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1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3-05-15
    研究报告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赵士洞, 于振良
    2003, 14(05):  643-652. 
    摘要 ( 454 )   PDF (657KB) ( 71 )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进行模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本研究用EPPML对199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植被的NPP.NPP的模拟值年均为0.680kgC·m^-2,变幅为0.105—1.241kgC·m^-2(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年NPP最高(1.084kgC·m^-2).NPP年总量为1.332×10^6tC,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最高,分别为0.540×10^6tC和0.428×10^6tC.NPP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7月最大(6.13gC·m^2·d^-1).NPP在夏季积累最多(0.465kgC·m^-2),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研究论文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赵士洞, 于振良
    2003, (5):  643-652. 
    摘要 ( 0 )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进行模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本研究用EPPML对199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植被的NPP.NPP的模拟值年均为0.680kgC·m-2,变幅为0.105~1.241kgC·m-2(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年NPP最高(1.084kgC·m-2).NPP年总量为1.332×106tC,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最高,分别为0.540×106tC和0.428×106tC.NPP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7月最大(6.13gC·m-2·d-1).NPP在夏季积累最多(0.465kgC·m-2),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研究报告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地表径流量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14(05):  653-658. 
    摘要 ( 352 )   PDF (418KB) ( 65 )  
    运用已建立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三峰型,6月和9月出现低谷,8月达最大(2.58mm·d^-1),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1995年地表径流量的模拟值平均为0.203m·年^-l,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最高为高山流砾滩(0.619m·年^-1),最低为阔叶红松林(0.081m·年^-1).年地表径流量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极显著负相关指数关系(R^2=0.857).年地表径流量与气温和总辐射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65和0.836),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950),还与土壤特性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地表径流量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5):  653-658. 
    摘要 ( 0 )  
    运用已建立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三峰型,6月和9月出现低谷,8月达最大(2.58mm·d-1),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1995年地表径流量的模拟值平均为0.203m·年-1,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最高为高山流砾滩(0.619m·年-1),最低为阔叶红松林(0.081m·年-1).年地表径流量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极显著负相关指数关系(R2=0.857).年地表径流量与气温和总辐射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65和0.836),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950),还与土壤特性密切相关.
    研究报告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14(05):  659-664. 
    摘要 ( 341 )   PDF (397KB) ( 75 )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对它们与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NPP的模拟值平均为0.680kgC·m^-2·年^-1,变幅为0.105-1.241kgC·m^-2·年^-1(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NPP最高(1.084kgC·m^-2·年^-1).环境条件决定了长白山植被年NPP空间分布的大趋势.土壤含水量对NPP的限制最大,呈负相关关系(R=-0.65),长白山植物生长一般不存在水分不足的问题.植被的NPP与LAI高度正相关(R=0.81),当LAI增大到4-5m^2·m^-2时,NPP出现饱和.植被的NPP与冠层蒸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7).岳桦林和阔叶林对环境因子、LAI和冠层蒸腾的响应与其它植被有较大差异。
    研究论文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5):  659-664. 
    摘要 ( 0 )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对它们与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NPP的模拟值平均为0.680kgC·m-2·年-1,变幅为0.105~1.241kgC·m-2·年-1(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NPP最高(1.084kgC·m-2·年-1).环境条件决定了长白山植被年NPP空间分布的大趋势.土壤含水量对NPP的限制最大,呈负相关关系(R=-0.65),长白山植物生长一般不存在水分不足的问题.植被的NPP与LAI高度正相关(R=0.81),当LAI增大到4~5m2·m-2时,NPP出现饱和.植被的NPP与冠层蒸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7).岳桦林和阔叶林对环境因子、LAI和冠层蒸腾的响应与其它植被有较大差异.
    研究报告
    江淮分水岭落叶阔叶林林窗光环境特征及其对绞股蓝生长特性的影响
    韦朝领, 孙启祥, 彭镇华, 闫大玮
    2003, 14(05):  665-670. 
    摘要 ( 379 )   PDF (398KB) ( 39 )  
    根据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落叶阔叶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窗与林下人射光的总光照强度、不同波段的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应生境下绞股蓝(Gymostemma pentaphyllum)生长特性和总皂甙含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窗入射光全波长的日总光照强度、蓝光(400—510nm)、黄绿光(510—610nm)、红橙光(610—720nm)和近红外光(720—1100nm)的光强,以及除近红外光以外的其余色光光谱成分均高于林下,其中蓝光和红橙光的光照强度及其光谱成分比其它色光明显高于林下,且幅度有季节性差异.在4、7和10月份,林窗中的蓝光相对光照强度分别高于林下8.32%~28.83%、30.00%~579.17%和6.70%~88.74%,红橙光分别高出8.72%~28.83%、30.19%~502.69%和6.76%~91.57%,蓝光光谱成分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76%、33.14%和17.29%,红橙光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04%、53.34%和10.23%.林窗下的统股蓝净光合速率、总干物质重和总皂甙含量皆高于林下;同时林窗的光环境使干物质向茎分配比例增大,且这些差异有明显的季节性。
    研究论文
    江淮分水岭落叶阔叶林林窗光环境特征及其对绞股蓝生长特性的影响
    韦朝领, 孙启祥, 彭镇华, 闫大玮
    2003, (5):  665-670. 
    摘要 ( 0 )  
    根据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落叶阔叶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窗与林下入射光的总光照强度、不同波段的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应生境下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生长特性和总皂甙含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窗入射光全波长的日总光照强度、蓝光(400~510nm)、黄绿光(510~610nm)、红橙光(610~720nm)和近红外光(720~1100nm)的光强,以及除近红外光以外的其余色光光谱成分均高于林下,其中蓝光和红橙光的光照强度及其光谱成分比其它色光明显高于林下,且幅度有季节性差异.在4、7和10月份,林窗中的蓝光相对光照强度分别高于林下8.32%~28.83%、30.00%~579.17%和6.70%~88.74%,红橙光分别高出8.72%~28.83%、30.19%~502.69%和6.76%~91.57%,蓝光光谱成分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76%、33.14%和17.29%,红橙光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04%、53.34%和10.23%.林窗下的绞股蓝净光合速率、总干物质重和总皂甙含量皆高于林下;同时林窗的光环境使干物质向茎分配比例增大,且这些差异有明显的季节性.
    研究报告
    利用GIS和RS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范围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2003, 14(05):  671-675. 
    摘要 ( 431 )   PDF (365KB) ( 120 )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对环境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坡度和坡向)范围.结果表明。从苔原、岳桦、云冷杉到阔叶红松林,最适海拔高度范围依次为1780—2212、1705—1956、1042—1625、823—1184m;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4.75~-2.40℃、-3.42~-2.07℃、-1.49—1.39℃、0.71—2.37℃;最适降水范围分别为1034~1110、1014—1060、883—1017、824—925mm;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地上,并与坡向关系密切。苔原在各个坡向上均有分布。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岳样、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山杨白样林主要呈现北、西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北、西向分布;落叶松林主要为东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和北向分布;疏林主要为西向分布,其次为西南、西北和南向分布;风倒区主要为西、西南、西北向分布。
    研究论文
    利用GIS和RS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范围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2003, (5):  671-675. 
    摘要 ( 0 )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对环境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坡度和坡向)范围.结果表明,从苔原、岳桦、云冷杉到阔叶红松林,最适海拔高度范围依次为1780~2212、1705~1956、1042~1625、823~1184m;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4.75~-2.40℃、-3.42~-2.07℃、-1.49~1.39℃、0.71~2.37℃;最适降水范围分别为1034~1110、1014~1060、883~1017、824~925mm;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地上,并与坡向关系密切,苔原在各个坡向上均有分布,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岳桦、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山杨白桦林主要呈现北、西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北、西向分布;落叶松林主要为东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和北向分布;疏林主要为西向分布,其次为西南、西北和南向分布;风倒区主要为西、西南、西北向分布.
    研究报告
    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研究
    肖玉, 谢高地, 安凯
    2003, 14(05):  676-680. 
    摘要 ( 486 )   PDF (358KB) ( 235 )  
    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莽措湖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在1990年和2000年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1990年和2000年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分别为3.10×10^9元·年^-1和3.05×10^-9元·年^-l,2000年比1990年减少4.71×10^7元·年^-1.同时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研究论文
    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研究
    肖玉, 谢高地, 安凯
    2003, (5):  676-680. 
    摘要 ( 0 )  
    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莽措湖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在1990年和2000年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1990年和2000年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分别为3.10×109元·年-1和3.05×109元·年-1,2000年比1990年减少4.71×107元·年-1.同时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研究报告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
    田玉强, 李新, 江明喜
    2003, 14(05):  681-684. 
    摘要 ( 376 )   PDF (271KB) ( 69 )  
    通过4种优势树种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来反映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4种优势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346—1.414之间,在历研究的整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占据了较大的生态空间;其中尖连蕊茶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量续数除了金钱槭种群大于1之外,其余6个种群的计盒维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并且这11个种群的拐点尺度都出现在5—12.5m之间.根据分形的自相似性,可以推断种群在大于拐点尺度的所有尺度上都为同一分布类型,并且在拐点前后种群的格局类型夏发生变化.种群分布格局的判定结果部分地验证了这一观点,11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的种群格局在拐点前后发生变化,另6种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研究论文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
    田玉强, 李新, 江明喜
    2003, (5):  681-684. 
    摘要 ( 0 )  
    通过4种优势树种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来反映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4种优势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346~1.414之间,在所研究的整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占据了较大的生态空间;其中尖连蕊茶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除了金钱槭种群大于1之外,其余6个种群的计盒维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并且这11个种群的拐点尺度都出现在5~12.5m之间.根据分形的自相似性,可以推断种群在大于拐点尺度的所有尺度上都为同一分布类型,并且在拐点前后种群的格局类型要发生变化.种群分布格局的判定结果部分地验证了这一观点,11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的种群格局在拐点前后发生变化,另6种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研究报告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群能量积累和分配
    曲国辉, 温明章, 郭继勋
    2003, 14(05):  685-689. 
    摘要 ( 439 )   PDF (329KB) ( 80 )  
    在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拂子茅、碱茅和虎尾草各器官热值的季节变化呈波动型,但总的规律是穗>叶>茎>立枯体.4种植物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能量积累量为羊草>拂子茅>虎尾草>碱茅.能量增长率一般呈双峰曲线,第一次峰值出现在抽穗期,第二次在种子成熟期,生长末期出现负值.地上部能量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生育期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不同.4种植物种群能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即地上部能量的垂直空间分配格局基本上呈塔形,最大值出现在10—30cm空间内.地下部能量垂直结构由地表至土壤深层呈典型的倒塔形,最大值在0—10cm层.地下部的能量现存量约为地上部的3—4倍。
    研究论文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群能量积累和分配
    曲国辉, 温明章, 郭继勋
    2003, (5):  685-689. 
    摘要 ( 0 )  
    在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拂子茅、碱茅和虎尾草各器官热值的季节变化呈波动型,但总的规律是穗>叶>茎>立枯体.4种植物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能量积累量为羊草>拂子茅>虎尾草>碱茅.能量增长率一般呈双峰曲线,第一次峰值出现在抽穗期,第二次在种子成熟期,生长末期出现负值.地上部能量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生育期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不同.4种植物种群能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即地上部能量的垂直空间分配格局基本上呈塔形,最大值出现在10~30cm空间内.地下部能量垂直结构由地表至土壤深层呈典型的倒塔形,最大值在0~10cm层.地下部的能量现存量约为地上部的3~4倍.
    研究报告
    钾肥对灌桨期冬小麦群体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齐华, 于贵瑞, 程一松, 王建林
    2003, 14(05):  690-694. 
    摘要 ( 424 )   PDF (349KB) ( 69 )  
    通过在连续6年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试验区内,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群体内旗叶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施用钾肥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增加,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提高,表观量子效率(α)降低,表观暗呼吸速率(Rd)略有上升;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晴天和阴天均呈单峰曲线,晴天午前与午后及阴天各时刻的瞬间净光合速率(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而晴天中午前后则更主要是由于“非气孔因素”作用。
    研究论文
    钾肥对灌浆期冬小麦群体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齐华, 于贵瑞, 程一松, 王建林
    2003, (5):  690-694. 
    摘要 ( 0 )  
    通过在连续6年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试验区内,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群体内旗叶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施用钾肥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增加,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提高,表观量子效率(α)降低,表观暗呼吸速率(Rd)略有上升;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晴天和阴天均呈单峰曲线,晴天午前与午后及阴天各时刻的瞬间净光合速率(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而晴天中午前后则更主要是由于“非气孔因素”作用.
    研究报告
    长期施氮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张雷明, 上官周平, 毛明策, 于贵端
    2003, 14(05):  695-698. 
    摘要 ( 381 )   PDF (288KB) ( 124 )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紊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施氮可明显提高φPsⅡ.施氮量为0kg·hm^-2、90kg·hm^-2和180kg·hm^-2三个处理中午时叶片的φPSⅡ分别为0.197、0.279和0.283,与上午相比分别降低了57.7%、56.4%和40.2%;下午各处理的φPSⅡ均得以恢复,0kg·hm^-2和90kg·hm^-2处理分别恢复到上午的87.3%和81.5%,180kg·hm^-2处理则完全恢复,并稍高于上午.施氮可提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等荧光参数,表明施氮一方面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另一方面增强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有利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环境胁迫的破坏.但90kg·hm^-2和180kg·hm^-2施氮处理之间对光合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表明过量施氮无助于光合性能的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并不随施氮量而同比例的改善。
    研究论文
    长期施氮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张雷明, 上官周平, 毛明策, 于贵端
    2003, (5):  695-698. 
    摘要 ( 0 )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施氮量为0kg·hm-2、90kg·hm-2和180kg·hm-2三个处理中午时叶片的ФPSⅡ分别为0.197、0.279和0.283,与上午相比分别降低了57.7%、56.4%和40.2%;下午各处理的ФPSⅡ均得以恢复,0kg·hm-2和90kg·hm-2处理分别恢复到上午的87.3%和81.5%,180kg·hm-2处理则完全恢复,并稍高于上午.施氮可提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等荧光参数,表明施氮一方面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另一方面增强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有利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环境胁迫的破坏.但90kg·hm-2和180kg·hm-2施氮处理之间对光合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表明过量施氮无助于光合性能的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并不随施氮量而同比例的改善.
    研究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陈庆美, 王绍强, 于贵瑞
    2003, 14(05):  699-704. 
    摘要 ( 383 )   PDF (464KB) ( 129 )  
    采用全国策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3.24—43.24kg·m^-3之间,土壤有机氮密度处于269.56—3085.60g·m^-3之间,土壤碳、氮比(C/N)大致在4.46—17.13之间.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和0.460(n=245);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285和0.203.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随着温度递升和降水量递减呈现降低的趋势。
    研究论文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陈庆美, 王绍强, 于贵瑞
    2003, (5):  699-704. 
    摘要 ( 0 )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3.24~43.24kg·m-3之间,土壤有机氮密度处于269.56~3085.60g·m-3之间,土壤碳、氮比(C/N)大致在4.46~17.13之间.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和0.460(n=245);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285和0.203.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随着温度递升和降水量递减呈现降低的趋势.
    研究报告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蔡祖聪, 谢德体, 徐华, 魏朝富, 高明
    2003, 14(05):  705-709. 
    摘要 ( 335 )   PDF (358KB) ( 42 )  
    冬灌田是CH4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对冬灌田6年(1995-200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排干,并种植旱作(小麦或油菜)减少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水稻垄作并降低冬季垄沟水位也可有效地减少水稻生长期的CH4排放量。对后3年(1998-2000年)不同处理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预测水稻生长期平均CH4排放量56%的年际和处理变化。如果同时考虑水稻生长期的土壤温度,则可预测78%的变化,控制渗漏池地下水位,调节冬季土壤水分,进一步证明冬季土壤水分对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的影响。由于水稻生长期土壤温度的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认为,冬季降水和水稻生长期温度变化是导致稻田CH4排放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论文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蔡祖聪, 谢德体, 徐华, 魏朝富, 高明
    2003, (5):  705-709. 
    摘要 ( 0 )  
    冬灌田是CH4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对冬灌田6年(1995~200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排干,并种植旱作(小麦或油菜)减少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水稻垄作并降低冬季垄沟水位也可有效地减少水稻生长期的CH4排放量.对后3年(1998~2000年)不同处理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预测水稻生长期平均CH4排放量56%的年际和处理变化.如果同时考虑水稻生长期的土壤温度,则可预测78%的变化.控制渗漏池地下水位,调节冬季土壤水分,进一步证明冬季土壤水分对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的影响.由于水稻生长期土壤温度和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认为,冬季降水和水稻生长期温度变化是导致稻田CH4排放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研究报告
    套袋对荔枝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王建武, 陈厚彬, 周强, 张新明
    2003, 14(05):  710-712. 
    摘要 ( 365 )   PDF (227KB) ( 46 )  
    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开口方式果袋对纪子笑荔枝进行套袋处理,对比研究了套袋对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对增进果实着色有明显效果,套袋果实Ⅰ、Ⅱ级果率在57.81%~81,57%之间,而对照仅为38.63%.套袋后果实的单果重量显著升高,尤其是白色袋的增重效果更为明显.虽然同种颜色的封口袋增重效果优于开口袋;但袋色对果实增重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套袋方式,开口袋不利于防虫,封口袋对防治荔枝虫害有一定效果,但防病效果不明显.套袋对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对果实品质无不利影响,但不利于农药的消解,可导致果实中甲氰菊酯和敌百虫残留量的增加,套袋果园配套农药品种的选择有待进一步筛选。
    研究论文
    套袋对荔枝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王建武, 陈厚彬, 周强, 张新明
    2003, (5):  710-712. 
    摘要 ( 0 )  
    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开口方式果袋对妃子笑荔枝进行套袋处理,对比研究了套袋对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对增进果实着色有明显效果,套袋果实Ⅰ、Ⅱ级果率在57.81%~81.57%之间,而对照仅为38.63%.套袋后果实的单果重量显著升高,尤其是白色袋的增重效果更为明显.虽然同种颜色的封口袋增重效果优于开口袋;但袋色对果实增重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套袋方式.开口袋不利于防虫,封口袋对防治荔枝虫害有一定效果,但防病效果不明显.套袋对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对果实品质无不利影响,但不利于农药的消解,可导致果实中甲氰菊酯和敌百虫残留量的增加,套袋果园配套农药品种的选择有待进一步筛选.
    研究报告
    苹果优质生产的景适气象因子和气候区划
    魏钦平, 张继祥, 毛志泉, 李嘉瑞
    2003, 14(05):  713-716. 
    摘要 ( 407 )   PDF (276KB) ( 108 )  
    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区富士、乔纳金、新红星果实品质的调查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影响不同苹果品质因素的主要气象因子及最适气象因子的取值和优化方案.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黄土高原和甘肃陇东是我国富士、乔纳金和新红星的最优栽培气候区,渤海湾地区是富士、乔纳金的优质栽培气候区,西南高地局部小气候是新红星的最适生态区.同时,阐明了不同气候区苹果优质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子。
    研究论文
    苹果优质生产的最适气象因子和气候区划
    魏钦平, 张继祥, 毛志泉, 李嘉瑞
    2003, (5):  713-716. 
    摘要 ( 0 )  
    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区富士、乔纳金、新红星果实品质的调查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影响不同苹果品质因素的主要气象因子及最适气象因子的取值和优化方案.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黄土高原和甘肃陇东是我国富士、乔纳金和新红星的最优栽培气候区,渤海湾地区是富士、乔纳金的优质栽培气候区,西南高地局部小气候是新红星的最适生态区.同时,阐明了不同气候区苹果优质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子.
    研究报告
    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周夏芝,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14(05):  717-720. 
    摘要 ( 365 )   PDF (251KB) ( 69 )  
    通过对桃园害虫天敌群落的系统调查,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最优分割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具有明显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55种节肢动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选置信水平λ=0.47,将其分为4个时期,利用最优分割法,将害虫天敌的发生量分为3段,利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
    研究论文
    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周夏芝,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5):  717-720. 
    摘要 ( 0 )  
    通过对桃园害虫天敌群落的系统调查,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最优分割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具有明显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55种节肢动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选置信水平λ=047,将其分为4个时期,利用最优分割法,将害虫天敌的发生量分为3段,利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
    研究报告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14(05):  721-724. 
    摘要 ( 344 )   PDF (257KB) ( 49 )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歪李石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于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于的技术措施。
    研究论文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5):  721-724. 
    摘要 ( 0 )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越冬蜂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子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子的技术措施.
    研究报告
    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
    周弘春, 杜家纬, 黄勇平
    2003, 14(05):  725-729. 
    摘要 ( 372 )   PDF (343KB) ( 51 )  
    为了探索溴氰菊醋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仪和风洞装置对亚洲玉米螟雄蛾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测试.结果表明,处理雄蛾对不同比例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分别在E/Z;1/9、5/5和9/1处出现峰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改变,但反应幅度为0.25—0.45mV,比对照下降0.15—0.35mV.对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引起可见触角电位反应的低限阈值为1ng,饱和反应剂量为10000ng,但反应幅度亦下降0.1—0.5mV,说明溴氰菊酯主要是影响雄蛾周缘感受系统的敏感性.但在风洞测试中,雄蛾除在反应率上比对照明显降低外,其峰值感受比例从E/Z=1/1漂移到7/3以上.雄蛾对雌性信息素的低限反应剂量也从10ng漂移到100ng,并且高限反应剂量也从100000ng降低到50000ng,使有效作用剂量范围缩小.这说明溴氰菊酯对雄蛾的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不仅使雄蛾对性信息素感受的敏感性降低,也影响到其感受的专化性。
    研究论文
    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
    周弘春, 杜家纬, 黄勇平
    2003, (5):  725-729. 
    摘要 ( 0 )  
    为了探索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仪和风洞装置对亚洲玉米螟雄蛾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测试.结果表明,处理雄蛾对不同比例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分别在E/Z=1/9、5/5和9/1处出现峰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改变,但反应幅度为0.25~0.45mV,比对照下降0.15~0.35mV.对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引起可见触角电位反应的低限阈值为1ng,饱和反应剂量为10000ng,但反应幅度亦下降0.1~0.5mV,说明溴氰菊酯主要是影响雄蛾周缘感受系统的敏感性.但在风洞测试中,雄蛾除在反应率上比对照明显降低外,其峰值感受比例从E/Z=1/1漂移到7/3以上.雄蛾对雌性信息素的低限反应剂量也由10ng漂移到100ng,并且高限反应剂量也从100000ng降低到50000ng,使有效作用剂量范围缩小.这说明溴氰菊酯对雄蛾的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不仅使雄蛾对性信息素感受的敏感性降低,也影响到其感受的专化性.
    研究报告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魏洪义, 杜家纬
    2003, 14(05):  730-732. 
    摘要 ( 358 )   PDF (233KB) ( 35 )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问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2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研究论文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魏洪义, 杜家纬
    2003, (5):  730-732. 
    摘要 ( 0 )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研究报告
    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何霞红, 杨静, 王云月, 周惠萍, 陈建斌, 李作森, 李炎, 朱有勇
    2003, 14(05):  733-736. 
    摘要 ( 376 )   PDF (248KB) ( 64 )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石屏县净种杂交稻田块、净种糯稻田块以及间种杂交稻糯稻田间的251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分别扩增到9—17条DNA带,大小从400bp到23kb左右,但大多数带主要集中在5—10kb之间.所有菌株共扩增出的DNA指纹带中,约65%的为多态性DNA带,35%的为共同扩增带.将供试菌株扩增带诺进行聚类分析,比较间裁与净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相似水平,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相关性。间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问复杂,为3—5个,且优势宗群群不明显;而在净栽糯稻或净栽杂交稻田间遗传宗群较为简单,只有1—3个,且优势宗群明显.本试验结果证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研究论文
    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何霞红, 杨静, 王云月, 周惠萍, 陈建斌, 李作森, 李炎, 朱有勇
    2003, (5):  733-736. 
    摘要 ( 0 )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石屏县净种杂交稻田块、净种糯稻田块以及间种杂交稻糯稻田间的251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分别扩增到9~17条DNA带,大小从400bp到23kb左右,但大多数带主要集中在5~10kb之间.所有菌株共扩增出的DNA指纹带中,约65%的为多态性DNA带,35%的为共同扩增带.将供试菌株扩增带谱进行聚类分析,比较间栽与净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相似水平,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相关性.间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间复杂,为3~5个,且优势宗群群不明显;而在净栽糯稻或净栽杂交稻田间遗传宗群较为简单,只有1~3个,且优势宗群明显.本试验结果证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研究报告
    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徐正浩, 余柳青, 赵明
    2003, 14(05):  737-740. 
    摘要 ( 384 )   PDF (285KB) ( 83 )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8份稻种资源进行了化感作用抑稗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的青困二号、江苏的吓一跳、安徽的鸡早籼、江西的赣早籼37、陕西的商糯1号、IRRI的1R68465-2-3-2、韩国的水原92对稗草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号、中156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与秀水63有显著差异有关,而谷梅2号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具有化感作用特性。
    研究论文
    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徐正浩, 余柳青, 赵明
    2003, (5):  737-740. 
    摘要 ( 0 )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8份稻种资源进行了化感作用抑稗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的青困二号、江苏的吓一跳、安徽的鸡早籼、江西的赣早籼37、陕西的商糯1号、IRRI的IR6865-2-3-2、韩国的水原92对稗草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号、中156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 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与秀水63有显著差异有关,而谷梅2号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具有化感作用特性.
    研究报告
    二化螟水稻类群和茭白类群成虫产卵与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比较研究
    戴华国, 孙丽娟, 王琴
    2003, 14(05):  741-743. 
    摘要 ( 395 )   PDF (221KB) ( 49 )  
    实验室木箱条件下进行的二化螟水稻类群与茭白类群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类群在水稻与茭白上所产的卵块和卵粒的分布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有将不能孵化卵产在非本寄主上的倾向.通过Y形嗅觉仪进行的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试验结果显示,除茭白类群1龄幼虫对水稻与茭白的趋性分别为30.00%与66.67%,有显著差异(P≤0.05)外,1龄幼虫对两寄主组织的趋性无显著差异;对水稻与茭白叶片、叶鞘的趋性反应中,水稻类群4龄、6龄幼虫对叶片,2龄、4龄幼虫对叶鞘差异显著,而茭白类群2—6龄幼虫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群已开始种下分化,其中茭白类群对本寄主的专化程度大于水稻类群。
    研究论文
    二化螟水稻类群和茭白类群成虫产卵与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比较研究
    戴华国, 孙丽娟, 王琴
    2003, (5):  741-743. 
    摘要 ( 0 )  
    实验室木箱条件下进行的二化螟水稻类群与茭白类群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类群在水稻与茭白上所产的卵块和卵粒的分布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有将不能孵化卵产在非本寄主上的倾向.通过Y形嗅觉仪进行的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试验结果显示,除茭白类群1龄幼虫对水稻与茭白的趋性分别为30.00%与66.67%,有显著差异(P≤0.05)外,1龄幼虫对两寄主组织的趋性无显著差异;对水稻与茭白叶片、叶鞘的趋性反应中,水稻类群4龄、6龄幼虫对叶片,2龄、4龄幼虫对叶鞘差异显著,而茭白类群2~6龄幼虫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群已开始种下分化,其中茭白类群对本寄主的专化程度大于水稻类群.
    研究报告
    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植物、真菌和昆虫生长的影响
    凌冰, 张茂新, 孔垂华, 庞雄飞, 梁广文
    2003, 14(05):  744-746. 
    摘要 ( 365 )   PDF (237KB) ( 90 )  
    飞机草挥发油对5种植物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受抑制的大小排序为黑麦草>白菜>萝卜>四季豆>水稻.中等浓度(800mg·L-1)飞机草挥发油对水稻稻温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抑茵串分别为61.40%、29.27%和14.44%.10-20μl·株^-1的飞机草挥发油对小菜峨和黄曲条跳甲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经GC/MS,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如反式—石竹烯(16.58%)、δ—杜松烯(15.85%)、α—可巴烯(11.58%)、氧化石竹烯(9.63%)、大根香叶烯(4.96%)和α—Lu草烯(4.32%)。
    研究论文
    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植物、真菌和昆虫生长的影响
    凌冰, 张茂新, 孔垂华, 庞雄飞, 梁广文
    2003, (5):  744-746. 
    摘要 ( 0 )  
    飞机草挥发油对5种植物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受抑制的大小排序为黑麦草>白菜>萝卜>四季豆>水稻.中等浓度(800mg·L-1)飞机草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抑菌率分别为61.40%、29.27%和14.44%.10~20μl·株-1的飞机草挥发油对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经GC/MS,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如反式-石竹烯(16.58%)、δ-杜松烯(15.85%)、α-可巴烯(11.58%)、氧化石竹烯(9.63%)、大根香叶烯(4.96%)和α(艹律)草烯(4.32%).
    研究报告
    长山列岛南部三岛岩相潮间带群落多样性格局
    陈礼学, 王尊清, 庄树宏
    2003, 14(05):  747-752. 
    摘要 ( 334 )   PDF (420KB) ( 72 )  
    对长山列岛南部南长山、北长山和大黑山岛屿岩相潮间带群落种类组成的调查表明,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表现在决定群落结构和外貌的前5位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基本相同;而砾石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北长山群落中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显著地区别于南长山和大黑山,但后二者趋同-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景观和群落外貌与结构由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牡蛎(Ostrea spp.)、大型藻类和短滨螺(Littorina breuicula)控制,砾石潮间带则由东方小藤壶、大型藻类和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决定.群落多样性由物种丰富度(R)、均匀度(J)和多样性(HB、Hlv、DR、DIv)衡量,3岛屿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呈现一致性,群落多样性以北长山最高,大黑山最低;而砾石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南长山高于北长山和大黑山,北长山潮间带群落中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最高,南长山和大黑山趋同.比较3岛屿两种基质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发现,砾石潮间带高于岩礁潮间带。
    研究论文
    长山列岛南部三岛岩相潮间带群落多样性格局
    庄树宏, 陈礼学, 王尊清
    2003, (5):  747-752. 
    摘要 ( 0 )  
    对长山列岛南部南长山、北长山和大黑山岛屿岩相潮间带群落种类组成的调查表明,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表现在决定群落结构和外貌的前5位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基本相同;而砾石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北长山群落中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显著地区别于南长山和大黑山,但后二者趋同.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景观和群落外貌与结构由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牡蛎(Ostrea spp.)、大型藻类和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控制,砾石潮间带则由东方小藤壶、大型藻类和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决定.群落多样性由物种丰富度(R)、均匀度(J)和多样性(HB、HIV、DB、DIV)衡量,3岛屿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呈现一致性,群落多样性以北长山最高,大黑山最低;而砾石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南长山高于北长山和大黑山,北长山潮间带群落中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最高,南长山和大黑山趋同.比较3岛屿两种基质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发现,砾石潮间带高于岩礁潮间带.
    研究报告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
    耿红, 席贻龙, 胡好远
    2003, 14(05):  753-756. 
    摘要 ( 349 )   PDF (292KB) ( 37 )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食堕种空中,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最大;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问无显著差异.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y=-0.0040x^2+0.0409X+0.44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6.0×10^cells·m1^-1和3.0×10^6cells·ml^-1时,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研究论文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
    耿红, 席贻龙, 胡好远
    2003, (5):  753-756. 
    摘要 ( 0 )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食物种类中,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最大;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间无显著差异.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Y=-0.0040X2+0.0409X+0.44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6.0×106cells·ml-1和3.0×106cells·ml-1时,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研究报告
    铜官山铜尾矿库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王友保, 刘登义, 张莉, 李影, 储玲
    2003, 14(05):  757-760. 
    摘要 ( 414 )   PDF (279KB) ( 68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铜官山铜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宫山铜尾矿库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4种,隶属于16个科33个属,多为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隶属于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蔗类植物节节草在尾矿库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尾矿库植被形成了节节草+白茅群落、狗牙根+白茅群落及芦苇群落等小群落,但仍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为主.对尾矿库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和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3种酶活性与其相关性表现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研究论文
    铜官山铜尾矿库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王友保, 刘登义, 张莉, 李影, 储玲
    2003, (5):  757-760. 
    摘要 ( 0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铜官山铜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官山铜尾矿库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4种,隶属于16个科33个属,多为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隶属于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蕨类植物节节草在尾矿库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尾矿库植被形成了节节草+白茅群落、狗牙根+白茅群落及芦苇群落等小群落,但仍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为主.对尾矿库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和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3种酶活性与其相关性表现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研究报告
    黑土和棕壤对铜的吸附研究
    于颖, 周启星, 王新, 任丽萍
    2003, 14(05):  761-765. 
    摘要 ( 379 )   PDF (305KB) ( 59 )  
    研究了黑土与棕壤对Cu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采用Cu^2+浓度范围内,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黑土对cu^2+的吸附固定能力明显高于棕壤.在吸附平衡液Cu^2+浓度为95mg·kg^-时,棕壤对cu^2+的吸附量接近3720mg·kg^-1,黑土对Cu^2+的吸附量高达6076mg·kg^-1,最大CuCl2浓度(400mg·kg^-1)时,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6159.0和4736.6mg·kg^-1.两种土壤对Cu^2+的吸财等量线与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描述.Langmuir方程不适宜描述两种土壤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均较快,最初2min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后吸附量的90%以上,在15-20min左右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
    研究论文
    黑土和棕壤对铜的吸附研究
    于颖, 周启星, 王新, 任丽萍
    2003, (5):  761-765. 
    摘要 ( 0 )  
    研究了黑土与棕壤对Cu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采用Cu2+浓度范围内,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黑土对Cu2+的吸附固定能力明显高于棕壤.在吸附平衡液Cu2+浓度为95mg·kg-1时,棕壤对Cu2+的吸附量接近3720mg·kg-1,黑土对Cu2+的吸附量高达6076mg·kg-1,最大CuCl2浓度(400mg·kg-1)时,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6159.0和4736.6mg·kg-1.两种土壤对Cu2+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描述.Langmuir方程不适宜描述两种土壤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均较快,最初2min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后吸附量的90%以上,在15~20min左右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
    研究报告
    牲畜废水对两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
    叶勇, 谭凤仪, 卢昌义
    2003, 14(05):  766-770. 
    摘要 ( 410 )   PDF (322KB) ( 56 )  
    研究了淡水(盐度为0)和海水(盐度为30)两种盐水度条件下温室盆栽系统红树植物秋茄和榄对牲畜废水的生长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牧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生长指标(包括高度、基径、叶片生成量、最大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盐度水平和废水的加入均对秋茄生物量的分配无明显影响,但废水使木榄的根生物量比和根/茎比减小而叶生物量比增加;两种盐度下废水处理组秋茄加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木榄有比对照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废水处理组秋茄叶片电导率高于对照组,但木榄叶片电导率在淡水条件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海水条件下甚至低于对照组;牲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根系活力均无显著影响;在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导致秋茄茎和根POX活性的明显增强,而对叶POX活性则无显著影响,牲畜废水对木榄叶和茎POX活性无显著影响,而木榄根POX活性淡水条件下下降、海水条件下则升高;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使得木榄各器官的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对秋茄SOD活性基本无显著影响。
    研究论文
    牲畜废水对两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
    叶勇, 谭凤仪, 卢昌义
    2003, (5):  766-770. 
    摘要 ( 0 )  
    研究了淡水(盐度为0)和海水(盐度为30)两种盐水度条件下温室盆栽系统红树植物秋茄和榄对牲畜废水的生长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牧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生长指标(包括高度、基径、叶片生成量、最大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盐度水平和废水的加入均对秋茄生物量的分配无明显影响,但废水使木榄的根生物量比和根/茎比减小而叶生物量比增加;两种盐度下废水处理组秋茄加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木榄有比对照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废水处理组秋茄叶片电导率高于对照组,但木榄叶片电导率在淡水条件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海水条件下甚至低于对照组;牲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根系活力均无显著影响;在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导致秋茄茎和根POX活性的明显增强,而对叶POX活性则无显著影响,牲畜废水对木榄叶和茎POX活性无显著影响,而木榄根POX活性淡水条件下下降、海水条件下则升高;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使得木榄各器官的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对秋茄SOD活性基本无显著影响.
    研究报告
    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评价
    吴正方
    2003, 14(05):  771-775. 
    摘要 ( 458 )   PDF (279KB) ( 54 )  
    以在植被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的温度指标(生长度·日,GDD)和水分指标(可能蒸散率,PER)为基础提出温度·水分影响函数f(GDD,PER),评价丁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即生态气候适宜性.将f(PER,GDD)≥0.70划为阔叶红松林核心分布区;0.35≤f(PER,GDD)<0.70划为适宜分布区;f(PER,GDD)<0.35划为边缘分布区.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面积为39.99km^2,其中核心分布区面积7.13×10^4kg^2,适宜分布区12.27km^2,边缘分布区20.59km^2。同时结合大气环流模式(GISS、OSU)的气候变化情景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于暖化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分布区明显减小,生态适应性显著下降。
    研究论文
    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评价
    吴正方
    2003, (5):  771-775. 
    摘要 ( 0 )  
    以在植被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的温度指标(生长度·日,GDD)和水分指标(可能蒸散率,PER)为基础提出温度水分影响函数f(GDD,PER),评价了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即生态气候适宜性.将f(PER,GDD)≥0.70划为阔叶红松林核心分布区;0.35≤f(PER,GDD)<0.70划为适宜分布区;f(PER,GDD)<0.35划为边缘分布区.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面积为39.99km2,其中核心分布区面积7.13×104km2,适宜分布区12.27km2,边缘分布区20.59km2.同时结合大气环流模式(GISS、OSU)的气候变化情景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暖化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分布区明显减小,生态适应性显著下降.
    研究报告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董广辉, 陈利军, 武志杰, 肖世盛, 陈利, 雷恩春
    2003, 14(05):  776-780. 
    摘要 ( 357 )   PDF (314KB) ( 79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研究论文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董广辉, 陈利军, 武志杰, 肖世盛, 陈利, 雷恩春
    2003, (5):  776-780. 
    摘要 ( 0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研究报告
    不同磷源对红三叶草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宋勇春, 冯固, 李晓林
    2003, 14(05):  781-784. 
    摘要 ( 386 )   PDF (259KB) ( 72 )  
    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室培养系统,在接种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源对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植株生长8周后收获并测定根室、菌丝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植株干重及含磷量.结果表明,根室酸性磷酸酶活性比碱性磷酸酶活性更裔,接种条件下二者都稍有增加,特别是在供给有机磷(植酸钠)的条件下明显增加了菌丝室土壤磷酸酶活性.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干重、磷含量和总磷吸收.施用磷酸二氢钾(KH2PO4)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43.1%,而施用植酸钠(Na-phytate)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60.8%。
    研究论文
    不同磷源对红三叶草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宋勇春, 冯固, 李晓林
    2003, (5):  781-784. 
    摘要 ( 0 )  
    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室培养系统,在接种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源对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植株生长8周后收获并测定根室、菌丝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植株干重及含磷量.结果表明,根室酸性磷酸酶活性比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接种条件下二者都稍有增加,特别是在供给有机磷(植酸钠)的条件下明显增加了菌丝室土壤磷酸酶活性.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干重、磷含量和总磷吸收.施用磷酸二氢钾(KH2PO4)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43.1%,而施用植酸钠(Naphytate)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60.8%.
    研究报告
    两种羟基苯乙酸对大豆萌发的化感效应研究
    王敬国, 高玉葆, 阮维斌, 刘默涵, 黄斌, 阎飞
    2003, 14(05):  785-788. 
    摘要 ( 361 )   PDF (280KB) ( 92 )  
    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豆根际土境和残茬腐解液中的对羟基苯乙酸和间羟基苯乙酸的含量;在培养皿内研究两种酚酸对大豆生长抑制效应;研究了二者对大豆DNA熔点(Tm)的影响,并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二者对根系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根际土境和残茬腐解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乙酸;两种羟基苯乙酸处理后,大豆例根效和主根长均显著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化感抑制效应,间羟基苯乙酸的抑制效应更明显;两种羟基苯乙酸使大豆DNA的熔点(Tm)下降,一些小分子蛋白的合成受到影响,从而抑制大豆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化感效应。
    研究论文
    两种羟基苯乙酸对大豆萌发的化感效应研究
    阮维斌, 刘默涵, 黄斌, 阎飞, 王敬国, 高玉葆
    2003, (5):  785-788. 
    摘要 ( 0 )  
    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豆根际土壤和残茬腐解液中的对羟基苯乙酸和间羟基苯乙酸的含量;在培养皿内研究两种酚酸对大豆生长抑制效应;研究了二者对大豆DNA熔点(Tm)的影响,并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二者对根系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根际土壤和残茬腐解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乙酸;两种羟基苯乙酸处理后,大豆侧根数和主根长均显著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化感抑制效应,间羟基苯乙酸的抑制效应更明显;两种羟基苯乙酸使大豆DNA的熔点(Tm)下降,一些小分子蛋白的合成受到影响,从而抑制大豆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化感效应.
    研究报告
    新合成复合絮凝剂HECES絮凝性能研究
    张凯松, 周启星, 魏树和, 任丽萍
    2003, 14(05):  789-793. 
    摘要 ( 350 )   PDF (308KB) ( 52 )  
    以元机铝盐和天然高分子玉米淀粉为原料,合成一种生态安全型复合高效絮凝剂HECES.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里适当提高淀粉/铝盐比例,有利于HECES絮凝性能的提高;处理模拟废水时,3.0mg·L^-1的HECES相当于4.5mg·L^-2PAC和1.0mg·L^-1PAM复合投加效果;对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0mg·L^-1和4.0mg·L^-1,相当于PAC用量的50%和40%,浊度去除率高达95%和99%.研究还证实絮凝效果与模拟浊度废水的浓度、供试污水的组成成分有关,HECES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更佳.HECES在PH=4.0—9.5范围内絮凝效果最佳。其生态安全特点体现在投加量少,具有较大生态毒性的游离态铝离子残留量低。
    研究论文
    新合成复合絮凝剂HECES絮凝性能研究
    张凯松, 周启星, 魏树和, 任丽萍
    2003, (5):  789-793. 
    摘要 ( 0 )  
    以无机铝盐和天然高分子玉米淀粉为原料,合成一种生态安全型复合高效絮凝剂HECES.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里适当提高淀粉/铝盐比例,有利于HECES絮凝性能的提高;处理模拟废水时,3.0mg·L-1的HECES相当于4.5mg·L-1PAC和1.0mg·L-1PAM复合投加效果;对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0mg·L-1和4.0mg·L-1,相当于PAC用量的50%和40%,浊度去除率高达95%和99%.研究还证实絮凝效果与模拟浊度废水的浓度、供试污水的组成成分有关,HECES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更佳.HECES在pH=4.0~9.5范围内絮凝效果最佳.其生态安全特点体现在投加量少,具有较大生态毒性的游离态铝离子残留量低.
    研究报告
    磁处理土壤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顾继光, 周启星
    2003, 14(05):  794-796. 
    摘要 ( 356 )   PDF (255KB) ( 44 )  
    用室外盆栽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磁处理土壤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硝酸还原配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T磁处理土壤可提高油菜幼苗硝酸还原配活性10.76%,300mT和100mT处理均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05%以上,根系活力增加26.40%.生物量增加,地上部鲜重以3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28%,地下部的鲜重以2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17%,根冠比降低10.00%,说明土壤健康质量得到了改善。
    研究论文
    磁处理土壤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顾继光, 周启星
    2003, (5):  794-796. 
    摘要 ( 0 )  
    用室外盆栽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磁处理土壤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T磁处理土壤可提高油菜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10.76%,300mT和100mT处理均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05%以上,根系活力增加26.40%.生物量增加,地上部鲜重以3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28%,地下部的鲜重以2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17%,根冠比降低10.00%,说明土壤健康质量得到了改善.
    研究报告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王绍强, 刘纪远, 于贵瑞
    2003, 14(05):  797-802. 
    摘要 ( 380 )   PDF (408KB) ( 169 )  
    简要介绍了土壤碳蓄积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生命地带法、相关关系法和模型方法,以及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误差分析方法.根据中国策二次土壤普查2473个典型土种剖面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和两种碳密度方法计算,估算的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处于615.19×10^14-1211.37×10^14g之间,平均碳密度为10.49—10.53kg·m^-2(土壤厚度为100cm)或11.52—12.04kg·m^-3(土壤平均厚度为88cm),土壤平均碳蓄积量为913.28±298.09×10^14g,估算的不确定性在20%~50%之间.其中,土壤碳计算和采样数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碳蓄积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研究论文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王绍强, 刘纪远, 于贵瑞
    2003, (5):  797-802. 
    摘要 ( 0 )  
    简要介绍了土壤碳蓄积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生命地带法、相关关系法和模型方法,以及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误差分析方法.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2473个典型土种剖面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和两种碳密度方法计算,估算的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处于615.19×1014~1211.37×1014g之间,平均碳密度为10.49~10.53kg·m-2(土壤厚度为100cm)或11.52~12.04kg·m-3(土壤平均厚度为88cm),土壤平均碳蓄积量为913.28±298.09×1014g,估算的不确定性在20%~50%之间.其中,土壤碳计算和采样数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碳蓄积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研究报告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于贵瑞
    2003, 14(05):  803-807. 
    摘要 ( 361 )   PDF (367KB) ( 110 )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和指标确定等.本文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供水及与供水量相关的航运和水电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控制功能和文化美学功能.依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应用以前的研究成果,针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河流净化功能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的调度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数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效法和BOD-DO模型方法,这些方法特有助于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研究论文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于贵瑞
    2003, (5):  803-807. 
    摘要 ( 0 )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和指标确定等.本文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供水及与供水量相关的航运和水电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控制功能和文化美学功能.依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应用以前的研究成果,针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河流净化功能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的测度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数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和BODDO模型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研究报告
    农业高效用水理论研究综述
    杜尧东, 宋丽莉, 刘作新
    2003, 14(05):  808-812. 
    摘要 ( 346 )   PDF (402KB) ( 111 )  
    农业高效用水包括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其核心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农田蒸散的测定方法各有利弊.FAO先后建议用Penman修正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Jensen乘法模型和Blank加法模型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壤适宜含水量和土壤干旱下限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低定额的农业供水提供了土壤物理学的重要依据.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相关的各个生理过程影响的先后顺序为细胞扩张>气孔运动>蒸腾运动>光合作用>物质运输.不很严重的干旱反而对物质运输有促进作用.农田灌溉研究已由传统的充分灌溉,转向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未来农业高效用水理论将在界面、土壤水动力学、生物节水、缺水逆境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研究论文
    农业高效用水理论研究综述
    杜尧东, 宋丽莉, 刘作新
    2003, (5):  808-812. 
    摘要 ( 0 )  
    农业高效用水包括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其核心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农田蒸散的测定方法各有利弊.FAO先后建议用Penman修正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Jensen乘法模型和Blank加法模型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壤适宜含水量和土壤干旱下限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低定额的农业供水提供了土壤物理学的重要依据.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相关的各个生理过程影响的先后顺序为细胞扩张>气孔运动>蒸腾运动>光合作用>物质运输.不很严重的干旱反而对物质运输有促进作用.农田灌溉研究已由传统的充分灌溉,转向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未来农业高效用水理论将在界面、土壤水动力学、生物节水、缺水逆境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研究报告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物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
    黄国锋, 钟流举, 张振钿, 吴启堂
    2003, 14(05):  813-818. 
    摘要 ( 416 )   PDF (465KB) ( 144 )  
    堆肥是资源化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繁多,物科的性质差异很大,另外,由于堆肥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堆肥的物质变化有很大差异.堆肥的稳定度和腐熟度是衡量堆肥产品质量的尺度,其评价对于安全农用有着重要意义.稳定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腐熟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受堆肥物料,堆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评价指标因而多种多样.堆肥稳定度主要从堆肥的温度、颜色、CO2是最为简便的稳定度评价指标,当其趋于环境温度时,表明堆肥达到稳定.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活性指标以及植物毒性指标3类,其中种子发芽系数作为植物毒性指标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评价指标之一。
    研究论文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物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
    黄国锋, 钟流举, 张振钿, 吴启堂
    2003, (5):  813-818. 
    摘要 ( 0 )  
    堆肥是资源化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繁多,物料的性质差异很大,另外,由于堆肥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堆肥的物质变化有很大差异.堆肥的稳定度和腐熟度是衡量堆肥产品质量的尺度,其评价对于安全农用有着重要意义.稳定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腐熟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受堆肥物料,堆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评价指标因而多种多样.堆肥稳定度主要从堆肥的温度、颜色、CO2的释放速率、O2的消耗速率、NO3--N含量变化及病原菌数量变化等方面加以评价,其中温度是最为简便的稳定度评价指标,当其趋于环境温度时,表明堆肥达到稳定.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活性指标以及植物毒性指标3类,其中种子发芽系数作为植物毒性指标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评价指标之一.
    研究报告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黄京华, 骆世明, 曾任森
    2003, 14(05):  819-822. 
    摘要 ( 469 )   PDF (325KB) ( 427 )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桔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人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研究论文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黄京华, 骆世明, 曾任森
    2003, (5):  819-822. 
    摘要 ( 0 )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拮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入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研究报告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郭观林, 周启星
    2003, 14(05):  823-828. 
    摘要 ( 425 )   PDF (442KB) ( 385 )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科学前沿,对于农业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复合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发展、土壤-植物系统可能发生的复合污染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定量表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是复合污染的重要类型.指出了多种污染物交互行为、次生产物及其老化、分子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污染的预警防治与修复提供依据。
    研究论文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郭观林, 周启星
    2003, (5):  823-828. 
    摘要 ( 0 )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科学前沿,对于农业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复合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发展、土壤植物系统可能发生的复合污染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定量表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是复合污染的重要类型.指出了多种污染物交互行为、次生产物及其老化、分子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污染的预警防治与修复提供依据.
    研究报告
    水稻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徐正浩, 郭得平, 余柳青, 赵明, 张旭, 李迪, 郑康乐, 叶元林
    2003, 14(05):  829-833. 
    摘要 ( 418 )   PDF (405KB) ( 134 )  
    水稻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体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实现的.水稻化感物质的主要抑草作用机理有:抑制杂草种子的发芽,影响激素平衡,破坏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干扰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等.水稻化感作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感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手段检测到了多个水稻化感作用的主效应(QTLs)位点,但不同水稻化感种质其主效应QTLs位点明显不同.通过分子辅助选择和建立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对检测到的QTLs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最终实现水稻化感抑草有利基因的克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论文
    水稻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徐正浩, 郭得平, 余柳青, 赵明, 张旭, 李迪, 郑康乐, 叶元林
    2003, (5):  829-833. 
    摘要 ( 0 )  
    水稻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体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实现的.水稻化感物质的主要抑草作用机理有:抑制杂草种子的发芽,影响激素平衡,破坏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干扰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等.水稻化感作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感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手段检测到了多个水稻化感作用的主效应(QTLs)位点,但不同水稻化感种质其主效应QTLs位点明显不同.通过分子辅助选择和建立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对检测到的QTLs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最终实现水稻化感抑草有利基因的克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报告
    中华绒蟹幼体消化道甲壳质消化细菌的研究
    薛俊增, 吴惠仙
    2003, 14(05):  834-836. 
    摘要 ( 310 )   PDF (194KB) ( 57 )  
    研究论文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甲壳质消化细菌的研究
    薛俊增, 吴惠仙
    2003, (5):  834-836. 
    摘要 ( 0 )  
    研究报告
    新千年的挑战:第三届世界植物化感作用大会综述
    孔垂华
    2003, 14(05):  837-838. 
    摘要 ( 312 )   PDF (139KB) ( 103 )  
    研究论文
    新千年的挑战:第三届世界植物化感作用大会综述
    孔垂华
    2003, (5):  837-838. 
    摘要 ( 0 )  
    基于遥感和地面数据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赵士洞, 于振良
    2003, (5):  643-652. 
    摘要 ( 959 )   PDF (1000KB) ( 331 )  
    描述了一个反映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该模型以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从中获取影响植被生产力的重要变量——叶面积指数(LAI);主要对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和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动态进行模拟;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显示,从而实现将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的结果从小尺度向中尺度进行拓展和转换.本研究用EPPML对1995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产力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EPPML可以比较准确地模拟该保护区主要植被的NPP.NPP的模拟值年均为0.680kgC·m-2,变幅为0.105~1.241kgC·m-2(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年NPP最高(1.084kgC·m-2).NPP年总量为1.332×106tC,以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最高,分别为0.540×106tC和0.428×106tC.NPP的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7月最大(6.13gC·m-2·d-1).NPP在夏季积累最多(0.465kgC·m-2),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地表径流量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5):  653-658. 
    摘要 ( 1186 )   PDF (346KB) ( 210 )  
    运用已建立的景观尺度生态系统生产力过程模型EPPML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对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表径流量的季节进程表现出明显的三峰型,6月和9月出现低谷,8月达最大(2.58mm·d-1),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十分相似.1995年地表径流量的模拟值平均为0.203m·年-1,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最高为高山流砾滩(0.619m·年-1),最低为阔叶红松林(0.081m·年-1).年地表径流量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极显著负相关指数关系(R2=0.857).年地表径流量与气温和总辐射呈负相关关系(R2分别为0.965和0.836),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关系(R2均大于0.950),还与土壤特性密切相关.
    基于景观尺度过程模型的长白山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张娜, 于贵瑞, 于振良, 赵士洞
    2003, (5):  659-664. 
    摘要 ( 1265 )   PDF (569KB) ( 356 )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模拟,对它们与环境因子和植被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NPP的模拟值平均为0.680kgC·m-2·年-1,变幅为0.105~1.241kgC·m-2·年-1(82.1%),其中阔叶红松林的NPP最高(1.084kgC·m-2·年-1).环境条件决定了长白山植被年NPP空间分布的大趋势.土壤含水量对NPP的限制最大,呈负相关关系(R=-0.65),长白山植物生长一般不存在水分不足的问题.植被的NPP与LAI高度正相关(R=0.81),当LAI增大到4~5m2·m-2时,NPP出现饱和.植被的NPP与冠层蒸腾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7).岳桦林和阔叶林对环境因子、LAI和冠层蒸腾的响应与其它植被有较大差异.
    江淮分水岭落叶阔叶林林窗光环境特征及其对绞股蓝生长特性的影响
    韦朝领, 孙启祥, 彭镇华, 闫大玮
    2003, (5):  665-670. 
    摘要 ( 1264 )   PDF (924KB) ( 378 )  
    根据对江淮分水岭地区落叶阔叶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窗与林下入射光的总光照强度、不同波段的光照强度和光谱成分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应生境下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生长特性和总皂甙含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窗入射光全波长的日总光照强度、蓝光(400~510nm)、黄绿光(510~610nm)、红橙光(610~720nm)和近红外光(720~1100nm)的光强,以及除近红外光以外的其余色光光谱成分均高于林下,其中蓝光和红橙光的光照强度及其光谱成分比其它色光明显高于林下,且幅度有季节性差异.在4、7和10月份,林窗中的蓝光相对光照强度分别高于林下8.32%~28.83%、30.00%~579.17%和6.70%~88.74%,红橙光分别高出8.72%~28.83%、30.19%~502.69%和6.76%~91.57%,蓝光光谱成分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76%、33.14%和17.29%,红橙光分别比林下增加了5.04%、53.34%和10.23%.林窗下的绞股蓝净光合速率、总干物质重和总皂甙含量皆高于林下;同时林窗的光环境使干物质向茎分配比例增大,且这些差异有明显的季节性.
    利用GIS和RS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范围
    常禹, 布仁仓, 胡远满, 徐崇刚, 王庆礼
    2003, (5):  671-675. 
    摘要 ( 991 )   PDF (796KB) ( 375 )  
    在对遥感数据进行景观分类和对环境因子进行空间表达基础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确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布的环境(包括年均温、年降水量、坡度和坡向)范围.结果表明,从苔原、岳桦、云冷杉到阔叶红松林,最适海拔高度范围依次为1780~2212、1705~1956、1042~1625、823~1184m;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4.75~-2.40℃、-3.42~-2.07℃、-1.49~1.39℃、0.71~2.37℃;最适降水范围分别为1034~1110、1014~1060、883~1017、824~925mm;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平、缓坡地上,并与坡向关系密切,苔原在各个坡向上均有分布,且在各个坡向上分布面积的变化不大;岳桦、云冷杉林、阔叶红松林、山杨白桦林主要呈现北、西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北、西向分布;落叶松林主要为东北向分布,其次为东和北向分布;疏林主要为西向分布,其次为西南、西北和南向分布;风倒区主要为西、西南、西北向分布.
    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研究
    肖玉, 谢高地, 安凯
    2003, (5):  676-680. 
    摘要 ( 1086 )   PDF (560KB) ( 520 )  
    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莽措湖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在1990年和2000年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情况,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1990年和2000年莽措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分别为3.10×109元·年-1和3.05×109元·年-1,2000年比1990年减少4.71×107元·年-1.同时分析了1990年和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变化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
    田玉强, 李新, 江明喜
    2003, (5):  681-684. 
    摘要 ( 931 )   PDF (956KB) ( 384 )  
    通过4种优势树种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来反映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4种优势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346~1.414之间,在所研究的整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占据了较大的生态空间;其中尖连蕊茶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除了金钱槭种群大于1之外,其余6个种群的计盒维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并且这11个种群的拐点尺度都出现在5~12.5m之间.根据分形的自相似性,可以推断种群在大于拐点尺度的所有尺度上都为同一分布类型,并且在拐点前后种群的格局类型要发生变化.种群分布格局的判定结果部分地验证了这一观点,11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的种群格局在拐点前后发生变化,另6种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主要植物种群能量积累和分配
    曲国辉, 温明章, 郭继勋
    2003, (5):  685-689. 
    摘要 ( 862 )   PDF (273KB) ( 234 )  
    在松嫩平原羊草草甸草原,羊草、拂子茅、碱茅和虎尾草各器官热值的季节变化呈波动型,但总的规律是穗>叶>茎>立枯体.4种植物种群地上部能量现存量的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能量积累量为羊草>拂子茅>虎尾草>碱茅.能量增长率一般呈双峰曲线,第一次峰值出现在抽穗期,第二次在种子成熟期,生长末期出现负值.地上部能量的水平分布规律,不同生育期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不同.4种植物种群能量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即地上部能量的垂直空间分配格局基本上呈塔形,最大值出现在10~30cm空间内.地下部能量垂直结构由地表至土壤深层呈典型的倒塔形,最大值在0~10cm层.地下部的能量现存量约为地上部的3~4倍.
    钾肥对灌浆期冬小麦群体内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齐华, 于贵瑞, 程一松, 王建林
    2003, (5):  690-694. 
    摘要 ( 871 )   PDF (301KB) ( 249 )  
    通过在连续6年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试验区内,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灌浆期群体内旗叶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施用钾肥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增加,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提高,表观量子效率(α)降低,表观暗呼吸速率(Rd)略有上升;施钾与不施钾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晴天和阴天均呈单峰曲线,晴天午前与午后及阴天各时刻的瞬间净光合速率(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而晴天中午前后则更主要是由于“非气孔因素”作用.
    长期施氮对旱地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张雷明, 上官周平, 毛明策, 于贵端
    2003, (5):  695-698. 
    摘要 ( 900 )   PDF (423KB) ( 308 )  
    探讨了长期施氮对黄土旱塬冬小麦灌浆期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PSⅡ反应中心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随叶片水分胁迫的加剧而降低,施氮可明显提高ФPSⅡ.施氮量为0kg·hm-2、90kg·hm-2和180kg·hm-2三个处理中午时叶片的ФPSⅡ分别为0.197、0.279和0.283,与上午相比分别降低了57.7%、56.4%和40.2%;下午各处理的ФPSⅡ均得以恢复,0kg·hm-2和90kg·hm-2处理分别恢复到上午的87.3%和81.5%,180kg·hm-2处理则完全恢复,并稍高于上午.施氮可提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等荧光参数,表明施氮一方面提高了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的潜在活性,另一方面增强了过剩光能的非光化学耗散,有利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环境胁迫的破坏.但90kg·hm-2和180kg·hm-2施氮处理之间对光合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表明过量施氮无助于光合性能的提高,作物的光合能力并不随施氮量而同比例的改善.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陈庆美, 王绍强, 于贵瑞
    2003, (5):  699-704. 
    摘要 ( 1017 )   PDF (1042KB) ( 435 )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3.24~43.24kg·m-3之间,土壤有机氮密度处于269.56~3085.60g·m-3之间,土壤碳、氮比(C/N)大致在4.46~17.13之间.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7和0.460(n=245);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285和0.203.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随着温度递升和降水量递减呈现降低的趋势.
    冬灌田影响水稻生长期甲烷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蔡祖聪, 谢德体, 徐华, 魏朝富, 高明
    2003, (5):  705-709. 
    摘要 ( 908 )   PDF (605KB) ( 397 )  
    冬灌田是CH4排放量最大的一类稻田.对冬灌田6年(1995~200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越冬期排干,并种植旱作(小麦或油菜)减少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水稻垄作并降低冬季垄沟水位也可有效地减少水稻生长期的CH4排放量.对后3年(1998~2000年)不同处理的测定结果分析表明,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预测水稻生长期平均CH4排放量56%的年际和处理变化.如果同时考虑水稻生长期的土壤温度,则可预测78%的变化.控制渗漏池地下水位,调节冬季土壤水分,进一步证明冬季土壤水分对后续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量的影响.由于水稻生长期土壤温度和冬季土壤水分含量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据此,可以认为,冬季降水和水稻生长期温度变化是导致稻田CH4排放量年际变化的主要因素.
    套袋对荔枝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
    王建武, 陈厚彬, 周强, 张新明
    2003, (5):  710-712. 
    摘要 ( 1028 )   PDF (185KB) ( 420 )  
    用不同颜色和不同开口方式果袋对妃子笑荔枝进行套袋处理,对比研究了套袋对果实质量和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对增进果实着色有明显效果,套袋果实Ⅰ、Ⅱ级果率在57.81%~81.57%之间,而对照仅为38.63%.套袋后果实的单果重量显著升高,尤其是白色袋的增重效果更为明显.虽然同种颜色的封口袋增重效果优于开口袋;但袋色对果实增重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套袋方式.开口袋不利于防虫,封口袋对防治荔枝虫害有一定效果,但防病效果不明显.套袋对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不显著,对果实品质无不利影响,但不利于农药的消解,可导致果实中甲氰菊酯和敌百虫残留量的增加,套袋果园配套农药品种的选择有待进一步筛选.
    苹果优质生产的最适气象因子和气候区划
    魏钦平, 张继祥, 毛志泉, 李嘉瑞
    2003, (5):  713-716. 
    摘要 ( 1041 )   PDF (575KB) ( 382 )  
    通过对我国不同生态气候区富士、乔纳金、新红星果实品质的调查分析,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线性规划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影响不同苹果品质因素的主要气象因子及最适气象因子的取值和优化方案.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黄土高原和甘肃陇东是我国富士、乔纳金和新红星的最优栽培气候区,渤海湾地区是富士、乔纳金的优质栽培气候区,西南高地局部小气候是新红星的最适生态区.同时,阐明了不同气候区苹果优质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子.
    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邹运鼎, 毕守东, 周夏芝, 李磊, 高彩球, 丁程成
    2003, (5):  717-720. 
    摘要 ( 867 )   PDF (215KB) ( 311 )  
    通过对桃园害虫天敌群落的系统调查,应用主分量分析法、最优分割法和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具有明显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对桃园节肢动物群落55种节肢动物的数量变化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选置信水平λ=047,将其分为4个时期,利用最优分割法,将害虫天敌的发生量分为3段,利用主分量分析法,明确了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类.
    中华蜜蜂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
    余林生, 韩胜明
    2003, (5):  721-724. 
    摘要 ( 1133 )   PDF (1085KB) ( 307 )  
    1998~2003年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越冬及数量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蜂越冬蜂团中心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日变化同步,伴随着越冬蜂群群势下降,越冬蜂团中心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范围增大,蜂群越冬稳定性下降.旧法饲养比新法饲养中蜂蜂群越冬稳定性强.秋季培育适龄越冬蜂的蜂群,工蜂腺体处于发育初期,越冬期蜂群群势下降率低,越冬安静,饲料消耗率低,越冬稳定性强,幽王断子提高了适龄越冬蜂数量和质量,蜂群内年龄组配在不断变化.在新法饲养中蜂季节性管理中,必须采取培育适龄越冬蜂并适时幽王断子的技术措施.
    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
    周弘春, 杜家纬, 黄勇平
    2003, (5):  725-729. 
    摘要 ( 993 )   PDF (891KB) ( 263 )  
    为了探索溴氰菊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感受雌性信息素的影响,本文运用触角电位仪和风洞装置对亚洲玉米螟雄蛾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测试.结果表明,处理雄蛾对不同比例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位反应分别在E/Z=1/9、5/5和9/1处出现峰值,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改变,但反应幅度为0.25~0.45mV,比对照下降0.15~0.35mV.对不同剂量的性信息素,引起可见触角电位反应的低限阈值为1ng,饱和反应剂量为10000ng,但反应幅度亦下降0.1~0.5mV,说明溴氰菊酯主要是影响雄蛾周缘感受系统的敏感性.但在风洞测试中,雄蛾除在反应率上比对照明显降低外,其峰值感受比例从E/Z=1/1漂移到7/3以上.雄蛾对雌性信息素的低限反应剂量也由10ng漂移到100ng,并且高限反应剂量也从100000ng降低到50000ng,使有效作用剂量范围缩小.这说明溴氰菊酯对雄蛾的行为反应有较大影响,不仅使雄蛾对性信息素感受的敏感性降低,也影响到其感受的专化性.
    淡剑袭夜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田间诱蛾研究
    魏洪义, 杜家纬
    2003, (5):  730-732. 
    摘要 ( 1083 )   PDF (473KB) ( 390 )  
    提取和鉴定了淡剑袭夜蛾(Sidemia depravata)的性信息素主要组分,并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雌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9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14:Ac)和顺9,反12十四碳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在这2种化合物配制的二元组份诱芯中,以Z914:Ac/Z9E1214:Ac=5/5和6/4比例配制成的诱芯诱蛾效果较好,田间诱蛾量显著高于以1:9、2:8和3:7比例配制的诱芯.
    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何霞红, 杨静, 王云月, 周惠萍, 陈建斌, 李作森, 李炎, 朱有勇
    2003, (5):  733-736. 
    摘要 ( 902 )   PDF (434KB) ( 395 )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采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石屏县净种杂交稻田块、净种糯稻田块以及间种杂交稻糯稻田间的251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进行扩增.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均分别扩增到9~17条DNA带,大小从400bp到23kb左右,但大多数带主要集中在5~10kb之间.所有菌株共扩增出的DNA指纹带中,约65%的为多态性DNA带,35%的为共同扩增带.将供试菌株扩增带谱进行聚类分析,比较间栽与净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遗传相似水平,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相关性.间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间复杂,为3~5个,且优势宗群群不明显;而在净栽糯稻或净栽杂交稻田间遗传宗群较为简单,只有1~3个,且优势宗群明显.本试验结果证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稻瘟病菌稳定化选择.
    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徐正浩, 余柳青, 赵明
    2003, (5):  737-740. 
    摘要 ( 1001 )   PDF (837KB) ( 412 )  
    用差时播种共培法的改进方法对138份稻种资源进行了化感作用抑稗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的青困二号、江苏的吓一跳、安徽的鸡早籼、江西的赣早籼37、陕西的商糯1号、IRRI的IR6865-2-3-2、韩国的水原92对稗草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盆栽研究表明,谷梅2号、中156对稗草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对照,而化感作用材料TN1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与无化感作用材料秀水63无显著差异. 中156的抑制作用强与其株高与秀水63有显著差异有关,而谷梅2号对稗草的抑制作用强主要在于其本身具有化感作用特性.
    二化螟水稻类群和茭白类群成虫产卵与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比较研究
    戴华国, 孙丽娟, 王琴
    2003, (5):  741-743. 
    摘要 ( 889 )   PDF (351KB) ( 493 )  
    实验室木箱条件下进行的二化螟水稻类群与茭白类群成虫产卵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两类群在水稻与茭白上所产的卵块和卵粒的分布及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有将不能孵化卵产在非本寄主上的倾向.通过Y形嗅觉仪进行的幼虫寄主选择行为的试验结果显示,除茭白类群1龄幼虫对水稻与茭白的趋性分别为30.00%与66.67%,有显著差异(P≤0.05)外,1龄幼虫对两寄主组织的趋性无显著差异;对水稻与茭白叶片、叶鞘的趋性反应中,水稻类群4龄、6龄幼虫对叶片,2龄、4龄幼虫对叶鞘差异显著,而茭白类群2~6龄幼虫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群已开始种下分化,其中茭白类群对本寄主的专化程度大于水稻类群.
    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植物、真菌和昆虫生长的影响
    凌冰, 张茂新, 孔垂华, 庞雄飞, 梁广文
    2003, (5):  744-746. 
    摘要 ( 947 )   PDF (383KB) ( 381 )  
    飞机草挥发油对5种植物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受抑制的大小排序为黑麦草>白菜>萝卜>四季豆>水稻.中等浓度(800mg·L-1)飞机草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长春花疫病菌的抑制作用次之,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其抑菌率分别为61.40%、29.27%和14.44%.10~20μl·株-1的飞机草挥发油对小菜蛾和黄曲条跳甲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经GC/MS,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如反式-石竹烯(16.58%)、δ-杜松烯(15.85%)、α-可巴烯(11.58%)、氧化石竹烯(9.63%)、大根香叶烯(4.96%)和α(艹律)草烯(4.32%).
    长山列岛南部三岛岩相潮间带群落多样性格局
    庄树宏, 陈礼学, 王尊清
    2003, (5):  747-752. 
    摘要 ( 982 )   PDF (610KB) ( 341 )  
    对长山列岛南部南长山、北长山和大黑山岛屿岩相潮间带群落种类组成的调查表明,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表现在决定群落结构和外貌的前5位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基本相同;而砾石潮间带的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北长山群落中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序列显著地区别于南长山和大黑山,但后二者趋同.3岛屿岩礁潮间带的景观和群落外貌与结构由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牡蛎(Ostrea spp.)、大型藻类和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控制,砾石潮间带则由东方小藤壶、大型藻类和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决定.群落多样性由物种丰富度(R)、均匀度(J)和多样性(HB、HIV、DB、DIV)衡量,3岛屿岩礁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呈现一致性,群落多样性以北长山最高,大黑山最低;而砾石潮间带群落的各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南长山高于北长山和大黑山,北长山潮间带群落中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最高,南长山和大黑山趋同.比较3岛屿两种基质潮间带的群落多样性发现,砾石潮间带高于岩礁潮间带.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
    耿红, 席贻龙, 胡好远
    2003, (5):  753-756. 
    摘要 ( 1022 )   PDF (480KB) ( 369 )  
    采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个体大小及卵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种类和浓度对红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个体体积及卵体积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食物种类中,种群增长率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最大;个体体积以小球藻组最小,栅藻组和混合藻组间无显著差异.种群增长率(Y,d-1)与食物浓度(X,×106cells·ml-1)间呈曲线相关,两者间的关系符合方程:Y=-0.0040X2+0.0409X+0.4471.在所研究的食物浓度范围内,当浓度分别高于或低于6.0×106cells·ml-1和3.0×106cells·ml-1时,轮虫个体体积和卵体积均分别呈减小的趋势.
    铜官山铜尾矿库植被及土壤酶活性研究
    王友保, 刘登义, 张莉, 李影, 储玲
    2003, (5):  757-760. 
    摘要 ( 845 )   PDF (648KB) ( 365 )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对铜官山铜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官山铜尾矿库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有34种,隶属于16个科33个属,多为1~2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隶属于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蕨类植物节节草在尾矿库中也具有较大优势.尾矿库植被形成了节节草+白茅群落、狗牙根+白茅群落及芦苇群落等小群落,但仍以单种植物组成的斑块零散分布为主.对尾矿库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土壤酶活性和尾矿库的植被状况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3种酶活性与其相关性表现为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废弃地复垦的一个指示指标.
    黑土和棕壤对铜的吸附研究
    于颖, 周启星, 王新, 任丽萍
    2003, (5):  761-765. 
    摘要 ( 851 )   PDF (458KB) ( 353 )  
    研究了黑土与棕壤对Cu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所采用Cu2+浓度范围内,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加入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黑土对Cu2+的吸附固定能力明显高于棕壤.在吸附平衡液Cu2+浓度为95mg·kg-1时,棕壤对Cu2+的吸附量接近3720mg·kg-1,黑土对Cu2+的吸附量高达6076mg·kg-1,最大CuCl2浓度(400mg·kg-1)时,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6159.0和4736.6mg·kg-1.两种土壤对Cu2+的吸附等温线与Freundlich和Temkin方程均有较好的拟合性,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描述.Langmuir方程不适宜描述两种土壤对Cu2+的等温吸附过程.黑土和棕壤对Cu2+的吸附均较快,最初2min内就可以达到平衡后吸附量的90%以上,在15~20min左右吸附基本达到平衡.描述黑土和棕壤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双常数速率方程,其次为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
    牲畜废水对两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影响
    叶勇, 谭凤仪, 卢昌义
    2003, (5):  766-770. 
    摘要 ( 922 )   PDF (320KB) ( 313 )  
    研究了淡水(盐度为0)和海水(盐度为30)两种盐水度条件下温室盆栽系统红树植物秋茄和榄对牲畜废水的生长和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牧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生长指标(包括高度、基径、叶片生成量、最大叶面积和相对生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盐度水平和废水的加入均对秋茄生物量的分配无明显影响,但废水使木榄的根生物量比和根/茎比减小而叶生物量比增加;两种盐度下废水处理组秋茄加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与相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木榄有比对照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废水处理组秋茄叶片电导率高于对照组,但木榄叶片电导率在淡水条件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在海水条件下甚至低于对照组;牲畜废水对秋茄和木榄的根系活力均无显著影响;在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导致秋茄茎和根POX活性的明显增强,而对叶POX活性则无显著影响,牲畜废水对木榄叶和茎POX活性无显著影响,而木榄根POX活性淡水条件下下降、海水条件下则升高;两种盐度条件下牲畜废水均使得木榄各器官的SOD活性显著下降,而对秋茄SOD活性基本无显著影响.
    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评价
    吴正方
    2003, (5):  771-775. 
    摘要 ( 875 )   PDF (521KB) ( 434 )  
    以在植被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的温度指标(生长度·日,GDD)和水分指标(可能蒸散率,PER)为基础提出温度水分影响函数f(GDD,PER),评价了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即生态气候适宜性.将f(PER,GDD)≥0.70划为阔叶红松林核心分布区;0.35≤f(PER,GDD)<0.70划为适宜分布区;f(PER,GDD)<0.35划为边缘分布区.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面积为39.99km2,其中核心分布区面积7.13×104km2,适宜分布区12.27km2,边缘分布区20.59km2.同时结合大气环流模式(GISS、OSU)的气候变化情景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北阔叶红松林分布区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暖化气候条件下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分布区明显减小,生态适应性显著下降.
    外源硒对大豆产量、植株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董广辉, 陈利军, 武志杰, 肖世盛, 陈利, 雷恩春
    2003, (5):  776-780. 
    摘要 ( 1117 )   PDF (848KB) ( 365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价态外源Se对大豆产量、N、P含量及与N、P代谢密切联系的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浓度为0.25和0.5μg·g-1土的Se4+和Se6+后,大豆产量、含N量及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大豆含P量和土壤磷酸酶活性降低.当Se6+浓度为0.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N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6+浓度为0.25μg·g-1土时,大豆植株含P量与土壤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抛物线相关关系.Se4+处理的大豆N、P含量和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相关关系.
    不同磷源对红三叶草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宋勇春, 冯固, 李晓林
    2003, (5):  781-784. 
    摘要 ( 854 )   PDF (216KB) ( 349 )  
    以红三叶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三室培养系统,在接种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源对根际和菌根际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植株生长8周后收获并测定根室、菌丝室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植株干重及含磷量.结果表明,根室酸性磷酸酶活性比碱性磷酸酶活性更高,接种条件下二者都稍有增加,特别是在供给有机磷(植酸钠)的条件下明显增加了菌丝室土壤磷酸酶活性.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增加了植株干重、磷含量和总磷吸收.施用磷酸二氢钾(KH2PO4)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43.1%,而施用植酸钠(Naphytate)时菌丝吸磷量占吸磷总量的60.8%.
    两种羟基苯乙酸对大豆萌发的化感效应研究
    阮维斌, 刘默涵, 黄斌, 阎飞, 王敬国, 高玉葆
    2003, (5):  785-788. 
    摘要 ( 801 )   PDF (231KB) ( 232 )  
    通过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大豆根际土壤和残茬腐解液中的对羟基苯乙酸和间羟基苯乙酸的含量;在培养皿内研究两种酚酸对大豆生长抑制效应;研究了二者对大豆DNA熔点(Tm)的影响,并采用SDS-PAGE方法研究二者对根系蛋白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根际土壤和残茬腐解液中检测到对羟基苯乙酸;两种羟基苯乙酸处理后,大豆侧根数和主根长均显著减少,表现出明显的化感抑制效应,间羟基苯乙酸的抑制效应更明显;两种羟基苯乙酸使大豆DNA的熔点(Tm)下降,一些小分子蛋白的合成受到影响,从而抑制大豆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化感效应.
    新合成复合絮凝剂HECES絮凝性能研究
    张凯松, 周启星, 魏树和, 任丽萍
    2003, (5):  789-793. 
    摘要 ( 885 )   PDF (640KB) ( 337 )  
    以无机铝盐和天然高分子玉米淀粉为原料,合成一种生态安全型复合高效絮凝剂HECES.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里适当提高淀粉/铝盐比例,有利于HECES絮凝性能的提高;处理模拟废水时,3.0mg·L-1的HECES相当于4.5mg·L-1PAC和1.0mg·L-1PAM复合投加效果;对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0mg·L-1和4.0mg·L-1,相当于PAC用量的50%和40%,浊度去除率高达95%和99%.研究还证实絮凝效果与模拟浊度废水的浓度、供试污水的组成成分有关,HECES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更佳.HECES在pH=4.0~9.5范围内絮凝效果最佳.其生态安全特点体现在投加量少,具有较大生态毒性的游离态铝离子残留量低.
    磁处理土壤对油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顾继光, 周启星
    2003, (5):  794-796. 
    摘要 ( 1081 )   PDF (173KB) ( 318 )  
    用室外盆栽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磁处理土壤对油菜(Brassica napus)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mT磁处理土壤可提高油菜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10.76%,300mT和100mT处理均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11.05%以上,根系活力增加26.40%.生物量增加,地上部鲜重以3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28%,地下部的鲜重以200mT处理最大,比对照增加13.17%,根冠比降低10.00%,说明土壤健康质量得到了改善.
    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
    王绍强, 刘纪远, 于贵瑞
    2003, (5):  797-802. 
    摘要 ( 1045 )   PDF (626KB) ( 559 )  
    简要介绍了土壤碳蓄积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生命地带法、相关关系法和模型方法,以及土壤有机碳蓄积量的误差分析方法.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2473个典型土种剖面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和两种碳密度方法计算,估算的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处于615.19×1014~1211.37×1014g之间,平均碳密度为10.49~10.53kg·m-2(土壤厚度为100cm)或11.52~12.04kg·m-3(土壤平均厚度为88cm),土壤平均碳蓄积量为913.28±298.09×1014g,估算的不确定性在20%~50%之间.其中,土壤碳计算和采样数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碳蓄积量估算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于贵瑞
    2003, (5):  803-807. 
    摘要 ( 1110 )   PDF (146KB) ( 239 )  
    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和指标确定等.本文将河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供水及与供水量相关的航运和水电功能、生态支持功能、调节控制功能和文化美学功能.依据不同的功能类型,应用以前的研究成果,针对水利工程产生的生态效应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河流净化功能的变化,确定了不同的测度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数量化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指数法和BODDO模型方法,这些方法将有助于对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农业高效用水理论研究综述
    杜尧东, 宋丽莉, 刘作新
    2003, (5):  808-812. 
    摘要 ( 939 )   PDF (744KB) ( 540 )  
    农业高效用水包括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其核心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农田蒸散的测定方法各有利弊.FAO先后建议用Penman修正式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Jensen乘法模型和Blank加法模型在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壤适宜含水量和土壤干旱下限指标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低定额的农业供水提供了土壤物理学的重要依据.水分亏缺对与产量形成相关的各个生理过程影响的先后顺序为细胞扩张>气孔运动>蒸腾运动>光合作用>物质运输.不很严重的干旱反而对物质运输有促进作用.农田灌溉研究已由传统的充分灌溉,转向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和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未来农业高效用水理论将在界面、土壤水动力学、生物节水、缺水逆境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有机固体废弃物堆肥的物质变化及腐熟度评价
    黄国锋, 钟流举, 张振钿, 吴启堂
    2003, (5):  813-818. 
    摘要 ( 915 )   PDF (890KB) ( 513 )  
    堆肥是资源化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种类繁多,物料的性质差异很大,另外,由于堆肥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堆肥的物质变化有很大差异.堆肥的稳定度和腐熟度是衡量堆肥产品质量的尺度,其评价对于安全农用有着重要意义.稳定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腐熟度则重于堆肥施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受堆肥物料,堆肥条件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评价指标因而多种多样.堆肥稳定度主要从堆肥的温度、颜色、CO2的释放速率、O2的消耗速率、NO3--N含量变化及病原菌数量变化等方面加以评价,其中温度是最为简便的稳定度评价指标,当其趋于环境温度时,表明堆肥达到稳定.堆肥腐熟度的评价指标很多,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活性指标以及植物毒性指标3类,其中种子发芽系数作为植物毒性指标被认为是最可靠的评价指标之一.
    丛枝菌根菌诱导植物抗病的内在机制
    黄京华, 骆世明, 曾任森
    2003, (5):  819-822. 
    摘要 ( 979 )   PDF (651KB) ( 451 )  
    应用菌根真菌诱导植物抗病性是近年化学生态学和病害生物防治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土传病原物具有一定拮抗或抑制作用,能提高植物对土传病害的抗/耐病性.在菌根根际,各种菌群不断产生相互作用,AMF在其中起着抑制病原菌、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可与其他拮抗菌结合,用做生防菌.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还有这样几种假设:(1)植物营养得到改善;(2)竞争作用;(3)根系形态结构改变;(4)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5)诱导抗性及诱导系统抗性,即AMF侵染植物根系后,诱导植物体内酚酸类代谢产物增加,使植物产生局部或系统防御反应.深入研究AMF提高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菌根的抗病作用,使其能尽快地成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一种新方法,在生态农业中发挥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郭观林, 周启星
    2003, (5):  823-828. 
    摘要 ( 952 )   PDF (798KB) ( 416 )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科学前沿,对于农业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复合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发展、土壤植物系统可能发生的复合污染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定量表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是复合污染的重要类型.指出了多种污染物交互行为、次生产物及其老化、分子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污染的预警防治与修复提供依据.
    水稻化感物质抑草作用机理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徐正浩, 郭得平, 余柳青, 赵明, 张旭, 李迪, 郑康乐, 叶元林
    2003, (5):  829-833. 
    摘要 ( 924 )   PDF (792KB) ( 768 )  
    水稻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体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实现的.水稻化感物质的主要抑草作用机理有:抑制杂草种子的发芽,影响激素平衡,破坏细胞膜系统的完整性,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干扰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影响蛋白质合成和基因表达等.水稻化感作用是由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数量性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化感生物检测技术等研究手段检测到了多个水稻化感作用的主效应(QTLs)位点,但不同水稻化感种质其主效应QTLs位点明显不同.通过分子辅助选择和建立近等基因系的方法对检测到的QTLs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最终实现水稻化感抑草有利基因的克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道甲壳质消化细菌的研究
    薛俊增, 吴惠仙
    2003, (5):  834-836. 
    摘要 ( 919 )   PDF (177KB) ( 329 )  
    新千年的挑战:第三届世界植物化感作用大会综述
    孔垂华
    2003, (5):  837-838. 
    摘要 ( 731 )   PDF (166KB) ( 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