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23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2-05-18
    目录
    目录
    2012, 23(5):  0. 
    摘要 ( 0 )  
    目录
    2012, 23(05):  0. 
    摘要 ( 1196 )   PDF (512KB) ( 553 )  
    研究报告
    丛枝菌根菌丝桥介导的番茄植株根系间抗病信号的传递
    谢丽君,宋圆圆**,曾任森,王瑞龙,魏晓晨,叶茂,胡林,张晖
    2012, 23(05):  1145-1152. 
    摘要 ( 2434 )   PDF (956KB) ( 485 )  
    菌根菌丝桥是植物间在地下进行物质交流的通道, 但它能否作为植物间地下化学通讯的通道来传递抗病信号则缺乏研究. 本文利用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球囊霉在供体与受体番茄植株间建立菌丝桥, 对供体植株接种早疫病病原菌茄链格孢菌, 研究供体与受体番茄植株根系间是否存在抗病信号的传递. 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 AMF侵染后的供体番茄植株再接种病原菌, 其根系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脂氧合酶基因(LOX)和几丁质酶基因(PR3)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仅接种病原菌、未接种病原菌和AMF, 以及只接种AMF的番茄植株. 更重要的是, 与供体有菌丝桥连接的受体番茄根系中PALLOXPR3的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无菌丝桥连接、菌丝桥连接被阻断以及有菌丝桥连接但供体植物未接种病原菌的处理,3个基因最高转录水平达到无菌丝桥连接对照受体植物的4.2、4.5和3.5倍. 此外, 供体植株根系启动防御反应的时间(18和65 h)比受体(100和140 h)早. 表明病原菌诱导番茄供体根系产生的抗病信号可以通过菌丝桥传递到受体根系.
    外源无机氮素形态对土壤氨基糖动态的影响
    李响1,2,何红波1**,张威1,吕慧捷1,2,张旭东1,3,郑立臣1,田福林4,李红4
    2012, 23(05):  1153-1158. 
    摘要 ( 1879 )   PDF (623KB) ( 592 )  
    微生物生长对底物的可利用性存在不同的响应,外源氮素的形态可以显著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而土壤氨基糖作为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其形成、分解和周转特征与外源碳氮供给密切相关,对土壤氨基糖的研究与同位素标记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反映微生物对底物的利用特征.本文以葡萄糖及15N标记的NH4+和NO3-为底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通过测定氨基糖中同位素富集比例,跟踪新形成(标记)和原有(非标记)的土壤氨基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培养过程中,15N标记的氨基糖含量显著增加,NH4+向氨基糖的转化显著高于NO3-,反映出微生物对NH4+的选择性利用.土壤中原有的氨基糖也发生了不同变化.其中,非标记氨基葡萄糖在NH4+为底物时,其含量有所增加,但在NO3-为底物时含量逐渐下降;非标记胞壁酸含量在2个处理中均不断下降,尤其以NO3-为底物时更为显著;非标记氨基半乳糖含量的增减幅度均小于20%.这种特异性变化表明,不同来源的微生物细胞壁残留物对土壤氮素周转和稳定的作用不同,真菌细胞壁残留物易于在土壤中积累,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稳定,而细菌细胞壁残留物容易分解,在土壤有机质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优势种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黄德卫1,2,张德强1,周国逸1,刘世忠1,Otieno Dennis1,李跃林1**
    2012, 23(05):  1159-1166. 
    摘要 ( 2048 )   PDF (1076KB) ( 526 )  
    运用Granier 热扩散式探针法,于2010年干湿季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马尾松、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树干液流密度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气温、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研究其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干湿季,4种优势树种的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均呈“昼高夜低”的典型单峰曲线,阔叶树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平均液流速率和峰值以及日液流量均显著大于针叶树马尾松;马尾松、锥栗、木荷和广东润楠的最大树干液流密度分别为29.48、38.54、51.67、58.32 g H2O·m-2·s-1.优势树种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昼夜变化存在时滞;液流速率变化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和气温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湿季以光合有效辐射为主导因子,干季以气温为主导因子.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
    卢凌霄1,2,3,宋同清1,2,彭晚霞1,2,曾馥平1,2,王克林1,2**,徐云蕾1,2,俞孜4,刘艳4
    2012, 23(05):  1167-1174. 
    摘要 ( 2088 )   PDF (852KB) ( 526 )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伊桐、侧柏和菜豆树3个原生林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 3个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布均以>2 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76%.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2.73~68.66 g·kg-1之间,群落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1 mm小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比>2 mm团聚体稍高,但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大粒径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约70%.2~5和5~8 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中2~8 mm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伊桐群落2~8 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其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达46%和37.62 g·kg-1,伊桐更适合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树种.
    不同间伐强度下麻栎人工林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
    成向荣1,虞木奎1**,葛乐1,张春祥2,王婉1
    2012, 23(05):  1175-1180. 
    摘要 ( 1848 )   PDF (474KB) ( 828 )  
    选择江淮山地丘陵区分布较广的麻栎人工林进行间伐试验,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不同间伐处理5年后麻栎林分的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与对照(CK)相比,间伐15%(T15)、间伐30%(T30)和间伐50%(T50)处理的树木碳密度分别增加9.1%、29.6%和28.4%,不同间伐处理树木碳密度在各器官的分配特征均为树干>根系>树枝>树皮>树叶.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地凋落物碳密度逐渐降低,土壤(0~50 cm)碳密度略有增加,但凋落物和土壤碳密度在间伐与未间伐处理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林分总碳密度大小为T30>T50>T15>CK,总碳密度分别比CK增加16.3、14.5和3.6 t C·hm-2,但间伐与未间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15、T30和T50间伐处理的土壤呼吸均高于CK,仅T30处理与CK之间差异显著.在江淮山地丘陵区,间伐有利于麻栎人工林碳密度的增加,其中以间伐30%最适宜林分碳储量的累积.
    5种松属树种光合功能及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特征比较
    邱念伟1,周峰2,顾祝军2,贾树芹1,王兴安1**
    2012, 23(05):  1181-1187. 
    摘要 ( 1696 )   PDF (625KB) ( 662 )  
    以松属5种代表树种日本五针松、华山松、白皮松、油松和赤松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针叶的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 5种松树的针叶形态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油松的针叶长度和密度最大;白皮松的叶绿素含量最高;但赤松的光合速率最大,日本五针松的光合速率最小.5种松树针叶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正相关.5种松树的叶绿素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J相和I相.尽管5种松树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以及到达最大荧光所需的时间(Tfm)差异不显著,但日本五针松的反应中心关闭净速率dV/dto和dVG/dto以及J相和I相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Vi)显著大于其他4种松树,能量分配比率ψoφEoφRo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这可能与日本五针松的质体醌库大小(Sm)、质体醌库还原速率(Sm/Tfm)和质体醌A(QA)的周转次数(N)最小有关.日本五针松的性能指数PI(ABS/CSo/CSm)和光合驱动力(DF)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松树,而赤松PIDF最高.其中PI(CSo)PI(CSm)与5种松树的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松树光合能力的荧光指标.
    林下植被去除与氮添加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林贵刚1,2,赵琼1,赵蕾1,2,李慧超1,2,曾德慧1**
    2012, 23(05):  1188-1194. 
    摘要 ( 2186 )   PDF (953KB) ( 595 )  
    通过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内土壤无机氮(NO3--N+NH4+-N)含量,潜在净氮矿化(PNM)、硝化速率(PN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及MBC/MBN,土壤脲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和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对林下植被管理(对照和去除)和氮添加(对照和添加8 g·m-2)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 林下植被去除显著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PNM、MBC和MBC/MBN比值,提高了土壤Olsen-P含量,而对土壤NO3--N含量、PNN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氮添加提高了土壤NO3--N含量、PNM和PNN,但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不明显,可能与试验处理时间较短有关.土壤NH4+-N含量对林下植被去除与氮添加的交互作用的响应显著;而NO3--N含量虽对林下植被去除与氮添加处理的交互作用响应不显著,但在氮添加同时进行林下植被去除的样地中的土壤NO3--N含量比只进行氮添加处理的样地提高了27%,有可能导致土壤中NO3-的淋失.林下植被是影响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化学和微生物学性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森林管理和恢复过程中,不能忽视林下植被的作用.
    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的估算
    朱超,赵淑清**,周德成
    2012, 23(05):  1195-1202. 
    摘要 ( 2802 )   PDF (705KB) ( 621 )  
    随着城市区域碳排放的增加,城市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城市碳排放和碳储量的估算是城市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本研究利用统计资料,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有机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1997—2006年,中国城市建成区总有机碳储量呈上升趋势,由0.13~0.19 Pg C(平均值为0.16 Pg C)增加到0.28~0.41 Pg C(平均值为0.34 Pg C);建成区有机碳密度由9.86~14.03 kg C·m-2(平均值为11.95 kg C·m-2)增加到10.54~15.54 kg C·m-2(平均值为13.04 kg C·m-2).建成区的有机碳主要储存在土壤中,其次是建筑物和绿地,居民有机体的碳储量可忽略不计.1997和2006年,土壤、建筑物、绿地和居民有机体在总碳库中的比例分别为78%、12%、9%、1%和73%、16%、10%、1%.
    泾河流域县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及影响因子
    潘影1**,甄霖1,龙鑫1,2,曹晓昌1,2
    2012, 23(05):  1203-1209. 
    摘要 ( 1792 )   PDF (1224KB) ( 562 )  
    以泾河流域31个县粮食供给、肉类供给、薪柴供给、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县域尺度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模式和总生态系统服务指数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空间差异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子.结果表明: 泾河流域县域尺度5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相互关系的差异较大,粮食供给与肉类供给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保持呈极显著负相关,水源涵养与薪柴供给和土壤保持呈显著正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相互关系模式中,调节服务主导模式、供给与调节平衡模式和粮食供给主导模式的县分别为24、3和4个;不同模式的总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差距较大,最大值(泾源县)与最小值(盐池县)差距5.1倍.自然环境因子中,总生态系统服务指数与降水和土壤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排除自然环境因子的差异后,耕地增加对总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有负面影响,乔木林地影响甚微,灌木林地和草地有较大的正面影响.
    民勤荒漠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常兆丰1,2,3**,韩福贵1,2,3,仲生年1,2,3
    2012, 23(05):  1210-1218. 
    摘要 ( 1706 )   PDF (1438KB) ( 471 )  
    运用民勤荒漠区1974—2009年物候观测资料和2002—2010年植被样方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荒漠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1961—2010年,民勤荒漠区气温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年均气温升高速率大于全球水平和中国近百年平均水平;植物对气温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在春季物候提前、秋季物候推迟、生长季延长;植被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植被盖度和纯盖度随降水量减少而降低,植株密度、植物多度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植被盖度和纯盖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然后依次为6—7月和4—5月的降水量;植株密度和植物多度与9月降水量呈正相关;植物春季物候提前的次序是芽初膨大期>芽开放期>开花始期>展叶始期和展叶盛期>花蕾序出现>开花盛期>开花末期>果实成熟期;秋季物候推迟的次序是叶全变色期>落叶始期>叶初变色期>落叶末期.春季气温升高对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的影响大于秋季气温升高对物候的影响.
    长江源区土地覆盖变化与草地退化格局的时空分异
    郭泺1,杜世宏2,薛达元1**,蔡亮1
    2012, 23(05):  1219-1225. 
    摘要 ( 2070 )   PDF (2592KB) ( 492 )  
    基于野外调查、遥感影像和统计资料,分析了1987—2007年长江源头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和草地退化格局的时空分异特点,并从海拔、坡度和坡向3方面探讨了导致长江源区草地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长江源头地区土地类型破碎化整体呈增加趋势,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不同海拔草地退化面积差异显著,研究区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在海拔4800~5100 m范围内,且退化面积随海拔的升高呈增加趋势,退化面积比重在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差异较大.1987—2007年,长江源头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区域土地覆盖类型空间结构变化明显;不同坡向、坡度和海拔的草地退化分布格局与高寒环境和人为干扰的格局基本一致,高寒环境和气候演化对草地生态系统格局起决定作用.
    川西高原季节性雪被覆盖对窄叶鲜卑花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的影响
    胡霞1,2吴宁1,吴彦1**,左万庆1,郭海霞1,王金牛1
    2012, 23(05):  1226-1232. 
    摘要 ( 1948 )   PDF (679KB) ( 692 )  
    2010年1—5月在川西高原采用人工雪厚度梯度试验(0、30和100 cm),应用网袋分解法对窄叶鲜卑花叶片凋落物进行分解试验,测定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其养分动态.结果表明: 在无雪被覆盖的样地上分解5个月后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为29.9%,而中雪和深雪样地的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分别为33.8%和35.2%.分解过程中,凋落物氮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磷处于波动的富集状态,碳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均呈现前期急剧下降后期逐渐上升的趋势.雪被覆盖显著增加了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和氮含量,而对碳和磷含量无显著影响.在川西高原地区,30 cm以上的持续雪被覆盖能够改变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从而可能对土壤营养物质转化和植物群落构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对苹果幼树形态特征与根系水分传导的影响
    杨启良1,2,张富仓2**,刘小刚1,2,戈振扬1
    2012, 23(05):  1233-1239. 
    摘要 ( 1734 )   PDF (717KB) ( 708 )  
    采用固定滴灌(根区一侧固定供水)、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根区两侧交替供水)和常规滴灌(紧贴幼树基部供水)3种灌水方式和3种灌水定额(固定滴灌和交替滴灌均为10、20和30 mm,常规滴灌为20、30和40 mm),对比研究了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对苹果幼树形态特征与根系水分传导的影响.结果表明: 交替滴灌的根区两侧土壤出现反复干湿交替过程,常规滴灌的根区两侧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在灌水定额相同时,灌水侧的土壤含水率在3种灌水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常规滴灌和固定滴灌相比,交替滴灌显著增加了苹果幼树的根冠比、壮苗指数和根系水分传导,在30 mm灌水定额处理下,交替滴灌的根冠比分别增加31.6%和47.1%,壮苗指数增加34.2%和53.6%,根系水分传导增加9.0%和11.0%.3种灌水方式下,根干质量和叶面积均与根系水分传导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控制性分根区交替滴灌增强了苹果幼树根系水分传导的补偿效应,促进了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利用,有利于干物质向各个器官均衡分配,显著提高了根冠比和壮苗指数.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识别植物物种
    裴男才**
    2012, 23(05):  1240-1246. 
    摘要 ( 2778 )   PDF (712KB) ( 817 )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物种,对于开展基础性的分类学研究和应用性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极为重要.本文对鼎湖山20 hm2大样地183个植物物种进行DNA条形码测序.结果表明: 单个条形码片段时, psbA-trnH的综合成功率最高(75%),其次是matK(70%)和rbcL(56%);片段组合时,matK+rbcL+psbA-trnH三片段组合的物种水平识别率在87%以上,随后是matK+psbA-trnH(85%)、rbcL+psbA-trnH(83%)和matK+rbcL(81%).综合了亚热带波多黎各的LFDP样地(143个种)和热带巴拿马的BCI样地(296个种)以及圭亚那的Nouragues样地(254个种)3个森林类型的研究结果,评价DNA条形码各片段在4个森林样地的通用性.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样地中,各片段测序成功率分别为rbcL(93%,95.1%)、psbA-trnH(91.5%,94.6%)和matK(68.5%,79.7%).在植物类群水平上,核心条形码片段matK+rbcL组合的物种准确识别率不高,只在局部群落中表现较为理想;而三位点DNA条形码片段组合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样地中综合成功率可达84%和90%.
    天津盐渍化生境54种植物钙晶体与钙组分特征
    徐静静,慈华聪,何兴东**,薛苹苹,赵雪莱,郭健潭,高玉葆
    2012, 23(05):  1247-1253. 
    摘要 ( 1704 )   PDF (591KB) ( 409 )  
    植物钙包括游离态的Ca2+和结合态易溶、微溶和难溶于水的钙盐,而难溶于水的钙盐常会形成钙晶体.为了解盐渍化生境中不同生长型植物体内的钙状况,本文对天津市54种植物进行了钙晶体的镜检和钙组分的测定.结果表明: 在盐渍化生境中的54种植物体内,有38种植物体内镜检到较多的钙晶体,其中37种植物体内为以簇晶和方晶为主的草酸钙晶体,只在桑科的无花果叶片中观察到内含碳酸钙晶体的钟乳体.按生长型统计,落叶乔、灌木体内的草酸钙晶体较多,藤本植物体内的草酸钙晶体较少,而草本植物和常绿乔木体内未镜检到草酸钙晶体.同时,从乔木、灌木、藤本到草本,植物体内盐酸溶性钙含量逐渐减少而水溶性钙含量逐渐增多,且草本植物体内的水溶性钙含量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在盐渍化生境中,植物体内的钙晶体和钙组分因生长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草酸钙在落叶乔、灌木抵御盐分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惠州市3座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
    陈修康1,张华俊1,顾继光1**,胡韧1,杨浩文2,陈敬安3
    2012, 23(05):  1254-1262. 
    摘要 ( 1832 )   PDF (768KB) ( 551 )  
    为了解惠州市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Cr、Cu、Zn、Cd、Pb和Hg)污染状况和垂直分布特征,于2008年5月在惠州市3座具代表性的水库湖泊区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品,运用ICPMS法检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地积累指数法(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进行污染评价,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随沉积深度的变化差异明显,一些重金属含量的垂直变化不明显,而另一些垂直变化明显(降低或升高),但各种重金属在不同水库沉积物中呈现特有的垂直分布特征.根据地积累指数可知,3座水库中沉积物主要以Zn和Pb污染最为严重,达到轻度至强度污染(含量分别为Zn: 49.98~640.29 mg·kg-1; Pb: 21.94~300.66 mg·kg-1),同时沉积物中部或底部受到轻度的Cu污染(含量为16.85~45.46 mg·kg-1),基本未受Cr、Cd和Hg污染.据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em/em#)]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可知,3座水库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据PCA分析和相关资料可知,矿山开采与冶炼、城市化和农林业快速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了3座水库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污染.其中,Zn主要来源于矿产开采与冶炼;除矿产开采与冶炼导致沙田水库Pb污染外,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活垃圾等是3座水库沉积物Pb污染的主要途径;Cu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和林业污染.
    次降雨条件下坡度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和继军1,2,蔡强国3**,刘松波4
    2012, 23(05):  1263-1268. 
    摘要 ( 2089 )   PDF (581KB) ( 501 )  
    以野外径流小区的次降雨产流产沙数据为基础,对不同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产流产沙随坡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降雨性质的差异对坡面产流随坡度而变化的影响较小,在研究区的6场次降雨中,坡面产流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坡面径流量均随坡度增大而增大,但坡面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较弱,这主要由降雨量与入渗量之间的转化程度所决定;次降雨性质对不同坡度的坡面产沙规律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存在临界侵蚀坡度,但临界坡度不是唯一值,而是随着降雨特性的不同而不同,临界侵蚀坡度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临界坡度较大时,坡面产沙量随坡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也往往较大.
    水稻冠层光截获、光能利用与产量的关系
    汤亮,朱相成,曹梦莹,曹卫星,朱艳**
    2012, 23(05):  1269-1276. 
    摘要 ( 2589 )   PDF (534KB) ( 668 )  
    以两优培九和武香粳14号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不同栽插密度和施氮水平下进行2年田间试验,研究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光能利用率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分蘖期至成熟期,各处理水稻冠层平均PAR反射率为3.45%,其中,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反射PAR占冠层总PAR损失的10.90%,显著小于抽穗期至成熟期的22.06%.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随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分蘖期至抽穗期的冠层PAR转化率高于抽穗期至成熟期.在分蘖期至成熟期,冠层PAR利用率随栽插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处理中两优培九的平均PAR利用率(1.83 g·MJ-1)显著高于武香粳14(1.42 g·MJ-1);武香粳14因生育期较长,分蘖期至成熟期的入射PAR及中、高栽插密度处理的PAR截获量均高于两优培九.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冠层PAR截获率和利用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AR转化率与产量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保持较高PAR截获率的基础上提高冠层PAR转化率,进而提高冠层PAR利用率,有利于水稻高产.
    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系的抗旱性评价体系
    付学琴1,2,贺浩华1,文飘2,罗向东2,谢建坤2**
    2012, 23(05):  1277-1285. 
    摘要 ( 1528 )   PDF (514KB) ( 486 )  
    选用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协青早B回交重组系及其亲本共79份水稻材料,研究了水稻发芽期、苗期、孕穗期、成熟期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等31个指标与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系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 15% PEG-6000溶液处理的相对发芽势、20%PEG-6000溶液处理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和相对发芽势及水分胁迫后最长根长、苗高、根鲜质量、根干质量、根系相对含水量、萎蔫率、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卷叶级别、株高、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着粒密度、结实率、千粒重等21个指标的相对值与抗旱系数或抗旱指数的相关性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9个抗旱性鉴定指标:20% PEG-6000溶液处理的相对发芽势及水分胁迫后根干质量、根系相对含水量、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叶片脯氨酸含量、叶片丙二醛含量、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对值.根据这些指标和偏相关系数,建立了不同时期的抗旱性评价(D值)方程和评价体系,可对东乡野生稻回交重组系抗旱性进行较好的评价.
    新疆超高产棉花冠层光分布特征及其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
    冯国艺1,姚炎帝1,罗宏海1,张亚黎1,杜明伟1,张旺锋1**,夏冬利2,董恒义2
    2012, 23(05):  1286-1294. 
    摘要 ( 1807 )   PDF (1002KB) ( 723 )  
    以新疆超高产棉田(皮棉产量在4000 kg·hm-2以上)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生育时期棉花冠层光分布、群体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棉田冠层的光环境变化特征及其与群体光合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 超高产田盛花期到盛铃后期冠层上、中、下层光吸收率的比例为2∶2∶1,呈均匀分布,群体散射辐射和直射辐射透过系数分别为0.20~0.55和0.22~0.56,处于较适宜范围,中、下层叶片受光良好,冠层各层次叶片群体光合速率差异较小.与高产(3500 kg·hm-2)和一般高产(3000 kg·hm-2)棉田相比,超高产田在盛铃前期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速率峰值,在初絮期和盛絮期的叶面积指数下降缓慢,群体光合速率峰值仍保持较高值,非叶绿色器官对产量形成的光合贡献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栽培过程中,调节冠层结构,使垂直方向上光辐射和群体光合能力分布均匀是确保棉花高效利用光能、实现超高产的重要途径.
    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热量的响应
    于文颖,纪瑞鹏,冯锐,赵先丽,张玉书**
    2012, 23(05):  1295-1302. 
    摘要 ( 2208 )   PDF (1110KB) ( 523 )  
    在大田条件下,以3个玉米品种(丹玉39、原单29和龙单13)为试验材料,设置早、中、晚3个播种期,分析了2007—2008年不同播期3个玉米品种关键生育阶段特征及其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 从播种到出苗所需天数依次为早播(平均值为13 d)>中播(平均值为11 d)>晚播(平均值为8 d);出苗阶段平均气温在18 ℃左右时的出苗速率最快,气温偏高或偏低都会降低出苗速率.3个玉米品种在苗期营养阶段生育期天数的差异不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小;从穗期阶段开始,晚熟品种龙单13的生长速率提高,成熟天数明显缩短;3个品种在穗期和花粒期阶段生长天数均随温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全生育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产量、百粒重均表现为丹玉39>原单29>龙单13.
    高粱种质材料幼苗期耐盐碱性评价
    高建明1,夏卜贤1,袁庆华2,罗峰1,韩芸1,桂枝1,裴忠有1,孙守钧1**
    2012, 23(05):  1303-1310. 
    摘要 ( 1977 )   PDF (481KB) ( 553 )  
    采用Hoagland营养液砂培法,以NaCl和Na2CO3组成的混合盐碱对高粱幼苗进行胁迫处理,建立高粱幼苗期耐盐碱评价方法,并评价了66份高粱种质材料的耐盐碱性.结果表明: 盐浓度在80~12.5 g·L-1时,高粱耐盐碱品种‘TS-185’与盐碱敏感品种‘Tx-622B’在幼苗期的耐盐碱性差异明显,表明进行高粱幼苗期耐盐碱性评价时适宜的盐浓度范围为8.0~12.5 g·L-1.在10.0和12.5 g·L-1 2个盐浓度下,66份高粱种质材料的相对存活率、相对地上部鲜质量和相对株高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表明不同品种的耐盐碱性不同.其中,‘三尺三’为高度耐盐碱品种,‘MN-2735’等16个品种为耐盐碱品种,‘EARLY HONEY’等32个品种为中等耐盐碱品种,‘Tx-622B’等16个品种为盐碱敏感品种,‘MN-4588’为高度盐碱敏感品种.苏丹草类型高粱一般具有较高的耐盐碱性,而保持系对盐碱较为敏感.
    黄瓜砧用白籽南瓜对不同盐胁迫的耐性评价
    王丽萍1,2,孙锦1,郭世荣1**,刘书仁1,刘超杰1,田婧1
    2012, 23(05):  1311-1318. 
    摘要 ( 1872 )   PDF (622KB) ( 547 )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Ca(NO3)2和NaCl胁迫对黄瓜嫁接用砧木南瓜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其耐盐性.结果表明: 低浓度盐30 mmol·L-1Ca(NO3)2和等渗的45 mmol·L-1 NaCl处理促进砧木幼苗生长;高浓度盐60、120 mmol·L-1Ca(NO3)2和等渗的90、180 mmol·L-1NaCl胁迫下,各砧木幼苗的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青砧1号’的盐害指数最小,生物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下降幅度以及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均小于其他砧木.高盐Ca(NO3)2胁迫下,各砧木SOD、POD和CAT酶活性均高于等渗的NaCl,而盐害指数和相对电导率低于NaCl,表明Ca(NO3)2对砧木南瓜幼苗生长的危害小于NaCl.4个砧木品种的耐盐性顺序为‘青砧1号’>‘佐木南瓜’>‘丰源铁甲’>‘超霸南瓜’.
    用GGE双标图分析甘蔗品种性状稳定性及试点代表性
    罗俊**,张华,邓祖湖,阙友雄
    2012, 23(05):  1319-1325. 
    摘要 ( 1937 )   PDF (855KB) ( 504 )  
    算术平均法经常被用于评估甘蔗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用方差分析来估计区域试验的试验误差.然而,地点和年份的差异使品种的差异难以得到准确评估.为客观评价甘蔗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对2008—2009年我国甘蔗区域试验5个试点中的7个甘蔗品种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福农30号为蔗茎产量高且稳产性高的品种,粤甘18号为含糖量高且性状稳定的品种,福农28号和云蔗9991为高蔗糖分且性状稳定的品种,粤甘16号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最高,但稳定性一般;在各试点中,福建漳州和广东遂溪的代表性和鉴别力较强.GGE双标图分析为客观评价甘蔗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直观、有效的手段,为甘蔗新品种的鉴定与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
    张树杰,李玲,张春雷**
    2012, 23(05):  1326-1332. 
    摘要 ( 1878 )   PDF (473KB) ( 585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种期主要影响分枝花序籽粒产量,而种植密度不仅影响分枝花序籽粒产量,还对主花序籽粒产量产生一定影响;籽粒含油率不受播种期的影响.主花序籽粒产量占单株籽粒产量的比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主花序籽粒含油率比分枝花序高约1%,因此小区籽粒含油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研究区冬油菜播种期不能晚于10月中旬,10月下旬播种会显著降低籽粒产量;种植密度在每平方米36~48株可以提高冬油菜籽粒产量和含油率.
    UV-B辐射对窄叶野豌豆生长繁殖的影响
    王颖1**,王兴安1,王仁君1,邱念伟1,马宗琪1,杜国祯2
    2012, 23(05):  1333-1338. 
    摘要 ( 1768 )   PDF (558KB) ( 404 )  
    采用增补和滤除掉部分自然UV-B辐射的模拟试验,研究了增强和近环境UV-B辐射对高寒草甸一年生牧草窄叶野豌豆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补UV-B辐射处理后,窄叶野豌豆的株高、生物量、分配向果实的生物量、总花数和种子百粒重均显著下降,花期延迟,开花集中度和繁殖成功率有所提高,而种子产量无显著变化.相对于减弱UV-B辐射处理,近环境UV-B辐射使窄叶野豌豆的株高先降后升,分配向果实的生物量减少,花期、花数和种子产量无显著变化,种子百粒重减小.增强和近环境UV-B辐射对窄叶野豌豆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增强UV-B辐射的影响更大.
    21株马特组镰刀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李新凤1,张光明1,畅引东1,王建明1**,李蕊倩2,李亚立1
    2012, 23(05):  1339-1344. 
    摘要 ( 1747 )   PDF (635KB) ( 566 )  
    为明确马特组镰刀菌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差异与亲缘关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个马特组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利用筛选出的15条引物对3种供试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62%,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数为15.3条.21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94~0.933,平均为0.64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3时,供试的21株马特组镰刀菌可明显分成2个ISSR类群(IG),IG-Ⅰ包括1~17号菌株,为Fusarium solaniF. solanivar.coeruleum;IG-Ⅱ包括18~21号菌株,全部为F.ventricosum.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33时,供试的21个菌株可被全部区分开.供试的镰刀菌基因组在SSR区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ISSR类群划分与菌种分类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没有相关性;而同一类群中,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一地区同种寄主的相同菌种,其菌株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辽宁省城市热岛强度特征及等级划分
    李丽光1,王宏博1,贾庆宇1,吕国红1,王笑影1,张玉书**艾景峰2
    2012, 23(05):  1345-1350. 
    摘要 ( 2386 )   PDF (490KB) ( 690 )  
    根据气象站资料累积时间、资料连续性、站点位置、城郊站间距离、站点数量、迁站情况,对辽宁省61个气象站进行筛选,并利用选出的城郊代表站的月和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辽宁省热岛强度的变化范围及幅度,确定了热岛强度等级.结果表明: 辽宁省铁岭站、大连站、鞍山站、朝阳站、丹东站、锦州站6个气象站可作为城市气温的代表站,台安站等18个气象站可作为郊区气温的代表站;1980—2009年,〖JP2〗辽宁省6个代表城市的热岛强度年变化不同,除铁岭为微弱下降外,其他5市均表现为上升趋势,铁岭年热岛强度较强,大连年热岛强度较弱;6个代表城市的月热岛强度变化也不同,丹东、锦州、铁岭的月热岛强度呈明显的“U”型分布,6市最大热岛强度均出现在1月,最小热岛强度均出现在5—8月,具有冬季强、夏季弱的特点.6市热岛强度的年、月变化范围分别为0.57~2.15 ℃和-0.70~4.60 ℃,年和月热岛强度分别有97.8%和72.3%集中在0.5~2.0 ℃.辽宁省热岛强度可划分为无、弱、强和极强4个等级.
    二维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在山区县域景观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路超1,齐伟1**,李乐2,孙瑶1,秦天天1,王娜娜1
    2012, 23(05):  1351-1358. 
    摘要 ( 2354 )   PDF (1531KB) ( 583 )  
    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而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却忽略了地形对景观的影响,在定量描述山区景观格局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以典型山地丘陵区山东栖霞市为研究区,在地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面积/密度(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边缘/形状(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散性(聚集度)4个方面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比较分析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对山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定量描述的差异.结果表明: 三维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和边缘密度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显著,三维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聚集度与二维聚集度无差别.由于采用斑块表面面积和表面周长计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采用各斑块的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计算二维景观格局指数,所以在描述山区景观面积、密度、边界等指标时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相对精确,但在测定景观形状、多样性和聚散性等指数时,则与传统的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引入了地形特征,对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反映相对精确.
    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及影响因子
    罗进仓1,2,周昭旭2,刘长仲1**
    2012, 23(05):  1359-1364. 
    摘要 ( 1538 )   PDF (413KB) ( 491 )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了马铃薯2代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分析法分析了作用因子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 马铃薯甲虫卵期和1龄幼虫期的存活率分别为79.1%和69.3%,显著低于其他虫态的存活率,表明该阶段为马铃薯甲虫种群生存的脆弱阶段,是马铃薯甲虫防治的关键时期. “自然死亡”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1.87);其次为“捕食及其他”,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1.51;寄生性天敌对马铃薯甲虫没有控制作用.如果排除所有天敌等因子的作用,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28倍.表明天敌等自然因子虽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能力较弱.
    温度胁迫对二化螟滞育幼虫生理指标的影响
    强承魁1,2,3,杜予州1**,于玲雅4,秦越华2,3,凤舞剑2,3
    2012, 23(05):  1365-1369. 
    摘要 ( 1756 )   PDF (706KB) ( 528 )  
    为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探讨二化螟滞育幼虫应对温度胁迫的生理机制,分别对系列温度胁迫(STS)和梯度温度胁迫(GTS)处理后的幼虫水、脂质、总糖、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两种处理二化螟滞育幼虫虫体含水量趋于减少,且0 ℃以下时GTS处理下降幅度较STS处理显著;两种处理脂质含量均逐步下降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两种处理总糖含量分别先减后增和持续下降,均检测出4种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其中STS处理葡萄糖、甘油和果糖含量先增后减,海藻糖含量变化与此相反,而GTS处理海藻糖含量先减后增,葡萄糖和甘油含量呈相反变化,果糖含量无变化;14~-14 ℃范围内STS处理SOD和POD活性较GTS处理低,CAT活性相反.二化螟滞育幼虫生理指标的变化反映了其应对不同温度胁迫的生理响应.
    城镇化对钱塘江中游支流水质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东晓1,于海燕2,刘朔孺3,胡尊英2,俞建2,王备新1,3**
    2012, 23(05):  1370-1376. 
    摘要 ( 1717 )   PDF (874KB) ( 471 )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钱塘江中游流域受不同城镇化强度影响的59条1~3级支流的水体理化、底栖动物群落及所在流域的土地利用,分析作为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的不渗水地表面积比(PIA)与溪流水质和生物群落的关系.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TN、NH4+-N、PO43--P、TP、CODMn、电导率、水面宽、水深、细沙淤泥比(%)与PIA呈显著正相关,与林地(%)呈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指标与PIA的拟合曲线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其中总分类单元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EPT(%)及捕食者(%)、撕食者(%)、滤食者(%)、刮食者(%)与PIA呈显著负相关,与林地(%)呈显著正相关,但BI指数、集食者(%)、耐污类群(%)、寡毛纲(%)与PIA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研究区域内随着城镇化强度的提高,城镇溪流表现出高氮、磷营养盐水平、物理生境退化、敏感底栖动物物种消失、耐污物种个体数量急剧上升等城镇溪流退化的共性现象.
    浙江分水江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刘其根1,查玉婷1,陈立侨2,顾志敏3,贾永义3,胡忠军1**
    2012, 23(05):  1377-1384. 
    摘要 ( 2078 )   PDF (765KB) ( 546 )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浙江桐庐分水江水库设置7个站点对大型底栖动物进行逐月调查.结果表明: 调查共采集到37种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纲和摇蚊科物种组成.春、夏、秋季优势种均为霍甫水丝蚓,冬季优势种为羽摇蚊.直接收集者在物种数量、密度和生物量上均占绝对优势.群落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8.0±48.8) ind·m-2和(1.86±0.49) g·m-2 .底栖动物密度在站点间无明显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趋势,生物量在站点、季节间均无显著差异.水温和水深是影响底栖动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合用于该水库的水质评价,其他指数综合显示分水江水库属于轻度污染.
    三种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养成品的形质差异
    王志铮1**,杨磊1,朱卫东2
    2012, 23(05):  1385-1392. 
    摘要 ( 1590 )   PDF (608KB) ( 424 )  
    随机选取池塘专养(M1)、日本沼虾套养(M2)以及水库放养(M3)3种养殖模式下培育的肛长为(25.91±3.26) cm的日本鳗鲡作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的形质指标,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种养殖模式日本鳗鲡养成品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所涉21项生物学指标和23项形质评价指数中,M1与M2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5项和14项,M1与M3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9项和18项,M2与M3之间具显著差异的分别为11项和8项; M1-M2、M1-M3、M2-M3之间的欧氏距离依次为1.433、3.516和2.167,均具显著差异;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1%,其中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依次为与体型相关的肥瘦因子和与摄食行为相关的运动因子,后3个主成分为与营养状况有关的消化吸收因子,仅通过第1主成分便可较清晰地将3种养殖模式试验对象分开;采用逐步判别法,以判别贡献率较大的体宽/肛长、体长/肛长、净体积系数、鳔体积系数和肝系数为自变量,所建Fisher分类函数方程组可清晰区分3种模式的养殖群体,其判别准确率和综合判别准确率均为100%.
    不同营养条件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竞争参数的影响
    汪芳1,葛蔚2,柴超1**王金叶3,赵秀芬1
    2012, 23(05):  1393-1399. 
    摘要 ( 1760 )   PDF (560KB) ( 523 )  
    以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设置不同的氮、磷营养条件,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对两种微藻的生长状况和种间竞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氮、磷浓度的增加,两种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混合培养中两种微藻的比生长率低于单独培养.在混合培养中,生长前期中肋骨条藻是优势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东海原甲藻成为优势种,且优势种发生变化的时间与营养条件有关.混合培养中,东海原甲藻拐点出现时间在0.5~4.9 d,中肋骨条藻为0~2.6 d,东海原甲藻拐点出现时间晚于中肋骨条藻.在各营养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对中肋骨条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均高于中肋骨条藻对东海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当N为128 μmol·L-1、P为32 μmol·L-1时,东海原甲藻的竞争能力是中肋骨条藻的3.8倍,两者差异最为明显.
    综合评述
    间套作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机理
    张凤云1,2,3,吴普特1,2**,赵西宁1,2,成雪峰3
    2012, 23(05):  1400-1406. 
    摘要 ( 1978 )   PDF (461KB) ( 652 )  
    综合国内外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地表水向土壤水的转化效率、农田水分的有效性、植物冠层结构、灌溉用水量和作物产量等方面,论述了间套作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节水机理.结果表明: 间套作能够促进植物根系对农田水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根层土壤的贮水量;间套作一方面减小棵间蒸发、抑制无效蒸腾,另一方面优化作物系统的源库关系,创造出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小气候,为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利用和高产打好基础,在不增加农田灌溉水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
    李玲1,仇少君2**,刘京涛1,刘庆1,陆兆华1
    2012, 23(05):  1407-1414. 
    摘要 ( 2534 )   PDF (509KB) ( 776 )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有机碳库的活跃组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碳循环重要性着手,综述了土壤DOC在土壤碳固持与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作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如土壤酸化、气候变暖等),探讨了土壤DOC的相关影响因素如土壤性质、环境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DOC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进一步理解土壤DOC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垃圾填埋场氧化亚氮排放控制研究进展
    蔡传钰1,2,李波1,3,吕豪豪2,3,吴伟祥1,2**
    2012, 23(05):  1415-1422. 
    摘要 ( 1941 )   PDF (486KB) ( 650 )  
    填埋是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种主要方式.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和甲烷(CH4)的重要排放源.作为一种高效痕量的温室气体,N2O具有极高的潜在增温效应,其每分子潜在的增温作用是二氧化碳(CO2)的296倍.而且N2O能在大气中长期稳定存在,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本文针对垃圾填埋场N2O排放的控制研究,概述了垃圾填埋处理过程中主要排放源的N2O排放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现阶段适应我国垃圾填埋场N2O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措施,并展望了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N2O排放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方向.
    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研究进展
    胡海清,魏书精,金森,孙龙**
    2012, 23(05):  1423-1434. 
    摘要 ( 2027 )   PDF (693KB) ( 691 )  
    森林火灾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是导致植被和土壤碳储量减少的重要途径之一.森林火灾含碳气体排放对大气碳平衡及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计量,对了解森林火灾在全球碳循环和碳平衡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3个方面阐述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的研究进展: 森林火灾直接排放总碳和含碳气体计量方法;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模型的影响因子及计量参数;森林火灾碳排放计量中不确定性原因剖析.最后提出了提高碳排放计量定量化的3种路径选择: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改进算法、提高森林火灾面积的估测精度、结合有效可燃物计量模型,提高估测可燃物载量的准确率;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并结合室内控制实验、野外试验与火烧迹地调查确定燃烧效率;通过大量室内燃烧实验和野外空中采样来确定排放因子和排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