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06-18
    目录
    目录
    2013, 24(6):  0. 
    摘要 ( 967 )   PDF (470KB) ( 215 )  
    研究报告
    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人工恢复植被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特征
    李彬1,唐国勇1,2,李昆1,2**,高成杰1,刘方炎1,2,王小菲1
    2013, 24(6):  1479-1486. 
    摘要 ( 1770 )   PDF (678KB) ( 587 )  
    采用分层收获法,对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新银合欢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混交林林分生物量(82.99 t·hm-2)介于赤桉纯林(60.64 t·hm-2)与新银合欢纯林(127.79 t·hm-2)之间;混交林内赤桉单株平均生物量(44.32 kg)较其纯林(29.58 kg)提高了49.8%.新银合欢纯林的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25.4%)显著高于赤桉纯林(8.9%),且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78.0%)显著高于赤桉纯林(73.4%).新银合欢纯林及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40 cm土层, 赤桉纯林及混交林中赤桉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0~80 cm和0~60 cm土层.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分配比例均高于其纯林,而赤桉则相反.新银合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赤桉生长,尤其是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及表层土壤(0~20 cm)中的侧根生物量,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间伐对杉木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生物量和氮含量的影响
    王祖华,李瑞霞,关庆伟**
    2013, 24(6):  1487-1493. 
    摘要 ( 2795 )   PDF (677KB) ( 576 )  
    以25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间伐对杉木1~5级根的生物量、形态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根序的增加,杉木细根的生物量、直径和组织密度(RTD)显著增加,而比根长(SRL)、根长密度(RLD)和根数(RN)显著降低.间伐显著提高了1~2级根的生物量、RLD和RN,以及1级和3~5级根的RTD,而对细根的SRL和氮含量无影响;1级和3~4级根的直径显著减小;表层(0~10 cm)土壤中的2级根直径明显小于亚表层(10~20 cm)土壤,而1~3级根的RLD和1~2级根的RN和氮含量均大于亚表层土壤.
    间伐和土层的相互作用仅使1~2级根的直径减小.杉木细根的变化主要与间伐后的植被生长及更新密切相关.
     
    间伐强度对秦岭南坡栓皮栎种子库及实生苗生长的影响
    冉然,张文辉**,周建云,何景峰
    2013, 24(6):  1494-1500. 
    摘要 ( 1476 )   PDF (610KB) ( 443 )  
    2010年8—11月和2011年8月,以秦岭南坡商洛地区近自然经营的不同间伐强度(30%、20%和10%)下的栓皮栎纯林为对象,分析了间伐4~5年后栓皮栎种子库的种子数量,实生苗的存活率和生长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间伐后第4年,间伐10%、20%和30%强度下种子库中的种子总数分别增加了2.0%、21.1%和34.8%,翌年1 年生实生苗数量分别增加了28.5%、99.7%和122.2%;间伐5年后,间伐10%、20%和30%样地内实生苗的存活率分别提高了25.5%、235.7%和480.0%.间伐使林地的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和养分等环境因子发生变化,促进了各年龄段实生苗的高度、新梢生长量及叶面积指数的增长,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加,3项生长指标均增加.在郁闭度≥0.85的栓皮栎林,间伐强度30%(郁闭度保留0.6)最有利于栓皮栎种子萌芽和实生苗生长.
    马尾松和苦槠林根际土壤矿化和根系分解CO2释放的温度敏感性
    刘煜1,胡小飞1**,陈伏生2,袁平成2
    2013, 24(6):  1501-1508. 
    摘要 ( 1499 )   PDF (593KB) ( 483 )  
    以中亚热带马尾松林和苦槠林为对象,原位收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树木不同生态功能的根系,开展15 ℃、25 ℃、35 ℃和45 ℃恒温培养模拟试验,采用密闭气室碱液吸收法测定53 d内CO2释放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两种森林类型不同温度下土壤矿化CO2释放速率的根际效应介于1.12~3.09,且培养前期高于培养后期;15 ℃下马尾松林和苦槠林差异不显著,25 ℃和35 ℃下前者低于后者,45 ℃下则相反.不同培养温度下两树种吸收根分解的CO2释放速率均高于过渡根和贮存根,且马尾松均低于苦槠.两种森林类型CO2释放的Q10值均为土壤(1.21~1.83)显著高于根系(0.96~1.36).两种森林类型土壤矿化CO2释放的Q10值差异不显著,而马尾松根系分解CO2释放的Q10值高于苦槠.推断全球变暖导致的土壤矿化CO2释放的增量将远远高于根系分解,且马尾松林高于苦槠林;地带性顶极群落应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强于先锋树种群落.
     
    陇中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
    方书敏1.2**,赵传燕2,荐圣淇2,余凯3
    2013, 24(6):  1509-1516. 
    摘要 ( 1988 )   PDF (1028KB) ( 468 )  
    以陇中黄土高原安家沟小流域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于2011年生长季(5—9月)观测其林外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及林冠结构特征,采用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模拟林冠截留,研究油松人工林的生态水文过程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共观测到19次降雨事件,总降雨量为215.80 mm,其中林冠截留48.27 mm,占总降雨量的22.4%;穿透雨165.24 mm,占同期林外降雨量的76.7%;树干茎流量2.29 mm,占同期降雨量的1.1%.模拟的林冠截留量为41.24 mm,比实测值低7.13 mm,相对误差为14.7%,其中,33.8%和60.0%截留分别在降雨期间和降雨之后蒸发.修正的Gash解析模型对林冠盖度、林冠持水能力、蒸发和雨强有较强的敏感性,而对树干茎流率和树干持水能力的敏感性不高.

     
    不同土壤水分下山杏光合作用CO2响应过程及其模拟
    吴芹,张光灿**,裴斌,徐志强,赵瑜,方立东
    2013, 24(6):  1517-1524. 
    摘要 ( 1889 )   PDF (586KB) ( 476 )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以2年生盆栽山杏为材料,应用CIRAS-2型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8个土壤水分梯度下山杏光合作用的CO2响应过程,并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方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其CO2响应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了山杏光合作用与土壤水分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山杏CO2响应过程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阈值响应特征.维持山杏叶片较高的光合速率(Pn)和羧化效率(CE)的土壤相对含水量(RWC)在46.3%~81.9%,在此水分范围内,光合作用没有发生明显的CO2饱和抑制现象;当RWC超出此范围,土壤水分升高或降低均明显降低山杏叶片的光合能力(Pn max)、CE和CO2饱和点(CSP).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3个模型对山杏CO2响应数据的模拟效果有明显差别.在46.3%~81.9%土壤水分范围内,3个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山杏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CE、CO2补偿点(Γ)和光呼吸速率(Rp),其拟合精度均表现为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方程>直角双曲线模型;当土壤水分含量过高(RWC>81.9%)或过低(RWC<46.3%)时,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山杏CO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RWC在46.3%~81.9%范围内,山杏具有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与传统直角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方程相比,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水培条件下营养元素对枳幼苗根毛发育及根生长的影响
    曹秀,夏仁学**,张德健,舒波
    2013, 24(6):  1525-1530. 
    摘要 ( 2415 )   PDF (940KB) ( 457 )  
    以柑橘砧木枳实生苗为试材,研究水培条件下N、P、 K、Ca、Mg、Fe和Mn等7种营养元素分别缺乏对其根系主根长度、侧根数和主、侧根根毛密度、根毛长度及根毛直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培条件下,不同缺素处理枳实生幼苗的根毛均能生长,但根毛主要集中在近根基段,根尖处分布较少;侧根的根毛密度显著大于主根,而其根毛长度显著小于主根.不同缺素处理对根毛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主根根毛密度为55.0~174.3 条·mm-2.与对照相比,缺Ca诱发主根的根毛密度、长度显著增加;缺P使主根的根基段、中段及侧根的根毛密度、长度显著增加;缺Fe使主根根尖段根毛密度显著增加,而长度显著降低;缺K使主根、侧根的根毛密度、长度及根毛直径均显著降低;缺Mg使主根根毛长度显著增加.各处理主根的生长较一致;侧根除缺N、Mg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出现脱落后再生的现象.
    蒙古栎种子相对丰富度对小兴安岭5种木本植物种子扩散的影响
    于飞1,3,史晓晓2,易现峰3,4**,王得祥1
    2013, 24(6):  1531-1535. 
    摘要 ( 2354 )   PDF (497KB) ( 425 )  
    2009和2010年秋季,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东方红林场研究了蒙古栎结实量及啮齿动物密度变化对胡桃楸、红松、蒙古栎、毛榛和平榛5种木本植物种子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小兴安岭林区,啮齿动物种群数量具有年际变化,2009年小型啮齿动物的总捕获率(31.0%)显著高于2010年(16.7%);2009年蒙古栎种子雨密度(6.2±2.1粒·m-2)和种子相对丰富度(20.0)均显著低于2010年(26.7±10.2粒·m-2和160.0).2009年,除胡桃楸种子外,其他种子全部被扩散或者被原地取食,其中蒙古栎种子被分散埋藏的比例最高,且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最大;2010年,胡桃楸种子被分散埋藏的比例最高,且种子平均扩散距离最大.研究区蒙古栎种子相对丰富度是影响其他木本植物种子扩散的重要因素.
    伊春西林铅锌矿区兴安落叶松年轮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年际变化
    胡屾,王晓春**,杨金艳
    2013, 24(6):  1536-1544. 
    摘要 ( 2382 )   PDF (1135KB) ( 485 )  
    利用树木年轮环境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伊春西林铅锌矿附近兴安落叶松年轮中Pb、Cd、Zn、Cu、Mn 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矿区附近的兴安落叶松年轮中,Mn含量最高,Cd含量最低.近地面处年轮中的Cd、Zn、Cu含量显著高于胸高处,而近地面和胸高处的Pb和Mn含量差异不显著.1987—2010年,除Pb含量有轻微上升外,其他4种元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Cd含量下降趋势最明显,Zn、Cu、Mn含量均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的增加,Pb含量下降,其他4种元素含量均增加.近地面处Pb含量与其他4种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在胸高处的相关性不显著,Cd含量甚至随Pb含量增加而显著下降.兴安落叶松年轮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受铅锌矿产量和采矿活动的影响,可利用年轮中Pb含量重建采矿历史.目前,Pb含量已经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如果继续开采,应加强对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治理.
    温度对亚热带地区常见树种叶片甲烷排放的影响
    杨燕华1,易黎明1,谢锦升1**,杨智杰1,2,江军1,胥超1,杨玉盛1,2
    2013, 24(6):  1545-1550. 
    摘要 ( 1727 )   PDF (568KB) ( 488 )  
    以亚热带常见树种米槠、木荷、浙江桂、罗浮栲、杉木和柑橘为对象,利用控制试验研究了温度对树木叶片甲烷(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温度在10 ℃时,供试的6种树木中,仅木荷、柑橘和罗浮栲的叶片排放CH4;温度高于20 ℃时,所有树木叶片均可排放CH4.温度高于30 ℃时,叶片排放CH4的平均排放速率(1.010 ng CH4·g-1DM·h-1)是10~30 ℃时平均排放速率(0.255 ng CH4·g-1DM·h-1)的3.96倍.增温对柑橘和杉木CH4排放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4种树木.培养时间对叶片排放CH4速率有显著影响,温度胁迫对树木排放CH4的影响受植物活性的控制.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树木干叶均不能排放CH4.高温胁迫对树木叶片排放CH4有重要影响,全球变暖可能增加植物的CH4排放.
    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低效次生林质效等级评价
    夏江宝1,刘玉亭1,朱金方1,2,许景伟3**,陆兆华1,2,刘京涛1,刘庆1
    2013, 24(6):  1551-1558. 
    摘要 ( 1782 )   PDF (487KB) ( 474 )  
    以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柽柳次生灌木生态林为对象,选取林分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等24项指标,采用综合因子法研究柽柳林低效的主要影响因子和低效林划分的主要参数.结果表明: 柽柳树木生长指标与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主要指标相关性不明显,仅依据树木的生长状况不能反映柽柳林的低效程度,需采用树木生长和土壤改良指标来综合判断.土壤含盐量、林龄、土壤含水量、单株地上茎和叶生物量及地径是反映低效柽柳林分质效高低的主要指示因子,其次为土壤容重、孔隙度及土壤养分特征.莱州湾柽柳低效林可划分为生长潜力型、轻度低质型、中度低效型、中度低质低效型和重度低质低效型5大类型.依据聚类分析的类平均值探讨了其林分特征、低效原因及经营改造方法.
     
    陕西太白山南坡蝶类的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高可1,房丽君1,2,尚素琴1,3,张雅林1**
    2013, 24(6):  1559-1564. 
    摘要 ( 1701 )   PDF (505KB) ( 453 )  
    2009年4—10月,对太白山南坡的蝴蝶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其各科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结果表明: 太白山南坡有蝴蝶5科77属126种.其中,蛱蝶科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为33621和9.9363,粉蝶科的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最高,为0.8352和0.0573. 6—8月蝶类属、种数量较多,7月蝴蝶多样性指数最高,为3.4094,8月物种丰富度最高,为10.7.124种蝶类中,广布种最多(51种),占总种数的40.5%;古北种41种,占32.5%;东洋种最少(32种),占25.4%.这反映了该地区古北界和东洋界种类交汇过渡的特点.对比分析太白山南坡和北坡的蝶类种类及区系组成,其共有种为85种,蝶类相似度为62.0%,说明两地虽然地理位置接近,但蝶类仍有一定的差异.
    以小时为步长的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
    于宏洲,金森**,邸雪颖
    2013, 24(6):  1565-1571. 
    摘要 ( 1558 )   PDF (561KB) ( 506 )  
    应用时滞平衡含水率法(包括Nelson和Simard两种)及气象要素回归法,以小时为步长对大兴安岭地区阳坡上部落叶松林下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进行动态含水率测定,分析了不同郁闭度林分的预测误差.结果表明: 以小时为步长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方法适用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典型落叶松林分,Simard法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1.1%,平均相对误差为8.5%,低于Nelson法和传统的气象要素回归法,接近同类研究的误差范围;同一坡度、坡位上,不同郁闭度下的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差异较大,使用以小时为步长的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方法,应根据不同地区林分和地点选择合适的平衡含水率模型,或建立基于林分的可燃物含水率模型.
    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吴建富1,曾研华1,2,3,潘晓华1**,石庆华1,李涛1,王苏影1
    2013, 24(6):  1572-1578. 
    摘要 ( 1892 )   PDF (459KB) ( 507 )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稻草切碎全量还田+化肥(SNPK)和稻草全部烧灰还田+化肥(SINPK)4个处理,研究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碳素形态、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2010—2011年两年四季的水稻平均产量SNPK与SINPK处理基本持平,但均显著高于NPK处理,增幅为5.7%~7.3%.与NPK和SINPK相比,SNPK能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增幅在3.8%~8.8%.与单施化肥和稻草烧灰还田相比,SNPK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总有机碳、活性碳、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1.8%~2.0%、5.9%~6.5%、16.0%~41.6%和7.3%~7.8%.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与早、晚稻产量呈显著抛物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和0.980.SNPK能显著提高翌年早稻产量及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
    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模拟的最适野外观测资料
    麻雪艳,周广胜**
    2013, 24(6):  1579-1585. 
    摘要 ( 2228 )   PDF (753KB) ( 360 )  
    基于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5—2011年多个品种的玉米大田试验资料,结合已经建立的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普适模型,探讨了准确模拟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所需的最适野外观测资料.结果表明: 准确模拟玉米叶面积指数动态至少需要3年的野外观测数据,且每年在生育期内至少需要进行4次观测.玉米生育期内的理想观测应为在出苗后20 d左右进行第1次观测,此后每月观测1次.

     
    干旱胁迫对花生根系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丁红1,张智猛1**,戴良香1,康涛1,2,慈敦伟1,宋文武1
    2013, 24(6):  1586-1592. 
    摘要 ( 4002 )   PDF (670KB) ( 764 )  
    以花育17号和唐科8号两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防雨棚栽培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中度干旱胁迫和正常供水处理下花生生育后期根系形态发育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唐科8号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及较高的产量和抗旱系数,花育17号根系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小于唐科8号.两品种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均主要分布于0~40 cm土层中,但同一土层内两品种根系性状存在差异.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干旱胁迫处理使花育17号各生育期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均降低,而唐科8号除花针期显著降低外,其余生育期均明显升高;干旱胁迫增加了两品种20~40 cm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和体积,而降低了40 cm以下土层内各根系性状;干旱胁迫处理使两品种饱果期40 cm以下土层内根系活力降低,且花育17号降低幅度高于唐科8号.干旱胁迫下两品种生育后期根系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差异表明其根系在干旱胁迫下对水分吸收和利用存在差异.
    不同积温对春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陈传晓1,2,董志强1**,高娇1,徐田军1,焦浏1,卢霖1,张凤路2
    2013, 24(6):  1593-1600. 
    摘要 ( 1962 )   PDF (797KB) ( 649 )  
    以不同抗冷型玉米品种丰单3(抗冷型)和郑单958(非抗冷型)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江省Ⅰ、Ⅱ、Ⅲ积温带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积温对不同抗冷型春玉米灌浆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3个积温带,丰单3和郑单958抽雄开花期和成熟期按Ⅰ、Ⅱ、Ⅲ积温带顺序依次延长,籽粒容重依次降低;丰单3和郑单958叶片的RuBP羧化酶、PEP羧化酶活性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其中,丰单3灌浆前期(开花后0~20 d)两种酶活性高,在温度限制区可正常成熟;郑单958灌浆前期和后期(开花后0~10 d、40~60 d)两种酶活性高,中期(开花后10~40 d)对活动积温不敏感,在温度限制区不能正常成熟.两类玉米叶片的光合速率均与开花后0~10 d和30~40 d的活动积温呈显著正相关.3个积温带积温在灌浆初期和后期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影响显著,同一品种灌浆期活动积温越高,籽粒产量越高;郑单958产量均高于丰单3.
    晋南旱地麦田夏闲期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化特征
    李廷亮1,谢英荷1**,洪坚平1,冯倩1,孙丞鸿2,王志伟3
    2013, 24(6):  1601-1608. 
    摘要 ( 1682 )   PDF (539KB) ( 536 )  
    2009—2011年在晋南旱地冬小麦种植区,研究了传统施肥(CF)、推荐施肥(RF)及垄膜沟播(RFFP)处理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对夏闲期(6—9月)2 m土层土壤水分、NO3--N,以及0~40 cm土层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夏闲期降水可补充旱地麦田2 m土层土壤在冬小麦生长季所消耗的水分,其中94%以上蓄水量集中在0~140 cm土层,休闲效率为6%~27%.夏闲期降水易引起NO3--N下移;357~400 mm的降水量可使NO3--N淋移到100 cm土层,积累峰值在20~40 cm土层.夏闲期秸秆覆盖或地膜与秸秆配合覆盖可有效提高0~40 cm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3个夏闲期累计增加量分别为17%~45%和36%~49%.不同处理间以垄膜沟播+沟内覆盖秸秆的二元覆盖模式蓄水培肥效果最佳,3个夏闲期2 m土层土壤累计蓄水215 mm,累计矿化氮90 kg·hm-2,耕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累计增加2.7和83 mg·kg-1,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传统施肥处理.推荐施肥和传统施肥处理对土壤水分、养分变化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小麦叶片气孔性状与产量和抗旱性的关系
    王曙光1,李中青2,贾寿山1,孙黛珍1**,史雨刚1,范华1,梁增浩1,景蕊莲3
    2013, 24(6):  1609-1614. 
    摘要 ( 3334 )   PDF (417KB) ( 528 )  
    以小麦旱选10号/鲁麦14 DH群体为试材,对干旱胁迫和正常灌溉条件下花后10 d 和20 d旗叶中部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关系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气孔密度、气孔大小、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大多不显著;但花后20 d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相关性仍大多不显著.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是影响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主要因素,不仅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较大,间接作用也较大;气孔密度与气孔大小对单株产量和抗旱系数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较小.在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10 d和20 d,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度之间,气孔长度与气孔宽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但气孔密度、气孔长度与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间的相关性在不同水分条件和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表明水分条件、生长发育阶段对这些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影响较大.通过育种手段以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为选择目标,来改善小麦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进而提高产量并不总是一种有效手段.
    添加茶籽粕和EDTA对土壤中镍和锌形态变化及植物有效性的影响
    俞斌,夏会龙**
    2013, 24(6):  1615-1620. 
    摘要 ( 1804 )   PDF (455KB) ( 311 )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茶籽粕和EDTA对土壤中重金属镍和锌形态变化和植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茶籽粕施用量的增加,甘蔗根、茎、叶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而EDTA处理甘蔗茎、叶的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茶籽粕和EDTA的添加提高了土壤中酸溶态镍和锌含量,促进甘蔗对镍和锌的吸收及向地上部位转运,并且随着茶籽粕施用量的增加,其促进效果逐渐增强.与EDTA相比,茶籽粕对提高甘蔗体内镍和锌积累量效果明显,使甘蔗从土壤中迁移出更多的镍和锌.甘蔗茎、叶中镍和锌含量与茶籽粕的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根中镍和锌含量与茶籽粕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模拟酸雨对不同类型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海艳**
    2013, 24(6):  1621-1626. 
    摘要 ( 6026 )   PDF (602KB) ( 635 )  
    以普通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和甜玉米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模拟酸雨(pH 6.0、5.0、4.0、3.0、2.0、1.0)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pH 2.0~5.0模拟酸雨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H 1.0处理的普通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和甜玉米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91.3%、68.7%、27.5%和11.7%.与pH 6.0处理(CK)相比,pH 1.0模拟酸雨显著降低了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发芽速度、苗高、根长、苗和根干物质、贮藏物质运转效率,延长了平均发芽时间.pH 1.0模拟酸雨对玉米幼苗生长阶段的影响大于发芽阶段,对幼苗地下部分的影响大于地上部分;受基因型的影响,普通玉米和糯玉米的抗酸雨能力最强,其次为爆裂玉米,甜玉米最差.玉米属于抗酸雨作物,酸雨抑制阈值介于pH 1.0~2.0之间.酸雨地区可优先选择种植普通玉米和糯玉米.
    生物有机肥对板栗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的影响
    陈琳1,谷洁2,3**,胡婷2,高华2,3,陈智学1,秦清军2,3,王小娟2
    2013, 24(6):  1627-1632. 
    摘要 ( 1824 )   PDF (494KB) ( 454 )  
    2011年在陕西省柞水县下梁镇沙坪村板栗园,设置对照、施用复合肥和施用生物有机肥3个处理,于板栗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并运用Biolog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Shannon均匀度、丰富度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和复合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糖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增强,而施用复合肥处理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较弱.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明显不同,起分异作用的碳源主要为糖类和氨基酸类.
    根结线虫病土引入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的影响
    张四海1,2,连健虹2,曹志平3**,赵鹂1
    2013, 24(6):  1633-1638. 
    摘要 ( 2428 )   PDF (422KB) ( 692 )  
    研究了添加秸秆碳源在连续种植条件下对根结线虫病害严重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供试作物为番茄, 设置3个梯度的小麦秸秆添加量\[1N(2.08 g·kg-1)、2N (4.16 g·kg-1)和4N(8.32 g·kg-1)\].结果表明: 添加秸秆碳源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原生动物丰富度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呈现为4N>2N>1N>CK.添加秸秆碳源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也具有显著影响,各处理鞭毛虫、肉足虫和纤毛虫的平均比例分别为36.0%、59.5%和4.5%.在相同秸秆添加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微生物碳氮比和原生动物丰富度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
     
    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固氮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李刚1,王丽娟1,2,李玉洁1,3,乔江1,3,张海芳1,宋晓龙1,杨殿林1**
    2013, 24(6):  1639-1646. 
    摘要 ( 2212 )   PDF (969KB) ( 572 )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经过4年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固氮微生物的nifH基因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混播柠条+羊柴+冰草+披碱草模式(ACHE)下的土壤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混播柠条+冰草(AC)、单播柠条(UC)、单播冰草(UA)和单播羊柴(UH)模式,对照(裸地)最低.除单播羊柴(UH)模式与对照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4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显著高于对照.单一恢复模式(UA、UH、UC)下, 绝大多数土壤固氮微生物属于蓝藻门,结构比较单一;而混播模式(AC和ACHE)下,土壤固氮微生物组成发生明显变化,以变形菌门为主,还包含蓝藻门,其种类增加,多样性提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速效磷(AP)、全磷(TP)、全氮(TN)和硝态氮(NO3--N)对固氮微生物区系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 AP、TP、TN和NO3--N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固氮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变化是不同理化因子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的结果.
     
    Bt水稻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暴露于Cry2Aa蛋白的程度分析
    张青玲1,2,李云河1**,华红霞2,杨长举2,武红巾1,彭于发1
    2013, 24(6):  1647-1651. 
    摘要 ( 1546 )   PDF (492KB) ( 637 )  
    根据风险=危险×暴露的原理,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转基因作物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影响时,所选择的代表性非靶标生物通常是在农田系统中较高地暴露于转基因外源杀虫蛋白的节肢动物种.为了弄清Bt稻田主要节肢动物暴露于Cry蛋白的程度,选择合适的非靶标节肢动物,用于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风险评价,本文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了水稻不同生长期从转cry2Aa基因水稻田采集的不同节肢动物体内Cry2Aa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 不同节肢动物种体内的Cry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一些节肢动物体内不含Cry蛋白,而一些节肢动物体内含有较高的Cry蛋白;相对于花期后采集的节肢动物,在Bt水稻花期采集的节肢动物,特别是捕食性节肢动物体内的Cry蛋白含量较高;寄生性节肢动物体内未检测到Cry蛋白.这为在实验室条件下评价转基因水稻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基于CA-Markov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大连市土地利用格局
    胡雪丽,徐凌**,张树深
    2013, 24(6):  1652-1660. 
    摘要 ( 2268 )   PDF (2840KB) ( 822 )  
    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多准则评估以及元胞自动机耦合的CA-Markov模型,基于1990、2000、2010年土地利用图、地形因子和地理要素等,模拟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基于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特点,结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经济、社会、环境3个目标导向的模糊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配置了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 1990—2010年,大连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而耕地、林地面积缩小的特点,以现有城市化速度发展,到2020年大连市景观格局土地覆盖将发生很大变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将加剧.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能满足未来大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姜朋辉,赵锐锋**,赵海莉,卢李朋,谢作轮
    2013, 24(6):  1661-1668. 
    摘要 ( 1773 )   PDF (2324KB) ( 554 )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结合小波分析、趋势面模拟与空间插值法,选取斑块密度(PD)、斑块平均面积(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等景观指数,分析了黑河中游的气候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该区域湿地的景观破碎化;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1975—2010年,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的整体分布格局为高气温区低降水量、低气温区高降水量,且干转湿和冷转暖为其主要变化特征;内陆干旱地区气温对湿地动态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降水对湿地的生态作用甚微;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MPS减小、PD上升以及FS增大,研究期间,湿地MPS减少48.95 hm2,PD上升0.006个·hm-2.
     
    下挖式日光温室土墙温度和热流的变化规律
    黄雪1,王秀峰1,2,3**,魏珉1,2,4,侯加林5,刘福胜6,李清明1,2,4,杨凤娟1,2,3,史庆华1,2,3
    2013, 24(6):  1669-1676. 
    摘要 ( 1971 )   PDF (670KB) ( 394 )  
    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山东寿光对下挖式日光温室土质后墙不同厚度层的温度、热流进行连续测试,分析了下挖式日光温室土墙温度和热流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土墙的合理厚度.结果表明: 冬季,研究区温室墙体内侧表面、外侧覆盖层表面温度、热流的变化幅度较大,且与室内外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同.墙体温度总体上由内侧表面到外侧表面呈不断降低的趋势,墙体内侧温度、热流变化幅度较大的层次多于外侧.墙体温度、热流的变化幅度从浅层到深层依次减小.连阴天条件下,墙体内侧各层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向室内放热的层次不断加深,而外侧各层次以向室外放热为主.根据墙体温度和热流的变化规律,在墙体外侧有覆盖层的情况下,把墙体从内到外划分为蓄热层、过渡层和御冷层,其厚度分别为0.8~1.0 m、2.2~2.6 m和0.4~0.6 m.在不考虑过渡层的条件下,寿光日光温室土墙厚度以1.4~1.6 m为宜.
    洞庭湖区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
    李静芝,朱翔**,李景保,徐美
    2013, 24(6):  1677-1685. 
    摘要 ( 1427 )   PDF (884KB) ( 348 )  
    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洞庭湖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响应关系模型,分析2001—2010年洞庭湖区城镇化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以及两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洞庭湖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和规模扩张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湖区用水负荷逐年增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其中,水资源本底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受湖区水文条件的影响更显著.在2001、2002、2005、2006、2007、2009年,洞庭湖区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系统的约束.目前,洞庭湖区将面临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改变传统的外延型扩张模式,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钦州湾浮游植物周年生态特征
    王迪1*,陈丕茂2,逯晶晶3,马媛1
    2013, 24(6):  1686-1692. 
    摘要 ( 1648 )   PDF (1273KB) ( 275 )  
    2008—2009年对钦州湾及附近海域进行4个季节航次的浮游植物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1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达10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7.1%;甲藻次之,23种;其他种类3门7种.浮游植物以广温性种和暖水性种为主.总种类数的季节变化与硅藻种类数均为春季最低,夏、秋、冬依次增加,冬季最高.各季节浮游植物丰度为232.28×104~977.0×104 cell·m-3,平均为558.57×104 cell·m-3;各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呈现夏、春、冬和秋依次减少的趋势;各区域浮游植物丰度四季均为由内湾至外湾先升高、到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夏季其高丰度区由外湾南移至湾口附近.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8和0.63,多样性水平较高.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盐度、溶解性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的相关关系因季节而变化.
    再力花残体活性炭的制备及对结晶紫的吸附
    褚淑祎1,2,杨敏2,肖继波2,张骏2,朱燕萍2,严向军3**,田光明1
    2013, 24(6):  1693-1698. 
    摘要 ( 1522 )   PDF (630KB) ( 283 )  
    以多年生水生植物再力花残体为原料,磷酸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其BET比表面积达1174.13 m2·g-1,微孔面积为426.99 m2·g-1,平均孔径为3.23 nm.考察了不同pH、结晶紫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下,活性炭对结晶紫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吸附量基本不随pH变化;吸附过程主要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2个阶段,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在温度为293、303、313 K条件下,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09.83、425.53和438.59 mg·g-1,且吸附是一个熵增的自发吸热过程.

     
    山东省南四湖夏冬季沉积物及间隙水中磷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李宝1**,王志奇1,2,王千锁1,2,爨景波1,2
    2013, 24(6):  1699-1706. 
    摘要 ( 1646 )   PDF (834KB) ( 429 )  
    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和Peeper间隙水采集器,分别于夏冬两季获取山东省南四湖不同湖区原位柱状沉积物和间隙水,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和间隙水磷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和间隙水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南四湖沉积物含有较丰富的磷,空间差异性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这与南四湖北部距离济宁市区较近、受污染较重有关.各磷形态组分中以无机磷(IP)含量最高,夏冬两季IP含量分别占总磷(TP)的52.3%~87.2%和60.6%~883%.4个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5 cm内)均呈现夏季>冬季的特征,可能与夏季水产品养殖旺盛、湖区周围耕地大量施用化肥,以及旅游活动频繁等有关.间隙水磷(PO43- P)浓度夏冬两季在垂直方向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夏季含量明显高于冬季, 说明沉积物中的磷在夏季具有更大的向上覆水释放的潜力.夏季沉积物有机磷(OP)和IP相关性显著,冬季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夏季IP与OP间的形态转化较冬季活跃.沉积物铁铝结合态磷(Fe/A1-P)和IP与间隙水磷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夏冬两季Peeper法获取间隙水磷的平均含量比传统离心法高出20%~50%,前者可能更精确.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王小林,徐宾铎,纪毓鹏,任一平**
    2013, 24(6):  1707-1714. 
    摘要 ( 1717 )   PDF (1037KB) ( 483 )  
    根据2011年冬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和环境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冬季捕获鱼类共60种,隶属于10目34科51属,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底层鱼类为主.站位间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1.14~2.84,多样性指数介于1.08~2.64,均匀度指数介于0.41~0.83之间.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站位组Ⅰ(35° N以北水域站位)、站位组Ⅱ(靠近湾顶的近岸水域站位)和站位组Ⅲ(35° N以南水域站位).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站位组间及两两间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R=0.45~0.91).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表层盐度是影响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三峡库区175 m蓄水对小江回水区主要经济鱼类能量来源的影响
    李斌1,2,王志坚1,岳兴建2,王永明2,金丽1,张耀光1**
    2013, 24(6):  1715-1721. 
    摘要 ( 1553 )   PDF (616KB) ( 441 )  
    2010年三峡大坝首次成功蓄水到175 m.为了探讨175 m蓄水对库区支流鱼类食物网能量来源的影响,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方法并结合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模型)对小江回水区鲫、鲤、蒙古鲌、鲇、大鳍鳠、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7种主要经济鱼类能量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蓄水前(2010年7月),微型藻类是7种主要经济鱼类能量的主要来源;蓄水后(2010年12月),微型藻类对7种主要经济鱼类能量来源的贡献比例略有下降,而陆生C4植物的相对贡献比例明显增加,特别是对杂食性鲫和肉食性鲇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8%~54%和32%~50%.蓄水后,鲫和鲇至少有30%的能量来自陆生C4植物.说明三峡大坝的蓄水过程增加了外源性C4植物对鱼类能量的贡献比例.
    某焦化场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数据的统计特征
    刘庚1,2,毕如田1,王世杰2,魏文侠3,李发生2,郭观林2**
    2013, 24(6):  1722-1728. 
    摘要 ( 1828 )   PDF (1832KB) ( 354 )  
    分析污染场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能够帮助判别污染物在场地中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和成因.本文以我国某焦化场地为对象,对采集的表层土壤114个样点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和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每种污染物的含量范围差异显著,具有高度的偏倚性;多元统计分析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可以有效代表原场地污染数据信息.选择苯并(a)蒽、苯并(b,k)荧蒽、苯并(a)芘和茚并(1,2,3cd)芘4种污染物进行趋势分析和空间局部变异分析,在场地的东西和南北方向的污染物含量均表现出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趋势,空间变异系数在场地的中部、西北及西南较高,其他区域变异系数较低.
    采煤矿区的生态脆弱性——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胜利煤田为例
    全占军1,2**,李远3,李俊生1,韩煜1,肖能文1,付梦娣1
    2013, 24(6):  1729-1738. 
    摘要 ( 1826 )   PDF (2258KB) ( 676 )  
    以锡林郭勒草原胜利煤田为典型研究区,构建了由生态敏感性、自然与社会压力及生态恢复力3方面16个因子组成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脆弱性模型,借助遥感及地理信息工具完成了对区域生态脆弱性指数的计算,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生态脆弱性的关系,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全局及局部聚类检验.结果表明: 研究区脆弱性总体属于中等偏高水平;胜利煤田4个露天矿的开采导致采区脆弱性显著增加,由于矿井疏干水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矿区周边300~2000 m范围都演变为生态高脆弱性区;随着矿区的进一步开发,整个煤田都将转变为中度和重度脆弱区,而煤炭资源开采是导致区域脆弱性提高的主要因素.全区及局部聚类结果显示,该区域脆弱性空间分布有很好的聚类特征.降低矿区人口密度、控制草地载畜水平、控制建设用地和耕地比率是解决矿区社会经济压力的最佳途径,增加投入、提高植被恢复系数是改变区域生态脆弱性的根本措施.

     
    综合评述
    陆地植被暗呼吸的研究进展
    孙金伟1,2,袁凤辉1,2,关德新1,吴家兵1**
    2013, 24(6):  1739-1746. 
    摘要 ( 1828 )   PDF (455KB) ( 543 )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植物的源汇效应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暗呼吸在碳循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碳循环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外有关植物暗呼吸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就植物暗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暗呼吸的观测方法,以及植物自身生物因素和环境因子对暗呼吸的影响进行了介绍,指出植物暗呼吸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并对后续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王大尚,郑华**,欧阳志云
    2013, 24(6):  1747-1753. 
    摘要 ( 2545 )   PDF (447KB) ( 681 )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和提高自身福祉.科学认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关系,对于协调生态系统服务保育与人类福祉提高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特点和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差异性、不可或缺性特征,以及人类福祉的多维性、地域性、评价指标多样性分别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费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和多尺度关联特征,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相互反馈和非同步性关系.最后,围绕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土壤跳虫研究上的应用
    王敏,徐国良**
    2013, 24(6):  1754-1760. 
    摘要 ( 1837 )   PDF (455KB) ( 547 )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研究方法最重要的进步之一.许多生态学过程都伴随着同位素比率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追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稳定同位素技术引入到土壤生态学,主要用于研究土壤碳循环和土壤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对地下生态系统的理解.跳虫作为土壤动物群落的重要组分,它的食性和营养位置一直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为确定跳虫的食物来源、营养位置和营养关系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本文综述了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跳虫食性和营养级研究上的应用,并指出了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城市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综述
    黄向华1,2,王健1,2,曾宏达1,2,陈光水1,2**,钟羡芳1,2
    2013, 24(6):  1761-1768. 
    摘要 ( 2202 )   PDF (517KB) ( 386 )  
    空气负离子(NAI)是综合反映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人居环境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城市空气负离子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不同环境因子对其理化过程的影响及其在城市中的特点探讨了城市NAI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NAI分布的时间动态主要受控于太阳辐射的周期变化;空间分布的城乡梯度差异受城市气溶胶、下垫面性质及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城市绿地的高NAI浓度与植被生命活动和土壤辐射有关;近水环境中NAI浓度较高的原因在于水分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NAI生成过程;其余环境因子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NAI的生成、寿命、组分、迁移和分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大气湿度、保持下垫面土壤自然属性均可有效地提高NAI水平,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证据研究综述
    邢鲲1,2,马春森2,韩巨才1**
    2013, 24(6):  1769-1776. 
    摘要 ( 2691 )   PDF (570KB) ( 527 )  
    随着气候变暖,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区北移,小菜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害虫.远距离迁飞不仅引起小菜蛾大面积突然爆发,而且增大了抗药性基因扩散范围,导致抗药性大面积发展.阐明小菜蛾远距离迁飞对于早期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策略制订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对小菜蛾迁飞开展系统研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证据:1)在冬季寒冷地区(如日本北部、加拿大西部和中国东北),小菜蛾无法越冬,推测翌年春季大量发生虫源是远距离迁飞而至;2)在海上观察船、山顶、海岛上或空中捕获到小菜蛾成虫,或直接观察到数量巨大的蛾群,为小菜蛾远距离迁飞提供了直接证据;3)小菜蛾地面成虫突增与昆虫远距离迁飞的适宜气象条件(如夜间逆温层、锋线过境等)相一致,为小菜蛾的远距离迁飞提供了适宜条件;4)垂直昆虫雷达识别的目标昆虫特征与小菜蛾的实验室测量特征和地面诱捕数据相吻合;5)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的生物学性状和基因差异程度与地理距离无关,推测不同地点的小菜蛾之间进行频繁的基因交流;6)吊飞试验表明,小菜蛾具有远距离迁飞所需的飞行能力,且寄主植物的适合度下降可能是诱发小菜蛾迁飞的原因之一.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构建小菜蛾远距离迁飞轨迹模型,明确小菜蛾在我国远距离迁飞的路径;研究小菜蛾远距离迁飞的生理生化和生态学基础;提出小菜蛾迁飞条件下的种群抗药性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