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6-02-18
    目录
    目录
    2016, 27(2):  0. 
    摘要 ( 459 )   PDF (452KB) ( 400 )  
    研究报告
    季节性高温和干旱对亚热带毛竹林碳通量的影响
    陈晓峰1,江洪1,2 *,牛晓栋1,张金梦1,刘玉莉1,方成圆1
    2016, 27(2):  335-344. 
    摘要 ( 1012 )   PDF (1504KB) ( 703 )  
    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吉亚热带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进行连续观测,选取2011和2013年月尺度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生态系统呼吸(Re)和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数据,探讨季节性高温、干旱对毛竹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安吉毛竹林年际间NEP有较大差异;2013年7和8月由于水热不同步而造成的高温干旱使其NEP明显下降,相比于201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9.9%和80.0%.对2011和2013年月尺度下NEP、Re和GEP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Re和GEP与温度因子均呈显著相关(P<0.05),但两者对空气和土壤水分的响应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GEP相比于Re更易受到土壤水分降低的影响,而饱和水汽压差的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Re、同时抑制GEP,这是造成2013年7和8月安吉毛竹林NEP降低的根本原因.
    典型荒漠植物沙拐枣茎干液流密度动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徐世琴1,2*,吉喜斌1,金博文1
    2016, 27(2):  345-353. 
    摘要 ( 928 )   PDF (1881KB) ( 463 )  
    采用热平衡包裹式茎干液流仪和微气象监测系统,模拟中国西北河西走廊中段荒漠生态系统典型固沙植物沙拐枣2014年6—9月茎干液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沙拐枣茎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呈宽幅单峰型,其峰值滞后于光合有效辐射峰值约30 min,提前于气温和水汽压亏缺峰值约120 min,其日变化与这3个环境因子日变化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响应.观测期间,茎干液流密度变化与大气蒸腾需求密切相关,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水汽压亏缺是影响沙拐枣茎干液流密度的主要气〖JP2〗象因子.构建的基于茎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子响应关系的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不同天气条件沙拐枣液流密度的变化,而且经过时滞校正模型模拟精度进一步提高,但是该模型对低液流密度和夜间液流密度存在低估,这主要与植物的生理特征有关.
    川西高原不同坡向云、冷杉树轮对快速升温的响应差异
    郭滨德1,张远东2,王晓春1*
    2016, 27(2):  354-364. 
    摘要 ( 830 )   PDF (1008KB) ( 356 )  
    在川西高原松潘县二道海林区的东南坡、西北坡和扎日寺林区的东坡用零信号法建立4条云、冷杉树轮年表,通过年轮气候响应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坡向树木生长对快速升温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 快速升温(1980年)后,东坡紫果云杉生长显著加速(0.011 a-1),而西北坡紫果云杉生长则显著降低(-0.006 a-1),东南坡紫果云杉和西北坡岷江冷杉生长降低,但不显著.随着快速升温,不同坡向云、冷杉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均出现显著变化.快速升温后,生长季温度对东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加,对东南坡和西北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显著增加,但生长季温度对西北坡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在升温前后变化不明显.5月降水量对东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由升温前的抑制作用变为升温后的显著促进作用,而对东南坡和西北坡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加,5月降水量对西北坡岷江冷杉径向生长的影响在升温前后变化不明显.树轮与帕尔默干旱指数响应分析表明,快速升温后,不同坡向的土壤湿度变化是造成树轮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坡向与温度、降水的综合作用是影响紫果云杉径向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模拟预测树木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动态时,应考虑不同坡向与温度、降水的综合作用.
    陕西省森林群落乔灌草叶片和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姜沛沛1,曹扬2,3,陈云明2,3*
    2016, 27(2):  365-372. 
    摘要 ( 974 )   PDF (780KB) ( 451 )  
    研究陕西省121个森林群落中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4个层次的C、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变异性,分析了各层次间及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乔叶C、N含量最高,草叶P含量最高,凋落物C、N、P含量均最低.乔叶、灌叶、草叶和凋落物的C∶N∶P分别为439.4∶14.2∶1、599.2∶13.5∶1、416.5∶13.3∶1、504.8∶15.5∶1,乔叶、灌叶、草叶N∶P值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凋落物N∶P值差异显著,表明不同生活型活体植物叶片的N∶P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N含量相比,C和P含量在各层次间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C、N、P含量及其比值在草叶与乔叶之间较在灌叶与乔叶之间表现出更好的相关性;凋落物与乔叶和草叶之间C、N、P含量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与灌叶只在P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灌叶N、P含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草叶N、P含量随经度增加而降低,海拔对叶片和凋落物C、N、P含量及其比值的影响较小,只有乔叶N∶P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各地理因子对草叶的影响大小表现为经度>纬度>海拔,对乔叶、灌叶和凋落物的影响大小表现为纬度>经度>海拔.
    高浓度O3对城市蒙古栎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苏丽丽,徐胜*,付伟,何兴元,陈玮,赵诣,平琴
    2016, 27(2):  373-379. 
    摘要 ( 649 )   PDF (638KB) ( 357 )  
    采用开顶箱(OTCs)模拟法和分解袋法,以O3自然浓度(40 nmol·mol-1)为对照,研究高浓度O3(约120 nmol·mol-1)对城市自然环境下生长的10年生蒙古栎凋落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分解时长达150 d.结果表明:高浓度O3未对蒙古栎凋落叶的分解产生显著影响.高浓度O3抑制了蒙古栎凋落叶C、K释放,分解150 d,高浓度O3处理K残留率为23.9%,显著高于对照(17.1%).高浓度O3在分解前期(0~60 d)抑制了凋落叶N、木质素的释放,在分解后期(60~150 d)起促进作用.高浓度O3处理与对照木质素/N变化趋势一致且无显著差异.除分解中期(60 d)外,对照P残留率始终高于高浓度O3处理.C/P变化趋势与P相反,在整个分解过程中,高浓度O3处理C/P高于对照,而且C、N、K残留率以及C/N与凋落叶干质量剩余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高浓度O3将对蒙古栎林的营养循环产生一定影响.
     
    小兴安岭红松针阔混交林立木掘根特征
    葛晓雯1,侯捷建1,王立海1,2*,王兴龙1,荣宾宾1
    2016, 27(2):  380-386. 
    摘要 ( 865 )   PDF (562KB) ( 327 )  
    测定了小兴安岭红松针阔混交林76个样方(20 m×20 m)内127株掘根倒木的形态指标、根系指标和立地条件,分析掘根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及掘根木外形参数与根部土壤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掘根数量差异显著,以冷杉受掘根危害最重,红松次之,榆树最轻.阔叶树种的抗掘根性能优于针叶树种.树木对掘根的抗性随胸径和树高的增加先快速降低后逐渐升高,分别在20 cm径级和14 m高度级处达到最低;树木尖削度和树冠投影面积越小,抗掘根性能越好;掘根率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处于湿地、缓坡、中低海拔处或迎风坡的树木掘根风险更大.掘根时受扰动土壤的深度、面积及体积与倒木胸径、树高及材积之间呈显著相关.
    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与关联性
    沈志强1,华敏2,丹曲1,卢杰1*,方江平1
    2016, 27(2):  387-394. 
    摘要 ( 922 )   PDF (728KB) ( 439 )  
    运用点格局分析方法中Ripley L函数,对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藏东南川滇高山栎种群径级结构呈单峰型,小树与中树的数量在整个种群中占绝对优势,整个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属增长型种群.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从小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小树、中树在小尺度上均呈明显的聚集分布,而大树在整个尺度上基本上呈随机分布.小树与中树、大树间在小尺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中树与大树不相关.川滇高山栎种群在从小树、中树发育到大树的过程中,其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到随机分布.川滇高山栎种群的自然更新受种间竞争的影响,也受种内竞争的影响.在自然环境条件相似下,影响川滇高山栎种群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是其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杨树人工林细根数量和形态特征的季节动态及代际差异
    王延平1,2,许坛3,朱婉芮1,汪其同1,刘梦玲1,王华田1,2*,李传荣2,董玉峰4
    2016, 27(2):  395-402. 
    摘要 ( 871 )   PDF (622KB) ( 410 )  
    采集欧美杨107Ⅰ代和Ⅱ代人工林细根样品,分析杨树不同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物量)和形态特征(比根长、根长密度、根组织密度)对季节波动的响应及其代际差异.结果表明: 杨树各根序细根数量特征(根长度、表面积和生物量)均呈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具有明显的根序差异性.低级根序细根数量特征季节差异显著,细根生物量在生长季显著增加而生长季后显著下降.高级根序细根比根长季节波动显著,而根长密度和根组织密度等形态特征波动较小.连作导致人工林杨树1~2级细根长度、生物量、比根长和根长密度在生长季显著增大.1级细根数量特征与土壤温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2级细根数量特征仅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杨树人工林细根特征的季节动态及代际差异体现了杨树对细根的碳投入变化,因连作引发的土壤养分匮乏可能引发植株对根系的碳投入增加,这种碳分配格局与人工林地上部分生产力形成密切相关.
    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空间分布格局
    赵正帅1,2,郑亚琼1,2,梁继业1,2,韩占江1,2,李志军1,2*
    2016, 27(2):  403-411. 
    摘要 ( 732 )   PDF (843KB) ( 300 )  
    以叶尔羌河下游阿瓦提县天然胡杨和灰叶胡杨混交林、塔里木河上游农一师16团天然灰叶胡杨林和塔里木河中游轮台县天然胡杨林为对象,研究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8种不同取样尺度(5 m×5 m、5 m×10 m、5 m×15 m、10 m×10 m、10 m×15 m、15 m×15 m、15 m×20 m、20 m×20 m)下,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集群分布,表明集群分布是研究区胡杨和灰叶胡杨克隆分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基本属性;在5 m×5 m尺度上,3个研究区2物种克隆分株种群均表现出负二项参数最小、Cassie指标和聚块性指标最大、聚集强度最大的分布特征.
    基于BIOME-BGC模型的长白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参数敏感性
    何丽鸿1,王海燕1*,雷相东2
    2016, 27(2):  412-420. 
    摘要 ( 1063 )   PDF (868KB) ( 303 )  
    基于植被生理生态过程的模型包含较多参数,合理的参数取值能够极大地提高模型的模拟能力.参数敏感性分析可以全面分析模型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在筛选模型敏感参数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模拟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长白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为例,分析了BIOME-BGC模型的参数敏感性.首先利用样地实测NPP数据与模拟值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模型对长白落叶松林NPP的模拟能力;然后利用Morris法和EFAST法筛选出BIOME-BGC模型中对长白落叶松林NPP影响较大的敏感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EFAST法对所有筛选出的参数进行定量的敏感性分析,计算了敏感参数的全局敏感性指数、一阶敏感性指数和二阶敏感性指数.结果表明: BIOME-BG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内长白落叶松林NPP的变化趋势;Morris法可以在样本量较少的情况下实现对BIOME-BGC模型敏感参数的筛选,而EFAST法可以定量分析BIOME-BGC模型中单个参数以及不同参数之间交互作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BIOME-BGC模型中对长白落叶松林NPP影响较大的敏感参数为新生茎与叶片的碳分配比和叶片碳氮比,且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大于其他参数之间的交互作用.
    莎车巴旦姆物候期对气象条件的响应及花期预测模型
    徐相明1,2,顾品强1*,陈丛敏3,李钟霞3,费蕾1
    2016, 27(2):  421-428. 
    摘要 ( 785 )   PDF (518KB) ( 313 )  
    利用莎车县农业气象试验站2008—2013年巴旦姆物候期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巴旦姆物候期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温、日照时数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旦姆花期之前的物候期始日之间均呈正相关,与花期之后的物候期始日的相关性大多较小,花芽膨大早迟与休眠期、生长期天数分别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以果实成熟期为界,气温对之前、之后物候期间隔日数的影响分别为负相关和正相关,日照时数与物候期间隔日数大多为正相关.果实成熟叶变色始期间隔日数对平均最高气温以及花序出现开花末期、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间隔日数对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响应.当巴旦姆休眠期符合日平均气温-3.0~-7.5 ℃的天数满30 d后,经过17~28 d将进入花芽萌动期.花芽萌动期、开花始期、叶变色始期和落叶末期的始日分别与首个候平均气温≥4 ℃且候平均最高气温≥12 ℃、春季侯平均气温≥14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22 ℃、秋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0 ℃且侯平均最高气温≤18 ℃和冬季首个侯平均气温≤1.9 ℃的候序一一对应.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建立巴旦姆盛花期始日预测模型,经过检验模型效果较好.
    南京城市森林干扰及恢复自动制图
    吕莹莹1,2,庄义琳1,2,任芯雨1,2,李明诗1,2*,徐网谷3,王智3
    2016, 27(2):  429-435. 
    摘要 ( 760 )   PDF (2908KB) ( 341 )  
    使用1987—2011年Landsat TM/ETM+稠密时间序列数据,以南京市老山林场和紫金山森林为研究对象,通过Ledaps预处理系统生成地表反射率数据集,采用植被变化追踪模型(VCT)得到南京城市森林的干扰及恢复历史数据库产品,并对产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空间一致性为65.4%~95.0%,VCT产品监测森林干扰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2个研究区的森林干扰和恢复随着时间变化波动明显,干扰变化规律相似,但森林恢复规律明显不同.紫金山的森林覆盖率小于老山林场,但总体上,老山林场的森林干扰率和恢复率大于紫金山.
    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潜力
    张鹏1*,黄磊1,胡宜刚1,赵洋1,吴泳辰2
    2016, 27(2):  436-444. 
    摘要 ( 811 )   PDF (884KB) ( 334 )  
    氮素限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在干旱受损生态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区受损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氮源贡献者.以黑岱沟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广泛分布的两类典型生物土壤结皮(藻类结皮和藓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类结皮的固氮活性,分析了其固氮活性对水热因子的响应特征及其与草本、结皮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人工植被及相邻撂荒地和天然植被下生物土壤结皮的固氮活性在9~150 μmol C2H4·m-2·h-1,藻类结皮(平均为77 μmol C2H4·m-2·h-1)显著高于藓类结皮(17 μmol C2H4·m-2·h-1).人工植被区3种常见植被类型下藻类和藓类结皮固氮活性均表现为“灌-草型”显著高于“乔-灌型”和“乔-灌-草型”.藻类和藓类结皮的固氮活性与样品相对含水量(10%~100%)和培养温度(5~45 ℃)均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其固氮活性随水分、温度升高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60%和80%相对含水量时达到最大固氮速率,其最适固氮温度均为25 ℃.藻类结皮固氮活性与草本盖度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草本盖度超过20%时固氮活性开始降低,藓类结皮固氮活性与草本植物盖度呈显著负相关.两类结皮固氮活性与其盖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结皮盖度增加其固氮活性显著升高.露天煤矿植被恢复区两类生物土壤结皮固氮活性差异主要由结皮组成生物体即隐花植物的差异所致,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水热差异及不同植被演替阶段草本、结皮盖度的差异是影响生物土壤结皮氮固定的关键因子,生物土壤结皮在人工植被区的拓殖发育及其氮输入是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
    不同测墒补灌水平对小麦水氮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淋溶的影响
    石玉,于振文*,何建宁,张永丽
    2016, 27(2):  445-452. 
    摘要 ( 754 )   PDF (624KB) ( 290 )  
    于2012—2014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全生育期不灌水(W0)为对照,设置3个测墒补灌处理,即拔节和开花期使0~140 cm土层土壤平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65%(W1)、70%(W2)和75%(W3),研究其对土壤水利用、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分布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W2处理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和灌溉水占总耗水量的比例较高,且吸收利用10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高.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及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均为W2、W3>W1>W0,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为W3>W2>W1>W0,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和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2>W3>W1>W0.成熟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W0>W1>W2>W3,80~140 cm土层为W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40~200 cm土层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W2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吸收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淋溶,W2处理是高产节水生态安全的最佳灌溉处理.
    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朱相成1,2,张振平3,张俊2,邓艾兴2,张卫建2*
    2016, 27(2):  453-461. 
    摘要 ( 897 )   PDF (650KB) ( 353 )  
    水稻生产正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常规高产稻作技术亟待创新.本研究以粳稻辽星1号为试材,在2012、2013年研究密度增加、基蘖肥减少、穗肥稳定的“增密减氮”栽培模式对东北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及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高产栽培模式相比,在基本苗增加33.3%和基蘖肥施氮量减少20.0%的条件下,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49.6%(P<0.05)和20.4%(P<0.05),单位面积和单位产量的温室效应两年平均分别下降9.9%和12.7%(P<0.05).虽然水稻有效穗数和总生物量下降,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提高,所以产量基本稳定甚至提高.增密减氮降低了土壤NH4+-N和NO3--N浓度,提高了氮素回收效率.表明适度增密减氮可兼顾水稻高产、氮肥高效利用和温室气体减排.
    栽培因子对胡麻天亚9号产量的影响
    何丽,张金,杜彦斌,崔同霞,王立军*
    2016, 27(2):  462-468. 
    摘要 ( 841 )   PDF (418KB) ( 242 )  
    为了探讨甘肃省胡麻高产栽培方案,以‘天亚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播种量(X1)、底施氮肥(X2)、底施磷肥(X3)、底施钾肥(X4)、叶面施钾肥(X5)、叶面施硼肥(X6)、生长调节剂(多效唑,X7)、生育期灌水量(X8)的8因素均匀设计,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高产优质胡麻‘天亚9号’籽粒产量的影响,并对胡麻产量与各栽培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胡麻产量的因素为播量、底施氮肥、底施钾肥、生长调节剂、底施磷肥、叶面喷施钾肥;其相关性依次为播量>生长调节剂(多效唑)>底施氮肥>底施磷肥>叶面喷施钾肥>底施钾肥.进一步进行最高产量模拟寻优,采用频数分析法得到胡麻产量大于173.58 kg·hm-2的优化栽培因子为:播量4.68~4.92 kg·hm-2,底施氮肥11.59~14.75 kg·hm-2,底施磷肥17.26~21.95 kg·hm-2,底施钾肥7.00~12.50 kg·hm-2,叶面肥(磷酸二氢钾)1.41~1.81 kg·hm-2,生长调节剂(多效唑)751.74~954.04 g·hm-2.
    套作大豆苗期茎秆纤维素合成代谢与抗倒性的关系
    邓榆川,刘卫国*,袁小琴,袁晋,邹俊林,杜俊波,杨文钰
    2016, 27(2):  469-476. 
    摘要 ( 937 )   PDF (708KB) ( 427 )  
    为从茎秆强度的角度研究套作大豆苗期对荫蔽胁迫的响应及耐荫抗倒机制,采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材料,在玉米大豆套作和单作两种种植模式下,对茎秆的纤维素、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及蔗糖代谢中关键酶活性以及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等进行测定,研究它们与套作大豆苗期倒伏的关系.套作大豆苗期倒伏严重,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纤维素、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和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单作.不同大豆材料受套作荫蔽影响程度不同,强耐荫性大豆南豆12茎秆抗折力降低幅度最小,在套作环境下其茎秆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大,纤维素、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高,酶活性强.相关分析表明: 套作大豆苗期茎秆糖含量均与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含量与蔗糖磷酸合酶(SPS)、蔗糖合酶(SS)、中性转化酶(NI)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酸性转化酶(AI)活性相关性不显著;纤维素含量与SPS、SS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I呈显著正相关,与AI相关性不显著.套作环境下,强耐荫性大豆苗期茎秆中较高的SPS、SS活性是其维持高蔗糖和纤维素含量的酶学基础,而高纤维素含量有利于提高茎秆强度,进而增强其抗倒伏能力.本研究应用玉米大豆套作种植系统,从苗期抗倒角度,探明了光环境对不同基因型大豆茎秆纤维素代谢的影响机制,为下一步筛选耐荫抗倒大豆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冷激对高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花芽分化的影响
    李胜利1*,夏亚真2,孙治强1
    2016, 27(2):  477-483. 
    摘要 ( 725 )   PDF (1156KB) ( 466 )  
    为了解苗期冷激锻炼对番茄幼苗生长和花芽分化的影响,试验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夏季设施高温环境,每天对番茄幼苗进行10 ℃、10 min的冷激锻炼,研究冷激处理对高温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叶片超微结构和花芽分化进程的影响,并观察定植后开花和坐果情况.结果表明:在4叶期经过冷激锻炼的番茄幼苗茎粗、壮苗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2%和55.5%;经过冷激锻炼处理的番茄幼苗叶片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形状及结构正常完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对番茄幼苗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冷激锻炼显著提高了番茄幼苗早期花芽分化的分化进程,但随着苗龄的延长这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定植后经冷激处理的番茄幼苗第1、2穗果的坐果数和坐果率显著高于未经冷激处理.表明冷激锻炼不仅能够缓解高温对番茄幼苗细胞超微结构的伤害和生长的胁迫,还有利于早期花芽分化进程的提前,提高番茄坐果数和坐果率.
    蚓粪和益生菌互作对土壤性状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申飞1,2,朱同彬3,滕明姣1,陈悦1,刘满强1,2,胡锋1,李辉信1,2*
    2016, 27(2):  484-490. 
    摘要 ( 830 )   PDF (850KB) ( 310 )  
    本试验研究了两株益生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M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与化肥和蚓粪配施对土壤性状、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化肥相比,在等养分条件下蚓粪能够提高番茄产量、果实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并提高土壤pH和速效磷含量.与单施蚓粪相比,益生菌与蚓粪配施不仅能提高番茄产量、果实可溶性糖、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降低有机酸和硝态氮含量,而且增加了土壤pH和硝态氮含量,降低了土壤电导率;益生菌与化肥配施的效果不如益生菌与蚓粪配施.BA和BM与化肥或蚓粪配施时,番茄品质无显著差异,但BA配施蚓粪处理的番茄产量显著高于BM配施蚓粪处理;BM与化肥配施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而BA与蚓粪配施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含量.本研究表明,益生菌和蚓粪可替代化肥用于番茄生产和土壤肥力改良.
    外源亚精胺对盐碱胁迫下番茄幼苗根系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潘雄波1,2,向丽霞1,2,胡晓辉1,2*,任文奇1,2,张丽1,2,倪新欣1
    2016, 27(2):  491-498. 
    摘要 ( 833 )   PDF (845KB) ( 351 )  
    为探讨外源亚精胺(Spd)对盐碱胁迫下番茄根系线粒体功能的影响,采用水培法,以耐性不同的两个番茄品种‘金棚朝冠’(耐盐型)和‘中杂9号’(敏感型)为试材,通过模拟盐碱生态条件(NaCl∶Na2SO4∶NaHCO3∶Na2CO3=1∶9∶9∶1),结合叶面喷施外源0.25 mmol·L-1Spd,研究盐碱胁迫8 d后Spd对番茄幼苗根系形态和根系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碱胁迫下,两个品种番茄根系线粒体内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增加,线粒体膜通透性明显增大,流动性降低,膜电位、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a(Cyt c/a)吸光度比值、膜H+-ATPase活性显著下降,使线粒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抑制根系生长,且‘金棚朝冠’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中杂9号’.盐碱胁迫下,喷施外源Spd处理的两个品种根系线粒体H2O2和MDA含量显著降低,膜通透性减小、流动性增加,膜电位、线粒体内Cyt c/a吸光度比值、膜H+-ATPase活性显著提高,可有效缓解盐碱胁迫对番茄幼苗根系线粒体的伤害作用,且这种缓解作用在‘中杂9号’上的表现效果更佳.
    接种刺状无梗囊霉对番茄生长及psy1与psy2基因表达的影响
    李可1,许建军2,王路遥1,王楚南1,于琛1,郭坚华1*
    2016, 27(2):  499-503. 
    摘要 ( 710 )   PDF (851KB) ( 255 )  
    本研究利用前期筛选获得的丛枝菌根真菌(AMF)刺状无梗囊霉XJ27侵染矮化观赏型番茄品种“小汤姆”,分析番茄植株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等相关指标,并采用半定量RT-PCR与实时PCR检测对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psy1与psy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刺状无梗囊霉处理组番茄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增产效果明显;番茄红素合成相关基因psy1与psy2表达增强,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显著提高.表明刺状无梗囊霉XJ27是一株很有应用潜力的AM真菌.
    间作经济作物对黄土丘陵区旱作红枣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
    凌强1,赵西宁2,3*,高晓东2,3,李陆生1,李虹辰1,孙文浩1
    2016, 27(2):  504-510. 
    摘要 ( 844 )   PDF (1020KB) ( 399 )  
    研究行间种植经济作物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对黄土丘陵区旱作红枣林地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 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0~1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无作物对照分别提高6.2%和10.1%;枣树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均明显增加了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保证枣树生育期内正常生长;持续干旱条件下,各处理土壤水分消耗主要在0~60 cm土层,其中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次降雨后干旱天数存在显著指数负相关,雨后18 d干旱期饲料油菜和黄花菜处理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均高于对照.该间作系统显著改善了红枣林土壤水分环境,是黄土丘陵区克服季节性干旱的有效措施.
    施磷对立架甜瓜干物质积累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波浪*,吴海华,罗佳,郝丽娜,齐晓晨,赵库
    2016, 27(2):  511-518. 
    摘要 ( 719 )   PDF (998KB) ( 288 )  
    以立架甜瓜为材料,设置0、150、225、300、375、450 kg·hm-2 6个施磷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供磷水平对立架甜瓜干物质和磷素吸收积累、产量以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0 kg·hm-2)相比,增施磷肥提高了立架甜瓜各器官和整株干物质及磷素吸收积累,尤其是150、225 kg·hm-2处理最高,成熟期整株干物质和磷素吸收积累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9%和26.3%、23.0%和26.3%;立架甜瓜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增加趋势,生育前期主要在叶中分配,后期主要在果实中分配;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率均随施磷量增加而降低,150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11.1%、152.9 kg·kg-1和476.3 kg·kg-1;施用磷肥促进了立架甜瓜产量的提高,150和225 kg·hm-2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分别增产47.3%和39.7%.伸蔓期和果实膨大期是立架甜瓜磷肥施用的关键时期,结合产量与磷肥利用效率,150~225 kg·hm-2(P2O5)的供磷水平是新疆喀什地区立架甜瓜适宜施磷量.
    亚低温条件下外源褪黑素对甜瓜幼苗氮代谢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高青海*,贾双双,苗永美,陆晓民,李慧敏
    2016, 27(2):  519-524. 
    摘要 ( 758 )   PDF (532KB) ( 290 )  
    以甜瓜品种‘羊角酥瓜’幼苗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亚低温处理(昼/夜18 ℃/ 12 ℃)6 d,研究外源褪黑素(MT)对亚低温条件下甜瓜幼苗叶片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叶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亚低温处理降低了甜瓜总氮、硝态氮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铵态氮含量,抑制了甜瓜幼苗的生长.外源MT可显著提高亚低温下甜瓜幼苗氮代谢酶的活性,尤其可显著提高叶片GS和GOGAT活性,从而有效降低铵态氮含量;外源MT还可以提高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而降低了亚低温对细胞膜的伤害,表现为甜瓜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总之,在亚低温条件下,外源MT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降低甜瓜叶片铵态氮含量和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从而增加其对亚低温的适应性.
    滨海盐土土壤水分的高光谱参数及估测模型
    李晨1,张国伟2,周治国1,赵文青1,孟亚利1,陈兵林1,王友华1*
    2016, 27(2):  525-531. 
    摘要 ( 831 )   PDF (1069KB) ( 250 )  
    基于滨海盐土5个试验点的土壤含水量和室内土壤表面高光谱反射率,综合分析了350~2500 nm波段范围内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光谱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比值光谱指数(RSI)、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和差值光谱指数(DI)确定了光谱参数,进而构建土壤含水量估测定量模型.结果表明: 滨海盐土原始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最大负相关出现在1930 nm(r=0.86)附近.对RSI、NDSI和DI的直线回归方程、幂函数回归方程进行对比,以RSI(R1407R1459)为自变量构建的土壤含水量指数函数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最大(0.780),标准误较小(0.016),拟合方程为y=0.00001e9.72053x.估测模型能够更好地监测滨海盐土土壤水分状况.基于RSI(R1407,R1459)构建的模型可实现对江苏省滨海盐土土壤水分的精确监测.
    黄土丘陵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沿降水梯度的分布
    孙龙1,2,张光辉1,3*,栾莉莉3,李振炜4,耿韧3
    2016, 27(2):  532-538. 
    摘要 ( 765 )   PDF (869KB) ( 352 )  
    沿368~591 mm降水量梯度选取7个调查地点、共63个调查样点,在每个样点选择恢复年限相近的林地、草地和农地,调查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分析气候、土层深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黄土丘陵区368~591 mm的降水量范围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草地(8.70 g·kg-1)>林地(7.88 g·kg-1)>农地(7.73 g·kg-1),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草地(20.28 kg·m-2)>农地(19.34 kg·m-2)>林地(17.14 kg·m-2).林地、草地、农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差异,综合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据分析表明,不同降雨梯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01),土壤有机碳含量(r=0.838,P<0.001)与年均降水量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由北向南(以最北端鄂尔多斯为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沿着368~591 mm的年均降水量梯度的递增速率为0.04 g·kg-1·mm-1,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递增速率为0.08 kg·m-2·mm-1.年均降水量、土壤黏粒含量、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和农作物根系密度可较好地模拟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
    Daycent模型模拟不同农作管理措施下华北地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张璇1,2,3,谢立勇2,郭李萍1*,范靖尉1
    2016, 27(2):  539-548. 
    摘要 ( 1165 )   PDF (773KB) ( 385 )  
    基于华北地区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河南郑州、山东禹城和河北曲周)的试验数据,用站点实测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双标准对Daycent模型进行校验和验证.结果表明: 模型参数组合对作物产量和SOC的长期变化动态拟合效果良好,表明Daycent模型可较好地模拟作物产量和SOC的动态变化.用校验和验证了的模型对3个站点在气候情景RCP 4.5下4种不同管理措施(单施化肥NPK、化肥+有机肥MNPK、秸秆还田SNPK、免耕+秸秆NT)下SOC的变化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郑州站点NPK、MNPK、SNPK处理中,MNPK处理的SOC相对年平均增幅最高,2001—2050年间的SOC年增幅达1.7%,其次为SNPK处理(年均增幅为1.3%)和NPK处理(年均增幅为0.8%),从长远角度看,增施有机肥对灌溉轻壤土有机碳的增加有明显效果.在禹城站点,研究期间,MNPK处理的SOC年均增幅(0.4%)高于NPK处理(0.3%),由于该站点土壤有轻度盐化特征,因此各措施下SOC的增幅较低.在曲周站点,NT处理更有利于SOC的增加,研究期间的SOC年均增幅达1.3%,远高于SNPK处理(0.7%)和NPK处理(0.4%).华北地区气温适宜、灌溉条件好、具备秸秆还田及免耕机械条件,免耕+秸秆还田是该地区增加SOC的较好农作管理措施.
    基于局域模型的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全氮空间分布
    甄贞1,郭志英2,赵颖慧1,李凤日1*,魏庆彬3
    2016, 27(2):  549-558. 
    摘要 ( 756 )   PDF (2151KB) ( 270 )  
    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激光雷达数据为基础,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基本地形属性如坡度、坡向和复合地形属性湿度指数和相对径流强度指数等,在成土因素学说基础上,对全氮含量(TN)进行地理加权回归建模(GWR),同时运用反距离加权(IDW)、普通克里格(OK)和泛克里格(UK)对TN进行空间插值.结果表明: 对于研究区TN的预测,GWR模型预测精度(77.4%)高于其他3种空间插值方法,IDW预测精度(69.4%)高于OK(63.5%)和UK(60.6%)的预测精度.利用GWR模型预测研究区域土壤TN平均达到4.82 g·kg-1;在高海拔、地形湿度大以及相对径流强的区域,土壤TN相对较高.对预测结果进行探讨发现,不同坡位、坡向的土壤TN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基于地形属性的局域模型是土壤属性空间分布预测的更为有效的方法.
    华南地区龙眼寒害灾损风险评估
    赵俊芳1*,余会康2
    2016, 27(2):  559-566. 
    摘要 ( 768 )   PDF (1395KB) ( 282 )  
    基于华南地区64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公认的龙眼寒害灾害指标,结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与模拟技术,并考虑龙眼寒害灾损减产风险在不同生育期(花芽生理期、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之间的差别,对1961—2012年华南地区龙眼不同发育时段的寒害灾损最大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 在花芽生理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在轻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福建、广东和海南、广西,中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重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花芽形态分化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相似,龙眼受灾轻重次序均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休眠期,各地区龙眼寒害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完全相同,轻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中度寒害威胁下,海南和广西龙眼受灾最轻,其次为广东,福建受灾最严重.同一寒害致灾等级下,不同发育时段龙眼寒害灾损减产最大风险指数差异显著:轻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危害最轻;中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休眠期,花芽形态分化期危害最轻.
     
    不同有机废弃物改良新复垦耕地的综合效果评价
    徐秋桐1,孔樟良2,章明奎1*
    2016, 27(2):  567-576. 
    摘要 ( 649 )   PDF (596KB) ( 318 )  
    由废弃地整理复垦形成的耕地存在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低、土壤板结、微生物活性弱和土壤耕作性状不良等问题,快速、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质量是全面提升该类耕地质量和生产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城郊有机废弃物对新复垦耕地土壤培肥的综合效果,并比较了不同类型城郊有机废弃物在培育耕地质量方面的差异.试验设置了施用等量猪粪、鸡粪、水稻秸秆、蔬菜收获残留物、城市污泥、沼渣、猪粪/水稻秸秆堆肥、生活垃圾堆肥和对照(不施有机肥)9个处理(年用量30 t·hm-2),连续进行3年的定点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任何有机物对改善土壤肥力均有明显的作用.其中,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以施用猪粪、鸡粪、猪粪/水稻秸秆堆肥、水稻秸秆和沼渣的效果最为显著;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和降低土壤容重以施用猪粪/水稻秸秆堆肥和沼渣的效果最佳;施用污泥、猪粪/水稻秸秆堆肥和生活垃圾堆肥可增强土壤保蓄能力;施用猪粪、鸡粪和猪粪/水稻秸秆堆肥对增加土壤有效态养分的效果最为明显;各类有机物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长期施用污泥、生活垃圾堆肥及畜禽粪存在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但短期施用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总体上,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由大至小依次为:猪粪/水稻秸秆堆肥>鸡粪>猪粪>沼渣>生活垃圾堆肥>水稻秸秆>城市污泥>蔬菜收获残留物;对土壤的相对污染程度由大至小为: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堆肥>猪粪>鸡粪>沼渣>猪粪/水稻秸秆堆肥>蔬菜收获残留物>水稻秸秆.
     
    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及低碳调控对策
    郗凤明1,2*,梁文涓1,2,牛明芬2,王娇月1
    2016, 27(2):  577-584. 
    摘要 ( 806 )   PDF (699KB) ( 359 )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调整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辽宁省碳排放/吸收参数,估算了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 1997—2010年,碳排放量为308.51 Tg C,碳吸收量为11.64 Tg C,碳吸收量可抵消
    3.8%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的净碳排放为296.87 Tg C,其中,保持用地类型不变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82.24 Tg C,对总排放量的贡献为61.4%;发生用地类型转换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14.63 Tg C,对总碳排放量的贡献为38.6%.通过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之间的映射关系可知,1997—2004年,保持建设用地不变(40.9%)和农田转为建设用地(40.6%)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最大,农田转林地(38.6%)和保持林地不变(37.5%)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最大;2004—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和碳汇的贡献类型与前一时段相同,但保持建设用地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提高到80.6%,保持林地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提高到71.7%.基于不同景观变化类型的碳排放强度,我们从两方面提出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对策:从碳减排方面,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向建设用地转变,提高建设用地能源利用效率,避免对林地和水域过度开发利用;从碳增汇方面,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农田、草地还林,加强对森林、水域的保护,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和科学实施农田管理.
    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李永春,梁雪,李永夫,王祈,陈俊辉,徐秋芳*
    2016, 27(2):  585-592. 
    摘要 ( 715 )   PDF (688KB) ( 335 )  
    为揭示天目山毛竹入侵原始阔叶林后土壤真菌群落特征的变化,采用T-RFLP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及原始阔叶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在毛竹纯林和阔叶林之间最为明显,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竹阔混交林土壤具有最高的真菌Shannon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最低的Simpson指数.硝态氮含量和pH显著影响了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异,毛竹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受pH和铵态氮影响较大,而阔叶林主要受硝态氮影响.阔叶林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真菌数量分别与土壤pH和硝态氮呈现显著负相关和正相关.表明真菌在阔叶林土壤中介导了异养硝化作用,毛竹入侵可能对此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季一诺,赵志忠*,吴丹,伏箫诺
    2016, 27(2):  593-600. 
    摘要 ( 947 )   PDF (771KB) ( 341 )  
    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7种典型重金属元素(Cr、Ni、Cu、Zn、As、Cd 和Pb)的有效态含量和全量进行测定,并讨论了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 7种重金属在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含量大于亚龙湾和三亚湾的红树林湿地,但与中国南方和世界各地的典型红树林湿地相比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光滩、林缘、林内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在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伴随沉积明显,表现出较强的同源性.经EDTA萃取出的有效态金属在表层沉积物中含量依次为Cu>Cr>Zn>Ni>As>Pb>Cd;垂直梯度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占总量的比例的最大值(除Ni外)均出现在表层或中上层;目标重金属元素有效态和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元素总量指标能较好地评估该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水生动物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的整合分析
    郭梁,孙翠萍,任伟征,张剑,唐建军,胡亮亮*,陈欣
    2016, 27(2):  601-610. 
    摘要 ( 949 )   PDF (613KB) ( 427 )  
    同位素富集系数即动物组织与其食物之间同位素丰度(δ)的差异值(Δ),是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应用于生态系统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研究的重要参数.不同生境条件下和不同物种之间的富集系数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稳定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富集系数在不同类型动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而不是一个恒定值,尽管这一差异范围仍不清楚.本文进行了3种不同权重设置方式的整合分析,综述并比较了4类水生动物(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上搜索2014年底之前发表的论文,获得了42篇包含140个Δ13C的研究结果和159个Δ15N的研究结果.使用3种不同的加权方式进行3次独立整合分析,3种加权方式分别是以方差倒数作为权重、以样本量作为权重和相等权重.结果表明,整合分析统计结果十分稳健,不同权重设置的分析结果差异很小.水生动物碳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3C)总体平均值为1.0‰,其中,硬骨鱼类1.0‰,甲壳类1.3‰,爬行类0.5‰,软体动物1.5‰;氮稳定同位素富集系数(Δ15N)总体平均值为2.6‰,其中,硬骨鱼类2.4‰,甲壳类3.6‰,爬行类1.0‰,软体动物2.5‰.统计分析表明,硬骨鱼类、甲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之间的Δ13C没有显著差异,而Δ15N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研究水生动物营养关系、食性和食物网中碳富集系数可以选择总体平均值,而氮富集系数则应根据不同水生动物类型选取相应的系数值.
    肠道菌群对凡纳滨对虾健康的指示作用
    吴金凤1,熊金波1,2,王欣3,裘钱玲琳1,郑嘉来1,张德民1,2*
    2016, 27(2):  611-621. 
    摘要 ( 904 )   PDF (916KB) ( 302 )  
    高密度、集约化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常伴随病害的发生,但还不能确定能否利用对虾的肠道细菌差异来指示其健康状况.因此,我们分别采集了健康和发病养殖塘水样和对虾样品,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基因,研究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 细菌群落结构变异主要受水体中亚硝酸盐、叶绿素a和磷酸盐的影响.发病对虾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对虾.在健康和发病对虾肠道细菌中,运用响应比分析,我们筛选到了28个丰度差异显著的分类操作单元(OTUs),其中来源于放线菌纲、黄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的OTUs丰度在发病对虾肠道中显著降低,而隶属于梭状芽孢杆菌纲的OTUs丰度在发病对虾肠道显著增加.此外,我们挑选出61个指示物种,主要属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和放线菌门.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能够区分样品的来源(水样或虾肠道)和健康状态.本研究为对虾病害预测和益生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北大西洋大青鲨种群统计分析
    高春霞1,2,3,4,5,戴小杰1,2,3,4,5,田思泉1,2,3,4,5*,吴峰1,2,3,4,5,朱江峰1,2,3,4,5
    2016, 27(2):  622-628. 
    摘要 ( 762 )   PDF (476KB) ( 262 )  
    大青鲨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最主要的兼捕鱼种,在海洋食物网中属于顶端物种,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数据限制,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大青鲨的资源动态.本研究基于大青鲨的生活史参数,应用种群统计分析法评估大青鲨的种群参数和资源状态,并探讨了内禀增长率为0时对应的临界捕捞死亡系数Fc与开捕年龄tc的关系.结果表明: 未开发状态下,大青鲨存活率为0.719~0.820;大青鲨的内在瞬时增长率(r0)为0.250~0.381,种群倍增时间(tx2)为1.819~2.773年,种群的净繁殖力(R0)为6.600~22.255,世代间期时间(G)为8.498~〖JP2〗10.162年,种群资源状态良好.生活史参数的敏感性检验显示,大青鲨初始年龄的自然死亡系数、种群性成熟年龄及寿命的不确定性对种群统计参数的意义影响不大;临界捕捞死亡系数伴随开捕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当tc≥5时,Fc值与tc无显著相关关系.
    低温和光周期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的影响
    朱昱翰1,李庆1*,杨刚2,白马吞珠2,匡健康2,蒋春先1,王海建1,杨群芳1
    2016, 27(2):  629-633. 
    摘要 ( 719 )   PDF (425KB) ( 290 )  
    为探讨西藏飞蝗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本文采用全光照(24L/0D)、全黑暗(0L/24D)与5 ℃低温相结合的试验处理,研究了低温和光照胁迫对西藏飞蝗体内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藏飞蝗虫体脂肪含量以未经低温胁迫的全光照处理最高,达到11.8%.经低温和黑暗处理的西藏飞蝗虫体脂肪含量最低,为4.7%.经低温胁迫处理后虫体的海藻糖、甘露醇以和山梨醇含量显著高于未经低温胁迫处理.虫体糖原含量以未经低温胁迫的全光照处理最高,达6.40 mg·g-1.低温和黑暗处理还诱导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累积,促使西藏飞蝗体内多种氨基酸、甘油、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积累,糖原和脂肪含量降低.
    综合评述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的分布及环境功能研究进展
    王建,周紫燕,凌婉婷*
    2016, 27(2):  634-642. 
    摘要 ( 1291 )   PDF (538KB) ( 428 )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是由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土壤中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其在土壤中大量存在,可分为总球囊霉素、易提取球囊霉素、免疫反应性总球囊霉素、免疫反应性易提取球囊霉素.土地利用方式、施肥条件、AMF及宿主类型、外界环境条件等均会影响土壤中GRSP的含量及分布.GRSP能改善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降低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CO2排放、促进土壤中碳贮存、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减弱重金属的植物毒害.GRSP的提取及定量表征技术仍是限制人们深入了解其在土壤中分布及环境功能的瓶颈.今后有关GRSP的研究应重视以蛋白及其编码该蛋白的基因为基础,阐释GRSP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分子生物学作用及机制,以及GRSP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棉花衰老和熟相形成的生理生态与调控研究进展
    陈义珍1, 2,董合忠1*
    2016, 27(2):  643-651. 
    摘要 ( 725 )   PDF (1183KB) ( 367 )  
    衰老是棉株或其某些器官发生导致生命活动自然终止的败坏过程,是棉株生长发育过程的必然归宿,熟相则是棉株吐絮成熟期的表现,是衰老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有早衰、贪青晚熟和正常成熟之分.衰老和熟相都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本文总结评述了棉花衰老的生理生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依靠选育稳发型棉花品种、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并综合运用农艺栽培措施调控棉株生长发育和衰老,实现正常熟相,进而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研究进展
    陈蝶1,2,卫伟1*
    2016, 27(2):  652-662. 
    摘要 ( 1040 )   PDF (2199KB) ( 362 )  
    植物篱/植被隔离带指沿坡地等高线,或在农田、河岸、沟道等水体边缘营建的,由草本或木本植物单一或组合形成的植物条带.植物篱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对土壤质地、孔隙度、容重等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其机械阻挡作用可以拦截径流、增加入渗、减少土壤流失、影响侵蚀过程,还能减缓坡度、促进坡耕地梯化.本文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学者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区和自然地理单元上开展的相关研究,综述了植物篱对改良土壤理化属性、调节降雨入渗和水蚀过程、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景观及生态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当前植物篱研究中的两大主要问题:在工程技术与应用上,需要对植物篱种植模式、结构选择、管理办法系统化;在科学研究层面上,要深入探究影响植被恢复与生态演替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