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1-07-25
    研究论文
    数字图像处理法确定林带疏透度随机误差研究
    周新华, 姜凤歧, 朱教君
    1991, 2(3):  193-200. 
    摘要 ( 1988 )   PDF (2861KB) ( 409 )  
    在分析以数字图像处理为测定法确定林带疏透度误差来源的基础上,对其中的随机误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带整体疏透度的机误方差小于其冠部和干部的较大者;所研究的各类型林带各部位疏透度随机误差均遵从正态分布;林带整体疏透度随机误差的分布与树种和带内配置无关;北京杨、双阳快杨和其它类杂交杨的矩形或品字形配置林带各自冠部与干部疏透度机误方差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乡土杨林带干部的显著大于冠部的。本文还分别各类型林带的各部位确定了由林带疏透度测定值估计其总体实际值的随机误差限,并讨论了在测定林带疏透度过程中据该误差限计算样本量和划定测定范围的应用意义。最后总结提出:以增加测定同一林带不同样段像片数限定随机误差,通过模型计算订正疏透度测定值中的投影误差和影缩误差确定林带疏透度是建立完善的“数字图像处理法确定林带疏透度”新方法的可行途径。
    松茶间作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和气孔活动
    唐荣南, 汤兴陆
    1991, 2(3):  201-206. 
    摘要 ( 3209 )   PDF (507KB) ( 320 )  
    本文利用光镜技术和MK-3型自动气孔计对松茶间作和单作茶园茶树叶片的解剖构造和气孔传导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间作茶园茶树叶片的上表皮、栅拦组织和全叶均比单作茶树薄,分别为单作茶树的82.7%,78.2%和67.2%,叶质柔嫩。叶片气孔传导力比单作茶园低。嫩叶传导力>老叶;1芽5叶新梢按叶序3叶>2、4叶>1、5叶;按树冠垂直分布,冠上叶(0—5cm)>冠中叶(10—15cm)>冠下叶(30cm左右)。说明气孔传导力不仅受生态条件影响,与自身的叶龄、叶位等生理机能也有密切关系。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针叶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季节吸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李培芝, 范世华, 张颂云
    1991, 2(3):  207-213. 
    摘要 ( 1578 )   PDF (553KB) ( 405 )  
    本文测定了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针叶中N、P、K、Ca、Mg、Cu、Zn、Fe、Mn9种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并研究了生长期内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长期内各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可用修正指数曲钱描述;探讨了落叶松针叶中常量元素与某些土壤化学因子之间的关系。土壤有机质仅与土壤全量氮、水解氮表现了显著的线性相关,与落叶松针叶中的氮没有直接的线性相关。土壤中钙镁的含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对针叶中磷、钾的含量的制约关系。在日本落叶松针叶中的氮、磷、钾3个元素之间,氮、磷的比值与钾的含量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磷与钾之间则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褐飞虱种群生命系统管理模型的研究
    綦立正, 黄方能, 黄建义, 李汝铎
    1991, 2(3):  214-220. 
    摘要 ( 1376 )   PDF (593KB) ( 464 )  
    本文引用太湖稻区单季晚稻褐飞虱种群动态和为害损失研究的结果,以车厢法(boxcar train)原理为基本框架,建立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并结合Bellman的动态规划最优化原理组建褐飞虱种群生命系统管理模型。经川沙县1984—1989年预测圃资料验证,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查值相当吻合,累积虫量误差在1.4%—16.3%之间,平均11.4%;种群管理的模型决策与实际经验决策的准则不同,造成两种决策结果的差异。
    北京小型湖泊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营养状况的研究
    任淑智
    1991, 2(3):  221-225. 
    摘要 ( 1641 )   PDF (426KB) ( 343 )  
    1987年间逐月调查分析了北京6个小型湖泊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指示种、优势种、种类、数量、生物量、Shannon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的关系分析,前3个湖相当于中营养湖泊,后3个湖相当于中-富营养湖泊。梨形环稜螺(Bellamya purificata)和粗腹摇蚊幼虫(Pelopia sp.)可作为北京6个小湖环境质量的指标生物,前者指示水质较好,后者指示水质较差。Shannon多样性指数值(H′)与湖水BOD、COD、TP、TN含量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用该指数并参考指示生物特征评价此类型浅水小湖营养状况是可行的。
    红萍钾在稻萍鱼共生系中循环利用研究
    张钟先, 刘中柱, 宋永康, 何光泽
    1991, 2(3):  226-231. 
    摘要 ( 1780 )   PDF (489KB) ( 373 )  
    本文应用示踪技术研究红萍钾在稻萍鱼共生系中的运转和利用情况。通过实验,定量地阐述了红萍钾在各养分库间的运转途径和运转量,并分析稻、鱼对红萍钾利用率不高的内在原因及其解决途径。同时拟定出红萍钾在该系统内循环运转和平衡模式。
    根际中硅、铁、锰和铝的状况与水稻生长
    王建林, 廖宗文, 刘芷宇
    1991, 2(3):  232-237. 
    摘要 ( 1649 )   PDF (539KB) ( 415 )  
    本文以根盒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淀浆白土、第四纪红土和赤红壤植稻后根际微生态系统中Si、Fe、Mn和Al等元素的状况及其与水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垦红壤植稻后根际中活性Fe和Al富集;活性Mn量降低,但亏缺率小;活性Si则亏缺不明显,有时甚至富集。而熟化水稻土植稻后根际中活性Fe和Al则出现亏缺;Mn的亏缺较大,且差值明显;活性Si的亏缺现象更为显著。由于新垦红壤植稻后Fe和Al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富集,根茎叶中累积量较高,从而使Si、P和Mn等元素的吸收受阻,导致新垦红壤上水稻生长明显比熟化水稻土上的水稻要差。
    提高稻田氮素生态效益的施肥技术
    邹邦基, 赫荣臻, 杨玉兰
    1991, 2(3):  238-243. 
    摘要 ( 1507 )   PDF (522KB) ( 361 )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水层下把氮肥撒施在土表的“习惯施肥法”易引起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的N素损失,基肥“全层混施”或“犁沟深施”、追肥“以水带N”的“改进施肥法”可以避免“习惯施肥法”的上述缺点,提高N肥利用率20—30%,提高N肥增产效率25%左右。该施肥法可减少大气和水体环境的污染,且有益于人类社会和增加土壤N素肥力,是一项提高N素生态效益的施肥技术。
    农作物体内铅、镉、铜的化学形态研究
    许嘉琳, 鲍子平, 杨居荣, 刘虹, 宋文昌
    1991, 2(3):  244-248. 
    摘要 ( 2332 )   PDF (559KB) ( 452 )  
    本文报道了农作物体内重金属存在的化学形态。用逐步提取法分析了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水稻、小麦的根与叶。结果表明,在两种作物中,根部的铅以活性较低的醋酸可提取态与盐酸可提取态占优势,而叶中的铅以盐酸可提取态占优势。不论根部或叶部,在各种形态镉中,以氯化钠可提取镉所占比例较高,作用较重要。作物体内的铜活性较强,根部以乙醇可提取态占优势,叶中以水提取态占优势。各种结合形态的重金属迁移能力、毒性效应有显著差异。作物体内重金属化学形态特征与其表观毒性效应有密切联系。
    137Cs、134Cs在人工海洋小生境中的行为
    蔡福龙, 陈英, 许丕安
    1991, 2(3):  249-257. 
    摘要 ( 1533 )   PDF (680KB) ( 412 )  
    在自行建立的人工海洋小生境中,采用示踪法综合地研究137Cs、134Cs在人工小生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137Cs和134Cs具有共同的生理生态行为,并表现出相似的规律、沉积物对137Cs、134Cs的吸附能力甚低,137Cs、134Cs在海洋动物体内趋于全身性的分布。各主要生化物质均能检出137Cs、134Cs。排泄实验后,海洋动物的胃肠、肝(消化腺)137Cs、134Cs损失显著。沉积物表现为解吸-重吸附的过程。
    大棚黄瓜霜霉病气候生态防治方法研究再报——高温控制与病情和产量关系及其防治指标
    马树庆, 马吉祥, 梁洪海
    1991, 2(3):  258-263. 
    摘要 ( 1499 )   PDF (537KB) ( 350 )  
    本文采用田间温度控制试验资料,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高温控制范围、控制时间和控制频率与大棚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期、流行期、发生程度以及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统计相关模式,确定了高温控制生态防治方法的技术指标。最高温度、高温控制时间和控制频率这3个主要指标与病情和黄瓜产量的关系非常密切,最高气温每升高1℃,发病期和流行期将推迟3—5天,病叶率降低13—15%,黄瓜产量可增长10%左右。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时间越长,频率越高,则发病期和流行期越晚,病情越轻,产量越高。研究证明,高温控制方法是一个有效的生态防治方法,具有明确的气候生态学依据。
    典范分析在江苏海岸带盐土植物排序中的应用
    夏冰, 刘昉勋, 黄致远
    1991, 2(3):  264-268. 
    摘要 ( 1505 )   PDF (420KB) ( 375 )  
    本文应用典范分析,对取自江苏海岸带一珍禽保护区盐土植被的样方进行排序,根据前人已作的江苏海岸带植被的研究结果,分析比较了以各类典型变量排序样方对揭示植物群落分布连续性及环境梯度变化的有效性。
    三种主要环境因子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影响
    叶恭银, 胡萃
    1991, 2(3):  269-274. 
    摘要 ( 1573 )   PDF (535KB) ( 343 )  
    本文对温度、紫外线和茶园露水对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毒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8—26℃下,适于病毒感染各龄幼虫,幼虫病死率达100%;但在30、34℃下,除1龄初饲毒外,病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下降或上升,3龄初或其以后饲毒,74%以上幼虫能化蛹,89%以上蛹能羽化。离体病毒经45℃处理2天,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照射2—8分钟,离体病毒毒力减退不明显;照射16分钟,毒力开始明显减退。紫外线对离体病毒的影响与温度及病毒浓度有关。茶园露水对离体病毒无明显影响。
    崔-Lawson和Logistic方程参数的优化估计方法
    延晓冬, 赵士洞
    1991, 2(3):  275-279. 
    摘要 ( 1516 )   PDF (455KB) ( 301 )  
    本文提出用单形寻优与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的联合方法,进行生态学中一些微分动力系统的参数的优化估计。用这种方法来估计崔-Lawson和Logistic方程的各参数效果极好。
    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喻光明
    1991, 2(3):  280-285. 
    摘要 ( 1634 )   PDF (548KB) ( 368 )  
    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与遥感的总体方案及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可以认为,用遥感技术作为获取数据的手段,用动态大系统理论分析数据,并借助于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和管理数据,可以解决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中全方位信息的收集和巨大信息量的处理两大难题;通过引入中间变量把非空间直接可测变量表述为空间直接可测量的函数,从而在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扩大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