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0年 第1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0-05-25
    研究论文
    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
    李志安, 林永标, 彭少麟
    2000, (3):  321-326. 
    摘要 ( 0 )  
    对华南5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及绿叶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马占相思(11.1t·hm-2)>湿地松(7.3t·hm-2)>荷木(6.5t·hm-2)>大叶相思(4.8t·hm-2)>柠檬桉(2.6t·hm-2).马占相思通过落叶回归土壤的养分量高于其它类型.5种人工林均通过养分转移机制,大量从枯老叶中转移N、P、K养分,其中马占相思转移的养分量最大,营养转移的季节性差别较大.各种人工林对其它元素的转移现象不确定.
    两种生态型榕树的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和叶片气体交换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赵平, 孙谷畴, 曾小平, 彭少麟, 莫熙穆, 李煜祥, 郑中华
    2000, (3):  327-332. 
    摘要 ( 0 )  
    比较盆栽陆生榕树和两栖型榕树的形态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气体交换的日变化.两栖型榕树具有较发达的气生根和水生不定根,叶片比陆生榕树宽,并有向中生性发展的倾向,陆生榕树的叶绿素含量比两栖型榕树高.净光合速率略高于水培两栖型榕树,但明显高于土培两栖型榕树,蒸腾速率以水培两栖型榕树最高,陆生榕树次之,土培两栖型榕树最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者的叶片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变化均呈正相关,气孔导度的变化是以上气体交换特征变化的主导控制因子.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比值,Intrinsic WUE)比常用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比值,WUE)更适宜描述榕树的光合和水分特性,其中,土培两栖型榕树的内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吴承祯, 洪伟, 谢金寿, 吴继林
    2000, 11(3):  333-336. 
    摘要 ( 183 )   PDF (1KB) ( 124 )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苏志尧, 吴大荣, 陈北光
    2000, 11(3):  337-341. 
    摘要 ( 246 )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设置1000m2样地5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贮备达1538和9763株·hm-2;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幼苗缺乏,幼树只有4株·hm-2,但大树较多,达44株·hm-2;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K值为0.4280~0.9750;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厚壳桂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
    王峥峰, 张军丽, 王伯荪, 李鸣光
    2000, (3):  342-344. 
    摘要 ( 0 )  
    使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南亚热带演替顶级种厚壳桂在2个不同群落,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的大部分遗传变异(89.55%)是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有10.45%的遗传变异是由于群落的不同造成的,其显著性检测为极显著.这种结果是由于群落的微环境不同和种群生物学特性造成的
    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
    沈慧, 姜凤岐, 杜晓军, 鹿天阁
    2000, 11(3):  345-348. 
    摘要 ( 155 )   PDF (1KB) ( 58 )  
    运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系数等各项指标,对不同树种组成、不同林龄水土保持林的土壤抗蚀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对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针对表层土壤而言;与油松纯林相比,油松阔叶树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71%~38.53%;且随着林龄的增长,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不断增强.
    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生态过程的研究
    曹成有, 蒋德明, 阿拉木萨, 骆永明, 寇振武, 刘世岩
    2000, 11(3):  349-354. 
    摘要 ( 181 )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3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5种增加到23种;在生活型组成结构上,一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但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断增长,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与天然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小麦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I.建模的基本设想与模型的描述
    严美春, 曹卫星, 罗卫红, 江海东
    2000, 11(3):  355-359. 
    摘要 ( 216 )  
    将小麦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简称PDT)为尺度,提出系统地预测小麦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生育期的模拟模型.预测的顶端发育阶段包括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抽穗期.物候发育阶段包括种子萌发、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中用来描述特定品种发育遗传差异的参数有温度敏感性、生理春化时间、光周期敏感性和基本早熟性,分别体现了不同品种小麦在热效应、春化作用、光周期反应以及最早开花时间这四方面的遗传特性,共同决定了不同品种到达各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时间
    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库的变化Ⅰ.磷肥产量效应及土壤总磷库、无机磷库的变化
    刘建玲, 张福锁
    2000, 11(3):  360-364. 
    摘要 ( 159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中,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对土壤总磷库、无机磷库的影响及磷肥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土壤全磷、总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磷素的积累以无机磷为主.根据土壤磷素的收支平衡状况,计算出维持土壤磷素收支平衡磷肥的临界用量: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94.7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51.5kg·hm-2.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磷肥(P2O5)的经济最佳、最高产量用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135.8、149.8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88.6、95.9kg·hm-2.
    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库的变化Ⅱ.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
    刘建玲, 张福锁
    2000, 11(3):  365-368. 
    摘要 ( 177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不同磷肥、有机肥用量下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增减决定于土壤磷素的积累与消耗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Olsen-P含量逐渐下降并趋向于临界水平,磷肥用量与作物吸磷量基本持平时,可以维持土壤Olsen-P动态平衡.磷肥用量高于作物的吸磷量时,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以Ca2-P,Ca8-P为主,平均占无机磷积累总量的52.3%,其中Ca8-P占二者积累磷总量的78.3%.其次为Al-P,Fe-P的积累,平均占无机磷积累磷总量的26.1%,O-P、Ca10-P平均占20.4%.长期有机肥、化学磷肥配合施用明显地增加了磷肥的有效性.
    小麦不同蘖位叶片出生的两段线性模式及其品种、播期效应
    曹卫星, 李存东, 严美春, 邹薇
    2000, (3):  369-372. 
    摘要 ( 0 )  
    叶片出生动态是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及其协调状况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小麦叶片出生与播后累积GDD(growing degree days after sowing)的关系遵循两段(阶段Ⅰ快于阶段Ⅱ)线性模式,护颖分化期为两段模式的分界点,这一规律在正常发育的冬性和春性品种的主茎及分蘖中表现一致.冬性品种播期1(9月30日)、播期3(3月2日)的主茎及冬、春性品种各播期的T3分蘖,因生长发育异常而“阶段Ⅱ”提前.冬性品种播期2(10月30日)一生中叶片出生热速率(单位热时间所出生的叶数)较高且相对稳定;春性品种叶片出生热速率随播期推迟而加快.结果初步阐明了小麦叶片出生的蘖位差异及随品种、播期而变化的生物学规律.
    小麦湿害营养及其营养调控效应研究
    常江
    2000, (3):  373-376. 
    摘要 ( 0 )  
    通过盆钵试验,研究了湿害条件下几种营养调控措施对营养吸收及其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渍水严重抑制了小麦对N、P、K、Zn、Cu的吸收.可再利用营养元素(N、P、K、Zn)以叶部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茎部,穗部下降极少;不可再利用元素Cu在受渍小麦各部位均衡下降;湿害使单株产量大幅度下降.采用调控措施对湿害较轻的皖麦19,追施氮肥或喷施N、P、K均可有效地提高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能有效提高产量;对湿害较严重的扬麦158,无论是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还是产量的提高均无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受湿小麦的产量与叶片中N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水分与遮荫水平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刘贤赵, 康绍忠, 邵明安, 王力
    2000, 11(3):  377-381. 
    摘要 ( 146 )   PDF (1KB) ( 93 )  
    以盆栽棉花(中棉23号)做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遮荫,设计了3种遮荫水平(不遮光(CK),遮光75%(DN),遮光40%(SN)和高、中、低3种水分组合处理,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高水分,HW)、65%~85%(中水分,MW)和45%~65%(低水分,LW)探讨了土壤水分和遮荫水平共同作用对棉花苗期至蕾期中午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等的影响高水分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比对照分别增加16.69%和28.01%,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45.74%和20.54%,中水分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分别增加28.86%和23.28%,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31.97%和1.64%,低水分下三者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但DN和SN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分别减少46.22%和13.45%;相同水分条件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DN和SN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低水分下除外)回归分析表明,气孔导度随叶-气水汽压差(VPD)的增加而下降,且与净光合速率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土壤不分与遮荫水平对叶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的影响很小,CK、DN和SN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中水分下SN的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外,其它组合下的Ci均比对照显著增加.
    稀土元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生长及其生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章健, 承河元, 高倩, 张自立, 刘庆都
    2000, 11(3):  382-384. 
    摘要 ( 138 )  
    研究了氧化镧(La2O3)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Ss)生长及其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浓度在30~450mg·L-1时,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中对Ss生长均呈明显抑制作用,且生长抑制率(Y)随La2O3浓度增加而相应增加.液体培养中油菜菌核病菌产生的果胶酶活性随溶液中La2O3浓度增加而相应增加.
    大针茅典型草原土壤CO2排放规律的研究
    崔骁勇, 陈四清, 陈佐忠
    2000, 11(3):  390-394. 
    摘要 ( 160 )  
    采用静态室/碱吸收法研究了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大针茅群落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时空变异不同步,用地上部生物量不能很好地预测群落的根系量.群落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控制群落土壤呼吸空间变异与时间变异的因子是不同的.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与地上部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根据大针茅群落分别计算了大针茅群落1995、1997和1998年的年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80、45.8和225gC·m-2·a-1,年际变异很大.过度放牧大大降低了群落的生物量,也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量.讨论了建立以降水量为驱动因子的草地群落土壤呼吸动态模型的可能性.
    异色瓢虫4变种成虫对茶和茶蚜气味行为反应
    韩宝瑜, 陈宗懋
    2000, 11(3):  413-416. 
    摘要 ( 188 )   PDF (1KB) ( 152 )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茶蚜+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P<0.05);以8~9种质量梯度的茶蚜+蚜害茶梢、蚜害茶梢和茶蚜做味源,瓢虫对味源趋向率与味源质量呈Logistic曲线关系(P<0.01),其中二斑变型、显现变种和十九斑变种对茶蚜的趋向率与蚜数呈左偏的单峰曲线(P<0.01);茶蚜体表乙醚或正己烷漂洗物也有引诱力,以显明变种最敏感.
    影响棉蚜种群数量的优势种天敌的灰色系统分析
    毕守东, 邹运鼎, 陈高潮, 孟庆雷, 王公明
    2000, 11(3):  417-420. 
    摘要 ( 146 )  
    对1983、1984、1986、1988、1994和1995年6年棉花铃期以前棉蚜种群数量与其天敌种群数量以及各种天敌的捕食量,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天敌的日捕食总量和棉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并分析各种天敌与理想优势种天敌之间的联系程度,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是棉蚜的主要天敌,其次是大草蛉,第三是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
    华南人工林凋落物养分及其转移
    李志安, 林永标, 彭少麟
    2000, (3):  321-326. 
    摘要 ( 1137 )   PDF (739KB) ( 261 )  
    对华南5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凋落物养分及绿叶养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人工林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马占相思(11.1t·hm-2)>湿地松(7.3t·hm-2)>荷木(6.5t·hm-2)>大叶相思(4.8t·hm-2)>柠檬桉(2.6t·hm-2).马占相思通过落叶回归土壤的养分量高于其它类型.5种人工林均通过养分转移机制,大量从枯老叶中转移N、P、K养分,其中马占相思转移的养分量最大,营养转移的季节性差别较大.各种人工林对其它元素的转移现象不确定.
    两种生态型榕树的叶绿素含量、荧光特性和叶片气体交换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赵平, 孙谷畴, 曾小平, 彭少麟, 莫熙穆, 李煜祥, 郑中华
    2000, (3):  327-332. 
    摘要 ( 1122 )   PDF (890KB) ( 272 )  
    比较盆栽陆生榕树和两栖型榕树的形态差异、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和气体交换的日变化.两栖型榕树具有较发达的气生根和水生不定根,叶片比陆生榕树宽,并有向中生性发展的倾向,陆生榕树的叶绿素含量比两栖型榕树高.净光合速率略高于水培两栖型榕树,但明显高于土培两栖型榕树,蒸腾速率以水培两栖型榕树最高,陆生榕树次之,土培两栖型榕树最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三者的叶片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变化均呈正相关,气孔导度的变化是以上气体交换特征变化的主导控制因子.内在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的比值,Intrinsic WUE)比常用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的比值,WUE)更适宜描述榕树的光合和水分特性,其中,土培两栖型榕树的内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分析
    吴承祯, 洪伟, 谢金寿, 吴继林
    2000, (3):  333-336. 
    摘要 ( 1468 )   PDF (227KB) ( 458 )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珍稀濒危植物长苞铁杉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长苞铁杉种群有2个死亡高峰,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结构与空间格局动态
    苏志尧, 吴大荣, 陈北光
    2000, (3):  337-341. 
    摘要 ( 1392 )   PDF (811KB) ( 678 )  
    在粤北始兴县罗坝自然保护区以木荷、栲树和马尾松为优势的群落内,设置1000m2样地5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通过对优势种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栲树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幼苗贮备达1538和9763株·hm-2;种群从Ⅰ、Ⅱ级幼苗发育到幼树过程中死亡率较高;马尾松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幼苗缺乏,幼树只有4株·hm-2,但大树较多,达44株·hm-2;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群落中,马尾松、栲树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在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群落中,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但两者格局变化原因不同;木荷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在上述群落中均表现为集群分布,但聚集强度不同,K值为0.4280~0.9750;木荷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其空间分布格局没有较大差别,总体上都是集群分布.栲树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差别较大,除大树是均匀分布外,幼树、中树均趋于集群分布;马尾松种群分布格局中仅中树为集群分布,而幼树与大树均为均匀分布.不同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不同区组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厚壳桂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分子生态研究
    王峥峰, 张军丽, 王伯荪, 李鸣光
    2000, (3):  342-344. 
    摘要 ( 985 )   PDF (194KB) ( 241 )  
    使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南亚热带演替顶级种厚壳桂在2个不同群落,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群的大部分遗传变异(89.55%)是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有10.45%的遗传变异是由于群落的不同造成的,其显著性检测为极显著.这种结果是由于群落的微环境不同和种群生物学特性造成的
    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评价研究
    沈慧, 姜凤岐, 杜晓军, 鹿天阁
    2000, (3):  345-348. 
    摘要 ( 1330 )   PDF (583KB) ( 406 )  
    运用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水稳性团粒平均重量直径、团聚度和分散系数等各项指标,对不同树种组成、不同林龄水土保持林的土壤抗蚀性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对于提高土壤抗蚀性能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针对表层土壤而言;与油松纯林相比,油松阔叶树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71%~38.53%;且随着林龄的增长,水土保持林土壤抗蚀性能不断增强.
    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区植被恢复生态过程的研究
    曹成有, 蒋德明, 阿拉木萨, 骆永明, 寇振武, 刘世岩
    2000, (3):  349-354. 
    摘要 ( 1288 )   PDF (1097KB) ( 209 )  
    主要研究了流动沙丘采用草方格固沙结合播种小叶锦鸡儿后,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形成和发展过程,尤其对群落中物种侵入过程和群落组织结构在35年间的变化情况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植物丰富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5种增加到23种;在生活型组成结构上,一年生植物占绝对优势,但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地面芽植物和地下芽植物的种类数和个体数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不断增长,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逐渐降低.与天然植物群落的相似性指数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同时也揭示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小麦发育过程及生育期机理模型的研究I.建模的基本设想与模型的描述
    严美春, 曹卫星, 罗卫红, 江海东
    2000, (3):  355-359. 
    摘要 ( 1674 )   PDF (630KB) ( 491 )  
    将小麦发育的温度效应曲线化,以发育生理生态过程为基础,利用作物生理发育时间(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简称PDT)为尺度,提出系统地预测小麦顶端发育阶段和物候生育期的模拟模型.预测的顶端发育阶段包括单棱期、二棱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抽穗期.物候发育阶段包括种子萌发、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模型中用来描述特定品种发育遗传差异的参数有温度敏感性、生理春化时间、光周期敏感性和基本早熟性,分别体现了不同品种小麦在热效应、春化作用、光周期反应以及最早开花时间这四方面的遗传特性,共同决定了不同品种到达各发育阶段的生理发育时间
    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库的变化Ⅰ.磷肥产量效应及土壤总磷库、无机磷库的变化
    刘建玲, 张福锁
    2000, (3):  360-364. 
    摘要 ( 1316 )   PDF (1002KB) ( 363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中,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对土壤总磷库、无机磷库的影响及磷肥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有机肥土壤全磷、总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磷素的积累以无机磷为主.根据土壤磷素的收支平衡状况,计算出维持土壤磷素收支平衡磷肥的临界用量: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94.7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P2O551.5kg·hm-2.根据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磷肥(P2O5)的经济最佳、最高产量用量分别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年份为135.8、149.8kg·hm-2,春玉米种植年份为88.6、95.9kg·hm-2.
    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库的变化Ⅱ.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
    刘建玲, 张福锁
    2000, (3):  365-368. 
    摘要 ( 1400 )   PDF (539KB) ( 261 )  
    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轮作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不同磷肥、有机肥用量下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增减决定于土壤磷素的积累与消耗量.长期不施磷肥,土壤Olsen-P含量逐渐下降并趋向于临界水平,磷肥用量与作物吸磷量基本持平时,可以维持土壤Olsen-P动态平衡.磷肥用量高于作物的吸磷量时,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土壤无机磷的积累以Ca2-P,Ca8-P为主,平均占无机磷积累总量的52.3%,其中Ca8-P占二者积累磷总量的78.3%.其次为Al-P,Fe-P的积累,平均占无机磷积累磷总量的26.1%,O-P、Ca10-P平均占20.4%.长期有机肥、化学磷肥配合施用明显地增加了磷肥的有效性.
    小麦不同蘖位叶片出生的两段线性模式及其品种、播期效应
    曹卫星, 李存东, 严美春, 邹薇
    2000, (3):  369-372. 
    摘要 ( 949 )   PDF (273KB) ( 223 )  
    叶片出生动态是小麦生长发育进程及其协调状况的重要表现.研究发现,小麦叶片出生与播后累积GDD(growing degree days after sowing)的关系遵循两段(阶段Ⅰ快于阶段Ⅱ)线性模式,护颖分化期为两段模式的分界点,这一规律在正常发育的冬性和春性品种的主茎及分蘖中表现一致.冬性品种播期1(9月30日)、播期3(3月2日)的主茎及冬、春性品种各播期的T3分蘖,因生长发育异常而“阶段Ⅱ”提前.冬性品种播期2(10月30日)一生中叶片出生热速率(单位热时间所出生的叶数)较高且相对稳定;春性品种叶片出生热速率随播期推迟而加快.结果初步阐明了小麦叶片出生的蘖位差异及随品种、播期而变化的生物学规律.
    小麦湿害营养及其营养调控效应研究
    常江
    2000, (3):  373-376. 
    摘要 ( 1188 )   PDF (740KB) ( 287 )  
    通过盆钵试验,研究了湿害条件下几种营养调控措施对营养吸收及其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渍水严重抑制了小麦对N、P、K、Zn、Cu的吸收.可再利用营养元素(N、P、K、Zn)以叶部下降最为明显,其次是茎部,穗部下降极少;不可再利用元素Cu在受渍小麦各部位均衡下降;湿害使单株产量大幅度下降.采用调控措施对湿害较轻的皖麦19,追施氮肥或喷施N、P、K均可有效地提高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能有效提高产量;对湿害较严重的扬麦158,无论是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还是产量的提高均无效应.相关分析表明受湿小麦的产量与叶片中N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水分与遮荫水平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刘贤赵, 康绍忠, 邵明安, 王力
    2000, (3):  377-381. 
    摘要 ( 1610 )   PDF (422KB) ( 261 )  
    以盆栽棉花(中棉23号)做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遮荫,设计了3种遮荫水平(不遮光(CK),遮光75%(DN),遮光40%(SN)和高、中、低3种水分组合处理,其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85%~100%(高水分,HW)、65%~85%(中水分,MW)和45%~65%(低水分,LW)探讨了土壤水分和遮荫水平共同作用对棉花苗期至蕾期中午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等的影响高水分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比对照分别增加16.69%和28.01%,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45.74%和20.54%,中水分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分别增加28.86%和23.28%,净光合速率分别减少31.97%和1.64%,低水分下三者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差异,但DN和SN的净光合速率比对照分别减少46.22%和13.45%;相同水分条件下,DN和SN的气孔导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但DN和SN的净光合速率差异显著(低水分下除外)回归分析表明,气孔导度随叶-气水汽压差(VPD)的增加而下降,且与净光合速率表现出较弱的相关性土壤不分与遮荫水平对叶片蒸腾速率和叶水势的影响很小,CK、DN和SN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除中水分下SN的胞间CO2浓度(Ci)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外,其它组合下的Ci均比对照显著增加.
    稀土元素对油菜菌核病菌生长及其生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章健, 承河元, 高倩, 张自立, 刘庆都
    2000, (3):  382-384. 
    摘要 ( 1270 )   PDF (171KB) ( 285 )  
    研究了氧化镧(La2O3)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Ss)生长及其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La2O3浓度在30~450mg·L-1时,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中对Ss生长均呈明显抑制作用,且生长抑制率(Y)随La2O3浓度增加而相应增加.液体培养中油菜菌核病菌产生的果胶酶活性随溶液中La2O3浓度增加而相应增加.
    农田和森林土壤中氧化亚氮的产生与还原
    于克伟, 陈冠雄, StenStruwe, Annelise KjФller
    2000, (3):  385-389. 
    摘要 ( 1375 )   PDF (720KB) ( 345 )  
    采用土壤淤浆方法对丹麦农田和山毛榉森林土壤反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与还原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硝酸根和铵离子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土壤反硝化活性大于农田土壤,但农田土壤中N2O还原活性大于森林土壤,表现在农田和森林土壤中N2O/N2的产生比率分别为0.11和3.65.硝酸根和铵离子能促进两种土壤中的N2O产生,但可降低农田土壤中的N2O还原速率.与农田土壤相比,硝酸根可降低森林土壤N2O的还原能力,而铵离子却表现出对N2O还原的促进作用.培养1周内尽管农田土壤中硝酸根始终存在,但几乎所有产生的N2O都被还原成N2.然而,只有当硝酸根几乎耗尽,森林土壤中N2O的还原才开始进行.由于两种土壤pH值的不同造成硝酸根对N2O还原抑制作用的差异,因为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对N2O还原的抑制较强.因此,土壤消耗大气N2O的适宜条件为厌氧,pH中性和硝酸根含量低.
    大针茅典型草原土壤CO2排放规律的研究
    崔骁勇, 陈四清, 陈佐忠
    2000, (3):  390-394. 
    摘要 ( 1409 )   PDF (631KB) ( 421 )  
    采用静态室/碱吸收法研究了内蒙古大针茅典型草原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大针茅群落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时空变异不同步,用地上部生物量不能很好地预测群落的根系量.群落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控制群落土壤呼吸空间变异与时间变异的因子是不同的.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化与地上部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根据大针茅群落分别计算了大针茅群落1995、1997和1998年的年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80、45.8和225gC·m-2·a-1,年际变异很大.过度放牧大大降低了群落的生物量,也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量.讨论了建立以降水量为驱动因子的草地群落土壤呼吸动态模型的可能性.
    科尔沁地区植物种多样性对沙地草场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常学礼, 赵哈林, 杨持, 徐杰
    2000, (3):  395-398. 
    摘要 ( 1274 )   PDF (223KB) ( 250 )  
    对科尔沁沙地草场不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草地生产力关系的研究表明,依据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产力的关系可分为两类,其中功能多样性和组成多样性为一类,最高生物量变化于299~336g·m-2,为简单的一元线性关系,相关性显著.种丰富度和SW指数为一类,最高生物量变化于426~433g·m-2,与沙地草场生产力关系较复杂,曲线类型为抛物线型,相关性较显著.同时,种丰富度、SW指数、功能多样性和组成组样性与沙地草场生产力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组成多样性指数对沙地草场生产力影响最大,SW指数最小,依据灰色关联度排序依次为组成多样性(0.74);功能多样性(0.72);种丰富度(0.66)和SW指数(0.14).可以认为沙地草场改良应建立在种的引进(增加种丰富度)和引进种所产生的组成(生活型)多样性上.
    放牧影响下羊草种群生殖生态学的研究
    王仁忠
    2000, (3):  399-402. 
    摘要 ( 1469 )   PDF (386KB) ( 275 )  
    在种群水平上系统研究了放牧对松嫩草原羊草种群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生物量生殖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制约了羊草种群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更新途径,表现在随放牧强度增加,无性繁殖体营养枝密度、根茎芽密度和有性生殖体种子生物量、结实数和生殖枝分化率等指标均显著下降,特别是重牧后下降迅速.随放牧强度增加,羊草种群根茎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而同化器官、非同化器官和种子生物量分配比例都显著下降,极牧阶段几乎没有生殖枝的分化.
    松嫩平原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的年龄结构
    李红, 杨允菲, 乔喜波
    2000, (3):  403-407. 
    摘要 ( 1332 )   PDF (667KB) ( 258 )  
    野大麦无性系分蘖株由3个龄级组成,为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1龄级蘖在无性系生殖生长中占绝对优势.分蘖株龄级越高,其数量增长速率越小,对无性系物质积累的贡献越小,1、2龄级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均随着无性系丛径和总蘖数的增加而增长,3龄级蘖与总蘖数间呈直线正相关.平均单蘖生产力随着龄级增加而下降.生殖蘖平均单蘖重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性系中1龄级蘖平均单蘖重体现出一定的密度调节作用.无性系潜在种群也为明显的增长型年龄结构,营养蘖产生芽的数量远远多于生殖蘖,3个龄级营养蘖芽和生殖蘖芽与丛径和总蘖数间均呈正相关关系.
    内蒙古高原针茅草原群落β多样性研究
    白永飞, 邢雪荣, 许志信, 李德新
    2000, (3):  408-412. 
    摘要 ( 1344 )   PDF (879KB) ( 289 )  
    用比较样地法调查了内蒙古高原4类地带性针茅(Stipa)草原群落的β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Whittacker指数βws与尺度有关,随取样面积的增加,βws逐渐降低.取样面积相同时,4类群落的βws比较接近.各群落的Cody指数最初也随样方面积的扩大而增大,当样方面积扩大到一定尺度时,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为>0.5m2,克氏针茅群落和小针茅群落为>2m2,Cody指数趋于稳定.同一尺度下,贝加尔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高,小针茅群落的Cody指数最低.多数情况下,群落内样本间的间隔距离,对Cody指数有较大的影响;从贝加尔针茅群落到小针茅群落,植物生活型和生态类群功能群组成中,多年生丛生禾草与根茎禾草、多年生杂类草和中旱生植物的多样性显著降低,旱生植物多样性先增加,尔后到小针茅群落显著降低.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表现出明显生态替代现象,不同群落间的Cody指数逐渐降低;贝加尔针茅群落与大针茅群落的Morisita-Horn指数最高,达0.72.克氏针茅群落与小针茅群落的相似系数最低,为0.42.
    异色瓢虫4变种成虫对茶和茶蚜气味行为反应
    韩宝瑜, 陈宗懋
    2000, (3):  413-416. 
    摘要 ( 1265 )   PDF (799KB) ( 330 )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茶蚜+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P<0.05);以8~9种质量梯度的茶蚜+蚜害茶梢、蚜害茶梢和茶蚜做味源,瓢虫对味源趋向率与味源质量呈Logistic曲线关系(P<0.01),其中二斑变型、显现变种和十九斑变种对茶蚜的趋向率与蚜数呈左偏的单峰曲线(P<0.01);茶蚜体表乙醚或正己烷漂洗物也有引诱力,以显明变种最敏感.
    影响棉蚜种群数量的优势种天敌的灰色系统分析
    毕守东, 邹运鼎, 陈高潮, 孟庆雷, 王公明
    2000, (3):  417-420. 
    摘要 ( 1207 )   PDF (146KB) ( 240 )  
    对1983、1984、1986、1988、1994和1995年6年棉花铃期以前棉蚜种群数量与其天敌种群数量以及各种天敌的捕食量,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研究天敌的日捕食总量和棉蚜种群数量的追随关系,并分析各种天敌与理想优势种天敌之间的联系程度,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是棉蚜的主要天敌,其次是大草蛉,第三是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
    棉蚜及龟纹瓢虫空间格局的地学统计学研究
    毕守东, 邹运鼎, 耿继光, 王公明, 陈高潮, 孟庆雷
    2000, (3):  421-424. 
    摘要 ( 1246 )   PDF (549KB) ( 334 )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棉蚜及龟纹瓢虫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棉蚜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曲线皆为球型,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变程在8.21~10.81m之间;龟纹瓢虫种群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曲线也表现为球型,呈聚集空间格局,空间变程在8.01~14.25m之间,并与棉蚜种群在数量和空间上有较强的追随关系,说明龟纹瓢虫种群是棉蚜种群的优势种天敌.
    胚轴切断法诱导棉株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萍, 张青文, 蔡青年
    2000, (3):  425-427. 
    摘要 ( 1311 )   PDF (173KB) ( 224 )  
    通过室内饲喂棉铃虫的方法,测定了诱导棉株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幼虫体重和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加菌处理和加菌处理的诱导抗性棉株可分别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历期延长0.5和3d,幼虫体重(5龄)降低11.45%和19.60%,蛹重降低6.54%和10.81%.用诱导棉株叶片饲养8日龄棉铃虫幼虫3天后,菌诱导和无菌诱导分别使棉铃虫的相对生长率降低22.9%和17.2%,相对取食量降低26.1%和21.4%,说明胚轴切断法可以诱导棉花产生对棉铃虫的抗性,通过阻碍棉铃虫的取食和消化,影响其生长发育速率.同时结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ladioli D-2251)处理,可以明显增加抗虫性.
    大鹏半岛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点
    徐润林, 孙逸湘
    2000, (3):  428-430. 
    摘要 ( 1292 )   PDF (180KB) ( 214 )  
    通过对采自广东省大鹏半岛的土壤混合样品进行纤毛虫定性和相对定量的分析,研究了大鹏半岛土壤纤毛虫的群落特点.其群落由42种纤毛虫组成,其中包括我国的新记录种4个;主要种类有蝶形康纤虫(Cohnilembus vexillarius)、背沟肾形虫(Colpoda henneguyi)、斯氏肾形虫(C.steinii)、苔藓织毛虫(Histriculus muscorum)、近亲殖口虫(Gonostomum affine)、旋转单镰虫(Drepanomonas revolata)、有肋薄咽虫(Leptopharynx costatus)及高山长颈虫(Dileptus alpinus)等.通过对该地区土壤样品中纤毛虫的培养,发现该群落的优势种从培养初期的近亲殖口虫和苔藓织毛虫演变为蝶形康纤虫,进而演变为肾形虫.比较了大鹏半岛土壤纤毛虫群落与其它地区土壤纤毛虫群落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可能因素.
    菌根植物根际环境对污染土壤中Cu、Zn、Pb、Cd形态的影响
    黄艺, 陈有键, 陶澍
    2000, (3):  431-434. 
    摘要 ( 1551 )   PDF (527KB) ( 463 )  
    采用根垫法和连续形态分析技术,分析了生长在污灌土壤中菌根小麦和无菌根小麦根际Cu、Zn、Pb、Cd的形态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菌根际土壤中交换态Cu含量显著增加,交换态Cd呈减少的趋势;与非菌根际相比,Cu、Zn、Pb的有机结合态在菌根根际中显著增加,而4种测定金属的碳酸盐态和铁锰氧化态都没有显著改变.该结果表明,植物根系能影响根际中金属形态的变化,且菌根比无菌根的影响程度大.在土壤金属浓度过量的情况下,菌根可通过调节根际中金属形态从而调节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文章还讨论了菌根引起重金属形态改变的原因
    渤海生态通道模型初探
    仝龄, 唐启升, DanielPauly
    2000, (3):  435-440. 
    摘要 ( 1807 )   PDF (1161KB) ( 343 )  
    生态通道模式(Ecopath Model)是一种较为方便地研究生态系统结构,特别是水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工具.它根据能量平衡原理,用线性齐次方程组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和能量在各生物组成之间的流动过程,定量某些生态学参数,如生物量、生产量/生物量、消耗量/生物量、营养级和生态营养效率(EE,Ecotrophic Efficiency)等.它能够给出能量在生态通道上的流动量,便于对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变化作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根据1982~1983年渤海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的渔业资源基础数据,建立了渤海生态系统初步生态通道模型.根据食性关系特点,渤海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由13个功能组(Box)构成.它们是小型浮游动物、大型浮游动物、小型软体动物、大型软体动物、小型甲壳类、大型甲壳类、草食性鱼类、小型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鱼类、中上层顶级捕食鱼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功能组的划分,基本上可以覆盖渤海生态系统中生物能量的主要流动过程.模型采用每平方公里吨/年为主要参数单位,大部分功能组的生产量与生物量比值(P/B)和消耗量与生物量比值(Q/B)参数主要是根据相同纬度水域Ecopath模型中类似的功能组估算得到.在调试渤海生态通道模型时,考虑渤海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转换利用充分的水域,生态营养效率(EE)的值均取在0.808以上.模型估算出渤海可利用经济种类的生物量达到95×105t(每平方公里12.3t·km-2),其中鱼类资源生物量为33.8×105t.上述数值比渤海生态系统综合调查结果数据和其它有关文章发表的渤海资源生物量(多根据拖网调查资料)的数值要高,其中小型中层鱼类生物量为渤海综合调查生物量的1.8倍.考虑到拖网调查方法往往对生物资源量估计偏低,可以认为渤海生态通道模型对生物量的评估数据是合理的.
    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研究
    王俊, 姜祖辉, 张波, 孙耀, 唐启升
    2000, (3):  441-444. 
    摘要 ( 1530 )   PDF (209KB) ( 227 )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体重、饵料密度和质量对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的滤水率、摄食率随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并且都符合幂函数模式:FR(IR)=aWb.太平洋牡蛎同化率与其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明显.饵料丰度和质量是影响太平洋牡蛎同化率的重要因素.随食物中有机物含量(POM/TPM)的增加,太平洋牡蛎的同化率也增加,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氮磷营养盐影响海水浮游硅藻种群组成的初步研究
    曲克明, 陈碧鹃, 袁有宪, 辛福言
    2000, (3):  445-448. 
    摘要 ( 1857 )   PDF (602KB) ( 646 )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氮磷营养盐对近岸海洋硅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其比例可能对海水浮游硅藻组成有着明显的影响,氮磷营养盐浓度越高,氮磷比离Redfield比越远,硅藻种类越少,Shannon指数越低.这一结果在对虾养殖池浮游植物的观测中得到初步验证.
    盐度、碱度对浮游生物和水化因子的影响
    申屠青春, 董双林, 赵文, 张兆琪, 吕爱良, 卢立杰
    2000, (3):  449-454. 
    摘要 ( 1899 )   PDF (1081KB) ( 441 )  
    于1998年7~8月间在山东省高青县赵店乡大芦湖养殖场选取一口盐碱池塘的池水为实验用水,用粗盐和碳酸氢钠调节盐度和碱度,以研究盐碱池塘在盐度和碱度升高的情况下其化学、生物因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盐碱池塘中重碳酸盐碱度的升高会在短时间内降低水体pH值、钙离子浓度和COD;但碱度为6.64±0.40mmol·L-1~13.47±0.31mmol·L-1对浮游生物不会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盐度为2.10±0.22g·L-1~11.29±0.99g·L-1会引起浮游生物生物量的降低,并减少浮游生物的种类,降低其多样性指数,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
    任海, 邬建国, 彭少麟, 赵利忠
    2000, (3):  455-458. 
    摘要 ( 1632 )   PDF (476KB) ( 307 )  
    生态系统管理起源于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领域,形成于本世纪90年代.它是指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要求收集被管理系统核心层次的生态学数据并监测生态系统的变化过程.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包括:有明确的管理目标,有确定的系统边界和单元,基于对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有适宜的尺度和等级结构,理解生态系统不确定性,可适应性管理,强调部门与个人间的合作,把人类及其价值取向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分等.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农林生态系统界面生态学初探
    吴刚, 李静, 邓红兵
    2000, (3):  459-460. 
    摘要 ( 1380 )   PDF (348KB) ( 243 )  
    对界面生态学的概念、界面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界面生态学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与农作物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空气为介质的光、热、水分竞争的地上界面和以土壤为介质的养分、水分竞争的地下界面上.界面上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反映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树木和农作物的作用机理.
    植物功能型及其生态学意义
    唐海萍, 蒋高明
    2000, (3):  461-464. 
    摘要 ( 2091 )   PDF (491KB) ( 596 )  
    植物功能型是近年来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引入的一个新的生态学术语.综述了植物功能型概念的由来、划分标准及其生态学意义.用系统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解植物功能型,并指出了植物功能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意义.
    BIOME6000计划:重建古生物群区的最新进展
    倪健
    2000, (3):  465-471. 
    摘要 ( 1505 )   PDF (948KB) ( 288 )  
    描述地球系统过去状态的数据,比如特殊时间段(全新世中期6000aBP和末次盛冰期18000aBP)的孢粉和植物大化石记录,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所需要的.以往对这些古生态数据的利用大都是零散的、定点的,对古植被的重建往往也是定性的描述,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国际协作项目BIOME 6000(全球古植被制图计划)的创立,为古生态数据的综合与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该项目特别强调利用古生态学记录模拟重建生物群区的方法论,亦即”生物群区化”(Biomization)方法,通过广泛收集全球有质量保证的古生态记录,以及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植物功能型,将植物花粉分类群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植物功能型,利用植物功能型组合成生物群区类型,以此实现利用古生态数据模拟重建陆地生物群区的全球综合,为耦合的大气圈生物圈模型提供检验的标准和依据.这种趋向将促进其它时间段的生物群区制图,并将推动大气圈生物圈模拟和古数据综合与分析的共同发展.
    关于生态场的几点评述
    王德利
    2000, (3):  472-476. 
    摘要 ( 1189 )   PDF (815KB) ( 266 )  
    依据植物生态场的系统研究资料,对生态场的概念、场的特征函数、生态场的图形以及生态场对植物相互作用的解释进行了评述.阐明了生态场的最基本属性是物质性,目前的研究水平尚不能确定生态场是否是有别于一般物理场的特殊形式的场.对生态场的基本特征函数-生态势模型给予了形式与模型参数估测方面的评述,表明两种生态势模型各有一定的特点与优越性.作者强调,生态场更具生态学的方法论意义,应用生态场对植物相互作用形式与过程的分析描述,具有定量化、综合性与直观化特点.生态场的绘图为生态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应用生态场理论分析群体植物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互利共存到干涉竞争)会有合理的定量解释.
    根际微域研究中土样采集方法的研究进展
    苏宝玲, 韩士杰, 王建国
    2000, (3):  477-480. 
    摘要 ( 3805 )   PDF (508KB) ( 548 )  
    综述了60年代以来植物根际微域研究中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认为根际土样采集的发展趋势是从田间的粗略采集到室内模拟实验的精细划分,再把模拟装置运用到田间,最终达到指导生产的目的.同时,随着根际概念的拓宽(生态界面Eco-boundary layer),根际土样的采集朝着保持原位和更精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