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季波, 谢应忠, 何建龙, 王占军, 蒋齐. 宁夏典型温性天然草地固碳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11): 3657-3664. |
[2] |
孔君洽,杜泽玉,杨荣,苏永中. 荒漠绿洲农田垦殖过程中耕层土壤碳储量演变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9, 30(1): 180-188. |
[3] |
刘玉林, 朱广宇, 邓蕾, 陈磊, 上官周平. 黄土高原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造林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7): 2163-2172. |
[4] |
吴子豪, 刘艳芳, 陈奕云, 郭龙, 姜庆虎, 王少辰. 综合土地利用及空间异质性的土壤有机碳空间插值模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 238-246. |
[5] |
黄梦露, 李战朋, 王振. 进水碳氮比对CANON型人工湿地脱氮性能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2): 4075-4082. |
[6] |
王淑兰, 王 浩, 李 娟, 吕 薇, 陈宁宁, 李 军. 不同耕作方式下长期秸秆还田对旱作春玉米田土壤碳、氮、水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5): 1530-1540. |
[7] |
刘四义1,2,张晓平1**,梁爱珍1,贾淑霞1,张士秀1,孙冰洁1,2,陈升龙1,2,杨学明3.
玉米和大豆秸秆还田初期对黑土CO2排放的影响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8): 2421-2427. |
[8] |
闫加亮1,2,赵文智1**,张勇勇.
绿洲农田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其对灌溉量的响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454-1460. |
[9] |
黄晶1,2,3,张杨珠2,高菊生1,3**,张文菊1,刘淑军1,3.
长期施肥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变化特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1): 3373-3380. |
[10] |
马维伟1,王辉1**,黄蓉1,李俊臻2,李德钰1.
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3): 738-744. |
[11] |
董飞青1,李霞2,卢剑波2**.
发酵底物混合厌氧发酵的研究进展
[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07): 2015-2025. |
[12] |
张敏1,2;邹晓明1.
热带季节雨林与人工橡胶林土壤碳氮比较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 20(05): 1013-1019 . |
[13] |
吕国红1;周莉2;赵先丽1;贾庆宇1;谢艳兵1;周广胜1,2.
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03): 384-389 . |
[14] |
于东升, 史学正, 孙维侠, 王洪杰, 刘庆花, 赵永存.
基于1:100万土壤数据库的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12): 2279-2283. |
[15] |
杜静, 林咸永, 章永松.
农业废弃物分解产生CO2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3): 501-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