增加的幅度也越大.与不间伐林分相比,各间伐林分两年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和速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间伐后林分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的实质在于: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诱发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提高,并由此而增强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白桦及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关系的研究
    王正文, 王德利
    2001, 12(5):  677-681. 
    摘要 ( 182 )  
    以白桦、日阴菅及其它主要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为指标,分析了各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日阴菅生态位宽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余植物种类在有机质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大都是以中等海拔(800m)的样带最宽,而在速效P资源维上,又以中等海拔的样带为最窄.由于高海拔及相应低气温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种群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的利用,主要植物种对之间在这两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重叠以高海拔(950m)样带为最小.在土壤pH值资源维上,溪荪与其它主要植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皆以低海拔(650m)样带为最小,可能是其特殊的环境组合迫使溪荪发生了生态位移动.大多数种对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都以海拔800m的样带生态位重叠最大.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2001, 12(5):  682-686. 
    摘要 ( 162 )   PDF (1KB) ( 153 )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结果表明,无性系分株群(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最后演变成衰退型.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调节使分株群结构(年龄和高度级)恢复到稳定型.在分株群结构变化的同时,种群通过分株的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分株的克隆生长型,提高了无性系种群的持久性以及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植被的排序
    关文彬, 曾德慧, 范志平, 姜凤岐
    2001, 12(5):  687-691. 
    摘要 ( 193 )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DCA排序,排序结果充分反映了沙地植被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水文因子、干扰因子的关系.DCA排序的第1轴反映沙地植被分布的水分梯度;第2轴反映土壤梯度;第4轴主要反映热量梯度;DCA的1、4轴排序图和1、2、4轴排序图,反映沙地植被与沙质荒漠化的生态规律.采用定性因子评价赋值与定量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经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沙地植被DCA排序坐标与地理、气候、地形、水文、干扰等诸多生态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幼苗生长、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肖春旺, 周广胜
    2001, 12(5):  692-696. 
    摘要 ( 174 )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中间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人为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测定中间锦鸡儿幼苗的形态、生物量干重、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幼苗株高、基径、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干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水分利用效率.157.5mm和630mm施水的幼苗以上参数显著低于472.5mm施水的幼苗;157.5mm和630mm施水量的幼苗PSII光化学效率和最大荧光与初始荧光比显著小于472.5mm施水量的幼苗;不同施水量对幼苗生物量干重分配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增加,根冠生物量干重比显著减小.
    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
    刘世海, 余新晓, 于志民
    2001, (5):  697-700. 
    摘要 ( 0 )  
    对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大气降水化学元素含量在观测时段内变幅较大;测定时段内各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12.001mg·L-1.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N>K>Mg>Na>P>Fe>Zn>Cu>Mn;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不一,但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且总量呈增加趋势,林内穿透降水化学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20.614mg·L-1,树干茎流为73.324mg·L-1,比林外降水分别高出8.613mg·L-1和61.323mg·L-1,引起树干茎流和穿透降水中化学元素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K含量增加所致,K在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的含量约是大气降水含量的3倍和25倍.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范志平,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上官周平
    2001, (5):  701-705. 
    摘要 ( 0 )  
    从单条林带和林网两个尺度出发,建立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机理关系,提出了9个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单条林带,用林带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初始防护成熟龄、防护成熟期、林带产投比、更新方式等可作为度量林带经营状态的指标;对于林网体系,用林网带斑比、林网连接度、环度、林网优势度等可作为度量林网经营状态的指标;依据主要指标的数量化界定,提出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标准,可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在宏观上确定了主要林网体系的布局,在微观上确定了单条林带的结构,成为衡量是否可持续经营的依据,为其高效多功能经营提供了导向.
    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布局的区际空间转移分析方法及实例
    张卫建, 李昌新, 柯建国, 章熙谷
    2001, (5):  706-710. 
    摘要 ( 0 )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空间转移定量分析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空间转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种植业生产布局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养殖业生产布局在区际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空间转移.这表明养殖业生产的空间转移正处于一个临界期,区际间畜禽产品生产竞争激烈.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从理论上将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布局的区际空间转移归纳为外推型、稳定型和内聚型3种基本类型,并讨论了空间转移类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典型农业生态工程运行机制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
    卢兵友, 徐玉新, 李光德
    2001, (5):  711-715. 
    摘要 ( 0 )  
    通过对典型农业生态工程结构的研究,分析了生态农业系统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结构多样性与主导性关系的协调问题,是目前制约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问题.山东省西单村农业生态系统之所以前期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后期出现减缓趋势,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系统的结构多样性比较高,结构多样性指数最高达0.6556,结构链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协调性超过90%;而系统实际主导性则较低,结构主导性指数最高为0.2574,系统的最高协调性指数只有0.1327.因此,要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系统结构的协词性.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1, (5):  715-720. 
    摘要 ( 0 )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人手,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与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平均含水量从表土层开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从亚表层开始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空间异质性却正好相反.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立地尺度(坡度)、坡面尺度(坡位与相对高度)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降雨)等多重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
    洪湖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格局研究
    赵淑清, 方精云, 唐志尧, 朴世龙
    2001, (5):  721-725. 
    摘要 ( 0 )  
    利用1987、1993和1998年的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江汉平原洪湖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湖滩植被、洪泛地、农田、裸地和居民地6类.运用GIS(Arc/Info)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进行了清晰的空间表达;通过叠加3个不同时段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其他类型的比例.在1987~1993年期间,水体和洪泛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5.54%和9.62%,而1993~1998年期间这两种类型的变化较小,分别为0.8%和3.19%;农田面积从1987年的577.62km2减少到1998年的188.58km2,减少约2/3;在研究期间,裸地面积没有明显变化;湖滩植被的面积在1987~1993年期间降低18.60%,而在1993~1998年期间增加8.47%.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的变化与湖区退田还湖及降雨状况的年际变化有关.
    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转换计算
    张永强, 刘昌明, 沈彦俊, 于沪宁
    2001, (5):  726-730. 
    摘要 ( 0 )  
    通过冬小麦单叶CO2通量与冠层CO2通量的同步测定,发现不同日期净光合速率(Pn)和冠层CO2通量(FCO2)变化趋势相同,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CO2浓度差与FCO2日变化趋势相反,CO2浓度差最小时FCO2达到最大值;空气动力学法计算的FCO2与采用积分法计算的冠层CO2通量(Ac)呈明显的倒"U”字型日变化趋势,而Ac日变化过程波动性小;采用积分法模拟的日同化量与空气动力学法计算日同化量有时相差很小,但有时误差大,由于模拟冠层通量Ac值只考虑了光强的变化,而实际上.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变化均对冠层CO2通量产生影响.
    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作物和土壤的效应
    孙进, 徐阳春, 沈其荣, 王义炳
    2001, (5):  731-734. 
    摘要 ( 0 )  
    在江苏淮北东海县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岗岭沙土上,开展了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保持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效应的比较试验.保水剂和稻草的用量各分4级,分别为1、2、3、6g·kg-1土和1500、3000、4500、6000kg·hm-2.结果表明,两者均可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当季及后茬作物产量,覆盖稻草和施用保水剂分别比对照增产小麦12.5%和10%.其作用机制在于两者均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有效水供应,并对土壤容重、温度及养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城市土壤磷素特性及其与地下水磷浓度的关系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2001, (5):  735-738. 
    摘要 ( 0 )  
    采集了8个南京市的城区土壤剖面及同位置地下水样品,进行了P素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的全P、有效P和可溶性P含量分别为1.26~11.41g·kg-1、19.8~166.74mg·kg-1和0.51~5.41mg·kg-1,远高于相同地区的农业土壤;土壤有效P与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可溶性P与全P、有效P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土壤有机C、全N与土壤全P、有效P、可溶性P不相关.城市地下水中溶解态P和总P的浓度分别为0.010~1.759mg·L-1和0079~1.876mg·L-1,它们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地下水中溶解态P、总P浓度与土壤剖面全P、有效P、可溶性P的加权平均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稀土元素对土壤中尿素水解及其水解产物行为的影响
    徐星凯, 王子健, 刘琰, 朱望钊
    2001, (5):  739-742. 
    摘要 ( 0 )  
    以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培试验.研究了农用稀土对同时施加的尿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过程影响.当稀土施用量增至10mg·kg-1烘干土以上时,土壤中尿素水解后所形成的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土壤中源自尿素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稀土施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当施用量增至50mg·kg-1烘干土时,与对照相比的降低程度达显著水平.施加稀土元素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土壤铵态氮增加所致.结合土壤pH变化,表明稀土施用量高于10mg·kg-1烘干土时,可明显延缓尿素在潮土中水解进程并抑制水解产物铵态氮的氧化,利于土壤对尿素氮固持.
    沸石对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李华兴, 李长洪, 张新明, 刘远金, 卢维盛
    2001, (5):  743-745. 
    摘要 ( 0 )  
    在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上进行的天然沸石混施化肥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沸石提高了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增加玉米的生物量和提高了玉米对N、P、K的吸收量.15N示踪技术表明,沸石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两造玉米最高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8%和60.0%.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沸石处理也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和土壤pH值.
    草地火行为研究
    郭平, 孙刚, 周道玮, 李军
    2001, (5):  746-748. 
    摘要 ( 0 )  
    在松嫩平原采用野外放火的方法,研究了草地火速度、火强度、火烈度、火形态、火烧迹地形状及其与气象因子、可燃物、可燃物床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草地头火速度最主要的因子.除风速外,晴天时相对湿度对头火速度影响较大,降水后大气温度对头火速度影响较大.头火速度>侧翼火速度>尾火速度.风速与火强度、火深度、火烧迹地形状呈现显著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草地头火速度、火强度、火烧迹地形状的预测模型.
    安徽虫瘟霉在侵染潜伏期内对桃蚜无翅成蚜生殖力的影响
    李惠萍, 冯明光
    2001, (5):  749-753. 
    摘要 ( 0 )  
    在8个剂量(0.48~61.1个孢子·mm-2)下测定安徽虫瘟霉F97029菌株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2~3龄若蚜(7~84头/剂量)的毒力,接种后第3~7d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09、1.88、1.33、1.28和1.26个孢子/mm-2;致死中时LT50为2~6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将该菌株按60个孢子·mm-2的剂量接种桃蚜的无翅成蚜,在10、1、20和25℃下其侵染潜伏期分别为7.2、5.3、4.9和3.9d,温度与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2=0.94).在相同梯度温度下,接种成蚜在病害潜伏期内平均产若蚜7.97头、11.20头、11.86头和11.20头,与同期对照相比依次下降56.45%、41.58%、39.98%和49.02%.根据日观察数据建立接种后潜伏期内与对照蚜虫的生命生殖力表,获得各温度下接种桃蚜的净生殖率(R0)均低于对照,分别下降58.32%(10℃)、45.54%(1℃)、43.11%(20℃)和50.84%(25℃),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分别下降24.28%、16.98%、14.12%和20.13%.表明安徽虫瘟霉感染引发的真菌病害对桃蚜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
    何池全, 崔保山, 赵志春
    2001, (5):  754-757. 
    摘要 ( 0 )  
    湿地生态评价是湿地景观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以湿地功能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湿地生态评价目标系统(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和湿地资源等3个综合指标,其中还包括15个生态评价因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CEI).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将吉林省典型湿地划分为3种不同湿地生态现状类型,即当CEI>0.7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依次是莫莫格湿地、长白山湿地、三湖湿地和向海湿地;当0.7>CEI>0.5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依次是敬信湿地和查干湖湿地;当CEI<0.5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依次是大布苏湿地.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湿地的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
    杨官品, 朱艳红, 陈亮, 薛小乔
    2001, (5):  757-760. 
    摘要 ( 0 )  
    绕过细菌的分离培养,直接提取土壤DNA,扩增、克隆土壤细菌群体的16S核糖体RNA基因(16SrD-NA).根据该基因各种变异类型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分析土壤细菌分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植被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进而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和分化能反映植被的变化.
    AM真菌和施磷量对不同叶位烟叶生长和化学成分的交互效应
    贺学礼, 赵方贵, 李斌, 孙渭
    2001, (5):  761-764. 
    摘要 ( 0 )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施P水平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oxe)和苏格兰球囊霉(Glomuscaledonium)对烤烟不同叶位烟叶生长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提高了烟草根系菌根侵染率,增加了烟叶总干重,其中对下位和上位烟叶效果明显,中位叶因菌种而异.接种G.mosseae显著提高了中位叶总糖、烟碱、P、K含量和上位叶K含量,而接种G.caledonium则提高了下位叶总糖和上位叶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促进了上、下位烟叶P含量的增加.烟叶N、Mg、Fe、Zn含量因菌种和施P量不同而变化.施P量为0.056~0.112g·kg-1土时接种效果最好.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群落增殖作用的研究
    王俊, 姜祖辉, 董双林
    2001, (5):  765-768. 
    摘要 ( 0 )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贝类对浮游植物促长(间接)作用的研究结果.数据表明,贝类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贝类密度呈正相关.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藻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由于贝类排泄产物和排泄量存在种间差异,因而对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促长效果.
    城市污泥和土壤中苯并(a)芘的初步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吴启堂, 李桂荣, 王伯光, 田凯, 李拓
    2001, (5):  769-772. 
    摘要 ( 0 )  
    应用GC/MS技术对我国11个城市污泥和种土壤中的苯并(a)芘进行研究,探讨苯并(a)芘在城市污泥和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苯并(a)芘的含量在0.007~6.578mg·kg-1之间,平均为1.272mg·kg-1,绝大部分低于1.0mg·kg-1,但在珠海和北京污泥中超过我国农用污泥的控制标准.褐土、水稻土和石灰性土中苯并(a)芘的含量分别为2.138、0.782和0.66mg·kg-1,在赤红壤中未检出.城市污泥中苯并(a)芘含量与污水来源、污水处理方式和污泥类型等因素有关,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与母质、大气污染、污水灌溉、污泥农用等因素有关.
    Cu、As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王友保, 刘登义
    2001, (5):  773-776. 
    摘要 ( 0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As及其复合处理对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低浓度的Cu(500mg·kg-1)、As(5mg·kg-1)对植物的生长无明显毒害作用,但随着其浓度的增加(Cu:1000~4000mg·kg-1,As:15~60mg·kg-1)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为小麦POD活性增加,叶片电导率增大,色素含量降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小麦生物量降低;而两者的复合处理则存在一定拮抗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小麦生物量与As浓度的相关性大于Cu.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污染的诱变性
    张莉, 刘登义, 王友保
    2001, (5):  777-779. 
    摘要 ( 0 )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及其复合污染的诱变性能,计数了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和污染指数(PI)并进行了F检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u<200mg·L,As<15mg·L-1),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MCN‰上升;24个试验处理组PI均在2以上,各处理组MCN‰有显著差异,和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a<0,01),表明Cu、As及其复合处理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活动有明显影响.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种类组成的局域分布与垂直分布
    王伯荪, 张炜银, 张军丽
    2001, (5):  641-647. 
    摘要 ( 1093 )   PDF (379KB) ( 222 )  
    对海南岛四大山地雨林区常见植物种类的局域及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的种类组成,除了在各林区有一定数量相同的种外,各林区之间种类成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各林区生态因子的差异,使得生态幅度不同的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产生明显的差异.生态幅度较小的物种仅局限于某一地段,生态幅度较广、适应性较强的种类则有较广泛的分布.
    兴安落叶松林生产力模拟及其生态效益评估
    王玉辉, 周广胜, 蒋延玲
    2001, (5):  648-652. 
    摘要 ( 1229 )   PDF (235KB) ( 316 )  
    以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气候资料,建立了反映森林生物学特性(蓄积量和年龄)和气候因素(年均温和年均降水)综合作用的兴安落叶松林现实生产力模型;同时,评估了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指出我国兴安落叶松林的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约为4499.8×106美元a-1,其中生态效益(包括气候控制、土壤形成、废物处理、生物控制)的价值达2816.1×106美元a-1,约占生态系统公益总价值的62.6%,是兴安落叶松林所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的2.56倍.社会经济价值的5.0倍.这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将对兴安落松林的影响巨大,迫切需要研究全球变化下的兴安落叶松林对策.
    气候变暖对长白山主要树种的潜在影响
    郝占庆, 代力民, 贺红士, David J. Malandnoff, 邵国凡
    2001, (5):  653-658. 
    摘要 ( 1364 )   PDF (784KB) ( 518 )  
    应用LINKAGES模型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树种在各斑块类型中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响应进行了模拟.模拟时选择了目前和未来变暖2种气候条件,对于目前气候状态,模型使用目前气象参数;而对于未来变暖气候,则按温度增加5℃、降水无明显变化作为模拟假设,温度的增加假定各月都相同,即各月均增加5℃.模拟结果表明,对于高山岳桦林,气温变暖后岳桦依然扮演重要角色,但落叶松、云杉、冷杉等目前这一林带的伴生树种,在气温上升后,其生物量均有较大辐度的增加,部分占据目前岳桦的位置,即目前下部的云冷杉林带有上移的趋势;对于亚高山云冷杉林.其优势种云杉和冷杉在气温变暖后,生物量有较大辐度的增加,落叶松虽有增加的趋势但辐度较小,即云杉和冷杉在未来气温变暖后依然是这一林带的优势种,但生长会加快;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种在气温升高后,其生物量只有较小的增加,其它主要伴生种的生物量随气温上升的增加趋势非常相似,表明阔叶红松林在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仍将维持目前的结构状态.
    杉木生长的起伏型时间序列模拟研究
    吴承祯, 洪伟, 姜志林
    2001, (5):  659-662. 
    摘要 ( 1278 )   PDF (670KB) ( 304 )  
    起伏型时间序列法是一种新的时间序列分析法,本文介绍了起伏型时间序列林木模拟与预测方法.以杉木人工林生长为研究对象,对杉木胸径生长进行建模模拟,模拟精度达到98.3%,结果令人满意,且比逐步回归法、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法模拟效果更优,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可应用于林木生长模拟与预测,从而丰富了林木生长预测与预报方法.
    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适宜经营密度的研究
    王青春, 王庆礼, 李冬, 吴南生, 成子纯
    2001, (5):  663-666. 
    摘要 ( 1359 )   PDF (513KB) ( 293 )  
    通过拟合林分枝叶生物量及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郁闭度的关系求算出湿地松水保林的适宜郁闭度范围,利用林分郁闭度与林分平均直径和林分株数密度的关系式,导算出湿地松水保林的适宜密度,用公式N1=15761.6/D表示.以价值生长量最大作最优指标函数,采用动态规划方法求算出材脂两用林的最适经营密度线N2=23625.12D-1.1523.综合得出江西省丘陵区湿地松多效益经营模式适宜经营密度就是以上两条密度线所夹范围.
    桥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与积累的研究
    高甲荣, 肖斌
    2001, (5):  667-671. 
    摘要 ( 1136 )   PDF (266KB) ( 360 )  
    在陕西省桥山林区3块油松人工林样地中,对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中N、P、K、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配格局、积累规律以及它们与密度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不同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排序为树叶>树枝>树根>树皮>干材;在26年生油松人工林现存量中,N、P、K、Ca、Mg总量分别为214.44、22.91、158.88、167.36和29.42kg·hm-2;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养分贮量分别为498.98、3.32、7.31和83.40kg·hm-2;油松人工林N、P、K、Ca和Mg的富集系数分别为3.98、4.28、5.69、1.08和4.01;每生产1t有机物质需要这5种元素约8.43~9.09kg·hm-2a-1;乔木层中营养元素积累量为288.26~606.07kg·hm-2,其中干材营养元素积累量约占乔木层的14.1%~16.8%.
    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
    张鼎华, 叶章发, 范必有, 危廷林
    2001, (5):  672-676. 
    摘要 ( 1412 )   PDF (878KB) ( 474 )  
    研究了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和木荷人工林的抚育间伐对林分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建柏、柳杉、木荷间伐后降低了林分的郁闭度.改变了林内的生境条件,促进了林下乡土植被的生长和繁衍,林下植被覆盖度、植被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间伐的强度越大.增加的幅度也越大.与不间伐林分相比,各间伐林分两年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和速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和提高.间伐后林分土壤肥力得到提高的实质在于:间伐后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提高诱发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的提高,并由此而增强了土壤的生物活性,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白桦及主要草本植物生态位关系的研究
    王正文, 王德利
    2001, (5):  677-681. 
    摘要 ( 1509 )   PDF (659KB) ( 397 )  
    以白桦、日阴菅及其它主要草本植物的个体数量为指标,分析了各植物种群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及其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变化规律.日阴菅生态位宽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大,其余植物种类在有机质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大都是以中等海拔(800m)的样带最宽,而在速效P资源维上,又以中等海拔的样带为最窄.由于高海拔及相应低气温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植物种群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P的利用,主要植物种对之间在这两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重叠以高海拔(950m)样带为最小.在土壤pH值资源维上,溪荪与其它主要植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皆以低海拔(650m)样带为最小,可能是其特殊的环境组合迫使溪荪发生了生态位移动.大多数种对在土壤有机质、速效P和pH值3个资源维上都以海拔800m的样带生态位重叠最大.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
    李根前, 黄宝龙, 唐德瑞, 赵一庆, 王迪海
    2001, (5):  682-686. 
    摘要 ( 1462 )   PDF (518KB) ( 358 )  
    根据无性系跟踪挖掘资料,分析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规律.结果表明,无性系分株群(同一无性系所有分株的集合)结构由增长型发展到稳定型,最后演变成衰退型.在衰退过程中或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无性系能够通过分株出生调节使分株群结构(年龄和高度级)恢复到稳定型.在分株群结构变化的同时,种群通过分株的死亡调节不断改变着分株的克隆生长型,提高了无性系种群的持久性以及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
    中国东北西部地区沙质荒漠化过程与植被动态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植被的排序
    关文彬, 曾德慧, 范志平, 姜凤岐
    2001, (5):  687-691. 
    摘要 ( 1321 )   PDF (980KB) ( 274 )  
    根据东北沙质荒漠化地区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的72个沙地植物群落样地、276种植物的调查数据进行DCA排序,排序结果充分反映了沙地植被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地形因子、水文因子、干扰因子的关系.DCA排序的第1轴反映沙地植被分布的水分梯度;第2轴反映土壤梯度;第4轴主要反映热量梯度;DCA的1、4轴排序图和1、2、4轴排序图,反映沙地植被与沙质荒漠化的生态规律.采用定性因子评价赋值与定量因子相结合的方法,经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沙地植被DCA排序坐标与地理、气候、地形、水文、干扰等诸多生态因子的线性回归模型.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幼苗生长、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
    肖春旺, 周广胜
    2001, (5):  692-696. 
    摘要 ( 1356 )   PDF (277KB) ( 272 )  
    选择毛乌素沙地优势灌木中间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人为控制4种降水量水平来测定中间锦鸡儿幼苗的形态、生物量干重、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不同施水量显著影响幼苗株高、基径、叶数、叶面积、生物量干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水分利用效率.157.5mm和630mm施水的幼苗以上参数显著低于472.5mm施水的幼苗;157.5mm和630mm施水量的幼苗PSII光化学效率和最大荧光与初始荧光比显著小于472.5mm施水量的幼苗;不同施水量对幼苗生物量干重分配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水量增加,根冠生物量干重比显著减小.
    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
    刘世海, 余新晓, 于志民
    2001, (5):  697-700. 
    摘要 ( 1006 )   PDF (222KB) ( 365 )  
    对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人工油松水源保护林降水化学性质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大气降水化学元素含量在观测时段内变幅较大;测定时段内各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12.001mg·L-1.大气降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N>K>Mg>Na>P>Fe>Zn>Cu>Mn;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各化学元素含量变化不一,但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且总量呈增加趋势,林内穿透降水化学元素加权平均值之和为20.614mg·L-1,树干茎流为73.324mg·L-1,比林外降水分别高出8.613mg·L-1和61.323mg·L-1,引起树干茎流和穿透降水中化学元素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K含量增加所致,K在林内穿透降水和树干茎流中的含量约是大气降水含量的3倍和25倍.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范志平, 关文彬, 曾德慧, 姜凤岐, 上官周平
    2001, (5):  701-705. 
    摘要 ( 994 )   PDF (802KB) ( 415 )  
    从单条林带和林网两个尺度出发,建立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机理关系,提出了9个主要评价指标.对于单条林带,用林带疏透度、有效防护距离、初始防护成熟龄、防护成熟期、林带产投比、更新方式等可作为度量林带经营状态的指标;对于林网体系,用林网带斑比、林网连接度、环度、林网优势度等可作为度量林网经营状态的指标;依据主要指标的数量化界定,提出了农田防护林高效多功能经营的标准,可进行综合评价.这些评价指标及其标准,在宏观上确定了主要林网体系的布局,在微观上确定了单条林带的结构,成为衡量是否可持续经营的依据,为其高效多功能经营提供了导向.
    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布局的区际空间转移分析方法及实例
    张卫建, 李昌新, 柯建国, 章熙谷
    2001, (5):  706-710. 
    摘要 ( 917 )   PDF (236KB) ( 222 )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空间转移定量分析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农产品生产布局的空间转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种植业生产布局向外转移趋势明显,但养殖业生产布局在区际间没有出现明显的空间转移.这表明养殖业生产的空间转移正处于一个临界期,区际间畜禽产品生产竞争激烈.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从理论上将农区农牧系统生产布局的区际空间转移归纳为外推型、稳定型和内聚型3种基本类型,并讨论了空间转移类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典型农业生态工程运行机制分析——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
    卢兵友, 徐玉新, 李光德
    2001, (5):  711-715. 
    摘要 ( 1082 )   PDF (931KB) ( 351 )  
    通过对典型农业生态工程结构的研究,分析了生态农业系统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结构多样性与主导性关系的协调问题,是目前制约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问题.山东省西单村农业生态系统之所以前期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后期出现减缓趋势,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系统的结构多样性比较高,结构多样性指数最高达0.6556,结构链内部各组分之间的协调性超过90%;而系统实际主导性则较低,结构主导性指数最高为0.2574,系统的最高协调性指数只有0.1327.因此,要保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系统结构的协词性.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顶
    2001, (5):  715-720. 
    摘要 ( 1002 )   PDF (735KB) ( 583 )  
    研究了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剖面及时间变化规律,从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人手,探讨了景观尺度上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平均值与空间异质性均呈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与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平均含水量从表土层开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高;空间异质性(变异系数)从亚表层开始增加.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空间异质性却正好相反.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是立地尺度(坡度)、坡面尺度(坡位与相对高度)和流域尺度(土地利用与降雨)等多重尺度上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剖面变化规律与季节变化规律.
    洪湖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格局研究
    赵淑清, 方精云, 唐志尧, 朴世龙
    2001, (5):  721-725. 
    摘要 ( 1057 )   PDF (319KB) ( 188 )  
    利用1987、1993和1998年的遥感影像资料,研究了江汉平原洪湖湖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空变化.土地覆盖类型分为水体、湖滩植被、洪泛地、农田、裸地和居民地6类.运用GIS(Arc/Info)软件,将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格局进行了清晰的空间表达;通过叠加3个不同时段的影像分类图,计算出各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其他类型的比例.在1987~1993年期间,水体和洪泛地的面积分别增加了15.54%和9.62%,而1993~1998年期间这两种类型的变化较小,分别为0.8%和3.19%;农田面积从1987年的577.62km2减少到1998年的188.58km2,减少约2/3;在研究期间,裸地面积没有明显变化;湖滩植被的面积在1987~1993年期间降低18.60%,而在1993~1998年期间增加8.47%.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状况的变化与湖区退田还湖及降雨状况的年际变化有关.
    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转换计算
    张永强, 刘昌明, 沈彦俊, 于沪宁
    2001, (5):  726-730. 
    摘要 ( 955 )   PDF (684KB) ( 331 )  
    通过冬小麦单叶CO2通量与冠层CO2通量的同步测定,发现不同日期净光合速率(Pn)和冠层CO2通量(FCO2)变化趋势相同,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一致.CO2浓度差与FCO2日变化趋势相反,CO2浓度差最小时FCO2达到最大值;空气动力学法计算的FCO2与采用积分法计算的冠层CO2通量(Ac)呈明显的倒"U”字型日变化趋势,而Ac日变化过程波动性小;采用积分法模拟的日同化量与空气动力学法计算日同化量有时相差很小,但有时误差大,由于模拟冠层通量Ac值只考虑了光强的变化,而实际上.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变化均对冠层CO2通量产生影响.
    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作物和土壤的效应
    孙进, 徐阳春, 沈其荣, 王义炳
    2001, (5):  731-734. 
    摘要 ( 945 )   PDF (579KB) ( 352 )  
    在江苏淮北东海县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岗岭沙土上,开展了施用保水剂和稻草覆盖对保持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效应的比较试验.保水剂和稻草的用量各分4级,分别为1、2、3、6g·kg-1土和1500、3000、4500、6000kg·hm-2.结果表明,两者均可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当季及后茬作物产量,覆盖稻草和施用保水剂分别比对照增产小麦12.5%和10%.其作用机制在于两者均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增加有效水供应,并对土壤容重、温度及养分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城市土壤磷素特性及其与地下水磷浓度的关系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2001, (5):  735-738. 
    摘要 ( 988 )   PDF (215KB) ( 366 )  
    采集了8个南京市的城区土壤剖面及同位置地下水样品,进行了P素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土壤的全P、有效P和可溶性P含量分别为1.26~11.41g·kg-1、19.8~166.74mg·kg-1和0.51~5.41mg·kg-1,远高于相同地区的农业土壤;土壤有效P与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可溶性P与全P、有效P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土壤有机C、全N与土壤全P、有效P、可溶性P不相关.城市地下水中溶解态P和总P的浓度分别为0.010~1.759mg·L-1和0079~1.876mg·L-1,它们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地下水中溶解态P、总P浓度与土壤剖面全P、有效P、可溶性P的加权平均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
    稀土元素对土壤中尿素水解及其水解产物行为的影响
    徐星凯, 王子健, 刘琰, 朱望钊
    2001, (5):  739-742. 
    摘要 ( 1135 )   PDF (219KB) ( 238 )  
    以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培试验.研究了农用稀土对同时施加的尿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过程影响.当稀土施用量增至10mg·kg-1烘干土以上时,土壤中尿素水解后所形成的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土壤中源自尿素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稀土施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当施用量增至50mg·kg-1烘干土时,与对照相比的降低程度达显著水平.施加稀土元素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土壤铵态氮增加所致.结合土壤pH变化,表明稀土施用量高于10mg·kg-1烘干土时,可明显延缓尿素在潮土中水解进程并抑制水解产物铵态氮的氧化,利于土壤对尿素氮固持.
    沸石对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李华兴, 李长洪, 张新明, 刘远金, 卢维盛
    2001, (5):  743-745. 
    摘要 ( 1061 )   PDF (417KB) ( 376 )  
    在花岗岩发育的赤红壤上进行的天然沸石混施化肥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沸石提高了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增加玉米的生物量和提高了玉米对N、P、K的吸收量.15N示踪技术表明,沸石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氮肥的利用率,两造玉米最高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8.8%和60.0%.土壤的分析结果表明,沸石处理也可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和土壤pH值.
    草地火行为研究
    郭平, 孙刚, 周道玮, 李军
    2001, (5):  746-748. 
    摘要 ( 1084 )   PDF (730KB) ( 266 )  
    在松嫩平原采用野外放火的方法,研究了草地火速度、火强度、火烈度、火形态、火烧迹地形状及其与气象因子、可燃物、可燃物床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速是影响草地头火速度最主要的因子.除风速外,晴天时相对湿度对头火速度影响较大,降水后大气温度对头火速度影响较大.头火速度>侧翼火速度>尾火速度.风速与火强度、火深度、火烧迹地形状呈现显著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草地头火速度、火强度、火烧迹地形状的预测模型.
    安徽虫瘟霉在侵染潜伏期内对桃蚜无翅成蚜生殖力的影响
    李惠萍, 冯明光
    2001, (5):  749-753. 
    摘要 ( 925 )   PDF (270KB) ( 210 )  
    在8个剂量(0.48~61.1个孢子·mm-2)下测定安徽虫瘟霉F97029菌株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2~3龄若蚜(7~84头/剂量)的毒力,接种后第3~7d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09、1.88、1.33、1.28和1.26个孢子/mm-2;致死中时LT50为2~6d,随剂量增大而缩短.将该菌株按60个孢子·mm-2的剂量接种桃蚜的无翅成蚜,在10、1、20和25℃下其侵染潜伏期分别为7.2、5.3、4.9和3.9d,温度与潜伏期呈显著负相关(r2=0.94).在相同梯度温度下,接种成蚜在病害潜伏期内平均产若蚜7.97头、11.20头、11.86头和11.20头,与同期对照相比依次下降56.45%、41.58%、39.98%和49.02%.根据日观察数据建立接种后潜伏期内与对照蚜虫的生命生殖力表,获得各温度下接种桃蚜的净生殖率(R0)均低于对照,分别下降58.32%(10℃)、45.54%(1℃)、43.11%(20℃)和50.84%(25℃),内禀增长率(rm)比对照分别下降24.28%、16.98%、14.12%和20.13%.表明安徽虫瘟霉感染引发的真菌病害对桃蚜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吉林省典型湿地生态评价
    何池全, 崔保山, 赵志春
    2001, (5):  754-757. 
    摘要 ( 1063 )   PDF (454KB) ( 546 )  
    湿地生态评价是湿地景观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以湿地功能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湿地生态评价目标系统(包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湿地生态保护功能和湿地资源等3个综合指标,其中还包括15个生态评价因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生态评价因子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计算出各生态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指数(CEI).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将吉林省典型湿地划分为3种不同湿地生态现状类型,即当CEI>0.7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依次是莫莫格湿地、长白山湿地、三湖湿地和向海湿地;当0.7>CEI>0.5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一般,依次是敬信湿地和查干湖湿地;当CEI<0.5时,表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依次是大布苏湿地.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湿地的有序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土壤细菌16SrRNA基因变异型及其与植被的相关研究
    杨官品, 朱艳红, 陈亮, 薛小乔
    2001, (5):  757-760. 
    摘要 ( 910 )   PDF (599KB) ( 377 )  
    绕过细菌的分离培养,直接提取土壤DNA,扩增、克隆土壤细菌群体的16S核糖体RNA基因(16SrD-NA).根据该基因各种变异类型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型性,分析土壤细菌分子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植被的相互关系.植被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进而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土壤细菌遗传多样性和分化能反映植被的变化.
    AM真菌和施磷量对不同叶位烟叶生长和化学成分的交互效应
    贺学礼, 赵方贵, 李斌, 孙渭
    2001, (5):  761-764. 
    摘要 ( 1007 )   PDF (770KB) ( 285 )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施P水平下接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mosoxe)和苏格兰球囊霉(Glomuscaledonium)对烤烟不同叶位烟叶生长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提高了烟草根系菌根侵染率,增加了烟叶总干重,其中对下位和上位烟叶效果明显,中位叶因菌种而异.接种G.mosseae显著提高了中位叶总糖、烟碱、P、K含量和上位叶K含量,而接种G.caledonium则提高了下位叶总糖和上位叶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促进了上、下位烟叶P含量的增加.烟叶N、Mg、Fe、Zn含量因菌种和施P量不同而变化.施P量为0.056~0.112g·kg-1土时接种效果最好.
    滤食性贝类对浮游植物群落增殖作用的研究
    王俊, 姜祖辉, 董双林
    2001, (5):  765-768. 
    摘要 ( 1049 )   PDF (312KB) ( 357 )  
    报道了在室内实验条件下贝类对浮游植物促长(间接)作用的研究结果.数据表明,贝类对浮游植物有明显的促长作用,并且浮游植物的增长与贝类密度呈正相关.贝类对浮游植物的促长作用随藻类种类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藻类对营养盐的需求量.由于贝类排泄产物和排泄量存在种间差异,因而对浮游植物具有不同的促长效果.
    城市污泥和土壤中苯并(a)芘的初步研究
    蔡全英, 莫测辉, 吴启堂, 李桂荣, 王伯光, 田凯, 李拓
    2001, (5):  769-772. 
    摘要 ( 1213 )   PDF (272KB) ( 359 )  
    应用GC/MS技术对我国11个城市污泥和种土壤中的苯并(a)芘进行研究,探讨苯并(a)芘在城市污泥和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污泥中苯并(a)芘的含量在0.007~6.578mg·kg-1之间,平均为1.272mg·kg-1,绝大部分低于1.0mg·kg-1,但在珠海和北京污泥中超过我国农用污泥的控制标准.褐土、水稻土和石灰性土中苯并(a)芘的含量分别为2.138、0.782和0.66mg·kg-1,在赤红壤中未检出.城市污泥中苯并(a)芘含量与污水来源、污水处理方式和污泥类型等因素有关,土壤中苯并(a)芘含量与母质、大气污染、污水灌溉、污泥农用等因素有关.
    Cu、As及其复合污染对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王友保, 刘登义
    2001, (5):  773-776. 
    摘要 ( 1118 )   PDF (248KB) ( 333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As及其复合处理对小麦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低浓度的Cu(500mg·kg-1)、As(5mg·kg-1)对植物的生长无明显毒害作用,但随着其浓度的增加(Cu:1000~4000mg·kg-1,As:15~60mg·kg-1)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表现为小麦POD活性增加,叶片电导率增大,色素含量降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下降,小麦生物量降低;而两者的复合处理则存在一定拮抗作用.此外,研究还表明,小麦生物量与As浓度的相关性大于Cu.
    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污染的诱变性
    张莉, 刘登义, 王友保
    2001, (5):  777-779. 
    摘要 ( 1008 )   PDF (379KB) ( 349 )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检测Cu、As及其复合污染的诱变性能,计数了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和污染指数(PI)并进行了F检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Cu<200mg·L,As<15mg·L-1),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MCN‰上升;24个试验处理组PI均在2以上,各处理组MCN‰有显著差异,和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a<0,01),表明Cu、As及其复合处理对蚕豆根尖细胞的分裂活动有明显影响.
    化感作用的研究意义及发展前景
    彭少麟, 邵华
    2001, 12(5):  780-786. 
    摘要 ( 1976 )   PDF (959KB) ( 664 )  
    对化感作用在生态学、林业、农业等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意义进行综述与探讨,并分析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化感作用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生态系统中植物组成与分布、群落演替、协同进化和生物入侵等现象;在林业生产的森林更新、混交林培育中有时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农业上,单作、轮作、覆盖等各种种植方式均受化感影响,此外,一些化感物质可用作杀虫剂和除草剂,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水体中同样存在化感作用.培育新的抗虫害、抑草品种,分离、鉴定新的化感物质,深入揭示化感作用的机制,是今后化感作用的研究重点.
    生态系统管理学的概念框架及其生态学基础
    于贵瑞
    2001, (5):  787-794. 
    摘要 ( 1216 )   PDF (1070KB) ( 375 )  
    系统地概述了生态系统管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讨论了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生态学基础、管理目标及管理体制与实施方式.详细地论述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完整性与边界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生态系统整体性,生态系统演替与系统动力学特性,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可持续生态系统,生态模型与数据收集和监测.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双重性等生态学基础问题.阐述了在维持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总体目标下,各类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目标.
    氮形态转化途径研究的新进展──厌气铵氧化及其应用前景
    蔡祖聪
    2001, (5):  795-798. 
    摘要 ( 1295 )   PDF (700KB) ( 339 )  
    20世纪90年代初在污泥处理系统中发现了氮素形态转化的新途径--厌气铵氧化过程.厌气铵氧化过程是铵以亚硝酸根为电子受体在自养细菌参数下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但目前尚无土壤、河、湖、海底泥等自然系统中是否存在厌气铵氧化过程的报道.由于该过程无需外加有机碳,耗氧和处理产生污泥少,用于污泥脱氮成本较低,具有很大潜力.
    田间冬小麦叶片光合午休过程中的非气孔限制
    郑国生, 王焘
    2001, (5):  799-800. 
    摘要 ( 1438 )   PDF (141KB) ( 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