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7-03-18
    研究报告
    晋西土石山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复杂性
    董林水1;张旭东1;周金星1;宋爱云2
    2007, 18(03):  471-475 . 
    摘要 ( 2207 )   PDF (1810KB) ( 1338 )  
    在晋西黄土高原中阳县土石山区阴坡地段,选择4种典型群落次生演替阶段样地,研究了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群落复杂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高度级结构及径级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高大个体在群落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低高度级和小径级个体数量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按高度级结构计算的群落树种组成复杂性H(X)、层次结构复杂性H(Y|X)、群落总体复杂性H(X,Y)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H(X)指数值在演替初期阶段为2.96,演替中期增加到3.85,至乔木林阶段又降低为3.75;H(Y|X)指数值演替初期为1.27,演替中期增加为1.66,至乔木林阶段则为1.37.
    仙湖苏铁种群年龄判断及年龄结构特征
    汪殿蓓1;暨淑仪2;陈飞鹏2;彭少麟3
    2007, 18(03):  476-480 . 
    摘要 ( 2430 )   PDF (1261KB) ( 1238 )  
    根据苏铁类植株体残存的营养叶叶基数、开花痕数以及生长单元发生率等茎干特征, 建立了仙湖苏铁种群年龄判断方法,计算出该种群年龄. 进一步采用年龄结构图、年龄分布 曲线和曲线估计等方法,从基株和无性系水平探讨了仙湖苏铁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年龄结构 图显示,仙湖苏铁无性系种群为稳定种群,基株种群为衰退种群;年龄分布曲线和曲线估计结 果则表明仙湖苏铁无性系和基株种群均为衰退种群. 综合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仙湖苏铁 种群为衰退种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予以保护.
    不同温度条件下杉木、桤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刘艳1,2;汪思龙1;王晓伟1,2;于小军1;杨跃军3
    2007, 18(03):  481-486 . 
    摘要 ( 2312 )   PDF (1855KB) ( 1361 )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9 ℃、14 ℃、24 ℃和28 ℃)条件下桤木、杉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细根的分解率不同,树种间差异显著,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细根分解率随着培养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实验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产生影响.3个树种细根分解使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大小依次为火力楠>桤木>杉木>对照; 培养中期以及中等培养温度条件下细根分解对应着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细根分解对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无显著影响.
    北京市六种针叶树叶面附着颗粒物的理化特征
    王蕾1;哈斯2;刘连友2;高尚玉2
    2007, 18(03):  487-492 . 
    摘要 ( 2444 )   PDF (2207KB) ( 1341 )  
    对北京市6种针叶树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叶表面微形态、颗粒物矿物与元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随大气颗粒物浓度增加而增大;同一地点不同树种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圆柏、侧柏颗粒物附着密度最高,其次为雪松、白皮松,油松、云杉最低;受地面扬尘影响,低矮叶片较高处叶片颗粒物附着密度大;受降雨和新生叶片稀释影响,夏季颗粒物附着密度小于冬季.叶表面粗糙程度越大,颗粒物附着密度越高.SiO2、CaCO3、CaMg(CO3)2、NaCl、2CaSO4·H2O、CaSO4·2H2O、Fe2O3 7种主要矿物占叶面颗粒物总质量的10%~30%,其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为CaMg(CO3)2 、CaSO4·2H2O和CaCO3.此外,还含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及长石.21种测定元素占叶面颗粒物总质量的16%~37%,其中Ca、Al、Fe、Mg、K、Na、S 7种元素占测定元素总质量的97%以上,其它痕量污染元素含量很少,并且受采样地点和树种影响较小.
    浙江安吉主要林地类型土壤渗透性
    刘道平1;陈三雄2;张金池1;谢莉3;姜姜1
    2007, 18(03):  493-498 . 
    摘要 ( 2542 )   PDF (1059KB) ( 1479 )  
    对浙江安吉县龙王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渗透性存在很大差别.根据土壤渗透能力可将8种植被类型分为4类:第1类,落叶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极强;第2类,草地、松林、灌木林和茶园,土壤渗透能力强;第3类,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渗透较强;第4类,裸露地,土壤较紧实,土壤结构较差,土壤通透性不佳,渗透能力弱.经主分量分析,得到表征渗透性能综合参数α和表征根系特征的综合参数β,构建了回归方程:α=0.1708eβ-0.3122.土壤理化性质、植被根系显著地影响土壤渗透性能.植被根系提高土壤入渗性能的实质是≤1 mm细根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性状.
    长白山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林冠层叶面积指数模拟分析
    关德新;吴家兵;王安志;金昌杰;施婷婷;韩士杰
    2007, 18(03):  499-530 . 
    摘要 ( 2256 )   PDF (1303KB) ( 1252 )  
    根据长白山原始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光合有效辐射的连续3年自动观测结果,结合便携式叶面积仪的季节观测,建立了以林冠上下光合有效辐射估算森林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半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叶面积的季节动态. 通过3年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动态比较发现,该森林冠层叶面积的起始生长日期随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延迟而延迟,整个生长季的叶面积动态可划分成上升期、相对稳定期和下降期,每个阶段都与大于0 ℃的积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分别用Logistic曲线和线性方程表达. 并对叶面积的观测和估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苔藓结皮对荒漠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苏延桂1,2;李新荣1;贾荣亮1;潘颜霞1
    2007, 18(03):  504-508 . 
    摘要 ( 2187 )   PDF (869KB) ( 1444 )  
    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苔藓结皮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种子库密度随着苔藓结皮的发育呈现增加的趋势,天然植被区是24年生人工植被区的3.4倍.种子库中共发现12种植物种子,分属于6科,其中1年生草本植物占70%以上.人工植被区未发现有多年生草本的植物种子,天然植被区多年生草本占20%,半灌木植物在人工植被区和天然植被区分别占20%和10%.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对较低,而天然植被区物种丰富度指数是人工植被区的2倍;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结皮的发育略有下降,天然植被区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693;人工植被区土壤种子库物种相似性指数为1,相对较高,而人工植物区与天然植被区的物种相似性指数为0.4.苔藓结皮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有利于对种子的捕获,同时显著地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更多植物的定居.
    鸭舌草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周勇军1;徐效华2;乔凤云1;张建萍1;余柳青1
    2007, 18(03):  509-513 . 
    摘要 ( 2282 )   PDF (891KB) ( 1234 )  
    采用溶剂萃取法将鸭舌草75%乙醇提取物浸膏分成4个不同组分,并用碘量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高极性组分正丁醇相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和化学合成抗氧化剂BHT的抗氧化活性相当,显著高于对照.利用柱层析技术对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组分正丁醇相进一步分离纯化,并确定为豆甾醇葡萄糖甙.以BHT为对照对羟自由基进行清除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抗氧化剂BHT相比,它们对羟自由基具有更高的清除率.
    两种抗旱剂对大叶黄杨光合特性的耦合效应
    王勇1,2;杨培岭1;任树梅1
    2007, 18(03):  514-518 . 
    摘要 ( 2199 )   PDF (2117KB) ( 1292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FA旱地龙和BGA两种新型抗旱剂对大叶黄杨叶片光合特性的耦合影响.结果表明:FA旱地龙和BGA均能使大叶黄杨叶片的气孔导度(gs) 和蒸腾速率(Tr)缩小,净光合速率(Pn)和Pn/Tr增加;受BGA影响,FA旱地龙对未施用BGA叶片gsTr的抑制作用比对施用BGA叶片的抑制作用显著;FA旱地龙对未施用BGA叶片的PnPn/Tr有促进作用,对施用BGA叶片的PnPn/Tr有抑制作用;FA旱地龙对未施用BGA叶片的作用时间明显比对施用BGA叶片的作用时间长.BGA对FA旱地龙作用效果的影响原因可能与BGA和植物本身的光合特性有关.未施用BGA大叶黄杨适宜的FA旱地龙喷施浓度为2 g·L-1,FA旱地龙不适宜于施用BGA的大叶黄杨.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杨连新1;黄建晔1;李世峰1;杨洪建1;朱建国2;董桂春1;刘红江1;王余龙1
    2007, 18(03):  519-525 . 
    摘要 ( 2241 )   PDF (2117KB) ( 1344 )  
    2001—2003年,利用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FACE) 技术平台,研究了FACE条件下冬小麦宁麦9号不同生育期N含量、吸收、分配和N效率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FACE处理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含N率显著降低,降幅达4.4%~13.4%;不同生育时期吸N量显著增加(7.4%~25.4%),生育中期的增幅明显大于生育前、后期;不同生育时期茎鞘的N积累能力相对增强,叶片N积累能力相对减弱,而对麦穗N积累能力的影响因生育进程而异;FACE处理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物质生产效率(5.5%~10.3%)、成熟期N收获指数(16.3%)和N籽粒生产效率(9.3%)均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增施N肥,使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含量和吸收量呈增加趋势,使N效率呈下降趋势,而对N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较小.
    油菜地上部干物质分配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汤亮;朱艳鞠昌华;曹卫星
    2007, 18(03):  526-530 . 
    摘要 ( 2263 )   PDF (1596KB) ( 1266 )  
    利用油菜器官生长与发育进程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油菜地上部器官干物质分配动态模拟模型.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指数随着生理发育时间而变化,基因型、播期、氮素及水分水平影响各器官干物质在地上部分配的大小.其中,氮素营养水平对绿色叶片干物质分配影响最大,氮素营养水平越高,绿色叶片分配指数越大;播期影响角果分配指数,晚播的角果分配指数高于早播.模型引入氮素营养指数、水分及播期影响因子来定量油菜各器官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的分配强度,同时考虑了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通过不同品种氮肥处理试验建立模型,利用不同品种播期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干旱胁迫下硅对玉米光合作用和保护酶的影响
    李清芳1;马成仓1,2;尚启亮1
    2007, 18(03):  531-536 . 
    摘要 ( 2484 )   PDF (873KB) ( 1373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硅(K2SiO3)对玉米植株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施硅提高了玉米植株的生物量积累,轻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分别提高了31.1%~33.3%和23.7%~40.5%;施硅提高了玉米植株的净光合速率(10.9%~28.8%)和叶绿素含量(4.0%~11.9%);施硅使干旱胁迫下玉米植株的POD、S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6.4%~26.4%、17.8%~26.8%和3.2%~33.5%,抑制了干旱胁迫下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丙二醛含量的升高.相关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干生物量积累与日光合积累呈显著相关(r=0.9357,P<0.05),说明光合作用的提高是干旱胁迫下硅对生物量积累影响的主要因素.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减轻了自由基的伤害作用,是硅增强植株抗旱性的另一重要因素.
    氯化钠胁迫对嫁接茄子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刘正鲁;朱月林;胡春梅;魏国平;杨立飞;张古文
    2007, 18(03):  537-541 . 
    摘要 ( 2289 )   PDF (690KB) ( 1692 )  
    以日本引进的茄子设施栽培专用耐盐品种‘Torvum Vigor’为砧木,栽培品种‘苏崎茄’为接穗,在营养液栽培条件下,对80 mmol·L-1 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和自根苗的光合特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代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茄子嫁接苗的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分别比苏崎茄自根苗高67。8%、8。8%和31。1%,均有显著差异;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苏崎茄自根苗,而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苏崎茄自根苗.NaCl胁迫明显降低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了O2-·生成速率、H2O2和MDA含量,但嫁接苗受NaCl胁迫的影响小于苏崎茄自根苗,嫁接苗较强的耐盐性与NaCl胁迫下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较低的氧化损伤有关.
    外源甜菜碱对水分胁迫下桃树生理响应的影响
    王一鸣1,4;王有年1,2;师光禄2,3;杜栋5;刘瑞东6;杨爱珍3;葛水莲1;孟海玲1
    2007, 18(03):  542-548 . 
    摘要 ( 2419 )   PDF (1828KB) ( 1387 )  
    以4年生盆栽“庆丰”桃树为试材,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桃树叶片中甜菜碱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叶面喷施甜菜碱对水分胁迫下桃树生理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水情况下,桃树叶片中甜菜碱含量为75.9~80.5 μg·g-1FM ,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深,甜菜碱含量逐渐增加,停水第16 天时达278.9 μg·g-1FM ;正常供水时桃叶片细胞质膜透性为8.06%~8.61%,水分胁迫下增至28.62%,叶面喷施100和500 mg·L-1甜菜碱16d后分别为26.25%和21.79%;过氧化氢(H2O2)含量由正常情况下的27.2~32.5 μmol·g-1FM 增至胁迫后的76.4 μmol·g-1FM,叶面喷施100和500 mg·L-1甜菜碱后分别为73.2和68.5 μmol·g-1 FM;水分胁迫下,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活性峰值为0.435 mg·g-1 FM,甜菜碱处理后峰值达到0.490 mg·g-1 FM;游离脯氨酸与可溶性糖在干旱胁迫下逐渐累积, 500 mg·L-1甜菜碱处理分别为2.878 mg·g-1 FM和37.6 mg·g-1 FM,均低于单纯胁迫及100 mg·L-1甜菜碱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水分胁迫下呈下降趋势,甜菜碱处理后最小值为4.03 mg·g-1 FM,较单纯胁迫下的最低值(3.14 mg·g-1 FM)高20.3%.表明叶面喷施甜菜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桃树的受害程度,提高其抗旱性.
    转Bt基因抗虫棉叶面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王元格1;谭茂玉2;李金娥1;谢庆恩1;范作晓1;沈法富1
    2007, 18(03):  549-553 . 
    摘要 ( 2142 )   PDF (677KB) ( 1339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Bt基因抗虫棉GK-12和常规棉泗棉3号为材料,在棉花的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分别测定棉花叶面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并在花铃期和吐絮期对叶面细菌生理群的数量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叶面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其生长发育呈正相关,叶面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一般由苗期开始增多,到花铃期达最高峰,吐絮期明显减少;花铃期转Bt基因抗虫棉叶面细菌生理群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比常规棉升高,吐絮期比常规棉下降.
    烟草青枯病拮抗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田间防效
    易有金1;刘如石2;尹华群3;罗宽1;刘二明1;刘学端3
    2007, 18(03):  554-558 . 
    摘要 ( 2611 )   PDF (1182KB) ( 1396 )  
    从病区健康烟草植株茎杆内分离到一株对烟草青枯罗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命名为B-001菌株.拮抗性研究表明,B-001菌株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病原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表明菌株B-001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细菌.经扩增、测序得到B-001的16S rDNA序列,GenBank接收号为DQ444283.用ClustalX进行多重序列对比,并通过MEGA3方法构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表明:菌株B-001与Bacillus subtilis (DQ415893)的相似性为99.2%,并处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将其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2005和2006年在湖南省桂阳县、宁乡县进行了田间试验,防效在40.03%~78.14%,防治效果良好,且明显优于农用链霉素.
    两个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和云南黑籽南瓜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黄奔立;许云东;伍;烨;张顺琦;陈学好
    2007, 18(03):  559-563 . 
    摘要 ( 2596 )   PDF (1239KB) ( 1214 )  
    研究了黄瓜品种津研4号(感枯萎病)、津春4号(抗枯萎病)和云南黑籽南瓜根系分泌物对津研4号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黄瓜枯萎病发病早,接种后第15天病株率显著高于对照,至第20天时病株率与对照相近;而抗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处理的病株率一直显著小于对照.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浇灌的植株株高、鲜质量降低,根系活力下降、电导度(伤害度)增加,而抗病品种和云南黑籽南瓜根系分泌物处理对植株影响较小.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促进了黄瓜枯萎病菌的生长,而抗病品种和云南黑籽南瓜根系分泌物则抑制了病菌生长.
    应用球孢白僵菌菌条持续控制松褐天牛效果的分子评价
    丁德贵1,2;樊美珍1;孟艳琼1;李增智1;夏成润1
    2007, 18(03):  564-568 . 
    摘要 ( 2318 )   PDF (748KB) ( 1206 )  
    采用Ⅰ型内含子技术对应用球孢白僵菌无纺布菌条持续控制松褐天牛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分子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 采用常规手段评价防治效果,两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9.5%和10.8%; 而采用分子手段进行评价,防治效果分别为14.2%和11%.证明常规评价以死亡率或侵染率来计算微生物防治效果,难以排除当地微生物区系中的土著菌株所造成的侵染死亡,而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防治效果评价可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土著菌株的干扰,较准确地反映人工放菌的防治效果.
    岷江上游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及空间驱动力
    刘淼1,2;胡远满1;常禹1;布仁仓1,2;张薇1,2
    2007, 18(03):  569-574 . 
    摘要 ( 2172 )   PDF (720KB) ( 1355 )  
    基于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景观指数和Kappa指数系列方法对岷江上游耕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并引入二项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到道路、河流和居民点距离为驱动因子对汶川县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耕地景观面积一直处于增长趋势,1974—1986年间耕地景观面积增幅最大.1986—2000年间耕地面积增加不明显,但是耕地景观与其它景观类型相互转换频繁,空间位置变化剧烈,特别是1994—2000年期间.耕地景观面积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政策变化.耕地景观变化的空间驱动力在不同时间段内存在较大差异.
    基于大气辐射校正的广州市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
    龚建周;夏北成
    2007, 18(03):  575-580 . 
    摘要 ( 2322 )   PDF (1179KB) ( 1611 )  
    植被覆盖度是描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参数,也是进行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评价的重要生态参数.基于1990、1995、2000和2005年4个时相的TM遥感数据源,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减少大气辐射影响的植被指数计算模型,通过非监督分类及图像空间模型运算,修正了大气辐射校正参数,建立了植被覆盖度与校正植被指数的模型,估算了不同时期内广州市的植被覆盖度.结果显示,广州市植被覆盖度在1990—2000年的10年内持续下降,从2000年开始呈上升趋势,符合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实际.所建立的模型适合于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且在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方面有较大优势,其结果适于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与动态评价.
    湖南省MODIS遥感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
    林辉;熊育久;万玲凤;莫登奎;孙华
    2007, 18(03):  581-585 . 
    摘要 ( 2703 )   PDF (2017KB) ( 1391 )  
    采用最大值合成法,以MODIS 250 m分辨率图像为基础,提取湖南省2005年逐月植被指数值.通过月植被指数对比分析,将湖南省分为6个区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5个分布均匀的气象站观测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了湖南省植被指数的时相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MODIS植被指数空间分布与植被覆盖率呈正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MODIS植被指数随季节变化,其月平均植被指数曲线形似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MODIS月平均EVI值小于MODIS月平均NDVI值;植被指数的季节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大,并且随着纬度的降低,温度对植被指数的影响力下降;MODIS EVI的变化规律比MODIS NDVI更加明显,其二次曲线更为光滑,月平均值由低逐渐上升到最大值,再逐渐降低,而后者的曲线在最大值两侧有细微波动现象.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测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
    朱文泉;张锦水;潘耀忠;阳小琼;贾斌
    2007, 18(03):  586-594 . 
    摘要 ( 2312 )   PDF (3726KB) ( 1543 )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生态学方法,在对生态参数测量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态资产计算模型,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和2000年的生态资产进行测量,并据此绘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多年的生态资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1992、1995及2000年的生态资产分别为8.148×1012元、1.086×1013元和1.244×1013元人民币.从单位面积价值来看,森林的平均单位面积价值最高,为24 673元·hm-2;其次为湿地(21 353元·hm-2),说明森林和湿地对生态资产的贡献最大.从生态资产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总体空间分布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南部递增,这与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呈上升趋势,其最大值的空间分布也明显向南移动,总体变化率在20%左右,但生态资产与GDP的比值则显著下降.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模式探讨
    梁亮;刘志霄;张代贵;邓凯东;张佑祥
    2007, 18(03):  595-600 . 
    摘要 ( 2516 )   PDF (728KB) ( 1449 )  
    基于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石漠化形成与治理的触发模型:生态系统所固有的推动自我发展的能力,称为主导力;使生态演替顶级偏离预定态的干扰因素,称为触发因子;主导力与触发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生态演替的终态.石漠化是一系列恶性触发的结果,而石漠化治理,则是通过“人为设计”的生态恢复手段,激发生态系统“自我设计”的功能,从而实现生态恢复的良性触发过程. 以湘西凤凰县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治理为例,对触发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 结果表明,以触发模型为指导的恢复措施明显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显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与植物多样性,与当地石漠化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触发,初步验证了触发模型的科学性.
    利用乙二胺四乙酸淋洗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及其动力学
    可欣1,2;李培军1;张昀3;孙铁珩1
    2007, 18(03):  601-606 . 
    摘要 ( 2270 )   PDF (1871KB) ( 1396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振荡淋洗的方法研究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浓度、pH、淋洗时间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测定了EDTA处理前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EDTA溶液在浓度为0.1 mol·L-1、pH 7、淋洗时间1 d的条件下能达到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最大去除率,去除率分别为Cd 89.14%、Pb 34.78%、Cu 14.96%、Zn 45.14%.模型拟合结果表明,Cd的质量转移系数最大,其次是Zn、Pb和Cu.说明在土壤淋洗过程中,Cd和Zn最先达到质量转移的平衡状态,然后是Pb和Cu.形态分级结果表明,EDTA能有效地去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而对有机态和残余态部分重金属作用效果不明显.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根-土界面微生物特征
    蔺昕1;李培军1,2;孙铁珩1,2;李晓军2;孙丽娜1
    2007, 18(03):  607-612 . 
    摘要 ( 2439 )   PDF (828KB) ( 1255 )  
    选取沈抚灌区的主要修复植物蓖麻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蓖麻根区土壤、根际土壤、根面、根内4个层面上细菌和真菌的数量,优势菌种的生理生化特征,及细菌菌株生长营养类型,揭示了根-土界面微生物区系特征与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关系.结果发现:修复植物根-土界面上,细菌数量为根际>根面>根内,真菌数量为根内>根面>根际,根面细菌与真菌数量均处于根际与根内区域微生物数量之间;修复植物蓖麻根面区域优势细菌种类最多,根内区域优势真菌种类最多;根际与根内的优势细菌具有较强的降解大分子物质的能力;根面细菌在营养需求分类上可归为氨基酸需求菌群.
    溶液pH值及模拟酸雨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土壤中行为的影响
    张伟;王进军
    2007, 18(03):  613-619 . 
    摘要 ( 2271 )   PDF (1200KB) ( 1216 )  
    采用平衡振荡法和土柱淋洗法,研究了溶液pH及模拟酸雨对土壤中苄嘧磺隆和甲磺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苄嘧磺隆和甲磺隆的吸附等温线,水-土壤系统pH升高能明显地降低这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其在土壤中的迁移,且吸附常数(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H呈负相关.pH值高的模拟酸雨对除草剂在土壤中淋溶贡献较大,且淋溶量随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对除草剂的持留能力较强.
    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春璐1,2,3;孙铁珩1,2;和文祥1;陈苏2,3
    2007, 18(03):  620-624 . 
    摘要 ( 2187 )   PDF (631KB) ( 1211 )  
    利用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重金属Hg对不同土样脲酶、转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g可显著地抑制土壤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但不同土样Hg对两种酶活性的抑制程度有很大差别.HgCl2浓度与两种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均可用对数方程很好地描述(P<0.05).4个土样的脲酶ED50(生态剂量)分别为87.99、5.47、24.05和19.88 mg·kg-1;转化酶的ED50分别为76.68、727.49、236.52和316.59 mg·kg-1.脲酶对Hg污染比转化酶敏感;有机质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连续2年施用大量有机肥的草甸棕壤土样中Hg对中性磷酸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外(P<0.05),其它土样无显著变化,表明中性磷酸酶活性对Hg污染反应不敏感.
    翦股颖和高羊茅对铜、铅吸收及耐受性
    王艳1;辛士刚1;马莲菊1;代保清2;于龙1;王兰兰1
    2007, 18(03):  625-630 . 
    摘要 ( 2225 )   PDF (1399KB) ( 1316 )  
    测定了高羊茅和翦股颖两种草坪植物在Cu、Pb污染下发芽率、叶绿素、净光合速率和SOD的变化,以及两种草对Cu、Pb的吸收.结果表明, 重金属污染对高羊茅种子的萌发产生显著影响.高浓度Pb污染以及Pb、Cu复合污染对高羊茅的叶绿素影响很大,Cu单独污染对高羊茅叶绿素的抑制作用较小.翦股颖的叶绿素变化不显著.在3个Pb处理及350 mg·kg-1 Cu处理下,翦股颖的SOD活性均高于对照,而只有在700 mg·kg-1Pb 和350 mg·kg-1 Cu+1 100 mg·kg-1 Pb处理下高羊茅的SOD活性才升高.高羊茅的净光合速率受Cu污染影响较小,而受Pb污染影响较大.在Cu、Pb单独污染条件下,翦股颖净光合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从生理角度来看,翦股颖对Cu、Pb污染的耐受性强于高羊茅,而高羊茅对Cu污染的耐受性强于Pb.高羊茅Cu吸收量大,但Cu吸收量不随污染浓度升高而升高.翦股颖对土壤Pb的吸收能力较强, 且Pb吸收量随污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翦股颖和高羊茅可分别用于Pb和Cu污染土壤的治理.
    黔西北土法炼锌废弃地植被重建的限制因子
    林文杰1,2;肖唐付3;敖子强2;邢军2;马焕成1;胡庭兴1
    2007, 18(03):  631-635 . 
    摘要 ( 2152 )   PDF (688KB) ( 1284 )  
    以土法炼锌废弃地的废渣、污染土壤和背景土壤为基质材料,分别种植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三叶草(Trifolium pretense),分析各种基质的基本化学特性、重金属(Pb、Zn、Cd)含量及其赋存形态、两种植物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废渣上植被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高盐碱胁迫、有机质含量低、养分缺乏(TN、碱解N、TK).废渣重金属含量高,有效态含量低,对植物毒性小,但存在潜在危害性.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废渣,但生物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高.污染土壤植被重建的限制因子包括重金属毒性、P和K的有效性.废渣与污染土壤混合是土法炼锌废弃地基质改良的有效途径.
    共基质对10株细菌降解芘的作用
    苏丹1,2;李培军1;王鑫3
    2007, 18(03):  636-640 . 
    摘要 ( 2157 )   PDF (853KB) ( 1309 )  
    从石油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出10株细菌(SB01—SB10),研究了有(或无)共基质(葡萄糖Glu,或菲PHE)对细菌降解芘(PYR)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PYR为唯一碳源和能源时(MS1),SB01的PYR降解率最高,5 d可降解30.4%;以Glu为共代谢基质时(MS2),SB09的PYR降解率最高,可达37.7%;以PHE为共代谢基质时(MS3),SB10的PYR降解率为50.2%.Glu抑制SB01、SB03对PYR的降解,对SB01抑制作用最明显,使SB01的PYR降解率降低7.9%;Glu对SB02、SB07、SB08、SB10降解率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PHE对细菌降解PYR均有促进作用,对SB10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使其降解率提高298%.Glu与PHE对SB04和SB09降解PYR的促进作用无显著差异,而对其它各菌株而言,PHE对PYR降解的促进作用大于Glu.
    增强UV-C辐射作用下小麦和豌豆幼苗光合响应及其相对抗性
    李雪梅1,2;张利红3;何兴元2;郝林1
    2007, 18(03):  641-645 . 
    摘要 ( 2288 )   PDF (629KB) ( 1499 )  
    以小麦和豌豆为材料,研究了UV-C辐射(波长<280 nm)对叶片光合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UV-C辐射增强,可使豌豆叶片光合速率减弱,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和羧化效率明显降低,而对小麦叶片上述各项指标的影响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UV-C辐射下,豌豆的CO2补偿点逐渐升高,而小麦的CO2补偿点先降低、后升高.UV-C辐射除了使豌豆的POD活性和小麦的SOD活性逐渐降低外,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小麦对短时间UV-C辐射的抗性比豌豆强,但随着UV-C辐射时间的延长,小麦和豌豆的抗氧化酶活性均降低,光合作用减弱.
    基因工程菌在活性污泥中的衰减及其影响因素
    刘春;黄霞;王慧
    2007, 18(03):  646-652 . 
    摘要 ( 2540 )   PDF (1082KB) ( 1094 )  
    在间歇实验和连续运行的反应器中,考察了基因工程菌细胞密度在活性污泥中的衰减,进行了动力学模型拟合,求得模型参数,并分析了影响衰减的因素.结果表明,在间歇实验和连续运行反应器中,细胞密度在活性污泥中均呈现初期快速衰减而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衰减动力学可以用Logistic模型和Gompertz模型拟合,两个模型的拟合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和显著性,拟合优度没有差异.在不同的条件下,间歇实验拟合得到的参数取值范围是:Logistic模型衰减系数r′=0.5~0.6 h-1,稳定细胞密度K′=104~105 cfu·ml-1;Gompertz模型初始衰减系数b=0.6~1.2 h-1,比衰减系数a=0.02~0.09 h-1.初始投加密度对衰减速率影响不大,但是显著影响稳定细胞密度.污泥浓度和温度对衰减速率和稳定密度均有显著影响. 污泥浓度越大,衰减越快,稳定密度越大;而温度越低,衰减越快,稳定密度也会越低.营养条件和微型动物捕食也是影响衰减的重要因素.基因工程菌在连续运行的膜生物反应器和活性污泥反应器中的细胞密度衰减,也可以用Logistic模型拟合,其参数在间歇实验的取值范围内.
    综合评述
    禾-豆混播草地中土壤水分与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王平1;王天慧1;周雯2;周道玮1,3
    2007, 18(03):  653-658 . 
    摘要 ( 2410 )   PDF (764KB) ( 1315 )  
    从植物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两方面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干旱环境下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禾-豆之间存在的水分竞争关系以及豆科植物的水力提升作用对水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意义,分析了干旱对豆科植物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提出应探讨适于我国干旱区域的深根系豆科牧草与禾草的共存机制,认为揭示水分因子对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以及对两种竞争间反馈关系的影响是研究其共存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稻、麦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谢立勇1,2,3;林而达1,2
    2007, 18(03):  659-664 . 
    摘要 ( 2390 )   PDF (752KB) ( 1220 )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将对作物品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别从蛋白质与氮含量、微量元素以及其他品质性状等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关于CO2浓度增高对水稻、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强调了该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研究的重点内容及主要方向.主要包括: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对水稻、小麦品质的直接影响及品种间的差异;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及其与其它气候因子协同作用对水稻、小麦品质的综合影响及其指标量化;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及气候变化对水稻、小麦品质形成过程的影响机理;适应CO2浓度增高的水稻、小麦品质改良育种的方向与策略;适应CO2浓度增高的水稻、小麦品质改良的综合生产技术体系和分子标记及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品质改良育种方面的应用.
    旱地农田水肥效应研究进展
    马强1,2;宇万太1;沈善敏1;张璐1
    2007, 18(03):  665-673 . 
    摘要 ( 2162 )   PDF (924KB) ( 1324 )  
    水、肥是提高旱地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也是制约该类型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否充分发挥水肥的增产效应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灌溉试验、旱棚试验与长期定位试验等几种水肥效应常用研究方法的设计原理及不足;并在总结旱农地区水肥协同效应定性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对旱地农业水肥相互作用机理和交互作用模型进行了系统论述,指出适宜的水、肥条件对作物生长与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但因研究方法与试验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结合农业生态系统特点对未来旱地农业水、肥效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本原则和方法
    陈利顶1;吕一河1;田惠颖1,2;施茜1
    2007, 18(03):  674-680 . 
    摘要 ( 2457 )   PDF (1238KB) ( 1384 )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生态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生态安全的状态受到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而区域生态安全演变也会影响人类活动的功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长江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这些重大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对工程安全运行的影响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强度干扰下开展生态恢复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关系到各项重大工程的顺利运行.本文系统分析了工程建设的类型、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认为在工程建设中构建生态安全格局需要从6个方面着手: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评价、工程建设生态干扰与风险评价、生态安全格局预案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效应情景分析、区域生态恢复与安全格局再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方案的建立.讨论了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中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面临的突出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傅娇艳;丁振华
    2007, 18(03):  681-686 . 
    摘要 ( 2301 )   PDF (758KB) ( 1900 )  
    随着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加深,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成果可为制定惩处破坏者及补偿损失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界定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的方法和应用特点,主要包括市场价格法、生产函数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生产力变化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权变价值评估和生态价值法.讨论了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及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鱼类入侵的过程、机制及研究方法
    潘勇1,2,3;曹文宣1;徐立蒲2;殷守仁2;白璐4
    2007, 18(03):  687-692 . 
    摘要 ( 2258 )   PDF (764KB) ( 1472 )  
    当前生物入侵问题已成为一个危害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问题,其中鱼类入侵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从入侵鱼类的自身特性、入侵地的特征、外来种与土著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外来种的适应性进化几个角度综合分析了鱼类入侵的机制,并概括了国内外鱼类入侵过程和研究方法的进展.
    研究简报
    花生与药材套种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谢慧1;王兴祥2;戴传超1;陈佳昕1;张桃林2
    2007, 18(03):  693-696 . 
    摘要 ( 2419 )   PDF (637KB) ( 1310 )  
    通过茅苍术、京大戟、黄姜(盾叶薯蓣)、半夏和阔叶麦冬5种药用植物与花生套种的盆栽试验,测定了不同时期花生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探讨利用药用植物套种花生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茅苍术组和京大戟组抑制土壤霉菌效果最好,在花生花针期分别比对照组减少了53.87%和29.59%;在花生收获后的土壤中霉菌数量增加,有利于物质循环和养分还田.茅苍术、京大戟和半夏组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 在花生花针期,5种药用植物套作组土壤中酵母菌数量均高于对照.霉菌形态鉴定结果表明,在茅苍术、京大戟和黄姜套作组中均未检测出花生常见病原菌.药用植物和花生套种可以有效调节土壤微生物区系.
    饥饿及再投喂对日本囊对虾糖代谢的影响
    刘璐;吴立新;张伟光;吴垠;刘瑜;邓宏相
    2007, 18(03):  697-700 . 
    摘要 ( 2158 )   PDF (1389KB) ( 1259 )  
    研究了日本囊对虾在饥饿和再投喂下血糖、肝胰脏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饥饿状态下,日本囊对虾肝胰脏糖原含量和血糖浓度在饥饿开始时迅速下降,肌糖原含量在饥饿10 d时下降到最低值,在饥饿10~15 d时通过糖原异生作用又恢复至最初水平,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糖原含量持续下降.恢复投喂后,肝胰脏糖原含量和肌糖原含量均能得到较好恢复,饥饿10 d和 15 d组的血糖浓度在恢复投喂10 d后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饥饿25 d组的血糖浓度始终显著低于对照.表明饥饿时间过长,对血糖浓度的恢复有较大影响
    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与植物营养物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高俊平;庞保平;孟瑞霞;王娟
    2007, 18(03):  701-704 . 
    摘要 ( 2176 )   PDF (577KB) ( 1219 )  
    采用非自由选择法,在室内研究了南美斑潜蝇寄主选择性及其与植物叶片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成虫对不同供试植物的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选择性最强的为菜豆、茼蒿和西葫芦,最差的为番茄和甘蓝.相关分析表明,南美斑潜蝇成虫寄主选择性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014,P=0.0174,F=6.717),而与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