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22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1-03-18
    第六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栏
    生态记忆及其在生态学中的潜在应用
    孙中宇,任海
    2011, 22(03):  549-555. 
    摘要 ( 2703 )   PDF (13517KB) ( 2697 )  
    生态记忆指群落过去的状态或经验影响其目前或未来生态响应的能力.作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个新视角,生态记忆在群落演替、生态恢复、生物入侵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多个领域中受到重视.本文在综述生态记忆的概念、组成、类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记忆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其潜在应用,以期为理解演替机理和指导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
    王建国,樊军,王全九,王力
    2011, 22(03):  556-564. 
    摘要 ( 2345 )   PDF (670KB) ( 917 )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于2009年9月下旬测定了六道沟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和养分含量,研究了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小流域植被地上生物量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六道沟小流域主要植被地上干生物量在177~2207 g·m-2;其中,玉米、谷子、弃耕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和灌木地的地上干生物量分别为2097~2207、518~775、248~578、280~545、177~396和372~680 g·m-2.农田平均土壤含水量(0~100 cm土层)最高,达14.2%,灌木地最低,为10.9%;弃耕地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6.7%,说明弃耕地土壤水分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土壤平均储水量大小顺序为:农田>人工草地>弃耕地>天然草地>灌木地,苜蓿地和柠条地出现土壤干化现象.植被地上干生物量与0~1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9,P<0.05),地上鲜生物量与植被的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较高植被的地上生物量可以间接控制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侵蚀.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养分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与海拔、坡度、坡向、容重等的相关性不显著.
    退化红壤丘陵区森林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的关系
    陈法霖,江波,张凯,郑华,肖燚,欧阳志云,屠乃美
    2011, 22(03):  565-570. 
    摘要 ( 2116 )   PDF (789KB) ( 1732 )  
    通过小盆+凋落袋控制试验,研究了我国南方退化红壤丘陵区8种森林凋落物和4种混合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阔叶凋落物中的氮、磷、钾、镁含量显著高于针叶凋落物,木质素、碳含量显著低于针叶凋落物;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氮、磷、钾、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凋落物初始碳、木质素含量以及木质素/氮、木质素/磷和碳/磷值呈显著负相关;木质素含量解释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变异的54.3%,是影响分解速率的最关键因子,凋落物碳、氮、磷含量也与分解速率密切相关,它们与木质素含量一起可解释分解速率变异的81.4%.在退化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低木质素含量、高氮磷含量的阔叶物种的引入有利于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土壤肥力的恢复进程.
    紫玉兰树干液流对北京市综合环境变量的响应
    王华,欧阳志云,郑华,任玉芬,高付元
    2011, 22(03):  571-576. 
    摘要 ( 1983 )   PDF (864KB) ( 643 )  
    2008年4-10月,为明确典型城市绿化树种紫玉兰耗水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紫玉兰树干液流对北京市空气温湿度、辐射、风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影响紫玉兰树干液流的8个环境因子可分为蒸发需求因子(EDI)、土壤因子和降水因子3类,其中,EDI(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总辐射、风速和水汽压亏缺) 是影响紫玉兰树干液流的关键因子,可以解释紫玉兰树干液流变化的60%,且紫玉兰树干液流对EDI的响应方式呈“S”型曲线,液流达到最大值后,即使光照和蒸发需求增加,液流也不再增加;土壤因子(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因子(降水量)对紫玉兰树干液流的影响很小.
    苏南地区典型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
    周锐,李月辉,胡远满,苏海龙,王晋年
    2011, 22(03):  577-584. 
    摘要 ( 1869 )   PDF (1753KB) ( 663 )  
    选择江苏省常熟市南部的辛庄镇为研究区,采用该区1980、1991、2001和2009年4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结合现有的建设用地扩展指标构建了综合扩展程度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1980-2009年间3个时段建设用地扩展的总体特征和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辛庄镇建设用地显著扩展,1980-2009年间共增加19.24 km2,其中,2001-2009年该区建设用地进入高速扩展期,扩展面积、扩展贡献率和扩展强度均最大.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1980-1991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镇区所在村域,1991年后,辛庄镇建设重心逐渐向工业发达的村庄转移.研究期间,辛庄镇的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源于水田和旱地,二者共占建设用地总增加面积的88.1%,其余土地类型对建设用地的转入贡献率相对较小.
    大兴安岭呼中林区虫害与火干扰交互作用的长期模拟
    陈宏伟,胡远满,常禹,布仁仓,李月辉,刘淼
    2011, 22(03):  585-592. 
    摘要 ( 2093 )   PDF (978KB) ( 518 )  
    虫害和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两种主要干扰类型,各种干扰在大时空尺度上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本文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虫害和林火在300年内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虫害干扰降低了细可燃物载量,提高了模拟前期(0~100 a)和中期(100~200 a)的粗可燃物载量,降低了模拟前期和中期的林火频率,不同干扰预案模拟后期(200~300 a)火烧频率的结果比较接近;虫害干扰降低了模拟前期和后期的火烧强度,增加了模拟中期的火烧强度,提高了模拟中期的森林火险等级,降低了模拟前期和后期的火险等级.人类灭火可增加虫害的发生面积,因此建议森林管理部门采取适当的防虫措施,不可只注重灭火,可以采取可燃物去除和计划火烧等方式管理林火,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桂西北喀斯特坡地土壤137Cs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冯腾,陈洪松,张伟,聂云鹏,王克林
    2011, 22(03):  593-599. 
    摘要 ( 1975 )   PDF (878KB) ( 596 )  
    分析了137Cs及土壤有机碳(SOC)在桂西北典型峰丛坡地及岩溶裂隙中的剖面分布特征,探讨了137Cs方法在喀斯特坡地的适用性及其指示的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剖面137Cs与SOC均显著相关,两者可能有相同的流失途径;次生林坡地137Cs主体分布深度在24 cm以内,中上及中坡剖面随深度呈指数递减分布,地表无侵蚀或侵蚀轻微,坡脚剖面呈较严重侵蚀形态;坡耕地剖面137Cs在耕层内均匀分布,中上坡及中坡主体分布深度在15 cm左右,面积活度远低于背景值,土壤侵蚀剧烈,坡脚分布深度至45 cm,呈堆积形态;次生林坡脚剖面、耕地中上坡剖面及所有裂隙剖面,137Cs在主体分布深度以下有断续极微量的分布,指示了喀斯特坡地土壤颗粒有随降雨沿地表负地形向地下流失的趋势,但流失量轻微.
    鄂东南低丘马尾松林和枫香林土壤异养呼吸及温湿度敏感性
    王传华,陈芳清,王愿,李俊清
    2011, 22(03):  600-606. 
    摘要 ( 2085 )   PDF (464KB) ( 628 )  
    采用野外监测方法,研究了鄂东南低丘地区主要森林类型枫香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异养呼吸、土壤温湿度的年动态;并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土壤呼吸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以及表层土壤(0~5 cm)异养呼吸的温湿度敏感性,建立了表层土壤异养呼吸的温湿度响应模型,探讨全球温暖化对该区土壤异养呼吸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枫香林和马尾松林0~5 cm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是5~10 cm、10~15 cm层的2.39、2.62倍和2.01、2.94倍,说明土壤异养呼吸主要发生在土壤表层(0~5 cm);枫香林和马尾松林0~ 5 cm、5~10 cm及10~15 cm土壤的Q10分别是2.10、1.86、1.78和1.86、1.77、1.44;枫香林和马尾松林表层土壤呼吸
    对温度(T)的响应符合指数模型[R=αexp (βT)],对湿度(W)的响应符合二次函数模型(R=a+bW+cW2);0~5 cm土壤对温湿度双因子的响应符合lnR=a+bW+cW2+dT+eT2模型,且异养呼吸对湿度的响应具有温度依赖性,即在高温下敏感,低温下敏感性下降;应用表层土壤异养呼吸温湿度模型预测枫香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异养呼吸年动态及总量,枫香林土壤异养呼吸量的模拟值比实测值略高,而马尾松林比较接近,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全球温暖化的背景下,该地区马尾松林和枫香林的土壤呼吸会明显上升.
    研究报告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和蒸散
    张新建,袁凤辉,陈妮娜,邓珺丽,于小舟,盛雪娇
    2011, 22(03):  607-613. 
    摘要 ( 2062 )   PDF (802KB) ( 840 )  
    利用开路涡动相关系统的连续观测结果,分析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8年能量平衡各分量和蒸散量的特征,并对生长季和非生长季能量各分量和蒸散量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能量闭合度为72%,处于国际同类观测的中等水平;能量各分量日、季差异显著,生长季森林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支出项为潜热通量,约占可用能量的66%,非生长季最主要的能量支出项为感热通量,约占可用能量的63%.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8年蒸散量为484.7 mm,占同期降水量(558.9 mm)的87%,证实森林蒸散耗水是我国北方温带森林最主要的水分支出项.
    哈尔滨市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重金属含量
    孙慧珍,陆小静,陈明月,蔡春菊,祝宁
    2011, 22(03):  614-620. 
    摘要 ( 2969 )   PDF (637KB) ( 611 )  
    以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研究基地9种人工林(兴安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黑皮油松林、黄波罗林、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白桦林、蒙古栎林和针阔混交人工林)为对象,分析林地土壤不同层次(0~10 cm和10~30 cm)As、Cd、Cu、Ni、Pb、Zn 6种重金属含量,并以哈尔滨市土壤背景值为标准,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林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工林同一土层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除了As和Ni,同一人工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各类型人工林同一土层重金属含量以Zn最高(62.29~126.35 mg·kg-1),Cd最低(0.06~0.47 mg·kg-1).6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Zn>Pb>Cu(Ni)>Ni(Cu)>As>Cd,累积程度为:Cd>Pb>Zn>Cu>Ni>As.林地土壤Pb、Cd、Cu、Zn间(除水曲柳林)及其与土壤有机质、N、P、K(除水曲柳林和蒙古栎林)显著相关,且以上4种重金属含量高于背景值,为人为输入;Ni和As含量与本地背景值相当,为自然因素.不同林型土壤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依次为:水曲柳林>黄波罗林>针阔混交林>胡桃楸林>樟子松林>黑皮油松林>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蒙古栎林.
    2000-2008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及季节变化
    赵国帅,王军邦,范文义,应天玉
    2011, 22(03):  621-630. 
    摘要 ( 2283 )   PDF (2379KB) ( 955 )  
    利用GLOPEM-CEVSA模型模拟并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2000-2008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以4个森林生态站点(大兴安岭、老爷岭、凉水和长白山森林生态站)为例研究了东北地区森林NPP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环境驱动.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东北地区植被年均NPP为445 g C·m-2·a-1;整个研究区沿长白山山脉到小兴安岭山脉地区以及三江平原部分地区的NPP最高,沿长白山山脉到小兴安岭山脉西侧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地区次之,西部稀疏草原和荒漠地区的NPP最低.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年均NPP最高,其次为灌丛、农田和草地,荒漠最低.森林生态系统中,针阔混交林年均NPP最大(722 g C·m-2·a-1),落叶针叶林年均NPP最小(451g C·m-2·a-1).〖JP〗研究期间,森林NPP无显著年际变化,其中2007、2008年较往年NPP大幅增加,很可能与该地区期间气温上升有关(较往年偏高1 ℃~2 ℃).东北地区森林自北向南生长季开始时间逐渐提前,生长季变长.
    模拟氮沉降对鼎湖山森林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和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李银,曾曙才,黄文娟
    2011, 22(03):  631-636. 
    摘要 ( 1982 )   PDF (579KB) ( 621 )  
    采用野外原位试验模拟氮(N)沉降,研究了其对鼎湖山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林3种森林类型土壤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APA)和有效磷(AP)含量的影响.在季风林中设置对照(0 kg N·hm-2·a-1)、低N(50 kg N·hm-2·a-1)、中N(100 kg N·hm-2·a-1)和高N(150 kg N·hm-2·a-1)处理,在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只设置对照、低N和中N处理.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加深,土壤APA和AP含量降低.土壤APA在季风林中最高,而AP含量在3种林型中没有显著差异.N沉降增加对土壤APA的作用与林型有关.季风林中适度N沉降可使APA升高,且低N处理的APA(19.52 μmol·g-1·h-1)最高;马尾松林和混交林中,中N处理的APA最高,分别为12.74和11.02 μmol·g-1·h-1.3种林型的AP含量均在低N处理下最高,但各N处理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土壤APA与AP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典型草原通量塔通量贡献区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的时空变异
    王猛,李贵才,王军邦
    2011, 22(03):  637-643. 
    摘要 ( 2533 )   PDF (979KB) ( 1100 )  
    引入循环采样方法,在生长季(7月初、7月末和8月末)测量了典型草原植被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并利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二者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在7月初、7月末和8月末3个时期,地上生物量递增,叶面积指数(LAI)先增大后减小,地上生物量和LAI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具有相似的时间演变规律,由条带状逐渐变为斑块状.从7月初到8月末,地上生物量和LAI的块金值/基台值[C0/(C+C0)]显著降低,表明其空间自相关程度从中度自相关变为强相关;变程逐渐缩小,空间连续性变差;分维值逐渐降低,空间依赖性增强.地形和草地管理方式是影响草原植被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导致水热因子空间差异,进而对牧草生长产生影响.
    栝楼雌雄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特性
    刘芸,钟章成,王小雪,谢君,杨文英
    2011, 22(03):  644-650. 
    摘要 ( 2161 )   PDF (730KB) ( 631 )  
    对栝楼雌雄植株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阶段,栝楼雄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雌株;雄株比雌株提前22 d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当雄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大于雌株,但水分利用效率略小于雌株;当雌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其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大于雄株,而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小于雄株.气候因子对栝楼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初期,栝楼生长发育后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减弱.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有利于栝楼的生长发育,光照可提高栝楼尤其是雄株的光合速率.进入生殖生长后,雄株的光合速率随光照的增强显著增加,而雌株的光合速率增加不显著;随气温的升高,雄株的蒸腾速率显著提高,雌株的光合速率极显著提高.
    干旱胁迫对大丽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范苏鲁,苑兆和,冯立娟,王晓慧,丁雪梅,甄红丽
    2011, 22(03):  651-657. 
    摘要 ( 1941 )   PDF (446KB) ( 909 )  
    以大丽花品种‘粉西施’扦插苗为试材,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对大丽花品种‘粉西施’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丽花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质膜遭到损害,大量离子外渗,严重胁迫下质膜的损害最严重,复水后无法恢复到对照水平;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脯氨酸含量在中度和重度胁迫后期增加显著,说明其对干旱亏缺的敏感性较低;可溶性蛋白呈降-升-降的变化趋势;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先上升后下降,3种酶对干旱胁迫和活性氧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相互协调的作用.
    杭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
    邵学新,杨文英,吴明,蒋科毅
    2011, 22(03):  658-664. 
    摘要 ( 2365 )   PDF (773KB) ( 979 )  
    通过研究杭州湾自然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格局,揭示湿地植被演替、外来物种入侵和围垦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在4.41~8.58 g·kg-1,平均值645 g·kg-1.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芦苇(8.56±0.04 g·kg-1)>互花米草(7.31±0.08 g·kg-1)>海三棱藨草(5.48±0.29 g·kg-1)>光滩(4.47±0.09 g·kg-1);围垦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7.46±0.25 g·kg-1
    > 2003年(5.12±0.16 g·kg-1)>20世纪80年代(1.96±0.46 g·kg-1),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围垦时间延长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在垂直剖面上均表现为由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潮滩湿地和围垦湿地的土壤有机碳与pH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土壤中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态存在
    .潮滩湿地有机碳与碳氮比相关性不明显,而围垦湿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围垦利用对湿地土壤碳氮比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潮滩湿地土壤固碳能力随着植物群落演替逐步增强,而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的大量入侵和扩散将有可能降低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的储碳功能.围垦引起的土壤水分、颗粒组成的变化以及耕作、土地利用和利用历史是影响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原因.
    祁连山中段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剖面分布
    耿增超,姜林,李珊珊,佘雕,侯磊
    2011, 22(03):  665-672. 
    摘要 ( 2269 )   PDF (692KB) ( 643 )  
    以祁连山中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为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祁连山中段地区,随剖面深度增加,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且其有机碳、氮素的累积和分解存在差异.其中,有机碳含量的全剖面平均值在14.01~41.17 g·kg-1,大小顺序为灰褐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棕钙土;全氮含量在1.28~2.73 g·kg-1,为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铵态氮含量在5.80~8.40 mg·kg-1,为棕钙土>高山草甸土>栗钙土>灰褐土;硝态氮含量在6.57~15.11 mg·kg-1,为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灰褐土;土壤C/N在11.33~19.22,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硝铵比在1.00~2.69,为灰褐土>栗钙土>高山草甸土>棕钙土.在不同的气候、植被和地形(坡位、坡向等)条件下,同一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和氮素含量有很大差别.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这三者与硝态氮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铵态氮、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磷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而pH值、全钾、全磷含量与有机碳和氮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施氮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旗叶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的影响
    张绪成,于显枫,马一凡
    2011, 22(03):  673-680. 
    摘要 ( 1858 )   PDF (696KB) ( 1137 )  
    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正常:400 μmol·mol-1;高:760 μmol·mol-1)、2个氮素水平(0和200 mg·kg-1土)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抽穗期旗叶氮素和叶绿素浓度、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研究了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对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大气CO2浓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高氮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a/b升高.施氮后小麦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最大量子产额(Fv′/Fm′)、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qp)和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后无明显变化,虽然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降低,但PSⅡ总电子传递速率(JF)无明显增加;不施氮处理的Fv′/Fm′、ΦPSⅡNPQ在高大气CO2浓度下显著降低,尽管Fv/FmqP无明显变化,JF仍显著下降.施氮后小麦叶片JF增加,参与光化学反应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C)明显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参与光呼吸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0)、Rubisco氧化速率(V0)、光合电子的光呼吸/光化学传递速率比(J0/JC)和Rubisco氧化/羧化比(V0/VC)降低,但使JC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增加.因此,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而增施氮素使通过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流速率显著增加,促进了光合电子流向光化学方向的传递,使更多的电子进入Rubisco羧化过程,Pn显著升高.
    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田云录,陈金,邓艾兴,郑建初,张卫建
    2011, 22(03):  681-686. 
    摘要 ( 2009 )   PDF (729KB) ( 907 )  
    在江苏南京(2007-2009年)设置了全天增温(AW)、白天增温(DW)和夜间增温(NW)3种处理,研究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非对称性增温条件下,冬小麦的无效分蘖减少,有效分蘖增加.对照(CK)处理的无效分蘖分别是AW、DW和NW处理的2.6、1.7和3.5倍,但有效分蘖却比3个增温处理分别减少13.7%、3.2%和0.5%.AW、DW和NW处理小麦株高分别较CK提高了5.6%、4.5%和1.3%.旗叶面积分别提高了45.7%、39.4%和26.1%,开花期总绿叶面积分别提高了25.1%、29.8%和17.3%,同期绿叶比分别提高了37.7%、43.3%和38.7%.穗部性状中,AW、DW和NW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平均比CK提高了4.1%、5.7%和1.7%,每穗实粒数分别提高了2.2%、5.3%和2.6%.AW、DW和NW处理冬小麦的粒叶比平均分别较CK降低了15.3%、8.5%和11.3%,但千粒重平均分别提高了6.9%、6.2%和11.8%,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分别提高了27.0%、40.1%和18.3%.表明预期增温条件下华东地区冬小麦生产力将可能进一步提高.
    包膜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衣文平,孙哲,武良,史桂芳,朱国梁,李亚星,谷佳林,徐秋明
    2011, 22(03):  687-693. 
    摘要 ( 1993 )   PDF (509KB) ( 758 )  
    应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用量的包膜控释尿素(PCU60,释放期为60 d)与普通尿素(U)配合基施(10% PCU60+90%U,PU1;20% PCU60+80% U,PU2;30% PCU60+70% U,PU3;40% PCU60+60% U,PU4)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等生物学性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并对PCU60氮素田间溶出特征及25 ℃静水溶出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的条件下,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PU4处理冬小麦各项指标均显著提高: 增产5.6%、氮肥利用率提高14.6%、氮素总累积量提高7.2%、成熟期总茎数提高2.6%、成熟期地上部总生物量提高7.5%、经济效益增加984.3元·hm-2.各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总累积量在39.70~49.93 kg·hm-2,其中,PU4处理总累积量最低,为39.70 kg·hm-2.埋袋试验表明,释放期为60 d的包膜控释尿素氮素释放规律与小麦氮素吸收特性基本吻合.
    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差异
    闫学梅,于振文,张永丽,王东
    2011, 22(03):  694-700. 
    摘要 ( 2112 )   PDF (472KB) ( 846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10个小麦品种,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灌底墒水+拔节水(W1)、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3个处理,每次灌水量60 mm,研究不同小麦品种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特点和籽粒产量的差异. 结果表明:以W0、W1和W2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因子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0个品种分为3组: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组(组Ⅰ)、高产中水分利用效率组(组Ⅱ)和中产低水分利用效率组(组Ⅲ). 在W0处理下,组Ⅰ小麦品种的总耗水量、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低于组Ⅱ和组Ⅲ,籽粒产量最高;在W1处理下,组Ⅰ小麦品种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低于组Ⅱ和组Ⅲ,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在组Ⅰ、组Ⅱ和组Ⅲ间无显著差异;在W2处理下,组Ⅰ小麦品种的土壤供水量、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均低于组Ⅱ和组Ⅲ,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为组Ⅰ和组Ⅲ低于组Ⅱ. 表明组Ⅰ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为最适宜品种,而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1处理是兼顾高产与节水的最佳处理.
    高温对仁用杏光合特性及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杜国栋,吕德国,赵玲,王素素,蔡倩
    2011, 22(03):  701-706. 
    摘要 ( 1887 )   PDF (649KB) ( 1003 )  
    为探讨高温胁迫下仁用杏叶片的光合适应机制,以科尔沁沙地生长的4年生‘超仁’仁用杏为试材,设置环境温度为25 ℃、30 ℃、40 ℃和50 ℃处理,利用气体交换技术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技术(JIP-test),研究了仁用杏叶片光合特性和PSⅡ光化学活性.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仁
    用杏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和比例来维持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能力,从而保证光合机构正常运转;当高温超过叶片自身生理调节限度后,叶绿素发生分解、净光合速率(Pn)明显下降、胞间CO2浓度(Ci)上升,说明光合作用的下降是由叶肉因素造成的.温度40 ℃导致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量(RC/CSo)显著下降;而50 ℃高温下荧光诱导曲线中K点(Wk)和J点(Vj)明显增加,高温对仁用杏叶片放氧复合体(OEC)、受体侧和PSⅡ反应中心造成了伤害.此外,50 ℃高温还导致初始荧光(Fo)显著升高,为对照的2.26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分别下降为对照的37.9%和10.3%.高温损害了PSⅡ供体侧和受体侧的功能,造成光合效率下降,这是高温胁迫对仁用杏叶片光合机构伤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低氧胁迫下黄瓜植株热耗散途径
    贾永霞,孙锦,王丽萍,束胜,郭世荣
    2011, 22(03):  707-712. 
    摘要 ( 1810 )   PDF (607KB) ( 703 )  
    采用营养液栽培,研究了低氧(营养液溶氧浓度为0.9~1.1 mg·L-1)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热耗散与叶黄素循环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氧胁迫下,黄瓜叶片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饱和光强下的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显著降低,表明黄瓜植株的光合作用受到了光抑制;同时,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而热耗散(NPQ)和天线耗散能量(D)的比值显著升高,说明黄瓜叶片热耗散增强;NPQ与叶黄素脱环氧化状态(DEPS)呈显著正相关,且两者均被抗坏血酸(AsA)所促进,被二硫苏糖醇(DTT)所抑制,说明低氧胁迫下,叶黄素循环是黄瓜植株光合作用热耗散的主要途径.
    甘蔗/大豆间作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李志贤,王建武,杨文亭,舒迎花,杜清,刘丽玲,舒磊
    2011, 22(03):  713-719. 
    摘要 ( 2131 )   PDF (615KB) ( 697 )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减量施氮对广州地区不同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品质、生物量动态变化及甘蔗群体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种植模式对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影响,各处理甘蔗产量、品质均无显著差异.不同施氮水平的甘蔗/大豆间作系统较单作甘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其土地当量比(LER)为1.36~2.12.各处理甘蔗总生物量的动态积累随生育期的推进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低氮水平下间作甘蔗的生物量动态积累特征参数最协调,高氮水平下,甘蔗生长高峰期提前,快速生长最大持续期缩短,甘蔗产量下降,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氮素的投入量来改善生物量的增长参数,从而获得高产.低氮处理甘蔗/大豆间作系统经济效益比高氮处理高3.2%~26.3%,说明减量施氮可有效提高群体经济效益.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最好.
    高产夏玉米褐斑病产量损失模型及损失机理
    吴淑华,姜兴印,聂乐兴,李俊虎,张吉旺,刘鹏
    2011, 22(03):  720-726. 
    摘要 ( 1719 )   PDF (577KB) ( 617 )  
    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定点标记不同褐斑病病级植株的方法,形成玉米褐斑病不同发病程度的21个小组,利用DP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玉米单穗质量和百粒重的损失估计模型.结果表明:玉米百粒重损失模型为Y=-4.012+0.377X1-0.228X2+0.694X3-0.144X4,穗粒质量损失模型为Y=-4.536+0.173X1+0.188X2+0.248X3-0.034X4Y为损失率,X1为开花期病情指数,X2为授粉期病情指数,X3为灌浆期病情指数,X4为蜡熟期病情指数).玉米不同生育期的褐斑病病情指数与单穗质量和百粒重损失之间的实测关系与模型模拟结果相符;褐斑病直接影响玉米穗位叶的净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病级越高,净光合速率及两种酶的活性越低.
    Bt基因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磷脂脂肪酸(PLFAs)表征
    刘微,王树涛,陈英旭,吴伟祥,王璟
    2011, 22(03):  727-733. 
    摘要 ( 2211 )   PDF (862KB) ( 854 )  
    以亲本水稻为对照,应用13C脉冲标记和磷脂脂肪酸技术,分析转Bt基因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转Bt基因水稻与亲本水稻根际均以饱和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次之,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少.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转Bt基因水稻根际革兰氏阳性菌(G+)代表性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亲本水稻;革兰氏阴性菌(G-)代表性磷脂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亲本水稻.水稻各生育期,转Bt基因未对水稻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磷脂脂肪酸含量造成显著影响,且转Bt基因水稻与亲本水稻根际微生物磷脂脂肪酸13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外源Bt基因插入仅对水稻根际微生物多样性造成短暂影响,不具有持续性.
    南充城市扩展中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李绥,石铁矛,付士磊,周乐,刘淼,王炜
    2011, 22(03):  734-740. 
    摘要 ( 2262 )   PDF (4086KB) ( 1153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和RS、GIS技术,选择地形条件、洪水危害、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地质灾害和生物保护6个要素作为城市空间扩展的生态约束条件,分析了南充市的生态安全等级分布,依据最小积累阻力模型,构建了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对城市合理的扩展趋势以及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充市市域范围内整体生态安全状况较好,低生态安全水平区域较集中地分布于市区南部的嘉陵江下流区域和城郊西部山地;生态要素是南充市城市空间未来扩展的重要制约条件;南充市东部、北部存在发展空间,以卫星城镇模式增长可最大程度地保证南充市的生态安全.
    基于ALOS影像的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景观空间格局
    买凯乐,张文辉
    2011, 22(03):  741-747. 
    摘要 ( 1860 )   PDF (2540KB) ( 555 )  
    基于ALOS卫星的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出与燕沟流域(燕沟流域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小流域)生态恢复、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7种景观类型,利用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两类指数分析了2007年燕沟流域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对燕沟流域整体和局部的土地景观格局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的主导景观类型为灌丛和林地,且主要分布在大于25°的坡面上;研究区景观斑块分维数为1.09,景观空间格局稳定;生态防护、生产经济和生活服务型景观的面积比例约为23∶9∶1;燕沟流域的相对合理度为0.76,景观整体布局较合理,但半阴坡、海拔900 m以下区域的土地利用合理度较低,其合理度分别为0.74和0.02.
    基于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杨山,王玉婷
    2011, 22(03):  748-754. 
    摘要 ( 1984 )   PDF (777KB) ( 716 )  
    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海洋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根据江苏省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构建了渔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工程建筑用海、能源用海、滩涂5个海洋生态足迹子模型,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5类用海的均衡因子,分析了2000-2008年江苏省海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江苏省人均海洋生态足迹增幅近7倍,从36.90 hm2上升到252.9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05.01 hm2增至185.49 hm2,呈平稳增长态势;200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处于生态盈余状态,海洋经济呈弱可持续发展状态,2004年,海洋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赤字高达109660.5 hm2,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下降.渔业用海的高生态足迹是造成江苏省海洋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滩涂是维持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
    1949-2008年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析——以陕西长武县为例
    张建军,张晓萍,王继军,郝明德,徐金鹏
    2011, 22(03):  755-762. 
    摘要 ( 1991 )   PDF (672KB) ( 560 )  
    在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相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熵值法确定了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利用耦合度模型分析了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规律.结果表明:1949-2008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式传统农业阶段-农业机械化进程阶段-前现代化农业协调发展阶段”3个历史时期,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效应基本吻合,系统耦合在“协调发展”和“极限发展”间经历了两起两落的急剧变化过程.1955-1961年、1984-1992年,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处于极限化耦合态势;1962-1965年、1981-1983年,为纠正前阶段宏观政策后的快速过渡期;1949-1954年、1966-1980年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过螺旋式发展,进入高水平协调发展阶段.目前,长武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有突破协调发展水平,并向极限化发展的潜在危险.良好的农业政策和外部环境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在协调发展的水平上稳定发展,反之,容易出现系统相悖发展的局面.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Ⅲ. 西北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徐超,杨晓光,李勇,王文峰
    2011, 22(03):  763-772. 
    摘要 ( 1778 )   PDF (3620KB) ( 844 )  
    基于1961-2007年中国西北干旱区78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西北干旱区全年、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西北干旱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5 ℃·(10 a)-1;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7和50 ℃·d·(10 a)-1;研究区大部站点的年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除新疆大部地区和宁夏平原以东的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日照时数呈降低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升高趋势;研究区大部地区的全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呈下降趋势,而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则表现为研究区西部下降、东部上升.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研究区大部地区全年及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温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增幅的空间变化趋势均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中国特有蝙蝠大卫鼠耳蝠种群长距离殖民事件
    由玉岩,杜江峰
    2011, 22(03):  773-778. 
    摘要 ( 3068 )   PDF (890KB) ( 692 )  
    2001-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采集了14个地理种群总计126个样本,以线粒体控制区作为分子标记,分析大卫鼠耳蝠种群系统发育关系和殖民历史.根据线粒体控制区序列构建的TCS网络图,将大卫鼠耳蝠的14个地理种群划分成3个地理区域,分别为中东部平原区、西南高原区和南方丘陵区.在53个单倍型中,浙江的单倍型14、贵州的单倍型47、广东的单倍型50分别为3个地理区域的祖先单倍型.Geodis、错配分布和中性检验的分析结果表明,中东部平原区(76.12和79.17 ka BP)和西南高原区(69.12 ka BP)曾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并于61.24 ka BP发生了一次由西南高原向中东部平原区的长距离殖民事件.分子生物学、仿生学、解剖学和空气动力学的证据,共同揭示了大卫鼠耳蝠具有长距离的迁移能力.
    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空间格局
    苗进,武予清,郁振兴,陈华爽,蒋月丽,段云
    2011, 22(03):  779-784. 
    摘要 ( 2287 )   PDF (889KB) ( 547 )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时期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宽腹姬小蜂和尖腹黑蜂)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麦红吸浆虫休眠体的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成虫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幼虫最优模型为线性有基台型,卵寄生蜂混合种群半变异函数的最优模型为球型-指数型.麦红吸浆虫休眠体、成虫羽化初期、成虫羽化高峰期、幼虫和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的空间相关范围分别为53.6、190.6、154.1、4.2和280.3 m,空间变异强度分别为30.5%、95.6%、96.3%、14.9%和95.3%.采用普通克立格插值法模拟的空间分布模拟图可较好地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直观地分析不同时期麦红吸浆虫及其卵寄生蜂混合种群的动态变化.
    庄河海域菲律宾蛤仔底播增殖区自身污染
    袁秀堂,张升利,刘述锡,梁斌,梁玉波,张国范
    2011, 22(03):  785-792. 
    摘要 ( 1928 )   PDF (835KB) ( 657 )  
    采用生物沉积物捕集器和封闭式代谢瓶,周年现场研究了庄河海域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沉积速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沉积速率、排氨率和排磷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生物沉积速率为0.15~1.47 g·ind-1·d-1(年均0.61 g·ind-1·d-1);其排氨率及排磷率分别为0.02~0.40 mg·ind-1·d-1 (年均0.17 mg·ind-1·d-1)和0.01~0.39 mg·ind-1·d-1 (年均0.13 mg·ind-1·d-1).根据以上结果,估算庄河海域底播增殖菲律宾蛤仔每年产生的生物沉积物达到5.46×107 t(干质量),折合有机物9.07×106 t、有机碳1.00×106 t和有机氮1.18×105 t;而氨氮和磷酸盐分别为1.49×104 t和1.15×10t.表明浅海高密度、规模化菲律宾蛤仔增养殖区自身污染严重,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冬季浮游病毒丰度分布
    刘晶晶,曾江宁,杜萍,陈全震
    2011, 22(03):  793-799. 
    摘要 ( 1805 )   PDF (3230KB) ( 610 )  
    应用荧光显微计数法,对2006年夏季和2007年冬季长江口浮游病毒丰度(virus direct count, VDC)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夏季该海域VDC在2.22×106~9.97×107个·ml-1,高值分布在近海B区(122.5°-123.5° E)的表层海域;冬季VDC在1.99×106~2.66×107个·ml-1,高值分布在近岸A区(120.5°-122.5° E)海域,且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夏季VDC与浮游细菌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营养盐相关性不显著(P>0.05);冬季VDC与浮游细菌、营养盐含量关系密切,与叶绿素a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夏季VDC显著高于冬季(P<0.01),且两季的分布特征存在不同,此种差异主要与浮游细菌、浮游植物等病毒寄主的分布有关,冬季的营养盐含量也是影响其浮游病毒分布的重要因素.
    综合评述
    非木材森林产品利用的生态影响
    杨洁,栾晓峰
    2011, 22(03):  800-809. 
    摘要 ( 1913 )   PDF (556KB) ( 648 )  
    非木材森林产品指来自森林的非木材植物产品,如果实、种子、枝叶、树皮、树胶等,在维持当地居民生活以及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木材森林产品利用对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均会产生影响,这不仅取决于植物的利用部位、生物学或生态学特征,而且与资源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本文从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综述了非木材森林产品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松材线虫与伴生微生物的生态关系
    田雪亮,茆振川,陈国华,谢丙炎
    2011, 22(03):  810-815. 
    摘要 ( 2105 )   PDF (424KB) ( 900 )  
    松材线虫是重要的外来有害生物,造成松树大量死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松材线虫与伴生微生物存在密切的生态关系.本文综述了松材线虫伴生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在松材线虫繁殖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生态作用,从微生态系统角度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探讨.伴生真菌能为松材线虫提供食物,维持松材线虫次生侵染循环,提高分散型第三龄幼虫在种群中的比例,利于松材线虫侵染扩散;伴生细菌能够提高松材线虫致病性,促进其繁殖,并有助于松材线虫降解松萜类物质,从而提高松材线虫的适应性.
    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郝汉舟,陈同斌,靳孟贵,雷梅,刘成武,祖文普,黄莉敏
    2011, 22(03):  816-824. 
    摘要 ( 2947 )   PDF (552KB) ( 1537 )  
    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一直是国际上的难点和热点研究课题.目前常用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挖掘、稳定/固化(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S/S)、化学淋洗、气提、热处理、生物修复等.本文在参考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英国环境署的S/S技术规范、国内外发明专利基础上,对S/S的概念、国内外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论述.固定化技术通过把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渗透性的材料,来减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滤面积以达到限制污染物迁移的目的.稳定化技术是从改变污染物的有效性出发,将污染物转化为不易溶解、迁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S/S技术包括:水泥固化、石灰火山灰固化、塑性材料包容固化、玻璃化技术、药剂稳定化.在稳定化技术中,加入药剂的目的是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pH控制技术、氧化还原电势技术、沉淀技术、吸附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等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本文还论述了S/S修复效果评价方法,并指出需加强S/S技术中的分子键合技术、土聚合物以及我国的S/S技术导则制定等工作.
    研究简报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柴胡种植模式
    王玉庆,杨忠义,杨静,贾学思
    2011, 22(03):  825-828. 
    摘要 ( 2103 )   PDF (358KB) ( 758 )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冬小麦收获后复播大豆、大豆套作柴胡(小麦-大豆/柴胡)和冬小麦收获后复播柴胡(小麦-柴胡)及玉米套作柴胡(玉米/柴胡)3种种植模式,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柴胡的“粮药”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与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相比,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经济产量最高,生态效益最好;不同柴胡品种中,万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高)产量最高,左柴胡(原产地温度相对较低)最低,表明柴胡适宜从高温地区引种到低温地区栽培,可提高产量.小麦-大豆/柴胡种植模式为最佳“粮药”栽培模式,其柴胡产量比玉米/柴胡和小麦-柴胡种植模式分别增产11.6%和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