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昭璇. 从暴流地貌看崩岗发育及其整治. 福建水土保持, 1992(1): 18-23 [2] 张婉璐, 袁再健, 李定强, 等. “崩岗”概念及其英文译法探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20, 18(5): 136-143 [3] 梁音, 宁堆虎, 潘贤章, 等. 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的特点与治理. 中国水土保持, 2009(1): 31-34 [4] 冯明汉, 廖纯艳, 李双喜, 等. 我国南方崩岗侵蚀现状调查. 人民长江, 2009, 40(8): 66-68 [5] 李翠漫, 许贵林, 卢远. 广西桂东南区域崩岗关键影响因子及敏感性研究.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20, 37(3): 131-136 [6] 廖凯涛, 刘艳, 刘荃,等. 赣州市崩岗侵蚀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28(6): 126-130 [7] 陈晓安, 杨洁, 肖胜生, 等. 崩岗侵蚀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山地学报, 2013, 31(6): 716-722 [8] 程冬兵, 赵元凌, 张平仓, 等. 基于双变量熵信息法的江西省崩岗侵蚀风险评估.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9, 36(2): 27-32 [9] 康磊, 刘世荣, 刘宪钊.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与土壤侵蚀变化: 以杂古脑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 2019, 39(1): 23-28 [10] 罗佳茹, 李斌斌, 张风宝, 等. 黄丘区特色治理开发小流域土壤侵蚀变化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12): 4165-4176 [11] 蔡源远, 崔婷婷, 刘政, 等. 我国南方典型红壤区景观格局对崩岗侵蚀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4, 44(7): 2817-2825 [12] Yang H, Wang JH, Xiao W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climatic variables and reservoir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A case study of the Sanmenxia Reservoir wetland on the Yellow River, China.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2020, 129: 83 [13] 杨秋华, 黄炎和, 范胜龙, 等. 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硕士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7 [14] Ding LL, Liao Y, Zhu CM, et al. Multiscal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Land, 2023, 12: 949 [15] 张金懿, 郝晋珉, 王楠, 等. 山东省耕地质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与耕地保护分区研究. 土壤通报, 2023, 54(4): 757-767 [16] Zhao XF, Zheng YQ, Huang XJ, et al.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farmland transfer 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non-grain farmland in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7, 9: 1438 [17] Shi YQ, Gao HX, Tan SC, et al. Pattern change and ecological risk analysis of Shilin World Geopark landscape.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4, 12: 1341969 [18] 林晋大, 多玲花, 邹自力. 城市扩张背景下景观破碎化动态演变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南昌市为例. 水土保持研究, 2022, 29(4): 362-369 [19] 董玉红, 刘世梁, 安南南, 等. 基于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的吉林大安市景观格局动态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11): 1860-1871 [20] 张苗, 吴萌. 土地利用对碳排放影响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3): 96-103 [21] 吴清泉. 基于GIS的福建省水土保持小流域划分.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6, 28(2): 67-70 [22] 陈加兵, 励惠国, 郑达贤, 等. 基于DEM的福建省小流域划分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 2007(2): 74-77, 95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7 [24] 刘宇, 吕一河, 傅伯杰. 景观格局-土壤侵蚀研究中景观指数的意义解释及局限性. 生态学报, 2011, 31(1): 267-275 [25] 王计平, 杨磊, 卫伟, 等. 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对水土流失过程的影响: 景观水平与多尺度比较. 生态学报, 2011, 31(19): 5531-5541 [26] 刘俊岭, 赵荣, 王亮, 等. 青藏高原景观空间格局的特征研究. 测绘科学, 2014, 39(1): 87-92 [27]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 93-115 [28] 李俊翰, 高明秀. 滨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其关联性. 生态学报, 2019, 39(21): 7815-7828 [29] 金玉国. 从回归分析到结构方程模型: 线性因果关系的建模方法论. 山东经济, 2008(2): 19-24 [30] 王计平, 陈利顶, 汪亚峰. 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综述.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5): 535-542 [31] 傅伯杰, 张立伟.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 概念、方法与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4): 441-446 [32] 李占斌, 朱冰冰, 李鹏.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 土壤学报, 2008, 45(5): 802-809 [33] 刘祥龙, 张文君, 陈朝亮, 等. 内江市景观格局对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分析. 测绘科学, 2021, 46(5): 118-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