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1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2-15
    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李先琨 向悟生 苏宗明
    2004, 15(02):  177-180 . 
    摘要 ( 1055 )   PDF (261KB) ( 76 )  
    研究了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种群S1~S6级个体均存在,S1、S2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64%.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图看,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南方红豆杉无性系幼树幼苗的贮备较为丰富,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存活曲线近于倒J形;种群大小级动态指数Vpi=38.26%,考虑外部干扰时,Vpi′:6.38%>0,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是无性繁殖,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内部调节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树幼苗的生存状态不稳定,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而成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则较为稳定.
    研究论文
    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李先琨, 向悟生, 苏宗明
    2004, (2):  177-180. 
    摘要 ( 0 )  
    研究了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种群S1S6级个体均存在,S1、S2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64%.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图看,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南方红豆杉无性系幼树幼苗的贮备较为丰富,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存活曲线近于倒J形;种群大小级动态指数Vpi=38.26%,考虑外部干扰时,Vpi'=6.38%>0,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是无性繁殖,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内部调节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树幼苗的生存状态不稳定,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而成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则较为稳定.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
    范志平[1] 曾德慧[1]
    2004, 15(02):  181-185 . 
    摘要 ( 1360 )   PDF (261KB) ( 53 )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是农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探索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经营实践中如何依据疏透度指标来指导农田防护林结构调控的关键问题.通过由3个不同疏透度林带组成的林网内积雪深度的测定,对农田积雪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网的结构对农田积雪分布产生较大影响.疏透度不同的林网内积雪分布的空间格局有明显差别。而且疏透度差异越大。分布格局的差异越显著.其中,在疏透度为φ2w=0.579、φ2s=0.268的林网内,农田积雪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整个农田积雪深度较为一致.这样,可依据疏透度与积雪分布格局的这种关系。指导冬季防护林带的结构调控与优化经营.
    研究论文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
    范志平, 曾德慧, 陈伏生, 朱教君, 姜凤岐, 沙建国
    2004, (2):  181-185. 
    摘要 ( 0 )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是农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探索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经营实践中如何依据疏透度指标来指导农田防护林结构调控的关键问题.通过由3个不同疏透度林带组成的林网内积雪深度的测定,对农田积雪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网的结构对农田积雪分布产生较大影响.疏透度不同的林网内积雪分布的空间格局有明显差别,而且疏透度差异越大,分布格局的差异越显著.其中,在疏透度为φ2w=0.579、φ2s=0.268的林网内,农田积雪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整个农田积雪深度较为一致.这样,可依据疏透度与积雪分布格局的这种关系,指导冬季防护林带的结构调控与优化经营.
    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的IGS PCR-RFLP分析
    代玉梅 曹军 唐晓萌 张成刚
    2004, 15(02):  186-190 . 
    摘要 ( 923 )   PDF (261KB) ( 54 )  
    在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10~2400m的范围内,采集30个旱冬瓜根瘤样品,直接从根瘤中提取Frankia DNA,对其,nifD-nifK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和16S-23S rDNA IGS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nifD-nifK IGS的PCR产物长度差异很大,经HaeⅢ和Afa I双酶切后,得到15种酶切带型,检测到多种基因型的菌株同时与同一株宿主植物共生;16S-23S rDNA IGS的PCR产物长度相似,酶切后亦区分出15种酶切带型.通过对两个基因间隔区的PCR-RFLP联合分析,发现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存在20种基因型.
    研究论文
    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的IGS PCR-RFLP分析
    代玉梅, 曹军, 唐晓萌, 张成刚
    2004, (2):  186-190. 
    摘要 ( 0 )  
    在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10~2400m的范围内,采集30个旱冬瓜根瘤样品,直接从根瘤中提取Frankia DNA,对其nifD-nifK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和16S-23S rDNA IGS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nifD-nifK IGS的PCR产物长度差异很大,经HaeⅢ和AfaⅠ双酶切后,得到15种酶切带型,检测到多种基因型的菌株同时与同一株宿主植物共生;16S-23SrDNA IGS的PCR产物长度相似,酶切后亦区分出15种酶切带型.通过对两个基因间隔区的PCR-RFLP联合分析,发现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存在20种基因型.
    西藏冷杉原始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边巴多吉[1] 郭泉水[2] 次柏[1] 罗大庆[1]
    2004, 15(02):  191-194 . 
    摘要 ( 779 )   PDF (261KB) ( 45 )  
    研究了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内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林隙内光照条件的改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更加丰富;林隙内有喜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也有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木,而非林隙林分内仅有耐荫和较耐荫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大部分林隙内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内与非林隙林分的群落相似系数较小,表明林隙与非林隙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林隙大小在174.2~562.2m^2之间,群落相似系数与林隙大小无明显关联.林隙促进了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繁衍,在维持藏东南亚高山原始冷杉林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论文
    西藏冷杉原始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边巴多吉, 郭泉水, 次柏, 罗大庆
    2004, (2):  191-194. 
    摘要 ( 0 )  
    研究了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内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林隙内光照条件的改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更加丰富;林隙内有喜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也有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木,而非林隙林分内仅有耐荫和较耐荫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大部分林隙内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内与非林隙林分的群落相似系数较小,表明林隙与非林隙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林隙大小在174.2~562.2m2之间,群落相似系数与林隙大小无明显关联.林隙促进了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繁衍,在维持藏东南亚高山原始冷杉林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
    魏宇昆 梁宗锁 崔浪军 韩蕊莲
    2004, 15(02):  195-200 . 
    摘要 ( 1041 )   PDF (261KB) ( 52 )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棘生产力与水分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立地条件下的沙棘蒸腾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半阴坡清晨蒸腾较强烈,其它几种立地蒸腾较弱.随着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立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阴坡、阳坡上午蒸腾呈下降趋势,峁顶变化较平稳.至中午12:00半阴坡蒸腾达最大值.从午后蒸腾趋势可看出,除阴坡外,其余各立地蒸腾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尤其半阴坡下降幅度最大.阳坡蒸腾速率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沙棘蒸腾大小顺序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峁顶>阳坡.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沙棘蒸腾与光照强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不同立地条件导致了沙棘生物量的差异,阴坡生物量要显著高于半阴坡、半阳坡和峁顶.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
    魏宇昆, 梁宗锁, 崔浪军, 韩蕊莲
    2004, (2):  195-200. 
    摘要 ( 0 )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棘生产力与水分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立地条件下的沙棘蒸腾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半阴坡清晨蒸腾较强烈,其它几种立地蒸腾较弱.随着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立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阴坡、阳坡上午蒸腾呈下降趋势,峁顶变化较平稳.至中午12:00半阴坡蒸腾达最大值.从午后蒸腾趋势可看出,除阴坡外,其余各立地蒸腾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尤其半阴坡下降幅度最大.阳坡蒸腾速率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沙棘蒸腾大小顺序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峁顶>阳坡.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沙棘蒸腾与光照强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不同立地条件导致了沙棘生物量的差异,阴坡生物量要显著高于半阴坡、半阳坡和峁顶.
    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蔡志全 齐欣 曹坤芳
    2004, 15(02):  201-204 . 
    摘要 ( 819 )   PDF (261KB) ( 69 )  
    对生长在荫棚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和全自然光下的热带雨林4个冠层种(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团花、红厚壳)和3个中层种(玉蕊、藤黄、滇南风吹楠)树苗叶片气孔特征以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气孔全部着生在远轴面.7种植物中,玉蕊和绒毛番龙眼的气孔密度较大,滇南红厚壳和团花的保卫细胞最长.随光强的增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大,单位叶气孔数在低光强下较大.除团花外,其它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50%光强处最大,而光强对保卫细胞的长度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密度与植物单位叶的面积呈负相关。而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尽管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气孔指数和单位叶气孔数在不同光强下的可塑性差异较小,但冠层树种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的可塑性显著高于中层树种.
    研究论文
    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蔡志全, 齐欣, 曹坤芳
    2004, (2):  201-204. 
    摘要 ( 0 )  
    对生长在荫棚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和全自然光下的热带雨林4个冠层种(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团花、红厚壳)和3个中层种(玉蕊、藤黄、滇南风吹楠)树苗叶片气孔特征以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气孔全部着生在远轴面.7种植物中,玉蕊和绒毛番龙眼的气孔密度较大,滇南红厚壳和团花的保卫细胞最长.随光强的增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大,单位叶气孔数在低光强下较大.除团花外,其它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50%光强处最大,而光强对保卫细胞的长度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密度与植物单位叶的面积呈负相关,而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尽管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气孔指数和单位叶气孔数在不同光强下的可塑性差异较小,但冠层树种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的可塑性显著高于中层树种.
    根茎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何文兴[1] 易津[2] 李洪梅[3]
    2004, 15(02):  205-209 . 
    摘要 ( 875 )   PDF (261KB) ( 38 )  
    对6种具有不同根茎长度的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为“单峰”曲线外,另外5种禾草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且其总体趋势是根茎越发达、根冠比越大,其净光合速率越迟到达第1峰、“午降”经历时间也越短,而大气相对湿度偏低(<55%)和叶片温度偏高(>36℃)是导致“午降”的重要因素.羊草(Leymus chinense)、茹莎娜牧冰草(Pascopyrum smithii)、赖草(Leymus secalinus)、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的净光合速率第1峰值分别出现在10:12、10:00、9:51、9:39、9:06、8:13;“午降”经历时间分别是471、474、464、467和551min;“午降”期间的叶片温度均值分别是37.8、37.5、36.9、37.0和36.3℃.羊草和蒙古冰草、赖草和大赖草分别具有相似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P=0.01时,r值分别是0.88和0.96。
    研究论文
    根茎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何文兴, 易津, 李洪梅
    2004, (2):  205-209. 
    摘要 ( 0 )  
    对6种具有不同根茎长度的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为“单峰”曲线外,另外5种禾草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且其总体趋势是根茎越发达、根冠比越大,其净光合速率越迟到达第1峰、“午降”经历时间也越短,而大气相对湿度偏低(<55%)和叶片温度偏高(>36℃)是导致“午降”的重要因素.羊草(Leymus chinense)、茹莎娜牧冰草(Pascopyrum smithii)、赖草(Leymus secalinus)、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的净光合速率第1峰值分别出现在10:12、10:00、9:51、9:39、9:06、8:13;“午降”经历时间分别是471、474、464、467和551min;“午降”期间的叶片温度均值分别是37.8、37.5、36.9、37.0和36.3℃.羊草和蒙古冰草、赖草和大赖草分别具有相似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P=0.01时,r值分别是0.88和0.96.
    作物缺水指数法的简化及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刘安麟[1] 李星敏[1] 何延波[2] 邓凤东[1]
    2004, 15(02):  210-214 . 
    摘要 ( 806 )   PDF (261KB) ( 23 )  
    从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对潜在蒸散的计算进行了简化,从而对作物缺水指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模型涉及因子减少,计算量明显降低,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利用该方法及NOAA/AVHRR卫星遥感资料和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春季干旱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简化后的作物缺水指数法仍然充分考虑了下垫面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地面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对该区春季干旱的监测效果好于使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的监测效果.从简化后模型的计算量、时效响应和实际对比结果来看,该简化模型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局部出现了CWSI>1的情况,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文中对此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研究论文
    作物缺水指数法的简化及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刘安麟, 李星敏, 何延波, 邓凤东
    2004, (2):  210-214. 
    摘要 ( 0 )  
    从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对潜在蒸散的计算进行了简化,从而对作物缺水指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模型涉及因子减少,计算量明显降低,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利用该方法及NOAA/AVHRR卫星遥感资料和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春季干旱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简化后的作物缺水指数法仍然充分考虑了下垫面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地面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对该区春季干旱的监测效果好于使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的监测效果.从简化后模型的计算量、时效响应和实际对比结果来看,该简化模型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局部出现了CWSI>1的情况,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文中对此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
    周卫军[1] 王凯荣[1] 李合松[2]
    2004, 15(02):  215-220 . 
    摘要 ( 796 )   PDF (261KB) ( 25 )  
    用微区试验和^32P同位素示踪技术,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浅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深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高于单作大豆,但间作不影响P和^32P在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间作柑桔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柑桔.柑桔新吸收的^32P可快速向地上部分输送,并优先供应生长活跃部位.间作不影响^32P在柑桔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但是P肥深施使柑桔吸收的^32P向地上部分和生长活跃部位的转移速率减慢.间作使土壤中P的生物移动性增强,可促进土壤深层P向土壤浅层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柑桔间作磷肥的施用深度以保持在20cm以内为佳.
    研究论文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
    周卫军, 王凯荣, 李合松
    2004, (2):  215-220. 
    摘要 ( 0 )  
    用微区试验和32P同位素示踪技术,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浅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深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高于单作大豆,但间作不影响P和32P在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间作柑桔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柑桔.柑桔新吸收的32P可快速向地上部分输送,并优先供应生长活跃部位.间作不影响32P在柑桔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但是P肥深施使柑桔吸收的32P向地上部分和生长活跃部位的转移速率减慢.间作使土壤中P的生物移动性增强,可促进土壤深层P向土壤浅层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柑桔间作磷肥的施用深度以保持在20cm以内为佳.
    不同禾本科作物与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
    左元梅 张福锁
    2004, 15(02):  221-225 . 
    摘要 ( 825 )   PDF (261KB) ( 23 )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论文
    不同禾本科作物与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
    左元梅, 张福锁
    2004, (2):  221-225. 
    摘要 ( 0 )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稻物质生产与氮、磷、钾、硅素积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江立庚[1] 甘秀芹[2] 韦善清[2] 徐建云[2] 曹卫星[1]
    2004, 15(02):  226-230 . 
    摘要 ( 1114 )   PDF (261KB) ( 51 )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0个水稻基因型的干物质与N、P、K、Si积累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随N、P、K和Si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其相关系数早季和晚季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N、P、K、Si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直线增加,随NDI(养分偏离指数)直线下降.30个水稻品种平均N、P、K、Si积累总量比值早季为3.76:1:4.55:7.10,晚季为2.88:1:4.54:8.09.干物质积累能力以中期最强,前期最弱,而N积累能力却以前期最强,后期最弱.水稻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当抽穗期茎鞘比率达到最大时,茎鞘重约为叶片重的2倍,而抽穗前积累的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叶片中N的分配比率全生育期均比干物质分配比率高.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N和P主要分配在穗部,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58.01%、66.42%和70.06%,而K主要分配在茎鞘中,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为62.08%.早季Si在茎中的分配比率(43.11%)最大,而晚季却以穗中的分配比率(46.99%)最大.
    研究论文
    水稻物质生产与氮、磷、钾、硅素积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江立庚, 甘秀芹, 韦善清, 徐建云, 曹卫星
    2004, (2):  226-230. 
    摘要 ( 0 )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0个水稻基因型的干物质与N、P、K、Si积累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随N、P、K和Si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其相关系数早季和晚季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N、P、K、Si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直线增加,随NDI(养分偏离指数)直线下降.30个水稻品种平均N、P、K、Si积累总量比值早季为3.76:1:4.55:7.10,晚季为2.88:1:4.54:8.09.干物质积累能力以中期最强,前期最弱,而N积累能力却以前期最强,后期最弱.水稻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当抽穗期茎鞘比率达到最大时,茎鞘重约为叶片重的2倍,而抽穗前积累的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叶片中N的分配比率全生育期均比干物质分配比率高.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N和P主要分配在穗部,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58.01%、66.42%和70.06%,而K主要分配在茎鞘中,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为62.08%.早季Si在茎中的分配比率(43.11%)最大,而晚季却以穗中的分配比率(46.99%)最大.
    小麦目标产量设计及适宜品种选择的动态知识模型
    朱艳 曹卫星 戴廷波 姜东
    2004, 15(02):  231-236 . 
    摘要 ( 825 )   PDF (261KB) ( 22 )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决策点光温生产潜力、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肥水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子对增产系数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动态增产系数,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小麦目标产量设计知识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小麦品种特征值与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建立了适宜品种选择的量化知识模型.利用南京、郑州、泰安、保定和太原5个不同生态点的不同年型每日气象资料以及不同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和肥水管理水平,对目标产量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广州、南京、泰安、北京、哈尔滨5个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以及15个不同品种资料,对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知识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广泛适应性.
    研究论文
    小麦目标产量设计及适宜品种选择的动态知识模型
    朱艳, 曹卫星, 戴廷波, 姜东
    2004, (2):  231-236. 
    摘要 ( 0 )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决策点光温生产潜力、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肥水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子对增产系数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动态增产系数,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小麦目标产量设计知识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小麦品种特征值与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建立了适宜品种选择的量化知识模型.利用南京、郑州、泰安、保定和太原5个不同生态点的不同年型每日气象资料以及不同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和肥水管理水平,对目标产量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广州、南京、泰安、北京、哈尔滨5个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以及15个不同品种资料,对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知识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广泛适应性.
    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稳定性恢复研究Ⅱ.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4, 15(02):  237-240 . 
    摘要 ( 817 )   PDF (261KB) ( 30 )  
    研究了浙江哩铺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微生物呼吸速率减弱,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Cmic/Corg下降、qCO2值明显升高,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有明显的影响.Bio1og结果显示,矿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异,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明显升高,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使微生物消耗更多的能源,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不如对照土壤.由此可见,微生物生态特征是表征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灵敏、有效和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研究论文
    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稳定性恢复研究Ⅱ.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4, (2):  237-240. 
    摘要 ( 0 )  
    研究了浙江哩铺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微生物呼吸速率减弱,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Cmic/Corg下降、qCO2值明显升高,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有明显的影响.Biolog结果显示,矿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异,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明显升高,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使微生物消耗更多的能源,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不如对照土壤.由此可见,微生物生态特征是表征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灵敏、有效和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广义Schumacher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2004, 15(02):  241-244 . 
    摘要 ( 1094 )   PDF (261KB) ( 27 )  
    通过对前人提出的生长方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chumacher生长方程.该模型包含了Gompenz函数、Schumacher方程及广义Schumacher方程,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和实用性.采用遗传算法。利用该模型对珍稀植物长苞铁杉和侧柏生长资料分别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改进的Schumacher方程的拟合精度明显优于Schumache,方程和广义Schumacher方程,也优于经典的Logistic模型和李新运等自适应模型。可以在林木生长动态模拟及种群增长动态研究中广泛应用.
    研究论文
    广义Schumacher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2004, (2):  241-244. 
    摘要 ( 0 )  
    通过对前人提出的生长方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chumacher生长方程.该模型包含了Gompertz函数、Schumacher方程及广义Schumacher方程,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和实用性.采用遗传算法,利用该模型对珍稀植物长苞铁杉和侧柏生长资料分别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改进的Schumacher方程的拟合精度明显优于Schumacher方程和广义Schumacher方程,也优于经典的Logistic模型和李新运等自适应模型,可以在林木生长动态模拟及种群增长动态研究中广泛应用.
    农牧交错区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宝音陶格涛[1] 白永飞[2]
    2004, 15(02):  245-248 . 
    摘要 ( 783 )   PDF (261KB) ( 37 )  
    对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内蒙古多伦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多伦必须走压缩一产(主要指规模)提高二产和鼓励发展三产的经济发展道路,并着重提高生产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要求必须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在资源利用上,应着重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农牧区资源互补的优势,发展高效益、集约型的农牧业.
    研究论文
    农牧交错区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宝音陶格涛, 白永飞
    2004, (2):  245-248. 
    摘要 ( 0 )  
    对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内蒙古多伦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多伦必须走压缩一产(主要指规模)提高二产和鼓励发展三产的经济发展道路,并着重提高生产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要求必须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在资源利用上,应着重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农牧区资源互补的优势,发展高效益、集约型的农牧业.
    三工河流域荒漠绿洲植被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赵成义[1] 宋郁东[1] 王玉潮[2] 蒋平安[3]
    2004, 15(02):  249-254 . 
    摘要 ( 902 )   PDF (261KB) ( 24 )  
    以三工河流域为例,讨论了植被动态及其地貌、水资源利用、河流廊道和排碱渠等景观要素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流域内的植丛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以河流廊道为核心,通常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呈带状分布,且由内向外随水热条件的改变,植被类型由乔灌木林依次向灌丛草甸、盐化草甸、荒漠化草甸和荒漠层次结构过渡.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景观要素。其斑块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等指数值较高,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其优势度和均匀度较高.各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不同,其大小顺序为:荒漠>沙砾石地>城镇用地>水体>农田>牧草地>莱地>林地>居民点>盐碱地>荒草地>水浇地>果园.梭梭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在8月,而博乐蒿、琵琶柴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时间各年度不同.博乐蒿群落与海拔相关系数最大,而琵琶柴群落则与土壤水含量、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梭梭群落与4~9月降雨量相关系数最大。
    研究论文
    三工河流域荒漠绿洲植被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赵成义, 宋郁东, 王玉潮, 蒋平安
    2004, (2):  249-254. 
    摘要 ( 0 )  
    以三工河流域为例,讨论了植被动态及其地貌、水资源利用、河流廊道和排碱渠等景观要素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流域内的植丛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以河流廊道为核心,通常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呈带状分布,且由内向外随水热条件的改变,植被类型由乔灌木林依次向灌丛草甸、盐化草甸、荒漠化草甸和荒漠层次结构过渡.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景观要素,其斑块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等指数值较高,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其优势度和均匀度较高.各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不同,其大小顺序为:荒漠>沙砾石地>城镇用地>水体>农田>牧草地>菜地>林地>居民点>盐碱地>荒草地>水浇地>果园.梭梭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在8月,而博乐蒿、琵琶柴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时间各年度不同.博乐蒿群落与海拔相关系数最大,而琵琶柴群落则与土壤水含量、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梭梭群落与4~9月降雨量相关系数最大.
    多花黑麦草在酸化铅锌尾矿上的定植和生长
    简曙光[1] 杨中艺[2] 简伟军[3]
    2004, 15(02):  255-260 . 
    摘要 ( 1674 )   PDF (261KB) ( 34 )  
    铅锌矿尾矿上设置长喙田菁压青和不压青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花黑麦草的萌发、生长和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种植长喙田菁改善了尾矿理化性状,尤其是提高了有机质、全N、有效态磷和K的含量.尾矿的强酸性环境(pH<3)是影响黑麦草在其上定植的主要因素.施用石灰可暂时改善尾矿酸度,但实验结束时尾矿酸度几乎完全恢复原状.因此,施用石灰可能只对种子发芽产生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多花黑麦草能在尾矿上萌发、生长和定植,并产生较大的生物量(DM1.4~3.2t·km^-2),表现出对酸性尾矿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与未栽培长喙田菁的对照相比,栽培长喙田菁处理以及栽培长喙田菁并压青处理分别使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8%~39.5%和7.7%~139.5%,其中压青处理又比不压青处理提高了2.7%~75.8%.“长喙田菁-多花黑麦草”植被系列是一个成功的铅锌矿尾矿废弃地复垦的先锋阶段
    研究论文
    多花黑麦草在酸化铅锌尾矿上的定植和生长
    简曙光, 杨中艺, 简伟军
    2004, (2):  255-260. 
    摘要 ( 0 )  
    铅锌矿尾矿上设置长喙田菁压青和不压青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花黑麦草的萌发、生长和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种植长喙田菁改善了尾矿理化性状,尤其是提高了有机质、全N、有效态磷和K的含量.尾矿的强酸性环境(pH<3)是影响黑麦草在其上定植的主要因素.施用石灰可暂时改善尾矿酸度,但实验结束时尾矿酸度几乎完全恢复原状.因此,施用石灰可能只对种子发芽产生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多花黑麦草能在尾矿上萌发、生长和定植,并产生较大的生物量(DM1.4~3.2t·km-2),表现出对酸性尾矿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与未栽培长喙田菁的对照相比,栽培长喙田菁处理以及栽培长喙田菁并压青处理分别使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8%~39.5%和7.7%~139.5%,其中压青处理又比不压青处理提高了2.7%~75.8%.“长喙田菁多花黑麦草”植被系列是一个成功的铅锌矿尾矿废弃地复垦的先锋阶段.
    参棚透光率对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万莲[1] 宛志沪[2] 杨书运[2]
    2004, 15(02):  261-264 . 
    摘要 ( 825 )   PDF (261KB) ( 20 )  
    研究了参棚透光率与西洋参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洋参叶片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型均随参棚透光率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4年生西洋参叶片在12%、30%、42%3种透光率下(气温29.0℃左右),光饱和点分别为171.0、323.0和429.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6.54mg·dm^-2·h^-1(CO2),出现在透光率为30%的参棚下;3年生西洋参在透光率不超过25.8%的参棚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透光率大于25.8%时,呈双峰型,参叶“光合午休”现象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西洋参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参叶净光合速率的综合影响显著.
    研究论文
    参棚透光率对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万莲, 宛志沪, 杨书运
    2004, (2):  261-264. 
    摘要 ( 0 )  
    研究了参棚透光率与西洋参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洋参叶片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型均随参棚透光率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4年生西洋参叶片在12%、30%、42%3种透光率下(气温29.0℃左右),光饱和点分别为171.0、323.0和429.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6.54mg·dm-2·h-1(CO2),出现在透光率为30%的参棚下;3年生西洋参在透光率不超过25.8%的参棚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透光率大于25.8%时,呈双峰型,参叶“光合午休”现象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西洋参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参叶净光合速率的综合影响显著.
    三江平原泥炭中营养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于君宝 王金达 刘景双
    2004, 15(02):  265-268 . 
    摘要 ( 951 )   PDF (261KB) ( 42 )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中常量营养元素N、P、Mg、Ca、Fe和微量营养元素Cu、Zn、Mn、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N在泥炭表层富集,总P在草根层富集,其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Zn、Mn、B、Mg、Fe表现出草根层富集和淤泥质亚粘土潜育层急剧积累,Ca元素含量在剖面各层次中分布较均匀.某些营养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论文
    三江平原泥炭中营养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于君宝, 王金达, 刘景双
    2004, (2):  265-268. 
    摘要 ( 0 )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中常量营养元素N、P、Mg、Ca、Fe和微量营养元素Cu、Zn、Mn、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N在泥炭表层富集,总P在草根层富集,其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Zn、Mn、B、Mg、Fe表现出草根层富集和淤泥质亚粘土潜育层急剧积累,Ca元素含量在剖面各层次中分布较均匀.某些营养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杨国靖[1] 肖笃宁[2]
    2004, 15(02):  269-272 . 
    摘要 ( 1066 )   PDF (261KB) ( 110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1:100 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破碎化最为严重.
    研究论文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杨国靖, 肖笃宁
    2004, (2):  269-272. 
    摘要 ( 0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1:100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破碎化最为严重.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多样性动态分析
    王晓燕[1] 徐志高[2] 杨明义[3] 田均良[3]
    2004, 15(02):  273-277 . 
    摘要 ( 940 )   PDF (261KB) ( 53 )  
    以纸坊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运用斑块大小及数量、平均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聚集度等指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4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在以人类活动干预和植被内源演替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该流域斑块总数增加,旱地基质逐渐被林地、草地等其它景观基质所取代,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且后20年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20年的变化幅度.目前流域已经由1958年以旱地为基质的高度均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化为与当地地带性景观相适应的以草地和林地为基质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研究论文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多样性动态分析
    王晓燕, 徐志高, 杨明义, 田均良
    2004, (2):  273-277. 
    摘要 ( 0 )  
    以纸坊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运用斑块大小及数量、平均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聚集度等指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4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在以人类活动干预和植被内源演替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该流域斑块总数增加,旱地基质逐渐被林地、草地等其它景观基质所取代,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且后20年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20年的变化幅度.目前流域已经由1958年以旱地为基质的高度均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化为与当地地带性景观相适应的以草地和林地为基质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遥感和GIS辅助下流域养分迁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李硕[1] 孙波[1] 曾志远[2] 赵其国[1]
    2004, 15(02):  278-282 . 
    摘要 ( 1428 )   PDF (261KB) ( 38 )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对流域N、P的迁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设计了遥感和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水分和养分迁移过程分布式的模拟方法,包括模型选择、流域的空间离散化和参数化、模型模拟和结果验证3个步骤,为控制流域水肥流失提供了思路.以江西兴国潋水河流域(579km^2)为研究区域,选择美国农业部设计的SWAT模型,设计了流域.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的空间离散方案和实现步骤.首先依据地形特征,将整个流域分割成多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内部通过叠加统计分析,生成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组合的水文响应单元.土地利用参数用TM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壤参数化利用地统计学采样和插值分析获得.对1991~2000年的初步预测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潋水河流域的径流水量和泥沙的变化,产水和产沙10年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89.9%和70.2%.
    研究论文
    遥感和GIS辅助下流域养分迁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李硕, 孙波, 曾志远, 赵其国
    2004, (2):  278-282. 
    摘要 ( 0 )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对流域N、P的迁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设计了遥感和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水分和养分迁移过程分布式的模拟方法,包括模型选择、流域的空间离散化和参数化、模型模拟和结果验证3个步骤,为控制流域水肥流失提供了思路.以江西兴国潋水河流域(579km2)为研究区域,选择美国农业部设计的SWAT模型,设计了流域-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的空间离散方案和实现步骤.首先依据地形特征,将整个流域分割成多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内部通过叠加统计分析,生成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组合的水文响应单元.土地利用参数用TM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壤参数化利用地统计学采样和插值分析获得.对1991~2000年的初步预测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潋水河流域的径流水量和泥沙的变化,产水和产沙10年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89.9%和70.2%.
    珠海市土石场空间分布特征与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吴志峰[1] 王继增[2] 卓慕宁[2] 万洪富[2]
    2004, 15(02):  283-286 . 
    摘要 ( 817 )   PDF (261KB) ( 44 )  
    人为水土流失是一种人类干扰下的典型景观退化现象.将人为侵蚀在空间上的表现称之为人为侵蚀景观.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珠海最主要的人为侵蚀景观类型——土石场开展空间分布分析和景观生态影响评价.调查范围内珠海土石场有235个,其中三灶、井岸两镇(区)分布最为集中,分别为28、29个.缓冲区分析表明,土石场的分布与距交通道路的远近呈对数线性相关,其中在距交通道路100~200m距离范围内分布最为集中.设计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指数,对面积大于5000m^2的152个土石场进行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结果表明,对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极强的土石场有9个,属于强一级的有17个,应首先对这些土石场开展景观生态恢复.
    研究论文
    珠海市土石场空间分布特征与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吴志峰, 王继增, 卓慕宁, 万洪富
    2004, (2):  283-286. 
    摘要 ( 0 )  
    人为水土流失是一种人类干扰下的典型景观退化现象.将人为侵蚀在空间上的表现称之为人为侵蚀景观.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珠海最主要的人为侵蚀景观类型———土石场开展空间分布分析和景观生态影响评价.调查范围内珠海土石场有235个,其中三灶、井岸两镇(区)分布最为集中,分别为28、29个.缓冲区分析表明,土石场的分布与距交通道路的远近呈对数线性相关,其中在距交通道路100~200m距离范围内分布最为集中.设计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指数,对面积大于5000m2的152个土石场进行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结果表明,对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极强的土石场有9个,属于强一级的有17个,应首先对这些土石场开展景观生态恢复.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中汞的分布与库存量
    刘汝海[1] 王起超[2] 吕宪国[2] 李志博[2] 王艳[1]
    2004, 15(02):  287-290 . 
    摘要 ( 839 )   PDF (261KB) ( 50 )  
    分析了三江平原典型植物中的总Hg浓度.结果表明,各种植物中总Hg浓度差别较大,苔藓>藻类>苔草>禾草>灌木;干湿环境是影响总Hg浓度的重要因素;湿地植物总Hg浓度高于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较高的土壤总Hg浓度是近地面大气中Hg的重要来源,间接地影响到植物中Hg的浓度.植物各构件中总Hg浓度具有立枯>根>叶>茎的特点.在植物整个生长季总Hg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估算了三江平原湿地植物Hg的库存量.小叶章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24.9μg·m^-2;毛果苔草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35.8μg·m^-2,高于加拿大实验湖泊湿地.
    研究论文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中汞的分布与库存量
    刘汝海, 王起超, 吕宪国, 李志博, 王艳
    2004, (2):  287-290. 
    摘要 ( 0 )  
    分析了三江平原典型植物中的总Hg浓度.结果表明,各种植物中总Hg浓度差别较大,苔藓>藻类>苔草>禾草>灌木;干湿环境是影响总Hg浓度的重要因素;湿地植物总Hg浓度高于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较高的土壤总Hg浓度是近地面大气中Hg的重要来源,间接地影响到植物中Hg的浓度.植物各构件中总Hg浓度具有立枯>根>叶>茎的特点.在植物整个生长季总Hg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估算了三江平原湿地植物Hg的库存量.小叶章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24.9μg·m-2;毛果苔草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35.8μg·m-2,高于加拿大实验湖泊湿地.
    水稻不同品种对铅吸收、分配的差异及机理
    刘建国
    2004, 15(02):  291-294 . 
    摘要 ( 832 )   PDF (261KB) ( 59 )  
    为探究水稻不同品种对Pb吸收积累的差异及机理,以20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Pb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及在籽粒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Pb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与品种类型关系不明显;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时期,Pb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不同;各器官Pb浓度按根、茎、叶、穗、籽粒的顺序大幅度下降,分配到籽粒中的Pb比例很低;根与茎,茎与叶片、穗(抽穗期)、籽粒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根与叶、穗(抽穗期)、籽粒,叶与穗(抽穗期)、籽粒的Pb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大多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抽穗期叶片与成熟期籽粒间的Pb含量达显著正相关;Pb在稻米加工各产物中的分布很不均匀,稻谷经脱壳及精加工1次(2min)后,精米Pb含量仅为籽粒总含Pb量的32.88%.
    研究论文
    水稻不同品种对铅吸收、分配的差异及机理
    刘建国, 李坤权, 张祖建, 陆小龙, 余碧玉, 蔡一霞, 杨建昌, 朱庆森
    2004, (2):  291-294. 
    摘要 ( 0 )  
    为探究水稻不同品种对Pb吸收积累的差异及机理,以20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Pb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及在籽粒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Pb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与品种类型关系不明显;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时期,Pb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不同;各器官Pb浓度按根、茎、叶、穗、籽粒的顺序大幅度下降,分配到籽粒中的Pb比例很低;根与茎,茎与叶片、穗(抽穗期)、籽粒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根与叶、穗(抽穗期)、籽粒,叶与穗(抽穗期)、籽粒的Pb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大多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抽穗期叶片与成熟期籽粒间的Pb含量达显著正相关;Pb在稻米加工各产物中的分布很不均匀,稻谷经脱壳及精加工1次(2min)后,精米Pb含量仅为籽粒总含Pb量的32.88%.
    菌株DLL-1降解土壤和韭菜中甲基对硫磷的研究
    张瑞福 蒋建东 崔中利 李顺鹏
    2004, 15(02):  295-298 . 
    摘要 ( 1155 )   PDF (261KB) ( 39 )  
    施甲基对硫磷7.5、15和22.5kg·hm^-2(a.i.)时,韭菜中最终平均农药残留量为0.633、1.270和1.901mg·kg^-1,自然降解率分别为98.94%、96.44%和96.04%.施用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剂能显著地降低农药残留的含量,施用75kg·hm^-2降解菌剂时,韭菜与土壤中平均农药残留量分别为0.269、0.099mg·kg^-1,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能使农药进一步降低78.82%和98.68%.降解率随着菌剂用量增加而升高,当用量超过75kg·hm^-2时降解率不再提高.菌剂施用时间以施药后3d为最好.
    研究论文
    菌株DLL-1降解土壤和韭菜中甲基对硫磷的研究
    张瑞福, 蒋建东, 崔中利, 李顺鹏
    2004, (2):  295-298. 
    摘要 ( 0 )  
    施甲基对硫磷7.5、15和22.5kg·hm-2(a.i.)时,韭菜中最终平均农药残留量为0.633、1.270和1.901mg·kg-1,自然降解率分别为98.94%、96.44%和96.04%.施用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剂能显著地降低农药残留的含量,施用75kg·hm-2降解菌剂时,韭菜与土壤中平均农药残留量分别为0.269、0.099mg·kg-1,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能使农药进一步降低78.82%和98.68%.降解率随着菌剂用量增加而升高,当用量超过75kg·hm-2时降解率不再提高.菌剂施用时间以施药后3d为最好.
    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与慈竹种群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其生殖隔离
    刘怀 赵志模 邓永学
    2004, 15(02):  299-302 . 
    摘要 ( 987 )   PDF (261KB) ( 27 )  
    对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竹裂爪螨(Schizotetranychus bambusae)两个种群进行相互间的食性选择和生殖隔离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竹子叶片在物理结构上差异较大。尤其是慈竹叶片背面具有成排细茸毛,导致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不能在慈竹叶上完成世代发育;竹裂爪螨慈竹种群能取食,危害毛竹叶片,但由于寄主转换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存活率低,繁殖力弱.两种群取食各自嗜食的寄主植物时,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27℃条件下,当毛竹种群以毛竹为食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分别为0.1415、1.1520和15.6298;慈竹种群以慈竹为食时,rm、λ、Ro分别为0.0993、1.1044、10.0622;慈竹种群取食毛竹叶片时,rm、λ、Ro分别为0.0391、1.0399和2.5542.生殖隔离试验表明,两种群间能互相正常交配,且互相交配的时间与两种群自交时的交配时间(1次)差异不明显.同一种群交配产生的后代,其性比均在2:1左右,而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竹裂爪螨为孤雌产雄),这表明两种群在长期的寄主植物选择压力下已形成一定的生殖隔现象.
    研究论文
    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与慈竹种群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其生殖隔离
    刘怀, 赵志模, 邓永学, 邓新平, 何林, 吴仕源, 帅霞
    2004, (2):  299-302. 
    摘要 ( 0 )  
    对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竹裂爪螨(Schizote tranychus bambusae)两个种群进行相互间的食性选择和生殖隔离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竹子叶片在物理结构上差异较大,尤其是慈竹叶片背面具有成排细茸毛,导致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不能在慈竹叶上完成世代发育;竹裂爪螨慈竹种群能取食,危害毛竹叶片,但由于寄主转换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存活率低,繁殖力弱.两种群取食各自嗜食的寄主植物时,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27℃条件下,当毛竹种群以毛竹为食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分别为0.1415、1.1520和15.6298;慈竹种群以慈竹为食时,rm、λ、Ro分别为0.0993、1.1044、10.0622;慈竹种群取食毛竹叶片时,rm、λ、Ro分别为0.0391、1.0399和2.5542.生殖隔离试验表明,两种群间能互相正常交配,且互相交配的时间与两种群自交时的交配时间(1次)差异不明显.同一种群交配产生的后代,其性比均在2:1左右,而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竹裂爪螨为孤雌产雄),这表明两种群在长期的寄主植物选择压力下已形成一定的生殖隔现象.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蒋杰贤[1] 蒋祝瑞[1] 雷润华[2]
    2004, 15(02):  303-307 . 
    摘要 ( 1012 )   PDF (261KB) ( 26 )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I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研究论文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蒋杰贤, 蒋祝瑞, 雷润华
    2004, (2):  303-307. 
    摘要 ( 0 )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l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王勇[1] 郭聪[1] 张美文[2] 李波[2] 陈安国[2]
    2004, 15(02):  308-312 . 
    摘要 ( 1202 )   PDF (261KB) ( 56 )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研究论文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王勇, 郭聪, 张美文, 李波, 陈安国
    2004, (2):  308-312. 
    摘要 ( 0 )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的研究
    赵文[1] 李晓东[2] 赵振兴[1] 刘青[1]
    2004, 15(02):  313-315 . 
    摘要 ( 952 )   PDF (261KB) ( 50 )  
    对两种模式轮虫培育池的悬浮物结构及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悬浮物总量波动在6.76~65.39mg·L^-1之间.静水池塘14#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11.50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66.8%,浮游植物占30.5%,浮游动物占5.3%。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1%,颗粒无机物占33.2%.流水池塘82#池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41.83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70.4%,浮游植物占30%,浮游动物占1.2%,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9.2%,颗粒无机物占29.6%.颗粒悬浮物含量静水轮虫池小于流水轮虫池.轮虫培育池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消费者以褶皱臂尾轮虫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生境易变,这些都会影响水层颗粒悬浮物的动态,造成其含量的较大波动和构成的改变.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中以颗粒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颗粒腐质和细菌所占份额与浮游生物量相当.
    研究论文
    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的研究
    赵文, 李晓东, 赵振兴, 刘青
    2004, (2):  313-315. 
    摘要 ( 0 )  
    对两种模式轮虫培育池的悬浮物结构及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悬浮物总量波动在6.76~65.39mg·L-1之间.静水池塘14#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11.50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66.8%,浮游植物占30.5%,浮游动物占5.3%,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1%,颗粒无机物占33.2%.流水池塘82#池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41.83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70.4%,浮游植物占30%,浮游动物占1.2%,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9.2%,颗粒无机物占29.6%.颗粒悬浮物含量静水轮虫池小于流水轮虫池.轮虫培育池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消费者以褶皱臂尾轮虫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生境易变,这些都会影响水层颗粒悬浮物的动态,造成其含量的较大波动和构成的改变.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中以颗粒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颗粒腐质和细菌所占份额与浮游生物量相当.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研究
    周启星
    2004, 15(02):  316-320 . 
    摘要 ( 1266 )   PDF (261KB) ( 66 )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在我国,直至目前甚至还没有开展相应的研究.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应同时考虑技术清洁水平、环境背景水平和法规可调控清洁水平等3个基本变量.而从技术清洁水平这一变量来讲,应该包括2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本身所能达到的清洁目标,二是现有分析技术发展所能确认的污染物最低限量目标,即仪器可检出水平.
    研究论文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研究
    周启星
    2004, (2):  316-320. 
    摘要 ( 0 )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在我国,直至目前甚至还没有开展相应的研究.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应同时考虑技术清洁水平、环境背景水平和法规可调控清洁水平等3个基本变量.而从技术清洁水平这一变量来讲,应该包括2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本身所能达到的清洁目标,二是现有分析技术发展所能确认的污染物最低限量目标,即仪器可检出水平.
    兽药的生态毒理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刁晓平[1] 孙振钧[2] 沈建忠[2]
    2004, 15(02):  321-325 . 
    摘要 ( 1035 )   PDF (261KB) ( 46 )  
    药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兽药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经畜禽粪尿排出体外,沿不同的路径进入环境.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转归.环境中的兽药不仅可以影响不同的生物种群,而且通过不同生物间的关系,影响生态系统.就兽药在环境中的染毒线路、转归、兽药对环境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简述了药物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研究论文
    兽药的生态毒理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刁晓平, 孙振钧, 沈建忠
    2004, (2):  321-325. 
    摘要 ( 0 )  
    药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兽药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经畜禽粪尿排出体外,沿不同的路径进入环境.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转归.环境中的兽药不仅可以影响不同的生物种群,而且通过不同生物间的关系,影响生态系统.就兽药在环境中的染毒线路、转归、兽药对环境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简述了药物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凌婉婷 徐建民 高彦征 汪海珍
    2004, 15(02):  326-330 . 
    摘要 ( 954 )   PDF (261KB) ( 29 )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是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反应活性都很活跃的有机组分,主要通过疏水吸附、分配、氢键、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结合,提高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有双重性:一方面,DOM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表面的共吸附可增加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持;另一方面,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作用,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解吸,提高移动性.作为光敏剂,DOM能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光解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DOM也可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水解过程.DOM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与DOM和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介质条件密切相关.
    研究论文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凌婉婷, 徐建民, 高彦征, 汪海珍
    2004, (2):  326-330. 
    摘要 ( 0 )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是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反应活性都很活跃的有机组分,主要通过疏水吸附、分配、氢键、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结合,提高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有双重性:一方面,DOM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表面的共吸附可增加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持;另一方面,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作用,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解吸,提高移动性.作为光敏剂,DOM能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光解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DOM也可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水解过程.DOM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与DOM和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介质条件密切相关.
    秦岭川金丝猴对高海拔栖息地的某些生理适应
    高云芳
    2004, 15(02):  331-334 . 
    摘要 ( 769 )   PDF (261KB) ( 36 )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也是海拔分布最高(4 167m)的灵长类,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金丝猴怎样适应高寒山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据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资料,从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生殖几个方面探讨了金丝猴的指名亚种——川金丝猴对秦岭高海拔栖息地的适应及适应机制
    研究论文
    秦岭川金丝猴对高海拔栖息地的某些生理适应
    高云芳
    2004, (2):  331-334. 
    摘要 ( 0 )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也是海拔分布最高(4167m)的灵长类,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金丝猴怎样适应高寒山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据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资料,从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生殖几个方面探讨了金丝猴的指名亚种———川金丝猴对秦岭高海拔栖息地的适应及适应机制.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2004, 15(02):  335-340 . 
    摘要 ( 922 )   PDF (261KB) ( 80 )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纵观2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和能源,改善土壤耕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水和大气质量,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总之,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保护性耕作应该在中国加以推广采用.
    研究论文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2004, (2):  335-340. 
    摘要 ( 0 )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纵观2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和能源,改善土壤耕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水和大气质量,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总之,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保护性耕作应该在中国加以推广采用.
    农药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吴春华 陈欣
    2004, 15(02):  341-344 . 
    摘要 ( 806 )   PDF (261KB) ( 65 )  
    农药的大量使用,已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从昆虫群落结构、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微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等方面论述了农药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研究论文
    农药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吴春华, 陈欣
    2004, (2):  341-344. 
    摘要 ( 0 )  
    农药的大量使用,已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从昆虫群落结构、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微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等方面论述了农药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
    周强[1] 徐涛[1] 骆世明[2]
    2004, 15(02):  345-348 . 
    摘要 ( 1227 )   PDF (261KB) ( 38 )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是联系植物、害虫和天敌间3层营养关系的关键信息因子。是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首先,介绍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及其在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学功能和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前景.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的更进一步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存在于水稻体内,启动相关代谢途径的小分子信号物质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二是研究捕食性节肢动物对信息化合物的接收、识别和学习等行为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
    研究论文
    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
    周强, 徐涛, 骆世明
    2004, (2):  345-348. 
    摘要 ( 0 )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是联系植物、害虫和天敌间3层营养关系的关键信息因子,是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首先,介绍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及其在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学功能和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前景.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的更进一步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存在于水稻体内,启动相关代谢途径的小分子信号物质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二是研究捕食性节肢动物对信息化合物的接收、识别和学习等行为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
    中国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
    肖风劲[1] 欧阳华[2] 程淑兰[2] 张强[1]
    2004, 15(02):  349-353 . 
    摘要 ( 951 )   PDF (261KB) ( 57 )  
    我国森林每年都在遭受诸如过度砍伐、火灾、病虫鼠害、酸雨、气象灾害等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对森林的生态风险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是描述和评价人为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探讨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并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不同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
    研究论文
    中国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
    肖风劲, 欧阳华, 程淑兰, 张强
    2004, (2):  349-353. 
    摘要 ( 0 )  
    我国森林每年都在遭受诸如过度砍伐、火灾、病虫鼠害、酸雨、气象灾害等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对森林的生态风险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是描述和评价人为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探讨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并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不同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
    研究论文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冬小麦根系分布预报中的应用
    罗长寿, 左强, 李保国
    2004, (2):  354-356. 
    摘要 ( 0 )  
    南方红豆杉无性系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
    李先琨, 向悟生, 苏宗明
    2004, (2):  177-180. 
    摘要 ( 1033 )   PDF (1192KB) ( 345 )  
    研究了元宝山南方红豆杉克隆种群的结构和动态.结果表明,种群S1S6级个体均存在,S1、S2级个体占总个体数的64%.从元宝山南方红豆杉种群的大小级结构图看,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南方红豆杉无性系幼树幼苗的贮备较为丰富,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较规则的金字塔形,存活曲线近于倒J形;种群大小级动态指数Vpi=38.26%,考虑外部干扰时,Vpi'=6.38%>0,表现为稳定型种群.南方红豆杉种群更新的主要途径是无性繁殖,种群的数量动态主要受克隆内部调节机制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生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幼树幼苗的生存状态不稳定,死亡的可能性很大,而成年个体的生存状态则较为稳定.
    东北地区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
    范志平, 曾德慧, 陈伏生, 朱教君, 姜凤岐, 沙建国
    2004, (2):  181-185. 
    摘要 ( 1186 )   PDF (1365KB) ( 300 )  
    东北地区冬季降雪是农田土壤水分的重要来源.探索农田防护林结构对林网内积雪分布格局的影响,是经营实践中如何依据疏透度指标来指导农田防护林结构调控的关键问题.通过由3个不同疏透度林带组成的林网内积雪深度的测定,对农田积雪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网的结构对农田积雪分布产生较大影响.疏透度不同的林网内积雪分布的空间格局有明显差别,而且疏透度差异越大,分布格局的差异越显著.其中,在疏透度为φ2w=0.579、φ2s=0.268的林网内,农田积雪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整个农田积雪深度较为一致.这样,可依据疏透度与积雪分布格局的这种关系,指导冬季防护林带的结构调控与优化经营.
    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的IGS PCR-RFLP分析
    代玉梅, 曹军, 唐晓萌, 张成刚
    2004, (2):  186-190. 
    摘要 ( 974 )   PDF (793KB) ( 291 )  
    在云南省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10~2400m的范围内,采集30个旱冬瓜根瘤样品,直接从根瘤中提取Frankia DNA,对其nifD-nifK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和16S-23S rDNA IGS进行PCR-RFLP分析.结果表明,nifD-nifK IGS的PCR产物长度差异很大,经HaeⅢ和AfaⅠ双酶切后,得到15种酶切带型,检测到多种基因型的菌株同时与同一株宿主植物共生;16S-23SrDNA IGS的PCR产物长度相似,酶切后亦区分出15种酶切带型.通过对两个基因间隔区的PCR-RFLP联合分析,发现高黎贡山旱冬瓜Frankia存在20种基因型.
    西藏冷杉原始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边巴多吉, 郭泉水, 次柏, 罗大庆
    2004, (2):  191-194. 
    摘要 ( 1083 )   PDF (1575KB) ( 271 )  
    研究了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内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林隙内光照条件的改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更加丰富;林隙内有喜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也有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木,而非林隙林分内仅有耐荫和较耐荫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大部分林隙内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内与非林隙林分的群落相似系数较小,表明林隙与非林隙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林隙大小在174.2~562.2m2之间,群落相似系数与林隙大小无明显关联.林隙促进了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繁衍,在维持藏东南亚高山原始冷杉林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
    魏宇昆, 梁宗锁, 崔浪军, 韩蕊莲
    2004, (2):  195-200. 
    摘要 ( 942 )   PDF (1320KB) ( 339 )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沙棘生产力与水分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种立地条件下的沙棘蒸腾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半阴坡清晨蒸腾较强烈,其它几种立地蒸腾较弱.随着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立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阴坡、阳坡上午蒸腾呈下降趋势,峁顶变化较平稳.至中午12:00半阴坡蒸腾达最大值.从午后蒸腾趋势可看出,除阴坡外,其余各立地蒸腾均不同程度地下降,尤其半阴坡下降幅度最大.阳坡蒸腾速率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沙棘蒸腾大小顺序为半阴坡>阴坡>半阳坡>峁顶>阳坡.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沙棘蒸腾与光照强度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不同立地条件导致了沙棘生物量的差异,阴坡生物量要显著高于半阴坡、半阳坡和峁顶.
    七种热带雨林树苗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不同光照强度的响应
    蔡志全, 齐欣, 曹坤芳
    2004, (2):  201-204. 
    摘要 ( 1274 )   PDF (1828KB) ( 542 )  
    对生长在荫棚3种不同光照条件下和全自然光下的热带雨林4个冠层种(望天树、绒毛番龙眼、团花、红厚壳)和3个中层种(玉蕊、藤黄、滇南风吹楠)树苗叶片气孔特征以及它们的可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气孔全部着生在远轴面.7种植物中,玉蕊和绒毛番龙眼的气孔密度较大,滇南红厚壳和团花的保卫细胞最长.随光强的增大,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增大,单位叶气孔数在低光强下较大.除团花外,其它植物叶片气孔导度在50%光强处最大,而光强对保卫细胞的长度影响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气孔密度与植物单位叶的面积呈负相关,而与气孔导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尽管两种不同生活型植物气孔指数和单位叶气孔数在不同光强下的可塑性差异较小,但冠层树种气孔密度和气孔导度的可塑性显著高于中层树种.
    根茎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何文兴, 易津, 李洪梅
    2004, (2):  205-209. 
    摘要 ( 931 )   PDF (1408KB) ( 352 )  
    对6种具有不同根茎长度的禾草乳熟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为“单峰”曲线外,另外5种禾草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且其总体趋势是根茎越发达、根冠比越大,其净光合速率越迟到达第1峰、“午降”经历时间也越短,而大气相对湿度偏低(<55%)和叶片温度偏高(>36℃)是导致“午降”的重要因素.羊草(Leymus chinense)、茹莎娜牧冰草(Pascopyrum smithii)、赖草(Leymus secalinus)、大赖草(Leymus racemosus)、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中间偃麦草(Elytrigia intermedia)的净光合速率第1峰值分别出现在10:12、10:00、9:51、9:39、9:06、8:13;“午降”经历时间分别是471、474、464、467和551min;“午降”期间的叶片温度均值分别是37.8、37.5、36.9、37.0和36.3℃.羊草和蒙古冰草、赖草和大赖草分别具有相似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在P=0.01时,r值分别是0.88和0.96.
    作物缺水指数法的简化及在干旱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刘安麟, 李星敏, 何延波, 邓凤东
    2004, (2):  210-214. 
    摘要 ( 869 )   PDF (1392KB) ( 348 )  
    从能量平衡原理出发,对潜在蒸散的计算进行了简化,从而对作物缺水指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简化.简化后的模型涉及因子减少,计算量明显降低,更接近于实际应用.利用该方法及NOAA/AVHRR卫星遥感资料和有关气象要素资料,对陕西省关中地区春季干旱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简化后的作物缺水指数法仍然充分考虑了下垫面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地面风速、水汽压等气象要素,对该区春季干旱的监测效果好于使用植被供水指数法的监测效果.从简化后模型的计算量、时效响应和实际对比结果来看,该简化模型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局部出现了CWSI>1的情况,这在实际中是不可能的,文中对此也进行了初步讨论.
    大豆柑桔间作系统中磷的分配和迁移规律研究
    周卫军, 王凯荣, 李合松
    2004, (2):  215-220. 
    摘要 ( 976 )   PDF (328KB) ( 298 )  
    用微区试验和32P同位素示踪技术,比较研究了大豆、柑桔间作和单作条件下,P在大豆和柑桔体中的分配、转移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吸P量和各部位累积P量显著地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浅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32P肥料深施,间作大豆吸收的32P量显著高于单作大豆,但间作不影响P和32P在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间作柑桔吸收的32P量显著低于单作柑桔.柑桔新吸收的32P可快速向地上部分输送,并优先供应生长活跃部位.间作不影响32P在柑桔各部位的转移和分配,但是P肥深施使柑桔吸收的32P向地上部分和生长活跃部位的转移速率减慢.间作使土壤中P的生物移动性增强,可促进土壤深层P向土壤浅层迁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柑桔间作磷肥的施用深度以保持在20cm以内为佳.
    不同禾本科作物与花生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
    左元梅, 张福锁
    2004, (2):  221-225. 
    摘要 ( 927 )   PDF (636KB) ( 335 )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玉米/花生、大麦/花生、燕麦/花生、小麦/花生、高粱/花生5种种植方式,研究混作对花生根系质外体铁的累积和还原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生与5种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不同的禾本科作物混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单作花生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症状,混作花生各部位的含铁量明显增加.与麦类作物(大麦、燕麦、小麦)混作的花生其各部位铁含量高于与玉米、高粱混作的花生,说明麦类作物改善花生铁营养的能力强于玉米、高粱,而两个玉米品种之间的能力差异不大,这主要是由于麦类作物分泌植物铁载体能力高于玉米、高粱.在花生生长至第50、60和70d时,混作花生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也随着逐渐增加,并始终高于单作花生.同时,混作明显地提高了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的含量,花生根系还原力也逐步提高.混作花生逐渐提高的还原力和介质中不断供给的易被花生还原吸收的铁,在改善花生的铁营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水稻物质生产与氮、磷、钾、硅素积累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江立庚, 甘秀芹, 韦善清, 徐建云, 曹卫星
    2004, (2):  226-230. 
    摘要 ( 1147 )   PDF (669KB) ( 383 )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0个水稻基因型的干物质与N、P、K、Si积累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积累总量随N、P、K和Si积累总量的增加呈直线增加,其相关系数早季和晚季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N、P、K、Si积累的平衡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积累量随NBI(养分平衡指数)直线增加,随NDI(养分偏离指数)直线下降.30个水稻品种平均N、P、K、Si积累总量比值早季为3.76:1:4.55:7.10,晚季为2.88:1:4.54:8.09.干物质积累能力以中期最强,前期最弱,而N积累能力却以前期最强,后期最弱.水稻抽穗前积累的干物质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当抽穗期茎鞘比率达到最大时,茎鞘重约为叶片重的2倍,而抽穗前积累的N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叶片中N的分配比率全生育期均比干物质分配比率高.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N和P主要分配在穗部,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58.01%、66.42%和70.06%,而K主要分配在茎鞘中,早、晚季稻的平均分配比率为62.08%.早季Si在茎中的分配比率(43.11%)最大,而晚季却以穗中的分配比率(46.99%)最大.
    小麦目标产量设计及适宜品种选择的动态知识模型
    朱艳, 曹卫星, 戴廷波, 姜东
    2004, (2):  231-236. 
    摘要 ( 864 )   PDF (385KB) ( 282 )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在综合考虑决策点光温生产潜力、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肥水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等诸多因子对增产系数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动态增产系数,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小麦目标产量设计知识模型;通过定量计算小麦品种特征值与环境因子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建立了适宜品种选择的量化知识模型.利用南京、郑州、泰安、保定和太原5个不同生态点的不同年型每日气象资料以及不同历史平均产量水平、土壤肥力和肥水管理水平,对目标产量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广州、南京、泰安、北京、哈尔滨5个不同生态点常年气象资料以及15个不同品种资料,对品种选择知识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知识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广泛适应性.
    红壤矿区复垦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稳定性恢复研究Ⅱ.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4, (2):  237-240. 
    摘要 ( 903 )   PDF (1124KB) ( 354 )  
    研究了浙江哩铺铜矿废弃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微生物呼吸速率减弱,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理生态参数Cmic/Corg下降、qCO2值明显升高,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有明显的影响.Biolog结果显示,矿区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异,对能源碳的消耗量和速度明显升高,改变了微生物利用碳源的种类,使微生物消耗更多的能源,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不如对照土壤.由此可见,微生物生态特征是表征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灵敏、有效和可靠的生物学指标.
    广义Schumacher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洪伟, 吴承祯, 闫淑君
    2004, (2):  241-244. 
    摘要 ( 1009 )   PDF (1484KB) ( 276 )  
    通过对前人提出的生长方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chumacher生长方程.该模型包含了Gompertz函数、Schumacher方程及广义Schumacher方程,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和实用性.采用遗传算法,利用该模型对珍稀植物长苞铁杉和侧柏生长资料分别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改进的Schumacher方程的拟合精度明显优于Schumacher方程和广义Schumacher方程,也优于经典的Logistic模型和李新运等自适应模型,可以在林木生长动态模拟及种群增长动态研究中广泛应用.
    农牧交错区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
    宝音陶格涛, 白永飞
    2004, (2):  245-248. 
    摘要 ( 927 )   PDF (524KB) ( 273 )  
    对农牧交错区典型地段内蒙古多伦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多伦必须走压缩一产(主要指规模)提高二产和鼓励发展三产的经济发展道路,并着重提高生产效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要求必须减少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面积.在资源利用上,应着重抓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农牧区资源互补的优势,发展高效益、集约型的农牧业.
    三工河流域荒漠绿洲植被动态及其成因分析
    赵成义, 宋郁东, 王玉潮, 蒋平安
    2004, (2):  249-254. 
    摘要 ( 923 )   PDF (2091KB) ( 329 )  
    以三工河流域为例,讨论了植被动态及其地貌、水资源利用、河流廊道和排碱渠等景观要素的变化对植被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格局的变化,流域内的植丛高度、盖度及生物量均表现出较大变异性.以河流廊道为核心,通常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呈带状分布,且由内向外随水热条件的改变,植被类型由乔灌木林依次向灌丛草甸、盐化草甸、荒漠化草甸和荒漠层次结构过渡.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景观要素,其斑块多样性、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等指数值较高,而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其优势度和均匀度较高.各景观要素的稳定性不同,其大小顺序为:荒漠>沙砾石地>城镇用地>水体>农田>牧草地>菜地>林地>居民点>盐碱地>荒草地>水浇地>果园.梭梭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在8月,而博乐蒿、琵琶柴群落的净生长量高峰值出现时间各年度不同.博乐蒿群落与海拔相关系数最大,而琵琶柴群落则与土壤水含量、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梭梭群落与4~9月降雨量相关系数最大.
    多花黑麦草在酸化铅锌尾矿上的定植和生长
    简曙光, 杨中艺, 简伟军
    2004, (2):  255-260. 
    摘要 ( 995 )   PDF (388KB) ( 293 )  
    铅锌矿尾矿上设置长喙田菁压青和不压青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多花黑麦草的萌发、生长和重金属积累情况.结果表明,种植长喙田菁改善了尾矿理化性状,尤其是提高了有机质、全N、有效态磷和K的含量.尾矿的强酸性环境(pH<3)是影响黑麦草在其上定植的主要因素.施用石灰可暂时改善尾矿酸度,但实验结束时尾矿酸度几乎完全恢复原状.因此,施用石灰可能只对种子发芽产生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多花黑麦草能在尾矿上萌发、生长和定植,并产生较大的生物量(DM1.4~3.2t·km-2),表现出对酸性尾矿环境的一定的适应性.与未栽培长喙田菁的对照相比,栽培长喙田菁处理以及栽培长喙田菁并压青处理分别使多花黑麦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8%~39.5%和7.7%~139.5%,其中压青处理又比不压青处理提高了2.7%~75.8%.“长喙田菁多花黑麦草”植被系列是一个成功的铅锌矿尾矿废弃地复垦的先锋阶段.
    参棚透光率对西洋参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万莲, 宛志沪, 杨书运
    2004, (2):  261-264. 
    摘要 ( 1009 )   PDF (496KB) ( 319 )  
    研究了参棚透光率与西洋参叶片净光合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洋参叶片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其日变型均随参棚透光率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4年生西洋参叶片在12%、30%、42%3种透光率下(气温29.0℃左右),光饱和点分别为171.0、323.0和429.0μmol·m-2·s-1,净光合速率最大值为6.54mg·dm-2·h-1(CO2),出现在透光率为30%的参棚下;3年生西洋参在透光率不超过25.8%的参棚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透光率大于25.8%时,呈双峰型,参叶“光合午休”现象明显.单相关分析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是影响西洋参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子对参叶净光合速率的综合影响显著.
    三江平原泥炭中营养元素垂直分布特征
    于君宝, 王金达, 刘景双
    2004, (2):  265-268. 
    摘要 ( 884 )   PDF (399KB) ( 292 )  
    采用冬季采样、现场分层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三江平原河床河漫滩型泥炭地和谷底洼地型泥炭地中常量营养元素N、P、Mg、Ca、Fe和微量营养元素Cu、Zn、Mn、B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N在泥炭表层富集,总P在草根层富集,其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Zn、Mn、B、Mg、Fe表现出草根层富集和淤泥质亚粘土潜育层急剧积累,Ca元素含量在剖面各层次中分布较均匀.某些营养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杨国靖, 肖笃宁
    2004, (2):  269-272. 
    摘要 ( 953 )   PDF (1705KB) ( 418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1:100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破碎化最为严重.
    黄土高原小流域景观多样性动态分析
    王晓燕, 徐志高, 杨明义, 田均良
    2004, (2):  273-277. 
    摘要 ( 947 )   PDF (1070KB) ( 253 )  
    以纸坊沟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获得计算景观多样性的有关参数,运用斑块大小及数量、平均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聚集度等指标,对黄土高原小流域40年来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在以人类活动干预和植被内源演替为主要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该流域斑块总数增加,旱地基质逐渐被林地、草地等其它景观基质所取代,景观格局趋于破碎,景观类型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且后20年景观多样性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前20年的变化幅度.目前流域已经由1958年以旱地为基质的高度均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转化为与当地地带性景观相适应的以草地和林地为基质的高度异质化的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遥感和GIS辅助下流域养分迁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李硕, 孙波, 曾志远, 赵其国
    2004, (2):  278-282. 
    摘要 ( 1042 )   PDF (566KB) ( 371 )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污染类型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对流域N、P的迁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设计了遥感和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水分和养分迁移过程分布式的模拟方法,包括模型选择、流域的空间离散化和参数化、模型模拟和结果验证3个步骤,为控制流域水肥流失提供了思路.以江西兴国潋水河流域(579km2)为研究区域,选择美国农业部设计的SWAT模型,设计了流域-子流域-水文响应单元的空间离散方案和实现步骤.首先依据地形特征,将整个流域分割成多个子流域,每个子流域内部通过叠加统计分析,生成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组合的水文响应单元.土地利用参数用TM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获得,土壤参数化利用地统计学采样和插值分析获得.对1991~2000年的初步预测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潋水河流域的径流水量和泥沙的变化,产水和产沙10年平均预测精度分别为89.9%和70.2%.
    珠海市土石场空间分布特征与景观生态影响评价
    吴志峰, 王继增, 卓慕宁, 万洪富
    2004, (2):  283-286. 
    摘要 ( 926 )   PDF (351KB) ( 269 )  
    人为水土流失是一种人类干扰下的典型景观退化现象.将人为侵蚀在空间上的表现称之为人为侵蚀景观.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对珠海最主要的人为侵蚀景观类型———土石场开展空间分布分析和景观生态影响评价.调查范围内珠海土石场有235个,其中三灶、井岸两镇(区)分布最为集中,分别为28、29个.缓冲区分析表明,土石场的分布与距交通道路的远近呈对数线性相关,其中在距交通道路100~200m距离范围内分布最为集中.设计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指数,对面积大于5000m2的152个土石场进行景观生态影响度评价结果表明,对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极强的土石场有9个,属于强一级的有17个,应首先对这些土石场开展景观生态恢复.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中汞的分布与库存量
    刘汝海, 王起超, 吕宪国, 李志博, 王艳
    2004, (2):  287-290. 
    摘要 ( 997 )   PDF (276KB) ( 288 )  
    分析了三江平原典型植物中的总Hg浓度.结果表明,各种植物中总Hg浓度差别较大,苔藓>藻类>苔草>禾草>灌木;干湿环境是影响总Hg浓度的重要因素;湿地植物总Hg浓度高于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较高的土壤总Hg浓度是近地面大气中Hg的重要来源,间接地影响到植物中Hg的浓度.植物各构件中总Hg浓度具有立枯>根>叶>茎的特点.在植物整个生长季总Hg浓度先增加后减少.估算了三江平原湿地植物Hg的库存量.小叶章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24.9μg·m-2;毛果苔草湿地植物地上部分库存量为35.8μg·m-2,高于加拿大实验湖泊湿地.
    水稻不同品种对铅吸收、分配的差异及机理
    刘建国, 李坤权, 张祖建, 陆小龙, 余碧玉, 蔡一霞, 杨建昌, 朱庆森
    2004, (2):  291-294. 
    摘要 ( 930 )   PDF (1125KB) ( 341 )  
    为探究水稻不同品种对Pb吸收积累的差异及机理,以20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Pb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及在籽粒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Pb积累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品种间的这种差异与品种类型关系不明显;不同器官、不同生育时期,Pb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不同;各器官Pb浓度按根、茎、叶、穗、籽粒的顺序大幅度下降,分配到籽粒中的Pb比例很低;根与茎,茎与叶片、穗(抽穗期)、籽粒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根与叶、穗(抽穗期)、籽粒,叶与穗(抽穗期)、籽粒的Pb含量呈正相关,相关性大多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不同品种抽穗期叶片与成熟期籽粒间的Pb含量达显著正相关;Pb在稻米加工各产物中的分布很不均匀,稻谷经脱壳及精加工1次(2min)后,精米Pb含量仅为籽粒总含Pb量的32.88%.
    菌株DLL-1降解土壤和韭菜中甲基对硫磷的研究
    张瑞福, 蒋建东, 崔中利, 李顺鹏
    2004, (2):  295-298. 
    摘要 ( 1031 )   PDF (630KB) ( 283 )  
    施甲基对硫磷7.5、15和22.5kg·hm-2(a.i.)时,韭菜中最终平均农药残留量为0.633、1.270和1.901mg·kg-1,自然降解率分别为98.94%、96.44%和96.04%.施用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剂能显著地降低农药残留的含量,施用75kg·hm-2降解菌剂时,韭菜与土壤中平均农药残留量分别为0.269、0.099mg·kg-1,与不施菌对照相比,能使农药进一步降低78.82%和98.68%.降解率随着菌剂用量增加而升高,当用量超过75kg·hm-2时降解率不再提高.菌剂施用时间以施药后3d为最好.
    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与慈竹种群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其生殖隔离
    刘怀, 赵志模, 邓永学, 邓新平, 何林, 吴仕源, 帅霞
    2004, (2):  299-302. 
    摘要 ( 1006 )   PDF (165KB) ( 279 )  
    对危害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和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的竹裂爪螨(Schizote tranychus bambusae)两个种群进行相互间的食性选择和生殖隔离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竹子叶片在物理结构上差异较大,尤其是慈竹叶片背面具有成排细茸毛,导致竹裂爪螨毛竹种群不能在慈竹叶上完成世代发育;竹裂爪螨慈竹种群能取食,危害毛竹叶片,但由于寄主转换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存活率低,繁殖力弱.两种群取食各自嗜食的寄主植物时,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27℃条件下,当毛竹种群以毛竹为食时,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增殖率(Ro)分别为0.1415、1.1520和15.6298;慈竹种群以慈竹为食时,rm、λ、Ro分别为0.0993、1.1044、10.0622;慈竹种群取食毛竹叶片时,rm、λ、Ro分别为0.0391、1.0399和2.5542.生殖隔离试验表明,两种群间能互相正常交配,且互相交配的时间与两种群自交时的交配时间(1次)差异不明显.同一种群交配产生的后代,其性比均在2:1左右,而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后代全部为雄性(竹裂爪螨为孤雌产雄),这表明两种群在长期的寄主植物选择压力下已形成一定的生殖隔现象.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
    蒋杰贤, 蒋祝瑞, 雷润华
    2004, (2):  303-307. 
    摘要 ( 1034 )   PDF (352KB) ( 231 )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SlNPV),距离寄生时间越长,饲毒浓度越低,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通过产卵活动,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14头幼虫;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平均可传递病毒给2.45头幼虫.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平均可传递病毒1.45头和0.94头幼虫.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王勇, 郭聪, 张美文, 李波, 陈安国
    2004, (2):  308-312. 
    摘要 ( 1048 )   PDF (265KB) ( 221 )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的研究
    赵文, 李晓东, 赵振兴, 刘青
    2004, (2):  313-315. 
    摘要 ( 987 )   PDF (176KB) ( 249 )  
    对两种模式轮虫培育池的悬浮物结构及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悬浮物总量波动在6.76~65.39mg·L-1之间.静水池塘14#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11.50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66.8%,浮游植物占30.5%,浮游动物占5.3%,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1%,颗粒无机物占33.2%.流水池塘82#池颗粒悬浮物平均值为41.83mg·L-1,其中颗粒有机物占70.4%,浮游植物占30%,浮游动物占1.2%,颗粒腐质和细菌占39.2%,颗粒无机物占29.6%.颗粒悬浮物含量静水轮虫池小于流水轮虫池.轮虫培育池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生态系统,消费者以褶皱臂尾轮虫为主,群落结构简单,生境易变,这些都会影响水层颗粒悬浮物的动态,造成其含量的较大波动和构成的改变.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颗粒悬浮物中以颗粒有机物所占比例较大,颗粒腐质和细菌所占份额与浮游生物量相当.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研究
    周启星
    2004, (2):  316-320. 
    摘要 ( 1001 )   PDF (1841KB) ( 850 )  
    近年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很快,而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建立则相对迟缓.在我国,直至目前甚至还没有开展相应的研究.为了推进我国该领域的工作,对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建立的方法体系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立污染土壤修复标准应同时考虑技术清洁水平、环境背景水平和法规可调控清洁水平等3个基本变量.而从技术清洁水平这一变量来讲,应该包括2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本身所能达到的清洁目标,二是现有分析技术发展所能确认的污染物最低限量目标,即仪器可检出水平.
    兽药的生态毒理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刁晓平, 孙振钧, 沈建忠
    2004, (2):  321-325. 
    摘要 ( 979 )   PDF (627KB) ( 464 )  
    药物在环境中的转归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兽药以原形或代谢产物形式经畜禽粪尿排出体外,沿不同的路径进入环境.在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生转归.环境中的兽药不仅可以影响不同的生物种群,而且通过不同生物间的关系,影响生态系统.就兽药在环境中的染毒线路、转归、兽药对环境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简述了药物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
    凌婉婷, 徐建民, 高彦征, 汪海珍
    2004, (2):  326-330. 
    摘要 ( 1373 )   PDF (980KB) ( 883 )  
    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是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反应活性都很活跃的有机组分,主要通过疏水吸附、分配、氢键、电荷转移、共价键、范德华力等多种作用与有机污染物结合,提高溶液中有机污染物的溶解度,改变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等环境行为.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有双重性:一方面,DOM与有机污染物在土壤表面的共吸附可增加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容量,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持;另一方面,DOM对有机污染物的增溶作用,有利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解吸,提高移动性.作为光敏剂,DOM能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光解反应速率.在一定条件下,DOM也可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水解过程.DOM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与DOM和有机污染物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介质条件密切相关.
    秦岭川金丝猴对高海拔栖息地的某些生理适应
    高云芳
    2004, (2):  331-334. 
    摘要 ( 946 )   PDF (240KB) ( 343 )  
    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灵长类,也是海拔分布最高(4167m)的灵长类,从生理生态学角度研究金丝猴怎样适应高寒山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据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资料,从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生殖几个方面探讨了金丝猴的指名亚种———川金丝猴对秦岭高海拔栖息地的适应及适应机制.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杨学明, 张晓平, 方华军, 梁爱珍, 齐晓宁, 王洋
    2004, (2):  335-340. 
    摘要 ( 973 )   PDF (1408KB) ( 491 )  
    由土壤侵蚀、荒漠化及盐碱化导致的耕地地力退化,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为了阻止耕地地力的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土壤管理方式必须由传统的耕作方式转向保护性耕作.纵观20世纪有关治理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方法,没有哪一项技术可与由美国提出并加以完善的保护性耕作相比.美洲的农业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可以控制土壤侵蚀,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和能源,改善土壤耕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水和大气质量,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回顾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强调了该耕作技术在保持水土和改善土壤性状上的价值和采用保护性措施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如保护性耕作农机具、化学除草和转变观念等,同时总结了农民在采用保护性耕作时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总之,面对中国耕地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和地力持续下降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酷现实,保护性耕作应该在中国加以推广采用.
    农药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吴春华, 陈欣
    2004, (2):  341-344. 
    摘要 ( 920 )   PDF (889KB) ( 658 )  
    农药的大量使用,已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从昆虫群落结构、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微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等方面论述了农药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
    周强, 徐涛, 骆世明
    2004, (2):  345-348. 
    摘要 ( 975 )   PDF (1007KB) ( 298 )  
    植物挥发性化合物是联系植物、害虫和天敌间3层营养关系的关键信息因子,是害虫防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首先,介绍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特征及其在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昆虫寄主选择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产生与作用机制及其生态学功能和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的研究前景.对水稻挥发性化合物的更进一步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存在于水稻体内,启动相关代谢途径的小分子信号物质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二是研究捕食性节肢动物对信息化合物的接收、识别和学习等行为及与这些行为相关的生理生化和分子基础.
    中国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
    肖风劲, 欧阳华, 程淑兰, 张强
    2004, (2):  349-353. 
    摘要 ( 829 )   PDF (1130KB) ( 317 )  
    我国森林每年都在遭受诸如过度砍伐、火灾、病虫鼠害、酸雨、气象灾害等各种形式的干扰.这些干扰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造成很大的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我国的森林资源,特别是对森林的生态风险管理,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是描述和评价人为活动、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等胁迫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评估,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为例,探讨森林健康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并以森林火灾、病虫害和酸雨为生态风险源,运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这些风险源对森林健康的主要危害,对我国森林健康的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不同森林风险区的管理策略.
    基于遗传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冬小麦根系分布预报中的应用
    罗长寿, 左强, 李保国
    2004, (2):  354-356. 
    摘要 ( 860 )   PDF (226KB) ( 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