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庆坡, 安岗, 涂永前. 碳交易市场与绿色电力政策的互动机理与实证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23(5): 198-206 [2] 孙博文.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内在逻辑、任务要求与政策取向. 改革, 2023(10): 60-73 [3] 袁雪松, 周俊, 胡蓓蓓, 等. 基于FLUS模型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预测. 地理科学, 2023, 43(3): 564-574 [4] 毛晓红, 李懿芸, 胡豹. 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山区 26 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困境及对策. 浙江农业科学, 2022, 63(10): 2189-2193 [5]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专项政策意见 [EB/OL]. (2021-05-14) [2024-09-05]. http://sthjt.zj.gov.cn/art/2021/5/14/art_1229263469_2284462.html [6] 庄旭东, 段军山. 金融创新、资源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金融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分析与证据.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24, 39(1): 60-74 [7] 翁异静, 杨月, 许菲.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绿色转型能力时空演变及短板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4, 33(3): 487-497 [8] Zhao T, Yang ZS. Towards green growth and management: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gaps of Chinese citie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7, 80: 481-494 [9] 曾贤刚, 段存儒. 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7): 127-135 [10] Yang YY, Guo HX, Chen LF, et al. Regional analysis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leve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mineral resource-based cities. Resources Policy, 2019, 61: 261-272 [11] 聂雷, 王圆圆, 张静, 等.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评价: 来自中国 114 个地级市的检验. 技术经济, 2022, 41(4): 141-152 [12] 赵洋. 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研究: 基于绿色转型的视角. 经济问题探索, 2020(2): 74-84 [13] 秦建辉, 郭灵辉. 河南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2(5): 93-101 [14] Cui FL, Wang Y, Liu GH. Exploring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s for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 case study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3, 30: 119385-119405 [15] 黄成, 吴传清. 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效应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6): 1287-1297 [16] 仇方道, 张春丽, 郭梦梦, 等. 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与工业转型耦合协调分析.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92-1103 [17] Zhao YP, Zhao N, Lyu R. The dynamic coupling and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green finance and industrial green transform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regions. Heliyon, 2023, 9: 22726 [18] Dong YM, Zhu YM. Explor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y and novel infra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low-carbon economy. Sustainabi-lity, 2023, 15: 4872 [19] 王珏. 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驱动因素. 经济地理, 2024, 44(4): 75-83 [20] 田泽, 方琪, 鞠云, 等. 中国三大流域制造业绿色转型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3, 32(10): 2072-2084 [21] 陈文君, 梅凤乔. 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转型效率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生态经济, 2022, 38(11): 78-87 [22] 肖贵蓉, 赵衍俊, 郭玲玲. 基于DPSIR-TOPSIS的城市绿色转型评价及实证: 以太原市为例. 技术经济, 2016, 35(12): 82-89 [23] 刘新智, 孔芳霞. 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 基于“三生”空间的视角. 当代经济管理, 2021, 43(9): 64-74 [24] 刘庆芳, 王小坤, 朱青, 等. 基于“三生”功能的西藏自治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耦合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2023, 38(6): 1618-1631 [25] 翁异静, 汪夏彤, 陈思静. 浙江三大城市群绿色发展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机理.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2): 509-516 [26] 耿娜娜, 邵秀英.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 经济问题, 2022(3): 13-19 [27] 王群, 银马华, 杨兴柱, 等. 大别山贫困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变与影响机理. 地理学报, 2019, 74(8): 1663-1679 [28] 杨波, 杨扬, 王益迪. 人口年龄结构、社会养老保险与通货膨胀: 基于动态面板GMM模型的实证分析.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9(3): 121-129 [29] 浙江省统计局. 浙江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2 [30]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2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2 [3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2 [3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中国林业和草原统计年鉴.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2022 [34] 王学义, 熊升银.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地理科学, 2020, 40(2): 220-228 [35] 孙黄平, 黄震方, 徐冬冬, 等. 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 经济地理, 2017, 37(2): 163-170 [36] 张琪, 郑刘根, 刘辉, 等.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 以淮南市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2): 4313-4322 [37] 吴传清, 邓明亮. 长江经济带高耗能产业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 35(16): 67-74 [38] 周亮, 车磊, 周成虎.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9, 74(10): 2027-2044 [39]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 地理学报, 2017, 72(1): 116-134 [40] 刘云达. 吉林省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过程与机理研究. 博士论文.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0 [41] 宋成镇, 刘庆芳, 宋金平, 等. 黄河流域城市转型效率动态演变及经济转型的影响路径. 经济地理, 2024, 44(2): 71-80 [42] 陈美景, 王庆日, 白中科, 等. 碳中和愿景下“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 以贵州省为例. 中国土地科学, 2021, 35(11): 101-111 [43] 魏国恩, 刘耀彬, 李汝资, 等. 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 生态学报, 2024, 44(6): 2308-2322 [44] 李进涛, 刘琳, 王乙杰, 等. 县域乡村“三生”系统发展时空分异与优化决策.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1, 38(3): 52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