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永;石旺鹏;张龙;王贵龙" />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

• • 上一篇    下一篇

东亚飞蝗行为和形态型变的判定指标

郭志永;石旺鹏;张龙;王贵龙   

  • 收稿日期:1900-01-01 修回日期:1900-01-01 出版日期:2004-05-18

  • Received:1900-01-01 Revised:1900-01-01 Online:2004-05-18

摘要: 通过田间、室外罩笼、室内行为测试等一系列实验,研究了东亚飞蝗群居型和散居型之间的行为和形态差异。确立了东亚飞蝗不同生态型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指标.结果表明,雌雄散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4以下,转向次数分别在1.3和1.4以下;雌雄群居型蝗蝻每分钟的跳跃次数均在1.6以上,转向次数分别在1.6和1.5以上.群居型蝗虫的跳跃次数、转向次数显著高于散居型蝗虫。所以跳跃次数、转向次数可作为东亚飞蝗行为型变判定指标.在同型不同性别的蝗虫之间行为型变指标没有显著差异.F/C值可作为4龄以上东亚飞蝗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而E/F值可作为东亚飞蝗成虫的形态型变判定指标.两型的F/C值都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且同龄期雄虫F/C均大于雌虫F/C.F/C、E/F值在不同型态和同型不同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确定两型形态型变标准时应将雌、雄虫分开,即雌性和雄性散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大于2.5、2.8、3.3和2.6、2.9、3.5;雌性和雄性群居型第4、5龄及成虫的F/C值分别小于2.5、2.7、3.1和2.5、2.8、3.3.成虫的E/F值也可以作为成蝗形态型变的判断指标.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人工植物群落, 演替模式, 生态学机制

Key words: Arid desert region, Artificial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pattern, Ecologic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