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9期    刊出日期:2006-09-18
    研究报告
    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地上生物量
    赵振勇1,2;王让会1;张慧芝1;王雷1,2
    2006, 17(09):  1557-1562 . 
    摘要 ( 2536 )   PDF (1190KB) ( 1251 )  
    基于天山南麓山前平原柽柳灌丛样地调查和实验,研究了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差异较大.在溢出带,柽柳的地上生物量最大,达1428.53 kg·hm-2,其次是三角洲带和洪水剥蚀带,柽柳的平均地上生物量分别为745.97和544.37 kg·hm-2,而两河交汇区柽柳的地上生物量最小,仅为111.18 kg·hm-2.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貌带柽柳的密度不同.在轮台天山南麓山前平原4个地貌样带中,柽柳的地上生物量与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均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下降,呈良好的相关性,但土壤盐分并不是影响柽柳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影响柽柳生长的主要生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
    以林相图为基础的不同取样方式对植被排序分析结果的影响
    冷文芳1,2;贺红士1;李秀珍1;胡远满1
    2006, 17(09):  1563-1569 . 
    摘要 ( 2584 )   PDF (1699KB) ( 1273 )  
    以6种不同方式对林相图中同一样带取样,采用CA、DCA和CCA 3种排序方法,研究了取样方式对排序轴的解释效果、物种与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环境因子与坐标轴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方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排序结果.大样方和长方形样方都增强了排序轴的解释效果,并对双序图中稀有种、独特种的位置有较大的影响;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样方的大小和形状都很敏感,坡度、经纬度只对样方大小敏感,坡位、海拔、温度和降水则对样方形状敏感;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海拔、温度和降水的作用降低,而坡向的作用增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征
    徐小牛1;王勤1;平田永二2
    2006, 17(09):  1570-1574 . 
    摘要 ( 2706 )   PDF (916KB) ( 1182 )  
    对日本冲绳岛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水文生态特性进行了为期3年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年平均降雨量高达3325mm,台风降雨(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占年降雨量的42.3%;穿透雨量和树干流量分别为年降雨量的53.9%和30.9%,较高的树干流量可能与高风速、强度降雨以及优势树种的树冠构造紧密相关.林冠截留损失占年降雨量的15.2%,低于世界范围内其它多数常绿阔叶林(15%~30%).年平均地表径流和壤中流量分别是1092mm和613mm,分别占年降雨量的32.8%和18.4%;较高的径流量可能是由不良的土壤物理性质引起的.试验林土壤尤其是下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低(8%~12%)、粘粒含量极高(51.9%~60.5%),水分渗透缓慢(12ml·min-1).0~70 cm土层的有效蓄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分别为85 mm和324mm,林地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为2.8 mm,接近或低于中国亚热带和热带山地雨林.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
    张弥1,2;吴家兵1,2;关德新1;施婷婷1,2;陈鹏狮3;纪瑞鹏3
    2006, 17(09):  1575-1578 . 
    摘要 ( 2950 )   PDF (555KB) ( 1556 )  
    以叶片光合作用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直角双曲线与非直角双曲线两种方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主要建群树种红松(Pinus koraiensis)、紫椴(Tilia amur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光合作用的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拟合结果不同,直角双曲线方法简单,但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更符合生理意义.由直角双曲线拟合得出4个树种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Pmax以及暗呼吸Rd大于非直角双曲线的拟合结果,而光补偿点Lcp随树种不同而有差异.两种方法得出4个树种的α、Rd大小顺序相同,分别是:α为水曲柳>紫椴>蒙古栎>红松;Rd为水曲柳>蒙古栎>紫椴>红松,但由两种方法得出的Pmax、Lcp值大小顺序有差异.
    潭江流域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杨昆1;管东生1;周春华2
    2006, 17(09):  1579-1582 . 
    摘要 ( 2490 )   PDF (324KB) ( 1422 )  
    根据森林碳储量的计算方法和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校正,估算了11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潭江流域森林的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分析了人口密度、GDP增长与森林的碳储量、碳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潭江流域森林碳储量由1990年的5.906×106t增长到2001年的7.852×106t,年均增长0.18×106 t,增长率为3.05%,起到了碳汇的作用.人口密度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影响到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增加,但林业发展速度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合理的林业管理模式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是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务功能并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阶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
    王震洪1;段昌群2;杨建松1
    2006, 17(09):  1583-1587 . 
    摘要 ( 2859 )   PDF (1279KB) ( 1379 )  
    以飒马场不同次生演潜阶段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为对象,测定物种丰富度、群落数量特征指标,分析植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物种丰富度最高演替阶段的乔木层物种达到24个;植物多样性与植物个体密度间呈正相关关系;乔木层植物个体平均高与植物多样性间呈负相关关系;群落郁闭度和胸高断面积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则呈对数函数关系.植物多样性与优势种个体密度和群落地上部分现存量间未呈现一致性规律.植物种-个体数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植物多样性增加,种间竞争加剧.每个植物种为了维持临界最低种群,可能采取最大种群策略,导致群落植物个体数增加,密度增大,从而改变了群落结构特征.
    盐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参数对光强的响应
    李海波1,2,3;温福1;全英4
    2006, 17(09):  1588-1592 . 
    摘要 ( 2628 )   PDF (1061KB) ( 1294 )  
    以耐盐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种秋光和辽盐2号为试材,在设定条件下测定长时间NaCl胁迫下水稻剑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在不同光照强度(PFD)诱导下的反应差异与水稻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随着PFD的升高,两品种的Pn和Gs均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相比,耐盐品种辽盐2号的Pn增加了14.87%,而秋光的Pn则下降了17.91%.Ci、Ls及Pn/Gs比值的变化趋势表明,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对辽盐2号的光合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气孔因素则是引起秋光光合变化的主要原因.
    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王;于振文;于文明;石玉;周忠新
    2006, 17(09):  1593-1598 . 
    摘要 ( 2378 )   PDF (901KB) ( 1223 )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在播种至冬前阶段不断向深层移动,并在140cm以下土层积累.施纯氮96~168 kg·hm-2处理,增加了60 cm以上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占施氮量的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产量,且土壤氨挥发损失较低,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占基施氮量的4.23%~5.51%;施氮量超过240 kg N·hm-2,促进了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移动和积累,基施氮氨挥发损失、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量及其占施氮量的比例均显著升高,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但籽粒产量降低.高产麦田适宜的氮素用量为132~204 kg N·hm-2.
    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永丽1,2;李雁鸣1;肖凯1;王凤彩3
    2006, 17(09):  1599-1603 . 
    摘要 ( 2389 )   PDF (662KB) ( 1201 )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供肥范围内 (N112.5~337.5 kg·hm-2,P2O5 90~270 kg·h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群体干物重(PDW)、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PP)和作物生长率(CGR)均以低肥处理低.高肥处理的PS和PDW高于中肥处理,高肥处理的LAI、PP和CGR分别于挑旗、拔节和开花期之前高于中肥处理,之后低于中肥处理.在低、中肥处理下,杂种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为负值,高肥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6.3%、49.7%、4.2%和10.8%;LAI的Hm除灌浆期中肥处理比高肥处理高3.8%、PDW的Hm除成熟期中、高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两性状的优势值高肥处理均极显著高于中肥处理;PP和CGR的Hm均以低肥处理最低,分别于拔节至挑旗期和挑旗至开花期之前高肥处理高于中肥处理,之后中肥处理高于高肥处理.杂种的籽粒产量及其Hm均以低肥处理最低,中肥处理的产量比高肥处理高216.2 kg·hm-2;中肥与高肥处理之间产量的Hm差异不显著.
    尿素和包膜尿素对大棚内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
    周细红1;曾清如1, 2;毛小云3;张利田2;廖柏寒1;铁柏清1;廖宗文3
    2006, 17(09):  1604-1608 . 
    摘要 ( 2599 )   PDF (586KB) ( 1139 )  
    通过室内模拟和塑料大棚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和矿物改性包膜尿素对土壤pH值及大棚内有害气体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内模拟试验条件下,两种氮肥施用初期均导致土壤pH值上升,并于1周后达到最大值,上升幅度超过50%,随后开始下降,至第5周回到初始水平.大棚内施用两种氮肥均使棚内NH3、NO2和O3浓度增加,其中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NH3、NO2日均挥发量均大于矿物改性包膜尿素;施用普通尿素处理使大棚内土壤的NH3、棚内NO2和O3的最高浓度达到42.36、41.95和86.00 μg·m-3·d-1,3种气体浓度均达到了有害气体伤害植物的临界阈值;NH3、NO2挥发强度受棚温和光照强度的影响,O3浓度随光照强度变化而改变.
    外源亚精胺对根际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汪天1,2;王素平1;郭世荣1;孙艳军1
    2006, 17(09):  1609-1612 . 
    摘要 ( 2493 )   PDF (932KB) ( 1295 )  
    采用营养液水培法,研究了低氧胁迫下亚精胺(Spd)对黄瓜幼苗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以及量子效率(Φc)和羧化效率(CE)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黄瓜植株Pn呈下降趋势,处理10 d后达最低值,为同期对照的63.33%,而低氧胁迫的外源Spd处理10 d时Pn升高了1.25倍;Ci与Pn呈一定负相关性(R2=0.4730~0.7118),Gs与Tr的变化幅度较大,低氧胁迫下有明显下降趋势,Spd处理后其值有所上升,两者呈显著相关(R2=0.7821~0.9458),但与Pn的相关性不显著;低氧下Φc和CE比对照分别下降了63.01%和72.33%,而Spd处理后,Φc和CE值分别提高了23%和14%.表明在低氧胁迫下黄瓜幼苗的光合抑制主要是由非气孔限制所引起的,而外源Spd可通过对光系统的修饰减轻黄瓜幼苗的低氧胁迫伤害.
    不同区域松蓝根、叶(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
    董娟娥1,2;梁宗锁1,2;尉芹2;陈胜龙2
    2006, 17(09):  1613-1618 . 
    摘要 ( 2747 )   PDF (604KB) ( 1424 )  
    以靛蓝、靛玉红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对不同生长环境(产地)的板蓝根和大青叶中有效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板蓝根、大青叶中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板蓝根的有效成分总含量以陕西汉阴为最高(16.27 mg·kg-1),其次为宁夏隆德(15.67 mg·kg-1)、安徽亳州(14.90 mg·kg-1)和安徽临泉(14.23 mg·kg-1),黑龙江佳木斯最低(13.97 mg·kg-1 );大青叶中有效成分总含量以陕西汉阴为最高(698.32 mg·kg-1),其次为宁夏隆德(683.68 mg·kg-1)、安徽亳州(680.11 mg·kg-1)和安徽临泉(654.19 mg·kg-1),黑龙江佳木斯最低(642.73 mg·kg-1);各产地大青叶HPLC图谱有所差异,不仅表现在指标性成分的峰面积所占比例不同,其成分的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产品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等因素可以认为,菘蓝地道产区仍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和确定.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
    彭长青1,2;李世峰2;卞新民1;吴九林2;周宇2;刘蓉蓉2
    2006, 17(09):  1619-1623 . 
    摘要 ( 2477 )   PDF (736KB) ( 1228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武香粳14为材料,对机插水稻的育秧、移栽、肥料运筹等高产栽培技术适宜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谷播量以每盘(1624 cm2)150~180g为最佳;壮秧剂处理的秧苗质量与机插质量均好于其它复合肥处理,复合肥处理苗床的用量以N∶P2O5∶K2O=10∶10∶5及150 g·m-2复合肥较好;双膜育秧的秧苗须在播后21 d内机插大田;小棵密植(取秧面积1.26 cm2、株距11.7 cm、行距30 cm)有利于提高机插水稻的个体质量及群体水平;大田施N量为315 kg·hm-2、基蘖肥∶穗肥=6∶4的处理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显著提高是机插水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柴强;黄高宝;黄鹏
    2006, 17(09):  1624-1628 . 
    摘要 ( 2539 )   PDF (468KB) ( 1306 )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供水(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和化感物质间甲酚对小麦、蚕豆不同种植模式生长盛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水平的降低,不同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之减少,间甲酚可加剧灌水减少引起的微生物数量的减少;间甲酚对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具有降低作用,提高灌水水平可缓解间甲酚对间作群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负效应,但间甲酚在75%灌水水平下对单作微生物多样性的负效应最大,45%的供水水平和间甲酚作用下间作可维持更高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化感作用不显著,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化感作用显著;3种土壤酶活性随供水水平的降低均显著下降,但供水与间甲酚、种植模式的互作效应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
    两种化感物质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郁继华;张韵;牛彩霞;李建建
    2006, 17(09):  1629-1632 . 
    摘要 ( 2505 )   PDF (965KB) ( 1250 )  
    采用基质栽培,研究不同浓度的2,6-二叔丁基苯酚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化感物质使茄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下降,细胞间隙CO2浓度(Ci)先降低后升高;使茄子叶片的初始荧光(Fo)增加,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系统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天线转化效率(Fv' /Fm)降低.2,6-二叔丁基苯酚使茄子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先升高后降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使qN低于对照,对茄子叶片光合机构造成了伤害.
    胡椒、芒果和黄皮的化感作用潜力
    颜桂军;朱朝华;骆焱平;杨叶;韦金菊
    2006, 17(09):  1633-1636 . 
    摘要 ( 2481 )   PDF (343KB) ( 1075 )  
    以胡椒、芒果和黄皮作为供体,玉米、黄豆、南瓜、花生、萝卜、稗草、马唐、柱花草为受体,通过种子萌发法和根生长法测定胡椒、芒果和黄皮的化感作用潜力.结果表明,玉米、黄豆、南瓜、稗草和马唐的萌发和根生长都受到3种供体水浸提液的影响,3种供体水浸提液在高浓度下抑制而在低浓度下则促进受体的萌发和根生长;胡椒和芒果根系周围的土壤对玉米萌发和根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花生的萌发和根生长则有抑制作用.3种供体的水浸提液通过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离成不同极性的三相后分别对玉米、萝卜和柱花草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胡椒和芒果浸提液的水相与正丁醇相对受体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乙酸乙酯相,表明胡椒和芒果的化感物质具有较强的极性.
    马缨丹及其酚类化合物对水葫芦生长的抑制作用
    易振;张茂新;凌冰;徐迪;叶景中
    2006, 17(09):  1637-1640 . 
    摘要 ( 2725 )   PDF (390KB) ( 997 )  
    研究了马缨丹(Lantana camara)叶提取物及其酚类化合物对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缨丹鲜叶水提物对水葫芦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30g FW·L-1)下6 d可使水葫芦整株干枯死亡.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确定马缨丹水提物含有7种酚类化合物,分别为水杨酸、龙胆酸、雷琐酸、香豆素、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6-甲基香豆素,在马缨丹鲜叶水提液中的浓度分别为50.95、13.46、5.28、3.36、2.92、2.19 和0.34 mg·L-1.7种化合物的混合物对水葫芦抑制程度最大,其次为水杨酸,再次为6-甲基香豆素、香豆素,对羟基苯甲酸对水葫芦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龙胆酸、雷琐酸、阿魏酸对水葫芦的抑制作用较小.
    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感染条锈病后丁布含量变化
    徐国锋1,2;郑永权1;董丰收1;徐世昌1;姚建仁1
    2006, 17(09):  1641-1644 . 
    摘要 ( 2386 )   PDF (390KB) ( 1153 )  
    选用2套遗传背景不同的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作为供试寄主材料,研究了不同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丁布的含量及其在感病过程中丁布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未受病菌侵染情况下,2套分别含有Yr2、Yr9和YrSpP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抗病系)与其轮回亲本Taichung 29、铭贤169(感病系)间丁布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接种条锈病菌后,感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布含量下降,而抗病系在病菌侵染初期丁布含量迅速大幅度上升.感染条锈病最终导致感病植株丁布含量比未接种的植株明显减少, 感病系的减少幅度明显高于抗病系.在整个病程中,抗病系丁布的含量始终高于感病系,表明接种条件下小麦植株体内丁布含量变化与小麦抗条锈近等基因系的抗性有关.
    不同生态条件下华抗草78水稻对杂草的干扰控制作用
    吴竞仑;李永丰;陈志石;王一专
    2006, 17(09):  1645-1648 . 
    摘要 ( 2661 )   PDF (516KB) ( 1249 )  
    对不同水稻叶龄、水层深度、水稻密度和保水时间条件下水稻对杂草控制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化感特性的水稻品系华抗草78对稗草、鳢肠、异型莎草等杂草的抑制率显著优于无化感特性品种Lemont;华抗草78对0~1.5叶期稗草和0~0.3叶期异型莎草的控制效果优于1.5~2.4叶期稗草和0.8~2.0叶期异型莎草;移栽时叶龄与栽插密度互作有利于提高华抗草78对杂草的防效,并明显高于移栽时叶龄分别与水层深度和保水时间互作效应.适当提高水稻移栽时的叶龄、增加移栽密度可显著提高华抗草78对供试杂草的抑制率.
    花椒叶浸提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吕可1,2;潘开文1;王进闯1;万涛3
    2006, 17(09):  1649-1654 . 
    摘要 ( 2490 )   PDF (1063KB) ( 1248 )  
    通过用花椒叶浸提液浇灌盆栽花椒幼苗,研究浸提液对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花椒叶浸提液使根际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以及微生物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根际土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变化呈降-升-降-升的趋势.20、60和80 g·L-1浓度的叶浸提液使非根际土中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21.59%、107.55%和8.62%,而40 g·L-1浓度的叶浸提液则使非根际土中细菌数量显著降低22.56%.叶浸提液使根际土蛋白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非根际土相应的酶活性,而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升高.土壤的蛋白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微生物总数呈显著正相关;放线菌只与蛋白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3种酶活性及真菌呈显著相关,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以及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石蒜对萝卜、黄瓜、番茄和油菜幼苗的化感效应
    蒋红云;张燕宁;冯平章;张恒
    2006, 17(09):  1655-1659 . 
    摘要 ( 2879 )   PDF (454KB) ( 1206 )  
    在室内用离体生测方法研究了石蒜水浸提物对萝卜、黄瓜、番茄和油菜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 石蒜水浸提物对4种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4种受体作物中,以番茄最为敏感,最低浓度0.0125 g·ml-1处理下,番茄种子完全受到抑制不能萌发,油菜、萝卜与黄瓜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分别为17.73%、14.97%和2.65%.相同浓度处理时,石蒜水浸提物对萝卜、黄瓜及油菜芽的生长抑制作用高于对根的抑制作用.采用去胚乳小麦生长法和高梁河沙法测定了石蒜甲醇浸提物对光合作用和非光合作用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石蒜甲醇浸提物对去胚乳小麦和高梁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高梁芽和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高于对去胚乳小麦根和芽生长的抑制,说明石蒜对植物的化感效应主要体现在抑制非光合作用活性上,但也一定程度地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
    基于分割的多尺度城市绿地景观
    孙小芳1;卢健1;孙依斌2
    2006, 17(09):  1660-1664 . 
    摘要 ( 2616 )   PDF (2541KB) ( 1321 )  
    利用多分辨率分割生成3种尺度的城市绿地景观.以50像元和300像元的目标分割值生成小尺度和大尺度的景观影像目标层,利用最近邻法分类两个目标层.对小尺度景观分类后的结果进行分割生成中间尺度的景观影像目标层并进行分类.从3个景观尺度的分类目标层中矢量化提取出绿地信息并计算6个景观指数: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破碎度和内缘比.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和分维数的最大值分别为2.2、0.681、0.948和0.326,最小分别为1.641、0.122、0.707和0.113.表明多样性、均匀度和破碎度随着景观尺度的增大而减小,优势度随着景观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基于分割产生多尺度景观的方法可以满足城市绿地景观研究的需求.
    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区域景观特征
    王辉1,2;袁宏波1;徐向宏3;刘淑娟4
    2006, 17(09):  1665-1670 . 
    摘要 ( 2570 )   PDF (1207KB) ( 1296 )  
    以黄河源区玛曲县沙化草地为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景观异质性指数(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斑块密度、分离度)、形状指数(伸长指数、分维数)3类指标,分析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景观格局现状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整体景观结构简单,局部变化复杂,自然景观仍是景观变化的主体,景观结构受草地、湿地、灌木林地等少数自然景观类型控制.区域景观斑块呈条带状分布,各景观条带差异较大,从河流阶地带到低山草地带到高山草甸带,景观斑块类型减少,景观多样性减小,景观破碎化程度减弱,景观结构呈简单化趋势.沙化景观尤其是流动沙地对景观结构的影响较大,在区域景观异质性增强及破碎化加剧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潜在沙化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景观的构成及变化;人工景观比沙化景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小,但其潜在变化空间较大.人工景观和沙化景观将是未来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的共同主导因素.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与梯度分异
    郭泺1;夏北成1;刘蔚秋2;江学顶1
    2006, 17(09):  1671-1676 . 
    摘要 ( 2646 )   PDF (1424KB) ( 1318 )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0、1995、2000和2004五期遥感影像,研究了广州市20年来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1985~2004年间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增加,斑块的形状更加不规则,景观结构更加复杂,景观各指数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景观格局明显分异变化的特征,但变化速率、强度和发展态势在全市和不同行政区表现出梯度变化特征.番禺区受城市化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主要发生在1990年以后,花都区的重要城市化过程主要发生在1985~1995年间,但整体受干扰程度和幅度相对小.增城和从化的景观组分变化主要发生在1990~2000年间,城区受城市化过程影响表现出的趋势和整个研究区最相似,表现为受城市化干扰程度大、城市化过程时间长、开始时间早等特点,表明不同分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993年以来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程乾1;吴秀菊2
    2006, 17(09):  1677-1682 . 
    摘要 ( 2506 )   PDF (780KB) ( 1155 )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西溪湿地近10年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演变情况,探讨了景观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993年的1.7854上升到2001年的1.8438和2003年的2.2096, 景观多样性指数在1993年以后持续上升.景观的破碎化指数从1993年的0.0036增加到2001年的0.0042和2003年的0.0047,表明西溪整个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随时间而加深,各类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在增强.人为活动成为西溪湿地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房地产开发是地处城市边缘的西溪湿地景观演变的主要内在动力,景观整体多样性的演变受到景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各种政策的强烈影响.
    利用廊道网络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东营市西城区为例
    黄艺1;陈晖1;黄志基1;蔡满堂1;康俊水2
    2006, 17(09):  1683-1687 . 
    摘要 ( 2946 )   PDF (1652KB) ( 1225 )  
    阐述了城市绿色廊道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及生态价值,并在分析东营市西城区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西城区绿地廊道系统的方法,以加强城市孤立绿地斑块之间以及城市绿地与城郊外围自然环境的联系,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构建绿色廊道网络系统,西城区将新增绿地面积1400hm2,人均绿地面积将达到66m2,城市与郊区的绿地生态系统将贯通为一体,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范围将扩展到整个城区,为提高西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西城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稳定性提供有力支持.
    红壤中镉在有机酸作用下的解吸行为
    丁永祯1,2;李志安1;邹碧1;曹裕松1;谭万能1,2;顾伟1,2
    2006, 17(09):  1688-1692 . 
    摘要 ( 2699 )   PDF (971KB) ( 1290 )  
    采用平衡批处理法,研究了3种有机酸及其两两混合液在序列pH值梯度下(pH 3.0~7.0)对华南山地红壤Cd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酸与苹果酸不利于Cd的解吸,反而促进了吸附,其中草酸只是在较高浓度(20 mmol·L-1)且土壤溶液pH>5.0时促进解吸.随着pH值升高,草s酸、苹果酸以及不含有机酸的对照溶液对红壤中Cd的解吸率都快速下降.柠檬酸在pH<5.0时不利于Cd解吸;在pH>5.0时显著促进Cd解吸,但两种浓度柠檬酸解吸特征有所不同,在低浓度(2 mmol·L-1)下对镉的解吸率呈降低-升高-降低变化,在高浓度(20 mmol·L-1)下呈降低-升高变化.在低pH条件下(pH 3.0、4.0),苹果酸最有利于Cd的解吸,但3种酸对Cd解吸率差别不大,在较高pH条件下(pH 5.0~7.0),柠檬酸最有利于解吸,且解吸率大大高于草酸与苹果酸.有机酸混合没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对Cd的解吸率介于相应单独有机酸之间.
    2003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水汽条件分析
    王翠花1;包云轩1;王建强2;翟保平1;向勇3
    2006, 17(09):  1693-1698 . 
    摘要 ( 2595 )   PDF (5956KB) ( 1193 )  
    为了弄清大气水汽环境对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影响,在ArcGIS支持下,对2003年6月16日、7月21日和9月1日全国每667 m2稻纵卷叶螟平均蛾量的地理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并选取对害虫迁入影响最大的850、925和1000 hPa等压面上的大气相对湿度场和水汽通量场进行模拟和客观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的水汽输送状况和相对湿度分布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具有很强的指示意义.在稻纵卷叶螟发生区域,从地面到850 hPa,各层次空气相对湿度均达到50%以上.在稻纵卷叶螟迁飞过程中,迁入地空气相对湿度不断增大,源地的空气相对湿度不断减小.850 hPa等压面是水汽输送的主要层次,也是稻纵卷叶螟迁飞的主要通道,该层的水汽输送方向与稻纵卷叶螟迁飞方向基本一致.
    镇江内江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日动态
    付为国1;李萍萍2;吴沿友2;卞新民1
    2006, 17(09):  1699-1704 . 
    摘要 ( 2596 )   PDF (1195KB) ( 1214 )  
    2005年5月,选择镇江内江湿地具有代表性的裸地、虉草群落和芦苇群落,分别代表植被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气温、土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研究其植物群落小气候的日动态.结果表明,随演替由裸地到虉草群落到芦苇群落进行,群落内光照强度、气温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日变幅减小.其中,日均光照强度由1 204.7 μmol·m-2·s-1降至141.28 μmol·m-2·s-1,日均变幅由1 126μmol·m-2·s-1降至265 μmol·m-2·s-1;日均气温由32.2 ℃降至24.9 ℃,日均变幅由12.75 ℃降至4.8 ℃;日均土温由21.83 ℃降至19.47 ℃,日均变幅由4.5 ℃降至2.1 ℃.群落内空气相对湿度明显升高(由58.95%增至87.3%),变幅减小(由29.75%降至5.15%).生境具有早期的开放性和后期的封闭性,小气候环境朝着更为阴、凉、湿的环境变化,且波动性减弱,稳定性增强.各群落内的光强、气温、湿度及土温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但不同演替阶段各因子间相关程度各异.
    土壤生物工程在河道坡岸生态修复中应用与效果
    李小平1;张利权2
    2006, 17(09):  1705-1710 . 
    摘要 ( 2402 )   PDF (914KB) ( 1365 )  
    土壤生物工程是一项采用存活植物构筑边坡结构,稳定河道(流)坡岸和生态修复的工程技术.本文简要讨论了土壤生物工程的原理和活枝扦插、柴笼、灌丛垫以及复合工程等基本种植技术;介绍了我国第一个采用土壤生物工程修复河道坡岸的示范工程,对比了工程实施后河道坡岸10个月来的坡岸土壤剪切力、生境条件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和示范工程表明,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方法可以稳定坡岸、改善坡岸的栖息地质量、修复河道的生态环境.土壤生物工程方法可以在我国各类岸(边)坡的生态修复中广泛运用.
    东海浮游糠虾种类特征和多样性
    徐兆礼
    2006, 17(09):  1711-1714 . 
    摘要 ( 2608 )   PDF (630KB) ( 1259 )  
    依据1997~2000年对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 探讨了东海浮游糠虾类种类特征、多样性以及种类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鉴定浮游糠虾类18种,秋季最多,有14种,夏季9种,春季7种,冬季仅4种;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等11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东方原糠虾(Hypererythrops spinifera)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糠虾类物种的季节更替十分明显,特别是从秋季到冬季;盐度是影响东海糠虾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夏季,糠虾类分布主要受沿岸河流和长江径流的影响,物种数与盐度呈负相关,秋季物种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与底层盐度呈正相关.东海糠虾种类组成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长江径流势力消长有关.东海各海区糠虾类多样性指数(H′)值大多数较低,与其主要优势种的聚集性有关.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邻近水域鱼类种数及保护对策
    王倩1,2;杨光2;吴孝兵1;徐信荣2;赖春苗3;宁耘3;罗金福3
    2006, 17(09):  1715-1720 . 
    摘要 ( 2551 )   PDF (611KB) ( 1244 )  
    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通过底拖网作业收集鱼类标本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种数进行了调查,并走访当地鱼市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14目41科57种,其中55种为硬骨鱼类,占总数的96.49%,另有2种软骨鱼类,占总数的3.51%.有41种为暖水性鱼类,占总数的71.93%.生态类型中底层鱼类共37种,占总数64.91%.区系特征以北太平洋和印度太平洋区系为主.掠夺性获取和开发以及环境污染是目前这一水域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人工红树林中黑口滨螺和黑线蜒螺分布的差异性
    陈光程;叶勇;卢昌义;李蓉;翁劲;徐玉裕
    2006, 17(09):  1721-1725 . 
    摘要 ( 2849 )   PDF (349KB) ( 1163 )  
    研究了福建九龙江河口不同林龄、不同红树种类的人工林中黑口滨螺(Littoraia elanostoma)和黑线蜒螺(Nerita lineata)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黑线蜒螺主要分布于秋茄林内,且其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桐花树林内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和密度均大于林龄相近的秋茄林,但个体大小则小于秋茄林.黑口滨螺的生物量在桐花树林内随林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在秋茄林内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少.这种差异性反映了人工红树林植物种类及其演替过程对腹足类动物分布的影响.
    综合评述
    火对森林主要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
    陈忠
    2006, 17(09):  1726-1732 . 
    摘要 ( 4048 )   PDF (315KB) ( 1254 )  
    火及火生态学是当代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最为深入的领域之一.理解火生态效应及其基本原理,对降低野火灾害并适当利用火作为一种有效管理手段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介绍了目前火对若干具倾火性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位于北美的寒温带及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着重论述了火作为一种主导性的力量在植被动态、养分循环、土壤及水分关系的紧密关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火通过以下主要过程影响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即选择性地保留和去除物种,释放贮于生物量中的养分且增进其循环,藉改变土壤微生物活动及水分关系等影响土壤性能,并形成异质的时空环境镶嵌格局,而这些变化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火行为及其生态效应.火作为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能迅速消耗大量生物量,并导致继后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但火作为一种建设性力量,对维持一些对火有依赖性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及持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考虑到火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独特调节作用,火应被视为生态系统及其管理中有机组分之一.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取决于火情势(包括火发生的季节、规模大小、频率及强度等)、植被类型、气候条件、物理环境及评价所用的时空尺度.未来有必要加强有关火对一些特定生态系统的作用研究,尤其是基于长期试验性的监测和模型来研究火对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影响.
    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王保忠1;王保明2;何平2
    2006, 17(09):  1733-1739 . 
    摘要 ( 2713 )   PDF (466KB) ( 1308 )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景观已经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类开始把它放到与其它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景观资源评价是其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前提.在论述美学、审美及景观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审美心理学机制和审美途径,比较了传统与现代景观审美研究的方法,讨论了景观审美的重要理论(如柏拉图主义、康德学说、移情论、格式塔学派、马克思美学理论、Appleton理论),研究了景观评价方法的四大学派两大阵营(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景观环境科学及景园文化),分析了国内外景观评价的成功实践.研究表明,景观评价历史发展以专家学派与感知学派竞争为特色,专家学派在景观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而心理感知学派在研究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它们都认为景观质量决定于景观生物物理特性与人的感知判断;未来的景观资源评价仍表现出专家学派和感知学派共同主导、各自探索的特点;景观资源信息化与视觉时空动态模拟将冲击传统景观评价,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将帮助迎接这些挑战.作者提出了21世纪景观评价的新特征: ①学派兼容并蓄,不断走向融合;②多学科交叉,注重量化评价;③强调环境信息,重视生态价值;④现代科技普遍应用,景观信息动态智能化;⑤景观模拟逼真化,主观感受现场化;⑥关注历史内涵,景观文化地位上升.
    转录因子网络与植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
    王计平1;史华平2;毛雪1;李润植1
    2006, 17(09):  1740-1746 . 
    摘要 ( 2473 )   PDF (845KB) ( 1210 )  
    转录因子所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在植物抵御各种环境胁迫的反应中具有重要功能.已鉴定的参与植物环境胁迫响应的转录因子及家族有APETALA2/EREBP、BZIP、WRKY和MYB等.这些转录因子组成调控网络,精细调控植物胁迫反应中各种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录因子及其调控网络的遗传修饰已成为从系统水平上探索胁迫生物学和提高植物胁迫耐性和抗性的有效工具.
    植物化感物质及化感潜力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影响
    肖辉林1,2,3;彭少麟1,4;郑煜基2;莫江明1;罗薇2;曾晓舵2;何小霞2
    2006, 17(09):  1747-1750 . 
    摘要 ( 2675 )   PDF (334KB) ( 1348 )  
    植物化感作用与许多生态因子有关.土壤养分缺乏,影响着许多植物化感物质的产生,从而影响植物的化感潜力;反过来,植物化感物质也通过络合、吸附、酸溶解、竞争、抑制等方式影响土壤的养分形态和水平.本文总结了植物化感物质及化感潜力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影响,并提出了今后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植物化感研究与土壤植物营养学研究的结合,以更深入地阐明植物化感物质、化感作用与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加强植物化感研究与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的结合,以类似自然(nature-like)的方式模拟自然界植物所受的养分干,使养分干扰的化感研究结果更加逼真、可靠;加强对养分过量及受污染时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为揭示农业和林业生产中植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和生物量变化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河口湿地研究现状及展望
    黄桂林1,2;何平2,3;侯盟1
    2006, 17(09):  1751-1756 . 
    摘要 ( 2707 )   PDF (772KB) ( 1307 )  
    河口湿地由于其发育和形成过程较为特殊,加上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重要的经济地位,已成为我国湿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本文在分析中国河口湿地分布与特征的基础上,从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河口湿地生态过程及动态变化、河口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机制、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及动态演变、河口湿地恢复与重建、河口湿地的人地关系、河口湿地与全球变化、河口湿地评价以及数字河口湿地建设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河口湿地研究现状.尽管中国河口湿地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与国外相比,在技术和理念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结合国外河口湿地研究的最新动态,提出了中国河口湿地未来研究的4个重要方向:河口湿地的人地关系、河口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河口湿地与全球变化以及河口湿地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研究简报
    CO2浓度升高对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周玉梅1;韩士杰1;辛丽花2
    2006, 17(09):  1757-1760 . 
    摘要 ( 2519 )   PDF (438KB) ( 1296 )  
    以开顶箱法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μmol CO2·mol-1使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降低,土壤表面CO2浓度升高导致CO2扩散受阻可能是土壤呼吸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500 μmol CO2·mol-1下两树种土壤表面CO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箱和裸地条件下的CO2浓度,增加幅度在40~150 μmol·mol-1之间;对照箱内长白松土壤表面CO2浓度略高于裸地,差异不显著,红松差异显著500 μmol CO2·mol-1下的长白松土壤全氮及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红松裸地的碳氮含量明显低于500 μmol CO2·mol-1 及对照箱内土壤碳氮含量;500 μmol CO2·mol-1 及开顶箱的微环境对地下3 cm处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影响.
    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变化
    杨喜田1;宁国华2;董惠英1;李有1
    2006, 17(09):  1761-1764 . 
    摘要 ( 2142 )   PDF (588KB) ( 1154 )  
    为评价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比较分析了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落叶阔叶纯林、灌丛和裸露地6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中的微生物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灌丛地在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两项指标中均为最高,其余植被群落在这两项指标中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落叶阔叶纯林>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裸地,土壤呼吸强度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进行退化山地的植被恢复时,应充分重视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能力.
    微生态制剂改善对虾养殖池塘底质的效果
    王彦波1,2;查龙应1;许梓荣1
    2006, 17(09):  1765-1767 . 
    摘要 ( 2389 )   PDF (579KB) ( 1166 )  
    研究了在117 d的养殖周期中微生态制剂对南美白对虾池塘底质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施用微生态制剂可使底质中总氮、总磷和硫化物的含量显著下降;总菌数量无显著变化,而芽孢杆菌、氨化细菌以及硫氧化细菌、硫还原细菌、弧菌数量差异显著,其中弧菌数量在施用微生态制剂处理和对照条件下分别为3.65×103 cfu·g-1和1.16×105 cfu·g-1.表明施用微生态制剂可以减少氮、磷、硫等营养物质的积累,改善池塘底质的菌相,为南美白对虾的健康养殖提供良好的池塘底质环境.
    外源抗坏血酸对镉胁迫下黑藻抗氧化系统的保护作用
    许丙军;施国新;徐勤松;王学;赵娟;胡金朝
    2006, 17(09):  1768-1770 . 
    摘要 ( 2463 )   PDF (328KB) ( 1293 )  
    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对5 mg·L-1Cd2+胁迫下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体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Cd2+胁迫相比,随着外源AsA浓度的升高,黑藻体内活性氧生成速率逐步降低;抗氧化物质AsA先升后降,GSH缓慢升高;抗氧化酶APX和CAT活性先升后降,POD活性逐步下降,并接近正常状态,对SOD活性影响不大.可见AsA能够有效缓解Cd2+对黑藻的毒害,且60 mg·L-1浓度下的缓解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