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人工林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调控对策研究
廖利平, 陈楚莹, 张家武, 邓仕坚, 林柏
1996, 7(3): 225-229.
摘要
(
1322
)
PDF
(625KB) (
545
)
基于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数据,分析了不同管理方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地力和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幼林期间种豆科牧草等农作物、营造混交林、针叶纯林间伐后引进阔叶树等生物途径以及改变整地方式、合理施肥等工程措施都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和林分生产力的提高.
中国森林C汇功能基本估计
康惠宁, 马钦彦, 袁嘉祖
1996, 7(3): 230-234.
摘要
(
1595
)
PDF
(795KB) (
545
)
根据森林资源消长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对中国森林因C的现状和潜力进行了估计和预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目前C积累高于C释放,年平均净固C量为0.8627×10
8
t·a
-1
,在未来20年内中国森林净固C能力约增加773×10
4
t·a
-1
.到2000年,中国森林固C能力将达到1.4697×10
8
t·a
-1
.
农田防护林木材材质物理特性研究
范志平, 姜凤岐, 林鹤鸣, 朱教君, 曾其蕴, 栾树杰
1996, 7(3): 235-239.
摘要
(
1597
)
PDF
(653KB) (
486
)
对早柳和小青杨的年轮宽度、年轮密度、木材纤维长度和干缩率及其径向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物理特性受年轮年龄的影响显着,而纤维长度不受年轮宽度影响.综合材质物理特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可将旱柳和小青杨整个生长期划分为4个时期:幼林期、速生期、成熟期和更新期,确定了各生长期的年龄值.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格局动态的研究
刘庆, 钟章成
1996, 7(3): 240-244.
摘要
(
1467
)
PDF
(583KB) (
522
)
采用“例逐龄级累加法”(RAA)研究了缙云山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格局动态,以及无性系分株克隆生长型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作为复轴型的斑苦竹,其无性系种群随时间进程表现为聚集程度逐渐降低的集群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下,斑苦竹更多地表现出单轴型的繁殖趋势.应用RAA分析植物种群,尤其是竹类植物种群前期的克隆生长格局的动态,结果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西藏扎木地区高山松松脂产量与温、湿度的关系
徐阿生
1996, 7(3): 245-249.
摘要
(
1368
)
PDF
(223KB) (
375
)
初步探讨了西藏扎木地区高山松产脂过程随温、湿度变化的泌脂规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适宜温度下,相对湿度是影响该地高山松松脂日产量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水分供给对于松脂产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同气候湿度下樟子松耐旱生理特征的变化
朱美云, 田有亮, 郭连生
1996, 7(3): 250-254.
摘要
(
1692
)
PDF
(234KB) (
419
)
以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半干旱向干旱过渡区沙地上栽培的14~16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个体为研究材料,测定其主要耐旱生理指标(πp、ε等)地区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樟子松主要的耐旱生理指标在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其变化与各地区的气候湿度指标(I
m
)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可用y=
A
+
Bx
关系式表达(y为耐旱生理指标;x为I
m
).当I
m
由-29.6降至-70.2时,嫩枝生长初期和年生长季末期,初始失膨点总体渗透势(πp)随I
m
的变化率(B)分别为0.0034MPa和0.0061MPa,最大总体体积弹性模数(ε)随I
m
的变化率(B)分别为0.017MPa和0.031MPa,从而证明樟子松是耐旱性可变树种,可通过干旱锻炼提高其耐旱性.
不同纬度来源的野生大豆拟种群动态参数及其生态适应意义
高新华, 李宏元, 郑师章, 周纪纶
1996, 7(3): 255-261.
摘要
(
1414
)
PDF
(822KB) (
503
)
对5个不同纬度来源的野生大豆(
Glycine soja
)、栽培大豆(
Glycine mas
)和半野生大豆进行同地移栽和分期播种实验表明,1年生野生大豆的拟种群的3类组元动态均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参数r与纬度呈正相关,参数K受环境饰变影响.拟种群动态拟合参数r与个体的生殖力呈正相关,证实植物拟种群动态具有重要的生态适应意义.
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水稻吸收Zn的影响
张西科, 张福锁, 毛达如
1996, 7(3): 262-266.
摘要
(
1906
)
PDF
(350KB) (
517
)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水稻根表形成的铁氧化物胶膜对水稻吸收Zn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有Fe
2+
的嫌气环境中,由于根际氧化作用水稻根表会形成红色的铁氧化物胶膜,根表的铁氧化物胶膜影响水稻对Zn的吸收.铁膜数量较少时,由于对Zn的富集作用有限,其对水稻Zn的吸收虽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随着根表铁膜数量的增加,这种促进作用也相应增加,并且在铁膜数量增加到一定值时,对水稻吸收Zn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而后,随着铁膜数量的进一步增加,铁膜反而阻碍水稻对Zn的吸收,成为水稻吸收Zn的障碍层.在此过程中,水稻的根分泌物,特别是其中的植物铁载体对覆有铁膜水稻根系吸收Zn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铁膜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因此,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水稻吸收Zn并不总是起促进作用,其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铁膜的数量.
辽西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王仕新, 崔剑波, 庄季屏
1996, 7(3): 267-272.
摘要
(
1381
)
PDF
(261KB) (
793
)
对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作物产量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表明,深松打破了犁底层,减小了土壤容重及穿透阻力,增加了表层及亚表层土壤的孔隙度.深松土壤水分人渗可达80cm,大豆根系深度增加3.6~4.0cm,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27.7~34.5%和16.1%,在干旱年份玉米增产7.9%.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土壤湿度对N
2
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郑循华, 王明星, 王跃思, 沈壬兴, 龚宴邦, 骆冬梅, 张文, 金继生, 李老土
1996, 7(3): 273-279.
摘要
(
1614
)
PDF
(718KB) (
747
)
通过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
2
O排放及土壤湿度进行系统观测和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了降雨和土壤湿度对N
2
O排放和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麦田N
2
O排放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但水稻田和冬季麦田的N
2
O排放不受降雨影响.稻麦轮作周期内的N
2
O排放较强烈地受土壤湿度制约,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97~100%或84~86%WFPS(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总孔隙度的百分比)时,N
2
O排放最强,低于此湿度范围时,N
2
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反之,则呈负相关.田间N
2
O排放随土壤湿度的变化形式与模拟条件下培养土壤样品的N
2
O产生率变化非常相似,但前者的最佳湿度范围比后者窄,而且偏小.
不同时间草地火烧后群落地上生物量结构的变化
周道玮, 祝玲, 张宝田
1996, 7(3): 280-282.
摘要
(
1567
)
PDF
(151KB) (
362
)
不同时间草地火烧后,群落地上生物量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火烧地各层没有立枯体组分,未烧地立枯体随季节推迟逐渐转向下层.火烧地茎矮化,各层段叶生物量皆高于未烧地,未烧地各层段茎叶比例高于火烧地.火烧地的光线通透系数高于未烧地.
吉林西部草原区7种耐盐碱双子叶植物结构研究
陆静梅, 李建东, 张洪芹, 周道玮, 肖洪兴
1996, 7(3): 283-286.
摘要
(
1608
)
PDF
(305KB) (
485
)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女菀、矶松、角碱蓬、鹅绒藤、蒙古鹤虱、伏萎陵菜和碱蒿7种耐盐碱植物结构.结果表明,7种植物根中具有发达的通气结构,具有耐盐碱、抗干旱的结构特征,尤其是叶表附属物(表皮毛、角质层、蜡质纹饰)均呈抗逆境结构.
xylE基因用于监测根瘤菌在土壤中存活的研究
崔明学, 张成刚, 靳素英, 张晓东, 李明祺, 李宁, 蔺继尚
1996, 7(3): 287-292.
摘要
(
1978
)
PDF
(377KB) (
392
)
通过细菌接合将质粒pLV1016(含xylE基因)转移至
Rhizobium fredii
QB1130和
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
viciae
B40,xylE基因在根瘤菌内表达活性较高.质粒pLV1016携带的XylE基因用于监测根瘤菌在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的存活,结果表明,在灭菌土壤中含质粒与不含质粒菌株存活菌数量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大接种量有利于细菌的生长与繁殖,B40(pLV1016)质粒丢失比例很低.以低于10
6
CFU·g
-1
干土浓度接种时,QB1130(pLV1016)质粒丢失率随接种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未灭菌土壤中生物因素抑制了释放菌株的生长,大接种量有利于细菌存活.以低浓度(10
6
CFU·g
-1
干土)接种时,QB1130(pLV1016)质粒丢失比例高于B40(pLV1016).
东北羊草草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初步研究
张崇邦, 杨靖春
1996, 7(3): 293-298.
摘要
(
1511
)
PDF
(819KB) (
341
)
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表明,微生物呼吸速率以羊草土壤最高(平均为17.2μlCO
2
·g
-1
干土·h
-1
),隐子草土壤最低(8.79μlCO
2
·g
-1
干土·h
-1
),并随着土壤深度而递减.高峰值在8月份(28.39μlCO
2
·g
-1
干土·h
-1
).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微生物数量、植物生物量、土壤水热条件和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
王宪礼, 布仁仓, 胡远满, 肖笃宁
1996, 7(3): 299-304.
摘要
(
1853
)
PDF
(676KB) (
835
)
利用遥感、GIS手段对辽河三角洲的湿地景观进行研究,并选用6种不同的方法对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总体斑块密度为0.286个·km
-2
,廊道密度为1.098km·km
-2
,聚集度指数为0.955.景观破碎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廊道景观的发展是景观破碎化的前提与动因.
嵊泗列岛潮间带群落生态学研究Ⅰ.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
杨万喜, 陈永寿
1996, 7(3): 305-309.
摘要
(
2060
)
PDF
(553KB) (
1316
)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
4
>HL
3
>SJ
2
>DY
1
和DY
1
>SJ
2
>HL
3
>SS
4
;甲壳动物分别为DY
1
>SJ
2
>HL
3
>SS
4
和SS
4
>HL
3
>SJ
2
>DY
1
;藻类生物量顺序为HL
3
>SS
4
>SJ
2
>DY
1
.垂直分布上,多毛类数量,断面DY
1
及SJ
2
为中湖区>低潮区>高潮区,断面HL
3
及SS
4
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生物量顺序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藻类生物量一般以春秋季最高,夏季较低;底栖动物生物量,DY
1
以夏秋季生物量较大,冬季最小,SJ
2
、HL
3
分别以春秋生物量最大,SJ
2
以冬季最小,HL
3
以春季最小.
承德木本植物不同部位S及重金属含量特征的PCA分析
蒋高明
1996, 7(3): 310-314.
摘要
(
1513
)
PDF
(661KB) (
668
)
应用主分量分析(PCA)和排序技术(OA)对承德市10种木本植物的S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Z
1
和Z
2
主成份值基本代表了所有元素反应的信息,累积贡献率>98%.S对Z
1
贡献最大(元素负荷量>0.96),Fe、Zn、Mn、Ph等对Z
2
有较大的影响.表明承德市S污染是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以Zn、Fe、Mn、Ph较显着,而Cu、Ni污染不明显.不同植物器官部位污染物含量的排序表明,城市木本植物的污染物以树皮为最高,其次是枝条,叶最低.
环境中石油烷烃迁移的数量特征
李书鼎, 张少兰, 马吉春
1996, 7(3): 315-320.
摘要
(
1432
)
PDF
(262KB) (
397
)
使用
14
C-正十六烷示踪技术,研究了石油烃在土壤水稻系统的传输、累积和分布.结果表明,当土壤中沉积的油量达到180mg·kg
-1
时,水稻枯萎.插秧前均匀拌入土壤的油量达到300mg·kg
-1
时,水稻生长发育正常.草甸棕壤稻田土,正十六烷的分配系数Kd为216.其在土壤水稻系统的分布顺序为水稻>水>土壤.按残留量大小排序为水>土壤>水稻.一茬水稻生长期,矿物油损失量是总量的39%.石油污染区,其年径流携带量占土壤可淋溶总量的58%.
下辽河平原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专家系统设计Ⅰ.系统设计思想
梁文举, 闻大中, 沈善敏, D. D. Calvin, M. C. Saunders, E. G. Rajotte, J. E. McClure, 郑秉林, 刘怫翔
1996, 7(3): 321-325.
摘要
(
1635
)
PDF
(223KB) (
437
)
以下辽河平原为背景,以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在下辽河平原的实践,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提出了多熟种植农业生态模式专家系统设计思想;运用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相集成的方法论述了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原理.本文在理论上试图为应用现代计算机高新技术从事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探索一条新路.
误捕及其对海兽种群的影响
杨光, 周开亚
1996, 7(3): 326-331.
摘要
(
1567
)
PDF
(664KB) (
769
)
几乎在全世界都有误捕海兽的记录.有误捕记录的海兽有鲸目14科62种,鳍脚目3科12种,海牛目2科2种及食肉目1科1种.误捕海兽的渔具包括刺网、拖网、围网、张网、插网和陷阱等.误捕可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及生活史特征的改变.我国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提高生产力途径研究──KJ85-06项目1991~1995研究进展简介
沈善敏
1996, 7(3): 332-336.
摘要
(
1520
)
PDF
(520KB) (
471
)
KJ 85-06项目是“八五”期间由中国科学院资助的最大的生态学研究计划.19个研究所、20个试验站、530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该项计划,5年总经费1000万元.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迄今已发表论文450余篇、专着3部,尚有大量论文与多部专着将陆续出版.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主要研究进展,并就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研究和生态过程、人类活动影响联网研究提出了两点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