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2年 第1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2-05-15
    研究论文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生态环境及其营养积累
    刘广全, 倪文进, 刘慧芳, G. Gravenhorst
    2002, (5):  513-518. 
    摘要 ( 0 )  
    秦岭锐齿栎林(含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储量达182.645~394.701t·hm-2,植被占0.59%~2.13%;林分生物量为131.713~503.822t·hm-2,乔木层占92.1%~99.2%;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2.897~33.999t·hm-2和104.339~1136.536kg·hm-2.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立地、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与林龄呈正相关.林分针叶树占的比例越大,营养元素积累量越小,而且对生物量的影响远小于对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在同一地区,立地、林分状况相似,林型不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差别不大,树种组成和林型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均不同.不同地区,生态和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也有差异;林型、结构相似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南坡>北坡,中段东段≈西段.林分对营养元素利用率与海拔呈负相关,且南坡>北坡,中段>东西段,中段>西段>东段.
    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林种结构的研究
    黄庆丰, 亢新刚
    2002, (5):  519-522. 
    摘要 ( 0 )  
    对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分布的土层厚度和坡度因子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小于30cm的薄土层以及坡度>25°的中、厚土层次生林总面积为2390.1hm2,占全场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的83.5%;而土层厚度≥30cm同时坡度又≤25°的次生林总面积只有474.2hm2,占全场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的16.5%,说明该场次生林分布地段“生态脆弱性”大;提出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以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经济林的林种结构,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3林种的适宜发展比例为72.7%、18.6%、8.7%.
    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2002, (5):  523-528. 
    摘要 ( 0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其海拔高度范围为2620~2800m.林线中草本植物组成丰富,其多样性高于亚高山草甸和山地针叶林.从林线中心向亚高山草甸和森林带,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在林线的边缘达到最高.桦、白扦、华北落叶松可作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生态指示种.定量地给出了各主要树种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的气候指标.对分析我国暖温带北段的植被特征以及这一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喻理飞, 朱守谦,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2002, (5):  529-532. 
    摘要 ( 0 )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退化群落可分为A~F6个退化等级.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A).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B~F),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火烧干扰群落.
    锥栗人工林结果初期养分动态特征及其模拟
    陈辉, 何方
    2002, (5):  533-538. 
    摘要 ( 0 )  
    应用系统分析和动态模拟的方法,对结果初期锥栗人工林的养分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构建了林分树体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和凋落物4个分室,测定了各分室的N、P、K、Ca、Mg各养分元素的现存库量.土壤分室中N、P、K、Ca的现存量最高,分别达311.47、11.436、218.9kg·hm-2和8756kg·hm-2,Mg含量水平以凋落物分室最高,达7.269kg·hm-2.根据分室模型,计算了5种元素各分室的流通量和流通率,并在不同营养元素补偿水平下,对系统各分室在未来5年内的养分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各元素每年最适宜的补充量为N20kg·hm-2、P8kg·hm-2、K5kg·hm-2、Ca10kg·hm-2、Mg5kg·hm-2.在这种补偿条件下,系统各分室间养分流动通畅,树体生长代谢正常.研究结果可为锥栗人工林该期栽培营养管理提供依据.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
    武志杰, 张海军, 许广山, 张玉华, 刘春萍
    2002, (5):  539-542. 
    摘要 ( 0 )  
    辽北地区玉米根茬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或间接还田的3年微区培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机肥的增产效果特别明显,而施用有机物料,更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培肥地力.与无肥对照相比,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使土壤有机质提高3.06%~27.78%,各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提高的顺序依次为100%秸秆>50%秸秆>土粪>牛粪>33%秸秆>根茬.在含C量相等的条件下,秸秆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和提高好于土粪,土粪好于牛粪.同时,与单施化肥比,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增加10.91%~20.67%,使浸提腐殖酸提高1.43%~14.28%,使结合态腐殖酸的松/紧比值提高0.07~0.19,HA/FA比值提高0.07~0.24,并且能改善土壤的N、P、K营养状况、土壤水分和土壤孔隙状况,这标志着土壤有机质活性的提高和土壤肥力状况的改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玉米秸秆秋季直接还田,其最佳施入量应为当年生产量的30%~50%.
    冬小麦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研究
    乔玉辉, 宇振荣, P. M. Driessen
    2002, (5):  543-546. 
    摘要 ( 0 )  
    为修正冬小麦生长模型中的干物质分配,通过田间试验,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进行了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转移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两者随相对发育阶段(RDS)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函数表.同时运用试验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干旱、CO2和温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蒸发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廖建雄, 王根轩
    2002, (5):  547-550. 
    摘要 ( 0 )  
    研究了干旱、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春小麦生育期、光合速率(Pn)、蒸发蒸腾(ET)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550、700μmol·mol-1)虽可延长抽穗成熟期,但高温(日平均温度高于正常日平均温度约4.8℃)对生育期的影响远大于高CO2影响,使得高CO2、高温下抽穗成熟期缩短,且种子提前萌发;CO2浓度升高和高温共同作用使各水分处理的小麦光合增强、气孔阻力增加、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群体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大,但对蒸腾速率影响不显著.对蒸发蒸腾的影响因不同的土壤水分而不同,在高(田间持水量的75%~85%)、中(田间持水量的55%~65%)水分条件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增加,而在低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的35%~45%)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减少.
    华北平原玉米田能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和表面阻力分析
    莫兴国, 刘苏峡, 林忠辉
    2002, (5):  551-554. 
    摘要 ( 0 )  
    根据华北平原玉米田的观测结果,分析了地表/大气能量转化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受下垫面特征影响很大.潜热通量是地表/大气热量交换的主要分量;玉米生长的后期有热平流输入,日平均显热通量转为负值.表面阻力在生育期早期和后期较大,而在中期较小,显示了表面阻力对地表覆盖变化和叶片衰老的响应.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在生长季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紫色土外源锌、镉形态的生物有效性
    朱波, 青长乐, 牟树森
    2002, (5):  555-558. 
    摘要 ( 0 )  
    通过对7种形态Zn、Cd与有效态Zn、Cd(DTPA提取)的相关分析及各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分析,评价各形态Zn、Cd的生物有效性及对植株的相对贡献和途径.结果表明,交换态Zn、Cd与有效态Zn、Cd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4、0.953),交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系数为1.267、1.168,交换态Zn、Cd有效性高,具有最大的生物活性,对植株Zn、Cd含量的贡献最大.其它形态如碳酸盐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Zn、Cd通过交换态作用于植株的通径链系数(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56、0.592、0.723,上述形态对植株Zn、Cd含量也有影响,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对有效性,但通过交换态间接作用.交换态不仅自身具有最大的生物有效性,而且还作为其它形态Zn、Cd生物有效性的中介,为紫色土其它Zn、Cd库流向植株的主要通道.
    土壤中积累态磷的化学耗竭
    郑春荣, 陈怀满, 周东美, 涂从, 钦绳武, 顾益初
    2002, (5):  559-563. 
    摘要 ( 0 )  
    积累态P是指肥料P未被植物利用而积累于土壤中的那一部分P素.本文用一次平衡法、流动技术法和阴离子树脂膜等不同方法来研究土壤中积累态P的化学耗竭.研究表明,解吸出的P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解吸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各处理中P的释放过程快慢程度是PK>NPK>NK,红壤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均比潮土的要大且快.解吸P量与土壤速效P和植物吸收P均有显著相关.土壤中积累态P最大表观利用率为总P量的45%左右.
    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2002, (5):  564-568. 
    摘要 ( 0 )  
    干旱内陆流域下游绿洲的形成与演变对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响应强烈.采用绿洲生态斑块动态模拟、植被与水盐状态相关分析、生态需水量估算等方法,分别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在不同分水方案与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维持现状绿洲面积不再萎缩,在考虑水资源利用合理化的前提下,其最低净需水量为5.7×108m3,如果考虑下游地区人畜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同时考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散失损耗,为在近期(2015年以前)维持现状绿洲面积,狼心山断面入境流量需达到6.0×108m3;而要使绿洲面积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狼心山断面过水量应不低于8.9×108m3,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要求达到10.9×108~13.1×108m3.
    外源水杨酸对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酶系的作用
    何水林, 林文雄, 陈如凯
    2002, (5):  569-572. 
    摘要 ( 0 )  
    分析了外源水杨酸对辣椒叶片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酶系的作用.结果表明,在0.5~4mmol·L-1的浓度范围内,SA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辣椒叶片中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转录并表达酶活性,但是酶活性较低且在SA处理36h后才出现;SA处理后,辣椒叶片SOD和POD酶活性较对照增高,CAT酶活性较对照降低,相应地,H2O2浓度升高.H2O2含量的升高与SA对辣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综合影响有关.
    放牧后羊草和芦苇叶组织转化的比较
    刘颖, 王德利, 王旭, 巴雷, 孙伟
    2002, (5):  573-576. 
    摘要 ( 0 )  
    运用组织转化理论与分析方法,对羊草与芦苇在放牧后的叶组织转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内,除5月份外,芦苇的绿叶数大于羊草,羊草的绿叶长大于芦苇;2种禾草的叶片发生率和伸长率均在生长初期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萎蔫率正好相反;芦苇叶片寿命短,叶组织转化快,叶组织物质积累呈抛物线型增长,如果不及时利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羊草叶片寿命较长,叶组织转化慢.可以通过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时间来改善羊草草地的质量.
    光照对蔺草生长和草茎开花率的影响
    沈伟其, 张国平, 桂文光
    2002, (5):  577-580. 
    摘要 ( 0 )  
    蔺草草茎长度和是否开过花是决定其品质的两个重要方面.试验表明,不同光周期及光照强度对蔺草的生长和草茎开花率会产生显著影响.生育前期,延长日照显著促进开花,遮光处理降低蔺草的分蘖、草茎长度,减少草茎开花率和每花序小花数.中后期对蔺草进行一定遮光处理后,草茎长度增加,开花率下降.试验表明,光照是造成蔺草开花逆转和影响草茎品质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巢位选择的影响
    万冬梅, 高玮, 王秋雨, 王海涛, 刘明玉
    2002, (5):  581-584. 
    摘要 ( 0 )  
    1985、1995和1998年4~5月,采用查阅保护区历史资料及实地调查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主要营巢地———东郭苇场和赵圈河苇场的生境破碎化及丹顶鹤在2片苇场中的营巢状况和繁殖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作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丹顶鹤的营巢生境破碎严重,已由成片的芦苇湿地变成91个斑块,其中最小营巢斑块面积为0.37km2,最小巢间距为304m,比过去资料记载的最小巢区面积缩小了0.72km2.但繁殖种群数量变动不大,多年来一直维持在30对左右,丹顶鹤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已采取了缩小巢区面积的生态适应对策.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
    邹邵林, 郭聪, 刘新平
    2002, (5):  585-588. 
    摘要 ( 0 )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关系研究
    章健, 承河元, 金旺枝, 李国良, 张自立
    2002, (5):  589-592. 
    摘要 ( 0 )  
    在试验生态小区的土壤中,模拟长期使用稀土,以探讨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0.5%、1%、3%、5%、7%、10%吸附容量和0.6kg·hm-2的稀土以及土壤中3.0kg·hm-2和0.6kg·hm-2的稀土复合肥添加剂对油菜菌核病自然发生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人工接种发病后的病斑绕茎度、病斑扩展速率、单株平均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也无显著差异.
    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的研究
    谭恩光, 潘志刚, 黄立英
    2002, (5):  593-595. 
    摘要 ( 0 )  
    1994~1998年,在广州市郊菜田水沟每月观察淡水蚂磺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测定水体10个化学因素,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和化学因素关系.结果表明,每年种群数量动态不同,每年种群数量最多是4~6月份,占全年种群数量的57.14%~71.18%.影响每年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为pH、PO43-、Na+、Ca2+、Mg2+.影响5年种群动态的主要化学因素为Fe3+.
    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刘登义, 田胜尼, 杨世勇, 谢建春
    2002, (5):  596-600. 
    摘要 ( 0 )  
    通过水培实验和土培实验,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豆科植物种子在尾矿浸提液中均能萌发,但萌发率比对照组低,而且浸提液对种子萌发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酸化尾矿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初期的吸胀吸水有促进作用.尾矿与土壤5种不同改良方式的基质试验也发现铜尾矿对种子萌发存在着阻滞作用.其中大豆、赤豆、赤小豆在70d内未发现死苗现象.
    沈阳地区主要树木净化SO2潜力及植树定额的估算
    韩阳, 李珍珍, 刘荣坤
    2002, (5):  601-604. 
    摘要 ( 0 )  
    通过实地测定和熏烟实验,揭示了沈阳地区不同类型树木的总生物量、SO2吸收强度和S的吸转周期数,三者的乘积是树木净化SO2的总潜力,为4.39×106kg,约占沈阳年排S量120×106kg的3.66%.树木平均最高可净化S12.19kg·km-2·d-1.沈阳现有树种组成的平均吸S量为0.70kg株-1·年-1;若以阔叶乔木平均吸S量1.35kg·株-1·年-1计,欲全部净化沈阳的年排S量,需要阔叶乔木8888×104株,相当于现有树木株数的12.9倍.经推算,在增强环保力度、减少年排S量20%的条件下,再扩植现有树木1.0倍的阔叶乔木,即可使沈阳大气SO2浓度下降到0.06mg·m-3以下,成为环境达标城市.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估监测
    陈高, 代力民, 范竹华, 王庆礼
    2002, (5):  605-610. 
    摘要 ( 0 )  
    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并主要从管理目标途径、生态系统途径和综合途径等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已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思想和方法.生态指示者的广泛应用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监测的主要手段.此外,文中还综合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特别是详细介绍了EMAP和FHM等研究计划,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有所借鉴.
    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曾凡江, 张希明, 李小明
    2002, (5):  611-614. 
    摘要 ( 0 )  
    研究和了解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是对柽柳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在对柽柳水分生理特性多年综合研究(P-V曲线、清晨水势及水势日变化和蒸腾速率)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柽柳水分生理特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评述,以期尽快掌握柽柳的生态特性,为干旱、半干旱区域柽柳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
    韩有志, 王政权
    2002, (5):  615-619. 
    摘要 ( 0 )  
    森林更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中的主要领域之一.森林更新受物理环境、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更新树种特性、树种对干扰的反应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随空间和时间而不断变化,构成了森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使森林更新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表现在异质性的格局和过程中.探索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的内在规律,可揭示空间格局对更新的生态学过程的潜在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一些观点,分析了更新中空间异质性的来源,着重评述了空间异质性的生境及更新树种的反应、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与更新动态、林分中光有效性的空间异质性与更新格局以及土壤和更新的空间异质性尺度的关联性等方面的研究.
    水环境毒物污染点源的生态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尚惠华, 金洪钧, 崔玉霞
    2002, (5):  620-624. 
    摘要 ( 0 )  
    评述了发达国家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和前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基于水质标准/废水排放标准的特征化学污染物法,并不能有效控制组份复杂的废水中的有机毒物排放.因此,仅应用这一传统方法对水环境有机毒物污染点源难以实现有效的生态风险管理.同时采用全废水的生态毒性法就可弥补这一缺陷,根据生态风险管理要求可有效控制组份复杂的废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鉴别出导致废水生态毒性的关键有机毒物的毒性鉴别评价,是毒物污染点源的生态风险管理核心.本文还对毒性鉴别评价方法学的发展以及全废水毒性法应用于我国水环境毒物污染点源生态风险管理的前景作了评述.
    阿特拉津生态风险及其检测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清波, 黄国宏, 王颜红, 刘孝义
    2002, (5):  625-628. 
    摘要 ( 0 )  
    随着农药等化学品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它们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以及大气沉降物中检测出了阿特拉津的残留物,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持留期较长并具有生物蓄积性,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具有生物活性,因此深入研究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文中提出了有关阿特拉津生态风险研究的一些观点.随着各种检测分析手段的发展,阿特拉津的检测技术日臻成熟,为研究阿特拉津生态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阿特拉津的生物修复技术已被高度重视.
    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曹郁生
    2002, (5):  629-631. 
    摘要 ( 0 )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并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贵州省安顺市土地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周斌, 杨柏林, 林沁园
    2002, (5):  632-634. 
    摘要 ( 0 )  
    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董翠云, 黄明斌, 郑世清
    2002, (5):  635-637. 
    摘要 ( 0 )  
    施用农用化学品及生防制剂对土壤线虫群落动态影响的研究
    张万民, 段玉玺, 陈立杰, 梁晨
    2002, (5):  638-640. 
    摘要 ( 0 )  
    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生态环境及其营养积累
    刘广全, 倪文进, 刘慧芳, G. Gravenhorst
    2002, (5):  513-518. 
    摘要 ( 1007 )   PDF (1206KB) ( 277 )  
    秦岭锐齿栎林(含0~60cm土层)营养元素总储量达182.645~394.701t·hm-2,植被占0.59%~2.13%;林分生物量为131.713~503.822t·hm-2,乔木层占92.1%~99.2%;凋落物层现存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分别为2.897~33.999t·hm-2和104.339~1136.536kg·hm-2.在一定范围内,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立地、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与林龄呈正相关.林分针叶树占的比例越大,营养元素积累量越小,而且对生物量的影响远小于对营养元素积累量的影响.在同一地区,立地、林分状况相似,林型不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积累量差别不大,树种组成和林型不同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均不同.不同地区,生态和林分条件相似的林分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也有差异;林型、结构相似林分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积累量南坡>北坡,中段东段≈西段.林分对营养元素利用率与海拔呈负相关,且南坡>北坡,中段>东西段,中段>西段>东段.
    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林种结构的研究
    黄庆丰, 亢新刚
    2002, (5):  519-522. 
    摘要 ( 965 )   PDF (560KB) ( 258 )  
    对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分布的土层厚度和坡度因子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小于30cm的薄土层以及坡度>25°的中、厚土层次生林总面积为2390.1hm2,占全场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的83.5%;而土层厚度≥30cm同时坡度又≤25°的次生林总面积只有474.2hm2,占全场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的16.5%,说明该场次生林分布地段“生态脆弱性”大;提出五道河林场天然次生林以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经济林的林种结构,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3林种的适宜发展比例为72.7%、18.6%、8.7%.
    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
    于澎涛, 刘鸿雁, 崔海亭
    2002, (5):  523-528. 
    摘要 ( 1076 )   PDF (824KB) ( 313 )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小五台山林线的范围进行了划分,探讨了林线附近植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并对林线及其附近分布的主要乔木树种的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五台山北台北坡的林线是一种渐变式的林线,其海拔高度范围为2620~2800m.林线中草本植物组成丰富,其多样性高于亚高山草甸和山地针叶林.从林线中心向亚高山草甸和森林带,物种替代率逐渐升高,在林线的边缘达到最高.桦、白扦、华北落叶松可作为环境变迁研究中的生态指示种.定量地给出了各主要树种在研究区内分布范围的气候指标.对分析我国暖温带北段的植被特征以及这一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
    喻理飞, 朱守谦, 叶镜中, 魏鲁明, 陈正仁
    2002, (5):  529-532. 
    摘要 ( 919 )   PDF (208KB) ( 316 )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退化群落可分为A~F6个退化等级.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A).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B~F),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火烧干扰群落.
    锥栗人工林结果初期养分动态特征及其模拟
    陈辉, 何方
    2002, (5):  533-538. 
    摘要 ( 930 )   PDF (298KB) ( 258 )  
    应用系统分析和动态模拟的方法,对结果初期锥栗人工林的养分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模拟,构建了林分树体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土壤和凋落物4个分室,测定了各分室的N、P、K、Ca、Mg各养分元素的现存库量.土壤分室中N、P、K、Ca的现存量最高,分别达311.47、11.436、218.9kg·hm-2和8756kg·hm-2,Mg含量水平以凋落物分室最高,达7.269kg·hm-2.根据分室模型,计算了5种元素各分室的流通量和流通率,并在不同营养元素补偿水平下,对系统各分室在未来5年内的养分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各元素每年最适宜的补充量为N20kg·hm-2、P8kg·hm-2、K5kg·hm-2、Ca10kg·hm-2、Mg5kg·hm-2.在这种补偿条件下,系统各分室间养分流动通畅,树体生长代谢正常.研究结果可为锥栗人工林该期栽培营养管理提供依据.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
    武志杰, 张海军, 许广山, 张玉华, 刘春萍
    2002, (5):  539-542. 
    摘要 ( 1094 )   PDF (835KB) ( 758 )  
    辽北地区玉米根茬还田、秸秆直接还田或间接还田的3年微区培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机肥的增产效果特别明显,而施用有机物料,更主要的作用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培肥地力.与无肥对照相比,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使土壤有机质提高3.06%~27.78%,各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提高的顺序依次为100%秸秆>50%秸秆>土粪>牛粪>33%秸秆>根茬.在含C量相等的条件下,秸秆对土壤有机质的保持和提高好于土粪,土粪好于牛粪.同时,与单施化肥比,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增加10.91%~20.67%,使浸提腐殖酸提高1.43%~14.28%,使结合态腐殖酸的松/紧比值提高0.07~0.19,HA/FA比值提高0.07~0.24,并且能改善土壤的N、P、K营养状况、土壤水分和土壤孔隙状况,这标志着土壤有机质活性的提高和土壤肥力状况的改善.因此,应该大力提倡玉米秸秆秋季直接还田,其最佳施入量应为当年生产量的30%~50%.
    冬小麦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累积和分配规律研究
    乔玉辉, 宇振荣, P. M. Driessen
    2002, (5):  543-546. 
    摘要 ( 922 )   PDF (202KB) ( 346 )  
    为修正冬小麦生长模型中的干物质分配,通过田间试验,对冬小麦干物质累积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进行了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冬小麦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和转移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两者随相对发育阶段(RDS)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函数表.同时运用试验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干旱、CO2和温度升高对春小麦光合、蒸发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廖建雄, 王根轩
    2002, (5):  547-550. 
    摘要 ( 947 )   PDF (584KB) ( 519 )  
    研究了干旱、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春小麦生育期、光合速率(Pn)、蒸发蒸腾(ET)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550、700μmol·mol-1)虽可延长抽穗成熟期,但高温(日平均温度高于正常日平均温度约4.8℃)对生育期的影响远大于高CO2影响,使得高CO2、高温下抽穗成熟期缩短,且种子提前萌发;CO2浓度升高和高温共同作用使各水分处理的小麦光合增强、气孔阻力增加、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l)和群体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大,但对蒸腾速率影响不显著.对蒸发蒸腾的影响因不同的土壤水分而不同,在高(田间持水量的75%~85%)、中(田间持水量的55%~65%)水分条件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增加,而在低水分条件(田间持水量的35%~45%)下,高温和高CO2使蒸发蒸腾减少.
    华北平原玉米田能量平衡、水分利用效率和表面阻力分析
    莫兴国, 刘苏峡, 林忠辉
    2002, (5):  551-554. 
    摘要 ( 962 )   PDF (629KB) ( 292 )  
    根据华北平原玉米田的观测结果,分析了地表/大气能量转化传输特征.结果表明,在作物生育期内,地表能量平衡过程受下垫面特征影响很大.潜热通量是地表/大气热量交换的主要分量;玉米生长的后期有热平流输入,日平均显热通量转为负值.表面阻力在生育期早期和后期较大,而在中期较小,显示了表面阻力对地表覆盖变化和叶片衰老的响应.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在生长季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紫色土外源锌、镉形态的生物有效性
    朱波, 青长乐, 牟树森
    2002, (5):  555-558. 
    摘要 ( 981 )   PDF (276KB) ( 285 )  
    通过对7种形态Zn、Cd与有效态Zn、Cd(DTPA提取)的相关分析及各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分析,评价各形态Zn、Cd的生物有效性及对植株的相对贡献和途径.结果表明,交换态Zn、Cd与有效态Zn、Cd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4、0.953),交换态Zn、Cd与植株Zn、Cd含量的通径系数为1.267、1.168,交换态Zn、Cd有效性高,具有最大的生物活性,对植株Zn、Cd含量的贡献最大.其它形态如碳酸盐结合态锌、氧化锰结合态Zn、Cd通过交换态作用于植株的通径链系数(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56、0.592、0.723,上述形态对植株Zn、Cd含量也有影响,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对有效性,但通过交换态间接作用.交换态不仅自身具有最大的生物有效性,而且还作为其它形态Zn、Cd生物有效性的中介,为紫色土其它Zn、Cd库流向植株的主要通道.
    土壤中积累态磷的化学耗竭
    郑春荣, 陈怀满, 周东美, 涂从, 钦绳武, 顾益初
    2002, (5):  559-563. 
    摘要 ( 821 )   PDF (670KB) ( 278 )  
    积累态P是指肥料P未被植物利用而积累于土壤中的那一部分P素.本文用一次平衡法、流动技术法和阴离子树脂膜等不同方法来研究土壤中积累态P的化学耗竭.研究表明,解吸出的P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P解吸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各处理中P的释放过程快慢程度是PK>NPK>NK,红壤的释放量和释放速度均比潮土的要大且快.解吸P量与土壤速效P和植物吸收P均有显著相关.土壤中积累态P最大表观利用率为总P量的45%左右.
    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2002, (5):  564-568. 
    摘要 ( 983 )   PDF (542KB) ( 302 )  
    干旱内陆流域下游绿洲的形成与演变对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响应强烈.采用绿洲生态斑块动态模拟、植被与水盐状态相关分析、生态需水量估算等方法,分别对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在不同分水方案与水资源利用情景下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维持现状绿洲面积不再萎缩,在考虑水资源利用合理化的前提下,其最低净需水量为5.7×108m3,如果考虑下游地区人畜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同时考虑水量在输送过程中的散失损耗,为在近期(2015年以前)维持现状绿洲面积,狼心山断面入境流量需达到6.0×108m3;而要使绿洲面积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狼心山断面过水量应不低于8.9×108m3,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要求达到10.9×108~13.1×108m3.
    外源水杨酸对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酶系的作用
    何水林, 林文雄, 陈如凯
    2002, (5):  569-572. 
    摘要 ( 1114 )   PDF (228KB) ( 286 )  
    分析了外源水杨酸对辣椒叶片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表达及抗氧化酶系的作用.结果表明,在0.5~4mmol·L-1的浓度范围内,SA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诱导辣椒叶片中倍半萜环化酶基因转录并表达酶活性,但是酶活性较低且在SA处理36h后才出现;SA处理后,辣椒叶片SOD和POD酶活性较对照增高,CAT酶活性较对照降低,相应地,H2O2浓度升高.H2O2含量的升高与SA对辣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综合影响有关.
    放牧后羊草和芦苇叶组织转化的比较
    刘颖, 王德利, 王旭, 巴雷, 孙伟
    2002, (5):  573-576. 
    摘要 ( 921 )   PDF (212KB) ( 320 )  
    运用组织转化理论与分析方法,对羊草与芦苇在放牧后的叶组织转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内,除5月份外,芦苇的绿叶数大于羊草,羊草的绿叶长大于芦苇;2种禾草的叶片发生率和伸长率均在生长初期最大,以后逐渐降低,萎蔫率正好相反;芦苇叶片寿命短,叶组织转化快,叶组织物质积累呈抛物线型增长,如果不及时利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羊草叶片寿命较长,叶组织转化慢.可以通过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时间来改善羊草草地的质量.
    光照对蔺草生长和草茎开花率的影响
    沈伟其, 张国平, 桂文光
    2002, (5):  577-580. 
    摘要 ( 1200 )   PDF (218KB) ( 297 )  
    蔺草草茎长度和是否开过花是决定其品质的两个重要方面.试验表明,不同光周期及光照强度对蔺草的生长和草茎开花率会产生显著影响.生育前期,延长日照显著促进开花,遮光处理降低蔺草的分蘖、草茎长度,减少草茎开花率和每花序小花数.中后期对蔺草进行一定遮光处理后,草茎长度增加,开花率下降.试验表明,光照是造成蔺草开花逆转和影响草茎品质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巢位选择的影响
    万冬梅, 高玮, 王秋雨, 王海涛, 刘明玉
    2002, (5):  581-584. 
    摘要 ( 1071 )   PDF (572KB) ( 389 )  
    1985、1995和1998年4~5月,采用查阅保护区历史资料及实地调查方法,对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主要营巢地———东郭苇场和赵圈河苇场的生境破碎化及丹顶鹤在2片苇场中的营巢状况和繁殖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作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丹顶鹤的营巢生境破碎严重,已由成片的芦苇湿地变成91个斑块,其中最小营巢斑块面积为0.37km2,最小巢间距为304m,比过去资料记载的最小巢区面积缩小了0.72km2.但繁殖种群数量变动不大,多年来一直维持在30对左右,丹顶鹤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已采取了缩小巢区面积的生态适应对策.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
    邹邵林, 郭聪, 刘新平
    2002, (5):  585-588. 
    摘要 ( 884 )   PDF (214KB) ( 233 )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关系研究
    章健, 承河元, 金旺枝, 李国良, 张自立
    2002, (5):  589-592. 
    摘要 ( 926 )   PDF (205KB) ( 251 )  
    在试验生态小区的土壤中,模拟长期使用稀土,以探讨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0.5%、1%、3%、5%、7%、10%吸附容量和0.6kg·hm-2的稀土以及土壤中3.0kg·hm-2和0.6kg·hm-2的稀土复合肥添加剂对油菜菌核病自然发生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人工接种发病后的病斑绕茎度、病斑扩展速率、单株平均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也无显著差异.
    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动态与水体化学因子关系的研究
    谭恩光, 潘志刚, 黄立英
    2002, (5):  593-595. 
    摘要 ( 991 )   PDF (164KB) ( 231 )  
    1994~1998年,在广州市郊菜田水沟每月观察淡水蚂磺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测定水体10个化学因素,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光润金线蛭种群数量和化学因素关系.结果表明,每年种群数量动态不同,每年种群数量最多是4~6月份,占全年种群数量的57.14%~71.18%.影响每年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化学因素为pH、PO43-、Na+、Ca2+、Mg2+.影响5年种群动态的主要化学因素为Fe3+.
    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刘登义, 田胜尼, 杨世勇, 谢建春
    2002, (5):  596-600. 
    摘要 ( 955 )   PDF (668KB) ( 386 )  
    通过水培实验和土培实验,研究了铜陵铜尾矿对5种豆科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五种豆科植物种子在尾矿浸提液中均能萌发,但萌发率比对照组低,而且浸提液对种子萌发产生一定的阻滞作用,酸化尾矿浸提液对种子萌发初期的吸胀吸水有促进作用.尾矿与土壤5种不同改良方式的基质试验也发现铜尾矿对种子萌发存在着阻滞作用.其中大豆、赤豆、赤小豆在70d内未发现死苗现象.
    沈阳地区主要树木净化SO2潜力及植树定额的估算
    韩阳, 李珍珍, 刘荣坤
    2002, (5):  601-604. 
    摘要 ( 950 )   PDF (223KB) ( 308 )  
    通过实地测定和熏烟实验,揭示了沈阳地区不同类型树木的总生物量、SO2吸收强度和S的吸转周期数,三者的乘积是树木净化SO2的总潜力,为4.39×106kg,约占沈阳年排S量120×106kg的3.66%.树木平均最高可净化S12.19kg·km-2·d-1.沈阳现有树种组成的平均吸S量为0.70kg株-1·年-1;若以阔叶乔木平均吸S量1.35kg·株-1·年-1计,欲全部净化沈阳的年排S量,需要阔叶乔木8888×104株,相当于现有树木株数的12.9倍.经推算,在增强环保力度、减少年排S量20%的条件下,再扩植现有树木1.0倍的阔叶乔木,即可使沈阳大气SO2浓度下降到0.06mg·m-3以下,成为环境达标城市.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估监测
    陈高, 代力民, 范竹华, 王庆礼
    2002, (5):  605-610. 
    摘要 ( 856 )   PDF (818KB) ( 404 )  
    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并主要从管理目标途径、生态系统途径和综合途径等方面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已有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思想和方法.生态指示者的广泛应用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监测的主要手段.此外,文中还综合介绍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特别是详细介绍了EMAP和FHM等研究计划,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有所借鉴.
    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曾凡江, 张希明, 李小明
    2002, (5):  611-614. 
    摘要 ( 871 )   PDF (548KB) ( 451 )  
    研究和了解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是对柽柳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在对柽柳水分生理特性多年综合研究(P-V曲线、清晨水势及水势日变化和蒸腾速率)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柽柳水分生理特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评述,以期尽快掌握柽柳的生态特性,为干旱、半干旱区域柽柳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
    韩有志, 王政权
    2002, (5):  615-619. 
    摘要 ( 927 )   PDF (673KB) ( 496 )  
    森林更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过程,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研究中的主要领域之一.森林更新受物理环境、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更新树种特性、树种对干扰的反应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随空间和时间而不断变化,构成了森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使森林更新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表现在异质性的格局和过程中.探索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的内在规律,可揭示空间格局对更新的生态学过程的潜在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森林更新与空间异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一些观点,分析了更新中空间异质性的来源,着重评述了空间异质性的生境及更新树种的反应、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与更新动态、林分中光有效性的空间异质性与更新格局以及土壤和更新的空间异质性尺度的关联性等方面的研究.
    水环境毒物污染点源的生态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尚惠华, 金洪钧, 崔玉霞
    2002, (5):  620-624. 
    摘要 ( 879 )   PDF (472KB) ( 421 )  
    评述了发达国家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和前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基于水质标准/废水排放标准的特征化学污染物法,并不能有效控制组份复杂的废水中的有机毒物排放.因此,仅应用这一传统方法对水环境有机毒物污染点源难以实现有效的生态风险管理.同时采用全废水的生态毒性法就可弥补这一缺陷,根据生态风险管理要求可有效控制组份复杂的废水中有毒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鉴别出导致废水生态毒性的关键有机毒物的毒性鉴别评价,是毒物污染点源的生态风险管理核心.本文还对毒性鉴别评价方法学的发展以及全废水毒性法应用于我国水环境毒物污染点源生态风险管理的前景作了评述.
    阿特拉津生态风险及其检测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清波, 黄国宏, 王颜红, 刘孝义
    2002, (5):  625-628. 
    摘要 ( 881 )   PDF (432KB) ( 695 )  
    随着农药等化学品在农业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它们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世界许多国家及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以及大气沉降物中检测出了阿特拉津的残留物,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全球性.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持留期较长并具有生物蓄积性,对粮食和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具有生物活性,因此深入研究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问题是当务之急.文中提出了有关阿特拉津生态风险研究的一些观点.随着各种检测分析手段的发展,阿特拉津的检测技术日臻成熟,为研究阿特拉津生态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阿特拉津的生物修复技术已被高度重视.
    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曹郁生
    2002, (5):  629-631. 
    摘要 ( 888 )   PDF (185KB) ( 311 )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并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贵州省安顺市土地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周斌, 杨柏林, 林沁园
    2002, (5):  632-634. 
    摘要 ( 904 )   PDF (181KB) ( 300 )  
    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减沙效益研究
    董翠云, 黄明斌, 郑世清
    2002, (5):  635-637. 
    摘要 ( 930 )   PDF (451KB) ( 366 )  
    施用农用化学品及生防制剂对土壤线虫群落动态影响的研究
    张万民, 段玉玺, 陈立杰, 梁晨
    2002, (5):  638-640. 
    摘要 ( 855 )   PDF (669KB) ( 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