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1-15
    四川九顶山西坡红桦林天然种群空间格局及更新研究
    刘守江 苏智先
    2004, 15(01):  1-4 . 
    摘要 ( 806 )   PDF (216KB) ( 127 )  
    用T-square距离方法,通过空间格局的T形指数C及其检验值Z1,对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中选取的3块样地6条样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红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型分布为主,如样地支部牛场、十二河等,少数地区由于遭到人类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形成了集聚型分布格局,如样地上堰,通过分布距离指数I的进一步对照分析得出,在样线L4中,在主要的随机格局中也有少部分表现出了集聚型本区红桦树种按其年龄段的不同分为3个年龄级:幼树、成年树、老年树,红桦幼树比较缺乏,仅占红桦树种的12%,而老年树种占24%,年龄结构为衰老型。在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已开始老化,幼树又相当缺乏,使红桦种群的自我更新面临极大威胁,建议加强对红桦林的保护和种群自我更新能力的研究。
    研究论文
    四川九顶山西坡红桦林天然种群空间格局及更新研究
    刘守江, 苏智先
    2004, (1):  1-4. 
    摘要 ( 0 )  
    用T-square距离方法,通过空间格局的T形指数C及其检验值Z1,对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中选取的3块样地6条样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红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型分布为主,如样地支部牛场、十二河等,少数地区由于遭到人类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形成了集聚型分布格局,如样地上堰.通过分布距离指数I的进一步对照分析得出,在样线L4中,在主要的随机格局中也有少部分表现出了集聚型.本区红桦树种按其年龄段的不同分为3个年龄级:幼树、成年树、老年树.红桦幼树比较缺乏,仅占红桦树种的12%,而老年树种占24%,年龄结构为衰老型.在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已开始老化,幼树又相当缺乏,使红桦种群的自我更新面临极大威胁,建议加强对红桦林的保护和种群自我更新能力的研究.
    研究报告
    热带林下人工种植阳春砂仁的生长与果实产量动态
    郑征 甘建民 冯志立 孟盈
    2004, 15(01):  5-8 . 
    摘要 ( 1004 )   PDF (261KB) ( 30 )  
    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海拔热带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的阳春砂仁生长和果实产量动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林下阳春砂仁自身年龄增长、林下光照不足和旱季水分胁迫影响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种植期增加,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和成熟植株密度降低.当林下光照水平在全日照的35%以下时,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林下日照水平变化呈线性增加(P<0.05)。沟谷下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显著高于上方(P<0.05)。海拔600~1000m,由于阳春砂仁的主花期从干热季3~4月推迟到雨季5月,果实产量显著增加,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海拔800~1000m沟谷中轮歇地次生林下有计划种植阳春砂仁,代替在沟谷雨林下种植阳春砂仁,既能解决沟谷雨林下光照和当地旱季水分不足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的影响,又有利于热带沟谷雨林的保护。
    研究论文
    热带林下人工种植阳春砂仁的生长与果实产量动态
    郑征, 甘建民, 冯志立, 孟盈
    2004, (1):  5-8. 
    摘要 ( 0 )  
    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海拔热带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的阳春砂仁生长和果实产量动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林下阳春砂仁自身年龄增长、林下光照不足和旱季水分胁迫影响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种植期增加,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和成熟植株密度降低.当林下光照水平在全日照的35%以下时,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林下日照水平变化呈线性增加(P<0.05).沟谷下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显著高于上方(P<0.05).海拔600~1000m,由于阳春砂仁的主花期从干热季3~4月推迟到雨季5月,果实产量显著增加.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海拔800~1000m沟谷中轮歇地次生林下有计划种植阳春砂仁,代替在沟谷雨林下种植阳春砂仁,既能解决沟谷雨林下光照和当地旱季水分不足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的影响,又有利于热带沟谷雨林的保护.
    柚树叶片CO2驯化的光合参数变化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2004, 15(01):  9-14 . 
    摘要 ( 941 )   PDF (216KB) ( 58 )  
    柚树(Citrus grandis)幼树生长在砂和磋石的生长介质,每周供给0.05mmol P(正常P,P)和0.1mmol P(高磷,2P)的营养液.植株分别生长在空气CO2分压(约39Pa)和倍增CO2分压(81±5Pa)下45d,利用CI-301PS(CID,Inc)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较高光强(1150μmol·m^-2·s^-1)下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并得出的Pn-Pi关系曲线和在较高CO2分压(PCO2,56Pa)下得出Pn-PAR关系曲线计算有关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P植株高13.3%,倍增CO2分压下,无论P或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下相应植株低,但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较P植株高,且2P植株有较P植株高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利用效率(P<0.05),但并不改变г^*、Rd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和氧速率的比率(P>0.05)在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较P植株分别高83%和12.5%,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均较P植株高,柚树在高CO2驯化中改变叶N在Rubisco和捕光组分分配系数,但不改变叶N在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增加P供给可以促进高CO2分压下光合碳循环中P的周转,提高倍增CO2分压下植株的光合速率,调节柚树叶片的CO2驯化的光合参数。
    研究论文
    柚树叶片CO2驯化的光合参数变化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2004, (1):  9-14. 
    摘要 ( 0 )  
    柚树(Citrus grandis)幼树生长在砂和石至石的生长介质.每周供给0.05mmol P(正常P,P)和0.1mmol P(高磷,2P)的营养液.植株分别生长在空气CO2分压(约39Pa)和倍增CO2分压(81±5Pa)下45d.利用CI-301PS(CID,Inc)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较高光强(1150μmol·m-2·s-1)下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并得出的Pn-Pi关系曲线和在较高CO2分压(PCO2,56Pa)下得出Pn-PAR关系曲线计算有关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P植株高13.3%,倍增CO2分压下,无论P或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下相应植株低,但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较P植株高.且2P植株有较P植株高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利用效率(P<0.05),但并不改变Γ*、Rd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和氧速率的比率(P>0.05).在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较P植株分别高8.3%和12.5%.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均较P植株高.柚树在高CO2驯化中改变叶N在Rubisco和捕光组分分配系数,但不改变叶N在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增加P供给可以促进高CO2分压下光合碳循环中P的周转,提高倍增CO2分压下植株的光合速率.调节柚树叶片的CO2驯化的光合参数.
    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动态变化研究
    常禹[1] 布仁仓[1] 胡远满[1] 徐崇刚[1] 王庆礼[2]
    2004, 15(01):  15-20 . 
    摘要 ( 967 )   PDF (216KB) ( 23 )  
    通过野外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关系。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分类,其次,构建了描述景观边界的指标体系,再次,从景观边界的长度、密度、对比度、形状和多样性5个方面,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在景观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多年的时问内,苔原面积减少了3694.8hm^2,云冷杉林的面积减少了130482.03hm^2,阔叶红松林面积增加了41610.4hm^2,岳桦林面积增加了66978hm^2.由于森林砍伐和毁林造田以及其它人类活动(如旅游)的影响,长白山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加,景观边界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可以用景观形状指数(LSI)、对比度加权边界密度(CWEI))、边界加权总长度(TEGT)、加权景观形状指数(LSI-WGT)的变化来指示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景观边界形状指数的大小还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目前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大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措施,防止长白山森林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研究论文
    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动态变化研究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2004, (1):  15-20. 
    摘要 ( 0 )  
    通过野外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关系.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分类,其次,构建了描述景观边界的指标体系,再次,从景观边界的长度、密度、对比度、形状和多样性5个方面,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在景观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多年的时间内,苔原面积减少了3694.8hm2,云冷杉林的面积减少了130482.03hm2,阔叶红松林面积增加了41610.4hm2,岳桦林面积增加了669.78hm2.由于森林砍伐和毁林造田以及其它人类活动(如旅游)的影响,长白山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加,景观边界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可以用景观形状指数(LSI)、对比度加权边界密度(CWED)、边界加权总长度(TE-WGT)、加权景观形状指数(LSI-WGT)的变化来指示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景观边界形状指数的大小还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目前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大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措施,防止长白山森林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武夷山景区主要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及其等级尺度效应分析
    何东进[1] 洪伟[1] 胡海清[2] 吴承祯[1]
    2004, 15(01):  21-25 . 
    摘要 ( 769 )   PDF (216KB) ( 32 )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10类景观类型,并提取各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г-分布、Bata-分布及负指数分布等6个常见的概率分布,分别在3种等级划分条件下,对各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斑块大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少数服从r.分布和Weibull分布,而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对于同一景观类型而言,不同划分等级对其斑块大小的分布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斑块大小分布存在着等级效应,其中以b等级划分相对比较理想;对不同的景观类型而言,斑块大小分布规律依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就整个景区所有斑块大小分布来说,尚未有一种概率分布能理想地加以刻画;由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由不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研究论文
    武夷山景区主要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及其等级尺度效应分析
    何东进, 洪伟, 胡海清, 吴承祯
    2004, (1):  21-25. 
    摘要 ( 0 )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10类景观类型,并提取各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Г-分布、Bata-分布及负指数分布等6个常见的概率分布,分别在3种等级划分条件下,对各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斑块大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少数服从Г分布和Weibull分布,而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对于同一景观类型而言,不同划分等级对其斑块大小的分布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斑块大小分布存在着等级效应,其中以b等级划分相对比较理想;对不同的景观类型而言,斑块大小分布规律依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就整个景区所有斑块大小分布来说,尚未有一种概率分布能理想地加以刻画;由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由不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岷江上游高原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世梁 傅伯杰 马克明 刘国华
    2004, 15(01):  26-30 . 
    摘要 ( 817 )   PDF (216KB) ( 35 )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统计学原理,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面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理化因子和植被类型、景观位置的相关性。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养分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于植被类型与景观性质的影响,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的样地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很大,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养分与水分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灌丛群落类型土壤质量指数高;不同坡位对养分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趋势,对于不同海拔的地貌来说,丘陵组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而低山组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面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受景观性质与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影响。
    研究论文
    岷江上游高原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世梁, 傅伯杰, 马克明, 刘国华
    2004, (1):  26-30. 
    摘要 ( 0 )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统计学原理,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面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理化因子和植被类型、景观位置的相关性.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养分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于植被类型与景观性质的影响,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的样地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很大,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养分与水分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灌丛群落类型土壤质量指数高;不同坡位对养分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趋势,对于不同海拔的地貌来说,丘陵组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而低山组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面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受景观性质与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影响.
    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
    角媛梅[2] 肖笃宁[1]
    2004, 15(01):  31-35 . 
    摘要 ( 970 )   PDF (216KB) ( 26 )  
    以金塔绿洲为例,运用Arc View3.0a计算了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问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利用地理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对绿洲景观面积的影响,提出了绿洲生态安全受胁程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间邻接边长和数目的差异较大;受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影响的面积在景观类型中也存在差异;草地和耕地与沙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受沙漠化的威胁比较重,而林地和耕地受盐渍化的威胁比较严重;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绿洲景观受沙漠化和盐渍化的威胁程度
    研究论文
    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
    角媛梅, 肖笃宁
    2004, (1):  31-35. 
    摘要 ( 0 )  
    以金塔绿洲为例,运用ArcView3.0a计算了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利用地理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对绿洲景观面积的影响,提出了绿洲生态安全受胁程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间邻接边长和数目的差异较大;受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影响的面积在景观类型中也存在差异;草地和耕地与沙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受沙漠化的威胁比较重,而林地和耕地受盐渍化的威胁比较严重;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绿洲景观受沙漠化和盐渍化的威胁程度.
    遥感探测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评估
    周忠轩[1] 吴钢[1] 邵国凡[2]
    2004, 15(01):  36-38 . 
    摘要 ( 792 )   PDF (216KB) ( 26 )  
    GIS数据的准确度一直是GIS应用的考虑事项。用虚例和实例揭示了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与图像分类的准确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用数学方式进行了解释。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取决于图像分类准确度,但与分类总准确度没有直接关系。用户和产家准确度比总准确度对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具有更直接的控制,所以在图像分类报告中不应被忽略为了保证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某土地类型的用户和产家准确度应该尽可能一致,同时要使得这两个准确度数值越高越好。
    研究论文
    遥感探测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评估
    周忠轩, 吴钢, 邵国凡
    2004, (1):  36-38. 
    摘要 ( 0 )  
    GIS数据的准确度一直是GIS应用的考虑事项.用虚例和实例揭示了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与图像分类的准确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用数学方式进行了解释.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取决于图像分类准确度,但与分类总准确度没有直接关系.用户和产家准确度比总准确度对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具有更直接的控制,所以在图像分类报告中不应被忽略.为了保证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某土地类型的用户和产家准确度应该尽可能一致,同时要使得这两个准确度数值越高越好.
    川西北泡沙参种群根系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张文辉[1] 刘祥君[1] 刘国彬[2] 马克明[3]
    2004, 15(01):  39-43 . 
    摘要 ( 959 )   PDF (216KB) ( 19 )  
    对川西北地区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一般规律符合Logisticc增长过程。较高的泡沙参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时期可以持续到15~17年生以后,根系采收直径应在1.7cm以上。动物啃食、人为采挖、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与不同海拔各种群的根系生物量累积等有着密切联系,中海拔地区(2800~3300m)人为干扰少,土壤和水热条件适宜,根系生物量和形态发育达到较高水平,适合高产栽培。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不利环境条件限制了泡沙参根系生长,在进行野生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泡沙参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努力减少放牧、采挖等人为破坏,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分区禁牧、禁采挖,为泡沙参种群恢复和药材品质提高创造条件。
    研究论文
    川西北泡沙参种群根系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张文辉, 刘祥君, 刘国彬, 马克明
    2004, (1):  39-43. 
    摘要 ( 0 )  
    对川西北地区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一般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过程.较高的泡沙参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时期可以持续到15~17年生以后,根系采收直径应在1.7cm以上.动物啃食、人为采挖、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与不同海拔各种群的根系生物量累积等有着密切联系,中海拔地区(2800~3300m)人为干扰少,土壤和水热条件适宜,根系生物量和形态发育达到较高水平,适合高产栽培.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不利环境条件限制了泡沙参根系生长.在进行野生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泡沙参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努力减少放牧、采挖等人为破坏,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分区禁牧、禁采挖,为泡沙参种群恢复和药材品质提高创造条件.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抗逆性
    高丽锋 邓馨 王洪新 胡志昂
    2004, 15(01):  44-48 . 
    摘要 ( 1134 )   PDF (216KB) ( 25 )  
    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优势物种中问锦鸡儿收集根瘤,分离根瘤菌15株,对其进行同工酶电泳,聚类分析证明中间锦坞儿的遗传多样性对其耐盐性、耐酸碱性、生长温度范围、产酸产碱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唯一碳源利用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均分泌H^+,都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73.3%的菌株可以在含3%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0%的菌株可以抵抗50℃高温,除对乳糖和淀粉利用表现出差异外,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对其余碳源没有选择性,证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仍存在菌株间差异,是对毛乌素沙地多种景观生态类型的适应作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可用于恶劣生境固氮。
    研究论文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抗逆性
    高丽锋, 邓馨, 王洪新, 胡志昂
    2004, (1):  44-48. 
    摘要 ( 0 )  
    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优势物种中间锦鸡儿收集根瘤,分离根瘤菌15株,对其进行同工酶电泳,聚类分析证明中间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对其耐盐性、耐酸碱性、生长温度范围、产酸产碱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唯一碳源利用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均分泌H+,都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73.3%的菌株可以在含3%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0%的菌株可以抵抗50℃高温,除对乳糖和淀粉利用表现出差异外,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对其余碳源没有选择性,证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仍存在菌株间差异,是对毛乌素沙地多种景观生态类型的适应.作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可用于恶劣生境固氮.
    几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赵成义[1] 宋郁东[1] 王玉潮[2] 蒋平安[3]
    2004, 15(01):  49-52 . 
    摘要 ( 1090 )   PDF (216KB) ( 30 )  
    在调查植物样方的基础上,利用植株冠幅特征如冠幅长与宽、株高、基径、新生枝条数、总枝条数等作为变量建立了估算典型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模型,利用植株冠幅长与宽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琵琶柴灌丛生物量的精确度较高,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O.9989,相对误差在4.79%~10.12%之间利用植株株高、基径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生物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418以上,显著性检验表明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2和0.9875.相对误差分别为6.87%~19.22%和7.49%~18.47%。研究表明,在大面积荒漠植物生物量研究中,利用植株冠幅特征作为变量来估算琵琶柴灌丛地上生物量方法简便可行,用来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等灌木地上生物量时存在一定误差
    研究论文
    几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赵成义, 宋郁东, 王玉潮, 蒋平安
    2004, (1):  49-52. 
    摘要 ( 0 )  
    在调查植物样方的基础上,利用植株冠幅特征如冠幅长与宽、株高、基径、新生枝条数、总枝条数等作为变量建立了估算典型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模型.利用植株冠幅长与宽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琵琶柴灌丛生物量的精确度较高,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9,相对误差在4.79%~10.12%之间.利用植株株高、基径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生物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418以上,显著性检验表明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2和0.9875,相对误差分别为6.87%~19.22%和7.49%~18.47%.研究表明,在大面积荒漠植物生物量研究中,利用植株冠幅特征作为变量来估算琵琶柴灌丛地上生物量方法简便可行,用来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等灌木地上生物量时存在一定误差.
    盐生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初步研究
    郗金标[3] 张福锁[1] 陈阳[1]
    2004, 15(01):  53-58 . 
    摘要 ( 958 )   PDF (216KB) ( 28 )  
    对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和盐分组成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盐生草本植物根际土盐分有降低趋势,27个采样点中仅有7个样点根际土盐分是增加的;盐生灌木根冠区土壤盐分的变化与植株生长状况有关,幼龄树和生长旺盛的灌木根冠区盐分变化不明显,根际土盐分甚至略有下降,随着生长势的衰弱,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均表现出土壤盐分的增加,增加最明显的地带为树冠边缘。根冠区有逐渐形成“盐分岛”的趋势。盐生灌木具有生物积盐作用。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冠区Na^+/K^+比均呈降低趋势,53个采样点中仅有14个采样点的根际土Na^+/K^+比高于背景土,在31个冠下土采样点中仅有10个采样点的冠下土Na^+/K^+比提高,但柽柳、白刺生长衰弱后边缘土Na^+/K^+比有回升趋势;拒盐盐生植物芦苇根际土Na^+/K^+比则有增加趋势,4个采样点中有3个采样点根际土Na^+/K^+比提高,SO4^-2/Cl^-比的变化在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间存在差异,稀盐盐生草本植物16个采样点中有10个样点根际土SO4^-2/Cl^-比增加,但稀盐盐生灌木根际土、冠下土SO4^-2/Cl^-比降低,边缘土增加;SO4^-2/Cl^-比在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中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20个根际土采样点中仅3个采样点SO4^-2/Cl^-比提高,13个冠下土采样点中只有1个采样点SO4^-2/Cl^-比提高,边缘土SO4^-2/Cl^-比在3个采样点中全部降低;拒盐盐生植物芦苇根际土SO4^-2/Cl^-比变化不明显。
    研究论文
    盐生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初步研究
    郗金标, 张福锁, 陈阳, 毛达如, 尹传华, 田长彦
    2004, (1):  53-58. 
    摘要 ( 0 )  
    对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和盐分组成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盐生草本植物根际土盐分有降低趋势,27个采样点中仅有7个样点根际土盐分是增加的;盐生灌木根冠区土壤盐分的变化与植株生长状况有关,幼龄树和生长旺盛的灌木根冠区盐分变化不明显,根际土盐分甚至略有下降,随着生长势的衰弱,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均表现出土壤盐分的增加,增加最明显的地带为树冠边缘,根冠区有逐渐形成“盐分岛”的趋势,盐生灌木具有生物积盐作用.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冠区Na+/K+比均呈降低趋势,53个采样点中仅有14个采样点的根际土Na+/K+比高于背景土,在31个冠下土采样点中仅有10个采样点的冠下土Na+/K+比提高,但柽柳、白刺生长衰弱后边缘土Na+/K+比有回升趋势;拒盐盐生植物芦苇根际土Na+/K+比则有增加趋势,4个采样点中有3个采样点根际土Na+/K+比提高.SO4-2/Cl-比的变化在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间存在差异,稀盐盐生草本植物16个采样点中有10个样点根际土SO4-2/Cl-比增加,但稀盐盐生灌木根际土、冠下土SO4-2/Cl-比降低,边缘土增加;SO4-2/Cl-比在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中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20个根际土采样点中仅3个采样点SO4-2/Cl-比提
    覆盖旱作水稻群体发育特征分析
    盛海君[1] 沈其荣[1] 封克[2]
    2004, 15(01):  59-62 . 
    摘要 ( 773 )   PDF (216KB) ( 28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处理与水作处理水稻的群体生育特征。结果表明,旱作水稻营养生长期较水作长,叶片变短、变窄,群体LAI变小,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最终粒数变少、粒重变轻,不同旱作处理之间表现为地膜覆盖旱作处理分蘖发生多,成穗率低,穗分化和籽粒形成与灌浆时间缩短,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和裸地旱作分蘖发生少,成穗率高,穗分化时间缩短,籽粒形成与灌浆的时间延长,产量表现为水作处理>地膜覆盖旱作>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裸地旱作。
    研究论文
    覆盖旱作水稻群体发育特征分析
    盛海君, 沈其荣, 封克
    2004, (1):  59-62. 
    摘要 ( 0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处理与水作处理水稻的群体生育特征.结果表明,旱作水稻营养生长期较水作长,叶片变短、变窄,群体LAI变小,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最终粒数变少、粒重变轻.不同旱作处理之间表现为地膜覆盖旱作处理分蘖发生多,成穗率低,穗分化和籽粒形成与灌浆时间缩短,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和裸地旱作分蘖发生少,成穗率高,穗分化时间缩短,籽粒形成与灌浆的时间延长.产量表现为水作处理>地膜覆盖旱作>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裸地旱作.
    短期干旱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胡继超 姜东 曹卫星 罗卫红
    2004, 15(01):  63-67 . 
    摘要 ( 840 )   PDF (216KB) ( 66 )  
    采用盆栽水分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短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水稻叶水势低于对照,午后叶水势回升缓慢。凌晨叶水势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表现为阈值反应。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凌晨叶水势密切相关,低于凌晨叶水势临界值,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的凌晨叶水势临界值为-1.04和-1.13MPa,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饱和含水量的61.0%和50.9%,土壤水势分别为-0.133和-0.240MPa干旱胁迫下单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胁迫较轻时,单叶净光合速率在正午附近出现低谷;胁迫严重时,净光合速率全天低于对照,且不及对照的一半。短期干旱后,水稻叶、根、穗的分配指数均降低,茎鞘的分配指数升高。本研究可为水稻节水灌溉管理和水分限制下水稻的生长模拟提供生理基础和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短期干旱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胡继超, 姜东, 曹卫星, 罗卫红
    2004, (1):  63-67. 
    摘要 ( 0 )  
    采用盆栽水分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短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水稻叶水势低于对照,午后叶水势回升缓慢.凌晨叶水势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表现为阈值反应.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凌晨叶水势密切相关,低于凌晨叶水势临界值,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的凌晨叶水势临界值为-1.04和-1.13MPa,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饱和含水量的61.0%和50.9%,土壤水势分别为-0.133和-0.240MPa.干旱胁迫下单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胁迫较轻时,单叶净光合速率在正午附近出现低谷;胁迫严重时,净光合速率全天低于对照,且不及对照的一半.短期干旱后,水稻叶、根、穗的分配指数均降低,茎鞘的分配指数升高.本研究可为水稻节水灌溉管理和水分限制下水稻的生长模拟提供生理基础和理论依据.
    成垄压实施肥对氮素运移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赵允格 邵明安 张兴昌
    2004, 15(01):  68-72 . 
    摘要 ( 878 )   PDF (216KB) ( 48 )  
    黄土高原地区夏玉米生长正逢雨季,是N素淋溶的主要时期,为此提出氮肥施用的成垄压实法,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夏玉米生长期成垄压实施肥方式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NO3^--N迁移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该施肥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供水量接近研究区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370mm)的年份,平地施肥条件下,NO3^--N可被淋溶至90cm以下的土层;而成垄压实施肥可明显减少施肥区NO3^--N随入渗水分向土壤深层迁移,至60cm以下土层,土壤NO3^--N含量小于10mg·kg^-1,NO3^--N主要累积于近地表20~40cm土层,该土层土壤NO3^--N含量约为80~90mg·kg^-1。成垄压实施肥法局部存在的大容重障碍层对作物生长发育无影响在240.0kgN·hm^-2施氮量条件下,成垄压实较平地施肥没有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却能极显著地增加作物吸氮量,使氮肥利用率提高9%左右。成垄压实施肥条件下,障碍层容重对NO3^--N迁移影响明显,随障碍层容重的增加,NO3^--N迁移深度减小,大田条件下,垄坡度对NO3^--N迁移影响不明显。
    研究论文
    成垄压实施肥对氮素运移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赵允格, 邵明安, 张兴昌
    2004, (1):  68-72. 
    摘要 ( 0 )  
    黄土高原地区夏玉米生长正逢雨季,是N素淋溶的主要时期,为此提出氮肥施用的成垄压实法.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夏玉米生长期成垄压实施肥方式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NO3-N迁移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该施肥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供水量接近研究区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370mm)的年份,平地施肥条件下,NO3--N可被淋溶至90cm以下的土层;而成垄压实施肥可明显减少施肥区NO3--N随入渗水分向土壤深层迁移,至60cm以下土层,土壤NO3--N含量小于10mg·kg-1,NO3--N主要累积于近地表20~40cm土层,该土层土壤NO3--N含量约为80~90mg·kg-1.成垄压实施肥法局部存在的大容重障碍层对作物生长发育无影响.在240.0kgN·hm-2施氮量条件下,成垄压实较平地施肥没有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却能极显著地增加作物吸氮量,使氮肥利用率提高9%左右.成垄压实施肥条件下,障碍层容重对NO3--N迁移影响明显,随障碍层容重的增加,NO3--N迁移深度减小.大田条件下,垄坡度对NO3--N迁移影响不明显.
    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李清芳 马成仓 李韩平 萧云丽 刘雪艳
    2004, 15(01):  73-76 . 
    摘要 ( 799 )   PDF (216KB) ( 29 )  
    人工调节土壤有效硅含量及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硅含量在55.1~202.8mg·kg^-1范围内,随着土壤有效硅含量的提高,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升高,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呼吸速率加快,种子活力升高,萌发速度加快,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变化;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光合速率加快,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力升高,蒸腾强度减弱,水分利用效率和叶含水量升高,抗旱保水能力提高。大豆幼苗含硅量与土壤有效硅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趋势(r=0.994)。土壤有效硅含量大于2028mg·kg^-1,生理功能不再显著变化,说明土壤中的硅被大豆吸收后,改善了大豆萌发种子和幼苗的生理功能,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加快。
    研究论文
    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李清芳, 马成仓, 李韩平, 萧云丽, 刘雪艳
    2004, (1):  73-76. 
    摘要 ( 0 )  
    人工调节土壤有效硅含量及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硅含量在55.1~202.8mg·kg-1范围内,随着土壤有效硅含量的提高,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升高,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呼吸速率加快,种子活力升高,萌发速度加快,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变化;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光合速率加快,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力升高,蒸腾强度减弱,水分利用效率和叶含水量升高,抗旱保水能力提高.大豆幼苗含硅量与土壤有效硅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趋势(r=0.994).土壤有效硅含量大于202.8mg·kg-1,生理功能不再显著变化,说明土壤中的硅被大豆吸收后,改善了大豆萌发种子和幼苗的生理功能,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加快.
    锌硼营养对苦瓜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
    施木田 陈如凯
    2004, 15(01):  77-80 . 
    摘要 ( 1603 )   PDF (216KB) ( 39 )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锌硼营养对苦瓜(株洲长白)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硼缺乏的土壤中施用硫酸锌和硼砂均可提高苦瓜产量,并可提高苦瓜蛋白质、Vc和17种氨基酸含量,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降低NO3^-含量,改善苦瓜品质。这与锌硼提高了叶片多胺(PAs)、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抗坏血酸(AS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减少脱落酸(ABA)、丙二醛(MDA)含量,从而抑制膜脂过氧化有关试验结果同时表明苦瓜产量与叶片PAs、Put、Spd、Spm、GA3、SOD、POD、CA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MDA与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MDA含量与ABA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As、Put、Spd、Spm、ASA、IAA、CA3、SOD、POD、CAT呈极显著负相关。
    研究论文
    锌硼营养对苦瓜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
    施木田, 陈如凯
    2004, (1):  77-80. 
    摘要 ( 0 )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锌硼营养对苦瓜(株洲长白)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硼缺乏的土壤中施用硫酸锌和硼砂均可提高苦瓜产量,并可提高苦瓜蛋白质、Vc和17种氨基酸含量,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降低NO3-含量,改善苦瓜品质.这与锌硼提高了叶片多胺(PAs)、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抗坏血酸(AS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减少脱落酸(ABA)、丙二醛(MDA)含量,从而抑制膜脂过氧化有关.试验结果同时表明苦瓜产量与叶片PAs、Put、Spd、Spm、GA3、SOD、POD、CA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MDA与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MDA含量与ABA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As、Put、Spd、Spm、ASA、IAA、GA3、SOD、POD、CAT呈极显著负相关.
    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研究
    孙志梅[3] 薛世川[2] 梁文举[1] 刘玉柱[2]
    2004, 15(01):  81-84 . 
    摘要 ( 844 )   PDF (216KB) ( 34 )  
    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用量对辣椒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明显影响,并最终影响产量,且与无机复合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表现了明显的优势。NRA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变化速率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施肥量低于0.2g·kg^-1时,随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当施肥量超过0.2g·kg^-1后,SOD活性开始显著降低;对POD活性的影响与对NR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当施肥量超过0.3g·kg^-1时,无机肥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而HA复合肥处理的POD活性变化则始终较平缓;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施肥量与辣椒产量之间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HA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纯养分量)为0.27g·kg^-1,每盆最高产量为165.22g。
    研究论文
    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研究
    孙志梅, 薛世川, 梁文举, 刘玉柱
    2004, (1):  81-84. 
    摘要 ( 0 )  
    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用量对辣椒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明显影响,并最终影响产量,且与无机复合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表现了明显的优势.NRA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变化速率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施肥量低于0.2g·kg-1时,随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当施肥量超过0.2g·kg-1后,SOD活性开始显著降低;对POD活性的影响与对NR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当施肥量超过0.3g·kg-1时,无机肥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而HA复合肥处理的POD活性变化则始终较平缓;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施肥量与辣椒产量之间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HA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纯养分量)为0.27g·kg-1,每盆最高产量为165.22g.
    北京东北旺农田景观步甲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比较
    刘云慧 宇振荣 刘云
    2004, 15(01):  85-90 . 
    摘要 ( 786 )   PDF (216KB) ( 38 )  
    2000年5~10月在北京海淀区东北旺实验基地,采用陷阱法对林地、农田边界和农田3类生境共14个处理的步甲进行了取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步甲科昆虫群落的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农田边界类生境相对于农田类生境拥有更多的步甲个体数和物种数;无论是优势种还是稀有种都趋向于在林地和边界处生活;边界对相邻农田步甲群落的多样性有积极影响;对边界进行适度的干扰(秋季翻耕)有利于提高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农田生境中灌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中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均无显著影响。此外,还结合步甲的时空分布特性对步甲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研究论文
    北京东北旺农田景观步甲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比较
    刘云慧, 宇振荣, 刘云
    2004, (1):  85-90. 
    摘要 ( 0 )  
    2000年5~10月在北京海淀区东北旺实验基地,采用陷阱法对林地、农田边界和农田3类生境共14个处理的步甲进行了取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步甲科昆虫群落的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农田边界类生境相对于农田类生境拥有更多的步甲个体数和物种数;无论是优势种还是稀有种都趋向于在林地和边界处生活;边界对相邻农田步甲群落的多样性有积极影响;对边界进行适度的干扰(秋季翻耕)有利于提高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农田生境中灌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中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均无显著影响.此外,还结合步甲的时空分布特性对步甲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戈峰 门兴元 苏建伟 刘向辉 丁岩钦
    2004, 15(01):  91-94 . 
    摘要 ( 887 )   PDF (216KB) ( 26 )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研究论文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戈峰, 门兴元, 苏建伟, 刘向辉, 丁岩钦
    2004, (1):  91-94. 
    摘要 ( 0 )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巫厚长[1] 程遐年[1] 魏重生[2] 邹运鼎[3]
    2004, 15(01):  95-98 . 
    摘要 ( 1116 )   PDF (216KB) ( 33 )  
    利用群落参数分析了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有一定的影响,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物种数的影响不明显。5月23日施药后至6月13日施药区(Ⅱ)和对照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均下降,下降程度施药区大于对照区。6月14日施药后施药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下降,对照区显著上升。两次施药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不明显,施药后一段时间内优势种烟蚜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使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下降,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增加。
    研究论文
    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巫厚长, 程遐年, 魏重生, 邹运鼎
    2004, (1):  95-98. 
    摘要 ( 0 )  
    利用群落参数分析了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有一定的影响,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物种数的影响不明显.5月23日施药后至6月13日施药区(Ⅱ)和对照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均下降,下降程度施药区大于对照区.6月14日施药后施药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下降,对照区显著上升.两次施药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不明显.施药后一段时间内优势种烟蚜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使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下降,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增加.
    低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陈非洲 刘树生
    2004, 15(01):  99-102 . 
    摘要 ( 997 )   PDF (216KB) ( 24 )  
    研究了低温(<8℃)对小菜蛾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和蛹在4℃和6℃下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分别处理55d和70d后,卵和蛹全部死亡;经4℃和6℃处理的蛹,在16℃下羽化成虫的平均产卵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处理45d时,产卵量均为0小菜蛾幼期各虫态在0℃以下,死亡率随低温强度加大和处理时问的延长而增高就耐寒力而言,3龄幼虫和蛹最强,其次是2龄和4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的耐寒力最弱不同低温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期虫态对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总体说来,经过处理的小菜蛾幼期虫态,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普遍延长,一般处理某一虫态对其相邻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最大小菜蛾蛹经低温处理后其羽化成虫的产卵量随着蛹期所经历低温强度的增强和时间延长而减少。
    研究论文
    低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陈非洲, 刘树生
    2004, (1):  99-102. 
    摘要 ( 0 )  
    研究了低温(<8℃)对小菜蛾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和蛹在4℃和6℃下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分别处理55d和70d后,卵和蛹全部死亡;经4℃和6℃处理的蛹,在16℃下羽化成虫的平均产卵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处理45d时,产卵量均为0.小菜蛾幼期各虫态在0℃以下,死亡率随低温强度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就耐寒力而言,3龄幼虫和蛹最强,其次是2龄和4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的耐寒力最弱.不同低温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期虫态对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总体说来,经过处理的小菜蛾幼期虫态,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普遍延长,一般处理某一虫态对其相邻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最大.小菜蛾蛹经低温处理后其羽化成虫的产卵量随着蛹期所经历低温强度的增强和时间延长而减少.
    松毛虫狭颊寄蝇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
    周昌清[1] 翁仲彦[2
    2004, 15(01):  103-107 . 
    摘要 ( 1059 )   PDF (216KB) ( 29 )  
    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matsukarehae)是松毛虫重要的寄生天敌之一。在控制松毛虫自然种群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在15℃、18℃、22℃、25℃、29℃、32℃6个恒温。相对湿度为70%~85%,光照为12:12(L:D)的条件下研究了松毛虫狭颊寄蝇的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松毛虫狭颊寄蝇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是5.23℃。积温为523.73日·度。成虫寿命在没有补充营养的条件下为1.3~8.06d,喂以30%蜜糖水。寿命可以从9.63d延长到36.42d。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6℃,每雌最大产量为86粒.种群增长最适温度22~25℃.以近似方法计算22℃和25℃下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参数。在22℃,R0、T0、rc和A值分别为24.89、37.33、0.086和1.089。在25℃时分别为20.01、32.38、0.09和1.10.22℃时种群最大LxMx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33~38天。25℃时的LxMx最大值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29~34天。
    研究论文
    松毛虫狭颊寄蝇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
    周昌清, 翁仲彦
    2004, (1):  103-107. 
    摘要 ( 0 )  
    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matsukarehae)是松毛虫重要的寄生天敌之一,在控制松毛虫自然种群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在15℃、18℃、22℃、25℃、29℃、32℃6个恒温,相对湿度为70%~85%,光照为12:12(L:D)的条件下研究了松毛虫狭颊寄蝇的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松毛虫狭颊寄蝇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是5.23℃,积温为523.73日·度,成虫寿命在没有补充营养的条件下为1.3~8.06d,喂以30%蜜糖水,寿命可以从9.63d延长到36.42d,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6℃,每雌最大产量为86粒.种群增长最适温度22~25℃.以近似方法计算22℃和25℃下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参数,在22℃,R0、T0、rc和λ值分别为24.89、37.33、0.086和1.089,在25℃时分别为20.01、32.38、0.09和1.10.22℃时种群最大LxMx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33~38天,25℃时的LxMx最大值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29~34天.
    栗瘿蜂虫瘿形成及发育与发生量关系研究
    丁玉洲 毕守东 方国飞 何林
    2004, 15(01):  108-110 . 
    摘要 ( 1066 )   PDF (216KB) ( 21 )  
    板栗瘿蜂是我国板栗主要害虫,虫瘿是该害虫危害产物.在自然状态下,虫瘿的形成和发育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对栗瘿蜂在直观上容易识别和观测的虫瘿的形成及其形态、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与虫室数和虫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瘿质量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1712,峰度系数1.3853.个体质量最大和最小相差15.5倍,体积相差64倍。虫瘿质量(X1)、体积(X2)与瘿内虫室数和虫数(Y)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813,R2^2=0.874,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为处暑红>蜜蜂球>二水早。天敌主要是中华长尾小蜂,虫瘿寄生率72.7%,幼虫(虫室)寄生率24.06%。
    研究论文
    栗瘿蜂虫瘿形成及发育与发生量关系研究
    丁玉洲, 毕守东, 方国飞, 何林
    2004, (1):  108-110. 
    摘要 ( 0 )  
    板栗瘿蜂是我国板栗主要害虫,虫瘿是该害虫危害产物.在自然状态下,虫瘿的形成和发育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对栗瘿蜂在直观上容易识别和观测的虫瘿的形成及其形态、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与虫室数和虫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瘿质量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1712,峰度系数1.3853,个体质量最大和最小相差15.5倍,体积相差6.4倍.虫瘿质量(X1)、体积(X2)与瘿内虫室数和虫数(Y)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813,R22=0.874,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为处暑红>蜜蜂球>二水早.天敌主要是中华长尾小蜂,虫瘿寄生率72.7%,幼虫(虫室)寄生率24.06%.
    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病虫草调控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
    李保同 石庆华 方加海 潘晓华
    2004, 15(01):  111-115 . 
    摘要 ( 800 )   PDF (216KB) ( 28 )  
    利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主要病虫草试验结果表明,井·腊芽、井冈霉素和多抗霉素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喷施1次,对纹枯病防效达75.16%~94.27%,优于化学杀菌剂三唑酮;春雷霉素和灭瘟素在叶瘟病发生初期及破肚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对叶瘟防效为50.54%~72.67%,穗瘟为76.66%~8742%,与化学杀菌剂三环唑相当3种无公害农药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期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效优于化学杀虫剂杀虫双,皂素·烟碱和苦参碱与杀虫双相当;皂素·烟碱和苦参碱在稻飞虱1~2龄若虫期使用,药后3~30d防效均在70%以上,低于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在水稻移栽前耕地2次,再配合施用适量的未腐熟有机质或人工除草,能控制杂草发生和提高产量,采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病虫草,产量较常规化防区略有增加,稻谷中农药残留量较化防区低,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指标要求。
    研究论文
    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病虫草调控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
    李保同, 石庆华, 方加海, 潘晓华
    2004, (1):  111-115. 
    摘要 ( 0 )  
    利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主要病虫草试验结果表明,井·腊芽、井冈霉素和多抗霉素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喷施1次,对纹枯病防效达75.16%~94.27%,优于化学杀菌剂三唑酮;春雷霉素和灭瘟素在叶瘟病发生初期及破肚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对叶瘟防效为50.54%~72.67%,穗瘟为76.66%~87.42%,与化学杀菌剂三环唑相当.3种无公害农药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期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效优于化学杀虫剂杀虫双,皂素·烟碱和苦参碱与杀虫双相当;皂素·烟碱和苦参碱在稻飞虱1~2龄若虫期使用,药后3~30d防效均在70%以上,低于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在水稻移栽前耕地2次,再配合施用适量的未腐熟有机质或人工除草,能控制杂草发生和提高产量.采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病虫草,产量较常规化防区略有增加,稻谷中农药残留量较化防区低,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指标要求.
    有机改性膨润土去除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
    邓岳松 许梓荣 夏枚生 叶瑛 胡彩虹
    2004, 15(01):  116-118 . 
    摘要 ( 733 )   PDF (216KB) ( 23 )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是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钠化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钠化膨润土>钠化膨润土,有机膨润土对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随改性剂用量增加而提高,但改性剂用量大于1.0CEC后,增加较少。
    研究论文
    有机改性膨润土去除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
    邓岳松, 许梓荣, 夏枚生, 叶瑛, 胡彩虹
    2004, (1):  116-118. 
    摘要 ( 0 )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是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钠化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钠化膨润土>钠化膨润土.有机膨润土对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随改性剂用量增加而提高,但改性剂用量大于1.0CEC后,增加较少.
    铜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储玲 刘登义 王友保 李影 刘慧君
    2004, 15(01):  119-122 . 
    摘要 ( 1207 )   PDF (216KB) ( 43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污染对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污染(<10mg·L^-1)对三叶草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甚至促进幼苗生长,植株干重、鲜重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略微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略微升高,保护酶系统仍保持平衡.但随Cu浓度(10~100mg·L^-1)增加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三叶草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须根短且数目少,植株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叶片发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并随Cu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更显著。同时,随Cu浓度增加,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电导率显著升高,MDA水平上升,且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7%和71.3%,而POD活性却明显上升,比对照升高了10.6倍。
    研究论文
    铜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储玲, 刘登义, 王友保, 李影, 刘慧君
    2004, (1):  119-122. 
    摘要 ( 0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污染对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污染(<10mg·L-1)对三叶草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甚至促进幼苗生长,植株干重、鲜重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略微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略微升高,保护酶系统仍保持平衡.但随Cu浓度(10~100mg·L-1增加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三叶草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须根短且数目少,植株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叶片发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并随Cu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更显著.同时,随Cu浓度增加,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电导率显著升高,MDA水平上升,且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7%和71.3%,而POD活性却明显上升,比对照升高了10.6倍.
    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卢瑛[1] 龚子同[1] 张甘霖[1] 张波[2]
    2004, 15(01):  123-126 . 
    摘要 ( 980 )   PDF (216KB) ( 73 )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Ni、Co、V污染不明显,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Mn、Cr、Cu、Zn、Pb污染,其中:Pb污染非常严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分布没有规律性;Fe、Ni、Co、V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Cu、Zn、Pb、Cr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Mn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中来源不同;Fe、Cr、Ni、Co、V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Cr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e、Co、V、Ni含量与粘粒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含量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u、Zn、Pb、Cr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b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研究论文
    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张波
    2004, (1):  123-126. 
    摘要 ( 0 )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Ni、Co、V污染不明显,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Mn、Cr、Cu、Zn、Pb污染,其中Pb污染非常严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分布没有规律性;Fe、Ni、Co、V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Cu、Zn、Pb、Cr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Mn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中来源不同;Fe、Cr、Ni、Co、V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Cr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e、Co、V、Ni含量与粘粒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含量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u、Zn、Pb、Cr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b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酸雨、铜和莠去津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刘广深 徐冬梅 李克斌 刘维屏
    2004, 15(01):  127-130 . 
    摘要 ( 959 )   PDF (216KB) ( 23 )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考察了酸雨、重金属铜和农药莠去津复合污染情况下各因素的主效应及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u^2+对酶活性影响显著且其对3种酶的抑制效应为H^+>Cu^2+;Al^3+仅对脲酶表现出一定的激活效应;而除磷酸酶外,莠去津对脲酶、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交互作用试验表明:莠去津×Cu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而H×Cu对脲酶、转化酶均表现为颉抗作用;在本文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未见莠去津与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存在3种酶中,以磷酸酶对外来污染物最为敏感。
    研究论文
    酸雨、铜和莠去津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刘广深, 徐冬梅, 李克斌, 刘维屏
    2004, (1):  127-130. 
    摘要 ( 0 )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考察了酸雨、重金属铜和农药莠去津复合污染情况下各因素的主效应及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u2+对酶活性影响显著且其对3种酶的抑制效应为H+>Cu2+;Al3+仅对脲酶表现出一定的激活效应;而除磷酸酶外,莠去津对脲酶、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交互作用试验表明:莠去津×Cu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而H×Cu对脲酶、转化酶均表现为颉抗作用;在本文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未见莠去津与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存在.3种酶中,以磷酸酶对外来污染物最为敏感.
    铅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陆星家 席贻龙 刘桂云
    2004, 15(01):  131-135 . 
    摘要 ( 928 )   PDF (216KB) ( 25 )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b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625mg·L^-1Pb溶液暴露10d后的日本沼虾触角腺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Pb颗粒.在电镜下细胞内的溶酶体中沉积有大量的Pb颗粒,这些Pb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部位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含有Pb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核膜和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肝胰脏细胞内除分布有少量Pb颗粒外,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在沼虾鳃细胞内未发现Pb颗粒,但在鳃丝之间发现少量Pb颗粒吸附在鳃丝的表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触角腺中Pb含量最高,达637.6mg·kg^-1;触角腺在Pb的解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铅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陆星家, 席贻龙, 刘桂云
    2004, (1):  131-135. 
    摘要 ( 0 )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b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625mg·L-1Pb溶液暴露10d后的日本沼虾触角腺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Pb颗粒.在电镜下细胞内的溶酶体中沉积有大量的Pb颗粒,这些Pb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部位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含有Pb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核膜和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肝胰脏细胞内除分布有少量Pb颗粒外,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在沼虾鳃细胞内未发现Pb颗粒,但在鳃丝之间发现少量Pb颗粒吸附在鳃丝的表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触角腺中Pb含量最高,达637.6mg·kg-1;触角腺在Pb的解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太湖一级保护区非点源磷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郭红岩[1] 王晓蓉[1] 朱建国[2]
    2004, 15(01):  136-140 . 
    摘要 ( 1132 )   PDF (216KB) ( 30 )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农田磷排放总量为1313kg,占排放总量的56.2%;农村居民磷排放总量为442kg,占排放总量的18.9%;城镇居民磷排放总量为518kg.占排放总量的22.2%;养殖业磷排放总量为62kg,占排放总量的2.7%.在当前的非点源磷污染治理中,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外,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研究论文
    太湖一级保护区非点源磷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郭红岩, 王晓蓉, 朱建国
    2004, (1):  136-140. 
    摘要 ( 0 )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农田磷排放总量为1313kg,占排放总量的56.2%;农村居民磷排放总量为442kg,占排放总量的18.9%;城镇居民磷排放总量为518kg,占排放总量的22.2%;养殖业磷排放总量为62kg,占排放总量的2.7%.在当前的非点源磷污染治理中,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外,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香溪河河流连续统特征研究
    唐涛[1] 黎道丰[1] 潘文斌[2]
    2004, 15(01):  141-144 . 
    摘要 ( 951 )   PDF (216KB) ( 27 )  
    以香溪河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河流级别的变化为例探索该河流的连续统特征。结果表明,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都有随着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1~3级河段之间这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逆转。河流初级生产力也有随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在第4级河流达到最大,随后有所下降。在全水系范围内河流初级生产力(P)与群落呼吸(R)比值P/R均大于1,说明香溪河是一条以自养生产为主的河流。所研究的特征并不完全与连续统概念的预测相一致,表明河流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研究论文
    香溪河河流连续统特征研究
    唐涛, 黎道丰, 潘文斌, 渠晓东, 蔡庆华
    2004, (1):  141-144. 
    摘要 ( 0 )  
    以香溪河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河流级别的变化为例探索该河流的连续统特征.结果表明,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都有随着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1~3级河段之间这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逆转.河流初级生产力也有随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在第4级河流达到最大,随后有所下降.在全水系范围内河流初级生产力(P)与群落呼吸(R)比值P/R均大于1,说明香溪河是一条以自养生产为主的河流.所研究的特征并不完全与连续统概念的预测相一致,表明河流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日本曲霉产生的黑麦酮酸F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曾任森 骆世明 施月红
    2004, 15(01):  145-148 . 
    摘要 ( 899 )   PDF (216KB) ( 32 )  
    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是土壤和谷物种子表面的一种常见真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曲霉所产生的大量黑麦酮酸F(SAF)对玉米(Zea mays)有很强的化感作用,低浓度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高浓度则抑制.在0.0375mmol·L^-1SAF下,玉米幼苗根长增长31.7%,根数量增加13.2%,根活力提高4.73倍,并促进玉米对P、K、Ca、Mg、S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高浓度SAF(0.3mmol·L^-1)下玉米根活力受抑制(72.1%),根对N、P、K、Ca、Mg、Fe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受抑制.0.6mmol·L^-1的SAF下根完全失去活力,电镜观察表明,有SAF的情况下玉米叶绿体片层结构模糊、混乱,双层膜不完整。
    研究论文
    日本曲霉产生的黑麦酮酸F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曾任森, 骆世明, 施月红
    2004, (1):  145-148. 
    摘要 ( 0 )  
    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是土壤和谷物种子表面的一种常见真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曲霉所产生的大量黑麦酮酸F(SAF)对玉米(Zea mays)有很强的化感作用,低浓度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高浓度则抑制.在0.0375mmol·L-1SAF下,玉米幼苗根长增长31.7%,根数量增加13.2%,根活力提高4.73倍,并促进玉米对P、K、Ca、Mg、S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高浓度SAF(0.3mmol·L-1)下玉米根活力受抑制(72.1%),根对N、P、K、Ca、Mg、Fe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受抑制.0.6mmol·L-1的SAF下根完全失去活力.电镜观察表明,有SAF的情况下玉米叶绿体片层结构模糊、混乱,双层膜不完整.
    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何衍彪 何庭玉 谷文祥
    2004, 15(01):  149-152 . 
    摘要 ( 959 )   PDF (216KB) ( 27 )  
    研究了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成虫具有强烈的驱避作用.小菜蛾成虫在四臂嗅觉仪中首选次数、平均停留时间从多到少的顺序是3臂、1臂、4臂、2臂,具有远离处理臂的趋势,其中雄虫比雌虫明显。且气体流速为200ml·min^-1时驱避作用最为显著。按方法3处理第一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率(OCR)、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94.48%、0.0552。此外,从挥发油中分离到一个液体成分,经鉴定确定为myoporone(C15H22O3)。
    研究论文
    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何衍彪, 何庭玉, 谷文祥, 冼继东, 张茂新, 冯丽萍
    2004, (1):  149-152. 
    摘要 ( 0 )  
    研究了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成虫具有强烈的驱避作用.小菜蛾成虫在四臂嗅觉仪中首选次数、平均停留时间从多到少的顺序是3臂、1臂、4臂、2臂,具有远离处理臂的趋势,其中雄虫比雌虫明显,且气体流速为200ml·min-1时驱避作用最为显著.按方法3处理第一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率(OCR)、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94.48%、0.0552.此外,从挥发油中分离到一个液体成分,经鉴定确定为myoporone(C15H22O3).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微生境的影响
    潘开文 何静 吴宁
    2004, 15(01):  153-158 . 
    摘要 ( 994 )   PDF (216KB) ( 32 )  
    评述了凋落物改变林地微生境的效应.凋落物减弱了林地地表及表层土壤(2mm厚)中的光照,改变了光谱特性,降低了PPFD和Pfr.缩小了日温差,提高了土壤湿度和肥力,增加了毒素和土壤动物的活动等,但凋落物改变生境的效应强度与凋落物组成、厚度、分解状态和周围生境(如植被、气候、地形和地貌等特性)等有关,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对林地微生境的效应因凋落物、植被、气候、地形和地貌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而凋落物对植被天然更新的影响也因其对生境改变效应的复杂性而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最后,对凋落物改变生境效应的复杂性和有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
    陆宏芳[1] 蓝盛芳[2] 陈飞鹏[2] 彭少麟[1]
    2004, 15(01):  159-162 . 
    摘要 ( 978 )   PDF (216KB) ( 48 )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从能流着手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量化分析,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简要回顾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研究的历史和进展。着重讨论了能值分析方法对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能值分析方法用生产某种能量或物质所直接或间接耗用的太阳能值量来衡量该能量或物质的价值,不仅在概念上而且在算法上都是原有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发展到能值分析阶段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方法亦存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如能值转换率的计算过于繁复,能值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及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缺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能值最大功率的明晰化、能值分析与能量及耗散分析的结合、与物质分析及景观结构分析的结合等研究等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的几大发展方向。
    非饱和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及确定方法
    吕殿青[1] 邵明安[2]
    2004, 15(01):  163-166 . 
    摘要 ( 1040 )   PDF (216KB) ( 18 )  
    土壤水力参数的选取和确定是土壤中水分运动和污染物迁移预测的基础,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土壤导水率模型)及其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推求法,并比较了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及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以便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土壤水力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
    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研究
    钟国辉[1] 辛学兵[2]
    2004, 15(01):  167-169 . 
    摘要 ( 807 )   PDF (216KB) ( 27 )  
    The storage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forest litter in dark coniferous forest of Sejila Mountain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isting storage was 5. 863t·hm^-2 and the annual litter fall was 0. 3205 t·hm^-2 It implied that the forest litter decomposed slowly and accumulated quickly, and the turnover of nutrient circles was slow. The contents of N, Ca, Na, and Mn nutrient elements in litter layer were in the order of un-decomposed layer (U layer) > semi-decomposed layer (S layer) > decomposed layer (D layer), those of K, Fe, and Mg were in the order of D layer > S layer > U layer, and P element content was in the order of U layer > D layer> S layer. The pool of elements was 78. 483 kg·hm^-2 N, 3. 843 kg·hm^-2P, 48. 205 kg·hm^-2 K, 23.115 kg·hm^-2 Ca, 13. 157 kg·hm^-2 Na, 30.554 kg·hm^-2 Fe, 2. 113 kg·hm^-2 Mn and 27. 513 kg·hm^-2 Mg. The turnover of forest litter was the total of nutrient release accumulation. K, Fe, and Mg were enriched, and N,Ca, Na, Mn, and P were released with the turnover rate in the order of N > Ca > Na > Mn >P.
    香根草挥发物化学成分的分析
    黄京华[2] 黎华寿[1] 杨军[1]
    2004, 15(01):  170-172 . 
    摘要 ( 1222 )   PDF (216KB) ( 30 )  
    食物条件对日本蟳幼体存活与变态的影响
    蒋霞敏 王春琳
    2004, 15(01):  173-175 . 
    摘要 ( 821 )   PDF (216KB) ( 20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 and density of baits and different starvation duration on Charybdis japonica larv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eferable baits of zoaea-1 were Chaetoceros sp. and Isochysisgalbana, and their proper feeding density were 20 × 10^4 cell· ml^-1. The preferable bait of the larvae after zoaea-1 was Artemia salina nauplius, and its proper feeding density for zoaea-2 and zoaea-3 was 2 - 3 ind· ml^-1. The point of no-return for zoaea-1 of Charybdisjapoptica was about 66 hours. 18 hours starv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the larvae, but their livability would be decreased, and their metamorphism would be suspended along with the starvation duration.
    研究论文
    四川九顶山西坡红桦林天然种群空间格局及更新研究
    刘守江, 苏智先
    2004, (1):  1-4. 
    摘要 ( 926 )   PDF (1399KB) ( 382 )  
    用T-square距离方法,通过空间格局的T形指数C及其检验值Z1,对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中选取的3块样地6条样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红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随机型分布为主,如样地支部牛场、十二河等,少数地区由于遭到人类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形成了集聚型分布格局,如样地上堰.通过分布距离指数I的进一步对照分析得出,在样线L4中,在主要的随机格局中也有少部分表现出了集聚型.本区红桦树种按其年龄段的不同分为3个年龄级:幼树、成年树、老年树.红桦幼树比较缺乏,仅占红桦树种的12%,而老年树种占24%,年龄结构为衰老型.在九顶山西坡,红桦种群已开始老化,幼树又相当缺乏,使红桦种群的自我更新面临极大威胁,建议加强对红桦林的保护和种群自我更新能力的研究.
    热带林下人工种植阳春砂仁的生长与果实产量动态
    郑征, 甘建民, 冯志立, 孟盈
    2004, (1):  5-8. 
    摘要 ( 1142 )   PDF (656KB) ( 345 )  
    调查了西双版纳不同海拔热带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的阳春砂仁生长和果实产量动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林下阳春砂仁自身年龄增长、林下光照不足和旱季水分胁迫影响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种植期增加,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和成熟植株密度降低.当林下光照水平在全日照的35%以下时,阳春砂仁果实产量随林下日照水平变化呈线性增加(P<0.05).沟谷下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显著高于上方(P<0.05).海拔600~1000m,由于阳春砂仁的主花期从干热季3~4月推迟到雨季5月,果实产量显著增加.沟谷雨林和次生林下阳春砂仁果实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在海拔800~1000m沟谷中轮歇地次生林下有计划种植阳春砂仁,代替在沟谷雨林下种植阳春砂仁,既能解决沟谷雨林下光照和当地旱季水分不足对阳春砂仁果实产量的影响,又有利于热带沟谷雨林的保护.
    柚树叶片CO2驯化的光合参数变化
    孙谷畴, 赵平, 曾小平, 彭少麟
    2004, (1):  9-14. 
    摘要 ( 895 )   PDF (446KB) ( 223 )  
    柚树(Citrus grandis)幼树生长在砂和石至石的生长介质.每周供给0.05mmol P(正常P,P)和0.1mmol P(高磷,2P)的营养液.植株分别生长在空气CO2分压(约39Pa)和倍增CO2分压(81±5Pa)下45d.利用CI-301PS(CID,Inc)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在较高光强(1150μmol·m-2·s-1)下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并得出的Pn-Pi关系曲线和在较高CO2分压(PCO2,56Pa)下得出Pn-PAR关系曲线计算有关光合参数.结果表明,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P植株高13.3%,倍增CO2分压下,无论P或2P植株最大光合速率较大气CO2分压下相应植株低,但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较P植株高.且2P植株有较P植株高的表观量子产率和光能利用效率(P<0.05),但并不改变Γ*、Rd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和氧速率的比率(P>0.05).在大气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较P植株分别高8.3%和12.5%.在倍增CO2分压下2P植株的Vcmax和Jmax均较P植株高.柚树在高CO2驯化中改变叶N在Rubisco和捕光组分分配系数,但不改变叶N在光合电子传递链的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增加P供给可以促进高CO2分压下光合碳循环中P的周转,提高倍增CO2分压下植株的光合速率.调节柚树叶片的CO2驯化的光合参数.
    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动态变化研究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2004, (1):  15-20. 
    摘要 ( 1005 )   PDF (1361KB) ( 302 )  
    通过野外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变化规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了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关系.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计算机分类,其次,构建了描述景观边界的指标体系,再次,从景观边界的长度、密度、对比度、形状和多样性5个方面,对长白山森林景观边界的动态在景观类型尺度和景观尺度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0多年的时间内,苔原面积减少了3694.8hm2,云冷杉林的面积减少了130482.03hm2,阔叶红松林面积增加了41610.4hm2,岳桦林面积增加了669.78hm2.由于森林砍伐和毁林造田以及其它人类活动(如旅游)的影响,长白山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加,景观边界形状趋于复杂.景观破碎化过程和景观边界指数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可以用景观形状指数(LSI)、对比度加权边界密度(CWED)、边界加权总长度(TE-WGT)、加权景观形状指数(LSI-WGT)的变化来指示森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景观边界形状指数的大小还可以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目前长白山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趋于增大的情况,建议采取积极措施,防止长白山森林景观的进一步破碎化,以便更好地保护天然林.
    武夷山景区主要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及其等级尺度效应分析
    何东进, 洪伟, 胡海清, 吴承祯
    2004, (1):  21-25. 
    摘要 ( 1040 )   PDF (1449KB) ( 415 )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10类景观类型,并提取各类型斑块的面积、周长、数量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Г-分布、Bata-分布及负指数分布等6个常见的概率分布,分别在3种等级划分条件下,对各景观类型斑块大小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斑块大小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少数服从Г分布和Weibull分布,而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对于同一景观类型而言,不同划分等级对其斑块大小的分布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即斑块大小分布存在着等级效应,其中以b等级划分相对比较理想;对不同的景观类型而言,斑块大小分布规律依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而且就整个景区所有斑块大小分布来说,尚未有一种概率分布能理想地加以刻画;由具有相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不变,而由不同分布规律的不同景观类型的斑块构成的整体,其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发生变化.
    岷江上游高原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世梁, 傅伯杰, 马克明, 刘国华
    2004, (1):  26-30. 
    摘要 ( 955 )   PDF (2411KB) ( 381 )  
    土壤空间异质性是土壤的重要属性之一.采用地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统计学原理,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原面土壤性质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理化因子和植被类型、景观位置的相关性.变异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养分元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由于植被类型与景观性质的影响,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对研究的样地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很大,海拔高度也是影响养分与水分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灌丛群落类型土壤质量指数高;不同坡位对养分的影响具有相同的趋势,对于不同海拔的地貌来说,丘陵组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而低山组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面尺度上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受景观性质与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影响.
    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
    角媛梅, 肖笃宁
    2004, (1):  31-35. 
    摘要 ( 849 )   PDF (1016KB) ( 276 )  
    以金塔绿洲为例,运用ArcView3.0a计算了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间邻接长度和数目比例,利用地理缓冲区分析方法计算了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对绿洲景观面积的影响,提出了绿洲生态安全受胁程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绿洲景观类型与沙地和盐碱沼泽地的空间邻接边长和数目的差异较大;受沙地和盐碱沼泽地影响的面积在景观类型中也存在差异;草地和耕地与沙地的邻接边长和数目较大,受沙漠化的威胁比较重,而林地和耕地受盐渍化的威胁比较严重;基于景观类型空间邻接的生态安全评价分析可以初步反映绿洲景观受沙漠化和盐渍化的威胁程度.
    遥感探测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评估
    周忠轩, 吴钢, 邵国凡
    2004, (1):  36-38. 
    摘要 ( 1030 )   PDF (694KB) ( 211 )  
    GIS数据的准确度一直是GIS应用的考虑事项.用虚例和实例揭示了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与图像分类的准确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进一步用数学方式进行了解释.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取决于图像分类准确度,但与分类总准确度没有直接关系.用户和产家准确度比总准确度对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具有更直接的控制,所以在图像分类报告中不应被忽略.为了保证土地植被覆盖指数的准确度,某土地类型的用户和产家准确度应该尽可能一致,同时要使得这两个准确度数值越高越好.
    川西北泡沙参种群根系生长动态及其与环境因素关系研究
    张文辉, 刘祥君, 刘国彬, 马克明
    2004, (1):  39-43. 
    摘要 ( 928 )   PDF (1695KB) ( 277 )  
    对川西北地区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沙参种群根系生物量累积一般规律符合Logistic增长过程.较高的泡沙参根系生物量累积和形态发育时期可以持续到15~17年生以后,根系采收直径应在1.7cm以上.动物啃食、人为采挖、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与不同海拔各种群的根系生物量累积等有着密切联系,中海拔地区(2800~3300m)人为干扰少,土壤和水热条件适宜,根系生物量和形态发育达到较高水平,适合高产栽培.而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不利环境条件限制了泡沙参根系生长.在进行野生资源保护利用以及人工栽培泡沙参时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努力减少放牧、采挖等人为破坏,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分区禁牧、禁采挖,为泡沙参种群恢复和药材品质提高创造条件.
    毛乌素沙地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其抗逆性
    高丽锋, 邓馨, 王洪新, 胡志昂
    2004, (1):  44-48. 
    摘要 ( 963 )   PDF (1630KB) ( 317 )  
    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优势物种中间锦鸡儿收集根瘤,分离根瘤菌15株,对其进行同工酶电泳,聚类分析证明中间锦鸡儿的遗传多样性.对其耐盐性、耐酸碱性、生长温度范围、产酸产碱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唯一碳源利用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均分泌H+,都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73.3%的菌株可以在含3%NaCl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0%的菌株可以抵抗50℃高温,除对乳糖和淀粉利用表现出差异外,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对其余碳源没有选择性,证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仍存在菌株间差异,是对毛乌素沙地多种景观生态类型的适应.作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可用于恶劣生境固氮.
    几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初步研究
    赵成义, 宋郁东, 王玉潮, 蒋平安
    2004, (1):  49-52. 
    摘要 ( 1206 )   PDF (981KB) ( 537 )  
    在调查植物样方的基础上,利用植株冠幅特征如冠幅长与宽、株高、基径、新生枝条数、总枝条数等作为变量建立了估算典型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模型.利用植株冠幅长与宽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琵琶柴灌丛生物量的精确度较高,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9,相对误差在4.79%~10.12%之间.利用植株株高、基径所建拟合方程对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生物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9418以上,显著性检验表明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经验证,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2和0.9875,相对误差分别为6.87%~19.22%和7.49%~18.47%.研究表明,在大面积荒漠植物生物量研究中,利用植株冠幅特征作为变量来估算琵琶柴灌丛地上生物量方法简便可行,用来估算梭梭、多枝柽柳等灌木地上生物量时存在一定误差.
    盐生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变化的初步研究
    郗金标, 张福锁, 陈阳, 毛达如, 尹传华, 田长彦
    2004, (1):  53-58. 
    摘要 ( 1162 )   PDF (1550KB) ( 366 )  
    对植物根冠区土壤盐分和盐分组成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盐生草本植物根际土盐分有降低趋势,27个采样点中仅有7个样点根际土盐分是增加的;盐生灌木根冠区土壤盐分的变化与植株生长状况有关,幼龄树和生长旺盛的灌木根冠区盐分变化不明显,根际土盐分甚至略有下降,随着生长势的衰弱,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均表现出土壤盐分的增加,增加最明显的地带为树冠边缘,根冠区有逐渐形成“盐分岛”的趋势,盐生灌木具有生物积盐作用.稀盐盐生植物和泌盐盐生植物根冠区Na+/K+比均呈降低趋势,53个采样点中仅有14个采样点的根际土Na+/K+比高于背景土,在31个冠下土采样点中仅有10个采样点的冠下土Na+/K+比提高,但柽柳、白刺生长衰弱后边缘土Na+/K+比有回升趋势;拒盐盐生植物芦苇根际土Na+/K+比则有增加趋势,4个采样点中有3个采样点根际土Na+/K+比提高.SO4-2/Cl-比的变化在稀盐盐生植物、泌盐盐生植物和拒盐盐生植物间存在差异,稀盐盐生草本植物16个采样点中有10个样点根际土SO4-2/Cl-比增加,但稀盐盐生灌木根际土、冠下土SO4-2/Cl-比降低,边缘土增加;SO4-2/Cl-比在泌盐盐生植物根际土、冠下土和边缘土中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20个根际土采样点中仅3个采样点SO4-2/Cl-比提
    覆盖旱作水稻群体发育特征分析
    盛海君, 沈其荣, 封克
    2004, (1):  59-62. 
    摘要 ( 1134 )   PDF (982KB) ( 219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旱作水稻处理与水作处理水稻的群体生育特征.结果表明,旱作水稻营养生长期较水作长,叶片变短、变窄,群体LAI变小,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最终粒数变少、粒重变轻.不同旱作处理之间表现为地膜覆盖旱作处理分蘖发生多,成穗率低,穗分化和籽粒形成与灌浆时间缩短,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和裸地旱作分蘖发生少,成穗率高,穗分化时间缩短,籽粒形成与灌浆的时间延长.产量表现为水作处理>地膜覆盖旱作>半腐解秸秆覆盖旱作>裸地旱作.
    短期干旱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胡继超, 姜东, 曹卫星, 罗卫红
    2004, (1):  63-67. 
    摘要 ( 1107 )   PDF (874KB) ( 454 )  
    采用盆栽水分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短期干旱处理对水稻叶水势、光合作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水稻叶水势低于对照,午后叶水势回升缓慢.凌晨叶水势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表现为阈值反应.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凌晨叶水势密切相关,低于凌晨叶水势临界值,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的凌晨叶水势临界值为-1.04和-1.13MPa,对应的土壤含水量阈值分别为饱和含水量的61.0%和50.9%,土壤水势分别为-0.133和-0.240MPa.干旱胁迫下单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为:胁迫较轻时,单叶净光合速率在正午附近出现低谷;胁迫严重时,净光合速率全天低于对照,且不及对照的一半.短期干旱后,水稻叶、根、穗的分配指数均降低,茎鞘的分配指数升高.本研究可为水稻节水灌溉管理和水分限制下水稻的生长模拟提供生理基础和理论依据.
    成垄压实施肥对氮素运移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赵允格, 邵明安, 张兴昌
    2004, (1):  68-72. 
    摘要 ( 901 )   PDF (1059KB) ( 244 )  
    黄土高原地区夏玉米生长正逢雨季,是N素淋溶的主要时期,为此提出氮肥施用的成垄压实法.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夏玉米生长期成垄压实施肥方式下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以及土壤NO3-N迁移规律,并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该施肥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供水量接近研究区同期多年平均降雨量(370mm)的年份,平地施肥条件下,NO3--N可被淋溶至90cm以下的土层;而成垄压实施肥可明显减少施肥区NO3--N随入渗水分向土壤深层迁移,至60cm以下土层,土壤NO3--N含量小于10mg·kg-1,NO3--N主要累积于近地表20~40cm土层,该土层土壤NO3--N含量约为80~90mg·kg-1.成垄压实施肥法局部存在的大容重障碍层对作物生长发育无影响.在240.0kgN·hm-2施氮量条件下,成垄压实较平地施肥没有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但却能极显著地增加作物吸氮量,使氮肥利用率提高9%左右.成垄压实施肥条件下,障碍层容重对NO3--N迁移影响明显,随障碍层容重的增加,NO3--N迁移深度减小.大田条件下,垄坡度对NO3--N迁移影响不明显.
    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李清芳, 马成仓, 李韩平, 萧云丽, 刘雪艳
    2004, (1):  73-76. 
    摘要 ( 894 )   PDF (1714KB) ( 315 )  
    人工调节土壤有效硅含量及盆栽试验,研究土壤有效硅对大豆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硅含量在55.1~202.8mg·kg-1范围内,随着土壤有效硅含量的提高,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升高,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呼吸速率加快,种子活力升高,萌发速度加快,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变化;幼苗生长过程中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变化,光合速率加快,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力升高,蒸腾强度减弱,水分利用效率和叶含水量升高,抗旱保水能力提高.大豆幼苗含硅量与土壤有效硅含量呈线性正相关趋势(r=0.994).土壤有效硅含量大于202.8mg·kg-1,生理功能不再显著变化,说明土壤中的硅被大豆吸收后,改善了大豆萌发种子和幼苗的生理功能,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加快.
    锌硼营养对苦瓜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
    施木田, 陈如凯
    2004, (1):  77-80. 
    摘要 ( 1285 )   PDF (301KB) ( 369 )  
    采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锌硼营养对苦瓜(株洲长白)产量品质与叶片多胺、激素及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锌硼缺乏的土壤中施用硫酸锌和硼砂均可提高苦瓜产量,并可提高苦瓜蛋白质、Vc和17种氨基酸含量,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降低NO3-含量,改善苦瓜品质.这与锌硼提高了叶片多胺(PAs)、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抗坏血酸(AS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减少脱落酸(ABA)、丙二醛(MDA)含量,从而抑制膜脂过氧化有关.试验结果同时表明苦瓜产量与叶片PAs、Put、Spd、Spm、GA3、SOD、POD、CAT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MDA与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MDA含量与ABA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PAs、Put、Spd、Spm、ASA、IAA、GA3、SOD、POD、CAT呈极显著负相关.
    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研究
    孙志梅, 薛世川, 梁文举, 刘玉柱
    2004, (1):  81-84. 
    摘要 ( 1021 )   PDF (604KB) ( 350 )  
    以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对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在辣椒上的施用效应及其防衰增产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用量对辣椒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均有明显影响,并最终影响产量,且与无机复合肥相比,腐植酸复合肥表现了明显的优势.NRA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变化速率逐渐下降;SOD活性在施肥量低于0.2g·kg-1时,随施肥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但当施肥量超过0.2g·kg-1后,SOD活性开始显著降低;对POD活性的影响与对NR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但当施肥量超过0.3g·kg-1时,无机肥处理的POD活性显著提高,而HA复合肥处理的POD活性变化则始终较平缓;对辣椒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施肥量与辣椒产量之间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HA复合肥最高产量施肥量(纯养分量)为0.27g·kg-1,每盆最高产量为165.22g.
    北京东北旺农田景观步甲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比较
    刘云慧, 宇振荣, 刘云
    2004, (1):  85-90. 
    摘要 ( 825 )   PDF (1294KB) ( 315 )  
    2000年5~10月在北京海淀区东北旺实验基地,采用陷阱法对林地、农田边界和农田3类生境共14个处理的步甲进行了取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步甲科昆虫群落的动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农田边界类生境相对于农田类生境拥有更多的步甲个体数和物种数;无论是优势种还是稀有种都趋向于在林地和边界处生活;边界对相邻农田步甲群落的多样性有积极影响;对边界进行适度的干扰(秋季翻耕)有利于提高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农田生境中灌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中步甲群落的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的空间分布均无显著影响.此外,还结合步甲的时空分布特性对步甲受威胁状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边缘效应对棉田害虫和天敌种群的影响
    戈峰, 门兴元, 苏建伟, 刘向辉, 丁岩钦
    2004, (1):  91-94. 
    摘要 ( 929 )   PDF (963KB) ( 321 )  
    比较了棉田中间棉株与边缘棉株上害虫、天敌的种群动态,分析了边缘效应对棉株-害虫-天敌能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田边缘棉株上第2代棉铃虫幼虫发生量比其中间棉株高出1.94倍;第3代棉铃虫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低62.12%;第4代棉铃虫比中间棉株高12.5%.棉田边缘棉株上苗蚜发生量比棉田中间要高出1.09倍,伏蚜和秋蚜的数量比棉田中间分别低97.73%和37.70%.棉田边缘棉株上捕食性瓢虫、蝽类、蜘蛛和寄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低于棉田中间的数量,分别为棉田中间的73.81%、35.79%、52.90%和39.11%;棉田边缘棉株上害虫群落多样性高于棉田中间,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低于棉田中间;棉田边缘的光能利用率和生产力比棉田中间的值要高.
    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巫厚长, 程遐年, 魏重生, 邹运鼎
    2004, (1):  95-98. 
    摘要 ( 944 )   PDF (278KB) ( 288 )  
    利用群落参数分析了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有一定的影响,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物种数的影响不明显.5月23日施药后至6月13日施药区(Ⅱ)和对照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均下降,下降程度施药区大于对照区.6月14日施药后施药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下降,对照区显著上升.两次施药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不明显.施药后一段时间内优势种烟蚜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使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下降,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增加.
    低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影响
    陈非洲, 刘树生
    2004, (1):  99-102. 
    摘要 ( 937 )   PDF (519KB) ( 393 )  
    研究了低温(<8℃)对小菜蛾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卵和蛹在4℃和6℃下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分别处理55d和70d后,卵和蛹全部死亡;经4℃和6℃处理的蛹,在16℃下羽化成虫的平均产卵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处理45d时,产卵量均为0.小菜蛾幼期各虫态在0℃以下,死亡率随低温强度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就耐寒力而言,3龄幼虫和蛹最强,其次是2龄和4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的耐寒力最弱.不同低温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期虫态对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总体说来,经过处理的小菜蛾幼期虫态,其后继虫态的发育历期普遍延长,一般处理某一虫态对其相邻虫态发育历期的影响最大.小菜蛾蛹经低温处理后其羽化成虫的产卵量随着蛹期所经历低温强度的增强和时间延长而减少.
    松毛虫狭颊寄蝇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
    周昌清, 翁仲彦
    2004, (1):  103-107. 
    摘要 ( 973 )   PDF (330KB) ( 243 )  
    松毛虫狭颊寄蝇(Carcelia matsukarehae)是松毛虫重要的寄生天敌之一,在控制松毛虫自然种群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在15℃、18℃、22℃、25℃、29℃、32℃6个恒温,相对湿度为70%~85%,光照为12:12(L:D)的条件下研究了松毛虫狭颊寄蝇的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松毛虫狭颊寄蝇的世代发育起点温度是5.23℃,积温为523.73日·度,成虫寿命在没有补充营养的条件下为1.3~8.06d,喂以30%蜜糖水,寿命可以从9.63d延长到36.42d,成虫产卵的最适温度为23.6℃,每雌最大产量为86粒.种群增长最适温度22~25℃.以近似方法计算22℃和25℃下实验种群繁殖特征生命表参数,在22℃,R0、T0、rc和λ值分别为24.89、37.33、0.086和1.089,在25℃时分别为20.01、32.38、0.09和1.10.22℃时种群最大LxMx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33~38天,25℃时的LxMx最大值出现在成虫羽化后第29~34天.
    栗瘿蜂虫瘿形成及发育与发生量关系研究
    丁玉洲, 毕守东, 方国飞, 何林
    2004, (1):  108-110. 
    摘要 ( 1003 )   PDF (214KB) ( 259 )  
    板栗瘿蜂是我国板栗主要害虫,虫瘿是该害虫危害产物.在自然状态下,虫瘿的形成和发育性状在个体间差异显著.本文对栗瘿蜂在直观上容易识别和观测的虫瘿的形成及其形态、生物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与虫室数和虫量的相互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单瘿质量近似正态分布,变异系数为0.1712,峰度系数1.3853,个体质量最大和最小相差15.5倍,体积相差6.4倍.虫瘿质量(X1)、体积(X2)与瘿内虫室数和虫数(Y)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813,R22=0.874,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板栗品种对栗瘿蜂的抗性为处暑红>蜜蜂球>二水早.天敌主要是中华长尾小蜂,虫瘿寄生率72.7%,幼虫(虫室)寄生率24.06%.
    无公害水稻生产的病虫草调控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
    李保同, 石庆华, 方加海, 潘晓华
    2004, (1):  111-115. 
    摘要 ( 954 )   PDF (331KB) ( 372 )  
    利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主要病虫草试验结果表明,井·腊芽、井冈霉素和多抗霉素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喷施1次,对纹枯病防效达75.16%~94.27%,优于化学杀菌剂三唑酮;春雷霉素和灭瘟素在叶瘟病发生初期及破肚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对叶瘟防效为50.54%~72.67%,穗瘟为76.66%~87.42%,与化学杀菌剂三环唑相当.3种无公害农药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期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效优于化学杀虫剂杀虫双,皂素·烟碱和苦参碱与杀虫双相当;皂素·烟碱和苦参碱在稻飞虱1~2龄若虫期使用,药后3~30d防效均在70%以上,低于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在水稻移栽前耕地2次,再配合施用适量的未腐熟有机质或人工除草,能控制杂草发生和提高产量.采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病虫草,产量较常规化防区略有增加,稻谷中农药残留量较化防区低,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指标要求.
    有机改性膨润土去除赤潮生物的初步研究
    邓岳松, 许梓荣, 夏枚生, 叶瑛, 胡彩虹
    2004, (1):  116-118. 
    摘要 ( 907 )   PDF (426KB) ( 351 )  
    制备了有机膨润土并考察其对中肋骨条藻的去除效果,对中肋骨条藻去除效果是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铁柱撑膨润土>铁柱撑膨润土>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改性的钠化膨润土>溴化四甲基胺改性的钠化膨润土>钠化膨润土.有机膨润土对赤潮生物的去除能力随改性剂用量增加而提高,但改性剂用量大于1.0CEC后,增加较少.
    铜污染对三叶草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影响的研究
    储玲, 刘登义, 王友保, 李影, 刘慧君
    2004, (1):  119-122. 
    摘要 ( 1012 )   PDF (790KB) ( 444 )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重金属铜(Cu)污染对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Cu污染(<10mg·L-1)对三叶草幼苗生长无明显抑制现象,甚至促进幼苗生长,植株干重、鲜重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均略微升高,丙二醛(MDA)水平降低,活性氧清除系统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略微升高,保护酶系统仍保持平衡.但随Cu浓度(10~100mg·L-1增加则显示出一定的负效应,三叶草幼苗与对照组相比,植株矮小,须根短且数目少,植株干重、鲜重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减少,叶片发黄,叶片色素含量下降,并随Cu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更显著.同时,随Cu浓度增加,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电导率显著升高,MDA水平上升,且活性氧清除系统遭到破坏,保护酶系统失衡,SOD和CAT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26.7%和71.3%,而POD活性却明显上升,比对照升高了10.6倍.
    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卢瑛, 龚子同, 张甘霖, 张波
    2004, (1):  123-126. 
    摘要 ( 1045 )   PDF (1107KB) ( 693 )  
    研究了南京城市土壤重金属含量、来源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Fe、Ni、Co、V污染不明显,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Mn、Cr、Cu、Zn、Pb污染,其中Pb污染非常严重;重金属在土壤剖面分布没有规律性;Fe、Ni、Co、V元素主要来源于原土壤物质,Cu、Zn、Pb、Cr元素主要来源于人为输入,Mn可能在不同的土壤中来源不同;Fe、Cr、Ni、Co、V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Cr元素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Fe、Co、V、Ni含量与粘粒含量、CEC呈极显著正相关;Cu、Zn、Pb含量与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u、Zn、Pb、Cr含量与有机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b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酸雨、铜和莠去津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
    刘广深, 徐冬梅, 李克斌, 刘维屏
    2004, (1):  127-130. 
    摘要 ( 960 )   PDF (1401KB) ( 325 )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考察了酸雨、重金属铜和农药莠去津复合污染情况下各因素的主效应及两两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Cu2+对酶活性影响显著且其对3种酶的抑制效应为H+>Cu2+;Al3+仅对脲酶表现出一定的激活效应;而除磷酸酶外,莠去津对脲酶、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交互作用试验表明:莠去津×Cu的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而H×Cu对脲酶、转化酶均表现为颉抗作用;在本文所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未见莠去津与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存在.3种酶中,以磷酸酶对外来污染物最为敏感.
    铅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陆星家, 席贻龙, 刘桂云
    2004, (1):  131-135. 
    摘要 ( 839 )   PDF (359KB) ( 234 )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b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625mg·L-1Pb溶液暴露10d后的日本沼虾触角腺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Pb颗粒.在电镜下细胞内的溶酶体中沉积有大量的Pb颗粒,这些Pb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部位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含有Pb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核膜和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肝胰脏细胞内除分布有少量Pb颗粒外,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在沼虾鳃细胞内未发现Pb颗粒,但在鳃丝之间发现少量Pb颗粒吸附在鳃丝的表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触角腺中Pb含量最高,达637.6mg·kg-1;触角腺在Pb的解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太湖一级保护区非点源磷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郭红岩, 王晓蓉, 朱建国
    2004, (1):  136-140. 
    摘要 ( 951 )   PDF (881KB) ( 297 )  
    采用田间实验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太湖一级保护区武进市雪堰镇水稻季节各种类型非点源磷污染的负荷分配情况.结果表明,雪堰镇各种类型农业非点源污染中,农田磷排放总量为1313kg,占排放总量的56.2%;农村居民磷排放总量为442kg,占排放总量的18.9%;城镇居民磷排放总量为518kg,占排放总量的22.2%;养殖业磷排放总量为62kg,占排放总量的2.7%.在当前的非点源磷污染治理中,除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田养分外,对于城镇和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人粪尿的排放也应引起重视.
    香溪河河流连续统特征研究
    唐涛, 黎道丰, 潘文斌, 渠晓东, 蔡庆华
    2004, (1):  141-144. 
    摘要 ( 1268 )   PDF (656KB) ( 382 )  
    以香溪河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河流级别的变化为例探索该河流的连续统特征.结果表明,附石藻类密度、藻类叶绿素a浓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都有随着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在1~3级河段之间这种趋势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逆转.河流初级生产力也有随河流级别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并在第4级河流达到最大,随后有所下降.在全水系范围内河流初级生产力(P)与群落呼吸(R)比值P/R均大于1,说明香溪河是一条以自养生产为主的河流.所研究的特征并不完全与连续统概念的预测相一致,表明河流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
    日本曲霉产生的黑麦酮酸F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曾任森, 骆世明, 施月红
    2004, (1):  145-148. 
    摘要 ( 946 )   PDF (1506KB) ( 278 )  
    日本曲霉(Aspergillus japonicus)是土壤和谷物种子表面的一种常见真菌.研究结果表明,日本曲霉所产生的大量黑麦酮酸F(SAF)对玉米(Zea mays)有很强的化感作用,低浓度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生长,高浓度则抑制.在0.0375mmol·L-1SAF下,玉米幼苗根长增长31.7%,根数量增加13.2%,根活力提高4.73倍,并促进玉米对P、K、Ca、Mg、S等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高浓度SAF(0.3mmol·L-1)下玉米根活力受抑制(72.1%),根对N、P、K、Ca、Mg、Fe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也受抑制.0.6mmol·L-1的SAF下根完全失去活力.电镜观察表明,有SAF的情况下玉米叶绿体片层结构模糊、混乱,双层膜不完整.
    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
    何衍彪, 何庭玉, 谷文祥, 冼继东, 张茂新, 冯丽萍
    2004, (1):  149-152. 
    摘要 ( 1003 )   PDF (1585KB) ( 375 )  
    研究了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苦槛蓝挥发油对小菜蛾成虫具有强烈的驱避作用.小菜蛾成虫在四臂嗅觉仪中首选次数、平均停留时间从多到少的顺序是3臂、1臂、4臂、2臂,具有远离处理臂的趋势,其中雄虫比雌虫明显,且气体流速为200ml·min-1时驱避作用最为显著.按方法3处理第一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驱避率(OCR)、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分别为94.48%、0.0552.此外,从挥发油中分离到一个液体成分,经鉴定确定为myoporone(C15H22O3).
    森林凋落物对林地微生境的影响
    潘开文, 何静, 吴宁
    2004, (1):  153-158. 
    摘要 ( 1433 )   PDF (1036KB) ( 304 )  
    评述了凋落物改变林地微生境的效应.凋落物减弱了林地地表及表层土壤(2mm厚)中的光照,改变了光谱特性,降低了PPFD和Pfr,缩小了日温差,提高了土壤湿度和肥力,增加了毒素和土壤动物的活动等,但凋落物改变生境的效应强度与凋落物组成、厚度、分解状态和周围生境(如植被、气候、地形和地貌等特性)等有关.在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对林地微生境的效应因凋落物、植被、气候、地形和地貌的多样化变得更为复杂,而凋落物对植被天然更新的影响也因其对生境改变效应的复杂性而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最后,对凋落物改变生境效应的复杂性和有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
    陆宏芳, 蓝盛芳, 陈飞鹏, 彭少麟
    2004, (1):  159-162. 
    摘要 ( 1219 )   PDF (604KB) ( 334 )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从能流着手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量化分析,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简要回顾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研究的历史和进展.着重讨论了能值分析方法对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其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能值分析方法用生产某种能量或物质所直接或间接耗用的太阳能值量来衡量该能量或物质的价值,不仅在概念上而且在算法上都是原有能量分析方法的新发展.发展到能值分析阶段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分析方法亦存有自身的不足之处,如能值转换率的计算过于繁复,能值指标体系缺乏统一性及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综合评价指标缺乏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能值最大功率的明晰化、能值分析与能量及耗散分析的结合、与物质分析及景观结构分析的结合等研究等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的几大发展方向.
    非饱和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及确定方法
    吕殿青, 邵明安
    2004, (1):  163-166. 
    摘要 ( 1230 )   PDF (551KB) ( 272 )  
    土壤水力参数的选取和确定是土壤中水分运动和污染物迁移预测的基础.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土壤导水率模型)及其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推求法,并比较了土壤水力参数的模型及确定方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以便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土壤水力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
    西藏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凋落物层化学性质研究
    钟国辉, 辛学兵
    2004, (1):  167-169. 
    摘要 ( 1254 )   PDF (1267KB) ( 352 )  
    香根草挥发物化学成分的分析
    黄京华, 黎华寿, 杨军, 陈玉芬, 刘迎湖, 黎宁, 聂呈荣
    2004, (1):  170-172. 
    摘要 ( 1388 )   PDF (893KB) ( 293 )  
    食物条件对日本幼体存活与变态的影响
    蒋霞敏, 王春琳
    2004, (1):  173-175. 
    摘要 ( 1306 )   PDF (1224KB) ( 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