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5-06-18
    目录
    目录
    2015, 26(6):  0. 
    摘要 ( 621 )   PDF (455KB) ( 360 )  
    研究报告
    高山森林溪流冬季不同时期凋落物分解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
    张川1,杨万勤1,岳楷1,黄春萍1,2,彭艳1,吴福忠1**
    2015, 26(6):  1601-1608. 
    摘要 ( 767 )   PDF (881KB) ( 613 )  
    为了解高山森林溪流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变化过程,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方枝柏)和灌木(高山杜鹃、康定柳)凋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冬季不同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溪流、河流、河岸带以及林下凋落叶水溶性氮和磷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经过一个冬季的分解,4种凋落物在不同生境下各时期的水溶性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水溶性磷含量除林下外在其他生境均显著降低,表现出河流<溪流<河岸带<林下的规律.高山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含量与平均温度、正积温、负积温和流速呈显著负相关,水溶性氮含量与正积温呈显著正相关,物种显著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氮和磷的含量.高山森林凋落物冬季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磷更易随河流和溪流等水体的流动而流失,而水溶性氮受冬季水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
     
    长白山云冷杉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稳定性
    张梦弢1,张青1**,亢新刚1,杨应军2,徐光2,张立新3
    2015, 26(6):  1609-1616. 
    摘要 ( 858 )   PDF (460KB) ( 451 )  
    以长白山杨桦次生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近原始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反映群落基本特征的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林地生产力、物种多样性5项共22个因子,通过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值对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更新潜力、土壤养分、林分生产力、物种多样性指标最高;云冷杉近原始林的土壤水分指标最高;3种森林群落的稳定性表现为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云冷杉近原始林>杨桦次生林.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点格局分析
    解传奇1,2,田民霞1,2,赵忠瑞1,2,郑维列2,王国严2**
    2015, 26(6):  1617-1624. 
    摘要 ( 1084 )   PDF (1088KB) ( 427 )  
    基于4 hm2色季拉山长期监测样地调查资料,采用成对相关函数点格局方法,分析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群落优势种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活立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大小死亡木的空间格局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 急尖长苞冷杉种群活立木径级分布连续,呈倒“J”型,为增长型种群.小树在小尺度(0~7 m)上呈显著聚集分布,随着龄级和研究尺度的增加,冷杉种群聚集强度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均匀或随机分布格局.小树与大树、中树与大树在小尺度(0~35和0~30 m)上呈负关联,在大尺度(45~100和80~100 m)上呈正关联,且个体间龄级相差越大,其关联性越强.冷杉死亡所释放的空间不足以影响大树对小树的距离制约,大径级死亡木与小树在小尺度(0~34和 5~27 m)上具有负关联性,在大尺度(49~100和73~100 m)上具有正关联性.自疏作用和Janzen-Connell假说中的距离制约效应可能是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种群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稀疏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地表能量特征
    龚婷婷,雷慧闽**,焦阳,杨汉波,杨大文
    2015, 26(6):  1625-1633. 
    摘要 ( 1667 )   PDF (986KB) ( 361 )  
    基于2011—2012年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稀疏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的地表能量通量以及气象数据,对该地区能量平衡各分量(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以及波文比进行日、季节动态的特征分析,研究了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对不同强度降雨事件响应程度的差异,并分析了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 该地区净辐射、感热、潜热和土壤热通量的日、季节动态曲线均为单峰型曲线,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78.19、33.32、24.91和2.65 W·m-2.在全年能量收支平衡中,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43%,潜热通量占32%,土壤热通量占3%,表明对于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自然稀疏灌木生态系统,全年能量主要以感热的形式交换.生长季感热和潜热占净辐射的比例相同(36%);而在非生长季,感热占主导,占净辐射的比例高达54%.潜热通量在强、弱降雨事件发生后明显升高,感热通量则明显下降.潜热通量与净辐射、水汽压差及植被参数均显著相关,感热通量与净辐射及空气温度梯度显著相关.
    夏季栾树群落冠层结构对其环境温湿度的调节作用
    秦仲1,2,3,4,李湛东1,2,3,4**,成仿云1,2,3,4,沙海峰5
    2015, 26(6):  1634-1640. 
    摘要 ( 1332 )   PDF (790KB) ( 593 )  
    为探究栾树群落降温增湿作用与其冠层结构参数的相关性在一天中的变化趋势,于天气晴朗的夏季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栾树群落内部和对照点的温度、相对湿度、群落冠层结构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栾树群落的郁闭度与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呈显著相关,且叶面积指数与平均叶倾角呈显著相关;在夏季8:00—18:00,栾树群落可降低空气温度0.43~7.53 ℃,在12:00左右达到降温最大值,增加相对湿度1%~22%,且在10:00左右增湿作用最显著,而在18:00—次日8:00降温增湿效果不明显;9:00—12:00,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显著影响栾树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12:00—14:00,仅郁闭度与降温增湿作用显著相关;直到18:00,郁闭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了栾树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因此,影响栾树群落降温增湿作用的冠层结构参数在一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施肥方式和施氮量对欧美108杨人工林土壤氮素垂向运移的影响
    戴腾飞,席本野,闫小莉,贾黎明**
    2015, 26(6):  1641-1648. 
    摘要 ( 1445 )   PDF (889KB) ( 403 )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方式(滴灌施肥和沟施)和施氮量(单次每株25、50、75 g)对欧美108杨人工林土壤氮素垂向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滴灌施肥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别于施肥后第5天和第10 天达到最大值(211.1和128.8 mg·kg-1).沟施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于施肥后第20天达到最大值(175.7 mg·kg-1),但铵态氮随时间无显著变化;滴灌施肥下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时长约为20 d,而沟施下氮素在土壤中有效时长超过20 d.滴灌施肥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和运移距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沟施下,施氮量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但对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滴灌施肥下林地土壤中尿素的水解、硝化速率和运移深度均高于沟施,且施氮量越大,氮素在深层土壤的积累量越高.结合欧美108杨根系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滴灌施肥能够为更大的细根分布区提供氮素,更适用于人工林培育.当单次施氮量为每株50 g时,既可保证细根主要分布区内有较高含量的氮分布又不会造成淋溶,肥料利用效率可能更高.
     
    基于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Kriging的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
    杨顺华1,张海涛1**,郭龙2,任艳1
    2015, 26(6):  1649-1656. 
    摘要 ( 1809 )   PDF (906KB) ( 483 )  
    基于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质的相关分析,选取相对高程和汇流动力指数作为辅助变量.以普通克里格(OK)作对照,比较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与回归克里格(RK)在土壤有机质空间插值及制图上的精度与效果.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相对高程呈显著正相关,与汇流动力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经半方差分析,土壤有机质及其插值残差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对验证集中98个样点的精度加以分析,RK法插值结果的平均误差(M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较OK法分别降低39.2%、17.7%和20.6%,相对提高度(RI)为20.63,GWRK法插值结果的ME、MAE、RMSE较OK法分别降低60.6%、23.7%、27.6%,RI为59.79.与OK相比,考虑了辅助变量的RK和GWRK明显提高了插值精度;GWRK考虑了样点位置,成图效果更加精细,对土壤有机质的局部模拟效果优于RK.

     
    联合星载ICESat-GLAS波形与多光谱Landsat-TM影像的森林郁闭度估测
    王蕊,邢艳秋**,王立海,尤号田,邱赛,王爱娟
    2015, 26(6):  1657-1664. 
    摘要 ( 1926 )   PDF (590KB) ( 545 )  
    森林郁闭度的空间分布是评价森林生产力和分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本研究以吉林汪清林区为研究区,分别利用星载激光雷达ICESat-GLAS波形数据和多光谱遥感LandsatTM影像对该区的森林郁闭度进行估测,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对GLAS数据和TM数据进行联合,共同估测了森林郁闭度.结果表明: 单一遥感数据估测森林郁闭度时,GLAS数据的模型决定系数为0.762,TM数据的模型决定系数为0.598.将GLAS数据和TM数据联合后估测森林郁闭度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复决定系数为0.841,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精度为0.851.表明ICESat-GLAS数据与Landsat-TM影像联合能够发挥多源遥感数据的优势,提高森林郁闭度的估测精度,并为后续的空间区域内森林郁闭度的连续制图提供可靠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优势树种类型信息提取技术
    田甜,范文义**,卢伟,肖湘
    2015, 26(6):  1665-1672. 
    摘要 ( 759 )   PDF (1742KB) ( 434 )  
    森林植被优势树种类型信息的提取是遥感影像分类中的难点.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是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实现精确类型信息提取的新方法.本文以2013年Quickbird影像作为基础数据,选择福建省三明市将乐林场为研究区,采用面向对象多尺度分割方法提取耕地、灌草地、未成林造林地、马尾松、杉木和阔叶树等类型信息.分类特征融合植被的光谱、纹理和多种植被指数3类特征信息,建立类层次结构,对不同层次分别用隶属度函数和决策树分类规则,最终完成分类,并与只用纹理与光谱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融合纹理、光谱、多种植被指数的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研究区优势树种类型信息的精度为91.3%,比只用纹理和光谱的方法精度提高了5.7%.
    太湖地区绿肥还田模式下氮肥的深度减量效应
    赵冬1,2,3,颜廷梅1**,乔俊1,3,杨林章1,汤芳4,宋云飞4
    2015, 26(6):  1673-1678. 
    摘要 ( 817 )   PDF (731KB) ( 452 )  
    通过绿肥还田条件下免施基肥的氮肥深度减量试验,研究了稻季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太湖地区绿肥还田模式下,追施150 kg·hm-2无机氮,与施基肥相比,不施基肥可以大大降低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减少了17.2%的氮素径流流失,且作物产量提高了2.8%.无机氮肥仅作追肥的施肥方式是可行的,但过量减施或增施无机氮肥均不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在太湖地区尝试紫云英还田条件下免施基肥,同时补充133 kg·hm-2无机氮作追肥,既可以大大减少无机肥的投入、保证水稻产量,也可以减少稻田氮素的排放量,实现水稻产量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协调.
    冬麦春播小麦穗分化阶段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耐寒性
    徐澜1,2,高志强1**,安伟3,原亚琦2,李彦良3
    2015, 26(6):  1679-1686. 
    摘要 ( 1099 )   PDF (714KB) ( 426 )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引进的10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忻定盆地春播条件下,于2013—2014年研究了低温胁迫对冬小麦穗分化阶段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及膜系统产生的影响,并对其抗寒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叶片的离子渗漏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升高,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抗寒性度量值(D值)排序,不同品种冬小麦幼穗分化期间的抗寒性为:渝麦10、扬麦20、云麦42的抗寒性较差;扬麦13、渝麦12、宁麦13的抗寒性较强且年际稳定性好,D值分别为0.665~0.659、0.493~0.495、0.471~0.583;而作为对照的宁2038、新春30分别为0.368~0.397、0.328~0.330.扬麦13、渝麦12、宁麦13的两年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作为忻定盆地的引种材料.
     
    亚低温与干旱胁迫对番茄叶片光合及荧光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杜清洁1,代侃韧2,李建明1**,刘国英1,潘铜华1,常毅博1
    2015, 26(6):  1687-1694. 
    摘要 ( 876 )   PDF (475KB) ( 406 )  
    利用人工气候室,研究了亚低温(8~15 ℃)和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的55%~65%)对盆栽番茄叶片光合特性、能量及电子流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亚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而干旱胁迫下升高.在亚低温或干旱胁迫下,番茄叶片的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及净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气孔限制值升高,其共同处理下相应指标进一步降低或升高.亚低温或干旱单一胁迫提高了光呼吸速率,但共同胁迫下其光呼吸速率反而降低.无论是亚低温、干旱胁迫还是共同胁迫,均会导致初始荧光、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有效光量子产量下降,光系统发生损伤,并且PSⅡ激发能分配系数升高,光化学效率降低,过剩光能增加,总电子流及流向各交替电子流库的电子流减少.为耗散过剩光能,热耗散及交替电子流的比例增加.与亚低温和干旱胁迫单一处理相比,二者共同处理加剧了叶片的热耗散,但交替电子流比例没有进一步增加.
    气候平均值变化对辽宁水稻延迟型冷害评估结果的影响
    纪瑞鹏,于文颖,武晋雯,冯锐,张玉书**
    2015, 26(6):  1695-1703. 
    摘要 ( 1035 )   PDF (1370KB) ( 361 )  
    5—9月平均气温和的距平值(ΔT5-9)是评估东北地区水稻延迟型冷害的常用指标,但5—9月平均气温和的气候平均值(∑T5-9)统计年代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辽宁水稻延迟型冷害评估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QX/T 182—2013)和补充后的(ΔT5-9),通过计算辽宁52个气象站1961—1990(S1)、1971—2000(S2)、1981—2010(S3)和1961—2010年(S4)4个气候年代的∑T5-9,分别利用冷害发生站数与评估总站数的比值(IOC)和发生频率对辽宁水稻低温冷害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961—2010年,辽宁各地水稻生长季的热量条件(即∑T5-9)明显增加并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变化;利用二次多项式模型对原有的水稻延迟型冷害评估气象指标进行补充完善.S2和S4的气候平均值对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规律的判识结果较为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基于S3气候平均值计算的IOC变异系数均低于其他3个气候平均值计算的IOC变异系数.与水稻典型减产年相比,利用S3气候平均值评估研究期间辽宁水稻延迟型冷害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可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辽宁水稻延迟型冷害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依据.
    河套地区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光能瞬时传输的数学模拟
    王自奎1,2,吴普特1,2**,赵西宁1,2,陈小莉2,3,李正中4,柴荣华4
    2015, 26(6):  1704-1710. 
    摘要 ( 958 )   PDF (683KB) ( 430 )  
    作物间套作群体冠层中叶片水平向和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给其光能截获的连续测定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量化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能吸收,本文建立了模拟该套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瞬时传输的几何模型,并用大田实测值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几何模型可有效地模拟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冠层底部的PAR强度.小麦/玉米6:2 套作(I62)群体模型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47,小麦/玉米12:4 套作(I124)群体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50.2012和2013年I62套作群体截获的PAR分别为1061.4和924.3 MJ·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012年I62和I124套作群体相对于单作的PAR截获比率分别为1.29和1.19,2013年I62和I124套作群体相对于单作的PAR截获比率分别为1.21和1.16.
    稻茬麦根系构型的定向分型分析
    陈信信,丁启朔**,李毅念,薛金林,陆明洲,邱威
    2015, 26(6):  1711-1717. 
    摘要 ( 863 )   PDF (1167KB) ( 390 )  
    为探索稻茬麦根构型的方向性,使用田间数字化仪实现稻茬麦根系的数值化,将根系数据导入Pro-E重构出根系的空间状态图,然后将根构型每隔10°进行各向投影,计算根系构型在18个维度的分形维数与分形丰度.结果表明: 小麦苗期根构型在各维度的分形特征具有较强的规律性,表明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苗期到返青期,根构型在18个维度的分形指标波动性大,表明这一时期内根系生长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拔节期,根构型在各维度的分形再次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表明根系在土体中的分布重新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该研究方法可以精准描述和分析植物根系在田间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外源α-萘乙酸对花期长期干旱大豆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江洪强1,邢兴华1,周琴1,江海东**
    2015, 26(6):  1718-1726. 
    摘要 ( 1034 )   PDF (838KB) ( 495 )  
    以不同耐旱型品种‘南农99-6’和‘科丰1号’大豆为材料,201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进行为期110 d的盆栽试验,研究大豆花期叶面喷施α-萘乙酸(NAA)对长期干旱条件下大豆植株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 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活性氧(ROS)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AsA/DHA(双脱氢抗坏血酸)和GSH/GSSG(氧化型谷胱甘肽)比值显著升高,其中‘科丰1号’大豆的抗氧化能力更高,从而维持较低的ROS水平和MDA含量.NAA可显著提高叶片中的APX、POD、CAT、MDHAR活性及AsA/DHA、GSH/GSSG比值,其中‘科丰1号’大豆叶片的脱氢抗坏血栓还原酶(DHAR)活性和AsA含量极显著增加.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影响
    张娟1,2,武同华2,代兴龙1,王西芝2,李洪梅2,蒋明洋2,贺明荣1**
    2015, 26(6):  1727-1734. 
    摘要 ( 898 )   PDF (913KB) ( 443 )  
    2011—2013小麦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氮肥水平(180和240 kg N·hm-2)和3个种植密度(135、270和405万·hm-2),并将15N尿素分别标记在20、60和100 cm土层处,研究种植密度-施氮互作对小麦吸收、利用土壤氮素及硝态氮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种植密度从135万·hm-2增加至405万·hm-2,小麦在20、60和10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分别增加1.86、2.28和2.51 kg·hm-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吸收效率分别提高12.6%和12.6%,氮素利用效率降低5.4%;施氮量由240 kg N·hm-2降至180 kg N·hm-2,小麦在20、6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分别降低4.11和1.21 kg·hm-2,在100 cm土层的15N吸收量增加1.02 kg·hm-2,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平均降低13.5%,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4%和12.2%.施氮180 kg N·hm-2+种植密度为405万·hm-2处理与施氮240 kg N·hm-2+种植密度为270或405万·hm-2处理相比,其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深层土壤氮素的吸收量显著提高,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4%和11.9%,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积累量及100~20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比例降低.在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吸收深层土壤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残留,并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温室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方栋平1,张富仓1,2**,李静1,王海东1,向友珍1,张燕1
    2015, 26(6):  1735-1742. 
    摘要 ( 1158 )   PDF (680KB) ( 400 )  
    以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灌水量和滴灌施肥方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两个水分水平(100%ET0,W1;75%ET0,W2)和4种滴灌施肥方式处理,不同滴灌施肥方式处理按推荐施肥量(N∶P2O5∶K2O 分别为360∶180∶540 kg·hm-2)的100%、66.6%、33.3%、0%(Z100、Z66、Z33、Z0)分8次滴灌施肥,剩余肥料一次性基施;另设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 滴灌施肥比例和水分与黄瓜的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产量和品质均呈正相关关系.W1Z100处理的产量最高(67760 kg·hm-2);W2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W1处理高9.4%,其中W2Z100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7.71 kg·m-3),其产量比最高产量低3.4%却节水25%.与Z0相比,Z100的黄瓜产量和干物质量分别增加15.3%和16.8%;同时,黄瓜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9.1%.W2Z100处理为温室黄瓜高产、优质、节水的最佳处理.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草莓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庆,连海峰,刘世琦**,孙亚丽,于新会,郭会平
    2015, 26(6):  1743-1750. 
    摘要 ( 1906 )   PDF (710KB) ( 528 )  
    以‘妙香7号’草莓品种为材料,利用LED精量调制光源,设红光、蓝光、黄光、白光、红/蓝/黄(7/2/1)、红/蓝(7/2) 5个处理,以白光为对照,测定了草莓叶片的光合与荧光参数、色素含量、果实产量、品质和根系活力指标,研究 500 μmol·m-2·s-1光强下不同光质处理对草莓光合特性、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光处理有利于提高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而蓝光有减弱作用;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均以蓝光处理效果最为显著.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ΦPSⅡ)均在红光处理下最大,而Fv/FmFv/FoFm/Fo均在红/蓝/黄处理下最大;红/蓝/黄处理下草莓色素含量、果实产量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红光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且与红/蓝/黄处理差异不显著;蓝光处理有利于提高可滴定酸和蛋白质含量,而红/蓝/黄处理的固酸比最大.红/蓝/黄处理最有利于增加光合色素含量,提高果实产量,促进部分品质改善.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
    朱元刚1,2,高凤菊1**,曹鹏鹏1,王乐政1
    2015, 26(6):  1751-1758. 
    摘要 ( 1282 )   PDF (846KB) ( 409 )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产量和经济产值的影响,并建立了以玉米和大豆密度为变量,以间作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为目标函数的二元二次数学模型.模型解析表明: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影响显著,玉米密度对群体各指标的影响大于大豆密度.在低密度水平下,群体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经济产值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群体籽粒产量达到8101.31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2023株·hm-2+大豆密度99924株·hm-2;群体干物质积累达到15282.45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5000株·hm-2+大豆密度93372株·hm-2;群体经济产值达到23494.50元·hm-2,最优措施组合为:玉米密度73758株·hm-2+大豆密度87597株·hm-2.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籽粒产量≥7500kg·hm-2、干物质积累≥14250 kg·hm-2、经济产值≥22500元·hm-2的最佳密度组合为:玉米种植密度58554~71547株·hm-2,大豆种植密度82217~100303株·hm-2.
     
    小麦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配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苏李维,李胜*,马绍英,王雅梅,曹宝臣
    2015, 26(6):  1759-1764. 
    摘要 ( 1345 )   PDF (584KB) ( 402 )  
    以‘西旱2号’小麦为试材,采用水分胁迫和复水处理方法,研究了小麦发育过程中不同水分胁迫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在小麦旗叶、茎、叶鞘等器官中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中碳代谢相关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粒结合态合成酶GBSS)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对小麦旗叶、茎、叶鞘等器官中蔗糖含量无显著影响.随水分胁迫的深入,花后12~18 d旗叶中淀粉含量显著增加;水分胁迫缩短了花后茎和叶鞘中淀粉的积累时间,抑制了茎中淀粉的转化和分配;而叶鞘中淀粉的积累逐渐增大,在中度水分胁迫下积累提前终止.在水分胁迫初期,各营养器官中的NSC含量为旗叶>茎>叶鞘;随着水分胁迫的深入,各营养器官中的NSC含量为茎>旗叶>叶鞘.小麦主要营养器官中NSC的分配速率及主要代谢酶的变化可能是小麦对水分胁迫的一种生理调节反应.
    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李晓莎,武宁,刘玲,冯宇鹏,徐旭,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
    2015, 26(6):  1765-1771. 
    摘要 ( 1158 )   PDF (572KB) ( 529 )  
    采用基质诱导呼吸法和CO2释放量法,研究了冬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免耕和深松)和秸秆处理(秸秆还田和无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主要在0~10 cm土层起作用.秸秆还田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在苗期和开花期提高土壤呼吸,而在灌浆期、腊熟期和收获期降低土壤呼吸;在相同秸秆处理条件下,深松和免耕比常规翻耕能显著降低土壤呼吸和呼吸熵,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整个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保护性耕作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活性,降低呼吸熵,与常规翻耕无秸秆还田相比,深松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还田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平均提高了95.8%和74.3%,微生物活性提高了97.1%和74.2%.
     
    生物炭对设施连作黄瓜根域基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的调节
    邹春娇,张勇勇,张一鸣,郭小鸥,李明静,李天来**
    2015, 26(6):  1772-1778. 
    摘要 ( 1005 )   PDF (768KB) ( 461 )  
    以日光温室内连作6年(11茬)营养基质作为对照进行黄瓜盆栽试验,研究添加量为5%和3%(质量比)的生物炭对营养基质中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 经生物炭处理后,在定植30~120 d,基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提高至1茬水平,且5%生物炭处理效果显著高于3%生物炭处理,中性磷酸酶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 在定植30~90 d,仅5%生物炭处理对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经生物炭处理后,基质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定植30~90 d均有所增加,真菌数量则均降低,且5%生物炭处理效果显著高于3%生物炭处理.同时,生物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基质内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说明生物炭的添加对连作营养基质中的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结构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轮作与施肥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肖新1**,朱伟1,杜超1,史亚东2,汪建飞1
    2015, 26(6):  1779-1784. 
    摘要 ( 1578 )   PDF (423KB) ( 442 )  
    为探讨轮作模式与生物有机肥施用对滁菊连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滁菊、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设置滁菊连作模式、常规滁菊小麦轮作模式和滁菊小麦轮作模式配施生物有机肥(200 kg·667 m-2)3种处理,测定土壤化学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指标.结果表明: 与连作模式相比,常规菊麦轮作模式与菊麦轮作配施生物有机肥模式的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碳(MBC)、微生物熵,以及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土壤MBC/MBN值和真菌占三大菌群总量的比值降低.在试验条件下,以滁菊小麦轮作配施200 kg·667 m-2生物有机肥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5.62 g·kg-1,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为64.75、83.26和96.72 mg·kg-1,微生物生物量氮、碳为217.40和38.41 mg·kg-1,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22.31×106、56.36×103 、15.90×105 cfu·g-1.合理轮作和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有效供给,对减轻连作障碍具有积极作用.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赵亚丽1,2,3,郭海斌1,4,薛志伟1,穆心愿1,李潮海1,2,3**
    2015, 26(6):  1785-1792. 
    摘要 ( 1119 )   PDF (944KB) ( 516 )  
    通过两年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常规耕作、深耕、深松)与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农田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深松(耕)和秸秆还田不仅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且二者对夏玉米季的影响大于冬小麦季.与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相比,深耕+秸秆还田、深松+秸秆还田处理的20~30 cm土壤容重分别降低8.5%和6.6%,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14.8%和12.4%,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提高45.9%、33.9%和34.1%、25.2%,作物产量分别提高18.0%和19.3%,且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土壤深松(耕)结合秸秆还田有利于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提高.
    适宜印度块菌生长的地形和土壤因子
    清源1,3,戢林2,李廷轩2,李小林4,柳成益5,杨梅5,郑林用1,4**
    2015, 26(6):  1793-1800. 
    摘要 ( 1189 )   PDF (691KB) ( 301 )  
    在云南、四川和西藏印度块菌产区的9个地点进行调查和采样,选择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为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印度块菌生长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印度块菌的生长与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1)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15个指标中提取出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7.5%.地形因子中坡位对块菌生长的影响最大,坡位越高越不适宜块菌生长,以中坡和中下坡最佳.2)土壤因子中容重、粉粒含量、pH值、全氮含量、交换性钙镁含量是块菌生长的限制因子.容重为0.65~0.82 g·cm-3适宜块菌生长,而容重过高(>1 g·cm-3)不利于块菌的生长;粉粒含量为30.0%、砂粒含量为55.0%左右适宜块菌的生长,而粘粒含量过高不利于块菌的生长.在土壤化学因子中, pH值在6.40左右、全氮为2.29~3.70 g·kg-1、交换性钙为22.91~37.17 cmol·kg-1、交换性镁含量为1.85~2.59 cmol·kg-1的环境条件适宜块菌生长.3)综合评价表明,在9个采集地点,云南省昆明市哨上村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江色岗得分较高,其地形和土壤条件最适合块菌生长;而四川省攀枝花市二十九梁子和云南省楚雄州五顶山得分较低,其地形和土壤条件不太适宜印度块菌生长.

     
    不同盐碱类型胁迫对红地球/贝达葡萄植株离子分布的影响
    杜远鹏,晋学娟,郭淑华,付晴晴,翟衡**
    2015, 26(6):  1801-1806. 
    摘要 ( 833 )   PDF (625KB) ( 335 )  
    以盆栽红地球/贝达葡萄为试材,定量浇灌NaCl、Na2SO4、NaHCO3、NH4Cl和(NH4)2SO4,筛选导致葡萄叶片黄化的盐、碱离子,研究不同盐碱类型胁迫对葡萄植株离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NaHCO3对植株影响最大,叶片在处理14 d时出现黄化症状,而NaCl和NH4Cl处理28 d时出现黄化症状.NaHCO3和NaCl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各器官中Na+含量,NaHCO3处理根中Na+含量是对照的 6.4倍;这两种盐处理均降低了除叶片外其他器官中的K+含量,NaHCO3处理显著降低了各器官中K/Na,根中K/Na仅为0.1,NaCl处理降低了除茎外其他器官中K/Na;这两种盐处理还降低了Ca2+、Mg2+、Fe2+向地上部的运输.NH4Cl、(NH4)2SO4和Na2SO4处理降低了植株各器官中K/Na,以NH4Cl处理显著.碱性盐NaHCO3对葡萄叶片黄化影响最大,其次是中性盐NaCl,再次是NH4Cl,而(NH4)2SO4和Na2SO4影响较小.
    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细菌、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袁红朝1,2,吴昊2, 3,葛体达1,2**,李科林3,吴金水1,王久荣1
    2015, 26(6):  1807-1813. 
    摘要 ( 1108 )   PDF (495KB) ( 537 )  
    稻田土壤是“迷失碳”的重要吸纳场所之一,也是温室气体(CH4和N2O等)的重要排放源.大气温室气体的动态变化与土壤碳氮转化的微生物过程紧密相关.以湖南桃江国家级稻田肥力变化长期定位试验点为平台,采用PCR克隆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秸秆还田(NPKS)3种长期施肥制度(>25 a)对稻田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及数量的影响.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结果表明: 稻田土壤细菌主要类群为变形菌、酸杆菌、绿弯菌,而古菌主要为泉古菌和广古菌.长期施肥导致土壤细菌和古菌种群结构产生明显差异,与CK相比,NPK和NPKS处理稻田土壤的变形菌、酸杆菌和泉古菌相对丰度增加.LIBSHUFF软件分析结果也表明,16S rRNA基因文库在CK、NPK及NPKS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3种施肥处理的稻田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为每克干土0.58×1010~1.06×1010个,古菌为每克干土1.16×106~1.72×106个.施肥(NPK和NPKS)后,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和数量增加,且NPKS>NPK.说明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土壤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数量.
     
    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对葡萄果实邻近叶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辛守鹏1,刘帅1,余阳1,聂松青2,高志红1,陶建敏1**
    2015, 26(6):  1814-1820. 
    摘要 ( 1141 )   PDF (629KB) ( 368 )  
    以‘阳光玫瑰’葡萄为材料,在连栋避雨大棚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两周同一浓度赤霉素(GA3)与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CPPU)组合对葡萄果穗邻近叶片的光合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较为适合果穗邻近叶光响应曲线拟合.在25 mg·L-1GA3分别与5、10、15、20 mg·L-1CPPU组合处理下,葡萄果穗邻近叶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胞间CO2浓度降低.25 mg·L-1GA3分别与5、10、15 mg·L-1CPPU组合处理下,果实品质随着CPPU浓度的增加而提高.25 mg·L-1GA3+20 mg·L-1CPPU处理下,虽然果穗邻近叶的光合能力高于其他浓度处理,但果实品质相关指标较25 mg·L-1GA3+15 mg·L-1CPPU处理时低,表明适宜的CPPU浓度可以提高果实邻近叶的光合能力及果实品质,浓度过高反而使果实品质下降.花后两周较为合理的组合为25 mg·L-1 GA3+15 mg·L-1CPPU.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效率评价
    容建波1,严力蛟1**,黄绍荣2,章戈3
    2015, 26(6):  1821-1830. 
    摘要 ( 964 )   PDF (589KB) ( 372 )  
    利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分析了2000—2012年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在碳排放约束条件下的静态环境效率,同时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最后利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环境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环境提升的可行建议.结果表明: 碳排放约束下的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低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环境效率,两者之间的差距呈先增大后缩小的倒“U”型关系;在碳排放约束下,广西、内蒙古一直处于相对有效状态,而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一直处于非有效状态,且效率值普遍偏低,其中宁夏的效率值只有0.281~0.386,一直处于最低水平;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虽然普遍处于非有效状态,但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年平均提高6.6%;西部地区环境效率损失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多的CO2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对环境效率具有最大程度的负向影响;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环境效率,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则对环境效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1990—2010年淮河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
    张汪寿1,2,苏静君1,杜新忠1,2,李叙勇1**
    2015, 26(6):  1831-1839. 
    摘要 ( 995 )   PDF (5620KB) ( 351 )  
    1990—2010年,淮河流域粮食产量由6414×104 t增长到10121×104 t(增幅为58%),城市化率由13%增长到35%(涨幅为22%),流域社会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流域整体定量评估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将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估算淮河流域1990—2010年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淮河流域氮输入量呈现出增加趋势;1990—2001年流域内氮输入量快速增加,2001年后氮输入增加趋势减缓.1990年氮输入量为17232 kg N·km-2·a-1,2003年氮输入量最高,为28771 kg N·km-2·a-1,2010年回落为26415 kg N·km-2·a-1.从氮输入的组成上来看,化肥和大气氮沉降仍然是最主要的输入来源,其次为食品/饲料和生物固氮的输入.化肥和大气沉降输入占总氮输入的比例持续增加,由1990年的64%和16%分别增长至2010年的77%和19%.单纯以增施化肥来实现粮食增产、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应切实转变到改善农业耕种技术、实现新能源的发展轨道上来,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空间统计特征的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化
    张伟1,2,3**,蒋锦刚3,朱玉碧4
    2015, 26(6):  1840-1846. 
    摘要 ( 742 )   PDF (1555KB) ( 504 )  
    利用遥感反演和GIS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统计特征的城市热岛范围界定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分析了1984—2010年杭州市城市热环境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1984—2010年间,杭州市的城市热岛面积增加了8.66倍;杭州城市热岛的空间形态日趋复杂,空间分布由单中心的聚集状态逐渐向多中心的扩散状态发展;杭州城市热环境呈现出由区域低温均衡向区域高温均衡发展的态势.城市热岛的动态变化检测表明,城市扩张是杭州城市热岛发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所提方法考虑了城市地表温度的空间相关关系,反映了城市地表温度的全局统计特征,提供的信息更多,也更为客观和准确.通过该方法的推广,有助于解决当前城市热岛研究中研究样本之间缺乏通用性和可比性的问题.
     
     
    珠海万山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能值评估
    秦传新1,2,3,陈丕茂1,2,3**,张安凯1,袁华荣1,2,3,李国迎1,2,3,舒黎明1,2,3,周艳波1,2,3,黎小国1,2,3
    2015, 26(6):  1847-1853. 
    摘要 ( 970 )   PDF (597KB) ( 455 )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货币价值和能值价值分析方法,对珠海万山区2007—2012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珠海万山区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货币价值和能值价值分别由772163万元和1.04×1022 sej上升至1151284万元和1.97×1022 sej.货币价值和能值价值都能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但两者所反映的价值结构有所不同,生态能值更能客观地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优化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重要意义,是推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基于变权模型的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
    周彬1,2,钟林生2**,陈田2,周睿2,3
    2015, 26(6):  1854-1862. 
    摘要 ( 1093 )   PDF (521KB) ( 412 )  
    生态安全预警是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框架模型构建了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使用变权模型对2000—2012年舟山市生态安全的预警等级进行测度,并使用马尔科夫预测方法对2013—2018年生态安全警情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变权模型能够有效地满足舟山群岛生态安全动态预警研究需要;2000—2012年,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指数由0.286波动上升至0.484,警度等级从“重警”演变为“中警”,指示灯由“橙灯”演化为“黄灯”;2013—2018年,舟山群岛生态安全预警等级预测结果为“中警”,指示灯为“黄灯”.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舟山群岛生态安全提供参考.
    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
    任彬彬1,2,袁伟2,孙坚强2,陈瑞盛2,王俊2**
    2015, 26(6):  1863-1870. 
    摘要 ( 1303 )   PDF (761KB) ( 344 )  
    为研究莱州湾金城海域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2009—2012年对鱼礁区与对照区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9次调查,研究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种类相似性、生物量、丰度以及多样性的变化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 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30科35种,其中鱼礁区30种,对照区27种.调查海域站点按照鱼礁投放与否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群落,造成群落分组的首要贡献种为浮游生物食者.鱼礁区与对照区种类相似性由鱼礁投放后第一年的37.5%提高到第二年的58.6%.鱼礁区底栖动物生物量由第一年的1.00 g·m-2增加到第二年的1.55 g·m-2,差异显著;丰度由540 ind·m-2增至622 ind·m-2.鱼礁区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对照区.与对照区相比,鱼礁投放后鱼礁区Shannon指数、丰富度指数有所升高,均匀度指数有所降低.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表明,鱼礁投放后第二年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较第一年更为明显,说明人工鱼礁投放早期(1~2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还处于一个被扰动状态.莱州湾金城海域鱼礁投放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变化主要受到物理、化学、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可口革囊星虫对Cd2+和Hg2+的富集及其影响
    吴洪喜1,2,3,高业田4,黄振华2,3,蒋霞敏1**
    2015, 26(6):  1871-1876. 
    摘要 ( 981 )   PDF (486KB) ( 335 )  
    采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分析检测技术,探讨了Cd2+、Hg2+在可口革囊星虫中的富集规律及其对生长与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设定的胁迫浓度内,可口革囊星虫体壁肌肉对Cd2+、Hg2+的富集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最终达到饱和浓度;环境中Cd2+、Hg2+浓度越高,富集速度越快,达到饱和的时间越短,饱和浓度也越高.可口革囊星虫体质量增长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升高而减慢,且联合胁迫的影响程度大于单一胁迫.体壁肌肉蛋白质含量随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Cd2+、Hg2+分别在0.05和0.02 mg·L-1胁迫浓度下达到最高,然后开始降低.联合胁迫也呈同样的规律,且影响程度更大.体壁肌肉脂肪含量随重金属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联合胁迫下降低程度更大.
     
    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属鱼类种间食物关系
    李雷2,危起伟1,3 **,郭威1,3,蔺丹清1,4,吴金明1
    2015, 26(6):  1877-1882. 
    摘要 ( 1001 )   PDF (561KB) ( 385 )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2年4—5月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食物关系,包括饵料相似性指数、重叠系数及2种鱼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对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铜鱼的δ13C和δ15N
    变化范围分别为-21.15‰~-20.31‰和9.67‰~10.21‰,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圆口铜鱼的δ13C和δ15N分别为-23.30‰~-21.18‰和7.40‰~9.21‰,相对铜鱼为偏植物性的杂食性鱼类,铜鱼和圆口铜鱼均与传统肠含物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两种鱼的食物相似性指数和食物重叠系数分别为78.7%和55.6%;3)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竞争不激烈,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食性及种间食物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向家坝蓄水对宜宾江段鱼类营养结构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临安市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方晓波1,史坚2,廖欣峰2,楼中3,周侣艳2,余海霞2,姚琳2,孙立苹1**
    2015, 26(6):  1883-1891. 
    摘要 ( 1119 )   PDF (775KB) ( 442 )  
    为了解临安市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采集并测定了160个土壤样品的Hg、As、Cu、Pb、Zn、Cd、Cr、Ni、Co、Mn等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并应用Han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雷竹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雷竹林土壤重金属Hg、As、Cu、Pb、Zn、Cd、Cr、Ni、Co、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6、7.41、34.36、87.98、103.98、0.26、59.12、29.56、11.44、350.26 mg·kg-1,Pb、Cd、Zn和Cu平均值超过浙江省土壤背景值,分别是对应背景值的2.89、1.70、1.12、1.12倍. 经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Pb>Cd>Cu= Zn>Hg>As>Ni>Co>Cr>Mn,其中Pb有中度污染,Cd、Cu和Zn有轻度污染. 经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160个样点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水平所占比率分别为55.6%、29.4%和15.0%. 各重金属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评价结果显示,只有Cd污染达到中等生态风险,其他重金属均为轻微生态风险,而局部采样点Cd和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最大值分别达到256.82和187.33,存在很强生态风险. 重金属综合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临安市雷竹林土壤整体上存在轻微生态风险.
     
    综合评述
    我国果园生草的研究进展
    王艳廷1,冀晓昊1,吴玉森1,毛志泉1,姜远茂1,彭福田1,王志强2,陈学森1**
    2015, 26(6):  1892-1900. 
    摘要 ( 983 )   PDF (560KB) ( 513 )  
    目前,世界水果生产先进国家的果园都采用生草模式,唯有中国的果农仍在锄草.为了有效地破解果农“草之祸、草之惑、草之获”问题,推动‘果园生草’这一现代土壤管理模式在我国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内有关果园生草的研究报道明显增多.本文结合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综述了生草对果园土壤、小气候、病虫害、树体生长及果实品质等的影响研究进展,提出了果园生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经济效益、关键时期、技术配套”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
     
    城市雨洪管理低影响开发技术研究与利用进展
    刘文,陈卫平**,彭驰
    2015, 26(6):  1901-1912. 
    摘要 ( 1060 )   PDF (924KB) ( 630 )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一种新兴雨水管理技术,在消减城市雨洪和滞留污染物等方面效果显著.本文系统介绍了LID技术体系,综述了国外关于3类典型LID设施(生物滞留池、绿色屋顶和透水路面)对暴雨径流和主要污染物的消减效果研究,以及LID技术在模型模拟、成本效益分析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LID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不足;最后从LID技术的研究方向、合理设计和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通过国外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为LID技术在国内的标准制定和广泛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