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20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09-07-20
    研究报告
    温度、水分和森林演替对中亚热带丘陵红壤氮素矿化影响的模拟实验
    陈伏生;余焜;甘露;刘义;胡小飞;葛刚
    2009, 20(07):  1529-1535 . 
    摘要 ( 2212 )   PDF (449KB) ( 1027 )  
    研究了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及其交互作用对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区森林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氨化速率影响显著,其中12 ℃<24℃<36 ℃,灌丛林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低于常绿阔叶林(P<0.05);而水分的影响不显著.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硝化速率有显著影响,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及饱和含水量,且马尾松林高于灌丛林(P<0.05);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温度、水分和演替阶段对土壤氮净矿化速率的影响均显著,其中12 ℃<24 ℃<36 ℃,土壤半饱和含水量高于自然含水量和饱和含水量,灌丛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P<0.05).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土壤氨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温度过高则抑制土壤硝化速率;土壤含水量适中有利于土壤氮素矿化过程;顺行演替将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且抑制过强的硝化作用.
    亚热带地区阔叶林与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比较
    王清奎1,2;范冰2;徐广标2
    2009, 20(07):  1536-1642 . 
    摘要 ( 1932 )   PDF (456KB) ( 800 )  
    通过对亚热带3个地区地带性阔叶林和杉木林土壤活性有机质的比较,分析森林类型变化及杉木连栽对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带性阔叶林转变为杉木林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下降27.8%~52.1%、腐殖酸碳下降32.2%~52.8%、胡敏酸下降36.4%~59.0%、富里酸下降29.7%~50.0%;杉木连栽也使土壤总有机碳和腐殖质含量下降.森林类型改变和杉木连栽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更明显.杉木林取代阔叶林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61.8%、38.2%、43.3%和69.0%;与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34.7%、29.3%、30.4%、18.4%.经相关性分析,除冷水浸提有机氮外,土壤活性有机质与养分含量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亚热带稻田弃耕湿地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彭亿1,2;李裕元1;李忠武2;叶芳毅2;潘春翔1;谢小立1
    2009, 20(07):  1543-1550 . 
    摘要 ( 2216 )   PDF (540KB) ( 821 )  
    采用冗余分析法对弃耕一年稻田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与土壤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条件、有效钾、有效磷和pH是影响物种分布的最主要土壤因子.试验区的主要植物物种可以划分为3个物种组:丁香蓼-水竹叶物种组(组1)、牛鞭草-圆叶节节菜-稻槎菜物种组(组2)和小白酒草-辣蓼-双穗雀稗物种组(组3).其中,组1主要分布于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的区域;组2主要分布于阶段性淹水区域;组3主要分布于排水区域,且与土壤有效磷和pH呈正相关.物种多样性与土壤pH、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均匀度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基于表型参数及SRAP标记的广东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
    沈程文1,2;宁正祥1;黄建安2;陈栋3;李家贤3
    2009, 20(07):  1551-1558 . 
    摘要 ( 2145 )   PDF (494KB) ( 852 )  
    采用表型鉴定与SRAP分子标记,对25份广东茶树种质和5份对照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利用Pearson相关和Farthest neighbor方法对其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2.15%,其中茸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2.41%;芽叶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为18.52%.经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30份样本可分为4组:第1组有17个品种,第2组有10个品种,第3组为云南大叶种和凌云白毛茶2个对照品种,第4组仅海南大叶种1个对照品种.利用21对SRAP引物对茶树基因组DNA进行研究,共扩增出127条带,其中114条为多态性带,占88.67%;平均每个引物组合的谱带数和多态性带数分别为6.05条和5.43条.当遗传距离为0.39 cm时,茶树种质可分成A、B、C 3类,其中A类占83.33%;当遗传距离为0.31 cm时,又可将A群划分为Ⅰ、Ⅱ、Ⅲ3个亚群,其中第Ⅰ亚群包括13个品种,第Ⅱ亚群包括2个品种,第Ⅲ亚群包括10个品种.依据SRAP标记的聚类与表型性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土地恢复面临的挑战
    赵学勇1;张春民2;左小安1;黄刚1;黄迎新1;罗亚勇1;王少昆1;曲浩1
    2009, 20(07):  1559-1564 . 
    摘要 ( 2451 )   PDF (470KB) ( 823 )  
    对科尔沁沙地近50年来沙漠化土地面积、水资源可利用性、土地利用与草地植物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在经历了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之后,80年代后期发生了逆转.在过去的50年中,西辽河径流量持续减小,1999年在西辽河中游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段断流;近20年来,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西湖水位下降近10 m, 2001年干涸.科尔沁沙地草场的地上生物量由1937年的520 g·m-2下降到2005年的197 g·m-2.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即基于灌溉的沙漠化治理规模的扩大和灌溉农田面积的增加,导致用水量增加.这也是科尔沁沙地实现土地沙漠化持续逆转面临的严峻挑战.
    小流域土层厚度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
    陈佳;史志华;李璐;罗璇
    2009, 20(07):  1565-1570 . 
    摘要 ( 2042 )   PDF (346KB) ( 962 )  
    以丹江口库区五龙池小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定点观测,探讨了土层厚度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立即升高,随后逐渐降低,空间异质性则相反.不同土层厚度剖面含水量差异显著.其中,0~20 cm厚度的土壤剖面含水量较低,与降雨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季节变异大;中等厚度(20~40 cm)的土壤水分受降雨特征影响,剖面含水量居中,季节变异中等;较大厚度(>40 cm)的土壤的剖面含水量较高,季节变异小.土壤水分的剖面格局是降雨、蒸发蒸腾和渗漏综合作用的结果,半湿润期呈增长型,湿润期呈波动型,干旱期包括增长型和波动型.土壤剖面含水量与土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630~0.855.土层厚度与表层(0~15 cm)土壤水分相关不显著,但与中下层(20~55 cm)土壤水分显著相关.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 基于137Cs示踪的定量评价
    汪亚峰1;傅伯杰1;陈利顶1;吕一河1;罗春燕2
    2009, 20(07):  1571-1576 . 
    摘要 ( 1988 )   PDF (542KB) ( 720 )  
    基于137Cs示踪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羊圈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流域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减弱;1980—2006年间,研究区坡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从94.9 hm2下降到0.2 hm2,乔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51.1 hm2,灌木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9.2 hm2,果园林地面积由0增加到18.0 hm2,荒草地面积趋于稳定,由76.9 hm2增加到80.1 hm2.研究期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坡耕地>灌木林地>果园林地>荒草地>乔木林地;1980、1984、1996和2006年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分别为6408.9、5362.4、4903.9和3641.4 t·km-2·a-1,侵蚀程度由强度变为中度.土壤侵蚀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区的水保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
    基于RUSLE的环杭州湾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关键敏感因子识别
    李铖1;李俊祥1,2,3;朱飞鸽1;曹璐1;陈朱1;吴彤4;吴明5;孙海菁5
    2009, 20(07):  1577-1585 . 
    摘要 ( 2124 )   PDF (1511KB) ( 832 )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以及GIS和RS技术,以环杭州湾地区为例,分别计算了影响土壤侵蚀敏感性的降雨侵蚀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植被与经营管理因子以及坡长与坡度因子,综合评价了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降雨、土壤质地、坡度和高程4个自然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并用叠加排序法对给定敏感区的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环杭州湾地区的土壤侵蚀以不敏感和轻度敏感为主;不同影响因子在不同变化范围内,各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的面积百分比不同,土壤侵蚀敏感性随降雨量、坡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在海拔200~500 m,高敏感等级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的面积百分比最大.叠加排序方法是识别给定敏感区关键影响因子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理解土壤侵蚀形成的机制.
    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水分及其岩溶效应
    邓艳1;覃星铭1,2;蒋忠诚1;罗为群1;祁晓凡1,3
    2009, 20(07):  1586-1590 . 
    摘要 ( 1845 )   PDF (569KB) ( 740 )  
    对广西弄拉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森林和灌丛的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等物理性质以及土壤CO2、土壤水和泉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和灌丛环境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显著性差异,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固定CO2浓度和土壤CO2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森林土壤水中游离CO2浓度为0,灌丛为5.33×103 mg·m-3.土壤水和泉水中pH、Ca2+、Mg2+ 、Cl-浓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其K+、Na、HCO3-浓度和有机碳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经过雨水的淋溶,土壤层各离子浓度均大幅度增加,其溶蚀能力大大增强.森林环境下的岩溶作用稳定但强度大,灌丛环境下的岩溶作用活跃但强度小.
    DNDC模型在农田氮素渗漏淋失估算中的应用
    李虎;王立刚;邱建军
    2009, 20(07):  1591-1596 . 
    摘要 ( 2101 )   PDF (690KB) ( 1186 )  
    采用田间原装渗漏计测定了山东省济南市典型种植模式下,2008年冬小麦整个生长季水分和 氮素淋失量,并利用该数据对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on)模型进行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对该地区农田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的精度总体上可以接受,但对氮素淋失量的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冬小麦整个生长季的氮素淋失量模拟值(18.35 kg N·hm-2)比实测值(14.89 kg N·hm-2)高3.46 kg N·hm-2,相对偏差在20%左右,模型参数尚需作进一步调整.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农田氮素淋失更易受到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影响.DNDC模型在该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章家恩;高爱霞;徐华勤;罗明珠
    2009, 20(07):  1597-1602 . 
    摘要 ( 2439 )   PDF (205KB) ( 1355 )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和花生根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和花生根区的土壤细菌数量;间作花生根区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单作无显著差异;间作玉米根区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单作明显提高;间作作物根区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代谢活性比单作有所改善.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程度提高了整个间作系统根区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及EC值,其中,间作玉米根区土壤养分的增加更为明显,说明玉米/花生间作可以较明显地改善两种作物根区的微生物和养分状况,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会促进作物地上部的生长.
    上海居住区植物多样性的均质化
    宋坤;秦俊;高凯;胡永红
    2009, 20(07):  1603-1607 . 
    摘要 ( 1988 )   PDF (437KB) ( 782 )  
    居住区植被是我国城市植被的重要组成体,其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将影响城市植被的多样性.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市郊和郊县居住区的植被调查,比较了城乡梯度上居住区绿化观赏植物、杂草和自生逃逸植物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结果表明:城乡梯度上,绿化观赏植物和杂草的丰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市郊自生逃逸植物的丰富度最高;不同城乡梯度居住区中,绿化观赏植物、杂草和自生逃逸植物的物种组成相似,其中40%~50%的物种为共有种.上海城镇居住区植物均质化的主要原因是几近雷同的居住区建造风格和绿化形式,制约了绿化植物的使用和异质生境的营造.
    长治市区域生态经济弹性
    王书玉;杨新梅;史春芬
    2009, 20(07):  1608-1612 . 
    摘要 ( 2075 )   PDF (187KB) ( 941 )  
    基于弹性理论,提出了生态经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2001—2006年间山西省长治市区域系统的生态经济弹性.结果表明:长治市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8.6569×106 hm2增加至2006年的19.8190×106 hm2,能源生态足迹占区域总生态足迹的1/2以上,区域系统生态足迹增长的速度逐渐下降,并低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该区生态经济弹性系数从2002年的0.80减至2006年的0.10,相对于经济增长,该区域系统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下降.为实现长治市区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生活消费方式、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降低生态足迹增长速度、增强区域生态经济弹性等对策.
    西双版纳橡胶抗寒种质资源的生态问题和流失风险
    陈燕萍1,2;吴兆录1
    2009, 20(07):  1613-1616 . 
    摘要 ( 1982 )   PDF (272KB) ( 842 )  
    基于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 系统分析了西双版纳培育使用高抗寒、高产橡胶品种的生态问题和种质资源流失.结果表明:胶农以建立橡胶苗圃和经营橡胶种植地的循环模式发展橡胶产业;滥用高抗寒、高产品种使橡胶种植扩张到海拔1300 m的高地,导致了天然森林及物种遭到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区域性干旱、病虫害爆发、人象冲突;西双版纳橡胶高抗寒、高产种质资源及其知识产权正在无控制的向境外流出,潜在的生态风险和经济风险更大.天然橡胶产业部门和政府机构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橡胶种质资源,减少生态风险.
    山地景观垂直分异研究进展
    孙然好1;陈利顶1;张百平2;傅伯杰1
    2009, 20(07):  1617-1624 . 
    摘要 ( 1892 )   PDF (766KB) ( 1114 )  
    山地景观的垂直梯度大约是水平梯度的1000倍,仅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很难反映垂直梯度上的规律性.山地垂直带是表征景观垂直分异的经典地学模型,在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表达模式的离散性、垂直带界线的不准确性等限制了其在准确描述局域尺度景观格局、解释生态过程方面的作用.本文总结了有关山地垂直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方位的、连续的“山地景观信息图谱”,同时论述了构建山地景观信息图谱的思路、进展和展望,对于准确描述山地景观格局并解释特定的生态过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望促进山地生态学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叶螨及两种替代食物对尼氏真绥螨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郑雪1,2;金道超1,2
    2009, 20(07):  1625-1629 . 
    摘要 ( 1766 )   PDF (229KB) ( 745 )  
    在温度25 ℃、相对湿度80%条件下,以油茶花粉、二斑叶螨和腐食酪螨3种食物饲喂尼氏真绥螨,研究不同食物对尼氏真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尼氏真绥螨虽能取食腐食酪螨的卵,但因摄食量不足导致不能完成正常发育;而取食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能正常完成发育,并进行繁殖.取食油茶花粉的尼氏真绥螨全世代发育历期、雌螨寿命、产卵历期、平均每雌总产卵量分别为6.18 d、24.97 d、16.72 d和23.03粒,取食二斑叶螨的尼氏真绥螨分别为5.67 d、25.72 d、18.17 d和25.38粒;以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发育快,寿命和产卵历期长,平均每雌产卵量高.以油茶花粉和二斑叶螨为食的尼氏真绥螨实验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油茶花粉饲养的种群趋势指数最高(I=14.28),以二斑叶螨饲养的种群加倍时间最短(t=3.5201 d).
    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
    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
    2009, 20(07):  1630-1634 . 
    摘要 ( 1993 )   PDF (133KB) ( 941 )  
    对我国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存在几方面问题:生态学科和生态学新专业快速发展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泛与专、深与浅”之间的矛盾、生态学教学的“软”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硬”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现实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思路与对策:制定生态学专业相关的发展建设规划,适度调整招生规模;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从课堂到田间”、“从软到硬”的转变;发展与推行参与性、互动式、研究型和创新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加大生态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生态学“T”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针对生态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以就业为导向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气候暖化对解冻期不同纬度兴安落叶松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傅民杰1,2;王传宽1;王颖1;刘实1;丁爽1
    2009, 20(07):  1635-1642 . 
    摘要 ( 2297 )   PDF (899KB) ( 724 )  
    春季解冻期北方森林土壤释放出大量的N2O,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将分布于塔河(52°31′ N)、松岭(50°43′ N)、孙吴(49°13′ N)和带岭(47°05′ N)4个纬度上林分状况相似的兴安落叶松林样地(包括幼树、地被物和A、B层土壤)移置至其自然分布区南缘,模拟气候暖化,分析春季解冻期土壤N2O通量的时间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N2O释放高峰均出现在解冻中后期.带岭、孙吴、松岭和塔河样地土壤解冻期的土壤N2O平均通量分别为(66.5±9.3)、(54.3±5.6)、(44.3±5.3)和(33.5±3.7) μg·m-2·h-1;土壤N2O通量与5 cm土壤温度和0~1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不显著.解冻期4个处理的土壤N2O释放差异显著,其平均通量和累积释放量均随纬度升高而下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纬度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引起的.
    不同地理种源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比较
    周蒙1,2;刘文耀1,3;马文章1,2;赵相健1,2
    2009, 20(07):  1643-1649 . 
    摘要 ( 2160 )   PDF (375KB) ( 981 )  
    采用交互移植法,对移栽在6种不同生境中的5个不同种源紫茎泽兰幼苗的存活率、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产种量和种子萌发率进行了为期1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紫茎泽兰的幼苗生长和繁殖特性对样地环境条件变化均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试验样地因素对幼苗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和产种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随着样地纬度和海拔的升高,各种源的幼苗株高、分枝数量、单株生物量、每株花序数量和单株产种量均呈下降趋势,且各样地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种源因素对幼苗株高、分枝数、生物量、单株花序数和产种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除单株产种量外,种源与试验样地的交互作用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各样地内,当地种源幼苗的存活率、生长能力和繁殖能力均未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说明紫茎泽兰在我国西南地区入侵成功主要依靠其较高的表型可塑性,而局域适应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氧化氮对樟树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陈卓梅1,2;陈英旭1;杜国坚2
    2009, 20(07):  1650-1656 . 
    摘要 ( 2015 )   PDF (648KB) ( 817 )  
    采用开顶式人工熏气装置,对1年生樟树幼苗进行了为期2个月不同体积分数NO2(0.1、0.5和4.0 μl·L-1)熏气试验,研究其对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5和0.1 μl·L-1 NO2处理促进了樟树幼苗生长,而4.0 μl·L-1 NO2处理则抑制其生长.各处理樟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在光合日进程中,0.5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Pn提高,最大值达8.542 μmol CO2·m-2s-1,4.0 μl·L-1NO2处理的大多数时段使Pn降低,而0.1 μl·L-1 NO2处理对Pn的影响则依时段而不同;0.5和4.0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0.1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降低了G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熏气处理中、后期,0.5μl·L-1 NO2处理叶片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熏气处理前期,0.5和4.0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显著下降;在熏气处理后期,4.0 μl·L-1 NO2处理的叶片Fv/Fm仍显著低于对照.
    植被覆盖对科尔沁沙地土壤生物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赵哈林1;郭轶瑞1;周瑞莲2;赵学勇1
    2009, 20(07):  1657-1663 . 
    摘要 ( 1942 )   PDF (251KB) ( 706 )  
    为了解不同植被覆盖对沙地土壤生物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的影响,于2006年调查了科尔沁沙地冷蒿、小红柳、杨树和樟子松等植被封育区土壤生物结皮及结皮下0~5 cm土壤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封育保护和植被建设,科尔沁沙地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下流动沙地大部分被生物结皮所覆盖,其结皮覆盖度可达60%~80%,厚度1~2 cm;在调查的几种植被中,小红柳植被区的土壤结皮厚度、硬度、粘粉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最高,其次是樟子松林地,杨树林地和冷蒿植被区相对较差;几种植被区的苔藓结皮的结皮厚度、硬度、粘粉粒、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优于地衣结皮;与流动沙地相比,结皮下0~5 cm土壤的理化特性有明显改善,改善程度苔藓结皮强于地衣结皮,小红柳和樟子松植被区强于杨树林地和冷蒿群丛;土壤结皮及结皮下表土理化特性的变化既受植被覆盖类型的影响,也受制于土壤结皮的发育.由于枝叶繁茂的中、高植被有利于降风滞尘和产生较多的凋落物,因而更能促进沙地结皮发育和土壤改良,而苔藓结皮较地衣结皮更有利于其下层土壤理化特性的改善.
    太湖地区长期施肥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李洁静1;潘根兴1;张旭辉1;费庆华2;李志鹏1;周萍1;郑聚锋3;邱多生4
    2009, 20(07):  1664-1670 . 
    摘要 ( 2336 )   PDF (324KB) ( 1008 )  
    以太湖地区水稻-油菜轮作系统长期施肥处理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作物产量、凋落物固碳和农田CO2排放等实测资料,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入和管理投入等调查资料,估算了该系统的年碳平衡和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年碳汇量在0.9~7.5 t C·hm-2·a-1,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净碳汇量是单施化肥的3倍.系统物质投入的碳成本在0.37~1.13 t C·hm-2·a-1,人工管理的碳成本在1.69~1.83 t C·hm-2·a-1,年度经济收益在5.8×103~16.5×103 CNY·hm-2·a-1,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经济效益是单施化肥下的1.1倍.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单位碳汇的边际成本为217.1 CNY·t-1 C,与欧盟碳交易市场的碳价格每吨20欧元相近.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生态系统不仅生产力较高,而且表现出更高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
    两种配比的控释肥对杭白菊养分吸收和生长效应的影响
    祝丽香1;王建华1;孙印石1;李玉鹏2;孙礼文3;张春玲4
    2009, 20(07):  1671-1677 . 
    摘要 ( 1828 )   PDF (484KB) ( 586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两种不同配比的控释复合肥CRFA(4%树脂包膜,N∶P2O5∶K2O为14∶14∶14)和CRFB(4%树脂包膜,N∶P2O5∶K2O为20∶8∶10)及普通复合肥CCF(N∶P2O5∶K2O为15∶15∶15)对杭白菊营养吸收和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复合肥CCF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CF)和CCF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CF)施入土壤后30 d,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163.29和145.26 mg·kg-1、180.39和163.13 mg·kg-1、300.08 和213.15 mg·kg-1,而后迅速下降.控释复合肥养分释放较慢,其土壤碱解氮含量在施肥后缓慢升高,在施肥后60 d达到高峰,此时CRFA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RFA)、CRFB1(每盆6 g氮素用量的CRFB)、CRFA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RFA)、CRFB2(每盆3 g氮素用量的CRFB)分别为129.51、138.65、118.36、126.31 mg·kg-1;CRFA1和CRFA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CCF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施肥后30 d分别达到169.54和133.46 mg·kg-1,CRFB1和CRFB2处理在施肥后60 d左右达到释放高峰,含量分别为137.13和84.68 mg·kg-1,然后缓慢下降.两种不同养分配比的控释复合肥处理植株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分枝数、开花率、每株花数、鲜花直径等农艺性状均明显优于等氮素用量的普通复合肥处理,其中CRFB控释效果优于CRFA,其更符合杭白菊对养分的需求,且在本试验条件下,CRFB2处理产量最高.
    水肥处理对黄瓜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韦泽秀1;梁银丽1,2;井上光弘3;周茂娟1;黄茂林1;古建锋1;吴燕1
    2009, 20(07):  1678-1684 . 
    摘要 ( 1922 )   PDF (330KB) ( 887 )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材,设3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50%~60%、70%~80%、90%~100%)和2个肥料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420 kg N·hm-2和294 kg P2O5·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NH4+-N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水肥供给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肥料增加使土壤中蛋白酶活性降低,而水分降低使土壤中脲酶活性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氮肥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高,且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生产潜力最优.
    高光谱植被指数与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定量关系
    田永超;杨杰;姚霞;朱艳;曹卫星
    2009, 20(07):  1685-1690 . 
    摘要 ( 2197 )   PDF (821KB) ( 1181 )  
    基于不同水稻品种、施氮水平和不同生育期下的大田试验,确立了水稻叶面积指数(LAI)与冠层光谱特征参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叶面积指数与部分高光谱植被指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原始光谱组成的2波段差值指数(DI)形式相关性最好,其次为比值(RI)和归一化(NI)植被指数.相关最好的原始光谱植被指数是由近红外波段组成的差值指数DI(854,760),相关最好的一阶导数光谱植被指数是红光和近红外光组成的导数差值指数DI(D676, D778),但总体上导数光谱指数不如原始光谱指数与LAI关系密切.独立试验数据检验结果表明,以差值指数DI(854,760)为变量建立的水稻LAI监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表现,可用于水稻LAI的估测.
    不同基因型番茄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
    杨凤军1,2;李天来1;臧忠婧3;宿越1;鲁少尉1
    2009, 20(07):  1691-1697 . 
    摘要 ( 2057 )   PDF (474KB) ( 834 )  
    选用14种不同基因型番茄进行萌芽期NaCl胁迫耐盐性筛选,对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率两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耐盐性强(5种)和耐盐性弱(9种)两类,从中选出4种耐盐性和生物性状不同的番茄(耐盐性强:野生醋栗番茄、小果型辽园红玛瑙、大果型红宝石;耐盐性弱:大果型辽园红多丽)分别进行不同种类钠盐以及NaCl、Na+、Cl-两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基因型番茄对各种盐胁迫响应与NaCl的鉴定结果一致;不同Na+盐中碱性盐NaHCO3对番茄的影响最大,在100 mmol·L-1 Na+浓度下,4种基因型番茄的相对胚芽长度都在8%以下,5种盐对番茄种子萌发的抑制顺序为:NaNO3<Na2SO4<NaH2PO4<NaCl<NaHCO3;NaCl、Na+、Cl-胁迫下,Cl-对番茄的伤害最小.
    铝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的生理特性
    谢国生1;师瑞红1,2;庞贞武1;蔡克桐1
    2009, 20(07):  1698-1704 . 
    摘要 ( 1999 )   PDF (376KB) ( 780 )  
    以4叶1心期的水稻幼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0、0.5和7.5 mmol·L-1Al胁迫下水稻Al敏感品种IR24、耐Al品种金优725和两优培九幼苗根系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7.5 mmol·L-1Al胁迫下,耐Al品种根系活力下降幅度远小于Al敏感品种,Al敏感品种H2O2含量较Al耐性品种高.在Al胁迫下,各品种根系线粒体中CAT的增加幅度较小;IR24和金优725根系的线粒体POD活性随Al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两优培九POD活性则呈增加趋势;IR24根系线粒体APX活性随Al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金优725和两优培九的线粒体APX活性则呈上升趋势.随Al胁迫浓度的增加,各品种根系谷氨酸含量先增加后下降,柠檬酸含量下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量增加.Al敏感品种抗氰呼吸速率占总呼吸的比率较耐Al品种明显降低.
    钙对土壤镉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宋正国1,2;徐明岗2;李菊梅2;居学海1;唐世荣1
    2009, 20(07):  1705-1710 . 
    摘要 ( 2093 )   PDF (493KB) ( 918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红壤上两种镉污染水平下,施用4种钙量(0、40、100、200 mg·kg-1)对小油菜生物量、镉吸收量及土壤溶液中钙、镉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镉或者高镉污染水平下,与对照相比,小油菜干质量均以高钙用量处理的增幅最大,两季平均增加了5.5%(低镉)和17.3%(高镉);增加钙的施用量,使土壤溶液中钙浓度明显增加,小油菜体内钙浓度也明显增加;当钙施用量为100 mg·kg-1时,土壤溶液中镉浓度较对照分别增加74.5%(低镉)和31.0%(高镉),而小油菜体内镉浓度较对照分别降低4.5%(低镉)和13.1%(高镉).两种镉污染水平下,土壤溶液中钙/镉(质量比)值与小油菜体内镉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溶液中钙/镉比值影响土壤镉的有效性,进而影响小油菜对镉的吸收.
    印度芥菜-苜蓿间作对镉胁迫的生态响应
    李新博;谢建治;李博文;王伟
    2009, 20(07):  1711-1715 . 
    摘要 ( 2041 )   PDF (216KB) ( 1120 )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镉(Cd)胁迫对印度芥菜和苜蓿间作下的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同时对苜蓿的Cd饲用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土壤Cd含量为0.37~20.37 mg·kg-1范围内,与单作印度芥菜和苜蓿相比,间作使印度芥菜生物量降低了0.4%~11.8%,而使苜蓿生物量提高了55.3%~70.0%.土壤有效Cd主要受土壤全量Cd和种植植物种类的影响,种植方式对其影响不大.在土壤Cd含量为5.37 mg·kg-1时,间作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较单作提高了14.5%,而间作苜蓿地上部Cd含量较单作降低了57.1%;此时,单作和间作苜蓿地上部Cd含量分别为0.21和0.09 mg·kg-1,均未超过饲料卫生限定标准(0.5 mg·kg-1).在土壤Cd含量为10.37~20.37 mg·kg-1范围内,虽然单作和间作苜蓿Cd含量均超过饲料卫生限定标准,但间作种植方式仍然使苜蓿地上部Cd含量较单作降低了2.8%~48.3%,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也较单作降低了1.1%~48.6%.不论单作还是间作印度芥菜的Cd转运系数都远高于苜蓿.
    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
    吴庆明;邹红菲
    2009, 20(07):  1716-1722 . 
    摘要 ( 1977 )   PDF (278KB) ( 719 )  
    2002—2008年4—5月,采用定点观察、GPS定位、样方调查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结果表明:在孵化期,研究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类型主要为芦苇沼泽(74.36%),觅食生境的选择以标识因素和能量因素为主,其次是可觅性因素、安全距离因素和隐蔽因素;扎龙湿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类型多样化,以湿地(芦苇沼泽)为主,兼含陆地(农田);白枕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包括生境标识、食物、水和隐蔽物四大要素,其对觅食生境的选择分2个层次(大生境层次和小生境层次)3个过程(觅食生境类型选择、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
    张家界大鲵生境特征
    罗庆华
    2009, 20(07):  1723-1730 . 
    摘要 ( 1886 )   PDF (653KB) ( 682 )  
    2006—2008年的7—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栖息河段及其洞穴特征、水质和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鲵栖息河段海拔适中,在(373±97) m,河宽与河深均较小,分别为(6.39±2.13) m和(1.07±0.53) m;河段底质均为石质性结构,多为卵石或礁石,河床多为不规则型,河岸多为石壁;两岸植被类型多为灌木丛,植被覆盖度(>50% )与坡度[(58±17)°]均较大;研究河段的水流速较大,在(0.33±0.08) m·s-1,且人为干扰较弱.研究区大鲵栖息地的洞穴数量较多,达(4±2)个·100 m-1,洞穴中水的流速较小,在(0.22±0.10) m·s-1.大鲵栖息处水质溶解氧较高,为(7.23±0.85) mg·L-1,化学耗氧量与总氮含量均较低,分别为(4.00±2.51)和(0.11±0.15) mg·L-1,总硬度适中,为(137.16±67.69) mg·L-1,大肠菌群较少,为(3419±3407) ind·L-1.对研究区大鲵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饵料生物是蟹,其次为虾.
    大型水电站对河流底栖藻类群落的影响
    贾兴焕1,2;蒋万祥1,3;李凤清1;唐涛1;段树桂1;蔡庆华1
    2009, 20(07):  1731-1738 . 
    摘要 ( 1927 )   PDF (660KB) ( 778 )  
    2004年9月—2007年6月,对古夫河受大型水电站影响的GF04样点及高岚河的参照样点GL03进行逐月采样,研究了大型水电站对古夫河底栖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两样点主要理化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样点水动力学差异显著(P<0.05),研究期间GL03样点基本处于缓流状态,其季节变化显著(P<0.05),而GF04样点由于受水库放水影响,采样期间60%以上时间处于急流状态,没有明显的季节节律,说明水动力学及生境的变化是影响研究区底栖藻类群落的重要因素;群落相似性以及非着生型硅藻、直立型硅藻、有柄型硅藻的相对丰度在两样点间的差异显著,可很好地反映大型水电站不定期放水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权佳;欧阳志云;徐卫华;苗鸿
    2009, 20(07):  1739-1746 . 
    摘要 ( 2268 )   PDF (533KB) ( 1151 )  
    基于世界银行(WB)/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发的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调查表,对中国53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结果表明: 5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数为51.95分,其中分数低于60分的保护区占69.35%,说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偏低;不同保护区级别和建立时间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的差异显著(P<0.01),保护区级别越高、建立时间越长,管理有效性的分数越高;而不同保护区面积和类型间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基础、管理机制、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4个指标类别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55、1.44、1.52和1.90分;从全部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保护对象的管理、保护状况、保护区边界、资源管理和保护区机构是平均分数最高的指标,设备使用和维护、社区共管、事业费、经费管理、保护区管理体制及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平均分数最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已基本建立,重要的保护对象和价值基本得到了保护,但在管理机制和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经费分配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内部建设以及社区参与3个方面加以改善.
    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
    陈文波1;刘士余1;余敦1;邹秋明2
    2009, 20(07):  1747-1752 . 
    摘要 ( 2036 )   PDF (1431KB) ( 828 )  
    基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构建了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模型,将建成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总结为细化、抽象、对应和评价4个基本过程,并以南昌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噪声、气味、粉尘和危险4个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噪声的影响范围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气味和粉尘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危险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东南方向,是南昌市工业较集中的区域,影响面积达19.6 km2.该模型将城市建成区环境影响评价分为4个基本过程是可行的,可为研究区土地管理、城市规划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基于改进模型的东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杨海波1,2;王宗敏1,2;赵红领1;李纪人3
    2009, 20(07):  1753-1758 . 
    摘要 ( 2195 )   PDF (716KB) ( 1117 )  
    考虑了水热条件的时空差异性,用净初级生产力对传统生态承载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并针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中水生态帐户仅考虑渔业功能的不足,增加了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计算,最后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1996—2003年间东营市生态足迹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3年间,传统模型计算的东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766 hm2增至2.64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889 hm2降至0.813 hm2;改进模型计算的东营市人均生态足迹则由2.819 hm2增至3.77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35 hm2降至1.865 hm2;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研究区生态压力较小.加大对水资源的利用可缓解区域的生态压力,改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研究区自然资源利用状况.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时空动态
    陆张维1;吴次芳1;岳文泽1;刘勇2;任丽燕1
    2009, 20(07):  1759-1764 . 
    摘要 ( 2241 )   PDF (844KB) ( 653 )  
    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方法,对1990—2005年浙江省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环杭州湾产业带内湿地与其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及湿地内部地类之间的转化频繁,突出表现为湿地与农用地之间相互转化、建设用地占用湿地和杭州湾沿岸滩涂湿地转化为养殖水面;比较利益驱动和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双重影响,决定了环杭州湾产业带湿地时空动态的内在机制,即在水产养殖相对于传统农业的比较利益驱动下,大量内陆地区的农用地和杭州湾沿岸的滩涂湿地被开垦成养殖水面,而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展、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导致湿地资源被侵占.
    综合评述
    引种桉树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平亮1,2;谢宗强1
    2009, 20(07):  1765-1774 . 
    摘要 ( 1976 )   PDF (408KB) ( 1643 )  
    桉树以速生和适应多种环境的特性成为世界著名的造林树种.但引种桉树对环境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土地退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多样性降低等,特别是对林下本地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原因还存有争议.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认为大部分桉树人工林本地物种数量低于天然林,一般不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但总体上好于其他外来树种人工林.导致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低的原因主要是桉树的生理生态特性、人类不合理的规划和砍伐等,其中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若根据引种地的群落性质,通过严格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可以将这种负面影响最小化.应按照有利于群落正常发育和植被更新的方式栽种桉树人工林,保留天然植被,减少人为干扰,从而减轻引种桉树的负面影响.
    土壤磷素形态及其分级方法研究进展
    张林1;吴宁1;吴彦1;罗鹏1;刘琳1;陈文年1;胡红宇2
    2009, 20(07):  1775-1782 . 
    摘要 ( 3078 )   PDF (573KB) ( 1631 )  
    磷作为植物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在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宜的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研究土壤中磷素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对揭示土壤磷素供应和流失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从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态划分、分级方法和传统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Hedley磷素分级方法在分级过程中兼顾了无机磷和有机磷两种磷素形态,有利于了解土壤磷素的生物有效性和动态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磷素分级方法.本文介绍了Hedley磷素方法的分级流程和应用范围,并对其改进方法Tiessen磷素分级法进行了详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