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3-06-15
    研究报告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价位分级与生态系统经营对策
    郑景明, 姜凤岐, 曾德慧
    2003, 14(06):  839-844. 
    摘要 ( 375 )   PDF (413KB) ( 42 )  
    引入生态价位概念,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价位划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综合指数由物理环境因素、群落结构组成、干扰状况3方面8个指标构成,包括坡度、土层厚度、土壤母质稳定性、结构盖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更新力指数、优势种寿命和干扰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相应指标的系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布范围划分了3个生态价位类型,即低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1.874;中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874~2.749;高生态价位,综合指数2.749~3.623;对典型样地进行了生态价位分级,分析了各个生态价位类型森林的主要特征,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即高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封禁保护型自然经营,中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生态修复型半自然经营,低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近自然生态重建型经营。
    研究论文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价位分级与生态系统经营对策
    郑景明, 姜凤岐, 曾德慧
    2003, (6):  839-844. 
    摘要 ( 0 )  
    引入生态价位概念,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价位划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综合指数由物理环境因素、群落结构组成、干扰状况3方面8个指标构成,包括坡度、土层厚度、土壤母质稳定性、结构盖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更新力指数、优势种寿命和干扰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相应指标的系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布范围划分了3个生态价位类型,即低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1.874;中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874~2.749;高生态价位,综合指数2.749~3.623;对典型样地进行了生态价位分级,分析了各个生态价位类型森林的主要特征,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即高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封禁保护型自然经营,中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生态修复型半自然经营,低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近自然生态重建型经营.
    研究报告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云杉林林窗特征研究
    刘庆, 吴彦, 吴宁
    2003, 14(06):  845-848. 
    摘要 ( 392 )   PDF (285KB) ( 103 )  
    研究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典型丽江云杉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占林分面积比例冠层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为28.8%和42.5%,干扰频率以林窗密度计算,林窗出现的平均密度为35个·hm^-2左右.林窗大小分布为面积大于100m^2的大林窗约占25%,面积为50~100m^2的中等林窗占41%,面积小于50m。的小林窗占34%.形成林窗最重要的方式是干基和干中折断,其次是枯立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形成木80%以上是丽江云杉,通常直径为40~50cm、高度为15~25m.每个林窗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约占68.8%,5株以上很少,最多为6株.随着林窗面积由大变小,林窗中更新苗木的密度逐渐变大,小林窗中更新木密度约为大林窗的5倍.
    研究论文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云杉林林窗特征研究
    刘庆, 吴彦, 吴宁
    2003, (6):  845-848. 
    摘要 ( 0 )  
    研究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典型丽江云杉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占林分面积比例冠层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为28.8%和42.5%,干扰频率以林窗密度计算,林窗出现的平均密度为35个·hm-2左右.林窗大小分布为面积大于100m2的大林窗约占25%,面积为50~100m2的中等林窗占41%,面积小于50m2的小林窗占34%.形成林窗最重要的方式是干基和干中折断,其次是枯立.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形成木80%以上是丽江云杉,通常直径为40~50cm、高度为15~25m.每个林窗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约占68.8%,5株以上很少,最多为6株.随着林窗面积由大变小,林窗中更新苗木的密度逐渐变大,小林窗中更新木密度约为大林窗的5倍.
    研究报告
    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
    李薪, 胡理乐, 黄汉东, 江明喜
    2003, 14(06):  849-852. 
    摘要 ( 395 )   PDF (260KB) ( 87 )  
    应用立木大小级对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中水丝梨和曼青冈两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的F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丝梨种群Ⅳ级占绝对优势,分别达到79.4%(Q1)和87.4%(Q2),I、Ⅱ级极少甚至缺乏,更新困难,为衰退成熟型;曼青冈种群在两样地中均为I级>Ⅱ级>Ⅲ级>Ⅳ级>V级,为增长型.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但按径级结构分析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有所区别:随径级的增大,水丝梨种群由随机分布到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的集群分布,而曼青冈种群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直至随机分布。
    研究论文
    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
    李新, 胡理乐, 黄汉东, 江明喜
    2003, (6):  849-852. 
    摘要 ( 0 )  
    应用立木大小级对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中水丝梨和曼青冈两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的F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丝梨种群Ⅳ级占绝对优势,分别达到79.4%(Q1)和87.4%(Q1),Ⅰ、Ⅱ级极少甚至缺乏,更新困难,为衰退成熟型;曼青冈种群在两样地中均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为增长型.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但按径级结构分析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有所区别:随径级的增大,水丝梨种群由随机分布到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的集群分布,而曼青冈种群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直至随机分布.
    研究报告
    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
    冯耀宗
    2003, 14(06):  853-857. 
    摘要 ( 339 )   PDF (279KB) ( 336 )  
    通过40余年对人工群落的长期研究,探讨了一层一种的传统橡胶及茶树种植园,两层两种的橡胶-茶叶、橡胶-咖啡人工群落,三层三种的橡胶-萝芙木-千年健人工群落以及多层多种(5个层次100余种经济植物)的人工雨林的不同结构.从生物量、生产力及经济生产力,对群落环境(小气候、土壤等)的保护及改善能力和对自然灾害(如寒害、风害等)的抵抗力3个方面,比较了单一结构与复合结构在3个系统功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小气候中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表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明显影响了系统稳定性.
    研究论文
    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
    冯耀宗
    2003, (6):  853-857. 
    摘要 ( 0 )  
    通过40余年对人工群落的长期研究,探讨了一层一种的传统橡胶及茶树种植园,两层两种的橡胶茶叶、橡胶咖啡人工群落,三层三种的橡胶萝芙木千年健人工群落以及多层多种(5个层次100余种经济植物)的人工雨林的不同结构.从生物量、生产力及经济生产力,对群落环境(小气候、土壤等)的保护及改善能力和对自然灾害(如寒害、风害等)的抵抗力3个方面,比较了单一结构与复合结构在3个系统功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小气候中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表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明显影响了系统稳定性.
    研究报告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和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研究
    张光灿, 刘霞, 贺康宁
    2003, 14(06):  858-862. 
    摘要 ( 364 )   PDF (332KB) ( 119 )  
    采用LI-6200型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LI-1600型稳态气孔计,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侧柏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刺槐与侧柏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在4.5%和4.0%以下为“无效水”;土壤含水量在4.5%~10.0%和4.0%~8.5%阈值内属于“低产低效水”;在10.0%~13.5%和85%~11.0%阈值内为“中产高效水”;在13.5%~17.0%和11.0%~16.0%阈值内属于“高产中效水”;在17.0%~19.0%和16.0%~19.0%阈值内为“中产低效水”;土壤含水量在19.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
    研究论文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和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研究
    张光灿, 刘霞, 贺康宁
    2003, (6):  858-862. 
    摘要 ( 0 )  
    采用LI6200型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LI1600型稳态气孔计,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侧柏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刺槐与侧柏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在4.5%和4.0%以下为“无效水”;土壤含水量在4.5%~10.0%和4.0%~8.5%阈值内属于“低产低效水”;在10.0%~13.5%和8.5%~11.0%阈值内为“中产高效水”;在13.5%~17.0%和11.0%~16.0%阈值内属于“高产中效水”;在17.0%~19.0%和16.0%~19.0%阈值内为“中产低效水”;土壤含水量在19.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
    研究报告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王春梅, 王金达, 刘景双, 张学林, 严登华
    2003, 14(06):  863-866. 
    摘要 ( 374 )   PDF (277KB) ( 49 )  
    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东北林区生态风险问题形成的主要胁迫包括物理胁迫、化学胁迫、生物胁迫和社会胁迫,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0.22、0.11和0.37.东北93个林业局中,轻风险占64.4%,中风险占21.2%,重风险占13.3%。严重风险占1.1%,符合偏正态分布.东北区森林生态风险的地域分异明显,靠近长白山区的森林处于轻风险和中风险等级,向西生态风险越来越重,处于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的林业局主要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必须加强东北区风险管理和森林景观的修复与重建。
    研究论文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王春梅, 王金达, 刘景双, 张学林, 严登华
    2003, (6):  863-866. 
    摘要 ( 0 )  
    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东北林区生态风险问题形成的主要胁迫包括物理胁迫、化学胁迫、生物胁迫和社会胁迫,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0.22、0.11和0.37.东北93个林业局中,轻风险占64.4%,中风险占21.2%,重风险占13.3%,严重风险占1.1%,符合偏正态分布.东北区森林生态风险的地域分异明显,靠近长白山区的森林处于轻风险和中风险等级,向西生态风险越来越重,处于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的林业局主要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必须加强东北区风险管理和森林景观的修复与重建.
    研究报告
    高温胁迫对柑橘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活性的影响
    郭延平, 周慧芬, 曾光辉, 张良诚
    2003, 14(06):  867-870. 
    摘要 ( 415 )   PDF (198KB) ( 232 )  
    用红外CO2分析仪和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结果表明,与常温(25℃)相比,高温胁迫(38~40℃)使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Fv/Fm及ETR下降,Fo升高.胁迫25d后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分别下降55.6%和39.8%.Fv/Fm下降22.0%和6.7%,ETR下降55.0%和41.5%,Fo分别上升了113.8%和14.9%.柑橘经高温胁迫后,在25℃下处理10d,叶片的Pn、Fv/Fm、Fo及ETR恢复明显.这些结果说明柑橘的光合速率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失活有关.
    研究论文
    高温胁迫对柑橘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活性的影响
    郭延平, 周慧芬, 曾光辉, 张良诚
    2003, (6):  867-870. 
    摘要 ( 0 )  
    用红外CO2分析仪和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结果表明,与常温(25℃)相比,高温胁迫(38~40℃)使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Fv/FmETR下降,Fo升高.胁迫25d后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分别下降55.6%和39.8%,Fv/Fm下降22.0%和6.7%,ETR下降55.0%和41.5%,Fo分别上升了113.8%和14.9%.柑橘经高温胁迫后,在25℃下处理10d,叶片的PnFv/FmFoETR恢复明显.这些结果说明柑橘的光合速率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失活有关.
    研究报告
    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效应的影响
    李国旗, 安树青, 张纪林, 李瑾, 王云静, 孙经林
    2003, 14(06):  871-874. 
    摘要 ( 441 )   PDF (259KB) ( 110 )  
    研究了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杨树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OD活性受盐胁迫影响在休眠期和生长期有不同的表现.处于休眠期的杨树,在较低的土壤含盐量下,随着含盐量的升高,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含盐量0.024%→0.094%→0.145%,POD活性的变化83.7→132.1—63.2units·min^-1·g^-1FW;而生长期的杨树,POD活性受到盐胁迫的抑制而降低,当含盐量0.036%→0.289%逐步升高时,POD活性405.2→107.2units·min^-1·g^-1FW逐步降低.盐胁迫下杨树的解剖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当含盐量0.036%→0.125%→0.289%升高,早材和晚材导管直径变化分别为41.8→56.6→43.4μm和29.1→33.1→33.1μm;早材和晚材导管频率的变化分别为141.8→113.8→144.2个·mm^-2和160.0→134.8→206.7个·mm^-2.含盐量0.0365→0.289%升高,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为693.8→570.4μm和14.9→13.5μm.
    研究论文
    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效应的影响
    李国旗, 安树青, 张纪林, 李瑾, 王云静, 孙经林
    2003, (6):  871-874. 
    摘要 ( 0 )  
    研究了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杨树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OD活性受盐胁迫影响在休眠期和生长期有不同的表现.处于休眠期的杨树,在较低的土壤含盐量下,随着含盐量的升高,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含盐量0.024%→0.094%→0.145%,POD活性的变化83.7→132.1→63.2units·min-1·g-1FW;而生长期的杨树,POD活性受到盐胁迫的抑制而降低,当含盐量0.036%→0.289%逐步升高时,POD活性405.2→107.2units·min-1·g-1FW逐步降低.盐胁迫下杨树的解剖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当含盐量0.036%→0.125%→0.289%升高,早材和晚材导管直径变化分别为41.8→56.6→43.4μm和29.1→33.1→33.1μm;早材和晚材导管频率的变化分别为141.8→113.8→144.2个·mm-2和160.0→134.8→206.7个·mm-2.含盐量0.0365→0.289%升高,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为693.8→570.4μm和14.9→13.5μm.
    研究报告
    日本中部10种树木叶片中氮和磷的季节变化及其转移
    薛立, 罗山, 谭天泳
    2003, 14(06):  875-878. 
    摘要 ( 401 )   PDF (266KB) ( 49 )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对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储、具柄冬青、铁冬青、红楠和海桐及落叶阔叶树种袍栎、栓皮栎、日本朴、银杏和日本树五加的叶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中,常绿阔叶树种中的日本米储和铁冬青的新叶和老叶的N和P含量呈现初期高、中期较低、后期上升的趋势;具柄冬青和海桐新叶的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米储和铁冬青相似,而其老叶的N和P含量随季节推移而逐渐下降;红楠新叶和老叶的N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新叶和老叶的P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落叶阔叶树种的叶N和P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各树种的N转移率为43%~75%,P为62%~84%.常绿阔叶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与落叶阔叶树种相似,而其P平均转移率大于落叶阔叶树种.所有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小于P平均转移率.
    研究论文
    日本中部10种树木叶片中氮和磷的季节变化及其转移
    薛立, 罗山, 谭天泳
    2003, (6):  875-878. 
    摘要 ( 0 )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对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槠、具柄冬青、铁冬青、红楠和海桐及落叶阔叶树种木包栎、栓皮栎、日本朴、银杏和日本树五加的叶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中,常绿阔叶树种中的日本米槠和铁冬青的新叶和老叶的N和P含量呈现初期高、中期较低、后期上升的趋势;具柄冬青和海桐新叶的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米槠和铁冬青相似,而其老叶的N和P含量随季节推移而逐渐下降;红楠新叶和老叶的N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新叶和老叶的P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落叶阔叶树种的叶N和P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各树种的N转移率为43%~75%,P为62%~84%.常绿阔叶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与落叶阔叶树种相似,而其P平均转移率大于落叶阔叶树种.所有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小于P平均转移率.
    研究报告
    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中幼龄林林地蒸散规律研究
    刘志军, 张万军, 曹健生, 马忠秋, 牛健植, 近腾昭彦
    2003, 14(06):  879-881. 
    摘要 ( 403 )   PDF (228KB) ( 54 )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测定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林地蒸散量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并且计算出各物候期的蒸散量.结果表明,石榴在中午关闭气孔,以减少生理蒸腾.石榴林地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0029X-0.1449,相关系数R为0.9.石榴林地从萌芽期到落叶期的总蒸散量为424.08mm.其中,开花-果实成熟期林地蒸散量最大,占生长季节总蒸散量的64.59%.石榴林地每年需要补充灌溉两次,一次在萌芽期,一次在开花前期.
    研究论文
    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中幼龄林林地蒸散规律研究
    刘志军, 张万军, 曹健生, 马忠秋, 牛健植, 近腾昭彦
    2003, (6):  879-881. 
    摘要 ( 0 )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测定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林地蒸散量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并且计算出各物候期的蒸散量.结果表明,石榴在中午关闭气孔,以减少生理蒸腾.石榴林地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0029X-0.1449,相关系数R为0.9.石榴林地从萌芽期到落叶期的总蒸散量为424.08mm.其中,开花果实成熟期林地蒸散量最大,占生长季节总蒸散量的64.59%.石榴林地每年需要补充灌溉两次,一次在萌芽期,一次在开花前期.
    研究报告
    常绿阔叶林下石生藓类对森林植被发育的影响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14(06):  882-886. 
    摘要 ( 366 )   PDF (376KB) ( 51 )  
    为探讨石生藓类在森林植被稳定性、完整性维持中的作用,分析了浙江龙王山常绿阔叶林5种异质性生境缀块中石生藓藓丛维管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藓丛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受藓丛生长态势、蓄土持水能力及生境干扰程度等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缀块1、5原生生境保持较好,藓丛平均厚度、干重、最大持水量、蓄土量以及土壤自然吸湿率等显著高于遭受不同程度干扰的缀块2、3、4,如藓丛平均厚度排序为缀块5(2.2cm)>缀块1(2.0cm)>缀块2(1.5cm)>缀块3(1.1cm)>缀块4(0.9cm),藓丛维管植物种数排序为缀块5(16)>缀块1(14)>缀块3(9)>缀块2(8)>缀块4(7),藓丛维管植物盖度排序为缀块3(30.0%)>缀块1(28.5%)>缀块5(26.5%)>缀块2(17.0%)>缀块4(4.5%).认为在森林被发育过程中,林下石生藓类具有涵养水分、蓄积土壤、截留枯落物、富积养分、溶蚀岩面及成土等功能,对改良林下岩面生境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森林维管植物更新,对森林植被范围拓展及各类干扰地植被恢复与保持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论文
    常绿阔叶林下石生藓类对森林植被发育的影响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6):  882-886. 
    摘要 ( 0 )  
    为探讨石生藓类在森林植被稳定性、完整性维持中的作用,分析了浙江龙王山常绿阔叶林5种异质性生境缀块中石生藓藓丛维管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藓丛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受藓丛生长态势、蓄土持水能力及生境干扰程度等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缀块1、5原生生境保持较好,藓丛平均厚度、干重、最大持水量、蓄土量以及土壤自然吸湿率等显著高于遭受不同程度干扰的缀块2、3、4,如藓丛平均厚度排序为缀块5(2.2cm)>缀块1(2.0cm)>缀块2(1.5cm)>缀块3(1.1cm)>缀块4(0.9cm),藓丛维管植物种数排序为缀块5(16)>缀块1(14)>缀块3(9)>缀块2(8)>缀块4(7),藓丛维管植物盖度排序为缀块3(30.0%)>缀块1(28.5%)>缀块5(26.5%)>缀块2(17.0%)>缀块4(4.5%).认为在森林被发育过程中,林下石生藓类具有涵养水分、蓄积土壤、截留枯落物、富积养分、溶蚀岩面及成土等功能,对改良林下岩面生境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森林维管植物更新,对森林植被范围拓展及各类干扰地植被恢复与保持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报告
    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张元明, 曹同, 潘伯荣
    2003, 14(06):  887-891. 
    摘要 ( 410 )   PDF (301KB) ( 110 )  
    采用相似性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共有地面生苔藓植物32科73属186种(含变种、变型);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最高,为0.6809,山地森林带和高山垫状植被带相似性最低,仅为0.1342;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在整个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该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研究论文
    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张元明, 曹同, 潘伯荣
    2003, (6):  887-891. 
    摘要 ( 0 )  
    采用相似性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共有地面生苔藓植物32科73属186种(含变种、变型);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最高,为0.6809,山地森林带和高山垫状植被带相似性最低,仅为0.1342;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在整个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该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研究报告
    松嫩草原主要草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水淹干扰的响应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14(06):  892-896. 
    摘要 ( 340 )   PDF (342KB) ( 57 )  
    为弄清草地植物种间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在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1998年部分遭受水淹的吉林省大安市三家甸子草场内,设置了经历不同水淹强度或水淹时间的样带,并通过种间关联分析及种间协变的秩相关分析对这些样带上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干扰对大多数植物种对的关联类型影响不显著,对种间协变的秩相关系数却有一定程度影响,而且不同种对之间的协变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有较大差异,说明植物种间协变关系既受环境波动和干扰因子的影响。也取决于组成种对的植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主要是对土壤水分状况反应的差异.以组成群落物种的数量特征为基础的种间协变系数比仅仅根据物种出现与否的二元数据为基础的种间关联指数对于外界干扰的反应更为敏感.
    研究论文
    松嫩草原主要草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水淹干扰的响应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6):  892-896. 
    摘要 ( 0 )  
    为弄清草地植物种间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在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1998年部分遭受水淹的吉林省大安市三家甸子草场内,设置了经历不同水淹强度或水淹时间的样带,并通过种间关联分析及种间协变的秩相关分析对这些样带上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干扰对大多数植物种对的关联类型影响不显著,对种间协变的秩相关系数却有一定程度影响,而且不同种对之间的协变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有较大差异,说明植物种间协变关系既受环境波动和干扰因子的影响,也取决于组成种对的植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主要是对土壤水分状况反应的差异.以组成群落物种的数量特征为基础的种间协变系数比仅仅根据物种出现与否的二元数据为基础的种间关联指数对于外界干扰的反应更为敏感.
    研究报告
    阿拉善荒漠区一年生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梁存柱, 刘钟龄, 朱宗元, 王炜
    2003, 14(06):  897-903. 
    摘要 ( 348 )   PDF (475KB) ( 66 )  
    一年生植物层片是阿拉善荒漠区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的恒有植物层片,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当地畜牧业的生产都有重要作用.对该层片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层片植物种有12科35属61种,可归为一年生小禾草、一年生猪毛菜、一年生蒿类和一年生杂类草4个类群,并可划分成12种区系地理成分,其中有10个阿拉善或近阿拉善特有种.一年生植物层片广泛分布于土质、沙砾质、沙质、砾质、石质、盐土荒漠及各种类型的绿洲群落中,常一种或几种组成层片,均匀或斑块状分布,或沿水线分布.此外,还分析和评价了一年生植物层片在群落中的分布差异、生态适应模式与功能.
    研究论文
    阿拉善荒漠区一年生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梁存柱, 刘钟龄, 朱宗元, 王炜
    2003, (6):  897-903. 
    摘要 ( 0 )  
    一年生植物层片是阿拉善荒漠区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的恒有植物层片,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当地畜牧业的生产都有重要作用.对该层片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层片植物种有12科35属61种,可归为一年生小禾草、一年生猪毛菜、一年生蒿类和一年生杂类草4个类群,并可划分成12种区系地理成分,其中有10个阿拉善或近阿拉善特有种.一年生植物层片广泛分布于土质、沙砾质、沙质、砾质、石质、盐土荒漠及各种类型的绿洲群落中,常一种或几种组成层片,均匀或斑块状分布,或沿水线分布.此外,还分析和评价了一年生植物层片在群落中的分布差异、生态适应模式与功能.
    研究报告
    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陈鹏, 初雨,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2003, 14(06):  904-908. 
    摘要 ( 467 )   PDF (349KB) ( 221 )  
    采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比较,研究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中的植被盖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Kriging局部块段插值法,以三维图形显示出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除土壤全盐量空间相关性较弱外,其他各要素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尺度上.其中,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在3km的尺度内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植被盖度、土壤表层含水量和土壤pH值沿样带相邻点差异对比明显,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错.草本盖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土壤pH间有相关关系,灌木平均盖度主要依靠深层次地下水维系.灌木和草本盖度的块金值具有明显差异,可能因为二者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因而在同等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生态学过程.
    研究论文
    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陈鹏, 初雨,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2003, (6):  904-908. 
    摘要 ( 0 )  
    采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比较,研究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中的植被盖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Kriging局部块段插值法,以三维图形显示出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除土壤全盐量空间相关性较弱外,其他各要素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尺度上.其中,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在3km的尺度内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植被盖度、土壤表层含水量和土壤pH值沿样带相邻点差异对比明显,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错.草本盖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土壤pH间有相关关系,灌木平均盖度主要依靠深层次地下水维系.灌木和草本盖度的块金值具有明显差异,可能因为二者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因而在同等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生态学过程.
    研究报告
    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杨海军, 丸山纯孝, 土谷富士夫, 水谷敦司
    2003, 14(06):  909-912. 
    摘要 ( 346 )   PDF (234KB) ( 35 )  
    基于景观保护的视点,定量研究了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景域的可视区域比近景域和远景域大,草地建设对中景域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中景域是重要的景观保护对象.对草地内林地的可视量分析可知,各景域的可视林地多分布在400~600m高海拔上。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分布偏少.并探讨了草地建成后应采取的景观管理和保护对策,以增加草地景观的视觉效果.
    研究论文
    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杨海军, 丸山纯孝, 土谷富士夫, 水谷敦司
    2003, (6):  909-912. 
    摘要 ( 0 )  
    基于景观保护的视点,定量研究了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景域的可视区域比近景域和远景域大,草地建设对中景域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中景域是重要的景观保护对象.对草地内林地的可视量分析可知,各景域的可视林地多分布在400~600m高海拔上,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分布偏少.并探讨了草地建成后应采取的景观管理和保护对策,以增加草地景观的视觉效果.
    研究报告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特点研究
    陈进红, 张国平, 郭恒德, 毛国娟
    2003, 14(06):  913-916. 
    摘要 ( 398 )   PDF (273KB) ( 58 )  
    研究了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苗穗粒结构及干物重在冠层不同层次、不同器官的分布,叶面积配置及光强分布等冠层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总干物重及40cm以下、40~60cm、60~80cm和80cm以上4个层次的干物重分别比常规粳稻高32.29%及29.12%、13.95%、16.45%和100.17%.杂交粳稻叶片(同化器官)与穗(库器官)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248%与12.8%.高于常规稻;而叶鞘与茎(贮藏器官)的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33.6%和28.9%,低于常规粳稻.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叶面积配置比较合理,齐穗期40cm以上冠层LAI达5.44.冠层光强上下分布比较均匀,60cm以下冠层光强比常规稻高13.1%~37.0%,而60cm以上冠层光强比常规稻低5.9%~12.2%;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各层消光系数分别比常规粳稻低35.1%、13.5%、29.1%和17.2%.
    研究论文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特点研究
    陈进红, 张国平, 郭恒德, 毛国娟
    2003, (6):  913-916. 
    摘要 ( 0 )  
    研究了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苗穗粒结构及干物重在冠层不同层次、不同器官的分布,叶面积配置及光强分布等冠层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总干物重及40cm以下、40~60cm、60~80cm和80cm以上4个层次的干物重分别比常规粳稻高32.29%及29.12%、13.95%、16.45%和100.17%.杂交粳稻叶片(同化器官)与穗(库器官)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24.8%与12.8%,高于常规稻;而叶鞘与茎(贮藏器官)的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33.6%和28.9%,低于常规粳稻.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叶面积配置比较合理,齐穗期40cm以上冠层LAI达5.44.冠层光强上下分布比较均匀,60cm以下冠层光强比常规稻高13.1%~37.0%,而60cm以上冠层光强比常规稻低5.9%~12.2%;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各层消光系数分别比常规粳稻低35.1%、13.5%、29.1%和17.2%.
    研究报告
    不同环境条件对三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郭天财, 张学林, 樊树平, 朱云集, 王晨阳, 马冬云
    2003, 14(06):  917-920. 
    摘要 ( 365 )   PDF (290KB) ( 98 )  
    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在河南省5个纬度点(32°N~36°N)种植,研究了3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弱化度、评价值和延伸性受纬度环境影响较大,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粉质仪参数和拉伸仪参数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这些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筋型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化以及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不同,除个别纬度点外,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评价值、延伸性、抗延伸性和最大抗延伸性有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加趋势,吸水率呈降低趋势.多数品质性状在信阳(32°N)与驻马店(33°N)之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线.根据研究结果,对河南省优质小麦品种布局利用和调优栽培技术提出了建议。
    研究论文
    不同环境条件对三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郭天财, 张学林, 樊树平, 朱云集, 王晨阳, 马冬云
    2003, (6):  917-920. 
    摘要 ( 0 )  
    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在河南省5个纬度点(32°N~36°N)种植,研究了3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弱化度、评价值和延伸性受纬度环境影响较大,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粉质仪参数和拉伸仪参数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这些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筋型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化以及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不同.除个别纬度点外,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评价值、延伸性、抗延伸性和最大抗延伸性有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加趋势,吸水率呈降低趋势.多数品质性状在信阳(32°N)与驻马店(33°N)之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线.根据研究结果,对河南省优质小麦品种布局利用和调优栽培技术提出了建议.
    研究报告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周艳虹, 喻景权, 钱琼秋, 黄黎锋
    2003, 14(06):  921-924. 
    摘要 ( 354 )   PDF (235KB) ( 75 )  
    以设施栽培黄瓜为材料。研究了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期间以及随后的恢复过程中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分别导致黄瓜植株生长减缓和停滞。根系活力下降.低温弱光处理过程中。SOD和GPOD活性上升,并以7℃处理尤为明显。但在恢复过程中这些酶的活性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常温弱光对SOD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恢复过程中SOD活性则上升到一个比对照更高的水平,GPOD活性在弱光处理5d后迅速上升,恢复期间呈下降趋势.此外,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均造成MDA累积。
    研究论文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周艳虹, 喻景权, 钱琼秋, 黄黎锋
    2003, (6):  921-924. 
    摘要 ( 0 )  
    以设施栽培黄瓜为材料,研究了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期间以及随后的恢复过程中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分别导致黄瓜植株生长减缓和停滞,根系活力下降.低温弱光处理过程中,SOD和GPOD活性上升,并以7℃处理尤为明显,但在恢复过程中这些酶的活性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常温弱光对SOD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恢复过程中SOD活性则上升到一个比对照更高的水平,GPOD活性在弱光处理5d后迅速上升,恢复期间呈下降趋势.此外,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均造成MDA累积.
    研究报告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北方稻田耗水规律研究
    王笑影, 闻大中, 梁文举
    2003, 14(06):  925-929. 
    摘要 ( 312 )   PDF (308KB) ( 45 )  
    采用田测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稻田需水规律.试验采用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灌水处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由田测法测得的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蒸散量分别为889.1、635.9和775.9mm.蒸散速率分别为6.9、4.9和6.0mm·d^-1.与淹灌处理相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处理分别节水28.5%和12.7%.在充分供水的情况下,由Penman法计算的潜在蒸散值分别比田测法小29.30%.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生物产量分别为16438.22、15887.94和15757.88kg·hm^-2.经济产量分别为8014.01、7828.91和7853.93kg·hm^-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处理间的产量差别不显著.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9.01、12.31和10.12kg·hm^-2·mm^-1.淹灌的WUE分别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减少26.8%和11.0%.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润灌的节水效果最好.
    研究论文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北方稻田耗水规律研究
    王笑影, 闻大中, 梁文举
    2003, (6):  925-929. 
    摘要 ( 0 )  
    采用田测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稻田需水规律.试验采用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灌水处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由田测法测得的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蒸散量分别为889.1、635.9和775.9mm,蒸散速率分别为6.9、4.9和6.0mm·d-1.与淹灌处理相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处理分别节水28.5%和12.7%.在充分供水的情况下,由Penman法计算的潜在蒸散值分别比田测法小29.30%.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生物产量分别为16438.22、15887.94和15757.88kg·hm-2,经济产量分别为8014.01、7828.91和7853.93kg·hm-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处理间的产量差别不显著.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9.01、12.31和10.12kg·hm-2·mm-1,淹灌的WUE分别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减少26.8%和11.0%.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润灌的节水效果最好.
    研究报告
    奈曼地区灌溉麦田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李玉霖, 崔建垣, 张铜会
    2003, 14(06):  930-934. 
    摘要 ( 344 )   PDF (327KB) ( 79 )  
    利用大型蒸渗仪测定了奈曼地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全生育期的蒸散量,并引用FAO Penman-Monteith等5种方法计算了相应时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比较了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与其它4种方法间的关系,最后运用作物蒸散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了春小麦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春小麦苗期每周日平均蒸散量小于3mm·d^-1,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大,日平均蒸散量达到最大值6.49mm·d^-1(抽穗开花期),最终下降至1.94mm·d^-1(灌浆成熟期);根据试验年份的降雨分布情况,该地区的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春小麦对水分需求,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是田间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用Penman公式和FAO-24 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奈曼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误差较小;奈曼地区春小麦苗期、营养期、生殖期、成熟期4个生长阶段的作物系数分别为0.45、0.90、1.1l和0.52,其中成熟期的作物系数值与FAO-24给出的小麦作物系数值差异较大.
    研究论文
    奈曼地区灌溉麦田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李玉霖, 崔建垣, 张铜会
    2003, (6):  930-934. 
    摘要 ( 0 )  
    利用大型蒸渗仪测定了奈曼地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全生育期的蒸散量,并引用FAOP enman-Monteith等5种方法计算了相应时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比较了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与其它4种方法间的关系,最后运用作物蒸散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了春小麦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春小麦苗期每周日平均蒸散量小于3mm·d-1,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大,日平均蒸散量达到最大值6.49mm·d-1(抽穗开花期),最终下降至1.94mm·d-1(灌浆成熟期);根据试验年份的降雨分布情况,该地区的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春小麦对水分需求,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是田间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用Penman公式和FAO-24 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奈曼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误差较小;奈曼地区春小麦苗期、营养期、生殖期、成熟期4个生长阶段的作物系数分别为0.45、0.90、1.11和0.52,其中成熟期的作物系数值与FAO-24给出的小麦作物系数值差异较大.
    研究报告
    不同轮作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硫攫取与归还途径的研究
    王庆仁, 崔岩山
    2003, 14(06):  935-940. 
    摘要 ( 349 )   PDF (333KB) ( 35 )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轮作制度下,土壤一植物生态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入(归还)与输出(攫取)途径.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普遍推行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6.4kg·hm^-2,由根系和植物其它残留物归还给土壤的硫素为每年6.8kg·hm^-2;在小麦.大豆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4.4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为每年7.2kg·hm^-2;而在玉米-油菜轮作制中,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量为每年45.4kg·hm^-2,归还给土壤的硫量为每年8.7kg·hm^-2;其它作物如棉花、高粱、花生、水稻种植一季通过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量分别为每年7.9、6.4、6.7和18.9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分别为每年2.6、1.8、4.3和5.6kg·hm^-2.通过对系统主要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几种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硫盈亏的状况计算结果说明,供试作物皆存在硫亏缺状况:小麦每年6kg·hm^-2、玉米8.5kg·hm^-2、油菜24kg·hm^-2、水稻7.1kg·hm^-2.
    研究论文
    不同轮作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硫攫取与归还途径的研究
    王庆仁, 崔岩山
    2003, (6):  935-940. 
    摘要 ( 0 )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轮作制度下,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入(归还)与输出(攫取)途径.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普遍推行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6.4kg·hm-2,由根系和植物其它残留物归还给土壤的硫素为每年6.8kg·hm-2;在小麦大豆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4.4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为每年7.2kg·hm-2;而在玉米油菜轮作制中,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量为每年45.4kg·hm-2,归还给土壤的硫量为每年8.7kg·hm-2;其它作物如棉花、高粱、花生、水稻种植一季通过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量分别为每年7.9、6.4、6.7和18.9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分别为每年2.6、1.8、4.3和5.6kg·hm-2.通过对系统主要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几种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硫盈亏的状况计算结果说明,供试作物皆存在硫亏缺状况:小麦每年6kg·hm-2、玉米8.5kg·hm-2、油菜24kg·hm-2、水稻7.1kg·hm-2.
    研究报告
    水稻对低剂量UV-B辐射胁迫的分子应答研究
    曾建敏, 林文雄, 梁康迳, 陈芳育, 郭玉春, 唐莉娜,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2003, 14(06):  941-944. 
    摘要 ( 407 )   PDF (290KB) ( 116 )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水稻幼苗受低剂量UV-B辐射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获得了18个差异片段,其中15个差异片段在表达水平上有差别,1条为被抑制表达,而UV—B诱导特异表达的为2条.将这2条片段进一步回收、重扩增发现确为特异带型.对其中的一个差异片段RUVB2进行序列测定和国际互联网查询结果表明,该序列位于Oryza sativa第10染色体的OSJNBb0091N21BAC上(登录号:AC091122),且该cDNA片段与水稻的3个EST序列有95%以上的同源性,而与其它序列同源性较低.
    研究论文
    水稻对低剂量UV-B辐射胁迫的分子应答研究
    曾建敏, 林文雄, 梁康迳, 陈芳育, 郭玉春, 唐莉娜,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2003, (6):  941-944. 
    摘要 ( 0 )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水稻幼苗受低剂量UV-B辐射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获得了18个差异片段,其中15个差异片段在表达水平上有差别,1条为被抑制表达,而UV-B诱导特异表达的为2条.将这2条片段进一步回收、重扩增发现确为特异带型.对其中的一个差异片段RUVB2进行序列测定和国际互联网查询结果表明,该序列位于Oryza sativa第10染色体的OSJNBb0091N21BAC上(登录号:AC091122),且该cDNA片段与水稻的3个EST序列有95%以上的同源性,而与其它序列同源性较低.
    研究报告
    枣麦间作系统中光能在作物群体内分布的数值模拟
    张继祥, 魏钦平, 刘克长, 陆佩玲
    2003, 14(06):  945-948. 
    摘要 ( 352 )   PDF (231KB) ( 74 )  
    应用农业气象学原理和方法,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带遮荫宽度及阴影内的相对光照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遮荫区、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特点;应用数理方法,模拟了遮荫区及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光能垂直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南北走向的枣树带每天早、晚其遮荫区域霉宽,相对光照度较大;中午前后,遮荫区域宽度较窄,相对光照度较小.尽管遮荫区与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间都符合高斯曲线的递减规律.
    研究论文
    枣麦间作系统中光能在作物群体内分布的数值模拟
    张继祥, 魏钦平, 刘克长, 陆佩玲
    2003, (6):  945-948. 
    摘要 ( 0 )  
    应用农业气象学原理和方法,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带遮荫宽度及阴影内的相对光照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遮荫区、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特点;应用数理方法,模拟了遮荫区及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光能垂直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南北走向的枣树带每天早、晚其遮荫区域较宽,相对光照度较大;中午前后,遮荫区域宽度较窄,相对光照度较小.尽管遮荫区与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间都符合高斯曲线的递减规律.
    研究报告
    小菜蛾主要寄生性天敌——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作用
    施祖华, 刘树生
    2003, 14(06):  949-954. 
    摘要 ( 407 )   PDF (385KB) ( 69 )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研究论文
    小菜蛾主要寄生性天敌——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作用
    施祖华, 刘树生
    2003, (6):  949-954. 
    摘要 ( 0 )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研究报告
    宿主虫龄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的影响
    蒋杰贤, 梁广文, 曾玲
    2003, 14(06):  955-958. 
    摘要 ( 390 )   PDF (246KB) ( 68 )  
    通过对田间感病幼虫跟踪观察,研究了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病毒病在当代种群中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随虫龄的增大,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下降,宿主幼虫病死率降低,病死速率减慢,病死持续时间延长,幼虫病亡和疾病现患始期、高峰期推迟.对不同龄期幼虫喷施病毒后,幼虫每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模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疾病现息时间分布可用Holliday模型拟合,模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幼虫逐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通过用剩余平方和Q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研究论文
    宿主虫龄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的影响
    蒋杰贤, 梁广文, 曾玲
    2003, (6):  955-958. 
    摘要 ( 0 )  
    通过对田间感病幼虫跟踪观察,研究了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病毒病在当代种群中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随虫龄的增大,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下降,宿主幼虫病死率降低,病死速率减慢,病死持续时间延长,幼虫病亡和疾病现患始期、高峰期推迟.对不同龄期幼虫喷施病毒后,幼虫每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模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疾病现患时间分布可用Holliday模型拟合,模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幼虫逐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通过用剩余平方和Q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研究报告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侯有明, 庞雄飞, 梁广文, 尤民生
    2003, 14(06):  959-962. 
    摘要 ( 348 )   PDF (262KB) ( 55 )  
    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害虫累积为害量指标,用以描述和比较某一时间段内害虫动态持续为害力大小.应用该指标分析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印楝素0.50ml·L^-1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3.75%,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0.335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863.采用田间试验获得的结果,避免了室内测定的空间限制,因而是评价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害虫忌避作用的主要依据.该指标在以害虫控制为目标的动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论文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侯有明, 庞雄飞, 梁广文, 尤民生
    2003, (6):  959-962. 
    摘要 ( 0 )  
    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害虫累积为害量指标,用以描述和比较某一时间段内害虫动态持续为害力大小.应用该指标分析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印楝素0.50ml·L-1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3.75%,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0.335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863.采用田间试验获得的结果,避免了室内测定的空间限制,因而是评价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害虫忌避作用的主要依据.该指标在以害虫控制为目标的动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报告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
    刘冬燕, 达良俊, 由文辉, 宋永昌
    2003, 14(06):  963-968. 
    摘要 ( 331 )   PDF (361KB) ( 39 )  
    通过对上海市的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叶绿素a分粒级分析,探讨了生态修复对水体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治理和对照以及治理采样点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85.232、92.402和95.205%,其中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8.460、87.943和87.211%,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平均为84.538%,是该水体叶绿素a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网采浮游植物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仅为9.054%.生态修复工程试验使网采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减少,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保持稳定,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多,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大,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工程试验的反应最敏感.
    研究论文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
    刘冬燕, 达良俊, 由文辉, 宋永昌
    2003, (6):  963-968. 
    摘要 ( 0 )  
    通过对上海市的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叶绿素a分粒级分析,探讨了生态修复对水体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治理和对照以及治理采样点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85.232、92.402和95.205%,其中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8.460、87.943和87.211%,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平均为84.538%,是该水体叶绿素a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网采浮游植物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仅为9.054%.生态修复工程试验使网采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减少,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保持稳定,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多,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大,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工程试验的反应最敏感.
    研究报告
    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
    杨顶田, 陈伟民, 江晶, 季江, 曹文熙
    2003, 14(06):  969-972. 
    摘要 ( 378 )   PDF (233KB) ( 83 )  
    1998~2000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实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NH4^+-N和总氮(TN)、总磷(TP)含量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最低,总含量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含量上升,N、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K的含量与N、P相似.排污口的0号点和6号点的N、P含量相对于湖中心的8号样点来说极高,而且P已不是限制性营养元素,在其它水域,P依然是限制性营养元素,表明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只在TN含量为1~4mg·L^-1、TP在0.1~0.3mg·L^-1之间时爆发形成水华.
    研究论文
    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
    杨顶田, 陈伟民, 江晶, 季江, 曹文熙
    2003, (6):  969-972. 
    摘要 ( 0 )  
    1998~2000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实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NH4+-N和总氮(TN)、总磷(TP)含量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最低,总含量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含量上升,N、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K的含量与N、P相似.排污口的0号点和6号点的N、P含量相对于湖中心的8号样点来说极高,而且P已不是限制性营养元素,在其它水域,P依然是限制性营养元素,表明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只在TN含量为1~4mg·L-1、TP在0.1~0.3mg·L-1之间时爆发形成水华.
    研究报告
    福建东山岛海域霞水母的渔业生物学研究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2003, 14(06):  973-976. 
    摘要 ( 385 )   PDF (218KB) ( 42 )  
    1994年4~9月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海域霞水母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月25日~7月10日,生物量高峰期在7月10~8月5日;群体的伞径分布范围15~580mm,平均247.48mm,体重分布范围0.4~10250g,平均1274g;高次方程模拟的伞径生长方程式为Φt=15.1726+16.7204t+0.1926t2-0.0014t3—0.0004t4,指数高次方程模拟体重生长方程式为logeWt=-0.6885+1.3397t-0.0959t2+0.0034t3—0.00005t4;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合理开捕为7月15日,合理开捕伞径为360mm.还讨论了表层水温和盐度与霞水母生物量和密度的关系及其资源开发等问题.
    研究论文
    福建东山岛海域霞水母的渔业生物学研究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2003, (6):  973-976. 
    摘要 ( 0 )  
    1994年4~9月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海域霞水母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月25日~7月10日,生物量高峰期在7月10~8月5日;群体的伞径分布范围15~580mm,平均247.48mm,体重分布范围0.4~10250g,平均1274g;高次方程模拟的伞径生长方程式为Φt=15.1726+16.7204t+0.1926t2-0.0014t3-0.0004t4,指数高次方程模拟体重生长方程式为logeWt=-0.6885+1.3397t-0.0959t2+0.0034t3-0.00005t4;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合理开捕为7月15日,合理开捕伞径为360mm.还讨论了表层水温和盐度与霞水母生物量和密度的关系及其资源开发等问题.
    研究报告
    放射性锆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态
    王春琳, 史建君, 孙平跃, 李明云
    2003, 14(06):  977-981. 
    摘要 ( 345 )   PDF (307KB) ( 35 )  
    研究了放射性锆(^95Zr)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消长的动态.结果表明,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至48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和螺肉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68.7%和31.30%;大弹涂鱼的鳃、鳍、内脏、头骨、皮、脊柱和肌肉等组织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22.80%、12、64%、34.82%、10.31%、4.48%、11.55%和3.7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积累比大弹涂鱼更强、^95Zr在海水、底质、半褶织纹螺和大弹涂鱼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底质>半褶织纹螺>海水>大弹涂鱼、各分室中^95Zr浓度(即比活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可用指数函数表达.
    研究论文
    放射性锆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态
    王春琳, 史建君, 孙平跃, 李明云
    2003, (6):  977-981. 
    摘要 ( 0 )  
    研究了放射性锆(95Zr)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消长的动态.结果表明,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至48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和螺肉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68.7%和31.30%;大弹涂鱼的鳃、鳍、内脏、头骨、皮、脊柱和肌肉等组织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22.80%、12.64%、34.82%、10.31%、4.48%、11.55%和3.7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积累比大弹涂鱼更强.95Zr在海水、底质、半褶织纹螺和大弹涂鱼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底质>半褶织纹螺>海水>大弹涂鱼.各分室中95Zr浓度(即比活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可用指数函数表达.
    研究报告
    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
    李阳, 张清敏, 戴树桂
    2003, 14(06):  982-984. 
    摘要 ( 333 )   PDF (190KB) ( 69 )  
    研究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涕灭威和广泛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的复合污染体系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结果表明,涕灭威对斑马鱼胚胎DNA的损伤随浓度增大而加重,但低浓度涕灭威在短时间内造成的DNA单链断裂是可以修复的,高浓度则导致难以修复的双链断裂.一定浓度(20mg·L^-1)的SDBS在复合污染体系中能减弱涕灭威的毒性.
    研究论文
    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
    李阳, 张清敏, 戴树桂
    2003, (6):  982-984. 
    摘要 ( 0 )  
    研究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涕灭威和广泛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的复合污染体系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结果表明,涕灭威对斑马鱼胚胎DNA的损伤随浓度增大而加重,但低浓度涕灭威在短时间内造成的DNA单链断裂是可以修复的,高浓度则导致难以修复的双链断裂.一定浓度(20mg·L-1)的SDBS在复合污染体系中能减弱涕灭威的毒性.
    研究报告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14(06):  985-988. 
    摘要 ( 403 )   PDF (250KB) ( 79 )  
    以舟山渔场为例,选择了渔业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子系统的24个指标,对各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计算了舟山渔场1954~1990年的相对关联度,以此作为评价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对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2年前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1962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上升,在1974达到最高。相对关联度比1962年增加44.78%;1978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持续下降,1983年降至最低水平,只有1974年的51.72%.
    研究论文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6):  985-988. 
    摘要 ( 0 )  
    以舟山渔场为例,选择了渔业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子系统的24个指标,对各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计算了舟山渔场1954~1990年的相对关联度,以此作为评价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对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2年前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1962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上升,在1974达到最高,相对关联度比1962年增加44.78%;1978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持续下降,1983年降至最低水平,只有1974年的51.72%.
    研究报告
    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
    卢宝荣, 张文驹, 李博
    2003, 14(06):  989-994. 
    摘要 ( 354 )   PDF (430KB) ( 68 )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解决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而引发的粮食问题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生物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对植物、动物、人类健康、遗传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诸多生物安全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就是转基因的逃逸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文中就转基因逃逸的可能性和逃逸的不同途径、转基因逃逸后可能导致的各种生态风险、转基因逃逸的不同控制方法以及转基因作物安全距离设立应该考虑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了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和外源基因的逃逸可能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控制和避免转基因逃逸.
    研究论文
    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
    卢宝荣, 张文驹, 李博
    2003, (6):  989-994. 
    摘要 ( 0 )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解决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而引发的粮食问题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生物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对植物、动物、人类健康、遗传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诸多生物安全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就是转基因的逃逸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文中就转基因逃逸的可能性和逃逸的不同途径、转基因逃逸后可能导致的各种生态风险、转基因逃逸的不同控制方法以及转基因作物安全距离设立应该考虑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了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和外源基因的逃逸可能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控制和避免转基因逃逸.
    研究报告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一般性途径探讨
    陈高, 邓红兵, 王庆礼, 代力民, 郝占庆
    2003, 14(06):  995-999. 
    摘要 ( 336 )   PDF (376KB) ( 144 )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成为21世纪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测度、评估和管理开始做出积极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应用上的评价方法、评估途径和框架,为解决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甚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概念和一系列研究手段.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没有通用有效的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一般模式.文中简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提出有效评估森林健康的3个前提:1)清晰明确的概念框架;2)充分有效的数据信息;3)正确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并分别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了可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途径:长期研究和定位监测、时空互换、历史研究途径、经济价值评估及其途径等.
    研究论文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一般性途径探讨
    陈高, 邓红兵, 王庆礼, 代力民, 郝占庆
    2003, (6):  995-999. 
    摘要 ( 0 )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成为21世纪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测度、评估和管理开始做出积极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应用上的评价方法、评估途径和框架,为解决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甚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概念和一系列研究手段.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没有通用有效的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一般模式.文中简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提出有效评估森林健康的3个前提:1)清晰明确的概念框架;2)充分有效的数据信息;3)正确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并分别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了可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途径:长期研究和定位监测、时空互换、历史研究途径、经济价值评估及其途径等.
    研究报告
    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
    高全洲, 陶贞
    2003, 14(06):  1000-1002. 
    摘要 ( 369 )   PDF (250KB) ( 58 )  
    综述河流有机碳输出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陆地有机碳库的侵蚀通量发生了复杂变化;河流有机碳不但记录了流域侵蚀的历史和现状。还对近海沉积过程和水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河流有机碳在通量和性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及流域间差异,且以季风流域与非季风流域之间的对比最为明显;随着水文动力过程的变化,同一流域河流有机碳的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河流有机碳在自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可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改造而发生变化.使得河流有机碳的^14C年龄偏老.
    研究论文
    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
    高全洲, 陶贞
    2003, (6):  1000-1002. 
    摘要 ( 0 )  
    综述河流有机碳输出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陆地有机碳库的侵蚀通量发生了复杂变化;河流有机碳不但记录了流域侵蚀的历史和现状,还对近海沉积过程和水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河流有机碳在通量和性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及流域间差异,且以季风流域与非季风流域之间的对比最为明显;随着水文动力过程的变化,同一流域河流有机碳的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河流有机碳在自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可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改造而发生变化,使得河流有机碳的14C年龄偏老.
    研究报告
    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姜梅, 牛世全, 展惠英, 袁建梅, 陈慧
    2003, 14(06):  1003-1006. 
    摘要 ( 412 )   PDF (288KB) ( 100 )  
    综述了近年在具有降解氯酚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的筛选、氯酚类化合物的好氧和厌氧降解机制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阐述了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路径.在好氧条件下,单氯酚和二氯酚在氧化酶的攻击下形成氯代邻二酚,邻二酚开环生成相应的氯代粘康酸或半醛,粘康酸内酯化过程中释放氯离子;高度氯代的化合物则是在氢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氯代醌,并逐步脱去所有的氯原子生成苯酚后才开环.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氯酚进行还原脱氯,在得到电子的同时去掉一个氯取代基.
    研究论文
    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姜梅, 牛世全, 展惠英, 袁建梅, 陈慧
    2003, (6):  1003-1006. 
    摘要 ( 0 )  
    综述了近年在具有降解氯酚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的筛选、氯酚类化合物的好氧和厌氧降解机制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阐述了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路径.在好氧条件下,单氯酚和二氯酚在氧化酶的攻击下形成氯代邻二酚,邻二酚开环生成相应的氯代粘康酸或半醛,粘康酸内酯化过程中释放氯离子;高度氯代的化合物则是在氢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氯代醌,并逐步脱去所有的氯原子生成苯酚后才开环.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氯酚进行还原脱氯,在得到电子的同时去掉一个氯取代基.
    研究报告
    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熊丽, 谢丽强, 生秀梅, 吴振斌, 夏宜琤
    2003, 14(06):  1007-1011. 
    摘要 ( 338 )   PDF (349KB) ( 141 )  
    从湿地中藻类的种群结构、藻类在湿地中的功能、湿地中的藻类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天然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湿地植物区系主要有附泥藻类、附植藻类、后周丛藻类和浮游植物4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是附泥藻类的硅藻、绿藻和蓝藻.藻类最显著的作用是作为湿地食物网中的初级生产者,也作为湿地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物.影响藻类生产力的因素有水力学因素、营养、温度、光、大型植物及草食动物和其它动物.未来对藻类的研究应侧重于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藻类生物量、生产力、种群组成的环境控制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藻类作为水环境及湿地污染程度指标的研究,“基因治藻”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研究论文
    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熊丽, 谢丽强, 生秀梅, 吴振斌, 夏宜琤
    2003, (6):  1007-1011. 
    摘要 ( 0 )  
    从湿地中藻类的种群结构、藻类在湿地中的功能、湿地中的藻类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天然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湿地植物区系主要有附泥藻类、附植藻类、后周丛藻类和浮游植物4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是附泥藻类的硅藻、绿藻和蓝藻.藻类最显著的作用是作为湿地食物网中的初级生产者,也作为湿地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物.影响藻类生产力的因素有水力学因素、营养、温度、光、大型植物及草食动物和其它动物.未来对藻类的研究应侧重于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藻类生物量、生产力、种群组成的环境控制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藻类作为水环境及湿地污染程度指标的研究,“基因治藻”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研究报告
    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桂花, 李保国
    2003, 14(06):  1012-1014. 
    摘要 ( 316 )   PDF (229KB) ( 30 )  
    大多数细菌运移实验是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土柱内进行,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一致,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标准化;此外,可采用与显微镜结合研究孔隙尺度下的细菌运移.本文认为依据对流—弥散方程建立的细菌运移的数学模型,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与实验结果拟合较好,但模型忽略了许多参数,如生长、死亡.若在大田尺度下应用,还应对机理理论、实验范围、尺度转换、模型建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论文
    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桂花, 李保国
    2003, (6):  1012-1014. 
    摘要 ( 0 )  
    大多数细菌运移实验是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土柱内进行,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一致,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标准化;此外,可采用与显微镜结合研究孔隙尺度下的细菌运移.本文认为依据对流弥散方程建立的细菌运移的数学模型,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与实验结果拟合较好,但模型忽略了许多参数,如生长、死亡.若在大田尺度下应用,还应对机理理论、实验范围、尺度转换、模型建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戴玉成
    2003, 14(06):  1015-1018. 
    摘要 ( 450 )   PDF (263KB) ( 86 )  
    研究论文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戴玉成
    2003, (6):  1015-1018.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棕背Ping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金建丽, 张春美, 杨春文
    2003, 14(06):  1019-1022. 
    摘要 ( 356 )   PDF (242KB) ( 41 )  
    研究论文
    棕背(鼠平)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金建丽, 张春美, 杨春文
    2003, (6):  1019-1022.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剂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朱鲁生, 王军, 樊德方, 张骏, 赵秉强, 张夫道
    2003, 14(06):  1023-1025. 
    摘要 ( 358 )   PDF (182KB) ( 84 )  
    研究论文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剂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朱鲁生, 王军, 樊德方, 张骏, 赵秉强, 张夫道
    2003, (6):  1023-1025.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新疆棉区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棉铃虫捕食功能反应的研究
    封红兵, 徐静, 张青文, 汪飞, 宋荣
    2003, 14(06):  1026-1028. 
    摘要 ( 374 )   PDF (183KB) ( 78 )  
    研究论文
    新疆棉区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棉铃虫捕食功能反应的研究
    封红兵, 徐静, 张青文, 汪飞, 宋荣
    2003, (6):  1026-1028.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应用Vc发酵弃渣防治保护地病害
    朱可丽, 苏振成, 吕素霞, 张忠泽
    2003, 14(06):  1029-1030. 
    摘要 ( 320 )   PDF (140KB) ( 35 )  
    研究论文
    应用Vc发酵弃渣防治保护地病害
    朱可丽, 苏振成, 吕素霞, 张忠泽
    2003, (6):  1029-1030. 
    摘要 ( 0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价位分级与生态系统经营对策
    郑景明, 姜凤岐, 曾德慧
    2003, (6):  839-844. 
    摘要 ( 971 )   PDF (590KB) ( 348 )  
    引入生态价位概念,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价位划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系统价值评价综合指数由物理环境因素、群落结构组成、干扰状况3方面8个指标构成,包括坡度、土层厚度、土壤母质稳定性、结构盖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更新力指数、优势种寿命和干扰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取得相应指标的系数;根据综合评价指数分布范围划分了3个生态价位类型,即低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1.874;中生态价位,综合指数1.874~2.749;高生态价位,综合指数2.749~3.623;对典型样地进行了生态价位分级,分析了各个生态价位类型森林的主要特征,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即高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封禁保护型自然经营,中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生态修复型半自然经营,低生态价位阔叶红松林采用近自然生态重建型经营.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云杉林林窗特征研究
    刘庆, 吴彦, 吴宁
    2003, (6):  845-848. 
    摘要 ( 944 )   PDF (391KB) ( 265 )  
    研究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典型丽江云杉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占林分面积比例冠层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为28.8%和42.5%,干扰频率以林窗密度计算,林窗出现的平均密度为35个·hm-2左右.林窗大小分布为面积大于100m2的大林窗约占25%,面积为50~100m2的中等林窗占41%,面积小于50m2的小林窗占34%.形成林窗最重要的方式是干基和干中折断,其次是枯立.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形成木80%以上是丽江云杉,通常直径为40~50cm、高度为15~25m.每个林窗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约占68.8%,5株以上很少,最多为6株.随着林窗面积由大变小,林窗中更新苗木的密度逐渐变大,小林窗中更新木密度约为大林窗的5倍.
    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
    李新, 胡理乐, 黄汉东, 江明喜
    2003, (6):  849-852. 
    摘要 ( 886 )   PDF (230KB) ( 295 )  
    应用立木大小级对后河自然保护区水丝梨群落中水丝梨和曼青冈两优势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Morisita指数Iq的F检验法、丛生指数I、负二项式指数k、平均拥挤系数m和聚块性指数m/m判定并检验了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按径级分样地进行了格局类型及强度的比较.结果表明,水丝梨种群Ⅳ级占绝对优势,分别达到79.4%(Q1)和87.4%(Q1),Ⅰ、Ⅱ级极少甚至缺乏,更新困难,为衰退成熟型;曼青冈种群在两样地中均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为增长型.群落中两优势种群均呈集群分布;但按径级结构分析两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有所区别:随径级的增大,水丝梨种群由随机分布到集聚程度逐渐增强的集群分布,而曼青冈种群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直至随机分布.
    物种多样性与人工生态系统稳定性探讨
    冯耀宗
    2003, (6):  853-857. 
    摘要 ( 922 )   PDF (241KB) ( 479 )  
    通过40余年对人工群落的长期研究,探讨了一层一种的传统橡胶及茶树种植园,两层两种的橡胶茶叶、橡胶咖啡人工群落,三层三种的橡胶萝芙木千年健人工群落以及多层多种(5个层次100余种经济植物)的人工雨林的不同结构.从生物量、生产力及经济生产力,对群落环境(小气候、土壤等)的保护及改善能力和对自然灾害(如寒害、风害等)的抵抗力3个方面,比较了单一结构与复合结构在3个系统功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种类增加,层次复杂加大,系统在生物量及生产力上均有明显增加;小气候中随着结构的复杂化加大,相对湿度也随着增加,最高温度降低,最低温度升高,风速减少,土壤流失明显减少,对低温风害的抵抗力加强,表明人工生态系统结构明显影响了系统稳定性.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和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分级研究
    张光灿, 刘霞, 贺康宁
    2003, (6):  858-862. 
    摘要 ( 839 )   PDF (267KB) ( 327 )  
    采用LI6200型植物光合测定系统和LI1600型稳态气孔计,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侧柏的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气孔阻力、胞间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林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结果表明,刺槐与侧柏林地土壤含水量分别在4.5%和4.0%以下为“无效水”;土壤含水量在4.5%~10.0%和4.0%~8.5%阈值内属于“低产低效水”;在10.0%~13.5%和8.5%~11.0%阈值内为“中产高效水”;在13.5%~17.0%和11.0%~16.0%阈值内属于“高产中效水”;在17.0%~19.0%和16.0%~19.0%阈值内为“中产低效水”;土壤含水量在19.0%以上也属于“低产低效水”.
    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王春梅, 王金达, 刘景双, 张学林, 严登华
    2003, (6):  863-866. 
    摘要 ( 989 )   PDF (510KB) ( 355 )  
    根据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东北地区森林资源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东北林区生态风险问题形成的主要胁迫包括物理胁迫、化学胁迫、生物胁迫和社会胁迫,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30、0.22、0.11和0.37.东北93个林业局中,轻风险占64.4%,中风险占21.2%,重风险占13.3%,严重风险占1.1%,符合偏正态分布.东北区森林生态风险的地域分异明显,靠近长白山区的森林处于轻风险和中风险等级,向西生态风险越来越重,处于重风险和严重风险等级的林业局主要集中在小兴安岭地区.必须加强东北区风险管理和森林景观的修复与重建.
    高温胁迫对柑橘光合速率和光系统Ⅱ活性的影响
    郭延平, 周慧芬, 曾光辉, 张良诚
    2003, (6):  867-870. 
    摘要 ( 997 )   PDF (452KB) ( 388 )  
    用红外CO2分析仪和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初始荧光(Fo)、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电子传递速率(ETR).结果表明,与常温(25℃)相比,高温胁迫(38~40℃)使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Fv/FmETR下降,Fo升高.胁迫25d后温州蜜柑和脐橙叶片的Pn分别下降55.6%和39.8%,Fv/Fm下降22.0%和6.7%,ETR下降55.0%和41.5%,Fo分别上升了113.8%和14.9%.柑橘经高温胁迫后,在25℃下处理10d,叶片的PnFv/FmFoETR恢复明显.这些结果说明柑橘的光合速率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失活有关.
    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效应的影响
    李国旗, 安树青, 张纪林, 李瑾, 王云静, 孙经林
    2003, (6):  871-874. 
    摘要 ( 981 )   PDF (390KB) ( 310 )  
    研究了盐胁迫对杨树形成层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杨树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OD活性受盐胁迫影响在休眠期和生长期有不同的表现.处于休眠期的杨树,在较低的土壤含盐量下,随着含盐量的升高,POD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即含盐量0.024%→0.094%→0.145%,POD活性的变化83.7→132.1→63.2units·min-1·g-1FW;而生长期的杨树,POD活性受到盐胁迫的抑制而降低,当含盐量0.036%→0.289%逐步升高时,POD活性405.2→107.2units·min-1·g-1FW逐步降低.盐胁迫下杨树的解剖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当含盐量0.036%→0.125%→0.289%升高,早材和晚材导管直径变化分别为41.8→56.6→43.4μm和29.1→33.1→33.1μm;早材和晚材导管频率的变化分别为141.8→113.8→144.2个·mm-2和160.0→134.8→206.7个·mm-2.含盐量0.0365→0.289%升高,纤维长度和宽度的变化分别为693.8→570.4μm和14.9→13.5μm.
    日本中部10种树木叶片中氮和磷的季节变化及其转移
    薛立, 罗山, 谭天泳
    2003, (6):  875-878. 
    摘要 ( 863 )   PDF (558KB) ( 338 )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对常绿阔叶树种日本米槠、具柄冬青、铁冬青、红楠和海桐及落叶阔叶树种木包栎、栓皮栎、日本朴、银杏和日本树五加的叶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中,常绿阔叶树种中的日本米槠和铁冬青的新叶和老叶的N和P含量呈现初期高、中期较低、后期上升的趋势;具柄冬青和海桐新叶的N和P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日本米槠和铁冬青相似,而其老叶的N和P含量随季节推移而逐渐下降;红楠新叶和老叶的N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其新叶和老叶的P含量则呈下降趋势;落叶阔叶树种的叶N和P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各树种的N转移率为43%~75%,P为62%~84%.常绿阔叶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与落叶阔叶树种相似,而其P平均转移率大于落叶阔叶树种.所有树种的N平均转移率小于P平均转移率.
    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中幼龄林林地蒸散规律研究
    刘志军, 张万军, 曹健生, 马忠秋, 牛健植, 近腾昭彦
    2003, (6):  879-881. 
    摘要 ( 1009 )   PDF (448KB) ( 278 )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测定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石榴林地蒸散量的日变化和月变化,并且计算出各物候期的蒸散量.结果表明,石榴在中午关闭气孔,以减少生理蒸腾.石榴林地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相关,回归方程为Y=0.0029X-0.1449,相关系数R为0.9.石榴林地从萌芽期到落叶期的总蒸散量为424.08mm.其中,开花果实成熟期林地蒸散量最大,占生长季节总蒸散量的64.59%.石榴林地每年需要补充灌溉两次,一次在萌芽期,一次在开花前期.
    常绿阔叶林下石生藓类对森林植被发育的影响
    王中生, 方炎明
    2003, (6):  882-886. 
    摘要 ( 927 )   PDF (640KB) ( 299 )  
    为探讨石生藓类在森林植被稳定性、完整性维持中的作用,分析了浙江龙王山常绿阔叶林5种异质性生境缀块中石生藓藓丛维管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藓丛维管植物组成及分布受藓丛生长态势、蓄土持水能力及生境干扰程度等众多因子的综合影响.缀块1、5原生生境保持较好,藓丛平均厚度、干重、最大持水量、蓄土量以及土壤自然吸湿率等显著高于遭受不同程度干扰的缀块2、3、4,如藓丛平均厚度排序为缀块5(2.2cm)>缀块1(2.0cm)>缀块2(1.5cm)>缀块3(1.1cm)>缀块4(0.9cm),藓丛维管植物种数排序为缀块5(16)>缀块1(14)>缀块3(9)>缀块2(8)>缀块4(7),藓丛维管植物盖度排序为缀块3(30.0%)>缀块1(28.5%)>缀块5(26.5%)>缀块2(17.0%)>缀块4(4.5%).认为在森林被发育过程中,林下石生藓类具有涵养水分、蓄积土壤、截留枯落物、富积养分、溶蚀岩面及成土等功能,对改良林下岩面生境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森林维管植物更新,对森林植被范围拓展及各类干扰地植被恢复与保持具有积极意义.
    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张元明, 曹同, 潘伯荣
    2003, (6):  887-891. 
    摘要 ( 877 )   PDF (253KB) ( 350 )  
    采用相似性系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新疆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地区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共有地面生苔藓植物32科73属186种(含变种、变型);山地荒漠带和山地草原带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最高,为0.6809,山地森林带和高山垫状植被带相似性最低,仅为0.1342;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在整个博格达山地面生苔藓植物群落中占据优势地位;山地森林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为该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是苔藓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
    松嫩草原主要草本植物种间关系及其对水淹干扰的响应
    王正文, 祝廷成
    2003, (6):  892-896. 
    摘要 ( 899 )   PDF (727KB) ( 401 )  
    为弄清草地植物种间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在松嫩平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地1998年部分遭受水淹的吉林省大安市三家甸子草场内,设置了经历不同水淹强度或水淹时间的样带,并通过种间关联分析及种间协变的秩相关分析对这些样带上植物的种间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干扰对大多数植物种对的关联类型影响不显著,对种间协变的秩相关系数却有一定程度影响,而且不同种对之间的协变关系对水淹干扰的响应有较大差异,说明植物种间协变关系既受环境波动和干扰因子的影响,也取决于组成种对的植物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其中主要是对土壤水分状况反应的差异.以组成群落物种的数量特征为基础的种间协变系数比仅仅根据物种出现与否的二元数据为基础的种间关联指数对于外界干扰的反应更为敏感.
    阿拉善荒漠区一年生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梁存柱, 刘钟龄, 朱宗元, 王炜
    2003, (6):  897-903. 
    摘要 ( 949 )   PDF (1419KB) ( 419 )  
    一年生植物层片是阿拉善荒漠区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的恒有植物层片,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当地畜牧业的生产都有重要作用.对该层片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荒漠与绿洲生态系统中,一年生植物层片植物种有12科35属61种,可归为一年生小禾草、一年生猪毛菜、一年生蒿类和一年生杂类草4个类群,并可划分成12种区系地理成分,其中有10个阿拉善或近阿拉善特有种.一年生植物层片广泛分布于土质、沙砾质、沙质、砾质、石质、盐土荒漠及各种类型的绿洲群落中,常一种或几种组成层片,均匀或斑块状分布,或沿水线分布.此外,还分析和评价了一年生植物层片在群落中的分布差异、生态适应模式与功能.
    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的植被与土壤特征要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陈鹏, 初雨, 顾峰雪, 张远东, 潘晓玲
    2003, (6):  904-908. 
    摘要 ( 1165 )   PDF (271KB) ( 484 )  
    采用变异函数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空间异质性特征比较,研究了阜康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中的植被盖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空间格局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应用Kriging局部块段插值法,以三维图形显示出各个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除土壤全盐量空间相关性较弱外,其他各要素具有中等程度以上的空间相关性,且空间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尺度上.其中,植被盖度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在3km的尺度内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从空间分布格局看,植被盖度、土壤表层含水量和土壤pH值沿样带相邻点差异对比明显,高值区和低值区交错.草本盖度与土壤表层含水量、土壤pH间有相关关系,灌木平均盖度主要依靠深层次地下水维系.灌木和草本盖度的块金值具有明显差异,可能因为二者要求不同的生态条件,因而在同等尺度上具有不同的生态学过程.
    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杨海军, 丸山纯孝, 土谷富士夫, 水谷敦司
    2003, (6):  909-912. 
    摘要 ( 1028 )   PDF (501KB) ( 268 )  
    基于景观保护的视点,定量研究了森林草地转换对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景域的可视区域比近景域和远景域大,草地建设对中景域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也最大,因此,中景域是重要的景观保护对象.对草地内林地的可视量分析可知,各景域的可视林地多分布在400~600m高海拔上,25°以上的坡度范围内分布偏少.并探讨了草地建成后应采取的景观管理和保护对策,以增加草地景观的视觉效果.
    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特点研究
    陈进红, 张国平, 郭恒德, 毛国娟
    2003, (6):  913-916. 
    摘要 ( 921 )   PDF (677KB) ( 285 )  
    研究了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的苗穗粒结构及干物重在冠层不同层次、不同器官的分布,叶面积配置及光强分布等冠层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总干物重及40cm以下、40~60cm、60~80cm和80cm以上4个层次的干物重分别比常规粳稻高32.29%及29.12%、13.95%、16.45%和100.17%.杂交粳稻叶片(同化器官)与穗(库器官)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24.8%与12.8%,高于常规稻;而叶鞘与茎(贮藏器官)的干重分别占总干物重的33.6%和28.9%,低于常规粳稻.杂交粳稻超高产群体冠层叶面积配置比较合理,齐穗期40cm以上冠层LAI达5.44.冠层光强上下分布比较均匀,60cm以下冠层光强比常规稻高13.1%~37.0%,而60cm以上冠层光强比常规稻低5.9%~12.2%;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各层消光系数分别比常规粳稻低35.1%、13.5%、29.1%和17.2%.
    不同环境条件对三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郭天财, 张学林, 樊树平, 朱云集, 王晨阳, 马冬云
    2003, (6):  917-920. 
    摘要 ( 860 )   PDF (228KB) ( 353 )  
    选用6个有代表性的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品种在河南省5个纬度点(32°N~36°N)种植,研究了3种筋型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弱化度、评价值和延伸性受纬度环境影响较大,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粉质仪参数和拉伸仪参数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且这些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筋型品种不同品质性状的变化以及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不同.除个别纬度点外,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评价值、延伸性、抗延伸性和最大抗延伸性有随纬度升高逐渐增加趋势,吸水率呈降低趋势.多数品质性状在信阳(32°N)与驻马店(33°N)之间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分界线.根据研究结果,对河南省优质小麦品种布局利用和调优栽培技术提出了建议.
    低温弱光对黄瓜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周艳虹, 喻景权, 钱琼秋, 黄黎锋
    2003, (6):  921-924. 
    摘要 ( 1242 )   PDF (492KB) ( 691 )  
    以设施栽培黄瓜为材料,研究了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期间以及随后的恢复过程中植株生长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分别导致黄瓜植株生长减缓和停滞,根系活力下降.低温弱光处理过程中,SOD和GPOD活性上升,并以7℃处理尤为明显,但在恢复过程中这些酶的活性均恢复至对照水平.常温弱光对SOD活性影响不大,但在恢复过程中SOD活性则上升到一个比对照更高的水平,GPOD活性在弱光处理5d后迅速上升,恢复期间呈下降趋势.此外,常温弱光和低温弱光胁迫均造成MDA累积.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北方稻田耗水规律研究
    王笑影, 闻大中, 梁文举
    2003, (6):  925-929. 
    摘要 ( 884 )   PDF (262KB) ( 253 )  
    采用田测法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稻田需水规律.试验采用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灌水处理.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由田测法测得的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蒸散量分别为889.1、635.9和775.9mm,蒸散速率分别为6.9、4.9和6.0mm·d-1.与淹灌处理相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处理分别节水28.5%和12.7%.在充分供水的情况下,由Penman法计算的潜在蒸散值分别比田测法小29.30%.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生物产量分别为16438.22、15887.94和15757.88kg·hm-2,经济产量分别为8014.01、7828.91和7853.93kg·hm-2.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处理间的产量差别不显著.淹灌、湿润灌和间歇灌3种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9.01、12.31和10.12kg·hm-2·mm-1,淹灌的WUE分别比湿润灌和间歇灌减少26.8%和11.0%.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润灌的节水效果最好.
    奈曼地区灌溉麦田蒸散量及作物系数的确定
    李玉霖, 崔建垣, 张铜会
    2003, (6):  930-934. 
    摘要 ( 1122 )   PDF (847KB) ( 357 )  
    利用大型蒸渗仪测定了奈曼地区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全生育期的蒸散量,并引用FAOP enman-Monteith等5种方法计算了相应时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比较了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与其它4种方法间的关系,最后运用作物蒸散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了春小麦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春小麦苗期每周日平均蒸散量小于3mm·d-1,随着叶面积系数增大,日平均蒸散量达到最大值6.49mm·d-1(抽穗开花期),最终下降至1.94mm·d-1(灌浆成熟期);根据试验年份的降雨分布情况,该地区的自然降水不能满足春小麦对水分需求,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水分亏缺比较严重,是田间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用Penman公式和FAO-24 Blaney-Criddle公式估算奈曼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误差较小;奈曼地区春小麦苗期、营养期、生殖期、成熟期4个生长阶段的作物系数分别为0.45、0.90、1.11和0.52,其中成熟期的作物系数值与FAO-24给出的小麦作物系数值差异较大.
    不同轮作制对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硫攫取与归还途径的研究
    王庆仁, 崔岩山
    2003, (6):  935-940. 
    摘要 ( 918 )   PDF (749KB) ( 274 )  
    研究了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轮作制度下,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硫的主要输入(归还)与输出(攫取)途径.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普遍推行的小麦玉米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6.4kg·hm-2,由根系和植物其它残留物归还给土壤的硫素为每年6.8kg·hm-2;在小麦大豆轮作制中,作物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素总量为每年24.4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为每年7.2kg·hm-2;而在玉米油菜轮作制中,收获物从土壤中攫取的硫量为每年45.4kg·hm-2,归还给土壤的硫量为每年8.7kg·hm-2;其它作物如棉花、高粱、花生、水稻种植一季通过收获物从土壤中带走的硫量分别为每年7.9、6.4、6.7和18.9kg·hm-2,对土壤的归还量分别为每年2.6、1.8、4.3和5.6kg·hm-2.通过对系统主要输入输出通量的估算,几种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硫盈亏的状况计算结果说明,供试作物皆存在硫亏缺状况:小麦每年6kg·hm-2、玉米8.5kg·hm-2、油菜24kg·hm-2、水稻7.1kg·hm-2.
    水稻对低剂量UV-B辐射胁迫的分子应答研究
    曾建敏, 林文雄, 梁康迳, 陈芳育, 郭玉春, 唐莉娜, 何华勤, 王经源, 梁义元
    2003, (6):  941-944. 
    摘要 ( 784 )   PDF (534KB) ( 264 )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了水稻幼苗受低剂量UV-B辐射的mRNA表达丰度差异,获得了18个差异片段,其中15个差异片段在表达水平上有差别,1条为被抑制表达,而UV-B诱导特异表达的为2条.将这2条片段进一步回收、重扩增发现确为特异带型.对其中的一个差异片段RUVB2进行序列测定和国际互联网查询结果表明,该序列位于Oryza sativa第10染色体的OSJNBb0091N21BAC上(登录号:AC091122),且该cDNA片段与水稻的3个EST序列有95%以上的同源性,而与其它序列同源性较低.
    枣麦间作系统中光能在作物群体内分布的数值模拟
    张继祥, 魏钦平, 刘克长, 陆佩玲
    2003, (6):  945-948. 
    摘要 ( 1035 )   PDF (1061KB) ( 244 )  
    应用农业气象学原理和方法,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带遮荫宽度及阴影内的相对光照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遮荫区、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特点;应用数理方法,模拟了遮荫区及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光能垂直分布曲线.结果表明,南北走向的枣树带每天早、晚其遮荫区域较宽,相对光照度较大;中午前后,遮荫区域宽度较窄,相对光照度较小.尽管遮荫区与非遮荫区内小麦群体的光能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但二者间都符合高斯曲线的递减规律.
    小菜蛾主要寄生性天敌——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作用
    施祖华, 刘树生
    2003, (6):  949-954. 
    摘要 ( 1454 )   PDF (306KB) ( 247 )  
    在28℃下,以小菜蛾3龄幼虫作寄主,研究了菜蛾绒茧蜂与菜蛾啮小蜂间的相互关系.当寄主供2种蜂同时产卵寄生时,与只供1种蜂时相比,绒茧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而啮小蜂的寄生率则显著下降;2种蜂的合计寄生率与任一种蜂单独存在时相比无显著差异.当寄主先供绒茧蜂寄生,再供啮小蜂寄生时,绒茧蜂的成功寄生率不受影响,而啮小蜂的寄生率仅为8%~13%;啮小蜂能寄生在寄主体内的绒茧蜂高龄幼虫.绒茧蜂能寄生已被啮小蜂寄生的寄主幼虫,其子代部分个体能正常发育至成虫羽化.当已被绒茧蜂寄生和未被寄生的寄主同时存在时,啮小蜂主要寄生未被寄生的寄主.表明绒茧蜂具有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可因啮小蜂的寄生而被削弱.
    宿主虫龄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流行的影响
    蒋杰贤, 梁广文, 曾玲
    2003, (6):  955-958. 
    摘要 ( 838 )   PDF (221KB) ( 265 )  
    通过对田间感病幼虫跟踪观察,研究了对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喷施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病毒病在当代种群中的田间流行动态.结果表明,随虫龄的增大,幼虫对病毒的敏感性下降,宿主幼虫病死率降低,病死速率减慢,病死持续时间延长,幼虫病亡和疾病现患始期、高峰期推迟.对不同龄期幼虫喷施病毒后,幼虫每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互补重对数模型较好地拟合(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不显著),模型中各项系数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疾病现患时间分布可用Holliday模型拟合,模型经F检验显著,方程中各项系数达到或接近显著水平;幼虫逐日病死时间分布可用Weibull模型、Gompertz模型及Logistic模型较好地拟合,通过用剩余平方和Q比较各模型的拟合程度,表明Gompertz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侯有明, 庞雄飞, 梁广文, 尤民生
    2003, (6):  959-962. 
    摘要 ( 881 )   PDF (439KB) ( 283 )  
    在生命表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害虫累积为害量指标,用以描述和比较某一时间段内害虫动态持续为害力大小.应用该指标分析印楝素乳油对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种群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对成虫显著的忌避作用是其对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印楝素0.50ml·L-1对成虫的忌避率为83.75%,种群趋势指数I值降为0.3354,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863.采用田间试验获得的结果,避免了室内测定的空间限制,因而是评价异源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害虫忌避作用的主要依据.该指标在以害虫控制为目标的动态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绥宁河生态修复对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
    刘冬燕, 达良俊, 由文辉, 宋永昌
    2003, (6):  963-968. 
    摘要 ( 837 )   PDF (732KB) ( 304 )  
    通过对上海市的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治理段与非治理段水体叶绿素a分粒级分析,探讨了生态修复对水体粒径分级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治理和对照以及治理采样点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85.232、92.402和95.205%,其中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总叶绿素a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8.460、87.943和87.211%,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平均为84.538%,是该水体叶绿素a生物量的最大贡献者;网采浮游植物对全河叶绿素a的贡献仅为9.054%.生态修复工程试验使网采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减少,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保持稳定,而微微型浮游植物相对生物量增多,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大,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工程试验的反应最敏感.
    藻类爆发对太湖梅梁湾水体中NPK含量的影响
    杨顶田, 陈伟民, 江晶, 季江, 曹文熙
    2003, (6):  969-972. 
    摘要 ( 908 )   PDF (608KB) ( 267 )  
    1998~2000年对太湖梅梁湾的实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a的含量与温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NH4+-N和总氮(TN)、总磷(TP)含量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最低,总含量与叶绿素a呈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含量上升,N、P含量呈现下降趋势;K的含量与N、P相似.排污口的0号点和6号点的N、P含量相对于湖中心的8号样点来说极高,而且P已不是限制性营养元素,在其它水域,P依然是限制性营养元素,表明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只在TN含量为1~4mg·L-1、TP在0.1~0.3mg·L-1之间时爆发形成水华.
    福建东山岛海域霞水母的渔业生物学研究
    卢振彬, 戴泉水, 颜尤明
    2003, (6):  973-976. 
    摘要 ( 997 )   PDF (443KB) ( 307 )  
    1994年4~9月调查结果表明,东山湾海域霞水母的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月25日~7月10日,生物量高峰期在7月10~8月5日;群体的伞径分布范围15~580mm,平均247.48mm,体重分布范围0.4~10250g,平均1274g;高次方程模拟的伞径生长方程式为Φt=15.1726+16.7204t+0.1926t2-0.0014t3-0.0004t4,指数高次方程模拟体重生长方程式为logeWt=-0.6885+1.3397t-0.0959t2+0.0034t3-0.00005t4;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合理开捕为7月15日,合理开捕伞径为360mm.还讨论了表层水温和盐度与霞水母生物量和密度的关系及其资源开发等问题.
    放射性锆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系统中的动态
    王春琳, 史建君, 孙平跃, 李明云
    2003, (6):  977-981. 
    摘要 ( 1031 )   PDF (266KB) ( 231 )  
    研究了放射性锆(95Zr)在模拟海水、底质及海洋生物间的迁移、消长的动态.结果表明,海水中95Zr的比活度在最初4h内下降了90%以上,此后呈缓慢递减趋势;底质中95Zr的比活度至48h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半褶织纹螺螺壳和螺肉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68.7%和31.30%;大弹涂鱼的鳃、鳍、内脏、头骨、皮、脊柱和肌肉等组织的放射性百分比分别为22.80%、12.64%、34.82%、10.31%、4.48%、11.55%和3.71%.半褶织纹螺对95Zr的积累比大弹涂鱼更强.95Zr在海水、底质、半褶织纹螺和大弹涂鱼中浓度的大小顺序是:底质>半褶织纹螺>海水>大弹涂鱼.各分室中95Zr浓度(即比活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可用指数函数表达.
    涕灭威及其复合污染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
    李阳, 张清敏, 戴树桂
    2003, (6):  982-984. 
    摘要 ( 881 )   PDF (462KB) ( 283 )  
    研究了一种毒性很高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涕灭威和广泛使用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组成的复合污染体系对斑马鱼胚胎DNA的影响.结果表明,涕灭威对斑马鱼胚胎DNA的损伤随浓度增大而加重,但低浓度涕灭威在短时间内造成的DNA单链断裂是可以修复的,高浓度则导致难以修复的双链断裂.一定浓度(20mg·L-1)的SDBS在复合污染体系中能减弱涕灭威的毒性.
    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倪海儿, 陆杰华
    2003, (6):  985-988. 
    摘要 ( 884 )   PDF (611KB) ( 277 )  
    以舟山渔场为例,选择了渔业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子系统的24个指标,对各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计算了舟山渔场1954~1990年的相对关联度,以此作为评价舟山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对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2年前舟山渔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1962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上升,在1974达到最高,相对关联度比1962年增加44.78%;1978年后可持续利用水平持续下降,1983年降至最低水平,只有1974年的51.72%.
    转基因的逃逸及生态风险
    卢宝荣, 张文驹, 李博
    2003, (6):  989-994. 
    摘要 ( 1270 )   PDF (646KB) ( 552 )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解决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而引发的粮食问题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生物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也带来了一系列生物安全问题.转基因产品是否会对植物、动物、人类健康、遗传资源和环境带来危害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诸多生物安全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就是转基因的逃逸及其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文中就转基因逃逸的可能性和逃逸的不同途径、转基因逃逸后可能导致的各种生态风险、转基因逃逸的不同控制方法以及转基因作物安全距离设立应该考虑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了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和外源基因的逃逸可能导致的生物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控制和避免转基因逃逸.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一般性途径探讨
    陈高, 邓红兵, 王庆礼, 代力民, 郝占庆
    2003, (6):  995-999. 
    摘要 ( 961 )   PDF (574KB) ( 368 )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成为21世纪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的核心内容.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测度、评估和管理开始做出积极的探讨和实践,提出了一些理论和应用上的评价方法、评估途径和框架,为解决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甚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概念和一系列研究手段.但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没有通用有效的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一般模式.文中简要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提出有效评估森林健康的3个前提:1)清晰明确的概念框架;2)充分有效的数据信息;3)正确合理的研究途径和技术手段.并分别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阐述了可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的途径:长期研究和定位监测、时空互换、历史研究途径、经济价值评估及其途径等.
    河流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及性质研究进展
    高全洲, 陶贞
    2003, (6):  1000-1002. 
    摘要 ( 970 )   PDF (500KB) ( 440 )  
    综述河流有机碳输出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干预,对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陆地有机碳库的侵蚀通量发生了复杂变化;河流有机碳不但记录了流域侵蚀的历史和现状,还对近海沉积过程和水域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河流有机碳在通量和性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及流域间差异,且以季风流域与非季风流域之间的对比最为明显;随着水文动力过程的变化,同一流域河流有机碳的性质也发生显著变化;河流有机碳在自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输送的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组成可因水体微生物的代谢改造而发生变化,使得河流有机碳的14C年龄偏老.
    氯酚类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姜梅, 牛世全, 展惠英, 袁建梅, 陈慧
    2003, (6):  1003-1006. 
    摘要 ( 1001 )   PDF (494KB) ( 630 )  
    综述了近年在具有降解氯酚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的筛选、氯酚类化合物的好氧和厌氧降解机制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阐述了氯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路径.在好氧条件下,单氯酚和二氯酚在氧化酶的攻击下形成氯代邻二酚,邻二酚开环生成相应的氯代粘康酸或半醛,粘康酸内酯化过程中释放氯离子;高度氯代的化合物则是在氢氧化酶作用下生成氯代醌,并逐步脱去所有的氯原子生成苯酚后才开环.在厌氧或缺氧条件下,氯酚进行还原脱氯,在得到电子的同时去掉一个氯取代基.
    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
    熊丽, 谢丽强, 生秀梅, 吴振斌, 夏宜琤
    2003, (6):  1007-1011. 
    摘要 ( 1013 )   PDF (637KB) ( 406 )  
    从湿地中藻类的种群结构、藻类在湿地中的功能、湿地中的藻类生产力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天然湿地中的藻类生态学研究进展.湿地植物区系主要有附泥藻类、附植藻类、后周丛藻类和浮游植物4种类型,其中常见的是附泥藻类的硅藻、绿藻和蓝藻.藻类最显著的作用是作为湿地食物网中的初级生产者,也作为湿地环境污染的生物指示物.影响藻类生产力的因素有水力学因素、营养、温度、光、大型植物及草食动物和其它动物.未来对藻类的研究应侧重于湿地藻类生物多样性、藻类生物量、生产力、种群组成的环境控制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藻类作为水环境及湿地污染程度指标的研究,“基因治藻”也将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细菌在土壤中运移模型的研究进展
    李桂花, 李保国
    2003, (6):  1012-1014. 
    摘要 ( 885 )   PDF (436KB) ( 314 )  
    大多数细菌运移实验是在室内控制条件下土柱内进行,得到的结果却不尽一致,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标准化;此外,可采用与显微镜结合研究孔隙尺度下的细菌运移.本文认为依据对流弥散方程建立的细菌运移的数学模型,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与实验结果拟合较好,但模型忽略了许多参数,如生长、死亡.若在大田尺度下应用,还应对机理理论、实验范围、尺度转换、模型建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戴玉成
    2003, (6):  1015-1018. 
    摘要 ( 925 )   PDF (631KB) ( 264 )  
    棕背(鼠平)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金建丽, 张春美, 杨春文
    2003, (6):  1019-1022. 
    摘要 ( 860 )   PDF (223KB) ( 225 )  
    甲氰菊酯和辛硫磷及其混剂的土壤微生物降解
    朱鲁生, 王军, 樊德方, 张骏, 赵秉强, 张夫道
    2003, (6):  1023-1025. 
    摘要 ( 1011 )   PDF (394KB) ( 319 )  
    新疆棉区主要捕食性天敌对棉铃虫捕食功能反应的研究
    封红兵, 徐静, 张青文, 汪飞, 宋荣
    2003, (6):  1026-1028. 
    摘要 ( 865 )   PDF (180KB) ( 264 )  
    应用Vc发酵弃渣防治保护地病害
    朱可丽, 苏振成, 吕素霞, 张忠泽
    2003, (6):  1029-1030. 
    摘要 ( 834 )   PDF (655KB) ( 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