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26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5-10-18
    目录
    目录
    2015, 26(10):  0. 
    摘要 ( 539 )   PDF (465KB) ( 372 )  
    研究报告
    不同季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个树种凋落叶钙、镁、锰的释放特征
    马志良,高顺,杨万勤**,吴福忠
    2015, 26(10):  2913-2920. 
    摘要 ( 879 )   PDF (782KB) ( 506 )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研究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马尾松、柳杉、杉木、香樟、红椿、麻栎6个典型树种凋落叶的Ca、Mg、Mn在第一个分解年不同雨热季节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历1年的分解,6种凋落叶Ca、Mg、Mn释放率分别为-13.8%~92.3%、4.0%~64.8%和41.6%~81.1%.马尾松和香樟凋落叶Ca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整体上呈现释放的模式;香樟凋落叶Mg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5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柳杉和红椿凋落叶Mn释放动态呈现富集-释放模式,其余4种凋落叶呈现直接释放模式.凋落叶Ca、Mg、Mn的释放明显受到季节性降雨的影响,且因凋落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a、Mg、Mn在雨季的释放率和释放量均高于旱季.初始养分含量和降雨量是影响凋落物分解过程元素释放的重要因子.
    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不同径级根系分解特征
    唐仕姗1,杨万勤1,王海鹏2,熊莉1,聂富育1,徐振锋1**
    2015, 26(10):  2921-2927. 
    摘要 ( 1308 )   PDF (604KB) ( 387 )  
    采用埋袋法对川西亚高山3个优势树种(岷江冷杉、粗枝云杉和红桦)细根(≤2 mm)、中根(2~5 mm)和粗根(≥5 mm)质量损失率及碳(C)、氮(N)、磷(P)在经历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之后释放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红桦质量残留率低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同一树种,质量残留率总体上随根系径级增加而增加.非生长季的质量损失率占全年质量损失率的52.1%~64.4%.红桦C释放率最高,岷江冷杉最低,且随根系直径的增粗,C释放率降低.岷江冷杉和粗枝云杉N释放模式为非生长季富集、生长季释放,而红桦反之.富集期间,径级越大,富集量越多.3个树种各径级根系P动态在非生长季和生长季皆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且岷江冷杉P富集程度显著高于粗枝云杉和红桦,但各径级之间差异总体不显著.根系径级对川西亚高山森林根系分解具有显著影响,而径级影响与树种和分解时期有一定关系.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主要种群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
    景鑫1,段文标1**,陈立新1,王婷1,杜珊2,张玉双1,陈启民1
    2015, 26(10):  2928-2936. 
    摘要 ( 919 )   PDF (679KB) ( 577 )  
    调查了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1.5 hm2(100 m×150 m)固定样地内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用点格局方法分析样地内主要种群的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以及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样地内胸径≥2 cm的乔木有13种,种群密度差异大,重要值在前4位的为臭冷杉、红皮云杉、白桦和花楷槭.种群的径级结构近似倒“J”形.臭冷杉和红皮云杉空间分布相似,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为聚集随机均匀分布.白桦在≤40 m尺度为聚集分布,>40 m尺度变为随机分布,而花楷槭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除白桦和花楷槭两者间在整个研究尺度上均为负相关以外,其余种群间均为小尺度上正相关、大尺度上负相关.臭冷杉和白桦种群间正相关的显著性强,其他种群间正相关性普遍较弱.样地内林隙形成木的空间格局表现为中小尺度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趋于随机分布.掘根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呈单峰型分布,随机、聚集和均匀3种分布均有出现.折干形成的林隙形成木的空间点格局分布整体波动不大,小尺度上在随机和聚集分布间交替出现,到大尺度则归于随机分布.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分析表明,≤32 m尺度为显著正相关,>32 m尺度为不显著的负相关.
    亚热带毛竹人工林土壤呼吸组分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杨文佳1,2,李永夫1,2**,姜培坤1,2,周国模1,2,刘娟1,2
    2015, 26(10):  2937-2945. 
    摘要 ( 892 )   PDF (993KB) ( 491 )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研究了2013年4月—2014年3月浙江临安市毛竹人工林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毛竹人工林土壤总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和自养呼吸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年平均值分别为2.93、1.92和1.01 μmol CO2·m-2·s-1.毛竹林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年累积CO2排放量分别为37.25、24.61和12.64 t CO2·hm-2·a-1.土壤呼吸各组分均与土壤5 cm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分别为2.05、1.95和2.34.土壤总呼吸速率、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均呈显著相关,而自养呼吸与WSOC无显著相关性;土壤呼吸各组分与土壤含水〖JP2〗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温度是影响毛竹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季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壤WSOC含量是影响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重要环境因子.
    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张睿1,2,白杨1,2,刘娟1,2**,姜培坤1,2,周国模1,2,吴家森1,2,童志鹏3,李永夫1,2
    2015, 26(10):  2946-2952. 
    摘要 ( 944 )   PDF (612KB) ( 446 )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风景区天然阔叶林和由天然阔叶林改造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1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20.0~111.3和4.1~118.6 mg C·m-2·h-1;天然阔叶林土壤CO2年累积排放通量(16.46 t CO2·hm-2·a-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11.99 t CO2·hm-2·a-1).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分别为1.44和2.97;天然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溶性碳(W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WSOC含量呈显著相关.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CO2排放,提高了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3种常见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异速生长
    贾美玉1,2,李雪华1**,吴忠铉3,朴弘哲3,苗纯萍1,2,韩旭1,2
    2015, 26(10):  2953-2960. 
    摘要 ( 1396 )   PDF (532KB) ( 420 )  
    研究流动沙丘上物种小尺度分布格局和植物异速分配特点有助于理解植物在流动沙丘生境上的适应策略.调查了科尔沁沙地28个1 m×1 m样方内沙蓬、烛台虫实和狗尾草3个物种的位置、多度、高度以及生物量信息.采用最近邻体法与O-ring O(r)函数方法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在1 m×1 m样方内,群落水平上植物个体间以聚集分布为主,而在种群水平上物种大体以随机分布为主;个体间距离在0~50 cm范围内无论种内还是种间,它们以互助作用为主,在特定尺度上物种出现聚集分布并随1 m×1 m样方内植物多度增加而变化.在0~40 cm内,沙蓬和狗尾草聚集分布增加;在10~20 cm内,3个物种的种内和种间聚集均增加;在10~30 cm内,狗尾草与沙蓬、烛台虫实出现种间正相关的概率增加;在40~50 cm内,沙蓬与烛台虫实以及沙蓬与狗尾草出现正相关的概率增加.物种构件结果表明:3个物种地上部分生长速度显著大于地下部分,狗尾草根冠比最大且营养器官的生物量比例居中,烛台虫实分配给生殖器官和茎的生物量比重较大,沙蓬分配给营养器官的比重较大.结合小尺度上的格局分析与构件分配特点,可以推断3种植物是典型的r对策者.
     
    集约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
    何冬华,陈俊辉,徐秋芳**,沈秋兰,李永春,毛新伟,程敏
    2015, 26(10):  2961-2968. 
    摘要 ( 769 )   PDF (1287KB) ( 331 )  
    为揭示集约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集约经营0(CK)、10、15、20、25年毛竹林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影响土壤固氮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毛竹林集约经营导致土壤pH下降而速效养分积累;集约经营初期(10年)和后期(25年)土壤固氮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对照相似,而中期的15年和20年则与对照差异较大.固氮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度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经营15年时达到最小值;土壤固氮细菌表现出对集约经营干扰的抵抗和恢复反应.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水解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与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表明集约经营措施导致了土壤固氮细菌短期的变化,但长期而言,不会对土壤固氮细菌产生不良影响.
     
    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枝条生物量
    许昊,孙玉军**,王新杰,方景,涂宏涛,刘素真
    2015, 26(10):  2969-2977. 
    摘要 ( 1045 )   PDF (647KB) ( 368 )  
    基于福建省将乐林场45株人工杉木解析木的572组枝条生物量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建立杉木人工林枝条总生物量和枝、叶生物量的预测模型,并利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不同随机效应参数的组合,其混合模型的精度不同.考虑异方差结构的混合模型能够消除数据间的异方差性,其精度更高,其中,对于枝条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模型,以指数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时的模型精度最高;对于枝生物量模型,以常数加幂函数作为异方差结构时的模型精度最高.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杉木人工林枝条生物量预测模型,考虑随机效应和异方差结构的线性混合模型的检验精度比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精度有明显提高.
    气温和降雨量对中国湿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
    初小静1,2,韩广轩1**
    2015, 26(10):  2978-2990. 
    摘要 ( 769 )   PDF (1302KB) ( 401 )  
    湿地由于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以及较低的有机质降解速率而成为缓解全球变暖的潜在有效碳汇.虽然近年来中国湿地生态系统CO2交换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但尚缺乏对数据进行系统性整合分析.基于29篇文献的数据,对中国21个典型湿地植被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Reco)、总初级生产力(GPP)、NEE的光响应参数以及Reco的温度响应参数进行整合分析,并探讨了这些指标对温度与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 年尺度上,气温和降雨量对NEE(R2=50%,R2=57% )、GPP(R2=60%,R2=50%)和Reco(R2=44%,R2=50%)均有显著影响(P<0.05).生长季尺度上,NEE (R2=50%)、GPP (R2=36%)和Reco(R2=19%)与气温呈显著相关(P<0.05);同时NEE(R2=33%)和GPP(R2=25%)也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P<0.05),但Reco与降雨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生长季降雨量与最大光合速率(Amax)之间呈显著相关 (P<0.01),但与表观量子产率(α)、白天生态系统呼吸速率(Reco,day)无显著相关(P>0.05).生长季气温对α、AmaxReco, day均无显著影响(P>0.05).生态系统基础呼吸速率(Rref)与降雨量无显著相关(P>0.05),但是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系数(Q10)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同时气温对Q10(R2=0.35)、Rref(R2=0.46)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
    江西千烟洲地区散射辐射的模拟与验证
    韩佳音1,2,李胜功1,张雷明1**,温学发1,李庆康1,王辉民1
    2015, 26(10):  2991-2999. 
    摘要 ( 869 )   PDF (1834KB) ( 391 )  
    散射辐射的准确估算对于评价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中亚热带江西千烟洲气象观测场2012年3月1日—2013年2月28日散射辐射实际观测数据对目前常用的5个散射辐射分解模型(Reindl-1、Reindl-2、Reindl-3、Boland、BRL)的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在30 min尺度上,虽然5个模型在总体上都可以较好地模拟该地区的散射辐射,但模型模拟效果随着晴空指数(kt)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特别是当kt>0.75时,各模型已无法模拟该地区散射辐射.从散射辐射季节变化的模拟来看,5个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大多数月份的散射辐射.5个模型年尺度散射辐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对偏差最高为7.1%(BRL),最低为0.04%(Reindl-1),平均为3.6%.在全年辐射最强、温度最高和降水偏少的夏季,5个模型的模拟值均出现了过高估计.以7月为例,散射辐射被高估14.5%~28.2%,平均高估21.2%.这可能与高kt条件下散射辐射的估算方法有关,这种不确定性需要在模型应用中做进一步深入评价.根据验证结果并考虑模拟精度和输入变量的易获取性,5个模型的模拟效果依次为BRL>Reindl-3>Reindl-2>Reindl-1>Boland.
    城市绿地系统内外CO2浓度、δ13C、δ18O差异和来源及影响因素
    孙守家1,2**,孟平1,2,张劲松1,2,舒健骅3,郑宁1,2
    2015, 26(10):  3000-3010. 
    摘要 ( 909 )   PDF (1622KB) ( 366 )  
    采用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测定夏季和冬季北京市4环路和北京园林科学研究院绿地系统空气中CO2浓度、δ13C和δ18O值,在半小时尺度上分析了其变化特征和差异以及与车流量和气象因子的关联.结果表明: 4环路上车流量较大,夏季和冬季观测期间每日均超过15万辆次,有明显的早晚交通高峰.4环路与绿地系统的空气中CO2浓度呈双峰曲线日变化,δ13C值呈双波谷曲线、δ18O值呈单波谷曲线日变化,夏季二者空气中的CO2浓度、δ13C和δ18O差值远大于冬季.同位素定量区分结果显示,夏季观测期间4环路空气中CO2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约占64.9%,而绿地系统空气中CO2主要来源于自养和异养呼吸,约占56.3%,冬季观测期间二者空气中CO2均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半小时尺度上车流量和太阳辐射对绿地系统与4环路CO2浓度差值产生显著影响,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δ13C和δ18O差值的主要气象因子.绿地系统中的植物在生长季节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消减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来维持城市碳氧平衡,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调亏灌水和分蘖干扰对冬小麦生长的补偿效应
    银敏华,李援农**,周昌明,谷晓博,张天乐,杨丹,吴国军 
    2015, 26(10):  3011-3019. 
    摘要 ( 760 )   PDF (649KB) ( 366 )  
    为探索抑制个体功能的生长冗余以实现群体性能优化并挖掘作物高产潜力的途径,通过桶栽试验,选择分蘖能力中等的小偃22号和分蘖能力较强的郑麦7698,对比研究2种灌水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和分生育期调亏灌水)和3种分蘖干扰(从拔节期开始去除所有小分蘖,仅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抽穗期去除所有无效分蘖;以不作任何干扰为对照),来模拟不同水分供应和不可预测干扰对冬小麦生理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机制.结果表明: 2个冬小麦品种均存在生长冗余.与小偃22号相比,郑麦7698有效分蘖数较高,但穗部性状较差.调亏灌水和抽穗期去除无效分蘖均可减少生长冗余,弱化竞争能力,改变源库关系,提高资源分配.但冗余消除过度(拔节期干扰)则会破坏植株固有的根冠平衡和功能结构,导致生长的不足补偿.与对照相比,调亏灌水联合抽穗期去除无效分蘖可在时空尺度上充分开发和利用作物自身调控潜力实现补偿生长,在不显著影响籽粒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0.4%~25.4%,是适宜的减冗增效措施.
    低磷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的根系形态特征
    陈海英,余海英**,陈光登,李廷轩
    2015, 26(10):  3020-3026. 
    摘要 ( 1096 )   PDF (592KB) ( 529 )  
    在根袋土培盆栽条件下,以磷高效基因型DH110+、DH147和低效基因型DH49大麦为试验材料,利用根系分析系统分析不同施磷(P2O5)水平(极低磷25 mg·kg-1、低磷50 mg·kg-1和正常磷75 mg·kg-1)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的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植株磷素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 低磷胁迫显著降低大麦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其中磷高效基因型的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在各施磷水平下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24~1.70和1.18~1.83倍;大麦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不定根长及其根表面积、侧根长及其根表面积均随施磷水平的降低而显著降低,其中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在各施磷水平下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比根长、侧根长及根表面积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46~2.06、1.12~1.51、1.35~1.72、1.69~2.42和1.40~1.78倍,而平均根系直径为低效基因型的70.6%~90.2%;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根系直径、比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受基因型差异的影响较为明显,是区分两类磷效率基因型大麦根系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各施磷水平下,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对大麦植株磷素吸收贡献均较大,随施磷水平降低,不定根长、不定根表面积对大麦植株磷素吸收的贡献明显降低,而平均根系直径、比根长、侧根长及其根表面积的贡献明显增加.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可通过维持侧根的生长、根细度和比根长的增加来适应低磷胁迫.
     
     
    基于冠层温湿度模型的日光温室黄瓜霜霉病预警方法
    王慧1,2,李梅兰1,许建平3,陈梅香2,李文勇2,李明2**
    2015, 26(10):  3027-3034. 
    摘要 ( 928 )   PDF (857KB) ( 329 )  
    利用温室环境参数构建室内微环境模拟模型,并结合温室病害模型进行预警,便于开展病害生态防治,以减少农药使用,从而保护温室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本文利用温室内能量守恒原理和水分平衡原理,构建了日光温室冠层叶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模拟模型.叶片温度模拟模型考虑了温室内植物与墙体、土壤、覆盖物之间的辐射热交换,以及室内净辐射、叶片蒸腾作用引起的能量变化;相对湿度模拟模型综合了温室内叶片蒸腾、土壤蒸发、覆盖物与叶面的水汽凝结引起的水分变化.将温湿度估计模型输出值作为参数,输入黄瓜霜霉病初侵染和潜育期预警模型中,估计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并与田间观测的实际发病日期比较.试验选取2014年9月和10月的温湿度监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冠层叶片温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偏差(RMSD)分别为0.016和0.024 ℃,空气相对湿度实际值与模拟值的RMSD分别为0.15%和0.13%.结合温湿度估计模型结果表明,黄瓜病害预警系统预测黄瓜霜霉病发病日期与田间调查发病日期相吻合.本研究可为黄瓜日光温室病害预警模型及系统构建提供微环境数据支持.
     
     
    北方寒旱区白菜型冬油菜的越冬安全性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刘海卿,孙万仓**,刘自刚,王治江,方园,武军艳,李学才,方彦
    2015, 26(10):  3035-3044. 
    摘要 ( 829 )   PDF (694KB) ( 438 )  
    为了进一步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寒旱区的越冬安全性、扩大冬油菜的种植区域,本研究通过2008—2013年57点1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多点试验,统计分析不同生态区不同品种越冬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北方旱寒区白菜型冬油菜的越冬率在70%~90%,且年份间、品种间变化不明显,稳定性高,经济效益显著.以甘肃天水为起点,含甘肃全部,西藏拉萨、林芝以南,青海民和以东,至新疆乌鲁木齐、拜城,阿勒泰、塔城以南,喀什以东;向东沿黄河一线到宁夏、内蒙古临河以南、陕北、山西祁县周边、河北大名、天津、北京、山东潍坊以北、辽宁葫芦岛南部、吉林延边南部等地为白菜型冬油菜安全越冬地区.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陇油9号为安全越冬白菜型冬油菜品种.
     
    不同苹果砧木对缺锌胁迫的耐性评价
    范晓丹1,刘飞1,王衍安1**,付春霞1,闫玉静1,沙广利2,束怀瑞3
    2015, 26(10):  3045-3052. 
    摘要 ( 1173 )   PDF (622KB) ( 357 )  
    为筛选适应缺锌胁迫环境的砧木资源,以山定子、丽江山定子、小金海棠、锡金海棠、新疆野苹果、八棱海棠、平邑甜茶、火焰海棠8种苹果砧木资源为试材,对砧木株高、干物质量、根系构型及锌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缺锌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缺锌处理下,丽江山定子、锡金海棠和新疆野苹果均先表现出新生叶小、簇生等缺锌症状,而小金海棠、火焰海棠缺锌症状不明显;缺锌显著降低了苹果砧木株高和地上部锌积累量,而小金海棠的降低幅度最小;缺锌胁迫下小金海棠和山定子叶片锌含量较高,分别为23.2和21.3 mg·kg-1.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参试砧木耐缺锌能力:小金海棠最强,火焰海棠次之,山定子、锡金海棠、八棱海棠和平邑甜茶的耐缺锌能力较弱,丽江山定子和新疆野苹果的耐缺锌能力最弱.
    亚适宜温光下萘乙酸钠对番茄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郭允娜,李衍素,贺超兴,于贤昌**
    2015, 26(10):  3053-3058. 
    摘要 ( 1102 )   PDF (511KB) ( 374 )  
    以番茄“中杂105”为试材,研究亚适宜温光条件下根施10 mg·L-1萘乙酸钠对番茄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亚适宜温光处理番茄幼苗生物量、壮苗指数、根系活力、光合速率、根系和叶片中全氮含量均显著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玉米素核苷含量显著下降,而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亚适宜温光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根施10 mg·L-1萘乙酸钠可使番茄幼苗全株干质量、壮苗指数分别提高16.4%、22.9%,并使根、叶中全N含量及光合速率分别增加8.5%、28.5%、37.0%,提高根系活力和保护酶活性,增加吲哚乙酸和玉米素核苷含量,抑制脱落酸含量的增加.亚适宜温光处理下,根施10 mg·L-1萘乙酸钠可以通过提高番茄幼苗根系活力、保护酶活性和光合速率,调控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促进番茄幼苗生长.
     
    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及适宜种植年限
    罗珠珠1,2,李玲玲2,牛伊宁2,蔡立群1,2**,张仁陟2,谢军红2
    2015, 26(10):  3059-3065. 
    摘要 ( 1133 )   PDF (576KB) ( 354 )  
    研究了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特征及适宜种植年限.结果表明: 3、8、12和14年生苜蓿地0~3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12和14年生苜蓿地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仅为9.2%和7.1%,甚至低于作物有效水分下限.1、3、8、12和14年生紫花苜蓿地0~300 cm土层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25.4%、30.5%、18.4%、-34.2%和-83.3%,除1年生苜蓿地土壤无干燥化现象之外,其余种植年限苜蓿地土壤均呈不同程度的干燥化.随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干燥化程度加剧,但干燥化速率呈减缓趋势.综合苜蓿生产力动态和土壤水分状况,该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为8~10 年.
    长期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刘晶鑫1,迟凤琴2,3,许修宏1**,匡恩俊2,3,张久明2,3,宿庆瑞2,3,周宝库2,3
    2015, 26(10):  3066-3072. 
    摘要 ( 1083 )   PDF (606KB) ( 480 )  
    为了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ECO微平板培养法,对已经连续施肥35年的农业部哈尔滨黑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4种处理(CK、NPK、M、MNPK)的两个土层(0~20、20~40 cm)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0~20 cm土层,有机无机肥(MNPK)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群落代谢功能的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而在20~40 cm土层则低于单施化肥(NPK)处理,两个土层单施化肥均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均匀度.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对6种碳源的利用率在0~20和20~40 cm两个土层间存在差异,而在每个土层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但各处理间的变化规律在两个土层中不一致.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在0~20和20~40 cm土层间存在差异,且在两个土层的处理间也存在差异,而土壤养分含量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规律在两个土层中较为相似.长期不同施肥会对耕层及以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在20~40 cm土层中单施化肥对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不同浓度石灰氮对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张学鹏,宁堂原**,杨燕,孙涛,张淑敏,王斌
    2015, 26(10):  3073-3082. 
    摘要 ( 1061 )   PDF (1252KB) ( 484 )  
    为分析比较不同浓度石灰氮对连作黄瓜田土壤环境的作用效果,通过2年温室定位试验,在黄瓜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以不施石灰氮为对照(CK),研究施用\[高浓度石灰氮1350 kg·hm-2(CaCN290)、中浓度石灰氮900 kg·hm-2(CaCN260)、低浓度石灰氮450 kg·hm-2(CaCN230)\]对连作黄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CaCN290显著降低苗期0~10 cm 土层SMBC,但增加了初瓜期后0~20 cm土层SMBC.施用石灰氮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末瓜期0~20 cm土层SMBC及盛瓜期至末瓜期0~10 cm土层SMBN,但第1年(2012年)不同石灰氮用量间无明显规律,第2年(2013年)盛瓜期后SMBN随着石灰氮施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施用石灰氮有利于秸秆的腐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且石灰氮浓度越高越有利于秸秆的腐熟.相比对照,施用石灰氮能有效提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随石灰氮浓度的增加升高,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石灰氮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aCN260可有效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SMBC、SMBN呈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SMBC、SMBN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黄瓜秸秆还田后施用石灰氮900 kg·hm-2能够改善温室黄瓜连作田土壤环境,有效减缓温室黄瓜连作障碍.
    水稻土泥浆体系中多氯联苯的微生物厌氧脱氯
    杨凯,姚笑颜,陈晨,沈超峰**,秦智慧,黄荣浪
    2015, 26(10):  3083-3090. 
    摘要 ( 908 )   PDF (1023KB) ( 347 )  
    考察了厌氧水稻土泥浆体系中高氯代多氯联苯混合物Aroclor1260的脱氯过程,并对体系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Aroclor1260可在厌氧水稻土泥浆体系中发生脱氯,经过128 d,总消减率达到55.5%,在泥浆体系中引入驯化的脱氯富集培养体反而使脱氯效果下降,消减率为46.9%.Aroclor1260的主要脱氯过程发生在五、六、七氯联苯,其中七氯联苯脱氯过程最显著,五氯联苯作为脱氯产物有一定累积.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H2会被脱氯过程所消耗,从而将体系中的氢分压维持在较低水平,抑制产甲烷过程而保证脱氯过程的持续进行.不同条件和培养方式驯化得到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富集培养体引入可能导致其与原体系中脱氯相关菌群竞争,从而改变体系原有菌群结构,这可能是导致其脱氯效率下降的原因.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潜力及资源利用效率比较
    王晓煜1,杨晓光1**,孙爽1,解文娟1,2
    2015, 26(10):  3091-3102. 
    摘要 ( 841 )   PDF (2652KB) ( 539 )  
    以东北地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的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研究区域内65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作物生育期资料,应用作物产量潜力逐级订正法,分析不同作物各级产量潜力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作物各级产量潜力受气候资源限制程度,比较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结果表明: 1961—2010年,东北三省6种作物(玉米、水稻、春小麦、高粱、谷子和大豆)的光温产量潜力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作物气候产量潜力除春小麦外其他作物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6种作物受温度限制的产量潜力损失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豆受温度限制引起的产量潜力损失率最高,平均为51%,其他作物为33%~41%;因降水制约引起的潜力损失率分布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区各有一个高值区,春小麦因降水亏缺引起的产量潜力损失率最高,平均为50%,其他4种雨养作物集中在8%~10%.东北三省各作物生长季内光能利用效率在0.9%~2.7%,其中玉米>高粱>水稻>谷子>春小麦>大豆;雨养条件下,玉米、高粱、春小麦、谷子和大豆各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在8~35 kg·hm-2·mm-1,其中玉米>高粱>春小麦>谷子>大豆.在光能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均较低的长白山区和小兴安岭南部地区,可采取合理密植、选择适宜品种、适时施肥、蓄水保墒耕作以及优化作物布局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西南地区水稻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张建平1**,刘宗元1,2,何永坤1,罗红霞2,王靖
    2015, 26(10):  3103-3110. 
    摘要 ( 804 )   PDF (2924KB) ( 381 )  
    从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特点和气候条件出发,改进相对湿润指数,建立计算偏离多年平均相对湿润指数值变化程度的湿润指数距平率(Mp)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并采用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指标分析了1961—2010年西南地区水稻生育期间农业干旱时空分布特征,验证了Mp在西南地区水稻干旱监测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从年代际变化趋势来看,随着年代的增加,水稻受旱频率有降低趋势;从空间分布趋势来看,水稻受旱高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和中东部,以及四川盆地东部、重庆东北部、贵州东南部局部区域;从各生长阶段发生干旱频率来看,水稻移栽至抽穗阶段发生干旱频率最高,其次是灌浆至成熟阶段,抽穗至灌浆期受旱频率最低.湿润指数距平率能较好地监测西南地区水稻的受旱情况,对于缺乏灌溉资料的地区采用该方法进行水稻干旱监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陆面模式中根系参数的改进及其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才奎冶1,刘晶淼2,3**,张正秋3,梁宏4,何晓东1
    2015, 26(10):  3111-3118. 
    摘要 ( 747 )   PDF (777KB) ( 365 )  
    为改进陆面模式中根系的参数化,本文在陆面模式SSiB2玉米农田参数本地化的基础上,将CERES-Maize的根系子模型嵌套到SSiB2模式中,研究2种改进的根系参数化方案对陆气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根系模型只为SSiB2模式提供根系深度参数(方案1)时,陆气通量的模拟精度有所提高:整个生育期内,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等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增大,线性拟合的均方根误差减小;播种后121天成熟,CO2通量的模拟精度也有所提高.当根系模型为SSiB2模式同时提供根系深度和根长密度两种参数(方案2)时,上述通量的模拟精度较原SSiB2模式同样得以提高.与方案1相比,方案2考虑因素更为复杂、全面,但陆气通量的模拟效果却反而有所下降.改进的根系参数化方案较原SSiB2模式的根系参数化方案更接近实际,这使陆气通量的模拟精度提高;方案2过分夸大了表层土壤的相对根量,使其模拟效果逊色于方案1.
    黄淮海地区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及冻害指标Ⅰ.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抗冻能力比较
    慕臣英1,2,杨晓光1**,杨婕1,李克南1,郑冬晓
    2015, 26(10):  3119-3125. 
    摘要 ( 897 )   PDF (597KB) ( 368 )  
    通过两年室外盆栽和室内人工控制试验,建立了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与低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达10%、20%和50%的临界低温以及抗冻能力密度.结果表明: 强冬性小麦品种抗冻能力最强,半致死温度最低(燕大1817为-21.5 ℃,京411为-21.2 ℃),其次是冬性品种(农大211为-21.1 ℃,农大5363为-20.3 ℃)和弱冬性品种(郑366为-18.5 ℃,平安8号为-18.4 ℃),春性品种抗冻能力最弱(郑9023为-15.4 ℃,偃展4110为-14.7 ℃).当温度降低到冬小麦冻害发生临界温度后,温度每降低1 ℃,弱冬性小麦(郑366和平安8号)死苗率增量最大,分别增加16.8%和25.8%,冬性小麦(农大211和农大5363)死苗率分别增加14.7%和18.9%,强冬性小麦(燕大1817和京411)死苗率分别增加15.4%和13.1%,春性小麦(郑9023和偃展4110)死苗率分别增加13.8%和15.1%,说明冻害发生后若持续降温,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风险更大.
    基于空间主成分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内陆河景观生态安全评价与格局优化——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潘竟虎**,刘晓
    2015, 26(10):  3126-3136. 
    摘要 ( 1262 )   PDF (1842KB) ( 494 )  
    以干旱内陆河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空间主成分分析和GIS技术,获取甘州区生态安全格局的分布状况.选取海拔、坡度、自然和文化景观保护区、土壤类型、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工业用地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以及距水体距离等10个要素作为约束条件,并采用景观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来优化生态功能网络的结构及功能.结果表明: 甘州区生态安全综合状况一般,以中等安全水平为主,面积为1318.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6.7%.低度安全水平的区域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9%.构建了由6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1个较大的生态源区和若干个小面积源区组成的点、线、面交织的区域生态网络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江波1, 2,张路1,欧阳志云1**
    2015, 26(10):  3137-3144. 
    摘要 ( 866 )   PDF (1126KB) ( 591 )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为社会提供了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直接贡献,使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被纳入经济效益权衡的决策分析中.本文根据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确定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为基础年,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区域旅行费用模型、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定量评估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给受益者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 2012年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总价值为6749.0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价值分别为4797.57亿元和1929.34亿元,分别占总价值的71.1% 和 28.6%.对所评估的8项最终服务按其价值大小排序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休闲娱乐>非使用价值>释氧>原材料生产>固碳>食物生产.评估结果用直观的数字揭示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巨大贡献,不仅能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湿地保护认知,也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评估指标体系为区分湿地生态系统中间服务(功能)和最终服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动态评估和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方向.
     
    重庆主城区地面苔藓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刘艳**,皮春燕,田尚
    2015, 26(10):  3145-3152. 
    摘要 ( 1021 )   PDF (636KB) ( 409 )  
    通过对重庆主城区44个样地的地面苔藓植物进行样方调查,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该地区苔藓植物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石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5科43属86种;土生群落共有苔藓植物22科28属46种.相比公园、风景区和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学校园的石生和土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双向指示种分析结果将石生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土生群落划分为2种类型.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林冠郁闭度是影响公园和大学校园内石生苔藓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相对湿度和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内石生苔藓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JP2〗pH值、人为干扰程度和林冠郁闭度是影响公园和大学校园土生苔藓植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海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自然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内土生苔藓植物的主要因子.
    外源水杨酸改善Cd胁迫下路易斯安娜鸢尾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韩鹰1,邓鹏2,陈刚2 **
    2015, 26(10):  3153-3159. 
    摘要 ( 789 )   PDF (560KB) ( 338 )  
    采用Hoagland溶液培养,研究了外源水杨酸(SA)预处理对镉(Cd)胁迫下路易斯安娜鸢尾生物量、含水量、光合作用、根系活力、Cd积累、矿质养分吸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Cd胁迫下,SA预处理的植株根叶干质量、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与单独Cd处理相比,SA预处理后的胁迫植株Cd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叶片N、P、S含量显著提高,K含量显著下降,根部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表明SA预处理可明显缓解路易斯安娜鸢尾的Cd伤害,其原因不在于减少Cd吸收量而是提高了对Cd的抗性,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调节和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是其毒害缓解的重要原因.
    我国西北和东南地区多孔菌种群差异
    王小燕,魏玉莲**
    2015, 26(10):  3160-3166. 
    摘要 ( 825 )   PDF (1639KB) ( 419 )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真菌中对木材降解发挥作用最大、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对森林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北起天山、祁连山、宝天曼,南至武夷山的4个不同地点的多孔菌物种组成和区系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发现,天山地区具有多孔菌种类72种,祁连山为99种,宝天曼为124种,武夷山为156种.这4个地区的共有物种为14种.上述地区多孔菌的属地理成分均以世界广布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的北温带成分区系特征.比较木材降解方式发现,白腐菌种类在各地区所占物种比例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褐腐菌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生长在被子植物上的多孔菌种类在宝天曼地区所占比例最多.天山和祁连山地区的稀有种和濒危种主要生长在针叶树上,宝天曼和武夷山则主要生长在阔叶树上.从4个地区多孔菌的多样性、基质选择和降解方式差异来看,森林植被类型在其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短小芽孢杆菌AR03对烟草赤星病菌和白粉病菌的防治
    王静1**,田华1,2,孔凡玉1,王贻鸿1,2,张成省1,冯超1
    2015, 26(10):  3167-3173. 
    摘要 ( 779 )   PDF (1721KB) ( 445 )  
    采用对峙培养法、凹玻片法、LB琼脂培养基萌发法测定短小芽孢杆菌AR03对烟草赤星病菌和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AR03菌液对2种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赤星病菌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经AR03菌液原液(3×108cfu·mL-1)处理的菌丝隔间变短、肿胀且集结成团,内含物聚集,菌丝顶端生长膨大畸形;经该菌液处理的赤星病菌分生孢子不萌发或萌发产生畸形芽管,分生孢子变形、肿大,纵横分隔部分的组织膨胀呈泡状.AR03菌液原液、30倍液和200倍液对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平板抑制率分别为100%、91.4%和 69.3%,菌液对分生孢子萌发的破坏作用表现为分生孢子不萌发,细胞肿胀变形、细胞原生质解体或收缩,孢子内、外壁分离,由于原生质外泄,一些分生孢子内部呈中空状.温室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AR03菌悬液处理对烟草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二次药后7和15 d,AR03菌液原液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8%和90.3%,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而100倍稀释液的防效分别为70.0%和73.3%,与对照药剂差异显著.AR03菌株防治白粉病的持效期为30 d以上.
    伊维菌素对雄性鲫的生殖毒性评价
    王荻,李绍戊,耿龙武,卢彤岩**
    2015, 26(10):  3174-3180. 
    摘要 ( 814 )   PDF (4049KB) ( 323 )  
    伊维菌素作为一种广谱、高效的新型抗寄生虫类药物,在我国农、牧、渔业均有广泛应用.为了评价伊维菌素对雄性鲫的生殖毒性效应,本文研究了口灌不同剂量伊维菌素对雄性鲫生殖腺指数、血清及精巢中性激素(睾酮和雌二醇)、血清及脑组织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精子超微结构及性腺组织的影响.分别以0、1、3、5倍治疗剂量,即0、0.3、0.9和1.5 mg·kg-1剂量对鲫进行口灌给药,分别标记为A、B、C、D组,每天1次,连续3 d,停药8 d后对供试鲫各组织进行检测观察.结果表明: 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供试鲫生殖腺指数逐渐降低,且C和D组显著低于A组;血清及精巢中的睾酮及雌二醇、血清和脑中γ-氨基丁酸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趋势,均在B组达到峰值;精子寿命逐渐降低,Ⅱ、Ⅲ和Ⅳ级精子运动时间逐渐减少,C、D组表现尤为明显;精子超微结构和精巢组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正常治疗剂量伊维菌素对生产期雄性鲫未产生明显生殖毒性效应,但高剂量给药可对鲫造成严重的潜在生殖毒性.
    不同有机物料的蚯蚓堆肥及可溶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杨巍1,2,王东升3,刘满强1,2,4,胡锋1,2,李辉信1,2,黄忠阳3,常义军3,焦加国1,2,4**
    2015, 26(10):  3181-3188. 
    摘要 ( 934 )   PDF (3046KB) ( 342 )  
    研究了牛粪、茶渣、药渣和菌渣等有机物料的不同复配比例的蚯蚓生长状况,筛选出适合蚯蚓生长的最佳物料配比,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适合蚯蚓生长的物料配比处理的养分含量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牛粪与药渣、牛粪与茶渣的不同配比物料中的蚯蚓生长情况均较好,而有菌渣复配的物料的蚯蚓生长情况较差;随着堆肥时间的增加,堆肥的pH逐步趋向中性和弱酸性,堆肥的电导率、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逐渐增加,全钾和速效钾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堆肥的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和荧光区域指数结果表明,随堆肥时间增加,可溶性有机物(DOM)中的类蛋白峰逐渐减弱,而类腐殖质峰逐渐增强.蚯蚓堆肥改变了有机废弃物的DOM组成,生成了大量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 性质逐渐趋于稳定.因此,有机废弃物蚯蚓堆肥中DOM物质含量变化可作为蚯蚓堆肥成熟度的评估指标.
    外源Sr2+在大麻哈鱼胚胎耳石上的沉积
    王臣1,2,刘伟1**,战培荣1,王继隆1,李培伦1,2
    2015, 26(10):  3189-3194. 
    摘要 ( 727 )   PDF (4414KB) ( 322 )  
    为探明外源Sr2+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状况,本研究利用电子显微探针技术(EPMA)对大麻哈鱼发眼卵后期胚胎进行50、100、200、400 mg·L-1Sr2+ 48 h浸染试验,经12和100 d暂养后检测其在耳石上的沉积.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r2+均在大麻哈鱼耳石上产生明显的深红色标记环.同一剂量组锶峰区均值和极值不稳定,但最小锶峰极值也能达到对照组水平的35.1倍,整体上锶峰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经100 d暂养后,锶峰没有减弱迹象.检测结果还表明,锶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是逐渐进行的,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高峰后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特点符合对放流标记技术的要求,表明可以利用外源Sr2+对大麻哈鱼耳石进行标记.
     
    浙江苍南南部沿岸海域主要游泳动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胡成业1,水玉跃2,杜肖3,水柏年1**
    2015, 26(10):  3195-3201. 
    摘要 ( 803 )   PDF (853KB) ( 425 )  
    根据2014年苍南南部沿岸海域春季(5月)和秋季(11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群落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主要游泳动物按生态位宽度值可划分为广生态位种、中生态位种和窄生态位种3大类,其中广生态位种包括龙头鱼、三疣梭子蟹、口虾蛄等5种,中生态位种包括棘头梅童鱼、哈氏仿对虾和细巧仿对虾等8种,窄生态位种包括日本蟳、六丝钝尾鰕虎鱼和葛氏长臂虾等10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差异较大,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93和0, 部分游泳动物间可能存在资源利用性竞争.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主要游泳动物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其中有78个种对间的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AC)中正显著联结的种对多于负显著联结.
     
    高温胁迫对Bt棉铃壳中Bt蛋白含量及氮代谢的影响
    王俊1,Eltayib H.M.A. Abidallah1,2,花明明1,衡丽1,吕春花1,陈德华1**
    2015, 26(10):  3202-3206. 
    摘要 ( 767 )   PDF (582KB) ( 335 )  
    以Bt基因来源于中国的棉花品种泗抗1 号(常规种)、泗抗3 号(杂交种)和来源于美国的棉花品种99B(常规棉)、岱杂1 号(杂交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高温水平下Bt 棉盛铃期铃壳中Bt 蛋白含量变化及氮代谢生理特征.结果表明: 铃壳中Bt 蛋白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与对照相比(32 ℃),常规棉品种在38 ℃、杂交棉品种在40 ℃以上时,铃壳中Bt 蛋白含量大幅度下降.其中,常规种泗抗1号和99B在38 ℃时分别下降53.0%和69.5%;杂交种泗抗3号和岱杂1号在40 ℃时下降64.8%和54.1%.铃壳Bt 杀虫蛋白含量下降显著时,其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GPT活性显著下降,蛋白酶活性显著增加.高温影响铃壳的氮代谢引起Bt蛋白的分解加剧,合成减弱,从而造成Bt蛋白含量减少,抗虫性下降.
    综合评述
    农产品水足迹研究进展
    路杨1,2,刘秀位1,2,张喜英1**
    2015, 26(10):  3207-3214. 
    摘要 ( 1017 )   PDF (460KB) ( 499 )  
    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科学合理地评价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水足迹概念的提出创新性地将人类活动消耗的水资源区分为绿水、蓝水和灰水,拓展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思路.基于虚拟水(VW)的水足迹理论和基于生命周期(LCA)的水足迹理论将水质与水量的概念相结合,成为了农业水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内容.基于VW的水足迹理论主要包括绿水足迹、蓝水足迹和灰水足迹的计算,以及水环境可持续性评价,而基于LCA的水足迹理论体现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及其对环境造成的综合影响.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种水足迹理论的计算方法与环境可持续评价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两种水足迹理论在描述农产品生产用水及其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新型抗生素抗性基因传播元件ISCR及其生态风险
    陈琳琳,李宝泉**
    2015, 26(10):  3215-3225. 
    摘要 ( 971 )   PDF (2312KB) ( 416 )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焦点.其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扩散和传播具有极大的环境危害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插入序列共同区(insertion sequence common region, ISCR),是一种新发现的抗性基因传播元件,因其特殊的遗传结构,能够通过滚环复制及同源重组等机制移动邻近的任何DNA序列,是ARGs在不同DNA分子或不同种属细菌间水平传播的高效媒介.目前世界上发现了27种ISCR元件.大量间接证据表明,ISCR可能与许多耐药基因的移动和扩散有关,特别是多重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形成与传播.因此,ISCR很可能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中扩散传播的关键因子.本文就ARGs水平传播、ISCR结构特征、ISCR种类及其相关ARGs及其研究方法等进行综述,并揭示ISCR元件可能的生态风险,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水环境中Cr(Ⅵ)对鱼类毒性机理研究进展
    陈红星,吴星,毕然,李莉霞,高蜜,李丹,谢凌天**
    2015, 26(10):  3226-3234. 
    摘要 ( 751 )   PDF (568KB) ( 567 )  
    随着工业,特别是不锈钢产业的迅速发展,环境中的铬污染问题日益严重,Cr(Ⅵ)能够很容易地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生物体内,其毒性远高于Cr(Ⅲ).铬作为变价金属,其在鱼类体内能够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对机体产生氧化胁迫效应;此外,Cr(Ⅵ)在细胞还原作用下生成的中间产物\[Cr(Ⅴ)、Cr(Ⅳ)等\]会进一步和DNA结合,导致基因的损伤和突变,从而危害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种群结构.本文在不同水平上,系统总结了Cr(Ⅵ)对鱼类的毒性效应,从多个层次(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阐述了Cr(Ⅵ)的毒性作用机制和鱼类相应的毒性解毒机制,并对于Cr(Ⅵ)的毒性研究中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深入考察的方面进行了探讨.
    蛾类性信息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
    王博1,林欣大1**,杜永均2
    2015, 26(10):  3235-3250. 
    摘要 ( 728 )   PDF (2148KB) ( 420 )  
    蛾类通过产生和识别物种特异性性信息素来引发后续交配行为,因此它在两性交配行为中至关重要.它们具有不同碳链长度、末端官能团、不同双键位置和构型等化学结构特征,本文详细讨论了不同蛾类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以及催化每一步反应的相关酶系,列举了15种夜蛾科不同亚科常见物种的性信息素组分及其比例,总结了产生特定比例性信息素的可能原因,查阅了夜蛾科不同物种已经鉴别的性信息素,并按照不同亚科、不同官能团和碳链长度对其进行分类,归纳了同一物种及其亲缘物种性信息素组分和比例的变异,总结了产生变异的分子机理,讨论了性信息素变异和物种进化的关系.最后以生物合成激活神经肽(PBAN)为主, 介绍了其调控途径和机制.本文旨在以不同的蛾类性信息素合成途径为线索,从共有合成途径出发深入了解其规律和共性,从特异合成途径出发探究物种间的进化和变异,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