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9-07-25
    研究论文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的研究
    刘静艳, 王伯荪, 臧润国
    1999, 10(4):  385-388. 
    摘要 ( 1675 )   PDF (504KB) ( 447 )  
    分析了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6%,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8.9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6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以50~100m2所占面积比例最大,而以50m2以下的所占数量比例最大。大部分林隙是在大约40年前形成的,其中以10年前形成的林隙最多。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高度在20~30m之间。每株形成木所能形成的扩展林隙面积为72.94m2,冠空隙面积为25.06m2.
    天山云杉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王燕, 赵士洞
    1999, 10(4):  389-391. 
    摘要 ( 1671 )   PDF (395KB) ( 581 )  
    对新疆昌吉地区木垒林场天山云杉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为216.170t·hm-2,净生长量为12.634t·hm-2·年-1.林分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是:干占48.68%,枝占17.77%,叶占9.81%,果占0.03%,根占18.6%;净生长量的分配是:干占31.49%,枝占1.2%,叶占12.7%,果占0.46%,根占26.87%.
    三大硬阔树体动态结构的研究Ⅱ.叶的生长与死亡过程
    叶万辉
    1999, 10(4):  392-394. 
    摘要 ( 1599 )   PDF (348KB) ( 571 )  
    对胡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叶出生和死亡过程的分析表明,它们的叶出生是一个渐进过程,持续期可达40~65d,不同时期出生的叶可形成明显的龄级结构。小叶生长过程基本上呈S型。叶死亡过程可分为小叶和复叶两种情况,初期落叶以小叶为主,凋落量少、速度慢;而后整个复叶才开始凋落,使落叶数量和速度加快,整个落叶期仅在30~35d左右。小叶凋落过程属于DeeveyⅠ型存活曲线,复叶凋落过程基本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
    林木生长的多维时间序列分析
    吴承祯, 洪伟
    1999, 10(4):  395-398. 
    摘要 ( 1730 )   PDF (1318KB) ( 545 )  
    利用多维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影响杉木直径生长的五大主导气象要素作控制因子,建立杉木直径生长的CAR模型,从而对杉木直径生长提前一年作预测,回验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很高,为林木生长预测预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腐木生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DCA排序研究
    郭水良, 曹同
    1999, 10(4):  399-403. 
    摘要 ( 3421 )   PDF (1611KB) ( 523 )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长白山不同森林类型腐木生苔藓植物分布研究表明,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组成明显不同。红松阔叶混交林以尖叶匍灯藓、毛尖羽藓、细枝青藓等为主;过渡林以尖叶匍灯藓、鞭枝疣灯藓、羽藓、腐木藓、塔藓等为主;暗针叶林的以塔藓、钩枝镰刀藓、拟垂枝藓、曲背藓、毛梳藓等为主。暗针叶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发生量最大,物种的多样性也最高。海拔高度和林冠郁闭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林下腐木生苔藓植物生态分布的主要因素。
    固氮树种在混交林中的作用研究Ⅲ.固氮树种凋落物分解及N的释放
    何兴元, 赵淑清, 杨思河, 田春杰
    1999, 10(4):  404-406. 
    摘要 ( 1633 )   PDF (485KB) ( 531 )  
    研究了11种固氮和非固氮树种凋落物分解及可利用态N的释放。结果表明,固氮树木凋落物中N的生物分解系数、落叶分解过程中干重的损失率及有效态氮的释放分别比非固氮树种高出1.3、1.5和8.2倍。
    外生菌根菌在火炬松人工林应用的研究
    张鼎华, 黄家彬, 孙芹福
    1999, 10(4):  407-410. 
    摘要 ( 1305 )   PDF (209KB) ( 455 )  
    连续6年研究了外生菌根菌在火炬松人工林的应用。结果表明,12个供试菌株均能不同程度地在火炬松根系上形成外生菌根。在12个供试菌株中,以松林小牛肝菌效果最佳,无论是在苗期还是上山造林,对促进寄主生长的效果均最好,且促进寄主生长的效果在立地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表现得更为明显。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水分环境演变研究
    黄明斌, 康绍忠, 李玉山
    1999, 10(4):  411-414. 
    摘要 ( 1386 )   PDF (213KB) ( 438 )  
    以南小河沟为例,评价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过程对流域水分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小河沟流域水环境在近50年内发生了很大变化,坡面年总汇流量由治理前的15.83mm逐步减小为5.16mm和现在的3.66mm,未来10年可能减到2.86mm;塬面产流量却因庭院和道路面积增加以及建筑风格提高而逐步增大;坡地和沟谷的产流量逐步减小。同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了水分小循环,削弱了水文大循环,改变了流域水均衡要素的定量分配.
    石灰性紫色土中锌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高美荣, 朱波, 蒋明富
    1999, 10(4):  415-418. 
    摘要 ( 1506 )   PDF (221KB) ( 498 )  
    为探明川中丘陵分布广泛的石灰性紫色土的缺Zn机理,应用化学连续浸提法对30个样本提取了8种形态的Zn,采用最优组合变量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石灰性紫色土中各形态Zn的分配差异显着;土壤pH、质地、有机质、碳酸盐对Zn的分布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特别是碳酸盐,不仅间接增强土壤氧化物和粘土矿物对Zn的吸附,其本身对Zn的吸附和固定作用(占全Zn2.70%)较为重要。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有效态Zn的主要因素.
    白浆土-植物系统营养物质转化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Ⅱ.白浆土无机磷形态变化
    李法云, 高子勤
    1999, 10(4):  419-422. 
    摘要 ( 1602 )   PDF (1247KB) ( 415 )  
    采用室内培养和微区试验研究表明,施入白浆土中无机磷在短时间内(24h、8d)主要向Fe-P和Al-P转变,较长时间后(80d),Al-P向Fe-P转化,Ca-P变化较弱,土壤中无机磷形态转化与白浆土本身的土壤属性具有密切关系。施用有机肥改变了土壤中无机磷形态的转化过程,其与土壤中的铁、铝氧化物反应形成的“Al-有机质-P”和“Fe-有机质-P”是作物较易利用的有效P源。
    有机物料对白浆土金属氧化物形态转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肥力效应
    吴龙华, 高子勤
    1999, 10(4):  423-426. 
    摘要 ( 1571 )   PDF (214KB) ( 376 )  
    通过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牧草粉腐解物对白浆土Fe、Mn、Al氧化物形态转化及剖面迁移的影响及其对土壤P素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有机物料淋溶使土壤DTPA提取态或有机络合Fe、Mn、Al氧化物含量显着上升;有效磷含量也极显着上升,主要在于铝磷和铁磷含量的增加;白浆层土壤中有效态磷及无机磷各形态均随着腐熟牧草粉用量的加大而极显着地升高,表层土壤中有效态磷、铝磷、铁磷的变化也与加入的腐熟牧草粉极显着正相关。土壤有效态磷、铝磷、铁磷与DTPA提取态和有机络合态Fe、Mn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但在表层土壤磷素各形态与DTPA及焦磷酸钠提取的Al呈极显着负相关,而白浆层却是极显着正相关。
    土壤保肥-供肥机理及其调节Ⅱ.棕壤型菜园土的腐殖质结合形态及其肥力学意义
    陈利军, 周礼恺
    1999, 10(4):  427-428. 
    摘要 ( 1441 )   PDF (173KB) ( 507 )  
    采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15对棕壤型菜园土肥、瘦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储量和腐殖质结合形态的研究表明,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与松结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均比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高,稳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较小,紧结态腐殖质的比例肥瘦地大体相当。无论肥地或瘦地,小粒级微团聚体的有机质和各结合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及松、稳结态腐殖质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均较大粒级的高,而紧结态腐殖质则相反,表明大、小粒级微团聚体具有不同的肥力学意义.
    有机物料对滨海盐渍土重金属根际效应的影响Ⅱ.土壤内源铁形态分布
    徐星凯, 张素君, 王子健
    1999, 10(4):  429-432. 
    摘要 ( 1529 )   PDF (172KB) ( 346 )  
    研究了排水条件下施用腐熟有机物料、种稻改良滨海盐渍土内源铁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单淹水利于土中无定形氧化铁、络合态铁、有效态铁以及氧化铁活化度升高,并且络合态铁与有效态铁升高程度,低盐土壤显着;晶形氧化铁变化不明显,土中可能存在其它形态铁向晶形氧化铁转化。种稻不施有机物料,根际络合态铁和有效态铁富集;无定形氧化铁和晶形氧化铁亏缺。根际氧化铁活化度稍低于非根际。增施有机物料利于两种盐渍土根际内外铁形态向络合态铁和无定形氧化铁转化;有效态铁和氧化铁活化度提高,低盐土壤根际较明显.
    莱州湾地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的农田生态工程试验研究
    齐鑫山, 王仁卿
    1999, 10(4):  433-436. 
    摘要 ( 1519 )   PDF (654KB) ( 375 )  
    针对莱州湾地区面临的干旱缺水、海水入侵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的严峻现状,在莱州和寿光两地进行了以良种选育、结构调整、轮作套种、地膜覆盖、节水灌溉、改土培肥和林农间作等技术为主的农田生态工程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显着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防治海水入侵灾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可供借鉴的典型样板.
    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机理的研究
    汪诗平, 李永宏
    1999, 10(4):  437-441. 
    摘要 ( 1697 )   PDF (588KB) ( 602 )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上,经过6年围栏定量的放牧,分别对9种主要植物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对放牧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和营养繁殖方式的牧草对放牧率的响应策略是不同的,从而构成了不同放牧率下群落演替的基础.匍匐以不定根行营养繁殖生长或分蘖性强的种群是较适应于重牧的,如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uculis);以根茎和分蘖行营养繁殖的羊草(Leymus chinense)和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及丛生禾草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属宜轻牧植物;以根茎和分蘖行营养繁殖的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和小丛生禾草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属宜中牧植物;而以分枝行营养繁殖的扁蓿豆(Melissitus ruthenica)和木地肤(Kochia prostata)则宜轻牧.随着放牧率的增大,群落发生明显的变化,小禾草的比例逐渐减少,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最终进一步趋同于星毛委陵菜退化草原;而轻牧可以维持草原现状或使其发生恢复演替,禾草比例增加,即可达到利用式改良的目的.
    草地群落放牧干扰梯度β多样性研究
    杨利民, 李建东, 杨允菲
    1999, 10(4):  442-446. 
    摘要 ( 2250 )   PDF (707KB) ( 644 )  
    放牧过程通过牲畜的啃食、践踏作用干扰草场环境,使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植物种群的优势地位发生更替。结果表明,随放牧干扰强度加重,从盐湿化草甸到典型草原,群落植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β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盐湿化草甸和羊草杂类草草甸群落物种变化的中度干扰出现在轻牧→中牧阶段,并在整个放牧干扰进程中,表现较低的稳定性;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群落出现在中牧→重牧阶段;而荒漠草原物种变化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从轻牧到过牧物种替代仅1~3种。各群落放牧干扰植物多样性的稳定性次序是: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盐湿化草甸.
    小麦品种对麦蚜主要生命参数影响的研究
    仵均祥, 姜金虎, 沈宝成, 苏小记
    1999, 10(4):  447-451. 
    摘要 ( 1571 )   PDF (528KB) ( 494 )  
    选用经田间鉴定抗蚜性表现不同的10个小麦品种,在室内外较系统地研究了其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存活、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析了室内外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品种的抗生性并不能造成若蚜个体的直接死亡,但对若蚜发育历期、成蚜寿命和产仔数影响显着,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或显着水平。其中对两种蚜虫若蚜发育历期的影响室内外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的主要指标;其次是对成蚜产仔数的影响,禾谷缢管蚜室内外试验结果比较的吻合性也较好.
    不同烟草品种上节肢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
    巫厚长, 程遐年, 邹运鼎
    1999, 10(4):  452-456. 
    摘要 ( 1458 )   PDF (540KB) ( 616 )  
    1998年5~7月对合肥郊区自然状态下Nc89、Nc82和K326烟草生产品种上重要节肢动物种群数量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烟田重要蜘蛛类天敌是皿蛛、狼蛛、球蛛、肖蛸蛛、蟹蛛、跳蛛和管巢蛛等,重要昆虫类天敌是烟蚜茧峰(Aphidius gifuensis)、瓢虫、隐翅甲、步甲、大灰食蚜蝇(Syrphas corallae)和小花蝽(Orius miutus)等,重要害虫是烟蚜(Myzus persicae)、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斑须蝽(Dolycoris baccarum)和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等.烟蚜种群数量消长有两个明显的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16日和6月13~21日前后.文中对烟蚜种群数量动态模型,烟蚜和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种群相互作用做了分析.烟蚜茧蜂种群平均数量Nc89烟草品种显著高于Nc82和K326,主要害虫个体总数平均数量Nc89品种显著高于K326,不同烟草品种上的其它节肢动物种群平均数量均无显著差异.
    柑桔潜叶蛾对柑桔的为害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王联德, 尤民生, 吴清
    1999, 10(4):  457-460. 
    摘要 ( 1684 )   PDF (1552KB) ( 388 )  
    调查福州市郊柑桔园柑桔潜叶蛾(Phylocnistis citrela)在雪柑、芦柑、蕉柑、福桔4个品种上的为害情况。根据其为害特性和柑桔果实产量大小年份可能给经济阈值带来的误差,采用同一树上以秋梢为计量单位,环割被测枝条(避免枝条间养分重新分配而带来误差)的方法,研究了为害秋梢的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当年和翌年春夏梢的生长量,翌年果实品质和重量,以及叶片被害程度与柑桔潜叶蛾幼虫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柑桔受潜叶蛾为害后具有一定的光合补偿及组织愈伤的补偿能力;根据福州地区1994年柑桔生产力,以雪柑为品种确定经济阈值为1.21头1龄幼虫/嫩叶;缩小了经济阈值受果实产量大小年份差异而带来的误差;同时考虑品种、柑桔园水热条件、产量水平、天敌作用等多种生态因子,建立了多因子经济阈值模型.
    斜纹夜蛾天敌作用的评价
    蒋杰贤, 梁广文, 庞雄飞
    1999, 10(4):  461-463. 
    摘要 ( 2745 )   PDF (174KB) ( 660 )  
    通过组建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8代自然种群生命表,运用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生物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的自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低龄(1~3龄)幼虫的捕食性天敌是影响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对第4代和第8代种群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13.904和12.946.如果没有捕食性天敌的作用,下代种群数量将分别增长到当代的15.1206和74.678倍。病原微生物是影响第4代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另一重要因子,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2.4726.
    安徽省猪种特性与生态类型之关系的研究
    陈宏权, 蒋模有
    1999, 10(4):  464-466. 
    摘要 ( 1518 )   PDF (558KB) ( 424 )  
    对安徽省自然生态环境与猪种特性关系的研究表明,由北向南,旱地面积从54.3%下降到1.9%,林地和草场分别由5.6%和3.0%上升到62.4%和15.8%;水田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水面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随着纬度的降低,气温和降雨量逐渐升高和加大,饲料条件由精料型逐渐变成青粗饲料型;猪的体型逐渐变小,仔猪1和20日龄个体重分别由1.02和3.48kg下降到0.73和2.16kg,但皖南山区猪的有效乳头数多,产仔数偏高,其它类型变化不明显;猪的肥育期日增重和瘦肉率分别由535.9g·d-1和55.3%下降到361.1g·d-1和39.5%,但膘厚却由19.9mm上升到39.3mm;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猪的平均AgNOR数分别为3.17、3.61和3.68,3种类型猪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1176、0.1404和0.0568.
    蛋氨酸锌螯合物中的锌在山羊体内代谢规律的研究
    李丽立, 张彬, 黄见良, 李海屏, 邓世林
    1999, 10(4):  467-470. 
    摘要 ( 1654 )   PDF (808KB) ( 369 )  
    将10头体重为9kg左右的健康浏阳黑公山羊分成两组,在代谢笼内个体饲喂,分别喂以含65Zn蛋氨酸Zn(65ZnMet)和65Zn硫酸锌(65ZnSO4)的饲粮,以比较研究蛋氨酸锌螯合物中的Zn在山羊体内的代谢规律。结果表明,65ZnMet组在粪中排出65Zn的浓度低于65ZnSO4组,在饲喂65ZnMet螯合物3d期间Zn的表观吸收率为49.12%,显着地(α<0.05)高于65ZnSO4(38.91%)组,52h达到排泄高峰。65ZnMet组与65ZnSO465Zn在体内的存留率分别为40.38%与29.52%,差异显着(α<0.05);停止饲喂65Zn后的第3d,两组体内存留趋于平衡,65ZnMet组与65ZnSO4分别为4.88与4.74mg;在组织器官中Zn的分布规律两组几乎相同,单位含量均以肝、脾、胰含量高,骨、蹄含量低.
    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酶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
    沈宏, 曹志洪, 徐本生
    1999, 10(4):  471-474. 
    摘要 ( 1622 )   PDF (521KB) ( 934 )  
    研究了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迅速上升,并逐渐达到最大值;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下降至某一值后并逐渐趋于平稳。几种处理相比较,以秸秆+尿素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为最大。除玉米生长后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碱解氮、活性腐殖质、土壤pH不相关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在玉米生长期间均相关或极相关.
    时间-温度、时间-湿度对球孢白僵菌孢子的互作效应
    王成树, 樊美珍, 李增智
    1999, 10(4):  475-477. 
    摘要 ( 1911 )   PDF (195KB) ( 438 )  
    球孢白僵菌孢子的时间温度、时间湿度死亡率曲面经互补重对数(CLL)模型拟合,所得方程经HosmerLemoshow统计量检验显着,各处理强度(温度、湿度)与时间效应参数的t测验值大大超过极显着水平(P<0.0001).比较单因素分析与CLL模型估计的LT50值发现,有效时区内,不同水浴温度下,前者估计偏高;在较低湿度下(RH<33%),前者估计偏高,较高湿度下(RH>44%),前者估计偏低。较传统方法分析而言,该模型的优点在于反映出作用效应随时间变化和时间效应随作用因子变化的趋势信息.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水浸液灭螺实验研究
    王万贤, 杨毅, 柯文山, 刘幼琪, 马安宁, 杨文业
    1999, 10(4):  478-480. 
    摘要 ( 1656 )   PDF (293KB) ( 447 )  
    采用枫杨的新鲜根皮、茎皮和叶的水浸液处理钉螺,并用五氯酚钠溶液处理和清水饲养钉螺实验作对照。结果表明,5%以上的枫杨各部水浸液对钉螺具有20%~100%的毒杀致死作用。处理时间在240h左右时,其死螺率可达93.5%~100%,含2.5%的新鲜枫杨叶和2.5%的新鲜乌桕叶、池杉叶、樟叶、羊蹄全株、青蒿全株等的混浸液,处理钉螺240h亦分别具有96.7%、93.3%、80%、100%、86.7%的灭螺效果.
    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以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为例
    杨翠芬, 孙铁珩, 李培军
    1999, 10(4):  481-484. 
    摘要 ( 1487 )   PDF (405KB) ( 461 )  
    为了科学、定量地评价污水土地处理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和综合效益计算方法。应用此方法对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霍林河森林型慢速渗滤土地处理工程的综合效益值CE=0.64,属于中级生态经济系统,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EDTA对Cu在水生微宇宙中的毒性和分布的影响
    张毅敏, 金洪钧
    1999, 10(4):  485-488. 
    摘要 ( 1785 )   PDF (318KB) ( 410 )  
    利用实验室人工合成培养微宇宙,研究不同浓度EDTA(0.0、1.0、8.0mg·L-1)对微宇宙中Cu(2.0mg·L-1)的毒性及Cu的分布。结果表明,在微宇宙运行过程中,投加2.0mg·L-1Cu后,EDTA浓度为0.0mg·L-1试验组中大型种群大小、叶绿素a浓度及总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的比值(P/R)随时间变动曲线,明显低于其它试验组的曲线,EDTA的存在削弱了Cu对大型和藻类的毒性作用,并缓解了Cu对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干扰;同时改变了微宇宙中Cu在不同隔室中的分布,水体中Cu相对增加(0.1%~6.7%),沉积物中相对减少(0.8%~6.5%);EDTA的存在影响了藻类和大型对Cu的积累系数(p<0.05).
    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对海洋原甲藻摄食的研究
    王岩, 张鸿雁
    1999, 10(4):  489-491. 
    摘要 ( 1964 )   PDF (175KB) ( 491 )  
    现场研究了发生严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水华后海水实验围隔中桡足类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和长腹剑水蚤(Oithona sp.)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体长在125mm以上的火腿许水蚤成体及其部分桡足幼体对海洋原甲藻的摄食率平均为12140cels·ind-1·d-1;体长不到125mm的部分火腿许水蚤桡足幼体和长腹剑水蚤成体及其桡足幼体的摄食率仅为1133cels·ind-1·d-1.实验期间围隔中海洋原甲藻的浓度为850~16170cels·ml-1,该藻的种群增长率为-0.002~0.150.当海洋原甲藻细胞处于生长期时,桡足类的摄食不足以抑制该藻种群的增长,因此围隔中桡足类不可能阻止海洋原甲藻水华发生或使水华发生后迅速消退.
    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沈慧, 姜凤岐
    1999, 10(4):  492-496. 
    摘要 ( 1719 )   PDF (568KB) ( 650 )  
    水土保持林是防护林的一个重要林种,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的评价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效益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因效益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效益评价的过程是,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确定指标体系中各要素的权重;然后通过相应的数学方法进行效益的评价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水土保持林综合效益评价的评估模型。文中还对几种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型做了点评,指出了在水土保持林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大气质量提高与农业中的硫肥需求
    王庆仁, 李继云
    1999, 10(4):  497-500. 
    摘要 ( 1578 )   PDF (942KB) ( 473 )  
    论述了植物对硫素的生理需求,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来源、组成与含量以及对植物生态系统的硫素补充作用,植物对气态硫化物的吸收、同化能力及适宜浓度等。近年来由于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法律体制对工业含硫废气的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控制,却导致了作物缺硫现象的频繁发生,在某些地区硫已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最重要肥料限制因素。为此,全球农业中硫肥的需求量猛增且有效性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对硫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杨京平, 王兆骞
    1999, 10(4):  501-505. 
    摘要 ( 3252 )   PDF (558KB) ( 965 )  
    论述了作物生长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及其发展过程,作物模型的机理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对作物生长模型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微生物对环境遗传适应和质粒的分子生态效应
    张素琴, 罗如新
    1999, 10(4):  506-510. 
    摘要 ( 1571 )   PDF (520KB) ( 749 )  
    微生物对环境的遗传适应是进化的机制,它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号网络,调节微生物与环境新奇信号(污染物质)之间的相互适应、质粒的形成与存在正是宿主细胞获得这种适应的产物,由于它能在自然环境中广泛传播,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本文概述了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应答和质粒的分子生态效应.
    帽儿山森林落叶分解消耗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仲伟彦, 殷秀琴, 陈鹏
    1999, 10(4):  511-512. 
    摘要 ( 1394 )   PDF (310KB) ( 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