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4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3-07-18
    目录
    目录
    2013, 24(7):  0. 
    摘要 ( 1009 )   PDF (463KB) ( 383 )  
    研究报告
    长白山不同海拔梯度森林土壤中性糖分布特征
    田秋香1,2,张彬1,2,何红波1,张旭东1,3**,程维信1
    2013, 24(7):  1777-1783. 
    摘要 ( 2264 )   PDF (475KB) ( 645 )  
    2010年7月,采集长白山北坡5个典型植被带(阔叶红松林、明针叶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林下土壤,研究了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的中性单糖分布、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中性糖来源差异探讨土壤有机质的生物化学积累机制.结果表明: 在长白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的中性糖差异显著,中性糖来源碳在土壤有机碳(SOC)中的相对含量为80.55~170.63 mg·g-1,并且随海拔升高呈递增的趋势.采用多元线性拟合分析发现,生长季平均气温是影响土壤中性糖相对含量的主要因素,低温有助于中性糖的积累.土壤中(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木糖)为1.62~2.28,且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说明土壤中微生物来源中性糖的贡献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微生物熵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说明低温条件下微生物活性下降而对外源碳的利用效率提高,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转化后,以微生物同化物的形式固存于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微生物来源中性糖的比例.
    南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王卫霞1,史作民1**,罗达1,刘世荣1,卢立华2
    2013, 24(7):  1784-1792. 
    摘要 ( 1892 )   PDF (643KB) ( 655 )  
    以我国南亚热带格木、红椎和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了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结果表明: 林分和季节因素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总PLFAs量、细菌PLFAs量和真菌PLFAs量,且干季林分下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总PLFAs量、单个PLFA量均大于雨季.红椎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总PLFAs量最高,而格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最高.土壤pH值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16:1ω5c)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土壤总PLFAs量、革兰氏阳性菌(G+)以及腐生真菌(18:2ω6,9c)、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显著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是影响该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重要因素.外生菌根真菌(18:1ω9c)和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碳氮比值呈极显著相关.
    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糙隐子草种群的点格局分析
    王鑫厅1,2,王炜1**,梁存柱1,包俊江2
    2013, 24(7):  1793-1800. 
    摘要 ( 1352 )   PDF (727KB) ( 546 )  
    采用摄影定位法测定了羊草+大针茅草原不同恢复演替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的空间格局,并应用完全空间随机模型、泊松聚块模型和嵌套双聚块模型对其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糙隐子草种群格局表现为嵌套双聚块结构,即在大聚块中分布着较高密度的小聚块;在恢复5年、8年和21年的群落中,则为以母体为中心的泊松聚块结构,即在糙隐子草种群空间格局的聚块中不存在较高密度的小聚块. 这说明在严重退化的群落中正相互作用居主导,而在恢复演替群落中负相互作用居主导. 糙隐子草种群在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格局变化主要是由于伴随放牧胁迫的消失,种群正相互作用(易化)向负相互作用(竞争)转化所致.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的积累及影响因素
    张伟1,2**,王克林1,2,刘淑娟1,2,叶莹莹1,2,潘复静3,何寻阳1,2
    2013, 24(7):  1801-1808. 
    摘要 ( 1830 )   PDF (924KB) ( 378 )  
    以桂西北环江县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于2009年分析了植被演替过程中表层土壤(0~15 cm)养分的变化及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随着植被正向演替(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等含量显著增加,分别由演替初期(草地)的29.1、2.48和0.72 g·kg-1增加为演替后期(原生林)的73.9、8.10和1.6 g·kg-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和全氮密切相关,是喀斯特土壤C、N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凋落物中的P含量、C/P和N/P是土壤全磷积累的主要控制因素,较高的凋落物P含量、N/P以及较低的C/P有利于土壤中P的积累;而坡度、坡向和裸岩率等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较小.
     
    干旱胁迫对杨树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井大炜1,2,邢尚军2**,杜振宇2,刘方春2
    2013, 24(7):  1809-1816. 
    摘要 ( 2095 )   PDF (547KB) ( 688 )  
    2011年4—10月在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苗圃,选取欧美I-107杨扦插苗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正常水分、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对杨树幼苗生长和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特性、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的地径生长量分别下降12.8%、44.5%和65.6%,苗高生长量分别下降12.2%、43.1%和57.2%;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杨树幼苗叶片的PSⅡ光能转化效率、实际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在轻度胁迫下缓慢下降,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迅速下降;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在轻度胁迫下显著升高,而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先升高后降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但对干旱胁迫和活性氧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质膜受损,大量离子外渗,且重度胁迫下质膜的损害最严重.轻度干旱胁迫下,I-107杨树幼苗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抗氧化保护酶系统;而中度和重度干旱下,其光合效率显著下降,抗氧化保护酶系统明显遭到破坏.
     
    巨桉凋落叶分解初期对菊苣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吴秀华1,李羿桥1,胡庭兴1**,陈保军2,杨永贵2,陈洪1,胡红玲1
    2013, 24(7):  1817-1825. 
    摘要 ( 1479 )   PDF (803KB) ( 441 )  
    采用盆栽试验,于2010年3—5月在四川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园区内研究了巨桉凋落叶分解初期对受体植物菊苣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试验设置CK(0 g·pot-1)、A1(30 g·pot-1)、A2(60 g·pot-1)和A3(90 g·pot-1)4个凋落叶施用水平,将各处理的凋落叶分别与12 kg土壤混合后装盆,播种菊苣,分别在播种30、45、60和75 d测定菊苣生长指标,待凋落叶量的最高处理组A3植株第3片真叶完全展开后,测定菊苣叶片的光合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各测定时间下,不同巨桉凋落叶施用水平的菊苣生物量积累和叶面积增长受到显著抑制;在凋落叶分解初期,菊苣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合成受到明显抑制,且随着凋落叶施用量增加抑制作用加大,各处理幼苗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午休双峰型曲线,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同,日光合总量表现为CK>A1>A2>A3.经GC-MS定期检测,凋落叶中有33种小分子化合物随着凋落叶的分解而逐步释放,以具有化感作用的萜类物质为主.
    排水疏干胁迫下若尔盖高原沼泽退化评价指标体系
    杨永兴1**,李珂1,杨杨2
    2013, 24(7):  1826-1836. 
    摘要 ( 1678 )   PDF (665KB) ( 378 )  
    沼泽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国际湿地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在长期野外考察的基础上,根据2009年3个排水疏干沼泽退化研究样带20个沼泽的植物群落生态观测和土壤分析数据,基于沼泽植物群落物种重要值的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将沼泽样地划分为未受干扰(A型)、受长期低强度排水干扰(B~D型)和受短期高强度排水干扰(E~G型)3类,其中又可分为7个植物群落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沼泽退化进行分级,建立了若尔盖高原沼泽评价的植被指标体系(SVEI)和土壤指标体系(SSEI).基于SVEI,将沼泽划分为原始沼泽、轻度退化沼泽、中度退化沼泽和重度退化沼泽.基于SSEI,将红原县沼泽划分为原始沼泽、轻度退化沼泽和重度退化沼泽3个等级,将若尔盖县沼泽划分为轻度退化沼泽、中度退化沼泽和重度退化沼泽3个等级.SVEI或SSEI评价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相似度均在70%以上,说明SVEI或SSEI对沼泽退化分级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可采用不同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高原沼泽进行综合评价.
     
    小兴安岭红松活立木树干腐朽与立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
    孙天用1,王立海2,孙墨珑3**
    2013, 24(7):  1837-1842. 
    摘要 ( 2425 )   PDF (546KB) ( 533 )  
    活立木腐朽造成大量木材资源损失.研究活立木腐朽与立地生境之间的关系,对于科学合理地营林管理、减少木材资源损失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2011年5月,使用阻抗仪对小兴安岭林区红松阔叶混交林中15株成熟龄的红松活立木树干根部腐朽状况及胸径进行了检测,同时分别在活立木根部、坡上距根部5 m和坡下距根部5 m处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的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pH值和有机质含量,并建立了活立木树干根部腐朽程度与其胸径和各样点土壤理化指标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成熟龄红松活立木树干根部腐朽程度与根部土壤5项理化指标有较强的相关性(R=0.687),且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R=0.507),而与坡上和坡下距根部5 m土壤各理化特性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含水率降至18.4%以下时将有助于降低树干根部的腐朽程度.成熟龄红松活立木树干根部腐朽程度与树龄的相关性不显著.

     
    茶树根际土壤磷的解吸特性
    杨威,周卫军**,包春红,苗霄霖,胡文敏
    2013, 24(7):  1843-1848. 
    摘要 ( 1351 )   PDF (476KB) ( 505 )  
    为了探明茶树根际土壤磷的释放过程与供应机制,采用外源磷吸附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母质、不同种植年限茶树根际土壤磷的解吸过程与特性,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最优函数拟合.结果表明: 茶树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磷的解吸过程有明显的差异.茶树根际土壤的磷解吸能力极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的平均有效磷含量、平均解吸率和平均β值(单位吸附量中的解吸量)分别高出5.49 mg·kg-1、1.7%和24.4%.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茶树根际土壤磷解吸能力为花岗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板页岩风化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3种母质茶树根际土壤的有效磷与磷解吸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及对水热因子的响应
    明姣1,2,3,赵允格1,2,许明祥1,2**,杨丽娜1,2,3,王爱国2
    2013, 24(7):  1849-1855. 
    摘要 ( 1599 )   PDF (586KB) ( 476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集不同侵蚀类型区内发育至稳定阶段的生物结皮,分析水分和温度变化对生物结皮固氮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蚀区、水蚀风蚀交错区、风蚀区生物结皮固氮活性表现为水蚀区(127.7 μmol·m-2·h-1)>水蚀风蚀交错区(34.6 μmol·m-2·h-1)>风蚀区(6.0 μmol·m-2·h-1);3个侵蚀类型区生物结皮固氮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5和15 ℃.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水蚀区及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在100%~40%田间持水量时差异不显著;风蚀区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对水分变化较为敏感,当含水量降至80%田间持水量时固氮活性开始显著降低,降至20%田间持水量时,生物结皮固氮作用停止.3个侵蚀类型区生物结皮固氮活性及其对水分与温度变化响应的差异与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气候、环境及生物结皮物种组成有关.
     
    137Cs和210Pbex示踪黑土区坡耕地
    方海燕**,盛美玲,孙莉英,蔡强国
    2013, 24(7):  1856-1862. 
    摘要 ( 2052 )   PDF (1917KB) ( 400 )  
    通过在野外28.5 hm2的坡耕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定量评价了利用137Cs和210Pbex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力,以探讨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和SOC在平面和垂直深度上均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尽管受土壤侵蚀沉积的影响,137Cs、210Pbex面积活度及SOC储量变异很大,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断面上,侵蚀区137Cs、210Pbex和SOC在0~25 cm耕层内分布均匀,25 cm以下放射性活度减小,SOC含量也相应下降;沉积区0~100 cm深度上137Cs和210Pbex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分布规律,SOC也具有类似的变化特征.农耕地SOC与137Cs、210Pbex呈显著线性相关,表明它们在黑土区农耕地上具有相似的物理运移特征,137Cs和210Pbex可直接用来定量评价黑土侵蚀下SOC的时空分布特点.
    灌水定额对旱区苹果园土壤水盐再分布的影响
    郭全恩1,2**,王益权3,南丽丽1,曹诗瑜2
    2013, 24(7):  1863-1870. 
    摘要 ( 1437 )   PDF (1238KB) ( 377 )  
    以甘肃省秦安县盐渍化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苹果花期研究了不同灌水定额(0、900、1800、2700、3600 m3·hm-2)对果园0~100 cm土层水盐再分布(10、20、30 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Na+淋溶深度增加,且再分布的滞后效应明显;Ca2+的“零通量面”逐渐消失;Mg2+的“零通量面”面宽逐渐增加;Cl-淋溶迁移方式由波动式变为直线式,蒸发迁移方式由波动式变为阶梯式;SO42-再分布方式呈点穴式;HCO3-再分布累积层位逐渐上移.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深的土壤剖面中部存在一个“盐分零通量面”,在水分再分布过程中,“盐分零通量面”的位置逐渐向下移动,体现旱地土壤水分耗竭特征.灌水定额在2700~3600 m3·hm-2时,灌溉有利于土壤剖面0~100 cm土层盐分和水溶性Na+的淋洗;灌水定额在1800 m3·hm-2以下时,灌溉加速了土壤表层盐分的累积.从钠盐淋洗和节水两方面综合考虑,旱区盐渍化果园土壤春季适宜的灌水定额为1800~2700 m3·hm-2.
     
    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董浩1,2,陈雨海2**,周勋波2
    2013, 24(7):  1871-1878. 
    摘要 ( 1545 )   PDF (597KB) ( 624 )  
    于2008—2010年通过田间试验,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设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3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种灌溉处理(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不同灌溉和种植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灌水量的增加,3种植方式下农田总耗水量均增加,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也增加,而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降低;与W0处理相比,各灌水处理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小麦籽粒产量,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同一灌溉条件下,与其他两种种植方式相比,沟播方式土壤贮水量消耗比例、籽粒产量和WUE均较高.综合考虑小麦的籽粒产量和WUE,沟播结合灌拔节水+开花水是华北平原冬麦区较适宜的节水种植方式.
    不同水分条件下源库调节对小麦营养器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籽粒千粒重的影响
    李丽1,杨德龙1**,栗孟飞1,常磊2,程宏波1,柴守玺2,李唯1
    2013, 24(7):  1879-1888. 
    摘要 ( 1822 )   PDF (1142KB) ( 479 )  
    以抗旱性有显著差异的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干旱胁迫(DS)和正常灌溉(WW)条件下,研究了源库调节对小麦营养器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籽粒千粒重(TGM)的影响.结果表明: 缩库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各营养器官WSC含量,且正向促进WSC的相对转运;减源处理反之.源库调节WSC含量及其相对转运量/率的效应为:干旱胁迫显著高于正常灌溉,抗旱品种(陇鉴19)显著高于水分敏感品种(Q9086),缩库处理对WSC含量的影响强度显著高于减源处理,穗下节和倒二节普遍高于倒三节、叶鞘和叶.减源处理下,陇鉴19的总WSC相对转运率的强势器官主要为叶鞘、穗下节和倒二节,而Q9086主要表现在倒二节和倒三节;两小麦品种果聚糖相对转运率的强势器官均为叶鞘、穗下节和倒二节.减源处理使陇鉴19和Q9086的TGM在干旱胁迫下分别下降27.3%和31.7%,在正常灌溉下分别下降25.3%和12.1%.缩库处理的WSC含量及其相对转运与TGM的相关系数显著大于减源处理;干旱胁迫处理显著高于正常灌溉处理,不同器官中WSC总含量和果聚糖含量与TGM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相关系数(r2>0.900);小麦WSC含量及其相对转运与TGM关联度较为密切的器官主要集中在叶鞘和穗下节.在干旱胁迫条件下,WSC总含量有关性状与TGM表现出较高关联度,而在正常灌溉条件下,蔗糖和葡聚糖有关性状与TGM普遍表现出较高关联度.源库关系对小麦不同营养器官WSC及籽粒千粒重的调节易受水分环境、基因型和营养器官位置的显著影响.
     
    长期不同施肥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变化特征
    黄晶1,2,3,高菊生2,3**,张杨珠1,秦道珠2,3,徐明岗2
    2013, 24(7):  1889-1894. 
    摘要 ( 2074 )   PDF (589KB) ( 374 )  
    利用开始于1982年的湖南祁阳官山坪水稻长期(1982—2010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的动态变化特征,试验设置NPK、NPKM(M为牛粪)、 NPM、NKM、PKM、M和CK等7个处理.28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肥料的施用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和水稻产量.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一直保持最高水平,氮、磷、钾化肥(NPK)处理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水稻产量逐渐低于其他施肥处理.单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试验开始后的前16年有一个快速增加的过程,之后略有下降,然后仍保持增长趋势;NPK化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试验开始后的前8年增加较快,之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各施肥处理在试验开始后的前8年内土壤全氮含量均呈快速积累趋势,以NPKM处理增幅最大.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在试验开始后的前12年增加较慢,平均每年增加0.66~2.25 mg·kg-1,1994—1998年增加较快,平均每年增加6.45~32.45 mg·kg-1;1998年之后,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均略有下降,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增加较快,单施化肥处理增加较慢.表明有机肥的施用是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和氮素营养水平稳定提升的关键措施,是红壤稻田土壤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低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关雅楠,黄正来**,张文静,石小东,张裴裴
    2013, 24(7):  1895-1899. 
    摘要 ( 1718 )   PDF (384KB) ( 467 )  
    选用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春性品种扬麦18、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半冬性品种烟农19),研究了分蘖期和拔节期低温对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10 ℃低温处理后,烟农19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和PSⅡ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扬麦18和郑麦9023;郑麦9023的gsFv/FmqP和NPQ显著高于扬麦18,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烟农19;扬麦18的Ci显著高于烟农19,初始荧光(Fo)显著高于郑麦9023和烟农19.拔节期0 ℃低温处理后,烟农19的PngsFv/FmqP显著高于扬麦18和郑麦9023,NPQ和ETR显著高于扬麦18;郑麦9023的PngsFv/FmqP显著高于扬麦18,Fo显著高于烟农19;扬麦18的CiFo显著高于郑麦9023和烟农19.分蘖期和拔节期低温胁迫下,半冬性品种烟农19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和较强的自我保护机制,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次之,春性品种扬麦18最低.
    耕作方式对东北雨养区玉米光合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宋振伟1,郭金瑞2,任军2,闫孝贡2,郑成岩1,邓艾兴1,张卫建1**
    2013, 24(7):  1900-1906. 
    摘要 ( 1682 )   PDF (631KB) ( 527 )  
    在东北地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全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叶片光合性能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热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播种-拔节阶段,2010—2011年平地播种中耕起垄(PL)和全生育期平作(PP)处理0~4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出苗期、苗期和拔节期比传统垄作(LL)处理平均提高5.6%和5.2%、4.6%和7.3%及3.9%和4.8%,苗期5 cm土壤最低温度分别比LL处理高1.4和1.3 ℃.由于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拔节期PL和PP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等指标显著高于LL处理,而PSII潜在活性(Fv/Fo)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无显著差异,表明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等气孔因素是导致光合作用差异的主要原因;灌浆期叶片PnTr则以LL和PL处理显著高于PP处理,这主要是由于PP处理在强降雨时期经历了涝渍灾害,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可见PL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条件增强了玉米光合性能,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Bt基因玉米根际土壤及秸秆残体中
    李凡1,王敏1,2,孙红炜1,杨淑珂1,路兴波1**
    2013, 24(7):  1907-1913. 
    摘要 ( 1533 )   PDF (592KB) ( 227 )  
    采用ELISA法研究了田间种植条件下转Bt基因玉米MON810生育期根际土壤及还田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残留降解动态,并分别用移动对数模型、指数模型和双指数模型对秸秆分解释放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进行拟合,估算了DT50和DT90值. 结果表明: Bt玉米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中Cry1Ab蛋白含量差异较大,但总体随生育期的延长而显著降低. 收获后地表覆盖和埋入土壤两种秸秆还田方式下,秸秆中Cry1Ab蛋白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基本一致,均呈现前期大量快速降解,中后期极少量稳定降解两个阶段. 秸秆还田7 d内,地表覆盖处理的Cry1Ab蛋白降解率均极显著高于埋入土壤处理;10 d时两处理的降解率基本一致,分别为88.8%和88.6%;20 d后,两处理秸秆中Cry1Ab蛋白的降解日趋缓慢;至180 d时仍能检测到少量的Cry1Ab蛋白. 3种模型均能较好地反映秸秆中Cry1Ab蛋白的田间降解规律,从相关系数(R)及DT90值与实测值的吻合程度来看,双指数模型最优.
     
    黄瓜萌芽期和苗期耐冷性评价
    苗永美1,2,宁宇1,曹玉杰1,沈佳1,庞欣1,崔利1,程春燕1,陈劲枫1**
    2013, 24(7):  1914-1922. 
    摘要 ( 1788 )   PDF (535KB) ( 295 )  
    选用13份黄瓜材料,研究萌芽期和苗期共12个指标与黄瓜耐冷性的关系,对材料进行耐冷性评价.结果表明: 17 ℃下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胚根长和相对活力指数在13份黄瓜材料中差异显著(P<0.05),并与黄瓜耐冷性的相关关系显著;苗期4 ℃处理2 d时各材料之间生理差异明显,冷害指数与恢复后成活率的相关性显著,而与总蛋白、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通过聚类分析将黄瓜材料耐冷性分为3个等级,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两个生育期黄瓜耐冷性方程,可根据置信区间估计值对黄瓜的耐冷性进行较好的评价.

     
    氮肥形态及配比对花椰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赵帆1,张国斌1,郁继华1**,杨海兴2,师桂英1,马彦霞1,李杰1
    2013, 24(7):  1923-1930. 
    摘要 ( 1736 )   PDF (543KB) ( 341 )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形态及配比对春茬花椰菜产量形成、品质和植株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硝态氮肥易增加花球中硝酸盐的积累量、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当NO3--N∶NH4+-N处于3∶7~5∶5范围内时可以减少花球中硝酸盐积累量,处于5∶5~7∶3范围内时可获得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铵态氮肥(包括酰胺态氮肥)有利于花球中Vc含量的提高.施氮肥可以提高植株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其中莲座期各处理植株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在整个生长期铵态氮有利于促进氮含量的提高,硝态氮有利于钾含量的提高,但在不同时期磷含量受氮源的影响变化不一致.与单一氮肥形态相比,当NO3--N∶NH4+-N处于3∶7~5∶5范围内时易获得高产.因此硝态氮肥与铵态氮肥以适当的比例配合施用可以提高花椰菜的品质、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施用猪粪对油麦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胡留杰1,刘剑飞1,廖敦秀1,聂敏2,谢永红1,张洪霞2,周正科1,肖和艾2**
    2013, 24(7):  1931-1937. 
    摘要 ( 1808 )   PDF (665KB) ( 669 )  
    应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猪粪对西南地区黄壤和紫色土中油麦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能显著提高油麦菜产量,且黄壤中油麦菜增产幅度大于紫色土;油麦菜中硝酸盐、氮磷钾含量与土壤类型及猪粪施用量密切相关,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制定的蔬菜中硝酸盐污染程度评价标准为依据,在紫色土对照(CK)及1倍猪粪(相当于施纯N 200 kg·hm-2)处理下油麦菜硝酸盐含量较低,符合一级标准(≤432 mg·kg-1,轻度污染);其他处理多超过二级标准(≤758 mg·kg-1,中度污染),但均未超过三级标准(≤1440 mg·kg-1,重度污染);黄壤中除化肥和8倍猪粪(相当于施纯N 1600 kg·hm-2)处理下油麦菜硝酸盐含量超过二级标准外,其他各处理均符合一级标准;黄壤和紫色土中表征磷素淋失风险的有效磷临界值分别为96.3和107.7 mg·kg-1.黄壤的猪粪环境安全容量较紫色土高.施用猪粪能显著提高两种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
    温室甜瓜营养生长期日蒸腾量估算模型
    张大龙1,李建明1,2**,吴普特1,2,李玮黎3,赵志华1,徐菲1,李俊1
    2013, 24(7):  1938-1944. 
    摘要 ( 2109 )   PDF (709KB) ( 263 )  
    建立了基于温室环境参数、甜瓜生长发育参数和土壤水分参数的温室甜瓜日蒸腾量估算模型,以研究温室条件下甜瓜蒸腾量的估算方法.根据温室内特定环境对Penman-Monteith方程中空气动力项进行修正,推导出了适于计算温室条件下参考作物蒸腾量的温室环境因子子模型;以甜瓜叶面积指数为自变量构建了作物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线性函数;以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为自变量构建了土壤水分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对数函数.采用分期播种法,根据周年不同播期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分析.采用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60%的实测蒸腾数据,对模型在充分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检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6.2%、16.9%.所建蒸腾模型是对Penman-Monteith公式在温室环境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非线性混合模型的红松人工林枝条生长
    王春红,李凤日**,贾炜玮,董利虎
    2013, 24(7):  1945-1952. 
    摘要 ( 2676 )   PDF (1340KB) ( 295 )  
    基于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36株红松人工林的枝解析数据,以单分子式和理查德方程作为枝条基径(BD)和枝长(BL)生长模型,分别考虑样地效应和样木效应,利用SAS软件的PROC NLMIXED模块构建了枝条基径和枝长生长的非线性混合模型.采用Akaike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对数似然值(-2Log likelihood)和似然比检验(LRT)等评价指标对所构建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考虑样地效应时,α1、α3β1β3分别作为随机参数时基径和枝长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当考虑样木效应影响时,α2α3β1β3分别作为随机参数时基径和枝长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非线性混合模型不但可反映枝生长总体平均变化趋势,还能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无论考虑样地效应还是样木效应,非线性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都比传统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高,并且考虑样木效应的拟合精度高于考虑样地效应的拟合精度.
    流域尺度上河流水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杨莎莎1,2,汤萃文1,刘丽娟3,李小玉3**,叶寅2
    2013, 24(7):  1953-1961. 
    摘要 ( 1983 )   PDF (894KB) ( 290 )  
    以苏子河流域内54个水质采样点为基点,生成6种尺度的河岸带缓冲区,并借助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的8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类型组成两方面,对景观指数与水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景观格局在不同缓冲区内对流域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当缓冲区距离≤300 m时,旱地、建筑用地、水田为主要的景观类型组成,其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最大形状指数、景观斑块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农田的连通性较高,对水质的影响较大.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区域(缓冲区距离>300 m),林地面积比例较高,林地聚集连通程度较好,对水质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不明显.该流域耕地、建设用地等对水质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
    成都市晴天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
    张顺谦1,2**,周长艳1
    2013, 24(7):  1962-1968. 
    摘要 ( 2016 )   PDF (1215KB) ( 479 )  
    基于一种新的郊区温度自动提取方法——圈层温度跃变法、以及2005—2010年99幅Terra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2005—2010年成都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成都市面积最大、强度最强的热岛强中心区位于城区西南面的金花镇片区;热岛效应在空间上未发生明显改变,但范围在缩小、强度在变弱;年内的各环路热岛强度和面积均呈三峰型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4、7、10月,其中,7月的热岛强度峰值最大.成都市热岛强度的减弱是气温下降、降水增多和城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工业搬迁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以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为例
    王美玲1,邴龙飞1,郗凤明1**,吴瑞1,2,耿涌1
    2013, 24(7):  1969-1976. 
    摘要 ( 1951 )   PDF (1783KB) ( 345 )  
    基于QuickBird遥感影像数据,在GIS支持下,分析2000—2010年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铁西老工业区工矿仓储用地格局变化最大,由“南宅北厂”历史格局逐渐演变为以居住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格局.其中,居住用地面积增加9%,主要来自于建设大路以北地区工矿仓储用地的搬迁转化;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减少20%;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加1.3%和3.1%;建设用地是变化幅度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总体变化率达76.9%.研究区2000—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率高于2005—2010年.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体制改革、产业升级等是铁西老工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住区形态变迁与居民通勤能源消费的关系
    周健1,肖荣波1**,孙翔2
    2013, 24(7):  1977-1984. 
    摘要 ( 1514 )   PDF (2474KB) ( 520 )  
    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扩张引发了住区形态的变迁,但形态变迁与居民通勤能源消费关系还不明确,如何通过城市的可持续公共管理政策来控制城市住区形态变迁过程下通勤能源消费及其温室气体排放有着重要意义.以厦门为例,通过土地利用与交通耦合模型TRANUS的情景分析研究了住区形态的变迁对人口、工作以及土地消费空间分布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不同情景下通勤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水平.结果表明: 基准情景下交通出行早高峰能源消费总量为54.35 tce,CO2排放为119.12 t;住区形态变迁情景下,通勤能耗和CO2排放同比基准情景均增加12%;通过适当的土地利用、交通和经济政策的实施,通勤能源消费与CO2排放同比基准情景减少7%,说明城市公共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区形态变迁背景下通勤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
     
    降水变化驱动下红松阔叶林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王楠楠1,杨雪1,李世兰1,隋心2,韩士杰2,冯富娟1**
    2013, 24(7):  1985-1990. 
    摘要 ( 1812 )   PDF (619KB) ( 449 )  
    红松阔叶林生态系统是中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长白山是研究温带森林对大气降水变化正负反馈的理想地带.本文以长白山原始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了降水控制样地(增、减30%)和对照样地的0~5 cm和5~10 cm表层土和红松根际土真菌多样性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 降水的增加和减少均能提高土壤真菌的多样性,但优势种群有所变化.表层土中,片段长度超过500 bp的T-RFs丰度随降水增加而提高,根际土中对降水变化响应的T-RFs分别为380、455和487 bp,且根际土的响应模式较表层土复杂.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碳含量、总氮和有效磷等对真菌群落组成影响显著.
    丹参红叶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
    段佳丽1,舒志明2,魏良柱3,付亮亮3,薛泉宏1**
    2013, 24(7):  1991-1999. 
    摘要 ( 2122 )   PDF (1229KB) ( 250 )  
    通过对丹参红叶病株与健康株根区土养分含量及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比较,探索丹参红叶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结果表明: 丹参红叶病株叶片中N、P、K、Mn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株(P<0.05);根区土中速效P与健康株根区土无显著差异,速效N、K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株根区土(P<0.05),表明丹参红叶病害发生与P缺乏有关,但植株缺磷不是由于土壤供磷不足所致.丹参红叶病株根区土细菌数量较健康株减少41.3%,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健康株增加156.6%和189.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丹参红叶病株根表土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与根区土一致.在丹参红叶病株根区、根表土壤中,6种优势真菌、4种优势放线菌及2种优势细菌可能为有害微生物.优势真菌为腐皮镰刀菌、露湿漆斑菌、三线镰刀菌、焦曲霉、尖孢镰刀菌及座囊菌;优势放线菌为砖红链霉菌、威威达湖伦茨氏菌、马铃薯疮痂病原链霉菌及山丘链霉菌;优势细菌为阿氏芽孢杆菌及水生细菌.这些优势微生物可能通过影响根系生长及根系对土壤养分吸收引起丹参出现缺磷现象.表明丹参红叶病的发生与丹参根区土和根表土中微生物区系异常密切相关.

     
    绣线菊蚜对苹果成熟/幼嫩叶片的选择性与适生性
    殷万东,仇贵生**,闫文涛,孙丽娜,张怀江
    2013, 24(7):  2000-2006. 
    摘要 ( 1813 )   PDF (580KB) ( 257 )  
    为了解绣线菊蚜对苹果不同叶龄叶片初始选择与定居选择的异同,明确成熟叶片与幼嫩叶片对绣线菊蚜生长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在研究绣线菊蚜对成熟叶片与幼嫩叶片选择性基础上,采用叶盘法饲养观察并组建了绣线菊蚜的年龄龄期两型生命表.结果表明:绣线菊蚜喜欢在幼嫩叶片上产仔.其近距离降落选择与刺探取食选择存在差异,刺探取食选择是决定绣线菊蚜对同一寄主不同部位选择的关键.绣线菊蚜在成熟叶片上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幼嫩叶片,存活率也低于幼嫩叶片,其死亡主要发生在1龄、4龄若蚜及成蚜期.成熟叶片上的无翅蚜比例低于幼嫩叶片,且成蚜寿命、产卵量均显著小于幼嫩叶片.种群动态参数表明,绣线菊蚜在幼嫩叶片上具有很强的增长势能,而在成熟叶片上很难建立种群.
     
    基于贝叶斯Schaefer模型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
    陆化杰1,2,3,4,陈新军1,2,3,4**,李纲1,2,3,4,曹杰5
    2013, 24(7):  2007-2014. 
    摘要 ( 1714 )   PDF (1017KB) ( 251 )  
    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对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正态分布方案和基准方案两个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生物学参考点接近,但均大于对数正态分布方案.3种方案下,2001—2010年的捕捞死亡率都远低于限制参考点F0.1,2001—2010年的渔获量也小于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表明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资源目前处于良好开发状况,没有遭受过度捕捞.决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收获率情况下,对数正态分布方案得到的2025年资源量最低、资源崩溃的概率最大.3种方案下2025年渔获量最大时的收获率均为0.6,但是若将管理策略定为收获率0.6,则2025年以后资源量存在一定风险,因此较为保守的管理策略应将收获率控制在0.4左右,渔获量在55万t左右.
     
    东海竹筴鱼的食性
    蒋日进1,2,金海卫1,周永东1**,薛利建1,郭爱1
    2013, 24(7):  2015-2024. 
    摘要 ( 1623 )   PDF (1043KB) ( 296 )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不同老化时间对土壤中外源Zn的形态转化及生态毒性阈值(ECx)的影响
    林蕾,陈世宝**,刘继芳,马义兵
    2013, 24(7):  2025-2032. 
    摘要 ( 2569 )   PDF (752KB) ( 197 )  
    选取了6种不同性质土壤, 添加7个浓度水平的Zn, 研究了不同老化时间(14、90、180、360和540 d)对土壤中外源性Zn有效形态及毒性阈值(ECx)的影响, 并对Zn老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土壤中0.01 mol·L-1CaCl2提取态Zn含量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先快速下降, 随后变化减缓, 到540 d时基本达到平衡.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 土壤中Zn对小白菜生长的毒性阈值(ECx, x=10、50)逐渐增加,毒性显著降低(P<0.05).Zn老化因子(AF)AF10和AF50分别为1.077~1.743和1.174~1.441, 老化因子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大.土壤中Zn的平衡浓度(C)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中pH是决定Zn老化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是CEC和有机碳含量,高pH下土壤中Zn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较短. 基于土壤老化因子与主控因子建立土壤中Zn的毒性阈值预测模型,所得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将为不同土壤中外源性Zn毒性阈值的归一化处理及生态风险基准值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山东荣成天鹅湖矮大叶藻种群的生态特征
    张晓梅1,2,周毅1**,王峰1,2,刘鹏1,2,刘炳舰1,刘旭佳3,杨红生1
    2013, 24(7):  2033-2039. 
    摘要 ( 1710 )   PDF (603KB) ( 564 )  
    在山东荣成天鹅湖发现较大面积的矮大叶藻,因天鹅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矮大叶藻的高生物量,可以作为山东沿海矮大叶藻的典型代表.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对天鹅湖东岸矮大叶藻及其生境进行了周年调查,初步掌握了该种的分布情况及其生境的生态特征.结果表明: 矮大叶藻床沉积物成分以砂(81%)和粉砂(14%)为主,沉积物C、N含量在冬季最高,C/N秋季最高;矮大叶藻的密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与水温显著相关(P<0.05),生长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9月生物量最大.叶片的C、N含量及C/N因生长季节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C含量秋季显著高于春、夏季,N含量夏季显著低于春、秋季(P<0.01),C/N夏季显著高于春季(P<0.05).经估算,天鹅湖矮大叶藻的年固碳能力为111.4 g C·m-2.
     
    综合评述
    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的沉积与埋藏研究进展
    曹磊1,2,宋金明1**,李学刚1,袁华茂1,李宁1,段丽琴1
    2013, 24(7):  2040-2048. 
    摘要 ( 2054 )   PDF (549KB) ( 721 )  
    滨海盐沼湿地有着较高的碳沉积速率和固碳能力,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盐渍土壤是滨海盐沼湿地碳收支研究中最大的有机碳库,研究其碳沉积与埋藏对于理解滨海湿地碳收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滨海盐沼湿地土壤有机碳的来源、土壤有机碳库与沉积速率、盐沼湿地有机碳的埋藏机制、全球变化与滨海盐沼湿地碳封存等几方面对滨海盐沼湿地有机碳沉积与埋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今后研究应侧重:1)加强对控制滨海盐沼湿地碳储存变异的基本因素的进一步研究;2)对测量滨海盐沼湿地沉积物碳储量和沉积碳埋藏速率的方法进行标准化;3)对潮汐影响下滨海盐沼湿地碳与邻近生态系统之间的横向交换通量进行量化;4)探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和生产力的提高是否可以抵消因呼吸增强而造成的有机碳降解速率的升高.确定固碳速率变化驱动因子,理解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碳埋藏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提升我国滨海盐沼湿地的固碳能力.
    高山植物光合机构耐受胁迫的适应机制
    王玉萍1,高会会1,刘悦善1,慕平1,鱼小军1,安黎哲3,张峰1,2**
    2013, 24(7):  2049-2055. 
    摘要 ( 1559 )   PDF (448KB) ( 672 )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易受环境影响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高山植物作为生长在特定极端环境(低温/强辐射)下的植物群体,其光合器官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抵御强辐射和低温胁迫的特殊适应机制.但由于较高的生境异质性,高山植物的光保护适应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光保护适应机制与光合作用密切关联,影响植物的碳同化能力和生物量的形成能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山植物光合器官叶绿体的形态、超微解剖结构及光合机构光保护适应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高山植物光合作用生理适应性研究的方向.
     
     
    森林所有制对景观格局和动物生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李月辉1**,吴文1,2,李娜娜1,3,布仁仓1,胡远满1
    2013, 24(7):  2056-2062. 
    摘要 ( 1423 )   PDF (470KB) ( 442 )  
    在欧美等地区的林业发达国家,多种森林所有制长期并存,至今,多种所有制影响下森林景观和生境格局的变化以及与动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首先阐述了森林所有制对森林景观格局和动物生境的影响,以及林权分散和林权流转的加剧带来的生态后果,包括提供多样化的生境和导致原有大面积生境的破碎化;其次,总结了林业发达国家解决林权分散与生物保护之间矛盾的两个理论途径——改变所有制格局和相对统一各所有制的管理行为,分析现多采用后一种途径的原因,并指出目前森林所有制研究中模拟方法的局限;最后,论述我国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近期发展建议.
     
    美国流域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展和实践
    张华**,骆永明
    2013, 24(7):  2063-2072. 
    摘要 ( 2136 )   PDF (722KB) ( 595 )  
    为了达到《清洁水法》规定的水质目标,美国环境部门在过去2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涵盖整个流域, 包括水文、化学、生物等多重指标在内的全国性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评价体系.该体系已经成为美国流域水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从法律行政框架、生态功能分析、生态健康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和流域监测系统等方面系统总结了美国环境管理部门,特别是联邦环境保护局在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方面的发展和实践;并介绍了美国水生资源调查采用的河流、湖泊、河口、海湾、湿地流域健康评价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流域生态健康科学评价和决策支持体系建议.
     
     
    富营养化水体中光照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邹丽莎,聂泽宇**,姚笑颜,施积炎
    2013, 24(7):  2073-2080. 
    摘要 ( 2463 )   PDF (486KB) ( 522 )  
    恢复沉水植物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和维持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其中光照是主要的限制因子.本文系统总结了影响水下光强衰减变化的因素和光强对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机制,重点阐述了常见沉水植物在低光胁迫下体内碳、氮、磷的生理代谢机理,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机制以及色素组成和浓度的变化反馈.此外,本文还列举了常用的恢复沉水植物的工程措施,提出了恢复富营养化水体中沉水植物群落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就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提出建议,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产铁载体根际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潜力
    王英丽1,林庆祺1,李宇1,杨秀虹1,2,王诗忠1,2**,仇荣亮1,2
    2013, 24(7):  2081-2088. 
    摘要 ( 3623 )   PDF (654KB) ( 625 )  
    产铁载体根际菌(siderophore-producing rhizobacteria,SPR)是一类植物根际促生菌,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可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SPR缓解重金属植物胁迫毒害的功能及其提高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的机理,并指出SPR在促进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增强植物累积重金属的过程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SPR提高或降低植物累积重金属的矛盾现象也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深入研究SPR与植物(尤其是重金属超累积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一步明确影响铁载体螯合、活化土壤重金属的关键因素,综合考虑铁载体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活性和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探索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提高SPR定殖能力的强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