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应用生态学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7-04-05
    研究报告
    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生物量及其动态
    杨昆;管东生
    2007, 18(04):  705-712 . 
    摘要 ( 3206 )   PDF (1027KB) ( 1464 )  
    利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通过69组不同龄级的森林样地实测数据,拟合了珠江三角洲主要森林类型的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结合3个时段森林清查资料,估算了区域森林生物量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的中幼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80%以上,其林下植被生物量约占森林总生物量的33%,充分考虑林下植被生物量能提高区域森林生物量估算的精度.在1989—1993年、1994—1998年、1999—2003年3个研究时段,珠江三角洲森林生物量共增加了14.67×106 t.其中,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生物量约占区域总生物量的80%,是区域森林生物量的主体;而中、幼林的生物量所占比例达90%,但呈逐年下降趋势.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对区域森林生物量的积累并没有产生明显影响,区域森林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而区域森林生物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增长率为1.2%.随着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幼林不断发育成熟,区域森林的生物量将不断增加,其环境效应也将不断增强.
    施肥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于立忠1,2;丁国泉1,3;朱教君2;史建伟1;于水强1;王政权1
    2007, 18(04):  713-720 . 
    摘要 ( 2499 )   PDF (944KB) ( 1395 )  
    以辽宁东部山区16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施肥对落叶松细根总生物量、不同层次生物量及不同根序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肥显著降低细根总生物量(P<0.01),而施磷肥及施氮+磷肥处理的细根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落叶松人工林表层土壤(0~10 cm)细根生物量明显高于亚表层(10~20 cm)(P<0.01),各处理样地表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4%~73%.施肥对不同层次、不同级别根序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施氮肥显著地降低了表层土壤1、3、4、5级根生物量(P<0.05),施磷肥(5级根除外)、施氮+磷肥(2级根除外)表层土壤各级根序细根生物量降低均不显著(P>0.05).在亚表层土壤,施氮肥和磷肥对各级根序生物量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施氮+磷肥显著增加了1级根生物量(P<0.05),而其余各级根序细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
    林窗对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幼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的影响
    鲜骏仁1,2;胡庭兴1;张远彬3;王开运4
    2007, 18(04):  721-727 . 
    摘要 ( 2690 )   PDF (1332KB) ( 1698 )  
    采用样带法调查了川西亚高山原始岷江冷杉林林窗和林冠下岷江冷杉幼苗(H≤100 cm)的密度、高度、基径和各构件生物量,分析了各构件生物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窗与林冠下幼苗密度分别为12 903和2 017株·hm-2;平均高度分别是26.6和24.3 cm,差异显著;平均基径分别为4.97和5.13 mm,差异不显著.林窗内各龄级幼苗的生物量与林冠下同龄级幼苗的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著.林窗对不同龄级幼苗各构件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不同,林窗内幼苗枝干生物量比在12年达到最大(1.54),随后其比值维持在0.69左右;林冠下幼苗在15年后(含15年),枝条生物量大于主干生物量.生长在林窗和林冠环境的幼苗单株总生物量、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根生物量与幼苗基径的平方(D2)和苗高(H)的乘积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林窗与林冠下幼苗各构件生物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黄土丘陵区油松水土保持林生长过程与直径结构
    张光灿1;刘霞1;周泽福1,2;张淑勇2;刘刚1;陈建1
    2007, 18(04):  728-734 . 
    摘要 ( 2418 )   PDF (1023KB) ( 1389 )  
    应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阴坡和阳坡两种21年生(密度为2 222株·hm-2)油松林分的生物量、林木生长过程和直径结构.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树高、林木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明显不同,阴坡林分的生物量、生长状况和直径结构优于阳坡林分.两种林分树高速生期出现在9~13年生之间,13年生以后,阴坡林分的生长量明显高于阳坡林分(21年生时,前者的连年生长量约在0.26 m·a-1,后者在0.1 m·a-1左右).两种林分的胸径生长量在13年生以后明显降低,但阴坡林分的降幅明显小于阳坡林分;17年生以后,前者的连年生长量明显大于后者(21年时,前者约在0.46 cm·a-1,后者只有0.27 cm·a-1左右).两种林分单株材积生长量在13年生之前差异较小,13年生之后,阴坡林分的连年生长量明显大于阳坡林分(21年生时,前者为0.0023 m3·a-1,后者只有0.0015 m3·a-1).两种林分直径分布都呈现顶峰左偏(林分密度偏大)的现象,但阴坡林分的偏度系数(SK为0.75)小于阳坡林分(SK为1.03)、而峰度系数(K为1.05)大于阳坡林分(K为0.94),说明阳坡林分密度偏大的程度大于阴坡林分.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多枝柽柳茎干液流及耗水量
    许浩1,2,3;张希明1;闫海龙1,2;姚世军1
    2007, 18(04):  735-741 . 
    摘要 ( 2646 )   PDF (3132KB) ( 1426 )  
    2005年4—11月,利用植物茎流计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漠公路防护林植物多枝柽柳的茎干液流特性和耗水量.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的沙漠腹地,土壤水分充足时,直径为3.5和2.0 cm的多枝柽柳在整个生长季的日平均耗水量分别为6.322和1.179 kg;多枝柽柳的茎干液流呈单峰曲线型,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茎干液流随环境因子变化而波动;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总辐射、风速、温度是影响茎干液流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可以用总辐射和风速的线性回归模型预测茎干液流的变化.沙漠腹地多枝柽柳的蒸腾耗水量相对较高,是因为在较为充足的水分供应条件下,多枝柽柳通过大量的水分消耗来抵御干燥高温的沙漠环境.
    热带山地雨林尖峰栲边材液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张刚华1,2;陈步峰1;聂洁珠2;林明献1
    2007, 18(04):  742-748 . 
    摘要 ( 2731 )   PDF (1097KB) ( 1342 )  
    应用热扩散法,采用ICT-2000TE环境与蒸腾系统同步监测了热带山地雨林尖峰栲边材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尖峰栲边材液流速率的变化规律是晴天为单峰曲线、阴雨天气为双峰或多峰曲线.边材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蒸汽压亏缺、林内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旱季监测期间,其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湿度相关不显著;而在雨季,其与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不显著,说明降雨过程对边材液流影响较大.建立了旱季和雨季监测期间的边材液流与环境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过F值检验,达极显著水平.旱季、雨季监测期间尖峰栲单株平均蒸腾量分别为103.5和41.3 kg·d-1,单位林地面积蒸腾量分别为1.94和0.77 mm·d-1.
    五种木兰科树种在南京地区冬春季节的光合特征
    姜卫兵;李刚;翁忙玲;姜武;曹晶;汪良驹
    2007, 18(04):  749-755 . 
    摘要 ( 2255 )   PDF (1289KB) ( 1337 )  
    研究了自然分布于亚热带不同区域的5种木兰科常绿园林树种在南京地区的冬春季节光合作用和荧光变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5个树种的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曲线与春季差异较大,Pn日积累值、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均低于春季或与春季相近,初始荧光(Fo)都显著高于春季,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总体趋势都低于春季.但供试树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分布于中亚热带(湘、赣、浙等地)的乐东拟单性木兰和阔瓣含笑在冬春季节的Pn日积分值、AQY、CE和光饱和点(LSP)均较高,光补偿点(LCP)较低, Fv/FmFv/FoΦPSⅡFv′/Fm′、ETRqP也都较高,表明其光合效能优良、光强利用范围较广;而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滇、湘、桂等地)的红花木莲和峨眉含笑的冬季光合效能较差,上述荧光变量也较低.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树种净光合速率最大的因子是大气温度(Ta),其次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凋落叶与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热值的季节变化
    殷秀琴1,2;辛未冬1;齐艳红3
    2007, 18(04):  756-760 . 
    摘要 ( 2538 )   PDF (756KB) ( 1364 )  
    对温带红松阔叶混交林不同种类凋落叶、混合凋落叶和主要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及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的干质量热值不同,且其季节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红松凋落叶的干质量热值平均值最高(19.71 kJ·g-1),枫桦(18.22 kJ·g-1)、紫椴(18.13 kJ·g-1)、混合凋落叶(17.91 kJ·g-1)居中,水曲柳(16.94 kJ·g-1)和色木槭(16.25 kJ·g-1)最低.红松和色木槭凋落叶干质量热值随凋落叶分解进行呈逐渐降低趋势,水曲柳凋落叶干质量热值季节变化较小,而紫椴、枫桦和混合凋落叶干质量热值次年有上升的趋势.大型土壤动物中,蜈蚣(22.07 kJ·g-1)的干质量热值最高,蚯蚓(16.72 kJ·g-1) 次之,马陆(13.28 kJ·g-1)最低.蚯蚓和马陆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蜈蚣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规律则有所不同.凋落叶和3种大型土壤动物干质量热值的季节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不同寄主植物对云南紫胶虫自然种群的影响
    陈又清;王绍云
    2007, 18(04):  761-765 . 
    摘要 ( 2467 )   PDF (706KB) ( 1386 )  
    研究了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在聚果榕、南岭黄檀、钝叶黄檀和偏叶榕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云南紫胶虫在钝叶黄檀上的种群初始密度最高,为181.17头·cm-2,聚果榕上最低,为145.27头·cm-2;雄虫占的比例以在南岭黄檀上最少,为0.19,偏叶榕和聚果榕上最多,为0.24;从幼虫到成虫的累积死亡率,南岭黄檀上最高,为90.03%,偏叶榕上最低,为87.05%;完成世代时间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长,为156 d,聚果榕上最短,为140 d;平均怀卵量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高,为536粒,聚果榕上最低,为345.86粒;虫体质量以在南岭黄檀上最大,为12.62 mg,偏叶榕上最小,为9.03 mg;世代净增值率以在南岭黄檀上最高,为48.51,聚果榕上最小,为32.79.综合比较4种不同寄主植物,南岭黄檀是云南紫胶虫夏季世代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
    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营养生态位
    殷宝法1;淮虎银1;张镱锂2;周乐1;魏万红1
    2007, 18(04):  766-770 . 
    摘要 ( 2657 )   PDF (748KB) ( 1304 )  
    2004年8月,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楚玛尔河至五道梁一带观察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行为活动,并收集其粪便,运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其食性进行研究,计算3种动物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和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结果表明: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所采食的植物种类基本相似,但在食谱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禾本科植物在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食谱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7%、44.57%和9228%.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878、0.735和0.695.藏羚羊和藏野驴、藏羚羊和藏原羚、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营养生态位重叠值(FT)分别为0.869、0.985和0.785.结合藏羚羊、藏原羚和藏野驴的生态习性,从营养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它们之间竞争与共存的关系.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星星草种群分蘖株延长生殖生长的表型可塑性调节
    孙菊;杨允菲
    2007, 18(04):  771-776 . 
    摘要 ( 2347 )   PDF (861KB) ( 1299 )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到达抽穗初期、抽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星星草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性状的可塑性及其调节规律.结果表明:除在开花期存在一定的波动外,在每5 d的时间里,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 星星草种群在抽穗初期、抽穗期和乳熟期的生殖分蘖株高、分蘖株生物量、花序长和花序生物量均依次显著增加.各生育期的星星草种群生殖分蘖株高与花序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生殖分配呈显著负相关.随着生殖生长时间的延长,抽穗初期、开花期和乳熟期的星星草花序生物量随着分蘖株高增加,其幂函数的增长速率均呈增大趋势.生殖生长时间延长10 d,其抽穗初期和抽穗期的生殖分配直线下降速率分别降低了43.2%和44.31%;延长5 d,乳熟期的下降速率降低了130%.表明星星草种群分蘖株生殖生长的表型可塑性调节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埋藏对65种半干旱草地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闫巧玲1,2;刘志民1;李雪华1;马君玲1,2
    2007, 18(04):  777-782 . 
    摘要 ( 2575 )   PDF (744KB) ( 1404 )  
    比较了半干旱草原科尔沁沙地65种植物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埋藏1年后,有38种植物的种子仍具有活力.新采种子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下降;而萌发率<80%的植物种子埋藏后萌发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埋藏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因植物生态类群(杂草、草原植物、草甸植物、沙生植物)而异.种子埋藏1年后,多年生植物萌发率没有明显提高,而1年生植物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对于新采种子和埋藏1年种子萌发率间相差10%以下的物种,可根据萌发格局将植物种分为3类:埋藏促进型(如差巴嘎蒿)、埋藏抑制型(如大籽蒿)和埋藏不变型(如鹤虱).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徐治国1,2;何岩3;闫百兴1;宋长春1
    2007, 18(04):  783-787 . 
    摘要 ( 2659 )   PDF (641KB) ( 1475 )  
    采用Levins 公式,对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湿地植物种的生态位宽度排序为漂筏苔草(0.907)>毛果苔草(0.864) >狭叶甜茅(0.855) >小叶章=睡菜=球尾花=二歧银莲花(0.500).毛果苔草、漂筏苔草、睡菜与球尾花之间,以及狭叶甜茅、小叶章与二歧银莲花的生态位重叠值均较高,说明几种植物在同一资源位上出现的频率相近,利用资源的能力相似,在对资源利用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睡菜与小叶章和二歧银莲花,以及球尾花与小叶章和二歧银莲花的生态位重叠值均为0,表明几种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水分是导致湿地植物生态适应性差异的主导因子,植物对环境生态位适应的程度是水分和营养状况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湿地植物的生态位特征能较好地表征各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幅度.
    深圳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类型转化动态
    宋艳暾1;余世孝1;李楠2;李勇2
    2007, 18(04):  788-794 . 
    摘要 ( 2442 )   PDF (2657KB) ( 1488 )  
    利用4个时段遥感图像、转移概率方法和优势转移过程空间分布图,定量研究了深圳经济特区1979—2003年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驱动力和原因.结果表明: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化过程迅速,且主要发生在1979—1990年间.3个研究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景观类型动态大相径庭.1979—1990年主要表现为植被退化和转移为人工景观类型阶段,优势景观类型转化的空间位置主要发生在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优势景观类型转移过程具有幅度大、强度大的特点;1990—2000年主要表现为大量建设用地的竣工转化为非渗水表面以及少量植被类型向人工景观类型的转化,优势景观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南山区和福田区,整个阶段表现出城市成形特征,原有植被景观特别是林地已较少受到人类干扰;2000—2003年则表现为土地利用方式精细整理的城市化过程,有较显著的城市扩建和改造现象,渗水材料的使用有效消除了非渗水表面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影响幅度大、影响强度中等.
    半干旱区不同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田媛1;李凤民2;刘效兰1
    2007, 18(04):  795-800 . 
    摘要 ( 2531 )   PDF (1788KB) ( 1336 )  
    通过垄沟集雨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了不同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对土壤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生育期,垄上覆盖塑料薄膜(C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122.9~165 mm,垄上原土夯实不覆膜(UR)处理土壤蒸发量为90.9~101.2 mm,无垄带状种植(CK) 土壤蒸发量为80.7 mm.其中,覆膜垄处理CR60在马铃薯成熟期土壤蒸发强度最大,达2.6 mm·d-1,平均为1.46 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65 mm·d-1;不覆膜土垄处理(UR30)土壤蒸发强度苗期最小,只有0.2 mm·d-1,平均为0.39 mm·d-1,而对照的土壤蒸发强度为0.58 mm·d-1.在马铃薯生长的现蕾期和开花期,水面蒸发量最大,日平均水面蒸发量分别为8.3和9.0 mm,与土壤蒸发不同步.马铃薯成熟期,各处理棵间土壤蒸发量都达到最大值.覆膜垄蒸发量最大,集雨效果显著,所以应采取抑制土壤蒸发措施,以便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花粉介导的转Bt基因棉花田间基因流监测
    王长永1,2;刘燕2;周骏1;陈建群1;钦佩1
    2007, 18(04):  801-806 . 
    摘要 ( 2529 )   PDF (896KB) ( 1353 )  
    采用花粉粒染色法对转Bt基因棉的花粉漂移距离和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应用PCR法检测转Bt基因棉的基因流频率.花粉粒染色法监测结果表明:同株异花间的花粉散布频率显著高于异株异花间(P<0.01);靠近转Bt基因棉花粉染色区1 m处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分别为44.8%、48.9%、57.1%和21.5%,但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4个方向的平均花粉散布频率都呈下降趋势.PCR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在25m内,花粉散布距离和方向对基因流频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距转基因棉田距离的增大,基因流频率呈下降趋势,最远距离为25 m时的最高基因流频率为2.0%.
    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与氮吸收对氮素供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韩胜芳1,2;李淑文3;吴立强2;文宏达3;肖凯1
    2007, 18(04):  807-812 . 
    摘要 ( 2513 )   PDF (694KB) ( 1370 )  
    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低氮和高氮条件下小麦的生物学性状、生理参数和氮同化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根系干质量、茎叶干质量、植株氮累积量基本上为氮高效品种>中效品种>低效品种.低氮条件下,氮吸收高效品种(冀97-6360)的根系活跃吸附面积、TTC还原力、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片NO3-含量最大;生理高效品种(石新5418)具有较高的叶片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低的植株全氮含量、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低氮条件下植株氮利用效率与氮吸收系数显著相关.不同小麦品种在高氮条件下的生物学性状、生理参数和氮同化代谢酶活性与低氮条件下不尽一致.
    腐植酸钾对生姜根系生长发育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梁太波;王振林;王汝娟;刘兰兰;史春余
    2007, 18(04):  813-817 . 
    摘要 ( 2561 )   PDF (807KB) ( 1262 )  
    采用池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腐植酸钾对生姜根系生长发育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钾显著地提高了生姜根系鲜质量和根系活力,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尤其在生育后期表现明显.施用腐植酸钾明显地提高了生育后期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延缓了根系衰老.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等量腐植酸和等量氧化钾对照增加49.18%、25.89%和13.26%,生姜产量分别增加61.29%、48.13%和9.92%.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于建光;李辉信;陈小云;胡锋
    2007, 18(04):  818-824 . 
    摘要 ( 3029 )   PDF (753KB) ( 1485 )  
    在连续6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研究了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对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6年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且表施秸秆比混施秸秆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在不同的秸秆施用条件下,接种蚯蚓未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表施秸秆和混施秸秆均能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或显著增加,混施秸秆较表施秸秆更有利于热水提取态碳(HWEC)、可矿化碳(PMC)、酸提取态碳(AEC)、易氧化态碳(ROC)、颗粒有机碳(POC)和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增加,而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变化与秸秆施用方式关系不大.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响应各异,不同处理中的土壤有机碳活性表现为秸秆混施+蚯蚓>秸秆混施>秸秆表施>秸秆表施+蚯蚓>对照.秸秆的施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的主要因素,而蚯蚓活动则并非对所有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红橘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吴强盛1,2;邹英宁2;夏仁学1
    2007, 18(04):  825-830 . 
    摘要 ( 2455 )   PDF (801KB) ( 1470 )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对红橘(Citrus tangerine Hort. ex Tanaka)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地表球囊霉对红橘根系的侵染,抑制率为33%.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处理的红橘叶片磷含量显著增加,与未接种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45%和27%,丙二醛(MDA)和H2O2含量分别降低了25%、21%和16%、16%.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下接种地表球囊霉增强了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C)和总抗坏血酸(TASC)含量.水分胁迫下接种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与正常供水相比降低了31%.表明菌根化红橘植株的抗旱性增强.
    氯化钠胁迫对嫁接黄瓜叶片多胺含量的影响
    杨立飞;朱月林;胡春梅;刘正鲁;张古文;魏国平
    2007, 18(04):  831-836 . 
    摘要 ( 2407 )   PDF (668KB) ( 1338 )  
    以日本耐盐品种‘帝王新土佐’南瓜为砧木,以’新泰密刺’黄瓜为接穗,在100 mmol·L-1 NaCl胁迫下,对黄瓜嫁接和自根植株不同时期叶片中不同形态多胺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嫁接植株游离态腐胺(Put)含量在胁迫2 d时与自根植株无显著差异,其余时间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游离态亚精胺(Spd)和游离态精胺(Spm)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游离态多胺总量(PAs)在胁迫第4天出现峰值;嫁接植株游离态Put/PAs值在胁迫4 d时与自根植株无显著差异,其余胁迫时间均显著低于自根植株,而(Spd+Spm)/Put值在整个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嫁接植株结合态和束缚态Put、Spd和Spm含量在整个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结合态和束缚态PAs在胁迫第6天出现峰值;结合态多胺的Put/PAs值和(Spd+Spm)/Put值变化趋势与游离态多胺一致;嫁接植株束缚态Put/PAs值在胁迫6 d时与自根植株无显著差异,其余时间均显著低于自根植株,而(Spd+Spm)/Put值在整个胁迫期间均显著高于自根植株.表明黄瓜嫁接植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特征.
    套袋对越冬番茄果实微环境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磊1,2;徐坤1;贝峰3;高方胜4
    2007, 18(04):  837-842 . 
    摘要 ( 2902 )   PDF (899KB) ( 1464 )  
    以‘L402’番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材质果袋内微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果实膨大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可改变番茄果实发育的微环境,促进果实发育,使果实提早成熟,增加单果质量.硫酸纸袋内光照、湿度介于塑料袋与无纺布袋之间,除上午温度低于塑料袋外,下午及夜间的温度均较高,其收获时单果质量较对照增加了15.34%.但套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和糖酸比值均低于对照,说明套袋影响了果实营养品质,降低了果实风味.由于套袋阻隔了果实与农药的直接接触,除无纺布袋内果实毒死蜱含量高于对照外,硫酸纸袋及塑料袋处理的番茄果实毒死蜱残留量及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
    薛冬;姚槐应;黄昌勇
    2007, 18(04):  843-847 . 
    摘要 ( 2569 )   PDF (905KB) ( 1338 )  
    应用PCR技术,直接从土壤中抽提总DNA,扩增16S rDNA V3 片段,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16S rDNA V3 片段的多态性,研究了杭州西湖梅家坞不同植茶年龄(8、50和90年)、不同利用方式(茶园、荒地和林地)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茶年龄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基因多样性.荒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指数明显不同(P<0.05),其排列顺序为荒地>茶园>林地.不同植茶年龄的土壤中,50年茶园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基因多样性指数、微生物量碳和基础呼吸明显高于8年和90年茶园土壤(P<0.05).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杨贤燕1;蒋琦清1;唐建军1;陈欣1;Hu Shuijin2
    2007, 18(04):  848-852 . 
    摘要 ( 2311 )   PDF (806KB) ( 1247 )  
    在昼/夜温度为35 ℃/25 ℃和30 ℃/20 ℃条件下,研究了模拟氮沉降对稗草和陆稻生长及竞争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35 ℃/25 ℃条件下,每年输入4 g·m-2氮处理,稗草和陆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9.18%和27.80%,稗草吸收氮和磷量分别增加87.33%和49.73%,而陆稻吸收氮和磷量无显著变化.在30 ℃/20 ℃条件下,每年输入2、4、6 g·m-2氮处理后,稗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8.99%、72.68%和36.18%,分蘖数分别增加111.11%、122.22%和144.44%,稗草植株氮和磷吸收量分别增加108.88%、129.22%、134.29%和16.53%、65.05%、22.47%,而陆稻均无显著变化.在30 ℃/20 ℃条件下,氮沉降显著增加了稗草与陆稻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值,但在35 ℃/25 ℃条件下影响不显著.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会提高稗草而降低陆稻的竞争力,而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趋势更明显.
    大豆和水稻对铝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
    刘尼歌;莫丙波;严小龙;沈宏
    2007, 18(04):  853-858 . 
    摘要 ( 2734 )   PDF (1024KB) ( 1274 )  
    通过水培方式,研究了铝处理对双子叶植物大豆和单子叶植物水稻根系生长、养分吸收、根系内含物及根分泌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铝 (10 μmol·L-1)浸种刺激大豆种子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对水稻无明显促进作用.铝处理增加了两种作物根系对P的吸收,降低K、Ca、Mg的吸收.水稻比大豆根系积累较少的Al和更多的P.铝胁迫条件下,大豆和水稻根系内源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可溶性酚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大豆根系内源柠檬酸含量下降明显.与大豆相比,水稻积累较低的柠檬酸和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酚,但两者可溶性糖没有差异.铝处理增加大豆根系柠檬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酚、可溶性糖的分泌量,且大豆分泌量显著高于水稻.在铝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系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CEC),而水稻的CEC较低.这说明大豆和水稻对铝胁迫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水稻的高耐铝性可能与其较高的磷吸收和较低的CEC有关,而与其根系分泌物的关系不大.
    田间条件下不同诱导棉花挥发性物质的鉴定
    于惠林1,2;张永军1;潘文亮3;郭予元1;高希武2
    2007, 18(04):  859-864 . 
    摘要 ( 2621 )   PDF (2576KB) ( 1455 )  
    采用人工机械损伤(处理A)、棉铃虫为害(处理B)、棉铃虫为害+棉铃虫体(处理C)和水杨酸诱导(处理D)4种处理方式,对田间现蕾期棉花植株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有30多种棉株挥发性化合物被定性检出,对其中10种主要挥发性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田间棉株挥发的绿叶气味化合物有3-己酮、2-己酮和3-己醇等;单萜类化合物有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3,7-二甲基,1,3,6-辛三烯等;脂肪族化合物有丙酸丁酯、乙酸戊酯、乙酸丁酯和3-甲基丁酸乙酯;芳香族化合物有苯乙酮、苯甲醛等.处理C和处理B的棉花挥发信息化合物种类和释放量均明显多于对照,这两个处理检测到3,7-二甲基,1,3,6-辛三烯;而处理A和处理D未检测到该化合物.与对照相比,处理A挥发物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不显著.在田间,处理B、处理C和处理D均能诱导促进棉株挥发物的释放.
    信息化合物在平腹小蜂寄主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迟国梁;徐;涛;王建武
    2007, 18(04):  865-870 . 
    摘要 ( 2418 )   PDF (1451KB) ( 1405 )  
    利用“Y”型嗅觉仪研究了平腹小蜂对不同荔枝品种的离体叶片、活体植株、叶片挥发油和挥发物单个组分以及对荔枝蝽不同处理的的选择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三月红和淮枝品种对平腹小蜂的引诱效果较好,而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黑叶品种的作用不明显.作为荔枝叶片的主要挥发物组分,α-蛇麻烯和β-子丁香烯对平腹小蜂的引诱效果也不明显,但两者在天敌搜索寄主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并且当均以0.3 μl·μl-1的浓度混合后,引诱效果最好.双向选择试验表明,平腹小蜂对荔枝蝽卵没有明显的趋性,而对荔枝蝽雌成虫及成虫腹末的水提液趋性较强.培养皿生测试验则表明,平腹小蜂在荔枝蝽卵样点处作出选择行为的数量和滞留次数最多,对荔枝蝽卵有较高的选择性.荔枝蝽成虫挥发物的主要组分(E)-2-己烯醛对平腹小蜂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巨牡蛎对长江口环境的净化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
    全为民1,3;张锦平2;平仙隐1;施利燕1;李培军2;陈亚瞿1
    2007, 18(04):  871-876 . 
    摘要 ( 2581 )   PDF (868KB) ( 1418 )  
    牡蛎礁生态系统是河口环境的天然污染处理厂.本文分析了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并评估了其对河口环境的净化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巨牡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较强,其生物富集系数BCFs (bio-concentration factors)分别为(14.28±2.41)×103、(12.75±2.02)×103和(14.51±3.71)×103,Cu、Zn和Cd的沉积物生物富集系数BSAFs (biota-sediment accumulation factors)分别为26.78±4.53、23.24±3.69和16.62±4.25,巨牡蛎对6种重金属富集能力的大小顺序为Cu>Zn>Cd>As>Pb>Hg.整个长江口导堤巨牡蛎的现存量约为1.07×106 t,鲜肉约为1.75×105 t,其对养分和重金属的总累积量分别为:N 1.462×106 kg、P 1×105 kg、Cu 24 745 kg、Zn 58 257 kg、Pb 609 kg、Cd 254 kg、Hg 0.18 kg和As 329 kg.长江口导堤巨牡蛎去除营养盐和重金属所产生的环境效益价值约为每年317万元,等同于每年净化合流污水7.31×106 t,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约为2×104 t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巨牡蛎提供的栖息地价值约为每年510万元,合计生态服务价值约为每年827万元.
    基于光温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
    杨再强1,2;罗卫红1;陈发棣1;顾俊杰3;李向茂1;丁琪峰1;赵才标3;陆亚凡3
    2007, 18(04):  877-882 . 
    摘要 ( 2408 )   PDF (1181KB) ( 1511 )  
    根据光温对菊花品质的影响,通过不同定植期和不同品种试验,建立了以生理辐热积(physiological 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 PTEP)为尺度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温室标准切花菊的展叶数、单株叶面积、株高、茎粗、节间长和花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模拟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和预测相对误差(RSE)分别为0.99、0.98、0.98、0.92、0.87、0.88和5.5%、6.5%、5.9%、4.1%、11.2%、12.4%.表明该品质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实用性强,可为温室标准切花菊生产中的光温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对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响应模型
    刘玉梅1,3;王云诚2;于贤昌1;李衍素1
    2007, 18(04):  883-887 . 
    摘要 ( 2909 )   PDF (786KB) ( 1337 )  
    以日光温室黄瓜品种津优一号和露地品种津研四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室内测定了特定环境条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等)下的黄瓜单叶净光合速率(Pn),结合数学方法,建立了模拟黄瓜单叶Pn(y)对CO2浓度(x1)、光照强度(x2)和温度(x3)3因子响应的数学模型: 津优一号y=exp(-242.1217/x1)[61.0202-0.11(x2-30.926)2]exp(-272.8874/x3)+0.9355;津研四号y=exp(-179.8803/x1)[50.0771-0.0609(x2-34.3455)2]exp(-267.9653/x3)+0.7377.由模型可知,Pn对温度的响应为二次曲线,对CO2浓度和光照强度的响应为指数函数.
    综合评述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进展
    李伟莉1,2;金昌杰1;王安志1;裴铁璠1;关德新1
    2007, 18(04):  888-894 . 
    摘要 ( 2411 )   PDF (832KB) ( 1456 )  
    介绍了大孔隙及大孔隙流的定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重要特征、产生机理和室内外实验研究概况,以及染色示踪、切片、穿透曲线、张力入渗仪、X射线CT扫描摄像和雷达探测等方法的研究进展,揭示这些实验方法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影响大孔隙及大孔隙流的因素较复杂,应将大量的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同时改进观测方法, 提高模拟手段,不断完善大孔隙流理论,使大孔隙流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植物根系固坡抗蚀的效应与机理研究进展
    熊燕梅;夏汉平;李志安;蔡锡安
    2007, 18(04):  895-904 . 
    摘要 ( 2582 )   PDF (1082KB) ( 1339 )  
    植物根系对抵抗坡体浅层滑坡和表土侵蚀起着巨大的作用.植物根系通过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发挥固坡效应.目前有关植物根系固坡机理的模型较多,普遍接受的是Wu-Waldron模型.该模型表明,植物根系产生的土体抗剪强度的增量与根系的平均抗拉强度和根面积比成正比,应用该模型评价根系固坡效应的2个最重要因素是根系的平均抗拉强度和根面积比.研究发现,土壤抗侵蚀性随着植物根系数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未有一致的定量函数关系.植物根系提高土壤抗侵蚀性主要通过直径小于1mm的须根起作用.须根通过增加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与粒径等作用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以抵抗水流分散;须根还能有效地增强土壤渗透性,减少径流,从而达到减少土壤冲刷的目的.
    土壤风蚀控制研究进展
    移小勇1,2;赵哈林2;李玉强2
    2007, 18(04):  905-911 . 
    摘要 ( 2479 )   PDF (842KB) ( 1389 )  
    土壤风蚀是沙漠化过程的重要组成过程和首要环节,是许多国家和地区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从风蚀的形成机制出发,按性质将控制风蚀的措施分为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和机械措施,并简要论述了这些防治风蚀的措施和一些重要结论.根据各地的具体环境和条件,可以单独或配套使用这些措施,以达到控制风蚀的目的;同时,应加强管理,使这些措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便进一步改善环境.
    红树林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刘爱荣1,2;吴晓鹏1;徐同1
    2007, 18(04):  912-918 . 
    摘要 ( 3040 )   PDF (850KB) ( 1558 )  
    红树林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目前已分离鉴定的红树林真菌超过200种,成为海洋真菌的第二大类群,已报道的红树林内生真菌主要类群是链格孢霉(Alternaria)、曲霉(Aspergillus)、芽枝霉(Cladosporium)、炭疽菌(Colletotrichum)、镰孢霉(Fusarium)、拟青霉(Paecilomyces)、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青霉(Penicillium)、茎点霉(Phoma)、拟茎点霉(Phomopsis)、叶点霉(Phyllosticta)和木霉(Trichoderma)等.大部分红树林内生真菌具有较宽的宿主范围,极少数只有单一的宿主,不同红树林植物的内生真菌区系及优势种群有很大差异.红树林内生真菌的定殖因宿主植物不同部位、植株的年龄及季节和环境的变化明显不同.红树林内生真菌能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具有抗菌、抗肿瘤等药用价值.红树林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红树林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生物学功能和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ISSR分子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桂富荣1,2,3;郭建英1,3;万方浩1,3
    2007, 18(04):  919-927 . 
    摘要 ( 2792 )   PDF (978KB) ( 1400 )  
    外来生物入侵是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国际利益和国际贸易都具有重要影响.入侵种群的分子标记分析是外来入侵生物研究的重要途径.其中,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标记(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是一种基于微卫星序列发展起来的新型分子标记,具有简便、快捷、结果稳定和DNA多态性高等优点.本文系统地介绍了ISSR分子标记的原理、技术特征及其实验操作,并简要地阐述了ISSR分子标记在外来入侵植物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检测、入侵来源推测、入侵植物的分布模式及其亲缘关系分析、入侵植物的繁育特性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研究简报
    附着生物对太湖沉水植物影响的初步研究
    宋玉芝1,2,3;秦伯强1;高光1
    2007, 18(04):  928-932 . 
    摘要 ( 2549 )   PDF (1870KB) ( 1528 )  
    在水草生长比较旺盛的季节(5—6月),以富营养化严重的太湖梅梁湾和水草较丰富的贡湖湾作为采样区域,研究了2种环境状态不同湖区附着生物的现存量及其对沉水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富营养化严重水域植物上附着生物的现存量较高,但不同种类植物间有所差异.附着生物显著抑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6月的抑制作用高达91.9%以上.这种抑制作用的大小随附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强,且受宿主植物的影响.
    崇明东滩湿地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储碳及固碳功能变化
    梅雪英1;张修峰2
    2007, 18(04):  933-936 . 
    摘要 ( 2723 )   PDF (709KB) ( 1302 )  
    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崇明东滩湿地植被演替过程中储碳、固碳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湿地植被的现存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先锋物种海三棱藨草的现存碳储量仅占芦苇现存碳储量的13%;地下根茎为芦苇现存碳储量的主要场所,而地上部分是海三棱藨草碳储量的主要场所.处于潮滩湿地演替中后期的芦苇群落比处在生态演替早期的海三棱藨草群落具有更强的固碳能力,芦苇群落和海三棱藨草群落的年固碳能力分别为(1.63±0.39) kg·m-2和(0.63±0.28) kg·m-2,说明随着海三棱藨草群落向芦苇群落演替,其固碳能力不断增强.
    几种虫生真菌对斜纹夜蛾的致病性
    林华峰;杨新军;高亿波;李世广
    2007, 18(04):  937-940 . 
    摘要 ( 2328 )   PDF (589KB) ( 1321 )  
    用布氏白僵菌、球孢白僵菌、玫烟色拟青霉、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5种真菌的固体培养物,对斜纹夜蛾2、3龄幼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布氏白僵菌和莱氏野村菌两种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有明显的致病效果,对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2.95 d和4.10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95.2%;对3龄幼虫的致病力低于2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19.67 d和19.63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6.6%和52.2%.玫烟色拟青霉、球孢白僵菌两菌株也有一定的致病力,对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89 d 和6.34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7%和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