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1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05-11-15
    研究论文
    沙柳灌丛植株形态与气流结构野外观测研究
    王蕾, 王志, 刘连友, 哈斯
    2005, 16(11):  2007-2011. 
    摘要 ( 1411 )   PDF (390KB) ( 332 )  
    通过野外观测,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南缘平沙地人工栽种单行沙柳灌丛的植株形态与气流结构.结果表明,沙柳灌能降低迎风侧和背风侧的近地面风速,使沙粒在植株下部沉积.积沙体积(V2)与植株体积(V1)相关性较高(R=0.696).单行沙柳灌丛在4 m高处风速为6 m·s-1时的气流结构特征为:迎风侧3H处风速已降低,2 H处风速又得到加强,之后在背风侧迅速降低,1 H处达到最低值,然后逐渐恢复到旷野风速.防护距离约为17H',有效防护距离约为13 H'.沙柳灌丛对植株高度以上高度处风速影响较小.
    不同生态条件对人工林杨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查朝生, 王嘉楠, 方宇, 刘盛全
    2005, 16(11):  2012-2018. 
    摘要 ( 1409 )   PDF (389KB) ( 330 )  
    在施肥与未施肥、淹水与未淹水两种生态条件下,以杨树人工林木材I-69杨为对象,对木材年轮宽度、基本密度、干缩性质、主要力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后,木材年轮宽度、静态抗弯弹性模量和顺纹抗压强度分别增大0.99%、2.73%和1.06%;全干时和气干时的径向、弦向、体积全干干缩率分别降低了4.2%、7.7%、6.6%、15.6%、6.3%和11.1%;木材密度、抗弯强度、动态抗弯弹性模量则分别降低了2%、1.79%、8.13%.与未淹水相比,季节性淹水对I-69杨木材密度、木材干缩率和力学性质的影响较大,二者差异显著(P<0.05).其中木材密度、全干时和气干时的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率、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以及顺纹抗压强度分别降低了5.5%、11.1%、9.2%、9.6%、16.7%、10.9%、8.5%、24.29%、18.18%和16.81%.
    南方丘陵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胡理乐, 闫伯前, 刘琪璟, 朱教君
    2005, 16(11):  2019-2024. 
    摘要 ( 1753 )   PDF (866KB) ( 570 )  
    在2×2联列表的基础上,应用X2检验和联结系数,检测南方丘陵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系,以期分析南方丘陵人工林植被恢复程度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灌草两层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很少;灌木层极显著的有12种对,显著的有19种对,其余200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草本层极显著和显著各有11种对,其余83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按组间联系及种间的正负关联性,灌木层植物可分为2个种组:Ⅰ.四川红淡比、三叶赤楠、乌饭树、满树星、长托菝葜、格药柃;Ⅱ.大叶胡枝子、白马骨、牡荆.种组Ⅰ与种组Ⅱ之间许多种群间存在显著负关联.优势种往往在种间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草本层优势种狗脊蕨、暗鳞鳞毛蕨、扇叶铁线蕨之间存在极显著正关联,且与多种群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灌木层中2个种组均以优势种为联结核心.灌草层中正负关联的比例反映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处在动态变化中.灌木层正负关联比例为125/10,草本层42/3.最后分析了种间联结方法的几个缺陷,并对该方法的使用提出建议.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土壤养分变化
    温仲明, 焦峰, 刘宝元, 卜耀军, 焦菊英
    2005, 16(11):  2025-2029. 
    摘要 ( 1761 )   PDF (892KB) ( 532 )  
    研究了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与土壤养分变化.结果表明,在显域生境下,植被自然演替过程虽然趋向于该区原有植物群落类型,但经过40~0年的时间,仍未形成灌丛或稀树等群落,分布较多的仍是长芒草、铁杆蒿、白羊草、大针茅和达乌里胡枝子等群落类型.从植被恢复时间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来看,除全P外(P>0.0),有机质、全N、速效氮、速效钾的变化极显著(P<0.001),速效磷变化较显著(0.0<P<0.01),并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除恢复时间外,养分含量变化也随土壤剖面深度而变化,其中除全P含量变化较显著外(P<0.0),其余各养分含量变化都达极显著水平(P<0.001).土壤养分变化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氮与速效钾相互间相关极显著(P<0.001),而与全P与速效磷相关性不明显(P>0.0),全P与速效磷二者相关性也不明显(P>0.0).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林木细根与草根的分解及养分动态
    范冰, 李贤伟, 张健, 陈文德, 董慧霞
    2005, 16(11):  2030-2034. 
    摘要 ( 1563 )   PDF (634KB) ( 418 )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细根与黑麦草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和Mg养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根直径0~1、1~2和0~2 mm及草根的分解速率与时间呈负指数关系,第1年干重损失率分别为76.17%、69.80%、73.44%和79.3%,分解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7、266、24和172 d.细根分解过程中,N和Ca浓度增加,而P、K、Mg浓度下降;草根分解过程中,其养分元素的浓度变化整体上没有规律.细根分解过程中P、K和Mg的养分残留率与其干重残留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下降较快,随后下降比较平缓,N和Ca的养分残留率下降则比较平缓,并且养分的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和Mg,而N和Ca最慢;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和Mg的养分残留率初期下降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速率最慢,其它元素的分解速率相近.
    农林复合系统中南酸枣蒸腾特征及影响因子
    赵英, 张斌, 赵华春, 王明珠
    2005, 16(11):  2035-2040. 
    摘要 ( 1575 )   PDF (336KB) ( 344 )  
    用热平衡法(Granier法)确定了南酸枣蒸腾量,研究了低丘红壤农林复合系统中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蒸腾的日变化特征、对复合利用方式及截枝处理的响应,并利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蒸腾的因素.结果表明,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早晚低、中午高的日变化特征,但在不同日期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存在一定差异,且在旱季晚间23:30后仍有茎流现象.南酸枣蒸腾主要受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与100 cm土壤深处的水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7**).农林复合,通过树木对深层水分的利用及微区域环境的改变,提高了植物蒸腾量40%~10%,为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在影响蒸腾作用的气象因子中,光辐射强度、气温、地温是主要因子,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和风速次之.最后给出了依据气象因子估算茎流流速的统计模型.
    缙云山森林群落次生演替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
    刘鸿雁, 黄建国
    2005, 16(11):  2041-2046. 
    摘要 ( 1706 )   PDF (314KB) ( 608 )  
    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演替方向和土壤剖面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土壤有机质随植被从低级向高级演进逐渐积累,分别是19.5(X1)、37.0(X2)、50.1(X3)和71.6 g·kg-1(X4);土壤全N、碱解氮和速效钾等也呈上升趋势;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降低,阳离子交换量增加.在土壤剖面上,有机质、全N等指标表现出A>B>C层的趋势.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肥力提高,物种丰富度和郁闭度也相应增加.不同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植物与土壤在大时间尺度下的演变方向.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与植物演替相适应.
    基于信息管理的一种虚拟森林景观构建及应用探讨
    陈崇成, 唐丽玉, 权兵, 李建微, 石松
    2005, 16(11):  2047-2052. 
    摘要 ( 2598 )   PDF (613KB) ( 350 )  
    在分析不同尺度的森林可视化建模内容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信息管理的虚拟森林景观构造原理和技术体系.把过程建模技术与树木形态结构描述结合,提出了一种交互式、参数化的树木动态建模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绘制方法和几何体简化算法以实现加速实时绘制,并以福建省漳浦县为例,建立了典型树种的几何模型库.利用森林调查和遥感动态空间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Obiect组件、图形环境OpenGL和Visual C++语言,开发了虚拟森林管理原型系统,实现森林二维/三维交互漫游、查询分析、森林生长仿真模拟,其真实感与模拟精度满足实际森林资源管理需求.最后给出了系统的典型用户界面以及在考虑竞争条件下马尾松自然生长模拟和人工间伐前后的虚拟景观对比的应用例子.
    不同尺度下城市景观综合指数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岳文泽, 徐建华, 徐丽华, 谈文琦, 梅安新
    2005, 16(11):  2053-2059. 
    摘要 ( 1888 )   PDF (676KB) ( 493 )  
    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采用5 m分辨率的SPOT遥感图像数据,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利用半变异函数对不同尺度的景观多样性、聚集度与分维数的空间变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尺度下3种指数的空间变异具有相似特征,各个尺度上都具有空间依赖性,尺度越小,空间依赖性越大,空间变异的细节更显著,空间自相关性对总体变异的贡献逐渐增加,但尺度过小,有时会破坏景观内部结构.不同指数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相同尺度上差异显著,说明不同景观指数在不同尺度下的半变异函数模型不具可比性.就研究上海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而言,1 km的幅度是较合适的空间尺度.景观指数空间变异特征是尺度的函数,尺度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不能忽视.景观综合指数对尺度响应的生态过程揭示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在小尺度上的复杂无规律性,中尺度上的多中心性和大尺度上的圈层结构性,但各个尺度是相互依赖的,没有绝对界限.
    城市化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孙燕瓷, 张学雷, 陈杰
    2005, 16(11):  2060-2065. 
    摘要 ( 1672 )   PDF (644KB) ( 452 )  
    利用1984、1995、2000和2003年4期TM遥感资料,对苏州地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壤多样性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地区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和粉砂粘壤质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分布面积最广,近20年来面积比重分别减少了5.11%和3.14%,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用地的主要土壤类型;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是苏州地区城市扩张的中心,3个时期中土壤多样性变化都很激烈,其中平江区的粘壤质普通简育滞水潜育土、太仓市的砂质石灰性斑纹湿润正常新成土90%以上的土壤表面已经变为城镇用地,濒临消失.城市化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极显著,是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变化的一个首要驱动因子.
    陕北黄土高原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动态研究
    李正国, 王仰麟, 张小飞, 吴健生
    2005, 16(11):  2066-2070. 
    摘要 ( 1518 )   PDF (1295KB) ( 561 )  
    景观破碎化受到自然环境背景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并限制区域发展.为揭示景观破碎化的时空变化特征,整合了MODI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影像逐旬数据与多时段景观类型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比较1987~2002年景观破碎化的年际差异表明,陕北黄土高原的景观破碎化过程较缓慢,但具有区域差异,且与景观类型组成息息相关.结果表明,林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显著,而农、草地的破碎化水平变化相对缓慢.年际变化分析有助于说明区域景观破碎化的趋势,而年内季节变化则能帮助认识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周期规律.
    氮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表观损失的影响研究
    崔振岭, 石立委, 徐久飞, 李俊良, 张福锁, 陈新平
    2005, 16(11):  2071-2075. 
    摘要 ( 1612 )   PDF (556KB) ( 571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施用氮肥造成的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试验点最高产量施N量分别为0、0、79和118 kg·hm-2,最高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施N量分别为122、100、127和174kg·hm-2,小麦收获后0~9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随施N量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而N表观损失则呈指数增加.在最高产量施N量条件下,小麦收获后0~9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保持86~11 kg·hm-2,N表观损失为2~32 kg·hm-2,低于最高籽粒粗蛋白含量施N量时的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106~168 kg·hm-2)和N表观损失量(14~6kg·hm-2).综合考虑冬小麦产量、品质和环境安全,最高产量施N和氮肥施用的环境效应可以通过优化施N进行协调.
    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变化
    孟亚利, 王立国, 周治国, 王瑛, 张立桢, 卞海云, 张思平, 陈兵林
    2005, 16(11):  2076-2080. 
    摘要 ( 1560 )   PDF (271KB) ( 324 )  
    在棉麦两熟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棉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单作棉表现一致,但整个生育期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单作棉.套作棉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麦棉共生期低于单作棉或差异较小,而在麦收后则显著高于单作棉.套作棉土壤养分含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趋势与单作棉大体相同,但一些养分的吸收高峰晚于单作棉.无论套作棉还是单作棉,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养分含量与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呈显著(P=0.0,n=32)或极显著(P=0.01,n=32)相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不显著.
    下辽河平原潮棕壤不同粒级碳和氮分布研究
    庞祥锋, 宇万太, 苏壮, 张璐, 马强
    2005, 16(11):  2081-2085. 
    摘要 ( 1530 )   PDF (474KB) ( 256 )  
    采用具有不同开垦年限的0~20和20~40 cm耕层土壤,对其不同粒级的有机碳和全N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20和20~40 cm耕层,<0.002 mm粒级的有机碳含量最高,<0.02 mm粒级含量次之,<0.2 mm粒级含量最少.土壤全N的粒级分布规律与有机碳基本相同.在同一粒级中,有机碳和全N的各粒级分布与开垦年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各粒级的有机碳与全N相关性极显著,在<0.2 mm粒级的相关系数为0.74,在<0.02 mm和<0.002 mm分别达到了0.94和0.91.
    田块尺度下土壤磷素的空间变异性
    姜勇, 梁文举, 张玉革
    2005, 16(11):  2086-2091. 
    摘要 ( 1434 )   PDF (969KB) ( 424 )  
    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30 m×42 m样地进行网格法分层(0~10和10~20 cm)取样,研究了田块尺度下土壤全P和Olsen-P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49对样本土壤Olsen-P的变异系数(4.5%~5.42%)远高于全P(11.8%~13.33%);全P和Olsen-P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且具有较相近的空间相关距离.最佳理论模型的参数显示各变量空间变异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各变量半方差变异函数的C/(C0+C)均高于%.全P和Olsen-P之间及在2个土层之间均具有较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异系数结合空间格局分析可以大大降低试验取样的数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风蚀主要影响因子研究——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
    何文清, 赵彩霞, 高旺盛, 陈源泉, 秦红灵, 樊秀荣
    2005, 16(11):  2092-2096. 
    摘要 ( 1576 )   PDF (298KB) ( 342 )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选取天然草场、旱作农田(马铃薯)和退耕人工灌木林3类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土壤风蚀的气候、植被覆盖度、土壤特性等若干因子进行了野外实测、室内分析及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少、风大、风多、土壤质地粗糙以及冬春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土壤表层疏松干燥等原因,决定了春季是该地区土壤风蚀的易发期.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因子.在冬春风蚀季节覆盖度高低依次为灌木地>天然草地>旱作农田,此时缺少地表覆盖物保护的旱作农田最易受到风蚀危害.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风蚀的另一个重要因子.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风蚀率与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启动风速越大,风蚀率越小.6%土壤含水量是旱作农田风蚀强度由强变弱的一个转折点.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总体上表现为天然草地>旱作农田>灌木林.通过风洞试验对土壤水分和风速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土壤风蚀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呈幂函数关系.在净风吹蚀的条件下,18 m·s-1风速是风蚀强度急剧增加的一个转折点.
    根际二氧化碳浓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孙周平, 李天来, 范文丽
    2005, 16(11):  2097-2101. 
    摘要 ( 1701 )   PDF (722KB) ( 485 )  
    以汽雾法栽培方式为基础,建立根际气体环境研究系统,研究了根际不同CO2浓度连续处理36d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根际CO2处理时间的延长,根际380~920 μmol·mol-1 CO2处理和380 μmol·mol-1CO2处理之间马铃薯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根系长度、匍匐茎和块茎等生育指标生长变化比较一致,呈现明显的二阶段增长特点;与3 600 μmol·mol-1高CO2处理的根际比较,前2个处理植株生长发育旺盛,块茎产量明显增加,说明根际一定浓度CO2富积,对马铃薯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根际过高浓度CO2环境,则对马铃薯生长有抑制作用.根际3 600μmol·mol-1高CO2处理与沙培处理植株的地上茎粗和叶面积、地下匍匐茎和块茎数量等非常接近,表现在植株生长矮小,块茎产量较少,说明沙培处理植株生长发育比较弱,其原因可能与根际较高浓度CO2的影响有关.
    棉花纤维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定量分析
    马富裕, 曹卫星, 李少昆, 朱艳, 周治国, 郑重, 杨建荣
    2005, 16(11):  2102-2107. 
    摘要 ( 1536 )   PDF (653KB) ( 371 )  
    2002~2003年在南京、安阳、保定和石河子4地用"异地分期种植比较法"研究了气温及日照条件与棉花纤维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纬度升高,由中熟棉区向北疆早熟棉区推移过程中,纤维加长,比强度下降,麦克隆值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在建立棉花纤维比强度、麦克隆值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温度和日照时数的生态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了棉铃发育期适宜温度范围或临界值.若以获得长度≥27 mm的优质纤维为先决条件,则分别以铃期日均温21.3~29.7℃、最低气温10.7~21.3℃、最大日温差不超过15.2℃为宜,日均温为25.4℃时,纤维最长;若以获得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最低纤维长度(≥25 mm)为先决条件,则分别以铃期日均温不低于15.5℃、最低气温不低于10.7℃、最大日温差不超过17.9℃为宜.
    虚拟水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贡献分析
    柳文华, 董仁才, 邓红兵
    2005, 16(11):  2108-2111. 
    摘要 ( 1769 )   PDF (453KB) ( 445 )  
    水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安全保证,在确保粮食资源持续供应增长人口的需求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文中分析了虚拟水的政策内涵,并依据对我国过去20年粮食生产与进口替代趋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的粮食生产条件,估算出1980~2000年,小麦进口每年有10.2×109 m3水和27.7×106 hm2土地输入,玉米进口约有0.3×109m3水和1.6×106 hm2土地被间接利用.这对缓解我国农业用水和耕地资源紧张状况,灵活利用粮食贸易进口,解决粮食生产中的用水困境,利用虚拟水进口来补偿水资源的贡献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豆和蚕豆苗期根系生长特征的比较
    陈杨, 李隆, 张福锁
    2005, 16(11):  2112-2116. 
    摘要 ( 1819 )   PDF (259KB) ( 347 )  
    大豆和蚕豆是西北地区间套作生产中广泛种植的豆科作物,但二者在与禾本科作物间作时差异十分明显,蚕豆相对于大豆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从大豆和蚕豆的根系入手,研究了大豆和蚕豆在苗期根系生长发育和形态的差异.采用PVC管砂培装置,通过扫描仪扫描根系,用图像分析软件WinRHIZO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苗42 d时,蚕豆根表面积是大豆根表面积的2.61倍;出苗14 d时,大豆根系在整个砂层中均有分布,而蚕豆根系只分布在表层;大豆根较细,大部分根的直径为0.2~1.0 mm,相对于大豆而言,蚕豆根较粗,大部分根直径为0.5~1.5 mm.蚕豆根较粗,所以有更大的表面积,而且它的根系分布在上层的比例大于大豆,这些因素决定了它的吸收能力强于大豆,能更好地利用上层土壤养分.这是蚕豆竞争能力强于大豆的原因之一.
    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
    刘霞, 尹燕枰, 姜春明, 贺明荣, 王振林
    2005, 16(11):  2117-2121. 
    摘要 ( 1531 )   PDF (282KB) ( 408 )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花后不同时期弱光和高温胁迫对小麦旗叶荧光特性及籽粒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处理3 d后,旗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但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高温处理3 d后,Fv/Fm、Pn、ФPSⅡ和qP均极显著降低,NPQ升高幅度较小.胁迫解除后,灌浆前期(花后8~10d)弱光和高温处理后的旗叶荧光参数和光合速率略有恢复,但灌浆中期(花后1~17 d)处理后的各参数始终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处理效应是可逆的,而中期处理加速其衰老进程.用Logistic方程对各处理的籽粒灌浆过程模拟表明,弱光和高温处理后籽粒粒重的降低主要是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显著降低所致.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缓增持续期和缓增期灌浆速率受弱光和高温影响较小.
    不同耕种稻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群动态
    黄德超, 曾玲, 梁广文, 陈忠南
    2005, 16(11):  2122-2125. 
    摘要 ( 1506 )   PDF (532KB) ( 417 )  
    通过田间调查,分析比较了有机耕种稻田和常规耕种稻田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在有机稻田主要害虫的发生动态较对照缓和,次要害虫发生种类有所差异,而蜘蛛、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稻田主要天敌数量上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停用化学合成物质后天敌的控害作用得到了恢复和明显的加强.
    枣园中枣瘿蚊和草间小黑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依赖性
    毕守东, 刘丽, 高彩球, 邹运鼎, 丁程成, 曹传旺, 刘小林, 孟庆雷
    2005, 16(11):  2126-2129. 
    摘要 ( 1619 )   PDF (473KB) ( 417 )  
    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枣园中枣瘿蚊及其天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月8日、8月27日、10月19日枣树主要生育期阶段,枣瘿蚊种群的半变异函数模型为球形.在林间基本上呈聚集分布,其样点空间依赖性距离分别为26.3、7.8和22.0 m,其空间依赖性程度分别为88.05%、85.77%和87.58%.草间小黑蛛种群的半变异函数也为球形,呈聚集分布,空间依赖距离分别为28.3、22.5和22.2 m,且在该取样尺度下,总变异中分别有90.09%、87.96%和85.72%是由空间依赖性产生的.两者空间依赖关系说明草间小黑蛛对枣瘿蚊有较强的追随作用.
    枣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演替规律的研究
    师光禄, 刘素琪, 曹挥, 黄敏佳, 席银宝, 赵莉蔺, 李登科, 冯津
    2005, 16(11):  2130-2134. 
    摘要 ( 1776 )   PDF (278KB) ( 380 )  
    通过对太谷地区枣园害虫天敌群落的系统调查,并应用最优分割法.主分量分析法和1维和2维排序法,探讨了引起枣园害虫和天敌群落演替的主要类群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群落具有明显的主导因子和时序演替格局,枣园害虫和天敌群落在前3个主分量上的变动较大,且跟随效应明显;枣园害虫和天敌群落的演替在时间过程中明显分为4个阶段:枣树发芽前、枣树展叶开花期、枣树结果期、枣果着色成熟期;利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类.
    南方根结线虫初始接种密度对生姜生长的影响
    郭衍银, 徐坤, 王秀峰, 苏保乐
    2005, 16(11):  2135-2139. 
    摘要 ( 1728 )   PDF (260KB) ( 272 )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南方根结线虫不同初始接种密度对生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方根结线虫的侵染,降低生姜株高、茎粗、分枝数、茎叶鲜重和根系鲜重,最终降低生姜的产量,且随着接种密度的增加,生姜生长所受到的危害也随之增加.每100 g干土接种0、100和200个卵,可使生姜分别减产27.91%、37.73%和42.14%.初始接种密度对南方根结线虫繁殖速率也有很大影响.一般初始接种密度低时繁殖速率高,接种密度高时繁殖速率低,其在生姜上的平衡密度为每100 g干土746.20个.
    阿维菌素B1a对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的影响
    孙英健, 刁晓平, 沈建忠
    2005, 16(11):  2140-2143. 
    摘要 ( 1848 )   PDF (237KB) ( 524 )  
    研究了不同阿维菌素B1a浓度对种土壤微生物生长和呼吸强度的影响及对土壤中蚯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阿维菌素B1a浓度在83.3 mg·kg-1以上时对种土壤细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土壤真菌不表现抑制作用.高浓度阿维菌素B1a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有抑制作用,并且在不同土壤其作用有差异.采用滤纸接触试验和人工土壤试验测定阿维菌素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接触毒性LD50为.63μg·cm-2,土壤法试验测定的LD50在处理后第7 d和第1 d分别为2.13和17.06 mg·kg-1.
    生防菌ZJY-1及ZJY-116的GFP标记及其在黄瓜根围的生态适应性
    张昕, 张炳欣, 喻景权, 张震, 沈卫峰, 陈振宇, 石江
    2005, 16(11):  2144-2148. 
    摘要 ( 1581 )   PDF (714KB) ( 597 )  
    将具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和氯霉素抗性的重组质粒pRP22-GFP导入生防菌Brevibacillus brevis ZJY-1和Bacillus subtilis ZJY-116中,用这些标记菌株处理黄瓜种子,出苗后通过定期分离计数具有上述表型的转化子,研究了2株生防菌在黄瓜根围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2株生防菌株均能在黄瓜根围有效定殖,并在黄瓜盛花期和盛果期出现数量高峰.盆栽试验发现,引入黄瓜根围的2株生防菌有向周边杂草迁移的特性,且在前一季寄主植物死亡后,菌株可在下一季植株根围增殖.
    黄瓜连作土壤酚酸类物质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马云华, 王秀峰, 魏珉, 亓延凤, 李天来
    2005, 16(11):  2149-2153. 
    摘要 ( 1899 )   PDF (978KB) ( 673 )  
    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苯甲酸)明显积累,连作5~9年的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连作1~3年的土壤.伴随外源酚酸类物质处理浓度的增加,黄瓜根区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以及N生理群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在80 μg·g-1处理浓度下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多,处理浓度在120μg·g-1以下土壤真菌数量(包括尖孢镰刀菌、疫霉)急剧增长;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也同样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其峰值对应的浓度不同.
    植酸酶产生菌的选育及固态产酶条件研究
    汪世华, 胡开辉, 林文雄
    2005, 16(11):  2154-2157. 
    摘要 ( 1774 )   PDF (746KB) ( 421 )  
    植酸酶催化植酸,并将其盐类水解成肌醇和磷酸,因此植酸酶的使用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同时还可保护生态环境.经分离和亚硝基胍诱变选育,得到一株植酸酶高产菌株绿色木霉LH374,并对该菌株固态发酵产植酸酶的条件和扩大生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发酵的最佳条件:稻草和米糠的比例为8:2,培养基起始pH为6.5,最适温度为30℃,最适培养时间为96 h,含水量为60%,硫酸铵的流加量为2%.绿色木霉LH37在上述最适条件下生产植酸酶平均可达1 580 U·g-1.
    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水环境重金属元素含量及pH值的初步研究
    江红星, 吴孝兵, 吴陆生
    2005, 16(11):  2158-2161. 
    摘要 ( 1651 )   PDF (354KB) ( 353 )  
    为了研究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于2002~2003年在安徽省南部对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集了21个样地的水样,测定了重金属元素(Cu、Zn、Cd、Pb)含量及pH值.结果表明,野生扬子鳄栖息地水环境中的pH值为7.84±0.62,2组样地(有鳄分布、无鳄分布)pH值差异不显著(F=3.26,P>0.05),而3种类型栖息地的pH值差异显著(F=7.32,P<0.01).2组样地水环境中Cu、Zn、Cd元素差异不显著,野生扬子鳄栖息地重金属Pb含量为0.0233±0.016 mg·L-1,Pb元素差异显著(F=5.77,P<0.05).最后分析了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内重金属Pb的污染源.
    镉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曾路生, 廖敏, 黄昌勇, 罗运阔
    2005, 16(11):  2162-2167. 
    摘要 ( 1599 )   PDF (1499KB) ( 566 )  
    水稻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活性及部分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和N开始随Cd浓度增加而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则随Cd浓度增加而下降,其转折点因土壤性质有所差异.同时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土壤微生物量C、N变化规律相似,但其转折点浓度因土壤类型及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d污染后的变异系数依次为: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代谢熵都随Cd浓度增大而缓慢增加.水稻叶绿素含量随Cd处理浓度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其转折点受供试土壤性质不同而不同;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加.Cd污染后水稻生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黄松田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黄红壤性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种植水稻条件下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准好氧填埋渗滤液水质变化特性研究
    杨玉飞, 黄启飞, 王琪, 刘玉强, 董路
    2005, 16(11):  2168-2172. 
    摘要 ( 1406 )   PDF (337KB) ( 264 )  
    在大型模拟填埋试验装置(21 m×3.8 m×6.0 m)上,研究了准好氧填埋渗滤液水质的主要指标CODCr、BOD、NH3+-N和pH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准好氧填埋结构下渗滤液CODCr、BOD浓度下降很快,没有出现在传统填埋场累积的现象,并且封场后39周分别降为173和30 mg·L-1;NH3+-N浓度下降更为显著,第39周降为1 mg·L-1,下降率达到99.6%,为渗滤液后续处理解决了NH3+-N浓度过高的难题;pH值在前2周略低于7,第3周后一直呈弱碱性.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准好氧填埋结构渗滤液污染物的衰减方程.
    中性环境中铝盐絮凝剂对典型作物的生态毒性效应
    张凯松, 周启星
    2005, 16(11):  2173-2177. 
    摘要 ( 1613 )   PDF (893KB) ( 389 )  
    采用种子发芽和根伸长抑制的陆生生态毒理方法,在中性条件(pH=7.0)下对铝盐絮凝剂(AlCl3)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Cl3溶液在pH=7.0时,与其酸性条件(pH=4.0)相比对萝卜、白菜和小麦等受试作物种子发芽和根伸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发芽抑制率和根伸长抑制率与铝浓度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尽管在酸性条件下AlCl3对白菜和小麦根伸长抑制效应比相同浓度中性条件更为强烈,但对萝卜根伸长的抑制程度在相同铝浓度条件下则是pH=7.0时明显大于pH=4.0时,在低浓度时萝卜发芽抑制率也是中性条件明显高于酸性条件.同时,铝盐在中性条件下对萝卜、白菜的发芽和根伸长产生明显抑制效应的起始浓度低于酸性条件(<2.0 mg·L-1).
    香根草对重金属铅离子的胁迫反应研究
    韩露, 张小平, 刘必融
    2005, 16(11):  2178-2181. 
    摘要 ( 1620 )   PDF (402KB) ( 395 )  
    研究了Pb2+对香根草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培液中Pb2+浓度的增加(0~8 mmol·L-1),香根草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叶片电导率增大;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但均高于对照,其活性与pb2+浓度呈正相关;POD和CAT活性虽也是先上升后下降,但在高浓度(> mmol·L-1)的pb2+处理下,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其酶活性与pb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可以认为,酶活性升高是由于香根草苗对pb2+胁迫做出的应激反应,而高浓度Pb2+却对香根草苗的保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镉和铅污染对烤烟根区土壤微生物及烟叶品质的影响
    马新明, 李春明, 袁祖丽, 熊淑萍, 张贵龙
    2005, 16(11):  2182-2186. 
    摘要 ( 1614 )   PDF (1093KB) ( 548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d和Pb污染对烤烟根区微生物和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Pb处理浓度的增加,烤烟根区4种微生物数量均呈减少趋势;低浓度Cd(≤10 mg·kg-1)和Pb(≤300 mg·kg-1)下,烤烟根区4种微生物数量降幅最大;烤烟烟叶中品质指标糖/碱比和氮/碱比升高,化学成分组成趋于不协调,不利于烟叶香味的形成.烟叶K含量与Cd和Pb污染浓度呈负相关,与Cd污染下根区钾细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b污染根区钾细菌数量相关不显著.
    湖南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评估
    向平安, 黄璜, 燕惠民, 周燕, 郑华, 黄兴国
    2005, 16(11):  2187-2193. 
    摘要 ( 1693 )   PDF (1019KB) ( 523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探讨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的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从农药污染、化肥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膜残留、稻田潜育化和围湖造田等6个方面估算了该区1999年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结果表明,1999年洞庭湖区水稻生产的环境成本为41.91×108元,约为1999年该区域农业生产总值的26.8%,相当于1999年该区域种植总产值的28.5%.为了水稻可持续生产,提出了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策略.研究认为,水稻生产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应加强水稻生产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研究和水稻生产环境成本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光照对水环境变化和沉积物吸收磷酸盐的影响
    姜霞, 金相灿, 姚扬, 李丽和
    2005, 16(11):  2194-2198. 
    摘要 ( 1628 )   PDF (281KB) ( 395 )  
    在富氧和缺氧环境下室内模拟研究光照对清洁湖区沉积物吸收磷酸盐和对上覆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使缺氧环境上覆水体中的pH值显著提高,并增加其溶解氧的含量.上覆水体中磷酸盐浓度的变化在实验初期主要受水-沉积物界面溶解氧含量的影响,表现为富氧组磷酸盐的浓度下降迅速,但随实验时间的推移,光照逐渐起主要作用,表现为实验结束时有光条件下的磷酸盐浓度明显低于无光条件,磷酸盐的减少量和减少速度明显高于无光条件.无论是富氧、缺氧,还是有光、无光,当上覆水体中磷酸盐的浓度很高时,沉积物都能够吸收磷酸盐,但吸收量各不相同.光照对沉积物吸收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酸盐(DIP)的影响受缺氧和富氧环境的限制.
    浮床植物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净化特征的初步研究
    周小平, 王建国, 薛利红, 徐晓峰, 杨林章
    2005, 16(11):  2199-2203. 
    摘要 ( 1541 )   PDF (370KB) ( 532 )  
    以浮床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无植物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对N、P的去除及其N2O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浮床植物系统对水体中N、P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植物组织所累积的N、P量分别占各自系统去除量的40.32%~63.87%,说明植物的同化吸收作用是N、P去除的主要途径.换水周期内浮床植物系统中硝化反应进行充分,而反硝化反应相对缓慢,导致系统具有较高的NH4+-N去除率,而产生NO3--N累积.植物的存在降低了系统中N2O的排放通量.生长较好的空心菜系统在换水前后平均N2O排放量最低,为17.14μgN·m-2h-1,空白高达8.08μgN·m-2h-1,水芹为37.38μg N·m-2·h-1.
    高温季节控温诱导池养鳗鲡性腺发育的研究
    王广军, 谢骏, 余德光, 朱宏友
    2005, 16(11):  2204-2207. 
    摘要 ( 1416 )   PDF (417KB) ( 563 )  
    在高温季节(6~9月),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通过注射外源激素hCG和CPE,对日本鳗鲡进行了催熟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控制温度(18±2℃)条件下,雌性和雄性日本鳗鲡均可达到性成熟,诱导成熟率分别为73.33%和67.77%,而常温条件下(25~32℃)的诱导成熟率分别为0和33.33%.同时对控温条件下诱导成熟的部分雌性鳗鲡进行了催产,其排卵率为70%,受精率为32%,均接近或达到了低温季节相应的指标(平均分别为62.1%和3.2%).对胚胎发育过程也进行了观察,受精卵能正常发育,在22和2℃下,分别经过39 h 15 min和3 h 9 min孵化出膜.试验证明,在高温季节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诱导日本鳗鲡性成熟是可能的.
    土壤氮素循环模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唐国勇, 黄道友, 童成立, 张文菊, 吴金水
    2005, 16(11):  2208-2212. 
    摘要 ( 1999 )   PDF (315KB) ( 689 )  
    N既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元素.正确模拟土壤中N循环已经成为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简述了土壤N循环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了13种土壤N循环模型和6个土壤N循环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拟中存在的参数化问题.
    有机地表覆盖物在城市林业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王成, 郄光发, 彭镇华
    2005, 16(11):  2213-2217. 
    摘要 ( 1715 )   PDF (262KB) ( 421 )  
    综述了国外有机地表覆盖物兴起与发展的过程,重点分析了有机地表覆盖物的重要应用价值(如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树木生长、美化城市景观、抑制土壤扬尘及其环保和经济价值,同时对有机地表覆盖物使用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城市林业建设中有机地表覆盖物生产与应用的现实紧迫性和广阔发展空间.
    蔬菜温室土壤某些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
    刘艳军, 姜勇, 梁文举, 李琪, 闻大中
    2005, 16(11):  2218-2220. 
    摘要 ( 1559 )   PDF (837KB) ( 505 )  
    泥炭沼泽桧叶金发藓种群动态的重建
    卜兆君, 杨允菲, 王升忠, 王宪伟, 代丹
    2005, 16(11):  2221-2223. 
    摘要 ( 1651 )   PDF (180KB) (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