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6-10-18
    研究报告
    萌蘖调控对辽东栎留存萌生株生长与结实的影响
    孟令彬1,2;包维楷1;庞学勇1;孙凡2
    2006, 17(10):  1771-1776 . 
    摘要 ( 2347 )   PDF (571KB) ( 1457 )  
    比较了不同调控措施对岷江上游辽东栎萌生灌丛生长与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调控对辽东栎萌生灌丛本生长阶段的高生长与有性繁殖有着显著影响.各调控措施对辽东栎灌丛萌生株的基径增长未产生明显影响;保留2支和3支萌生株的丛高生长优势明显.调控丛的新生枝数量、总长度、总生物量较未调控前有较大增加,保留2支萌生株的丛类型增加得尤为显著;叶片数量、叶片总生物量与未调控前相比增加明显,叶片面积按保留萌生株数量由多到少逐渐变小.调控后,每丛保留3支萌生株的丛产生的种子最多,但自然状态丛种子单粒重最大.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徐文铎;何兴元;陈玮;胡健波;闻华
    2006, 17(10):  1777-1781 . 
    摘要 ( 2415 )   PDF (471KB) ( 1465 )  
    采用统计和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了近40年来沈阳城市森林主要树种物候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树木休眠期长短与冬季气温密切相关,适宜的寒冷条件有利于解除树木休眠期;树木萌动期早晚与冬季和早春气温高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冬春季气温越高,芽萌动越提前.树木爆芽后15 d左右开始展叶,展叶早晚主要受展叶前的春季气温高低的影响,但与冬季气温没有相关关系.始花前2~8旬,特别是2~4旬气温对始花期影响最显著,春季气温升高始花期提前. 树木芽萌动期、展叶始期与寒冷指数(C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开花始期与CI没有相关关系.沈阳城市森林树木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在年均温升高1 ℃,芽萌动期提前9 d,展叶始期提前10 d,开花始期提前5 d.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的持水能力
    王馨1,2;张一平1
    2006, 17(10):  1782-1788 . 
    摘要 ( 2628 )   PDF (573KB) ( 1239 )  
    基于2003~2004年的实验室和野外实测数据,采用尺度上推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林冠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持水 能力为0.45~0.79 mm、橡胶林为0.48~0.71 mm,其中林冠木质部分(枝和树皮)的持水能力占较大优势;雾凉季(11月至翌年2月)和干热季(3~4月)的 林冠持水能力高于雨季(5~10月);林冠各部分达到饱和所需的时间为叶(5 min)<树皮(2~3 h)<枝(2.5~4 h).对两种林分林冠各部分在浸水/风干过程 的分析结果表明,叶易吸水和风干,在历时较短的降雨事件中是林冠截留的主体,在林地中,面积指数较大的枝和树皮吸水和风干较难,在强度大、历时长的降雨事件中可 以较好地发挥截留作用.与橡胶林相比,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持水能力虽较小,但是其多层林冠结构林冠持水能力较强.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呼吸速率
    王淼1;刘亚琴2;郝占庆1;王跃思3
    2006, 17(10):  1789-1795 . 
    摘要 ( 2429 )   PDF (682KB) ( 1433 )  
    利用Li-6400便携式CO2分析系统测定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乔灌木的枝干呼吸和叶呼吸; 同步监测森林小气候气象因子;建立土壤、树干、叶与环境因子间的模型.根据阔叶红松林植被群落的特性,估算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呼吸速率.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呼吸具有明显的成熟林特征,生态系统总呼吸量为1602.8 g C·m-2.整个生态系统年平均呼吸速率为(4.37±2.98)μmol·m-2·s-1 (24 h平均数).其中,土壤呼吸、枝干和叶呼吸分别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63%、16%和21%.乔木、灌木和草本叶呼吸速率分别占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植物呼吸的89.82%、5.57%和4.61%.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呼吸速率与大气和土壤温度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大气和土壤温度能分别反映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呼吸的87%和95%.
    长白山四种赤杨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多样性的巢式PCR-RFLP分析
    董甜1,2;张惠文1;张粤1;何兴元1
    2006, 17(10):  1796-1800 . 
    摘要 ( 2205 )   PDF (417KB) ( 1397 )  
    采集中国吉林长白山不同海拔的4种赤杨根须样本,利用巢式PCR-RFLP方法检测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样品的侵染情况,PCR结果经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结果表明,赤杨根内AMF存在丰富的基因多样性.AMF的侵染有从宿主混乱性向宿主专一性发展的趋势.东北赤杨AMF的宿主专一性水平最强,球囊霉属已成为东北赤杨的优势侵染类群;其余3种赤杨的AMF则出现宿主混乱现象.宿主因素比海拔因素对AMF侵染有更重要的影响.
    扁担木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的可塑性
    史刚荣1;程雪莲1;刘蕾1;马成仓1,2
    2006, 17(10):  1801-1806 . 
    摘要 ( 2738 )   PDF (583KB) ( 1486 )  
    基于叶片和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及水分生理指标观测,研究了淮北相山不同群落中扁担木的表型可塑性.结果表明,扁担木叶片结构表现出中生特点:叶为异面叶,较薄,角质层不甚发达,气孔密度较小.次生木质部表现出旱生特点:导管频率和复孔率较高,导管分子短而窄,纤维很短,射线很低.扁担木叶片、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和水分生理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其可塑性指数高低顺序为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0.24)>水分生理特征(0.19)>叶片解剖特征(0.18).与侧柏林和混交林相比,灌丛中扁担木个体对干旱生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表现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短,导管频率高,单孔率低,木纤维短,射线矮小,具有较大的相对输导率和较小的脆性指数;叶片水势、组织含水量、自由水含量较低,叶面积、比叶面积较小,而束缚水含量、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高.扁担木的解剖和生理可塑性,使之能忍受群落演替早期的干旱生境,更好地适应演替后期的中生环境,从而成为广布种和混交林中的优势种.
    潭江流域森林碳蓄积与能源燃烧碳释放
    陈志良1,2;夏念和1;吴志峰2;程炯2;刘平2
    2006, 17(10):  1807-1810 . 
    摘要 ( 2305 )   PDF (360KB) ( 1241 )  
    研究了潭江流域典型区中小尺度森林碳库与人类活动化石能源碳释放.结果表明,自1990年 以来,森林一直起着碳汇的作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与时间延长,汇的作用得到加强,1990 年森林净吸收碳量为1.0579×107 t,到2002年森林净吸收碳量增至1.28061×107 t,年平均净吸收碳量为1.856×105 t.化石能源的碳释放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1990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为9.508×105 t,2002年为1.8562×106 t,年平均增加量7.0×104 t,2003年达到2.1968×106 t,比2002年增加3.406×105 t.2002年,潭江流域万元GDP能耗为2.21 t标煤,高于珠江三角洲平均水平.如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能耗降低至平均水平,则可削减3.360×105 t碳排放,大于2002年流域森林净吸收的碳量. 从流域净吸收与净增排放的碳量来看,流域碳平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旱作条件下紫花苜蓿光合蒸腾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刘玉华1,2;史纪安1,2;贾志宽1;韩清芳1
    2006, 17(10):  1811-1814 . 
    摘要 ( 2442 )   PDF (348KB) ( 1353 )  
    在旱作条件下测定了4年生紫花苜蓿初花期光合蒸腾特性,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田间CO2浓度(Ca)、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a)等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采用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分析了紫花苜蓿光合蒸腾特性日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光合速率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Ta,而RH、PAR和Ca主要是通过Ta而间接地影响光合速率日变化;对蒸腾速率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PAR,而RH、Ta和Ca主要是通过PAR而间接地影响蒸腾速率日变化.对光合蒸腾特性起主要决定作用的因子是PAR,主要限制因子是Ta.
    黑麦草水培系统对化粪池粪污滤液中氮磷净化效果
    徐晓锋1,2;杨林章1;许海1;周小平1
    2006, 17(10):  1815-1819 . 
    摘要 ( 2535 )   PDF (477KB) ( 1292 )  
    利用黑麦草水培技术,研究粪污滤液低、中、高、超高4种施用量和1次、4次两种施用次数对黑麦草产量及黑麦草水培净化系统(RHS)N、P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以中施用量处理最高,RHS的N、P去除量则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超高施用量处理下,水质下降.黑麦草N、P吸收量在中、高和超高处理下差异不显著(黑麦草N、P最大吸收量分别为13.6 g·m-2和3.17 g·m-2).随施用量增加,通过黑麦草吸收去除的N、P比例下降.总负荷相同的情况下,施用次数增加有利于提高黑麦草产量和RHS的N、P净化效率.粪污滤液施用量与施用次数对黑麦草产量和RHS的N、P净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选择适宜的施用量和施用次数是提高RHS净化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关键.
    模拟氮沉降下南方针叶林红壤的养分淋溶和酸化
    孙本华1,2;胡正义1;吕家珑2;周丽娜1;徐成凯1
    2006, 17(10):  1820-1826 . 
    摘要 ( 2404 )   PDF (664KB) ( 1382 )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针叶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恒温(20 ℃)条件下,通过大土柱(直径10 cm、高60 cm),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0、7.8、26和52 mg N/月/柱)对针叶林红壤NO3-、NH4+、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淋溶以及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交换态Na+和K+则无明显影响.4种N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净淋溶(淋溶出的盐基与淋洗液累计输入的盐基之差)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9%、18.6%、31.8% 和57.9%,土壤交换态Ca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Ca2+总量的19.6%、25.8%、45.3%和84.8%,土壤交换态Mg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Mg2+总量的4.4%、6.1%、10.9%和17.1%.随氮输入量增加,表层土壤pH值逐渐下降,4种N输入处理的表层土壤pH(KCl)分别为3.85、3.84、3.80和3.75;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无机氮、NO3-和H+逐渐增加.氮沉降可促进针叶林红壤的有机氮矿化,加速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李新爱1,2;肖和艾1;吴金水1;苏以荣1,3;黄道友1;黄敏1;刘守龙1;彭洪翠1,2
    2006, 17(10):  1827-1831 . 
    摘要 ( 2803 )   PDF (484KB) ( 1651 )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岷江上游不同景观结构小流域水量平衡的比较
    许申来1,2;李秀珍1;何兴元1
    2006, 17(10):  1832-1838 . 
    摘要 ( 2615 )   PDF (738KB) ( 1300 )  
    研究了1988~2002年岷江上游两个小流域(镇江关流域和黑水河流域)不同景观结构(土地覆盖、海拔、坡度、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对水量平衡的影响.基于两个流域土地覆盖类型、1988~200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两个流域土地覆盖类型同期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的数据,得到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海拔、坡度、坡向与降雨、蒸散、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流域有林地海拔、坡度、坡向的不同导致其降水、蒸散降水比、径流降水比各异;两个流域草地水量平衡对景观格局的响应模式与有林地基本一致;由于黑水河流域的耕地分布在干旱河谷中,其蒸散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耕地本身的景观结构(坡向、坡度,斑块密度)并不对其水量平衡产生影响,这一点与镇江关完全不同.
    南京郊区番茄地中氮肥的效应与去向
    曹兵1,2;贺发云1;徐秋明2;蔡贵信1
    2006, 17(10):  1839-1844 . 
    摘要 ( 2590 )   PDF (563KB) ( 1250 )  
    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研究了施用化学氮肥对南京郊区菜地番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土壤和有机肥供氮充分,氮肥施用未增加番茄产量.用差值法计算得到的氮肥利用率在14.5%~22.5%之间.15N标记尿素微区试验表明,施入氮量的16.6%~28.8%被作物吸收,氮素总损失为34.2%~46.0%.施用化学氮肥增加了土壤剖面中的硝酸盐含量,番茄收获时,10%~10.2%的标记尿素被淋洗到40 cm以下土层.增施化学氮肥也显著增加了菜地土壤的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其中反硝化损失占施入氮量的5.50%~6.01%;N2O排放量占施入氮量的2.62%~4.92%.但番茄生长期间未检测到氨挥发.减少氮肥用量或施用包衣尿素可降低菜地施用氮肥的环境风险,特别是减少硝酸盐淋洗和硝化反硝化损失.
    施磷对稻田土壤及田面水磷浓度影响的模拟
    周全来1,2;赵牧秋1,2;鲁彩艳1,2;史奕1;陈欣1
    2006, 17(10):  1845-1848 . 
    摘要 ( 2336 )   PDF (398KB) ( 1436 )  
    通过施用不同剂量磷肥稻田土壤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磷对稻田土壤及田面水磷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Olsen-P)浓度在施磷后迅速下降,60 d后趋于稳定.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和缓效磷库量均递增,Olsen-P与施磷量呈正相关关系(y=21.49+0.086x),表明该土壤有很高的固磷潜力.施磷后田面水中全磷浓度呈先迅速上升后又缓慢下降趋势,施磷120 d后,田面水中全磷浓度与施磷量呈指数相关关系(y=0.3 72e0.0022x),施磷量在400~800 kg·hm-2之间田面水全磷浓度加速增长,如果施磷量达到或超过800 kg·hm-2,则磷容易进入田面水并导致流失,低于该施磷量时,则磷进入田面水中的量较少.利用分段回归模型模拟土壤Olsen-P与水面全磷关系,预测出导致田面水中磷激增的土壤Olsen-P浓度“突变点”为82.7 mg·kg-1,即施磷量为712 kg·hm-2.因此,土壤Olsen-P浓度可作为预测田面水中磷损失程度的指标.
    土壤水分对返青期断根冬小麦补偿效应的影响
    马守臣1,4;徐炳成1,2;李凤民1,2;黄占斌3;刘琳1,4;张晓红1,4;杨慎娇1,4
    2006, 17(10):  1849-1853 . 
    摘要 ( 2438 )   PDF (541KB) ( 1182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返青期断根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断根小麦的早期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在返青拔节期间显著下降,到开花期能恢复至对照水平.高水分条件下断根小麦拔节期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包括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实际光化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非光化学淬灭值均显著大于对照,开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为0.81 g,显著大于对照(0.56 g),花后干物质积累系数比对照提高了38.79%,断根小麦根量虽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低水分条件下断根小麦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断根小麦的根系生物量(7.83 g·pot-1)显著小于对照(9.77 g·pot-1).土壤水分对断根小麦的地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补偿效应没有显著影响.断根处理的冬小麦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均显著降低了耗水量,在整个生育期,高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断根处理可节水2 000 ml左右,水分利用效率为1.97 g·kg -1,显著大于对照的1.70 g·kg -1;低水分条件下也可节水1 500 ml左右,水分利用效率虽有所提高,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
    短期高温胁迫对高产小麦品系灌浆后期旗叶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陈锋1;田纪春2;孟庆伟1,3;赵世杰1,3
    2006, 17(10):  1854-1858 . 
    摘要 ( 2463 )   PDF (502KB) ( 1250 )  
    以叶绿素快相荧光动力学曲线(OJIP)为探针,探讨了高温胁迫对高产小麦品系01-35灌浆后期光系统Ⅱ(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7 ℃~43 ℃范围内,随温度升高QA还原程度和还原速率增大,至43 ℃时分别比室温下增加了23.89%和24.09%,表明QA→QB的电子传递受到抑制;43 ℃时PSⅡ的电子受体库降至室温下的47.4%,表明高温胁迫伤害了PSⅡ受体库;而PSⅡ供体侧未受到影响.当温度达到46 ℃时,QA还原程度和还原速率分别比室温下增加了13.95%和20.48%,但比43 ℃时显著下降,而PSⅡ电子受体库与43 ℃时相比无显著变化,表明46 ℃时PSⅡ供体侧受到伤害.与对照品种鲁麦14相比,高温胁迫下高产小麦的捕光色素复合体仍能捕获较多的光能,而且将捕获的光能更多的用于电子传递,表明高产小麦的捕光色素复合体及电子传递体耐受高温的能力较强,能够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能力.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程建平1;曹凑贵1;蔡明历1;汪金平1;原保忠1;王建漳2;郑传举2
    2006, 17(10):  1859-1865 . 
    摘要 ( 2489 )   PDF (667KB) ( 1336 )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叶面积指数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叶片早衰.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分别节水8.75%、17.96%和29.69%;产量分别增产24.02%、减产5.07%和减产38.93%;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它处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其它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不同环境条件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品质
    赵春1;焦念元2;宁堂原3;王浩4娄金华1;侯相山1;李增嘉3
    2006, 17(10):  1866-1870 . 
    摘要 ( 2364 )   PDF (528KB) ( 1382 )  
    研究了两种环境条件下3个不同蛋白含量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籽粒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龙口试验点的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谷胺酰氨合成酶(GS)和籽粒谷胺酰氨合成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泰安试验点,3个品种间的酶活性顺序均为:济麦20>优麦3号>PH971942.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籽粒综合品质性状在龙口试验点的表现优于泰安试验点. 灌浆期环境因素与小麦籽粒品质和酶活性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灌浆期间的较高气温、适当干旱和寡照环境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品质.龙口试验点的中、强筋小麦品种和泰安试验点的中筋小麦品种蛋白质含量与旗叶NR和GS活性均达显著正相关.小麦品种用途不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高了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利于改善小麦品质.
    化学诱抗剂诱导黄瓜抗盐性及其机理
    宋士清1,2,3;刘微1;郭世荣2;尚庆茂3;张志刚3
    2006, 17(10):  1871-1876 . 
    摘要 ( 2485 )   PDF (569KB) ( 1375 )  
    在200 mmol·L-1 NaCl胁迫条件下,采用根际注射结合叶面喷洒的诱导方法探讨了不同浓度水杨酸、油菜素内酯、壳聚糖、亚精胺4种化学诱抗剂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化学诱抗剂在适宜浓度范围内,显著地降低了黄瓜幼苗的盐害指数和死苗率,以油菜素内酯0.01 mg·L-1降低幅度最大,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3.0%和75.0%;显著地促进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保护酶活性,从而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干重含水量显著升高;促进了幼苗的形态建成,植株茎粗、展开叶数及壮苗指数显著提高,壮苗指数以壳聚糖150 mg·L-1最大,比对照提高了30.9%.说明施用适宜浓度的化学诱抗剂可以诱导黄瓜幼苗的抗盐能力,减缓盐害症状.综合作用效果依次为:油菜素内酯0.005~0.05 mg·L-1、亚精胺150~200 mg·L-1、壳聚糖100~200 mg·L-1和水杨酸50~150 mg·L-1.
    不同基因型辣椒光合及生长特性对弱光的响应
    眭晓蕾1;张振贤1;张宝玺2;毛胜利2;王立浩2;李伟1
    2006, 17(10):  1877-1882 . 
    摘要 ( 2417 )   PDF (607KB) ( 1428 )  
    通过遮光使光照强度降低65%~70%,以研究弱光条件对不同基因型辣椒光合特性、同化物分配、产量形成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下辣椒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夜间呼吸速率(R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补偿点(LCP)、CO2补偿点(CCP)和羧化效率(CE)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弱光下辣椒成株期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非气孔因素.弱光处理使辣椒幼苗高/粗比和比叶面积增加,根/冠比、全株干样质量及壮苗指数显著下降.弱光显著抑制了辣椒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形成,使植株同化物向茎叶的分配比例增加,向果实的分配比例减少.辣椒(果实味辣)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光补偿点,以及较高的相对壮苗指数、相对单株产量和相对坐果率,耐弱光性普遍强于甜椒(果实味甜).
    盐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王素平;郭世荣;李璟;胡晓辉;焦彦生
    2006, 17(10):  1883-1888 . 
    摘要 ( 2566 )   PDF (597KB) ( 1464 )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NaCl胁迫对两个耐盐性不同的黄瓜品种幼苗根系生长、活力、质膜透性和叶片生长、蒸腾速率(Tr)、相对含水量(RWC)及水分利用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黄瓜植株根系吸收面积下降,质膜透性升高,叶片数减少,叶片Tr和RWC在盐胁迫2 d后明显下降,根系活力和叶片WUE均先升后降,50、75和100 mmol·L-1NaCl胁迫9 d时,耐盐性较弱的津春2号根系活力降低幅度分别比耐盐性较强的长春密刺高18.01%、12.17%和10.95%,胁迫8 d时WUE下降幅度分别比长春密刺高2.74%、5.27%和0.23%.短期盐胁迫下,黄瓜植株通过提高根系吸收能力来补偿根系吸收面积的下降,通过降低叶片Tr和提高WUE来减少水分散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水分失衡,提高植株耐盐性;盐胁迫5 d后,根系活力和WUE的下降导致水分失衡加剧,表明根系吸收能力的下降是导致水分失衡的重要原因,叶片WUE的下降是水分失衡的反应,两者均与品种的耐盐性关系密切.
    不同大葱品种耐寒性鉴定与越冬栽培效果
    苏华1;徐坤1;刘伟1,2;徐立功1
    2006, 17(10):  1889-1893 . 
    摘要 ( 2577 )   PDF (492KB) ( 1252 )  
    以章丘大葱为对照,测定了日本引进的春味、长宝2个大葱品种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等抗性生理指标,并运算其隶属函数,鉴定了不同大葱品种的耐寒性及小拱棚越冬栽培效果.结果表明,大葱越冬栽培过程受低温环境的胁迫,使大葱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及电解质渗透率在1月15日达到最高值,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则降至最低,此时春味、长宝及章丘大葱各生理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分别为0.452、0.364、0.226,表明春味大葱耐寒性较强,长宝大葱次之,章丘大葱耐寒性较差.收获时,春味、长宝和章丘大葱的抽薹率分别达0、35.2%和81.0%,因此,尽管长宝大葱的生物产量分别比春味及章丘大葱高25.67%和52.94%,但经济产量则以春味大葱最高,达5.49 kg·m-2,比长宝大葱增产18.57%,章丘大葱经济产量最低,仅为0.86 kg·m-2,表明春味大葱适宜小拱棚越冬栽培,而章丘大葱冬性较差,不适宜越冬栽培.
    FACE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模型
    孙成明1;庄恒扬1;杨连新1;杨洪建1;黄建晔1;董桂春1;朱建国2;王余龙1
    2006, 17(10):  1894-1898 . 
    摘要 ( 2524 )   PDF (451KB) ( 1326 )  
    借助中国唯一的FACE技术平台,通过设置不同的N肥处理,研究了FACE条件下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的模拟模型.模型以生理发育时间为驱动因子,以CO2浓度函数为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引入N素影响因子调节干物质的积累与各器官分配指数.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水稻地上部总干物重显著增加,叶干重分配指数下降,穗干重分配指数基本不变,茎干重分配指数前期增加,后期持平.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验证,预测根均方差(RMSE)较小,且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模型拟合程度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预测性.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能量积累与热值特征
    林瑞余1,2;梁义元1;蔡碧琼1;陈伟宁1;何海斌1;林文雄1,2
    2006, 17(10):  1899-1904 . 
    摘要 ( 2480 )   PDF (616KB) ( 1227 )  
    通过测定晚季稻汕优63 (三系杂交稻)、两优2186(两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生长过程中的干物质和热值,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生长过程中的热值动态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完熟期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 3种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926.38、1933.80和1842.30 g·m-2,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1137.05、31060.63和30454.89 kJ·m-2,不同水稻品种的干物质及能量积累量间无显著差异.在灌浆过程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总的能量表观转化率分别为38.95%、 28.38%和32.66%,汕优63和IR64的能量流动比两优2186顺畅,两优2186茎器官能量输出受阻.完熟期3种水稻分配到籽粒中的能量依次占53.03%、46.43%和50.11%,三系杂交稻汕优63具有能量分配优势.热值分析表明,3种水稻各生育期间的热值平均值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器官热值大小依次为:叶>籽粒>鞘>茎>根,热值范围为:叶16.81~17.25 kJ·g-1,籽粒15.89~16.54 kJ·g-1,鞘14.33~15.49 kJ·g-1,茎14.23~15.15 kJ·g-1,根11.51~13.25 kJ·g-1,叶片的热值显著高于其它器官,而根的热值显著低于其它器官.水稻叶片热值与其碳含量、叶绿素a含量、氮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确定系数R2分别为0.609、0.471和0.485.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评估和预测方法
    马树庆1;刘玉英1;王琪2
    2006, 17(10):  1905-1910 . 
    摘要 ( 2414 )   PDF (527KB) ( 1472 )  
    为了防御和减轻玉米低温冷害,应用改进的玉米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采用新的玉米低温冷害指标和参数,建立了玉米低温冷害发生及损失程度的动态预测和评估方法.该方法遵循积温学说和玉米生物学、生态学原理,用相对积温作为发育期预报和灾害判别的主导因子,用干物质亏缺率代表冷害减产率.经代表地区不同气候年型的验证和试用,证明该冷害预报和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适用性,经过参数和指标调整后,可应用于东北地区各地.
    杭嘉湖地区淹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负荷估算
    田平;陈英旭;田光明;梁新强;张秋玲;俞巧钢;李华
    2006, 17(10):  1911-1917 . 
    摘要 ( 2590 )   PDF (627KB) ( 1230 )  
    通过大田试验、定点观测等方法对现有的关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水田降雨径流产生模型进行验证,发现该模型在考虑排水堰的影响之后,基本能够模拟杭嘉湖平原水网区水田降雨径流产生过程,误差在-19.9%~+18.0%之间,同时提出了淹水稻田降雨径流氮素浓度模型(R=0.948),从而得到了该地区淹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负荷模型.在此基础上,搜集了该地区水稻田氮肥施用情况、30年逐日降雨量、1∶250000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水系图等资,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淹水稻田氮素的径流流失负荷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淹水稻田氮素径流流失负荷平均高达35.26 kg N·hm-2,约占当季水稻氮素施用量的12.69%,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安吉、余杭等地区氮素流失负荷和流失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海宁地区的流失情况也较为严重.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杭州市绿地生态服务价值CITYgreen模型评价
    张侃;张建英;陈英旭;朱荫湄
    2006, 17(10):  1918-1922 . 
    摘要 ( 2882 )   PDF (432KB) ( 1389 )  
    在CITYgreen模型支持下,以1994年与2004年的杭州市Landset TM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与绿地分布数据为基础,对杭州市人工绿地、人工林地与天然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和对比分析,研究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和经济发展状况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0年间,杭州市绿地虽然减少了20.4%,但绿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68×109元,绿地生态服务价值与杭州市GDP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11.92%和5.32%,适宜的土地利用调整有效地协调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功能的关系,实现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高效能.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高长波1,2;陈新庚2;韦朝海3;彭晓春4
    2006, 17(10):  1923-1927 . 
    摘要 ( 2803 )   PDF (456KB) ( 1513 )  
    为了拓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一个有3个要素和33项具体指标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度量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客观的熵权法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划分的等级标准对我国5个经济发达城市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苏州市和北京市对“较安全”级别的隶属度最大,分别为0.376和0.286;深圳市、上海市和广州市则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另外,深圳市具有较大的系统压力,苏州市的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表现最优.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评价过程简易,结果定量和相对客观可信.
    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
    黄振1;任顺祥1;姚松林1,2
    2006, 17(10):  1928-1932 . 
    摘要 ( 2403 )   PDF (460KB) ( 1433 )  
    研究了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随着猎物龄期的增加,淡色斧瓢虫成虫的寻找效率(a)逐渐降低,处置时间(Th)依次延长;随着淡色斧瓢虫幼虫龄期的增加,其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率逐渐提高,处置时间依次缩短.淡色斧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捕食作用率(E)与淡色斧瓢虫数量(P)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即E=0.5205P-0.6631.温度对淡色斧瓢虫的捕食效应影响显著,寻找效率和处置时间与温度间的函数关系为:a=- 0.0002T3+0.0166T2-0.3492T+3.2329,Th=4×10-7T3-3×10-5T2+0.0006T-0.0009.
    生态恢复状态下天敌对小菜蛾的自然控制作用
    陈科伟;黄寿山;何余容
    2006, 17(10):  1933-1936 . 
    摘要 ( 2252 )   PDF (380KB) ( 1357 )  
    通过组建不同防治措施下的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化学防治区小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为52.52;在生态恢复区,天敌因子对目标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得到恢复和增强,连续4个世代的小菜蛾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9、7.16、3.71和4.02,其种群数量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抑制.影响小菜蛾春季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代种群数量的重要因子分别为绒茧蜂寄生、4龄幼虫的捕食及其它、赤眼蜂寄生和绒茧蜂寄生,其相应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1.56、1.74和1.54.从天敌与小菜蛾种群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前者对后者的控制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时滞效应,其种群数量的发展需要一个累积过程.能否采取积极的田间保护、增强措施,将是充分发挥天敌控害潜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耕作与栽培方式对瓜类土壤细菌数量及枯萎病拮抗细菌分布的影响
    李斌 1,2;谢关林1;陈若霞2;皇甫伟国2;刘波3
    2006, 17(10):  1937-1940 . 
    摘要 ( 2437 )   PDF (364KB) ( 1349 )  
    以新疆、福建和浙江等地采集的132份土壤样品为对象,利用平板计数和Biolog等方法研究了不同耕作与栽培制度下瓜类土壤细菌数量及瓜类枯萎病拮抗细菌的分布与主要类群.结果表明,瓜类耕作土壤中的可培养细菌种群数量平均为非耕作土壤的16.2倍,根际为根围的2.0倍,轮作为连作的3.5倍,未嫁接平均为嫁接的1.5倍;水旱轮作和嫁接处理的瓜类土壤易获得拮抗细菌,其中荧光假单胞菌是主要类群,占总数的80%以上.
    水稻害虫的可持续治理及经济效益评估
    刘光杰1;寒川一成2;陈仕高3;蒲正国3;沈君辉1;石敦贵3;谯青春3;刘祥贵4
    2006, 17(10):  1941-1947 . 
    摘要 ( 2345 )   PDF (687KB) ( 1273 )  
    以对白背飞虱具有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嘉花1号(抗白背飞虱粳稻品种)和汕优63(感虫杂交稻)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杀虫剂处理对水稻害虫数量及稻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无杀虫剂处理的嘉花1号上白背飞虱的高峰虫量仅为汕优63的1/10,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嘉花1号上的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始终处于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汕优63却受到白背飞虱的严重危害;无杀虫剂处理的蜘蛛数量比农户管理小区高3~7倍.不施用杀虫剂处理的嘉花1号和汕优63的产量分别下降11.8%和43.4%.与不施杀虫剂处理相比,1次杀虫剂处理的嘉花1号和汕优63的实际经济收入分别下降0.9%~2.6%和2.6%~4.7%,完全不施用杀虫剂时,汕优63的实际经济收入减少32.9%~36.1%,而嘉花1号反而增收2.2%~4.8%.此外,无杀虫剂处理嘉花1号的稻谷收入为9403元·hm-2,明显高于3种杀虫剂处理的汕优63(8632元·hm-2).杀虫剂处理不影响嘉花1号和汕优63的稻米加工、外观和食用品质,却降低了其蛋白质含量.
    重金属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及毒性效应
    王振中1;张友梅1;邓继福2;李忠武3
    2006, 17(10):  1948-1952 . 
    摘要 ( 3039 )   PDF (499KB) ( 1458 )  
    对清水塘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生态系统重金属的富集及毒性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 主要富集的重金属元素为生物毒性较强的Cd、Hg、As以及具有一定毒性的Zn、Pb、Cu,平均综 合污染指数为640.大型土壤动物重金属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富集量随污染程度的 增加而增加,尤其某些巨蚓科种类对Cd表现高富集,富集系数为1196.通过染毒试验进一 步证明,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随Cd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同工酶分析表明,Cd对蚯蚓同工酶活性 有明显的毒性效应.污染区主要种植蔬菜作物,而重金属在蔬菜体内的富集量也随污染 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蔬菜对Cd的富集有明显的品种间差异.
    氯离子和乙二胺四乙酸对镉的植物有效性的影响
    王芳;郑瑞伦;何刃;李花粉
    2006, 17(10):  1953-1957 . 
    摘要 ( 2319 )   PDF (444KB) ( 1305 )  
    通过水培试验,向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l-或乙二胺四乙酸(EDTA),研究了离子的配合作用对水稻及油菜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中Cl-或EDTA浓度的增加,水稻和油菜地上部与根中镉的浓度降低.Cl-浓度的增加抑制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地上部与根部的镉含量分别从212.2和345.1 mg·kg-1降低到34.1和209.1 mg·kg-1.EDTA的添加抑制了水稻及油菜对镉的吸收,水稻地上部与根部的镉含量分别从212.2和345.2 mg·kg-1降低到50.0和4.2 mg·kg-1;油菜地上部与根部的镉含量分别从86.7和149.2 mg·kg-1降低到22.2和12.3 mg·kg-1.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Cl-或EDTA与镉的配合作用降低了植物对镉的吸收,与Cl-相比,EDTA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甲胺磷和铜对黑土中乙草胺的蚯蚓生态解毒过程的影响
    梁继东1,2;周启星1,3
    2006, 17(10):  1958-1962 . 
    摘要 ( 2466 )   PDF (444KB) ( 1225 )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通过蚯蚓对比试验,研究了甲胺磷和Cu分别与乙草胺共存条件下黑土中乙草胺降解过程的动态变化,探讨利用蚯蚓强化乙草胺解毒过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蚯蚓,在乙草胺单一污染的土壤中乙草胺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蚯蚓活动促进了乙草胺的降解解毒过程;土壤中甲胺磷或Cu分别与乙草胺共存时,对乙草胺的降解有抑制效应;甲胺磷与乙草胺复合及Cu与较高浓度乙草胺复合时,改变了乙草胺随时间的降解变化规律; 而Cu与较低浓度乙草胺复合时,对其降解解毒过程无明显影响.
    综合评述
    根际沉积及其在植物-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
    王振宇1,2;吕金印1;李凤民1,2;徐炳成1,2
    2006, 17(10):  1963-1968 . 
    摘要 ( 2768 )   PDF (636KB) ( 1340 )  
    植物根际沉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与土壤交换的界面过程,在土壤碳周转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际碳的沉积也是联系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的桥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根际沉积中碳平衡、碳循环等相关研究,阐述了根际碳沉积的机制,探讨了相关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植物品种、种类和生育期根际沉积的差异和根际沉积物与土壤呼吸的关系,指出了根际沉积在植物土壤体系中碳循环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领域及方向.
    种子大小及其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研究进展
    武高林1,2;杜国祯1,2;尚占环2
    2006, 17(10):  1969-1972 . 
    摘要 ( 2459 )   PDF (468KB) ( 1587 )  
    种子是种子植物的繁殖体.种子对后代的资源投入将会直接影响后代的适合度进而影响到植被群落的更新.一般较大种子物种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阶段是具有较大优势的;但较小种子物种在逃避被动物采食和形成持久的土壤种子库成为植被更新的后备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不同的选择压力下,不同大小种子在以后的生活史中具有不同的命运,对植被的更新也具有不同的贡献.本文主要从种子大小和种子的传播散布、种子萌发、种子存活以及种子土壤库等方面综述了国外关于种子大小及其以后命运对植被更新贡献的研究结果,并对国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种子生态学研究需要结合群落特点以及微环境等,开展从种子生产到幼苗更新全过程的系统性研究,为植物物种多样性保育和退化植被恢复方面提出有科学依据的管理措施.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林木培育中的应用
    温国胜1;田海涛1;张明如2;蒋文伟3
    2006, 17(10):  1973-1977 . 
    摘要 ( 2436 )   PDF (596KB) ( 1262 )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在光合作用机理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快速、简便、精确且整体无损伤检测植物光合作用生理状况的新技术.叶绿素荧光信号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光合作用过程变化的信息,因而被视为植物光合作用与环境关系的内在探针.该项技术在农业、园艺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林木培育中的应用较少.本文介绍了叶绿素荧光分析相关参数及其生物学意义,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林木栽培、林木逆境生理等方面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林木培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建议.
    南中国海地区主要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与保育对策
    兰竹虹;陈桂珠
    2006, 17(10):  1978-1982 . 
    摘要 ( 2261 )   PDF (518KB) ( 1426 )  
    南中国海是一个具有重要全球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地区.由于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该区域生态系统显著退化,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南中国海沿岸各国红树林的年均损失率为0.5%~3.5%,海草床有20%~50%遭到破坏,珊瑚礁中有82%呈退化趋势.在对上述生态系统的利用现状、退化原因以及环境问题的跨境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南中国海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在双边或区域的层面上共同协作,采取适当措施扭转南中国海地区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陈冬冬;高旺盛;陈源泉
    2006, 17(10):  1983-1988 . 
    摘要 ( 2542 )   PDF (682KB) ( 1750 )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生态足迹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同时,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出现了将生态足迹分析与物流能流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相结合的适用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各种方法,尤其是最近出现了分配足迹到最终需求类型的“标准化”方法.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不同方法的产生情况,指出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为过程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两套体系,并具体介绍了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建立了较为明晰的生态足迹发展的方法框架.针对当前国内外生态足迹方法的应用现状和趋势,提出重点把握3个方向:统一综合法在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研究;探索投入产出法、成分法等方法在国内的应用;加强时间序列研究和多情景预测分析.
    研究简报
    集约化养殖禽畜粪中主要化学物质调查
    姚丽贤1,2;李国良1;党志2
    2006, 17(10):  1989-1992 . 
    摘要 ( 2320 )   PDF (363KB) ( 1498 )  
    对广东省集约化养殖场61个禽畜粪样本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鸡粪和猪粪的总N、P、K含量均明显高于传统养殖,鸡、猪和鸽粪的P/N比高于一般作物的P/N比;3种禽畜粪总盐分含量分别为49.0、20.6和60.3 g·kg-1,盐分组成以K和Na的硫酸盐和氯化物为主;鸡粪Cu、Zn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7.5、366.6和21.6 mg·kg-1;猪粪分别为765.1、1128.0和89.3 mg·kg-1;鸽粪分别为56.1、210.9和2.9 mg·kg-1.这3种禽畜粪的Pb、Cd和Cr含量均很低,在未检出至12.0 mg·kg-1之间.按不同肥料重金属限量标准,鸡粪和猪粪重金属超标以Cu、Zn和As为主,其中Zn的超标最为普遍.
    大豆乳清中蛋白质和异黄酮的超滤分离技术
    井乐刚1,2;张永忠1
    2006, 17(10):  1993-1995 . 
    摘要 ( 2290 )   PDF (337KB) ( 1329 )  
    研究了用超滤技术分离大豆乳清中的蛋白质和异黄酮的工艺条件. 结果表明,大豆乳清在超滤之前要进行预处理以减轻膜污染;通过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按大豆乳清中固形物含量的5%,向其中加入CaCl2,并在85 ℃下加热15 min,在此条件下,蛋白质的沉淀率为49.8%,异黄酮的保留率为90.4%;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比较合适的超滤条件:选择切割分子量(MWCO)为10000的聚醚砜膜,超滤压力选择51~68 kPa,超滤温度选择30 ℃~40 ℃.在此条件下,大豆乳清中蛋白质的截留率为83.9%,而异黄酮的截留率为7.6%.
    青海盐湖嗜盐微生物类群及F16菌株生长特性和抗菌、抗肿瘤活性
    叶央芳;严小军;黄晓春;陈烨;陈海敏;朱世华
    2006, 17(10):  1996-1998 . 
    摘要 ( 2176 )   PDF (358KB) ( 1512 )  
    从青海盐湖底泥中分离出45株嗜盐微生物.其中,丝状真菌F16的抗菌和抗肿瘤活性最强,其发酵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能抑制4种细菌的生长,尤其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当粗提物浓度为50 μg·ml-1时对肝癌细胞BEL7402的抑制率可达76.91%.F16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5 ℃;培养基盐度升高,对F16的抑制性增强,当盐度超过15%时,F16不生长;在pH值为5~9范围内,F16生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