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09-01-20
    研究报告
    川西亚高山人工林碳氮分配格局及其随凋落叶分解的释放规律
    刘增文1;段而军1;潘开文2;张丽萍1;杜红霞1
    2009, 20(01):  1-6 . 
    摘要 ( 2006 )   PDF (250KB) ( 956 )  
    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 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 176.75~228.05 t·hm-2和 11.06~16.54 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 (1.9~3.3)∶1,N (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 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 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 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 a.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绵穗柳生长、叶物候和叶性状的影响
    徐振锋1;胡庭兴1;张力1;张远彬2;鲜骏仁1;王开运2,3
    2009, 20(01):  7-12 . 
    摘要 ( 2211 )   PDF (539KB) ( 886 )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 OTC)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 山林线交错带绵穗柳生长和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OTC内日平均气温(地上12 m)在植物生长季中增加2.9 ℃,而5 cm土壤温度仅增加0.4 ℃;温度升高使绵穗柳芽开放时间明显提前、落叶时间明显推迟,叶寿命延长;OTC内绵穗柳叶面积和侧枝生长速率明显加快,比叶面积明显增加,而叶氮浓度却显著下降;OTC内绵穗柳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综上所述,绵穗柳适应增温效应的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分布的海拔高度有可能上升.
    树高对马占相思整树水分利用的效应
    刘晓静1;赵平1;王权2;蔡锡安1;曾小平1
    2009, 20(01):  13-19 . 
    摘要 ( 2153 )   PDF (737KB) ( 1132 )  
    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于2004年观测了华南丘陵坡地常见绿化先锋树种马占相思(22年生)的树干液流,同时监测林冠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0~30 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结合树木的形态特征、液流密度和简化的Whitehead & Jarvis公式,分别计算了整树蒸腾、冠层气孔导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分析了树高对整树蒸腾、冠层气孔导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马占相思整树蒸腾随树高呈二次多项式增加(P<0.01),冠层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格型;在所有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高树的参比冠层气孔导度和冠层气孔导度对水汽压亏缺的敏感性均高于矮树;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为(1.837±0.048) m2·cm-2,并与树高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马占相思没有发生明显的水力限制和补偿.
    野生地椒的斑块多样性及空间结构
    权俊萍1,2;彭峰3;何树兰3;郑玉红3;江玉梅3;李乃伟3;张明霞3;夏冰3
    2009, 20(01):  20-26 . 
    摘要 ( 2141 )   PDF (473KB) ( 799 )  
    将ISSR、SRAP分子标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相结合,对我国野生百里香属植物分布最南端 的怀远3个地椒居群进行了以斑块为单位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和克隆结构、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椒野生居群内不同斑块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多样性条带百分率为75.7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537, 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3811,基因型比率平均为0.61,Simpson指数平均为0.96,Fager均匀性指数平均为0.9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在总的遗传多样性中,90.35%来自居群内斑块间的变异,居群间占9.65%.野生地椒居群间无共有基因型斑块,居群内不同斑块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镶嵌性,克隆斑块间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0~25 m.该地区地椒居群除了在部分位点呈现一定相关性外,总体缺乏空间结构.该地区野生地椒种群斑块的建立应为种子入侵所致,其后克隆繁殖对斑块的发展及种群的扩张起到了主要作用.
    黄河首曲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组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后源;郭正刚;龙瑞军
    2009, 20(01):  27-32 . 
    摘要 ( 2308 )   PDF (254KB) ( 1189 )  
    黄河首曲湿地是黄河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实地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排水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经沼泽、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到草原化草甸,优势种向中生和旱生种演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即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而优势度指数却逐渐减小,均匀度指数先降低后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人为排水后,毒杂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导致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有降低,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人工排水后,生境相对中生化,部分植物在群落内的零星分布导致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增加,而均匀度指数下降.人工排水虽然增加了群落内的植物多样性,但增加的植物多为毒杂草,从而使湿地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
    围垦滩涂湿地旱生耐盐植物的入侵和影响
    巩晋楠;王开运;张超;马永亮
    2009, 20(01):  33-39 . 
    摘要 ( 2364 )   PDF (959KB) ( 884 )  
    以上海市崇明东滩1998年围垦湿地为例,基于彩红外航片的景观格局分析以及样地群落调查,分析了湿地人工排水后,旱生耐盐植物在湿地原生芦苇群落中的入侵和影响.结果表明:以碱菀为建群种的旱生耐盐植物群落在围垦湿地区从东北向西南扩散,速度达143 m·a-1,原生芦苇斑块迅速收缩、破碎,缀块密度指数和形状指数分别增长22.7倍和1.3倍;2006和2007年两个生长季后群落中碱菀生物量高达2783.8 g·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98%,重要值达88%;芦苇生物量和重要值则分别下降98%和83%.表明侵入过程与地下0~20 cm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应深入研究旱生耐盐植物的侵入机制,探讨合理、动态的湿地排水管理策略,以便控制旱生耐盐植物群落的迅速入侵.
    镉胁迫对金银花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刘周莉1,2;何兴元1;陈玮1
    2009, 20(01):  40-44 . 
    摘要 ( 1938 )   PDF (433KB) ( 1024 )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5、10、25和50 mg·L-1) 胁迫条件下藤本植物金银花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Cd胁迫对金银花的生长未造成明显影响,在5~50 mg·L-1 Cd处理下,其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浓度Cd(5 mg·L-1)处理下生物量有所增加,叶、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88%、2.33%和1.25%,说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在低浓度Cd胁迫下,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根系和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51.90%和23.07%,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增加15.87%和24.89%,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Cd浓度的增高,金银花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胡婵娟1,2;傅伯杰1;靳甜甜1,2;刘国华1
    2009, 20(01):  45-50 . 
    摘要 ( 2147 )   PDF (449KB) ( 1012 )  
    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5年生刺槐、沙棘和杏树人工林及5、15和25年生刺槐人工林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植被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5年生的3种人工林中,以沙棘林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最高;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分别为99.56和28.81 mg·kg-1,其中MBC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MBN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土壤MBC/SOC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而MBN/TN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植被恢复年限增长,3种林龄刺槐林的土壤pH值下降,SOC、TN含量、电导率(EC)、MBC和MBN均呈增加趋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刺槐比沙棘和杏树更有利于MBC和MBN含量的提高;随着刺槐种植年限的增长,MBC、MBN以及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靳正忠1,2;雷加强1;徐新文1;李生宇1;范敬龙1;赵思峰3;周宏伟4;谷峰4
    2009, 20(01):  51-57 . 
    摘要 ( 2230 )   PDF (277KB) ( 781 )  
    为探讨极端干旱区风沙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粒径减小(R<-0.84)、含水量和孔隙增大(R>0.85)时,防护林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有增大趋势,由容重与微生物量的相关性主导;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主要由速效养分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C、P的相关性所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差异较大,R在0.51~0.91,主要取决于蔗糖酶、磷酸酶与放线菌、微生物量C的相关;土壤盐分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R<-0.71);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生物量呈较高正相关(R>0.63).实践中应为干旱区林地土壤微生物营造良好的土体,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科尔沁草甸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渠翠平1,2;关德新1;王安志1;金昌杰1;吴家兵1;王纪军1,2;倪攀1,2;袁凤辉1
    2009, 20(01):  58-64 . 
    摘要 ( 2298 )   PDF (964KB) ( 880 )  
    利用内蒙古科左后旗草甸草地2000—2006年MODIS的8 d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研究区NDVI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以及NDVI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季节变化过程中,研究区水汽压与NDVI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降水量;积温和累积降水量共同控制着各年草地的返青速度,草地增长期(6、7月)的降水量对NDVI年最大值的影响比年总降水量更显著;时滞分析表明,水汽压对之后约12 d的NDVI有持续的显著影响,平均气温的时滞为11~15 d,降水量对NDVI影响的累积时滞双重效应可达36~52 d.
    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
    颜绍馗1;张伟东1;刘燕新1;傅声雷2;李媛良1;汪思龙1
    2009, 20(01):  65-70 . 
    摘要 ( 2087 )   PDF (263KB) ( 1008 )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分析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在以往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动物调查.根据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混交林在受到大规模雨雪天气干扰停止40 d以后的土壤动物调查数据,并利用2007年同期的监测数据作为灾前正常水平的参照,选择土壤动物群落的2个主要参数(多度和群落组成)作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土壤动物对于灾害性天气干扰表现的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灾前水平, 灾后土壤动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型土壤动物如线虫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纯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12216.9 ind·m-2增加到目前的118343.9 ind·m-2,在混交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25435.9 ind·m-2增加到目前的84573.0 ind·m-2;大型土壤动物的多度大幅下降,纯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27.0%和85.6%;纯林凋落层中型土壤动物多度显著下降,但纯林土壤层及混交林无显著变化.在土壤动物类群多度方面,从大到小的功能群恢复进程由慢到快,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度可以作为评估干扰和其后恢复的一个敏感指标;在群落组成方面,利用群落排序没有检测到群落组成的明显变化,表明群落组成对于雪灾干扰有很高的抗性.
    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兵1;高鹏2;郭浩1;冷泠1
    2009, 20(01):  71-76 . 
    摘要 ( 2014 )   PDF (372KB) ( 994 )  
    采用ARSTAN软件对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生长趋势进行去除和指数化后,建立了樟树年表,并研究了樟树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所建樟树年表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气候信息,适于进行树木年轮生态学分析研究;研究区樟树年轮宽度与生长季的月均温度呈正相关,其中,与4、5月的平均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樟树年轮宽度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复杂,与当年5月(P<0.01)及上年12月(P<0.05)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月和8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樟树年轮宽度与当年5、6、8和9月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较好.温度和降水的综合影响显著作用于大岗山樟树年轮生长.
    基于辅助变量的森林半腐层厚度空间插值精度
    刘志华1,2;常禹1;贺红士1,3;陈宏伟1,2
    2009, 20(01):  77-83 . 
    摘要 ( 2156 )   PDF (419KB) ( 911 )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利用3种以海拔作为辅助变量的空间插值算法[局部平均的简单kriging法(simple kriging with locally varying mean,SKlm)、带有外部漂移的kriging法(kriging with an external drift,KED)和协kriging法(cokrging,COK)]计算了森林半腐层厚度的空间插值精度,并进行了交叉验证.结果表明:KED法既考虑了变量之间的空间变异,又考虑到影响局部空间变化的因素,与其他插值方法相比,其精度有很大提高;由于海拔与半腐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导致SKlm法的插值精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COK法直接将海拔用于估计半腐层厚度,由于在边界地区缺乏采样点数据,因此边界地区的插值出现了多处突变区域.对比地统计学方法与距离反比权重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在本研究中的插值精度,除了KED方法的插值精度较高外,其余方法的插值精度均不及IDW,原因可能是利用辅助变量辅助地统计学插值时,主、辅助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插值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辽河平原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
    杨恒山1;刘江2;梁怀宇1
    2009, 20(01):  84-90 . 
    摘要 ( 2306 )   PDF (741KB) ( 964 )  
    基于1951—2007年通辽、开鲁、扎鲁特3个气象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通辽市水文勘测局、水务局提供的有关水文资料,对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1—2007年间,西辽河平原降水量在周期变化中有减少的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3.2 mm·(10 a)-1,降水的不稳定性增加;西拉木伦等4条入境河流的径流量减少,2001—2007年的年均径流量仅为1990—1994年的22.8%;研究期间,西辽河径流量减少,断流日数增加,2001年以来断流至今;与1978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增加了8.5倍,漏斗区面积增加了15.5倍;与1980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开鲁县和奈曼旗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分别增加了3.76、2.77和1.93 m;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区机电井数量持续增长,农业灌溉用水量波动上升,农业用水比例不同程度地下降.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是实现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980—2005年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姜丽霞;李帅;纪仰慧;朱海霞;闫平;王萍;王晨轶;韩俊杰
    2009, 20(01):  91-97 . 
    摘要 ( 2169 )   PDF (671KB) ( 876 )  
    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 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均呈减小趋势,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存在干旱化趋向,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区表层土壤处于比较湿润阶段,之后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发生了偏干现象;研究期间,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每6 a一个周期,期间小幅波动,1992年开始明显上升;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较大,存在一个4~5 a的波动周期;研究区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
    宋同清1,2;彭晚霞1,2,3;曾馥平1,2;欧阳资文1,2,3;吴海勇1,2,4
    2009, 20(01):  98-104 . 
    摘要 ( 2379 )   PDF (631KB) ( 1065 )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段研究了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坡地和洼地旱季表层土壤水分(0~5 cm和5~10 cm)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旱季表层土壤水分仍然较高,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坡地和洼地0~5 cm和5~1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符合指数模型,同一立地条件下两土层土壤含水量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相同土层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差异明显;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相关性中等且连续性好,具有明显的斑块分布格局,其Moran I值的变化相对缓慢;洼地土壤水分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但变程很短,其Moran I值的波动较大,斑块比较破碎.地形、微地貌、降雨、人为干扰特别是植被是保护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东部沙地-湿地镶嵌景观的影响
    李兴华1,2;韩芳1;张存厚1;娜日苏1;刘朋涛1
    2009, 20(01):  105-112 . 
    摘要 ( 2050 )   PDF (769KB) ( 867 )  
    利用小波分析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1961—2005年内蒙古中东部沙地-湿地镶嵌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5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呈直线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32 ℃·(10 a)-1,年降水量变化呈现30 a的长周期和15 a的短周期,年均风速呈下降趋势,10 a的风速减小率为0.26 m·s-1;研究区东南部存在一个气候变化恒定区域,由此恒定区向西北进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向东逐步进入科尔沁沙地腹地;2010年以前,研究区仍将维持气温升高、降水偏少、风速减小的趋势;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围湿地的总面积呈逐年缩小趋势,随着沙地内部植被的退化,流动沙地不断扩大、湿地萎缩、湖泊干涸,而相应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则明显减少.
    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的生态敏感性
    刘耀龙;王军;许世远;谢翠娜;陈晶晶;叶明武
    2009, 20(01):  113-120 . 
    摘要 ( 1907 )   PDF (1050KB) ( 963 )  
    基于GIS空间分析、栅格运算与叠加及RS图像地物提取方法,针对黄河靖南峡-黑山峡河段存在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生态问题,开展了单因子生态问题敏感性和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中、高度生态敏感区几乎覆盖研究区整个流域,包括景泰县五佛乡、靖远县北湾镇以北和乌兰镇、糜滩乡、东湾镇、三滩乡及平川区的陡城到红柳滩一带;针对高、中和轻度敏感性区域,相应地将研究区规划为禁止开发建设区、中度开发建设区和深度开发建设区.在区域水电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积极保护措施,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径流输沙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
    张晓明1;曹文洪1;余新晓2;张满良3;王向东1;朱毕生1
    2009, 20(01):  121-127 . 
    摘要 ( 2220 )   PDF (829KB) ( 836 )  
    基于动力水文过程测定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测度方法,对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的甘肃天水罗玉沟流域1986—2004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1995—2004年的输沙量比1986—1994年减少约63.0%,且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多,其减沙效应明显;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具有季节性特征,相对于1986—1994年而言,研究区1995—2004年的减沙效应主要集中在5—10月,且月降水越多,后期的月均输沙量较前期减少得越多.降雨和洪峰流量频率分析表明,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罗玉沟流域1995—2004年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1986—1994年.
    根区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幼苗水流阻力的影响
    杨启良;张富仓
    2009, 20(01):  128-134 . 
    摘要 ( 2332 )   PDF (471KB) ( 743 )  
    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根区不同灌溉方式(交替滴灌ADI、固定滴灌FDI和常规滴灌CDI)和灌水量对苹果幼苗及各组成部分水流阻力、气孔导度和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苹果幼苗水流阻力(R)的影响显著; 在相同的根区灌溉方式下,苹果幼苗根系阻力(Rr)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增大,冠层阻力(Rs)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减小.在相同灌水量下,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均提高了苹果幼苗叶片和叶柄阻力(Rl+p),降低了幼苗全株阻力(Rt)、RrRs以及侧枝和主杆阻力(Rlb+mr).在20 mm和30 mm灌水定额下,交替滴灌的Rl+p分别比常规滴灌高1.06%和0.63%.在平均节水达33%的前提下,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的平均Rl+p分别比常规滴灌高19.65%和24.34%,但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的平均Rlb+mr分别降低了4.83%和14.97%.交替滴灌和固定滴灌等局部根区不同灌溉方式通过有效减小苹果气孔导度和叶面积,提高了Rl+p,从而减少了叶片的蒸腾失水,提高了苹果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通过降低RrRlb+mr提高了苹果幼苗调控水分的能力和抗干旱能力.
    春玉米不同产量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特征与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特点
    侯玉虹1;陈传永2;郭志强1;侯立白1;张宾3;赵明2
    2009, 20(01):  135-142 . 
    摘要 ( 2317 )   PDF (630KB) ( 787 )  
    利用吉林桦甸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结果,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对春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特征及不同产量水平下的生态因子资源量的分配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对生长天数、相对有效积温、相对日照时数和相对降雨量为自变量的相对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均符合有理方程:y=(a+bx)/(1+cx+dx2);产量(y)与吐丝前后生长天数比值(x1)、吐丝前后有效积温比值(x2)、吐丝前后降雨量比值(x3)以及吐丝前后日照时数比值(x4)的回归方程为y=5465.19+17810.64x1-23236.14x2+4093.41x3+6287.37x4(R2=0.8187,P<0.01),各生态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按照偏回归系数绝对值排序为x1>x2>x3>x4;超高产(15499.86 kg·hm-2)生态因子资源量在吐丝前与吐丝后的比值分别为:生长天数1.43、有效积温1.41、降雨量1.44、日照时数1.40.在东北地区,适期早播,在延长总生长天数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吐丝前的生长天数、降雨量以及日照时数均能提高产量,当生长天数、有效积温、降雨量以及日照时数在吐丝前与吐丝后的分配比值均约为1.4时,可获得高产、超高产.
    稻鸭共作系统的稻田氮素渗漏和径流特征
    余翔1,2;王强盛1;王绍华1;刘正辉1;王夏雯1,2;丁艳锋1
    2009, 20(01):  143-148 . 
    摘要 ( 2199 )   PDF (886KB) ( 773 )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稻鸭共作(MRD)、常规栽培(MR)和淹灌单作(CK)3种稻作方式的稻田氮素渗漏和径流特征.结果表明:与MR处理相比,稻鸭共作系统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尤其是NO3--N浓度显著减少,与CK处理相比,稻鸭共作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有增加趋势;MRD处理在施肥7~9 d后,田面水中的NH4+-N和NO3--N浓度高于MR处理,由于MRD处理不用搁田且田埂较高,田间排水量显著减少,氮素径流损失反而显著少于MR处理;与MR处理相比,MRD处理增加了鸭粪的氮素投入,减少了氮素渗漏和径流损失,减少了化学氮肥用量,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吸氮量;MRD系统的氮素输入总量和氮素输出总量均减少,且减少量基本相等.
    温度对棉纤维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周青1,2;王友华1;许乃银1;张传喜1;周治国1;陈兵林1
    2009, 20(01):  149-156 . 
    摘要 ( 2003 )   PDF (673KB) ( 681 )  
    以棉纤维比强度高的科棉1号和中等强度的美棉33B 2个基因型棉花品种为材料,于2005年在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徐州(黄河流域黄淮棉区)设置不同播期(4月25日和5月25日)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下棉纤维发育过程中蔗糖酶、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棉纤维伸长发育期,蔗糖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较高;纤维加厚发育期,蔗糖合成酶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上升速度快、活性高,蔗糖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下降速度快.纤维伸长期,蔗糖酶活性升高对纤维的伸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纤维加厚发育期,提高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及加快蔗糖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下降速度有利于提高纤维比强度.科棉1号前期蔗糖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中后期蔗糖合成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均较美棉33B高.在本试验条件下,23.3 ℃是高强纤维形成的适宜温度,23.3 ℃~25.5 ℃是纤维长度形成的适宜温度.
    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生长的影响
    李孝刚1,2;刘标2;刘蔸蔸1;韩正敏1;周可新2;郑央萍2
    2009, 20(01):  157-162 . 
    摘要 ( 2109 )   PDF (454KB) ( 1198 )  
    转基因抗虫棉的抗病性下降已成为制约我国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转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棉花对照为材料,研究转基因抗虫棉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及糖类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亲本非转基因棉相比,2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抗性下降,转基因抗虫棉的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与亲本常规棉中23相比,转基因双价抗虫棉中41根系分泌物中多了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并且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的含量显著升高.泗棉三号与单价抗虫棉GK12的根系分泌物中虽然含有相同的氨基酸组分,但GK12的根系分泌物中酪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的含量显著下降.中41根系分泌物中检测出4种糖类,而中23中仅检测出葡萄糖.抗虫棉GK12和泗棉三号根系分泌物中都检测出4种糖类,但其含量差异明显.
    哈尔滨市生态系统供需水平和发展能力动态
    蔡春苗1,2;尚金城3
    2009, 20(01):  163-169 . 
    摘要 ( 1987 )   PDF (574KB) ( 817 )  
    衡量城市生态系统供需水平及定量测度其发展能力是确保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和修正的城市生态承载力模型,对1998—2005年哈尔滨市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及其供给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综合量度了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状况,并对哈尔滨城市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哈尔滨市生态系统的需求大于供给,虽然研究区的生态赤字呈减小趋势,年降幅为2.45%,但生态系统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与发展能力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后者的升幅远大于前者,说明研究区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以消耗生态资源为基础的,城市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应从社会、经济等方面采取措施来调和生态系统供需矛盾,以实现哈尔滨市的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西部生态支撑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
    王明全1,2;王金达1;刘景双1;顾康康1,2
    2009, 20(01):  170-176 . 
    摘要 ( 1977 )   PDF (527KB) ( 1496 )  
    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和剪刀差方法,对1986—2004年间吉林省西部生态支撑能力[F(x)]和社会经济[F(y)]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吉林省西部F(x)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而F(y)总体呈指数形式增长;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F(x)和F(y)具有明显的脆弱性;F(x)和F(y)的剪刀差α从1986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0.28°,后又上升至2004年的12.30°;1995—2004年间,吉林省西部由以损害F(x)促进F(y)发展的状态正逐渐向两者协调发展状态过渡,F(x)和F(y)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或濒临失调衰退类型转变为勉强或初级协调类型,但这种刚发展起来的初级协调状态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1995年后,α增长较快且协调度C波动强烈F(x)和F(y)冲突较强烈,研究区处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多发期;相比单一的协调发展模型,与剪刀差方法结合可从发展状态和演变速率2个角度来表征F(x)和F(y)的相互作用,它既能反映两者发展的均衡程度又能反映两者的冲突强度,可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探讨生态支撑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东海水螅水母环境适应与生态类群
    徐兆礼
    2009, 20(01):  177-184 . 
    摘要 ( 1991 )   PDF (768KB) ( 937 )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 N、118°30′—128°00′ 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依据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采用曲线拟合构造了数学模型,并结合地理分布分析对东海水螅水母最适温度、最适盐度和生态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水螅水母适温环境多样,最适温度低于20 ℃的有15种,在20 ℃~22.5 ℃之间的有8种,在22.5 ℃~25 ℃之间的有12种,超过25 ℃的有17种;大多数物种(32种)最适盐度为32~34,大于34的有13种,在30~32之间的有6种,低于30的仅出现2种.水螅水母大多数物种生存的盐度区间较窄,它们的数量和分布范围有限.嵊山秀氏水母等2种属暖温带近海种,八囊摇篮水母等13种属暖温带外海种,宽外肋水母等8种属亚热带近海种,半口壮丽水母等5种具有热带大洋种特征,四叶小舌水母等25种属亚热带外海种.东海水螅水母的许多物种可作为东海水团重要的指示种.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姜宏波1,2;田相利1;董双林1;包杰1,2
    2009, 20(01):  185-189 . 
    摘要 ( 2383 )   PDF (488KB) ( 997 )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10、15、20、25 ℃)和光照强度(20、60、100、140、180 μE·m-2·s-1)对鼠尾藻生长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强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鼠尾藻生长均具有极显著影响.鼠尾藻在15 ℃和20 ℃下生长速率较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达到最大生长速率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有上升趋势.在10 ℃和15 ℃下,较高的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而在20 ℃和25 ℃下,其生长速率总体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叶绿素a、墨角藻黄素的含量影响极显著,其中光照强度的影响大于温度.总体上,叶绿素a和墨角藻黄素的含量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显著下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鼠尾藻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而温度对碳水化合物含量影响不显著.鼠尾藻蛋白质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在10 ℃和15 ℃下含量较高,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可改变鼠尾藻的藻体成分含量,这种改变可能是鼠尾藻为了适应环境因子改变而做出的积极的生理调节,对其生长和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利用微卫星标记研究鸭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肖天放1,2;柯柳玉1;张力1;江宵兵2
    2009, 20(01):  190-196 . 
    摘要 ( 2321 )   PDF (369KB) ( 1206 )  
    利用32个微卫星标记研究了5个福建省地方鸭品种(金定鸭、连城白鸭、莆田黑鸭、山麻鸭和番鸭)和2个对照品种(北京鸭和卡基康贝尔鸭)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结果表明:32个微卫星标记在7个鸭品种中检测到37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有11.719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22,有效等位基因数在5.141~6961,基因杂合度变化范围在0.512~0.700,杂合度较高;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和DA遗传距离,采用UPGMA方法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将金定鸭、莆田黑鸭、连城白鸭、山麻鸭和卡基康贝尔鸭聚为一类,而北京鸭和番鸭各自聚为一类.所得聚类图与种群的真实关系较为符合.
    综合评述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姜勇
    2009, 20(01):  197-204 . 
    摘要 ( 2196 )   PDF (752KB) ( 1656 )  
    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受制于森林中地下部分土壤环境条件和地上部分凋落物周转、穿透雨性质以及林火等重要生态过程.文中重点对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微量元素循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评述.文献资料显示,在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和穿透雨是保证林木微量元素营养供应和平衡的重要来源,而火烧、环境污染和施肥等也会对一些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凋落物分解的调控机理、全球变化及环境污染对微量元素循环过程的影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微量元素平衡等应是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微量元素循环研究的重点.
    碳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及其对环境中污染物迁移归趋的影响
    徐磊;段林;陈威
    2009, 20(01):  205-212 . 
    摘要 ( 2236 )   PDF (749KB) ( 1538 )  
    碳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工程碳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将不可避免地造成这些材料向环境中的释放,可能带来环境和生态风险.一方面,碳纳米材料本身具有环境毒性,另一方面碳纳米材料对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因此会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目前,对碳纳米材料生态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纳米材料对生物体可能的毒性,而对其自身环境行为以及影响污染物迁移归趋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简要概述了碳纳米材料的来源、暴露途径、环境行为以及对污染物迁移归趋的影响,阐述了这些研究对于评估碳纳米材料的环境和生态风险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研究简报
    低温胁迫下嫁接对黄瓜叶片SOD和CAT基因表达与活性变化的影响
    高俊杰1,2;秦爱国1;于贤昌1
    2009, 20(01):  213-217 . 
    摘要 ( 2562 )   PDF (558KB) ( 1177 )  
    研究了低温胁迫下嫁接和自根黄瓜叶片Mn-SOD、Cu/Zn-SOD和CAT mRNA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变化及其与抗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嫁接与自根黄瓜叶片Cu/Zn-SOD、Mn-SOD mRNA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分别与其Cu/Zn-SOD、Mn-SOD活性变化相吻合,而CAT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与其CAT活性变化并不一致;嫁接黄瓜叶片Cu/Zn-SOD和Mn-SOD mRNA相对表达量及SOD、Cu/Zn-SOD和Mn-SOD活性均高于自根黄瓜,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均低于自根黄瓜,嫁接黄瓜较高的SOD基因表达量调控的较高SOD活性是其抗冷性强于自根黄瓜的主要因素;嫁接黄瓜的功能叶CAT mRNA相对表达量略高于自根黄瓜,而幼叶CA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后者,但两者CAT活性差异不大,说明低温胁迫对嫁接黄瓜叶片CAT mRNA相对表达量及CAT活性的影响不大.
    汞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荆延德1,2;何振立2,3;杨肖娥2
    2009, 20(01):  218-222 . 
    摘要 ( 2015 )   PDF (204KB) ( 848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水稻土中不同汞处理的微生物学和酶学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收获后,除部分土壤的呼吸强度和代谢商随汞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外,不同浓度汞处理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呼吸强度、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均表现为在低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升高,而在高浓度汞处理(≥2 mg Hg·kg-1)时则下降.土壤微生物商是对汞处理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学指标.黄红壤不同浓度汞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大于小粉土.对重金属生态剂量ED50进行分析表明,汞对小粉土脲酶活性和黄红壤磷酸酶活性的生态毒性均较强.
    虾池常见微藻种群温度、盐度和氮、磷含量生态位
    梁伟峰1,2;陈素文1;李卓佳1;曹煜成1;杨莺莺1
    2009, 20(01):  223-227 . 
    摘要 ( 2284 )   PDF (253KB) ( 733 )  
    就温度、盐度、氮磷含量设计试验,对4种虾池常见微藻种群新月菱形藻、啮蚀隐藻、微绿球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啮蚀隐藻在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分别达0.980和0.988,新月菱形藻在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达0.990,蛋白核小球藻在各资源的生态位宽度值均最小,平均只有0.926;啮蚀隐藻与蛋白核小球藻在温度和盐度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小,分别为0.809和0.702,啮蚀隐藻与新月菱形藻在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最小,只有0.829,蛋白核小球藻与微绿球藻在温度、盐度和氮、磷含量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值均最大,分别为0.986、0.974和0.989.表明在养殖水环境调控过程中,啮蚀隐藻适宜与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或蛋白核小球藻共同培育,而蛋白核小球藻和微绿球藻对资源的竞争性明显,不适合同时引入同一池塘进行培育.
    微囊藻毒素与饮用水消毒副产物复合诱导草鱼淋巴细胞凋亡
    倪婉敏1;张杭君1,2;张建英1;姚超英3
    2009, 20(01):  228-232 . 
    摘要 ( 1979 )   PDF (435KB) ( 863 )  
    针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与微囊藻毒素的低剂量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离体细胞培养诱导方法,以草鱼淋巴细胞为暴露受体,研究了MCLR、MCRR两种微囊藻毒素和CHClBr2、CHCl2Br两种消毒副产物的单独与联合毒效应.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在试验浓度下暴露2 h即能使草鱼淋巴细胞发生凋亡,且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1 nmol·L-1MCLR、MCRR分别和1~100 nmol·L-1的CHCl2Br、CHClBr2的联合作用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并且均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草鱼淋巴细胞凋亡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指标来评价微囊藻毒素及消毒副产物复合污染引起的细胞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