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1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1-11-25
    研究论文
    长白落叶松种群地理变异研究
    杨传平, 刘桂丰
    2001, 12(6):  801-805. 
    摘要 ( 199 )   PDF (1KB) ( 117 )  
    根据17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资料,从生态遗传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可以认为,以海拔垂直梯度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型变异;低海拔、低等效纬度的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生长较快、生长期较长;水热因子的综合选择作用是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是主导因子;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中,生长性状的分化最为明显,可以作为种源区区划的主要性状;从长白落叶松分布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一般不超过2个等效纬度),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
    吴泽民, 孙启祥, 陈美工
    2001, 12(6):  806-810. 
    摘要 ( 186 )   PDF (1KB) ( 113 )  
    安徽长江外滩Ⅰ-69杨树无性系人工林11年林分生物量达到90.2t·hm-2,平均生产量为8.2t·hm-2·a-1,平均单株生产量为21.9kg·a-1,与相同纬度带一般立地条件林分相比单株生产量高0.7%;另外林分叶面积指数为3.32m2·m-2,造林后第3年叶面积指数的净增值达到最高,同时林分生产力开始进入最高水平该林分每生产1t干物质需要N 3.369kg、P 0.327kg、K 2.424kg、Ca 7.465kg、Mg 0.2kg、Cu 0.0073kg、Mn0.01868kg、Fe 0.1115kg和Zn 0.00268kg,同时吸收S 0.72kg、Cr 0.000252kg、Cd 0.0O039kg和Pb0.00043kg.年轮中元素含量逐年有波动,N和K呈负相关,而N与P则表现为正相关;滩地的淹水时间对年轮中P含量影响较大,其次是N,与K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经营模型的应用
    范志平, 曾德慧, 姜凤岐, 关文彬, 上官周平
    2001, (6):  811-814. 
    摘要 ( 0 )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辽宁北部平原区、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和渭北旱塬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以主栽树种杨树林带为研究材料,针对每个特定类型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因子和防护目的,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数据,确定了辽宁北部、河北坝上和渭北旱塬3类型区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经营模型的最优经营参数.其中林带最适疏透度分别为0.25~0.35、0.20~0.30和0.275~0.375;主林带间距分别为450~500m、200m和200~250m;副林带间距分别为500~1000m、500m和350~50m;林带带面宽度分别为8m、9m和4.5~8m;林带行数分别为3~4、6和2~4;林带树木株行距分别为2m×1.5~3m、1.5m×1.5m和1.5~3m×1.5~3m,主栽树种的防护成熟龄分别为15~16a、14~15a和12~14a;防护成熟期分别为10a、10~11a和12~14a;最佳更新方式分别为隔带更新、半带嫁接更新和隔带更新.
    落叶松、水曲柳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崔晓阳
    2001, 12(6):  815-818. 
    摘要 ( 218 )  
    对已郁闭的12年生带状混交林和盆栽苗木的研究表明,落叶松和水曲柳在吸收空间的利用和吸收N素的时间(季节)、数量、形态诸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差异.水曲柳根系发达,与落叶松混交能够保持固有的扎根习性不变,吸收根主要集中在土壤上层(0~20cm);落叶松根系在土壤上层受到水曲柳排斥,吸收根大量向下层(20~60cm)发展.在整个生长季中,两树种都有明显的N吸收峰期,水曲柳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落叶松峰期则出现在7月中下旬,二者是明显错开的.在吸收N素的数量上,水曲柳吸收量大,N利用效率较低;落叶松吸收量相对较小,N利用效率较高(比水曲柳高60.8%).在对N素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方面,水曲柳较喜NO3--N,落叶松则对NO3--N和NH+-N无明显的偏好性.
    龙眼树干、枝、叶、果实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黎华寿, 王建武, 周强, 章家恩
    2001, 12(6):  819-823. 
    摘要 ( 173 )  
    选择6年生早结丰产龙眼植株,采用分层调查法对名优品种储良龙眼树体结构特别是树冠上枝、叶、果实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干较矮,树冠为自然半圆头形,冠幅略大于冠厚.主枝4或5条,主枝与各级分枝在树冠空间上分布较均匀.枝梢、结果母枝和果实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平行于主干的纵向各行上,在垂直于主干方向上,则以中部各冠层所占比重较大.绿叶层较厚,且和果实均匀分布于树冠表层.果实主要集中在中部距冠底60~150cm的冠层上,占总产量的78.9%.各冠层中的枝梢、结果枝、果实粒数、果实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闫桂琴, 赵桂仿, 胡正海, 岳明
    2001, 12(6):  824-828. 
    摘要 ( 189 )   PDF (1KB) ( 135 )  
    在秦岭太白山、光头山、玉皇山和冰晶顶等4个地段分别设置了4个样地,用样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共做样方280个.分析了太白红杉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编制了太白红杉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和Ⅲ之间,高径级种群趋向于稳定,低径级种群则反之.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杨树细根及草根的生产力与周转的研究
    李培芝, 范世华, 王力华, 许思明
    2001, 12(6):  829-832. 
    摘要 ( 148 )  
    对北方杨树人工林0~0cm土层中杨树细根和草根(≤2mm)年生物量、分解量、死亡量、生长量和周转率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细根的年生物量为2.062t·hm-2,死根生物量为0.76t·hm-2,分解量为0.158t·hm-2,生长量为2.351t·hm-2,周转率为每年1.1次.活草根的年生物量、死根生物量、分解量、生长量和周转率分别0.501、0.035、0 023、0.691t·hm-2和1.38.同时给出了杨树细根干重损失随分解时间变化的方程:lnx/x0=0.9515e-00014t.
    排土场边坡人工沙棘灌丛对风滚植物的固留作用及生态效应
    台培东, 李培军, 贾宏宇, 孙铁珩, 李文杰, 张淑芹, 好斯·巴特尔
    2001, 12(6):  833-836. 
    摘要 ( 174 )  
    沙棘灌丛对风滚植物有非常好的固留作用,可以在草原矿区排土场边坡形成大面积的风滚植物覆盖层,从而影响沙棘的正常生长.但风滚植物覆盖层比人工沙棘植被有着更好的水土保持和土壤培肥效果,当覆盖层腐烂后,会出现更繁茂的植物群落.因此,沙棘对风滚植物的固留可促进排土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
    农业区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遵化的研究
    马克明, 傅伯杰, 郭旭东
    2001, 12(6):  837-840. 
    摘要 ( 208 )  
    选择河北省遵化市(39°55'~40°22'N,117°34'~118°14'E),调查了城郊和乡村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上以及市区的植物多样性,同时考察了不同取样点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和北部接近,而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养分特殊,城郊与乡村明显差异;西部物种丰富度低于其它方向,而南部最高,这种差异由草本造成;城市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城市植物多样性与城郊和乡村呈现梯度变化;本研究统计的物种总数只有126种,而与之同纬度的北京东灵山区却有高等植物997种.城市化的影响是引进了一些观赏物种,区域地形和土壤养分等自然特征的影响微弱.
    松嫩草原碱茅群落环境因素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
    王娓, 郭继勋
    2001, 12(6):  841-844. 
    摘要 ( 171 )   PDF (1KB) ( 49 )  
    对碱茅群落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与微生物呼吸速率、土壤有机质、土壤C/N、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11种环境因素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8月中旬达最大值8.109mg·g-1·d-1;凋落物分解指数为1.93,95%凋落物分解约需4a:微生物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7月中旬达最大值,为11.4g·C·m-2·d-1;凋落物分解速率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C/N显著负相关;凋落物分解速率同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Ⅱ.养分在作物体内分配
    王德禄, 刘鸿翔, 王守宇, 孟凯, 韩晓增, 张璐, 沈善敏
    2001, 12(6):  845-848. 
    摘要 ( 128 )   PDF (1KB) ( 261 )  
    根据黑土长期肥料试验1985~1995年期间的作物分析资料,研究了施肥和作物生长状况对大豆、玉米、小麦3种作物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在籽实和秸秆中分配比以及形成1000kg籽实产量的收获养分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正常施肥条件下,上述参数十分稳定,受施肥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不大,可直接用于这一地区养分收支的估算
    氮形态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氮素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荆奇
    2001, 12(6):  849-852. 
    摘要 ( 142 )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3个小麦基因型对不同形态N素吸收和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N浓度下,小麦对增铵营养和NH+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O3-营养,且在较高浓度下,增铵营养处理具有更强的吸收优势.与次敏感型莱州953和钝感型江东门相比,敏感型扬麦158不仅具有较强的NO3-和NH+吸收能力,而且具有最强的增铵营养吸收能力.增铵营养促进了扬麦158和莱州953对NO3-和NH+的吸收,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东门对NO3-的吸收.与NO3-营养及NH+营养相比,增铵营养显著提高了扬麦158和莱州953的全株、地上部N积累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而对江东门影响较小因此,增铵营养促进了植株的N吸收,提高了N积累和光合速率,从而促进了小麦生长
    不同播期对不同基因型油菜产量特性的影响
    廖桂平, 官春云
    2001, 12(6):  853-858. 
    摘要 ( 184 )  
    研究了3个不同基因型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特征及其与光温条件的生态关系,探讨了长江中游油菜区多熟种植条件下提高油菜单产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因播种期不同而导致油菜生育期间光温条件的不同,使各播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油菜单株角果数、角果皮指数、主茎产量、分枝产量均与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和SNPA与之无关.播种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分枝产生及其产量形成而实现的.因此多熟制油菜的播种期可适当提早,10月20日以后播种的油菜,其种植密度可增加至3.75×105~4.5×105株·hm-2,以主茎弥补分枝小而少的不足,实现油菜单产的提高.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陈杰, 杨京平, 王兆骞
    2001, (6):  859-862. 
    摘要 ( 0 )  
    在MACROS模型基础上根据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春玉米动态模拟模型,经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模型研究了浙北地区大麦/春玉米-晚稻种植制度中春玉米的播种日期对其生育期、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底至4月上旬是这一地区理想播种期;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应适当增加植株密度.
    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研究土壤-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累积和迁移特征
    魏正贵, 宛寿康, 张巽, 洪法水, 赵贵文, 陶冶, 汪振立, 谢先求
    2001, (6):  863-866. 
    摘要 ( 0 )  
    用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江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土壤-铁芒萁系统中La、Ce、Pr、Nd、Sm、Gy、Db、Yb和Y的含量,并对其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REE)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叶柄,单一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各异,La、Ce、Pr、Nd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根>茎>叶柄;Sm和Gd在不同采样点表现为叶>根>茎>叶柄或根>叶>茎>叶柄;Dy、Yb和Y均有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叶>根>茎>叶柄、根>叶>茎>叶柄及根>茎>叶>叶柄.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草炭和风化煤对水稻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宋轩, 曾德慧, 林鹤鸣, 山口·达明, 西崎·泰, 山田·帕丽达
    2001, (6):  867-870. 
    摘要 ( 0 )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草炭和风化煤对水稻根系的α-萘胺氧化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和风化煤的施入,改善了盐碱土的养分供应状况,在水稻的各生育时期均不同程度地提高根系活力,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促进了水稻对N、P2O5、K2O、CaO和MgO等养分的吸收;草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要好于相同数量的风化煤。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林文雄, 何华勤, 郭玉春, 梁义元, 陈芳育
    2001, (6):  871-875. 
    摘要 ( 0 )  
    选用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大田稗草为受体,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影响其生长;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的活性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多种酚类物质的化感作用之间可能是增效的,也可能是拮抗的.
    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初步研究
    何兴元, 吴清风, 韩桂云, 周玉芝, 田春杰
    2001, (6):  876-878. 
    摘要 ( 0 )  
    在盆栽实验条件下通过生物接种技术,对非豆科固氮树木沙棘进行联合共生体的人工构建,定量研究了VA菌根真菌和Frankia对沙棘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对VA菌根菌与Frankia之间的联合增效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双接菌VAH+HR16的促生效果最佳,接菌植株的株高、地径、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2.25%、33.52%、198.56%、43.33%和17.44%.
    苏云金芽孢杆菌质粒的检测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李林, 王征, 喻子牛
    2001, (6):  879-882. 
    摘要 ( 0 )  
    用改进的酶碱综合法检测了苏云金芽孢杆菌4个亚种11个野生菌株的内生质粒,获得良好的制备结果和重现性.对野生菌株YBT-1463及其无质粒突变株BMB171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YBT-1463的内生质粒携带杀虫晶体蛋白基因,但不携带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且与该菌株对19种C源和12种N源的利用无关.
    ARDRA对植物根瘤内共生放线菌Frankia多样性的研究
    吴少慧, 张惠文, 熊智, 刘忠, 张忠泽, 张成刚
    2001, (6):  883-886. 
    摘要 ( 0 )  
    应用原核生物16S rDNA特异性引物rD1和fD1,通过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analysis)法直接扩增自中国云南、东北地区赤杨属3种植物和沙棘属1种植物根瘤内Frankia DNA,得到一长约1500bp的扩增产物.选用两种内切酶HaeⅢ、AfaⅠ联合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得到稳定的酶切图谱.将所测8个感染赤杨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所测3个感染沙棘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显示根瘤内Frankia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麦长管蚜及蚜茧蜂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王祥胜, 李桂亭, 孟庆雷, 耿继光, 沈阳
    2001, (6):  887-891. 
    摘要 ( 0 )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麦长管蚜及蚜茧蜂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麦长管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33~57cm之间;蚜茧蜂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36~55cm之间,并与麦长管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蚜茧蜂种群是麦长管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焦懿, 赵苹
    2001, (6):  892-896. 
    摘要 ( 0 )  
    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18℃、21℃、24℃、27℃、30℃和33℃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世代存活率为24℃>27℃>30℃>21℃>33℃>18℃>1℃.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存活和繁殖不利.24℃和27℃雌虫的怀卵量、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都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以抛物线方程y=a+bx+cx2拟合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力(rm),结果S、I、R0rm均在24~27℃之间取得最大值,说明24℃~27℃是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存活和繁殖的最适温区.在24℃、27℃和30℃温度下,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种群趋势指数I>1,内禀增长力rm>0,种群数量逐代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5、16和23d 21℃时I≈1,rm≈0,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18℃和33℃时I<1,rm<0,种群数量出现负增长.1℃雌蜂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破碎度的影响
    何念鹏, 周道玮, 吴泠, 张玉芬
    2001, (6):  897-899. 
    摘要 ( 0 )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破碎度影响的良好场所.本文运用地表植被的改变状况和主要辅助能的投入为指标,按重度干扰强度、中度干扰强度和轻度干扰强度3个等级把村落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分析不同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度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相互关系.3个研究区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分别为0.3416、0.3109和0.0028;景观破碎度分别为0.0820、0.0746和0 0007.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比轻度干扰下景观具有明显高的斑块密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应增加,中度人为干扰使景观破碎度值较高.
    渤海水母体细菌的微生态分布及弧菌生物学特性
    刘全永, 胡江春, 马成新, 薛德林, 王书锦
    2001, (6):  900-902. 
    摘要 ( 0 )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我国辽宁渤海海域水母体中细菌的微生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渤海水母体中各部位均有腐生性细菌及弧菌生长,其中腐生性细菌主要存在于水母体表,而弧菌除存在于水母体表外,有的则能在水母体内深层生长.水母体细菌微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弧菌约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通过改进TCBS培养基,从水母体中分离得到6株优势类群的细菌,对其菌落特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它们都具备弧菌属的共同特点: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兼性厌氧,TCBS培养基上能生长,对O/129敏感,初步鉴定为弧菌属.研究还发现,这几株菌都能产蛋白酶,其中JF2、JF4、JF5、JF6产蛋白酶的能力明显较强,它们极有可能是导致水母捕捞后快速解体腐败的主要原因.
    嫩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
    陈祥伟
    2001, (6):  903-907. 
    摘要 ( 0 )  
    以2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在流域结构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森林类型对降水再分配的观测,从林分、生态系统和流域不同尺度和水平上定量分析了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流域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表现出比天然白桦林、天然黑桦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具有较强的蓄水和拦截功能.蒸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天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径流量相对较小.蒸散也是农田和草地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它们的蒸散值分别占降雨量的91.06%、81.02%,草地蒸散值大于森林,具有较小的径流,表现出很强的蓄水保水作用,而农田蒸散值小于森林,径流量最大.流域总蒸散占降水的80.84%,径流占23.26%.
    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
    施晓清, 赵景柱, 吴钢, 欧阳志云
    2001, (6):  908-912. 
    摘要 ( 0 )  
    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净化服务是其向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了解生态系统的净化机理及其价值,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的机理,提出了生态系统净化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生态系统的净化价值评估方法,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生态系统的净化价值进行了估算.
    长白落叶松种群地理变异研究
    杨传平, 刘桂丰
    2001, (6):  801-805. 
    摘要 ( 1265 )   PDF (1KB) ( 335 )  
    根据17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资料,从生态遗传学的观点出发,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可以认为,以海拔垂直梯度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型变异;低海拔、低等效纬度的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生长较快、生长期较长;水热因子的综合选择作用是长白落叶松地理变异的重要因素,其中温度是主导因子;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中,生长性状的分化最为明显,可以作为种源区区划的主要性状;从长白落叶松分布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一般不超过2个等效纬度),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安徽长江滩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养分积累
    吴泽民, 孙启祥, 陈美工
    2001, (6):  806-810. 
    摘要 ( 1297 )   PDF (1KB) ( 564 )  
    安徽长江外滩Ⅰ-69杨树无性系人工林11年林分生物量达到90.2t·hm-2,平均生产量为8.2t·hm-2·a-1,平均单株生产量为21.9kg·a-1,与相同纬度带一般立地条件林分相比单株生产量高0.7%;另外林分叶面积指数为3.32m2·m-2,造林后第3年叶面积指数的净增值达到最高,同时林分生产力开始进入最高水平该林分每生产1t干物质需要N 3.369kg、P 0.327kg、K 2.424kg、Ca 7.465kg、Mg 0.2kg、Cu 0.0073kg、Mn0.01868kg、Fe 0.1115kg和Zn 0.00268kg,同时吸收S 0.72kg、Cr 0.000252kg、Cd 0.0O039kg和Pb0.00043kg.年轮中元素含量逐年有波动,N和K呈负相关,而N与P则表现为正相关;滩地的淹水时间对年轮中P含量影响较大,其次是N,与K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经营模型的应用
    范志平, 曾德慧, 姜凤岐, 关文彬, 上官周平
    2001, (6):  811-814. 
    摘要 ( 994 )   PDF (224KB) ( 265 )  
    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辽宁北部平原区、河北坝上农牧交错区和渭北旱塬区农田防护林为研究对象,以主栽树种杨树林带为研究材料,针对每个特定类型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因子和防护目的,统计分析调查研究数据,确定了辽宁北部、河北坝上和渭北旱塬3类型区农田防护林可持续集约经营模型的最优经营参数.其中林带最适疏透度分别为0.25~0.35、0.20~0.30和0.275~0.375;主林带间距分别为450~500m、200m和200~250m;副林带间距分别为500~1000m、500m和350~50m;林带带面宽度分别为8m、9m和4.5~8m;林带行数分别为3~4、6和2~4;林带树木株行距分别为2m×1.5~3m、1.5m×1.5m和1.5~3m×1.5~3m,主栽树种的防护成熟龄分别为15~16a、14~15a和12~14a;防护成熟期分别为10a、10~11a和12~14a;最佳更新方式分别为隔带更新、半带嫁接更新和隔带更新.
    落叶松、水曲柳的氮营养行为及其种间分异
    崔晓阳
    2001, (6):  815-818. 
    摘要 ( 1187 )  
    对已郁闭的12年生带状混交林和盆栽苗木的研究表明,落叶松和水曲柳在吸收空间的利用和吸收N素的时间(季节)、数量、形态诸方面都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二者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差异.水曲柳根系发达,与落叶松混交能够保持固有的扎根习性不变,吸收根主要集中在土壤上层(0~20cm);落叶松根系在土壤上层受到水曲柳排斥,吸收根大量向下层(20~60cm)发展.在整个生长季中,两树种都有明显的N吸收峰期,水曲柳峰期出现在6月中下旬,落叶松峰期则出现在7月中下旬,二者是明显错开的.在吸收N素的数量上,水曲柳吸收量大,N利用效率较低;落叶松吸收量相对较小,N利用效率较高(比水曲柳高60.8%).在对N素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方面,水曲柳较喜NO3--N,落叶松则对NO3--N和NH+-N无明显的偏好性.
    龙眼树干、枝、叶、果实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黎华寿, 王建武, 周强, 章家恩
    2001, (6):  819-823. 
    摘要 ( 1449 )   PDF (261KB) ( 242 )  
    选择6年生早结丰产龙眼植株,采用分层调查法对名优品种储良龙眼树体结构特别是树冠上枝、叶、果实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干较矮,树冠为自然半圆头形,冠幅略大于冠厚.主枝4或5条,主枝与各级分枝在树冠空间上分布较均匀.枝梢、结果母枝和果实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平行于主干的纵向各行上,在垂直于主干方向上,则以中部各冠层所占比重较大.绿叶层较厚,且和果实均匀分布于树冠表层.果实主要集中在中部距冠底60~150cm的冠层上,占总产量的78.9%.各冠层中的枝梢、结果枝、果实粒数、果实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秦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与动态的研究
    闫桂琴, 赵桂仿, 胡正海, 岳明
    2001, (6):  824-828. 
    摘要 ( 1319 )   PDF (1KB) ( 849 )  
    在秦岭太白山、光头山、玉皇山和冰晶顶等4个地段分别设置了4个样地,用样方法对太白红杉种群进行了调查.共做样方280个.分析了太白红杉的群落学特征、径级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编制了太白红杉的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从多角度研究了太白红杉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和Ⅲ之间,高径级种群趋向于稳定,低径级种群则反之.幼年个体补充不足,严重影响着该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杨树细根及草根的生产力与周转的研究
    李培芝, 范世华, 王力华, 许思明
    2001, (6):  829-832. 
    摘要 ( 1383 )   PDF (470KB) ( 391 )  
    对北方杨树人工林0~0cm土层中杨树细根和草根(≤2mm)年生物量、分解量、死亡量、生长量和周转率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杨树细根的年生物量为2.062t·hm-2,死根生物量为0.76t·hm-2,分解量为0.158t·hm-2,生长量为2.351t·hm-2,周转率为每年1.1次.活草根的年生物量、死根生物量、分解量、生长量和周转率分别0.501、0.035、0 023、0.691t·hm-2和1.38.同时给出了杨树细根干重损失随分解时间变化的方程:lnx/x0=0.9515e-00014t.
    排土场边坡人工沙棘灌丛对风滚植物的固留作用及生态效应
    台培东, 李培军, 贾宏宇, 孙铁珩, 李文杰, 张淑芹, 好斯·巴特尔
    2001, (6):  833-836. 
    摘要 ( 1213 )   PDF (620KB) ( 275 )  
    沙棘灌丛对风滚植物有非常好的固留作用,可以在草原矿区排土场边坡形成大面积的风滚植物覆盖层,从而影响沙棘的正常生长.但风滚植物覆盖层比人工沙棘植被有着更好的水土保持和土壤培肥效果,当覆盖层腐烂后,会出现更繁茂的植物群落.因此,沙棘对风滚植物的固留可促进排土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
    农业区城市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遵化的研究
    马克明, 傅伯杰, 郭旭东
    2001, (6):  837-840. 
    摘要 ( 1202 )  
    选择河北省遵化市(39°55'~40°22'N,117°34'~118°14'E),调查了城郊和乡村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上以及市区的植物多样性,同时考察了不同取样点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和北部接近,而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养分特殊,城郊与乡村明显差异;西部物种丰富度低于其它方向,而南部最高,这种差异由草本造成;城市与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生物多样性差异明显;城市植物多样性与城郊和乡村呈现梯度变化;本研究统计的物种总数只有126种,而与之同纬度的北京东灵山区却有高等植物997种.城市化的影响是引进了一些观赏物种,区域地形和土壤养分等自然特征的影响微弱.
    松嫩草原碱茅群落环境因素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
    王娓, 郭继勋
    2001, (6):  841-844. 
    摘要 ( 1171 )   PDF (1KB) ( 949 )  
    对碱茅群落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与微生物呼吸速率、土壤有机质、土壤C/N、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11种环境因素的季节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8月中旬达最大值8.109mg·g-1·d-1;凋落物分解指数为1.93,95%凋落物分解约需4a:微生物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呈单峰曲线,7月中旬达最大值,为11.4g·C·m-2·d-1;凋落物分解速率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C/N显著负相关;凋落物分解速率同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
    黑土长期施肥及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变化Ⅱ.养分在作物体内分配
    王德禄, 刘鸿翔, 王守宇, 孟凯, 韩晓增, 张璐, 沈善敏
    2001, (6):  845-848. 
    摘要 ( 1145 )   PDF (1KB) ( 435 )  
    根据黑土长期肥料试验1985~1995年期间的作物分析资料,研究了施肥和作物生长状况对大豆、玉米、小麦3种作物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在籽实和秸秆中分配比以及形成1000kg籽实产量的收获养分量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正常施肥条件下,上述参数十分稳定,受施肥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不大,可直接用于这一地区养分收支的估算
    氮形态对不同小麦基因型氮素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荆奇
    2001, (6):  849-852. 
    摘要 ( 1247 )  
    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3个小麦基因型对不同形态N素吸收和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N浓度下,小麦对增铵营养和NH+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NO3-营养,且在较高浓度下,增铵营养处理具有更强的吸收优势.与次敏感型莱州953和钝感型江东门相比,敏感型扬麦158不仅具有较强的NO3-和NH+吸收能力,而且具有最强的增铵营养吸收能力.增铵营养促进了扬麦158和莱州953对NO3-和NH+的吸收,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江东门对NO3-的吸收.与NO3-营养及NH+营养相比,增铵营养显著提高了扬麦158和莱州953的全株、地上部N积累量和叶片光合速率,而对江东门影响较小因此,增铵营养促进了植株的N吸收,提高了N积累和光合速率,从而促进了小麦生长
    不同播期对不同基因型油菜产量特性的影响
    廖桂平, 官春云
    2001, (6):  853-858. 
    摘要 ( 1044 )  
    研究了3个不同基因型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特征及其与光温条件的生态关系,探讨了长江中游油菜区多熟种植条件下提高油菜单产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因播种期不同而导致油菜生育期间光温条件的不同,使各播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油菜单株角果数、角果皮指数、主茎产量、分枝产量均与积温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千粒重和SNPA与之无关.播种期对油菜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分枝产生及其产量形成而实现的.因此多熟制油菜的播种期可适当提早,10月20日以后播种的油菜,其种植密度可增加至3.75×105~4.5×105株·hm-2,以主茎弥补分枝小而少的不足,实现油菜单产的提高.
    浙北地区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动态模拟
    陈杰, 杨京平, 王兆骞
    2001, (6):  859-862. 
    摘要 ( 879 )   PDF (210KB) ( 255 )  
    在MACROS模型基础上根据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春玉米动态模拟模型,经验证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不同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利用模型研究了浙北地区大麦/春玉米-晚稻种植制度中春玉米的播种日期对其生育期、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月底至4月上旬是这一地区理想播种期;与单作相比,套作玉米应适当增加植株密度.
    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研究土壤-铁芒萁系统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累积和迁移特征
    魏正贵, 宛寿康, 张巽, 洪法水, 赵贵文, 陶冶, 汪振立, 谢先求
    2001, (6):  863-866. 
    摘要 ( 928 )   PDF (231KB) ( 232 )  
    用感耦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江西赣南地区非稀土矿区和处不同稀土矿区内,土壤-铁芒萁系统中La、Ce、Pr、Nd、Sm、Gy、Db、Yb和Y的含量,并对其在土壤剖面层及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层的底土层含量最高,但表土层铈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REE)在铁芒萁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是叶>根>茎>叶柄,单一稀土元素的分布规律各异,La、Ce、Pr、Nd的分布规律表现为:叶>根>茎>叶柄;Sm和Gd在不同采样点表现为叶>根>茎>叶柄或根>叶>茎>叶柄;Dy、Yb和Y均有3种不同的分布模式:叶>根>茎>叶柄、根>叶>茎>叶柄及根>茎>叶>叶柄.稀土元素在铁芒萁体内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作用,茎、叶柄、叶中的重稀土相对贫乏.
    草炭和风化煤对水稻根系活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宋轩, 曾德慧, 林鹤鸣, 山口·达明, 西崎·泰, 山田·帕丽达
    2001, (6):  867-870. 
    摘要 ( 982 )   PDF (603KB) ( 447 )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草炭和风化煤对水稻根系的α-萘胺氧化力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和风化煤的施入,改善了盐碱土的养分供应状况,在水稻的各生育时期均不同程度地提高根系活力,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促进了水稻对N、P2O5、K2O、CaO和MgO等养分的吸收;草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要好于相同数量的风化煤。
    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林文雄, 何华勤, 郭玉春, 梁义元, 陈芳育
    2001, (6):  871-875. 
    摘要 ( 997 )   PDF (763KB) ( 618 )  
    选用具有较强化感作用的6个水稻品种为供体,大田稗草为受体,研究了水稻化感作用及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提高水稻叶片浸提液浓度,可以相应增强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这种抑制效果与杂草的种植密度呈负相关;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能显著抑制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从而影响其生长;苯丙氨酸氨解酶(PAL)的活性大小与酚类物质的含量呈正相关;多种酚类物质的化感作用之间可能是增效的,也可能是拮抗的.
    沙棘与微生物联合共生体的初步研究
    何兴元, 吴清风, 韩桂云, 周玉芝, 田春杰
    2001, (6):  876-878. 
    摘要 ( 981 )   PDF (168KB) ( 301 )  
    在盆栽实验条件下通过生物接种技术,对非豆科固氮树木沙棘进行联合共生体的人工构建,定量研究了VA菌根真菌和Frankia对沙棘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对VA菌根菌与Frankia之间的联合增效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双接菌VAH+HR16的促生效果最佳,接菌植株的株高、地径、鲜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2.25%、33.52%、198.56%、43.33%和17.44%.
    苏云金芽孢杆菌质粒的检测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李林, 王征, 喻子牛
    2001, (6):  879-882. 
    摘要 ( 815 )   PDF (238KB) ( 282 )  
    用改进的酶碱综合法检测了苏云金芽孢杆菌4个亚种11个野生菌株的内生质粒,获得良好的制备结果和重现性.对野生菌株YBT-1463及其无质粒突变株BMB171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YBT-1463的内生质粒携带杀虫晶体蛋白基因,但不携带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且与该菌株对19种C源和12种N源的利用无关.
    ARDRA对植物根瘤内共生放线菌Frankia多样性的研究
    吴少慧, 张惠文, 熊智, 刘忠, 张忠泽, 张成刚
    2001, (6):  883-886. 
    摘要 ( 991 )   PDF (507KB) ( 363 )  
    应用原核生物16S rDNA特异性引物rD1和fD1,通过ARDRA(amplified ribosomal DNA restrictionanalysis)法直接扩增自中国云南、东北地区赤杨属3种植物和沙棘属1种植物根瘤内Frankia DNA,得到一长约1500bp的扩增产物.选用两种内切酶HaeⅢ、AfaⅠ联合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得到稳定的酶切图谱.将所测8个感染赤杨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所测3个感染沙棘的Frankia样本区分为3个不同的组.显示根瘤内Frankia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麦长管蚜及蚜茧蜂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王祥胜, 李桂亭, 孟庆雷, 耿继光, 沈阳
    2001, (6):  887-891. 
    摘要 ( 926 )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麦长管蚜及蚜茧蜂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麦长管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33~57cm之间;蚜茧蜂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36~55cm之间,并与麦长管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蚜茧蜂种群是麦长管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焦懿, 赵苹
    2001, (6):  892-896. 
    摘要 ( 898 )  
    观察了温度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ericeri Xu et Jiang)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18℃、21℃、24℃、27℃、30℃和33℃6种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世代存活率为24℃>27℃>30℃>21℃>33℃>18℃>1℃.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存活和繁殖不利.24℃和27℃雌虫的怀卵量、产卵量和产卵百分率都显著高于其它温度处理.以抛物线方程y=a+bx+cx2拟合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净生殖率(R0)和内禀增长力(rm),结果S、I、R0rm均在24~27℃之间取得最大值,说明24℃~27℃是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存活和繁殖的最适温区.在24℃、27℃和30℃温度下,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的种群趋势指数I>1,内禀增长力rm>0,种群数量逐代增加,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5、16和23d 21℃时I≈1,rm≈0,种群数量基本保持不变.18℃和33℃时I<1,rm<0,种群数量出现负增长.1℃雌蜂不产卵,不能繁殖后代.
    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破碎度的影响
    何念鹏, 周道玮, 吴泠, 张玉芬
    2001, (6):  897-899. 
    摘要 ( 1259 )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破碎度影响的良好场所.本文运用地表植被的改变状况和主要辅助能的投入为指标,按重度干扰强度、中度干扰强度和轻度干扰强度3个等级把村落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分析不同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度与人为干扰强度的相互关系.3个研究区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分别为0.3416、0.3109和0.0028;景观破碎度分别为0.0820、0.0746和0 0007.重度干扰和中度干扰比轻度干扰下景观具有明显高的斑块密度指数和破碎化指数.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应增加,中度人为干扰使景观破碎度值较高.
    渤海水母体细菌的微生态分布及弧菌生物学特性
    刘全永, 胡江春, 马成新, 薛德林, 王书锦
    2001, (6):  900-902. 
    摘要 ( 1042 )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我国辽宁渤海海域水母体中细菌的微生态分布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渤海水母体中各部位均有腐生性细菌及弧菌生长,其中腐生性细菌主要存在于水母体表,而弧菌除存在于水母体表外,有的则能在水母体内深层生长.水母体细菌微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弧菌约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通过改进TCBS培养基,从水母体中分离得到6株优势类群的细菌,对其菌落特征、菌体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它们都具备弧菌属的共同特点:革兰氏阴性,氧化酶阳性,兼性厌氧,TCBS培养基上能生长,对O/129敏感,初步鉴定为弧菌属.研究还发现,这几株菌都能产蛋白酶,其中JF2、JF4、JF5、JF6产蛋白酶的能力明显较强,它们极有可能是导致水母捕捞后快速解体腐败的主要原因.
    嫩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水量平衡的研究
    陈祥伟
    2001, (6):  903-907. 
    摘要 ( 938 )  
    以2级流域为研究单元,在流域结构特征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生态系统和不同森林类型对降水再分配的观测,从林分、生态系统和流域不同尺度和水平上定量分析了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流域的水量平衡.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截留率最大,表现出比天然白桦林、天然黑桦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具有较强的蓄水和拦截功能.蒸散是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天然阔叶混交林和人工针叶林径流量相对较小.蒸散也是农田和草地水分输出的主要形式,它们的蒸散值分别占降雨量的91.06%、81.02%,草地蒸散值大于森林,具有较小的径流,表现出很强的蓄水保水作用,而农田蒸散值小于森林,径流量最大.流域总蒸散占降水的80.84%,径流占23.26%.
    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及其价值研究
    施晓清, 赵景柱, 吴钢, 欧阳志云
    2001, (6):  908-912. 
    摘要 ( 832 )  
    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净化服务是其向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了解生态系统的净化机理及其价值,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生态系统的净化服务的机理,提出了生态系统净化类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生态系统的净化价值评估方法,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生态系统的净化价值进行了估算.
    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
    周启星, 任丽萍, 程云
    2001, 12(6):  913-916. 
    摘要 ( 1271 )   PDF (1KB) ( 755 )  
    有机染料已成为中国地表环境中重要的一大类有机污染物.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微宇宙生态试验方法,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BCF为252.1~409.4根据这一数值和有关评判依据,可知一般生物体对该有机染料具有中等水平的富集能力,各试验作物地下部分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比地上部分至少超出10倍,尤其以根部作为食物的萝卜更为明显从土壤-作物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比较和以地上籽实为粮食的作物来看,各作物及其不同部位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浓度大致为大豆(棕壤)>小麦(褐土)>水稻(水稻土),根>茎秆>叶>籽实(不含壳);而从这些作物在其籽实中积累活性X-3B红染料来看,以累积量为最低的水稻籽实中的最大浓度也可达到23.33μg·lg-1.可见,该有机染料对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
    周启星, 任丽萍, 程云
    2001, (6):  913-916. 
    摘要 ( 1082 )   PDF (1KB) ( 267 )  
    有机染料已成为中国地表环境中重要的一大类有机污染物.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微宇宙生态试验方法,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生物富集因子(BCF)及在作物体内的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BCF为252.1~409.4根据这一数值和有关评判依据,可知一般生物体对该有机染料具有中等水平的富集能力,各试验作物地下部分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比地上部分至少超出10倍,尤其以根部作为食物的萝卜更为明显从土壤-作物系统的完整性进行比较和以地上籽实为粮食的作物来看,各作物及其不同部位对活性X-3B红染料的积累浓度大致为大豆(棕壤)>小麦(褐土)>水稻(水稻土),根>茎秆>叶>籽实(不含壳);而从这些作物在其籽实中积累活性X-3B红染料来看,以累积量为最低的水稻籽实中的最大浓度也可达到23.33μg·lg-1.可见,该有机染料对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不容忽视.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和翻耕方式变化对旱田土壤N2O释放的潜在影响
    徐文彬, 刘维屏, 刘广深
    2001, 12(6):  917-922. 
    摘要 ( 1715 )   PDF (1KB) ( 757 )  
    以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和大豆-冬小麦轮作田为N2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肥类型和施肥深度、翻耕深度和翻耕日期等变化对亚热带旱田生态系统N2O释放的潜在影响.为今后通过改变施肥和耕作方式来控制农业土壤N2O释放量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和翻耕方式变化对旱田土壤N2O释放的潜在影响
    徐文彬, 刘维屏, 刘广深
    2001, (6):  917-922. 
    摘要 ( 1317 )   PDF (1KB) ( 716 )  
    以贵州省玉米-油菜轮作田和大豆-冬小麦轮作田为N2O释放通量测量对象,根据DND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田间N2O释放通量季节变化及施肥和翻耕对释放的影响,采用DNDC模型定量探讨了上述作物生长季节有机肥施用量、N肥施用量及施肥日期、N肥类型和施肥深度、翻耕深度和翻耕日期等变化对亚热带旱田生态系统N2O释放的潜在影响.为今后通过改变施肥和耕作方式来控制农业土壤N2O释放量提供研究基础和参考.
    红壤典型地区大气硫输入的干沉降通量研究——以江西红壤站为例
    王体健, 李宗恺, 胡正义, 曹志洪
    2001, 12(6):  923-926. 
    摘要 ( 1652 )   PDF (538KB) ( 499 )  
    在江西(鹰潭)红壤典型地区农田下垫面上进行大气SO2、硫酸盐(SO42-)的浓度采样,利用阻力模式计算SO2和SO42-的干沉降速度,估算大气S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农田下垫面上SO2和SO42-干沉降速度的平均值分别是0.3、0.23cm·s-1.干沉降速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一般白天大于夜间,午后出现最大值.大气S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半年干沉降通量为6.7g·m-2.
    红壤典型地区大气硫输入的干沉降通量研究——以江西红壤站为例
    王体健, 李宗恺, 胡正义, 曹志洪
    2001, (6):  923-926. 
    摘要 ( 1240 )   PDF (538KB) ( 247 )  
    在江西(鹰潭)红壤典型地区农田下垫面上进行大气SO2、硫酸盐(SO42-)的浓度采样,利用阻力模式计算SO2和SO42-的干沉降速度,估算大气S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干沉降通量.结果表明,农田下垫面上SO2和SO42-干沉降速度的平均值分别是0.3、0.23cm·s-1.干沉降速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一般白天大于夜间,午后出现最大值.大气S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半年干沉降通量为6.7g·m-2.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宇万太, 于永强
    2001, 12(6):  927-932. 
    摘要 ( 2768 )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4种研究方法: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最后又讨论了环境因素诸如水分、温度和开垦、放牧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周转.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宇万太, 于永强
    2001, (6):  927-932. 
    摘要 ( 1265 )  
    在生物量的研究过程中,地下部分生物量十分重要却又多被忽视本文首先比较了当前地下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4种研究方法:挖土块法、钻土芯法、内生长土芯法和微根区管法.然后总结了地下生物量在空间和时间上变化规律的研究成果.最后又讨论了环境因素诸如水分、温度和开垦、放牧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周转.
    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安志, 裴铁璠
    2001, 12(6):  933-937. 
    摘要 ( 1900 )   PDF (1KB) ( 682 )  
    对目前国内外森林蒸散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蒸渗仪法、风调室法、涡动相关法、水量平衡法、能量平衡法、波文比法、彭曼联合法、SPAC法、经验公式法和应用遥感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应用闪烁计数器直接观测显热通量以及应用双频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水汽、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技术.提出通过对大气水汽平衡的研究来推求蒸散量的设想,预测了森林蒸散研究的发展趋势.
    森林蒸散测算方法研究进展与展望
    王安志, 裴铁璠
    2001, (6):  933-937. 
    摘要 ( 1083 )   PDF (1KB) ( 682 )  
    对目前国内外森林蒸散研究中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蒸渗仪法、风调室法、涡动相关法、水量平衡法、能量平衡法、波文比法、彭曼联合法、SPAC法、经验公式法和应用遥感数据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其实际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简单介绍了应用闪烁计数器直接观测显热通量以及应用双频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水汽、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技术.提出通过对大气水汽平衡的研究来推求蒸散量的设想,预测了森林蒸散研究的发展趋势.
    放牧对牧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氮、碳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侯扶江
    2001, 12(6):  938-942. 
    摘要 ( 2318 )   PDF (1KB) ( 733 )  
    研究放牧对草地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对于揭示草地放牧演替的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家畜放牧对牧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C和N吸收与转运的影响,可以分为生理伤害和生理恢复2个阶段.放牧通过改变草地冠层结构影响牧草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短期内迅速下降,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又逐渐上升,呼吸作用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牧草放牧后再生长所需的C和N最初主要来自根系和留茬中的贮藏物质,此后随着牧草生长恢复逐渐由同化作用供给,C代谢与土壤N水平负相关.放牧后牧草生理活动变化与牧草遗传特性、种间竞争、家畜放牧特征、非生物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放牧对牧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氮、碳吸收与转运的影响
    侯扶江
    2001, (6):  938-942. 
    摘要 ( 1126 )   PDF (1KB) ( 366 )  
    研究放牧对草地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对于揭示草地放牧演替的生理机制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家畜放牧对牧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C和N吸收与转运的影响,可以分为生理伤害和生理恢复2个阶段.放牧通过改变草地冠层结构影响牧草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短期内迅速下降,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又逐渐上升,呼吸作用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牧草放牧后再生长所需的C和N最初主要来自根系和留茬中的贮藏物质,此后随着牧草生长恢复逐渐由同化作用供给,C代谢与土壤N水平负相关.放牧后牧草生理活动变化与牧草遗传特性、种间竞争、家畜放牧特征、非生物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研究进展
    吴玉环, 黄国宏, 高谦, 曹同
    2001, 12(6):  943-946. 
    摘要 ( 1773 )   PDF (656KB) ( 882 )  
    苔藓植物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是一类良好的生物指示植物.本文综述了水分、光照、温度等方面的环境因子变化对苔藓植物的影响以及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及适应的最近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国内深入开展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和全球变化的响应、适应及其生态指示作用等研究.
    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性研究进展
    吴玉环, 黄国宏, 高谦, 曹同
    2001, (6):  943-946. 
    摘要 ( 1453 )   PDF (656KB) ( 394 )  
    苔藓植物由于其结构相对简单,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是一类良好的生物指示植物.本文综述了水分、光照、温度等方面的环境因子变化对苔藓植物的影响以及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及适应的最近研究进展,以期促进国内深入开展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和全球变化的响应、适应及其生态指示作用等研究.
    菌根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应用
    赵文智, 程国栋
    2001, 12(6):  947-950. 
    摘要 ( 1517 )   PDF (1KB) ( 1052 )  
    对菌根的作用及其荒漠化对其影响,以及菌根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菌根不仅能够促进植物个体养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抗旱、抗盐性,而且能够调节群落内植物间的关系、群落的演替轨道及其生物多样性.耕作、灌溉、过度放牧和开矿等诱发土地荒漠化过程的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菌根的建立和生存.采用外来菌引入及原来残存菌培育,在恢复区建立丛状菌根植物,苗木化菌根造林及开矿土地管理中表土的存贮等方式都会有力地促进恢复地菌根的建立,并可缩短恢复周期.
    菌根及其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应用
    赵文智, 程国栋
    2001, (6):  947-950. 
    摘要 ( 1358 )   PDF (1KB) ( 570 )  
    对菌根的作用及其荒漠化对其影响,以及菌根在荒漠化土地恢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菌根不仅能够促进植物个体养分的吸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抗旱、抗盐性,而且能够调节群落内植物间的关系、群落的演替轨道及其生物多样性.耕作、灌溉、过度放牧和开矿等诱发土地荒漠化过程的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菌根的建立和生存.采用外来菌引入及原来残存菌培育,在恢复区建立丛状菌根植物,苗木化菌根造林及开矿土地管理中表土的存贮等方式都会有力地促进恢复地菌根的建立,并可缩短恢复周期.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
    邓红兵, 王青春, 王庆礼, 吴文春, 邵国凡
    2001, 12(6):  951-954. 
    摘要 ( 1959 )   PDF (131KB) ( 450 )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的一种景观表现形式,即岸边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是介于河溪和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目前,河岸带的保护和管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自然资源经营及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国外河岸带管理有关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河岸带管理的目标、作用、一般途径、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并详细介绍了USDA-FS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系统.文章最后指出,有必要在国内尽快开展河岸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河岸植被缓冲带与河岸带管理
    邓红兵, 王青春, 王庆礼, 吴文春, 邵国凡
    2001, (6):  951-954. 
    摘要 ( 1379 )   PDF (131KB) ( 511 )  
    河岸带是水陆交错带的一种景观表现形式,即岸边陆地上同河水发生作用的植被区域,是介于河溪和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目前,河岸带的保护和管理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并成为自然资源经营及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对国外河岸带管理有关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河岸带管理的目标、作用、一般途径、面临的问题以及将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并详细介绍了USDA-FS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系统.文章最后指出,有必要在国内尽快开展河岸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放牧及刈割强度对鸭茅密度及能量积累的影响
    包国章, 李向林, 白静仁
    2001, 12(6):  955-957. 
    摘要 ( 1135 )   PDF (173KB) ( 353 )  
    放牧及刈割强度对鸭茅密度及能量积累的影响
    包国章, 李向林, 白静仁
    2001, (6):  955-957. 
    摘要 ( 1144 )   PDF (173KB) ( 193 )  
    西藏土壤中铜含量及分布
    张晓平, 张玉霞, 王晶
    2001, 12(6):  958-960. 
    摘要 ( 1453 )   PDF (167KB) ( 292 )  
    西藏土壤中铜含量及分布
    张晓平, 张玉霞, 王晶
    2001, (6):  958-960. 
    摘要 ( 1156 )   PDF (167KB) ( 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