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04-15
    研究论文
    檫树毛竹混交林中毛竹鞭根的研究
    刘桂华, 李宏开
    2002, (4):  385-389. 
    摘要 ( 0 )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法,对新造竹林中栽植檫树后形成的檫树(14~15年)毛竹混交林竹鞭根结构和鞭体养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檫树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混交竹林有利于毛竹鞭根结构的优化和鞭体养分的提高与毛竹纯林相比,檫树密度为420~615株·hm-2的混交竹林,其鞭长、鞭径及其整齐度、新鞭年生长量、壮幼鞭比例、健壮芽数量、鞭根体积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当檫树密度超过735株·hm-2时,混交竹林中的上述指标则低于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但单位鞭长的分岔次数明显加大.回归分析表明,鞭总长、鞭节长、新鞭生长量、鞭径、鞭径整齐度及单位鞭长分岔次数与檫树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r=0.92956~0.99530)混交竹林中鞭体的N、P、K、Ca、Mg养分含量高于纯林中的对应值,其中鞭体中N含量较纯林平均高出7.6%~11.6%.
    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李俊祥, 宛志沪
    2002, (4):  390-394. 
    摘要 ( 0 )  
    对淮北平原的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和土壤水分的研究表明,在冬小麦发育的拔节期和灌浆期,林粮带状间作与对照地相比可以降低农田地面温度1~7℃,提高相对湿度2%~8%,农田日照时数减低量随间作行间距和时间而变化,范围在4.1%~15.3%之间;农田林网可以提高相对湿度6.4%~11.6%,日照时数减少8.5%~11.7%.农林带状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幅度随间作密度而定,一般可提高含水率0.67%~3.87%;农田林网的土壤含水率与林带的方位和离林带的距离有关,在各个方位上均与离林带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李树种质资源抗性生理指标的研究
    朱立武, 李绍稳, 刘加法, 王健, 张玲
    2002, (4):  395-398. 
    摘要 ( 0 )  
    在人工模拟逆境生态条件下,测定了李6个种17个品种(系)细胞质膜差别透性、POD同工酶活性及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枝皮细胞质膜低温伤害程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枝皮POD同工酶活性与叶片细胞质膜高温伤害程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根据Fuzzy综合评判,对不同种类品种的综合抗逆性进行了评价.
    匍匐茎草本蛇莓克隆构型对不同海拔的可塑性反应
    罗学刚, 董鸣
    2002, (4):  399-402. 
    摘要 ( 0 )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海拔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海拔的资源获取对策,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海拔高度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经历了不同海拔(400、800、1200和1600m)处理,以研究不同海拔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在不同海拔生境中,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基于Landsat-TM数据的农牧交错带景观结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为例
    江源, 高清竹, 何立环, 王家骥
    2002, (4):  403-408. 
    摘要 ( 0 )  
    根据1989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类型斑块等级结构和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地处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兴和县景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田和草地是平原和丘陵区的主体景观类型;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等级结构变化各异,耕地和草地斑块明显增大,乔木林地和水体斑块趋于减小;景观破碎化明显增强.
    日光温室渗灌效果研究
    刘作新, 杜尧东, 蔡崇光, 王建
    2002, (4):  409-412. 
    摘要 ( 0 )  
    对日光温室渗灌和沟灌的土壤环境、室内空气环境、作物生育及病害状况、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渗灌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81.4%,降低土壤容重21.2%,增加土壤孔隙度29.0%,提高土壤温度1.1~1.7℃,降低空气湿度13.4%,节约灌溉用水36.7%,而且能促使作物早熟,提高作物产量,减少作物病害,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日光温室理想的灌溉技术.
    苗期刈割伤害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原保忠, 王静, 张荣, 孙颉, 赵松岭
    2002, (4):  413-416. 
    摘要 ( 0 )  
    通过1996年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苗期(三叶一心期)受到不同强度刈割伤害(模拟动物的采食)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受轻度刈割(刈割一半叶面积,H0,H1)春小麦的补偿效应大于受重度刈割(刈割全部叶面积T0,T1)春小麦的补偿效应,且都低于未受刈割处理(对照,CK0,CK1),即CK0>H0>T0;CK1>H1>T1.刈割处理后,灌溉一次水(CK1,H1,T1)虽可增强其补偿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但仍为低补偿.
    大麦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陈锦新, 张国平
    2002, (4):  417-420. 
    摘要 ( 0 )  
    研究了两个大麦品种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既受品种遗传特性控制,又受环境条件(气象因子)的影响.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品种间基本相似,而年份间差异较大,其动态模式与粒重变化相似,与粒重和单粒蛋白质量动态呈正相关;气象因子对β-葡聚糖含量动态有显著影响,其中籽粒发育期的总积温影响最大,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厌氧胁迫下芝麻不同耐渍基因型形态、生理及矿质元素变化的比较研究
    王文泉, 张福锁, 郑永战, 梅鸿献
    2002, (4):  421-424. 
    摘要 ( 0 )  
    在根部控制供氧下比较4种不同耐渍基因型芝麻的形态、生理指数及营养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耐渍品种野芝7号与豫芝1号不定根条数增加4~5倍,净光合速率(Pn)下降幅度小,ADH活性增加约2倍;根中Ca、P含量显著升高,K降幅较小.根中其余元素以及茎、叶中8种元素均呈下降趋势.非耐渍品种丹巴格与遂平小籽黄,不定根条数无明显增加,Pn下降50%~60%,ADH活性可升高5~9倍;根中Ca、P含量亦增高,K下降较多.耐溃基因型有明显的结构适应特征,厌氧代谢的能量补偿作用相对次要.Ca、P在芝麻对厌氧胁迫的生理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多功能营养型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的特性研究
    朱世东, 徐文娟, 赵国荣
    2002, (4):  425-428. 
    摘要 ( 0 )  
    采用多功能营养型无土栽培基质进行黄瓜、番茄和辣椒无土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多功能营养型无土栽培基质肥力较高,养分基本平衡.相关微生物(如氨化菌、硝化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等)数量多,脲酶、转化酶和蛋白酶等活性高,有利于基质有机成分的转化.黄瓜、番茄和辣椒的产量较土壤栽培分别提高23.83%、27.34%和32.98%.辣椒产值增加180.85%,纯收入提高109.69%.产品质量均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
    大棚瓠瓜CO2加富的生理生态效应
    朱世东, 徐文娟
    2002, (4):  429-432. 
    摘要 ( 0 )  
    春季对大棚瓠瓜增施CO2,可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增幅分别达到3.90%~19.48%和11.58%~27.37%,叶片厚度及叶面积也分别增加38.46%~69.23%和26.09%~49.38%;第一雌花着生节位平均降低2.6~4.0节.平均单果重增加4.05%~19.62%,产量提高8.65%~19.47%.在1000μmol·mol-1范围内,CO2浓度每增加100μmol·mol-1,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31.97g和68.39kg·667m-2;第一雌花着生节位降低0.35节.在1000μmol·mol-1浓度下,瓤瓜光合速率和羧化速率均达最高值.春季大棚瓠瓜CO2适宜施用浓度为1000μmol·mol-1左右.
    干扰作用及空间异质性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李桂亭, 邹运鼎, 周夏芝, 刘同文
    2002, (4):  433-434. 
    摘要 ( 0 )  
    大草蛉雄成虫在捕食过程中,麦秆数越多,环境阻力越大,空间异质性越复杂,捕食作用率越低;大草蛉雄成虫种内干扰作用系数为0.9390,大草蛉雄成虫与龟纹瓢虫幼虫之间的种间干扰作用系数为0.8722,前者大于后者;竞争强度I与天敌P之间的关系为I=0.0640+1.11271gP.
    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
    席贻龙, 胡好远, 耿红, 金洪钧, 黄祥飞
    2002, (4):  435-438. 
    摘要 ( 0 )  
    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轮虫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的增加,各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年幼的雌体可产生较多的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所产后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具有随其祖母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对轮虫非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非混交雌体的年龄对其后代的平均产卵量亦无显著的影响.
    不同含水量和温度下贮存中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活力与内贮营养的衰变
    冯明光, 应盛华
    2002, (4):  439-443. 
    摘要 ( 0 )  
    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SG8702的未干燥孢子粉(含水量58.9±1.6%)和真空冷冻干燥孢子粉(含水量7.4±0.9%)置于4℃和20℃下贮存1个月,每隔5d取样测定活孢率和孢子内贮总糖和蛋白含量,发现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交互影响孢子的活力以及内贮总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各组合中的活孢率一般与内贮总糖和蛋白质代谢水平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在1个月的贮存期间,4℃下冻干粉总糖含量下降13.4%,蛋白质含量下降39.2%,清水中的萌发率下降32.0%,营养液中的萌发率仅下降6.7%,而未干燥孢子粉的相同指标分别下降42.4%、66.3%、96.4%和99%;在20℃下,冻干粉的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14.1%、38.2%、55.8%和10.4%,而未干燥孢子粉则分别下降了43.2%、65.4%、99.4%和98.4%.显然,含水量影响活孢率和内贮营养衰变的幅度,而温度影响衰变的速度,但内贮营养的耗尽并不立即引起孢子失活,在供给外源营养之后孢子仍能萌发.将含水量降至4.0±0.9%的冻干粉贮存1年,4℃下活孢率由初始的99.0%下降至90.2%,而20℃下贮存的前165d活孢率下降较为缓慢,但此后急剧下降,至第240d时几乎全部失活.模拟分析表明,低含水量冻干粉在4℃和20℃下贮存的半衰期(即活孢率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06d和197d.这些结果说明,白僵菌纯孢粉的含水量
    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王杰, 胡惠露, 张成林, 胡易冰, 刘明芳
    2002, (4):  444-448. 
    摘要 ( 0 )  
    系统调查鉴定了菊花病毒病、霜霉病、叶斑病、叶面害虫、蚜虫天敌种类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了组培脱毒苗、地膜覆盖移栽、与高秆作物套作、摘顶稍、利用昆虫天敌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效果.测定了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菊花组培苗脱毒率在60%左右,脱毒苗增产50%以上,叶枯病、霜霉病病叶率下降28%~30%,虫口密度下降40%,在收菊花前1个月使用拟菊酯杀虫剂,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值,不会对菊花和环境造成污染.
    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异质性分析
    辛晓平, 杨桂霞, 徐斌, 李向林
    2002, (4):  449-453. 
    摘要 ( 0 )  
    采用变异矩分析和分形方法,研究了草山草坡群落在放牧和刈割条件下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群落空间格局有尺度依赖性,刈割条件下空间异质性及空间自相关性比放牧条件下复杂,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的尺度范围(尺度域)更多.刈割地物种多样性空间自相关性弱,多样性梯度即β多样性小.放牧消除地形引起的样地差异,因而使空间异质性简单化.
    不同镉水平下小麦对镉及矿质养分吸收和积累的品种间差异
    张国平, 深见元弘, 关本根
    2002, (4):  454-458. 
    摘要 ( 0 )  
    土壤Cd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也对食物安全产生了潜在威胁.本试验以苗期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的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0.03、0.1、0.3和1.0mg·kg-1Cd等5种处理水平,研究不同Cd水平下两品种的生长和Cd及矿质养分吸收.结果表明,低浓度Cd(0.03mg·kg-1)对两品种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Cd(>0.3mg·kg-1)则显著抑制生长,且受抑制程度与品种有关,甘谷534的耐性相对较强;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Cd处理水平与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低Cd水平下(<0.1mg·kg-1),甘谷534的Cd含量较高,而高Cd水平下,则以鄂81513的Cd含量较高;Cd处理显著影响矿质养分的吸收,鄂81513在0.1mg·kg-1Cd水平下5种大量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而甘谷534变化相对较小,这与两品种生长和分蘖对Cd处理的反应表现一致.
    重金属对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
    宋玉芳, 周启星, 许华夏, 任丽萍, 龚平
    2002, (4):  459-462. 
    摘要 ( 0 )  
    测定了4种土壤(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条件下,Cu、Zn、Pb和Cd单一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率及其复合污染效应(暗棕壤条件下)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重金属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植物根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比种子发芽敏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含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显著负相关(ROR2=0.91, RK-N2=0.92),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pH2= 0.62, RCEC2=0.60).在单一污染对小麦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较低浓度)或为抑制作用浓度下(较高浓度),复合污染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污泥草地利用的初步研究
    陈涛, 王新, 梁仁禄, 杨玉森, 尹宏生, 张大南
    2002, (4):  463-466. 
    摘要 ( 0 )  
    对经堆肥处理的污泥有机肥培育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的初步研究表明,在污泥符合农用标准条件下,以Cd为施污泥肥量的限制因子,在施污泥有机肥45t·hm-2(干重)以下时,在微酸性土壤(pH<6.5),土壤中Cd含量低于Cd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mg·kg-1),地下水NO3--N含量低于地面水Ⅰ、Ⅱ类标准(NO3--N10mg·kg-1,P0.1mg·kg-1).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总N、总P分别比对照增加16%、78%、61和140%,结缕草生物量比对照区高1倍.可以认为,污泥草地利用是一种良好途径.
    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的生物学和化学变化特征
    张雪英, 周立祥, 沈其荣, 宗良纲, 占新华, 吴启堂, 廖辛悌, 黄焕忠
    2002, (4):  467-470. 
    摘要 ( 0 )  
    采用间竭式强制通风堆肥法进行的肥堆体积约4m3,堆肥时间为53d的污泥堆肥试验表明,堆肥的第2天即达高温阶段(≥55℃)并能保持8d,平均最高温度达68℃,局部温度达74℃.粪大肠杆菌由开始时的1.41×105个·g-1降至试验结束时的2.32×101个·g-1.污泥堆肥过程中挥发性固体,总有机C、水溶性有机C、固体有机C/N比和水溶性有机C/有机N比下降明显,而N、P及重金属含量有所升高.随着堆肥的进程,在前1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大幅下降,硝酸盐含量随之升高.相应地,pH在第1周内升高,随后降低.堆肥40d左右,水芹(Lepidium sativum L.)种子发芽指数即可达80%.综合堆肥过程中堆温和化学与生物学变化特点,表明污泥堆肥在40d左右基本上接近腐熟,50d后达到完全腐熟.产品外观呈黑褐色,蓬松,无明显异味.
    用分子轨道法探讨油田废水中取代苯系物的毒性效应
    籍国东, 孙铁珩, 隋欣
    2002, (4):  471-475. 
    摘要 ( 0 )  
    采用半经验的分子轨道AM1方法中的MOPAC软件包计算了55种在油田废水中易于检出的取代苯系物的分子轨道能(EHOMO,ELUMO,ENHOMO,ENLUMO)、分子生成热(△Hf0)和偶极矩(μ)等量化参数,结合一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1Xv)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与实验所得发光菌的半数活性浓度(EC50)成功建立了多参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式.在分类建模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仅包含1Xv和EHOMO两个参数的55种取代苯系物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式.探讨了不同取代基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量化参数与物化参数结合能够很好地预测油田废水中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取代苯系物的生物活性,预测模式中量子化学参数的出现有利于深入探讨油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长期生态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趋势
    傅伯杰, 刘世梁
    2002, (4):  476-480. 
    摘要 ( 0 )  
    长期生态研究(LTER)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探讨了长期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时空尺度,揭示出长期生态研究所注重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以国际长期生态研究计划为例论述了长期生态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并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的长期生态研究及陆地生态系统评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彭镇华, 王成
    2002, (4):  481-485. 
    摘要 ( 0 )  
    河流沿线土地是与河流、湖泊的生态学过程紧密相连,直接受洪水影响的沿河(湖)土地带.本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理论,对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和土地利用的原则、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包括土地的生态效益安全、经济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3个方面,土地利用策略的原则是要确保三者的统一,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部;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是要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土地的安全建设,实行以增加林木比重为主的近自然的利用和管理对策;根据河流特征的地域分异来确定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利用模式,并基于洪水干扰的风险等级和河流沿线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认为在河流沿线的纵向上,分别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实施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管理对策;横向上按照土地分异性和洪水安全性,分别弹性利用带、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3条不同土地带采取不同的利用对策.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
    孔红梅, 赵景柱, 马克明, 张萍, 姬兰柱, 邓红兵, 陆兆华
    2002, (4):  486-490. 
    摘要 ( 0 )  
    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环境的最基本单元,生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服务功能(service);二是价值功能(goods).这两种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健康是保证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抵抗干扰和恢复能力(resilience)、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特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适应性和效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指示物种评价,二是结构功能指标评价.结构功能指标评价包括单指标评价、复合指标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又包括自然指标体系评价、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指标体系评价.本文针对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同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应选择其健康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檫树毛竹混交林中毛竹鞭根的研究
    刘桂华, 李宏开
    2002, (4):  385-389. 
    摘要 ( 1024 )   PDF (713KB) ( 327 )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法,对新造竹林中栽植檫树后形成的檫树(14~15年)毛竹混交林竹鞭根结构和鞭体养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檫树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混交竹林有利于毛竹鞭根结构的优化和鞭体养分的提高与毛竹纯林相比,檫树密度为420~615株·hm-2的混交竹林,其鞭长、鞭径及其整齐度、新鞭年生长量、壮幼鞭比例、健壮芽数量、鞭根体积等,均在不同程度上高于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当檫树密度超过735株·hm-2时,混交竹林中的上述指标则低于毛竹纯林中的对应部分,但单位鞭长的分岔次数明显加大.回归分析表明,鞭总长、鞭节长、新鞭生长量、鞭径、鞭径整齐度及单位鞭长分岔次数与檫树密度之间的关系密切(r=0.92956~0.99530)混交竹林中鞭体的N、P、K、Ca、Mg养分含量高于纯林中的对应值,其中鞭体中N含量较纯林平均高出7.6%~11.6%.
    淮北平原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与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李俊祥, 宛志沪
    2002, (4):  390-394. 
    摘要 ( 988 )   PDF (504KB) ( 289 )  
    对淮北平原的杨-麦间作系统的小气候效应和土壤水分的研究表明,在冬小麦发育的拔节期和灌浆期,林粮带状间作与对照地相比可以降低农田地面温度1~7℃,提高相对湿度2%~8%,农田日照时数减低量随间作行间距和时间而变化,范围在4.1%~15.3%之间;农田林网可以提高相对湿度6.4%~11.6%,日照时数减少8.5%~11.7%.农林带状间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率,幅度随间作密度而定,一般可提高含水率0.67%~3.87%;农田林网的土壤含水率与林带的方位和离林带的距离有关,在各个方位上均与离林带的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李树种质资源抗性生理指标的研究
    朱立武, 李绍稳, 刘加法, 王健, 张玲
    2002, (4):  395-398. 
    摘要 ( 904 )   PDF (547KB) ( 316 )  
    在人工模拟逆境生态条件下,测定了李6个种17个品种(系)细胞质膜差别透性、POD同工酶活性及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枝皮细胞质膜低温伤害程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枝皮POD同工酶活性与叶片细胞质膜高温伤害程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根据Fuzzy综合评判,对不同种类品种的综合抗逆性进行了评价.
    匍匐茎草本蛇莓克隆构型对不同海拔的可塑性反应
    罗学刚, 董鸣
    2002, (4):  399-402. 
    摘要 ( 994 )   PDF (572KB) ( 309 )  
    克隆植物构型的可塑性可使它在不同海拔的环境中通过克隆生长,调整其对不同海拔的资源获取对策,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一海拔高度实验中,匍匐茎草本蛇莓(Duchesnea indica)经历了不同海拔(400、800、1200和1600m)处理,以研究不同海拔对蛇莓克隆构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增加,间隔子长度、分株密度、分枝角度和分枝强度呈二次曲线变化.在不同海拔生境中,蛇莓克隆构型相关特征的可塑性变化可用动态Logistic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拟合效果较好.结合植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利用对策,对所揭示的蛇莓克隆构型可塑性进行了讨论.
    基于Landsat-TM数据的农牧交错带景观结构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为例
    江源, 高清竹, 何立环, 王家骥
    2002, (4):  403-408. 
    摘要 ( 1029 )   PDF (918KB) ( 251 )  
    根据1989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类型斑块等级结构和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标,对地处典型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兴和县景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农田和草地是平原和丘陵区的主体景观类型;不同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等级结构变化各异,耕地和草地斑块明显增大,乔木林地和水体斑块趋于减小;景观破碎化明显增强.
    日光温室渗灌效果研究
    刘作新, 杜尧东, 蔡崇光, 王建
    2002, (4):  409-412. 
    摘要 ( 865 )   PDF (587KB) ( 296 )  
    对日光温室渗灌和沟灌的土壤环境、室内空气环境、作物生育及病害状况、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沟灌相比,渗灌可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81.4%,降低土壤容重21.2%,增加土壤孔隙度29.0%,提高土壤温度1.1~1.7℃,降低空气湿度13.4%,节约灌溉用水36.7%,而且能促使作物早熟,提高作物产量,减少作物病害,降低生产成本,是目前日光温室理想的灌溉技术.
    苗期刈割伤害对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原保忠, 王静, 张荣, 孙颉, 赵松岭
    2002, (4):  413-416. 
    摘要 ( 808 )   PDF (543KB) ( 249 )  
    通过1996年大田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苗期(三叶一心期)受到不同强度刈割伤害(模拟动物的采食)后的补偿作用.结果表明,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受轻度刈割(刈割一半叶面积,H0,H1)春小麦的补偿效应大于受重度刈割(刈割全部叶面积T0,T1)春小麦的补偿效应,且都低于未受刈割处理(对照,CK0,CK1),即CK0>H0>T0;CK1>H1>T1.刈割处理后,灌溉一次水(CK1,H1,T1)虽可增强其补偿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但仍为低补偿.
    大麦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陈锦新, 张国平
    2002, (4):  417-420. 
    摘要 ( 833 )   PDF (547KB) ( 316 )  
    研究了两个大麦品种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麦籽粒β-葡聚糖含量既受品种遗传特性控制,又受环境条件(气象因子)的影响.籽粒发育期β-葡聚糖含量动态,品种间基本相似,而年份间差异较大,其动态模式与粒重变化相似,与粒重和单粒蛋白质量动态呈正相关;气象因子对β-葡聚糖含量动态有显著影响,其中籽粒发育期的总积温影响最大,两者呈显著负相关.
    厌氧胁迫下芝麻不同耐渍基因型形态、生理及矿质元素变化的比较研究
    王文泉, 张福锁, 郑永战, 梅鸿献
    2002, (4):  421-424. 
    摘要 ( 975 )   PDF (484KB) ( 325 )  
    在根部控制供氧下比较4种不同耐渍基因型芝麻的形态、生理指数及营养器官矿质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耐渍品种野芝7号与豫芝1号不定根条数增加4~5倍,净光合速率(Pn)下降幅度小,ADH活性增加约2倍;根中Ca、P含量显著升高,K降幅较小.根中其余元素以及茎、叶中8种元素均呈下降趋势.非耐渍品种丹巴格与遂平小籽黄,不定根条数无明显增加,Pn下降50%~60%,ADH活性可升高5~9倍;根中Ca、P含量亦增高,K下降较多.耐溃基因型有明显的结构适应特征,厌氧代谢的能量补偿作用相对次要.Ca、P在芝麻对厌氧胁迫的生理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多功能营养型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的特性研究
    朱世东, 徐文娟, 赵国荣
    2002, (4):  425-428. 
    摘要 ( 1013 )   PDF (1063KB) ( 408 )  
    采用多功能营养型无土栽培基质进行黄瓜、番茄和辣椒无土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多功能营养型无土栽培基质肥力较高,养分基本平衡.相关微生物(如氨化菌、硝化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等)数量多,脲酶、转化酶和蛋白酶等活性高,有利于基质有机成分的转化.黄瓜、番茄和辣椒的产量较土壤栽培分别提高23.83%、27.34%和32.98%.辣椒产值增加180.85%,纯收入提高109.69%.产品质量均达到“无公害”蔬菜标准.
    大棚瓠瓜CO2加富的生理生态效应
    朱世东, 徐文娟
    2002, (4):  429-432. 
    摘要 ( 834 )   PDF (414KB) ( 209 )  
    春季对大棚瓠瓜增施CO2,可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株高、茎粗增幅分别达到3.90%~19.48%和11.58%~27.37%,叶片厚度及叶面积也分别增加38.46%~69.23%和26.09%~49.38%;第一雌花着生节位平均降低2.6~4.0节.平均单果重增加4.05%~19.62%,产量提高8.65%~19.47%.在1000μmol·mol-1范围内,CO2浓度每增加100μmol·mol-1,单果重和产量分别增加31.97g和68.39kg·667m-2;第一雌花着生节位降低0.35节.在1000μmol·mol-1浓度下,瓤瓜光合速率和羧化速率均达最高值.春季大棚瓠瓜CO2适宜施用浓度为1000μmol·mol-1左右.
    干扰作用及空间异质性对大草蛉雄成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李桂亭, 邹运鼎, 周夏芝, 刘同文
    2002, (4):  433-434. 
    摘要 ( 901 )   PDF (218KB) ( 280 )  
    大草蛉雄成虫在捕食过程中,麦秆数越多,环境阻力越大,空间异质性越复杂,捕食作用率越低;大草蛉雄成虫种内干扰作用系数为0.9390,大草蛉雄成虫与龟纹瓢虫幼虫之间的种间干扰作用系数为0.8722,前者大于后者;竞争强度I与天敌P之间的关系为I=0.0640+1.11271gP.
    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
    席贻龙, 胡好远, 耿红, 金洪钧, 黄祥飞
    2002, (4):  435-438. 
    摘要 ( 981 )   PDF (451KB) ( 211 )  
    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轮虫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的增加,各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年幼的雌体可产生较多的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所产后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具有随其祖母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对轮虫非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非混交雌体的年龄对其后代的平均产卵量亦无显著的影响.
    不同含水量和温度下贮存中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活力与内贮营养的衰变
    冯明光, 应盛华
    2002, (4):  439-443. 
    摘要 ( 907 )   PDF (691KB) ( 220 )  
    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SG8702的未干燥孢子粉(含水量58.9±1.6%)和真空冷冻干燥孢子粉(含水量7.4±0.9%)置于4℃和20℃下贮存1个月,每隔5d取样测定活孢率和孢子内贮总糖和蛋白含量,发现含水量和贮存温度交互影响孢子的活力以及内贮总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水平,各组合中的活孢率一般与内贮总糖和蛋白质代谢水平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在1个月的贮存期间,4℃下冻干粉总糖含量下降13.4%,蛋白质含量下降39.2%,清水中的萌发率下降32.0%,营养液中的萌发率仅下降6.7%,而未干燥孢子粉的相同指标分别下降42.4%、66.3%、96.4%和99%;在20℃下,冻干粉的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14.1%、38.2%、55.8%和10.4%,而未干燥孢子粉则分别下降了43.2%、65.4%、99.4%和98.4%.显然,含水量影响活孢率和内贮营养衰变的幅度,而温度影响衰变的速度,但内贮营养的耗尽并不立即引起孢子失活,在供给外源营养之后孢子仍能萌发.将含水量降至4.0±0.9%的冻干粉贮存1年,4℃下活孢率由初始的99.0%下降至90.2%,而20℃下贮存的前165d活孢率下降较为缓慢,但此后急剧下降,至第240d时几乎全部失活.模拟分析表明,低含水量冻干粉在4℃和20℃下贮存的半衰期(即活孢率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006d和197d.这些结果说明,白僵菌纯孢粉的含水量
    菊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
    王杰, 胡惠露, 张成林, 胡易冰, 刘明芳
    2002, (4):  444-448. 
    摘要 ( 1022 )   PDF (693KB) ( 385 )  
    系统调查鉴定了菊花病毒病、霜霉病、叶斑病、叶面害虫、蚜虫天敌种类及其流行规律,研究了组培脱毒苗、地膜覆盖移栽、与高秆作物套作、摘顶稍、利用昆虫天敌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治理效果.测定了农药残留量.结果表明,菊花组培苗脱毒率在60%左右,脱毒苗增产50%以上,叶枯病、霜霉病病叶率下降28%~30%,虫口密度下降40%,在收菊花前1个月使用拟菊酯杀虫剂,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值,不会对菊花和环境造成污染.
    放牧和刈割条件下草山草坡群落空间异质性分析
    辛晓平, 杨桂霞, 徐斌, 李向林
    2002, (4):  449-453. 
    摘要 ( 933 )   PDF (646KB) ( 375 )  
    采用变异矩分析和分形方法,研究了草山草坡群落在放牧和刈割条件下的空间异质性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群落空间格局有尺度依赖性,刈割条件下空间异质性及空间自相关性比放牧条件下复杂,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的尺度范围(尺度域)更多.刈割地物种多样性空间自相关性弱,多样性梯度即β多样性小.放牧消除地形引起的样地差异,因而使空间异质性简单化.
    不同镉水平下小麦对镉及矿质养分吸收和积累的品种间差异
    张国平, 深见元弘, 关本根
    2002, (4):  454-458. 
    摘要 ( 996 )   PDF (531KB) ( 274 )  
    土壤Cd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也对食物安全产生了潜在威胁.本试验以苗期生长特性有明显差异的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0.03、0.1、0.3和1.0mg·kg-1Cd等5种处理水平,研究不同Cd水平下两品种的生长和Cd及矿质养分吸收.结果表明,低浓度Cd(0.03mg·kg-1)对两品种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Cd(>0.3mg·kg-1)则显著抑制生长,且受抑制程度与品种有关,甘谷534的耐性相对较强;地上部和根系的Cd含量,Cd处理水平与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低Cd水平下(<0.1mg·kg-1),甘谷534的Cd含量较高,而高Cd水平下,则以鄂81513的Cd含量较高;Cd处理显著影响矿质养分的吸收,鄂81513在0.1mg·kg-1Cd水平下5种大量元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而甘谷534变化相对较小,这与两品种生长和分蘖对Cd处理的反应表现一致.
    重金属对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
    宋玉芳, 周启星, 许华夏, 任丽萍, 龚平
    2002, (4):  459-462. 
    摘要 ( 1671 )   PDF (521KB) ( 312 )  
    测定了4种土壤(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条件下,Cu、Zn、Pb和Cd单一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率及其复合污染效应(暗棕壤条件下)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重金属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植物根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比种子发芽敏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含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显著负相关(ROR2=0.91, RK-N2=0.92),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pH2= 0.62, RCEC2=0.60).在单一污染对小麦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较低浓度)或为抑制作用浓度下(较高浓度),复合污染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污泥草地利用的初步研究
    陈涛, 王新, 梁仁禄, 杨玉森, 尹宏生, 张大南
    2002, (4):  463-466. 
    摘要 ( 935 )   PDF (515KB) ( 277 )  
    对经堆肥处理的污泥有机肥培育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的初步研究表明,在污泥符合农用标准条件下,以Cd为施污泥肥量的限制因子,在施污泥有机肥45t·hm-2(干重)以下时,在微酸性土壤(pH<6.5),土壤中Cd含量低于Cd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0.3mg·kg-1),地下水NO3--N含量低于地面水Ⅰ、Ⅱ类标准(NO3--N10mg·kg-1,P0.1mg·kg-1).土壤中有机质、速效N、总N、总P分别比对照增加16%、78%、61和140%,结缕草生物量比对照区高1倍.可以认为,污泥草地利用是一种良好途径.
    城市污泥强制通风堆肥过程中的生物学和化学变化特征
    张雪英, 周立祥, 沈其荣, 宗良纲, 占新华, 吴启堂, 廖辛悌, 黄焕忠
    2002, (4):  467-470. 
    摘要 ( 1046 )   PDF (561KB) ( 299 )  
    采用间竭式强制通风堆肥法进行的肥堆体积约4m3,堆肥时间为53d的污泥堆肥试验表明,堆肥的第2天即达高温阶段(≥55℃)并能保持8d,平均最高温度达68℃,局部温度达74℃.粪大肠杆菌由开始时的1.41×105个·g-1降至试验结束时的2.32×101个·g-1.污泥堆肥过程中挥发性固体,总有机C、水溶性有机C、固体有机C/N比和水溶性有机C/有机N比下降明显,而N、P及重金属含量有所升高.随着堆肥的进程,在前1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氮大幅下降,硝酸盐含量随之升高.相应地,pH在第1周内升高,随后降低.堆肥40d左右,水芹(Lepidium sativum L.)种子发芽指数即可达80%.综合堆肥过程中堆温和化学与生物学变化特点,表明污泥堆肥在40d左右基本上接近腐熟,50d后达到完全腐熟.产品外观呈黑褐色,蓬松,无明显异味.
    用分子轨道法探讨油田废水中取代苯系物的毒性效应
    籍国东, 孙铁珩, 隋欣
    2002, (4):  471-475. 
    摘要 ( 889 )   PDF (545KB) ( 182 )  
    采用半经验的分子轨道AM1方法中的MOPAC软件包计算了55种在油田废水中易于检出的取代苯系物的分子轨道能(EHOMO,ELUMO,ENHOMO,ENLUMO)、分子生成热(△Hf0)和偶极矩(μ)等量化参数,结合一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1Xv)和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P)与实验所得发光菌的半数活性浓度(EC50)成功建立了多参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式.在分类建模的基础上,又获得了仅包含1Xv和EHOMO两个参数的55种取代苯系物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模式.探讨了不同取代基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量化参数与物化参数结合能够很好地预测油田废水中具有不同取代基团的取代苯系物的生物活性,预测模式中量子化学参数的出现有利于深入探讨油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长期生态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及趋势
    傅伯杰, 刘世梁
    2002, (4):  476-480. 
    摘要 ( 779 )   PDF (776KB) ( 354 )  
    长期生态研究(LTER)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探讨了长期生态研究的核心问题及其时空尺度,揭示出长期生态研究所注重的问题及其对策,并以国际长期生态研究计划为例论述了长期生态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并提出了研究的发展趋势.这对中国的长期生态研究及陆地生态系统评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河流沿线土地利用对策的研究
    彭镇华, 王成
    2002, (4):  481-485. 
    摘要 ( 1005 )   PDF (736KB) ( 141 )  
    河流沿线土地是与河流、湖泊的生态学过程紧密相连,直接受洪水影响的沿河(湖)土地带.本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结合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工程体系建设理论,对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和土地利用的原则、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河流沿线土地安全包括土地的生态效益安全、经济效益安全与社会效益安全3个方面,土地利用策略的原则是要确保三者的统一,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部;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是要把治理与开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土地的安全建设,实行以增加林木比重为主的近自然的利用和管理对策;根据河流特征的地域分异来确定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利用模式,并基于洪水干扰的风险等级和河流沿线土地的空间分异规律,认为在河流沿线的纵向上,分别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实施人为干扰程度不同的管理对策;横向上按照土地分异性和洪水安全性,分别弹性利用带、脆弱利用带和稳定利用带3条不同土地带采取不同的利用对策.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初探
    孔红梅, 赵景柱, 马克明, 张萍, 姬兰柱, 邓红兵, 陆兆华
    2002, (4):  486-490. 
    摘要 ( 1141 )   PDF (704KB) ( 342 )  
    生态系统是维持人类环境的最基本单元,生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服务功能(service);二是价值功能(goods).这两种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健康是保证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抵抗干扰和恢复能力(resilience)、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特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来确定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适应性和效率.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指示物种评价,二是结构功能指标评价.结构功能指标评价包括单指标评价、复合指标评价和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中又包括自然指标体系评价、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指标体系评价.本文针对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同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针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应选择其健康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王建武, 冯远娇, 骆世明
    2002, (4):  491-494. 
    摘要 ( 1589 )   PDF (520KB) ( 260 )  
    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在土壤中的活性,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转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区系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导入的外源基因特性和土壤类型相关,转基因产物进入土壤后引起的土壤生物变化的程度依赖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评价不同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急需发展和完善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的风险评价方法.
    景观异质性研究评述
    赵玉涛, 余新晓, 关文彬
    2002, (4):  495-500. 
    摘要 ( 2280 )   PDF (477KB) ( 366 )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景观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分类、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测度方法进行了评述.在对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景观规划和管理以及生态学上的干扰、尺度、生物多样性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论述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景观异质性研究的复杂性、测度方法的不系统性、景观异质性建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困难性与局限性,并对生态复杂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景观异质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行为
    高学晟, 姜霞, 区自清
    2002, (4):  501-504. 
    摘要 ( 1260 )   PDF (561KB) ( 271 )  
    多环芳烃(PAHs)在土壤中达到吸附平衡时存在”快”和”慢”两个吸附过程.植物能够从土壤中吸收低分子量的PAHs并向植物的地上部分迁移转化,但PAHs在植物体内主要的累积方式是植物地上部分的空气污染.微生物对PAHs的降解依然是去除PAHs的主要方式,主要通过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PAHs生物去除的各种因素.
    植物源异戊二烯及其生态意义
    崔骁勇, 赵广东, 刘世荣
    2002, (4):  505-509. 
    摘要 ( 1459 )   PDF (617KB) ( 333 )  
    异戊二烯为植物挥发的众多有机碳氢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它的合成和释放对全球尺度上的C素平衡、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论述了影响异戊二烯释放的主要因子,异戊二烯的释放量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它可能的生态意义,指出了研究多重环境胁迫与异戊二烯合成和释放的关系的必要性.
    青菜幼苗体内几种保护酶的活性对Pb、Cd、Cr胁迫的反应研究
    任安芝, 高玉葆, 刘爽
    2002, (4):  510-512. 
    摘要 ( 1242 )   PDF (395KB) ( 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