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2-07-25
    研究论文
    东北珍贵阔叶树适地适树的研究
    李绍忠, 孟康敏, 赵冰, 杨秀清, 袁永孝
    1992, 3(3):  195-201. 
    摘要 ( 1873 )   PDF (518KB) ( 310 )  
    本文以森林类型为基础,利用数值分析法对东北地区珍贵阔叶树种适地适树进行了研究。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可划分为3个森林类型组和8个森林类型,用逐步回归和立地指数法进行树种立地生产力评价,结果表明A层土厚、坡向、坡度、土壤湿度等是影响人工林生长的主导因子。在阔叶红松混交林,造林树种选择顺序为紫椴、裂叶榆、黄波罗、胡桃楸、水曲柳;而在阔叶杂木林,则是紫椴、胡桃楸、裂叶榆、黄波罗、水曲柳。
    鼎湖山森林植被优势种云南银柴和柏拉木的生物量及第一性生产力研究
    彭少麟, 张祝平
    1992, 3(3):  202-206. 
    摘要 ( 1715 )   PDF (379KB) ( 366 )  
    本文采用树木收获、气体交换等方法,研究了鼎湖山地带性植被季风常绿阔叶林立术第3层和第4层主要优势种云南银柴和柏拉木的生物量和第一性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云南银柴和柏拉木种群在群落中的生物量分别为干重12009和7874kg·ha-1、鲜重22733和15155kg·ha-1;第一性生产力分别为874和480kg·ha-1·yr-1。并对研究结果作进一步讨论,以揭示两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树干径流过程的动态响应模型
    韩绍文, 顾连宏, 王本楠, 刘家冈
    1992, 3(3):  207-214. 
    摘要 ( 1545 )   PDF (465KB) ( 480 )  
    本文用实验测试法测量了干流过程。结果表明,干流过程曲线与R-L-C电路瞬态响应过程(包括输入、输出曲线)极为相似。据此,可用R-L-C电路瞬态响应过程曲线拟合干流过程,求出解析解。在计算机上调试参数,讨论其水文学意义,定性分析参数与影响干流因子的关系,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及其预测判别模型--动态地植物学说的继承与发展(Ⅰ)
    徐文铎, 常禹
    1992, 3(3):  215-222. 
    摘要 ( 1685 )   PDF (687KB) ( 495 )  
    本文根据刘慎谔的动态地植物学说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多组判别分析法(MGDA)研究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与气候指标的关系:1)以东北地区210个气象站的7个气象因子为变量,组成210×7矩阵,用PCA方法进行分类和排序,其结果明显划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2)影响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气候因子,主要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3)确定了7个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数分布范围和特征;4)采用MGDA法建立了判别函数模型,预测了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其准确率可达90.32%。
    森林土壤氮转化的微生物功能研究
    李凤珍, 马成新, 徐奕, 张立宏, 刘增柱, 刘瑞君
    1992, 3(3):  223-230. 
    摘要 ( 1607 )   PDF (654KB) ( 378 )  
    本文研究了不同林型下土壤(A+6层和A1层)微生物、土壤酶活性在森林土壤氮转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林型下土壤具有不同的固氮作用、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速率,即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已经证明,固氮作用主要存在于森林土壤的A1层,反硝化作用主要存在于A0层。森林土壤存在2种硝化作用过程,即由自养微生物所引起的自养硝化作用过程和异养微生物所引起的异养硝化作用过程。它的存在与林型有关,某些森林土壤中这2种硝化作用过程都存在,如针阔混交林下的A0层和A1层。有些林型下土壤,则以异养硝化作用过程为主,如针叶林的A0层。
    农业系统中磷肥残效及磷循环研究Ⅱ.磷及其他养分在作物体内分配
    张璐, 殷秀岩, 廉鸿志, 沈善敏
    1992, 3(3):  231-235. 
    摘要 ( 1409 )   PDF (546KB) ( 577 )  
    土壤P供应状况及作物生长好坏可明显影响高粱、玉米、大豆籽实及秸秆中的P浓度、P在籽实及秸秆中的分配比和形成单位籽实产量的P收获量。P供应充分,作物生长良好(产量高),籽实中的P浓度高,籽实P/秸秆P的分配比大,每形成单位籽实消费的P量高。
    农业系统中磷肥残效及磷循环研究Ⅲ.投料中磷和氮在饲养-堆腐环中的循环率及有机肥料中养分的利用率
    殷秀岩, 张璐, 宇万太, 沈善敏
    1992, 3(3):  236-239. 
    摘要 ( 1625 )   PDF (328KB) ( 337 )  
    5年试验结果表明,农产品中N经由饲养-堆腐环的损失率平均为36%,P为25%。在丰产条件下,一农业系统80%收获产品经由饲养-堆腐环可循环回田的养分量约为80kgN/ha,14kgP/ha,相当于这一系统中每年化肥N用量的一半和化肥P用量的全部。有机肥料中N和P的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而有增长趋势,表明有残效迭加效应存在。5年平均,有机肥料中N和P的当季表观利用率分别约为40%和43%。
    黄淮海平原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
    董振国, 刘瑞文
    1992, 3(3):  240-246. 
    摘要 ( 1884 )   PDF (588KB) ( 575 )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2×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5.5-6.0,成穗4.5-5.25×106/ha。传统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5-18×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6.0-6.5,成穗6.0-7.5×106/ha。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叶日积比,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是1:0.89,传统高产栽培麦田为1:0.73。夏玉米种植密度主要受叶倾角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大于65°,种植密度7.5-8.25×104/ha;平展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小于50°,种植密度5.25-6.0×104/ha。
    亚洲玉米螟多元动态经济阈值模拟模型
    邝幸泉, 毕成鹏, 魏明新
    1992, 3(3):  247-252. 
    摘要 ( 1616 )   PDF (500KB) ( 399 )  
    1985-1989年在武昌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及玉米受害后产量损失,组建了用于玉米螟预测和防治的多元动态经济阈值模型。模型在计算机上显示全部过程,模拟模型经过生产实际检验,效果良好。
    安徽省家畜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的研究
    毕守东, 陈宏权, 刘丽
    1992, 3(3):  253-258. 
    摘要 ( 1461 )   PDF (488KB) ( 332 )  
    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安徽省及其各畜牧区的家畜(禽)分布随土地利用类型及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家畜(禽)分布密度的灰色静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安徽省由北向南旱地面积从54%下降到2%;林地则由5.5%上升到62%;水田和水面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区。人口密度对各类畜禽的分布密度有较大的影响,关联度为0.65-0.83;旱地比率是影响草食动物分布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并联度高达0.9以上;水面的比重对家禽密度的影响高于其它因子。用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及人口密度所建立的模型,对家畜的实际分布密度及其变化规律的拟合误差在2%左右。
    鲥鱼的驯养与生物学研究Ⅰ.O+龄幼鱼的生长与食性
    王汉平, 邱顺林, 陈大庆, 钟鸣远, 黄木桂, 张邦杰, 麦家柏
    1992, 3(3):  259-265. 
    摘要 ( 1589 )   PDF (588KB) ( 336 )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杭州西湖引流冲污前后浮游藻类变化及防治富营养化效果评价
    陆开宏, 姚礼一, 周少勤, 李梅姿
    1992, 3(3):  266-272. 
    摘要 ( 1841 )   PDF (776KB) ( 612 )  
    1988年4月-1989年4月西湖各湖区浮游藻类逐月分析资料表明,引水冲污后西湖蓝藻个体数量比例从1981年的84.4%下降到69.7%,藻种数118种增至192种;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多项水质指标的TSI均值表明,西湖水体依然属富营养类型,且有缓慢发展趋势,引水并未根本改变西湖水质特性。根据藻量及多样性指数的方差分析,对各湖区污染及富营养程度进行了多重比较。
    镉、铜抗性植物细胞株的增长及元素吸收特性
    杨居荣, 久保井徹
    1992, 3(3):  273-279. 
    摘要 ( 1470 )   PDF (618KB) ( 596 )  
    在含Cd、Cu浓度100、200μMol的培养基中进行驯化培育,获5株抗Cd细胞株及3株抗Cu细胞株。驯化株细胞相对增长率显著高于亲株,在Cd、Cu浓度波动较大的条件下,驯化株细胞增长率仍较稳定;驯化株对Cd、Cu的蓄积性因细胞种类不同而异,或具有降低对Cd、Cu的吸收,使抗性增加的机制,或对Cd、Cu有更强的吸收特性,但浓缩系数相对较稳定,从而抵御环境中Cd、Cu的波动,驯化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呈现高于亲株或低于(近于)亲株两种类型,推断具有通过新陈代谢调节的适应机制;终止驯化的回复株一定程度保留了驯化获得性,但有向亲株回复的趋势,推断所获抗性非基因控制类型。
    微量元素硼和锌在作物营养平衡中的作用
    邹邦基
    1992, 3(3):  280-285. 
    摘要 ( 2176 )   PDF (493KB) ( 398 )  
    许多土壤中B、Zn由于含量或有效性低而供给不足,成为作物营养平衡与大面积产量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采取各种方法直接施用B、Zn,或者配制在尿素中施用,可以调节作物营养平衡,改善作物-环境生态关系,提高产量和品质。在水稻旱育苗地区还可把Zn配在育苗土壤调制剂中施用。在缺Zn褐土上,施入的Zn迅速转化为各种形态,其中碳酸盐结合态是有效Zn的主要仓库。配合施用P肥对Zn的有效性无不良影响,Zn与N、P配合施用有益于作物营养平衡。
    数学模型与自然保护科学
    邬建国
    1992, 3(3):  286-288. 
    摘要 ( 1581 )   PDF (321KB) ( 449 )  
    日益加剧的人类干扰和景观破碎化已危及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重要也最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指导这一实践的理论和原则极为需要。本文试图综述与自然保护科学有关的几个学科在理论和实际研究(尤其是模型)方面的近期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提出自然保护模型的发展方向。文中涉猎基于不同方法论、不同组织水平的模型,并对数学模型在自然保护科学中的作用和实用性加以讨论。
    慈竹无性系种群生长发育规律初探
    苏智先, 钟章成
    1992, 3(3):  289-291. 
    摘要 ( 1401 )   PDF (346KB) ( 417 )  
    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s)系四川分布面积最大、产量高、用途广的重要经济竹种,对振兴四川经济具有很大的潜在作用。作者引用Harper的构件结构理论,将慈竹无性系作为一个种群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