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2-15
    研究论文
    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作物连续体中的迁移模型研究
    周启星
    2002, (2):  129-132. 
    摘要 ( 0 )  
    进入环境的活性X-3B红染料是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从水分室向土壤分室再到作物分室的迁移,是一连续的生态过程.基于此,从理论上对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两相、土壤作物两相以及水土壤作物整个连续体中的迁移进行了定量描述与探讨,并采用棕壤大豆、褐土小麦、红壤萝卜和水稻土水稻等系统给予了实验论证,表明活性X-3B红染料通过吸附机制从水分室到土壤分室的迁移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机制从土壤分室到作物分室的迁移可以用对数化的作物土壤积累因子(CSAF)模型予以定量描述.
    活性X-3B红染料对作物生态毒理指标影响的比较研究
    程云, 周启星, 宋玉芳, 许华夏, 王新, 任丽萍, 刘宛
    2002, (2):  133-136. 
    摘要 ( 0 )  
    采用作物种子暴露实验,研究了小麦、白菜和水稻等3种不同作物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生态毒理学指标.结果表明,小麦、白菜和水稻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反应各异,具体表现为对3种作物的种子发芽抑制半效应浓度分别为8965、7010和7514mg·L-1,对根伸长抑制的半效应浓度分别为6534、5882和4570mg·L-1;这3种作物在从种子萌发起至第7天时去残余种子或种皮后的鲜生物量、干生物量均随活性X-3B红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鲜生物量的降低率普遍高于干生物量的降低率;当作物种子暴露于高浓度(4500和5000mg·L-1)的活性X-3B红时,小麦生物量受该有机染料污染暴露的影响最为敏感,水稻其次,白菜最为迟钝;就小麦、白菜和水稻等3种作物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抗性而言,小麦最强,白菜次之,水稻最弱.
    铜对大叶相思-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影响
    聂湘平, 蓝崇钰, 张志权, 束文圣, 黄铭洪
    2002, (2):  137-140. 
    摘要 ( 0 )  
    报道了两种根瘤菌(大叶相思、美丽胡枝子)对Cu2+的耐受性以及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在Cu2+胁迫下结瘤、固氮和生长的变化,讨论了大叶相思在矿山尾矿废弃地作为先锋植物结瘤固氮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大叶相思根瘤菌对Cu2+离子的耐受性较强,可以耐受Cu2+<080mmol的离子浓度,Cu2+对它的半致死浓度为0.129mmol.在无菌砂培无重金属影响条件下,其固氮酶活性为27C2H4·μg·g-1·h-1,当Cu2+>0.125mmol会导致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急剧下降,其有效半抑制浓度(EC50)为0.151mmol,Cu2+为0.50mmol完色抑制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不阻碍结瘤,但严重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引起植物叶片白化、植株矮化.在外加N源不接菌和不加N源接菌两种处理组间,Cu2+<0.125mmol时,以不加N接菌处理对大叶相思生长有利.大叶相思对Cu2+吸收积累根部高于地上组织.
    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伤害
    刘宛, 孙铁珩, 周启星, 李培军, 许华夏, 杨桂芬, 张海荣, 齐鹏
    2002, (2):  141-144. 
    摘要 ( 0 )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μg·g-1的1,2,4三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甚小,但延迟大豆种子的出苗速率;300μg·g-1的1,2,3-三氯苯胁迫使种子停止发芽.在正常条件下,大豆种子播种后第4天其下胚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高峰,之后趋于稳定.不同浓度1,2,4-三氯苯处理使大豆下胚轴S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蛋白质含量及下胚轴直径增加;幼苗的生长受抑制,干重、鲜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鲜重/干重的比值变化不大.受害程度随着1,2,4-三氯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初生根比下胚轴对1,2,4三氯苯胁迫较为敏感.
    不同营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富集和降解研究
    严雪, 杨永清, 李永科, 沈国兴, 严国安
    2002, (2):  145-150. 
    摘要 ( 0 )  
    研究了自养与异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降解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自养条件下,浓度为10mg·L-1的蒽有48.18%被降解,其中28.81%属于自然光降解,仅有19.37%被原始小球藻降解.而异养条件下的原始小球藻对浓度为2.5mg·L-1的蒽降解率达到33.53%,说明异养原始小球藻不仅能耐受高浓度蒽,而且表现出比自养原始小球藻更强的蒽降解能力.两种条件下,80%以上残留的蒽都被富集到藻细胞中.虽然自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生物富集系数达9064,远大于异养条件下的生物富集系数(1899),但异养条件下藻对蒽的绝对富集量(202.29μg)远远高于自养条件下的69.687μg.
    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作物连续体中的迁移模型研究
    周启星
    2002, (2):  129-132. 
    摘要 ( 845 )   PDF (889KB) ( 340 )  
    进入环境的活性X-3B红染料是一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从水分室向土壤分室再到作物分室的迁移,是一连续的生态过程.基于此,从理论上对活性X-3B红染料在水土壤两相、土壤作物两相以及水土壤作物整个连续体中的迁移进行了定量描述与探讨,并采用棕壤大豆、褐土小麦、红壤萝卜和水稻土水稻等系统给予了实验论证,表明活性X-3B红染料通过吸附机制从水分室到土壤分室的迁移符合Langmuir模型,通过作物根系吸收机制从土壤分室到作物分室的迁移可以用对数化的作物土壤积累因子(CSAF)模型予以定量描述.
    活性X-3B红染料对作物生态毒理指标影响的比较研究
    程云, 周启星, 宋玉芳, 许华夏, 王新, 任丽萍, 刘宛
    2002, (2):  133-136. 
    摘要 ( 917 )   PDF (230KB) ( 213 )  
    采用作物种子暴露实验,研究了小麦、白菜和水稻等3种不同作物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生态毒理学指标.结果表明,小麦、白菜和水稻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反应各异,具体表现为对3种作物的种子发芽抑制半效应浓度分别为8965、7010和7514mg·L-1,对根伸长抑制的半效应浓度分别为6534、5882和4570mg·L-1;这3种作物在从种子萌发起至第7天时去残余种子或种皮后的鲜生物量、干生物量均随活性X-3B红暴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鲜生物量的降低率普遍高于干生物量的降低率;当作物种子暴露于高浓度(4500和5000mg·L-1)的活性X-3B红时,小麦生物量受该有机染料污染暴露的影响最为敏感,水稻其次,白菜最为迟钝;就小麦、白菜和水稻等3种作物对活性X-3B红染料污染暴露的抗性而言,小麦最强,白菜次之,水稻最弱.
    铜对大叶相思-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的影响
    聂湘平, 蓝崇钰, 张志权, 束文圣, 黄铭洪
    2002, (2):  137-140. 
    摘要 ( 870 )   PDF (572KB) ( 348 )  
    报道了两种根瘤菌(大叶相思、美丽胡枝子)对Cu2+的耐受性以及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在Cu2+胁迫下结瘤、固氮和生长的变化,讨论了大叶相思在矿山尾矿废弃地作为先锋植物结瘤固氮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大叶相思根瘤菌对Cu2+离子的耐受性较强,可以耐受Cu2+<080mmol的离子浓度,Cu2+对它的半致死浓度为0.129mmol.在无菌砂培无重金属影响条件下,其固氮酶活性为27C2H4·μg·g-1·h-1,当Cu2+>0.125mmol会导致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急剧下降,其有效半抑制浓度(EC50)为0.151mmol,Cu2+为0.50mmol完色抑制大叶相思固氮酶活性,不阻碍结瘤,但严重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引起植物叶片白化、植株矮化.在外加N源不接菌和不加N源接菌两种处理组间,Cu2+<0.125mmol时,以不加N接菌处理对大叶相思生长有利.大叶相思对Cu2+吸收积累根部高于地上组织.
    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伤害
    刘宛, 孙铁珩, 周启星, 李培军, 许华夏, 杨桂芬, 张海荣, 齐鹏
    2002, (2):  141-144. 
    摘要 ( 882 )   PDF (235KB) ( 225 )  
    在实验室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50~200μg·g-1的1,2,4三氯苯胁迫对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影响甚小,但延迟大豆种子的出苗速率;300μg·g-1的1,2,3-三氯苯胁迫使种子停止发芽.在正常条件下,大豆种子播种后第4天其下胚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达到高峰,之后趋于稳定.不同浓度1,2,4-三氯苯处理使大豆下胚轴SOD活性下降,丙二醛(MDA)、蛋白质含量及下胚轴直径增加;幼苗的生长受抑制,干重、鲜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鲜重/干重的比值变化不大.受害程度随着1,2,4-三氯苯浓度的增加而加重.初生根比下胚轴对1,2,4三氯苯胁迫较为敏感.
    不同营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富集和降解研究
    严雪, 杨永清, 李永科, 沈国兴, 严国安
    2002, (2):  145-150. 
    摘要 ( 977 )   PDF (719KB) ( 401 )  
    研究了自养与异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降解和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自养条件下,浓度为10mg·L-1的蒽有48.18%被降解,其中28.81%属于自然光降解,仅有19.37%被原始小球藻降解.而异养条件下的原始小球藻对浓度为2.5mg·L-1的蒽降解率达到33.53%,说明异养原始小球藻不仅能耐受高浓度蒽,而且表现出比自养原始小球藻更强的蒽降解能力.两种条件下,80%以上残留的蒽都被富集到藻细胞中.虽然自养条件下原始小球藻对蒽的生物富集系数达9064,远大于异养条件下的生物富集系数(1899),但异养条件下藻对蒽的绝对富集量(202.29μg)远远高于自养条件下的69.687μg.
    二氧化硫对地衣中共生藻菌营养关系影响研究
    孔繁翔, 胡伟, 桑伟莲, 王连生
    2002, (2):  151-155. 
    摘要 ( 1400 )   PDF (305KB) ( 253 )  
    为探讨地衣对大气污染特别敏感的原因,分离淡腹黄梅衣(Xanthoparmellia mexicana)的共生藻和共生真菌,并重新合成地衣.研究了地衣及纯化培养的藻和菌在SO2污染短期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叶绿素a比叶绿素b易受伤害;叶绿素对0.5mg·L-1的熏气最敏感,水溶液暴露时叶绿素PQa值的下降与SO2的吸收量有相关性.地衣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主要由共生藻所决定.丙二醇含量在共生藻和菌以及地衣样品中无显著差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共生菌中明显高于共生藻,并与SO2胁迫强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地衣过氧化状态和受损的生物标志物.共生真菌承担了地衣主要的抗氧化任务,由于物质与能量的消耗,共生藻比共生菌更容易受到伤害.
    利用微藻固定烟道气中CO2的实验研究
    岳丽宏, 陈宝智, 王黎, 胡筱敏
    2002, (2):  156-158. 
    摘要 ( 1373 )   PDF (442KB) ( 415 )  
    为获得能适合于烟道气条件下生长的微藻,找到一种高效的温室气体固定的方法,利用配置烟道气(CO2和O2的浓度分别为15%和2%)驯化稻田微藻混合试样,分离出对高浓度CO2条件有很强适应力的微藻ZY-1,并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微藻ZY-1的生长情况.微藻ZY-1在CO2浓度从10%~15%的范围内有较高生长力,在CO2浓度为10%时,生长最好.微藻ZY-1对温度、气体流速、pH值等物理条件也有很宽的适应范围,在温度为25~30.C、流速为0.25~0.75L·min-1、pH4~6范围内,生长基本稳定.在培养条件为10%CO2、25.C、pH5.0时,微藻ZY-1的生长率最高,CO2的固定率平均值为0.397%.可以认为,利用该藻固定烟道气温室气体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城市污泥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人工熟化研究
    李贵宝, 尹澄清, 林永标, 李志安
    2002, (2):  159-162. 
    摘要 ( 1180 )   PDF (574KB) ( 276 )  
    森林退化问题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较为严重.在广东鹤山丘陵地区进行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城市污水厂污泥可有效地促进树木的生长发育如增加株高和地径,对林中的灌草层植被也有促进和改善;同时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等.对土壤重金属残留的监测表明,施用污水厂污泥后主要问题是增加了Pb含量,其增加量随污泥用量增加而增加;其它重金属增加不显著.
    污泥土地利用对农作物及土壤的影响研究
    王新, 陈涛, 梁仁禄, 周启星
    2002, (2):  163-166. 
    摘要 ( 1264 )   PDF (535KB) ( 439 )  
    以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污泥土地利用对农作物及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土地利用可提高土壤中N、P及有机质含量.污泥用量为22.5t·hm-2和45t·hm-2时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使水稻生物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11.48%、11.83%.污泥施用量只要控制在45t·hm-2以内,污泥中的重金属不会对土壤、农产品质量及地下水产生不良的影响.
    城市垃圾堆肥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
    黄启飞, 高定, 丁德蓉, 陈同斌
    2002, (2):  167-170. 
    摘要 ( 1170 )   PDF (918KB) ( 327 )  
    通过模拟土培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垃圾堆肥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结果表明,垃圾堆肥对于土壤中有效Cr含量的影响是通过有机质含量、Eh、pH、<0.01mm粘粒含量等理化因子的变化来实现的;有机质含量变化和Eh变化分别是旱地土壤和淹水土壤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有效Cr的效应分别占贡献的73.4%、55.5%;垃圾堆肥施入土壤后,土壤渗透性得到改善,土壤中的Cr因被还原、吸附而固定,迁移量减少;垃圾堆肥施入可以减少植株对Cr的吸收,旱地土壤中,施加垃圾肥可使生物产量增加35.9%,植株体内Cr含量下降48.9%,在淹水土壤中,这种效应更加显著,生物产量比旱地土壤高86.3%,Cr含量低23.8%;垃圾堆肥施入后,植株体内的其他重金属含量未超标,垃圾肥可以安全用于Cr污染土壤的修复.
    太湖地区土壤环境中SAS的分布和降解特点
    潘根兴, 韩永镜, 诸清河
    2002, (2):  171-174. 
    摘要 ( 1250 )   PDF (686KB) ( 347 )  
    采集了江苏省吴县市不同利用、不同乡镇和环境影响类型下的土壤样品,采用比色法分析其SAS含量,并以LAS为标物研究了SAS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环境中SAS达2~10mg·kg-1,并在土壤全剖面检测到.土壤环境中SAS含量与土壤性质及其环境影响特点有关.LAS在供试土壤环境中的降解符合土壤有机质分解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为10~16d,因土壤种类而异,说明SAS作为特殊的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滞留性及其可能的环境危害.
    Cd污染地草坪草中Cd分布特征及化学形态的研究
    铁梅, 梁彦秋, 张朝红, 李法云, 董厚德, 臧树良
    2002, (2):  175-178. 
    摘要 ( 1236 )   PDF (224KB) ( 424 )  
    对种植在沈阳西郊Cd污染地上草坪草中Cd的分布及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d主要分布于草的根系中,而且在不同草种中的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有些草对土壤中的Cd无明显的富集作用,具有抗Cd能力;而有些草对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通过研究不同溶剂对不同草种的浸提效能,探明了草中Cd以酸溶态为最多,约占总量的63.3%;水溶态和有机态Cd均很少.在迁移转化过程中酸溶态Cd具有较大活性,水溶态Cd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而呈一定的规律性,有机态Cd随介质极性的增强而活性加大.
    Cu、As对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刘登义, 王友保
    2002, (2):  179-182. 
    摘要 ( 1365 )   PDF (523KB) ( 398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Cu、As污染对作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部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As污染明显抑制黄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对作物种子萌发时的呼吸强度、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Cu、As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呈负相关;而POD活性则随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
    水溶性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吸附行为的影响
    陈同斌, 陈志军
    2002, (2):  183-186. 
    摘要 ( 1602 )   PDF (649KB) ( 371 )  
    水溶性有机质(DOM)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很活跃的组分.本文以赤红壤、水稻土和褐土作为供试土壤,研究了来源于稻秆和底泥的DOM对土壤中Cd吸附行为的影响.DOM对土壤中Cd的吸附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土壤类型和DOM种类有关.在3种供试土壤中,无论添加稻秆DOM还是底泥DOM,都会使Cd的最大吸附容量和吸附率明显降低,其下降幅度为17.3%~93.9%.在添加同一种DOM的前提下,DOM对Cd吸附的抑制作用均为:赤红壤>水稻土>褐土.如果不添加DOM,则土壤对Cd的最大吸附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壤固相的吸附特性,添加DOM后土壤对Cd的最大吸附容量则主要取决于液相中的DOM.由此推断,传统的看法,通过施用有机肥来固定土壤中的Cd并达到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观点值得商榷.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
    宋玉芳, 周启星, 许华夏, 任丽萍, 孙铁珩, 龚平
    2002, (2):  187-190. 
    摘要 ( 1571 )   PDF (571KB) ( 485 )  
    测定了草甸棕壤条件下,Cu、Zn、Pb、Cd单一/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致死及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Cu、Pb浓度与蚯蚓死亡率显著相关(α=0.05,RCu=0.86,RPb=0.87),Cu浓度与生长抑制率显著相关(α=0.05,RCu=0.84),其他供试重金属浓度与蚯蚓死亡率和生长抑制率相关性不显著.蚯蚓个体对重金属毒性的耐受程度差别较大.其毒性阈值(引起个体蚯蚓死亡浓度)分别为:Cu300mg·kg-1,Zn1300mg·kg-1,Pb1700mg·kg-1,Cd300mg·kg-1.LC50分别为:Cu400~450mg·kg-1,Zn1500~1900mg·kg-1,Pb2350~2400mg·kg-1,Cd900mg·kg-1.在Cu、Zn、Pb、Cd单一污染引起>10%蚯蚓死亡的浓度下,复合污染导致100%蚯蚓死亡,表明复合污染极强的协同效应.
    汞、镉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的研究Ⅰ.尿素浓度
    和文祥, 朱铭莪, 张一平
    2002, (2):  191-193. 
    摘要 ( 1432 )   PDF (183KB) ( 314 )  
    对不同尿素浓度条件下重金属与土壤脲酶活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尿素浓度对脲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可采用线性和Langmuir模型较好地表征二者关系,并得到脲酶活性的尿浓贡献率、尿浓贡献变化率和最大表观脲酶活性等参数;Hg、Cd明显降低了前述参数值,其中Hg+Cd复合污染的抑制作用最强,Hg的生态毒性最大;同时初步获得土壤酶促反应过程中存在吸附机制.
    絮凝剂与复合菌综合处理养殖水体污染研究
    李清禄, 陈强, 王寿昆
    2002, (2):  194-198. 
    摘要 ( 1251 )   PDF (564KB) ( 335 )  
    为净化水产养殖水体,减少鱼病发生和污水排放,通过试验比较PFS、PDMDAAC、EM和PFS+PDMDAAC与PFS+PDMDAAC+EM各种净水方法净化鳖池水体的效果.据此建立了各种净水方法影响水体水质的最佳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联合使用30mg·L-1的PFS、0.5mg·L-1的PDMDAAC和30ml·m-3的EM菌,效果最好,絮凝率达98%以上,CODcr去除率达95%以上,池水和排污口水体BOD5/CODcr分别由0.61、0.51降至0.24和0.29左右,说明水体中可生物降解物质被有效去除.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特种水产养殖水质标准,水质稳定,池水与排污口水体水质基本一致,达到了无污染排放,实现生态平衡养殖.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健康质量问题及调控对策
    王校常, 曹志洪
    2002, (2):  199-203. 
    摘要 ( 1115 )   PDF (249KB) ( 402 )  
    从可持续生产安全、营养农产品角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土壤健康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同时根据土壤健康质量的概念,对太湖地区13个省市级水稻丰产示范方及其灌溉河流淤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太湖地区水稻土N、P含量相对较高,但引起面源污染的可能性较小,同样水稻土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上在环境背景值范围内,但点源污染不可忽视.DDT和六六六的残留也在标准允许范围内,生命有益元素Se处于相对缺乏程度.然而,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三废的肆意排放,灌溉河流的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极为严重.部分河流淤泥中重金属Cu和Zn的含量分别高达5.4和7.2mg·kg-1.针对上述情况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主要控制措施.
    干旱区水域生态系统的水盐耦合关系——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为例
    王让会, 樊自立, 马英杰
    2002, (2):  204-208. 
    摘要 ( 1162 )   PDF (591KB) ( 355 )  
    塔里木河流域水域生态系统的水污染,是在自然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径流的时空变化是水盐耦合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塔里木河河水由上游至进入台特马湖以前,矿化度均小于1.0g·L-1.目前,上游阿拉尔河水矿化度除7、8月和10月份小于1.0g·L-1外,其余各月矿化度超过了3.0g·L-1.下游卡拉除了3月份河水矿化度小于1.0g·L-1外,其余各月河水矿化度均超过了1.0g·L-1,7月和12月河水矿化度达到5.0g·L-1左右.水质评价表明,阿拉尔、新渠满和英巴扎全年平均为5级重污染水,卡拉全年为4级中污染水.塔里木河河水水质的状况及水化学的构成是水盐耦合关系的最明显标志.
    太湖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氯污染的夜鹭生物指示
    董元华, 安琼, 龚钟明, 王辉
    2002, (2):  209-212. 
    摘要 ( 1226 )   PDF (223KB) ( 370 )  
    1999年春季,在对无锡鼋头渚鹭鸟种群野外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对夜鹭幼鸟反吐物、觅食地底泥和水体进行了采样,并在实验室用气相色谱测定了样品中的α-HCH、β-HCH、γ-HCH、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环氧七氯、p,p'-DDE、p,p'-DDD、o,p'DDT和p,p'-DDT等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结果表明,在有机氯农药禁用近20年后,六六六的异构体和滴滴涕及其衍生物均能在环境中和夜鹭食物中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有机氯污染物沿夜鹭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太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夜鹭卵富集了滴滴涕万倍以上,富集了六六六数千倍,从而使有机氯污染物易被检测.因此夜鹭卵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氯污染的生物指示物.
    无锡鼋头渚夜鹭体内重金属残留与分布特征
    董元华, 龚钟明, 王辉, 安琼
    2002, (2):  213-216. 
    摘要 ( 1321 )   PDF (221KB) ( 261 )  
    分析了太湖鼋头渚夜鹭幼鸟各组织样品中Cd、Pb、Cr、Hg、Se等重金属的残留水平,发现Cr与Se在各组织中的残留量相对较高,而Cd的残留量最低.从几种重金属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来看,Pb和Cd在羽毛中残留水平最高,Se、Hg、Cr在肝脏中残留量最高.研究证实羽毛和肝脏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目标器官,而且Hg和Cd等重金属残留水平与Se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同其它类似研究结果相比,该地区夜鹭体内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尚未达到明显的致害浓度.
    应用DRASTIC模型评价西湖流域地下水污染风险
    董亮, 朱荫湄, 胡勤海, 小仓纪雄
    2002, (2):  217-220. 
    摘要 ( 1354 )   PDF (455KB) ( 311 )  
    以地理信息系统(Blackland GRASS软件)为基础平台,建立了西湖流域基础和专题数据库;结合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专业模型(DRASTIC模型),计算出流域内地下水污染风险图.对照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流域内的污染优先控制区.研究表明,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中,居民区占了14.7%.在流域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建议首先对优先污染控制区内的居民区进行生活污水截污.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孙铁珩, 周启星
    2002, (2):  221-223. 
    摘要 ( 1126 )   PDF (547KB) ( 523 )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环境科学的兴起和应用生态学的发展,污染生态学经历发生、成长、发展和壮大等几个历史阶段,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论.如今,污染生态学已成为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采用生态学原理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与修复的一门独立科学,是应用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的产物.在新世纪的头20年中,污染生态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它将在复合污染生态学、污染生态过程研究、污染生态毒理学和污染生态修复等分支领域和科学前沿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人工湿地及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籍国东, 孙铁珩, 李顺
    2002, (2):  224-228. 
    摘要 ( 1285 )   PDF (575KB) ( 949 )  
    论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机理和优点.人工湿地利用基质、植物和微生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出水水质稳定、对营养物质去除能力强、基建和运行费用低、技术含量低、维护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强、适于处理间歇排放的污水和具有美学价值等优点.该技术不仅能够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其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也正在不断受到重视.根据人工湿地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人工湿地处理特殊工业废水的前景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用生态工程技术控制农村非点源水污染
    尹澄清, 毛战坡
    2002, (2):  229-232. 
    摘要 ( 1320 )   PDF (555KB) ( 884 )  
    非点源污染的本质是农村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生态工程技术是进行流域生态修复、强化物质循环的有效方法.非点源污染的治理策略有控制径流污染和控制源头污染两个方面.本文介绍了多水塘系统、植被缓冲带、湿地系统、生态农业、坡面生态工程和污染物生态处理6种生态治理技术.它们的有机结合可形成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流域生态工程.执行时,应该因地制宜,还要加强资金、管理和教育的投入.
    农田土壤硝酸盐积累与淋失研究进展
    张庆忠, 陈欣, 沈善敏
    2002, (2):  233-238. 
    摘要 ( 1276 )   PDF (666KB) ( 656 )  
    农田土壤硝酸盐淋失是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影响农田土壤中硝酸盐积累和淋失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施肥、降水、灌溉、土壤性质以及耕种制度等.过量施用氮肥,不论是单独施用无机肥、有机肥还是有机、无机混施都能造成硝酸盐在土体中大量积累;耕作和种植制度均能影响硝酸盐在土体中的积累和迁移;降水和灌溉带来的下渗水流是累积在土壤中的硝酸盐向下迁移直至淋失的必要条件,也是运载工具,而土壤中的大孔隙则是下渗水流的主要通道.农田土壤硝酸盐的积累与淋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型是研究和预测硝酸盐淋失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发展很快,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微生物与重金属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研究
    陈素华, 孙铁珩, 周启星, 吴国平
    2002, (2):  239-242. 
    摘要 ( 1533 )   PDF (679KB) ( 1520 )  
    从多方面阐述了微生物与重金属二者间相互作用,指出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淋滤、吸收和转化重金属,对重金属有一定的抗性和解毒作用;但是,一定浓度的重金属对微生物过程及其种群具有较大的毒性,影响微生物在环境介质中的活动.矿业工程生产工艺已充分利用微生物能淋滤、吸收和转化重金属等特性来处理低品位难浸矿石.环境保护领域也积极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解毒作用来实现工业废弃物的处理以及被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量及其活性可以评价环境中不同介质的重金属污染水平.
    土-水介质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唐世荣
    2002, (2):  243-246. 
    摘要 ( 1084 )   PDF (734KB) ( 342 )  
    各种人为因素使人类生态环境的放射性核素本底值不断增加,这些放射性核素一旦进入水土介质,可通过各种途径产生污染危害.常规的化学或物理方法不适用于水土介质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治理,人类企图开发出新的修复技术以对付低放核素的污染问题.生物修复以其低成本、环境搅动性少等优点而成为关注的对象.本文介绍了环境中低放核素污染物的来源和低放核素生物修复的概念,并就国内外低放核素生物修复研究状况作一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低放核素生物修复未来研究的方向.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
    钟鸣, 周启星
    2002, (2):  247-251. 
    摘要 ( 1323 )   PDF (728KB) ( 919 )  
    较为系统地概述了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利用引物的PCR技术、DNA序列分析技术和电泳分离及显示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环境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方向.结果表明,这些被认为是重要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探索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污染环境的微生物遗传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有关基因的定位及微生物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推进了污染环境微生物修复的分子生态学的发展.
    斑马鱼胚胎发育技术在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朱琳, 史淑洁
    2002, (2):  252-254. 
    摘要 ( 1499 )   PDF (223KB) ( 979 )  
    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胚胎发育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斑马鱼胚胎毒性技术是各国际标准组织认可的标准毒性测定方法之一,属于致畸效应检验.该项技术成本低、易操作、灵敏度高,特别是具有可记录多项毒性指标的特点,并可以此判断污染物的致毒机理.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受重金属影响较大,其中Cu的毒性最强,Hg次之,Cr最弱;有机农药中三苯基锡类(TPTA)的毒性最强,林丹次之;有机试剂中含卤素取代基和苯胺类毒性最大.这与其它毒性测定方法的结果完全一致,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特别是选用非致死性的指标.可以初步认定这对测定复合污染物毒性并分析毒物的致畸效应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利用EM和OL处理猪粪的效果研究
    严力蛟, 陈国林, 沈秀芬, 施亮
    2002, (2):  255-256. 
    摘要 ( 1128 )   PDF (712KB) ( 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