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0-25
    研究论文
    柞蚕林冠层结构、林内光照分布与叶生物量研究
    文诗韵, 杨思河, 尹忠馥, 王昌杰, 姜波, 黄刚
    1991, 2(4):  286-291. 
    摘要 ( 1644 )   PDF (393KB) ( 579 )  
    柞蚕林是以养蚕为目的的萌生栎林,林冠经剪伐而形成不同的冠型结构。本文对3种冠型的叶面积系数,冠层内叶量分布及消光系数等冠层结构特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冠形的冠层结构特点明显影响林内光照环境及叶生物量。现有的3种冠型中,“阶梯”型结构有较高的叶面积系数和较合理的叶量分布,因而具有较高的叶生物量。“中干”型叶生物量与无干型虽无明显差异,但“中干”型消光系数较低,林内空间较大,林内光照环境比“无干”型结构优越。
    豚草的剪叶实验研究
    关广清, 李素德, 高东昌, 翟强, 万方浩, 王韧, 罗晚秋
    1991, 2(4):  292-297. 
    摘要 ( 1471 )   PDF (519KB) ( 534 )  
    豚草的剪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剪叶的豚草株高可达222.3cm,单次剪叶平均株高为212.1cm,而连续多次剪叶时株高为184.0cm,连续6次全剪叶处理的植株在株高为130cm时死亡。不剪叶的植株结实枝条为14.9条。营养生长早期剪叶及重剪叶明显抑制枝条的形成,而后期剪叶有促进分枝的作用。剪叶对花穗数的影响与对分枝数的影响基本一致。不剪叶植株可产生1873.2粒种子,经剪叶处理后,种子量明显降低。大多数处理的种子减少率在40—70%之间,连续6次全剪叶的种子量减少率达100%。早期剪叶以及剪叶次数愈多,剪叶愈重,对豚草株高、结实枝、花穗数及种子量的抑制作用愈明显。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温光反应研究
    武小金, 尹华奇
    1991, 2(4):  298-303. 
    摘要 ( 1587 )   PDF (583KB) ( 557 )  
    本文选用W6154S、安农S-1和衡农S-13个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做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办法研究,提出了“临界低温”、“临界高温”和“过渡温度”的概念,求得W6154S和安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临界高温为25℃;衡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5℃,临界高温为27℃。认为(1)不同的光敏核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不同;(2)以“生态因子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这一名称代替“光敏核不育水稻”为宜;(3)在生产上可以应用。
    小尺度农业生态区划研究——以三江平原八五三农场二分场为例
    郑循华, 曾昭顺, 闻大中, 丁庆堂
    1991, 2(4):  304-311. 
    摘要 ( 1611 )   PDF (648KB) ( 358 )  
    本文以三江平原八五三农场二分场为例,探讨了小尺度农业生态区划的方法。作者根据该分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特点,采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出土壤类型、土地潜在旱涝类型、白浆层厚度和地貌类型4个因子作为该分场衣业生态区划的指标因子,并根据筛选结果,确定了这4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顺序。将4个指标因子的专题图重迭,划分出区划的基本类型单元。根据第1重要的指标因子,将基本类型单元组合成农业生态地段。根据第2重要的指标因子,将地段划分成农业生态地块。根据第3和第4重要因子,进一步将地块划分成农业生态型。
    天然沸石的交换性阳离子类型与农业适用性
    史奕, 邹邦基, 党连超, 郑巧英
    1991, 2(4):  312-315. 
    摘要 ( 1693 )   PDF (359KB) ( 538 )  
    天然沸石有良好的离子交换和吸附特性,因此,它在农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据我们发现,不同产地沸石,占主导地位的交换性阳离子种类大不相同,如果盲目应用,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通过实验证实,天然沸石的阳离子类型,特别是含交换性Na+较高的一类沸石与土壤、肥料相互作用后,对植物生长有很大影响。
    脲酶抑制剂氢醌的环境效应评价
    赵晓燕, 周礼恺, 李荣华, 谢重阁, 李书鼎
    1991, 2(4):  316-322. 
    摘要 ( 1843 )   PDF (620KB) ( 624 )  
    本文根据用标记和非标记氢醌进行的模拟、盆栽和田间定位试验,结合国内外文献有关氢醌的环境常数,论述了氢醌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去向和代谢途径、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得出的结论是:作为脲酶抑制剂使用的微量氢醌(0.3—0.4%,与尿素重量比),不会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在土壤和植物中没有累积,对与碳、氮和磷转化有关的土壤酶活性很少影响。在土壤中,它将通过氧化、臭氧化和生物学降解,经由环断裂生成二元酸或参与腐殖物质的合成。在植物体内,主要通过糖苷化得到同化和利用。因此,氢醌作为脲酶抑制剂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是安全的。
    桔粉虱种群动态及杀虫剂对其影响
    张燕玲, 陶正良, 罗志义
    1991, 2(4):  323-328. 
    摘要 ( 1653 )   PDF (483KB) ( 404 )  
    本文报道了长兴岛桔粉虱生活史及习性、自然种群生命表资料以及大田种群动态,并研究了杀虫剂对桔粉虱的影响。桔粉虱在长兴岛一年发生3代,以Ⅳ龄若虫越冬。各虫态中卵及Ⅳ龄若虫死亡率最高,Ⅱ龄若虫较低,每年3代中以第2代死亡率最高。桔粉虱存活率曲线属威布尔模型的第Ⅲ型。大田种群动态资料以种群年龄结构为特征反映了粉虱的田间数量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对防护林女贞树上的粉虱种群动态进行分析,并将粉虱作为江原钝绥螨的交替饲料进行了讨论。
    东北玉米螟一代区微孢子虫、玉米螟和玉米之间相互关系初探
    问锦曾, 黄虹, 王万成, 孟祥伟, 王晓强, 李凤山
    1991, 2(4):  329-333. 
    摘要 ( 1574 )   PDF (465KB) ( 439 )  
    田间试验表明,玉米螟微孢子虫病垂直传播时发病较重,收获期虫口密度显著降低,水平传播时发病较轻,虽然发病率高达91.5—95.5%,虫口密度降低也不显著。越冬期染病螟虫虫口进一步降低,至前蛹期达到高峰,但残存虫仍有近半数带病虫羽化成为新的传染源。试验还表明,在单株含虫1—12头范围内,两个玉米品种单株每增1虫减产1.32—1.39%,另一品种不同虫量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表现高度耐螟,微孢子虫和耐螟品种在控制玉米螟虫口方面有协同作用。
    气候变暖可能对东北三省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毕伯钧
    1991, 2(4):  334-338. 
    摘要 ( 1622 )   PDF (439KB) ( 469 )  
    随着未来气候变暖,我国东北三省农业生态环境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为,热量条件变好,作物生育期延长,冷害频率降低,积雪期缩短,湿润条件变差,干旱频率增大,蒸发量增加。未来气候变暖,若平均气温升高2℃,那时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可增加36%左右,农业地带将大幅度地向北推移,并且提出相应的农业对策。
    我国地带性土壤中产蛋白酶细菌生态分布研究
    章亭洲, 马晓航, 许光辉
    1991, 2(4):  339-343. 
    摘要 ( 1744 )   PDF (372KB) ( 330 )  
    按我国土壤地理地带分布,从北到南采土样32个,从中分得细菌491株,并对每一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描述。用透明圈法半定量测定各菌株产蛋白酶的活力。对其中产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进行了摇瓶液体培养,定量测定了产蛋白酶的活力。根据细菌分布的数量与活性,分析了生态条件与产酶细菌分布的规律,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制定我国土壤环境标准(汞、镉、铅和砷)的探讨
    吴燕玉, 周启星, 田均良
    1991, 2(4):  344-349. 
    摘要 ( 2768 )   PDF (391KB) ( 573 )  
    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在提出土壤环境标准制定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对Hg、Cd、Pb和As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可包括:(1)自然保护区或“清洁”无污染区;(2)农牧区;(3)森林区;(4)城市区、废物处置区和工矿区。其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汞为0.10、0.20、0.50和1.00mg/kg;镉为0.15、0.30、0.50和1.00mg/kg;铅为30、60、100和300mg/kg;砷为15、20、27和30(砂土区除外)mg/kg,并论证这些标准值在全国应用的可能性。为全国土壤质量的宏观管理与控制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模拟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杨昌凤, 黄淦泉, 宋文初, 李雄文, 谢其明
    1991, 2(4):  350-354. 
    摘要 ( 1606 )   PDF (419KB) ( 587 )  
    运用自行设计的人工湿地模拟装置处理人工污水,研究了污水在系统中的净化动态和最佳停留时间,并初步探讨了pH、Eh和气温对净化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树系统5天内的净化率分别为:BOD594.8%,总氮93.0%,总磷95.0%,氨氮99.5%。当Pb、Cd浓度分别在2500mg/L和250mg/L以内时,系统对Pb、Cd的净化率为99.9%以上,并可在3小时内基本完成。即使在“土壤”含Pb量达2.86g/kg和含Cd量达0.29g/kg的情况下,系统对Pb、Cd的净化率仍可达96.2—98.5%。
    磷对藻类生长及污水净化的影响
    高玉荣, 黄玉瑶, 曹宏, 陈俨梅
    1991, 2(4):  355-360. 
    摘要 ( 1842 )   PDF (571KB) ( 644 )  
    在室内模拟氧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污水中不同磷含量及氮磷比例对藻类生长及污水净化的影响。原污水中氮含量均为20mg/L,磷含量分别为1.25、2.50、5、10mg/L,结果发现原污水中的N/P为20/2.5时,藻类净生产量最高,污水净化效果最好。
    杭州湾六市土地生态环境的数量评价及其在国土规划上的意义
    吴次芳, 唐根年
    1991, 2(4):  361-366. 
    摘要 ( 1482 )   PDF (524KB) ( 332 )  
    在系统调查分析和特尔斐测定的基础上,选取人口密度、耕地人口负荷量、土地工业经济密度、居民点、厂矿用地、>25°土地面积、单位森林蓄积占用土地、耕地非旱涝保收面积7项指标,应用分值权重累加、系统聚类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3种方法对杭州湾6市土地生态环境作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可应用于国土规划实践,对探讨土地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有参考价值。
    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在行为生态学中的应用
    尚玉昌
    1991, 2(4):  367-372. 
    摘要 ( 1281 )   PDF (564KB) ( 341 )  
    从经济学观点看,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一种投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进化和自然选择将趋于使动物行为的净收益增至最大,这种思想也是组建行为生态学最适模型的基础。如果为海滨蟹提供各种大小不同的贻贝任其选食的话,那么它所选食的贻贝大小往往能使它得到最大的能量净收益。为了精确地计算捕食者应当吃多少不同大小的食物,就需要建立一个最适模型。当动物领域行为的收益大于投资时,自然选择就会促进这种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而最佳领域大小则可借助于建立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的原则可应用于动物的觅食决策。绒斑啄木鸟在觅食时可利用它们所收集的信息使其食物摄取率达到最大。
    试论“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高志义
    1991, 2(4):  373-378. 
    摘要 ( 1484 )   PDF (553KB) ( 399 )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印染废水脱色菌的选育及其生态特性的研究
    赵荫薇, 沈建, 曾苏
    1991, 2(4):  379-382. 
    摘要 ( 1398 )   PDF (342KB) ( 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