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7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7-05-25
    研究论文
    人类活动对亚热带森林大气CO2浓度及两种木本植物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彭长连, 林植芳, 林桂株, 韦彩妙, 孔国辉, 刘鸿先
    1997, 8(3):  225-230. 
    摘要 ( 1504 )   PDF (595KB) ( 610 )  
    研究了包括旅游、宗教活动及工厂废气等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对亚热带森林大气CO2浓度及两种木本植物荷木和马尾松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不同形式的活动不但影响了CO2日进程变化,而且使CO2的垂直分布发生了改变.与对照相比,人类活动引起森林大气(5~15m)CO2上升了4~11μl·L-1.马尾松和荷木叶片的可溶性糖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随人类活动的加强而下降,其下降趋势与CO2上升趋势基本一致.树木上层(15m)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受影响较明显,纤维素含量受人类干扰相对较小.荷木和马尾松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不同.
    樟子松沙地人工林直径分布模拟
    曾德慧, 姜凤岐
    1997, 8(3):  231-234. 
    摘要 ( 1461 )   PDF (432KB) ( 526 )  
    利用反-Weibull函数模拟了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反-Weibull分布函数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效果好,具有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分别建立了反-Weibull分布函数3个参数与林分年龄及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以及直径分布与3个参数的回归方程,这些方程可用来预估林分产量、出材量以及评价经营效果.
    固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作用研究Ⅱ.固氮树木叶部N、P养分动态特征
    何兴元, 张成刚, 杨思河, 陈玮, 张粤, 刘惠昌, 苏道岩
    1997, 8(3):  235-239. 
    摘要 ( 1496 )   PDF (542KB) ( 433 )  
    研究了23种固氮与非固氮树种叶部N、P含量的季节变化、输出率以及叶片衰老过程中N、P的输出过程.结果表明,供试树种叶部N、P含量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变化率为21~23%,最大变化率出现在叶片衰老期.在衰老期内不同树种表现出不同的N、P动态特征.固氮树种表现出低输出率,落叶中N含量是非固氮树种的1.6~3.7倍.固氮树种生长季叶部N含量在2.5%左右.
    海堤对广西沿海红树林的数量、群落特征和恢复的影响
    范航清, 黎广钊
    1997, 8(3):  240-244. 
    摘要 ( 1701 )   PDF (231KB) ( 548 )  
    广西大陆海岸线的63%为海堤,海堤数量达498个.海堤建立毁灭了原生红树林,现余5654hm2,其中约85%为堤前红树林.海堤阻截了红树林滩涂的自然海岸地貌,结果是红海榄和木榄已很少,榄李濒危,角果木已消失,海漆和陆岸种类只能沿海堤坡面生长,而先锋红树植物白骨壤和桐花树成为现有红树林的优势种.堤前红树林的恢复受到海堤维护时强烈的人为干扰.堤前滩涂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程较低,不是红树林繁盛的理想滩涂.红树林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和次生林恢复的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境的沉积率.
    紫金山次生林林窗植被和环境的研究
    安树青, 洪必恭, 李朝阳, 张亚, 刘志礼
    1997, 8(3):  245-249. 
    摘要 ( 1553 )   PDF (452KB) ( 522 )  
    研究了紫金山次生林林窗的形成、分布、植被及环境特征.林窗主要由人为砍伐马尾松形成,呈随机分布.林窗内共出现木本植物53种,频度最高者为枫香,频度100%,其次为刺楸、白栎、黄连木和栓皮栎.共出现1283个体,其中枫香占18.7%,黄檀10.9%,白栎8.7%,刺楸、栓皮栎分别为5.5%和5.3%.林窗的种类密度和个体密度分别为7种和190株·100m-2.方差分析表明,枫香、黄檀、白栎和栓皮栎在林窗内的密度分布与随机分布预测值有显著差异,反映其分布的非随机性.林窗内,基周<2cm的个体占59.0%,树龄愈高,个体数愈少,基周4cm时,个体数下降70.5%,10cm时下降96.2%.林窗内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及土壤元素分布,在时序上有近似与旷地的规律性,空间上则显现更复杂的格局.
    林网保护区冬小麦生长过程的数值模拟
    王汉杰, 方越井
    1997, 8(3):  250-256. 
    摘要 ( 1602 )   PDF (716KB) ( 473 )  
    给出了一个模拟冬小麦生长过程的产量生态学模式,并对黄淮海平原林网保护区冬小麦的生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型输出变量包括作物的叶面积指数,根、茎、叶、籽等地上和地下器官生物量,以及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作物水分利用率、光合/呼吸效率等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由于林网地区小气候条件的改善,使得农林复合系统较之单作农田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在干旱的1994年,林网保护下的农林复合系统生产力较单作农田提高11.6%左右.模式输出的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长监测资料十分一致.
    一级生产水平下冬小麦、夏玉米的生产模拟
    周允华, 项月琴, 李俊, 林忠辉, 周智泉
    1997, 8(3):  257-262. 
    摘要 ( 1619 )   PDF (284KB) ( 384 )  
    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一级生产水平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累积干物质动态曲线.两年的计算结果和实测值都比较吻合.研究表明,在黄淮海平原,可以把亩产吨粮作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平作粮田达到一级生产水平的指标.若用中熟夏玉米套作代替早熟夏玉米平作,籽粒的年产量可增加一成.通过对不同叶面积指数下干物质产量的模拟计算,得到一年两茬平作的干物质产量最大可达46t·hm-2,籽粒产量19.1t·hm-2.
    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及其生理生态基础的研究
    黄占斌, 山仑
    1997, 8(3):  263-269. 
    摘要 ( 1621 )   PDF (974KB) ( 509 )  
    采用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比(Pn/Tr)表示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发现在两种不同水分处理下春小麦拔节期.WUE日变化中都有上午高于下午值,且8∶00~10∶00为明显峰值的特征,这种特征与Pn、Tr日变化存在的上、下午值不对称性和反向性(Pn为上午高于下午,Tr相反)紧密相关,水分胁迫处理中,Pn、Tr值均有降低,但不同品种的WUE反应不一.研究表明,叶水势(ψw)、气孔阻力(Rs)等生理因素和空气相对湿度(RH)、光照(Q)及冠层温度(Tc)等生态因子,通过对Tr和Pn的不同影响而同WUE显著相关,40%RH是WUE变化的一个重要阈值.
    稻田CH4和N2O排放关系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和一些影响因子
    侯爱新, 陈冠雄, 吴杰, 王正平, Oswald Van Cleemput
    1997, 8(3):  270-274. 
    摘要 ( 1477 )   PDF (380KB) ( 662 )  
    用静态箱法原位观测和分析了我国北方稻田3~12月CH4和N2O的排放及其关系,并研究了这一关系发生的微生物学机理.同时,监测了土壤湿度、pH、水分及Eh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着互为消长的关系(R2=0.0494).土壤湿度、pH及Eh变化范围分别在0~24℃、6.87~7.02和415~300mv之间,水分从非淹水期的38~72%FC至5~10cm浅水淹灌.土壤Eh对CH4和N2O的释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整个观测期内,与CH4和N2O释放密切相关的6种菌群(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甲烷细菌、甲烷氧化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各有其数量消长及酶活性变化规律,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互为消长的关系受这些相关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变化的共同调控.
    广州地区晚稻田 CH4和N2O 的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卢维盛, 张建国, 廖宗文
    1997, 8(3):  275-278. 
    摘要 ( 1590 )   PDF (384KB) ( 589 )  
    用密闭箱法同时研究了广州地区晚稻田CH4和N2O的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连续淹水、常规连作和水旱轮作等3种处理的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763、2.84和0.36mg·m-2·h-1,而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4、11.69和55.07μgN2O-N·m-2·h-1,表明稻田连续淹水显著增加CH4的排放而降低N2O的排放。水旱轮作降低CH4排放而提高N2O的排放,说明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着消长关系。讨论了这2种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对温室效应的相对贡献。
    长效碳酸氢铵缓效机理与环境效应研究
    崔洪波, 张志明, 张成刚, 毕庶春
    1997, 8(3):  279-282. 
    摘要 ( 1657 )   PDF (955KB) ( 458 )  
    依据长效碳铵的光谱特征、理化特性及其对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子的分析,建立了土壤中氨挥发的数学模式,提出了长效碳铵中DCD与从碳铵中离解出来的游离态氨形成分子间氢键的新观点,这种弱相互作用力降低了土壤中氨的表观浓度,使土壤pH在氨挥发期间降低了0.2~0.4,延缓了NO3--N形成时间,缓解了N损失.长效碳铵能够调节N素供应的形态、时间与数量,减少施用化肥后引起的地面水和地下水硝酸盐的污染.
    辽西低山丘陵地区水平槽防治水土流失的研究
    卢昌艾, 梁继录, 王虹
    1997, 8(3):  283-286. 
    摘要 ( 1468 )   PDF (192KB) ( 493 )  
    采用野外调查、定位实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水平槽与鱼磷坑、荒坡防治水土流失的比较,研究了水平槽工程及其生物措施防治低山丘陵地带的水土流失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水平槽工程利用截水埂拦截径流,通过增大土壤入渗速率和延长入渗时间,蓄积更多的水分;结合植树种草减少蒸发.水平槽在截获径流的同时,也使径流携带的有机无机物质沉积在槽内,参与土壤的进一步发育,改善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
    天山巴音布鲁克斑头雁巢的聚集分布及其繁殖生态
    马鸣, 才代
    1997, 8(3):  287-290. 
    摘要 ( 1675 )   PDF (197KB) ( 496 )  
    对1992~1994年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3个雁岛定点观察表明,斑头雁巢密度为33~55个,或0.59个巢·m-2,其分布不均匀.统计184个巢,平均窝卵数X±SD=4.47±2.19枚.产卵高峰在5月上、中旬,6月中旬大批幼雏破壳而出,为早成鸟.8月上中旬幼雁长至55~65d 龄始飞.繁殖期要比青海等地迟10~20d.
    棉铃虫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行为的影响及田间控制作用分析
    葛绍奎, 李典谟, 谢宝瑜, 马祖飞
    1997, 8(3):  291-294. 
    摘要 ( 1800 )   PDF (376KB) ( 411 )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性诱剂诱杀防治不仅影响棉铃虫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而且还干扰取食、扩散和隐蔽过程中的飞行行为.大面积田间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杀防治区与对照区相比较,雄性个体减少一半,平均雌性个体交配次数降低0.6次,室内孵化率降低19%,田间孵化率降低13.5%.
    多样化的棉田生态系统控害保益功能特征研究
    戈峰, 丁岩钦
    1997, 8(3):  295-298. 
    摘要 ( 1581 )   PDF (612KB) ( 501 )  
    应用数量分析与能量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地分析和比较了华北棉区多样化的套间作棉田生态系统与单作棉田生态系统中主要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及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多样化的套间作系统中苗蚜与2代棉铃虫发生轻,而伏蚜与3代棉铃虫发生重;套间作系统有利于天敌群落能量的生产,尤其是利于捕食性蜘蛛类群的能量生产;从棉田生态系统棉株害虫天敌相互作用关系来看,尽管间套作系统内天敌群落生产力增加,保护益虫(天敌)作用好,同时也增加了害虫群落生产力,其控害功能较差.
    渤海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杨纪明, 李红玲
    1997, 8(3):  299-303. 
    摘要 ( 1671 )   PDF (220KB) ( 489 )  
    1992年8月至1993年5~6月在渤海调查过程中取得了大量海洋浮游生物样品,从中获得80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真刺唇角水蚤标本,经分析得出:真刺唇角水蚤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占其食物组成的76.4%),其中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74.7%).此外,它也摄食少量硅藻类(23.0%)、甲藻类(1.1%)、金藻类(<0.1%)和纤毛虫类(1.5%);其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达30.7%,其种类更替率达40.3%,并显示出硅藻类自春至冬逐渐增高而桡足类逐渐降低的规律性.其摄食强度以春季为最高,秋季居第二位,夏季居第三位,冬季最低.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Ⅰ.水溶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
    胡飞, 孔垂华
    1997, 8(3):  304-308. 
    摘要 ( 1798 )   PDF (531KB) ( 752 )  
    研究了胜红蓟水溶物对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胜红蓟水溶物溶液浓度在0.25gFW·ml-1时对所有供试植物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降至0.10gFW·ml-1时其抑制作用基本消失;胜红蓟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期水溶物的化感作用是有差异的,特别是不同生境条件下生长的胜红蓟水溶物化感作用有显著差异,表明在恶劣生境下胜红蓟的化感作用更为强烈.对胜红蓟水溶物中的化感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分子结构鉴定,得到早熟素Ⅰ、早熟素Ⅱ和5,22-二烯3-β豆甾醇3个化感化合物.
    乡村城镇化水污染的生态风险及背景警戒值的研究
    周启星, 王如松
    1997, 8(3):  309-313. 
    摘要 ( 1830 )   PDF (230KB) ( 525 )  
    对江南地区乡村城镇化引起水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定量估测与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水BOD5、NO3--N、苯酚、表面活性剂和降水pH、Pb、NO2--N、苯酚及地下水NO3--N等水质参数与小城镇人口总数存在着一元线性显著正相关,地下水氯化物、细菌总数、洗涤剂和地表水CODCr等水质参数与小城镇人口总数存在着指数显著正相关,地表水BOD5、苯酚、表面活性剂和地下水NO3--N、氯化物、细菌总数、洗涤剂及降水pH、苯酚、Pb等水质参数与小城镇人口密度存在着一元线性显著正相关,降水NO2--N与小城镇人口密度存在着指数显著正相关.并对该地区小城镇人口的背景极限值和最大允许背景密度进行了推算.
    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分析
    束文圣, 蓝崇钰, 张志权
    1997, 8(3):  314-318. 
    摘要 ( 1788 )   PDF (720KB) ( 512 )  
    通过温室栽培和野外调查,分析了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铅锌尾矿的Pb、Zn、Cu和Cd的总量分别达34300、36500、215和82.6mg·kg-1;有效态的Pb、Zn、Cu和Cd分别为1.5、1963、0.71和8.03mg·kg-1.在栽培试验中,重金属毒性严重抑制格拉姆柱花草(Stylosanthesguianensis)根系的活力,使得植物无法利用无机养分,并可导致明显的白化症状,从而严重影响格拉姆柱花草的生长,无论在野外或在室内实验条件下,有效态Zn和Cd都与植物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重金属毒性,尤其是有效态Zn和Cd的毒性是凡口铅锌尾矿影响植物定居的限制因子.极端贫瘠是影响植物定居的另一重要因素.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城乡发展问题
    韩锦春
    1997, 8(3):  319-324. 
    摘要 ( 1528 )   PDF (235KB) ( 483 )  
    阐述了城乡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城乡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环境和资源等三大问题.为使城乡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得城乡生态系统的收支、结构和功能保持平衡,真正把城乡建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产发展和生活舒适的场所.
    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营养层次的相互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娄永根, 程家安
    1997, 8(3):  325-331. 
    摘要 ( 1889 )   PDF (865KB) ( 1961 )  
    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他感化合物和植物的营养物质、有毒物质、形态特征、密度、多样性以及分布等化学和物理因子两方面阐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三营养层次间直接和间接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植物在三者关系中的核心作用,并就目前在该领域中的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作了介绍.
    冠层温度与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水分状况的关系
    石培华, 梅旭荣, 冷石林, 杜宝华
    1997, 8(3):  332-334. 
    摘要 ( 1545 )   PDF (308KB) ( 577 )  
    棕榈蓟马(Thripspalmi)对不同颜色粘卡的嗜好及其蓝色粘卡诱虫量的研究
    陈华平, 贝亚维, 顾秀慧, 高春先
    1997, 8(3):  335-337. 
    摘要 ( 2568 )   PDF (195KB) ( 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