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3-04-15
    研究报告
    混栽杨树—刺槐间磷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
    贺伟, 贾黎明, 郝宝刚, 文学军, 翟明普
    2003, 14(04):  481-486. 
    摘要 ( 432 )   PDF (419KB) ( 45 )  
    应用^32P同位素示踪法,人工接种VA菌根菌(Glomus mosseae),对种植在根箱中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 cv.‘I-214'')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ia)苗木进行了树种间P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5室根箱中,接种VA菌根菌的杨树一例,菌根侵染率为34%,根箱隔网另一侧的刺槐根系侵染率为26%,而对照的杨树和刺槐根系侵染率均为零.在杨树一例施放射性同位累^32P,施用后第14—27天,刺槐一例的放射性同位素值,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根箱中的杨树和刺槐根系间观察到菌丝连接,表明人工接种VA菌根菌能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产生菌丝桥,菌丝桥可以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传递P素.养分转移定量分析表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是树种间P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其转移P素量占转移总量的62%;菌根菌等微生物活动及其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两种途径的交互作用占38%;菌丝桥通过隔网发挥的作用仅表现为一种趋势.
    研究论文
    混栽杨树-刺槐间磷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
    贺伟, 贾黎明, 郝宝刚, 文学军, 翟明普
    2003, (4):  481-486. 
    摘要 ( 0 )  
    应用32P同位素示踪法,人工接种VA菌根菌(Glomus mosseae),对种植在根箱中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cv.‘I214')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苗木进行了树种间P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5室根箱中,接种VA菌根菌的杨树一侧,菌根侵染率为34%,根箱隔网另一侧的刺槐根系侵染率为26%,而对照的杨树和刺槐根系侵染率均为零.在杨树一侧施放射性同位素32P,施用后第14~27天,刺槐一侧的放射性同位素值,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根箱中的杨树和刺槐根系间观察到菌丝连接,表明人工接种VA菌根菌能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产生菌丝桥,菌丝桥可以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传递P素.养分转移定量分析表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是树种间P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其转移P素量占转移总量的62%;菌根菌等微生物活动及其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两种途径的交互作用占38%;菌丝桥通过隔网发挥的作用仅表现为一种趋势.
    研究报告
    两个林分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空间格局的定量比较
    韩有志, 王政权
    2003, 14(04):  487-492. 
    摘要 ( 399 )   PDF (424KB) ( 68 )  
    依据地统计理论和方法,采取规则网格数据结构的空间取样设计,在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及林下植被等均不相同的两个林分中设置样地,对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曲柳杨树等混生的样地1,种子库密度较大(158.1±96.7个·m^-2),异质性程度较高(C0+C=0.549),格局尺度相对较大(4.52m),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变异高达89.4%,随机变异仅占10.6%,格局变异呈现较高的自相似性(分数维值D=1.728—1.865).在水曲柳纯林中的样地2,种子库密度较小(57.4±44.7个·m^-2),异质性程度较低(C0+C=0.125),且主要体现在相对较小的尺度范围内(2.59m),空间自相关变异占56.8%,随机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D=1.906—1.960).两样地之间种子库空间格局表现的尺度范围、强度及空间结构等有显著差异,林分空间异质性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论文
    两个林分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空间格局的定量比较
    韩有志, 王政权
    2003, (4):  487-492. 
    摘要 ( 0 )  
    依据地统计理论和方法,采取规则网格数据结构的空间取样设计,在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及林下植被等均不相同的两个林分中设置样地,对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曲柳杨树等混生的样地1,种子库密度较大(158.1±96.7个·m-2),异质性程度较高(C0+C=0.549),格局尺度相对较大(4.52m),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变异高达89.4%,随机变异仅占10.6%,格局变异呈现较高的自相似性(分数维值D=1.728~1.865).在水曲柳纯林中的样地2,种子库密度较小(57.4±44.7个·m-2),异质性程度较低(C0+C=0.125),且主要体现在相对较小的尺度范围内(2.59m),空间自相关变异占56.8%,随机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D=1.906~1.960).两样地之间种子库空间格局表现的尺度范围、强度及空间结构等有显著差异,林分空间异质性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报告
    热带雨林三种树苗叶片光合机构对光强的适应
    蔡志全, 曹坤芳, 冯玉龙, 冯志立
    2003, 14(04):  493-496. 
    摘要 ( 390 )   PDF (319KB) ( 92 )  
    对生长在不同光强(自然日光的8%,25%,50%)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3种木本植物团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玉蕊(Barringtonia pendala)和藤黄(Garrcinia hanburyi)幼苗光合机构的研究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升高,植物叶片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升高,而表现量子效率(AQY)、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在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升高,而过氢化物酶(CAT)活性与生长光强的变化不一致.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急剧上升。最能反映PFD的变化.可以认为,除与叶黄素循环有关的热耗散增大之外,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加强也是响应强光的一种保护措施.
    研究论文
    热带雨林三种树苗叶片光合机构对光强的适应
    蔡志全, 曹坤芳, 冯玉龙, 冯志立
    2003, (4):  493-496. 
    摘要 ( 0 )  
    对生长在不同光强(自然日光的8%,25%,50%)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3种木本植物团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玉蕊(Barringtonia pendala)和藤黄(Garcinia hanburyi)幼苗光合机构的研究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升高,植物叶片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而表观量子效率(AQY)、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在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升高,而过氢化物酶(CAT)活性与生长光强的变化不一致.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急剧上升,最能反映PFD的变化.可以认为,除与叶黄素循环有关的热耗散增大之外,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加强也是响应强光的一种保护措施.
    研究报告
    新建果园几种作物间种模式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曾馥平, 王克林, 李玲, 苏以荣, 肖润林, 蒙冠禧, 韦政社
    2003, 14(04):  497-501. 
    摘要 ( 373 )   PDF (309KB) ( 51 )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农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随着重复种植的增加,5种间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年增加5%一20%,全氮年增加7%一40%,全磷年增加8%一70%,全钾年增加15%一80%;水土保持最好的是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辣椒-西红柿和早稻-红萝卜,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37.30%和22.40%、9.28%、24.11%、21.60%、15.93%;在5种模式中,生物量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100276kg.hm^-2,其次是花生-秋大豆,年均达到77026kg.hm^-2;而生产力最高的是花生—秋大豆,达到15619kg.hm^-2,其次是西红柿—白菜,为15394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3.06,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早稻-红萝卜,分别为2.16、2.15、2.06和0.71.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研究论文
    新建果园几种作物间种模式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曾馥平, 王克林, 李玲, 苏以荣, 肖润林, 蒙冠禧, 韦政社
    2003, (4):  497-501. 
    摘要 ( 0 )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农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随着重复种植的增加,5种间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年增加5%~20%,全氮年增加7%~40%,全磷年增加8%~70%,全钾年增加15%~80%;水土保持最好的是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辣椒西红柿和旱稻红萝卜,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37.30%和22.40%、9.28%、24.11%、21.60%、15.93%;在5种模式中,生物量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100276kg·hm-2,其次是花生秋大豆,年均达到77026kg·hm-2;而生产力最高的是花生秋大豆,达到15619kg·hm-2,其次是西红柿白菜,为15394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3.06,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旱稻红萝卜,分别为2.16、2.15、2.06和0.71.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研究报告
    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模糊决策系统
    朱立武, 李绍稳, 孔娟娟, 贾兵
    2003, 14(04):  502-506. 
    摘要 ( 374 )   PDF (320KB) ( 50 )  
    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活动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作为区划决策的重要指标,综合年降水量、最低气温≤-9℃年平均日数及地貌与海拔、水体调节、冷风屏障和土壤营养丰度、PH值等立地条件,建立了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决策系统.引入L-R型模糊数,确立了模糊识别模式,并把模糊推理模型放在知识库里,将精确推理与模糊推理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复合推理,使决策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以安徽柑桔生态区划为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本系统的开发为北缘地区发展柑桔生产提供了决策工具.
    研究论文
    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模糊决策系统
    朱立武, 李绍稳, 孔娟娟, 贾兵
    2003, (4):  502-506. 
    摘要 ( 0 )  
    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活动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作为区划决策的重要指标,综合年降水量、最低气温≤-9℃年平均日数及地貌与海拔、水体调节、冷风屏障和土壤营养丰度、pH值等立地条件,建立了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决策系统.引入L-R型模糊数,确立了模糊识别模式,并把模糊推理模型放在知识库里,将精确推理与模糊推理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复合推理,使决策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以安徽柑桔生态区划为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本系统的开发为北缘地区发展柑桔生产提供了决策工具.
    研究报告
    新垦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苏以荣, 黄宇, 王克林
    2003, 14(04):  507-511. 
    摘要 ( 386 )   PDF (328KB) ( 54 )  
    针对南方红壤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未开垦的自然植被为对照,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不同季节(早季和雨季)一次性降雨前1d及降雨后4h、2d、4d、6d及8d新垦蔗地(中坡、下坡、谷地)0-20cm,20—40cm、40—60cm3个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雨后谷地蔗地的土壤有效水分增量几乎与降雨量相同,而中坡蔗地与未开垦的自然植被土壤有效水分增量仅相当于降雨量于80%.雨季雨后0—60cm土壤层次中土壤有效水分分布均匀,早季主要集中在表层.雨季一次性降雨后各哩理及各土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早季3个新垦蔗地间无明显差异,3个土层以表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最高,亚表层与心土层差异不明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都以自然植被处理为最低,由于雨季正是作物生长旺季,其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比旱季快,按照早季雨后8d土壤有效水分的平均消耗速率,15d内0—60cm土层的有效水分将消耗殆尽。
    研究论文
    新垦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苏以荣, 黄宇, 王克林
    2003, (4):  507-511. 
    摘要 ( 0 )  
    针对南方红壤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未开垦的自然植被为对照,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不同季节(旱季和雨季)一次性降雨前1d及降雨后4h、2d、4d、6d及8d新垦蔗地(中坡、下坡、谷地)0~20cm、20~40cm、40~60cm3个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雨后谷地蔗地的土壤有效水分增量几乎与降雨量相同,而中坡蔗地与未开垦的自然植被土壤有效水分增量仅相当于降雨量的80%.雨季雨后0~60cm土壤层次中土壤有效水分分布均匀,旱季主要集中在表层.雨季一次性降雨后各处理及各土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旱季3个新垦蔗地间无明显差异,3个土层以表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最高,亚表层与心土层差异不明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都以自然植被处理为最低,由于雨季正是作物生长旺季,其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比旱季快,按照旱季雨后8d土壤有效水分的平均消耗速率,15d内0~60cm土层的有效水分将消耗殆尽.
    研究报告
    丘陵赤红壤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计算模型
    郭庆荣, 张秉刚, 钟继洪, 谭军, 骆伯胜, 黄湘兰
    2003, 14(04):  512-514. 
    摘要 ( 367 )   PDF (201KB) ( 66 )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蒸散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月蒸散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80—15.41倍,湿季期(3—9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77%,旱季期(10月一次年2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23%.揭示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年降雨总量、3—9月的降雨量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而10月一次年2月的降雨量不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蒸散将消耗土壤水库贮水的规律.以修正的彭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证明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程度是非常满意的.
    研究论文
    丘陵赤红壤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计算模型
    郭庆荣, 张秉刚, 钟继洪, 谭军, 骆伯胜, 黄湘兰
    2003, (4):  512-514. 
    摘要 ( 0 )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蒸散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月蒸散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80~15.41倍,湿季期(3~9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77%,旱季期(10月~次年2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23%.揭示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年降雨总量、3~9月的降雨量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而10月~次年2月的降雨量不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蒸散将消耗土壤水库贮水的规律.以修正的彭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证明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程度是非常满意的.
    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李洪建, 王孟本, 柴宝峰
    2003, 14(04):  515-519. 
    摘要 ( 419 )   PDF (329KB) ( 106 )  
    对晋西北砖窑沟流域荒地7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表明,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一般年份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3个时段:1)春末夏初土壤水分消耗期;2)夏末秋初土壤水分蓄积期和3)秋末冬初土壤水分消耗期.0-300cm土层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测定序号的关系方程为:1)直线型(1988,1990),2)指数型(1992,1995)和3)抛物线型(1993).以150cm为界,下部土壤水分与上部的比大于1.不同降水年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方程均为三次抛物线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300cm内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分为活跃层(200cm以上)、过渡层(200—250cm)和稳定层(250cm以下).各层深度随降水量及其分配的不同而变化.不同降水年荒地土壤水分的方差分析总体差异显著,但各组间的均值配对比较结果不同.特涝年的荒地土壤水分与其它年份差异均显著.荒地与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但与河北杨林地和小叶杨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本文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定量比较.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李洪建, 王孟本, 柴宝峰
    2003, (4):  515-519. 
    摘要 ( 0 )  
    对晋西北砖窑沟流域荒地7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表明,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一般年份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3个时段:1)春末夏初土壤水分消耗期;2)夏末秋初土壤水分蓄积期和3)秋末冬初土壤水分消耗期.0~300cm土层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测定序号的关系方程为:1)直线型(1988,1990),2)指数型(1992,1995)和3)抛物线型(1993).以150cm为界,下部土壤水分与上部的比大于1.不同降水年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方程均为三次抛物线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300cm内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分为活跃层(200cm以上)、过渡层(200~250cm)和稳定层(250cm以下).各层深度随降水量及其分配的不同而变化.不同降水年荒地土壤水分的方差分析总体差异显著,但各组间的均值配对比较结果不同.特涝年的荒地土壤水分与其它年份差异均显著.荒地与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但与河北杨林地和小叶杨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本文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定量比较.
    研究报告
    西部干旱区生态需水的规律及特点——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例
    王让会, 卢新民, 宋郁东, 樊自立, 马英杰
    2003, 14(04):  520-524. 
    摘要 ( 429 )   PDF (345KB) ( 59 )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水量.即地下水位恢复总水量和全河段生态总维持水量,前者主要包括水位恢复水量、侧向排泄量及河道蒸发水量.2005年泄水目标为阿尔干,生态总需水量为恢复大西海于至阿尔干地下水的总水量,该水量为13.20×10^8m^3,年均需水量为2.64×10^8m^3.2010年泄水目标及植被保护目标都是台特玛湖,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恢复阿尔干至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的水量以及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维持水量,该水量为18.32×10^8m^3,年均需水量为3.66×10^8m^3.2010—2030年的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每年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总维持水量,同时也包括增加植被18.67×10^4hm^2所需要的水量,20年生态总需水量为139.00×10^8m^3,年均需水量为6.95×10^8m^3.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用水,是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关键.
    研究论文
    西部干旱区生态需水的规律及特点——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例
    王让会, 卢新民, 宋郁东, 樊自立, 马英杰
    2003, (4):  520-524. 
    摘要 ( 0 )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水量.即地下水位恢复总水量和全河段生态总维持水量,前者主要包括水位恢复水量、侧向排泄量及河道蒸发水量.2005年泄水目标为阿尔干,生态总需水量为恢复大西海子至阿尔干地下水的总水量,该水量为13.20×108m3,年均需水量为2.64×108m3.2010年泄水目标及植被保护目标都是台特玛湖,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恢复阿尔干至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的水量以及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维持水量,该水量为18.32×108m3,年均需水量为3.66×108m3.2010~2030年的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每年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总维持水量,同时也包括增加植被18.67×104hm2所需要的水量,20年生态总需水量为139.00×108m3,年均需水量为6.95×108m3.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用水,是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关键.
    研究报告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管理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黄进勇, 王兆骞
    2003, 14(04):  525-529. 
    摘要 ( 398 )   PDF (338KB) ( 54 )  
    根据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经验,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有关自然资源背景、农业生产水平、生态环境与工程技术等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所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信息数据库,可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生态农业县相关信息或知识的查询或编辑.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推理方法建立了生态农业模式区域决策的知识库体系模型,并利用Visual C^++语言初步开发出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决策支持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决策推荐.
    研究论文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管理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黄进勇, 王兆骞
    2003, (4):  525-529. 
    摘要 ( 0 )  
    根据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经验,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有关自然资源背景、农业生产水平、生态环境与工程技术等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所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信息数据库,可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生态农业县相关信息或知识的查询或编辑.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推理方法建立了生态农业模式区域决策的知识库体系模型,并利用Visual C++语言初步开发出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决策支持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决策推荐.
    研究报告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张文辉, 李红, 李景侠, 卢志军, 刘国彬
    2003, 14(04):  530-534. 
    摘要 ( 401 )   PDF (331KB) ( 69 )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研究论文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张文辉, 李红, 李景侠, 卢志军, 刘国彬
    2003, (4):  530-534. 
    摘要 ( 0 )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研究报告
    甘肃民勤绿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宋冬梅, 肖笃宁, 张志城, 曹宇, 马明国, 王建华, 王建
    2003, 14(04):  535-539. 
    摘要 ( 392 )   PDF (336KB) ( 135 )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近14年间的景规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该绿洲的各类景观拼块体在此期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转换,荒漠化过程与开荒过程同时存在,绿洲毁林、毁草开荒过程主要发生在1994—1998年期间,并集中分布在绿洲南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带,土地弃耕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98—2001年期间,集中分布在绿洲北部水资源条件较差地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的下降与蔓延度指数的上升表明了人类对绿洲景观改造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仍然维持着以耕地与居民地为主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景观结构的演变.
    研究论文
    甘肃民勤绿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宋冬梅, 肖笃宁, 张志城, 曹宇, 马明国, 王建华, 王建
    2003, (4):  535-539. 
    摘要 ( 0 )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近14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该绿洲的各类景观拼块体在此期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转换,荒漠化过程与开荒过程同时存在,绿洲毁林、毁草开荒过程主要发生在1994~1998年期间,并集中分布在绿洲南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带,土地弃耕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98~2001年期间,集中分布在绿洲北部水资源条件较差地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的下降与蔓延度指数的上升表明了人类对绿洲景观改造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仍然维持着以耕地与居民地为主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景观结构的演变.
    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臧淑英, 万鲁河, 周道玮
    2003, 14(04):  540-544. 
    摘要 ( 341 )   PDF (356KB) ( 36 )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助于大型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的景观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获得了4个景观生态评价类型.其中,良好状态的景观生态类型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最大,为36%,一般状态次之,为31%;较差状态和理想状态分别为17%和16%.并按景观空间生态结构,将全流域规划与设计为3个景观功能区,即农业景观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发展方向为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等退化过程为主,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发展利用的方向;森林景观功能区,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利用、林种的空间优化配置、森林的抚育以及天然林的保护成为该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研究论文
    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臧淑英, 万鲁河, 周道玮
    2003, (4):  540-544. 
    摘要 ( 0 )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助于大型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的景观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获得了4个景观生态评价类型.其中,良好状态的景观生态类型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最大,为36%,一般状态次之,为31%;较差状态和理想状态分别为17%和16%.并按景观空间生态结构,将全流域规划与设计为3个景观功能区,即农业景观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发展方向为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等退化过程为主,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发展利用的方向;森林景观功能区,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利用、林种的空间优化配置、森林的抚育以及天然林的保护成为该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研究报告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
    应盛华, 冯明光, 许寿涛, 马再波
    2003, 14(04):  545-548. 
    摘要 ( 493 )   PDF (316KB) ( 65 )  
    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粉,配制成含孢量为10^10个.ml^-1的孢子乳悬剂Ⅰ,在此基础上按1%(W/V)的比例舔加10%砒虫琳可湿性扮剂而得孢子乳悬剂Ⅱ.于2001年7月对两种孢子乳悬剂在云南昆明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甘蓝上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田间小区(5.5m×4.8m)药效试验,各3个浓度(含孢量分别为10^7、10^6及10^5个·ml^-1常规喷雾处理,重复设清水喷雾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在喷菌后连续28d的田间蚜虫密度定期抽样调查中,乳悬剂Ⅱ的1000倍稀释液喷雾有效抑制了蚜虫数量增长,喷后策7—28天防效始终在90%以上.乳悬剂Ⅰ的相同稀释液喷雾对桃蚜的控制略逊于乳悬剂Ⅱ,但喷后第7天的相对防效也达到85%,此后维持防效70%以上达两周,策24天和28天才分别降至64.4%和52.6%.用含孢量10^6和10^5个·ml^-1的菌液喷雾,乳悬剂Ⅰ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而舔加微量砒虫琳的乳悬剂Ⅱ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Ⅰ,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
    研究论文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
    应盛华, 冯明光, 许寿涛, 马再波
    2003, (4):  545-548. 
    摘要 ( 0 )  
    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粉,配制成含孢量为1010个·ml-1的孢子乳悬剂I,在此基础上按1%(W/V)的比例添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而得孢子乳悬剂Ⅱ.于2001年7月对两种孢子乳悬剂在云南昆明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甘蓝上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田间小区(5.5m×4.8m)药效试验,各3个浓度(含孢量分别为107、106及105个·ml-1常规喷雾处理,重复设清水喷雾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在喷菌后连续28d的田间蚜虫密度定期抽样调查中,乳悬剂Ⅱ的1000倍稀释液喷雾有效抑制了蚜虫数量增长,喷后第7~28天防效始终在90%以上.乳悬剂I的相同稀释液喷雾对桃蚜的控制略逊于乳悬剂Ⅱ,但喷后第7天的相对防效也达到85%,此后维持防效70%以上达两周,第24天和28天才分别降至64.4%和52.6%.用含孢量106和105个·ml-1的菌液喷雾,乳悬剂I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而添加微量吡虫啉的乳悬剂II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I.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
    研究报告
    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时空生态位研究
    缪勇, 邹运鼎, 孙善教, 叶成瑞, 李桃春, 叶世炉, 邢建国
    2003, 14(04):  549-552. 
    摘要 ( 496 )   PDF (248KB) ( 74 )  
    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棉蚜种群的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为害的特点.棉蚜的时动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无相关性,说明棉蚜的为害较复杂.捕食性天敌中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与棉蚜的空间生态位重量度较大.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八斑球腹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其它天敌合计>三色长蝽>三突花蛛>小花蝽,这一结果同棉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相一致,表明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线性与天敌的捕食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时空生态位研究
    缪勇, 邹运鼎, 孙善教, 叶成瑞, 李桃春, 叶世炉, 邢建国
    2003, (4):  549-552. 
    摘要 ( 0 )  
    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棉蚜种群的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为害的特点.棉蚜的时动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无相关性,说明棉蚜的为害较复杂.捕食性天敌中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与棉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八斑球腹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其它天敌合计>三色长蝽>三突花蛛>小花蝽,这一结果同棉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相一致,表明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与天敌的捕食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14(04):  553-556. 
    摘要 ( 360 )   PDF (267KB) ( 78 )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蟹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研究论文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4):  553-556. 
    摘要 ( 0 )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蜜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研究报告
    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
    许雪峰, 计翔
    2003, 14(04):  557-561. 
    摘要 ( 506 )   PDF (386KB) ( 76 )  
    研究了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成体个体大小(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雄体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存在,成体头部两性异形比幼体(包括孵出幼体)更为显著,雄性较大的头部与其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有关.两性头部总体上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长和头宽与SVL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有显著的变化.孵出幼体有相对较大的头部,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相对头部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不同性别和大小的山地麻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此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并有利于减缓两性个体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研究论文
    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
    许雪峰, 计翔
    2003, (4):  557-561. 
    摘要 ( 0 )  
    研究了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成体个体大小(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雄体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存在,成体头部两性异形比幼体(包括孵出幼体)更为显著,雄性较大的头部与其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有关.两性头部总体上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长和头宽与SVL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有显著的变化.孵出幼体有相对较大的头部,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相对头部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不同性别和大小的山地麻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此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并有利于减缓两性个体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研究报告
    海南文昌鸡若干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耿照玉, 张云芳
    2003, 14(04):  562-564. 
    摘要 ( 320 )   PDF (217KB) ( 36 )  
    对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文昌鸡若干种质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RAPD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与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文昌母鸡羽毛以棕褐色、黄褐色和黄麻色为主,占群体80.83%;公鸡以红色、背翼部夹杂黑羽为主,占群体71.96%.文昌鸡的胚色大多为黄色.文昌鸡的生长速度比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较慢,40周龄公母鸡的体重、体斜长和胚长也较小,明显具有热带亚热带生态特征.文昌鸡性早熟,母鸡127d产蛋率5%,182d产蛋率50%,300d产蛋量73个,平均蛋重37.6±3.2g.对文昌鸡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鸡群个体或群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071—0.9699,表明文昌鸡的同源性普通高于内地其它鸡种,保持了品种的纯度.
    研究论文
    海南文昌鸡若干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耿照玉, 张云芳
    2003, (4):  562-564. 
    摘要 ( 0 )  
    对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文昌鸡若干种质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RAPD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与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文昌母鸡羽毛以棕褐色、黄褐色和黄麻色为主,占群体80.83%;公鸡以红色、背翼部夹杂黑羽为主,占群体71.96%.文昌鸡的胫色大多为黄色.文昌鸡的生长速度比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较慢,40周龄公母鸡的体重、体斜长和胫长也较小,明显具有热带亚热带生态特征.文昌鸡性早熟,母鸡127d产蛋率5%,182d产蛋率50%,300d产蛋量73个,平均蛋重37.6±3.2g.对文昌鸡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鸡群个体或群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071~0.9699,表明文昌鸡的同源性普遍高于内地其它鸡种,保持了品种的纯度.
    研究报告
    三个品系角突臂尾轮虫生长和发育的比较研究
    胡好远, 席贻龙, 耿红
    2003, 14(04):  565-568. 
    摘要 ( 424 )   PDF (285KB) ( 53 )  
    以浓度为2.4×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25℃下,对采自青岛、广州与芜湖等品系的角突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生殖前期和最小世代时间等个体发育阶段历时以及幼体和成体的个体大小、卵体积和相对卵体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生殖前期历时和最小世代时间等在品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芜湖品系具有最长的胚胎发育时间,其次为广州品系和青岛品系;青岛品系的生殖前期最长,广州品系最短;而最小世代时间以广州品系最小,青岛品系和芜湖品系次之,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品系轮虫胚胎发育时间具有随其相对卵体积的增大而缩短的趋势.同一年龄段各品系间的轮虫幼体体积均有显著差异,且均以芜湖品系为最大.三品系轮虫个体幼体体积与其年龄间均呈曲线相关;刚孵化出的幼体体积与其成体间差异在芜湖品系达244.24%,青岛和广州品系分别为182.89%和156.28%.轮虫成体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在品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论文
    三个品系角突臂尾轮虫生长和发育的比较研究
    胡好远, 席贻龙, 耿红
    2003, (4):  565-568. 
    摘要 ( 0 )  
    以浓度为2.4×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25℃下,对采自青岛、广州与芜湖等品系的角突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生殖前期和最小世代时间等个体发育阶段历时以及幼体和成体的个体大小、卵体积和相对卵体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生殖前期历时和最小世代时间等在品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芜湖品系具有最长的胚胎发育时间,其次为广州品系和青岛品系;青岛品系的生殖前期最长,广州品系最短;而最小世代时间以广州品系最小,青岛品系和芜湖品系次之,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品系轮虫胚胎发育时间具有随其相对卵体积的增大而缩短的趋势.同一年龄段各品系间的轮虫幼体体积均有显著差异,且均以芜湖品系为最大.三品系轮虫个体幼体体积与其年龄间均呈曲线相关;刚孵化出的幼体体积与其成体间差异在芜湖品系达244.24%,青岛和广州品系分别为182.89%和156.28%.轮虫成体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在品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报告
    舟山渔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现状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14(04):  569-572. 
    摘要 ( 355 )   PDF (266KB) ( 100 )  
    用主成分分析对我国舟山渔场9个主要渔业种类的资源变动特征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小黄鱼等9种主要渔业资源可分为已经衰退的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的资源、处于利用中期的资源和开发期的资源4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墨鱼(Sepiella maindroni rochebrune)已进入衰退期;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Decapterus maruadsi)已处于充分利用期;鳗鱼(Muraenesax cin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鲳鱼(Pampus)正处于增长期;虾蟹类处于开发期.因此,根据资源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研究论文
    舟山渔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现状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4):  569-572. 
    摘要 ( 0 )  
    用主成分分析对我国舟山渔场9个主要渔业种类的资源变动特征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小黄鱼等9种主要渔业资源可分为已经衰退的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的资源、处于利用中期的资源和开发期的资源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墨鱼(Sepiella maindroni rochebrune)已进入衰退期;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Decapterus maruadsi)已处于充分利用期;鳗鱼(Muraenesox cin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鲳鱼(Pampus)正处于增长期;虾蟹类处于开发期.因此,根据资源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研究报告
    重茬胁迫下硒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于颖, 刘元英, 罗盛国, 彭显龙
    2003, 14(04):  573-576. 
    摘要 ( 453 )   PDF (277KB) ( 46 )  
    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低浓度施Se对重茬胁迫下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大豆叶片中Mg、Fe、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盆栽试验施Se量小于0.50mg.kg^-1,田间小区试验施Se量小于300g.hm^-2时,施Se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豆叶片的Mg、Fe和Mn含量.在盆栽试验中,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g、Fe的含量呈正比,而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n含量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同时,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盆栽试验中重茬胁迫下,施se可使大豆叶绿体膜结构保持完好,而不施se对照的叶绿体发生膨胀,基粒消失,甚至转化成了黄化体.可以认为,低浓度施Se能缓解大豆重茬胁迫所造成的过氧化损伤,使大豆生长较为正常.
    研究论文
    重茬胁迫下硒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于颖, 刘元英, 罗盛国, 彭显龙
    2003, (4):  573-576. 
    摘要 ( 0 )  
    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低浓度施Se对重茬胁迫下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大豆叶片中Mg、Fe、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盆栽试验施Se量小于0.50mg·kg-1,田间小区试验施Se量小于300g·hm-2时,施Se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豆叶片的Mg、Fe和Mn含量.在盆栽试验中,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g、Fe的含量呈正比,而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n含量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同时,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盆栽试验中重茬胁迫下,施Se可使大豆叶绿体膜结构保持完好,而不施Se对照的叶绿体发生膨胀,基粒消失,甚至转化成了黄化体.可以认为,低浓度施Se能缓解大豆重茬胁迫所造成的过氧化损伤,使大豆生长较为正常.
    研究报告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根活力的影响
    陈素华, 孙铁珩, 周启星
    2003, 14(04):  577-580. 
    摘要 ( 379 )   PDF (241KB) ( 65 )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法,以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其根生长及活力的影响;借助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Cu、Zn、Cd和Pb4种重金属对根活力的毒性、两两重金属问的联合作用以及各重金属的边际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对根活力的影响顺序为Pb>Cu>Cd>Zn;Cu与Cd、Cu与Zn、Zn与Cd以及Cd与Pb元素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在0—20mg.L^-1浓度范围内,Cu和zn两元素在最小浓度时的边际效应值最大,Cd和Pb两元素的边际效应最大值却出现在最高浓度处.
    研究论文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根活力的影响
    陈素华, 孙铁珩, 周启星
    2003, (4):  577-580. 
    摘要 ( 0 )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法,以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其根生长及活力的影响;借助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Cu、Zn、Cd和Pb4种重金属对根活力的毒性、两两重金属间的联合作用以及各重金属的边际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对根活力的影响顺序为Pb>Cu>Cd>Zn;Cu与Cd、Cu与Zn、Zn与Cd以及Cd与Pb元素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在0~20mg·L-1浓度范围内,Cu和Zn两元素在最小浓度时的边际效应值最大,Cd和Pb两元素的边际效应最大值却出现在最高浓度处.
    研究报告
    短期菲胁迫对大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刘宛, 李培军, 周启星,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海荣
    2003, 14(04):  581-584. 
    摘要 ( 418 )   PDF (303KB) ( 100 )  
    研究了不同浓度(0-200μg.g^-1)菲胁迫和恢复培养后大豆幼苗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μg.g^-1菲处理5d后大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但幼苗恢复培养后经短暂停滞期后仍可恢复生长.菲污染对大豆幼苗SOD活性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的作用形式比较复杂,胁迫2d时为线性关系,胁迫5d和8d时为抛物线型.在菲处理前期(2d),幼苗SOD活性被100和200μg.g^-1菲显著诱导[分别为对照的1.15倍(P<0.05)和1.26倍(P<0.01)].菲暴露8d时,SOD活性显著降低,200μg.g^-1菲处理组SOD活性为对照的88%(P<0.05).菲处理5d后恢复培养2d和4d,50和1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得到恢复,而2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仍明显高于对照(P<0.05).试验亦反映出,100和200μg.g^-1菲处理5d和8d,幼苗MDA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和P<0.01).可以认为,SOD活性可作为大豆幼苗遭受短期菲胁迫的生物标记物.
    研究论文
    短期菲胁迫对大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刘宛, 李培军, 周启星,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海荣
    2003, (4):  581-584. 
    摘要 ( 0 )  
    研究了不同浓度(0~200μg·g-1)菲胁迫和恢复培养后大豆幼苗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μg·g-1菲处理5d后大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但幼苗恢复培养后经短暂停滞期后仍可恢复生长.菲污染对大豆幼苗SOD活性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的作用形式比较复杂,胁迫2d时为线性关系,胁迫5d和8d时为抛物线型.在菲处理前期(2d),幼苗SOD活性被100和200μg·g-1菲显著诱导[分别为对照的1.15倍(P<0.05)和1.26倍(P<0.01)].菲暴露8d时,SOD活性显著降低,200μg·g-1菲处理组SOD活性为对照的88%(P<0.05).菲处理5d后恢复培养2d和4d,50和1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得到恢复,而2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仍明显高于对照(P<0.05).试验亦反映出,100和200μg·g-1菲处理5d和8d,幼苗MDA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和P<0.01).可以认为,SOD活性可作为大豆幼苗遭受短期菲胁迫的生物标记物.
    研究报告
    氯苯胁迫对蚕豆幼苗生长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刘宛, 周启星, 李培军,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春桂, 张海荣
    2003, 14(04):  585-588. 
    摘要 ( 382 )   PDF (269KB) ( 74 )  
    研究了1,2,4—三氯苯(TCB)对蚕豆幼苗生长、根尖细胞分裂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CB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蚕豆幼苗根长的生长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甚至停止.TCB诱发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50—100μg.g^-1TCB胁迫12—24h,蚕豆根尖染色体的主要损伤形式为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和不均匀排列,其出现百分率达1.0%--10.3%.300μg.g^-1TCB胁迫12—96h,蚕豆根尖细胞中染色体粘连(S)、S+染色体断裂(S+B)、S+染色体环(S+R)、S+染色体不均匀排列(S+A)及S+染色体桥(S+Be)出现的百分率达47.9%--88.9%,各种类型染色体断裂出现的百分率仅为18.1%--29.6%,说明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作为TCB土壤污染监测的敏感生物监测指标.
    研究论文
    氯苯胁迫对蚕豆幼苗生长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刘宛, 周启星, 李培军,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春桂, 张海荣
    2003, (4):  585-588. 
    摘要 ( 0 )  
    研究了1,2,4三氯苯(TCB)对蚕豆幼苗生长、根尖细胞分裂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CB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蚕豆幼苗根长的生长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甚至停止.TCB诱发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50~100μg·g-1TCB胁迫12~24h,蚕豆根尖染色体的主要损伤形式为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和不均匀排列,其出现百分率达1.0%~10.3%.300μg·g-1TCB胁迫12~96h,蚕豆根尖细胞中染色体粘连(S)、S+染色体断裂(S+B)、S+染色体环(S+R)、S+染色体不均匀排列(S+A)及S+染色体桥(S+Be)出现的百分率达47.9%~88.9%,各种类型染色体断裂出现的百分率仅为18.1%~29.6%,说明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作为TCB土壤污染监测的敏感生物监测指标.
    研究报告
    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的影响
    王曙光, 林先贵, 尹睿
    2003, 14(04):  589-592. 
    摘要 ( 427 )   PDF (298KB) ( 47 )  
    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以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研究对象,以豇豆(Pigna sinensis)为宿主植物,分别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霉),观察接种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控制了植物对DBP的吸收,降低了植物体内DBP的浓度.在低浓度DBP(4mg.kg^-1)土壤处理时,接种Acaulospora lavis和Glomus caledo-nium分别使植物体内DBP浓度比不接种(CK)最大下降32.7%和21.7%;高浓度DBP(100mg.kg^-1)土壤处理时,分别比CK最大下降30.5%和30.0%.接种AM真菌还抑制了DBP由植物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对减轻植物遭受DBP污染起了一定的作用.
    研究论文
    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的影响
    王曙光, 林先贵, 尹睿
    2003, (4):  589-592. 
    摘要 ( 0 )  
    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以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研究对象,以豇豆(Pigna sinensis)为宿主植物,分别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霉),观察接种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控制了植物对DBP的吸收,降低了植物体内DBP的浓度.在低浓度DBP(4mg·kg-1)土壤处理时,接种Acaulospora lavisGlomus caledonium分别使植物体内DBP浓度比不接种(CK)最大下降32.7%和21.7%;高浓度DBP(100mg·kg-1)土壤处理时,分别比CK最大下降30.5%和30.0%.接种AM真菌还抑制了DBP由植物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对减轻植物遭受DBP污染起了一定的作用.
    研究报告
    甲胺磷、乙草胺和铜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梁继东, 周启星
    2003, 14(04):  593-596. 
    摘要 ( 410 )   PDF (289KB) ( 212 )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例,通过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普遍存在的3种农用化学品甲胺磷、乙草胺和Cu对蚯蚓的单一与复合毒性效应.单一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对蚯蚓均有毒性,它们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甲胺磷>Cu,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07、0.708和118.70mg.kg^-1;同时通过观察可知,乙草胺与Cu以皮肤渗入蚯蚓体的毒性效应较甲胺磷明显.复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Cu与高浓度Cu对甲胺磷的毒性均有增强作用;低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削弱作用,但高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增强作用.可见,三者对土壤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性和土壤健康质量存在潜在危害,同时这几种污染物的共存进一步加大了潜在危害性,且复合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甲胺磷、乙草胺和铜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梁继东, 周启星
    2003, (4):  593-596. 
    摘要 ( 0 )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例,通过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普遍存在的3种农用化学品甲胺磷、乙草胺和Cu对蚯蚓的单一与复合毒性效应.单一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对蚯蚓均有毒性,它们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甲胺磷>Cu,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07、0.708和118.70mg·kg-1;同时通过观察可知,乙草胺与Cu以皮肤渗入蚯蚓体的毒性效应较甲胺磷明显.复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Cu与高浓度Cu对甲胺磷的毒性均有增强作用;低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削弱作用,但高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增强作用.可见,三者对土壤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性和土壤健康质量存在潜在危害,同时这几种污染物的共存进一步加大了潜在危害性,且复合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煤渣—草炭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效果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刘迎湖
    2003, 14(04):  597-600. 
    摘要 ( 353 )   PDF (255KB) ( 96 )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不但具有较高的水力负荷率(54—64cm.^-1),而且对有机物和N、P都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对化粪池出水中的COD、BOD5、NIA4^+-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8%--92%,75%--85%和77%--91%.处理出水中COD、BOD5、NH4^+-N和总P的平均浓度分别小于60、20、25和2.0mg.L^-1.植物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风车草可提高氨氮、总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2%--3%、4%--6%、10%--14%.
    研究论文
    煤渣-草炭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效果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刘迎湖
    2003, (4):  597-600. 
    摘要 ( 0 )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不但具有较高的水力负荷率(54~64cm·d-1),而且对有机物和N、P都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对化粪池出水中的COD、BOD5、NH4+-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8%~92%,75%~85%和77%~91%.处理出水中COD、BOD5、NH4+-N和总P的平均浓度分别小于60、20、25和2.0mg·L-1.植物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风车草可提高氨氮、总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2%~3%、4%~6%、10%~14%.
    研究报告
    不同除草剂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肖红, 周启星, 曹莹, 曹志强
    2003, 14(04):  601-603. 
    摘要 ( 359 )   PDF (205KB) ( 50 )  
    对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丁草胺和农得时的稻田处理研究表明,该配方在常量和倍量下能够较好防除沈阳地区稻田杂草,药后35d对杂草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0%和90%以上,但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杂草一定程度表现出抗性;在不施用除草剂和施用半量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竞争使水稻在株高和分蘖等方面部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水稻产量分别下降36.01%和54.80%,主要是因为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减少;除草剂狭义经济效益良好.
    研究论文
    不同除草剂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肖红, 周启星, 曹莹, 曹志强
    2003, (4):  601-603. 
    摘要 ( 0 )  
    对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丁草胺和农得时的稻田处理研究表明,该配方在常量和倍量下能够较好防除沈阳地区稻田杂草,药后35d对杂草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0%和90%以上,但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杂草一定程度表现出抗性;在不施用除草剂和施用半量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竞争使水稻在株高和分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水稻产量分别下降36.01%和54.80%,主要是因为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减少;除草剂狭义经济效益良好.
    研究报告
    温度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影响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14(04):  604-608. 
    摘要 ( 406 )   PDF (386KB) ( 114 )  
    综述了温度对土壤产甲烷和氧化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温度主要通过土壤中产甲烷菌的优势菌发生更替来改变土壤的产甲烷能力.较高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乙酸和H2/CO2都能利用的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使得土壤处于较高的产甲烷状态.较低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只能利用乙酸的甲烷毛菌(Methanosaetaceae)为主,土壤形成甲烷的能力相对较弱.温度提高可以显著地增加甲烷的产生,Q10为1.5—28,平均4.1,但是温度效应明显受控于底物浓度,提高底物浓度降低了产甲烷菌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应地增加了度效应,因此在较低温条件下提高底物浓度可以促进甲烷的产生.温度对大气甲烷氧化的影响弱于产甲烷,甲烷氧化菌较少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即便在较低温条件下,土壤也具有一定的氧化大气甲烷能力,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甲烷氧化菌对大气甲烷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论文
    温度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影响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4):  604-608. 
    摘要 ( 0 )  
    综述了温度对土壤产甲烷和氧化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温度主要通过土壤中产甲烷菌的优势菌发生更替来改变土壤的产甲烷能力.较高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乙酸和H2/CO2都能利用的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使得土壤处于较高的产甲烷状态.较低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只能利用乙酸的甲烷毛菌(Methanosaetaceae)为主,土壤形成甲烷的能力相对较弱.温度提高可以显著地增加甲烷的产生,Q10为1.5~28,平均4.1,但是温度效应明显受控于底物浓度,提高底物浓度降低了产甲烷菌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应地增加了度效应,因此在较低温条件下提高底物浓度可以促进甲烷的产生.温度对大气甲烷氧化的影响弱于产甲烷,甲烷氧化菌较少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即便在较低温条件下,土壤也具有一定的氧化大气甲烷能力,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甲烷氧化菌对大气甲烷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报告
    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
    田春杰, 陈家宽, 钟扬
    2003, 14(04):  609-612. 
    摘要 ( 379 )   PDF (311KB) ( 69 )  
    近年来,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特别是rB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在遗传信息同源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为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点.它不但可以作为微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手段,而且为多样性保护中优先秩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定了目标,即最大程度地保护系统发育关系中所包含的信息.本文对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简要评述.
    研究论文
    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
    田春杰, 陈家宽, 钟扬
    2003, (4):  609-612. 
    摘要 ( 0 )  
    近年来,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特别是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在遗传信息同源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为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点.它不但可以作为微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手段,而且为多样性保护中优先秩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定了目标,即最大程度地保护系统发育关系中所包含的信息.本文对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简要评述.
    研究报告
    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张勇, 曾明, 熊丙全, 杨晓红
    2003, 14(04):  613-617. 
    摘要 ( 395 )   PDF (372KB) ( 140 )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特定的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协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植物表现一定的菌根依赖性,在植株根系发育过程中如能与适宜的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菌根结构,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丛枝菌根是最普遍的类型.丛枝菌根帮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及病虫害,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可减少化学肥料、杀虫剂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生态不利的化学物质施用量.丛枝菌根共生体可加速根系生长,提高对移动性低的无机离子吸收,加速养分循环利用,增强植物对不良胁迫(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耐受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植物群体的多样性.文章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特征,丛枝菌根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丛枝菌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生态意义及其应用潜力.
    研究论文
    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张勇, 曾明, 熊丙全, 杨晓红
    2003, (4):  613-617. 
    摘要 ( 0 )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特定的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协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植物表现一定的菌根依赖性,在植株根系发育过程中如能与适宜的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菌根结构,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丛枝菌根是最普遍的类型.丛枝菌根帮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及病虫害,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可减少化学肥料、杀虫剂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生态不利的化学物质施用量.丛枝菌根共生体可加速根系生长,提高对移动性低的无机离子吸收,加速养分循环利用,增强植物对不良胁迫(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耐受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植物群体的多样性.文章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特征,丛枝菌根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丛枝菌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生态意义及其应用潜力.
    研究报告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进展
    俞慎, 何振立, 黄昌勇
    2003, 14(04):  618-622. 
    摘要 ( 455 )   PDF (385KB) ( 194 )  
    通过对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的进程和研究进展的归纳综述,分析了该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其可能原因.认为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学过程的重金属胁迫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从实验室、田间试验和实地监测得到的结果间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使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的研究丧失了其科学指导意义,并且在实地监测研究中缺乏相应的“精确”对照;二是在重金属的胁迫下土壤微生物不但数量有消长,而且区系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用于校园微生物区系结构变化的手段(PLFA、BI—OLOG和DNA等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并需要昂贵的设备,难以普及,需发展一些可广泛普及的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平板分离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三是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产生胁迫的形态、离子效应和根际效应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和探讨;四是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重金属胁迫的表征体系尚未建立.
    研究论文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进展
    俞慎, 何振立, 黄昌勇
    2003, (4):  618-622. 
    摘要 ( 0 )  
    通过对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的进程和研究进展的归纳综述,分析了该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其可能原因.认为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学过程的重金属胁迫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从实验室、田间试验和实地监测得到的结果间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使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的研究丧失了其科学指导意义,并且在实地监测研究中缺乏相应的“精确”对照;二是在重金属的胁迫下土壤微生物不但数量有消长,而且区系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用于检测微生物区系结构变化的手段(PLFA、BIOLOG和DNA等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并需要昂贵的设备,难以普及,需发展一些可广泛普及的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平板分离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三是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产生胁迫的形态、离子效应和根际效应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和探讨;四是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重金属胁迫的表征体系尚未建立.
    研究报告
    污水渗滤湿地处理系统技术的研究进展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2003, 14(04):  623-626. 
    摘要 ( 325 )   PDF (306KB) ( 113 )  
    由于渗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很高的净化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基建投资和处理成本,目前正渐渐在许多国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论述了渗滤湿地的构造与渗滤介质、N和P的去除过程与净化机理、技术性能、现行的设计方法、运行与调控机制、土壤堵塞问题与解决途径、垂直流与水平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组合及其在不同类型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等.最后,探讨了这一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研究论文
    污水渗滤湿地处理系统技术的研究进展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2003, (4):  623-626. 
    摘要 ( 0 )  
    由于渗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很高的净化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基建投资和处理成本,目前正渐渐在许多国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论述了渗滤湿地的构造与渗滤介质、N和P的去除过程与净化机理、技术性能、现行的设计方法、运行与调控机制、土壤堵塞问题与解决途径、垂直流与水平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组合及其在不同类型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等.最后,探讨了这一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研究报告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李文学, 陈同斌
    2003, 14(04):  627-631. 
    摘要 ( 340 )   PDF (378KB) ( 75 )  
    与普通植物相比,超富集植物在地上部富集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可以正常生长,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已经成为当前植物逆境生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人,关于重金属离子富集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与酵母突变株功能互补克隆到了多条编码微量元素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有机酸或氨基酸等含巯基物质与重金属富集之间的可能关系.本文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简要评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整合及区室化的机制.
    研究论文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李文学, 陈同斌
    2003, (4):  627-631. 
    摘要 ( 0 )  
    与普通植物相比,超富集植物在地上部富集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可以正常生长,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已经成为当前植物逆境生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关于重金属离子富集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与酵母突变株功能互补克隆到了多条编码微量元素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有机酸或氨基酸等含巯基物质与重金属富集之间的可能关系.本文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简要评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螯合及区室化的机制.
    研究报告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
    邬飞波, 张国平
    2003, 14(04):  632-636. 
    摘要 ( 341 )   PDF (417KB) ( 77 )  
    综述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有毒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而且严重威胁农产品的安全性.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积累在种间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螯合肽(PC)的合成是植物对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耐性基因型合成较多的PC谷胱苷肽是合成PC的前体,PC可与重金属螯合,并进一步转运至液泡贮存,使细胞质的重金属浓度降低,从而达到解毒效果.重金属诱导植物合成PC的遗传机理和生化途径有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cD-敏感型拟南芥突变体Cad1—1(缺失GSH)和Cad2-1(缺失PC合成诱导酶)的分离及相关研究,佐证了PC在Cd—解毒中起关键作用.对PC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或水体的植物修复和农作物安全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研究论文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
    邬飞波, 张国平
    2003, (4):  632-636. 
    摘要 ( 0 )  
    综述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有毒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而且严重威胁农产品的安全性.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积累在种间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螯合肽(PC)的合成是植物对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耐性基因型合成较多的PC.谷胱甘肽是合成PC的前体,PC可与重金属螯合,并进一步转运至液泡贮存,使细胞质的重金属浓度降低,从而达到解毒效果.重金属诱导植物合成PC的遗传机理和生化途径有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Cd-敏感型拟南芥突变体Cad1-1(缺失GSH)和Cad2-1(缺失 PC合成诱导酶)的分离及相关研究,佐证了PC在Cd-解毒中起关键作用.对PC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或水体的植物修复和农作物安全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研究报告
    鼎湖山马尾松径向生长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侯爱敏, 周国逸, 彭少麟
    2003, 14(04):  637-639. 
    摘要 ( 355 )   PDF (213KB) ( 49 )  
    研究论文
    鼎湖山马尾松径向生长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侯爱敏, 周国逸, 彭少麟
    2003, (4):  637-639.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毛果苔草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长或鞘高分形特征
    何池全, 赵魁义
    2003, 14(04):  640-642. 
    摘要 ( 354 )   PDF (194KB) ( 61 )  
    研究论文
    毛果苔草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长或鞘高分形特征
    何池全, 赵魁义
    2003, (4):  640-642. 
    摘要 ( 0 )  
    混栽杨树-刺槐间磷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
    贺伟, 贾黎明, 郝宝刚, 文学军, 翟明普
    2003, (4):  481-486. 
    摘要 ( 839 )   PDF (1134KB) ( 352 )  
    应用32P同位素示踪法,人工接种VA菌根菌(Glomus mosseae),对种植在根箱中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cv.‘I214')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苗木进行了树种间P素养分转移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5室根箱中,接种VA菌根菌的杨树一侧,菌根侵染率为34%,根箱隔网另一侧的刺槐根系侵染率为26%,而对照的杨树和刺槐根系侵染率均为零.在杨树一侧施放射性同位素32P,施用后第14~27天,刺槐一侧的放射性同位素值,处理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根箱中的杨树和刺槐根系间观察到菌丝连接,表明人工接种VA菌根菌能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产生菌丝桥,菌丝桥可以在杨树和刺槐根系间传递P素.养分转移定量分析表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是树种间P素转移的主要途径,其转移P素量占转移总量的62%;菌根菌等微生物活动及其与根系接触和根系分泌物两种途径的交互作用占38%;菌丝桥通过隔网发挥的作用仅表现为一种趋势.
    两个林分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空间格局的定量比较
    韩有志, 王政权
    2003, (4):  487-492. 
    摘要 ( 877 )   PDF (875KB) ( 344 )  
    依据地统计理论和方法,采取规则网格数据结构的空间取样设计,在树种组成、林分密度及林下植被等均不相同的两个林分中设置样地,对水曲柳土壤种子库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曲柳杨树等混生的样地1,种子库密度较大(158.1±96.7个·m-2),异质性程度较高(C0+C=0.549),格局尺度相对较大(4.52m),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变异高达89.4%,随机变异仅占10.6%,格局变异呈现较高的自相似性(分数维值D=1.728~1.865).在水曲柳纯林中的样地2,种子库密度较小(57.4±44.7个·m-2),异质性程度较低(C0+C=0.125),且主要体现在相对较小的尺度范围内(2.59m),空间自相关变异占56.8%,随机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D=1.906~1.960).两样地之间种子库空间格局表现的尺度范围、强度及空间结构等有显著差异,林分空间异质性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热带雨林三种树苗叶片光合机构对光强的适应
    蔡志全, 曹坤芳, 冯玉龙, 冯志立
    2003, (4):  493-496. 
    摘要 ( 836 )   PDF (695KB) ( 344 )  
    对生长在不同光强(自然日光的8%,25%,50%)下西双版纳热带雨林3种木本植物团花(Anthocephalus chinensis)、玉蕊(Barringtonia pendala)和藤黄(Garcinia hanburyi)幼苗光合机构的研究表明,随着生长光强的升高,植物叶片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净光合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而表观量子效率(AQY)、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下降.在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随着光强的升高而升高,而过氢化物酶(CAT)活性与生长光强的变化不一致.抗坏血酸(AsA)含量随着光强的升高而急剧上升,最能反映PFD的变化.可以认为,除与叶黄素循环有关的热耗散增大之外,植物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加强也是响应强光的一种保护措施.
    新建果园几种作物间种模式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研究
    曾馥平, 王克林, 李玲, 苏以荣, 肖润林, 蒙冠禧, 韦政社
    2003, (4):  497-501. 
    摘要 ( 894 )   PDF (249KB) ( 355 )  
    从荒坡地新建果园10多种农作物间种模式中筛选出5种优化模式,分析和评价了各种种植模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随着重复种植的增加,5种间种模式土壤有机质年增加5%~20%,全氮年增加7%~40%,全磷年增加8%~70%,全钾年增加15%~80%;水土保持最好的是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辣椒西红柿和旱稻红萝卜,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37.56%、37.30%和22.40%、9.28%、24.11%、21.60%、15.93%;在5种模式中,生物量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100276kg·hm-2,其次是花生秋大豆,年均达到77026kg·hm-2;而生产力最高的是花生秋大豆,达到15619kg·hm-2,其次是西红柿白菜,为15394kg·hm-2;投能效率最高的是辣椒西红柿,年均达到3.06,其次为西红柿白菜、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旱稻红萝卜,分别为2.16、2.15、2.06和0.71.同时,有机、无机能输入效应表明,以生物能为主源输入进行转化利用太阳光能和水土资源,维护了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盈余,生态效益较高.
    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模糊决策系统
    朱立武, 李绍稳, 孔娟娟, 贾兵
    2003, (4):  502-506. 
    摘要 ( 871 )   PDF (300KB) ( 235 )  
    以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活动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等作为区划决策的重要指标,综合年降水量、最低气温≤-9℃年平均日数及地貌与海拔、水体调节、冷风屏障和土壤营养丰度、pH值等立地条件,建立了北缘地区柑桔生态区划决策系统.引入L-R型模糊数,确立了模糊识别模式,并把模糊推理模型放在知识库里,将精确推理与模糊推理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复合推理,使决策系统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以安徽柑桔生态区划为例,对系统进行了验证.本系统的开发为北缘地区发展柑桔生产提供了决策工具.
    新垦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有效性研究
    苏以荣, 黄宇, 王克林
    2003, (4):  507-511. 
    摘要 ( 889 )   PDF (670KB) ( 260 )  
    针对南方红壤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未开垦的自然植被为对照,对桂西北环境移民示范区不同季节(旱季和雨季)一次性降雨前1d及降雨后4h、2d、4d、6d及8d新垦蔗地(中坡、下坡、谷地)0~20cm、20~40cm、40~60cm3个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雨后谷地蔗地的土壤有效水分增量几乎与降雨量相同,而中坡蔗地与未开垦的自然植被土壤有效水分增量仅相当于降雨量的80%.雨季雨后0~60cm土壤层次中土壤有效水分分布均匀,旱季主要集中在表层.雨季一次性降雨后各处理及各土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旱季3个新垦蔗地间无明显差异,3个土层以表层土壤有效水分饱和度最高,亚表层与心土层差异不明显.无论雨季还是旱季,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都以自然植被处理为最低,由于雨季正是作物生长旺季,其0~60cm土层土壤有效水分的消耗速率比旱季快,按照旱季雨后8d土壤有效水分的平均消耗速率,15d内0~60cm土层的有效水分将消耗殆尽.
    丘陵赤红壤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计算模型
    郭庆荣, 张秉刚, 钟继洪, 谭军, 骆伯胜, 黄湘兰
    2003, (4):  512-514. 
    摘要 ( 944 )   PDF (377KB) ( 291 )  
    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蒸散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性变化,月蒸散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0.80~15.41倍,湿季期(3~9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77%,旱季期(10月~次年2月),蒸散量约占年蒸散总量的23%.揭示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年降雨总量、3~9月的降雨量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而10月~次年2月的降雨量不足以满足蒸散的需求,蒸散将消耗土壤水库贮水的规律.以修正的彭曼公式为基础,建立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区蒸散量的计算模型.通过试验实测值与模型计算值的比较,证明计算模型的可靠性程度是非常满意的.
    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李洪建, 王孟本, 柴宝峰
    2003, (4):  515-519. 
    摘要 ( 974 )   PDF (617KB) ( 527 )  
    对晋西北砖窑沟流域荒地7年土壤水分定位观测表明,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一般年份生长期土壤水分动态可分为3个时段:1)春末夏初土壤水分消耗期;2)夏末秋初土壤水分蓄积期和3)秋末冬初土壤水分消耗期.0~300cm土层水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测定序号的关系方程为:1)直线型(1988,1990),2)指数型(1992,1995)和3)抛物线型(1993).以150cm为界,下部土壤水分与上部的比大于1.不同降水年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的关系方程均为三次抛物线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300cm内的土壤水分剖面可分为活跃层(200cm以上)、过渡层(200~250cm)和稳定层(250cm以下).各层深度随降水量及其分配的不同而变化.不同降水年荒地土壤水分的方差分析总体差异显著,但各组间的均值配对比较结果不同.特涝年的荒地土壤水分与其它年份差异均显著.荒地与柠条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但与河北杨林地和小叶杨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本文采用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助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和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定量比较.
    西部干旱区生态需水的规律及特点——以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为例
    王让会, 卢新民, 宋郁东, 樊自立, 马英杰
    2003, (4):  520-524. 
    摘要 ( 899 )   PDF (679KB) ( 397 )  
    天然植被蒸散耗水量小,水分有效利用程度高,生态需水可塑性及水质变幅较大等是生态需水的主要特点.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是指大西海子以下自然植被的需水量.即地下水位恢复总水量和全河段生态总维持水量,前者主要包括水位恢复水量、侧向排泄量及河道蒸发水量.2005年泄水目标为阿尔干,生态总需水量为恢复大西海子至阿尔干地下水的总水量,该水量为13.20×108m3,年均需水量为2.64×108m3.2010年泄水目标及植被保护目标都是台特玛湖,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恢复阿尔干至台特玛湖段地下水位的水量以及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维持水量,该水量为18.32×108m3,年均需水量为3.66×108m3.2010~2030年的生态总需水量包括每年维持大西海子至台特玛湖段生态的总维持水量,同时也包括增加植被18.67×104hm2所需要的水量,20年生态总需水量为139.00×108m3,年均需水量为6.95×108m3.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生态用水,是干旱区生态建设的关键.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管理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黄进勇, 王兆骞
    2003, (4):  525-529. 
    摘要 ( 807 )   PDF (346KB) ( 274 )  
    根据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和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的经验,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有关自然资源背景、农业生产水平、生态环境与工程技术等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所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信息数据库,可快速方便地提供各生态农业县相关信息或知识的查询或编辑.在此基础上,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推理方法建立了生态农业模式区域决策的知识库体系模型,并利用Visual C++语言初步开发出生态农业模式的区域决策支持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的决策推荐.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张文辉, 李红, 李景侠, 卢志军, 刘国彬
    2003, (4):  530-534. 
    摘要 ( 808 )   PDF (885KB) ( 439 )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甘肃民勤绿洲的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宋冬梅, 肖笃宁, 张志城, 曹宇, 马明国, 王建华, 王建
    2003, (4):  535-539. 
    摘要 ( 905 )   PDF (813KB) ( 438 )  
    应用GIS、RS技术与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研究了甘肃省民勤绿洲近14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该绿洲的各类景观拼块体在此期间发生了十分复杂的时空转换,荒漠化过程与开荒过程同时存在,绿洲毁林、毁草开荒过程主要发生在1994~1998年期间,并集中分布在绿洲南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带,土地弃耕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98~2001年期间,集中分布在绿洲北部水资源条件较差地带;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的下降与蔓延度指数的上升表明了人类对绿洲景观改造程度的不断加强,绿洲仍然维持着以耕地与居民地为主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绿洲景观的空间格局,水资源条件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景观结构的演变.
    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研究
    臧淑英, 万鲁河, 周道玮
    2003, (4):  540-544. 
    摘要 ( 966 )   PDF (675KB) ( 408 )  
    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助于大型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流域的景观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获得了4个景观生态评价类型.其中,良好状态的景观生态类型占全流域面积的比重最大,为36%,一般状态次之,为31%;较差状态和理想状态分别为17%和16%.并按景观空间生态结构,将全流域规划与设计为3个景观功能区,即农业景观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发展方向为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其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等退化过程为主,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发展利用的方向;森林景观功能区,森林资源的合理采伐利用、林种的空间优化配置、森林的抚育以及天然林的保护成为该区发展的主要方向.
    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乳悬剂对甘蓝上桃蚜的田间控制效果
    应盛华, 冯明光, 许寿涛, 马再波
    2003, (4):  545-548. 
    摘要 ( 978 )   PDF (234KB) ( 321 )  
    利用液酵法生产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菌株的分生孢子粉,配制成含孢量为1010个·ml-1的孢子乳悬剂I,在此基础上按1%(W/V)的比例添加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而得孢子乳悬剂Ⅱ.于2001年7月对两种孢子乳悬剂在云南昆明进行了自然条件下甘蓝上桃蚜(Myzus persicae)的田间小区(5.5m×4.8m)药效试验,各3个浓度(含孢量分别为107、106及105个·ml-1常规喷雾处理,重复设清水喷雾对照,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在喷菌后连续28d的田间蚜虫密度定期抽样调查中,乳悬剂Ⅱ的1000倍稀释液喷雾有效抑制了蚜虫数量增长,喷后第7~28天防效始终在90%以上.乳悬剂I的相同稀释液喷雾对桃蚜的控制略逊于乳悬剂Ⅱ,但喷后第7天的相对防效也达到85%,此后维持防效70%以上达两周,第24天和28天才分别降至64.4%和52.6%.用含孢量106和105个·ml-1的菌液喷雾,乳悬剂I仍表现出明显的控蚜效果,而添加微量吡虫啉的乳悬剂II的控蚜效果总是优于同一浓度下的乳悬剂I.昆明地区夏季温和而多小雨的气候有利于孢子乳悬剂发挥作用.
    棉蚜及其捕食性天敌时空生态位研究
    缪勇, 邹运鼎, 孙善教, 叶成瑞, 李桃春, 叶世炉, 邢建国
    2003, (4):  549-552. 
    摘要 ( 859 )   PDF (206KB) ( 362 )  
    研究结果表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棉蚜种群的发生有高峰期明显和全株为害的特点.棉蚜的时动空间生态位宽度与种群密度无相关性,说明棉蚜的为害较复杂.捕食性天敌中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的时空生态位宽度较大,说明它们发生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八斑球腹蛛和龟纹瓢虫与棉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八斑球腹蛛和草间小黑蛛与棉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较大.与棉蚜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八斑球腹蛛>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其它天敌合计>三色长蝽>三突花蛛>小花蝽,这一结果同棉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相一致,表明捕食性天敌与棉蚜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与天敌的捕食作用密切相关.
    栖息环境和种间竞争对中华蜜蜂群体分布的影响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4):  553-556. 
    摘要 ( 922 )   PDF (216KB) ( 312 )  
    在植被结构和生态条件不同的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及淮北平原,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种间竞争的生存竞争等因素是影响中蜂群体分布的主要因素.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自然植被完整,生态条件好,蜜粉源植物丰富,中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区域广,分布密度高,中蜂蜂王自然交配极少受到干扰,种间竞争处于优势,是中蜂栖息与繁衍的理想场所.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自然植被少,生态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蜜粉源植物种类少,花期短而集中,中蜂蜂王自然交配受到意蜂雄蜂干扰,种间竞争处于劣势,中蜂群体数量锐减,分布区域缩小,群体分布密度大幅度下降,淮北平原比江淮地区更显著.
    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
    许雪峰, 计翔
    2003, (4):  557-561. 
    摘要 ( 873 )   PDF (2013KB) ( 327 )  
    研究了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成体个体大小(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雄体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存在,成体头部两性异形比幼体(包括孵出幼体)更为显著,雄性较大的头部与其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有关.两性头部总体上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长和头宽与SVL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有显著的变化.孵出幼体有相对较大的头部,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相对头部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不同性别和大小的山地麻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此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并有利于减缓两性个体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海南文昌鸡若干种质特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耿照玉, 张云芳
    2003, (4):  562-564. 
    摘要 ( 927 )   PDF (192KB) ( 301 )  
    对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文昌鸡若干种质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RAPD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与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文昌母鸡羽毛以棕褐色、黄褐色和黄麻色为主,占群体80.83%;公鸡以红色、背翼部夹杂黑羽为主,占群体71.96%.文昌鸡的胫色大多为黄色.文昌鸡的生长速度比其它生态类型鸡种较慢,40周龄公母鸡的体重、体斜长和胫长也较小,明显具有热带亚热带生态特征.文昌鸡性早熟,母鸡127d产蛋率5%,182d产蛋率50%,300d产蛋量73个,平均蛋重37.6±3.2g.对文昌鸡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鸡群个体或群体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071~0.9699,表明文昌鸡的同源性普遍高于内地其它鸡种,保持了品种的纯度.
    三个品系角突臂尾轮虫生长和发育的比较研究
    胡好远, 席贻龙, 耿红
    2003, (4):  565-568. 
    摘要 ( 845 )   PDF (1137KB) ( 240 )  
    以浓度为2.4×106cells·ml-1的斜生栅藻为食物,在25℃下,对采自青岛、广州与芜湖等品系的角突臂尾轮虫的胚胎发育、生殖前期和最小世代时间等个体发育阶段历时以及幼体和成体的个体大小、卵体积和相对卵体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生殖前期历时和最小世代时间等在品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芜湖品系具有最长的胚胎发育时间,其次为广州品系和青岛品系;青岛品系的生殖前期最长,广州品系最短;而最小世代时间以广州品系最小,青岛品系和芜湖品系次之,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品系轮虫胚胎发育时间具有随其相对卵体积的增大而缩短的趋势.同一年龄段各品系间的轮虫幼体体积均有显著差异,且均以芜湖品系为最大.三品系轮虫个体幼体体积与其年龄间均呈曲线相关;刚孵化出的幼体体积与其成体间差异在芜湖品系达244.24%,青岛和广州品系分别为182.89%和156.28%.轮虫成体的个体大小、卵大小和相对卵大小在品系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舟山渔场主要渔业资源利用现状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4):  569-572. 
    摘要 ( 1005 )   PDF (483KB) ( 430 )  
    用主成分分析对我国舟山渔场9个主要渔业种类的资源变动特征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黄鱼、小黄鱼等9种主要渔业资源可分为已经衰退的资源、已经充分利用的资源、处于利用中期的资源和开发期的资源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墨鱼(Sepiella maindroni rochebrune)已进入衰退期;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Decapterus maruadsi)已处于充分利用期;鳗鱼(Muraenesox cin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鲳鱼(Pampus)正处于增长期;虾蟹类处于开发期.因此,根据资源的现状,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重茬胁迫下硒对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和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于颖, 刘元英, 罗盛国, 彭显龙
    2003, (4):  573-576. 
    摘要 ( 912 )   PDF (467KB) ( 413 )  
    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低浓度施Se对重茬胁迫下大豆叶绿体超微结构及大豆叶片中Mg、Fe、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盆栽试验施Se量小于0.50mg·kg-1,田间小区试验施Se量小于300g·hm-2时,施Se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大豆叶片的Mg、Fe和Mn含量.在盆栽试验中,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g、Fe的含量呈正比,而施Se量与大豆叶片中Mn含量之间的关系很难确定.同时,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盆栽试验中重茬胁迫下,施Se可使大豆叶绿体膜结构保持完好,而不施Se对照的叶绿体发生膨胀,基粒消失,甚至转化成了黄化体.可以认为,低浓度施Se能缓解大豆重茬胁迫所造成的过氧化损伤,使大豆生长较为正常.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根活力的影响
    陈素华, 孙铁珩, 周启星
    2003, (4):  577-580. 
    摘要 ( 923 )   PDF (608KB) ( 457 )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法,以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其根生长及活力的影响;借助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Cu、Zn、Cd和Pb4种重金属对根活力的毒性、两两重金属间的联合作用以及各重金属的边际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对根活力的影响顺序为Pb>Cu>Cd>Zn;Cu与Cd、Cu与Zn、Zn与Cd以及Cd与Pb元素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在0~20mg·L-1浓度范围内,Cu和Zn两元素在最小浓度时的边际效应值最大,Cd和Pb两元素的边际效应最大值却出现在最高浓度处.
    短期菲胁迫对大豆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刘宛, 李培军, 周启星,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海荣
    2003, (4):  581-584. 
    摘要 ( 882 )   PDF (519KB) ( 399 )  
    研究了不同浓度(0~200μg·g-1)菲胁迫和恢复培养后大豆幼苗生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0μg·g-1菲处理5d后大豆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但幼苗恢复培养后经短暂停滞期后仍可恢复生长.菲污染对大豆幼苗SOD活性变化的剂量效应关系的作用形式比较复杂,胁迫2d时为线性关系,胁迫5d和8d时为抛物线型.在菲处理前期(2d),幼苗SOD活性被100和200μg·g-1菲显著诱导[分别为对照的1.15倍(P<0.05)和1.26倍(P<0.01)].菲暴露8d时,SOD活性显著降低,200μg·g-1菲处理组SOD活性为对照的88%(P<0.05).菲处理5d后恢复培养2d和4d,50和1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得到恢复,而200μg·g-1菲处理组幼苗SOD活性仍明显高于对照(P<0.05).试验亦反映出,100和200μg·g-1菲处理5d和8d,幼苗MDA含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P<0.05和P<0.01).可以认为,SOD活性可作为大豆幼苗遭受短期菲胁迫的生物标记物.
    氯苯胁迫对蚕豆幼苗生长和细胞分裂的影响
    刘宛, 周启星, 李培军, 孙铁珩, 台培东, 许华夏, 张春桂, 张海荣
    2003, (4):  585-588. 
    摘要 ( 883 )   PDF (728KB) ( 297 )  
    研究了1,2,4三氯苯(TCB)对蚕豆幼苗生长、根尖细胞分裂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CB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蚕豆幼苗根长的生长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降低甚至停止.TCB诱发蚕豆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畸变和结构畸变.50~100μg·g-1TCB胁迫12~24h,蚕豆根尖染色体的主要损伤形式为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和不均匀排列,其出现百分率达1.0%~10.3%.300μg·g-1TCB胁迫12~96h,蚕豆根尖细胞中染色体粘连(S)、S+染色体断裂(S+B)、S+染色体环(S+R)、S+染色体不均匀排列(S+A)及S+染色体桥(S+Be)出现的百分率达47.9%~88.9%,各种类型染色体断裂出现的百分率仅为18.1%~29.6%,说明蚕豆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作为TCB土壤污染监测的敏感生物监测指标.
    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的影响
    王曙光, 林先贵, 尹睿
    2003, (4):  589-592. 
    摘要 ( 971 )   PDF (502KB) ( 363 )  
    在温室进行盆栽试验,以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为研究对象,以豇豆(Pigna sinensis)为宿主植物,分别接种AM真菌Acaulospora lavis(光壁无梗球囊霉)和Glomus caledonium(苏格兰球囊霉),观察接种AM真菌对植物DBP污染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明显控制了植物对DBP的吸收,降低了植物体内DBP的浓度.在低浓度DBP(4mg·kg-1)土壤处理时,接种Acaulospora lavisGlomus caledonium分别使植物体内DBP浓度比不接种(CK)最大下降32.7%和21.7%;高浓度DBP(100mg·kg-1)土壤处理时,分别比CK最大下降30.5%和30.0%.接种AM真菌还抑制了DBP由植物根系向地上部的迁移,对减轻植物遭受DBP污染起了一定的作用.
    甲胺磷、乙草胺和铜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梁继东, 周启星
    2003, (4):  593-596. 
    摘要 ( 960 )   PDF (575KB) ( 372 )  
    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例,通过滤纸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东北黑土区普遍存在的3种农用化学品甲胺磷、乙草胺和Cu对蚯蚓的单一与复合毒性效应.单一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对蚯蚓均有毒性,它们的毒性顺序为乙草胺>甲胺磷>Cu,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307、0.708和118.70mg·kg-1;同时通过观察可知,乙草胺与Cu以皮肤渗入蚯蚓体的毒性效应较甲胺磷明显.复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Cu与高浓度Cu对甲胺磷的毒性均有增强作用;低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削弱作用,但高浓度Cu对乙草胺的毒性有增强作用.可见,三者对土壤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性和土壤健康质量存在潜在危害,同时这几种污染物的共存进一步加大了潜在危害性,且复合毒性效应与各组浓度组合密切相关.
    煤渣-草炭基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污水的净化效果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刘迎湖
    2003, (4):  597-600. 
    摘要 ( 954 )   PDF (647KB) ( 432 )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不但具有较高的水力负荷率(54~64cm·d-1),而且对有机物和N、P都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对化粪池出水中的COD、BOD5、NH4+-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76%~87%,88%~92%,75%~85%和77%~91%.处理出水中COD、BOD5、NH4+-N和总P的平均浓度分别小于60、20、25和2.0mg·L-1.植物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风车草可提高氨氮、总N和总P的去除率,分别为2%~3%、4%~6%、10%~14%.
    不同除草剂用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
    肖红, 周启星, 曹莹, 曹志强
    2003, (4):  601-603. 
    摘要 ( 844 )   PDF (176KB) ( 350 )  
    对施用不同剂量除草剂丁草胺和农得时的稻田处理研究表明,该配方在常量和倍量下能够较好防除沈阳地区稻田杂草,药后35d对杂草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80%和90%以上,但对水稻株高和分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杂草一定程度表现出抗性;在不施用除草剂和施用半量除草剂的情况下,杂草竞争使水稻在株高和分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但水稻产量分别下降36.01%和54.80%,主要是因为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的减少;除草剂狭义经济效益良好.
    温度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影响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4):  604-608. 
    摘要 ( 1522 )   PDF (738KB) ( 641 )  
    综述了温度对土壤产甲烷和氧化甲烷的影响及其机制.温度主要通过土壤中产甲烷菌的优势菌发生更替来改变土壤的产甲烷能力.较高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乙酸和H2/CO2都能利用的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使得土壤处于较高的产甲烷状态.较低温条件下产甲烷菌以只能利用乙酸的甲烷毛菌(Methanosaetaceae)为主,土壤形成甲烷的能力相对较弱.温度提高可以显著地增加甲烷的产生,Q10为1.5~28,平均4.1,但是温度效应明显受控于底物浓度,提高底物浓度降低了产甲烷菌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应地增加了度效应,因此在较低温条件下提高底物浓度可以促进甲烷的产生.温度对大气甲烷氧化的影响弱于产甲烷,甲烷氧化菌较少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即便在较低温条件下,土壤也具有一定的氧化大气甲烷能力,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甲烷氧化菌对大气甲烷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
    田春杰, 陈家宽, 钟扬
    2003, (4):  609-612. 
    摘要 ( 1056 )   PDF (472KB) ( 503 )  
    近年来,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特别是r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方法,在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克服了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微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在遗传信息同源性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为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点.它不但可以作为微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手段,而且为多样性保护中优先秩序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定了目标,即最大程度地保护系统发育关系中所包含的信息.本文对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特点及其保护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简要评述.
    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张勇, 曾明, 熊丙全, 杨晓红
    2003, (4):  613-617. 
    摘要 ( 975 )   PDF (584KB) ( 579 )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特定的土壤真菌形成的共生体,有利于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协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植物表现一定的菌根依赖性,在植株根系发育过程中如能与适宜的菌根真菌形成良好的菌根结构,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其中丛枝菌根是最普遍的类型.丛枝菌根帮助植物抵御不良环境胁迫及病虫害,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可减少化学肥料、杀虫剂施用量,以减少对环境、生态不利的化学物质施用量.丛枝菌根共生体可加速根系生长,提高对移动性低的无机离子吸收,加速养分循环利用,增强植物对不良胁迫(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耐受力,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植物群体的多样性.文章综述了丛枝菌根真菌生态特征,丛枝菌根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丛枝菌根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体系的生态意义及其应用潜力.
    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进展
    俞慎, 何振立, 黄昌勇
    2003, (4):  618-622. 
    摘要 ( 954 )   PDF (733KB) ( 317 )  
    通过对重金属胁迫下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研究的进程和研究进展的归纳综述,分析了该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其可能原因.认为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学过程的重金属胁迫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从实验室、田间试验和实地监测得到的结果间无法进行比较,从而使实验室和田间试验的研究丧失了其科学指导意义,并且在实地监测研究中缺乏相应的“精确”对照;二是在重金属的胁迫下土壤微生物不但数量有消长,而且区系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但是用于检测微生物区系结构变化的手段(PLFA、BIOLOG和DNA等方法)尚处在探索阶段并需要昂贵的设备,难以普及,需发展一些可广泛普及的新方法来代替传统的平板分离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结构;三是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产生胁迫的形态、离子效应和根际效应尚未得到有效的研究和探讨;四是土壤微生物和微生物过程重金属胁迫的表征体系尚未建立.
    污水渗滤湿地处理系统技术的研究进展
    崔理华, 朱夕珍, 骆世明
    2003, (4):  623-626. 
    摘要 ( 928 )   PDF (543KB) ( 364 )  
    由于渗滤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很高的净化效率和相对较低的基建投资和处理成本,目前正渐渐在许多国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简要论述了渗滤湿地的构造与渗滤介质、N和P的去除过程与净化机理、技术性能、现行的设计方法、运行与调控机制、土壤堵塞问题与解决途径、垂直流与水平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组合及其在不同类型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等.最后,探讨了这一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李文学, 陈同斌
    2003, (4):  627-631. 
    摘要 ( 1203 )   PDF (611KB) ( 366 )  
    与普通植物相比,超富集植物在地上部富集大量重金属离子的情况下可以正常生长,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已经成为当前植物逆境生理研究的热点领域.尤其是近两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引入,关于重金属离子富集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与酵母突变株功能互补克隆到了多条编码微量元素转运蛋白的全长cDNA;也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谷胱甘肽、植物螯合素、金属硫蛋白、有机酸或氨基酸等含巯基物质与重金属富集之间的可能关系.本文从植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角度简要评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螯合及区室化的机制.
    植物螯合肽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
    邬飞波, 张国平
    2003, (4):  632-636. 
    摘要 ( 1104 )   PDF (862KB) ( 638 )  
    综述植物螯合肽的生物合成及其在重金属耐性中的作用.有毒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而且严重威胁农产品的安全性.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和积累在种间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重金属胁迫条件下植物螯合肽(PC)的合成是植物对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耐性基因型合成较多的PC.谷胱甘肽是合成PC的前体,PC可与重金属螯合,并进一步转运至液泡贮存,使细胞质的重金属浓度降低,从而达到解毒效果.重金属诱导植物合成PC的遗传机理和生化途径有赖于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Cd-敏感型拟南芥突变体Cad1-1(缺失GSH)和Cad2-1(缺失 PC合成诱导酶)的分离及相关研究,佐证了PC在Cd-解毒中起关键作用.对PC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或水体的植物修复和农作物安全生产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鼎湖山马尾松径向生长动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侯爱敏, 周国逸, 彭少麟
    2003, (4):  637-639. 
    摘要 ( 848 )   PDF (409KB) ( 332 )  
    毛果苔草种群地上生物量与株长或鞘高分形特征
    何池全, 赵魁义
    2003, (4):  640-642. 
    摘要 ( 889 )   PDF (402KB) ( 2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