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宁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 辽宁统计年鉴202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2] 吉林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 吉林统计年鉴202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3] 黑龙江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 黑龙江统计年鉴202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4]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2.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 [5] 杨鎛, 王黎娟.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大气科学学报, 2021,44(5): 773-781 [6] 马树庆, 刘晓航, 邓奎才, 等. 幼穗形成期低温对水稻结实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1): 125-132 [7] 马树庆, 王琪, 王连敏, 等. 水稻花期低温不育评估模式试验研究. 气象学报, 2000, 58(增刊): 954-960 [8] 马树庆, 王琪, 沈享文, 等. 水稻障碍型冷害损失评估及预测动态模型研究. 气象学报, 2003, 61(4): 507-512 [9] 马树庆, 全虎杰, 邓奎才, 等. 基于高山梯度试验的粳稻开花期低温对结实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8,37(4): 1043-1050 [10] 霍治国, 马树庆, 柏秦凤, 等. 水稻、玉米冷害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7—2009.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9 [11] 郭建平. 农作物低温冷害综合防御技术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 17-26 [12] 姜丽霞, 李帅, 闫平, 等. 黑龙江水稻孕穗期障碍型冷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2009,30(3): 463-468 [13] 杜春英, 姜丽霞, 李秀芬, 等. 寒地水稻低温冷害监测预警技术.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7: 76-79 [14] 吕佳佳, 朱海霞, 曲辉辉, 等. 高寒区大豆关键生育期低温冷害指标构建. 应用生态学报, 2022, 33(6): 1581-1588 [15] 马树庆, 陈正洪, 王琪, 等. 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82—2013.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3 [16] 马树庆, 马力文, 袭祝香, 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4967—2017.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17] 纪瑞鹏, 于文颖, 冯锐, 等. 寒地水稻障碍型冷害指数构建及应用:以辽宁省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37-445 [18] 吕佳佳, 王晾晾, 石磊, 等. 寒地水稻关键生育期涝害的过程雨量指标构建. 生态学杂志, 2019, 38(5): 1402-1409 [19] 朱海霞, 姜丽霞, 吕佳佳, 等. 淹水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 自然灾害学报, 2019, 28(5): 198-206 [20] 刘仲藜, 章新平, 黎祖贤, 等. 洞庭湖流域旱涝异常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关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30(3): 721-733 [21] 李秀芬, 郭昭滨, 朱海霞, 等. 黑龙江省大豆生长季旱涝时序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4): 1223-1232 [22] Dutta SS, Tyagi W, Rai M.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response to low light intensity in rice: A review. Agricultural Reviews, 2017, 38: 209-215 [23] 杜彦修, 季新, 张静, 等. 弱光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进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11): 1307-1317 [24] 朱萍, 杨世民, 马均, 等. 遮光对杂交水稻组合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08, 34(11): 2003-2009 [25] 王卫, 谢小立, 陈安磊. 阴雨寡照地区高产水稻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 22(3): 52-57 [26] 赵海燕, 姚凤梅, 张勇, 等. 长江中下游水稻开花灌浆期气象要素与结实率和粒重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9): 1765-1771 [27] 郭翔, 赵金鹏, 王茹琳, 等. 四川盆区直播和移栽水稻的连阴雨灾害危险性.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9): 3213-3222 [28] 张玉烛, 张桂和, 朱国奇, 等. 阴雨对早稻开花及受精结实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1995, 9(3): 173-178 [29] 陶炳炎, 汤志成, 彭钊安, 等. 杂交水稻与气象.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52-54 [30] 许吟隆, 郑大玮, 刘晓英, 等. 中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关键问题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4 [31] 吕厚荃, 杨霏云, 娄秀荣, 等. 中国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演变及其影响评估.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11 [32] 阎琦, 李爽, 陆井龙, 等. 1979—2019年持续性东北冷涡过程特征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 38(2): 40-45 [33] 王蔚丹, 孙丽, 裴志远, 等. 东北三省地区生长季旱涝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智慧农业, 2021, 3(2): 126-137 [34] 李德, 景元书, 祁宦. 安徽省冬小麦灌浆期连阴雨灾害等级指标的确定.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9): 56-62 [35] 蒙华月, 王兆林, 姚佩, 等. 农业涝渍灾害评估中不同气象产量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22, 30(6): 976-989 [36] 杨霏云, 张玉书, 李文科, 等. 水稻低温冷害综合评估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0): 3281-3288 [37] 曹伟, 魏光辉, 邓丽娟.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的参考作物腾发量预测. 节水灌溉, 2009(9): 38-41 [38] 代立芹, 王猛, 李春强, 等. 河北省棉花连阴雨灾害定量化评估指标与风险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 35(5): 108-114 [39] 刘瑞娜, 杨太明, 陈鹏, 等. 安徽省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损失评估指标. 中国农业气象, 2016, 37(4): 471-478 [40] 纪瑞鹏, 于文颖, 武晋雯, 等. 气候平均值变化对辽宁水稻延迟型冷害评估结果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6): 1695-1703 [41] Gautam P, Lal B, Nayak AK, et al.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cepted radiation and rice yield influenced by transplanting time, method, and var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9, 63: 337-349 [42] 张林, 徐富贤, 熊洪, 等. 杂交中稻头季稻花期阴雨下产量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 作物研究, 2017, 31(1): 1-6 |