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
李凌浩, 林鹏, 邢雪荣
1998, 9(4): 337-340.
摘要
(
1725
)
PDF
(524KB) (
1133
)
对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的季节动态及其在不同群落发育阶段下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细根在养分归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甜槠成熟林细根生物量为10.645t·hm
-2
, 生长量为7.3715t·hm
-2
·a
-1
, 分解量为4.6775t·hm
-2
·a
-1
, 年周转率0.69次; 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模式为单峰型曲线,生物量至34龄时达到最大值,生长量至群落郁闭阶段(58龄)达到最大值; 甜槠成熟林中,通过细根死亡的N素归还量占群落年归还总量的49.5%, 多于凋落物途径,P、Mg归还量所占比例为42.3%和28.9%, 略低于凋落物途径; K、Ca归还以降水淋溶为主,其次是凋落物途径,而细根途径仅占总归还量的19.3%和9.2%.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C素库及皆伐影响的初步研究
吴仲民, 李意德, 曾庆波, 周光益, 陈步峰, 杜志鹄, 林明献
1998, 9(4): 341-344.
摘要
(
1713
)
PDF
(500KB) (
767
)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C素库以及皆伐对森林C素库影响的研究表明,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的C素库总量为340.467t·hm
-2
, 其中植物C储量为232.791t·hm
-2
, 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04.696t·hm
-2
, 枯枝落叶层C储量为2.98t·hm
-2
. 更新林的C素库总量为258.996t·hm
-2
, 其中植物C储量为150.203t·hm
-2
, 土壤有机C储量为105.803t·hm
-2
, 枯枝落叶层C储量为299t·hm
-2
. 皆伐可使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而天然更新又可使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快地恢复。皆伐后经过26年的天然更新,森林C素库只恢复到原来的76%左右。
杨树新无性系冠层特性及叶片的空间分布
李火根, 黄敏仁
1998, 9(4): 345-348.
摘要
(
1562
)
PDF
(191KB) (
517
)
对11个5年生黑杨无性系的冠层特性进行了研究,供试无性系的冠层特性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不同层次、不同部位间差异显着。垂直分布上的差异主要体现于叶片大小上,而水平分布的的差异则主要体现于叶片数目上。群体总的冠层分布模式为叶面积从上至下,从内到外逐渐增加。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臧润国, 郭忠凌, 高文韬
1998, 9(4): 349-353.
摘要
(
1619
)
PDF
(586KB) (
729
)
通过对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组成树种数量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中主要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特点,阐述了林隙在阔叶红松林结构与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红松和阔叶树以及主林层和中下层树种的相对优势(或重要性)亦呈现出交替变化的规律。林隙提高了阔叶红松林的物种丰富度,增加了其多样性,为不同特性物种的共存提供了可能,从而保持了阔叶红松林的整体稳定性。
盐度和CO
2
倍增环境下碱蓬幼苗呼吸酶活性的变化
刘家尧, 衣艳君, 白克智, 梁峥
1998, 9(4): 354-358.
摘要
(
1698
)
PDF
(507KB) (
607
)
研究了生长在正常大气CO
2
和CO
2
倍增环境中的盐生植物碱蓬(
Suaedasalsa
)幼苗呼吸酶活性对KCl和NaCl的反应。结果表明,在CO
2
倍增(700μl·L
-1
)和正常大气CO
2
(350μl·L
-1
)下,300mmol·L
-1
KCl和NaCl均能抑制琥珀酸脱氢酶(SDH)和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活性为NaCl抑制、KCl促进; NaCl和KCl明显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光呼吸中乙醇酸氧化酶(GO)、羟基丙酮酸还原酶(HPR)活性; 并指出在KCl胁迫下,CO
2
使三羧酸循环(TCAC)的运行变慢,NaCl胁迫下使其加快,TCAC运行限速步骤与MDH无关,CO为盐对呼吸代谢影响的重要位点。另外,K
+
、Na
+
对蛋白表达的影响有差异,CO
2
可使盐胁迫下的碱蓬幼苗蛋白表达降低。
南亚热带不同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比较研究
钟继洪, 谭军, 郭庆荣, 骆伯胜, 卓慕宁, 黄湘兰
1998, 9(4): 359-364.
摘要
(
1630
)
PDF
(288KB) (
392
)
比较研究了南亚热带几种植被下丘陵赤红壤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丘陵赤红壤的结构随着植被的演退而退化。表现在表土砂化,即砂粒含量相对增加,粘粒含量相对减少; 土壤结构稳定性下降,主要体现在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减少; 土壤孔隙性变差,主要体现在容重增加和较大孔径的孔隙减少。自然赤红壤容重增加、较大孔隙减少更为明显; 耕型赤红壤结构稳定性下降,表土砂化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由植被演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减少,是丘陵赤红壤结构退化的主要内在因素。
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模拟
李忠佩, 王效举
1998, 9(4): 365-370.
摘要
(
1534
)
PDF
(832KB) (
572
)
采用双组分模型模拟土地利用方式变更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并用一些调查和监测数据进行了初步验证。此双组分模型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新形成有机碳和原有有机碳两个组分。每个组分有机碳的形成转化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本文用此模型对亚热带土壤开垦利用为马尾松林地、湿地松林地、柑桔园和牧草地4种方式10年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初步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可见,此方法适于用来模拟不同土壤类型下土地利用系统变更初期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过程。
半干旱地区河滩宜林地立地条件研究
刘明国, 韩洪云, 刘孝义
1998, 9(4): 371-375.
摘要
(
1499
)
PDF
(234KB) (
438
)
采用对应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半干旱地区河滩宜林地土壤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滩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土壤质地的差异,有机质含量、CaCO
3
含量、全盐量、田间持水量等与土壤机械组成中细粒级含量(尤其是<0.001mm、0.001~0.005mm两个粒级)呈正相关。半干旱地区河滩宜林地立地条件主导因子为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和有效土层厚度。采用最优分割法对地下水位、有效土层厚度进行了分级。以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情况,将河滩宜林地划分为20个立地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多树种综合评价。
湖北省低丘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初步评价
於凤安, 彭镇华, 江泽慧, 唐万鹏, 刘友民, 洪石, 刘立德
1998, 9(4): 376-378.
摘要
(
1408
)
PDF
(312KB) (
697
)
采用一种简易的层次分析法对在湖北省低丘上建立的11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在11种低丘经营模式中,以楠竹、杉木混交林下间作豆类综合效益最好,其次是林下间作豆类,松下间作茶叶、玉米,板粟间作枸杞、豆类,茶业间作玉米,柑橘间作玉米、豆类。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沈善敏, 殷秀岩, 宇万太, 张璐, 陈欣, 刘鸿翔, 王德禄, 王凯荣, 周卫军, 谢小立
1998, 9(4): 379-385.
摘要
(
1653
)
PDF
(288KB) (
496
)
通过4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获得以下结果,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产量增益受气候的热量因素、化肥施用和养分循环再利用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影响。在不施化肥情况下,保持0. 8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自北向南分别是:温带黑龙江海伦253kg·hm
-2
(10年平均)、暖温带辽宁沈阳1122kg·hm
-2
(6年)和喀左1332kg·hm
-2
(8年)、亚热带湖南桃源2884kg·hm
-2
(7年);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则分别为海伦225、沈阳694、喀左786、桃源1321kg·hm
-2
. 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着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在施用NPK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作物增产率在试验期间的前3年平均为5%, 后3年平均可上升至14%.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沈善敏, 宇万太, 陈欣, 张璐, 刘鸿翔, 王德禄, 王凯荣, 周卫军, 谢小立
1998, 9(4): 386-390.
摘要
(
1510
)
PDF
(219KB) (
544
)
采用中长期田间试验对8种模拟施肥模型在温带的海伦试验站、暖温带的沈阳试验站和亚热带的桃源试验站进行了6~10年试验,以比较、评价施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结果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随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素所影响; 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30%、沈阳(暖温带)38%、桃源(亚热带)44%. 按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一般地估计: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形成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 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
沱湖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滨湖农田生态维护
何方, 项澄生
1998, 9(4): 391-394.
摘要
(
1511
)
PDF
(183KB) (
408
)
通过对沱湖生态特征调查分析,研究了沿淮河迹洼地型湖泊与滨湖农田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为了维护沱湖生态平衡和资源永续利用,提出了滨湖农田系统和土壤管理的措施。
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的生理生态研究 Ⅱ. 早稻高产形成与生理生化特性
林文雄, 王松良, 梁义元, 郭玉春, 何水林, 郑履端, 翁定河, 洪来水, 潘铮铣
1998, 9(4): 395-399.
摘要
(
1555
)
PDF
(900KB) (
626
)
本研究结果表明,旱育秧苗移栽大田后仍能保持较强的生理生化优势,从分蘖期到乳熟期,旱育秧植株的抗坏血酸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ATP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高4.09~12.22%、8.22~19.68%、10.19~24.73%、2.77~22.36%、36.11~137.5%和26.11~135.2%, 丙二醛含量降低5.04~7.14%, 膜透性相应减少29~16.06%, 因而抗逆性强,秧苗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成穗率高,叶片不早衰,干物质积累多,高产。
双季稻区稻水象甲一代成虫的滞育
翟保平, 商晗武, 程家安, 黄恩友, 郑雪浩
1998, 9(4): 400-404.
摘要
(
1543
)
PDF
(1105KB) (
557
)
对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
Lisorhoptrusoryzophilus Kuschel
)夏季种群的研究表明,光照和温度可排除在一代成虫夏季滞育的诱导因子之外,而不同的食料条件是引发滞育的主导因素。在自然状态下,即使是强迫滞留,早稻田内的一代成虫也不转入正常发育,但取食稻秧能使新羽一代成虫和稻田内外处于生殖滞育状态的一代成虫的卵巢正常发育,并能解除已进入夏蛰的一代成虫的生殖滞育; 同时,不论是新羽成虫还是夏蛰成虫,取食稻秧后卵巢和飞行肌同时发育; 若这种食料条件能持续下去,则飞行肌消解而卵巢发育产卵。
棉田多虫复合危害互作效应及“两红”复合防治指标应用研究
王瑞琪, 张仕福, 樊孝贤, 黄民松, 万鹏, 石尚柏
1998, 9(4): 405-410.
摘要
(
1851
)
PDF
(258KB) (
594
)
针对长江中游棉区棉花多虫复合危害问题,设计了6种害虫4种组合的复合危害系统。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描述了多种害虫对棉花的侵害及其间的互作效应。通过多种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级的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分析,认为当多虫复合危害时,害虫间的相互作用就其对作物的侵害而言,表现为增强效应和减弱效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并制定了“两红”(棉红铃虫和朱砂叶螨)复合危害动态防治指标,经验证、示范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东北山地水生鞘翅目昆虫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王淼, 姬兰柱, 赵敏, 李秋荣, 陈欣
1998, 9(4): 411-415.
摘要
(
1742
)
PDF
(734KB) (
701
)
调查了东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辽宁省医巫闾山两地静水水体中水生甲虫。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水生甲虫比辽宁医巫闾山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水生甲虫物种丰富的多。长白山水生甲虫共有17个属29个种,而辽宁医巫闾山水生甲虫只有10个属13个种。两地水生甲虫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124、1.643, Shannon均匀度分别为1. 260、0.641, 两种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水生甲虫物种多度分布较好地拟合于对数级数模型,均以少数物种为优势种,其中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水生甲虫以
Hydroglyphus japonicus、Haliplus simplex
为优势种,辽宁医巫闾山水生甲虫则以
Hydroglyphuspusilus、Agabususuriensis、Agabusbrandti
占优势。
小黄家蚁工蚁对褐稻虱的捕食作用
许晓风, 程遐年, 邹运鼎
1998, 9(4): 416-418.
摘要
(
1740
)
PDF
(182KB) (
526
)
报道了小黄家蚁对褐稻虱的捕食作用。养虫笼及大试管捕食试验结果表明,小黄家蚁对褐稻虱若虫尤其是低龄若虫具有良好的捕食效果,捕食率分别为93%和30%, 捕食的功能反应为HolingⅡ型反应,水稻品种抗性与捕食反应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杀灭土壤中线虫对小麦生长和吸收N、P的影响
胡锋, 李辉信, 武心齐, 吴珊眉
1998, 9(4): 419-424.
摘要
(
2027
)
PDF
(868KB) (
655
)
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施用杀线剂(克线磷,67mg·kg
-1
干土)和干热(105℃,2h)两种杀线措施对小麦生长和N、P养分吸收的影响。杀线剂对土壤中线虫的平均杀灭率约为80%, 干热处理的杀灭率为100%. 在杀线剂处理中,苗期至抽穗期小麦生物量、拔节期至成熟期植株含N量、全生育期植株吸N量以及抽穗和成熟期吸P量均显着低于对照。土壤干热处理后抽穗和成熟期小麦的生物量、含N量及N、P吸收量也比对照显着降低。两种杀线处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N、P吸收量与相应处理全株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杀灭线虫对植株含P量影响较小。分析杀线虫后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受抑主要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减弱、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植物生长促进物质降低有关
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治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郭继勋, 姜世成, 孙刚
1998, 9(4): 425-428.
摘要
(
1822
)
PDF
(676KB) (
558
)
采用生物、化学和物理方法对盐碱化草地治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生物方法采用枯草处理; 化学方法采用石膏处理; 物理方法采用铺沙处理,种植羊草、野大麦和碱茅3种牧草。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和增加土壤含水率。在生物治理中,羊草和野大麦在枯草量达1500g·m
-2
, 碱茅在枯草量达1000g·m
-2
时,便可良好生长。在化学治理中,石膏施用量达1.25kg·m
-2
, 即可达到改良效果。在物理方法治理中,羊草和野大麦在沙层厚度为13cm, 碱茅在11cm时即可正常生长发育。
大豆连作障碍研究 Ⅱ. 大豆连作减产机理及对土壤紫青霉菌毒素的调控对策
胡江春, 薛德林, 王书锦
1998, 9(4): 429-434.
摘要
(
1958
)
PDF
(602KB) (
695
)
研究分析了土壤紫青霉菌分泌毒素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危害。结果表明,在大豆种子萌动期毒素致毒作用已经开始; 在大豆幼苗期及分枝期,较高浓度毒素(×10
3
倍稀释)使大豆完全不结瘤,极低浓度(×10
5
倍稀释)仍然抑制40%结瘤,致使重茬大豆光合固氮能力显着降低。而大豆残根、凋落物等通过刺激紫青霉菌的增长,造成对大豆进一步的危害。对连作大豆土壤紫青霉毒素的调控研究表明,使用土壤放线菌MB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8.4~18.9%; 使用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防治可使重茬大豆增产30.5%. 应用MB97制剂对连作大豆全生育过程的防病、减毒控制的综合调控,可使重茬5年大豆田间微区试验折合大豆产量达到4575kg·hm
-2
.
地膜覆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陈锡时, 郭树凡, 汪景宽, 张键
1998, 9(4): 435-439.
摘要
(
2047
)
PDF
(572KB) (
1155
)
研究了覆膜栽培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物活性。棕壤长期覆膜种植玉米,土壤表层微生物数量增多,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分别增加22.6%、29.3%和19.7%. 苗期细菌增加最多,达21.4%, 拔节期和成熟期放线菌增加最多,为22.4%和24.4%, 生育期真菌增加幅度12.2~14.6%. 细菌中兼厌气性种群优势有所增强,真菌优势种群无变化。肥力水平不同地块覆膜均加强土壤呼吸作用,高肥地块土壤脲酶活性升高,低肥地块无变化。
无花果曲霉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条件的探讨
宛晓春, 李平, 丁霄霖, 陶文沂
1998, 9(4): 440-442.
摘要
(
1658
)
PDF
(154KB) (
709
)
根据正交试验得出无花果曲霉原生质体形成的最佳条件,用1%的混合酶液(0.5%纤维素酶+0.25%蜗牛酶+0. 25%溶菌酶)作用无花果曲霉菌体细胞,原生质体产量达3.2×10
7
个·ml
-1
, 渗透压稳定剂为0.6mol·L
-1
KCl于0.2mol·L
-1
PO
4
3+
(pH5.8)中,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分别为3.0h、30℃。比较不同酶解时间、再生稳定剂和碳源等因素对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可确定最佳再生条件,再生率达30%以上。
流域生态学——新学科、新思想、新途径
邓红兵, 王庆礼, 蔡庆华
1998, 9(4): 443-449.
摘要
(
1795
)
PDF
(689KB) (
866
)
在评述流域生态学定义、来源及有关认识的基础上,论述了流域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文章认为流域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是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必要尽快地系统开展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