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7-01-18
    研究报告
    基于森林调查数据的长白山天然林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
    邢艳秋;王立海
    2007, 18(01):  1-8 . 
    摘要 ( 2531 )   PDF (1336KB) ( 1408 )  
    森林生物量估算是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动态分析的基础,但现有估测模型存在着总量与分量不相容的问题.本文以吉林省汪清天然林区为例,提出了基于森林调查的相容性森林生物量模型设计思想,并采用联立方程组为不同森林群落构造了一系列引入林分蓄积因子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得到的预估精度较高.其中,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森林生物量模型预估精度均在95%以上,基本上解决了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相容性问题.
    黄土丘陵区沙棘人工林发育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变化
    郭连金1,2;张文辉1;刘国彬3
    2007, 18(01):  9-15 . 
    摘要 ( 2266 )   PDF (1022KB) ( 1342 )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沙棘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种间关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各层及总体物种多样性基本呈“S”形波动变化.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沙棘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现草本层>灌木层的趋势.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撂荒地中较低,随群落发育逐渐增加,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在13年生的沙棘林中较高;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在3年生的人工林中较高,在8年生的人工林中较低,在25年生的人工林中较高.人工沙棘林中种间关联正负绝对值基本呈抛物线形变化,13年生左右显著程度和联结强度较弱,群落内物种间物种替代速度缓慢,竞争较少,群落组成和结构相对稳定.在沙棘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上,应是13年生以前以保护为主,到25年生时进行适度择伐,抚育萌生幼苗,促进种群更新发育.
    黄土高原油松和刺槐叶片光合生理适应性比较
    郑淑霞1,2;上官周平1,2
    2007, 18(01):  16-22 . 
    摘要 ( 2347 )   PDF (1207KB) ( 1314 )  
    以黄土高原地区由南向北分布的杨凌、永寿、富县、安塞、米脂、神木等县为研究地点,研究不同地区油松和刺槐的光合特性与叶结构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油松针叶和刺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水分利用效率(WUE)、比叶质量(LMA)、氮含量(Nmass)和叶绿素相对含量(Chl)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不同地区油松和刺槐的光合能力和叶结构性状参数差异很大.由南向北,油松的PnWUEPNUE呈略微增加趋势,而刺槐则呈显著降低趋势,表明油松在干旱生境下仍能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而刺槐光合能力明显受到抑制;油松和刺槐的LMA均呈略微上升趋势,而NmassChl均呈略微下降趋势,且刺槐的变化幅度高于油松,说明油松从生理代谢和叶结构性状上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均强于刺槐.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地区油松和刺槐的LMANmass整体上呈极显著负相关;PnPNUELMANmass相关不显著,与Chl呈极显著正相关;WUELM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mass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光照对望天树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闫兴富1,2;曹敏1
    2007, 18(01):  23-29 . 
    摘要 ( 2416 )   PDF (918KB) ( 1437 )  
    在不同光照梯度的人工遮荫和森林生境中,研究了西双版纳季节雨林标志树种望天树的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特征.结果表明,裸地上的强光照和深度遮荫均不利于望天树种子的萌发,中等程度的遮荫有利于种子萌发.望天树种子萌发率在林窗中央最大,而且萌发迅速,林窗边缘和林下生境不利于种子萌发.幼苗株高、基径和单株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均在部分遮荫处理条件下最大;幼苗根冠比在裸地上最高,且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幼苗比叶面积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在3层遮荫最大.除幼苗根冠比以外的其它生长参数均在林窗中央最大.讨论了环境因子(主要是光照强度和光质)对望天树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紫藤叶片生理参数的光响应
    夏江宝;张光灿;刘刚;韩炜;陈建;刘霞
    2007, 18(01):  30-34 . 
    摘要 ( 2466 )   PDF (949KB) ( 1545 )  
    测定了不同土壤湿度下2年生紫藤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等生理参数的光响应过程,探讨了紫藤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结果表明:紫藤叶片的PnTrWUE对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阈值响应.维持紫藤正常生长(同时具有较高PnWUE)的土壤湿度范围为:体积含水量(Wv)15.3%~26.5%、相对含水量(Wr)46.4%~80.3%,最佳土壤湿度约为Wv 23.3%、Wr 70.6%.紫藤叶片对光照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为600~1 600 μmol·m-2·s-1时,PnWUE具有较高水平,饱和光强在PAR为800~1 000 μmol·m-2·s-1.紫藤叶片光合作用非气孔限制的发生与土壤湿度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Wv为18.4%~26.5%、Wr为55.8%~80.3%时,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限制,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小;超出此范围后,其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较大,出现由气孔限制转变为非气孔限制的PAR临界值.紫藤正常生长允许的最低土壤湿度约为Wv 11.9%、Wr 36.1%,允许最高PAR约为1 000 μmol·m-2·s-1,是紫藤叶片光合机构受到破坏的临界点.
    应用热扩散法测定香蕉树蒸腾速率
    刘海军1; Shabtai COHEN2;Josef TANNY2;黄冠华1
    2007, 18(01):  35-40 . 
    摘要 ( 2191 )   PDF (943KB) ( 1150 )  
    香蕉树植株高大,一般采用间接方法确定耗水量,但所得结果受土壤、大气和农艺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本文于2005年11月15日—12月5日在温室内采用热扩散法(即Granier法)测定香蕉树的茎液流,并与用数字天平(称重法)测定的香蕉树蒸腾速率进行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Granier法测定的日茎液流量与称重法测定的日蒸腾量相差4%.Granier法测定的茎液流速率一般滞后于称重法确定的蒸腾速率1 h左右.当日蒸腾量小于0.05 L·m-2(活性叶面积)时,Granier方法不能测定茎液流量.Granier传感器一般在安装2~3 d后即可正常工作,同时在多株植株上安装Granier传感器取其平均流速值计算蒸腾量可以明显减小测量误差.
    一维垂向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以长白山北坡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为例
    杨弘1,2;裴铁璠1;李忠1;王安志1;关德新1;金昌杰1;朱教君1
    2007, 18(01):  41-46 . 
    摘要 ( 2430 )  
    以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为依据,根据长白山北坡山地棕色针叶林土的实际土壤层结构,建立了该地区一维垂向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并推导了该模型的数值离散方程,编制了用于该模型数值模拟的计算程序.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能够较好吻合.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季节动态变化
    于格1,2;鲁春霞1;谢高地1
    2007, 18(01):  47-51 . 
    摘要 ( 2519 )   PDF (2952KB) ( 1407 )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利用RS和GIS技术,以生长季为时间单元,对青藏高原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过程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提供生物量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在5月和9月分别出现两个高峰值,其中5月为最高峰值.影响该功能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值、水分状况和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碳蓄积和氧释放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弱“N”型趋势;土壤养分保持功能也呈弱“N”型趋势,并在5月份出现最高值;草地保持土壤水分的功能在生长季内呈较强的阶段性变化,这主要与草地植物生长的季节性耗水变化规律有关.
    大田增温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吉旺;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刘鹏
    2007, 18(01):  52-56 . 
    摘要 ( 2239 )   PDF (1058KB) ( 1378 )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增温(3 ℃)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增温条件下玉米的籽粒产量显著降低,农大108(ND108)和掖单13号(YD13)分别减产46.6%和45.1%.增温也显著影响了玉米的籽粒品质,与对照相比,ND108和YD13的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1.6%和2.02%;粗脂肪含量分别降低了38.9%和9.6%;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7.0%和8.4%,且主要降低了支链淀粉的含量;赖氨酸含量则分别降低了58.9%和51.2%.
    华南丘陵区冬闲稻田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
    刘惠1,2;赵平1;孙谷畴1;林永标1;饶兴权1;王跃思3
    2007, 18(01):  57-62 . 
    摘要 ( 2397 )   PDF (1053KB) ( 1269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收获后冬闲稻田CO2、CH4和N2O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越冬稻田3种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残茬稻田和裸田的CO2的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18:00和16:00左右.日间CH4排放为净值,夜间表现为弱吸收.残茬稻田和裸田N2O夜间排放分别为日间平均的1.79和1.58倍.残茬稻田的昼夜CO2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裸田(P<0.05).在测定期间,残茬稻田CO2排放随温度升高而增高.相关分析表明,CO2排放与土温、地表温度和气温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温度是影响收获后稻田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在11月10日至翌年1月18日测定期间,残茬稻田的CO2和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180.69±21.21) mg·m-2·h-1和(-0.04±0.01) mg·m-2·h-1,CO2排放通量较裸田高13.06%,CH4吸收增高50%.残茬稻田的N2O排放通量为(21.26±19.31) μg·m-2·h-1,较裸田低60.75%.由此说明华南丘陵区冬闲稻田是大气CO2和N2O的源,CH4的汇.
    茄子光系统Ⅱ的热胁迫特性
    王梅1;高志奎1;黄瑞虹1;王惠英1;张文丽1;高荣孚2
    2007, 18(01):  63-68 . 
    摘要 ( 2397 )  
    以耐热性较弱的黑贝一号圆茄和耐热性较强的黑贝二号圆茄为试材,热胁迫处理后采用植物效率仪PEA进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及其参数测定.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40 ℃,PSⅡ结构受热胁迫影响较为敏感,表现为初始荧光Fo缓慢上升;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和ΔF/Fm′大幅度下降,且黑贝二号Fv/Fm的半衰时间T50和ΔF/Fm′的半衰温度t50分别大于黑贝一号.较高的热胁迫剂量(48℃处理5 min或44℃处理20~30min)下,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呈现OKJIP型,在700μs处出现与放氧复合体失活有关的K相.黑贝一号在44 ℃下处理20 min才有K相出现,黑贝二号则晚10 min出现.与35℃相比,在48℃,特别是在52℃的较高剂量热胁迫下,Strasser能量流动模型参数中的DIo/RC有大幅度地增加,体现了热耗散对PSⅡ的较强保护能力.随着热胁迫温度的升高和热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的无活性中心Fvi/Fv显著增加.
    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于振文1;梁晓芳1;李延奇2;王雪2
    2007, 18(01):  69-74 . 
    摘要 ( 2339 )   PDF (676KB) ( 1334 )  
    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施钾量和施钾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和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为118.5 mg·kg-1时,一次性基施钾肥未提高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速效钾含量为79.0 mg·kg-1时,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采用分期施钾时(1/2基施、1/2拔节期追施),随施钾量增加,小麦吸收的肥料氮和土壤氮量及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增加,肥料氮的损失量降低.分期施钾显著提高了植株的氮、钾积累量、吸收效率和生产效率,当施钾量为135 kg·hm-2时,与一次性施钾相比,分期施钾促进了植株对追肥氮和土壤氮的吸收,提高了追施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还表明:施钾提高了小麦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期施钾处理优于一次性施钾处理,以K45+45(45 kg·hm-2基施、45 kg·hm-2拔节期追施)处理最优.过多施钾使小麦产量和品质趋于降低.
    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杨连新1;李世峰1;王余龙1;黄建晔1;杨洪建1;董桂春1;朱建国2;刘钢2
    2007, 18(01):  75-80 . 
    摘要 ( 2498 )   PDF (842KB) ( 1294 )  
    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供试品种,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和不同施氮水平对小麦生育期、株高、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的小麦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及全生育期天数分别比对照缩短1.3、1.3和2.6 d,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FACE处理的小麦穗长、穗下第1和第2节间长度显著变长,成熟期株高显著增加,比对照增加4.0%;低、中、高氮条件下,FACE处理小麦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5.2%、21.4%和35.4%,平均增产24.6%,均达极显著水平;FACE处理小麦的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增加,比对照增加17.8%,使穗粒数和粒重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和4.8%.FACE处理使小麦显著增产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而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麦的分蘖能力明显增强所致.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不同受体蔬菜的化感作用
    周艳丽;程智慧;孟焕文
    2007, 18(01):  81-86 . 
    摘要 ( 2726 )   PDF (801KB) ( 1368 )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研究大蒜根系分泌物对莴苣、辣椒、萝卜、黄瓜、白菜和番茄等蔬菜作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大蒜根系分泌物对6种蔬菜作物的发芽率、发芽指数、苗高及保护酶活性没有影响;对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及根鲜质量略有促进作用,其中,莴苣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163、+0.106、+0.318,白菜根长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化感效应指数为+0.120,其它受试作物与对照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大蒜根系分泌物对受试作物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有促进作用,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对萝卜的叶绿素含量促进作用最强,化感效应指数为+0.282,对黄瓜的根系活力促进作用最强,化感效应指数为+0.184;大蒜根系分泌物使受试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不同氮素水平下二氧化碳加富对草莓叶片光抑制的影响
    徐凯1,2;郭延平1;张上隆1;吴慧敏2
    2007, 18(01):  87-93 . 
    摘要 ( 2307 )   PDF (1209KB) ( 1300 )  
    用便携式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和光合仪研究了强光下不同供氮水平(12、4和0.4 mmol·L-1)和不同CO2浓度下(700和390 μl·L-1)丰香草莓叶片的荧光参数及净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CO2和氮素对草莓叶片光抑制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在富CO2下,12 mmol·L-1供氮水平的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升高了62.7%,4和0.4 mmol·L-1供氮水平则分别降低了7.4%和21.3%;12 mmol·L-1供氮水平的FmFv/Fm在强光胁迫时降辐减小,暗恢复时FmFv/Fm恢复程度提高,而4和0.4 mmol·L-1供氮水平却相反.表明氮素供应不足时草莓叶片在富CO2环境下光合作用出现适应性下调,光抑制增强.
    菜园土壤无机氮解吸特性对硝态氮流失潜能的影响
    颜明娟1;章明清1;陈子聪1;李娟1;林琼1;吴启堂2;熊德忠3
    2007, 18(01):  94-100 . 
    摘要 ( 2317 )   PDF (1022KB) ( 1274 )  
    根据土壤氮素解吸模型,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解吸特征参数对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可解吸量Q、土壤溶液氮初始浓度CliC1/比值与土壤渗漏水硝态氮浓度呈非线性关系,在较低氮解吸特征值时则呈线性关系,由此提出“双速率转折点”概念评价土壤硝态氮流失潜能.当耕层土壤氮素解吸特征值超过“双速率转折点”X0时,硝态氮浓度的增加速率将以非线性形式迅速提高,反之将稳定在较低水平.
    青海三江源地区风沙土养分及微生物区系
    林超峰1,2;陈占全3;薛泉宏1;来航线1;陈来生3;张登山3
    2007, 18(01):  101-106 . 
    摘要 ( 2471 )   PDF (717KB) ( 1307 )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青海三江源地区风沙土的养分状况及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从流动、半固定风沙土到固定风沙土的演化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固定风沙土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流动和半固定风沙土的5.9和3.8倍;土壤氮素和磷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基本一致,均呈递增趋势;土壤钾素含量和土壤pH无明显变化规律.随着植被发育、流沙固定及土壤养分状况改善,风沙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区系组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固定和半固定风沙土中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流动风沙土,其细菌数量分别约为流动风沙土的4.0和2.8倍,真菌数量分别约为19.6和6.3倍,放线菌数量分别约为12.4和2.6倍;真菌种类数明显增加,放线菌区系组成也变得复杂.即随着风沙土由流动变为固定,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增强,微生物组成趋于多样化.风沙土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及速效磷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全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之间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
    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促进作用
    朱培淼;杨兴明;徐阳春;欧阳红;沈其荣
    2007, 18(01):  107-112 . 
    摘要 ( 2517 )   PDF (1030KB) ( 1389 )  
    采用改良后的PVK平板,从石灰性土壤上长势良好的野生植物根表分离到44株解磷细菌,通过NBRIP液体摇瓶实验,培养7 d后发现:K3菌株培养液中全磷浓度高达643.2 μg·ml-1,可溶性磷为584.8 μg·ml-1,约有12.9%的磷酸三钙被溶解出来,为对照(CK)的10.5倍;K9菌株培养液的全磷浓度为608.5 μg·ml-1,可溶性磷浓度为606.4 μg·ml-1.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接种解磷细菌的处理玉米株高、茎粗和干质量显著高于CK;将有机肥作为载体和解磷细菌一同混合施入土壤的处理,玉米苗干质量较单施解磷菌显著增加.经初步鉴定, K3、K9为假单胞菌属.
    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杨瑞吉1,2;马海灵2;杨祁峰3;牛俊义2
    2007, 18(01):  113-117 . 
    摘要 ( 2473 )   PDF (878KB) ( 1516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土壤(0~5 cm)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油菜能显著或极显著性提高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土壤微生物量氮(Nmic)、土壤细菌数(SBN)、土壤真菌数(SFN)和土壤放线菌数(SAN),而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随油菜种植密度的提高,耕层Cmic、Cmic/Nmic、SBN呈逐渐增加态势,而Nmic、SAN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肥梯度增加,耕层SFN显著提高,Cmic和Nmic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趋势,以1 000 kg·hm-2施肥处理最高.SFN和收获期SAN为先降低后升高,苗期SAN则为先升高后降低.相同处理油菜收获期各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均高于苗期,而600 kg·hm-2苗期SAN则相反.SBN和SAN与Cmic、Nmic呈正相关,与Cmic/Nmic呈负相关,SFN与Cmic、Nmic及Cmic/Nmic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垃圾渗滤液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动态
    付美云1,2;周立祥1
    2007, 18(01):  118-122 . 
    摘要 ( 2370 )   PDF (903KB) ( 1212 )  
    通过室内好氧、厌氧2种培养,研究了3种不同填埋年限垃圾渗滤液在红壤和潮土中的生物降解动态.鲜样、天井洼样、水阁样垃圾渗滤液分别为填埋0年、4~5年和12年的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在前7 d降解相对较快.在好氧培养条件下,红壤鲜样、天井洼样、水阁样渗滤液在前7 d的表观降解率为88.9%、60.5%、25.0%;潮土中的表观降解率更大,分别为96.6%、80.4%和65.0%;7 d后下降趋势均趋于平缓.在相同土壤中,填埋龄越短的垃圾渗滤液的表观降解率越大,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情况与此类似,但降解率不如好氧条件下高.在没有土壤介质参与的条件下(如低洼处积存的渗滤液),3种垃圾渗滤液自身降解速率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鲜样垃圾渗滤液降解的半衰期为12~16 d,其余垃圾渗滤液降解的半衰期为20~30 d.垃圾渗滤液一旦进入土壤环境,降解速率会大大加快.土壤处理垃圾渗滤液有一定的功效.
    多氯联苯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膜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刘亚云1,2;孙红斌1;陈桂珠1
    2007, 18(01):  123-128 . 
    摘要 ( 2351 )   PDF (746KB) ( 1262 )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80、900、1 800和2 700 μg·kg-1)多氯联苯(PCBs)对红树植物桐花树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膜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PCBs对桐花树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PCBs浓度的提高,桐花树幼苗的茎高、茎径和茎体积均呈升高趋势;在试验PCBs浓度范围内,桐花树幼苗叶片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叶绿素水平和相对稳定的叶绿素a/b值,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虽然有所降低,但均未低于对照的75%;叶绿素a/b值有所升高,但均未超过对照的10%.随着PCBs浓度的提高,桐花树幼苗叶片SOD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而POD活性和MDA含量呈单谷曲线变化.红树植物桐花树可通过生理生化机制适应一定浓度的PCBs污染,对PCBs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可用于PCBs污染的植物修复.
    2,4,6-三氯苯酚诱导鲫鱼肝脏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氧化应激
    纪靓靓1;李法云1;罗义2;马溪平1;陈忠林1
    2007, 18(01):  129-132 . 
    摘要 ( 2136 )   PDF (823KB) ( 1158 )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的方法,研究了鲫鱼腹腔注射2,4,6-三氯苯酚(2,4,6-TCP)不同时间(4、8、12、24、72 h)后其肝脏自由基强度的变化、氧化应激反应及其损伤机理.结果表明:2,4,6-TCP极显著促进了鲫鱼肝脏自由基的产生;鲫鱼肝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GST) 的活性受到显著诱导 ,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受到抑制,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 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氧化型谷胱甘肽 (GSSG) 含量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 含量极显著增加.
    广州城市热岛空间分布及时域-频域多尺度变化特征
    江学顶;夏北成;郭泺;李楠
    2007, 18(01):  133-139 . 
    摘要 ( 2502 )   PDF (3338KB) ( 1240 )  
    利用广州47个自动气象站小时数据计算2001年1、4、7和10月各站平均热岛强度,用克里格方法研究广州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发现其受下垫面、人为热、大气污染、天气系统等影响较大.利用2001年—2002年2月每小时气象数据,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广州热岛周期变化,发现其在频域上具有多尺度的周期振荡,尺度主要是24、168和1 490 h,即日、周、2个月,其次是3个月. 海陆风、下垫面长波辐射、人为热、近地层热量交换等影响其日变化周期,人类活动影响其周变化周期,太阳辐射及天气系统影响其2个月变化周期,季风影响其3个月变化周期.研究表明,广州城市热岛时空变化是天气系统、地表长波辐射、下垫面、大气污染、人为热、地表热量交换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红火蚁多蚁后型种群有效蚁巢局域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陆永跃;李宁东;梁广文;曾玲
    2007, 18(01):  140-144 . 
    摘要 ( 2365 )   PDF (733KB) ( 1182 )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红火蚁多蚁后型种群有效蚁巢的空间变异规律,建立了多个间隔距离与半方差值的球状模型.对吴川市调查样地的研究表明, 多个样地不同方向上红火蚁有效蚁巢不同间隔距离上的半方差值呈明显规律性变化,表现为随着间隔距离的增大,半方差值增大,具有空间依赖性.其5个球状模型的变程分别为9.1、7.6、23.5、7.5和14.5 m,平均为12.4 m.在这些距离内的抽样空间上任何两点红火蚁有效蚁巢数量间存在相关关系.所建模型块金常数占基台的比例,即空间不连续性较大,分别为0.7034、0.9247、0.4398、1.1196和0.4624,表明红火蚁有效蚁巢分布存在一定的空间随机性和结构性.深圳市的5块样地10个方向上有7个方向半方差值随间隔距离呈明显规律性变化,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变程分别为14.5、11.2、10.8、17.6、11.3、9.9和12.8 m,平均为12.6 m.
    胶州湾西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初步研究
    袁伟1,2;张志南1;于子山1
    2007, 18(01):  145-150 . 
    摘要 ( 2177 )   PDF (874KB) ( 1158 )  
    2003年9月—2004年9月隔月在胶州湾西部的5个站位进行了7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年次级生产力平均值为47.34 g·m-2·a-1.平均P/B值为0.58.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a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与南黄海鳀鱼产卵场、渤海及国外相关海域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在局域尺度上叶绿素a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在区域尺度上次级生产力随水深增加而降低.分析对次级生产力影响最大的菲律宾蛤仔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现,该种群主要是由不足1龄、1龄和2龄个体组成.
    春季东海中华哲水蚤对有害藻华物种的选择性摄食
    孙军;王小冬;宋书群
    2007, 18(01):  151-157 . 
    摘要 ( 2251 )   PDF (1511KB) ( 1269 )  
    2005年4月27日—6月5日在东海有害藻华高发区的6个典型站位采样,分析了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现场实验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选择性摄食.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具有食物密度依赖性.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摄食行为,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下中华哲水蚤摄食选择性由偏好转变为排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329 cells·ml-1是中华哲水蚤由偏好趋于排斥摄食的阈值.中华哲水蚤的选择性摄食还与食物组成有关,对于食物中的微型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无选择性或排斥摄食.有害藻华发生区中华哲水蚤对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的偏好摄食以及对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排斥摄食,促使藻华的物种演替最终向米氏凯伦藻水华方向发展.
    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的大型底栖动物
    渠晓东1,2;曹明1,2;邵美玲1,2;黎道丰1;蔡庆华1
    2007, 18(01):  158-162 . 
    摘要 ( 2231 )   PDF (1000KB) ( 1140 )  
    分别于2004年5月和11月对雅砻江锦屏段及其主要支流25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研究发现, 5月和11月整个采样区域的最优势类群为四节蜉稚虫1种(Baetis sp.)(Baetidae, Ephemeroptera),相对百分比分别达到14.9%和27.0%.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和物种相对丰度,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对11月份的25个样点的分组研究表明,底栖动物类群按照所处的生境类型分为4个主要类群.典范对应分析表明,5月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氨氮和硬度,11月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高度、二氧化硅、硬度和氨氮.
    鳜塘浮游生物DNA序列多样性、水质和疾病的关系
    王亚军1,2;吴淑勤1;林文辉1;杨智慧1;吴会民1;石存斌1;潘厚军1
    2007, 18(01):  163-168 . 
    摘要 ( 2340 )   PDF (984KB) ( 1183 )  
    应用RAPD技术研究了鳜塘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α-多样性,分析了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和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池塘养殖密度和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养殖方式对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及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鳜塘浮游生物群落DNA序列丰富度与水质综合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2)池塘高密度养殖会造成浮游生物丰富度降低和水质综合指数升高;3)短周期、小密度、高投饵量的养殖模式对环境的损伤较大;4)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01矩阵和水质理化因子样品聚类分析表明,发病塘在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群落上具有相似性,为鳜疾病预报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绿色巴夫藻受紫外(UV-B)胁迫后的超补偿生长效应
    刘晓娟;段舜山;李爱芬
    2007, 18(01):  169-173 . 
    摘要 ( 2452 )   PDF (919KB) ( 1167 )  
    以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为实验材料,设置了18、36、54、65、86和108 J·m-2 6个UV-B辐射剂量处理组,以无紫外辐射为对照,解除胁迫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在相同接种密度和相同条件下培养12 d,测定了生长过程中的吸光值、生物量、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结果表明,在UV-B胁迫下,绿色巴夫藻细胞生长受到显著抑制,6个处理组细胞的相对增长率比对照下降了16.15%~60.00% (P<0.05).但在胁迫解除后,各胁迫处理的藻细胞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证明绿色巴夫藻在胁迫后的恢复生长中出现超补偿生长现象.恢复培养第12天,最大吸光值、生物量、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胞内多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2.38%、15.00%、26.15%、23.81%、11.63%和27.58%.藻类中存在超补偿生长特性为微藻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了有效途径.
    生态育苗池中的桡足类与河蟹苗产量的关系
    张清靖1;李晓东2;朱华1;刘胥2;李永函3
    2007, 18(01):  174-178 . 
    摘要 ( 2382 )   PDF (783KB) ( 1270 )  
    探讨了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态育苗池中出现的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 affinis)和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与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亲真宽水蚤和细巧华哲水蚤都严重地影响Ⅰ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其密度越大,Ⅰ期溞状幼体的成活率就越低(P<0.01); Ⅲ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可捕食桡足类无节幼体,且捕食量随着无节幼体密度增加而变大(P<0.01);Ⅴ期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容易捕食到近亲真宽水蚤而很难捕食到细巧华哲水蚤;蟹苗池中大眼幼体的产量与育苗初期池塘中桡足类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且不同桡足类密度下大眼幼体收获量差异极显著(P<0.01).提出了控制和利用蟹苗池中桡足类的措施.
    云南抚仙湖摇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及其环境分析
    熊飞1,2,3;李文朝1;潘继征1
    2007, 18(01):  179-184 . 
    摘要 ( 2336 )   PDF (1140KB) ( 1327 )  
    2005年6—7月在抚仙湖共采集到摇蚊科幼虫5属6种,其中花纹前突摇蚊和羽摇蚊为优势种,两者的相对密度之和达94.9%,相对生物量之和达97.5%,其现存量基本代表了抚仙湖中摇蚊幼虫的现存量.全湖摇蚊幼虫平均密度为(275±33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642±0.763) g·m-2.花纹前突摇蚊为全湖性分布,羽摇蚊主要分布在明星鱼洞以南湖区,其他种类为局部性分布.小突摇蚊为典型的深水贫营养型种类,其分布的平均水深达107.2 m.抚仙湖摇蚊幼虫密度分布与水深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底质和水草的关系为沙砾石底<沙泥底<细泥底;水草区<非水草区.与1980年前后的调查资料相比,摇蚊幼虫的出现率和现存量显著增加,并出现了典型富营养型的指示种羽摇蚊,表明抚仙湖水体的营养水平在提高.
    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硝化反硝化作用与氧化亚氮排放
    孙志高1,2;刘景双1;杨继松1,2;李新华1,2;周旺明1,2
    2007, 18(01):  185-192 . 
    摘要 ( 2484 )   PDF (1687KB) ( 1441 )  
    应用C2H2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研究了三江平原典型小叶章湿地土壤N2O排放速率及反硝化速率的变化,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估算了N2O排放量及反硝化损失量.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和腐殖质沼泽土N2O排放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其范围分别为0.020~0.089 kg N·hm-2·d-1和0.012~0.033 kg N·hm-2·d-1,前者的N2O排放速率均明显高于后者(平均为1.79±1.07倍),且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二者反硝化速率的变化并不一致,其范围分别为0.024~0.127 kg N·hm-2·d-1和0.021~0.043 kg N·hm-2·d-1,前者的反硝化速率一般也要高于后者(平均为1.67±1.56倍),但其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硝化作用在前者N2O排放和氮素损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反硝化作用则是导致后者N2O排放和氮素损失的重要过程;氮素物质基础不是影响二者硝化-反硝化作用的重要因素;温度对前者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明显,其反硝化速率与5、10和15 cm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二者所处湿地水分条件的差异是导致其N2O排放速率及反硝化速率差异的重要原因.生长季内,前者的N2O排放量和反硝化损失量分别为5.216 kg N·hm-2和6.166 kg N·hm-2,而后者分别为3.196 kg N·hm-2和4.407 kg N·hm-2;在二者的反硝化产物中,N2O/N2的比率最高,分别为5.49和3.76,表明N2在后者反硝化产物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季节积水条件会导致N2O/N2比例降低.
    外源金属硫蛋白对奶牛抗热应激调控及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张彬1;薛立群1;李丽立2;DE Xing-hou3;陈宇光1;王洁1;彭慧珍2;肖定福1
    2007, 18(01):  193-198 . 
    摘要 ( 2553 )   PDF (800KB) ( 1209 )  
    将28头泌乳奶牛随机分成A、B、C、D 4组,分别按每头0 (对照)、6.0、12.0和16.0 mg剂量静脉注射经生理盐水溶解的Zn-MT,以探讨外源性金属硫蛋白(MT)对奶牛抗热应激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B、C和D组的脉搏、呼吸频率及血清MDA含量均显著(P<0.05或P<0.01)低于A组;4%标准乳产量、血液GSH-PX活性、红细胞SOD活性、血清MT含量、奶MT含量及SOD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P<0.05或P<0.01)高于A组;C和D组的上述各项指标又优于(P<0.05或P>0.05)B组;外源性MT的调控效果以注射后第30天表达最佳.说明MT是一种能够有效调控奶牛热应激能力的生理活性物质,且在奶牛体内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综合评述
    填埋覆土甲烷氧化微生物及甲烷氧化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王云龙;郝永俊;吴伟祥;陈英旭
    2007, 18(01):  199-204 . 
    摘要 ( 2490 )   PDF (702KB) ( 1321 )  
    甲烷是一种长期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它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是二氧化碳的26倍.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大气甲烷的主要产生源之一,由其产生的甲烷约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5%~15%.甲烷氧化微生物在调节全球甲烷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垃圾填埋场覆土具有相当强的甲烷氧化能力.填埋覆土甲烷氧化菌及其氧化作用机理的研究,已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覆土中甲烷氧化微生物、甲烷氧化机理及动力学机制、甲烷与微量填埋气体的共氧化机制以及影响甲烷氧化的环境因子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微生物的研究进行展望.
    放牧家畜食性选择机制研究进展
    王岭;王德利
    2007, 18(01):  205-211 . 
    摘要 ( 2270 )   PDF (1371KB) ( 1292 )  
    动物的食性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主题.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放牧家畜食性选择机制问题进行了阐述:1)食性选择行为发生的机制,包括基于遗传和学习两方面的解释,其中动物具有的学习机制主要有来自动物个体的学习(采食后反馈、试错学习)、向其他社会群体的学习,以及在进行斑块、景观水平选择时,所采用的空间记忆、视觉线索和皮肤防御系统机制等;2)放牧家畜食性选择策略的4个综合性假说:经验法则、边际值法则、优化采食理论、最小总不适感概念;3)食性选择机制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诸如空间尺度问题、动物消化生理因素以及多因素互作研究的不足等.
    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沈菊培1,2;张丽梅1;郑袁明1;朱永官1;贺纪正1
    2007, 18(01):  212-218 . 
    摘要 ( 3089 )   PDF (1113KB) ( 1361 )  
    传统的基于培养的研究方法只能反映土壤中少数(0.1%~10 %)微生物的信息,而大部分微生物目前还不能培养,因而这部分微生物资源尚难以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宏基因组学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而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技术包括土壤D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目标基因克隆的筛选.它可为揭示微生物生态功能及其分子基础提供更全面的遗传信息,并已在微生物新功能基因筛选、活性物质开发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对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的方法和应用作了详细介绍.
    研究简报
    苯胺、苯酚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陈传平;张庭廷;何梅;吴安平;聂刘旺
    2007, 18(01):  219-223 . 
    摘要 ( 2290 )   PDF (810KB) ( 1516 )  
    用生物检验法研究了苯胺、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两种藻类在5 d内对不同浓度苯胺、苯酚的降解或在藻细胞内的富集情况.结果表明,苯胺、苯酚对两种淡水藻类的致毒作用有所不同,对于同一种藻类,苯胺毒性大于苯酚;在同一毒物浓度下,栅藻表现更为敏感.在较低浓度下,两种淡水藻类均能降解或吸收一部分有机毒物,其中对苯酚的降解能力较强.
    高山地区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王香萍1,2;张钟宁2
    2007, 18(01):  224-228 . 
    摘要 ( 2157 )   PDF (790KB) ( 1350 )  
    对湖北省高山地区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甘蓝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天敌控制害虫的甘蓝田内害虫优势种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天敌优势种为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菜蛾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草间小黑蛛(Erigonidum gramiaicolum)和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害虫及天敌亚群落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及集中性在时间序列上有变化;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高,优势种突出,群落多样性及均匀性指数较低,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较低,群落相对比较稳定.经聚类分析,害虫和天敌亚群落的14个时序群落分别被划分为4类和3类.
    茄子叶片绒毛与侧多食跗线螨抗性的关系
    桂连友;龚信文;孟国玲
    2007, 18(01):  229-232 . 
    摘要 ( 2400 )   PDF (538KB) ( 1151 )  
    研究了27 个茄子品种叶片绒毛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的田间种群密度、叶片为害指数、种群增长倍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茄子叶片绒毛密度和长度存在一定差异;同一品种叶片正面绒毛密度小于背面,正面绒毛长度大于背面;7个抗性较强品种叶片背面平均绒毛密度显著高于6个抗性较弱品种的平均绒毛密度.茄子叶片背面绒毛密度越高,螨的田间种群密度、叶片为害指数越低,茄子的抗性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