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6年 第17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06-08-18
    研究报告
    干扰对辽东山区次生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毛志宏1,2;朱教君1;谭辉1,2
    2006, 17(08):  1357-1364 . 
    摘要 ( 2374 )   PDF (2602KB) ( 1259 )  
    依据林分距离居民区和一、二级道路的远近以及郁闭度与受害乔木株数百分比,将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各划分为低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高度干扰3个水平.在此基础上,调查分析了干扰对辽东山区次生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次生林类型的前提下,受中度水平人为干扰的次生林总体多样性高于其它两个水平,从低水平干扰到高水平干扰的Simpson 指数分别为0.95、0.96和0.92,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60、3.77和3.36;乔木层多样性有随干扰水平提高而增加的趋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变化趋势与总体多样性相似;各次生林类型总体多样性随干扰水平的变化存在差异,且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变化在各次生林类型中未呈一致的趋势,其中灌木层和草本层受干扰影响较大;自然(雪/风)干扰发生近3年后,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的桦木林总体多样性差异不大, Simpson 指数分别为0.91、0.91和0.92,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2.30、2.93和2.89;随着干扰水平提高,乔木层和灌木层多样性呈增加趋势,草本层多样性则变化不大.
    元谋干热河谷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人工林天然更新初步研究
    马姜明1,2;李昆1;张昌顺1
    2006, 17(08):  1365-1369 . 
    摘要 ( 2343 )   PDF (523KB) ( 1122 )  
    通过样地调查,比较了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的林分结实量、种子散布格局、种子密度及幼苗、幼树数量,并对影响天然更新的因素以及树种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对两树种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相同年龄新银合欢树种的单株结实量为1 199粒/株,苏门答腊金合欢为566粒/株,同一树种单株平均结实量为混交林高于纯林;天然更新的新银合欢林单株结实量介于新银合欢和苏门答腊金合欢之间.随着距母树距离的增加,林地苏门答腊金合欢种子密度减少的幅度较新银合欢小,新银合欢种子的传播距离为90 m、苏门答腊金合欢为110 m.苏门答腊金合欢人工林、新银合欢人工林及天然更新的新银合欢林关联系数分别为0.7269、0.6000和0.6000,苏门答腊金合欢天然更新效果稍好.
    研究简报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分解与养分释放
    张秀娟1,2;吴楚2;梅莉1;韩有志1,3;王政权1
    2006, 17(08):  1370-1376 . 
    摘要 ( 2196 )   PDF (511KB) ( 1210 )  
    采用埋袋法对水曲柳和落叶松粗根(5~10 mm)、中根(2~5 mm)、细根(<2 mm)的分解速率及其养分释放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粗根、中根和细根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3649、0.4381和0.2720,落叶松依次分别为0.1967、0.1955和0.2464.通过养分分析发现,根系分解过程释放大量C和养分.分解150 d后,两树种所有级别根系的可溶性糖释放均超过90%.水曲柳粗根和中根K的释放均在40%左右,细根K的释放为71%,落叶松所有级别的根系K的释放均在95%以上.在根系分解第2年,两树种粗根和中根N的释放在50%左右波动,P在40%左右波动,两树种细根N和P的释放均达到60%.因此,根系分解在C和养分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如果将其忽略,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元素的循环将会被严重低估.
    研究报告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磷素转化的根际效应
    赵琼1,2;曾德慧1;于占源1,2;邓斌1,2;范志平1
    2006, 17(08):  1377-1381 . 
    摘要 ( 2597 )   PDF (988KB) ( 1017 )  
    对大青沟自然保护区内不同年龄樟子松人工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素含量和酸性磷酸单酯酶(AP)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樟子松根系活动显著地提高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质的C/P比,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和AP活性,促进了有机磷的可利用性与矿化;显著地降低了土壤pH值,促进了Ca-P的溶解;从而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促进了有机磷和Ca-P向Fe-P、Al-P的转化.与AP活性的根际效应相反,随林龄增加,樟子松对各形态磷素的根际效应逐渐增强,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各形态磷素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逐渐下降,而活性磷含量升高.为了保持土壤有机磷库和磷素的持续供应,必须对地被物予以保护.
    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的估算
    李轩然1,2,3;刘琪璟1;陈永瑞1;胡理乐4;杨风亭1
    2006, 17(08):  1382-1388 . 
    摘要 ( 2636 )   PDF (554KB) ( 1210 )  
    利用不同参数和函数,模拟了千烟洲人工林主要树种马尾松、湿地松和杉木的枝条、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选择最佳函数计算生物量在各树种不同器官中的分配,估算不同林型的地上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枝条基径(d)和枝条生物量(BW)、叶生物量(LW)之间,当d3为自变量时,相关系数最高,湿地松利用线性函数、马尾松和杉木利用幂函数模拟效果最佳;单木总生物量以利用D2H(胸径2×树高)为自变量的幂函数模拟相关系数最高;3个树种叶和枝生物量各有不同的最佳自变量和函数类型,但同一树种的叶、枝生物量最佳拟合方程的自变量和函数类型一致.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3.6、72.1和59 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所占比重最大,叶生物量最小.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推算3种林分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0.44、9.42和11.48 t·hm-2,其固碳量分别为47.94、45.14和37.52 t·hm-2.
    美国黄松、班克松和油松的抗寒性比较
    龚月桦1;周永学2;樊军锋2;刘迎洲1;庞珂佳1
    2006, 17(08):  1389-1392 . 
    摘要 ( 2578 )   PDF (445KB) ( 1167 )  
    通过人工冰冻和电导率的测定,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引种载培的美国黄松、班克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其抗寒机理.结果表明,班克松的抗寒性比油松强,而美国黄松的抗寒性比油松稍弱.班克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高达7.0,组织中ABA含量高达164.3 μg·g-1 FW;但可溶性糖和K+含量较低,分别为12.0%和2 450 μg·g-1 DW.油松则是可溶性糖、K+和ABA含量都较高,分别为18.68%、4 538 μg·g-1 DW和95.8 μg·g-1 FW;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低,为2.58.美国黄松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18.05%;但束缚水/自由水比值、K+和ABA含量都较低,分别为2.18、2 275 μg·g-1 DW和63.3 μg·g-1 FW,可能是其抗寒性较弱的内在原因.班克松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和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对其抗寒性也有贡献.说明3种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内在机理仍有差异.
    两种圆柏属植物不同季节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与耐寒性的关系
    张有福1;陈银萍2,3;张满效1,4;陈拓1;安黎哲1,2
    2006, 17(08):  1393-1397 . 
    摘要 ( 2227 )   PDF (1338KB) ( 1063 )  
    以祁连圆柏和圆柏为材料,研究了圆柏属植物的抗寒性与解剖结构变化,以及淀粉与可溶性糖粉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圆柏和圆柏叶片的上下表皮细胞外覆盖一层角质膜,叶肉细胞间隙大,形成发达的通气组织.在生长季节,二者叶绿体内均积累了很多淀粉粒,在冷冻休眠季节淀粉粒消失或变小,同时叶片可溶性糖分含量增加,祁连圆柏的可溶性糖分增幅高于圆柏;而休眠季节圆柏叶绿体受到低温伤害,脂质球数目增多,出现脂质小滴,部分叶绿体变形,祁连圆柏类囊体的结构受到影响较小,脂质球数量少,叶绿体形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祁连圆柏和圆柏抗寒性与发达的通气组织和淀粉粒生长季节的积累有关,在低温胁迫下祁连圆柏叶绿体表现出高的稳定性,通过可溶性糖分的调节力强,耐寒性增强.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对三种针叶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蔺菲1,2;郝占庆1;叶吉1;姜萍1
    2006, 17(08):  1398-1402 . 
    摘要 ( 2462 )   PDF (974KB) ( 1071 )  
    研究了长白山暗针叶林两种主要地面苔藓植物——塔藓和拟垂枝藓对红松、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塔藓浸提液抑制红松发芽,拟垂枝藓浸提液促进红松发芽;苔藓浸提液对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种子日萌发高峰的出现.用苔藓植物体直接培养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发现活植物体量大时对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延迟了红皮云杉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加速了落叶松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杀青后的苔藓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种子发芽.通过幼苗培养实验,发现苔藓植物浸提液抑制红皮云杉和红松幼苗生长,但促进了落叶松幼苗的生长;不同处理的苔藓植物体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活植物体量大时,两种苔藓均促进了红皮云杉和落叶松幼苗生长,而杀青后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幼苗生长.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降雨截留量的估算
    王安志;裴铁璠;金昌杰;关德新
    2006, 17(08):  1403-1407 . 
    摘要 ( 2150 )   PDF (1626KB) ( 1066 )  
    林冠截留降雨过程是森林流域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多为1次或多次降雨量与截留量的关系,很少考虑雨强和树木特征.文中利用林冠截留降雨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以雨强和叶面积指数为模型输入,林冠湿润程度为参数,结合Penman-Monteith公式,有效地模拟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次降雨的截留过程和2004年5~9月的林冠截留总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的林冠截留总量为39.96 mm,占降雨总量的10.2%,与实测资料吻合.根据模拟结果,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上截留量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截留量与降雨量的相关关系趋于明显.
    城乡森林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对策
    董一波;刘茂松;徐驰;张程;刘志斌
    2006, 17(08):  1408-1412 . 
    摘要 ( 2364 )   PDF (1355KB) ( 1101 )  
    根据1988年及2003年南京市城镇边界, 利用遥感影像和DEM数据,以及缓冲区分析法,将南京地区2003年植被图由城区向远郊分成8个城乡梯度带,依次命名为Ⅰ带,Ⅱ带,Ⅲ带,……,Ⅷ带,研究了各带森林分布格局,以及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对策对森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带山体占地率与森林覆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各带山体森林覆盖率显著高于平地森林覆盖率,其基本格局为:Ⅰ>Ⅱ,Ⅱ<Ⅲ,Ⅲ≈Ⅳ,Ⅳ>Ⅴ>Ⅵ>Ⅶ>Ⅷ;在不同的城乡梯度带,城市化地区城建用地、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价值输出不同.城区城建用地价值突出,林地覆盖率最低;城区外围10 km内的近郊的生态环境价值输出相对较高,林地覆盖率亦高于其它各带;离城稍远,以农业为代表的物质生产价值渐居主导地位,森林覆盖率则随之下降.
    光和基质对菹草石芽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
    陈小峰1;陈开宁2;肖月娥1;张守栋1;王庆亚1
    2006, 17(08):  1413-1418 . 
    摘要 ( 2594 )   PDF (1264KB) ( 1226 )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基质和光照对菹草石芽萌发、幼苗生长以及不同光照对菹草生长后期叶片光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和缺乏基质的条件下,菹草石芽的萌发率和出苗率提高.基质的存在促进了根的生长,而光对根的生长并未起到促进作用.在无光条件下, 菹草幼苗节间长度明显大于有光处理.在暗处理中, 菹草叶片的质膜透性显著增加.在有光照条件下,有无基质对菹草幼苗叶片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以及Chla/Chlb比值的影响为Chla、Chlb的含量增高,Chla/Chlb比值在3.5上下波动;Chla/Chlb最大值和最小值在有基质时分别为4.4和2.8,无基质时为4.2和2.7.但对幼苗处理40 d时,暗处理的叶片质膜透性与有光有基质、有光无基质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光照处理(自然光、50%自然光、20%自然光和10%自然光)的光合特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在菹草生长后期,在自然光下菹草叶片的Fv/FmFv/Fo的比值与其它3个遮光处理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3个遮光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进一步比较Fv/FmFv/Fo、ETR、qPqN和ΦPSⅡ等荧光参数值的结果显示,在生长的后期,一定程度的弱光会起到促进菹草的光合效率、延缓菹草衰老的作用.
    松嫩平原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
    杨允菲;张宝田
    2006, 17(08):  1419-1423 . 
    摘要 ( 2263 )   PDF (869KB) ( 1120 )  
    通过对栽培条件下实验无性系的跟踪调查和对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天然无性系种群的随机取样调查,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无性系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具有充分生长空间而没有种间竞争的风沙土上,两个实验羊草无性系的移植时间相差1个月,翌年生长季末期无性系的大小相差近1倍,整个生长季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指数函数.在羊草草甸水淹后恢复演替6年中,在羊草+杂类草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羊草无性系种群营养繁殖数量的增长规律均为幂函数.在具有种间竞争的碱化草甸土上,羊草无性系在水淹后恢复演替过程中仍可以通过指数形式迅速地增加无性系的子代数量,同时也迅速地扩展着无性系的生态位空间.
    供锌条件下碳酸钙对小麦幼苗生长和锌吸收的影响
    陆欣春;陈玲;田霄鸿;买文选;李生秀
    2006, 17(08):  1424-1428 . 
    摘要 ( 2286 )   PDF (779KB) ( 1071 )  
    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供Zn条件下添加CaCO3对3种基因型冬小麦(远丰998、中育6号、小偃22)幼苗生长及Zn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供Zn和添加CaCO3对小麦幼苗生长量和根冠比均无显著性影响,3种基因型小麦间亦无显著性差异;添加CaCO3诱发了小麦叶片失绿黄化.无论供Zn还是不供Zn,添加CaCO3对3种基因型小麦根、茎、叶各部分的Zn含量及累积量均无显著性影响;与不供Zn处理相比,供Zn会大幅度地提高根、茎、叶的Zn含量和累积量,供Zn使3种基因型小麦植株Zn含量分别增加80.0%、104.8%和139.6%,缺Zn敏感型小麦远丰998植株Zn含量和累积量的增加幅度远小于不敏感型小麦中育6号和小偃22.供Zn和添加CaCO3对小麦幼苗根、茎、叶中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远丰998小麦根、茎、叶3部分的P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种非敏感型小麦.供Zn使小麦根、茎、叶3部分的P/Zn大幅度降低,添加CaCO3也使P/Zn呈现降低的趋势.不供Zn条件下添加CaCO3能诱发小麦失绿黄化,但Zn吸收量未降低.表明在水培条件下,高含量CaCO3对小麦Zn吸收并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生物结皮理化性状初报
    赵允格1,2;许明祥1,2;王全九1,2;邵明安1,3
    2006, 17(08):  1429-1434 . 
    摘要 ( 2511 )   PDF (836KB) ( 1078 )  
    通过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分析,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阴坡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生物结皮的盖度、厚度、容重、粘结力以及结皮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退耕后首先出现由降雨打击而形成的结构结皮,其后随退耕年限的延长,结皮生物逐渐迁入,与土壤复合逐步演化为生物结皮.生物接皮面积随着高等植被盖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厚度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倒S型增加,退耕10年后,结皮厚度增加缓慢;容重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减小.结皮的形成可显著增强土壤粘结力,结皮层粘结力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倒S型增长.结皮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高于研究区耕地土壤,且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退耕10年后,结皮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趋于稳定.结皮土壤全磷含量与农地耕层土壤相当.生物结皮的形成提高了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研究区阴坡退耕地土壤结皮的形成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退耕1~4年为结皮初始形成期,5~10年为结皮快速发育期,10年以后为稳定期.
    黄土塬区麦田蒸散特征
    甘卓亭1,2;刘文兆1,3
    2006, 17(08):  1435-1438 . 
    摘要 ( 2158 )   PDF (1155KB) ( 1183 )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黄土塬区冬小麦不同时段单元(生育期、月、日、时)的蒸散特征,并分析了叶面积指数、土壤含水量和气温、降水等因子对蒸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年份,各生育期内冬小麦的日蒸散量:孕穗抽穗期﹥开花期﹥起身期﹥拔节期﹥灌浆期﹥返青期﹥成熟期﹥越冬期;生长前期蒸散受温度影响较大,中期受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后期土壤水分成为蒸散的限制因子,灌浆期内冬小麦日均蒸散量因受土壤水分亏缺影响而显著下降,日均蒸散量从孕穗抽穗期的625 mm·d-1 减小到灌浆期的2.66 mm·d-1;月蒸散以4~6月最高,3个月蒸散量占试验期间总蒸散量的80%以上;麦田逐日蒸散变化曲线上的波动峰值反映了受降水作用土壤水分状况改善条件下的蒸散特征;时蒸散过程在总体遵循周期性的前提下表现出随天气而改变的现象.
    长三角地区大棚避雨栽培下不同生态适应型葡萄的光合特性
    姜卫兵1;戴美松1,3;庄猛1;费宪进2
    2006, 17(08):  1439-1442 . 
    摘要 ( 2344 )   PDF (737KB) ( 1061 )  
    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棚避雨覆盖栽培下葡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避雨覆盖都显著削弱了大棚内的光合有效辐射(PFD),但对气温(Ta)、大气水汽压(Vp)和蒸腾速率(Tr)无明显影响.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与藤稔葡萄品种的叶片厚度分别下降了28.6%和18.4%、比叶鲜重分别下降了13.1%和11.6%、叶片总叶绿素(Chl)含量与表观量子效率(AQY)略有增加,但Chla、Chlb含量及Chla/Chlb比值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晴天时,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和藤稔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分别下降18.7%和13.1%、Pn日积分值分别下降17.2%和11.9%、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下降26%和36.9%、气孔导度(Gs)则分别增加76.8%和100.8%;阴天时,避雨覆盖栽培使美人指和藤稔品种的Pn日均值分别下降48.7%和33.5%、Pn日积分值分别下降34.0%和29.8%、WUE分别下降69.2%和67.7%、Gs分别增加178.0%和85.1%.美人指品种的生理、光合指标的变幅比藤稔品种大,且阴天条件下差异更显著,表明两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有明显差异.
    小麦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
    李映雪;朱艳;戴廷波;田永超;曹卫星
    2006, 17(08):  1443-1447 . 
    摘要 ( 2401 )   PDF (1801KB) ( 1096 )  
    在分析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光谱反射率随生育期变化模式的基础上,确立了LAI与冠层光谱反射率及光谱参数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小麦LAI的敏感光谱参数及预测方程.结果表明,小麦LAI和近红外短波段(760~1 220 nm)反射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则相反;从拔节期到成熟期,LAI和近红外短波段反射率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可见光波段(460~710 nm)反射率随生育期的推进先降低后升高,以孕穗期反射率最低,近红外长波段区域(1 480~1 650 nm)反射率的变化与可见光部分相同.LAI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与近红外短波段反射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以810 nm相关性最好.可以选择RVI(810,510)和DVI(810,560)作为反演小麦LAI的光谱参数.另外,在证明垂直植被指数PVI和转换型土壤调整指数TSAVI对LAI预测能力的同时,发现利用RVI(810,510)、DVI(810,560)和PVI 3个植被指数共同推算小麦LAI的准确度更高.
    FACE水稻茎蘖动态模型
    孙成明1;庄恒扬1;杨连新1;杨洪建1;黄建晔1;董桂春1;朱建国2;王余龙1
    2006, 17(08):  1448-1452 . 
    摘要 ( 2502 )   PDF (1220KB) ( 1072 )  
    借助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技术平台,以武香粳14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不同施N量处理,研究大气CO2浓度为570 μmol·mol-1(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模拟模型:Tt=A1(1+ea1-b1t)-A2(1+ea2-b2t)+C×[B1(1+ea3-b3t)-B2(1+ea4-b4t)]+D.模型以时间为驱动因子,描述了水稻茎蘖数随移栽天数的动态变化过程,对常规及CO2浓度增加条件下水稻茎蘖的变化均有很好的拟合性.通过不同年份试验数据对模型的检验,预测根均方差(RMSE)最大为44.27个·m-2,最小为13.96个·m-2,且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表明模型的预测程度较高,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基于MOD09产品的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的遥感估算模型
    程乾
    2006, 17(08):  1453-1458 . 
    摘要 ( 2538 )   PDF (1010KB) ( 1110 )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反射率产品MOD09的同步野外实测水稻叶面积指数(LAI)和叶绿素含量(Chltot)相关数据,探寻用MOD09产品提取的植被指数(VIs)与水稻LAI和Chltot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估算模型. 结果表明,MOD09计算的VI数值比MODIS前3个波段数值偏大,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值普遍比增强性植被指数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值大. 通过4种不同植被指数与LAI相关性的比较,得出EVI与LAI的相关关系在水稻各个生育期优于其它植被指数,基于MOD09-EVI建立水稻LAI的遥感估算模型,经实际地面同步数据检验, 模型精度较高. 因而, MOD09-EVI较适用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实时遥感监测. MOD09红波段与Chltot之间的相关性在水稻前中期达到显著,并且优于其它植被指数,基于MOD09红波段建立了水稻前中期Chltot的估算模型并进行了精度检验. 除水稻孕穗期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的相关系数和F值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外, 其余生育期估算模型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山东省地方绵羊品种微卫星遗传多态性
    苑存忠1;王建民1;马月辉2;曲绪仙3;尚友国1;张宁波1
    2006, 17(08):  1459-1464 . 
    摘要 ( 2308 )   PDF (472KB) ( 1184 )  
    利用2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山东省内原有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来自4个品种共71个种群的164只绵羊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467个,有效等位基因占49.59%,不同微卫星基因座之间的等位基因数差异大于品种之间的差异;发现特有等位基因123个,优势等位基因43个.在所有微卫星基因座中,89%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有50%属于中性基因座.不同品种的微卫星基因座多态信息含量呈高度多态(PIC>0.5),Shannon指数较高(I>1.5),平均观察杂合度(范围0.454~0.560)明显低于期望杂合度(范围0.831~0.849),证明4个地方绵羊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的遗传基础,但品种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近交.聚类分析表明,山东地方绵羊品种遗传进化关系明确,可划分为鲁西地区的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鲁东地区的山地绵羊和洼地绵羊两大类群,其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距离相一致.
    安徽省蜜蜂种群消长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余林生;邹运鼎;毕守东;巫厚长;曹义锋
    2006, 17(08):  1465-1468 . 
    摘要 ( 2297 )   PDF (742KB) ( 1080 )  
    2002~2004年,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及皖西和皖南山区四大类型生态区域的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蜜蜂种群特性密切相关.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蜜粉源植物分别为46和37种,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密度分别为2.01和1.95群·km-2;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蜜粉源植物分别为17和12种,花期短而集中,且面积大,适宜于意大利蜜蜂采集与生产,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06和0.02群·km-2.胡蜂捕食影响蜜蜂种群消长与分布.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中华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41.5%、36.8%、3.1%和1.1%,意大利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58.5%、63.2%、96.9%和98.9%.
    毛乌素沙地半固定沙丘油蒿种群对土壤湿度空间异质性的响应
    卢建国;王海涛;何兴东;高玉葆
    2006, 17(08):  1469-1474 . 
    摘要 ( 2351 )   PDF (2436KB) ( 1127 )  
    将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半固定沙丘土壤湿度空间异质性与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块尺度(80 m×80 m)上,油蒿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受制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油蒿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半固定沙丘阶段,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决定油蒿种群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沙丘地形对降水量的再分配在土壤湿度分布中的作用,土壤湿度和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地形的缀块性→土壤湿度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种群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生物量和密度的缀块性.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
    李洪义1;史舟1;沙晋明2;程街亮1
    2006, 17(08):  1475-1480 . 
    摘要 ( 2498 )   PDF (1767KB) ( 1179 )  
    利用ETM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土壤亮度、湿度,MODIS地表温度产品提取的热度指数、气象指数及其它地学辅助信息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野外调查标准兴趣区的遥感本底值评分值作为网络输出,建立一个3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预测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网络进行训练和研究区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的预测输出,并将预测结果按照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分级评分标准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总体分类精度达87.8%.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生态环境遥感本底值进行预测是可行的.采用先预测再分级的方法不仅能很好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能够和区域生态环境类型紧密的结合起来.
    区域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及其时空配置
    王瑷玲1;赵庚星1;王瑞燕1;袁祥明2
    2006, 17(08):  1481-1484 . 
    摘要 ( 2415 )   PDF (568KB) ( 1144 )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及其时空配置是进行区域土地整理的科学基础.文中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在深入分析土地整理特点和青州市自然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技术取得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结果表明,青州市耕地和未利用地共1 446 km2,近期土地生态环境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区的西北部,占耕地和未利用地总面积的15.35%,中期整理区分布于平原区的西北部和中部,占13.58%,远期整理区分布在平原区的北部,40.71%,不整理区分布于丘陵区,占30.36%.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王成1;魏朝富1;邵景安1;高明1;蒋伟2
    2006, 17(08):  1485-1489 . 
    摘要 ( 2411 )   PDF (1050KB) ( 1096 )  
    土地利用通过生态进程与服务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本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采用GIS与实地调查,运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庆市沙坪坝区在1992~2002年间生态服务价值从1.74×107 $降低到1.68×107 $,净损失5.40×105 $,平均土地净损失生态服务价值13.62$·hm-2;赋予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大小对区域总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影响不明显,其变化趋于相对稳定;耕地、林地和园地生物量生态服务价值系数总和接近于区域真实值,水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偏大,调整30%为每年5 667$·hm-2,更接近于真实值;运用现状数据库、变更数据库和Costanza模型估算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切实可行,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
    上海市小羽藓属植物重金属含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安丽;曹同;俞鹰浩
    2006, 17(08):  1490-1494 . 
    摘要 ( 2237 )   PDF (531KB) ( 1101 )  
    应用原子吸收法对上海市13个样点的小羽藓植物体及相应土壤样品中的Cu、Pb、Cd、Zn、Cr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对植物体内含量的聚类分析,将13个样点按重金属污染程度的轻重分为3个组:1)污染严重点,包括桂林公园、复兴公园、光启公园3个样点,均位于市区交通繁忙地带,其小羽藓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 35.25~50.36 mg·kg-1、Pb 55.50~65.00 mg·kg-1、Cd 1.68~2.30 mg·kg-1、Zn 829.63~1140.13 mg·kg-1、Cr 7.41~16.41 mg·kg-1;2)污染点,包括长风公园、古钟园、中山公园、和平公园、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5个样点,均位于市区近郊,小羽藓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 18.51~62.50 mg·kg-1、Pb 14.38~34.25 mg·kg-1、Cd 0.81~1.40 mg·kg-1、Zn 354.25~671.75 mg·kg-1、Cr 3.62~25.08 mg·kg-1;3)相对清洁点,包括佘山、大观园、罗泾、植物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5个样点,位于上海市远郊,小羽藓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 11.13~16.41 mg·kg-1、Pb 4.63~27.25 mg·kg-1、Cd 0.93~1.28 mg·kg-1、Zn 489.25~1 086.75 mg·kg-1、Cr 1.53~7.62 mg·kg-1.结果表明,小羽藓属苔藓植物可作为监测上海地区环境重金属污染的良好指示植物.苔藓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水平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迁安市农田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
    王波1;王元仲2;李冬梅2;高云凤2;毛任钊1
    2006, 17(08):  1495-1500 . 
    摘要 ( 2176 )   PDF (1738KB) ( 1148 )  
    利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迁安市农田土壤耕层(0~20 cm)8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值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二级标准,属于中等变异.Cu、Zn、Ni、Cr和As含量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空间相关程度强;Hg和Cd含量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空间相关程度中等;Pb含量具有纯块金效应,空间相关程度弱.在整个研究尺度上,Pb含量具有恒定的变异,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起主要作用,空间相关距离为11~20 km.用普通Kriging方法对Cu、Zn、Ni、Cr、Hg、As和Cd含量空间局部插值表明,北部山地重金属含量较高,而中部盆地重金属含量较低.
    污染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评价:四种方法比较
    章明奎;方利平;周翠
    2006, 17(08):  1501-1504 . 
    摘要 ( 2801 )   PDF (310KB) ( 1157 )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可增加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而这种危害与土壤中重金属的活性有关.本文以植物体重金属浓度和地表径流重金属浓度为依据,比较研究了总量法、化学形态分级法、有效成分提取法和淋洗法4种方法评价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由于不同土壤的重金属组成有很大的差异,总量法难以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化学形态分级法中的交换态重金属可较好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有机质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某些重金属与其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也有一定的联系,而氧化物结合态、残余态重金属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无关;用淋洗方法溶出的重金属量可很好地反映地表径流中重金属的浓度,也可较好地反映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5种化学提取剂提取有效态重金属的结果表明,稀盐(0.01 mol·L-1 CaCl2)和1 mol·L-1 NH4OAc提取的土壤重金属量与植物中重金属的积累和地表径流中重金属浓度均显著相关,可较好地表征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其中稀盐(0.01 mol·L-1 CaCl2)提取的重金属最适于评价重金属的可移动性.
    铜污染对野艾蒿生长发育的胁迫及伤害
    甄泉;严密;杨红飞;刘登义;王友保
    2006, 17(08):  1505-1510 . 
    摘要 ( 2227 )   PDF (834KB) ( 1040 )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Cu污染对野艾蒿生长发育的胁迫伤害.试验设Cu浓度为2.5、5、10、20和40 mg·L-1,以植物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为测试指标,试验周期14 d.结果表明, 低浓度Cu处理(2.5 mg·L-1)对野艾蒿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Cu浓度增高(5~40 mg·LL-1)则产生抑制效应.各项生长指标均与Cu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绿素含量也产生类似变化.几种光合色素对Cu的敏感性顺序为:叶绿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叶细胞膜渗透性、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在Cu浓度为2.5 mg·L-1时较对照略有下降,再随Cu浓度升高而不断上升.POD、SOD和CAT活性随Cu浓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与根系耐性指数变化一致.在Cu浓度不超过20 mg·L-1情况下,根系耐性指数>0.5;Cu浓度为40 mg·L-1时,根系耐性指数降低为0.36.
    不同基质对四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陈开宁1,2;陈小峰3;陈伟民1;刘恩生2;兰策介1;许海1
    2006, 17(08):  1511-1516 . 
    摘要 ( 2348 )   PDF (1085KB) ( 1184 )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太湖五里湖主要3种基质类型(沙石、生土、湖泥)对4种沉水植物(苦草、马来眼子菜、金鱼藻、轮叶黑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生长于沙石、生土、湖泥上的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2.37、126.25、134.10 g和40.0、72.10、90.70 g,而金鱼藻和轮叶黑藻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27、6.58、73.64 g和0.17、3.26、84.42 g,说明湖泥较适合这四种沉水植物生长. 苦草和马来眼子菜对相对贫瘠的生土有较强的适应性,而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不适宜在生土中生长. 生长在沙石上的4种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和株高最低,其中金鱼藻和轮叶黑藻于试验期间死亡.苦草的根系活力(TTC)低于马来眼子菜,生长在沙石、生土、湖泥中苦草的根系活力分别为0、(0.16±0.05) mg·g-1·h-1和(0.36±0.33) mg·g-1·h-1,而马来眼子菜则分别为(2.68±0.34) mg·g-1·h-1、(2.30±0.77) mg·g-1·h-1、(5.24±0.67) mg·g-1·h-1. 叶绿素、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的测定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论.此外,苦草、马来眼子菜和轮叶黑藻对基质有较强的沁氧能力,其大小顺序为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
    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消化率、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
    石小涛1;李大鹏1;庄平2;张学振1;聂芬1
    2006, 17(08):  1517-1520 . 
    摘要 ( 2122 )   PDF (845KB) ( 1034 )  
    以体重(43.90±1.75)g史氏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0.525、1.171和2.138 kg·m-2 3种养殖密度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摄食率和消化率的影响,实验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摄食率和消化率具有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不利于史氏鲟的生长,低密度组中史氏鲟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显著高于高密度组,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养殖密度的降低而显著增高.低密度组、中密度组中史氏鲟的消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中密度组摄食率显著低于高密度组和低密度组,低密度组摄食率介于两者之间;食物转化率和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特定生长率与消化率呈显著正相关.
    近亲裸腹溞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
    赵文;余博识;王婷;宋亮
    2006, 17(08):  1521-1525 . 
    摘要 ( 2265 )   PDF (1148KB) ( 1119 )  
    为了解淡水枝角类对海水盐度的适应性,在实验室内采用种群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25 ℃±0.5 ℃恒温条件下不同盐度(0、1、2、3、4、5)对近亲裸腹溞(Moina affinis)生存、生长和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盐度梯度范围内,近亲裸腹溞的平均寿命随盐度升高而缩短,盐度4和5组内禀增长率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盐度4和5组平均每窝产幼量与对照及其他组差异显著.一生产幼量除盐度1组和对照组较高外,其他各组均显著下降.对照组体长增长幅度与日增长率均低于各处理组.日增长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大.个体平均每胎产幼量以盐度1、2组最高.盐度5为近亲裸腹溞的生存和生殖盐限,但经过短期的海水驯化,其生殖耐盐上限有所提升,可达6.5.
    综合评述
    人工红树林幼林藤壶危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向平1;杨志伟1,2;林鹏1,2
    2006, 17(08):  1526-1529 . 
    摘要 ( 2297 )   PDF (384KB) ( 1148 )  
    随着近年来红树林恢复性造林面积的扩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对红树林幼林的危害问题日益突出.文中综述了藤壶附着的生物化学、藤壶在红树林附着的生态学、藤壶对人工红树林幼林的危害和国内所采用的化学药物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藤壶在红树林的附着和分布模式受海水盐度、浸淹深度、林分郁闭度、水文条件等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影响.而藤壶胶粘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一维结构,胶粘蛋白在水下的交联、组装和胶粘的过程与机制,以及藤壶危害红树幼苗的机制和危害权重尚需要深入探讨.研究红树植物对藤壶附着的响应和长期适应机制将为藤壶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启示.
    非流体介质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固定化修复技术
    苏丹1,2;李培军1;鞠京丽1;许华夏1
    2006, 17(08):  1530-1534 . 
    摘要 ( 2191 )   PDF (394KB) ( 1008 )  
    非流体介质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的修复是目前环境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由于非流体介质环境的特殊性,常规修复方法难以高效地发挥作用,传统微生物修复技术采用的游离微生物也存在许多弊端.而微生物固定化能大幅度地提高参加反应的微生物浓度,避免优势菌受土著菌的恶性竞争,增强微生物的耐环境冲击性.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工艺的不足,因而广泛应用于流体介质(废水等)和半流体介质(泥浆等)环境污染的修复.在概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特点和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将该技术应用于非流体介质中PAHs污染的原位修复领域的可行性,并论述了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利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修复非流体介质中PAHs污染的未来研究课题.
    土壤碳水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及其指示作用
    张威1,2;解宏图1;何红波1;郑立臣1,2;王鸽3
    2006, 17(08):  1535-1538 . 
    摘要 ( 2375 )   PDF (352KB) ( 1186 )  
    碳水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土壤中易降解的有机成分之一,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土壤碳水化合物的水解方法主要有硫酸、盐酸和三氟乙酸水解法,其检测方法主要有比色分析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电流检测法.文中论述了土壤碳水化合物的水解、纯化与检测方法,并重点介绍了气相色谱的衍生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简要概述了碳水化合物对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指示作用.
    昆虫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潘志萍1,2;李敦松1
    2006, 17(08):  1539-1543 . 
    摘要 ( 2077 )   PDF (369KB) ( 1038 )  
    综合论述了昆虫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扼要地介绍了生物检测法、神经电生理检测法、生物化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理论的发展和试验技术的进步,为早期监测和检测昆虫抗药性提供了更多快速可行的方法,使昆虫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研究简报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三种红树植物抗性生理特性
    靖元孝1,2;任延丽2;杨丹菁3;韩慧丽2;肖林2;陈桂珠1
    2006, 17(08):  1544-1546 . 
    摘要 ( 2403 )   PDF (820KB) ( 1185 )  
    研究了淡水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红树植物海桑、桐花树和木榄的抗性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为期1年的试验中,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种红树植物超氧物歧化(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升高并维持在较高水平,脯氨酸含量在7~9月达到最高水平,质膜透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对人工湿地与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3种红树植物抗性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前者SOD、POD和CAT活性明显低于后者,脯氨酸含量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而丙二醛(MDA)含量和质膜透性则两者没有差别.3种红树植物能较好地适应淡水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松墨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种群的三维空间分布格局
    陈向阳1,2;邹运鼎1;丁玉洲1;巫厚长1;李增智1;林雪飞1;汪文俊1;田方鑫1
    2006, 17(08):  1547-1550 . 
    摘要 ( 2213 )   PDF (338KB) ( 1029 )  
    2003~2005年对纯林和混交林中的黑松、马尾松、湿地松诱木按1 m一个区段进行全株解剖,解剖的松墨天牛和花绒坚甲的资料用聚集强度的5种指数测定空间格局.两种林分3种松树上,松墨天牛和花绒坚甲水平分布的聚集强度指数均为扩散系数C>1,扩散指数Iδ>1,久野指数CA>0,丛生指数I>1,聚块性指数Iw>1,表明两者水平分布均为聚集格局,两者水平分布格局一致.垂直分布除混交林马尾松树上的花绒坚甲为聚集分布外,其余均为均匀分布,5种聚集强度指标均是C<1,Iδ<1,CA<0,Iw<1,I<0,花绒坚甲与松墨天牛三维空间分布格局一致,前者对后者在空间上有追随关系.
    沈阳样区土壤与景观关系的研究
    胡宏祥1,2;汪景宽2;於忠祥1;王秋兵2
    2006, 17(08):  1551-1555 . 
    摘要 ( 2265 )   PDF (341KB) ( 1125 )  
    土壤是连续分布在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客体,其发生发展与景观密不可分.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辽宁沈阳样区100个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颗粒组成、化学特征等进行对比研究,按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三稿)》的标准,共划分出淋溶土、雏形土与新成土3个土纲和续分的5个亚纲、7个土类、9个亚类、9个土族、14个土系.土壤性质和类型与景观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土壤性质是地形部位、母质基础、水分状况等景观要素的综合体现,也是长期气候等环境变化与人为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