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4-12-15
    研究论文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黄宇; 汪思龙;冯宗炜
    2004, 15(12):  2199-2205 . 
    摘要 ( 1471 )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黄宇, 汪思龙, 冯宗炜, 高洪, 王清奎, 胡亚林, 颜绍馗
    2004, (12):  2199-2205. 
    摘要 ( 0 )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党海山 江明喜 田玉强 黄汉东 金霞
    2004, 15(12):  2206-2210 . 
    摘要 ( 1100 )   PDF (262KB) ( 82 )  
    利用方差均值比和修正的Clark-Evans最近邻体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对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1hmz固定样地中DBH≥5cm、重要值>2.5的26个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个种群中有金钱槭、天师栗、白辛树、珙桐、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7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和尖连蕊茶、君迁子、建始槭、曼青冈、鸡爪槭、桃叶黄杨、鹅耳枥等19种非珍稀濒危植物种群,7种珍稀植物种群中,除了2种个体较少的种群之外,1个种群为衰老型,其余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3个种群呈随机分布类型,其余4个种群呈聚集分布类型,19个非珍稀植物种群中,1个种群为衰老型,6个种群为稳定型,其余12个种群为增长型;2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其余的17个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可见在26个种群中,以增长型种群居多(占66.7%),稳定型种群次之(占25.0%),衰老型种群最少(占8.3%);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表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以聚集分布居多(占80.77%),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较少。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党海山, 江明喜, 田玉强, 黄汉东, 金霞
    2004, (12):  2206-2210. 
    摘要 ( 0 )  
    利用方差均值比和修正的Clark-Evans最近邻体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对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1hm2固定样地中DBH≥5cm、重要值>25的26个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个种群中有金钱槭、天师栗、白辛树、珙桐、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7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和尖连蕊茶、君迁子、建始槭、曼青冈、鸡爪槭、桃叶黄杨、鹅耳枥等19种非珍稀濒危植物种群.7种珍稀植物种群中,除了2种个体较少的种群之外,1个种群为衰老型,其余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3个种群呈随机分布类型,其余4个种群呈聚集分布类型.19个非珍稀植物种群中,1个种群为衰老型,6个种群为稳定型,其余12个种群为增长型;2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其余的17个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可见在26个种群中,以增长型种群居多(占66.7%),稳定型种群次之(占25.0%),衰老型种群最少(占8.3%);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表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以聚集分布居多(占80.77%),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较少.
    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
    牟长城[1] 万书成[2] 苏平[2] 宋宏文[2] 孙志虎[1]
    2004, 15(12):  2211-2216 . 
    摘要 ( 1500 )   PDF (262KB) ( 304 )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是白桦的2~3倍,随交错区环境梯度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故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毛赤杨和白桦个体营养器官生物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1/2、树根1/4、树枝1/10、树皮1.5/20、树叶1/20,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87%~90%、灌木层占7%~9%、草本层占2%~3%,群落生物量沿沼泽到森林交错区环境梯度呈显著线性递增趋势。
    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
    牟长城, 万书成, 苏平, 宋宏文, 孙志虎
    2004, (12):  2211-2216. 
    摘要 ( 0 )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是白桦的2~3倍,随交错区环境梯度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故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毛赤杨和白桦个体营养器官生物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1/2、树根1/4、树枝1/10、树皮15/20、树叶1/20.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87%~90%、灌木层占7%~9%、草本层占2%~3%.群落生物量沿沼泽到森林交错区环境梯度呈显著线性递增趋势.
    长白山岳桦种群过渡带位置的研究
    邹春静;王晓春;韩士杰
    2004, 15(12):  2217-2220 . 
    摘要 ( 1279 )  
    在长白山北坡,由于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分异,植被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从表观上看,各植被带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过渡带的位置确定比较困难,文中采用梯度取样方法,应用分形分析、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和种间竞争分析对海拔1400~2200m的岳桦种群过渡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岳桦种群在海拔1650m附近与云冷杉林形成一个森林过渡带;在海拔2080m附近与高山苔原形成一个林线过渡带。
    长白山岳桦种群过渡带位置的研究
    邹春静, 王晓春, 韩士杰
    2004, (12):  2217-2220. 
    摘要 ( 0 )  
    在长白山北坡,由于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分异,植被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从表观上看,各植被带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过渡带的位置确定比较困难.文中采用梯度取样方法,应用分形分析、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和种间竞争分析对海拔1400~2200m的岳桦种群过渡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岳桦种群在海拔1650m附近与云冷杉林形成一个森林过渡带;在海拔2080m附近与高山苔原形成一个林线过渡带.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吴祥云[1] 姜凤岐[1] 李晓丹[2] 薛杨[2] 邱素芬[2]
    2004, 15(12):  2221-2224 . 
    摘要 ( 976 )   PDF (262KB) ( 124 )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针叶纤细,开花结实率低,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10.4~16.5个,成熟种子千粒重为6.96~7.39g,种子空粒、涩粒较多.生长季内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N、P含量下降,K含量明显增高,表明养分循环失调;衰退林分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健康林分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林分衰退后,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衰弱(亡)木数量增加了15.9%~27.2%;根量分别减少了22.9%~28.9%。其中吸收根减少量最大。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吴祥云, 姜凤岐, 李晓丹, 薛杨, 邱素芬
    2004, (12):  2221-2224. 
    摘要 ( 0 )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针叶纤细,开花结实率低,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10.4~16.5个,成熟种子千粒重为6.96~7.39g,种子空粒、涩粒较多.生长季内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N、P含量下降,K含量明显增高,表明养分循环失调;衰退林分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健康林分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林分衰退后,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衰弱(亡)木数量增加了15.9%~27.2%;根量分别减少了22.9%~28.9%,其中吸收根减少量最大.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
    吴祥云[1] 姜凤岐[2] 李晓丹[3] 薛杨[3] 邱素芬[3]
    2004, 15(12):  2225-2228 . 
    摘要 ( 992 )   PDF (262KB) ( 149 )  
    系统地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起因.结果表明,天然分布区以外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是一种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的早衰现象.松枯梢病侵害是樟子松枯死的直接原因,樟子松衰退是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引起的,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森林衰退病”,气候差异过大、经营管理不当、土壤水分利用失衡、大气氮沉降超标准是诱导因素,其中气候差异、土壤水分利用失衡起主导作用,松沫蝉、松毛虫危害是促进因素,松枯梢病侵染是激化因素。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
    吴祥云, 姜凤岐, 李晓丹, 薛杨, 邱素芬
    2004, (12):  2225-2228. 
    摘要 ( 0 )  
    系统地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起因.结果表明,天然分布区以外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是一种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的早衰现象.松枯梢病侵害是樟子松枯死的直接原因.樟子松衰退是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引起的,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森林衰退病”.气候差异过大、经营管理不当、土壤水分利用失衡、大气氮沉降超标准是诱导因素,其中气候差异、土壤水分利用失衡起主导作用,松沫蝉、松毛虫危害是促进因素,松枯梢病侵染是激化因素.
    光照与温度对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影响
    吴彦[1] 刘庆[1] 何海[2] 林波[1] 尹华军[1]
    2004, 15(12):  2229-2232 . 
    摘要 ( 1144 )   PDF (262KB) ( 102 )  
    通过在气候箱内模拟迹地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关键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发芽率分别为88.8±8.4%和30.8±10.4%,多重比较显示红桦对温度的响应比云杉更敏感.云杉在10℃时能萌发而红桦则几乎不能.红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比云杉的高.昼夜温差对两类种子发芽影响明显,20℃/15℃条件下两种种子萌发率最高,温差过大不利于红桦种子萌发.光照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影响。二者在透光20%时种子发芽率最高,分别为83.2±6.6%和29.2±5.5%,云杉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比红桦种子更为敏感.采伐迹地强烈的光照是限制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迹地温度升高有利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但剧烈的昼夜温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种子萌发。
    光照与温度对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影响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尹华军
    2004, (12):  2229-2232. 
    摘要 ( 0 )  
    通过在气候箱内模拟迹地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关键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发芽率分别为88.8±8.4%和30.8±10.4%,多重比较显示红桦对温度的响应比云杉更敏感.云杉在10℃时能萌发而红桦则几乎不能,红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比云杉的高.昼夜温差对两类种子发芽影响明显,20℃/15℃条件下两种种子萌发率最高,温差过大不利于红桦种子萌发.光照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影响,二者在透光20%时种子发芽率最高,分别为83.2±6.6%和29.2±5.5%,云杉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比红桦种子更为敏感.采伐迹地强烈的光照是限制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迹地温度升高有利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但剧烈的昼夜温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种子萌发.
    6-苄(基)腺嘌呤和抗坏血酸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的影响
    冯玉龙[1] 马永双[2] 冯志立[3]
    2004, 15(12):  2233-2236 . 
    摘要 ( 1068 )   PDF (262KB) ( 183 )  
    研究了6-BA和A5A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合作用光抑制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O2产生加快,H2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6-BA和A5A预处理使胁迫时叶片SOD和APx活性升高。O2生成减少。H2O22和MDA含量降低,同时缓解了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相关分析表明,杨树叶片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与Pn和AQY呈负相关.胁迫时杨树叶片活性氧的积累与光合作用光抑制有一定关系,6-BA和A5A对光抑制的缓解作用与其对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促进作用有关。
    6-苄(基)腺嘌呤和抗坏血酸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的影响
    冯玉龙, 马永双, 冯志立
    2004, (12):  2233-2236. 
    摘要 ( 0 )  
    研究了6-BA和AsA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合作用光抑制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O2-·产生加快,H2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6-BA和AsA预处理使胁迫时叶片SOD和APX活性升高,O2-·生成减少,H2O2和MDA含量降低,同时缓解了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相关分析表明,杨树叶片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与Pn和AQY呈负相关.胁迫时杨树叶片活性氧的积累与光合作用光抑制有一定关系,6-BA和AsA对光抑制的缓解作用与其对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促进作用有关.
    土壤水势对水曲柳幼苗水分生态的影响
    崔晓阳 宋金凤 屈明华
    2004, 15(12):  2237-2244 . 
    摘要 ( 1296 )   PDF (262KB) ( 88 )  
    采用根区渗灌控水技术,将土壤水势长期控制在0~-20kPa(W1)、-20~-40kPa(W2)、-40~-60kPa(W3)、-60~-80kPa(W4)、-80~-160kPa(W5)范围内,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幼苗的蒸腾过程、吸水过程、根叶水势13动态过程及SPAC体系的水流阻力,结果表明,在亚饱和土壤水分状态下(W1),细根水势最高,水分由土壤进入细根的阻力最小,根系吸水速率最高,从而支持了13间强烈的蒸腾作用.在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状态下(W2),细根吸水阻力成倍增加,吸水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但尚未改变蒸腾作用13动态过程的单峰模式.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W3-W5)时,随着土壤水势递降,细根吸水阻力急剧增加至几倍乃至几十倍,根系吸水速率过低,吸水与蒸腾矛盾加剧,叶水势降至很低,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呈现明显的午休低谷.在实验范围内(0~-160kPa),土壤水分对水曲柳幼苗是非等效的,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40kPa)时,水曲柳全光苗发生显著的水分胁迫。
    土壤水势对水曲柳幼苗水分生态的影响
    崔晓阳, 宋金凤, 屈明华
    2004, (12):  2237-2244. 
    摘要 ( 0 )  
    采用根区渗灌控水技术,将土壤水势长期控制在0~-20kPa(W1)、-20~-40kPa(W2)、-40~-60kPa(W3)、-60~-80kPa(W4)、-80~-160kPa(W5)范围内,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幼苗的蒸腾过程、吸水过程、根叶水势日动态过程及SPAC体系的水流阻力.结果表明,在亚饱和土壤水分状态下(W1),细根水势最高,水分由土壤进入细根的阻力最小,根系吸水速率最高,从而支持了日间强烈的蒸腾作用.在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状态下(W2),细根吸水阻力成倍增加,吸水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但尚未改变蒸腾作用日动态过程的单峰模式.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W3~W5)时,随着土壤水势递降,细根吸水阻力急剧增加至几倍乃至几十倍,根系吸水速率过低,吸水与蒸腾矛盾加剧,叶水势降至很低,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呈现明显的午休低谷.在实验范围内(0~-160kPa),土壤水分对水曲柳幼苗是非等效的,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40kPa)时,水曲柳全光苗发生显著的水分胁迫.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丁香的光合特性研究
    李海梅[1] 何兴元[2] 陈玮[2]
    2004, 15(12):  2245-2249 . 
    摘要 ( 1185 )   PDF (262KB) ( 86 )  
    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对城市森林典型树种丁香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湿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丁香春季和夏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秋季呈单峰曲线.春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夏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秋季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建立了相应的影响因子回归方程。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丁香的光合特性研究
    李海梅, 何兴元, 陈玮
    2004, (12):  2245-2249. 
    摘要 ( 0 )  
    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对城市森林典型树种丁香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湿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丁香春季和夏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秋季呈单峰曲线.春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夏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秋季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建立了相应的影响因子回归方程.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铁的动态研究
    周晓梅[1] 郭继勋[3] 赵匠[2]
    2004, 15(12):  2250-2254 . 
    摘要 ( 1122 )   PDF (262KB) ( 103 )  
    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铁的动态研究
    周晓梅, 郭继勋, 赵匠
    2004, (12):  2250-2254. 
    摘要 ( 0 )  
    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刘忠宽[1] 汪诗平[2] 韩建国[3] 王艳芬[2] 陈佐忠[2]
    2004, 15(12):  2255-2260 . 
    摘要 ( 927 )   PDF (262KB) ( 79 )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1989年围封禁牧地,研究了天然羊尿尿斑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于施尿后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58天后pH值基本稳定在6.5左右且低于对照区水平,施尿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基本一致,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尿后土壤总可溶性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天达到最大值(35.1mg·L^-1)。总可溶性磷各组分钼酸反应磷、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缩合磷百分比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钼酸反应磷和可溶性有机磷与可溶性缩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施尿区土壤NH4^+-N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14天后开始显著增加,并于第21天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并较NH4^+-N存在显著的时滞现象;施尿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双峰型”变化特征。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刘忠宽, 汪诗平, 韩建国, 王艳芬, 陈佐忠
    2004, (12):  2255-2260. 
    摘要 ( 0 )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1989年围封禁牧地,研究了天然羊尿尿斑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于施尿后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58天后pH值基本稳定在6.5左右且低于对照区水平.施尿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基本一致,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尿后土壤总可溶性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天达到最大值(35.1mg·L-1),总可溶性磷各组分钼酸反应磷、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缩合磷百分比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钼酸反应磷和可溶性有机磷与可溶性缩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施尿区土壤NH+4N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14天后开始显著增加,并于第21天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并较NH4+-N存在显著的时滞现象;施尿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双峰型”变化特征.
    沙漠化过程中四个共有种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
    朱志梅[2] 杨持[1]
    2004, 15(12):  2261-2266 . 
    摘要 ( 1088 )   PDF (262KB) ( 94 )  
    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4个共有植物种群的形态、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种群株高、密度、密度百分比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其中扁蓿豆中度沙漠化阶段前生长渐趋旺盛,中度沙漠化阶段后生长受到限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羊草受损最重,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下降至原生植被阶段的57.19%,密度和密度百分比仅为原生植被阶段的2.50%和6.22%.糙隐子草和冷蒿在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或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的增加与种群所处的阶段性优势地位及其抗逆性增强有关.共有种群SOD、POD活性普遍在潜在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降低.羊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对沙漠化的响应不显著(P>0.05);扁蓿豆CAT活性在潜在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明显升高(P≤0.01).在重度沙漠化阶段,共有种3种酶活性普遍下降,只有扁蓿豆CAT活性上升.共有种群丙二醛含量从原生植被到中度沙漠化阶段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4个共有种中,羊草对沙漠化较敏感,扁蓿豆则生命力最强。
    沙漠化过程中四个共有种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
    朱志梅, 杨持
    2004, (12):  2261-2266. 
    摘要 ( 0 )  
    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4个共有植物种群的形态、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种群株高、密度、密度百分比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其中扁蓿豆中度沙漠化阶段前生长渐趋旺盛,中度沙漠化阶段后生长受到限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羊草受损最重,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下降至原生植被阶段的57.19%,密度和密度百分比仅为原生植被阶段的2.50%和6.22%.糙隐子草和冷蒿在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或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的增加与种群所处的阶段性优势地位及其抗逆性增强有关.共有种群SOD、POD活性普遍在潜在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降低.羊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对沙漠化的响应不显著(P>0.05);扁蓿豆CAT活性在潜在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明显升高(P≤0.01).在重度沙漠化阶段,共有种3种酶活性普遍下降,只有扁蓿豆CAT活性上升.共有种群丙二醛含量从原生植被到中度沙漠化阶段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4个共有种中,羊草对沙漠化较敏感,扁蓿豆则生命力最强.
    放牧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构型及小格局的影响
    包国章 康春莉 郭平
    2004, 15(12):  2267-2271 . 
    摘要 ( 1164 )   PDF (262KB) ( 101 )  
    对休牧后的亚热带人工草地及长期禁牧草地牧草种群的构型及小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鸭茅、红三叶株丛宽度逐渐变小.在对照及6只羊·hm^-2、7.5只羊·hm^-2、10只羊·hm^-2轮牧草地上,鸭茅基径的峰值分别介于6~8cm、2~4cm、0~2cm和0~2cm之间;红三叶则介于1~1.2cm、6~8cm、4~6cm和2~4cm之间;鸭茅丛密度分别为60、95.1、210.2和160丛·m^-1;单丛蘖数量分别为11.9、11.2、7.3、6.9蘖/丛.与禁牧草地相比,放牧草地鸭茅单丛蘖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丛密度则明显增加,白三叶节间长度因放牧强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为1.51~2.04cm,分枝角度则逐渐变大,介于46.5~77.3°,鸭茅、白三叶及红三叶在小格局水平上其格局规模均以1个样方(2cm×2cm)为主,并且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鸭茅、红三叶小格局规模进一步变小,白三叶构型及小格局的变化提高了牧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放牧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构型及小格局的影响
    包国章, 康春莉, 郭平
    2004, (12):  2267-2271. 
    摘要 ( 0 )  
    对休牧后的亚热带人工草地及长期禁牧草地牧草种群的构型及小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鸭茅、红三叶株丛宽度逐渐变小.在对照及6只羊·hm-2、75只羊·hm-2、10只羊·hm-2轮牧草地上,鸭茅基径的峰值分别介于6~8cm、2~4cm、0~2cm和0~2cm之间;红三叶则介于1~1.2cm、6~8cm、4~6cm和2~4cm之间;鸭茅丛密度分别为60、95.1、210.2和160丛·m-2;单丛蘗数量分别为11.9、11.2、7.3、6.9蘗/丛.与禁牧草地相比,放牧草地鸭茅单丛蘖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丛密度则明显增加.白三叶节间长度因放牧强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为1.51~2.04cm,分枝角度则逐渐变大,介于46.5~77.3°.鸭茅、白三叶及红三叶在小格局水平上其格局规模均以1个样方(2cm×2cm)为主,并且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鸭茅、红三叶小格局规模进一步变小.白三叶构型及小格局的变化提高了牧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阿勒泰地区雪灾遥感监测模型与评价方法
    梁天刚 高新华 刘兴元
    2004, 15(12):  2272-2276 . 
    摘要 ( 1393 )   PDF (262KB) ( 113 )  
    利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96~1997年两次雪灾期问的NOAA卫星数据及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积雪深度遥感反演模型;利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原理,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积雪覆盖率及积雪空间分类算法;提出评价积雪对草地畜牧业危害程度的两种基于格网数据结构的定量化指数.结果表明,通过积雪深度反演模型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方法可计算基于像元的积雪深度和覆盖率,提高积雪分类的精度.建立的基于格网单元的积雪危害指数模型可系统地表达积雪区的雪情、草情、畜情和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综合反映积雪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程度。
    阿勒泰地区雪灾遥感监测模型与评价方法
    梁天刚, 高新华, 刘兴元
    2004, (12):  2272-2276. 
    摘要 ( 0 )  
    利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96~1997年两次雪灾期间的NOAA卫星数据及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积雪深度遥感反演模型;利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原理,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积雪覆盖率及积雪空间分类算法;提出评价积雪对草地畜牧业危害程度的两种基于格网数据结构的定量化指数.结果表明,通过积雪深度反演模型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方法可计算基于像元的积雪深度和覆盖率,提高积雪分类的精度.建立的基于格网单元的积雪危害指数模型可系统地表达积雪区的雪情、草情、畜情和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综合反映积雪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程度.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彭国照[1] 柏建[2] 王景波[3]
    2004, 15(12):  2277-2281 . 
    摘要 ( 1222 )   PDF (262KB) ( 92 )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彭国照, 柏建, 王景波
    2004, (12):  2277-2281. 
    摘要 ( 0 )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小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
    吴东兵[1] 曹广才[1] 李荣旗[2] 张仲琦[2] 全明[2]
    2004, 15(12):  2282-2286 . 
    摘要 ( 935 )   PDF (262KB) ( 201 )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秋播,研究冬小麦在小量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DS1号和临抗1号的平均最高产量分别达6836.25和7353.75kg·hm^-2,在一些重复小区中,产量超过7500kg·hm^-2,小量播种试验中,参试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麦苗的总糖、脯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单株分蘖能力强.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性较强.在产量结构中,单株穗数多.在小量播种生产中,品种选择是前提,播量确定是关键。
    小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
    吴东兵, 曹广才, 李荣旗, 张仲琦, 全明
    2004, (12):  2282-2286. 
    摘要 ( 0 )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秋播,研究冬小麦在小量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DS1号和临抗1号的平均最高产量分别达6836.25和7353.75kg·hm-2,在一些重复小区中,产量超过7500kg·hm-2.小量播种试验中,参试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麦苗的总糖、脯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单株分蘖能力强.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性较强.在产量结构中,单株穗数多.在小量播种生产中,品种选择是前提,播量确定是关键.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宇万太 沈善敏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2004, 15(12):  2287-2291 . 
    摘要 ( 1029 )   PDF (262KB) ( 138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初期,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在开垦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10%;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其下降幅度趋缓,第10年~第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10%,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黑土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5、0.6794、0.6084和0.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回归关系中,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土壤有机碳变化应处于平衡状态。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宇万太, 沈善敏,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2004, (12):  2287-2291. 
    摘要 ( 0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初期,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在开垦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10%;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其下降幅度趋缓,第10年~第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10%,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黑土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5、0.6794、0.6084和0.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回归关系中,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土壤有机碳变化应处于平衡状态.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巩杰[1] 陈利顶[1] 傅伯杰[1] 李延梅[2
    2004, 15(12):  2292-2296 . 
    摘要 ( 1200 )   PDF (262KB) ( 199 )  
    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提高是全球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持续利用25年后的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植被恢复重建和农地撂荒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将降低土壤质量并引起土壤退化;灌丛有明显的肥力岛屿作用;撂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肥土壤。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重建工程的开展,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植灌木、种植牧草、农地撂荒和自然恢复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2004, (12):  2292-2296. 
    摘要 ( 0 )  
    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提高是全球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持续利用25年后的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植被恢复重建和农地撂荒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将降低土壤质量并引起土壤退化;灌丛有明显的肥力岛屿作用;撂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肥土壤.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重建工程的开展,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植灌木、种植牧草、农地撂荒和自然恢复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田自强[1] 郑丙辉[1] 王文杰[2] 李子成[1]
    2004, 15(12):  2297-2303 . 
    摘要 ( 1273 )   PDF (262KB) ( 90 )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1988年和2000年的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2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0.921×10^5hm^2和13.754×10^5hm^2.比1988年增长了2.14%和19.25%.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17.83×10^4hm^2.比1988年下降了1.12%.草地面积增加了19.287×10^5hm^2,比1988年上升7.75%.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49.61×10^4hm^2,占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34.31%.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田自强, 郑丙辉, 王文杰, 李子成
    2004, (12):  2297-2303. 
    摘要 ( 0 )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1988年和2000年的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2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0.921×105hm2和13.754×105hm2,比1988年增长了2.14%和19.25%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17.83×104hm2,比1988年下降了1.12%.草地面积增加了19.287×105hm2,比1988年上升7.75%.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49.61×104hm2,占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34.31%.
    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李辉信 毛小芳 胡锋 马吉平
    2004, 15(12):  2304-2308 . 
    摘要 ( 892 )   PDF (262KB) ( 103 )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探讨了食真菌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与两种真菌(真菌Ⅰ:外皮毛霉和真菌Ⅱ:丛梗孢科的一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真滑刃线虫在取食两种真菌时表现为在真菌Ⅱ上的生长优于真菌Ⅰ,两个处理的线虫数达到显著差异.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活动促进了真菌的增殖:接种真菌Ⅱ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Ⅱ的数量是仅接种真菌Ⅱ处理的2.5~3.5倍,增幅在整个培养期基本稳定;而接种真菌Ⅰ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Ⅰ的数量在培养前期(10d)是仅接种真菌Ⅰ处理的1.1~2.0倍。之后增幅达5.0~5.7倍.线虫和真菌的生长及增殖基本保持同步.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其中线虫与真菌Ⅰ的相互作用对提高矿质态氮含量的贡献显著大于线虫与真菌Ⅱ的相互作用。
    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李辉信, 毛小芳, 胡锋, 马吉平
    2004, (12):  2304-2308. 
    摘要 ( 0 )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探讨了食真菌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与两种真菌(真菌Ⅰ:外皮毛霉和真菌Ⅱ:丛梗孢科的一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真滑刃线虫在取食两种真菌时表现为在真菌Ⅱ上的生长优于真菌Ⅰ,两个处理的线虫数达到显著差异.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活动促进了真菌的增殖:接种真菌Ⅱ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Ⅱ的数量是仅接种真菌Ⅱ处理的2.5~3.5倍,增幅在整个培养期基本稳定;而接种真菌Ⅰ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Ⅰ的数量在培养前期(10d)是仅接种真菌Ⅰ处理的1.1~2.0倍,之后增幅达5.0~5.7倍.线虫和真菌的生长及增殖基本保持同步.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其中线虫与真菌Ⅰ的相互作用对提高矿质态氮含量的贡献显著大于线虫与真菌Ⅱ的相互作用.
    抗虫转基因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刘志诚[1] 叶恭银[2] 胡萃[1]
    2004, 15(12):  2309-2314 . 
    摘要 ( 1092 )   PDF (262KB) ( 82 )  
    从功能团优势度、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功能团个体数量、群落主要参数及群落结构相异性等方面,就含crylAb/crylAc融合基因的Bt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田相比,Bt稻田的节肢动物功能团组成及其优势度、各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分布、功能团内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群落参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时间动态在大多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两者间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基本无明显的负效应、而化防田的功能团优势度等群落特征指标与对照田相比,有时具有明显甚至显著的差异;群落结构相似性也较低.综合分析表明,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弱于化学杀虫剂。
    抗虫转基因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刘志诚, 叶恭银, 胡萃
    2004, (12):  2309-2314. 
    摘要 ( 0 )  
    从功能团优势度、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功能团个体数量、群落主要参数及群落结构相异性等方面,就含cry1Ab/cry1Ac融合基因的Bt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田相比,Bt稻田的节肢动物功能团组成及其优势度、各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分布、功能团内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群落参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时间动态在大多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两者间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基本无明显的负效应.而化防田的功能团优势度等群落特征指标与对照田相比,有时具有明显甚至显著的差异;群落结构相似性也较低.综合分析表明,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弱于化学杀虫剂.
    球孢白僵菌种群在松林中的寄主转移及遗传多样性对松毛虫持续控制的影响
    丁德贵[1] 李增智[2] 樊美珍[2] 王滨[2]
    2004, 15(12):  2315-2320 . 
    摘要 ( 1166 )   PDF (262KB) ( 88 )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释放菌株所属的酯酶型02包括从11种昆虫上分离出的18个菌株,表明林间释放的菌株已成功地在不同寄主昆虫种群中宿存下来,并以常发的地方病状态存在于松毛虫及松灰象甲等12种昆虫种群之中;当林间目标寄主缺乏时,其它寄主可将食物链维系下去.其它酯酶型分别包括1~23个菌株.一周年内的寄主转移动态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寄主间可转移寄生.每个酯酶型中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相差很大,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中的延续和扩散流行不是1条路线,每个酯酶型至少代表食物网上的1条支链.有些环节的寄主连接了不同的酯酶型,使松林中食物网变得十分复杂,另外。从土壤、枯枝落叶层、林冠层和空气中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分属于不同的酯酶型,表明松林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腐生食物链,有利于松毛虫及其它害虫的持续控制。
    球孢白僵菌种群在松林中的寄主转移及遗传多样性对松毛虫持续控制的影响
    丁德贵, 李增智, 樊美珍, 王滨
    2004, (12):  2315-2320. 
    摘要 ( 0 )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释放菌株所属的酯酶型02包括从11种昆虫上分离出的18个菌株,表明林间释放的菌株已成功地在不同寄主昆虫种群中宿存下来,并以常发的地方病状态存在于松毛虫及松灰象甲等12种昆虫种群之中;当林间目标寄主缺乏时,其它寄主可将食物链维系下去.其它酯酶型分别包括1~23个菌株.一周年内的寄主转移动态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寄主间可转移寄生.每个酯酶型中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相差很大.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中的延续和扩散流行不是1条路线,每个酯酶型至少代表食物网上的1条支链.有些环节的寄主连接了不同的酯酶型,使松林中食物网变得十分复杂.另外,从土壤、枯枝落叶层、林冠层和空气中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分属于不同的酯酶型,表明松林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腐生食物链,有利于松毛虫及其它害虫的持续控制.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金水[1] 汤陈生[1] 徐耀昌[2]
    2004, 15(12):  2321-2324 . 
    摘要 ( 961 )   PDF (262KB) ( 86 )  
    2001~2003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进行了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包括使用前后的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和优势度指数D等),结果表明,未防治区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区的物种数分别为473种和392种,而化学防治区的物种数只有266种;白僵菌油剂防治区天敌和害虫个体数与未防治区的比例相近,分别为0.1049:1和0.1051:1.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0.0558:1);化学防治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均降低了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物种的优势度,但化学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显著,白僵菌油剂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不显著,尤其对天敌和非目标昆虫无显著影响。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金水, 汤陈生, 徐耀昌, 吴寿德, 何学友, 施园金
    2004, (12):  2321-2324. 
    摘要 ( 0 )  
    2001~2003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进行了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包括使用前后的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和优势度指数D等).结果表明,未防治区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区的物种数分别为473种和392种,而化学防治区的物种数只有266种;白僵菌油剂防治区天敌和害虫个体数与未防治区的比例相近,分别为0.1049:1和0.1051:1,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0.0558:1);化学防治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均降低了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物种的优势度,但化学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显著,白僵菌油剂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不显著,尤其对天敌和非目标昆虫无显著影响.
    石榴园棉蚜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
    邹运鼎[1] 李磊[2] 毕守东[1]
    2004, 15(12):  2325-2329 . 
    摘要 ( 985 )   PDF (262KB) ( 77 )  
    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对主要害虫棉蚜及其天敌日捕食总量之间关联度,结果表明,棉蚜群落中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依次为肖蛸蛛(0.8607)、中华草蛉(0.8058)、八斑球腹蛛(0.7989)、异色瓢虫(0.7881)和大草蛉(0.7758),与理想天敌日捕食总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为草间小黑蛛(0.8975)、智利小绥螨(0.8132)、龟纹瓢虫(0.7806)和大草蛉(0.7669);与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依次为草间小黑蛛(0.8482)、中华草蛉(0.7533)、肖蛸蛛(0.7532)、八斑球腹蛛(0.7411)和大草蛉(0.7116),与理想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为草间小黑蛛(0.8461)、智利小绥螨(0.7325)、龟纹瓢虫(0.6983)、大草蛉(0.6815)和中华草蛉(0.6757).棉蚜垂直生态位和水平生态位的重迭值均>0.9567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时间生态位重迭值>0.4020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表明草间小黑蛛、大草蛉、肖蛸蛛等为棉蚜主要天敌优势种。
    石榴园棉蚜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
    邹运鼎, 李磊, 毕守东, 娄志, 丁程成, 高彩球, 李昌根
    2004, (12):  2325-2329. 
    摘要 ( 0 )  
    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对主要害虫棉蚜及其天敌日捕食总量之间关联度.结果表明,棉蚜群落中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依次为肖蛸蛛(0.8607)、中华草蛉(0.8058)、八斑球腹蛛(0.7989)、异色瓢虫(0.7881)和大草蛉(0.7758),与理想天敌日捕食总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为草间小黑蛛(0.8975)、智利小绥螨(0.8132)、龟纹瓢虫(0.7806)和大草蛉(0.7669);与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依次为草间小黑蛛(0.8482)、中华草蛉(0.7533)、肖蛸蛛(0.7532)、八斑球腹蛛(0.7411)和大草蛉(0.7116),与理想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为草间小黑蛛(0.8461)、智利小绥螨(0.7325)、龟纹瓢虫(0.6983)、大草蛉(0.6815)和中华草蛉(0.6757).棉蚜垂直生态位和水平生态位的重迭值均>0.9567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时间生态位重迭值>0.4020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表明草间小黑蛛、大草蛉、肖蛸蛛等为棉蚜主要天敌优势种.
    汽车尾气污染对四种北方阔叶树苗木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马树华 王庆成 李亚藏
    2004, 15(12):  2330-2336 . 
    摘要 ( 1084 )   PDF (262KB) ( 92 )  
    采用相同浓度(25μgNO2·m^-3)不同处理时间(1、3、5、7d)和相同处理时间(2h)不同浓度(40、60、80、100μgNO2·m^-3)两种方法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了汽车尾气对五角槭、山荆子、山梨和茶条槭苗木叶液pH值、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及AS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熏气时间的延长和熏气浓度的增加,4个树种苗木的叶液pH值、叶绿素含量和ASA含量均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逐渐上升,不同树种苗木叶片组织的各项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浓度处理7d后.山梨苗木叶片组织的pH降幅最大,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顺序为山梨>山荆子>茶条槭>五角槭;ASA含量的下降幅度以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山荆子和山梨较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五角槭苗木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了68.1%和52.50%,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山荆子苗木的相对电导率和MDA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99.8%和52.5%,山梨次之,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4个树种苗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受到明显影响.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茶条槭除ASA变幅稍高于五角槭外.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明显低于其它3个树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抗性,山荆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且其SOD和POD在最高浓度处理时开始遭到破坏.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性。
    汽车尾气污染对四种北方阔叶树苗木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马树华, 王庆成, 李亚藏
    2004, (12):  2330-2336. 
    摘要 ( 0 )  
    采用相同浓度(25μgNO2·m-3)不同处理时间(1、3、5、7d)和相同处理时间(2h)不同浓度(40、60、80、100μgNO2·m-3)两种方法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了汽车尾气对五角槭、山荆子、山梨和茶条槭苗木叶液pH值、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及AS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熏气时间的延长和熏气浓度的增加,4个树种苗木的叶液pH值、叶绿素含量和ASA含量均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逐渐上升.不同树种苗木叶片组织的各项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浓度处理7d后,山梨苗木叶片组织的pH降幅最大,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顺序为山梨>山荆子>茶条槭>五角槭;ASA含量的下降幅度以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山荆子和山梨较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五角槭苗木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了68.1%和52.50%,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山荆子苗木的相对电导率和MDA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99.8%和52.5%,山梨次之,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4个树种苗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受到明显影响,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茶条槭除ASA变幅稍高于五角槭外,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明显低于其它3个树种,表现出 相对较强的抗性.山荆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且其SOD和POD在最高浓度处理时开始遭到破坏,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性.
    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
    袁东海[1] 任全进[2] 高士祥[1]
    2004, 15(12):  2337-2341 . 
    摘要 ( 1511 )   PDF (262KB) ( 134 )  
    以无植被、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为对照,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3种类型植被、基质均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水COD浓度小于200mg·L^-1、总氮浓度小于30mg·L^-1的低浓度范围里,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总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两者差异不大,其COD去除率均达90%以上,总氮的去除率达80%以上.随着污水中COD和总氮浓度的增加,无植被人工湿地和有植被人工湿地去除COD和总氮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者差异明显,有植被的人工湿地能维持较高的COD、总氮的去除效果,无植被的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去除效果下降很快,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水COD和总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试验阶段,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80.46%和77.77%、灯心草人工湿地分别为75.53%和71.17%、蝴蝶花人工湿地分别为70.50%和66.38%,无植被人工湿地分别为61.39%和55.81%.同无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净化效果相比,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灯心草植被人工湿地,再次为蝴蝶花植被人工湿地.不同类型植被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COD和总氮的效果与其生物量关系密切,这与植被系统吸收同化有机物质和总氮数量、根际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和硝化-反硝化作用有关。
    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
    袁东海, 任全进, 高士祥, 张洪, 尹大强, 王连生
    2004, (12):  2337-2341. 
    摘要 ( 0 )  
    以无植被、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为对照,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3种类型植被、基质均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水COD浓度小于200mg·L-1、总氮浓度小于30mg·L-1的低浓度范围里,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总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两者差异不大,其COD去除率均达90%以上,总氮的去除率达80%以上.随着污水中COD和总氮浓度的增加,无植被人工湿地和有植被人工湿地去除COD和总氮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者差异明显,有植被的人工湿地能维持较高的COD、总氮的去除效果,无植被的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去除效果下降很快,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水COD和总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试验阶段,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80.46%和77.77%、灯心草人工湿地分别为75.53%和71.17%、蝴蝶花人工湿地分别为70.50%和66.38%,无植被人工湿地分别为61.39%和55.81%.同无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净化效果相比,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灯心草植被人工湿地,再次为蝴蝶花植被人工湿地.不同类型植被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COD和总氮的效果与其生物量关系密切.这与植被.
    酚酸类物质的抑草效应分析
    何华勤 梁义元 贾小丽
    2004, 15(12):  2342-2346 . 
    摘要 ( 1024 )   PDF (262KB) ( 92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饧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对田间伴生杂草稗草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肉桂酸对稗草根长抑制率的影响最显著。其关系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6.18,达极显著水平,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对稗草根长的抑制效应趋势与肉桂酸相同,效应曲线均为“n”形抛物线;而香草酸的效应曲线则为“U”形抛物线.当水饧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浓度水平分别为0.06、0.60、0.24、0.02和0.02mmol·L^-1时,混合物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最大,达到78.65%。
    酚酸类物质的抑草效应分析
    何华勤, 梁义元, 贾小丽, 宋碧清, 郭玉春, 梁康迳, 林文雄
    2004, (12):  2342-2346. 
    摘要 ( 0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对田间伴生杂草稗草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肉桂酸对稗草根长抑制率的影响最显著,其关系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6.18,达极显著水平.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对稗草根长的抑制效应趋势与肉桂酸相同,效应曲线均为“∩”形抛物线;而香草酸的效应曲线则为“∪”形抛物线.当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浓度水平分别为0.06、0.60、0.24、0.02和0.02mmol·L-1时,混合物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最大,达到78.65%.
    几种控释氮肥减少氨挥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克君 毛小云 卢其明 贾爱萍 廖宗文
    2004, 15(12):  2347-2350 . 
    摘要 ( 1280 )   PDF (262KB) ( 116 )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几种控释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损失情况、N溶出速率、土壤脲酶活性及pH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49.7%、28.0%和71.2%;施氮60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34.6%、12.3%和69.9%.控释氮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减少因施肥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控释氮肥氨挥发量与不同氮肥引起的土壤脲酶活性、pH值、土壤中氮溶出速率密切相关.土壤的氨挥发总量与肥料在土壤中溶出总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在肥料施入的前期土壤氨挥发量同土壤脲酶活性、pH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和0.9908。
    几种控释氮肥减少氨挥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克君, 毛小云, 卢其明, 贾爱萍, 廖宗文
    2004, (12):  2347-2350. 
    摘要 ( 0 )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几种控释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损失情况、N溶出速率、土壤脲酶活性及pH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49.7%、28.0%和71.2%;施氮60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34.6%、12.3%和69.9%.控释氮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减少因施肥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控释氮肥氨挥发量与不同氮肥引起的土壤脲酶活性、pH值、土壤中氮溶出速率密切相关.土壤的氨挥发总量与肥料在土壤中溶出总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在肥料施入的前期土壤氨挥发量同土壤脲酶活性、pH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和0.9908.
    铜尾矿区土壤与凤丹植株重金属富集研究
    王友保 张丽琴 刘登义
    2004, 15(12):  2351-2354 . 
    摘要 ( 1054 )   PDF (262KB) ( 189 )  
    对安徽铜陵铜尾矿区凤丹种植地的土壤和凤丹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库区种植地极端贫瘠,有机质含量仅1.1~3.4g·kg^-1,而土壤Cu、Cd、Pb、Zn含量皆高于对照土壤,其中Cu含量达587.43~1176.44mg·kg^-1,Cd含量达3.08~5.16mg·kg^-1,约达国家土壤二级标准的10倍,凤丹各部位的Cu、CA和Pb含量均超过了药用植物的限量标准,尤其是根皮部位Cu含量达31.50~64.00mg·kg^-1,Cd含量达0.98~1.45mg·kg^-1,超出标准1.6~3.6倍,表明种植地和凤丹都受到严重污染.凤丹不同部位中的Zn、Cd、Pb和Cu分别以茎、叶、叶和根皮中的含量最高.凤丹对Cd、Zn的富集比Cu和Pb高,但在根皮中的富集系数均较小。
    铜尾矿区土壤与凤丹植株重金属富集研究
    王友保, 张丽琴, 刘登义
    2004, (12):  2351-2354. 
    摘要 ( 0 )  
    对安徽铜陵铜尾矿区凤丹种植地的土壤和凤丹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库区种植地极端贫瘠,有机质含量仅1.1~3.4g·kg-1,而土壤Cu、Cd、Pb、Zn含量皆高于对照土壤,其中Cu含量达587.43~1176.44mg·kg-1,Cd含量达3.08~5.16mg·kg-1,约达国家土壤二级标准的10倍.凤丹各部位的Cu、Cd和Pb含量均超过了药用植物的限量标准,尤其是根皮部位Cu含量达31.50~64.00mg·kg-1,Cd含量达0.98~1.45mg·kg-1,超出标准1.6~3.6倍,表明种植地和凤丹都受到严重污染.凤丹不同部位中的Zn、Cd、Pb和Cu分别以茎、叶、叶和根皮中的含量最高.凤丹对Cd、Zn的富集比Cu和Pb高,但在根皮中的富集系数均较小.
    马蹄金叶片中铜、铅含量及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君 周守标 黄文江 王广林
    2004, 15(12):  2355-2358 . 
    摘要 ( 819 )   PDF (262KB) ( 156 )  
    研究了草坪草马蹄金对不同污染土壤的Cu、Pb含量.结果表明,马蹄金体内Cu含量(44.8mg.kg^-1)高于Pb含量(25.59mg·kg^-1).两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特征是根、茎>叶(P<0.05),并随着土壤内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富集系数呈下降趋势;马蹄金对Cu的富集系数(0.784)高于Pb的富集系数(0.465).自然状态下不同程度Cu、Pb复合污染对马蹄金叶片细胞膜及细胞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Pb浓度增加,叶片内叶绿素a、叶绿素a/b分别由1.610mg·g^-1 FW和4.100.下降到1.017mg·g^-1 FW和2.299;SOD活性先升高至106.494U·g^-1 FW,随后下降至86.258U·g^-1 FW;POD活性则逐渐增加;而细胞膜透性变化不明显。
    马蹄金叶片中铜、铅含量及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君, 周守标, 黄文江, 王广林
    2004, (12):  2355-2358. 
    摘要 ( 0 )  
    研究了草坪草马蹄金对不同污染土壤的Cu、Pb含量.结果表明,马蹄金体内Cu含量(44.8mg·kg-1)高于Pb含量(25.59mg·kg-1)两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特征是根、茎>叶(P<0.05),并随着土壤内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富集系数呈下降趋势;马蹄金对Cu的富集系数(0.784)高于Pb的富集系数(0.465).自然状态下不同程度Cu、Pb复合污染对马蹄金叶片细胞膜及细胞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Pb浓度增加,叶片内叶绿素a、叶绿素a/b分别由1.610mg·g-1FW和4.100下降到1.017mg·g-1FW和2.299;SOD活性先升高至106.494U·g-1FW,随后下降至86.258U·g-1FW;POD活性则逐渐增加;而细胞膜透性变化不明显.
    以纸为碳源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
    金赞芳[1] 陈英旭[2] 小仓纪雄[3]
    2004, 15(12):  2359-2363 . 
    摘要 ( 1099 )   PDF (262KB) ( 121 )  
    研究了以纸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水中硝酸盐的去除。结果表明,以纸为碳源的反应器启动快.反硝化反应受温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大。25℃的反硝化速率是14℃的1.7倍。在室温25±1℃,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45.2mg·L^-1、水力停留时间8.6h时,反应器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在99.6%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7.2h,氮去除率只有50%。反硝化反应受pH值和溶解氧的影响小,反应进行过程中,纸表面形成了生物膜,纸也被消耗了.采用反应器出水再经活性炭吸附的工艺流程处理高硝酸盐氮地下水,<33.9mg·L^-1的硝酸盐氮完全去除,没有出现NC2-N,最终出水水质DOC<11mg·L^-1。
    以纸为碳源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
    金赞芳, 陈英旭, 小仓纪雄
    2004, (12):  2359-2363. 
    摘要 ( 0 )  
    研究了以纸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水中硝酸盐的去除.结果表明,以纸为碳源的反应器启动快.反硝化反应受温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大.25℃的反硝化速率是14℃的1.7倍.在室温25±1℃,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45.2mg·L-1、水力停留时间8.6h时,反应器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在99.6%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7.2h,氮去除率只有50%.反硝化反应受pH值和溶解氧的影响小.反应进行过程中,纸表面形成了生物膜,纸也被消耗了.采用反应器出水再经活性炭吸附的工艺流程处理高硝酸盐氮地下水,<33.9mg·L-1的硝酸盐氮完全去除,没有出现NO2-N.最终出水水质DOC<11mg·L-1.
    生态系统途径——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汪思龙[1] 赵士洞[2]
    2004, 15(12):  2364-2368 . 
    摘要 ( 1189 )   PDF (262KB) ( 133 )  
    介绍了生态系统途径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途径最早由西方生态学家提出。随后得到一系列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其中《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系统途径的实质是对土地、水和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旨在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共享生物资源三者之间达到平衡.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方法论,它以生物为核心。将人类及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会议上制定的生态系统管理的12条基本原则和5项行动指南,丰富了生态系统途径的内涵,明确了实施的办法,我国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学术储备和经验总结。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生态系统途径——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汪思龙, 赵士洞
    2004, (12):  2364-2368. 
    摘要 ( 0 )  
    介绍了生态系统途径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途径最早由西方生态学家提出,随后得到一系列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其中《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系统途径的实质是对土地、水和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旨在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共享生物资源三者之间达到平衡.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方法论,它以生物为核心,将人类及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会议上制定的生态系统管理的12条基本原则和5项行动指南,丰富了生态系统途径的内涵,明确了实施的办法.我国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学术储备和经验总结,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模拟研究进展
    刁一伟[1] 裴铁[[2]
    2004, 15(12):  2369-2376 . 
    摘要 ( 1023 )   PDF (262KB) ( 201 )  
    水文过程是联系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大尺度活动将影响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变化,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研究在认识和调控生态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区域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过程可分为降雨截留、蒸散和产汇流过程.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耦合过程边界条件的确定,土壤表面特定水文过程的参数化,降雨、土壤水分运动和植被的动态耦合作用,分布式模型的应用以及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等将是今后生态水文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点,综述了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模拟研究进展
    刁一伟, 裴铁璠
    2004, (12):  2369-2376. 
    摘要 ( 0 )  
    水文过程是联系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大尺度活动将影响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变化,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研究在认识和调控生态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区域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过程可分为降雨截留、蒸散和产汇流过程.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耦合过程边界条件的确定,土壤表面特定水文过程的参数化,降雨、土壤水分运动和植被的动态耦合作用,分布式模型的应用以及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等将是今后生态水文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点.综述了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李裕 王刚
    2004, 15(12):  2377-2382 . 
    摘要 ( 1123 )   PDF (262KB) ( 106 )  
    从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与生产发展状况出发,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研究的目标、生产中坚持的原则;结合国外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争论,论证了“替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常规农业高强度农业生产方法相比。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培肥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有机农业为代表的“替代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已近一个世纪,我国的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历时十几年.讨论有机农业“环境友好”和对人体健康为主要宗旨的食品生产方式,以及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李裕, 王刚
    2004, (12):  2377-2382. 
    摘要 ( 0 )  
    从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与生产发展状况出发,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研究的目标、生产中坚持的原则;结合国外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争论,论证了“替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常规农业高强度农业生产方法相比,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培肥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有机农业为代表的“替代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已近一个世纪,我国的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历时十几年.讨论有机农业“环境友好”和对人体健康为主要宗旨的食品生产方式,以及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生防真菌耐旱特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利用
    叶素丹 冯明光
    2004, 15(12):  2383-2387 . 
    摘要 ( 1229 )   PDF (262KB) ( 97 )  
    丝孢类生防真菌常需满足高湿度条件才能萌发和侵染害虫,已成为广泛应用真菌杀虫剂控制害虫的重要限制因素,适当的剂型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菌剂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但生防真菌侵染体本身的耐旱性对菌剂的环境适应性起决定性作用,文中回顾和评述了近20多年来国际上生防真菌耐旱性研究与利用的主要进展,分析和总结了生防真菌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水活度调控原理,讨论了提高低分子多元醇及海藻糖等生物学相容溶质在侵染体内积聚而增强菌剂耐旱性的可能途径.认为认识决定耐旱性的胞内相容溶质积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理,探索建立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增强生防菌剂耐旱性的新工艺,是今后生防真菌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生防真菌耐旱特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利用
    叶素丹, 冯明光
    2004, (12):  2383-2387. 
    摘要 ( 0 )  
    丝孢类生防真菌常需满足高湿度条件才能萌发和侵染害虫,已成为广泛应用真菌杀虫剂控制害虫的重要限制因素.适当的剂型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菌剂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但生防真菌侵染体本身的耐旱性对菌剂的环境适应性起决定性作用.文中回顾和评述了近20多年来国际上生防真菌耐旱性研究与利用的主要进展,分析和总结了生防真菌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水活度调控原理,讨论了提高低分子多元醇及海藻糖等生物学相容溶质在侵染体内积聚而增强菌剂耐旱性的可能途径.认为认识决定耐旱性的胞内相容溶质积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理,探索建立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增强生防菌剂耐旱性的新工艺,是今后生防真菌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及菌根共生体的影响
    陈静, 陈欣, 唐建军
    2004, (12):  2388-2392. 
    摘要 ( 0 )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根际土壤环境、根际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菌根形成的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CO2浓度升高,运转到根系的碳水化合物增加,根际环境、根际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菌根共生体的形成发生变化.提出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和菌根真菌群落的变化对植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的调节是今后的研究趋向.
    松嫩草地两种趋异型羊草克隆构型特征比较
    何念鹏[1] 吴泠[2] 周道玮[3]
    2004, 15(12):  2393-2395 . 
    摘要 ( 1026 )   PDF (262KB) ( 114 )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lonal architecture of two divergent Leyrnus chinensis types (grey-green type and yellowgreen type) in Songnen grassland, and compared their internode length, spacer length, interbranching length, interbranching angle, and ramet population density and height under the same habita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se clonal characteristics except spacer length and ramet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 chinensis, and yellow-green type, with less spacer length and more ramet density than grey-green type, should be more adaptable to the resourceful habitat. Moreover, the V-indices of the clonal architecture of two divergent L. chinensis types were all close to 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both of the two types belonged to typical guerilla clonal plant.
    松嫩草地两种趋异型羊草克隆构型特征比较
    何念鹏, 吴泠, 周道玮
    2004, (12):  2393-2395. 
    摘要 ( 0 )  
    土壤盐分及水分含量对落羽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贵斌 曹福亮
    2004, 15(12):  2396-2400 . 
    摘要 ( 1170 )   PDF (262KB) ( 243 )  
    土壤盐分及水分含量对落羽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贵斌, 曹福亮
    2004, (12):  2396-2400. 
    摘要 ( 0 )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种间竞争
    何余容[1] 吕利华[2] 陈科伟[1]
    2004, 15(12):  2401-2404 . 
    摘要 ( 1119 )   PDF (262KB) ( 109 )  
    By means of single and mixed inocul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between T. confusum and T. pretiosum on the factitious eggs of Corcyra cephaloica under different parasitoid densities, host densities and inoculated spa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both singly and mixed inoculated groups, the parasitism increas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decreased with host density, whereas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rogeny dropp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enhanced with host density.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observed on adult emergence for all parasitoid and host density treatments. In mixed inoculated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 pretiosum in the progeny decreased with parasitoid density but increased with host density, and was more than 50% in all treatments, indicating that T. pretiosum had a stronger competitive ability than T. confusum. In the spaces ranging from 4cm^3 to 102cm^3, the parasitism decreased gradually in both singly and mixed inoculated groups. The percentage of female progeny and adult emergenc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inoculated spaces. In mixed inoculated group, the proportion of T. pretiosum in the progeny was more than 50% in all treatments except space 102 cm3, but decreased with space, which suggested that T. confusum could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ability through increasing their search areas and looking for more hosts.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种间竞争
    何余容, 吕利华, 陈科伟
    2004, (12):  2401-2404. 
    摘要 ( 0 )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黄宇, 汪思龙, 冯宗炜, 高洪, 王清奎, 胡亚林, 颜绍馗
    2004, (12):  2199-2205. 
    摘要 ( 1043 )   PDF (950KB) ( 447 )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分布格局研究
    党海山, 江明喜, 田玉强, 黄汉东, 金霞
    2004, (12):  2206-2210. 
    摘要 ( 909 )   PDF (618KB) ( 290 )  
    利用方差均值比和修正的Clark-Evans最近邻体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对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1hm2固定样地中DBH≥5cm、重要值>25的26个树种的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个种群中有金钱槭、天师栗、白辛树、珙桐、领春木、水青树、连香树7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和尖连蕊茶、君迁子、建始槭、曼青冈、鸡爪槭、桃叶黄杨、鹅耳枥等19种非珍稀濒危植物种群.7种珍稀植物种群中,除了2种个体较少的种群之外,1个种群为衰老型,其余4个种群均为增长型;3个种群呈随机分布类型,其余4个种群呈聚集分布类型.19个非珍稀植物种群中,1个种群为衰老型,6个种群为稳定型,其余12个种群为增长型;2个种群为随机分布类型,其余的17个种群为聚集分布类型.可见在26个种群中,以增长型种群居多(占66.7%),稳定型种群次之(占25.0%),衰老型种群最少(占8.3%);两种分布格局判定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一致,表现为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以聚集分布居多(占80.77%),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较少.
    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
    牟长城, 万书成, 苏平, 宋宏文, 孙志虎
    2004, (12):  2211-2216. 
    摘要 ( 1118 )   PDF (710KB) ( 300 )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是白桦的2~3倍,随交错区环境梯度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故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毛赤杨和白桦个体营养器官生物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1/2、树根1/4、树枝1/10、树皮15/20、树叶1/20.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87%~90%、灌木层占7%~9%、草本层占2%~3%.群落生物量沿沼泽到森林交错区环境梯度呈显著线性递增趋势.
    长白山岳桦种群过渡带位置的研究
    邹春静, 王晓春, 韩士杰
    2004, (12):  2217-2220. 
    摘要 ( 821 )   PDF (487KB) ( 256 )  
    在长白山北坡,由于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分异,植被形成了完整的垂直带谱.从表观上看,各植被带间存在明显的过渡带,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过渡带的位置确定比较困难.文中采用梯度取样方法,应用分形分析、种群分布格局分析和种间竞争分析对海拔1400~2200m的岳桦种群过渡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岳桦种群在海拔1650m附近与云冷杉林形成一个森林过渡带;在海拔2080m附近与高山苔原形成一个林线过渡带.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
    吴祥云, 姜凤岐, 李晓丹, 薛杨, 邱素芬
    2004, (12):  2221-2224. 
    摘要 ( 921 )   PDF (220KB) ( 245 )  
    针对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出现的衰退枯死现象,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衰退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外貌景观呈灰绿色,针叶纤细,开花结实率低,平均单株球果数量为10.4~16.5个,成熟种子千粒重为6.96~7.39g,种子空粒、涩粒较多.生长季内2年生针叶营养元素季节变化规律相似,但N、P含量下降,K含量明显增高,表明养分循环失调;衰退林分2年生针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健康林分1年生较高且增幅较大.松枯梢病的侵害是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最明显标志.林分衰退后,树高和胸径生长量下降明显,林分胸径分布结构“左移”(径级小的株数增多),衰弱(亡)木数量增加了15.9%~27.2%;根量分别减少了22.9%~28.9%,其中吸收根减少量最大.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原因
    吴祥云, 姜凤岐, 李晓丹, 薛杨, 邱素芬
    2004, (12):  2225-2228. 
    摘要 ( 932 )   PDF (225KB) ( 220 )  
    系统地研究了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的规律和起因.结果表明,天然分布区以外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衰退是一种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的早衰现象.松枯梢病侵害是樟子松枯死的直接原因.樟子松衰退是由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综合引起的,属于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之外的第三类病害,即“森林衰退病”.气候差异过大、经营管理不当、土壤水分利用失衡、大气氮沉降超标准是诱导因素,其中气候差异、土壤水分利用失衡起主导作用,松沫蝉、松毛虫危害是促进因素,松枯梢病侵染是激化因素.
    光照与温度对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影响
    吴彦, 刘庆, 何海, 林波, 尹华军
    2004, (12):  2229-2232. 
    摘要 ( 1131 )   PDF (672KB) ( 435 )  
    通过在气候箱内模拟迹地环境条件,探讨了不同温度和光照对亚高山针叶林采伐迹地关键种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5℃,发芽率分别为88.8±8.4%和30.8±10.4%,多重比较显示红桦对温度的响应比云杉更敏感.云杉在10℃时能萌发而红桦则几乎不能,红桦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比云杉的高.昼夜温差对两类种子发芽影响明显,20℃/15℃条件下两种种子萌发率最高,温差过大不利于红桦种子萌发.光照强度对种子的发芽率也有明显影响,二者在透光20%时种子发芽率最高,分别为83.2±6.6%和29.2±5.5%,云杉种子萌发对光照的响应比红桦种子更为敏感.采伐迹地强烈的光照是限制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迹地温度升高有利于云杉和红桦种子萌发,但剧烈的昼夜温差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种子萌发.
    6-苄(基)腺嘌呤和抗坏血酸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光合作用光抑制的影响
    冯玉龙, 马永双, 冯志立
    2004, (12):  2233-2236. 
    摘要 ( 988 )   PDF (272KB) ( 223 )  
    研究了6-BA和AsA对渗透胁迫时杨树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光抑制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时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表观量子效率(AQY)降低,光合作用光抑制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降低,O2-·产生加快,H2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升高.6-BA和AsA预处理使胁迫时叶片SOD和APX活性升高,O2-·生成减少,H2O2和MDA含量降低,同时缓解了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相关分析表明,杨树叶片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与Pn和AQY呈负相关.胁迫时杨树叶片活性氧的积累与光合作用光抑制有一定关系,6-BA和AsA对光抑制的缓解作用与其对活性氧清除系统的促进作用有关.
    土壤水势对水曲柳幼苗水分生态的影响
    崔晓阳, 宋金凤, 屈明华
    2004, (12):  2237-2244. 
    摘要 ( 1744 )   PDF (408KB) ( 250 )  
    采用根区渗灌控水技术,将土壤水势长期控制在0~-20kPa(W1)、-20~-40kPa(W2)、-40~-60kPa(W3)、-60~-80kPa(W4)、-80~-160kPa(W5)范围内,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水曲柳幼苗的蒸腾过程、吸水过程、根叶水势日动态过程及SPAC体系的水流阻力.结果表明,在亚饱和土壤水分状态下(W1),细根水势最高,水分由土壤进入细根的阻力最小,根系吸水速率最高,从而支持了日间强烈的蒸腾作用.在田间持水量土壤水分状态下(W2),细根吸水阻力成倍增加,吸水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但尚未改变蒸腾作用日动态过程的单峰模式.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W3~W5)时,随着土壤水势递降,细根吸水阻力急剧增加至几倍乃至几十倍,根系吸水速率过低,吸水与蒸腾矛盾加剧,叶水势降至很低,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受到严重抑制,呈现明显的午休低谷.在实验范围内(0~-160kPa),土壤水分对水曲柳幼苗是非等效的,当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状态以下(<-40kPa)时,水曲柳全光苗发生显著的水分胁迫.
    沈阳城市森林主要绿化树种——丁香的光合特性研究
    李海梅, 何兴元, 陈玮
    2004, (12):  2245-2249. 
    摘要 ( 972 )   PDF (274KB) ( 253 )  
    应用LI-6400红外气体分析仪对城市森林典型树种丁香不同季节光合作用的日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大气湿度、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丁香春季和夏季光合速率呈双峰曲线,秋季呈单峰曲线.春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夏季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为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秋季为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建立了相应的影响因子回归方程.
    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铁的动态研究
    周晓梅, 郭继勋, 赵匠
    2004, (12):  2250-2254. 
    摘要 ( 883 )   PDF (466KB) ( 276 )  
    羊草草地土壤植物间营养元素Fe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均较低,羊草中Fe含量比较丰富.在生长季各时期,全铁和有效铁含量在土壤剖面分布上从上向下呈下降趋势,有效铁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全铁各月平均含量变化在生长季呈“V”型曲线,7月含量最低;有效铁平均含量从5~8月与全铁相似,8月后则逐渐减少.羊草各器官及枯落物Fe含量有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根>根茎>叶>枯落物>茎;羊草叶、茎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波动型下降曲线,根茎、根及枯落物的Fe含量在生长季中为“V”型曲线.A层土壤富集有效铁的能力稍强.土壤中Fe活性平均为0.640%,从5月至8月逐渐升高,8月后逐渐下降,10月份最低.地下部的Fe向地上部的转移强度为5~7月下降,8月升高,随后又下降.地上部Fe向枯落物的转移强度平均为105.0%,与地下部Fe向地上部转移强度呈显著负相关.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刘忠宽, 汪诗平, 韩建国, 王艳芬, 陈佐忠
    2004, (12):  2255-2260. 
    摘要 ( 957 )   PDF (757KB) ( 282 )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1989年围封禁牧地,研究了天然羊尿尿斑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于施尿后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58天后pH值基本稳定在6.5左右且低于对照区水平.施尿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基本一致,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尿后土壤总可溶性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天达到最大值(35.1mg·L-1),总可溶性磷各组分钼酸反应磷、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缩合磷百分比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钼酸反应磷和可溶性有机磷与可溶性缩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施尿区土壤NH+4N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14天后开始显著增加,并于第21天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并较NH4+-N存在显著的时滞现象;施尿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双峰型”变化特征.
    沙漠化过程中四个共有种的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
    朱志梅, 杨持
    2004, (12):  2261-2266. 
    摘要 ( 889 )   PDF (328KB) ( 197 )  
    探讨了自然条件下沙质草原沙漠化过程中4个共有植物种群的形态、生长和抗氧化系统酶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漠化过程中共有种种群株高、密度、密度百分比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其中扁蓿豆中度沙漠化阶段前生长渐趋旺盛,中度沙漠化阶段后生长受到限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羊草受损最重,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下降至原生植被阶段的57.19%,密度和密度百分比仅为原生植被阶段的2.50%和6.22%.糙隐子草和冷蒿在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或中度沙漠化阶段株高的增加与种群所处的阶段性优势地位及其抗逆性增强有关.共有种群SOD、POD活性普遍在潜在沙漠化、中度沙漠化阶段增加,轻度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降低.羊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高,对沙漠化的响应不显著(P>0.05);扁蓿豆CAT活性在潜在沙漠化、重度沙漠化阶段明显升高(P≤0.01).在重度沙漠化阶段,共有种3种酶活性普遍下降,只有扁蓿豆CAT活性上升.共有种群丙二醛含量从原生植被到中度沙漠化阶段均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不同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表明,4个共有种中,羊草对沙漠化较敏感,扁蓿豆则生命力最强.
    放牧对亚热带人工草地牧草构型及小格局的影响
    包国章, 康春莉, 郭平
    2004, (12):  2267-2271. 
    摘要 ( 832 )   PDF (263KB) ( 212 )  
    对休牧后的亚热带人工草地及长期禁牧草地牧草种群的构型及小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鸭茅、红三叶株丛宽度逐渐变小.在对照及6只羊·hm-2、75只羊·hm-2、10只羊·hm-2轮牧草地上,鸭茅基径的峰值分别介于6~8cm、2~4cm、0~2cm和0~2cm之间;红三叶则介于1~1.2cm、6~8cm、4~6cm和2~4cm之间;鸭茅丛密度分别为60、95.1、210.2和160丛·m-2;单丛蘗数量分别为11.9、11.2、7.3、6.9蘗/丛.与禁牧草地相比,放牧草地鸭茅单丛蘖的数量明显减少,而丛密度则明显增加.白三叶节间长度因放牧强度增加而明显下降,为1.51~2.04cm,分枝角度则逐渐变大,介于46.5~77.3°.鸭茅、白三叶及红三叶在小格局水平上其格局规模均以1个样方(2cm×2cm)为主,并且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鸭茅、红三叶小格局规模进一步变小.白三叶构型及小格局的变化提高了牧草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阿勒泰地区雪灾遥感监测模型与评价方法
    梁天刚, 高新华, 刘兴元
    2004, (12):  2272-2276. 
    摘要 ( 1008 )   PDF (665KB) ( 358 )  
    利用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1996~1997年两次雪灾期间的NOAA卫星数据及地面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建立了积雪深度遥感反演模型;利用线性混合光谱分解原理,研究了基于像元的积雪覆盖率及积雪空间分类算法;提出评价积雪对草地畜牧业危害程度的两种基于格网数据结构的定量化指数.结果表明,通过积雪深度反演模型和线性混合光谱分解方法可计算基于像元的积雪深度和覆盖率,提高积雪分类的精度.建立的基于格网单元的积雪危害指数模型可系统地表达积雪区的雪情、草情、畜情和气象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综合反映积雪对草地畜牧业的危害程度.
    安宁河流域稻米生化品质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彭国照, 柏建, 王景波
    2004, (12):  2277-2281. 
    摘要 ( 1021 )   PDF (275KB) ( 193 )  
    通过“合系39”在四川安宁河流域无控制的地理分期播种大田试验及稻米生化品质室内分析,定量研究了从穗前40d到成熟期各阶段气象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的影响及关键时期,建立了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与关键期平均温度、温度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综合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气候生态条件对稻米生化品质各组分有重要影响,且不同组分的影响形式和关键时期不同.其组分与气候生态因子最显著相关的时段或在齐穗前,或在齐穗后,或从齐穗前持续到齐穗后.该模型于2002~2003年应用在安宁河流域优质稻生产决策中,累计推广优质稻7.3×104hm2,较2001年增加3.0×104hm2,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了优质稻的迅速发展.
    小量播种条件下冬小麦的产量效应
    吴东兵, 曹广才, 李荣旗, 张仲琦, 全明
    2004, (12):  2282-2286. 
    摘要 ( 853 )   PDF (262KB) ( 307 )  
    2001~2003年在北京进行了2个年度的秋播,研究冬小麦在小量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22.5kg·hm-2播量处理中,DS1号和临抗1号的平均最高产量分别达6836.25和7353.75kg·hm-2,在一些重复小区中,产量超过7500kg·hm-2.小量播种试验中,参试品种有正常的生育表现.麦苗的总糖、脯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单株分蘖能力强.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CO2传导度和叶肉细胞CO2浓度表明植株的生理功能较旺盛.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表明植株代谢活性较强.在产量结构中,单株穗数多.在小量播种生产中,品种选择是前提,播量确定是关键.
    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宇万太, 沈善敏, 张璐, 马强, 赵少华
    2004, (12):  2287-2291. 
    摘要 ( 997 )   PDF (746KB) ( 390 )  
    研究了黑土开垦后水稳性团聚体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养分状况的关系.结果表明,黑土开垦初期,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迅速下降.在开垦的第一个10年,水稳性团聚体下降约10%;随着开垦时间的延长,其下降幅度趋缓,第10年~第50年,水稳性团聚体仅下降10%,之后下降幅度更加缓慢,接近一个稳定的水平.黑土中>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和CEC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5、0.6794、0.6084和0.8134,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交换性钾和交换性钠的相关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回归关系中,与有机碳和CEC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与全钾、速效磷、速效K和缓效K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要保持黑土良好的结构状况,土壤有机碳变化应处于平衡状态.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巩杰, 陈利顶, 傅伯杰, 李延梅, 黄志霖, 黄奕龙, 彭鸿嘉
    2004, (12):  2292-2296. 
    摘要 ( 991 )   PDF (801KB) ( 527 )  
    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提高是全球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持续利用25年后的荒草地、山杏林地、农地、油松林地、灌木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植被恢复重建和农地撂荒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将降低土壤质量并引起土壤退化;灌丛有明显的肥力岛屿作用;撂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肥土壤.随着“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重建工程的开展,在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建植灌木、种植牧草、农地撂荒和自然恢复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我国中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
    田自强, 郑丙辉, 王文杰, 李子成
    2004, (12):  2297-2303. 
    摘要 ( 834 )   PDF (863KB) ( 280 )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个省(直辖市)1988年和2000年的5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遥感数据进行了景观制图及其叠加分析.结果表明,12年来,随着中东部地区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耕地及城建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0.921×105hm2和13.754×105hm2,比1988年增长了2.14%和19.25%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及毁林开荒,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了17.83×104hm2,比1988年下降了1.12%.草地面积增加了19.287×105hm2,比1988年上升7.75%.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条件恶化,使草地覆盖度及草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10年间对未利用地面积的开发达49.61×104hm2,占1988年未利用地面积的34.31%.
    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李辉信, 毛小芳, 胡锋, 马吉平
    2004, (12):  2304-2308. 
    摘要 ( 935 )   PDF (483KB) ( 325 )  
    采用悉生培养微缩体系,探讨了食真菌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与两种真菌(真菌Ⅰ:外皮毛霉和真菌Ⅱ:丛梗孢科的一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真滑刃线虫在取食两种真菌时表现为在真菌Ⅱ上的生长优于真菌Ⅰ,两个处理的线虫数达到显著差异.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活动促进了真菌的增殖:接种真菌Ⅱ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Ⅱ的数量是仅接种真菌Ⅱ处理的2.5~3.5倍,增幅在整个培养期基本稳定;而接种真菌Ⅰ加线虫处理中真菌Ⅰ的数量在培养前期(10d)是仅接种真菌Ⅰ处理的1.1~2.0倍,之后增幅达5.0~5.7倍.线虫和真菌的生长及增殖基本保持同步.食真菌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铵态氮和矿质态氮含量,促进了土壤氮的矿化,其中线虫与真菌Ⅰ的相互作用对提高矿质态氮含量的贡献显著大于线虫与真菌Ⅱ的相互作用.
    抗虫转基因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刘志诚, 叶恭银, 胡萃
    2004, (12):  2309-2314. 
    摘要 ( 903 )   PDF (963KB) ( 436 )  
    从功能团优势度、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功能团个体数量、群落主要参数及群落结构相异性等方面,就含cry1Ab/cry1Ac融合基因的Bt水稻和化学杀虫剂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田相比,Bt稻田的节肢动物功能团组成及其优势度、各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分布、功能团内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群落参数(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集中性指数)及时间动态在大多情况下均无显著差异,两者间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基本无明显的负效应.而化防田的功能团优势度等群落特征指标与对照田相比,有时具有明显甚至显著的差异;群落结构相似性也较低.综合分析表明,Bt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明显弱于化学杀虫剂.
    球孢白僵菌种群在松林中的寄主转移及遗传多样性对松毛虫持续控制的影响
    丁德贵, 李增智, 樊美珍, 王滨
    2004, (12):  2315-2320. 
    摘要 ( 791 )   PDF (874KB) ( 327 )  
    通过林间接种式放菌及其后一周年的野外调查,从林间采集到30种寄主昆虫及从土壤、落叶和气流中分离到119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属于32个不同酯酶型,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释放菌株所属的酯酶型02包括从11种昆虫上分离出的18个菌株,表明林间释放的菌株已成功地在不同寄主昆虫种群中宿存下来,并以常发的地方病状态存在于松毛虫及松灰象甲等12种昆虫种群之中;当林间目标寄主缺乏时,其它寄主可将食物链维系下去.其它酯酶型分别包括1~23个菌株.一周年内的寄主转移动态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寄主间可转移寄生.每个酯酶型中的菌株对松毛虫的毒力相差很大.表明球孢白僵菌在松林中的延续和扩散流行不是1条路线,每个酯酶型至少代表食物网上的1条支链.有些环节的寄主连接了不同的酯酶型,使松林中食物网变得十分复杂.另外,从土壤、枯枝落叶层、林冠层和空气中分离到的球孢白僵菌分属于不同的酯酶型,表明松林中还存在着复杂的腐生食物链,有利于松毛虫及其它害虫的持续控制.
    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应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黄金水, 汤陈生, 徐耀昌, 吴寿德, 何学友, 施园金
    2004, (12):  2321-2324. 
    摘要 ( 864 )   PDF (213KB) ( 275 )  
    2001~2003年在福建省云霄县进行了白僵菌超低容量油剂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包括使用前后的物种丰富度S、个体数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R和优势度指数D等).结果表明,未防治区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区的物种数分别为473种和392种,而化学防治区的物种数只有266种;白僵菌油剂防治区天敌和害虫个体数与未防治区的比例相近,分别为0.1049:1和0.1051:1,明显高于化学防治区(0.0558:1);化学防治和白僵菌油剂防治均降低了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也增强了物种的优势度,但化学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显著,白僵菌油剂防治区与未防区的差异不显著,尤其对天敌和非目标昆虫无显著影响.
    石榴园棉蚜及其天敌之间的关系
    邹运鼎, 李磊, 毕守东, 娄志, 丁程成, 高彩球, 李昌根
    2004, (12):  2325-2329. 
    摘要 ( 911 )   PDF (618KB) ( 299 )  
    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对主要害虫棉蚜及其天敌日捕食总量之间关联度.结果表明,棉蚜群落中与其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依次为肖蛸蛛(0.8607)、中华草蛉(0.8058)、八斑球腹蛛(0.7989)、异色瓢虫(0.7881)和大草蛉(0.7758),与理想天敌日捕食总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种类为草间小黑蛛(0.8975)、智利小绥螨(0.8132)、龟纹瓢虫(0.7806)和大草蛉(0.7669);与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天敌依次为草间小黑蛛(0.8482)、中华草蛉(0.7533)、肖蛸蛛(0.7532)、八斑球腹蛛(0.7411)和大草蛉(0.7116),与理想天敌数量间关联度较高的为草间小黑蛛(0.8461)、智利小绥螨(0.7325)、龟纹瓢虫(0.6983)、大草蛉(0.6815)和中华草蛉(0.6757).棉蚜垂直生态位和水平生态位的重迭值均>0.9567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时间生态位重迭值>0.4020的天敌有草间小黑蛛、大草蛉和肖蛸蛛,表明草间小黑蛛、大草蛉、肖蛸蛛等为棉蚜主要天敌优势种.
    汽车尾气污染对四种北方阔叶树苗木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马树华, 王庆成, 李亚藏
    2004, (12):  2330-2336. 
    摘要 ( 853 )   PDF (1752KB) ( 307 )  
    采用相同浓度(25μgNO2·m-3)不同处理时间(1、3、5、7d)和相同处理时间(2h)不同浓度(40、60、80、100μgNO2·m-3)两种方法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了汽车尾气对五角槭、山荆子、山梨和茶条槭苗木叶液pH值、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和POD活性及AS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熏气时间的延长和熏气浓度的增加,4个树种苗木的叶液pH值、叶绿素含量和ASA含量均逐渐降低,相对电导率、MDA含量、SOD和POD活性逐渐上升.不同树种苗木叶片组织的各项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浓度处理7d后,山梨苗木叶片组织的pH降幅最大,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顺序为山梨>山荆子>茶条槭>五角槭;ASA含量的下降幅度以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山荆子和山梨较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五角槭苗木叶片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了68.1%和52.50%,山荆子次之,茶条槭最小.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山荆子苗木的相对电导率和MDA上升幅度最大,分别比对照升高99.8%和52.5%,山梨次之,五角槭和茶条槭较小.4个树种苗木的自由基清除系统受到明显影响,SOD、POD活性呈上升趋势.茶条槭除ASA变幅稍高于五角槭外,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明显低于其它3个树种,表现出 相对较强的抗性.山荆子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且其SOD和POD在最高浓度处理时开始遭到破坏,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性.
    几种湿地植物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效果比较
    袁东海, 任全进, 高士祥, 张洪, 尹大强, 王连生
    2004, (12):  2337-2341. 
    摘要 ( 1244 )   PDF (790KB) ( 321 )  
    以无植被、基质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为对照,研究了石菖蒲、灯心草和蝴蝶花3种类型植被、基质均为河砂的潜流型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COD、总氮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污水COD浓度小于200mg·L-1、总氮浓度小于30mg·L-1的低浓度范围里,无植被的人工湿地和有植被的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总氮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两者差异不大,其COD去除率均达90%以上,总氮的去除率达80%以上.随着污水中COD和总氮浓度的增加,无植被人工湿地和有植被人工湿地去除COD和总氮的效果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两者差异明显,有植被的人工湿地能维持较高的COD、总氮的去除效果,无植被的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去除效果下降很快,植被在人工湿地系统去除污水COD和总氮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试验阶段,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80.46%和77.77%、灯心草人工湿地分别为75.53%和71.17%、蝴蝶花人工湿地分别为70.50%和66.38%,无植被人工湿地分别为61.39%和55.81%.同无植被人工湿地COD和总氮净化效果相比,石菖蒲植被人工湿地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灯心草植被人工湿地,再次为蝴蝶花植被人工湿地.不同类型植被的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中COD和总氮的效果与其生物量关系密切.这与植被.
    酚酸类物质的抑草效应分析
    何华勤, 梁义元, 贾小丽, 宋碧清, 郭玉春, 梁康迳, 林文雄
    2004, (12):  2342-2346. 
    摘要 ( 1018 )   PDF (782KB) ( 402 )  
    运用正交旋转回归试验设计分析5种常见的化感物质替代物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对田间伴生杂草稗草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肉桂酸对稗草根长抑制率的影响最显著,其关系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6.18,达极显著水平.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对稗草根长的抑制效应趋势与肉桂酸相同,效应曲线均为“∩”形抛物线;而香草酸的效应曲线则为“∪”形抛物线.当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香草酸和阿魏酸浓度水平分别为0.06、0.60、0.24、0.02和0.02mmol·L-1时,混合物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最大,达到78.65%.
    几种控释氮肥减少氨挥发的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孙克君, 毛小云, 卢其明, 贾爱萍, 廖宗文
    2004, (12):  2347-2350. 
    摘要 ( 1112 )   PDF (567KB) ( 402 )  
    采用“静态吸收法”和“土柱淋溶法”、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几种控释氮肥施入土壤后的氨挥发损失情况、N溶出速率、土壤脲酶活性及pH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45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49.7%、28.0%和71.2%;施氮600mg·kg-1土时,3种控释氮肥氨挥发损失氮总量分别比普通尿素减少34.6%、12.3%和69.9%.控释氮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量,减少因施肥而引起的大气环境污染.控释氮肥氨挥发量与不同氮肥引起的土壤脲酶活性、pH值、土壤中氮溶出速率密切相关.土壤的氨挥发总量与肥料在土壤中溶出总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在肥料施入的前期土壤氨挥发量同土壤脲酶活性、pH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9533和0.9908.
    铜尾矿区土壤与凤丹植株重金属富集研究
    王友保, 张丽琴, 刘登义
    2004, (12):  2351-2354. 
    摘要 ( 973 )   PDF (1133KB) ( 264 )  
    对安徽铜陵铜尾矿区凤丹种植地的土壤和凤丹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库区种植地极端贫瘠,有机质含量仅1.1~3.4g·kg-1,而土壤Cu、Cd、Pb、Zn含量皆高于对照土壤,其中Cu含量达587.43~1176.44mg·kg-1,Cd含量达3.08~5.16mg·kg-1,约达国家土壤二级标准的10倍.凤丹各部位的Cu、Cd和Pb含量均超过了药用植物的限量标准,尤其是根皮部位Cu含量达31.50~64.00mg·kg-1,Cd含量达0.98~1.45mg·kg-1,超出标准1.6~3.6倍,表明种植地和凤丹都受到严重污染.凤丹不同部位中的Zn、Cd、Pb和Cu分别以茎、叶、叶和根皮中的含量最高.凤丹对Cd、Zn的富集比Cu和Pb高,但在根皮中的富集系数均较小.
    马蹄金叶片中铜、铅含量及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君, 周守标, 黄文江, 王广林
    2004, (12):  2355-2358. 
    摘要 ( 838 )   PDF (722KB) ( 313 )  
    研究了草坪草马蹄金对不同污染土壤的Cu、Pb含量.结果表明,马蹄金体内Cu含量(44.8mg·kg-1)高于Pb含量(25.59mg·kg-1)两种元素在体内的分布特征是根、茎>叶(P<0.05),并随着土壤内重金属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富集系数呈下降趋势;马蹄金对Cu的富集系数(0.784)高于Pb的富集系数(0.465).自然状态下不同程度Cu、Pb复合污染对马蹄金叶片细胞膜及细胞保护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Pb浓度增加,叶片内叶绿素a、叶绿素a/b分别由1.610mg·g-1FW和4.100下降到1.017mg·g-1FW和2.299;SOD活性先升高至106.494U·g-1FW,随后下降至86.258U·g-1FW;POD活性则逐渐增加;而细胞膜透性变化不明显.
    以纸为碳源去除地下水硝酸盐的研究
    金赞芳, 陈英旭, 小仓纪雄
    2004, (12):  2359-2363. 
    摘要 ( 907 )   PDF (986KB) ( 273 )  
    研究了以纸为碳源和反应介质的生物反应器对水中硝酸盐的去除.结果表明,以纸为碳源的反应器启动快.反硝化反应受温度及水力停留时间影响大.25℃的反硝化速率是14℃的1.7倍.在室温25±1℃,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45.2mg·L-1、水力停留时间8.6h时,反应器对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在99.6%以上,当水力停留时间为7.2h,氮去除率只有50%.反硝化反应受pH值和溶解氧的影响小.反应进行过程中,纸表面形成了生物膜,纸也被消耗了.采用反应器出水再经活性炭吸附的工艺流程处理高硝酸盐氮地下水,<33.9mg·L-1的硝酸盐氮完全去除,没有出现NO2-N.最终出水水质DOC<11mg·L-1.
    生态系统途径——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新理念
    汪思龙, 赵士洞
    2004, (12):  2364-2368. 
    摘要 ( 1475 )   PDF (615KB) ( 296 )  
    介绍了生态系统途径的概念和内涵.生态系统途径最早由西方生态学家提出,随后得到一系列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家的认同和支持,其中《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系统途径的实质是对土地、水和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旨在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共享生物资源三者之间达到平衡.作为生态系统管理的一种方法论,它以生物为核心,将人类及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会议上制定的生态系统管理的12条基本原则和5项行动指南,丰富了生态系统途径的内涵,明确了实施的办法.我国在生态系统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学术储备和经验总结,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模拟研究进展
    刁一伟, 裴铁璠
    2004, (12):  2369-2376. 
    摘要 ( 879 )   PDF (1589KB) ( 485 )  
    水文过程是联系气候变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未来的气候变化和人类大尺度活动将影响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变化,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耦合、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研究在认识和调控生态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区域生态恢复,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森林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过程可分为降雨截留、蒸散和产汇流过程.森林流域生态与水文耦合过程边界条件的确定,土壤表面特定水文过程的参数化,降雨、土壤水分运动和植被的动态耦合作用,分布式模型的应用以及森林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等将是今后生态水文动力学过程研究的重点.综述了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调控的研究进展.
    有机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李裕, 王刚
    2004, (12):  2377-2382. 
    摘要 ( 982 )   PDF (1003KB) ( 510 )  
    从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与生产发展状况出发,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研究的目标、生产中坚持的原则;结合国外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争论,论证了“替代农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常规农业高强度农业生产方法相比,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培肥土壤,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有机农业为代表的“替代农业”的研究与实践已近一个世纪,我国的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历时十几年.讨论有机农业“环境友好”和对人体健康为主要宗旨的食品生产方式,以及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生防真菌耐旱特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利用
    叶素丹, 冯明光
    2004, (12):  2383-2387. 
    摘要 ( 940 )   PDF (994KB) ( 311 )  
    丝孢类生防真菌常需满足高湿度条件才能萌发和侵染害虫,已成为广泛应用真菌杀虫剂控制害虫的重要限制因素.适当的剂型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菌剂对环境湿度的依赖性,但生防真菌侵染体本身的耐旱性对菌剂的环境适应性起决定性作用.文中回顾和评述了近20多年来国际上生防真菌耐旱性研究与利用的主要进展,分析和总结了生防真菌耐旱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及其水活度调控原理,讨论了提高低分子多元醇及海藻糖等生物学相容溶质在侵染体内积聚而增强菌剂耐旱性的可能途径.认为认识决定耐旱性的胞内相容溶质积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理,探索建立从生理生化水平上最大限度地增强生防菌剂耐旱性的新工艺,是今后生防真菌基础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及菌根共生体的影响
    陈静, 陈欣, 唐建军
    2004, (12):  2388-2392. 
    摘要 ( 926 )   PDF (664KB) ( 455 )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植物根际土壤环境、根际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菌根形成的变化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CO2浓度升高,运转到根系的碳水化合物增加,根际环境、根际微生物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菌根共生体的形成发生变化.提出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际微生物和菌根真菌群落的变化对植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动态的调节是今后的研究趋向.
    松嫩草地两种趋异型羊草克隆构型特征比较
    何念鹏, 吴泠, 周道玮
    2004, (12):  2393-2395. 
    摘要 ( 873 )   PDF (420KB) ( 272 )  
    土壤盐分及水分含量对落羽杉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贵斌, 曹福亮
    2004, (12):  2396-2400. 
    摘要 ( 923 )   PDF (589KB) ( 367 )  
    拟澳洲赤眼蜂和短管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种间竞争
    何余容, 吕利华, 陈科伟
    2004, (12):  2401-2404. 
    摘要 ( 1037 )   PDF (939KB) ( 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