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2-03-15
    研究论文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分析
    曾德慧, 尤文忠, 范志平, 刘明国
    2002, (3):  257-261. 
    摘要 ( 0 )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试验的方法,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郁闭度、枯枝落叶层、植被盖度和立地条件.天然更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引种地降雪覆盖少,温度偏高等原因,使土壤蒸发大、苗木蒸腾大,造成水分的亏缺,从而导致1~2年生更新幼苗死亡.针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及其更新特点,提出在适宜立地上采取人工促进措施,如埋土、灌水等方法,以保证天然更新有效进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砂仁种植的可持续性分析
    高雷, 刘宏茂, 崔景云, 聂泽龙, 段其武
    2002, (3):  262-266. 
    摘要 ( 0 )  
    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对在热带雨林中砂仁的种植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砂仁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样性、凋落物量和土壤肥力比同类型的原始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营养元素在土层中的分布也有所改变;由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种植砂仁7~8年后,其经济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林下砂仁的种植方式是不可持续性的.据此,提出了模式的改进设想,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利用.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雷泞菲, 苏智先, 宋会兴, 张焱
    2002, (3):  267-270. 
    摘要 ( 0 )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编制了生活型谱,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结果表明,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藤本植物较丰富.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高位芽的常绿树种会逐渐代替针叶树种.
    蒙古栎伴生种及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于顺利, 马克平, 刘灿然, 陈灵芝
    2002, (3):  271-274. 
    摘要 ( 0 )  
    采用点样地法对四个地点蒙古栎树种的邻体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调查样点数的增加,蒙古栎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H')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固定值.用物种共同出现百分率测定了蒙古栎与其伴生种的种间联结值(PC值),并引入LS值来测定单株蒙古栎相邻物种的平均个体数目,结果发现,不同地点蒙古栎邻体多样性不同,其相邻乔木和灌木种类也有较大差异,联结系数各有高低,比较PC值的大小,得出了蒙古栎的主要伴生乔木和主要伴生灌木物种(结构和组成).物种(乔木和灌木)与蒙古栎伴生的原因主要是相似的环境需求和互惠互利,说明蒙古栎处在不同的群落演替阶段.
    干旱胁迫对蒙古柞表观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王淼, 代力民, 姬兰柱, 李秋荣, 王绍先
    2002, (3):  275-280. 
    摘要 ( 0 )  
    比较研究了模拟干旱及自然水分梯度条件下蒙古柞树种光合生理指标,模拟干旱处理试验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蒙古柞幼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表观CO2利用率和表观光能利用率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明显影响.野外自然条件下水分梯度对蒙古柞大树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和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但对蒸腾速率、表观CO2利用率和表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中等水分条件可明显提高蒙古柞大树叶片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率,说明蒙古柞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和表观资源利用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蒙古柞树种是干旱可变植物,长期水分胁迫可提高树种的耐旱能力,特别是中等水分胁迫能保持蒙古柞固有的强劲耐旱能力.
    吉林白城地区草原栗斑腹巫鸟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佟富春, 高玮, 肖以华, 王绍先, 白哈斯, 孙丹婷, 王庆礼
    2002, (3):  281-284. 
    摘要 ( 0 )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5.09±0.58枚/巢;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平均孵化期为12±0.49d,孵化率为36.3%,繁殖成功率为11.11%;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2.56±1.53只,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27.69%.
    高寒牧区中华羊茅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数量特征研究
    张耀生, 赵新全
    2002, (3):  285-289. 
    摘要 ( 0 )  
    对中华羊茅人工草地退化演替数量特征的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组分种的数量、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对25个组分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值计测的结果表明,一些阔叶杂草(如细叶亚菊、西伯利亚蓼等)是退化演替过程中入侵人工草地的先锋植物,比其他杂类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其重要值在演替过程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中华羊茅为其中一个组分种的植物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小于两种阔叶杂草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阔叶杂草入侵是导致人工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
    黄敬峰, 王人潮, 蒋亨显, 杨忠恩
    2002, (3):  290-294. 
    摘要 ( 0 )  
    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应包括水稻种植面积估算最佳时相和水稻产量预报最佳时相两部分.在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中,由于首次引入GIS技术提取水稻可能种植区域,缩小了研究范围,植被种类也较简单一,因此仅用农作物物候历即可确定水稻种植面积估算最佳时相,而不需要考虑所有的植被类型.利用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研究水稻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农学参数、农学参数与植被指数及水稻产量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农学参数、农学参数与光谱变量的关系均以孕穗期到抽穗期最好,水稻产量与光谱变量的关系则从分蘖盛期到抽穗期的极显著.因此,以孕穗期到抽穗期作为建立水稻遥感估产模型的最佳时期.再利用1998年各地的水稻发育期观测资料,确定各区水稻产量遥感最佳时相.
    缺磷胁迫下的小麦根系形态特征研究
    孙海国, 张福锁
    2002, (3):  295-299. 
    摘要 ( 0 )  
    研究了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苗期根系形态学适应特征,以明确环境因子对根系不同组分(根轴和侧根)生长发育调控作用的强度和根系形态与磷营养效率关系.在缺P环境中,小麦根轴数量和侧根长度明显减小,同化物向根部的分配比例增加,根轴长度、侧根数量和根系长度等均有显著提高.供试基因型小麦的根轴数量及其长度的差异在每个供磷水平及不同供磷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说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侧根特征的差异只在不同供磷水平间显著,表明侧根性状主要受环境因素的控制.对6种基因型小麦的研究表明,根轴数量、根轴长度、根生长角度和根系长度根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相对产量与缺磷条件下的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说明根系形态性状可作为早期有效地筛选磷高效小麦品种的指标.
    镉在有机酸存在时对红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廖敏, 黄昌勇
    2002, (3):  300-302. 
    摘要 ( 0 )  
    在预培红壤中加入定量的有机酸和不同浓度的Cd,25℃培养14d,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Cmic)、N(Nmic),结果表明,存在有机酸时,土壤中Cmic和Nmic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mic/Nmic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施加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土壤中,Cd浓度高于25mg·kg-1土时,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低,说明此时低分子量有机酸助长Cd的毒性,而Cd浓度低于25mg·kg-1土时,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高,说明此时低分子量有机酸可降低部分Cd的毒性;施加胡敏酸的土壤中,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高,说明胡敏酸降低Cd的毒性并提供N源.不含Cd时,加入有机酸导致土壤中Cmic和Nmic增加,其中胡敏酸最明显.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宋日, 吴春胜, 牟金明, 姜岩, 郭继勋
    2002, (3):  303-306.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动态变化特征表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4种酶活性均在播种后60d左右出现高峰.此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时期,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说明玉米根茬留田配施化肥的培肥土壤效果显著,而且可以保持玉米持续高产稳产.
    铝毒胁迫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
    沈宏, 严小龙, 郑少玲, 王秀荣
    2002, (3):  307-310. 
    摘要 ( 0 )  
    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铝毒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Al3+浓度<50μmol·L-1时,柠檬酸分泌量随Al3+浓度的增大而增加;Al3+浓度在50~80μmol·L-1时,柠檬酸分泌量随Al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菜豆基因型以G19842的柠檬酸分泌量最大,单位干重Al吸收量最小.铝毒胁迫时,不同菜豆基因型叶片柠檬酸累积量无明显差异,根系柠檬酸累积量为G19842>AFR>ZPV>G5273.菜豆柠檬酸分泌量缺P处理<铝毒胁迫,50μmol·L-1LaCl3不能诱导菜豆分泌柠檬酸,表明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是菜豆抗铝毒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
    缺镁胁迫对龙眼叶片衰老的影响
    李延, 刘星辉
    2002, (3):  311-314. 
    摘要 ( 0 )  
    选用苗龄为180d的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cv.Wulongling)幼苗,采用水培实验方法,设正常供Mg(4mmol·L-1)、低Mg(0.4mmol·L-1)和缺Mg3个处理,并在移栽后120d和150d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缺Mg程度的加重,龙眼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SⅡ活性、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减少;O2-.产生速率、H2O2含量提高,膜脂过氧化加剧;CTK类物质(ZR、DHZR、iPA)含量下降,ABA含量提高,说明缺Mg对龙眼叶片的衰老有明显影响.
    大气和土壤对蔬菜汞的贡献
    刘德绍, 青长乐
    2002, (3):  315-318.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观测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蔬菜富集Hg的特性及土壤、大气对蔬菜Hg的贡献.对田间11种蔬菜的研究发现,蔬菜根和叶的含Hg浓度高于茎和果;在自然条件下,蔬菜所吸收的Hg60%以上分布于地上部的可食部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气Hg浓度为57.6±14.7ng·m-3条件下,红萝卜、莴苣叶(可食部分)的含Hg浓度超过了食品卫生标准;气Hg、土壤Hg对蔬菜Hg的贡献率分别为70.4%~90.7%和9.3%~29.6%,气Hg较土壤Hg是蔬菜更为重要的Hg源.
    机械作业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因子的变化
    夏萍, 任丽
    2002, (3):  319-322. 
    摘要 ( 0 )  
    通过3年对黄淮海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研究,探讨了机械综合作业对旱作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土壤深松和免耕覆盖等综合技术的合理配套实施,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与传统作业相比,机械综合作业使土壤容重减少0.08g·cm-3,有机质含量增加12%,水分利用率提高10.1%~13.6%,小麦玉米产量增加1218kg·hm-2.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
    陈飞星, 张增杰
    2002, (3):  323-326. 
    摘要 ( 0 )  
    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了稻田养蟹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物流能流特征及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与单一稻作模式相比,稻田养蟹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从经济效益看,后者的土地纯收入、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比前者分别增加38.2%、67.7%和295%.从生态环境效益看,养蟹一年后,土壤中的TN、碱解N、TP、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增加10.6、3.3、5.8、11.7、3.5和10.5%,且每年可削减非点源N污染负荷6.375kg·hm-2.
    生物反应器法处理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
    李培军, 巩宗强, 井欣, 许华夏, 张春桂, 马学军, 何耀武
    2002, (3):  327-330. 
    摘要 ( 0 )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泥浆反应器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苯环越多、分子量越大,越难以被微生物利用,故菲(PHE)比芘(PY)具有更高的污染可修复性.温度、空气流量是重要的调控因子.本实验中,生物泥浆反应器处理PAHs污染土壤选择的最佳运行工艺参数是:温度20~30℃,水土比2:1,空气流量8L·h-1·L-1,接种量50g·kg-1.该工艺参数为生物泥浆反应器技术实用化及其他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斜生栅藻生长抑制实验诊断
    李彬, 李培军, 王晶, 张海荣, 杨桂芬, 徐大伟, 苏宝玲
    2002, (3):  331-334. 
    摘要 ( 0 )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增长率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增长率逐渐降低.对两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细胞数增长率作为土壤毒性的检测指标要比采用光密度增长率更为敏感.当采用细胞数增长率作为检测指标时,4种重金属的EC50顺序为:Pb>Cu>Zn>Cd;采用光密度增长率作为检测指标时,4种重金属的EC50顺序为:Pb>Cu>Cd>Zn.复合污染情况下,由于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使土壤的毒性比单一重金属污染时有明显增强,从而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景观水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研究
    朱广伟, 陈英旭, 王凤平, 周根娣
    2002, (3):  335-339. 
    摘要 ( 0 )  
    对运河(杭州段)疏浚底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室发芽率测定表明,土壤中大量掺入疏浚底泥对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盆栽中影响很小.疏浚底泥田间投放量在270t·hm-2以下,对青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超过270t·hm-2以上用量对青菜产量有一定影响.与青菜相比,草坪草、园艺花卉对底泥投放量具有更大的耐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生长现象.底泥用量在1080t·hm-2以下时青菜中Cu、Zn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用量为1350t·hm-2时则均超过了标准.原状土柱淋洗实验发现底泥用量在450t·hm-2以下未造成地下水污染,表明运河底泥直接土地利用较一般污水污泥堆肥的危害更小,园林投放比农田投放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疏浚底泥处置方法.
    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标准代谢的影响
    线薇薇, 朱鑫华
    2002, (3):  340-342. 
    摘要 ( 0 )  
    研究表明,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幂函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为指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用Rs=02340W0.6695e00372T表示.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的标准代谢率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低浓度蒽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兴奋效应
    王悠, 唐学玺, 李永祺, 刘泳
    2002, (3):  343-346. 
    摘要 ( 0 )  
    以两种海洋微藻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8701)和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材料,研究了低浓度蒽(1.5~6μg·L-1)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蒽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长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兴奋效应”,细胞密度有所增加,但达到最佳刺激作用的浓度与时间有所不同.在刺激浓度作用下,两种微藻体内的蛋白质、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都有所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细胞密度的变化类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微藻体内清除活性氧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其变化趋势类似于细胞密度的变化.
    森林生态学的任务及面临的发展问题
    蒋有绪
    2002, (3):  347-348. 
    摘要 ( 0 )  
    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孔垂华
    2002, (3):  349-353. 
    摘要 ( 0 )  
    植物和其它有机体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作用关系近年引人注目,其中植物的诱导化学防御,植物的化学通讯,植物次生物质和进化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化学关系和海洋植物化学生态学是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值得关注的前沿领域.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将为实现21世纪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生态安全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并达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2002, (3):  354-358. 
    摘要 ( 0 )  
    安全是风险的反函数,通常指评价对象对于期望值状态的保障程度,或防止非理想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靠性.生态安全可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生态安全预警与设计要针对某一生态问题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最后,以干旱内流区为例,对绿洲景观的生态安全分析和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讨论.
    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
    祭美菊, 冯虎元, 安黎哲, 王勋陵
    2002, (3):  359-364. 
    摘要 ( 0 )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植物生理生化代谢、植物遗传物质、UV-B吸收物质及某些基因表达和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展望了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影响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覆盖作物的生态效应
    刘晓冰, 宋春雨, Stephen J. Herbert, 邢宝山
    2002, (3):  365-368. 
    摘要 ( 0 )  
    评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覆盖作物在减少土壤损失、降低表土迳流、增加土壤养分、减少NO3-淋溶、减轻水质污染及病虫草防除中的作用与效应,讨论了覆盖作物管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铁、锰等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还原及其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意义
    朱维琴, 林咸永, 章永松
    2002, (3):  369-372. 
    摘要 ( 0 )  
    讨论了土壤及水体环境中Fe、Mn、U、Se等金属元素的还原,并对还原不同金属的微生物及其对各金属的酶促和非酶促还原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不同微生物还原各金属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概述.
    转基因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王忠华, 叶庆富, 舒庆尧, 崔海瑞, 夏英武, 周美园
    2002, (3):  373-375. 
    摘要 ( 0 )  
    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诸如转基因逃逸到其它亲缘物种中、产生超级杂草和病毒、昆虫产生耐受性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问题已在部分转基因作物中显现.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中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水稻籼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邓启云, 盛孝邦, 李新奇
    2002, (3):  376-378. 
    摘要 ( 0 )  
    缺磷条件下的小麦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
    孙海国, 张福锁
    2002, (3):  379-381. 
    摘要 ( 0 )  
    增铵营养对小麦氮及矿质营养含量和积累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孙传范
    2002, (3):  382-384. 
    摘要 ( 0 )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分析
    曾德慧, 尤文忠, 范志平, 刘明国
    2002, (3):  257-261. 
    摘要 ( 917 )   PDF (720KB) ( 330 )  
    采用比较分析与野外试验的方法,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郁闭度、枯枝落叶层、植被盖度和立地条件.天然更新的障碍主要是由于引种地降雪覆盖少,温度偏高等原因,使土壤蒸发大、苗木蒸腾大,造成水分的亏缺,从而导致1~2年生更新幼苗死亡.针对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天然更新障碍及其更新特点,提出在适宜立地上采取人工促进措施,如埋土、灌水等方法,以保证天然更新有效进行.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砂仁种植的可持续性分析
    高雷, 刘宏茂, 崔景云, 聂泽龙, 段其武
    2002, (3):  262-266. 
    摘要 ( 1684 )   PDF (285KB) ( 290 )  
    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对在热带雨林中砂仁的种植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砂仁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样性、凋落物量和土壤肥力比同类型的原始林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营养元素在土层中的分布也有所改变;由于不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在种植砂仁7~8年后,其经济效益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林下砂仁的种植方式是不可持续性的.据此,提出了模式的改进设想,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实现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利用.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
    雷泞菲, 苏智先, 宋会兴, 张焱
    2002, (3):  267-270. 
    摘要 ( 924 )   PDF (726KB) ( 402 )  
    采用Raunkiner生活型分类系统,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生活型进行统计,编制了生活型谱,并与其他亚热带地区常绿阔叶林相比较.结果表明,缙云山植被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0%以上,其中小高位芽植物最多,中高位芽与矮高位芽植物次之,藤本植物较丰富.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植物的生活型谱不同.随着进展演替阶段的逐渐更替,高位芽植物的比例呈递增趋势,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成分有所减少.高位芽的常绿树种会逐渐代替针叶树种.
    蒙古栎伴生种及邻体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于顺利, 马克平, 刘灿然, 陈灵芝
    2002, (3):  271-274. 
    摘要 ( 878 )   PDF (447KB) ( 323 )  
    采用点样地法对四个地点蒙古栎树种的邻体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调查样点数的增加,蒙古栎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H')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固定值.用物种共同出现百分率测定了蒙古栎与其伴生种的种间联结值(PC值),并引入LS值来测定单株蒙古栎相邻物种的平均个体数目,结果发现,不同地点蒙古栎邻体多样性不同,其相邻乔木和灌木种类也有较大差异,联结系数各有高低,比较PC值的大小,得出了蒙古栎的主要伴生乔木和主要伴生灌木物种(结构和组成).物种(乔木和灌木)与蒙古栎伴生的原因主要是相似的环境需求和互惠互利,说明蒙古栎处在不同的群落演替阶段.
    干旱胁迫对蒙古柞表观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王淼, 代力民, 姬兰柱, 李秋荣, 王绍先
    2002, (3):  275-280. 
    摘要 ( 968 )   PDF (778KB) ( 284 )  
    比较研究了模拟干旱及自然水分梯度条件下蒙古柞树种光合生理指标,模拟干旱处理试验土壤含水量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100%(CK)、65%~85%(MW)和45%~65%(LW).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蒙古柞幼树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表观CO2利用率和表观光能利用率等生理指标均产生明显影响.野外自然条件下水分梯度对蒙古柞大树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和净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但对蒸腾速率、表观CO2利用率和表观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中等水分条件可明显提高蒙古柞大树叶片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率,说明蒙古柞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和表观资源利用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程度不同.蒙古柞树种是干旱可变植物,长期水分胁迫可提高树种的耐旱能力,特别是中等水分胁迫能保持蒙古柞固有的强劲耐旱能力.
    吉林白城地区草原栗斑腹巫鸟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研究
    佟富春, 高玮, 肖以华, 王绍先, 白哈斯, 孙丹婷, 王庆礼
    2002, (3):  281-284. 
    摘要 ( 1113 )   PDF (740KB) ( 386 )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5.09±0.58枚/巢;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平均孵化期为12±0.49d,孵化率为36.3%,繁殖成功率为11.11%;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2.56±1.53只,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27.69%.
    高寒牧区中华羊茅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数量特征研究
    张耀生, 赵新全
    2002, (3):  285-289. 
    摘要 ( 1003 )   PDF (261KB) ( 321 )  
    对中华羊茅人工草地退化演替数量特征的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组分种的数量、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随演替的进程而增加,生态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对25个组分种的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值计测的结果表明,一些阔叶杂草(如细叶亚菊、西伯利亚蓼等)是退化演替过程中入侵人工草地的先锋植物,比其他杂类草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值,其重要值在演替过程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中华羊茅为其中一个组分种的植物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在大多数情况下小于两种阔叶杂草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值.阔叶杂草入侵是导致人工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GIS的浙江省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
    黄敬峰, 王人潮, 蒋亨显, 杨忠恩
    2002, (3):  290-294. 
    摘要 ( 885 )   PDF (976KB) ( 362 )  
    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应包括水稻种植面积估算最佳时相和水稻产量预报最佳时相两部分.在水稻遥感估产最佳时相选择中,由于首次引入GIS技术提取水稻可能种植区域,缩小了研究范围,植被种类也较简单一,因此仅用农作物物候历即可确定水稻种植面积估算最佳时相,而不需要考虑所有的植被类型.利用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研究水稻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农学参数、农学参数与植被指数及水稻产量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农学参数、农学参数与光谱变量的关系均以孕穗期到抽穗期最好,水稻产量与光谱变量的关系则从分蘖盛期到抽穗期的极显著.因此,以孕穗期到抽穗期作为建立水稻遥感估产模型的最佳时期.再利用1998年各地的水稻发育期观测资料,确定各区水稻产量遥感最佳时相.
    缺磷胁迫下的小麦根系形态特征研究
    孙海国, 张福锁
    2002, (3):  295-299. 
    摘要 ( 988 )   PDF (701KB) ( 310 )  
    研究了缺磷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L.)苗期根系形态学适应特征,以明确环境因子对根系不同组分(根轴和侧根)生长发育调控作用的强度和根系形态与磷营养效率关系.在缺P环境中,小麦根轴数量和侧根长度明显减小,同化物向根部的分配比例增加,根轴长度、侧根数量和根系长度等均有显著提高.供试基因型小麦的根轴数量及其长度的差异在每个供磷水平及不同供磷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说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而侧根特征的差异只在不同供磷水平间显著,表明侧根性状主要受环境因素的控制.对6种基因型小麦的研究表明,根轴数量、根轴长度、根生长角度和根系长度根角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的相对产量与缺磷条件下的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说明根系形态性状可作为早期有效地筛选磷高效小麦品种的指标.
    镉在有机酸存在时对红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廖敏, 黄昌勇
    2002, (3):  300-302. 
    摘要 ( 846 )   PDF (183KB) ( 281 )  
    在预培红壤中加入定量的有机酸和不同浓度的Cd,25℃培养14d,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Cmic)、N(Nmic),结果表明,存在有机酸时,土壤中Cmic和Nmic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mic/Nmic随着Cd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施加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土壤中,Cd浓度高于25mg·kg-1土时,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低,说明此时低分子量有机酸助长Cd的毒性,而Cd浓度低于25mg·kg-1土时,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高,说明此时低分子量有机酸可降低部分Cd的毒性;施加胡敏酸的土壤中,土壤中Cmic和Nmic均比未加有机酸时高,说明胡敏酸降低Cd的毒性并提供N源.不含Cd时,加入有机酸导致土壤中Cmic和Nmic增加,其中胡敏酸最明显.
    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
    宋日, 吴春胜, 牟金明, 姜岩, 郭继勋
    2002, (3):  303-306. 
    摘要 ( 929 )   PDF (594KB) ( 614 )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玉米根茬留田对土壤生物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根茬留田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酶活性效果显著.动态变化特征表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4种酶活性均在播种后60d左右出现高峰.此时正值作物生育旺盛时期,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说明玉米根茬留田配施化肥的培肥土壤效果显著,而且可以保持玉米持续高产稳产.
    铝毒胁迫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
    沈宏, 严小龙, 郑少玲, 王秀荣
    2002, (3):  307-310. 
    摘要 ( 919 )   PDF (228KB) ( 313 )  
    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铝毒诱导菜豆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Al3+浓度<50μmol·L-1时,柠檬酸分泌量随Al3+浓度的增大而增加;Al3+浓度在50~80μmol·L-1时,柠檬酸分泌量随Al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菜豆基因型以G19842的柠檬酸分泌量最大,单位干重Al吸收量最小.铝毒胁迫时,不同菜豆基因型叶片柠檬酸累积量无明显差异,根系柠檬酸累积量为G19842>AFR>ZPV>G5273.菜豆柠檬酸分泌量缺P处理<铝毒胁迫,50μmol·L-1LaCl3不能诱导菜豆分泌柠檬酸,表明柠檬酸的分泌与累积是菜豆抗铝毒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
    缺镁胁迫对龙眼叶片衰老的影响
    李延, 刘星辉
    2002, (3):  311-314. 
    摘要 ( 916 )   PDF (228KB) ( 388 )  
    选用苗龄为180d的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cv.Wulongling)幼苗,采用水培实验方法,设正常供Mg(4mmol·L-1)、低Mg(0.4mmol·L-1)和缺Mg3个处理,并在移栽后120d和150d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缺Mg程度的加重,龙眼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SⅡ活性、光合作用速率降低;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减少;O2-.产生速率、H2O2含量提高,膜脂过氧化加剧;CTK类物质(ZR、DHZR、iPA)含量下降,ABA含量提高,说明缺Mg对龙眼叶片的衰老有明显影响.
    大气和土壤对蔬菜汞的贡献
    刘德绍, 青长乐
    2002, (3):  315-318. 
    摘要 ( 906 )   PDF (235KB) ( 671 )  
    通过田间观测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蔬菜富集Hg的特性及土壤、大气对蔬菜Hg的贡献.对田间11种蔬菜的研究发现,蔬菜根和叶的含Hg浓度高于茎和果;在自然条件下,蔬菜所吸收的Hg60%以上分布于地上部的可食部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气Hg浓度为57.6±14.7ng·m-3条件下,红萝卜、莴苣叶(可食部分)的含Hg浓度超过了食品卫生标准;气Hg、土壤Hg对蔬菜Hg的贡献率分别为70.4%~90.7%和9.3%~29.6%,气Hg较土壤Hg是蔬菜更为重要的Hg源.
    机械作业下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因子的变化
    夏萍, 任丽
    2002, (3):  319-322. 
    摘要 ( 929 )   PDF (863KB) ( 336 )  
    通过3年对黄淮海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研究,探讨了机械综合作业对旱作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化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土壤深松和免耕覆盖等综合技术的合理配套实施,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应.与传统作业相比,机械综合作业使土壤容重减少0.08g·cm-3,有机质含量增加12%,水分利用率提高10.1%~13.6%,小麦玉米产量增加1218kg·hm-2.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
    陈飞星, 张增杰
    2002, (3):  323-326. 
    摘要 ( 959 )   PDF (284KB) ( 350 )  
    在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了稻田养蟹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物流能流特征及其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结果表明,与单一稻作模式相比,稻田养蟹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从经济效益看,后者的土地纯收入、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比前者分别增加38.2%、67.7%和295%.从生态环境效益看,养蟹一年后,土壤中的TN、碱解N、TP、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分别增加10.6、3.3、5.8、11.7、3.5和10.5%,且每年可削减非点源N污染负荷6.375kg·hm-2.
    生物反应器法处理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
    李培军, 巩宗强, 井欣, 许华夏, 张春桂, 马学军, 何耀武
    2002, (3):  327-330. 
    摘要 ( 911 )   PDF (209KB) ( 304 )  
    利用自行设计的生物泥浆反应器研究了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污染物自身的理化性质是影响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苯环越多、分子量越大,越难以被微生物利用,故菲(PHE)比芘(PY)具有更高的污染可修复性.温度、空气流量是重要的调控因子.本实验中,生物泥浆反应器处理PAHs污染土壤选择的最佳运行工艺参数是:温度20~30℃,水土比2:1,空气流量8L·h-1·L-1,接种量50g·kg-1.该工艺参数为生物泥浆反应器技术实用化及其他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斜生栅藻生长抑制实验诊断
    李彬, 李培军, 王晶, 张海荣, 杨桂芬, 徐大伟, 苏宝玲
    2002, (3):  331-334. 
    摘要 ( 922 )   PDF (517KB) ( 353 )  
    应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斜生栅藻的增长率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相关,并且随重金属投加量的增加,其增长率逐渐降低.对两种测试参数进行比较,发现采用细胞数增长率作为土壤毒性的检测指标要比采用光密度增长率更为敏感.当采用细胞数增长率作为检测指标时,4种重金属的EC50顺序为:Pb>Cu>Zn>Cd;采用光密度增长率作为检测指标时,4种重金属的EC50顺序为:Pb>Cu>Cd>Zn.复合污染情况下,由于金属间的协同作用,使土壤的毒性比单一重金属污染时有明显增强,从而为污染土壤的优先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景观水体疏浚底泥的农业利用研究
    朱广伟, 陈英旭, 王凤平, 周根娣
    2002, (3):  335-339. 
    摘要 ( 841 )   PDF (636KB) ( 305 )  
    对运河(杭州段)疏浚底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室发芽率测定表明,土壤中大量掺入疏浚底泥对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盆栽中影响很小.疏浚底泥田间投放量在270t·hm-2以下,对青菜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超过270t·hm-2以上用量对青菜产量有一定影响.与青菜相比,草坪草、园艺花卉对底泥投放量具有更大的耐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生长现象.底泥用量在1080t·hm-2以下时青菜中Cu、Zn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卫生标准,用量为1350t·hm-2时则均超过了标准.原状土柱淋洗实验发现底泥用量在450t·hm-2以下未造成地下水污染,表明运河底泥直接土地利用较一般污水污泥堆肥的危害更小,园林投放比农田投放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是一种经济可行的疏浚底泥处置方法.
    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标准代谢的影响
    线薇薇, 朱鑫华
    2002, (3):  340-342. 
    摘要 ( 917 )   PDF (406KB) ( 334 )  
    研究表明,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幂函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二者为指数关系;褐牙鲆标准代谢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用Rs=02340W0.6695e00372T表示.体重和温度对褐牙鲆的标准代谢率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低浓度蒽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兴奋效应
    王悠, 唐学玺, 李永祺, 刘泳
    2002, (3):  343-346. 
    摘要 ( 955 )   PDF (217KB) ( 361 )  
    以两种海洋微藻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8701)和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材料,研究了低浓度蒽(1.5~6μg·L-1)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蒽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长均呈现出较明显的“兴奋效应”,细胞密度有所增加,但达到最佳刺激作用的浓度与时间有所不同.在刺激浓度作用下,两种微藻体内的蛋白质、叶绿素a(chla.)、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都有所增加,其变化趋势与细胞密度的变化类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微藻体内清除活性氧的关键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其变化趋势类似于细胞密度的变化.
    森林生态学的任务及面临的发展问题
    蒋有绪
    2002, (3):  347-348. 
    摘要 ( 675 )   PDF (187KB) ( 405 )  
    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孔垂华
    2002, (3):  349-353. 
    摘要 ( 1117 )   PDF (806KB) ( 653 )  
    植物和其它有机体通过次生物质为媒介的化学作用关系近年引人注目,其中植物的诱导化学防御,植物的化学通讯,植物次生物质和进化的关系,植物与人类的化学关系和海洋植物化学生态学是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值得关注的前沿领域.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的进展将为实现21世纪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生态安全条件下提高农业产量并达到对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肖笃宁, 陈文波, 郭福良
    2002, (3):  354-358. 
    摘要 ( 1270 )   PDF (247KB) ( 1007 )  
    安全是风险的反函数,通常指评价对象对于期望值状态的保障程度,或防止非理想的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靠性.生态安全可定义为人类在生产、生活与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饮用水与食物安全、空气质量与绿色环境等基本要素.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具有宏观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评价标准则具有相对性和发展性,生态安全预警与设计要针对某一生态问题体现人类活动的能动性.最后,以干旱内流区为例,对绿洲景观的生态安全分析和内陆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讨论.
    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
    祭美菊, 冯虎元, 安黎哲, 王勋陵
    2002, (3):  359-364. 
    摘要 ( 898 )   PDF (1023KB) ( 452 )  
    综述了国内外有关UV-B辐射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动态,讨论了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植物生理生化代谢、植物遗传物质、UV-B吸收物质及某些基因表达和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展望了增强的UV-B辐射对植物影响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覆盖作物的生态效应
    刘晓冰, 宋春雨, Stephen J. Herbert, 邢宝山
    2002, (3):  365-368. 
    摘要 ( 949 )   PDF (692KB) ( 403 )  
    评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覆盖作物在减少土壤损失、降低表土迳流、增加土壤养分、减少NO3-淋溶、减轻水质污染及病虫草防除中的作用与效应,讨论了覆盖作物管理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铁、锰等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还原及其在环境生物修复中的意义
    朱维琴, 林咸永, 章永松
    2002, (3):  369-372. 
    摘要 ( 919 )   PDF (481KB) ( 371 )  
    讨论了土壤及水体环境中Fe、Mn、U、Se等金属元素的还原,并对还原不同金属的微生物及其对各金属的酶促和非酶促还原机制进行了综述,同时就不同微生物还原各金属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意义进行了概述.
    转基因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王忠华, 叶庆富, 舒庆尧, 崔海瑞, 夏英武, 周美园
    2002, (3):  373-375. 
    摘要 ( 993 )   PDF (438KB) ( 561 )  
    随着转基因植物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对其进行生态风险性评价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诸如转基因逃逸到其它亲缘物种中、产生超级杂草和病毒、昆虫产生耐受性及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问题已在部分转基因作物中显现.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中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水稻籼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邓启云, 盛孝邦, 李新奇
    2002, (3):  376-378. 
    摘要 ( 1017 )   PDF (182KB) ( 332 )  
    缺磷条件下的小麦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研究
    孙海国, 张福锁
    2002, (3):  379-381. 
    摘要 ( 1128 )   PDF (363KB) ( 616 )  
    增铵营养对小麦氮及矿质营养含量和积累的影响
    戴廷波, 曹卫星, 孙传范
    2002, (3):  382-384. 
    摘要 ( 824 )   PDF (176KB) ( 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