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3-15
    研究报告
    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曹云1,2;杨吉力2;宋炳煜2;黄和平2;杨明博2;郑敏2
    2005, 16(03):  397-402 . 
    摘要 ( 1550 )   PDF (525KB) ( 107 )  
    研究了人工抚育6年后油松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抚育措施的油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采取抚育措施的两个样地间的油松胸径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的胸径(7.8±0.29 cm)、树高(5.5±0.09 m)和平均冠幅(249±7.24 cm)最大,未打枝和间伐的油松林最小;随着人工抚育措施加强,单株油松的平均新叶、老叶和枝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抚育措施下,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44.0 t·hm-2)、未打枝和间伐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小(14.9 t·hm-2);油松新叶和老叶长度的差异性显著;油松的比叶面积在生长初期(5月和6月)和末期(9月)差异性显著;人工抚育措施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盖度.
    海南岛东寨港几种红树植物种间生态位研究
    廖宝文1;李玫1;郑松发1;陈玉军1;钟才荣2;黄仲琪2
    2005, 16(03):  403-407 . 
    摘要 ( 1770 )   PDF (433KB) ( 76 )  
    采用3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以外来种无瓣海桑扩散区的秋茄+桐花树群落演替系列作为资源轴,定量计测了几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结果表明,各树种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为桐花树(3.8357)>秋茄(3.3421)>木榄(3.3180)>白骨壤(3.0975)>无瓣海桑(2.9137)>海桑(2.5724)>角果木(1.8523)>红海榄(1.6897)>海莲(1.0000),很好地表征了其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幅度.各树种重叠值中,以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其间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无瓣海桑生态位宽度处于中等程度,与中低潮滩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重叠值相对较高,与红海榄、木榄有中度重叠,与角果木有少量重叠,与海莲完全没有重叠.
    模拟水分胁迫对水曲柳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姬兰柱1;肖冬梅1,2;王淼1
    2005, 16(03):  408-412 . 
    摘要 ( 1392 )   PDF (459KB) ( 87 )  
    经过3年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水曲柳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度水分胁迫 (MW) 下, 水曲柳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均有所提高, 而在重度水分胁迫(LW)下则分别降低了7.26%和1.13%.长期的中度水分胁迫使水曲柳的光合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其适应性也好于重度水分胁迫.对照组水曲柳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MW组和LW组则均呈“双峰”曲线;对照组水曲柳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而MW组和LW组则呈现波动趋势,无明显的波峰和波谷.这与水曲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环境因子的日进程密切相关.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宋萍;洪伟;吴承祯;封磊;范海兰;朱慧;林勇明;张琼
    2005, 16(03):  413-418 . 
    摘要 ( 1653 )   PDF (562KB) ( 219 )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运用C、K、m*、m*/m和Iδ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4种类型;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种群扩散型指数Iδ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不同供水条件下侧柏和刺槐幼树的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应力订正
    王进鑫1;黄宝龙2;王明春1;王迪海1
    2005, 16(03):  419-425 . 
    摘要 ( 1487 )   PDF (635KB) ( 71 )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对侧柏、刺槐不同水量全生长期均衡供水条件下,2~3年生幼树的生理需水规律、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蒸腾耗水量随土壤供水能力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以生长前期和生长盛期耗水为主,约占年蒸腾耗水量的80.5%;刺槐年均生理需水量是侧柏的5.13倍.侧柏蒸腾耗水量在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100%有一峰值.当土壤相对含水率≤87.84%时,蒸腾耗水量随土壤相对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反之则减小.侧柏蒸腾耗水量以生长盛期最大,约占年蒸腾量的46.27 %,生长后期次之,生长前期较小.并求出了两树种蒸腾耗水的土壤水分应力订正函数及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蒸腾耗水的时间-水分函数.
    盐分胁迫对杨树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建锋1;张旭东1;周金星1;Franz Makeschin2
    2005, 16(03):  426-430 . 
    摘要 ( 1160 )   PDF (438KB) ( 51 )  
    通过盐分胁迫下杨树2个无性系的盆栽试验,发现盐分对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苗高、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都呈下降趋势;当盐分浓度为0.2%、0.4%、0.6% 和0.8%时,P1、P2的新稍生长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3.24%、48.56%、70.76%、83.33%和71.77%、83.25%、86.28%、91.39%;P2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下降72.44%、82.92%、92.82%和94.41%.回归分析发现,盐分浓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脯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抛物线形相关关系.土壤中盐分的增加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状也产生不良效应.同时测定了盆栽土壤中葡萄糖苷酶和左旋天门冬酰胺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酶活性都随土壤中盐分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当盐分浓度为0.2%、0.4%、0.6%和0.8%时,P1土壤中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0.96%、20.07%、30.96%和37.44%;而P2土壤中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11.21%、18.94%、34.89%和41.31%,说明盐分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参试的2个无性系中,P1的耐盐能力强于P2.
    盐胁迫对苹果器官中钙镁铁锌含量的影响
    夏阳1;梁慧敏1;王太明1;束怀瑞2;王清华1;柴传华1
    2005, 16(03):  431-434 . 
    摘要 ( 1227 )   PDF (308KB) ( 91 )  
    以盆栽2年生富士苹果树(砧木为平邑甜茶M. hupehensis Reld)为试材,研究了盐胁迫对苹果矿质营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苹果各器官不同时期的单位干样中Ca、Mg、Fe和Zn含量的平均值没有明显变化,但各元素与Na的比值明显下降,特别是在高盐(3‰ NaCl)胁迫下下降更为明显,从而破坏了树体内元素平衡.在无盐和盐胁迫下,苹果各器官中Ca含量的顺序为主干韧皮部>叶片、新梢>根>主干木质部;Mg含量为新梢、根>主干木质部、主干韧皮部、叶片;Fe含量为根>叶片>主干韧皮部、新梢>主干木质部;Zn含量为新梢>叶片>根、主干韧皮部>主干木质部. 与对照相比,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在胁迫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化
    程积民;万惠娥;王静
    2005, 16(03):  435-438 . 
    摘要 ( 1808 )   PDF (364KB) ( 108 )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物量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退耕地生长年限一般为10年,生长的高峰期为第4年~第5年,到第6年,由于土壤水分过耗严重,生物量开始逐年下降,草地开始衰败.紫花苜蓿茎叶生物量的垂直变化,在距地面0~35 cm之间,茎生物量远大于叶生物量,茎叶比为1.7∶1;在40 cm高时茎叶比相等,在45~90 cm之间叶生物量远大于茎生物量,叶茎比为1.42∶1.紫花苜蓿土壤干层在生长的前两年不甚明显,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干层厚度不断增大,由第3年的110 cm扩大到第7年的260 cm,含水量仅为4.6%~6.2%,土壤水分严重亏缺.紫花苜蓿退化草地土壤水分的自然恢复过程一般需5年,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逐年提高.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王俊1,2;李凤民2;贾宇2;王亚军2
    2005, 16(03):  439-444 . 
    摘要 ( 1317 )   PDF (517KB) ( 98 )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5.4%和19.5%、有机质下降了46.8%和28.2%,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土壤硝态氮含量2年分别提高了15.5%和159.1%、速效磷含量提高了44.5%和48.0%,差异显著.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苜蓿草地轮作后第2年,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C/N和C/P降低.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以轮作春小麦为宜,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覆膜开孔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李毅1,3;王全九3,4;王文焰4;邵明安2,3
    2005, 16(03):  445-449 . 
    摘要 ( 1439 )   PDF (442KB) ( 59 )  
    为获得灌后覆膜开孔蒸发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动态资料,研制了室内垂直一维入渗-覆膜开孔蒸发动态观测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不同覆膜开孔率和不同入渗定额下的覆膜开孔蒸发实验.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土表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不同条件下,蒸发土壤含水率剖面的时间变化和蒸发结束的含水率剖面特征.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两者关系符合Gardner理论关系,且该理论关系系数与不同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存在进一步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出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影响下的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多因子模型.同时,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了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对相对累积蒸发量和单位膜孔面积累积蒸发量的影响,得出了定量函数关系,其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很高.
    模拟酸雨对朱砂叶螨寄主植物三月早茄生理生化的影响
    张建萍1,2;王进军1;赵志模1;陈洋1;豆威1
    2005, 16(03):  450-454 . 
    摘要 ( 1648 )   PDF (505KB) ( 118 )  
    以朱砂叶螨的寄主植物三月早茄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不同时间模拟酸雨胁迫下,茄子对酸雨的抵抗、适应能力和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酸雨酸度增强,茄叶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磷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单峰变化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谷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酸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茄叶pH值呈下降趋势,含水量不受酸雨影响.POD对酸雨作用反应迟缓,而SOD、CAT较敏感,其他几项生理指标则对酸雨作用时间反应灵敏.高pH(4.0~5.6)的酸雨刺激茄叶的保护能力增强,促进茄叶的生长发育.由于茄叶内糖含量、磷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改变,植物的适口性有所变化,可促进叶螨生长,而在强酸性酸雨(pH<3.0)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营养物质含量降低,抑制朱砂叶螨的生长.
    黄山地区松树林外生菌根菌资源及生态分布
    柯丽霞;刘必融
    2005, 16(03):  455-458 . 
    摘要 ( 1413 )   PDF (386KB) ( 55 )  
    1998~2003年,对黄山地区松树林下外生菌根菌资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鉴定出外生菌根菌43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马尾松林下有43种、黄山松林下有12种.马尾松幼林下的外生菌根菌种类单一,彩色豆马勃、硬皮马勃类为优势菌种;马尾松成熟林下外生菌根菌种类丰富,其优势种类为红菇科、鹅膏菌科、牛肝菌科和鸡油菌科的一些种类.并分析了树种植被对外生菌根菌分布的影响,菌根真菌的分布与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的关系.
    丛枝菌根对枳实生苗抗旱性的影响研究
    吴强盛;夏仁学;胡正嘉
    2005, 16(03):  459-463 . 
    摘要 ( 1389 )   PDF (447KB) ( 116 )  
    在自然水分干旱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对1年生枳实生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93显著增加枳实生苗的株高、茎粗和鲜重,提高了幼苗移栽成活率.在自然水分干旱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过程中,丛枝菌根提高或者极显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提高了枳实生苗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了其保护系统能力,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使枳实生苗抗旱能力增强.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增强寄主植物抗旱能力的作用机制与保护系统相关.
    利用137Cs技术研究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特征
    方华军1,2;杨学明1;张晓平1;梁爱珍1,2
    2005, 16(03):  464-468 . 
    摘要 ( 1848 )   PDF (463KB) ( 52 )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和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典型的东北漫岗地形的黑土土壤再分布状况.通过野外采样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137Cs背景值为2 232.75 Bq·m-2,介于长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背景值之间,表明137Cs沉降与纬度和降水相关.研究区各地貌部位137Cs含量在水平方向和深度分布上有很大的分异.坡肩部位137Cs含量最低,土壤侵蚀最为强烈;坡顶和坡背侵蚀较为微弱;坡脚和坡足基本上表现土壤沉积.137Cs分布深度从坡肩20 cm到坡足80 cm土层,表现出该区经历了强烈的侵蚀和沉积过程.文中采用4种常用的137Cs土壤侵蚀模型估计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速率,结果表明,PM模型明显低估了土壤侵蚀速率,MBM-1明显高估了土壤侵蚀速率,MBM-2和MBM-3估计的结果较为相近的合理结果.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陈庆强1,2;沈承德2;孙彦敏2;彭少麟3;易惟熙2;李志安3;姜漫涛2
    2005, 16(03):  469-474 . 
    摘要 ( 1383 )   PDF (558KB) ( 88 )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C测年及δ13C结果,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类似,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有机质14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C弹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万荣荣1,2;杨桂山1
    2005, 16(03):  475-480 . 
    摘要 ( 1519 )   PDF (571KB) ( 122 )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在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农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农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量的89.64%,建设用地的增加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79.21%;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太湖流域景观结构与景观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降低趋势,边界密度、优势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呈增加趋势;从斑块尺度上看,各景观组分的异质性指数及其变化过程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人口增长、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太湖流域近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景观碎化、边缘效应、生境退化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太湖流域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湖区沟渠保护研究
    范英英;刘永;郭怀成;毛国柱
    2005, 16(03):  481-485 . 
    摘要 ( 1604 )   PDF (482KB) ( 143 )  
    沟渠作为一种典型的廊道景观,是湖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武汉市汉阳湖区沟渠廊道功能退化,导致其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恶化.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廊道理论、尺度效应、景观异质性、边缘效应和生态修复等原理,在汉阳湖区沟渠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沟渠景观格局进行优化设计来实现对沟渠的保护:从大尺度上对整个汉阳湖区水质进行调控,以提高沟渠水体质量;对湖区沟渠进行拓宽、重建以改善沟渠的廊道功能;对沟渠岸线进行景观保护设计,以提高沟渠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恢复沟渠的景观生态功能,改善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在湖区沟渠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
    气候变化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关系的模拟研究
    刘桃菊;殷新佑;戚昌瀚;唐建军;陈美球
    2005, 16(03):  486-490 . 
    摘要 ( 1492 )   PDF (423KB) ( 145 )  
    应用水稻生长日历模拟模型(RICAM 13)模拟亚洲地区不同地点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其中3s-Beta模型被用于预测水稻开花期和描述水稻光温反应的3个连续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光敏感期和光敏感后期.从时间与地理梯度的变化对水稻产量进行模拟,以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作为从北到南的地理梯度,以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作为时间梯度,应用RICAM13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变化与产量的形成.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生态模型研究
    李卫国;朱艳;戴廷波;曹卫星
    2005, 16(03):  491-495 . 
    摘要 ( 1612 )   PDF (424KB) ( 110 )  
    在中国、日本和泰国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了多品种籼稻和粳稻的种植试验,通过分析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纬度、海拔、温度、太阳辐射等气候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影响水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函数,并使用权重系数进一步修订各个气候生态因子对籽粒直链淀粉的作用,构建出基于生态效应(综合气候因子函数)的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预测模型.利用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点和不同品种类型的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籼稻和粳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预测误差(RMSE)平均分别为0.4%和0.5%;籼稻和粳稻种植区的预测误差(RMSE)平均为0.39%和0.5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元素硫和双氰胺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赵言文1,2;刘常珍1,2;胡正义2;高义民3;王彩绒3;毕冬梅1
    2005, 16(03):  496-500 . 
    摘要 ( 1576 )   PDF (458KB) ( 75 )  
    采用温室盆栽淋洗试验,以NH4HCO3为氮肥源,研究了元素硫(S0)和双氰胺(DCD)对种葱和不种作物土壤NO3--N淋失量和NO3--N、NH4+-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周试验期间,与对照相比,S0+DCD和S0处理NO3--N淋失量分别低83%~86%和83%;NH4+-N淋失量分别高16.8~21.0 mg·盆-1和20.4~25.0 mg·盆-1;而同期无机氮(NO3--N、NH4+-N)淋失量则低60%.试验结束后,,S0+DCD和S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79.9%~85.4%和74.9%~82.6%,以NH4+-N为主.S0+DCD处理无机氮淋失量比S0和DCD处理分别低4.6%~14.4%和15.4%~30.1%;试验结束后土壤无机氮分别高6.1%和16.8~36.0%.在Na2S2O3+DCD、Na2S2O3和DCD处理中也发现类似结果.可见S0施入土壤具有与DCD同样的氨稳定和硝化抑制作用.S0与DCD配合施用可使DCD的硝化抑制性增强,其作用机理是S0氧化中间体S2O32-、S4O62-,具有抑制硝化和DCD降解作用,延缓DCD硝化抑制效果.S0与DCD配合施用可用于延缓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NH4+-N向NO3--N转化,减少氮向水体迁移风险.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赵匠1;万冬梅2;王海涛3;高玮3
    2005, 16(03):  501-504 . 
    摘要 ( 1110 )   PDF (362KB) ( 112 )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结果表明,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13 cm左右,最高高度不超过30 cm,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植物种类丰盛密集,盖度较大,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在非火烧地,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王四宝1,2;刘云鹏3;樊美珍3;苗雪霞1;赵学球3;李增智3;司胜利1;黄勇平1
    2005, 16(03):  505-508 . 
    摘要 ( 1196 )   PDF (366KB) ( 99 )  
    通过不同引诱剂、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和不同缓释量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4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A2K 05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26.3头/诱捕器,对其它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也有引诱作用;引诱剂MA2K 13活性次之,平均21.3头/诱捕器;MA2K 11最弱,平均13.8头/诱捕器.3种诱芯A、B和C的引诱效果分别为14.73、4.25和20.3头/诱捕器,其中诱芯C内引诱剂总量为诱芯A或诱芯B的2.5倍,且诱芯C内的引诱剂3~5 d需添加一次,而诱芯A和诱芯B的引诱活性能持续1个月以上,因此,诱芯B较为理想.宣州诱捕器引诱效果显著高于日式诱捕器,分别为36.4和9.7头/诱捕器.不同剂量诱捕结果表明,随着诱芯缓释量的增加,诱捕效果也相应提高,当剂量从20 ml上升至80 ml时,诱捕效果增加不显著;当诱剂达120 ml时,引诱效果显著增加.
    烟粉虱天敌日本刀角瓢虫的捕食行为
    姚松林1,2;任顺祥1;黄振1
    2005, 16(03):  509-513 . 
    摘要 ( 1143 )   PDF (447KB) ( 105 )  
    研究了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和幼虫捕食粉虱时的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成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爬行、取食、清洁、静息、整翅和排泄6个部分.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幼虫捕食烟粉虱卵时,幼虫各龄期间的取食和爬行时间无显著差异,对烟粉虱卵的处置时间随瓢虫幼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卵时,饥饿后的雌成虫用于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而用于清洁、静息和爬行的时间显著短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瓢虫雌成虫对卵的处置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若虫时,瓢虫雌成虫的取食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清洁和静息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对若虫的处置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
    两种除草剂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王向阳1,2;邹运鼎1;孟庆雷1;章炳旺1,3;代海敏2
    2005, 16(03):  514-518 . 
    摘要 ( 1580 )   PDF (434KB) ( 58 )  
    系统地研究了棉田地面和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及各亚群落施用克无踪(A)、高盖(B)与对照(CK)之间在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对地面肉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H′)的A-CK的t值为3.099,B-CK的t值为2.449,t>t0.05=2.228,差异显著;地面植食动物亚群落的(H′)A-CK的t值为2.377,A-B为2.260,t>t0.05=2.228,差异均显著.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及亚群落A-CK、B-CK和A-B之间差异不显著.地面节肢动物亚群落丰富度A-CK的t值为4.759,地面植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为4.359,地面肉食节肢动物亚群落为2.963,均t>t0.05=2.228,表明A与CK之间差异显著;在均匀度上,A和B及A-CK、B与CK之间两类群落及亚群落上差异均不显著.A和B对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很小.施用A和B及CK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总趋势一致.
    供氮水平对菠菜营养品质和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英鹏;林咸永;章永松
    2005, 16(03):  519-523 . 
    摘要 ( 1761 )   PDF (442KB) ( 76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供氮水平对菠菜营养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氮水平由4 mmol·L-1增加到8 mmol·L-1,菠菜产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维生素C(Vc)含量随着供氮浓度由4 mmol·L-1提高到8 mmol·L-1,再提高供氮水平,Vc含量则明显下降.叶片硝酸盐含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供氮浓度从4 mmol·L-1增加到8 mmol·L-1,叶片可溶态草酸含量略有下降,再提高供氮水平则明显上升,而草酸总量随供氮水平提高,先显著升高然后略有降低.SOD和POD酶的活性随供氮水平由4 mmol·L-1提高到8 mmol·L-1而增加,再提高供氮水平,酶活性显著下降;CAT活性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叶片MDA含量先降低后显著升高,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可见供氮水平为8 mmol·L-1时,菠菜叶片具有较高的生物量、Vc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较低的硝酸盐和草酸含量以及较低的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表明供氮浓度8 mmol·L-1有利于提高菠菜的产量、营养品质和抗逆能力,是菠菜生长较适宜的供氮水平.
    Bt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建武;冯远娇;骆世明
    2005, 16(03):  524-528 . 
    摘要 ( 1345 )   PDF (469KB) ( 203 )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Bt玉米34B24和同源常规品种34B23、Bt玉米农大61和常规品种农大3138秸秆分解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34B23处理相比,34B24处理的土壤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观测期没有显著差异;75 d时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15、45、60和75 d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30 d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45 d和75 d时则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2个Bt玉米处理和2个常规玉米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也在某些时间有显著差异.秸秆分解90 d后,34B24处理比34B23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上差异与不同秸秆的化学构成有关,Bt基因的转化过程可能会影响受体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应建立不同土壤类型土壤酶活性的标准分级体系,以便科学评价Bt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豆链格孢菌对白车轴草生理代谢及活性氧清除系统酶的影响
    李征;刘登义;丁佳红;王育鹏
    2005, 16(03):  529-532 . 
    摘要 ( 1369 )   PDF (340KB) ( 58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接种豆链格孢菌对白车轴草叶组织细胞膜透性、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链格孢菌使白车轴草叶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电导率显著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强,MDA水平上升,色素含量下降.电导率和MDA含量均与感病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色素含量与感病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豆链格孢菌刺激其寄主白车轴草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使其超出防御酶的清除能力,致使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其中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而POD活性明显上升.接种12 d后,SOD和CAT分别降低了55.2%和37.8%,而POD 比对照升高约1.6倍.
    草酸对土壤胶体与矿物表面酶的吸附及活性影响
    赵振华1,2;黄巧云3;蒋新2;王代长3;郜红建2;李学垣3
    2005, 16(03):  533-538 . 
    摘要 ( 1049 )   PDF (520KB) ( 126 )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模拟根系分泌物——草酸溶液的浓度、pH对酸性磷酸酶在针铁矿、高岭石及黄棕壤和砖红壤胶体(<2 μm)上的吸附及比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针铁矿对磷酸酶的吸附量受草酸浓度的影响较小,其它供试胶体对蛋白的吸附量随草酸浓度的升高,一般表现为先急剧降低(0~5 mmol·L-1),之后逐渐升高到与对照相当或略低.这与草酸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配位形态及其对载体表面的电荷改变、溶解有关.草酸体系中,供试胶体对磷酸酶的吸附顺序为针铁矿黄棕壤>高岭石>砖红壤.酶在草酸体系中的最大吸附点位一般出现在蛋白的等电点(IEP)和供试胶体的PZC之间,而酶在草酸体系中被固定到供试胶体上之后,其最适比活点随胶体类型的不同而没有变化或有所高移.
    川中丘陵区冬灌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江长胜1,3;王跃思1;郑循华1;李晶1;黄耀1;韩广轩2;张中杰2;朱波2
    2005, 16(03):  539-544 . 
    摘要 ( 1394 )   PDF (499KB) ( 106 )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特征进行连续一年的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种植水稻区(种植区)在水稻生长季平均CH4排放速率为22.76±2.76 mg·m-2·h-1,休闲期平均为1.43±0.20 mg·m-2·h-1,全年平均为9.64±1.17 mg·m-2·h-1;全年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其累计CH4排放量占全年总CH4排放量的91.2%未种植水稻区(对照区) 全年CH4平均排放速率为2.03±0.18 mg·m-2·h-1,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6.2%.N2O的排放在稻田落干时呈现脉冲排放.在水稻生长季,对照区CH4和N2O的季节排放速率分别为4.53±0.38mg·m-2·h-1和32.01±5.02 μg·m-2·h-1,而种植区则分别为22.76±2.76 mg·m-2·h-1和73.04±5.03 μg·m-2·h-1,植株参与导致CH4和N2O排放速率分别增加302%和128%.CH4和N2O的排放随土水分条件的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在冬灌田中,即使考虑500年的时间尺度,全年N2O排放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也只有CH4的7.9%,与CH4相比,冬灌田排放的N2O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很小.
    大豆对臭氧、二氧化碳及其复合效应的响应
    白月明;王春乙;温民
    2005, 16(03):  545-549 . 
    摘要 ( 1126 )   PDF (478KB) ( 52 )  
    以大豆‘中黄14'为试验材料,首次模拟研究大气中O3、CO2浓度增加,及其逐渐和持续增加O3、CO2浓度复合效应对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可缓解O3对叶片的伤害程度,受害时间推迟,受害症状无实质性变化.熏气20 d测定各处理叶片生理参数发现,在本底大气环境下,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与对照差异较小,熏气时O3、CO2浓度增加诱导叶片气孔关闭,气孔阻力明显增加,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O3浓度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收获指数明显降低,籽粒粗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著提高,收获指数无明显差异,籽粒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逐渐和持续增加O3和CO2浓度复合效应处理下,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地减少,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
    镉在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及净化效应
    陈桂葵1;陈桂珠2
    2005, 16(03):  550-554 . 
    摘要 ( 1197 )   PDF (424KB) ( 89 )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C1)、5倍(C5)和10倍(C10)3种人工配置的不同浓度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1年,研究重金属Cd的分布、迁移以及系统对Cd污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由人工污水加入系统中的Cd主要存留在土壤子系统中(8767%~9674%),只有很少部分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约占总加入量的0.43%~3.23%;白骨壤植物各器官中Cd含量在根中最高;模拟系统对污水中Cd的净化效果显著,在植物土壤系统中,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组的净化率分别为90.43%、97.17%和97.06%,在无植物系统中,对应组分别为93.29%、93.10%和90.54%.
    新型降水分布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张升堂1,2;康绍忠1,3;刘音2
    2005, 16(03):  555-558 . 
    摘要 ( 1260 )   PDF (336KB) ( 91 )  
    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单元栅格内的降水输入是准确模拟各种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寻求产生分布式降水数据的方法是水文模型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对国内外降水模型分析基础上,认为流域面上实际降水分布是天气系统降水与下垫面地形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受地形影响,天气系统降水的降水量等值线在平面上的分布近似为一组同心椭圆.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天气系统降水分布,并利用牛顿插值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地形影响修正的新型降水分布数学模型,提出了对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的模型模拟.利用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由于模型概念简单明晰,且能指明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因此在流域暴雨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一定价值.
    UV-B辐射增强对三种赤潮微藻DNA的伤害效应
    蔡恒江1;唐学玺1;张培玉1,2
    2005, 16(03):  559-562 . 
    摘要 ( 1310 )   PDF (372KB) ( 94 )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状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不同;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程度提高,而且赤潮异弯藻DNA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历山大藻DNA的伤害程度又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 UV-B辐射处理解除后,损伤DNA可明显恢复.赤潮异湾藻和亚历山大藻恢复培养6 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而中肋骨条藻恢复培养3 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说明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水平不适合作为指示UV-B辐射增强的生物学指标.
    海水中镉对牙鲆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赵元凤;吕景才;吴益春;宋晓阳;刘长发;王凡;赵冲;郑伟
    2005, 16(03):  563-567 . 
    摘要 ( 1287 )   PDF (435KB) ( 88 )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镉在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内蓄积及在清洁海水中排放规律,以及海水中总有机碳(TOC)浓度对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镉暴露浓度为0.5 mg·L-1时,牙鲆各组织镉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0天达吸收平衡,Cd蓄积量顺序为内脏(147.73 mg·kg-1)>鳃(15.55 mg·kg-1)>肌肉(4.578 mg·kg-1),表明内脏是重金属镉蓄积的主要部位.染毒13 d后,将牙鲆移入清洁海水中,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镉蓄积量明显下降,排放至第15天时各组织镉排出率为内脏团(80.66%)>鳃(73.66%)>肌肉(56.84%),表明受镉污染牙鲆经清洁海水排放后,有望达到食用标准.海水中TOC浓度对镉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TOC浓度升高,各组织内镉蓄积量明显下降,表明海水TOC能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
    综合评述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问题与对策
    范继辉1,2;蒋莉1,2;程根伟1
    2005, 16(03):  568-572 . 
    摘要 ( 1438 )   PDF (559KB) ( 186 )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栖息地,可能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导致生态灾害爆发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目前,生物入侵已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文中主要以我国南方外来植物为例,分析了生物入侵的危害、途径、原因,针对生物入侵涉及地域、生态系统类型和涉及物种种类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重视生物入侵现象,加强与之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加强立法,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加强动植物检疫,建立全国外来物种入侵动态监测网;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尚文艳;吴钢;付晓;刘阳
    2005, 16(03):  573-578 . 
    摘要 ( 1525 )   PDF (609KB) ( 158 )  
    从空间尺度和特定生物区系两个尺度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进行了综述在大的空间尺度,简述了引起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的物理和自然因子的作用,包括植物群落的历史和年龄、梯度变化(纬度梯度、水分梯度、海拔梯度、土壤养分梯度)、面积效应和隔离程度;针对特定生物区系,从生物因素(生产力、种间关系、林隙动态)和非生物因素(演替、干扰及空间异质性、人类活动)方面论述其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从水环境角度探析农田氮素流失及控制对策
    金洁;杨京平
    2005, 16(03):  579-582 . 
    摘要 ( 1707 )   PDF (463KB) ( 55 )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田氮素流失对水体影响现状、农田氮素流失途径、流失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等的研究进展及其控制对策.在控制氮素流失对水环境影响方面,针对氮素地表径流流失和淋溶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氮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氮素污染的治理关键是切断氮源和流失途径的联系,应根据氮污染源的等级划分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BMPs(最佳管理措施)管理模式.
    研究简报
    草甸棕壤水稻田磷酸酶活性及对施肥措施的响应
    沈菊培1,2;陈振华1,2;陈利军1
    2005, 16(03):  583-585 . 
    摘要 ( 954 )   PDF (257KB) ( 73 )  
    不同光源和暗适应时间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
    靖湘峰;罗峰;朱芬;黄求应;雷朝亮
    2005, 16(03):  586-588 . 
    摘要 ( 1106 )   PDF (260KB) ( 104 )  
    研究论文
    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曹云, 杨劼, 宋炳煜, 黄和平, 杨明博, 郑敏
    2005, 16(3):  397-402. 
    摘要 ( 1567 )   PDF (2290KB) ( 459 )  
    研究了人工抚育年后油松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组织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抚育措施的油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采取抚育措施的两个样地间的油松胸径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的胸径(7.8±0.29cm)、树高(5.5±0.09m)和平均冠幅(249±7.24cm)最大,未打枝和间伐的油松林最大;随着人工抚育措施加强,单株油松的平均新叶、老叶和枝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抚育措施下,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44.0t·hm-2)、未打枝和间伐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14.9t·hm-2);油松新叶和老叶长度的差异性显著;油松的比叶面积在生长初期(5月和月)和末期(9月)差异性显著;人工抚育措施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盖度.
    海南岛东寨港几种红树植物种间生态位研究
    廖宝文, 李玫, 郑松发, 陈玉军, 钟才荣, 黄仲琪
    2005, 16(3):  403-407. 
    摘要 ( 1520 )   PDF (864KB) ( 755 )  
    采用3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以外来种无瓣海桑扩散区的秋茄+桐花树群落演替系列作为资源轴,定量计测了几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结果表明,各树种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为桐花树(3.8357)>秋茄(3.3421)>木榄(3.3180)>白骨壤(3.0975)>无瓣海桑(2.9137)>海桑(2.5724)>角果木(1.8523)>红海榄(1.6897)>海莲(1.0000),很好地表征了其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幅度.各树种重叠值中,以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其间存在较强的资源利用性竞争.无瓣海桑生态位宽度处于中等程度,与中低潮滩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重叠值相对较高,与红海榄、木榄有中度重叠,与角果木有少量重叠,与海莲完全没有重叠.
    模拟水分胁迫对水曲柳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姬兰柱, 肖冬梅, 王淼
    2005, 16(3):  408-412. 
    摘要 ( 1446 )   PDF (477KB) ( 370 )  
    经过3年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水曲柳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中度水分胁迫(MW)下,水曲柳的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组均有所提高,而在重度水分胁迫(LW)下则分别降低了7.26%和1.13%.长期的中度水分胁迫使水曲柳的光合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其适应性也好于重度水分胁迫.对照组水曲柳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MW组和LW组则均呈"双峰"曲线;对照组水曲柳水分利用率的日变化呈现双峰曲线,而MW组和LW组则呈现波动趋势,无明显的波峰和波谷.这与水曲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理特性和环境因子的日进程密切相关.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宋萍, 洪伟, 吴承祯, 封磊, 范海兰, 朱慧, 林勇明, 张琼
    2005, 16(3):  413-418. 
    摘要 ( 1573 )   PDF (1063KB) ( 595 )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运用C、K、m*、m*/m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4种类型;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种群扩散型指数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不同供水条件下侧柏和刺槐幼树的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应力订正
    王进鑫, 黄宝龙, 王明春, 王迪海
    2005, 16(3):  419-425. 
    摘要 ( 1563 )   PDF (358KB) ( 396 )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对侧柏、刺槐不同水量全生长期均衡供水条件下,2~3年生幼树的生理需水规律、蒸腾耗水与土壤水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蒸腾耗水量随土壤供水能力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以生长前期和生长盛期耗水为主,约占年蒸腾耗水量的80.5%;刺槐年均生理需水量是侧柏的5.13倍.侧柏蒸腾耗水量在土壤相对含水率为40%~100%有一峰值.当土壤相对含水率≤87.84%时,蒸腾耗水量随土壤相对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反之则减小.侧柏蒸腾耗水量以生长盛期最大,约占年蒸腾量的46.27%,生长后期次之,生长前期较小.并求出了两树种蒸腾耗水的土壤水分应力订正函数及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蒸腾耗水的时间-水分函数.
    盐分胁迫对杨树苗期生长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张建锋, 张旭东, 周金星, Franz Makeschin
    2005, 16(3):  426-430. 
    摘要 ( 1458 )   PDF (678KB) ( 517 )  
    通过盐分胁迫下杨树2个无性系的盆栽试验,发现盐分对苗木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盐分浓度的提高,苗高、地上与地下部分生物量都呈下降趋势;当盐分浓度为0.2%、0.4%、0.6%和0.8%时,P1、P2的新稍生长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3.24%、48.56%、70.76%、83.33%和71.77%、83.25%、86.28%、91.39%;P2地上生物量分别比对照下降72.44%、82.92%、92.82%和94.41%.回归分析发现,盐分浓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与脯氨酸含量之间存在抛物线形相关关系.土壤中盐分的增加不仅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对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性状也产生不良效应.同时测定了盆栽土壤中葡萄糖苷酶和左旋天门冬酰胺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种酶活性都随土壤中盐分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当盐分浓度为0.2%、0.4%、0.6%和0.8%时,P1土壤中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0.96%、20.07%、30.96%和37.44%;而P2土壤中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11.21%、18.94%、34.89%和41.31%,说明盐分对土壤的理化性状和肥力状况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参试的2个无性系中,P1的耐盐能力强于P2.
    盐胁迫对苹果器官中钙镁铁锌含量的影响
    夏阳, 梁慧敏, 王太明, 束怀瑞, 王清华, 柴传华
    2005, 16(3):  431-434. 
    摘要 ( 1531 )   PDF (483KB) ( 585 )  
    以盆栽2年生富士苹果树(砧木为平邑甜茶M.hupehensisReld)为试材,研究了盐胁迫对苹果矿质营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苹果各器官不同时期的单位干样中Ca、Mg、Fe和Zn含量的平均值没有明显变化,但各元素与Na的比值明显下降,特别是在高盐(3‰NaCl)胁迫下下降更为明显,从而破坏了树体内元素平衡.在无盐和盐胁迫下,苹果各器官中Ca含量的顺序为主干韧皮部>叶片、新梢>根>主干木质部;Mg含量为新梢、根>主干木质部、主干韧皮部、叶片;Fe含量为根>叶片>主干韧皮部、新梢>主干木质部;Zn含量为新梢>叶片>根、主干韧皮部>主干木质部.与对照相比,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在胁迫期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性.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长与土壤水分变化
    程积民, 万惠娥, 王静
    2005, 16(3):  435-438. 
    摘要 ( 1631 )   PDF (500KB) ( 650 )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物量变化规律和土壤水分过耗与恢复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退耕地生长年限一般为10年,生长的高峰期为第4年~第5年,到第6年,由于土壤水分过耗严重,生物量开始逐年下降,草地开始衰败.紫花苜蓿茎叶生物量的垂直变化,在距地面0~35cm之间,茎生物量远大于叶生物量,茎叶比为1.7:1;在40cm高时茎叶比相等,在45~90cm之间叶生物量远大于茎生物量,叶茎比为1.42:1.紫花苜蓿土壤干层在生长的前两年不甚明显,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干层厚度不断增大,由第3年的110cm扩大到第7年的260cm,含水量仅为4.6%~6.2%,土壤水分严重亏缺.紫花苜蓿退化草地土壤水分的自然恢复过程一般需5年,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土壤水分逐年提高.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磷和有机质变化
    王俊, 李凤民, 贾宇, 王亚军
    2005, 16(3):  439-444. 
    摘要 ( 1540 )   PDF (1085KB) ( 525 )  
    大田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2年内的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和有机质变化.结果表明,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草地轮作成农田后,土壤N和有机质消耗增加,2年中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5.4%和19.5%、有机质下降了46.8%和28.2%,土壤全磷无显著变化;轮作提高了土壤氮、磷养分有效性及其活化率,土壤硝态氮含量2年分别提高了15.5%和159.1%、速效磷含量提高了44.5%和48.0%,差异显著.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变化有显著影响.苜蓿草地轮作后第2年,种植春小麦与种植玉米相比差异显著,种植马铃薯和休闲处理土壤养分变化幅度处于二者之间.种植春小麦能够维持农田土壤肥力生长季平衡,种植玉米增加了对土壤全氮、有机质和速效磷的消耗,土壤养分含量出现季节性下降,C/N和C/P降低.在半干旱地区多年生苜蓿草地向农田转变过程中,以轮作春小麦为宜,应避免种植玉米作物,以维持农田肥力平衡.
    覆膜开孔土壤蒸发实验研究
    李毅, 王全九, 王文焰, 邵明安
    2005, 16(3):  445-449. 
    摘要 ( 1562 )   PDF (281KB) ( 445 )  
    为获得灌后覆膜开孔蒸发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动态资料,研制了室内垂直一维入渗-覆膜开孔蒸发动态观测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不同覆膜开孔率和不同入渗定额下的覆膜开孔蒸发实验.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土表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不同条件下,蒸发土壤含水率剖面的时间变化和蒸发结束的含水率剖面特征.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两者关系符合Gardner理论关系,且该理论关系系数与不同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存在进一步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出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影响下的累积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多因子模型.同时,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了覆膜开孔率和入渗定额对相对累积蒸发量和单位膜孔面积累积蒸发量的影响,得出了定量函数关系,其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很高.
    模拟酸雨对朱砂叶螨寄主植物三月早茄生理生化的影响
    张建萍, 王进军, 赵志模, 陈洋, 豆威
    2005, 16(3):  450-454. 
    摘要 ( 1558 )   PDF (305KB) ( 421 )  
    以朱砂叶螨的寄主植物三月早茄为对象,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不同时间模拟酸雨胁迫下,茄子对酸雨的抵抗、适应能力和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酸雨酸度增强,茄叶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磷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单峰变化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呈单谷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酸度增加呈上升趋势;茄叶pH值呈下降趋势,含水量不受酸雨影响.POD对酸雨作用反应迟缓,而SOD、CAT较敏感,其他几项生理指标则对酸雨作用时间反应灵敏.高pH(4.0~5.6)的酸雨刺激茄叶的保护能力增强,促进茄叶的生长发育.由于茄叶内糖含量、磷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改变,植物的适口性有所变化,可促进叶螨生长,而在强酸性酸雨(pH<3.0)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营养物质含量降低,抑制朱砂叶螨的生长.
    黄山地区松树林外生菌根菌资源及生态分布
    柯丽霞, 刘必融
    2005, 16(3):  455-458. 
    摘要 ( 1853 )   PDF (219KB) ( 427 )  
    1998~2003年,对黄山地区松树林下外生菌根菌资源及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鉴定出外生菌根菌43种,隶属于10科17属.其中马尾松林下有43种、黄山松林下有12种.马尾松幼林下的外生菌根菌种类单一,彩色豆马勃、硬皮马勃类为优势菌种;马尾松成熟林下外生菌根菌种类丰富,其优势种类为红菇科、鹅膏菌科、牛肝菌科和鸡油菌科的一些种类.并分析了树种植被对外生菌根菌分布的影响,菌根真菌的分布与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的关系.
    丛枝菌根对枳实生苗抗旱性的影响研究
    吴强盛, 夏仁学, 胡正嘉
    2005, 16(3):  459-463. 
    摘要 ( 1493 )   PDF (640KB) ( 542 )  
    在自然水分干旱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对1年生枳实生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mosseae93显著增加枳实生苗的株高、茎粗和鲜重,提高了幼苗移栽成活率.在自然水分干旱胁迫和胁迫解除复水过程中,丛枝菌根提高或者极显提高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而提高了枳实生苗的渗透调节能力,增强了其保护系统能力,降低了细胞膜脂过氧化,使枳实生苗抗旱能力增强.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增强寄主植物抗旱能力的作用机制与保护系统相关.
    利用137Cs技术研究黑土坡耕地土壤再分布特征
    方华军, 杨学明, 张晓平, 梁爱珍
    2005, 16(3):  464-468. 
    摘要 ( 1548 )   PDF (277KB) ( 437 )  
    利用137Cs示踪技术和不同的理论模型研究典型的东北漫岗地形的黑土土壤再分布状况.通过野外采样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137Cs背景值为2232.75Bq·m-2,介于长江三角洲和黄土高原背景值之间,表明137Cs沉降与纬度和降水相关.研究区各地貌部位137Cs含量在水平方向和深度分布上有很大的分异.坡肩部位137Cs含量最低,土壤侵蚀最为强烈;坡顶和坡背侵蚀较为微弱;坡脚和坡足基本上表现土壤沉积.137Cs分布深度从坡肩20crn到坡足80cm土层,表现出该区经历了强烈的侵蚀和沉积过程.文中采用4种常用的137Cs土壤侵蚀模型估计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速率,结果表明,PM模型明显低估了土壤侵蚀速率,MBM1明显高估了土壤侵蚀速率,MBM2和MBM3估计的结果较为相近的合理结果.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陈庆强, 沈承德, 孙彦敏, 彭少麟, 易惟熙, 李志安, 姜漫涛
    2005, 16(3):  469-474. 
    摘要 ( 1494 )   PDF (319KB) ( 268 )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C测年及δ13C结果,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类似,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有机质14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C弹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万荣荣, 杨桂山
    2005, 16(3):  475-480. 
    摘要 ( 1709 )   PDF (613KB) ( 650 )  
    基于遥感、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在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5年间,太湖流域农田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农田的减少占土地利用总减少量的89.64%,建设用地的增加占土地利用总增加量的79.21%;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太湖流域景观结构与景观异质性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景观尺度上看,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降低趋势,边界密度、优势度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呈增加趋势;从斑块尺度上看,各景观组分的异质性指数及其变化过程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人口增长、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太湖流域近15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景观碎化、边缘效应、生境退化等景观生态效应.可通过调整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使太湖流域生态建设及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湖区沟渠保护研究
    范英英, 刘永, 郭怀成, 毛国柱
    2005, 16(3):  481-485. 
    摘要 ( 1555 )   PDF (757KB) ( 539 )  
    沟渠作为一种典型的廊道景观,是湖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武汉市汉阳湖区沟渠廊道功能退化,导致其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恶化.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廊道理论、尺度效应、景观异质性、边缘效应和生态修复等原理,在汉阳湖区沟渠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沟渠景观格局进行优化设计来实现对沟渠的保护:从大尺度上对整个汉阳湖区水质进行调控,以提高沟渠水体质量;对湖区沟渠进行拓宽、重建以改善沟渠的廊道功能;对沟渠岸线进行景观保护设计,以提高沟渠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恢复沟渠的景观生态功能,改善湖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在湖区沟渠的保护过程中,可以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比较合理地运用于实践.
    气候变化与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关系的模拟研究
    刘桃菊, 殷新佑, 戚昌瀚, 唐建军, 陈美球
    2005, 16(3):  486-490. 
    摘要 ( 1500 )   PDF (780KB) ( 625 )  
    应用水稻生长日历模拟模型(RICAM1.3)模拟亚洲地区不同地点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水稻的生育期和产量形成.其中3s-Beta模型被用于预测水稻开花期和描述水稻光温反应的3个连续阶段:基本营养生长期、光敏感期和光敏感后期.从时间与地理梯度的变化对水稻产量进行模拟,以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作为从北到南的地理梯度,以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化作为时间梯度,应用RICAM1.3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变化与产量的形成.
    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生态模型研究
    李卫国, 朱艳, 戴廷波, 曹卫星
    2005, 16(3):  491-495. 
    摘要 ( 1603 )   PDF (258KB) ( 454 )  
    在中国、日本和泰国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了多品种籼稻和粳稻的种植试验,通过分析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纬度、海拔、温度、太阳辐射等气候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影响水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的主要气候因子函数,并使用权重系数进一步修订各个气候生态因子对籽粒直链淀粉的作用,构建出基于生态效应(综合气候因子函数)的水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预测模型.利用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点和不同品种类型的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籼稻和粳稻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预测误差(RMSE)平均分别为0.4%和0.5%;籼稻和粳稻种植区的预测误差(RMSE)平均为0.39%和0.5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元素硫和双氰胺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赵言文, 刘常珍, 胡正义, 高义民, 王彩绒, 毕冬梅
    2005, 16(3):  496-500. 
    摘要 ( 1526 )   PDF (541KB) ( 512 )  
    采用温室盆栽淋洗试验,以NH4HCO3为氮肥源,研究了元素硫(S0)和双氰胺(DCD)对种葱和不种作物土壤NO3--N淋失量和NO3--N、NH4+-N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2周试验期间,与对照相比,S0+DCD和S0处理NO3--N淋失量分别低83%~86%和83%;NH4+-N淋失量分别高16.8~21.0mg·盆-1和20.4~25.0mg·盆-1;而同期无机氮(NO3--N+NH4+-N)淋失量则低60%.试验结束后,S0+DCD和S0处理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79.9%~85.4%和74.9%~82.6%,以NH4+-N为主.S0+DCD处理无机氮淋失量比S0和DCD处理分别低4.6%~14.4%和15.4%~30.1%;试验结束后土壤无机氮分别高6.1%和16.8~36.0%.在Na2S2O3+DCD、Na2S2O3和DCD处理中也发现类似结果.可见S0施入土壤具有与DCD同样的氨稳定和硝化抑制作用.S0与DCD配合施用可使DCD的硝化抑制性增强,其作用机理是S0氧化中间体S2O32-、S4O62-,具有抑制硝化和DCD降解作用,延缓DCD硝化抑制效果.S0与DCD配合施用可用于延缓太湖流域蔬菜地土壤NH4+-N向NO3--N转化,减少氮向水体迁移风险.
    大鸨繁殖期觅食地的选择
    赵匠, 万冬梅, 王海涛, 高玮
    2005, 16(3):  501-504. 
    摘要 ( 1435 )   PDF (634KB) ( 368 )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部的草原地带,采用样方法研究了火烧地和非火烧地上繁殖期大鸨的觅食地选择.结果表明,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大鸨觅食地的植株高度均为13cm左右,最高高度不超过30cm,植被结构上具有共性;植物种类丰盛密集,盖度较大,喜食的植物和昆虫丰富.但在喜食食物选择上,火烧对大鸨有一定影响.在非火烧地,大鸨多关注动物性食物的丰盛;而在火烧地则关注植物性食物的丰盛.
    不同诱捕技术对松褐天牛的诱捕效果
    王四宝, 刘云鹏, 樊美珍, 苗雪霞, 赵学球, 李增智, 司胜利, 黄勇平
    2005, 16(3):  505-508. 
    摘要 ( 1547 )   PDF (230KB) ( 350 )  
    通过不同引诱剂、不同诱芯、不同诱捕器和不同缓释量对松褐天牛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其中,引诱剂MA2K05的效果最好,引诱活性平均为26.3头/诱捕器,对其它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也有引诱作用;引诱剂MA2K13活性次之,平均21.3头/诱捕器;MA2K11最弱,平均13.8头/诱捕器.3种诱芯A、B和C的引诱效果分别为14.73、4.25和20.3头/诱捕器,其中诱芯C内引诱剂总量为诱芯A或诱芯B的2.5倍,且诱芯C内的引诱剂3~5d需添加一次,而诱芯A和诱芯B的引诱活性能持续1个月以上,因此,诱芯B较为理想.宣州诱捕器引诱效果显著高于日式诱捕器,分别为36.4和49.7头/诱捕器.不同剂量诱捕结果表明,随着诱芯缓释量的增加,诱捕效果也相应提高,当剂量从20ml上升至80ml时,诱捕效果增加不显著;当诱剂达120ml时,引诱效果显著增加.
    烟粉虱天敌日本刀角瓢虫的捕食行为
    姚松林, 任顺祥, 黄振
    2005, 16(3):  509-513. 
    摘要 ( 1676 )   PDF (255KB) ( 491 )  
    研究了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和幼虫捕食粉虱时的各种行为时间分配.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成虫的捕食行为可分为爬行、取食、清洁、静息、整翅和排泄6个部分.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幼虫捕食烟粉虱卵时,幼虫各龄期间的取食和爬行时间无显著差异,对烟粉虱卵的处置时间随瓢虫幼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卵时,饥饿后的雌成虫用于取食的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而用于清洁、静息和爬行的时间显著短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瓢虫雌成虫对卵的处置时间显著长于非饥饿的雌成虫.饥饿后的日本刀角瓢虫雌成虫捕食烟粉虱若虫时,瓢虫雌成虫的取食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清洁和静息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缩短,对若虫的处置时间随烟粉虱若虫虫龄的增大而增加.
    两种除草剂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
    王向阳, 邹运鼎, 孟庆雷, 章炳旺, 代海敏
    2005, 16(3):  514-518. 
    摘要 ( 1482 )   PDF (252KB) ( 410 )  
    系统地研究了棉田地面和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及各亚群落施用克无踪(A)、高盖(B)与对照(CK)之间在群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对地面肉食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H′)的A-CK的t值为3.099,B-CK的t值为2.449,tt0.05=2.228,差异显著;地面植食动物亚群落的(H′)A-CK的t值为2.377,A-B为2.260,tt0.05=2.228,差异均显著.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及亚群落A-CK、B-CK和A-B之间差异不显著.地面节肢动物亚群落丰富度A-CK的t值为4.759,地面植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为4.359,地面肉食节肢动物亚群落为2.963,均tt0.0=2.228,表明A与CK之间差异显著;在均匀度上,A和B及A-CK、B与CK之间两类群落及亚群落上差异均不显著.A和B对棉株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很小.施用A和B及CK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总趋势一致.
    供氮水平对菠菜营养品质和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张英鹏, 林咸永, 章永松
    2005, 16(3):  519-523. 
    摘要 ( 1472 )   PDF (479KB) ( 755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供氮水平对菠菜营养品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氮水平由4mmol·L-1增加到8mmol·L-1,菠菜产量显著增加,叶片中的维生素C(Vc)含量随着供氮浓度由4mmol·L-1提高到8mmol·L-1,再提高供氮水平,Vc含量则明显下降.叶片硝酸盐含量随着氮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供氮浓度从4mmol·L-1增加到8mmol·L-1,叶片可溶态草酸含量略有下降,再提高供氮水平则明显上升,而草酸总量随供氮水平提高,先显著升高然后略有降低.SOD和POD酶的活性随供氮水平由4mmol·L-1提高到8mmol·L-1而增加,再提高供氮水平,酶活性显著下降;CAT活性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叶片MDA含量先降低后显著升高,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可见供氮水平为8mmol·L-1时,菠菜叶片具有较高的生物量、Vc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较低的硝酸盐和草酸含量以及较低的MDA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表明供氮浓度8mmol·L-1有利于提高菠菜的产量、营养品质和抗逆能力,是菠菜生长较适宜的供氮水平.
    Bt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建武, 冯远娇, 骆世明
    2005, 16(3):  524-528. 
    摘要 ( 1475 )   PDF (593KB) ( 1007 )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Bt玉米34B24和同源常规品种34B23、Bt玉米农大61和常规品种农大3138秸秆分解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34B23处理相比,34B24处理的土壤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观测期没有显著差异;7d时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提高,1、4、60和7d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30d时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4d和7d时则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2个Bt玉米处理和2个常规玉米处理的土壤酶活性也在某些时间有显著差异.秸秆分解90d后,34B24处理比34B23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上差异与不同秸秆的化学构成有关,Bt基因的转化过程可能会影响受体作物秸秆的化学成分.应建立不同土壤类型土壤酶活性的标准分级体系,以便科学评价Bt玉米秸秆分解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豆链格孢菌对白车轴草生理代谢及活性氧清除系统酶的影响
    李征, 刘登义, 丁佳红, 王育鹏
    2005, 16(3):  529-532. 
    摘要 ( 1465 )   PDF (375KB) ( 499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接种豆链格孢菌对白车轴草叶组织细胞膜透性、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链格孢菌使白车轴草叶组织细胞膜透性上升,电导率显著升高,膜脂过氧化加强,MDA水平上升,色素含量下降.电导率和MDA含量均与感病时间呈显著正相关,而色素含量与感病时间呈显著负相关.豆链格孢菌刺激其寄主白车轴草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积累大量的活性氧,使其超出防御酶的清除能力,致使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其中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而POD活性明显上升.接种12d后,SOD和CAT分别降低了55.2%和37.8%,而POD比对照升高约1.6倍.
    草酸对土壤胶体与矿物表面酶的吸附及活性影响
    赵振华, 黄巧云, 蒋新, 王代长, 郜红建, 李学垣
    2005, 16(3):  533-538. 
    摘要 ( 1465 )   PDF (459KB) ( 380 )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模拟根系分泌物--草酸溶液的浓度、pH对酸性磷酸酶在针铁矿、高岭石及黄棕壤和砖红壤胶体(<2μm)上的吸附及比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针铁矿对磷酸酶的吸附量受草酸浓度的影响较小,其它供试胶体对蛋白的吸附量随草酸浓度的升高,一般表现为先急剧降低(0~5mmol·L-1),之后逐渐升高到与对照相当或略低.这与草酸在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配位形态及其对载体表面的电荷改变、溶解有关.草酸体系中,供试胶体对磷酸酶的吸附顺序为针铁矿>黄棕壤>高岭石>砖红壤.酶在草酸体系中的最大吸附点位一般出现在蛋白的等电点(IEP)和供试胶体的PZC之间,而酶在草酸体系中被固定到供试胶体上之后,其最适比活点随胶体类型的不同而没有变化或有所高移.
    川中丘陵区冬灌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研究
    江长胜, 王跃思, 郑循华, 李晶, 黄耀, 韩广轩, 张中杰, 朱波
    2005, 16(3):  539-544. 
    摘要 ( 1432 )   PDF (1010KB) ( 594 )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4和N2O排放特征进行连续一年的田间原位测定.结果表明,种植水稻区(种植区)在水稻生长季平均CH4排放速率为22.7±2.76mg·m-2·h-1,休闲期平均为1.43±0.20mg·m-2·h-1,全年平均为9.4±1.17mg·m-2·h-1;全年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季,其累计CH4排放量占全年总CH4排放量的91.2%.未种植水稻区(对照区)全年CH4平均排放速率为2.03±0.18mg·m-2·h-1,水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全年总排放量的86.2%.N2O的排放在稻田落干时呈现脉冲排放.在水稻生长季,对照区CH4和N2O的季节排放速率分别为4.53±0.38mg·m-2·h-1和32.01±5.02μg·m-2·h-1,而种植区则分别为22.76±2.76mg·m-2·h-1和73.04±5.03μg·m-2·h-1,植株参与导致CH4和N2O排放速率分别增加302%和128%.CH4和N2O的排放随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在冬灌田中,即使考虑500年的时间尺度,全年N2O排放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也只有CH4的7.9%,与CH4相比,冬灌田排放的N2O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很小.
    大豆对臭氧、二氧化碳及其复合效应的响应
    白月明, 王春乙, 温民
    2005, 16(3):  545-549. 
    摘要 ( 1388 )   PDF (282KB) ( 497 )  
    以大豆‘中黄14'为试验材料,首次模拟研究大气中O3、CO2浓度增加,及其逐渐和持续增加O3、CO2浓度复合效应对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可缓解O3对叶片的伤害程度,受害时间推迟,受害症状无实质性变化.熏气20d测定各处理叶片生理参数发现,在本底大气环境下,叶片气孔阻力和蒸腾速率与对照差异较小,熏气时O3、CO2浓度增加诱导叶片气孔关闭,气孔阻力明显增加,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O3浓度增加,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收获指数明显降低,籽粒粗脂肪含量明显减少,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增加,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著提高,收获指数无明显差异,籽粒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逐渐和持续增加O3和CO2浓度复合效应处理下,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收获指数差异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地减少,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
    镉在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及净化效应
    陈桂葵, 陈桂珠
    2005, 16(3):  550-554. 
    摘要 ( 1357 )   PDF (265KB) ( 402 )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白骨壤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C1)、5倍(C5)和10倍(C10)3种人工配置的不同浓度的污水每周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1年,研究重金属Cd的分布、迁移以及系统对Cd污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由人工污水加入系统中的Cd主要存留在土壤子系统中(87.67%~96.74%),只有很少部分迁移到植物体和凋落物中,约占总加入量的0.43%~3.23%;白骨壤植物各器官中Cd含量在根中最高;模拟系统对污水中Cd的净化效果显著,在植物-土壤系统中,正常、5倍和10倍浓度组的净化率分别为90.43%、97.17%和97.06%,在无植物系统中,对应组分别为93.29%、93.10%和90.4%.
    新型降水分布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张升堂, 康绍忠, 刘音
    2005, 16(3):  555-558. 
    摘要 ( 1392 )   PDF (907KB) ( 493 )  
    在分布式水文模型中,单元栅格内的降水输入是准确模拟各种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寻求产生分布式降水数据的方法是水文模型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对国内外降水模型分析基础上,认为流域面上实际降水分布是天气系统降水与下垫面地形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受地形影响,天气系统降水的降水量等值线在平面上的分布近似为一组同心椭圆.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了一种能够模拟天气系统降水分布,并利用牛顿插值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地形影响修正的新型降水分布数学模型,提出了对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的模型模拟.利用黄土高原西川河流域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由于模型概念简单明晰,且能指明降水中心位置及其中心降水量,因此在流域暴雨分析和洪水预报中具有一定价值.
    UV-B辐射增强对三种赤潮微藻DNA的伤害效应
    蔡恒江, 唐学玺, 张培玉
    2005, 16(3):  559-562. 
    摘要 ( 1623 )   PDF (223KB) ( 346 )  
    运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DNA的伤害作用.结果表明,3种赤潮微藻的生长状况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不同;对UV-B辐射增强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赤潮异弯藻、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随着UV-B辐射剂量的增加,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程度提高,而且赤潮异弯藻DNA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亚历山大藻和中肋骨条藻,亚历山大藻DNA的伤害程度又远远高于中肋骨条藻.UV-B辐射处理解除后,损伤DNA可明显恢复.赤潮异湾藻和亚历山大藻恢复培养6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而中肋骨条藻恢复培养3d,损伤DNA可明显恢复(P<0.05),说明3种赤潮微藻的DNA损伤水平不适合作为指示UV-B辐射增强的生物学指标.
    海水中镉对牙鲆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赵元凤, 吕景才, 吴益春, 宋晓阳, 刘长发, 王凡, 赵冲, 郑伟
    2005, 16(3):  563-567. 
    摘要 ( 1333 )   PDF (273KB) ( 357 )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海水中镉在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内蓄积及在清洁海水中排放规律,以及海水中总有机碳(TOC)浓度对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镉暴露浓度为0.5mg·L-1时,牙鲆各组织镉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第10天达吸收平衡,Cd蓄积量顺序为内脏(147.73mg·kg-1)>鳃(15.55mg·kg-1)>肌肉(4.78mg·kg-1),表明内脏是重金属镉蓄积的主要部位.染毒13d后,将牙鲆移入清洁海水中,结果表明,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镉蓄积量明显下降,排放至第1天时各组织镉排出率为内脏团(80.66%)>鳃(73.66%)>肌肉(56.84%),表明受镉污染牙鲆经清洁海水排放后,有望达到食用标准.海水中TOC浓度对镉蓄积量有明显影响.随着TOC浓度升高,各组织内镉蓄积量明显下降,表明海水TOC能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问题与对策
    范继辉, 蒋莉, 程根伟
    2005, 16(3):  568-572. 
    摘要 ( 1614 )   PDF (678KB) ( 779 )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栖息地,可能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导致生态灾害爆发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目前,生物入侵已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文中主要以我国南方外来植物为例,分析了生物入侵的危害、途径、原因,针对生物入侵涉及地域、生态系统类型和涉及物种种类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重视生物入侵现象,加强与之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加强立法,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加强动植物检疫,建立全国外来物种入侵动态监测网;提高全民防范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陆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
    尚文艳, 吴钢, 付晓, 刘阳
    2005, 16(3):  573-578. 
    摘要 ( 1689 )   PDF (748KB) ( 467 )  
    从空间尺度和特定生物区系两个尺度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进行了综述.在大的空间尺度,简述了引起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的物理和自然因子的作用,包括植物群落的历史和年龄、梯度变化(纬度梯度、水分梯度、海拔梯度、土壤养分梯度)、面积效应和隔离程度;针对特定生物区系,从生物因素(生产力、种间关系、林隙动态)和非生物因素(演替、干扰及空间异质性、人类活动)方面论述其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从水环境角度探析农田氮素流失及控制对策
    金洁, 杨京平
    2005, 16(3):  579-582. 
    摘要 ( 1520 )   PDF (575KB) ( 689 )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田氮素流失对水体影响现状、农田氮素流失途径、流失机理及其控制方法等的研究进展及其控制对策.在控制氮素流失对水环境影响方面,针对氮素地表径流流失和淋溶流失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氮素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氮素污染的治理关键是切断氮源和流失途径的联系,应根据氮污染源的等级划分因地制宜地采取治理措施,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BMPs(最佳管理措施)管理模式.
    草甸棕壤水稻田磷酸酶活性及对施肥措施的响应
    沈菊培, 陈振华, 陈利军
    2005, 16(3):  583-585. 
    摘要 ( 1458 )   PDF (170KB) ( 332 )  
    不同光源和暗适应时间对棉铃虫蛾趋光行为的影响
    靖湘峰, 罗峰, 朱芬, 黄求应, 雷朝亮
    2005, 16(3):  586-588. 
    摘要 ( 1418 )   PDF (182KB) ( 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