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1-04-25
    研究论文
    通风结构林带背风面湍流相关特征初步分析
    王政权, 宫伟光, 罗传文
    1991, 2(2):  97-102. 
    摘要 ( 1701 )   PDF (462KB) ( 334 )  
    本文根据湍流统计理论和野外观测数据,详细分析了林带背风面湍流自相关、空间相关和湍流积分尺度特征。在林带背风面的林缘附近,由于湍流尺度较小,使湍流相关系数不紧密。这时的时间尺度在2—3s(1.5m)和3—8s(5m),而空间尺度为10—20m左右。在远离林带以后,林带的作用减弱,随着湍流尺度增大,导致湍流相关系数增大。这时的时间尺度在15—20s,空间尺度在70—80m范围内,且湍流自相关系数服从2/3的指数定律。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森林景观动态的研究
    邵国凡, 赵士洞, 赵光
    1991, 2(2):  103-107. 
    摘要 ( 1424 )   PDF (398KB) ( 581 )  
    根据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通过数据文件的转换,把它与森林动态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实现对森林景观动态的模拟和预测。这种模拟方法的数据输入灵活,运行速度快,尤其是它可以获得一些以各种图表的形式输出的模拟结果。本文用文字和框图详细描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及森林动态模型的选择与运行方式,并以长白山森林景观为例,叙述了这种模拟方法的整个过程。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曾本祥
    1991, 2(2):  108-112. 
    摘要 ( 1581 )   PDF (462KB) ( 337 )  
    本文着眼于如何把生态经济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探讨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方法,设计出一套包括6项综合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对北京留民营、窦店2个典型系统的计算,初步确定出京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参照指标,从而进一步对京郊渠头农场的系统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及绿萍的养用效果
    利卓燊, 罗仙池, 徐田祥, 蒋永堂
    1991, 2(2):  113-120. 
    摘要 ( 1853 )   PDF (725KB) ( 320 )  
    大水体生态工程技术是综合协调水面、水下、水中、空间的生态与生产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行立体结构、优化组合的“萍-鸡-鱼”三业物质生产、循环利用的整体配套技术。生产应用表明,在水面上,采用生产绿萍的“浮盘”工艺,及筛选出适于饲用的良种,并提供新的栽培技术,绿萍产量高达495—547t·ha-1·年-1;在水下2.5m深处,开展网箱养吃食性鱼,可提高饲料效价,增加鱼产量37.5—117.6%;在水中,放养滤食性鱼,利用网箱的鱼粪排出为饵料,水中鱼类增产4.29倍;在网箱上空间,设计出禽舍养鸡的工艺,用绿萍饲鸡,可增产2.5—7.5%和节省精料10—20%;再用鸡粪养绿萍和鱼等。形成节地、节粮、节肥、节能、节工的开发大水体生产的新型产业。
    稻田生物群落的能流参数
    杨贤国, 陈常铭
    1991, 2(2):  121-126. 
    摘要 ( 1737 )   PDF (542KB) ( 281 )  
    为了从能流动态来研究稻田生物群落,本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测定等方法,取得了晚稻田生物群落的物种数量、生物量、热值、呼吸量、生产力、同化效率、摄食量等数据。据此,进一步估算了晚稻田生物群落的能量流动参数。根据其能量收支,用能量金字塔总结了晚稻田生物群落各类种群间的能量关系。
    冬小麦根系各种参数垂直分布实验研究
    卢振民, 熊勤学
    1991, 2(2):  127-133. 
    摘要 ( 1938 )   PDF (542KB) ( 517 )  
    本文根据田间实测资料研究了冬小麦根系各种参数(长度、重量、活性表面和根径)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在所观测地区的土壤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的长度、重量、表面积和体积随深度呈指数分布,而累积根系的长度、重量和表面积随深度呈双曲线型分布。根据作者的观测资料和国内外其它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对于不同土壤,根区各层土壤中累计根重及根长的百分比随相对深度的变化都符合下列双曲线函数形式: V=>Z′/ 0.0011+0.0090ZLV′=Z′/ 0.0016+0.0087Z′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根系生态研究和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拟工作提供参考。
    棉铃虫与棉花生长发育耦合系统的建立
    翟连荣, 李典谟, 丁岩钦
    1991, 2(2):  134-140. 
    摘要 ( 1627 )   PDF (588KB) ( 398 )  
    以棉铃虫取食模型、种群动态模型及棉花生长发育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棉田生态系统中一些关键环节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出田间棉铃虫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较好地反映出了国内外到目前为止在棉铃虫管理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超补偿机制的实现,以及人工去早蕾与2代棉铃虫取食对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系统可以反映第2、3代棉铃虫不同卵量水平下,及不同人工去早蕾水平下棉花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通过不同卵量水平时各去蕾量对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用药时间的最终产量效果的比较,可以找出最佳的去蕾量以及合理的用药时间。
    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发生区及其分布的数学模型
    邹运鼎
    1991, 2(2):  141-145. 
    摘要 ( 1432 )   PDF (449KB) ( 514 )  
    本文分析了我国东半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迁飞动态与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根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公式计算出两虫迁飞发生区正午时的太阳高度角,与T值间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迁飞发生区预测模型,并可进行预报。
    大亚湾珍珠养殖场的污损生物
    郑成兴, 黄宗国, 李传燕, 林盛, 王建军, 严颂凯, 郑东强
    1991, 2(2):  146-152. 
    摘要 ( 1604 )   PDF (588KB) ( 498 )  
    1987年9月—1988年8月在大亚湾珍珠养殖场投放两组试板,分表(0m)、中(2.5m)、底(4—5m)3个水层,同时用PVC和混凝土两种月、季和年试板。共回收228片试板,获得3818号标本,150种污损生物。本文报道了该养殖场内污损生物的种类组成、附着季节、数量(厚度、覆盖面积、湿重)及其季节变化。
    大尺度景观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贺红仕, 刘振国, 许骏, 宋爱军
    1991, 2(2):  153-158. 
    摘要 ( 1567 )   PDF (551KB) ( 309 )  
    本文讨论景观监测信息系统(LMIS)的结构框架,并在AST/386和遥感图像处理机上建立了该系统。LMIS系统软件的工作方式采用汇编语言、多种高级语言和数据库语言混合编程的方式,并通过多级功能菜单完成全部功能。LMIS不同于微机GIS,除了GIS的一般功能外,还可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对有关专题数据加以更新,并进行大范围的景观监测。
    凤眼莲对含银废水中银的富集量及其应用研究
    戴全裕, 陈源高, 皮宇, 张珩, 徐根荣, 张秀英, 戴文宁
    1991, 2(2):  159-167. 
    摘要 ( 1586 )   PDF (876KB) ( 483 )  
    1987—1989年进行了关于凤眼莲(Eichhorniac rassipes)等水生植物对含银废水中银的富集量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在国外,Wolverton测定了化学废水中凤眼莲根部对银的富集量为113ppm(占干物重),而本项研究在含银废水浓度为80—160ppb中生长的凤眼莲根部对银的富集量达12251ppm(占干物重),其富集系数Fx为102194,灰分含银量为4.125%,灰分富集系数Fx′为343750。并成功地从净化含银废水的凤眼莲植物残体(约6kg灰分)中提炼和回收白银105g。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也为其它含贵稀金属的废水净化及回收有用金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用微型生物群落评价常德市水系的研究
    沈韫芬, 顾曼如, 冯伟松
    1991, 2(2):  168-173. 
    摘要 ( 1447 )   PDF (533KB) ( 322 )  
    本文应用PFU法对常德水系四季微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根据MacArthur-Wilson平衡模型提出了3个功能参数,测定了微型生物的2个结构参数。同步进行了16个站四季的水质分析,提出化学综合污染指数(P)。经统计学处理,P和微型生物群落的HI、Seq、G、T90%等指数均呈显著性相关。物种多样性(d)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水体的不同污染程度。再次证明PFU微型生物监测方法的科学性,为生物监测提供了快速、经济、正确的新方法。
    重金属污染黑土中固氮菌及反硝化菌作用强度的测定
    王淑芳, 胡连生, 纪有海, 王玉兰, 姚德明
    1991, 2(2):  174-177. 
    摘要 ( 1550 )   PDF (358KB) ( 366 )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重金属Cd、As、Pb和Cu污染黑土中固氮菌及反硝化菌的作用强度。为准确、快速地提出土壤中Cd、As、Pb和Cu等重金属毒害土壤微生物临界指标开辟了新的途径。
    土壤生态研究的展望
    周礼恺
    1991, 2(2):  178-180. 
    摘要 ( 1376 )   PDF (291KB) ( 326 )  
    土壤生态研究是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在对土壤的本质属性和独特运动规律作出更好揭示的基础上,阐明土壤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中的中心环节的独特作用和功能,研究建立高生产力和洁净的陆地生态系统所需的优化土壤条件并拟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土壤肥力与状态因子的关系;土壤库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中的作用;土壤生产力;土壤相对平衡地位的建立与保持以及方法学问题。
    耗散结构、等级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
    邬建国
    1991, 2(2):  181-186. 
    摘要 ( 2355 )   PDF (621KB) ( 627 )  
    耗散结构理论与其他热力学概念一起,可以解释生态学中的许多现象。生态系统是耗散系统,用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和讨论生态平衡等问题更为合理、准确。等级系统理论是为理解和研究高度复杂系统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等级系统理论为研究生态系统的行为和特征提供了客观的、适用的概念构架和实践指南,并为生态系统科学的统一性理论的形成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拟就耗散结构理论和等级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作一介绍和讨论。
    11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根瘤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杨慧凡, 刘惠昌, 朱宝琴
    1991, 2(2):  187-190. 
    摘要 ( 1440 )   PDF (1471KB) ( 384 )  
    催化示波极谱法测定农作物中的微量铅
    索有瑞, 黄雅丽
    1991, 2(2):  191-193. 
    摘要 ( 1481 )   PDF (286KB) ( 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