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ISSN 1001-9332 CN 21-1253/Q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9-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研究论文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朱学雷, 安树青, 张立新, 王峥峰, DavidG. Campbell
1999, 10(6): 641-644.
摘要
(
1651
)
PDF
(996KB) (
545
)
对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线枝蒲桃、毛荔枝、鸭脚木、谷木、山苦茶和海南柿6个主要种群进行年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结构,现处于发展阶段。这些种群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决定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未来的类型。同时对其中的线枝蒲桃进行静态生命表和波谱分析,结果表明线枝蒲桃种群的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其更新与林窗有密切关系。
雾灵山落叶阔叶林采伐迹地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研究
郭泉水, 王德艺, 冯天杰, 李东义, 蔡万坡
1999, 10(6): 645-649.
摘要
(
1484
)
PDF
(884KB) (
601
)
在对永久样地连续5年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应用Shannon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研究了雾灵山落叶阔叶林采伐前后更新苗木、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和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林分采伐后的4年内,迹地上苗木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高于伐前林分。从无到有并迅速繁衍的树种为山杨,伐前林分中有林木存在,但迹地上缺乏幼苗的树种为油松。灌木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始终处于优势的树种为锦带花和胡枝子,后期迅速繁衍的树种为山楂叶悬钩子。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指数均是在林分采伐后第3年达到最大值,第4年开始下降。主要草本植物种群的动态变化可归纳为8种类型。阳性植物充分发育,阴性或耐荫植物逐渐衰退,是草本植物种群最明显的表现。
山西霍山山核桃群落生态特征及其区系分析
毕润成
1999, 10(6): 650-656.
摘要
(
1484
)
PDF
(1017KB) (
947
)
应用样方法和无样方法调查霍山山核桃群落。计测了34种乔木植物的重要值;分析了种类组成、群落外貌、垂直结构等3个方面群落生态特征;统计分析了187种维管植物科、属组成及其生活型组成和分布区类型;并对23个样方调查中出现的26种乔木和20种灌木组成的23个群落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阐明了山核桃群落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群落经营和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湖北省兴林灭螺专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
宋小春, 陆载涵, 邓宏, 刘立德, 唐万鹏
1999, 10(6): 657-660.
摘要
(
1459
)
PDF
(407KB) (
526
)
利用提取式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了兴林灭螺复合生态模式基本因子数据库,实现对各种数据的快速查询、筛选、排序等操作,在建立多种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用VisualBasic函数实现了动态数据链接,通过DDE技术实现了数据、信息和图象的转换。运用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法建立了系统的知识类层次,完善了相应的推理机制。通过对拟开发滩地相关因子的量化处理,完成滩地的立地类型划分和立地质量评价,推荐优化生态模式、技术措施等,提出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分析。并设计了多种满足GUI标准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杉木自毒作用的研究
林思祖, 黄世国, 曹光球, 黄志群
1999, 10(6): 661-664.
摘要
(
1637
)
PDF
(488KB) (
538
)
对杉木自毒作用研究表明,杉木纯林中的土壤、枯落叶、半分解枯落叶和杉木鲜叶、枝条、树皮、树根的水浸液及其添加乙烯吡咯啉酮k30(PVP)的溶液对杉木种子、空心菜种子和萝卜种子的萌发均有影响。所有水浸液均表现出高浓度下抑制种子萌发,随着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消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的规律;其中根和鲜叶水浸液抑制作用最强,但水浸液添加PVP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且在低浓度时表现出促进作用。
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李新荣, 张新时
1999, 10(6): 665-669.
摘要
(
1783
)
PDF
(863KB) (
1096
)
研究了灌木群落生物多样性随环境梯度变化的分布特点并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木类群多样性取决于群落的空间配置,特别是群落的草本层组成。从荒漠化草原到草原化荒漠灌木类群的多样性逐渐减小;水分梯度变化是诸生态因子(地理坐标、年均温度、最冷、最热月均温、年均蒸发量、日照百分率、年均风速和年均沙暴日数等)中对群落多样性影响最大的因子,但其显着性偏低,这主要是人类过度放牧和破坏给灌木群落的烙印远远超过了水分梯度变化的影响。
中国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评价研究
侯向阳
1999, 10(6): 670-672.
摘要
(
1538
)
PDF
(287KB) (
452
)
以分析区域农业资源利用的持续与高效的关系为基础,建立红黄壤地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指标评价体系,应用指标体系对红黄壤地区中低产地区的22个典型县进行评价研究。
乐陵金丝小枣区不同土体构型土壤的主要表征
盛学斌, 孙建中, 刘云霞, 陈庆沐, 田敬义, 蔡华清
1999, 10(6): 673-675.
摘要
(
1797
)
PDF
(168KB) (
498
)
研究表明,乐陵金丝小枣区3种土体构型的优劣依粘质物土体构型>泥壤质土体构型>砂壤质土体构型排序,此序列恰与土壤营养素含量的多寡呈正相关,与该土体构型区枣果品质优中劣相对应。
土壤保肥-供肥机理及其调节Ⅲ.棕壤型菜园土的N素保持与供应
陈利军, 周礼恺, 张岫岚
1999, 10(6): 676-678.
摘要
(
1390
)
PDF
(737KB) (
497
)
对辽宁省北部、中部及南部棕壤型菜园土15对肥、瘦地N素保持与供应性能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肥地及其各粒级微团聚体的全N量、NH
4
+
吸附与解吸量均大于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而NH
4
+
解吸率则相反。除了大粒级微团聚体外,肥、瘦地及其小粒级微团聚体全N储量与NH
4
+
吸附与解吸性能均有显着差异。肥、瘦地微团聚体的NH
4
+
吸附与解吸量均随粒径的增大而降低,解吸率则随之升高。NH
4
+
吸附与营养物质或酶活性等大多没有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肥地及各粒级微团聚体NH
4
+
解吸与土壤有机质及其结合形态、全N含量、脲酶与磷酸酶活性等呈显着线性正相关,瘦地及其各相应粒级微团聚体的与营养物质含量和酶活性均无显着线性相关关系。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参数校正与有效化的理论和实践
邱建军, 肖荧南, 辛德惠, 胡锡宁
1999, 10(6): 679-682.
摘要
(
1922
)
PDF
(1486KB) (
595
)
以GOSSYM模型为例系统阐述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有关参数校正和模型有效化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同时用新疆棉区的试验具体校正了品种参数、土壤参数和修改了部分模块,并对校正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个试点土壤20~40、60~80cm两个土层生长季水分动态观测值与土壤参数校正后模型的模拟值吻合较好;系5品种试验生育期6项生物指标动态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拟合的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并且不同栽培条件的3个处理的模拟产量的相对误差平均为7.5%,模拟结果较理想。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水稻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影响
梁康迳
1999, 10(6): 683-688.
摘要
(
1743
)
PDF
(296KB) (
390
)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加性×加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分析了籼粳杂交穗部性状杂种优势的两年资料。结果表明,7个穗部性状的杂种优势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年份)互作效应影响。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和二次枝梗总长和着粒密度表现较强的正向群体平均优势,而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表现显着的负向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预测结果表明,主穗粒数、主穗长、一次枝梗总长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表现正效应,一次和二次枝梗数则为负效应,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总长表现不同方向的效应。利用IR66158-37(P
1
)、IR65600-85(P
2
)、明恢63(P
4
)和R669(P
6
)进行杂交配组,其杂种后代易获得重穗型的穗部结构,可在超高产育种中加以利用。
表土干旱和根信号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郭安红, 李凤民, 李召祥, 庞斌双, 山仑
1999, 10(6): 689-695.
摘要
(
1445
)
PDF
(354KB) (
448
)
本实验模拟大田条件,探讨一定程度水分亏缺下春小麦能否产生非水力根信号,以及对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用3个春小麦品种,3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CT),上层供水(DIu)和上层干旱下层供水(DId).出苗后17~28d,非充分供水处理出现了植物叶片水势未显着改变而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却显着下降的现象,这是非水力根信号的典型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叶片水势同对照处理相比显着下降。在本试验的3个品种中,B品种上层根系的比根重(SRW,单位根长的根重)在出苗后34d和出苗后54d较A、C品种高,且在出苗后54d上层根重的绝对量也显着高于A、C品种的对应处理,对B品种获得较高的产量十分有利。C品种同A、B品种相比,在出苗后34d和54d,DIu处理中总根重、总根长分别向上层根重和上层根长分配的比例较A、B品种高,中层根重和中层根长的相对较低;而DId处理中表现的趋势正好相反。以上表明C品种对浅层土壤水分十分敏感,其根系的可塑性较强,也反映了其较高的根信号敏感性。相对而言,A品种和B品种根系的可塑性较弱,但这两个品种的籽粒产量显着高于C品种。
不同生态环境野生大豆的结构比较研究
王桂芹, 张常钟, 陆静梅, 李建东
1999, 10(6): 696-698.
摘要
(
1497
)
PDF
(203KB) (
412
)
对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的蝶形花科
Fabaceae
大豆属
Glycine
的两个野生大豆
G.soja
品系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及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盐渍生态环境的野生大豆茎和叶体表都具有盐腺,盐腺圆球型,基部有一个小柄,着生在盐生野生大豆茎、叶表皮外切向壁的胞间层处。幼嫩的盐腺靠泌盐孔泌盐,成熟的盐腺靠整体破碎释盐。而生长在黑土地生态环境的野生大豆的茎和叶外切向壁未发现有泌盐的盐腺,其茎叶的表皮都呈现出平滑状态。因此两种不同生态环境的同科同属植物在微观结构上显示出明显差异。
棉蚜在木槿上的扩散迁飞动态
邹运鼎, 周夏芝, 李桂亭, 刘同文
1999, 10(6): 699-702.
摘要
(
1393
)
PDF
(450KB) (
474
)
对木槿和棉株上棉蚜自然种群消长动态、扩散及迁飞动态研究表明,木槿上棉蚜两种水平空间格局4月20日~5月6日一直都是聚集格局,东向方位数量偏多,以株为单位第4、第10株偏多,5月6日后扩散引起了格局变化;天敌中大草蛉与棉蚜数量之间相关,棉蚜与各种天敌总量极相关,天敌对棉蚜种群数量影响程度的顺序关联度显示为龟纹瓢虫>食蚜蝇>大草蛉;4月18日~5月16日木槿上棉蚜种群增长模型为线性模型;气象因子中前一天的大气相对湿度与木槿上棉蚜成若蚜总有翅率相关显着;大田棉蚜成蚜有翅率与提前2天木槿上棉蚜成蚜有翅率之间极相关。
落叶松冠部6种病虫生态效应的研究
王志明, 刘国荣, 王永民, 景天忠, 任万军, 王建国
1999, 10(6): 703-706.
摘要
(
1486
)
PDF
(508KB) (
718
)
落叶松落叶病、枯梢病、褐锈病、兴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球蚜、大蚜同为落叶松冠层的主要病虫害,但各具不同的生态位。不同害虫(包括虫态)、病害对落叶松冠层的作用时序均具交错出现、相互回避的现象。对生态环境亦各有不同选择,鞘蛾和球蚜大都喜于平坦、阳坡的林分,林分郁闭度0.8~0.5为宜,尤以鞘蛾更喜于林缘和林分的天窗。通过对病虫害的综合作用研究,从落叶松生长期6种病虫作用生命表中得知,自5月下旬至7月上旬,落叶松冠层中以害虫危害为主,自7月下旬病害加入,使林木受害逐渐加重。仅有3种害虫危害时,生命表中
Kx
值为0.016~0.0197,病害加入后
Kx
值增至0.124,9月7日
Kx
值达0.26.3种病害的大量失叶时间为8月,可连续影响3年生长,影响最大者为第2年,鞘蛾在5月造成大量失叶。
棉铃虫卵和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分布格局的关系研究
陆永跃, 尹楚道
1999, 10(6): 707-709.
摘要
(
1541
)
PDF
(178KB) (
499
)
通过田间调查,研究了棉铃虫卵和龟纹瓢虫、中华草蛉空间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棉铃虫卵和龟纹瓢虫、中华草蛉在棉株垂直各层上的数量间相关系数6月分别为0.5696、0.8620,7月为0.8300、0.9282,8月为0.9083、0.8201,除6月龟纹瓢虫外,其余皆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垂直格局上棉铃虫卵和龟纹瓢虫扩散系数和久野指数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1、0.7791,皆达极显着水平;水平格局上棉铃虫卵和中华草蛉扩散系数和久野指数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7925、0.5228,分别达极显着和显着水平。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陈艳, 赵景玮, 范青海
1999, 10(6): 710-712.
摘要
(
1645
)
PDF
(445KB) (
517
)
探讨了在光照周期为14L◊10D、R.H.为70%±5%的恒温(12~35℃)条件下美洲斑潜蝇的发育、繁殖和存活,求得美洲斑潜蝇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分别为8.77℃和295.69日度,给出了温度与各虫态发育速率间的函数关系。20~27.5℃时存活率较高,死亡主要发生在蛹期,35℃下蛹不能羽化。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种群增长指数于27.5℃时达到最高。
中国沿岸小型鲸类误捕情况的调查
杨光, 周开亚, 徐信荣, Stephen Leatherwood
1999, 10(6): 713-716.
摘要
(
1767
)
PDF
(415KB) (
648
)
报道了1994~1995年对中国沿岸小型鲸类误捕情况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有误捕记录的小型鲸类主要有5种,即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长喙真海豚(
Delphinus capensis
)、瓶鼻海豚(
Tursiops truncatus
)、点斑原海豚(
Stenella attenuata
)和伪虎鲸(
Pseudorca crassidens
),其中以江豚的误捕率最高。1994年在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沿岸渔业误捕的小型鲸类约3045±2120头,其中江豚的误捕量约2132±1484头。误捕小型鲸类的渔具主要有拖网、刺网和张网。中国沿岸没有专门捕鲸的渔业方式。误捕的小型鲸类在沿岸居民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它们大部分被丢弃或廉价出售。目前尚不知道误捕对中国水域小型鲸种群影响的程度,但可能是造成数量下降原因之一。
“氯敌鼠”防治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群落演替分析
宗浩, 蒋光藻
1999, 10(6): 717-720.
摘要
(
1616
)
PDF
(217KB) (
369
)
对不同防治对策下施用氯敌鼠作为杀鼠剂对农田小哺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鼠剂对群落组成有很大影响,灭鼠时机、灭鼠次数不同,群落的反应也不同。秋季灭鼠,小哺乳动物数量逐年下降,3年后可达到较低密度。群落多样性也逐年下跌,且回升极弱。春季灭鼠,数量可持续在低水平,群落多样性较其它处理高,对化学灭鼠破坏的生物多样性有较强的恢复力。灭鼠频次的增加对小哺乳动物总体数量降低有强化作用。可以认为,化学灭鼠明显地降低了群落中小哺乳动物的密度,也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促使小哺乳动物群落向着优势种突出、种类单调、群落稳定性差的方向演替。
中国盐碱土壤中AM菌的生态分布
刘润进, 刘鹏起, 徐坤, 吕志范
1999, 10(6): 721-724.
摘要
(
1998
)
PDF
(562KB) (
656
)
对我国盐碱土壤中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菌的种属构成、生态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AM菌种属构成不同,其种属组成、分布与土壤类型、碱化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盐渍化砂土、壤土和粘土中,
Glomus
属的真菌数量最多,
Acaulospora
属次之,而
Glomus
属中的
G.mosseae
则是分布最为广泛的菌种。随土壤碱化度的增加,
Glomus mosseae
出现频率随之相对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AM菌种和属的种类就越多。AM菌的种属组成因不同寄主植物而异,其中豆科植物根围中AM菌分布的种属数量最多。
红壤微生物量在土壤-黑麦草系统中的肥力意义
姚槐应, 何振立, 陈国潮, 黄昌勇
1999, 10(6): 725-728.
摘要
(
1626
)
PDF
(555KB) (
852
)
研究了红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养分循环及植物生长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红壤微生物量不仅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等显着相关,而且与植物干物质产量及吸N量也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指示红壤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试验测得的红壤微生物量N周转期较短,每年通过微生物周转的N素达到微生物量氮含量的1.5倍到数倍。
环境温度条件对口蘑菌L1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合成的影响
蔡敬民, 吴克, 张洁, 刘云峰, 潘仁瑞, 丁佐龙
1999, 10(6): 729-731.
摘要
(
1458
)
PDF
(170KB) (
525
)
较高的环境温度有利于口蘑菌L1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当环境温度为38℃时,纤维素酶的比活力达最高值,为23-4Iu·mg
-1
蛋白质,该菌在此温度下培养90h,纤维素酶活力为33Iu·g
-1
干培养基。木聚糖酶的最适合成温度为32℃,此温度下木聚糖酶的比活力可达92Iu·mg
-1
蛋白质,培养67h,木聚糖酶活力可达126Iu·g
-1
干培养基。提示环境温度对口蘑菌L1细胞内酶的合成具有调节作用。
黑曲霉生产β-葡萄糖苷酶发酵条件的研究产
李平, 宛晓春, 陶文沂, 丁霄霖
1999, 10(6): 732-734.
摘要
(
1735
)
PDF
(518KB) (
558
)
经多项式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N源、C源、无机盐等对酶产量的影响,确定出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麸皮4.9%,(NH
4
)
2>
SO
4
0.4%,KH
2
PO
4
0.29%,CaCl
2
0.05%,MgSO
4
·7H
2
O0.04%,FeSO
4
·7H
2
O 5mg·L
-1
,ZnCl
2
1.4mg·L
-1
,0.2%油酸钠。并对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初始pH、通气量、接种量、接种方式等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使黑曲霉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产量由17U·ml
-1
增至21.3U·ml
-1
.
水稻体内细菌的动态研究
刘云霞, 张青文, 周明牂
1999, 10(6): 735-738.
摘要
(
1659
)
PDF
(174KB) (
415
)
经过对水稻两品种(沈农319、中百4号)不同时期、不同组织内生细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组织带菌量最高,其次是叶,茎最低。发育阶段以孕穗期带菌量显着增高,随着组织衰老而降低。对分离到的4个主要种群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为两品种体内细菌优势种。通过对水稻这一世界性粮食作物体内细菌的种类,以及随生育期、组织间菌体数量变化的探讨研究,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遗传改良工程杀虫细菌的有效载体菌。
镧对烟草愈伤组织和油菜幼根钙含量的影响
张家荣, 顾月华, 罗建平, 赵贵文
1999, 10(6): 739-742.
摘要
(
1602
)
PDF
(993KB) (
410
)
MS培养基中添加镧(La)(0.01~0.10mmol·L
-1
)培养烟草愈伤组织,其总Ca
2+
及原生质体Ca
2+
含量明显比对照(不加La)低;长时间(继代培养30d)较短时间培养(悬浮培养24h)低。低浓度(0.01~0.051mol·L
-1
)La
3+
使细胞壁中Ca
2+
含量高于对照并随浓度提高而增加,高浓度(0.101mol·L
-1
)则减少。与Ce
2+
相比较,La
3+
的排Ca
2+
作用稍弱于Ce
3+
.以不同浓度La(NO
3
)
3
溶液浸种,油菜幼根总Ca
2+
及原生质体中Ca
2+
含量变化与上述类似。La
3+
使烟草愈伤组织褐化明显,生长量比对照低。
玉米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的生态分化与品种退化
张太平, 段昌群, 胡斌, 王焕校, 彭少麟
1999, 10(6): 743-747.
摘要
(
1662
)
PDF
(1266KB) (
581
)
通过易地栽种实验,研究了经历不同重金属污染时期的玉米种群在正常条件下的平均相对生长率、不同时间的开花百分率及其整株重、株高、穗重、50粒种子重、有效穗长和无效穗长等数量性状在不同玉米种群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经历较长时期重金属污染适应的玉米种群在正常条件下栽种,具有较低的平均相对生长率,生活史缩短,植株矮化,产量降低。可以看出,玉米对重金属污染的适应导致了生态分化和品种退化,并讨论了玉米对重金属污染适应的耐性代价。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Ⅲ.挥发油对不同营养水平下植物的化感作用
徐涛, 孔垂华, 胡飞
1999, 10(6): 748-750.
摘要
(
2721
)
PDF
(401KB) (
645
)
研究了胜红蓟挥发油对不同营养水平下植物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水平的降低,胜红蓟挥发油对受试植物的化感作用明显增强。在胜红蓟挥发油的作用下,受试植物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而质膜相对透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利用GC/MS对胜红蓟挥发油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共鉴定16种物质,其中早熟素Ⅱ、早熟素Ⅰ和子丁香烯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36.85%、26.41%和19.84%.
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曾德慧, 姜凤岐, 范志平, 杜晓军
1999, 10(6): 751-756.
摘要
(
2557
)
PDF
(651KB) (
1449
)
生态系统健康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门探讨资源环境管理对策的综合性新学科。本文介绍了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由来、内涵以及生态系统健康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文中还对国际上一些主要的生态系统健康实践作了介绍,并建议我国应尽快开展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作者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学必然为人类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希望。
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孙睿, 朱启疆
1999, 10(6): 757-760.
摘要
(
2169
)
PDF
(468KB) (
856
)
回顾了当前国内外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研究现状,分析了3种生产力模型(气候相关模型、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在应用于全球和区域生产力研究时的长处及不足:气候相关模型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比较多,但计算的只是潜在NPP;过程模型着重于植物生长的生理生态过程,但过于复杂,模型中的参数不易获得;光能利用率模型因为可直接利用遥感数据成为NPP模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对国内NPP的研究及遥感手段在NPP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浑太流域洪涝灾害及其治理方略
裴铁璠, 张为中, 孙玉华, 范世香, 李晓晏, 吴家兵, 徐奕
1999, 10(6): 761-765.
摘要
(
1552
)
PDF
(258KB) (
484
)
食品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毒性的关系
杨居荣, 查燕
1999, 10(6): 766-770.
摘要
(
2309
)
PDF
(872KB) (
1238
)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有关食品中重金属形态及其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归纳了食品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特征、不同类型食品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食品中重金属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关系,以及该领域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