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9-05-25
    研究论文
    中国油松林生产力格局与模拟
    罗天祥, 李文华, 赵士洞
    1999, 10(3):  257-261. 
    摘要 ( 1600 )   PDF (247KB) ( 531 )  
    基于全国380块样地资料,从宏观上阐明了油松林生物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建立了联系叶面积指数分布规律和地植物学知识的生产力水热相关模型与地理分布模型。在油松正常分布范围内(年均气温2~14℃,年降水量400/300~700/900mm),林分叶面积指数随年均气温的变化呈指数递减的函数关系,这是油松林适应水分协迫环境的一种机制。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高度生态位的研究
    吴刚, 梁秀英, 张旭东, 郝占庆, 周永斌, 尹若波
    1999, 10(3):  262-264. 
    摘要 ( 2170 )   PDF (397KB) ( 529 )  
    森林生态系统内主要乔木的高度生态位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各个高度资源单位内资源利用的互补情况,同时也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及其森林循环过程主要特征之一。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Gap内,色木槭和扭筋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青楷槭和裂叶榆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Gap生态系统内,青楷槭和白牛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青楷槭和裂叶榆、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高度生态位分离较大,利用资源的方式和能力差异较大,它们之间可以在不同空间的资源利用上达到互补,种间竞争较弱,从而能够保持红松和阔叶树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共存。但Gap内红松和阔叶树的高度生态位重叠均大于非Gap生态系统,可见Gap的存在加大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种间竞争,减小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资源互补利用的能力。Gap削弱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增强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史作民, 程瑞梅, 刘世荣
    1999, 10(3):  265-269. 
    摘要 ( 1963 )   PDF (594KB) ( 929 )  
    利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定了宝天曼落叶阔叶林14种主要乔木和22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对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以及种间联结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主要优势种锐齿栎和漆树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8.527、7.488和0.889、0.680,灌木层主要优势种哥兰叶、山葡萄和胡枝子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8.964、14.479、13.251和0.908、0.799、0.785.具有相同或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负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地面藓类植物分布格局研究
    郭水良, 曹同
    1999, 10(3):  270-274. 
    摘要 ( 1575 )   PDF (969KB) ( 572 )  
    基于51个样点3305个样方地面藓类的盖度,应用双向指示种法,将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中地面藓类群落分成落叶松沼泽、高山苔原、岳桦林、亚高山过渡林、暗针叶林及红松阔叶林6种类型,这6种生态系统中的地面藓类总盖度分别为80.94%、25.42%、59.83%、26.88%、44.11%和1.67%.在调查的51个样点中,随着土壤pH值下降、含水量上升,地面藓类群落盖度增加,在苔原带以下红松阔叶林以上的森林中,随着冠层郁闭度加大,林下地面藓类盖度下降。地面藓类的生态位宽度(B)与种数(N)的关系符合N=74.6475×e-20.6705×B,除塔藓等少数种类外,大多数藓类的生态幅很窄.
    三种松树的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
    曾小平, 赵平, 彭少麟, 余作岳, 蔡锡安
    1999, 10(3):  275-278. 
    摘要 ( 1431 )   PDF (219KB) ( 413 )  
    测定南亚热带丘陵地马尾松、湿地松和加勒比松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同化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松树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夏季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冬季最低;加勒比松的平均日同化量为9.34g·kg-1、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159.75μmolCO2·g-1H2O,高于其它树种;湿地松最低。加勒比松是很好的引种树种,更适合在当地推广.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
    唐勇, 曹敏, 张建侯, 盛才余
    1999, 10(3):  279-282. 
    摘要 ( 1387 )   PDF (709KB) ( 525 )  
    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西双版纳几类热带森林的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森林演替的初期,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共有的种类和种子储量较多,随着林龄的增大,外来种子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季节雨林阶段,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大部分为来自群落外的先锋种类。这些种子在郁闭的林冠下很难萌发,一旦森林受到干扰出现林窗或空旷地,这些潜在的种源将迅速萌发,参与植被的恢复或演替.
    武夷山森林土壤生化特性的初步研究
    庄铁诚, 张瑜斌, 林鹏, 陈仁华
    1999, 10(3):  283-285. 
    摘要 ( 1357 )   PDF (526KB) ( 487 )  
    研究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生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境土壤呼吸作用、纤维分解作用和硝化作用等3项生化强度有明显差异,先峰岭(常绿阔叶林)>大竹岚(毛竹林).同一生境中的不同小生境3项生化强度的差异也很显着,尤其是呼吸作用强度,落叶层>腐殖层>土壤层;纤维分解作用强度,腐殖层>落叶层>土壤层;硝化作用强度,土壤层>落叶层>腐殖层。无论那一种生境3项生化强度之间,呼吸作用强度与纤维分解作用强度有一定相关性,而硝化作用强度与前两项未显示相关。不同生境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活性显着不同,大竹岚>先峰岭。同一生境中的不同小生境3种酶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而降低;蔗糖酶是各生境中活性最大酶类,变化较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则活性较小,变化较缓和。
    农桐复合系统林带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杨修, 吴刚, 黄冬梅, 武本玉
    1999, 10(3):  286-288. 
    摘要 ( 1442 )   PDF (658KB) ( 656 )  
    以麦桐复合经营为例,研究了林带的不同配置结构、林带覆盖率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数学方法实现了林带结构的优化。结果表明,在一个轮伐期内,泡桐林带覆盖率累计均值为10.1%~10.9%时,小麦相对产量累计均值最大(105.4),为最优林带覆盖率累计均值。最优林带距(D)与轮伐期(T)之间的关系为:D=0.600+11.042T-0.787T2+0.0273T3(R2=99.9%).
    红富士苹果品质与生态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魏钦平, 程述汉, 唐芳, 李嘉瑞, 张德林
    1999, 10(3):  289-292. 
    摘要 ( 1589 )   PDF (485KB) ( 565 )  
    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不同生态类型区红富士果实品质差异及影响果实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红富士苹果在我国陕西渭北、甘肃陇东和山东渤海湾地区呈现出果实大、果面光洁、果色鲜艳的特征;而在西南高地果色暗红;黄河故道地区果面粗糙、着色差、果肉松;宁夏地区果实偏小。经典范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苹果品质因素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同品质因素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各异,果实花青素含量主要受年总降雨量、10月平均温度、7月平均最高气温、9月平均最低气温、9月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果农间作模式优化调控研究 Ⅲ.玉米间作栽培试验
    包维楷, 刘照光, 钱能斌
    1999, 10(3):  293-296. 
    摘要 ( 1661 )   PDF (212KB) ( 368 )  
    对果树下间作玉米优化调控试验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果树下玉米间作品种以早或中熟、矮株型的品种(黄早4×R10试1-1-3、4088×R10试1-1-3、川农单交9号和340×R10试1-1-3)表现好,可有效提高产量3.9%~22%,并且减小对果树的影响,值得大力推广;试验的玉米芯育苗技术合理实用,所有肥液处理下的都能增产.其中,3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玉米芯条件下的育苗移栽,增产最高,可达36.8%,人畜粪水、2.5kg尿素/50kg水、1.5kg尿素/50kg水和5kg复合肥/50kg水肥液浸泡处理条件下的,增产也在20%以上,2kg过磷酸钙/50kg水肥液浸泡的处理增产为16.7%.这些肥液浓度是该区玉米芯育苗较合理的处理浓度,但12~15d的浸泡处理时间太短,致使育苗成功率低;栽培方式试验结果显示,每公顷45000窝,每窝双苗,受光叶南北或近南北定向可明显提高产量.
    麦玉两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氮素的合理调控──以山东省桓台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系统为例
    张新明, 吴文良, 李季, 赵桂慎
    1999, 10(3):  297-300. 
    摘要 ( 1603 )   PDF (899KB) ( 590 )  
    探讨了麦玉两熟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氮与有机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提出了安全合理的施N量。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套种夏玉米,试验处理设氮肥(尿素)4个水平、有机肥(鸡粪)3个水平;采用了裂区试验设计,以有机肥为主区,氮肥为副区。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化肥氮与有机肥之间有显着的负交互作用;建议300kg·hm-2作为供试条件下冬小麦套种夏玉米高产农田生态系统全年安全合理施N量.
    北方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研究
    罗良国, 闻大中, 沈善敏
    1999, 10(3):  301-304. 
    摘要 ( 1537 )   PDF (219KB) ( 443 )  
    1994~1996年研究了5种不同模式水稻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及养分效率。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水稻田生态系统中,N输入输出基本相抵,处于平衡状态;K输入输出稍有盈余,唯P施用量较输出高1倍,使土壤中P有所积累。通过合理水肥调控措施,使水稻单产有所提高,肥料和养分利用率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水稻覆膜旱作的生态生理效应
    黄义德, 张自立, 魏凤珍, 李金才
    1999, 10(3):  305-308. 
    摘要 ( 1538 )   PDF (1529KB) ( 716 )  
    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在旱作条件下其分蘖期、拔节长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耐旱性不同,采用地膜覆盖可有效阻挡地面蒸发,节水效率达60~85%,生育期延长7~9d,分蘖力增强,最高分蘖数比水作的多170.1×104·hm-2,有效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其产量水平与水作差异不显着。覆膜旱作水稻前期生长优势强,但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和比叶重等均有所降低,灌浆速度较慢,经济系数较低.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肥因子对冬小麦经济性状的影响
    李向民, 许春霞, 李开元
    1999, 10(3):  309-311. 
    摘要 ( 1302 )   PDF (296KB) ( 440 )  
    利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冬小麦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黄土高原沟壑区冬小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肥而不是水。在任何灌水条件下,施肥对冬小麦的经济性状都有明显的正效应;而只有在施肥的条件下,灌水才有正效应;否则,灌水反而有负作用。
    磷氮在水田湿地中的迁移转化及径流流失过程
    晏维金, 尹澄清, 孙濮, 韩小勇, 夏首先
    1999, 10(3):  312-316. 
    摘要 ( 1627 )   PDF (594KB) ( 673 )  
    水稻田湿地系统是我国东南部高产农业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我国特有的景观结构。在巢湖六叉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湿地系统的水塘、水沟和水稻田都能有效地截留来自村庄、森林地和旱地的磷氮非点源污染物。实验同时研究了磷氮物质从水稻田中的径流流失方式和机理,结果发现磷氮物质从水稻田中的径流流失量与水稻田持水量、施肥量、降雨量、水稻生长过程和水稻田排水堰高度等因素有关,并提出了一个模型计算磷氮径流流失量,表明在施肥情况下的磷氮流失量分别高达0.69和11.2kg·hm-2,是最大的潜在非点源污染。
    酸性硫酸盐土水改旱后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异初报
    李华兴, 张新明, 卢维盛, 刘远金, 李长洪
    1999, 10(3):  317-320. 
    摘要 ( 1503 )   PDF (437KB) ( 431 )  
    探讨了酸性硫酸盐水稻土改为旱作后土壤化学性状的变异以及比较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水稻土改种甜玉米和蔬菜后,土壤化学性状发生显着变化。耕层土壤酸度、水溶性硫酸根含量、土壤活性铝和活性铁含量均显着降低。经济效益得到显着提高。建议对水改旱后的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及进行定位观测,以便合理利用这一特殊的土壤资源.
    黄河三角洲景观组分判定与景观破碎化分析
    布仁仓, 王宪礼, 肖笃宁
    1999, 10(3):  321-324. 
    摘要 ( 1449 )   PDF (546KB) ( 518 )  
    以地理信息系统(ARC/INFO)为手段,利用遥感卫星图片(TM5)及其他相关图件,以地貌、土壤与植被作为景观分类指标,把黄河三角洲的景观分成8大类型,30个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以斑块的周长面积比值、相对面积及与其他景观类型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作为识别基质的指标,判定黄河三角洲景观的基质是柽柳芦苇潮盐土斜平地景观;根据斑块的周长面积比值识别廊道,并进行定量化研究。采用斑块密度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的破碎化进行分析,发现生态交错带内斑块密度大;老河道附近景观破碎化严重.
    异质城市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林涓, 李惠敏, 陈持宇, 陆凡, 唐礼俊, 吴千红, 郑师章
    1999, 10(3):  325-328. 
    摘要 ( 1627 )   PDF (572KB) ( 667 )  
    苔藓植物是一类敏感的环境指示植物。通过对上海市市区及市郊5种景观类型中苔藓植物群落的取样调查,从丰富性、均匀性、相似性等方面进行了多种α和β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5种生境中的苔藓群落多样性指数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对景观异质性有较好指示作用;同时苔藓植物平均株高和大型藓类比例在不同景观中也出现规律性变化.
    土壤中反硝化酶活性变化与N2O排放的关系
    史奕, 黄国宏
    1999, 10(3):  329-331. 
    摘要 ( 1693 )   PDF (592KB) ( 767 )  
    研究施肥条件下,土壤反硝化酶活性硝酸还原酶(NR)活性、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及羟胺还原酶(HyR)活性在玉米生长季节中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含水量、硝态氮含量、N2O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还原酶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受土壤水分含量及施肥的影响。通过研究3种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及N2O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后指出,反硝化酶活性变化可作为一个区分旱田N2O产生途径的指标.
    温度对菜蛾绒茧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施祖华, 刘树生
    1999, 10(3):  332-334. 
    摘要 ( 2220 )   PDF (181KB) ( 410 )  
    在室内15℃、20℃、25℃、30℃、32.5℃下测定了菜蛾绒茧蜂寄生数量随寄主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5~32.5℃范围内的各个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ing圆盘方程很好地拟合,但各温度间功能反应的参数存在着显着差异。25℃、30℃、32.5℃下的瞬时攻击率比15℃、20℃下显着要高,而处理时间则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各温度下在供寄主的5h内,均有部分雌蜂不产卵寄生小菜蛾幼虫。产卵寄生的雌蜂百分率随温度升高和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加.
    不同温湿度组合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力的影响
    徐金汉, 关雄, 黄志鹏, 余朝勤
    1999, 10(3):  335-337. 
    摘要 ( 1681 )   PDF (560KB) ( 480 )  
    不同温湿组合对甜菜夜蛾各虫态生长发育和繁殖力有明显的影响,适宜该虫生长发育的温湿度为26℃与RH80%或RH94%两个组合。在这种条件下,其卵孵化率、1~5龄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雌虫比率、产卵的雌虫比率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2.63%~83.70%、81.90%~82.47%、88.00%~88.03%、90.40%~91.00%、93.36%~94.17%、95.97%~96.26%、92.77%~94.16%、0.42~0.43、0.98和605~606粒/雌,且明显高于其它温湿组合。在温湿度为32℃与RH94%条件下,该虫的内禀增长能力最大(0.225).
    柞树林下菌根真菌对碳、氮营养的利用
    韩桂云, 赵淑清, 何兴元, 田春杰
    1999, 10(3):  338-340. 
    摘要 ( 1558 )   PDF (404KB) ( 457 )  
    研究了柞树林下菌根真菌对C、N营养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供试菌种对C源的利用较为广泛,葡萄糖、果糖为其最适碳源,平均生长量比对照高出4.4倍;供试菌种对有机氮的利用优于无机氮,平均生长量比无机氮源高出1.6倍,硝态无机氮源中平均生长量为对照的2.5倍,对铵态氮的利用较差,平均生长量仅为对照的2.2倍.
    闽江口海蜇渔业生态学研究
    卢振彬, 颜尤明, 戴泉水, 陈利琛, 陈金淦
    1999, 10(3):  341-344. 
    摘要 ( 1460 )   PDF (205KB) ( 327 )  
    根据1993年5~9月的调查材料,研究了福建闽江口海域海蜇的渔业生态学。其密度和生物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20日和7月10日;群体伞径范围为18~546mm,平均328.8mm.体重范围为0.5~9540g,平均2877.4g;伞径为345~485mm的雌性有性繁殖力在1120.6×104~3754.8×104粒,平均2444.7×104粒,有性生殖期在8月初至11月;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分别模拟伞径和体重生长,生长方程为:Φt=12.1337+17.7048t+3.1385t2-0.2049t3+0.00302t4,logeWt=-0.5749+1.4818t-0.0771t2+0.00129t3;以生物经济学原理确定7月20日为合理开捕期,开捕伞径为465.8mm.讨论分析了执行合理开捕期和开捕规格,对保护和合理利用海蜇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环境条件对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生长的影响
    王朝晖, 骆育敏, 江天久, 林秋奇, 杞桑
    1999, 10(3):  345-349. 
    摘要 ( 1960 )   PDF (281KB) ( 389 )  
    研究了温度、光照强度及N、P浓度与水网藻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网藻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10~31℃)、光照强度(300~5300Lx)和N浓度(1.0~84.0mg·L-1)和P浓度(0.05~3.72mg·L-1)等条件下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当光照强度大于1300Lx,N、P含量分别为16.8~50.4和0.744~2.23mg·L-1时,水网藻生长良好。低温有利于水网藻忍耐低光照和低N低P.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颗粒悬浮物的研究
    刘国才, 李德尚, 卢静, 陈兆波, 董双林
    1999, 10(3):  350-352. 
    摘要 ( 1502 )   PDF (169KB) ( 376 )  
    对5个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颗粒悬浮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悬浮物总量波动在20.83~172.50mg·L-1之间,平均72.26±39.87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62%,颗粒无机物占38%.颗粒有机物中,颗粒腐质与细菌占98%,浮游生物占2%(其中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生物量的4.50倍).颗粒悬浮物浓度(TM)与水体透明度(S)呈显着相关性.
    农业环境中土壤取样误差研究
    贺立源, 项雅玲
    1999, 10(3):  353-356. 
    摘要 ( 1451 )   PDF (1277KB) ( 413 )  
    对自然条件下8种土壤类型、39个取样地块的25个土壤理化参数的取样误差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块间,按累计取样误差大小排序为:池塘>地块边缘>自留地>林地>商品菜地>旱地>水田>滩地。在所有地块测定项目中,取样误差最大的是Cl-,平均高达70%以上,其次是土壤有效磷,除滩地外取样误差基本上都超过30%;有效钾和全硫的取样误差也多在20%以上;取样误差最小的理化参数与成土母质有关,其中包括各种重金属和全量P、K、Mg以及pH和砂粒等,除极个别外,误差都在10%以下;2种粒度的土壤水分、碳酸钙、粉砂、粘粒、有机碳、全量N、Na、Ca、B和As等11项理化参数的取样误差居中,误差变动于10%~20%之间。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测定项目大致分为3类,客观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参数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生物学实验中的湿度控制:改良的装置及工作原理
    冯明光, 许谦, 徐均焕
    1999, 10(3):  357-361. 
    摘要 ( 3297 )   PDF (785KB) ( 804 )  
    相对湿度是生物学实验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较难准确控制的环境因素。本项研究设计出一种改进的简易控湿装置,可利用普通温光型培养箱同时进行不同湿度水平的生物学实验。该装置由微型气泵、3个试剂瓶串连而成的三联体和一个用有机玻璃制成的生长箱组成,经在20℃下对饱和酒石酸钠溶液调节的湿度(理论值92%)连续测定和校正,控湿效果良好,误差仅±1%左右。同时对不同浓度硫酸溶液控制生长箱内不同水平的湿度进行了测定和检验,亦效果良好,且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强,在5~35℃范围内同一硫酸浓度控制相同的稳定湿度。最后,对上述装置控制湿度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城郊公路两侧主要森林类型铅含量及分布规律
    阮宏华, 姜志林
    1999, 10(3):  362-364. 
    摘要 ( 1518 )   PDF (274KB) ( 752 )  
    对南京城郊312国道两侧主要森林类型林木不同器官中Pb含量和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不同树种、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Pb含量有明显差异。火炬松对Pb污染的净化能力强于杉木、栎树。汽车尾气排放的Pb污染影响范围在离公路两侧100m以内,主要在40m以内范围。有林地土壤由于有林木及林下植被的覆盖,其Pb含量(尤其是表层0~20cm范围内)明显降低,说明林分可有效地降低土壤中Pb的污染程度。林木不同器官对Pb尘的吸附率在18.0%~28.1%之间,以叶片吸附能力最强;不同树种比较,以松树吸附率为高.
    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保护策略
    孙刚, 盛连喜, 周道玮
    1999, 10(3):  365-368. 
    摘要 ( 1598 )   PDF (605KB) ( 442 )  
    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内涵及研究动态,比较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提供的服务,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和途径。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和前提。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压力,如认识尺度的限制、生活水平的低下等。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系统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后者没有缓冲保护和保险措施。民众行为、政府行为和经济手段等是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策略和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地球的持续使用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必须努力加以保护.
    乡村生态学概论
    周道玮, 盛连喜, 吴正方, 孙刚, 高玮
    1999, 10(3):  369-372. 
    摘要 ( 1507 )   PDF (228KB) ( 437 )  
    城市生态学已逐渐发展成一门受众人肯定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但乡村生态学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定义乡村生态学为研究村落形态、结构、行为及其与环境本底统一体客观存在的生态学分支科学。村落是以一定年龄结构、一定数量人口或人群为基本特征,以户为组成单位,以土地为经营对象,以相应的生物(牲畜和作物)为主要价值资源的人类聚居的空间单元。村落除具空间和生命涵义外,还直接联系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景观要素与资源参数;同时,它还与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复杂因素有关。乡村生态学的意义在于揭示村落与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乡村建设。
    景观规划:概念、起源与发展
    张惠远
    1999, 10(3):  373-378. 
    摘要 ( 2719 )   PDF (630KB) ( 700 )  
    对目前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领域中所存在的关于景观概念的多种不同解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将景观与土地、环境和风景等经常引起混乱的概念术语也做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景观规划的概念内涵和它所基于的景观概念,并通过对景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将景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归纳为3个阶段: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的起源阶段;50、60年代景观规划领域的形成阶段和70年代以后的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学融合发展阶段.
    根分泌的有机酸对土壤磷和微量元素的活化作用
    陆文龙, 曹一平, 张福锁
    1999, 10(3):  379-382. 
    摘要 ( 2352 )   PDF (408KB) ( 1098 )  
    在养分胁迫下,尤其是缺磷条件下,许多植物可通过增加有机酸的分泌,作为其适应机制。讨论了营养胁迫条件下不同生态型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分析了不同生态型植物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缺磷条件下植物根系所分泌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与它们所处的土壤环境关系密切。在营养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具有活化土壤磷、微量元素和缓解Al毒的功能;对有机酸活化土壤养分,解Al毒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论述.
    浮游甲壳类定量采样计数方法评价
    谷孝鸿
    1999, 10(3):  383-384. 
    摘要 ( 1251 )   PDF (302KB) ( 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