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5-25
    研究论文
    中短轮伐期杨树纸浆林LAI及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方升佐, 徐锡增, 吕士行, 唐罗忠, 曹福亮
    1998, 9(3):  225-230. 
    摘要 ( 1883 )   PDF (278KB) ( 610 )  
    研究了中短轮伐期杨树纸浆林LAI的动态变化,LAI与透光率的关系,林分的生物生产力及林分的经济生物量生产。结果表明,LAI随林龄和密度的增大而递增,3个杨树无性系间是NL80351>I69>I72;LAI与透光率的关系可用M. Monsi和T. Saeki修正的消光方程来描述,消光系数为0.818;林分地上部分年净生物生产力与LAI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来表达;4年生时,不同密度及不同无性系间林分的生物生产力、生物量分配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以1111株·hm-2林分的生产力最高,约为500株·hm-2林分的14倍。3个无性系中以NL80351最高,I72杨最低;林分地上部分干木质部、枝木质部及皮的干物质累积趋势可用Richards方程描述。4年生时,作为化学浆材的林分经济生物量是1111>833>625>500株·hm-2, 作为磨木浆材的林分经济生物量是500>625>833>1111株·hm-2.无性系间均以NL80351的林分经济生物量最高,I72杨最低。
    辽河三角洲盐碱地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
    潘文利, 于雷
    1998, 9(3):  231-236. 
    摘要 ( 1424 )   PDF (802KB) ( 504 )  
    辽河三角洲盐碱地上造林、土壤改良及营林工程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含盐量0.3%以下的干渠上应栽植辽宁杨、中林46号杨、群众杨;结合土壤改良措施,在土壤含盐量0.4%左右的海堤上栽植刺槐、河南白榆,在含盐量为0.52~0.73%油田道路两侧则栽植绒毛白蜡;在土壤含盐量为0.9%左右的拦海防潮堤上,栽植中国柽柳。
    辽东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涵蓄水性能的研究
    郝占庆, 王力华
    1998, 9(3):  237-241. 
    摘要 ( 1549 )   PDF (769KB) ( 510 )  
    从森林涵养水源的角度,对辽宁省东部山区相同年龄的5种主要森林类型林地土壤的涵蓄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森林类型林地枯落物贮量为10.87~18.67t·hm-2, 针叶林下枯落物贮量大于阔叶林;枯落物的蓄水量为37.11~57.65t·hm-2, 枯落物蓄水量与枯落物贮量成正比;各森林类型林地表层50cm土壤的涵蓄水量在817.7~937.6t·hm-2;天然柞树林下的土壤具有最好的渗透性和最高的蓄水力,其次为阔叶混交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油松林人工林。天然阔叶林较人工针叶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性能。
    北方阔叶树木固氮与非固氮树种间营养元素含量的差异及数量化分类
    李培芝, 王力华, 许思明
    1998, 9(3):  242-246. 
    摘要 ( 1548 )   PDF (1044KB) ( 585 )  
    研究了北方阔叶树木中固氮和非固氮树种间养分元素含量的差异及季节变化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到落叶期固氮和非固氮树种叶片之间N、Mg含量始终存在明显差异;固氮树种叶片中N、K含量降低的趋势明显低于非固氮树种,所研究的其它5个元素和灰分的季节变化率即累积的趋势则高于非固氮树种。在F检验和T检验的基础上,选择N、P、Mg、Si4个营养元素为参数进行的数量化分类,成功地区分了固氮和非固氮树种。
    有机物料对滨海盐渍土重金属根际效应的影响 Ⅰ.土壤内源Zn形态分布
    徐星凯, 张素君, 吴龙华, 陈新
    1998, 9(3):  247-253. 
    摘要 ( 1396 )   PDF (304KB) ( 376 )  
    研究了排水条件下施用腐熟有机物料、种稻改良滨海盐渍土内源Zn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单淹水使土中各形态Zn一定程度上向生物有效性较低的Zn形态转化,有效态Zn降低。土壤盐分量不同,明显影响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紧结有机态以及硅酸盐矿物态Zn变化。种稻不施有机物料,根际交换态和硅酸盐矿物态Zn亏缺;碳酸盐结合态、氧化锰结合态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Zn富集。根际Zn形态转化强度大于非根际,其有效态Zn量接近临界值并高于非根际。有机物料利于根际内外土壤中硅酸盐矿物态Zn的转化,低盐土壤根际更强烈。随有机物料用量增加,促使根际硅酸盐矿物态、碳酸盐结合态及氧化锰结合态Zn向交换态、紧结有机态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Zn转化,低盐土壤较明显。
    土壤保肥-供肥机理及其调节 Ⅰ.棕壤型菜园土的P素保持与供应
    陈利军, 张岫岚, 周礼恺
    1998, 9(3):  254-256. 
    摘要 ( 1373 )   PDF (583KB) ( 389 )  
    对辽宁省北部、中部及南部的棕壤型菜园土15对肥、瘦地的保P-供P性能的测定表明,在绝大多数供试土样中,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P量、P解吸量及P解吸率均大于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P吸附量则相反。不论肥地或瘦地,<10μm微团聚体均比>10μm微团聚体具有更大的P吸附能力。供试菜园土的<10μm微团聚体亦具有较大的供P潜势,其P解吸率比其他农用土壤相同粒级微团聚体的大1个数量级。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Ⅱ.主要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和活性
    孔垂华, 徐涛, 胡飞
    1998, 9(3):  257-260. 
    摘要 ( 1639 )   PDF (402KB) ( 575 )  
    研究了南方重要杂草胜红蓟(Ageratumconyzoides)挥发物质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胜红蓟鲜叶的挥发物质和挥发油对所有受试植物的幼苗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用色谱法鉴定并分离了胜红蓟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早熟素Ⅰ和早熟素Ⅱ,两者分别占总量的30.93%和51.61%.胜红蓟水溶物中的早熟素Ⅰ和Ⅱ是从挥发物中而来,挥发是胜红蓟释放化感物质的主要途径。分离纯化的早熟素Ⅰ和Ⅱ的饱和水溶液对萝卜、番茄和黑麦草的幼苗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早熟素Ⅱ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在25μg·ml-1低浓度下,仍能抑制植物幼苗的生长,但早熟素Ⅰ和Ⅱ的混合溶液对植物的抑制作用并无显着增强,两者之间不存在协同作用。
    玉米植株对大田温室气体N2O 排放的影响
    黄国宏, 陈冠雄, 黄斌, 吴杰
    1998, 9(3):  261-264. 
    摘要 ( 1485 )   PDF (796KB) ( 540 )  
    利用封闭式箱法对玉米田N2O 排放通量的观测表明,大田种植玉米后,对N2O 排放产生了很大影响,玉米-土壤系统的N2O 排放通量大于不种玉米的土壤。此外,植物根系能明显促进土壤中N2O 的排放,特别是在玉米生长后期尤为明显。从播种开始到年底,施尿素导致N2O 排放为3.3kg·hm-2, 玉米植株为0.69kg·hm-2, 占总排放量的17.3%.
    羊草无性系构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可塑性变化
    杨持, 杨理
    1998, 9(3):  265-268. 
    摘要 ( 1387 )   PDF (475KB) ( 465 )  
    对温室内栽培羊草,人为控制温度及光照强度的条件,观测无性系构件的生长与分化的结果表明,羊草的无性系构件生长存在明显的可塑性变化,长时间的低温显着抑制羊草根茎和无性小株的分化(P<0.05), 而对分蘖无明显抑制作用。遮荫显着抑制根茎和无性小株的分化(P<0.05), 但对分蘖的影响并不显着。羊草的这种生态适应特征有利于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羊草不同地理种群的同工酶研究
    汪敏, 钱吉, 郑师章
    1998, 9(3):  269-272. 
    摘要 ( 1320 )   PDF (442KB) ( 480 )  
    对我国从内蒙古到吉林的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盐碱地草原的5个样点上羊草的6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羊草种群随着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在同工酶水平上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种内分化。羊草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化受多个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而且与羊草耐寒性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的模糊综合决策
    侯有明, 沈宝成
    1998, 9(3):  273-276. 
    摘要 ( 1274 )   PDF (911KB) ( 511 )  
    应用50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鉴定指标值进行模糊统计回归分析,提出了品种自然感蚜量、蚜虫在品种上的累积存活率、平均发育历期、产仔率、内禀增长率(rm)及品种耐害性等抗性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建立了品种抗性的模糊综合决策模型。对10个品种的抗蚜性综合决策结果表明,陕167的综合抗蚜性最强,83(37)65、(87)113、82246次之,小偃6号最差。同时,综合型决策模型的决策结果最优,精度高,保留较多信息。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效应
    王荣富, 邹运鼎, 程遐年
    1998, 9(3):  277-280. 
    摘要 ( 1723 )   PDF (493KB) ( 479 )  
    用罩笼试验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若虫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两种飞虱若虫间存在程度不同的相互作用过程。褐飞虱或白背飞虱的羽化、性别、翅型、雌虫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特性的表现都受到来自异种飞虱存在的影响。随褐飞虱比例的增加,白背飞虱的上述反应愈趋明显;反之,随白背飞虱比例的增加,褐飞虱则少有这种变化。种间密度制约效应远大于种内密度制约效应,表明两种飞虱诸种生物学特性对种间作用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福建省大田县山羊的寄生蠕虫种群和群落生态分析
    王寿昆, 郭果为, 林永和
    1998, 9(3):  281-285. 
    摘要 ( 1415 )   PDF (225KB) ( 547 )  
    从30只山羊体内检得寄生蠕虫13种,其中吸虫6种、绦蚴1种、线虫6种。总感染率为100%, 平均感染强度为646条。其中以鹿同盘吸虫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为最高。山羊感染蠕虫种类在1~8种之间。种群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有8种。该寄生蠕虫群落中各种群感染率和密度与山羊性别和年龄无关。种间关联分析表明该寄生蠕虫群落中具亲和性的种对有7对,关联和负关联达显着水平以上的种对分别有2对和3对。
    光照、湿度和培养基对苎麻疫霉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
    高智谋, 郑小波, 陆家云
    1998, 9(3):  286-290. 
    摘要 ( 1499 )   PDF (234KB) ( 775 )  
    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光照、湿度和培养基对苎麻疫霉(hytophthoraboehmeriae)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卵孢子产生量的影响效应大小次序为培养基>光照>湿度,其中培养基和光照两因子影响均在0.01水平上显着。在供试的4种常用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量的大小次序为:SLA培养基(SLA)>利马豆培养基(LBA)>V6汁培养基(V6A)>澄清的V6汁培养基(V6B).在设置的3种光照条件中,卵孢子产生量以连续黑暗处理最高,连续光照最低,光照与黑暗交替处理居中。3个试验因子间的所有互作对卵孢子产生量均有极显着的影响。在不同光照、湿度、培养基组合中,卵孢子产生量以低湿+连续黑暗+SLA组合最高,低湿+连续光照+V6B组合最低。
    长喙田菁-Azorhizobium caulinodans共生固氮体系在华南地区的生长、结瘤、固氮和种子生产
    杨中艺, 袁剑刚, 张宏达
    1998, 9(3):  291-295. 
    摘要 ( 1540 )   PDF (1064KB) ( 499 )  
    研究了长喙田菁-Azorhizobiumcaulinodans共生固氮体系在华南地区的生长、结瘤、固氮和种子生产。结果表明,长喙田菁-A.caulinodans共生固氮体系在华南地区生长正常,并具旺盛的茎根瘤结瘤作用。经65天的生长,其在湛江地区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干物质)和单位面积N产量分别为28752和681kg·hm-2, 远优于普通田菁的16520和352kg·hm-2;茎瘤菌A.caulinodans品系AR111和AR56在华南地区混合接种效果良好,植株茎瘤结瘤率达到100%, 平均单株茎瘤个数为182个,单株茎瘤鲜重约为1.2g, 茎瘤生物量在茎根瘤总生物量中所占比重为70%, 而其根瘤生物量略高于普通田菁;长喙田菁在华南地区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在栽植密度为4×104株·hm-2的条件下,其种子产量达3200kg·hm-2.
    植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夏北成, Zhou Jizhong, James, M. Tiedje
    1998, 9(3):  296-300. 
    摘要 ( 1761 )   PDF (596KB) ( 1086 )  
    研究了不同土壤及覆盖其上的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关系。植被使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更丰富,群落多样性更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没有明显的优势种群,种间竞争作用较弱。并介绍了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酵母及与藻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饵料效果的研究
    王金秋, 李德尚
    1998, 9(3):  301-304. 
    摘要 ( 1515 )   PDF (654KB) ( 507 )  
    研究了2种酵母单独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最适密度、饵料效果及与藻类搭配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在5种密度下,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最适密度分别为10和5×106个·ml-1.用面包酵母和啤酒酵母培养轮虫所得到的种群密度和瞬时增长率分别是用蛋白核小球藻培养的40.2%、26.0%和85.5%、76.6%.用面包酵母和蛋白核小球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小球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
    对虾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及其机理初探
    汝少国, 李永祺, 姜明
    1998, 9(3):  305-308. 
    摘要 ( 1326 )   PDF (889KB) ( 378 )  
    对硫磷、甲基异柳磷和久效磷对中国对虾无节幼虫、蚤状幼虫、糠虾幼虫、仔虾的24hLC50分别为6.0、4.0、3.8、18×10-3mg·L-1;8.0、3.5、3.5、30×10-3mg·L-1;24、24、24、0.9mg·L-1;敌敌畏均为48×10-3mg·L-1;对硫磷对南美白对虾为8.6、8.2、8.0、2.0×10-3mg·L-1.研究结果表明,对虾的幼虫前期对硫代磷酸酯类农药的抗性强,仔虾及以后各期抗性弱,而各幼虫期对磷酸酯类农药的敏感性基本相同。
    Cu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王寿兵, 郭锐, 屈云芳, 经佐琴, 蒋朝光, 吴千红
    1998, 9(3):  309-312. 
    摘要 ( 1623 )   PDF (534KB) ( 541 )  
    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Cu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在水温为9~13℃、18℃和24℃条件下,Cu2+对10d龄中国林蛙蝌蚪96h的LC50分别为5.01、3.80和2.99mg·L-1, 致死阈浓度分别为4.0、2.5和1.6mg·L-1, 而在96h内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2.5、1.6和1.0mg·L-1.18℃条件下Cu2+对20d龄中国林蛙蝌蚪的96hLC50为2.17mg·L-1.
    对-氯代苯胺(PCA)在填充床生物反应器中的降解作用
    万登榜, 惠阳, 陈云霞, 丘昌强
    1998, 9(3):  313-317. 
    摘要 ( 1639 )   PDF (997KB) ( 423 )  
    以氯代苯胺(PCA)为选择基质,用驯化技术从降解对二氯苯(p-DCB)的富集培养物中得到了以同化PC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混合微生物。将这种固定在填充床反应器中的微生物用于PCA的降解作用研究中。在该反应器里,PCA的生物降解遵循Logistic方程q=qmax/(1+eα-βUv).由方程求出了主要的动力学常数,Ks(半速率常数)和qmax(最大比基质降解速率).于PCA降解的同时,释放氯离子到培养基中。在水力停留时间3h, 进水PCA浓度为360mg·L-1情况下,基质的体积降解率达到125mg·L-1·h-1;基质的百分去除率为91%.
    14C-菲在营养液-火山石-小麦有控系统中的迁移和转化
    李滢, 区自清, 孙铁珩, Ayfer Yediler, Ines Conrad, Antonious Kettrup
    1998, 9(3):  318-322. 
    摘要 ( 1438 )   PDF (231KB) ( 441 )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14C标记菲在有控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结果表明,14C-菲在有控系统中降解较快,施入药品24d后仅有0.32%的14C-菲存留在植物、营养液和火山石中。植物吸收的14C放射性大部分被结合到植物组织中,其它14C主要以菲的极性代谢物形态存在。
    Hg对油菜叶细胞膜的损伤及细胞的自身保护作用
    马成仓
    1998, 9(3):  323-326. 
    摘要 ( 2742 )   PDF (190KB) ( 580 )  
    砂基培养50d的油菜幼苗,用不同浓度的HgCl2溶液灌溉后,研究叶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及细胞保护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0.5mg·L-1Hg污灌叶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未见明显变化,细胞保护系统亦无变化;浓度大于1mg·L-1时,叶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膜结构损伤,膜透性增大。1~10mg·L-1Hg污灌,组织蛋白质含量升高,SOD、POD、CAT活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胞呈现出积极性自身保护作用;50mg·L-1Hg污灌,组织蛋白质含量下降,SOD、POD、CAT活性持续下降,细胞自身积极性保护作用消失,说明细胞自身保护系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起积极保护作用。
    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的研究进展
    刘家明
    1998, 9(3):  327-331. 
    摘要 ( 1442 )   PDF (475KB) ( 1178 )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日益为旅游决策者、研究者及规划人员所重视。本文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分析入手,对目前国内外就其内涵、特征、功能分区及规划模式和管理的研究现状作出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与实施措施,并强调文脉(地理背景)特征及产品形象策划对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孔垂华
    1998, 9(3):  332-336. 
    摘要 ( 1527 )   PDF (388KB) ( 822 )  
    近年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但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就化感作用的基本定义和研究内容;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和研究方法;化感作用与植物竞争和环境胁迫;化感作用的应用潜力等几个主要方面存在的一些易混淆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