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2-06-15
    研究论文
    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与物种丰富度
    代力民, 王青春, 邓红兵, 陈高, 王庆礼
    2002, (6):  641-645. 
    摘要 ( 0 )  
    河岸带是森林小流域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河水的影响和边缘效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河岸带植物群落与远离河岸带的森林群落在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群落最小面积也不同.本文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河岸带植物群落最小面积和物种丰富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河岸带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均小于远离河岸带的森林群落的最小面积.在河岸带,阔叶红松林群落的60、80和90%植物种类时的平均最小面积分别约为80、180和320m2;而远离河岸带的森林内部,相应的平均最小面积分别为260、380和480m2左右.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普遍高于森林群落.
    高CO2浓度对温带三种针叶树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王淼, 郝占庆, 姬兰柱, 周广胜
    2002, (6):  646-650. 
    摘要 ( 0 )  
    将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针叶树种红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的幼苗,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和400μmol·mo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在各自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利用CI301PS便携式CO2分析系统测定针叶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的不同CO2浓度处理间差异明显.比较饱和净光合速率、暗呼吸、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能利用率(QUE)的变化可见,长白落叶松为阳性树种,其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的适应能力较好,红松树种次之,阴性树种红皮云杉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适应能力最差.并初步探讨了供试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及其演替状况间的联系.
    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关文彬, 李春平, 李世锋, 范志平, 谢春华
    2002, (6):  651-657. 
    摘要 ( 0 )  
    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用数码相机拍摄林带相片,采用CIAS软件测定林带疏透度,对已有“数字图像处理法”进行了改进,并对疏透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数字化方法测定林带的疏透度,比用光学相机所进行的“数字图像处理法”精度高,更经济、简捷;林带疏透度β与相对枝下高x(枝下高/林带平均高)的关系无叶期可表达为β=1.0681x0.4304(r=0.9763,r0.01=0.4073);有叶期可表达为β=0.672x0.469(r=0.9851,r0.01=0.4073)(0≤β≤1);β随着林龄a呈抛物线式变化,β=0.0009a2-0.0364a+0.6828(0≤β≤1);提出的林带断面疏透度β0是定量反映林带断面结构的定量评价指标,同时可作为评价林带结构的辅助指标;提出混交林带的疏透度计算式β=(β1n12n2)/(n1+n2);在相同配置不同树种的纯杨、柳、榆林带结构以杨树林带结构较好,柳树林带结构次之,疏透度值βPPPSSSUUU;在树种相同、配置不同时,品字形优于矩形;杨柳榆的混交林带中杨榆株间、杨柳对称式行间SPPS混交方式结构防护效果较好.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张林静, 岳明,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赵桂仿
    2002, (6):  658-662. 
    摘要 ( 0 )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和3层土壤19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全盐量、Cl-、K++Na+、Mg2+、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与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酸碱度和有机质与多样性的最好拟合为二项式,即高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梯度中间位置.其余6个指标与物种多样性为显著线形负相关关系,表明全盐量、Cl-、K++Na+、Mg2+含量越多,物种多样性越小.全N和速效P与均匀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全N和速效P含量上升,均匀度显著下降.植物个体数与土壤水盐的回归分析表明,植物多度受土壤水分和盐分影响显著(P<0.01).
    CO2浓度升高对长白山三种树木幼苗叶碳水化合物和氮含量的影响
    周玉梅, 韩士杰, 张军辉, 邹春静, 王琛瑞
    2002, (6):  663-666. 
    摘要 ( 0 )  
    研究了持续3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的长白山主要树种红松、长白赤松和水曲柳幼苗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及全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前两个生长季700μmol·mol-1CO2处理,促进了水曲柳和长白赤松幼苗的淀粉累积,700和500μmol·mol-1CO2却使红松幼苗的全N含量明显降低.第三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红松和水曲柳幼苗的淀粉含量增加,全N含量降低,第八周时,水曲柳仍维持原来的变化趋势.第三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并未使长白赤松的C、N含量有明显的增减.CO2浓度影响了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的积累形式.
    全球变暖对太行山植被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杨永辉, 王智平, 佐仓保夫, 唐常源, 新藤静夫
    2002, (6):  667-671. 
    摘要 ( 0 )  
    将相同的自然植被用Lysimeter从高海拔下移至低海拔,温度升高2℃,同时设置平均降水、增加10%降水、增加20%降水、减少10%降水和减少20%降水5个降水处理,模拟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两年的野外实验表明,温度升高造成生态适应性差的野古草(Arundinelia hirta)生产力显著下降,致使整个测试群落生产力降低,低海拔实验点生产力显著低于高海拔实验点,温度升高对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的影响较小.太行山区的植被对降水的变化反映敏感,降水增加使植被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其中降水增加20%的处理生产力比平均降水处理的生产力增加22%.增加降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平均降水和降水减少的实验处理.由于植被的减少,温度升高的实验点从第二年开始土壤水分较高.
    林地开垦后坡面土壤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成娥, 郑粉莉
    2002, (6):  672-674. 
    摘要 ( 0 )  
    土壤中常量元素Ca、Mg和微量元素Cu、Zn、Mn、Fe是植物生长必需的重要元素,也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林地被开垦破坏后,坡面土壤元素的空间分布受人为犁耕活动、侵蚀沉积搬运过程和元素性质的影响.林地开垦初期(1~2年),坡面不同部位土壤Cu、Zn、Mn、Fe、K、Ca和Mg皆增加;而开垦两年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这些元素又趋于下降;开垦6年后,Cu、Fe、K和Mg比开垦前下降了1.5%~4.56%.SiO2含量在坡面上部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坡面中部则随开垦年限而减少.Al的变化则与SiO2相反.
    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
    鲁萍, 郭继勋, 朱丽
    2002, (6):  675-679. 
    摘要 ( 0 )  
    东北羊草草原3种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曲线基本都呈抛物线型,虎尾草群落季节变化幅度比羊草群落和碱茅群落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种子效应”.对不同土层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并与降雨量和大气温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此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地上植被明显相关,可以反映出植物群落的生长状态.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计翔, 黄红英, 胡晓忠, 杜卫国
    2002, (6):  680-684. 
    摘要 ( 0 )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石龙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石龙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群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海伦撂荒地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于永强, 宇万太, 张璐
    2002, (6):  685-688. 
    摘要 ( 0 )  
    对海伦20年和7年撂荒地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以及农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田间定位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田撂荒时间的延长,植被生物量(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之和)具有明显增加趋势;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根生物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不同撂荒年限样地的生物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根生物量上.撂荒时间越长,生态系统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根生物量的周转值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具有更加稳定地供应养分和能量的能力.
    不同品种水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杨长明, 杨林章, 韦朝领, 丁超尘
    2002, (6):  689-692. 
    摘要 ( 0 )  
    应用分光光谱辐射仪对不同株型水稻品种的冠层光谱辐射能进行观测和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冠层群体光谱分布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株型水稻品种群体冠层内太阳光谱辐射反射率α、透射率β和吸收率τ及消光系数K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以蓝光辐射(400~510nm)差异最为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这些差异表现更为突出.
    湖南主要类型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张杨珠, 廖继佩, 李法云, 黄运湘, 胡瑞芝, 袁正平
    2002, (6):  693-697. 
    摘要 ( 0 )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培养试验,应用Silva和Bremner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主要类型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省主要类型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141~353mg·kg-1,平均为272±67mg·kg-1,占土壤全N的11.2%,高于湖南省以北各地区土壤和本地区地带性土壤———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其含量的顺序为河沙泥>紫泥田>潮沙泥>黄泥田>红黄泥.在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有4种情况:在1m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而无明显变化;土壤剖面中某一土层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增加或减少.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占土壤全N百分比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土壤对NH4+的固定作用在30℃下最强,高于20℃和40℃;长期淹水有利于潮沙泥、紫泥田和河沙泥对NH4+的固定作用,但干湿交替有利于黄泥田对NH4+的固定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仅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全N、有机N和<0.001mm粘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影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生态因子研究
    丁克坚, 檀根甲, 高智谋, 季伯衡
    2002, (6):  698-700. 
    摘要 ( 0 )  
    通过田间和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阶段、品种抗性、温度、降雨量和施N量等因子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表单位面积病菌孢子附着量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瘟病潜育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10℃~33℃范围内,以28℃条件下潜育期最短,小于28℃,大于28℃的潜育期相应延长;病菌孢子侵染比值与水稻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叶表病菌孢子附着率在孢子与叶表接触后的5h内,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5h后影响变小;在一定条件下,稻瘟病扩展性病斑与非扩展性病的比值,扩展性病斑扩展的最大面积与水稻品种抗性和当时病斑所处叶位有关.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接种后特定时间内的侵染率
    许寿涛, 冯明光, 应盛华
    2002, (6):  701-704. 
    摘要 ( 0 )  
    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液(5×106个·ml-1孢子)对桃蚜(Myzus persicae)始产若蚜的成蚜进行表面接种,在接种后56h内,每隔8h取样用0.2%百菌清处理蚜虫,使其体表残存的孢子全部失活,分别置于10℃和20℃下逐日观察感染引起的死亡.结果表明,10℃下接种后56h、20℃下接种后40h内各时间段有效侵染引起的死亡率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与不用杀菌剂的对照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接种后8、16、24、32、40和56h内,10℃下的有效侵染率分别为22.9、48.8、64.9、80.4、72.7和98.3%,20℃下分别为31.6、48.8、58.6、86.9、97.2和98.7%.由此表明,在10~20℃范围内,接种后24h内是该菌有效侵染桃蚜的关键时段,有效侵染率达59~65%.
    浙北平原乡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
    吴建军, 柯金虎, 陈文光, 边卓平
    2002, (6):  705-708. 
    摘要 ( 0 )  
    调查分析了浙北平原15个乡镇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状.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两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类分析能揭示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两两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可以明确特定结构和功能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提供依据.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黄耀, 刘世梁, 沈其荣, 宗良纲
    2002, (6):  709-714. 
    摘要 ( 0 )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在非淹水条件下,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当含水量为300g·kg-1和500g·kg-1时,有机C分解较快,而在200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小麦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负相关.
    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净化功能初探
    吴振斌, 成水平, 贺锋, 付贵萍, 金建明, 陈辉蓉
    2002, (6):  715-718. 
    摘要 ( 0 )  
    阐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的设计,并测试其冬季污水净化效果.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下行流和上行流方式的两池组成.对受污染地面水体中的CODCr、BOD5和TSS的去除率分别为53.6%、78.7%和80.2%.对细菌、总大肠菌、粪大肠菌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4%、85.9%、89.7%和97.7%.对KN、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2%、16.5%和25.8%.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无明显差异.系统出水NO3--N浓度高于进水,而有植物系统中又高于无植物的对照,表明湿地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作用.表明下行流上行流人工湿地在冬季仍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是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对水体水质改善和水生态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香根草和风车草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氮磷处理效果的研究
    廖新俤, 骆世明
    2002, (6):  719-722. 
    摘要 ( 0 )  
    分别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和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为植被,按1.0m×0.5m×0.8m建立人工湿地,通过四季测试研究其对猪场废水N、P的净化功能及其随季节、进水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两湿地对NH3N和S-PO43-去除率受污水停留时间和污水浓度影响较大.香根草或风车草人工湿地在春季对NH3-N和S-PO43-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秋季,则对去除废水TN均有效果,在去除TP上,香根草湿地效果明显,风车草湿地效果差.秋春季人工湿地随水力停留时间(t)延长,TP或S-PO43-(Y)的去除遵从指数方程Yt=Y0·e-kt规律.冬季和夏季,进水浓度对湿地去除P影响较大;在相同停留时间内,冬夏季人工湿地随进水浓度变化,进出水S-PO43-遵从直线方程y=a+bx规律.
    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鞠会艳, 韩丽梅, 王树起, 丛登立
    2002, (6):  723-727. 
    摘要 ( 0 )  
    采用砂培、水培和室内培养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连作和轮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低浓度时,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和粉红粘帚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轮作大豆,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茬口,高浓度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小于低浓度,而且在连作大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L5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作用,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及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研究
    王娓, 冯江, 王振堂, 孙刚, 包振民
    2002, (6):  728-730. 
    摘要 ( 0 )  
    通过对虾的室内人工感染和野外群体感染,建立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模型,分析了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结果表明,合理投饲蝇蛆的对虾,50%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3~5倍;病毒感染对虾7~10d前投喂蝇幼,蝇幼激活了对虾酚氧化酶系统,酚氧化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约3倍;对虾群体感染模型的建立,直观地说明了蝇幼在提高对虾抗杆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鱼虾混养生态系中细菌动态变化的研究
    李秋芬, 陈碧鹃, 曲克明, 袁有宪, 李健, 孙修涛, 赵法箴
    2002, (6):  731-734. 
    摘要 ( 0 )  
    中国对虾和黑鲷混养生态系中几种主要细菌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初期,鱼虾混养池水体中异养菌总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较低,但高于对照的对虾单养池.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对照池的两种菌的菌量急剧增加,8、9月份菌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混养池的菌量在高温季节虽有增加,但仍保持在104cells·ml-1范围内,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对照池,且9月底开始下降.底泥中的细菌数量与水体中细菌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一般高于同期水中菌量1~2个数量级.混养池中的弧菌数量一直低于同期对照池.可见,鱼虾混养可通过对养殖生态系中细菌的激活和调节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其保持高速、稳定运行,为对虾生长提供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环境,同时增加综合养殖效益.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庄平, 李大鹏, 王明学, 张征, 章龙珍, 张涛
    2002, (6):  735-738. 
    摘要 ( 0 )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0.232、0.665、1.347和2.469kg·m-2的流水环境中,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试验持续28d后,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盐度与体重对台湾红罗非鱼耗氧率的影响
    雷思佳
    2002, (6):  739-742. 
    摘要 ( 0 )  
    在盐度为淡水、7、14、21、28和35的条件下,测定了3个体重组(1.57~4.87g,7.07~18.23g和31.50~52.41g)的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对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体重范围为1.57~18.24g时,盐度7实验组的耗氧率最高,分别为0.41mgO2·g-1·h-1(1.57~4.78g)和0.34mgO2·g-1·h-1(7.07~18.23g),体重范围为31.50~52.41g时,耗氧率最高值出现在盐度35组,为0.30mgO2·g-1·h-1.耗氧率最低值也因体重范围的不同而出现在不同的盐度,体重范围为1.57~4.78g时,盐度14组的耗氧率最低,为0.28mgO2·g-1·h-1,体重范围在7.07~52.41g时,耗氧率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盐度21组,其中体重范围7.07~18.23g的最低值为0.22mgO2·g-1·h,而体重范围3150~52.41g的最低耗氧率为0.13mgO2·g-1·h-1.协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体重对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
    21世纪初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展望
    梁存柱, 祝廷成, 王德利, 吕新龙
    2002, (6):  743-746. 
    摘要 ( 0 )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草地生态学将围绕解决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其热点领域应在草地恢复生态学、草地界面生态学、草地放牧生态学、草地的健康诊断和草地的价值评估等5个方面.其中草地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草地的基础;草地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草地的切入点;草地放牧生态学是调控退化草地的手段;草地健康诊断有助于对草地退化进行客观的评价;草地的价值评估则是对草地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曾德慧, 姜凤岐, 范志平
    2002, (6):  747-749. 
    摘要 ( 0 )  
    林带更新的时空布局对持续发挥林网的防护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用拟法正林思想经营农田防护林,以行政村为组织经营单位,通过逐步更新调整组织经营单位管理的林带,使整个林网体系形成自幼龄到成熟龄各龄级林带条数基本相等、空间上均匀配置的格局,从而确保时间上农田防护林生态服务的稳定和持续发挥.
    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与氮磷养分的交互作用
    徐星凯, 王子健, 刘琰
    2002, (6):  750-752. 
    摘要 ( 0 )  
    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与N、P养分交互作用属农用稀土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前沿.土壤中稀土元素与N、P交互作用直接关系到稀土对农田土壤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稀土对农作物的增产机理和生态环境安全性的评价.就土壤植物系统中有关稀土元素与N、P交互作用的研究作简要综述,提出今后应加强在作物根际、农田土壤表层以及植物体内稀土与N、P养分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吴次芳, 陈美球
    2002, (6):  753-756. 
    摘要 ( 0 )  
    运用复杂科学理论,阐述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包括多层次性、高维性,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结构与功能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分形、混沌及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生态系统复杂性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龙新宪, 杨肖娥, 倪吾钟
    2002, (6):  757-762. 
    摘要 ( 0 )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根据其作用过程和机理,物理化学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和动电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本文就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国际研究与发展动态作一简述.
    容器苗质量评定指标的研究
    鲁敏, 姜凤岐, 宋轩
    2002, (6):  763-765. 
    摘要 ( 0 )  
    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的相关性及其在耐Al性筛选中的作用
    林咸永, 章永松, 罗安程
    2002, (6):  766-768. 
    摘要 ( 0 )  
    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群落最小面积与物种丰富度
    代力民, 王青春, 邓红兵, 陈高, 王庆礼
    2002, (6):  641-645. 
    摘要 ( 1153 )   PDF (697KB) ( 420 )  
    河岸带是森林小流域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河水的影响和边缘效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河岸带植物群落与远离河岸带的森林群落在组成、结构和分布格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群落最小面积也不同.本文对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河岸带植物群落最小面积和物种丰富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河岸带植物群落的最小面积均小于远离河岸带的森林群落的最小面积.在河岸带,阔叶红松林群落的60、80和90%植物种类时的平均最小面积分别约为80、180和320m2;而远离河岸带的森林内部,相应的平均最小面积分别为260、380和480m2左右.河岸带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普遍高于森林群落.
    高CO2浓度对温带三种针叶树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王淼, 郝占庆, 姬兰柱, 周广胜
    2002, (6):  646-650. 
    摘要 ( 872 )   PDF (604KB) ( 304 )  
    将长白山地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针叶树种红松、红皮云杉和长白落叶松的幼苗,盆栽于模拟自然光照和人工调节CO2浓度为700和400μmol·mol-1的气室内两个生长季,在各自的生长环境条件下,利用CI301PS便携式CO2分析系统测定针叶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的不同CO2浓度处理间差异明显.比较饱和净光合速率、暗呼吸、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能利用率(QUE)的变化可见,长白落叶松为阳性树种,其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的适应能力较好,红松树种次之,阴性树种红皮云杉光合作用对高CO2浓度适应能力最差.并初步探讨了供试树种光合生理特性及其演替状况间的联系.
    林带疏透度数字化测度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关文彬, 李春平, 李世锋, 范志平, 谢春华
    2002, (6):  651-657. 
    摘要 ( 1157 )   PDF (751KB) ( 343 )  
    在大量野外调查基础上,用数码相机拍摄林带相片,采用CIAS软件测定林带疏透度,对已有“数字图像处理法”进行了改进,并对疏透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用改进的数字化方法测定林带的疏透度,比用光学相机所进行的“数字图像处理法”精度高,更经济、简捷;林带疏透度β与相对枝下高x(枝下高/林带平均高)的关系无叶期可表达为β=1.0681x0.4304(r=0.9763,r0.01=0.4073);有叶期可表达为β=0.672x0.469(r=0.9851,r0.01=0.4073)(0≤β≤1);β随着林龄a呈抛物线式变化,β=0.0009a2-0.0364a+0.6828(0≤β≤1);提出的林带断面疏透度β0是定量反映林带断面结构的定量评价指标,同时可作为评价林带结构的辅助指标;提出混交林带的疏透度计算式β=(β1n12n2)/(n1+n2);在相同配置不同树种的纯杨、柳、榆林带结构以杨树林带结构较好,柳树林带结构次之,疏透度值βPPPSSSUUU;在树种相同、配置不同时,品字形优于矩形;杨柳榆的混交林带中杨榆株间、杨柳对称式行间SPPS混交方式结构防护效果较好.
    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张林静, 岳明,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赵桂仿
    2002, (6):  658-662. 
    摘要 ( 1048 )   PDF (447KB) ( 485 )  
    对新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植物群落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和3层土壤19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酸碱度、全盐量、Cl-、K++Na+、Mg2+、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P与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酸碱度和有机质与多样性的最好拟合为二项式,即高的物种多样性出现在梯度中间位置.其余6个指标与物种多样性为显著线形负相关关系,表明全盐量、Cl-、K++Na+、Mg2+含量越多,物种多样性越小.全N和速效P与均匀度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全N和速效P含量上升,均匀度显著下降.植物个体数与土壤水盐的回归分析表明,植物多度受土壤水分和盐分影响显著(P<0.01).
    CO2浓度升高对长白山三种树木幼苗叶碳水化合物和氮含量的影响
    周玉梅, 韩士杰, 张军辉, 邹春静, 王琛瑞
    2002, (6):  663-666. 
    摘要 ( 847 )   PDF (485KB) ( 364 )  
    研究了持续3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的长白山主要树种红松、长白赤松和水曲柳幼苗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总糖、淀粉及全氮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前两个生长季700μmol·mol-1CO2处理,促进了水曲柳和长白赤松幼苗的淀粉累积,700和500μmol·mol-1CO2却使红松幼苗的全N含量明显降低.第三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的第一周和第二周,红松和水曲柳幼苗的淀粉含量增加,全N含量降低,第八周时,水曲柳仍维持原来的变化趋势.第三个生长季高浓度CO2处理,并未使长白赤松的C、N含量有明显的增减.CO2浓度影响了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的积累形式.
    全球变暖对太行山植被生产力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杨永辉, 王智平, 佐仓保夫, 唐常源, 新藤静夫
    2002, (6):  667-671. 
    摘要 ( 909 )   PDF (434KB) ( 272 )  
    将相同的自然植被用Lysimeter从高海拔下移至低海拔,温度升高2℃,同时设置平均降水、增加10%降水、增加20%降水、减少10%降水和减少20%降水5个降水处理,模拟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两年的野外实验表明,温度升高造成生态适应性差的野古草(Arundinelia hirta)生产力显著下降,致使整个测试群落生产力降低,低海拔实验点生产力显著低于高海拔实验点,温度升高对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和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的影响较小.太行山区的植被对降水的变化反映敏感,降水增加使植被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其中降水增加20%的处理生产力比平均降水处理的生产力增加22%.增加降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平均降水和降水减少的实验处理.由于植被的减少,温度升高的实验点从第二年开始土壤水分较高.
    林地开垦后坡面土壤元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张成娥, 郑粉莉
    2002, (6):  672-674. 
    摘要 ( 852 )   PDF (387KB) ( 284 )  
    土壤中常量元素Ca、Mg和微量元素Cu、Zn、Mn、Fe是植物生长必需的重要元素,也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林地被开垦破坏后,坡面土壤元素的空间分布受人为犁耕活动、侵蚀沉积搬运过程和元素性质的影响.林地开垦初期(1~2年),坡面不同部位土壤Cu、Zn、Mn、Fe、K、Ca和Mg皆增加;而开垦两年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这些元素又趋于下降;开垦6年后,Cu、Fe、K和Mg比开垦前下降了1.5%~4.56%.SiO2含量在坡面上部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在坡面中部则随开垦年限而减少.Al的变化则与SiO2相反.
    东北羊草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研究
    鲁萍, 郭继勋, 朱丽
    2002, (6):  675-679. 
    摘要 ( 909 )   PDF (598KB) ( 439 )  
    东北羊草草原3种植物群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季节变化曲线基本都呈抛物线型,虎尾草群落季节变化幅度比羊草群落和碱茅群落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种子效应”.对不同土层深度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并与降雨量和大气温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此外,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地上植被明显相关,可以反映出植物群落的生长状态.
    中国石龙子雌体繁殖特征和卵孵化的地理变异
    计翔, 黄红英, 胡晓忠, 杜卫国
    2002, (6):  680-684. 
    摘要 ( 1327 )   PDF (982KB) ( 303 )  
    浙江丽水和广东韶关中国石龙子均年产单窝卵,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雌体SVL呈正相关,雌体头部形态、繁殖特征、产卵起始时间和卵孵化的热依赖性等有显著的地理变异.韶关石龙子产卵起始时间为5月中旬,比丽水石龙子约早两周.韶关石龙子窝卵数较大、卵较小,窝卵重与丽水石龙子无显著差异.韶关石龙子特定SVL的窝卵数比丽水石龙子多2.8枚卵.中国石龙子卵数量和大小之间有种群间权衡,无种群内权衡,同一种群内卵数量与卵大小无关.孵化温度影响石龙子孵出幼体的一些特征,24℃孵出幼体比32℃孵出幼体大、躯干发育好、剩余卵黄少.韶关24℃孵出幼体的体重、躯干干重小于丽水幼体,韶关32℃孵出幼体的SVL小于丽水幼体、剩余卵黄大于丽水幼体,表明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有地理变异.丽水石龙子卵对极端高温和低温的耐受性较强,适宜卵孵化温度范围较宽.
    海伦撂荒地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于永强, 宇万太, 张璐
    2002, (6):  685-688. 
    摘要 ( 861 )   PDF (212KB) ( 228 )  
    对海伦20年和7年撂荒地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以及农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田间定位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农田撂荒时间的延长,植被生物量(根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之和)具有明显增加趋势;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而根生物量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不同撂荒年限样地的生物量差异主要体现在根生物量上.撂荒时间越长,生态系统抵抗环境胁迫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根生物量的周转值越小,表明生态系统具有更加稳定地供应养分和能量的能力.
    不同品种水稻群体冠层光谱特征比较研究
    杨长明, 杨林章, 韦朝领, 丁超尘
    2002, (6):  689-692. 
    摘要 ( 1023 )   PDF (532KB) ( 418 )  
    应用分光光谱辐射仪对不同株型水稻品种的冠层光谱辐射能进行观测和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冠层群体光谱分布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株型水稻品种群体冠层内太阳光谱辐射反射率α、透射率β和吸收率τ及消光系数K存在明显差异,尤其以蓝光辐射(400~510nm)差异最为显著.在水稻生长后期,这些差异表现更为突出.
    湖南主要类型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张杨珠, 廖继佩, 李法云, 黄运湘, 胡瑞芝, 袁正平
    2002, (6):  693-697. 
    摘要 ( 1193 )   PDF (255KB) ( 368 )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培养试验,应用Silva和Bremner方法,研究了湖南省主要类型稻田土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省主要类型稻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为141~353mg·kg-1,平均为272±67mg·kg-1,占土壤全N的11.2%,高于湖南省以北各地区土壤和本地区地带性土壤———红壤的固定态铵含量.其含量的顺序为河沙泥>紫泥田>潮沙泥>黄泥田>红黄泥.在土壤剖面中,固定态铵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变化有4种情况:在1m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而减少;随深度增加而无明显变化;土壤剖面中某一土层固定态铵含量明显增加或减少.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占土壤全N百分比随深度增加而恒增大.土壤对NH4+的固定作用在30℃下最强,高于20℃和40℃;长期淹水有利于潮沙泥、紫泥田和河沙泥对NH4+的固定作用,但干湿交替有利于黄泥田对NH4+的固定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仅与<0.01mm粘粒含量呈P0.05水平的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全N、有机N和<0.001mm粘粒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影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生态因子研究
    丁克坚, 檀根甲, 高智谋, 季伯衡
    2002, (6):  698-700. 
    摘要 ( 938 )   PDF (748KB) ( 272 )  
    通过田间和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阶段、品种抗性、温度、降雨量和施N量等因子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表单位面积病菌孢子附着量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瘟病潜育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10℃~33℃范围内,以28℃条件下潜育期最短,小于28℃,大于28℃的潜育期相应延长;病菌孢子侵染比值与水稻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叶表病菌孢子附着率在孢子与叶表接触后的5h内,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5h后影响变小;在一定条件下,稻瘟病扩展性病斑与非扩展性病的比值,扩展性病斑扩展的最大面积与水稻品种抗性和当时病斑所处叶位有关.
    球孢白僵菌对桃蚜接种后特定时间内的侵染率
    许寿涛, 冯明光, 应盛华
    2002, (6):  701-704. 
    摘要 ( 916 )   PDF (559KB) ( 269 )  
    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悬液(5×106个·ml-1孢子)对桃蚜(Myzus persicae)始产若蚜的成蚜进行表面接种,在接种后56h内,每隔8h取样用0.2%百菌清处理蚜虫,使其体表残存的孢子全部失活,分别置于10℃和20℃下逐日观察感染引起的死亡.结果表明,10℃下接种后56h、20℃下接种后40h内各时间段有效侵染引起的死亡率相互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与不用杀菌剂的对照处理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接种后8、16、24、32、40和56h内,10℃下的有效侵染率分别为22.9、48.8、64.9、80.4、72.7和98.3%,20℃下分别为31.6、48.8、58.6、86.9、97.2和98.7%.由此表明,在10~20℃范围内,接种后24h内是该菌有效侵染桃蚜的关键时段,有效侵染率达59~65%.
    浙北平原乡镇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及其相关性研究
    吴建军, 柯金虎, 陈文光, 边卓平
    2002, (6):  705-708. 
    摘要 ( 937 )   PDF (450KB) ( 257 )  
    调查分析了浙北平原15个乡镇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状.采用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两两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类分析能揭示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两两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可以明确特定结构和功能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提供依据.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黄耀, 刘世梁, 沈其荣, 宗良纲
    2002, (6):  709-714. 
    摘要 ( 984 )   PDF (857KB) ( 317 )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有机C在农业土壤中分解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水分及土壤质地下进行小麦和水稻秸秆及其根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水热条件下,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大于根的分解量.在温度较低情况下,升高温度促进了有机C的分解;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促进作用降低.在非淹水条件下,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淹水条件下培养一周后,温度对有机C分解的影响不随时间而变化.当含水量为300g·kg-1和500g·kg-1时,有机C分解较快,而在200g·kg-1和淹水条件下则分解较慢,空白对照培养结果的趋势是分解速率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培养实验的第一个月内,小麦秸秆有机C的分解量与土壤粘粒含量呈负相关.
    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净化功能初探
    吴振斌, 成水平, 贺锋, 付贵萍, 金建明, 陈辉蓉
    2002, (6):  715-718. 
    摘要 ( 1078 )   PDF (685KB) ( 556 )  
    阐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的设计,并测试其冬季污水净化效果.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下行流和上行流方式的两池组成.对受污染地面水体中的CODCr、BOD5和TSS的去除率分别为53.6%、78.7%和80.2%.对细菌、总大肠菌、粪大肠菌和藻类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4%、85.9%、89.7%和97.7%.对KN、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2%、16.5%和25.8%.各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无明显差异.系统出水NO3--N浓度高于进水,而有植物系统中又高于无植物的对照,表明湿地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硝化作用.表明下行流上行流人工湿地在冬季仍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是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技术,对水体水质改善和水生态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香根草和风车草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氮磷处理效果的研究
    廖新俤, 骆世明
    2002, (6):  719-722. 
    摘要 ( 876 )   PDF (491KB) ( 285 )  
    分别以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和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为植被,按1.0m×0.5m×0.8m建立人工湿地,通过四季测试研究其对猪场废水N、P的净化功能及其随季节、进水浓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两湿地对NH3N和S-PO43-去除率受污水停留时间和污水浓度影响较大.香根草或风车草人工湿地在春季对NH3-N和S-PO43-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在秋季,则对去除废水TN均有效果,在去除TP上,香根草湿地效果明显,风车草湿地效果差.秋春季人工湿地随水力停留时间(t)延长,TP或S-PO43-(Y)的去除遵从指数方程Yt=Y0·e-kt规律.冬季和夏季,进水浓度对湿地去除P影响较大;在相同停留时间内,冬夏季人工湿地随进水浓度变化,进出水S-PO43-遵从直线方程y=a+bx规律.
    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鞠会艳, 韩丽梅, 王树起, 丛登立
    2002, (6):  723-727. 
    摘要 ( 871 )   PDF (544KB) ( 605 )  
    采用砂培、水培和室内培养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连作和轮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低浓度时,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和粉红粘帚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轮作大豆,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茬口,高浓度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小于低浓度,而且在连作大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L5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作用,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及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研究
    王娓, 冯江, 王振堂, 孙刚, 包振民
    2002, (6):  728-730. 
    摘要 ( 926 )   PDF (175KB) ( 274 )  
    通过对虾的室内人工感染和野外群体感染,建立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感染模型,分析了投饲蝇幼的抗病机制.结果表明,合理投饲蝇蛆的对虾,50%死亡时间较对照组延迟3~5倍;病毒感染对虾7~10d前投喂蝇幼,蝇幼激活了对虾酚氧化酶系统,酚氧化酶活力较对照组提高约3倍;对虾群体感染模型的建立,直观地说明了蝇幼在提高对虾抗杆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鱼虾混养生态系中细菌动态变化的研究
    李秋芬, 陈碧鹃, 曲克明, 袁有宪, 李健, 孙修涛, 赵法箴
    2002, (6):  731-734. 
    摘要 ( 1105 )   PDF (392KB) ( 386 )  
    中国对虾和黑鲷混养生态系中几种主要细菌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初期,鱼虾混养池水体中异养菌总量和硝酸盐还原菌数量较低,但高于对照的对虾单养池.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对照池的两种菌的菌量急剧增加,8、9月份菌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混养池的菌量在高温季节虽有增加,但仍保持在104cells·ml-1范围内,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对照池,且9月底开始下降.底泥中的细菌数量与水体中细菌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一般高于同期水中菌量1~2个数量级.混养池中的弧菌数量一直低于同期对照池.可见,鱼虾混养可通过对养殖生态系中细菌的激活和调节作用,调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使其保持高速、稳定运行,为对虾生长提供一个健康而稳定的环境,同时增加综合养殖效益.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庄平, 李大鹏, 王明学, 张征, 章龙珍, 张涛
    2002, (6):  735-738. 
    摘要 ( 1113 )   PDF (237KB) ( 614 )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0.232、0.665、1.347和2.469kg·m-2的流水环境中,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试验持续28d后,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盐度与体重对台湾红罗非鱼耗氧率的影响
    雷思佳
    2002, (6):  739-742. 
    摘要 ( 1016 )   PDF (584KB) ( 399 )  
    在盐度为淡水、7、14、21、28和35的条件下,测定了3个体重组(1.57~4.87g,7.07~18.23g和31.50~52.41g)的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对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体重范围为1.57~18.24g时,盐度7实验组的耗氧率最高,分别为0.41mgO2·g-1·h-1(1.57~4.78g)和0.34mgO2·g-1·h-1(7.07~18.23g),体重范围为31.50~52.41g时,耗氧率最高值出现在盐度35组,为0.30mgO2·g-1·h-1.耗氧率最低值也因体重范围的不同而出现在不同的盐度,体重范围为1.57~4.78g时,盐度14组的耗氧率最低,为0.28mgO2·g-1·h-1,体重范围在7.07~52.41g时,耗氧率的最低值均出现在盐度21组,其中体重范围7.07~18.23g的最低值为0.22mgO2·g-1·h,而体重范围3150~52.41g的最低耗氧率为0.13mgO2·g-1·h-1.协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体重对台湾红罗非鱼的耗氧率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
    21世纪初我国草地生态学研究展望
    梁存柱, 祝廷成, 王德利, 吕新龙
    2002, (6):  743-746. 
    摘要 ( 1387 )   PDF (544KB) ( 637 )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在21世纪初期,我国的草地生态学将围绕解决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其热点领域应在草地恢复生态学、草地界面生态学、草地放牧生态学、草地的健康诊断和草地的价值评估等5个方面.其中草地恢复生态学是治理退化草地的基础;草地界面生态学是剖析退化草地的切入点;草地放牧生态学是调控退化草地的手段;草地健康诊断有助于对草地退化进行客观的评价;草地的价值评估则是对草地生态系统效益和服务的估算.
    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
    曾德慧, 姜凤岐, 范志平
    2002, (6):  747-749. 
    摘要 ( 1218 )   PDF (423KB) ( 288 )  
    林带更新的时空布局对持续发挥林网的防护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用拟法正林思想经营农田防护林,以行政村为组织经营单位,通过逐步更新调整组织经营单位管理的林带,使整个林网体系形成自幼龄到成熟龄各龄级林带条数基本相等、空间上均匀配置的格局,从而确保时间上农田防护林生态服务的稳定和持续发挥.
    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与氮磷养分的交互作用
    徐星凯, 王子健, 刘琰
    2002, (6):  750-752. 
    摘要 ( 953 )   PDF (178KB) ( 345 )  
    土壤植物系统中稀土元素与N、P养分交互作用属农用稀土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前沿.土壤中稀土元素与N、P交互作用直接关系到稀土对农田土壤生产力的影响以及稀土对农作物的增产机理和生态环境安全性的评价.就土壤植物系统中有关稀土元素与N、P交互作用的研究作简要综述,提出今后应加强在作物根际、农田土壤表层以及植物体内稀土与N、P养分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
    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研究
    吴次芳, 陈美球
    2002, (6):  753-756. 
    摘要 ( 913 )   PDF (644KB) ( 414 )  
    运用复杂科学理论,阐述了土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特征,包括多层次性、高维性,子系统关联的复杂性,结构与功能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性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分形、混沌及人工神经网络在土地生态系统复杂性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龙新宪, 杨肖娥, 倪吾钟
    2002, (6):  757-762. 
    摘要 ( 1929 )   PDF (744KB) ( 2155 )  
    目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根据其作用过程和机理,物理化学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固化、土壤淋洗和动电修复;植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提取.本文就各种修复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实用性及其国际研究与发展动态作一简述.
    容器苗质量评定指标的研究
    鲁敏, 姜凤岐, 宋轩
    2002, (6):  763-765. 
    摘要 ( 924 )   PDF (402KB) ( 346 )  
    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的相关性及其在耐Al性筛选中的作用
    林咸永, 章永松, 罗安程
    2002, (6):  766-768. 
    摘要 ( 922 )   PDF (182KB) ( 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