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1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8-12-20
    研究报告
    辽东山区次生林不同大小林窗光照特征比较
    陈梅1,2;朱教君1;闫巧玲1;吴祥云2;谭辉1
    2008, 19(12):  2555-2560 . 
    摘要 ( 2363 )   PDF (472KB) ( 1268 )  
    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中3种不同大小林窗(G1,670 m2;G2,290 m2和G3,90 m2)为对象,通过对林窗内光强进行连续观测,比较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3种林窗的PPFD日变化均呈现北高南低,且面积越大,PPFD高值区范围越广,异质性越明显;3种林窗的PPFD月变化规律为:林窗内各方位PPFD最大值集中在生长季初期(4—5月),最小值出现的月份则有所差异;3种林窗东部和西部的PPFD出现极值的时间基本一致,且春季光强均明显高于夏、秋季(P<0.05);G1、G2、G3中心点的月平均PPFD分别占全光照的66.59%、49.05%和30.37%,在生长旺盛期,中心点光强分别是林内的37.8倍、27.9倍和10.3倍.受林窗面积不同,以及地形、边缘木高度(林窗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小林窗接收的光强及其分布格局不同,这是导致林窗内更新格局、物种组成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小气候特征
    段文标;王晶;李岩
    2008, 19(12):  2561-2566 . 
    摘要 ( 2058 )   PDF (633KB) ( 931 )  
    利用HOBO自动气象站对小兴安岭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大小林隙、郁闭林分和空旷地的小气候因子进行了为期一个生长季的测定.结果表明: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与对照样地的光照、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及其在生长季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林隙和对照样地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均为早晨和傍晚较高,正午较低,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生长季内呈单峰型曲线,其中郁闭林分相对湿度最大,其次为小、中、大3个林隙,空旷地最小.林隙和对照样地降水量及降雨次数随林冠层郁闭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大林隙降雨量约为小林隙的1.4倍.在生长季内,空旷地、大、中和小林隙以及郁闭林分最大风速分别为3.34、2.97、2.87、2.41和1.84 m·s-1.
    长白落叶松与日本落叶松的碳储量成熟龄
    殷鸣放1;赵林1;陈晓非2;高松2;侯传生3
    2008, 19(12):  2567-2571 . 
    摘要 ( 2285 )   PDF (360KB) ( 990 )  
    通过树干解析求得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运用Vario EL Ⅲ型元素分析仪测定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不同年龄阶段碳百分含量及碳密度,并对两树种的碳储量成熟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的材积数量成熟龄分别为48.3年和49.3年;两树种碳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长白落叶松最大值出现在30年,日本落叶松出现在35年;日本落叶松连年碳积累量大于长白落叶松,但达到最大值的年龄较晚;日本落叶松的平均碳积累量大于长白落叶松;对两树种的连年碳积累量和平均碳积累量的曲线方程进行拟合,得到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的碳储量成熟龄分别为48.7年和47.7年.
    西鄂尔多斯珍稀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种子萌发特征
    张颖娟1,2;王玉山2;李青丰1
    2008, 19(12):  2572-2576 . 
    摘要 ( 2183 )   PDF (362KB) ( 1158 )  
    珍稀濒危灌木长叶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植被中的古老残遗物种,对维持荒漠植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长叶红砂种子特性,及其在不同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和沙埋等环境因子中的萌发策略.结果表明:长叶红砂种子具有高活力、高萌发率、耐贮存的特点,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均能很好地萌发.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恒温20 ℃~25 ℃或变温15 ℃/25 ℃,萌发率高达93%.土壤含水量为2%时,种子开始萌发;土壤含水量为12%时,其萌发率最高,达89%.长叶红砂种子适宜的沙埋深度为1 cm,>5 cm沙埋不出苗.沙埋深度对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显著,而对幼苗质量的影响不显著.水分条件和沙埋深度是制约长叶红砂种子萌发和出苗的主要因素,而种子的高萌发率增加了幼苗生存的风险,不利于其应对荒漠极端环境变化.这种特性是长叶红砂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生命过程及谱分析
    宋萍1;洪伟1;吴承祯1;封磊2;范海兰1
    2008, 19(12):  2577-2582 . 
    摘要 ( 2174 )   PDF (355KB) ( 938 )  
    根据种群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理论,以高度级为基础编制了桫椤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了生存函数曲线,分析了种群的生命过程.结果表明:桫椤种群结构为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类型.生命期望在第4龄级最大,此阶段种群生存质量相对较高.种群存活曲线属于典型的Deevey-Ⅲ型.种群生命过程有3个死亡高峰期,分别是第2龄级向第3龄级、第10龄级向第11龄级和第12龄级向第13龄级生长阶段.种群存活率随龄级增加呈单调减少,相应的积累死亡率呈单调增加,变动幅度为前期大、后期小;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呈现前期下降、后期平缓稳定的特点,凹点出现于第4龄级.谱分析结果显示,桫椤种群数量波动性是大周期内有小周期的多谐波迭加,各周期作用基本上随周期的缩短而减小,基波的影响最显著.
    乌丹地区文冠果生物学特性及物候观测
    马利苹;王力华;阴黎明;刘波;陈玮
    2008, 19(12):  2583-2587 . 
    摘要 ( 2198 )   PDF (319KB) ( 1072 )  
    通过野外定枝追踪,对乌丹地区文冠果年生长周期的物候、生殖过程进行连续观测,研究了文冠果的果实生长进程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数量动态和落花落果率.结果表明:文冠果物候变化与有效积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雄花花丝的伸长和花药的开裂在时间上具有先后性;文冠果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3次落果,授粉率为26.4%,落花率达73.6%,落果率可达92.9%,落花、落果现象十分严重;6月上中旬果实的纵径生长较快,6月中下旬果实横径生长较快,纵横径比可达2.17;个体间物候有一定的差异,不利于文冠果异株授粉和授粉率的提高.
    江西省退化石灰岩红壤区重建森林土壤水分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刘苑秋1;王红胜1;郭圣茂1;傅敏宁2
    2008, 19(12):  2588-2592 . 
    摘要 ( 2304 )   PDF (220KB) ( 964 )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江西省修水县退化石灰岩红壤区4种主要重建森林类型的土壤(0~40 cm)含水量与降水量、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重建森林前一个月的土壤含水量对当月整个土壤剖面(0~4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和当月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具有较强影响,对当月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小;研究区各重建森林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当月降水量的影响,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主要受当月蒸发量的影响;在4种森林重建模式中,枫香纯林当月降水量与当月土壤含水量的相关系数最大,混交林模式土壤含水量的自相关系数大于纯林模式.
    沙米表型可塑性对土壤养分、水分和种群密度变化的响应
    黄迎新1,2;赵学勇1;张洪轩3;罗亚勇1,2;毛伟1,2
    2008, 19(12):  2593-2598 . 
    摘要 ( 2493 )   PDF (486KB) ( 958 )  
    研究了土壤营养、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等环境因素对沙米表型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营养、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对沙米的形态特性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土壤营养的增加,沙米的根冠比从0.135减小到0.073,但与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无显著相关关系.对土壤营养和土壤水分变化响应的沙米繁殖分配可塑性是“真正的可塑性”; 沙米繁殖分配与土壤营养呈负相关,与土壤水分呈正相关; 在高土壤营养或低土壤水分条件下,沙米的繁殖分配随个体大小变化的速率较大;种群密度对沙米的繁殖分配无影响,其繁殖分配主要受个体大小的制约.在3个环境因素中,土壤营养对沙米形态特性和生物量特性的可塑性影响最大.
    湿地植物小叶章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
    刘德燕1,2;宋长春1
    2008, 19(12):  2599-2604 . 
    摘要 ( 1955 )   PDF (471KB) ( 872 )  
    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小叶章为对象,通过野外控制试验(2004—2007年),研究了4个不同氮素输入水平[0(对照,CK)、6(N6)、12(N12)和24(N24) g·m-2·a-1]对小叶章叶片形态、叶绿素和生物量累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处理间小叶章叶长和叶宽未出现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在N12处理时最小[(149.54±18.27) cm2·g-1],即此氮处理水平下叶片的厚度最大.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前,随着氮输入量的增大而增大,且N12和N24处理下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N6和CK处理;峰后,N24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迅速降低,N6处理则降低缓慢,说明适量的氮输入延缓了叶片衰老.连续的高氮(N24)输入使小叶章的生长发育有所提前,在成熟后叶片出现早衰现象.2005和2007年生长季末,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着外源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是经过4年 (2007年) 连续高氮(N24)处理的小叶章地上部分生物量较输入2年 (2005年) 时降低了53.72%.
    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
    康文星;赵仲辉;田大伦;何介南;邓湘雯
    2008, 19(12):  2605-2610 . 
    摘要 ( 3116 )   PDF (233KB) ( 2000 )  
    在生物量调查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测定基础上,对广州市红树林和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与大气CO2交换进行研究,分析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的能力和不同积水状态下(常年积水、间歇积水、无积水)湿地碳汇功能.结果表明:红树林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 33.74 t·hm-2·a-1,土壤排放CO2(包括CH4折算成CO2的温室效应量)12.26 t·hm-2·a-1,湿地每年净吸收大气CO2 21.48 t·hm-2,说明红树林湿地是一个强的碳汇;滩涂湿地植被净生产力吸收CO2 8.54 t·hm-2·a-1,土壤排放CO2 5.88 t·hm-2·a-1,排放CH4 0.19 t·hm-2·a-1,若按碳素折算,湿地每年吸收大气中碳素2.33 t·hm-2,土壤排放碳素1.74 t·hm-2包括(CH4中的碳),系统净固定碳0.59 t·hm-2,说明滩涂湿地是一个弱的碳汇,若将CH4的温室效应折算成CO2量,则土壤排放CO2 9.78 t·hm-2·a-1,排放比吸收多1.24 t·hm-2·a-1,对大气温室效应而言,滩涂湿地是一个弱碳源;常年积水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H4,无积水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常年积水湿地碳汇功能最大,无积水湿地碳汇功能最小.
    土壤种子库对漫溢区受损植被更新的贡献
    王增如1,2;徐海量1;尹林克1;李吉玫1;张占江3;李媛1
    2008, 19(12):  2611-2617 . 
    摘要 ( 2226 )   PDF (608KB) ( 871 )  
    在塔里木河下游选择两个典型漫溢区,在野外进行了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并与河水漫溢区的幼苗库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壤种子库对受损植被更新的贡献度.结果表明:两个漫溢区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均为12种,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为主;种子库密度分别为282.5和173.2粒·m-2,表层土壤(0~2 cm)种子密度分别占总密度的76.9%和71.0%.土壤种子库对实生幼苗的物种组成和密度具有显著影响,两个漫溢区实生幼苗数量分别有84.7%和99.4%来源于土壤种子库.两个漫溢区土壤种子库与实生幼苗库物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72和0.63;实生幼苗密度与种子库密度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说明土壤种子库对植被更新具有重要贡献.
    氮素对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比强度形成的生理基础的影响
    马溶慧;许乃银;张传喜;李文峰;冯营;屈磊;王友华;周治国
    2008, 19(12):  2618-2626 . 
    摘要 ( 1994 )   PDF (748KB) ( 896 )  
    于2005年在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和徐州(黄河流域黄淮棉区)棉田设置不同氮素水平(零氮:0 kg N·hm-2,适氮:240 kg N·hm-2,高氮:480 kg N·hm-2)试验,研究氮素对不同开花期棉铃(伏前桃、伏桃和秋桃)纤维比强度形成生理基础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氮处理相比,零氮处理显著降低了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增加了C/N,影响程度随开花期的推迟而加大,导致伏桃、秋桃对位叶制造和运输光合产物的能力在棉铃发育中后期大幅度下降,棉纤维的相对生长速率以及纤维发育关键酶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纤维素快速累积持续期缩短,纤维比强度显著降低;高氮处理显著增加了棉铃对位叶氮浓度,降低了C/N,影响程度随开花期的推迟而降低,其降低了伏前桃、伏桃发育过程中光合产物向纤维分配的比例、棉铃发育前中期的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及纤维素累积速率,导致其纤维比强度亦显著降低.综合分析认为,适宜的施氮量可以协调棉花的“源库”关系,有利于促进不同开花期棉铃高纤维比强度的形成.与适氮处理相比,零氮处理的伏前桃、伏桃和秋桃纤维比强度分别降低了1.8%、5.8%和13.0%,高氮处理则分别降低了8.2%、7.4%和-2.4%.
    花后灌水次数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姚凤娟;贺明荣;李飞;许亮亮;黄传华;邱牧
    2008, 19(12):  2627-2631 . 
    摘要 ( 1979 )   PDF (261KB) ( 928 )  
    在防雨池栽培条件下,以2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和藁城890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花后不同水分供应状况对籽粒产量、籽粒品质(粉质仪参数和面包体积)及其蛋白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面粉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制成面包体积均随花后灌水次数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花后灌1水(花后7 d)时藁城8901的籽粒产量最高,花后灌2水(花后7 d+花后14 d)时济麦20的籽粒产量最高;2个品种面粉的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制成面包体积均以花后灌1水时最优.单体蛋白含量、不溶性谷蛋白含量、谷蛋白总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湿面筋含量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花后不同水分供应状况下,不溶性谷蛋白含量是影响面团稳定时间的关键因素,谷蛋白总含量与面包体积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保持优质强筋小麦品质的稳定性,水分管理应以改善籽粒蛋白质特别是谷蛋白组分的构成为目标.
    水杨酸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小麦叶绿体D1蛋白磷酸化及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马培芳1;李利红2;杨亚军1;赵会杰1;付晓记1;张超男1
    2008, 19(12):  2632-2636 . 
    摘要 ( 2008 )   PDF (309KB) ( 1039 )  
    为了研究水杨酸(SA)对高温强光胁迫下小麦叶片类囊体膜D1蛋白磷酸化和PSⅡ功能的影响,用0.5 mmol·L-1 SA溶液预处理灌浆期小麦叶片,以水预处理为对照,然后将预处理植株进行高温强光(35 ℃,1 600 μmol·m-2·s-1)处理,测定胁迫处理过程中小麦旗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及D1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SA预处理有效抑制了高温强光下D1蛋白的净降解,保持了较高的D1蛋白磷酸化水平、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和PSⅡ电子传递速率,维持了较高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净光合速率(Pn).表明外源SA通过调节小麦叶绿体D1蛋白的周转,减轻了高温强光胁迫对叶片光合机构的损伤,有利于PSⅡ的正常运转.
    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蒋静;冯绍元;孙振华;霍再林
    2008, 19(12):  2637-2642 . 
    摘要 ( 2193 )   PDF (485KB) ( 959 )  
    通过不同矿化度的咸水灌溉春玉米试验,研究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咸水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含水量峰值均出现在灌溉期, 充分灌溉变化幅度高于非充分灌溉;土壤含盐量随灌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 相同灌水矿化度下,非充分灌溉处理的土壤含盐量均较充分灌溉处理低; 非充分灌溉处理土壤盐分累积层较充分灌溉处理上移; 8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保持稳定,不受灌溉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与淡水充分灌溉相比,咸水灌溉下玉米产量降低约15%~22%;9 g·L-1、6 g·L-1、3 g·L-1咸水非充分灌溉下玉米收获后1 m土层平均土壤含盐量分别比充分灌溉降低8.1%、12.4%和18.4%,而产量仅分别降低3.4%、6.8%和3.0%.
    温度对黄瓜幼苗光合生理弱光耐受性的影响
    李伟1,2;眭晓蕾1;张振贤1
    2008, 19(12):  2643-2650 . 
    摘要 ( 1994 )   PDF (863KB) ( 1142 )  
    以不耐弱光的津研2号和较耐弱光的戴多星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研究适温25 ℃/18 ℃(昼/夜)、亚适温15 ℃/9 ℃和低温9 ℃/7 ℃对弱光(75~85 μmol·m-2·s-1)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下黄瓜叶片的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qP)等指标下降,下降程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加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逆境解除后的恢复过程中,光合和荧光参数逐渐恢复,荧光参数恢复速度快于气体交换参数.弱光下温度越低对黄瓜幼苗叶片光合机构造成的伤害越重,低温降低了叶片对弱光的耐受性.在低温、弱光处理过程中,津研2号PnΦPSⅡqP等下降程度较戴多星明显,而在随后的恢复过程中其回升速度较戴多星迟缓,表明弱光下戴多星对低温的耐受性强于津研2号.
    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QTLs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
    孙小霞1,2;邓家耀2;江宝月2;贾小丽2;熊君1,2;林文雄1,2
    2008, 19(12):  2651-2655 . 
    摘要 ( 2002 )   PDF (493KB) ( 966 )  
    利用Dular和Lemont杂交后代单粒传衍生的123个F12家系所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研究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考察该RIL群体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对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0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加性QTLs,共解释了73.51%的遗传变异,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08%~20.14%,其中6个和环境存在显著互作;同时也检测到13对影响叶绿素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6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
    常规灌溉条件下嫁接和增施氮肥对温室黄瓜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小燕1;王璐1;王永泉2;孙奂明2;任华中1
    2008, 19(12):  2656-2660 . 
    摘要 ( 2222 )   PDF (388KB) ( 1062 )  
    在日光温室内研究了常规灌溉条件下,嫁接和3种施氮水平(0、110和331 kg·hm-2)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嫁接和追施氮肥331 kg·hm-时,黄瓜耗水量最高,冬春茬和秋冬茬分别为3 350和2 181 m3·hm-2,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两茬口分别为27.2和36.9 kg·m-3.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嫁接黄瓜的耗水量比自根黄瓜提高3%~6%,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提高28%和209%;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嫁接黄瓜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自根黄瓜耗水量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却在施氮110 kg·hm-2时最高.因此,嫁接栽培可显著提高黄瓜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增施氮肥也可显著提高自根黄瓜的耗水量,但氮肥增施过多则将降低自根黄瓜的水分利用效率.
    稻鸭共作下水稻植株的壮秆效应及生理特性
    王强盛1;甄若宏1,2;丁艳锋1;王绍华1
    2008, 19(12):  2661-2665 . 
    摘要 ( 2177 )   PDF (335KB) ( 1074 )  
    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分析了稻鸭共作下水稻植株的壮秆效应及其相关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由于鸭子在稻田的活动使水稻植株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植株碳氮比、茎秆干物质输出率都明显增加,茎秆基部节间长度比对照缩短2.88%,茎粗增加64.90%,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也分别提高了11.78%和10.95%;稻鸭共作提高了水稻深层根系比例和根系活力,黑根比例降低了16.63%.因此,稻鸭共作对水稻植株有壮秆效应,提高了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
    稻鸭共作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展茗;曹凑贵;汪金平;袁伟玲;江洋;高大伟
    2008, 19(12):  2666-2672 . 
    摘要 ( 2122 )   PDF (608KB) ( 988 )  
    利用密闭箱技术,于2006和2007年研究了稻鸭复合系统CH4的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稻田(CK)相比,由于鸭子的活动,养鸭稻田(RD)的田面水溶解氧浓度(DO)增加,CH4的排放显著减少.2006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1.49) mg·m-2·h-1,比CK的(10.17±1.25)mg·m-2·h-1降低32.7%,CH4排放总量为(19.34±1.15) g·m-2,比CK的(26.25±2.17) g·m-2减少26.3%; 2007年RD的平均CH4排放通量为(7.68±0.74) mg·m-2·h-1,比CK的(9.53±0.40)mg·m-2·h-1降低19.0%, CH4排放总量为(18.41±1.05)g·m-2,比CK的(22.81±0.75) g·m-2减少19.3%.在水稻全生育期,各处理CH4的排放通量分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出现2个排放高峰;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相关不显著.
    1979—2006年沈阳市城市空间扩展过程分析
    王厚军1,2;李小玉2;张祖陆1;何兴元2;陈玮2;陈延斌1;胡建波2
    2008, 19(12):  2673-2679 . 
    摘要 ( 2052 )   PDF (795KB) ( 1022 )  
    基于1979、1992、2001和2006年遥感影像资料,利用人机交互式方法提取了沈阳市城市扩展信息,并借助GIS技术对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从城市扩展强度、重心坐标、紧凑度、分形维数和城市扩展弹性系数方面对沈阳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9—2006年间,沈阳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逐渐增强,以2001—2006年间的城市扩展规模和速度最大;沈阳市城市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城市重心总体向西南方向偏移;紧凑度逐渐减小,分形维数逐渐增大,城市空间形态日益复杂;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沈阳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东江流域集水区城市化差异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任文韬1;彭少麟1;周婷1;李岩2
    2008, 19(12):  2680-2686 . 
    摘要 ( 1951 )   PDF (954KB) ( 1129 )  
    基于东江流域1991、1998、2006年TM影像,通过分别代表东江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3个集水区各地物类型面积和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江流域城市化程度与进程的差异及其对集水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的城市化程度和进程依次增加;城市化对水体和植被的影响较大,城镇用地面积与水体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城镇用地面积总体上与森林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但当城市化发展到相对较高水平时可能促进森林恢复;1991—2006年间,上游的a集水区、中游的b集水区的景观格局均呈复杂化趋势;1991—1998年间,下游的c集水区景观格局呈复杂化,而1998—2006年间,则趋于简单,表明随着城市化的进行,景观格局呈“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趋势.研究东江流域景观格局从上游到下游的规律性变化对于整个流域的协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地下水与植被动态耦合模拟
    赵传燕1;李守波2;贾艳红3;姜云超3
    2008, 19(12):  2687-2692 . 
    摘要 ( 2084 )   PDF (636KB) ( 1132 )  
    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基于2006年黑河下游的野外实测数据,建立了研究区胡杨和柽柳植被盖度与地下水埋深的模型,并模拟了研究区的潜在植被.结果表明:黑河下游胡杨的最适宜地下水位和平均地下水位分别为2.6和3.6 m,柽柳则分别为2.0和3.0 m;胡杨的高盖度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河道两侧的区域,而柽柳则可以在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以较高的盖度生存,对于研究区当前的地下水埋深而言,柽柳应该是最适宜生存的物种之一;研究区胡杨和柽柳的潜在植被空间分布与现状分布的相似性分别为43.4%和55.6%,导致相似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为土壤中存在的石膏盐盘层阻碍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李丽;张海涛
    2008, 19(12):  2693-2698 . 
    摘要 ( 2159 )   PDF (415KB) ( 1123 )  
    针对中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生态环境等级评分作为输出,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具有20个隐含层节点、3层网络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以生态环境指标的各级评价标准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以训练样本数量的10%以及各指标各等级的临界值、中间值作为检验样本,以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实际监测值作为预测样本,利用MATLAB软件对BP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并对鄂州市杜山镇生态环境质量等级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可靠的,它不仅能很好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而且能够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实际特征相结合.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模式及其净化效果与生态效益
    张丽1,2;朱晓东1;陈洁1,3;朱兆丽4;潘涛1,3;李杨帆1
    2008, 19(12):  2699-2705 . 
    摘要 ( 2117 )   PDF (1244KB) ( 1518 )  
    以常州市蔷薇湿地公园为例,提出一种“垂直流+水平流”新型生态补水复合模式,探讨了该模式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该补水模式不但能净化受污染的源水(城市河水),而且可有效提升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内的大部分景观水体可达到全身接触性娱乐类景观功能要求,运行成本仅为常规补水工艺的5%~25%,具有较好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
    水稻纹枯病菌的微气候生态位
    王子迎1,2;檀根甲2
    2008, 19(12):  2706-2710 . 
    摘要 ( 2039 )   PDF (323KB) ( 797 )  
    运用生态位原理与方法,研究水稻纹枯病菌的微气候生态位.结果表明:照度、温度和湿度三者综合作用效应高于各单因子的独立效应,三因子中照度和温度的联合效应高于其他因子间两两组合效应;在分蘖盛期、孕穗期、抽穗期和蜡熟期,水稻纹枯病菌的微气候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3112、0.4012、0.4326和0.7365,即随着水稻的生长而逐渐增大,但病菌占有的生态位仍以低光照、低温度、高湿度的微气候类型为主.
    毛乌素沙地沙打旺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
    贺学礼1,2;白春明2;赵丽莉1
    2008, 19(12):  2711-2716 . 
    摘要 ( 2106 )   PDF (248KB) ( 925 )  
    对毛乌素沙地5个不同生态条件下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根围土壤0~50 cm土层 AM真菌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和采样深度下AM真菌孢子密度和定殖率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定殖率和最大孢子密度均出现在10~30 cm土层; 定边样地孢子密度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塔湾样地菌丝和总定殖率最高,宁条梁和塔湾样地泡囊定殖率高于其他样地.总球囊霉素(TG)和易提取球囊霉素(EEG)含量均在塔湾样地最高,分别为1.18 mg·g-1和0.65 mg·g-1.土壤pH对孢子密度、泡囊和丛枝定殖率、TG和EEG均有极显著正效应,TG和EEG分别与孢子密度、土壤有机C、碱解N和速效P呈极显著正相关.沙漠土壤球囊霉素占有机C的比例高于农田土壤,可能是沙漠土壤有机C的主要来源之一.球囊霉素可作为评估沙漠土壤AM真菌活动和土壤生态状况的有效指标.
    轮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
    吴凤芝;王澍;杨阳
    2008, 19(12):  2717-2722 . 
    摘要 ( 2209 )   PDF (795KB) ( 1557 )  
    以黄瓜为试材,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小麦、大豆、毛苕子、三叶草和苜蓿与黄瓜轮作及大蒜、毛葱与黄瓜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轮套作对黄瓜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的种类、数量和黄瓜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细菌种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黄瓜产量.对DGGE条带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它们大多与不可培养的细菌种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大多为鞘氨醇杆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变形细菌纲(Proteobacteria), High bacterium G+C只在以毛葱为套作作物的黄瓜根际中出现.不同轮套作中细菌种群多样性随黄瓜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盛瓜期达最高值.以小麦为轮作作物和以毛葱为套作作物的黄瓜轮套作栽培模式最佳.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时序动态
    高飞1,2;周国娜1;袁胜亮1;高宝嘉1
    2008, 19(12):  2723-2730 . 
    摘要 ( 2080 )   PDF (416KB) ( 893 )  
    为揭示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将枣粮间作系统区分为枣园亚系统和农田亚系统进行节肢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时序动态.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4 936头,分属3纲、14目、96科,其中枣园亚系统个体5 992头,分属3纲、14目、82科,农田亚系统个体8 971头,分属3纲、14目、80科,且枣园、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对系统进行时间序列的最优分割可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即麦田亚系统衰落期、系统物种增长期、系统发展稳定期、系统动荡衰落期.系统主要天敌物种在4个阶段中表现出相互迁移的特性,且两个亚系统寄生性天敌物种对另一系统的害虫存在着制约作用.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间的物种迁移和相互作用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害能力有积极意义.
    水稻害虫治理措施的综合评价
    罗淑萍1,2;黄寿山1;梁广文1;袁伟1;刘家莉1;张青文2;刘小侠2
    2008, 19(12):  2731-2737 . 
    摘要 ( 2027 )   PDF (453KB) ( 942 )  
    在对广州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区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和害虫控制效果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3方面的效益和代价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有机水稻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大,权重值达0.5355;生态代价在综合代价中占据主导地位;化学防治病虫害的水稻生产方式付出的生态代价最惨重,其综合代价权重值达0.6252;从综合效益代价比(RPC)来看,有机水稻生产模式是较理想的模式,其RPC值达2.4776,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长期施肥条件下黑土镉的积累及其趋势分析
    谭长银1, 2, 3;吴龙华1;骆永明1;徐建明4;韩晓增5;乔云发5
    2008, 19(12):  2738-2744 . 
    摘要 ( 2034 )   PDF (450KB) ( 887 )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研究了长期定量施用氮磷化肥和猪粪对黑土Cd的积累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并对黑土Cd的积累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完全不施肥的自然农业生产条件下黑土Cd浓度略有增加;长期定量施用氮磷化肥使黑土Cd浓度显著增加,但不同化肥用量对黑土Cd积累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长期施用猪粪可显著增加黑土Cd的积累,且近年来有加速积累的趋势,含Cd饲料添加剂可能是猪粪中Cd的重要来源;施用氮磷化肥对黑土Cd的有效性无显著影响,长期施用猪粪则可显著提高黑土Cd的有效性.
    百菌清对土壤氧化亚氮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郎漫;蔡祖聪
    2008, 19(12):  2745-2750 . 
    摘要 ( 2001 )   PDF (521KB) ( 994 )  
    在25 ℃、60%WHC(最大持水量)的好氧条件下进行14 d的培养试验,研究杀菌剂百菌清在添加水平为0 mg·kg-1(CK)、5.5 mg·kg-1(田间施用量,FR)及110 mg·kg-1(20FR)和220 mg·kg-1(40FR)时对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中N2O和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对N2O和CO2排放的影响取决于土壤类型和施用浓度.与对照相比,百菌清在20FR和40FR时显著抑制了酸性土壤N2O的产生与排放;3种施用量均显著促进了中性土壤N2O的排放,其中FR水平的促进效果最显著;高浓度(20FR和40FR)的百菌清在培养初期抑制了碱性土壤N2O的排放,而在培养后期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田间用量的百菌清对土壤CO2排放量没有明显影响;高浓度(20FR和40FR)时显著促进了酸性土壤CO2的排放,显著抑制了中性和碱性土壤CO2的排放.
    猪粪中铜对东北黑土的污染风险评价
    朱亦君1,2;郑袁明3;贺纪正3;李凌浩1;张蕾4
    2008, 19(12):  2751-2756 . 
    摘要 ( 2102 )   PDF (524KB) ( 936 )  
    集约化养殖使用大量铜(Cu)作为饲料添加剂,养殖废物的排放和利用可导致一定的环境问题.本文以东北黑土为供试材料,通过在盆栽试验中添加不同Cu浓度的猪粪来模拟不同施肥年限的菜园土,研究土壤中Cu累积对小白菜地上部分Cu浓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猪粪显著增加了小白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对其Cu浓度则没有显著影响.猪粪的施用在一定时期内显著促进了脱氢酶和脲酶的活性,但随土壤Cu浓度的增加,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受到抑制.当土壤全Cu浓度达到301.3 mg·kg-1后,小白菜地上部分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受到强烈抑制.小白菜地上部分Cu浓度与土壤全Cu和水溶态Cu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全Cu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表明,可用于种植蔬菜的黑土Cu浓度阈值应小于301.3 mg·kg-1.
    综合评述
    花生镉污染研究进展
    王凯荣;张磊
    2008, 19(12):  2757-2762 . 
    摘要 ( 2045 )   PDF (242KB) ( 1249 )  
    花生既是世界主要的油料作物,又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和食品加工原料.随着花生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的不断增加,国际上对花生籽粒Cd含量问题越来越关注.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花生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花生Cd含量偏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花生籽粒Cd富集能力、花生Cd含量的种内差异、籽粒中Cd的分布规律、影响花生籽粒Cd积累的机制和降低花生籽粒Cd含量技术等方面,对花生Cd污染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论述.指出在花生Cd污染控制方面有2种策略可以考虑,一是降低花生对土壤Cd的吸收;二是控制Cd向籽粒的迁移富集.为此需要从3个方面加强对花生籽粒Cd积累机制的研究,即花生根系活性特征参数及其与籽粒Cd积累的关系;花生果荚Cd吸收机制及其对籽粒Cd含量的贡献;花生植株体内Cd迁移机制及其与籽粒Cd含量的关系.
    土壤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分析方法
    和秋红;曾希柏
    2008, 19(12):  2763-2768 . 
    摘要 ( 2610 )   PDF (202KB) ( 3125 )  
    在分析土壤中砷的来源及存在形态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不同形态砷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对土壤砷形态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比较,认为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HPLC-HG-AFS)联用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选择性强、运行成本低、不同形态砷之间相互转化较少的优点,可以作为砷形态检测的首选方法.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土壤中砷形态转化及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研究简报
    不同氮沉降水平下两种林型的主要土壤酶活性
    赵玉涛1,2;李雪峰1;韩士杰1;胡艳玲1,2
    2008, 19(12):  2769-2773 . 
    摘要 ( 2072 )   PDF (450KB) ( 1077 )  
    模拟研究了天然阔叶红松林和天然次生杨桦林不同氮沉降(0、25和50 kg N·hm-2·a-1)水平下土壤酶活性(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对土壤酶活性的作用与林分类型有关,短期施氮可以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高氮沉降降低了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且随着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两种林型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也有降低的趋势.
    厦门港表层水体磷周转的生物学过程Ⅱ: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
    杨位迪1;杨青1;林元烧1,2;曹文清1
    2008, 19(12):  2774-2778 . 
    摘要 ( 1957 )   PDF (267KB) ( 1147 )  
    为了解桡足类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于2005年5、8、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在厦门时间序列站(XMTS)采用肠道色素法,研究了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现场摄食率,同步分析了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进而得到桡足类群体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的年平均摄食率为55.53 μg·m-3·d-1;其中秋季最高,为108.98 μg·m-3·d-1,夏季最低,为7.18 μg·m-3·d-1.根据试验数据估算,厦门港桡足类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四季平均为1.81%,春、夏、秋、冬分别为3.22%、0.06%、3.52%和0.46%.
    书评
    论人文素养之于生态学者——兼评《绿色人生》
    肖红
    2008, 19(12):  2779-2779 . 
    摘要 ( 1640 )   PDF (26KB) ( 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